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如何落实综合性学习

在语文教学如何落实综合性学习
在语文教学如何落实综合性学习

在语文教学如何落实综合性学习

语文从来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工具性和基础性与生俱来地决定了语文在自身学习中的整合性和实践性。所以说,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不是缺乏有关资料,而是缺少具体有效的方法和策略。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综合性学习呢?

一、综合性学习必须要有计划性

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什么。基本原则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学生明确任务,有组织、有章法地开展活动。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方案必须既生动活泼,又真实有效

综合性学习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注重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发掘利用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开展活动,千万不能本本主义,画地为牢,越俎代庖。新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开放性以及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引导性、示例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它与阅读教学有着显著的区别,要矫正过于依赖课本和把课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阅读教学上的倾向。如果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当作课文中的选文放在课堂并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就完全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点。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个体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目标必须具有生成性、多层性

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在不断生成中,不应拘泥于既定的教学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讲,过程即目标。因此,不能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而要发掘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言行及时评价、激励和督导。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诸方面,为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她如一场三月春雨,带给师生心灵的陶冶,滋润着语文学习天地;她如香溢四野的鲜花,必然在语文的百花园中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馨香。

初中语文怎样进行有效教学

初中语文怎样进行有效教学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教学实践证明,很多时候是教师辛苦,学生痛苦,教学是低效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无奈与痛苦, 虽然有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干劲,可大多时候换来的是无奈的高耗低能!有时甚至后悔自己选择了教师职业,更后悔自己选择了当一名语文教师。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终于发现了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如果说,一个老师的课堂教学,使他的学生学得快,学到的知识多;使他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成绩;使他的学生乐于学习语文这门学科,情感上也愿意于亲近这位老师。那么,就可以肯定地说他的语文课堂教学是非常有效的。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对语文的有效教学有以下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备好课。 没有目标就没有行动的方向,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度适宜,太高太低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严格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三者缺一不可。还要在兼顾整体的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要保证大多数学生能顺利掌握教学内容外,还要兼顾优等生和差等生,给他们额外制定有利于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既要学语文,又要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过去,我们老师备课一向离不开教参,但是许多教参已经不适应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许多标榜“新课标教学设计”的教学参考书,其出发点仍然是“教教材”,仍然是侧重教学的结果,而新课标侧重的是过程与方法,需要的是“用教材教”。另外要真正做到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速度、要效率,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保证教学知识含量多,教学密度大,做到丰富、多层而有效。在教学方法上,语文教师则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教学方式,分清轻重,向课堂要效率,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加快教学节奏,有严格的时间观念,做到精讲精练,点到为止。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 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管什么课都设计成“整体感知——选点读析——拓展迁移——评价运用”,千篇一律。学生会产生审美疲劳,严重影响了课堂的高效性。我认为组织课堂教学,要以所授“知识点”为线索,密切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温故”到“知新”,自然形成知识的迁移,可以采用单元的整体教学,也可以是比较教学,做到课堂的丰富多样。 新授课是学生由旧及新,接受新知识的载体,所以我们要以授“点”为主,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性。复习课更应该是以复习和巩固“点”为主,可以说是课堂效率的一个杀手锏。我尝试了这样的环节:考点解读——知识归纳——巩固反馈。在教师解读完考点之后,要让学生自由组建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自主地制作出知识点

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南康市第四小学刘玉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也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教学实践证明,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语文具有工具性,它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大脑思维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更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然而,语文又是具有人文性的,它承载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丰富和陶冶着人的思想个性和感情的重大任务。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工具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语文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于凸显出这两个方面的功能。我们应该能够认识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在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牢牢把握这两个方面的任务。 简言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但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学习中又是和谐统一的。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 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防止将二者人为地割裂开来呢? 一、学习新课标,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学生观,是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的前提。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也正是它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是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丰富了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新课程观念下,教师的教学策略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立足于学科要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认知向重情感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教书向重育人转变。 在新的教学观阳光里,师生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这种“解放”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分享彼此

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在小语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识字是读写的基础。如何改革识字教学,使其尽快满足学生读写的需要,是多少年来小语界共同研究的一个难题。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有关识字教学的要求,文章就识字教学的基础性和必要性进行合理的阐述,根据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心得就识字教学具体操作进行了探讨,从识字教学情景的设置与识字教学的方法上,努力寻找提高识字效率的有效途径,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识字的灿烂星空。 关键词:识字、新课标、兴趣、效率、提高 新课标规定:低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左右,其中1200个会写,识字量占小学六年识字总量的60%,平均每学期大约要认识500个左右的汉字。这么大的识字量如果不讲究科学合理的方法,而让学生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识,将使学生不堪重负。下面就识字教学及其对学生读写方面的促进,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实践。 一、从“识字”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瓶颈”上来展示其基础性和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阅读能力形成得早,理解能力则发展得快,学生自学的能力就强。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时才能提高教学效率。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然而识字能力又是阅读能力甚至所有语文能力基础的基础。专家们的论证也说明:识字能促进语言、思维的协调发展。在刚刚颁布的新课标中,对识字教学也作出了比较准确的定位: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近些年来,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从总体的普遍的角度看,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益仍未能大幅度提高。究其原因很多,但低年级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效率低缓,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原因。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教学是理解的训练过程;习作是运用的训练过程;而识字教学则是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基础。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习作也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而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严重制约着读写能力的发展。如果说,语文教学像一个“瓶子”的话,识字教学就是“瓶颈”。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进而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程。因此,解决“瓶颈”问题,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只有加大加粗“识字”这个“瓶颈”,学生的读写才能顺利进行。 二、从创设识字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上展示其灵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教给学生许多生动有趣的识记方法,如“做游戏”、“看动画”、“编顺口溜”……使得识字教学变枯燥为新奇、变呆板为活泼、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1.做游戏。例如教学《操场上》(第一册)时,可组织学生玩“快乐传真”的游戏。上课前,老师先把要学习的“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这六组词分别写在纸条上。游戏时,一个人看了纸条后,要通过自己的理解把文字转化为动作,让下面的小朋友来猜,猜对了得分,猜错了则要扣分。下课后,还可把学生带到操场上,一起玩一玩。当孩子们在操场上尽情的欢跳时,试想一下,为什么打球的打、拍皮球的拍、拔河的拔都是提手旁,而跳高的跳、跑步的跑、踢足球的踢都是足字旁,还用得着老师再去费力的强调吗?

如何处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如何处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7-09-18T16:12:53.753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7年6月作者:陆樱樱 [导读] 在新课改背景下,努力寻找有效的教学模式或者策略,即能够起到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陆樱樱 摘要:传统的教育,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忽视对学生的引导。以教师课堂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地学。新课改以来,大家都在尝试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这是没有错的,但是,总有个度。那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呢?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教与学相辅相成 时代在进步,传统的基础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世纪教育对培养优质人才而提出的要求,新课改在此背景下展开,倡导新的教学理念,致力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的精神与实质是要打造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师生共同进步、良好交流沟通、具有和谐师生关系等的教学模式,主张通过互动与交流以改变单一的教师教学模式,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努力寻找有效的教学模式或者策略,即能够起到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是浩瀚的大海,是连绵的群山,是辽阔的平原,是无尽的沙漠,它有无穷无尽的趣味和感受,“儿童是情感的王子”,我们应让他们融入生活,感受生活,去发现生活的美,生活的真,生活的趣。《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提倡生活化。”“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教学本身布满神经,这神经就是文化,语文应当生活在田野中,但语文教学应该超越田野。语文教学本身就是生活,是正在过着的生活。语文走向生活并不意味着生活等同于语文。语文教学本身有自己的课堂生活,它是生活的语文化的改造、提升与加工。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应求得文化上的平衡,语文课不能丢掉自己的神经。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视听天地”。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教师要善于凭借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去感悟,把间接的生活体验内化为直接的生活感受。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位置,是对传统语文教育轻视人文教育的有力矫枉。但片面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甚至削弱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也是背离语文学科特点的,同样不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一对矛盾的东西。我们之所以强调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我们需要学生通过母语的学习,学好口语的表达(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和掌握、运用书面语言(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文”),也就是新课标谈到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没了工具性,便没有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我们应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让他们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我们必须戒除赤裸裸的人文性教育,更应反对直通通的心灵拷问,而是要用真实的、自然的、含蓄的艺术手段,让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中体会情感的力量和思想的光辉,得到无痕迹的心灵教化。但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从人本身、从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的,也即是以人为本。 三、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关系。 课堂上以学法促教法、以教法指导学法,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学”是“教”的基础,“教”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会学”,因此应寓学法于教学过程中,以学法为目标改革教法,把教学的效果体现在学习结果之中。我们强调衡量是否有效教学关键看学生,而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取决与他们能否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的学习,能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需要一定的方法。所以老师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多的要教学法,教学方法有多种,它们各有千秋,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使各种教法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并通过学生自学、实践来完善和巩固学法。 四、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语文高效课堂学习,不能只简单地把眼光放在教学结果上,仅仅以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或者达标检测来评判课堂的好坏。事实上,语文学科教学也无法单一量化,一张试卷、一个分数不能代表语文教学的全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得人生经验和生命体验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唤醒各自沉睡潜能、共创奇迹的过程。教学中,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的同时,还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要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在小小的教室里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心灵共鸣、人生体验。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的吸引学生,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五、长时作业与短时作业的关系。 根据学生作业内容与完成作业的时间,学生的作业设计可分为长时作业与短时作业两大类,两类可以互为补充,为教学所用,为学生所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长时性作业是指学生需要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周期内完成的作业。学生学习的时空非常广阔,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他人合作,参与主体、作业答案与评价方式都是开放型的。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办报、小调查、表演,研究实验等,一般布置在课前或课后,在课外完成。短时作业是学生只需在较短时间内甚至是当堂完成的作业。学生学习活动的时空较小,以独立完成为主,也可以寻求合作,一般实现对知识巩固、迁移与提升。作业形式一般以读、写、画、玩、讲等形式为主,作业布置时间较灵活。作业是语文学习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通过作业拓宽语文学习途径,凭借一定的作业形式与内容,伴随一定的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培养能力。 总之,要使课堂真正高效,需要我们深入钻研、不断探索,灵活处理各种问题。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在轻松而又紧张的氛围里愉快而又高效的学习。处理好以上个关系,创造条件,把握时机,适时点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学有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甘洪强.浅谈语文教学模式与教学个性的关系[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20(05):78-79. [2]陈国锋.做一个自我的语文老师――反思我的语文教学[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6(S2):45-46. [3]罗凯宾.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1,14(07):105-106.

浅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浅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实行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协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些活动当中当然也包括评价。评价是教师对学生言谈、举止、学习等方面所做的客观性的判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无时不有,无处不有,考试的分数是评价,作业的批语是评价,集体活动的小结是评价,学期的总评是评价,个别谈话是评价,家访也是评价,等等。评价在学生学会学习、做人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应把握一下几点: 1、客观性 评价必须客观公正,这是评价的首要原则。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忌主观臆断,先入为主,以个人好恶来决定对学生的评价。那样会造成评价的失准、失误,引起学生的反感,丧失了评价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如学生明明打错了,教师却用“你回答得很好”之类的话实行肯定,不但让学生误以为答错没什么,甚至还会让他以为老师根本没有认真听他的回答,是在敷衍他,从而对教师产生反感情绪,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实行。 2、针对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尽量避免对学生实行泛泛的评价,,要多观察学生的特点,即时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加以肯定。这样不但让学生真正感觉自己的长处,感觉到老师在一直注重着自己,还能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指明努力的方向。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起着导向性的作用。教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直接影响学生判断事物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地指出他良好的行为,并即时给予肯定。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也要即时指出,并讲明道理,让学生即时改正。在对学生实行否定评价时,教师还要注意委婉地指出,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3、即时性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存有期待心理,他们希望教师能即时对其思想、学习等方面的表现作出评价。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责任感,不忽略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不放过一处缺点和错误,积极对学生实行评价。 4、激励性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对于学生来说这方面的需要更为强烈。在评价中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往往是他们持续努力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多实行一些肯定的评价,对学生实行正面引导。 5、全面性 因为过去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考试是教师的法宝。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被狭隘地理解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又转化为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少数教师把评定人才的标准定位于考试得高分的学生,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情感和评价的偏差。但学习评价、性格和道德品质评价、体质评价等构成了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原则,素质教育评价应坚持整体性原则。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能力培养的多样化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只顾传授知识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原来的应试教育就过多的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割裂开来,培养出来的只是眼高手低的人,而不是真正的人才。所以,我们应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应完成的第一个目标。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的能力目标主要是“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这几个方面的综合训练。如,在学习《春》这篇写景文章中,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并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又如,在每节课前安排两名同学进行演讲,开辩论会等,从而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写日记,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我认为“听、说、读、写”能力都应注意培养。同时,学生的处世、应变、协调能力等也应在语文课上得到培养。 2、注重师生交往的平等化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打破“教师中心”、“课堂主角”的旧思想,教师要转变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有效参与学习的主体者、主动者。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如课堂上,一位同学对某个问题做出了正确解答,老师仍然追问:“他回答的对不对呀?”学生则齐答:“对”。由此可见,只有交往的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的过程,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积极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互动。 3 、注重学习方式的民主化 所谓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这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传统学习方式强调接受,建立在人的客观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失,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消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态度,把学习转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关键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有机结合。学生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知识文化得到积累。如学习《将相和》一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分组合作表演课文内容,学生便自由组成了一个小组。课外他们为表演好课文内容,献计献策,选资料,互相帮助,学习研究。有的编歌舞、话剧等。等到课堂交流时,在课堂上尽情展现,使得课堂生动、活泼,对课文的理解收到了显著效果。这样,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潜能得到了开发,主动的地位得以真正体现,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共同发展。“语文课堂应该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在这里,我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再联系实际,谈谈近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 汉字承载着数千年来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的瑰宝。作为一名中国人,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汉字,语文学习才能够顺利地进行;而我们说一个人的语文功底不扎实,也往往是因为他的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 自古以来,中国的语文教育便十分注重识字教育。《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教材,便是对蒙童进行识字教育。直至今日,这些经典著作仍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提高普通教育的质量和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从50 年代初就开始了小学识字教学的改革实验。之后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中,识字教学便一直是 改革的重点所在。正如《新课程标准》所言:“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因此,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小觑,其优劣关系到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甚至对他们的终身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对当前识字教学的反思 少年儿童在入学前就已基本掌握了口头语言,入学后学语文,虽然口头语言尚待继续提高, 但重点和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与写。加上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特点,远比表音的拼音文字 复杂,因此,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任务特别繁重,而一套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法也显得尤为 重要。但是目前的小学识字教学中,教师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重复教学,学生花费大量 时间进行重复抄写,这种低效的教学方式不仅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最终导致生字回 生率和错误率仍然居高不下。 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主要有集中识字法、分散识字法、归类识字法、奇特联想识字法、 情趣识字法等几种常见形式。上述几种识字教学方法都在识字教学实践中或多或少发挥了一 定的作用,但是“集中识字法”强调以汉字的形体规律快速识字,对于学习有口语基础的文字 效果好,而对于那些没有口语基础的文字,学了不知所云,遗忘率高;“分散识字法”强调在 语言环境中识字,对于学习没有语言基础的文字是最佳的选择,但难于体现汉字有字音类聚、字形类聚,字义类推的规律,识字进度较慢;“归类识字法”同样是学习有口语基础的方块字,由于以词归类,在词意辨析上有独到之处,但是对于学习那些没有口语基础的词汇,同样有 较大的难度。所以,要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法,必须综合考虑汉字形、音、义之间 所固有的内在联系,同时适应学生智能的发育水平,寓教于乐,才能充分发挥识字教学在小 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识字教学的方法 首先,激活学生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 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 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识字教学一定要与小学生主体相结合,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还要在“善导”上下功夫。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识字 教学的全过程。因为识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汉字的音、形、意,还有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情感与态度。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自始至终地将“自主”贯穿全课堂,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为重心展开教学。 其次,创设意境,从生活中识字,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注 意力难以集中,认知事物往往带有情绪性,而情绪又直接对学生的学习倾向起着一定的支配 作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巧妙地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识字学 习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五彩缤纷的图片或多媒体教具吸引孩子们的眼球。例如教师通过出 示鸟的图片,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引出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鸟类是一个繁盛的大家族,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天空,到处都有鸟儿的身影。说到这里话锋一转问道:那么,鸟妈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与学情况分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与学 情况分析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与学情况分析 为了在该组有效地开展研究活动,我觉得有必要对该组在不同的研究阶段进行教与学情况分析: 一、问题研究前的现状分析 1、大部分学生从平时的作业、单元检测反映出双基知识掌握得较好。 2、阅读能力比较薄弱,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把阅读理解放在了重要的位置。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尽情地读,读中有悟:悟情、悟景、悟得。并用迁移方法阅读课外书。 二、在研究过程中采取的策略和方法 (一)做细课堂教学。 1、重视课内阅读; 2、适当的说话指导; 3、加强背诵; 4、重视语言的转化和内化。 (二)做足课外积累。 1、培养课外积累的兴趣; 2、拓展课外积累的空间; 3、教给学生课外积累的方法。 (三)让学生走进生活积累。 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如:摘录好词好句,多阅读课外书籍,多背诵古诗词、多写读后感,每次课后的小练笔,我们都认真地加以指导。要求学生灵活得

应用课内外所积累的好词佳句。课间里还要求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以手抄报的形式将好词好句、名言警句摘录下来。 三、问题研究后的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学生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会自觉地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积累了写作素材,学生的写作功底得到了培养,语文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用词更准确,句子写得更生动、更具体,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的直抒胸意、畅所欲言。他们还能将课堂上掌握的学习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中去。但也有的学生,由于平时积累知识很少,写作基础较差,写话短短几句,且语句不通顺,事情说不清楚,语无伦次,颠三倒四,想象力较差。 四、得出的结论和观点 教学归根结底,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担负着的积累语言的任务,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三方面的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是指汉字和词语;语言范例是指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语言知识是指同语言材料、语言范例的掌握密切相关的字词句篇、语法逻辑等知识。语言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读中积累、学中积累、说中积累、用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的积累等。当然了,在实际教学中,以上的做法不是孤立存在,只有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处处留心为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环境. 针对上述现状,我们将在本学期采取下列措施:

浅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说服教育法的运用

浅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说服教育法的运用 说服,即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采用某种方法和技巧,使对方改变已有的行为和思想,从而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进行某项活动。对于一个从事教育工作者来说,说服是他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工作。教师如果正确的运用说服教育法可以使学生改正不良习惯和作风,接受正确的引导,从而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在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时,说服的技巧与分寸对说服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如何正确的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我做了如下一些尝试: 一、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学生也是一样。要想更好的说服学生首先要对学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试想一个教育者没有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如何去对学生进行说服?了解一个学生包括他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只有知己知彼才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技巧。例如文化较低的学生,听不懂高深的理论,应多举明显的事例;刚愎自用的学生,不宜循循善诱,可用激将法;脾气急燥的学生,讨厌喋喋不休的长篇说理,用语要简洁直接;性格沉默的学生,要多挑他发言,不然你将在云里雾里;思想顽固的学生,对他硬攻,容易形成僵局,造成顶牛之势,应看准对方最感兴趣之点,进行转化。 二、掌握好说服教育的时机和场合。 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是保证教育效果的先决

条件,一旦说服教育的实际或场合不对同样可以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甚至从心理开始对你有了一种排斥。一般情况下我做到不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点名批评某位学生,因为学生有自己的尊严。即使要批评某一个人我也采取一种含蓄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有一次我发现家庭作业本少了一本,很明显有人没有按时交作业。没有交作业的那个学生是一个差生,他的性格比较孤僻、腼腆、不太喜欢和人交流,经常不能按时交作业。为了对他进行说服教育,我首先在课堂中对全班学生说:“今天又有学生没有按时交作业,老师不点名了,希望他能够下课后主动把作业交到办公室里。”下课了,那个经常喜欢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主动来到办公室把作业本交给了我。经常和他的交流,他向我保证以后一定按时交作业。 三、掌握说服教育的方法与方式。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思维、对是非的判断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阶段。那个阶段的儿童很容易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和不足。我们不怕学生犯错误,怕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如何才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就需要教师掌握一些说服教育的方法。 1、注意差距:这里的差距是老师希望学生达到的目标与学生原有态度间的距离。这种差距越大,说服工作的难度就越大,反之较小。当差距过大时,教师应将说服工作分段进行,逐步达到目的。 2、避免观点的重复与陈旧:学生对重复陈旧的观点往往充耳不闻,所以新颖性是沟通过程中较为有效的策略。如果同一个问题几次得不

如何落实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如何落实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一、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 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深入思索研究现代化教育理论和语文课程标准,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这次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质与意义,树立起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语文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探索和创造新的语文教育教学方式,提高课程改革实验的技能,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为国家有民族培育创新人才而努力。 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必然促使教育改革。事关民族复兴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依靠于广大教师,依赖于广大教师。我们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社会发展与教育育人及其改革的关系。 我们必须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更新知识、学习和创新教学方式。语文教师要与课程改革同步成长——语文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质量基本取决于我们教师的素质 第一、教育理念和理想。 语文教师要加强读书学习和研究,树立起自己新的教育理念和理想。 我们要认认真真地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了解和把握教育的基本规律,懂得教育。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但育什么样的人?如何育人?是需要我们经常思考和回答的。特别是要掌握中学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的规律。具备一些教育家的知识、素养和意识。我们应该有这种追求与执着——我要做一个教育家。 第二、语文知识和功底。 语文教师要加强读书学习和研究,不断丰厚自己的语文功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我们要继续学习研修语言文字和文学,不断丰厚自己的语文功底。 根据自己和语文教育的需要,平心静气地踏踏实实地读几本名著,读几本名人的著作,并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 了解语言文字和文学,乃至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动态,关心周围每天发生的事情,不断吸取其新的研究成果,善于发现新问题、探求新思路,建立新思维。 语文教师最好是个学者,既有渊博的知识,又有独到的见解,能够胜任各种选修课程,迎接新的挑战。 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对教材的学习和研究,能够做到对现行各种版本教材的编写体例、意图、内容及其练习设计,了如指掌。能够独立准确的把握各篇课文的构思、表现手法、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较高的文章分析能力和文学作品的鉴赏理解能力。 第三、教学能力和技能。 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技能。 1、提升展示自我学识、才能、风格和人格魅力的技能; 2、提升谋划、组织、管理、指导学生学习和评价的技能;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96058340.html,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 作者:米卿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5期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从语文教材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在语文写作训练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模范作用,最终达到语文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完美融合、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语文教学是高校思想整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是由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自古至今,我国就有文以载道的优秀文化传统,文道合一是语文教学的原则,也是因为语文课程对高校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而忽视其思想政治道德的培养,这样导致大学生的人文政治修养相对较低,鉴于这种形势,本文简单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以期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从教材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首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在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出语文教材内容中含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挑选优美的文章,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并适时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中,仔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促使学生学会全方位思考,从不同角度欣赏一篇美文,并理解其中的社会意义,达到共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与思想政治素养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高涨的语文学习热情影响下,同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熏陶[1]。 其次,突破语文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抓住关键性的词句,仔细推敲揣摩,在理解语文整篇文章的意思之后,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意义。一篇文章通常包括几个重要的段落、关键词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透过语言表象,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进而触摸到语文的核心内容。可以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形象化教学,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文章的情感。让学生以一个现场见证者的身份真正参与到文章所描绘的具体事件中去,和文章中描绘的角色化为一体,思其所思,进而产生有效的情感体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让每一位学生经历每个事件,所以只能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出具体情境,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情境,接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因素的感染[2]。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活动方法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也是语文中的一项重 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字量,让学生轻松进行大量的阅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关注的热点。那如何更好地提高语文识字教学效率呢?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 一、识字内容的选择 (一)借鉴传统,丰富识字内容 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了识字 教学的重要性,但从教学的实际来看,新理念、自主学习等等甚嚣尘上,在强化横向借鉴的同时,也弱化了纵向的继承。特别在识字教学,忽视了对传统识字教学优秀传统的传承。 在我国古代,儿童启蒙的识字教学大多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就是我国古代流传最广的识字教学优秀教材。在识字教学中先用大约一年的时间让儿童集中地认识2000多字,然后教他们读书。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这与“三百千”的特点分不开的。 首先,“三百千”都是以韵语形式编写的,正体现出了汉

字和汉语的特点,也符合儿童的阅读兴趣,读起来琅琅上口。像《百家姓》共收集507姓(单姓446,复姓61),通俗常见。虽然《百家姓》是由没有意义联系的单字组成,但是采用四字一句,隔句押韵的形式,语调和谐,读来顺口,听来悦耳。如: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百家姓》的奇特就在此,它把没有完整意义的姓氏单字 组合起来形成韵文,学生易读易记。作为姓氏的只是一些代表符号而已,但作为识字教材,却很实用。就是在今天,读一读《百家姓》也不无裨益,比如将“仇”(qiǜ)读为“酬”,把“查”(zhā)读为“察”的错误就可避免。这也大概是古代能 够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 我在一年级下开始尝试在早读时间让学生朗诵《百家姓》 来识字,经过半学期的诵读,学生就能掌握,比如我班的流动人口学生正好有“亓”“厍”这二个姓,学生也很快会读。 其次,“三百千”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如《三字经》 三字一句非常容易朗诵,它短小的篇幅,不仅生动有趣,还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从中还可以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以及独特的思想价值。如“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

中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探析-4页文档资料

中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探析 提到“提高语文课教学效率”,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概念:这个“语文课”是指一节语文课呢?还是指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我的回答是,二者都有,但都不全面。这个“语文课”应该指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包含一切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因素。我们以往研究“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更多的是注重“一节课”,但我们设计呈现的“一节课”多是过于精彩,作秀的成分太大,学生往往不适应,其结果劳心费力,水月镜花,得不偿失。所以,我们应该把着眼点放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当然,主阵地仍是课堂教学,仍是每一节平常的课。目标明确了,接下来要讨论的就是教学问题了。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主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学生的学是第一位的,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学来进行。 一、学生如何学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都很认可,也在践行。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方式方法,更应该是一种习惯,一种学生应该具有的学习语文的“日常行为规范”。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语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它包括: 1.课前预习。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学生的预习是自学语文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新授内容。可根据学段的不同,提出相应的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写预习笔记。如对生字、词的预习;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等。在语文预习中要注重兴趣的培养。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更

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繁琐而漫长的过程。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逐步去培养自己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2.课中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善于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谈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同伴交流各自对问题的看法;用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去朗读课文。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学会质疑问难,让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在语文学习中疑问是思考的开始,疑问是思维开拓的交叉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疑问。所以,能提出问题、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就是课中思考的主要目的。学生要在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阅读、分析而产生疑问,这个疑问就是学生学习前进中的障碍。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就很清楚障碍形成的原因,了解障碍的具体构成,通过课中思考解决这些障碍,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3.课后运用。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能否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在于及时地巩固和运用。好的作业不但能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同时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拓展,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只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才是真正地掌握了。 4.平时积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个人语文知识底蕴是否丰厚,更重要一点就是平时的积累,教师应注重引导。如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歌、优秀篇段;养成写日记和读书笔记的好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