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浅谈水意象在《诗经》中的象征意义-精品

合集下载

【诗词学堂】《诗经·国风》中的水意象与婚恋之关系

【诗词学堂】《诗经·国风》中的水意象与婚恋之关系

【诗词学堂】《诗经·国风》中的水意象与婚恋之关系在原始先民的意识里,水是诞生人类与万物的本源。

神话传说伏羲、女娲兄妹是在远古洪水泛滥之际躲入葫芦得生,继而结婚生子,世上才又开始有了人类。

仲春之际,官方会召集男女在水滨自由狂欢,以达到繁衍后代的目的。

水滨是春季男女相会的理想场所,水既可表现女子阴柔之美,又可为青年男女相遇相恋相爱提供场所。

一、涓涓之水表现女子阴柔之美作为黄河文明最原始的歌声,《国风》呈现出一个处处洋溢着自然生命气息的世界,而女性便是这自然之美的灵魂所在。

或于溱洧河畔有少女倾吐爱意(《郑风·溱洧》);或于水之一方有一人独立(《秦风·蒹葭》);既有在春日水畔采摘劳作的女子(《召南·采蘩》、《召南·采苹》);亦有驻足水边黯然落泪的怨女(《邶风·谷风》、《召南·江有汜》)。

于是,《国风》中的水,作为一种意象,便首先以典型场景的身份出现于女性背后,并且成为一种直觉的美感意象象征着女性,烘托着整体气氛。

同时《诗经》的时代也是中国美学和哲学思想萌发的时代。

于是《国风》中的诸篇章自然也显现出一些哲学与美学的特征。

譬如女性形象的美学特征与水所反映的阴阳观念的呼应,例如,写女性多以花草等柔美的植物和鱼、蛇等属阴的动物作比;而写男性,则选取树、竹等刚健有力的植物和熊、虎等具有阳刚之气的动物为喻。

《国风》以水喻女,以水兴起有关女性之诗歌,显然是与作者直觉的将二者划入阴柔之美这一共同审美模式之中这一原因分不开的。

阴柔之美的范例来源于《周易》八卦中的坤卦,“三偶为阴,其卦为坤,其象为地,阴之成形,莫大乎地,地势卑顺,故名为坤”。

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女性所表现出的都是坤卦所具有的柔和、宁静的阴柔美,在审美倾向上,女性美等同于柔弱美,具有“柔顺利贞”的特点,而水的清凉、冷冽首先便是其具有了阴气,老子也说“天下莫柔弱于水”。

于是,在他们看来,具有同一审美特征的女性和水就有了美学上的直觉关联,写到悠悠流水自然想到温婉的女性;写女性的喜怒哀乐自然会以具有相同情貌的水为起兴和烘托。

《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研究

《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研究
《 诗经》 爱情诗 中的水意象研 究
◆张 燕 肖 Βιβλιοθήκη ( 邢 台学 院教师教育学 院 河北
邢台 0 5 4 0 0 1 )
【 摘要 】 在 中国文化 中, “ 水” 是 一种 富有十足韵味 的文化 意象。《 诗 南 有乔 木 , 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 不 可 求 思 。汉 之 广 矣 , 不 可 泳 经》 是 我 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 爱情诗更 以其独特 的艺术魅 力表现 出 思; 江之永矣 , 不可方思 。 非 同寻常的文 学生命 力, 在这之 中, 水 意象频繁 而又直接地 出现 , 翘翘错薪 , 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 言 秣 其 马 。 汉之 广 矣 , 不 可 泳 具有十分丰富的 内蕴 : 首先, 水意 象在《 诗 经》 中往往是 爱情产 生的 思 ; 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背景 ; 其 次, 抒发相思之情或倾诉单 恋之苦 ; 再 次, 表现爱情 受阻或 翘翘错薪 , 言刈 其 蒌 ; 之子于归, 言 秣其 驹 。汉 之 广 矣 , 不 可 泳
婚姻不顺。
思; 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
这 首诗 是 江 边 人 民特 有 的情 歌 , 抒 发 了 男子 的单 恋 痴 情 。 首 章 连 用 四 个 比喻 , 说 明意 中人 无 法 追 求 ; 第二 、 三 章 假 想 所 爱 的 女 子 将嫁 , 自 己喂饱 马儿 去 迎 亲 。诗 中 情 与 景相 互 交 融 , 男 子 神 魂 颠 倒 在《 诗经》 3 0 5篇 中 , 爱情诗约 有 7 0余 首 , 而 以“ 水” 作 为 审 美 的情 思 与 江 汉 浩 渺 、 烟 水 茫 茫 的 景色 , 浑然 一 体 , 在 比喻 和 暗 示 中 意 向的 就有 三 十 几 篇 。 在 这 些 诗 歌 中, 很 大 程 度 上 实 现 了 人 与 自然 展 现 了这 个 痴 心 男 子 因记 挂 思 念 之 深 而 产 生 的 焦 虑 及 无 可 奈 何 的 的相通和主客统一 ,作者通过水 意象传达他们丰富 的感情世界和 心 境 。 心 灵 寄托 。 ( 四) 表 现 爱情 受 到 阻 隔 《 诗经》 爱情诗 中的水意象 相 恋过 程 中 的矛 盾 与 争 吵 , 求之不得的失落与烦恼 , 经 常 因 为 ( 一) 作 为 爱 情 产 生 的背 景 水 流 的浩 浩 荡 荡 、 汪洋 恣意 , 造 成 了 恋 爱 中 的男 男 女 女难 以 如 愿 , 在我 国古代 , 先 民有仲春之月、 大会男女的 民间 习俗 。阳春三 当 恋 人 们 望“ 水” 兴叹时, 往往 一 唱三 叹 、 入 木 三 分 。如 《 蒹葭》 : 月, 世 间万 物 开始 焕 发 新 的生 机 , 人们耕种劳作 , 一切都开始萌 芽, 蒹 葭苍 苍 , 白露 为霜 。所 谓 伊人 , 在 水 一方 。溯洄 从 之 , 道阻 且 爱情也是如此。 青 年 男 女 相 邀 会在 河边 , 参 加盛 大而 又 丰 富 的聚 会 长 ; 溯游从之 , 宛 在 水 中央 。 蒹 葭 萋萋 , 白露 未 唏 。所 谓 伊 人 , 节 日, 寻找 如意的人生伴侣 、 企盼爱情能长久甜美 、 祈求拥 有美满 在 水之 湄 。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宛 在 水 中坻 。 蒹 葭 幸福的婚姻。如 《 溱 洧》 : 采采 , 白露未 已。 所谓伊人 , 在水之 涣。 溯洄从之, 道 阻且右 ; 溯游从 溱与洧, 方涣涣兮。士与女, 方秉 茼兮 。女 日“ 观乎 ?” 士日“ 既 之, 宛在水中址。 且” 。 “ 且往观乎? 洧之外, 洵 且 乐 。” 维士 与女 , 伊其 相 谑 , 赠 之 以 这是一首表现爱情受阻, 心 情 惆 怅 至极 的诗 作 。 在一 个 深 秋 的 勺药。 清 晨 ,大 地 铺 着 一 层 薄 薄 的霜 花 ,诗 人 透 过 一 片 茂 密 浓 郁 的 芦 苇 “ 溱与洧, 方涣涣兮 。” 这 两 句 奠 定 了通 篇 诗 歌 产 生 的 背 景 , 即 丛 , 久 久地 凝 视 着 河 水 的对 岸 , 那 是 意 中人 居 住 的地 方 。 然而, 这 是 水流 盛大 的溱 水 、 洧 水 岸 边 。这 首 诗 描 绘 了郑 国 的 民俗 风 情 , 阳春 可 望 而 不 可 即 的 , 因为 , 逆 流 而 上 道 路 崎 岖遥 远 , 顺 流 而 下 意 中 人 三月, 青年男女就相会在溱河 、 洧河岸旁郊游 , 趁此机会表达爱情。 又 在 水 中央 无 法 抵 达 。 从 诗 人 流 露 出的 这种 彷 徨 失 望 的情 绪看 , 是 在春 水泱 泱 的溱 洧 两 河 岸 边 ,有 一对 青 年 男 女 相 邀 同游 ,嬉 戏 玩 爱 睛受 到 挫 折 和 阻 碍 , 让 人 感 到 无 比丧 魂 失 魄 。 这 首 诗把 男女 相 恋 耍, 并相互赠送 了彼此芍药花 。 诗 中描写 了来 自民问的歌 者满怀爱 的艰 难 放 入 河 水 阻 隔 的 意象 之 中进 行 描 写 ,再 衬 托 以秋 天 的 霜 露 心和 激 情 , 讴 歌 了这 个 春 天 的 节 日, 记 录 下人 们 的 欢 愉 , 肯 定 和 赞 茫茫和蒹葭苍苍, 为 我 们 创 造 出 了 一种 扑朔 迷 离 、 冷 漠 感 怀 的 艺 术 美 了纯 真 的爱 情 , 诗 意 明 朗欢 快 、 清 新 自然 。 境界。 在那秋水伊人 、 可望 而 不 可 及 的 画 面 里 , 蕴 藏着 无 穷无 尽 的 、 ( 二) 抒 发 相 思 之情 难 以言 传 的 中 国 文 化 情 感 和 韵 味 , 蒹 葭、 白露 的苍 茫 意 境 、 … 水 之 《 诗经》 中的爱情诗还有 以水表达相思之情 的, 如被誉 为“ 诗之 隔的痛苦无望, 令千百年后的读者们仍然为之唏嘘不 已。 首” 的《 关 雎》 ( 五) 表达 婚恋 生活 的不 顺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 女, 君子好逑 。 西 周初 年 至春 秋 中 叶正 是 封 建 礼 教盛 行 的 时代 , 男 女相 恋 受 参差荇菜, 左 右 流 之 。窈 窕淑 女 , 寤 寐 求 之 。求 之不 得 , 寤 寐 思 到现 实生活中的多方面 限制和约束, 在《 诗经》 爱情诗中, 作者往往 服 。悠 哉 悠 哉 , 辗转反侧 。 把这一艰难的过程 融入到水意象 的描写之 中。如 《 柏舟》 :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参差荇菜, 左右芎 况彼 柏 舟 , 在 彼 中河 。 髡彼两髦, 实维我仪。 之 死矢 靡 它 。 母 也 之 。窈 窕 淑 女 , 钟鼓乐之。 天只, 不谅人只 ! 这 是 一 首相 思恋 歌 。 写一 个 男 子 爱 上 了 一 位 美 丽 的姑 娘 , 梦 醒 况彼 柏 舟 , 在彼 河侧 。 髡彼 两髦 , 实 维我 特 。 之死矢靡慝 。 母 也 时 分 无 法 忘怀 却 又 追 求 不 到 。 他面对悠悠的河水, 耳 闻 周 边成 对 的 天只 , 不谅人只 ! 雎鸠 鸟欢 快 地 歌 唱 , 眼 睛里 迎 着 水 流 中摇 动 的 荇 菜 , 此 时那 个 小姑 诗 中开 篇 写“ 沉彼 柏 舟 , 在 彼 中河 。 ” 这 两 句 是 以河 中漂 浮 不 定 娘采 摘 荇 菜 的姿 影 又 在 他 的 眼前 闪现 ,这 清 晰 的记 忆 更 增 加 了他 的船 只 起 兴 , 引 出 自己恋 爱婚 姻 不 能 自主 的 悲 叹 。 这 首诗 是反 映主 的痛 苦 , 以 致 出 现 了幻 觉 , 仿 佛 自己和 她 结 成 了情 侣 , 共 同享 受 着 人 公 婚 姻 爱 情 不 能 自主 的 不顺 心 情 , 诗 中 主人 公 已经有 了 意 中人 , 婚 后 欢 快 的生 活 。诗 人 即景 言情 , 借 助气 氛 的烘 托 , 幻 想 境 界 的描 可是她 的母亲却强迫她嫁给 别的男子 。 她痛苦至极 , 并声称誓死不 述, 生动地抒发了强烈 的相思之情, 真切感人。 会改变初衷 , 表现 出坚贞 的爱情和强烈的反抗性 。 全诗情感忧郁深 ( 三) 倾诉单恋之苦 沉, 主 人 公 渴望 恋 爱 自由 , 使 之感 人 至 深 。 俗话说 , 月有 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 在《 诗经》 爱情诗 中, 并不 二、 “ 水” 意 象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继 承与发展 都是两情相悦的美好诗篇。 相 思 虽 然 苦涩 , 而 单 恋 也 别有 一番 愁 苦 《 诗经》 之后 , 中国古典 诗歌 中, 水 的意象无 处不在 : 春水、 江 锁上眉头 , 困 于心 间 。如 广 》 : 水、 雨雪、 霜露 、 大 浪 拍 岸 的水 、 倾泻千里的水、 九 曲迂 回 的水 、 无 声 无息 的水……水在诗词 中呈现 出形态万千的模样,引起 丰富多样

《解读《诗经》中的山水意象》

《解读《诗经》中的山水意象》

解读《诗经》中的山水意象前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作品。

其中,山水意象一直被视为《诗经》中重要的表现主题之一。

本文将深入解读《诗经》中的山水意象,并阐述其在古代文化和美学中的重要性。

1. 山水意象在《诗经》中的呈现1.1 山•地理背景:介绍中国古代山脉的分布和地理环境对山水意象产生影响。

•季节变化:探讨《诗经》中不同季节对山脉景色的描绘和表达手法。

•自然与人文结合:解析《诗经》中将山与其他元素(如河流、花草)结合来传递情感或思想含义。

1.2 水•天然水体:解读《诗经》中描写湖泊、江河等天然水体所表达的情感和形象符号。

•人工水利工程:探讨古代农田灌溉、排涝系统以及宫廷园林中的水景所反映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水与人:阐述《诗经》中将水作为爱情、友谊等情感交流的象征,在描绘人物关系时的运用。

2. 山水意象在古代文化和美学中的重要性2.1 宇宙观念•山海之间:探讨中国古代文化中山和水被视为天地之间重要结构,展现出其与宇宙观念之间的联系。

•四时气象:分析《诗经》中所表现的不同季节下山水景色变化对应着天地万物发展律。

2.2 美学追求•写实与意境:解读《诗经》中山水描绘既注重真实细腻描写的一面,也强调对意境和想象力的塑造。

•思辨与抒怀:指出中国古代文人通过借助山水意象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社会、情感等方面问题的思考与感悟。

结论《诗经》以其丰富多样和独特美学特征而闻名于世。

其中,山水意象作为重要的艺术形式,通过对山和水的描绘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的独特理解。

《诗经》中的山水意象不仅是文学创作的重要资源,也是中华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非专业文化研究意见。

浅谈《诗经·国风》中“水”的婚姻爱情象征意义

浅谈《诗经·国风》中“水”的婚姻爱情象征意义

的广、 宽来说明虽然与游 女相 隔浩渺 的江水 , 但 对游 女的爱慕并未 的灵气就融在这水中 , 顺水漂流 , 使得诗 中人情不 自禁地跟着水 流
因此而减少 , 以江水水流之永表现对游女思念时 间之长 。同时 , 江 走 , “ 溯洄从之 , ……溯游从之。” 但是尽管“ 道阻且长 , ……道 阻且 ・ ・ …・ 道 阻且右 。 ” 诗 中人经历千难 万险 , 那虚无缥缈的水中精 灵 水 的“ 广” 和“ 永” 也象征 了与游 女相恋之 日遥遥无期 , 进 一步抒发 跻 ,
理论 研 究
2 0 1 4 - 0 3
浅谈《 诗经 一 国 风 》 中“ 水” 的婚 姻 爱 情 象征 意 义
文/ 邹 创

要: 作 为一个独特 的意象, “ 水” 在《 诗经 ・ 国风》 中有着丰 富的象征 意义 , 从三个方面论述 了其 内涵 : 水表现 了追求爱情 时所遇
到的艰 难险阻; 以水为载体 , 见水而生情; 水喻人和喻事。
驹。 汉之广矣 , 不 可泳思 ; 江之永矣 , 不可方思。 ” 用汉水之广来表现 人 , 在水之湄 , ……所谓伊人 , 在水 之溪 。” 诗 中人就在水边惆怅 徘 追求汉 江游女 的无望 。“ 汉之广矣 , 江之水矣 ” 的几次重复 , 以水面 徊 , 此时的水 已不再是 自然界的水 , 而是被赋予 了灵魂的水 , “ 伊人 ”
之 ……钟鼓乐之 。” 而在《 国风 ・ 周南 ・ 汉广》 中, “ 南有乔木 , 不可休 子归 , 不我与 ! ……江有沱 , 之子归 , 不我过 ! ” 以长 江有 支流来 比喻 思; 汉有游 女 , 不可求 思 。汉之广矣 , 不可泳思 ; 江之永矣 , 不 可方 丈夫有新欢 ,而长江滚滚东逝这一特征正象征了妻子与丈夫 的旧

试论《诗经》婚恋诗中的水和树意象-毕业论文

试论《诗经》婚恋诗中的水和树意象-毕业论文

试论《诗经》婚恋诗中的水和树意象-毕业论文【标题】试论《诗经》婚恋诗中的水和树意象【作者】王霞【关键词】《诗经》婚恋诗水意象树意象意蕴内涵形成原因【指导老师】李金荣【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诗经》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诗作305篇,反映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情景,内容充实,体式多样,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

《诗经》305篇,按其题材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六大类:一、周民族史诗;二、农事诗;三、燕飨诗;四、战争徭役诗;五、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六、婚姻诗与爱情诗。

[1]对于这六类诗历来人们对它的研究就非常多,特别是婚姻诗与爱情诗,它们是《诗经》中的瑰宝,人们对它的关注度和评价都是非常高的,郑振铎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中就曾说:“在全部《诗经》中,恋歌可以说是最晶莹的圆珠圭璧,他们的光辉竟照得全部的《诗经》都金笔辉煌,光彩眩目起来。

”[2]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诗经》中的婚恋诗如此得到历代人们的好评呢,笔者认为有一个原因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诗经》婚姻诗中创造了诸多优美而意蕴深刻的意象,使得字字生辉,极妍尽态。

的确,意象之于诗歌,正如情节之于小说,矛盾冲突之于戏剧,是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人们对《诗经》婚恋诗意象的研究也比较多,今天笔者在这里老生常谈,也想试着探析一下《诗经》婚恋诗中的两种常用意象——水、树,希望可以弄清两种意象的意蕴类型以及该意象及其多种意蕴的形成原因。

一、水意象(一)《诗经》婚恋诗中水意象的意蕴内涵水是生命之源,水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世界历史上的文明古国均最早傍水而生息,依水而繁衍,生活在黄河两畔的华夏民族更是如此,华夏民族对水的感情在《诗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诗经》婚恋诗中写到水的地方很多,涉及到的河流有二十多条,除了大家熟知的黄河、长江、淮水、汉水、济水、渭水、泾水之外,还有淇水、汝水、溱水、洧水、汶水等相对陌生的河流和一些不具体的河湖池泉等。

《诗经》作品中的山水意象解读

《诗经》作品中的山水意象解读

《诗经》作品中的山水意象解读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内容涉及宗教、道德、礼仪、社会、自然等诸多领域,其中山水描写颇为出彩。

自先秦至汉代文学家们普遍采用“形象随意”和“形象丰富”的写作手法,运用“山水随意”和“山水丰富”的表现方式,深情流露出他们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美好愿景及对祖先留下的优秀遗产的认可和景仰。

因此,从《诗经》作品中的山水意象解读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诗经》中的山水意象表达的是先秦文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与景仰。

在《诗经》中,山水被用作喻示古代传统文化的象征,他们把它描绘成一个神圣的、静谧的世外桃源,用它作为统治权力的象征,象征着国家富饶、内政和谐,也是一种对祖先的缅怀和敬仰。

此外,山水也被用来喻示自然和人文精神的原则,描绘了自然界的神奇力量,反映出神仙大美的神态。

其次,《诗经》中的山水意象还折射出先秦文人对自然的深切关怀。

山水意象的描写把大自然和人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山水的描述拥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从而反映出先秦文人对大自然的虔诚宗教态度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深切关怀。

他们认为,山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美景,更是一种超越人类的力量,代表着神灵、甚至是自己的精神。

最后,《诗经》中的山水意象折射出先秦文人对人生深层思考和对社会环境的敏感认知。

他们用山水来表达自己对官僚体制的不满,也用山水的描写,表达他们对自然的热爱、敬畏和崇拜以及对家庭、母亲和父亲的深深的爱恋。

他们运用山水的形象来展现人们对一切精彩的生活的追求,同时也为他们遭遇的灾难和重重困难寻找慰藉和精神支撑。

从上述可知,解读《诗经》作品中的山水意象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情感的抒发,更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古代文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与景仰、对自然的深切关怀以及他们对人生深层思考和对社会环境的敏感认知等等。

千载难逢,未尝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最终,如何更好地利用自然和人文精神来实现人们的梦想,成就一种良好的社会文明,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中国诗文里水的意象

中国诗文里水的意象

中国诗文里水的意象
在中国诗文中,水的意象通常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例子:
1.柔情与包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水被视为柔和、包容的象征。

诗人常用水来比喻女性的温柔和包容,例如“似水柔情”、“如水般的温情”。

同时,水也能包容万物,象征着宽广的胸怀和宽容的态度。

2.生命与活力:水是生命之源,它滋养着万物,孕育着生命。

在诗
文中,水常常被用来比喻生命的活力和生长的力量,如“涓涓细流,滋养万物”。

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逝去的时光也被比喻为流水,寓意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3.愁绪与离别:由于水的柔和特质和流淌不息的特性,它也常常被
用来表达愁绪和离别的情感。

诗人常用“水”来描绘离别的场景,如“流水送君去”、“江水映离愁”。

同时,水的流动也寓意着情感的流淌和思绪的无尽。

4.智慧与灵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被视为智慧和灵性的象征。

水能够洗涤尘埃,使事物变得清明,因此水也常被用来比喻智慧和灵性的开启。

如“心如止水”、“清泉石上流”。

5.历史与文化:水作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诗文
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例如,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经常被用来比喻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长河。

总之,在中国诗文中,水的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它能够表达柔情、包容、生命、活力、愁绪、离别、智慧、灵性等多重意义。

女性形象之再现——《诗经·国风》中的水意象分析

女性形象之再现——《诗经·国风》中的水意象分析

[ $] ( %&’! ) 俊英则说是她在淇水岸边触景生情的歌唱。 但他们都认为淇水岸边是她特定感情表达的特殊
场所, 站在这里使她想到热恋时自己送氓渡河时的 依依不舍, 想到嫁娶时面对浩大水势而毫不顾惜的 坚定心情。而今, 站在淇河岸边, 面对流淌的河水, 想象着自己的遭遇, 悲怆之情油然而生。河水依然 流淌, 而我已经不是当时的我了, 氓也不是对我殷 勤备至的氓了, 一切都过去了。 “静言思之, 躬自悼 矣” , 这都是我自己的选择啊!既然他的心连这流 水都不如, “ 亦已焉哉! ” 算了吧, 算了吧。我 还想 着他干什么呢? 水意象在这首诗里出现在她与氓交往的每一 个关键环 节。在这 些环节之 中, 水 都脱离了 它本 身, 作为一种意象, 承载了不同的内容。无论是作 为爱情的见证, 还是自己的义无反顾, 无论是对氓 的坚持, 还是与氓的诀别, 都在不知不觉中被主人 公赋予了特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都在有意无意 诉说着她的爱情, 她的心境, 她的勇敢, 她的坚强。 《 召南 江有汜》 也是一首被抛弃女子谴责负 心汉的诗歌。她在诗中反复说着 “江有汜” “ 江有 、 渚” 、 “江有沱” 。闻一多看出了她的蕴意: “妇人盖 ……以水道自喻, 而以水之旁流枝出……喻夫之情 [ (] ( %$$() 爱别有所归。 ” 《 邶风 谷风》 也是一首遭弃 的女子自叙其不幸遭遇的诗歌, 她把自己较新人比 作 “泾以渭浊, 湜湜其沚” 。 《 毛传》 曰: “ 泾渭相入 而清浊异”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 说: “ 喻己之 [ ’] (卷四) 色衰而德则盛。 ” 程俊英先生的分析更 为明 了: “ 泾水浊, 渭水清……泾水和渭水比较, 就显得 更浊, 但泾水的下基是清而见底的。喻自己和新人 比较, 虽 显 得 憔 悴, 但 自己的品 德是洁白无 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水意象在《诗经》中的象征意义
《诗经》中大量出现的水意象,具有深厚的内涵和多重象征意
义。由于水具有多方面的丰富自然属性,自然而然让人由水联想到
人、事、物、情的变化沉浮。人们以水喻人,将水的清浊与人的品德
联系在一起,并且从水中体味出许多人生哲理,经过不断的沉淀,水
的内涵愈发丰富,从而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水。
一、以水言志
孙绰在《三日兰亭诗序》就说道:“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
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耶?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清
水比喻有德行的人,象征着真善美,浊水则用来比喻没有道德的人,
象征着假恶丑。《邶风·谷风>便是用水的清浊来喻。女子在被男方无
情抛弃并被撵出家门这样说:“泾以渭浊,浞浞其止。”泾水本来纯洁透
明,却因渭水变得浑浊,表现了女子的坚定立场和不幸的遭遇,因而
与男子分开自己也将重新变回纯洁的状态。“凡水流则易浊,止则常清”
(《毛诗传笺通释》四卷,马瑞辰),马瑞辰在解释中提到水静则清
的道理,虽然遭遇被抛弃的命运,但是这个结果对她来说也算是小小
的慰藉。在这里,浊水便象征着恶,清水便象征着善。以水的清浊来
表明弃妇的志向。
二、借水感怀
1.思念受阻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河流对人们形成巨大的阻隔,经常要涉水
而过,因此产生了涉水意象。《诗经》中的这些涉水意象经常用在送
别和分离之中,用来抒发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思念和受阻时的痛苦之
情。如“洪水在右,泉源在左”和“淇水港港,桧揖松舟”(《卫风·竹
竿>),看到竹竿想到仅有“一水之隔”身处异国他乡的父母兄弟、心中
恋人,不免感怀忧伤,抒发自己的愁绪和思念。贺贻孙在《诗经触
义》中解释:“凭空设想,忽而至卫,忽而垂钓,忽见泉源,忽对淇
水,忽而巧笑与波光相媚,忽而佩声与舟揖相闻,思力所结,恍若梦
寐”水的流动是由于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也是水流阻隔了女子的归路。
女子睹物思乡,见到长长的竹竿回想起自己童年的美好记忆,对家乡
的思念犹如河水般绵延不绝,情绪随水流到故乡和回忆,再次回到现
实后不免感到忧伤难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