国外的对外汉语机构

1、法国的法语联盟(Alliance Francaise)创建于1883年的法国,是一个语言文化推广机构,一所致力于传播法国语言的优秀学校。它是一个非盈利性的组织,旨在传播法语及法国文化,所有的法国总统都自动成为其名誉主席。法语联盟以其各级法语课程的高质量闻名于世。目前全球有1100多个机构分布于130个国家和地区,学员多达4万名。、

2、英国文化协会创立于1934年,是英国专责推广文化关系并创造教育机会的国际组织,在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1943年起在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陆续成立办事处,提供英式英语教学、英国期刊、留学情报以及各领域消息、免费咨询等服务。

美国有新闻处

3、德国的歌德学院建于1951年,遍布78个国家和地区,分支多达144个。是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学院。它的工作是促进国外的德语语言教学并从事国际文化合作。

4、俄罗斯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是一所从事对外俄语教学与科研的专业院校,始建于1967年,1974年转制为独立的教学与科研院校。经过30多年的建设,普院已成为俄罗斯对外俄语教学与科研的主要基地和中心。该校拥有教师150人,其中多系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和通讯院士,34名教授拥有科学博士学位,100多名教授具有博士学位。

5、塞万提斯学院是西班牙于1991年创办的非盈利性官方机构,以西班牙文豪、名著《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的名字命名,其宗

旨是与以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的二十几个国家合作,共同推动全世界的西班牙语教学和西班牙其他官方语言的教学,传播西班牙语文化。塞万提斯学院在30多个非西语国家设有机构,分院遍及世界4大洲。

6、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前身是1972年为了推进日本的国际文化交流事业,而设立的作为专门机关的外务省管辖的特殊法人,2003年10月2日起变更为独立行政法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英文名称是The Japan Foundation)。国内设有本部和京都分部以及两个附属机构(日语国际中心和关西国际中心),在国外19个国家和地区设有20个海外事务所。以政府出资(1,110亿日元)作为财政基础,以运用政府资金获得的收入,从政府处得到的运营补助金和民间的捐赠作为财政补充。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总部设于东京,通过分布于全球18个国家的19个海外事务所网络展开运营。国际交流基金主要是为各国的学校或教育部门在教学内容中引进日语的时候提供帮助,包括向海外派遣专家协助编写教材、培训师资等,不直接运营自己的日语学校,也不开设正式的日语课程。这是与孔子学院采取与外国合建教授汉语机构、甚至直接派遣汉语教师的不同之处。

“孔子学院”命名

台湾观点

在文革中说要打倒“孔家店”,孔子书院现在竟摇身一变成为

中共的代言人,让许多真正了解传统中华文化的华人有恍如隔世的历史错乱感。据汉办组织内传出的消息,智囊团向中共主席胡锦涛献计:从历史纪录看出,中国一向受到列强及经济侵略,但在文化上保有实力,并没有被侵略,因而建议输出孔子学院,假借推广中文及汉语,不教孔子学说,以中共思想取而代之。胡锦涛似乎重新发现儒家学说能够支持他的和谐社会理论。左手孔子,右手马克思的孔子学院于是在全球各地纷纷成立

中国教育部下属的“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并不把这种语言学院称为是语言学院,而是冠之以中国儒学创始人孔子的名字,叫做“孔子学院”。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中国激进的知识分子反对中国传统文化,六、七十年代中共中央更号召“破四旧、立四新”,“打倒孔家店”,进行“文化大革命”,就是革中国文化的命。

现在把推广汉语的学院冠之以“孔子”之名绝对没有意思要传播孔子文化,也没有意思要要传播中国文化。但是它(要推广汉语跟人做生意)唯一的办法,就是借孔子之名,因为孔子的名字全世界都知道。它现在不好用马列主义,就用孔子,就是拿孔子作名义做号召,因为这是中国真正的东西。给人家一个幻觉,他们现在对孔子的态度变了,认同于孔子了。事实上它的意识形态从来没有变化过,你说五四时期反儒家,到现在还是在反儒家。

大陆的观点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品牌是中国孔子学院的标识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为推广汉语文化,中国政府在1987年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为“汉办”,孔子学院就是由“汉办”承办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中文教授、加拿大中文协会会长陈山木先生是本计划的最早倡议者。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精神,思想,道德体系,并在社会文明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由于孔子思想对人类文明强大的影响力,孔子是为数不多的世界各国耳熟能详的中国人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升温,使世界各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文明必须经过参照和对话才能够彼此融合和发展,世界文化也必将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1919年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首当其冲的便是代表封建文化思想体系的儒家文化,打倒孔家店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思想,由于它适应了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因而倍受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近代以来在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过程中,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凭借儒家传统道德观念极力抵制新文化。北洋军阀更利用"尊孔复古"为帝制复辟鸣锣开道,因此要反对封建主义,在思想界就要把斗争矛头

指向"孔家店"。在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新文化运动以鲜明的反传统形式出现,以打倒孔家店为旗号,从批判儒家思想对人的个性和思想的钳制为突破口。突破旧思想,旧道德文化的障碍,冲破以封建政治伦理秩序为核心的文化格局,宣扬思想自由,精神独立和个性解放。

时至今日,拨开历史的云烟,我们应该用理性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去对看儒家文化。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打倒孔家店"有一定的偏激性和历史局限性,否定了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在思想上给人以新的冲击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思想危机。儒家文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贯穿与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应该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在借鉴当代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重塑中华民族的现代文化体系,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民族的宝贵财富,抛开这个我们现在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问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无疑是特定的历史产物,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该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对儒家传统儒家文化进行合理的扬弃。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建立新的社会主义价值关和道德体系。

继上世纪70年代"汉语热"之后,近年来新一轮的"汉语热"在全球方兴未艾,汉语一夜之间似乎与最复杂,最难掌握的外壳脱离,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种不同肤色的人投入其中。2004年国务

院实施"汉语桥工程"五年行动计划,中国政府首次制定实施系统,创新,面向世界的推广汉语计划,在此背景下,作为世界范围内传承汉语教学的载体以"孔子"为名,回归中华文化主流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2004年11月首家孔子学院在韩过成立,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截至2008年3月,全球以启动建设了238所孔子学院(课堂),分布在69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各国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途径。其发展势头大大超过了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和德国的歌德学院等国际语言传播机构。受到了当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赢利性教育机构,致力与适应世界各国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求,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的交流合作,发展中外友好关系,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载体,保护传统文化,弘扬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应该用比较的方法看待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时期在中华民族内外交困,面临民族存亡的时刻虽然带有偏激性和狭隘性,但为唤醒几千年来被封建思想所禁锢的人民大众,我们不得不把矛头指向封建文化的根源儒家文化体系,从这个角度而言,"打倒孔家店"并非全盘否定儒学的一切和历史作用,而知识借以打碎束缚在中国

人民身上的精神枷锁,倡导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为社会进步扫清障碍。

孔子学院风靡全球无疑得益于中国的强势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参与国际事务的频率越来越高。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广泛建立说明国家力量决定着文化的影响力。文化作为一种软势力的输出证明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保持着强劲的势头,为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007年我国GDP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跃居世界第四。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任何一个国家要想脱离全球市场,独立封闭的发展都是不现实和不明智的。全球化的交流和合作已经成为必然。汉语作为作为了解中国的工具和文化载体,越来越受到重视,国际交往的实用价值不断提高。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自然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以"孔子学院"来命名国际汉语传播机构,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历史作用的肯定。

从"打倒孔家店"到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建立,表现出在各个不同时期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5000年光辉灿烂的文化,留给我们数不尽的精神文化财富。在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我们更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继承和借鉴。语言是

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只有突破语言和文化差异的障碍,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世界的文明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人们会发现解决穿衣吃饭问题之后并不必然导致幸福,幸福最终还要与精神相关。可是别人的精神总是与我们有隔阂之处,我们需要向内、向回寻找自己已经失落的价值灵魂。从文化实践的角度上说,传统文化的存续与复兴在于整个社会和大众。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大的文化传统,中华文明是核心文明;我们每个人无论传统文化知识多么贫乏,对所谓国学了解有多少,只要还说中国话,拿着筷子,身上就携带着传统文化的基因。13亿人身上的基因是不能被忽视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尤其是首先富裕起来的人们就开始有了文化需求。而这种需求不是生硬贴上去的,必须与他们固有文化基因相契合。传统文化热的兴起有社会发展和民众需要的内在原因,也是传统文化没有丧失生命力的证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