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纶: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

冯世纶: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
冯世纶: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

冯世纶: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

经方与后世方相比,因理论体系不同,故而用药也有所不同。如后世方认为桂枝、附子等不能用于热证,而经方常用于热证;后世方认为升麻升提,而经方认为主清里热;后世方用黄芩解表,而经方用其清半表半里、里热……因此,欲掌握经方用药,必先清楚经方的主要理论,分而述之不过以下三要点。

认识六经实质

欲知经方用药规律,必先明确六经实质。经方的六经实质,至今仍莫衷一是。《伤寒论》原序有王叔和所谓的误导为重大原因之一,使后世认为张仲景根据《内经》撰成了《伤寒杂病论》。这样,经方的六经便是《内经〃热论》的六经,而与《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不符,遂使经方六经实质扑朔迷离。其实,了解经方的形成史,六经的实质也自然明白。

经方的起源,当追溯于上古神农时代。人们认识、适应大自然,即用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认识疾病、药物亦用八纲。有病时,最多见者当属外感一类,其证在表。长期实践得知,病在表用发汗的药物可治愈,于是积累了生姜、葱白、麻黄、桂枝、蜀椒等治表证经验。

然而,有的病经发汗或未经治疗而愈,但有的经治疗亦未愈而病入于里,此时不应再用发汗治疗,而应下治里之药。因里证分阴阳,里热

者,用清里热药,如黄芩、石膏、大黄等;里虚寒者,用温补药,如干姜、人参、附子等。经验代代相传,以文字记载,其代表著作即《神农本草经》,该书在汉代完善整理传承,代表了经方单方方证的形成,《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这一记载,实际标明了经方的起源和经方医学的特点,即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始即用八纲认识疾病和药物,即有什么证,用什么药治疗,积累了疾病的证和治疗该证的药的证药对应经验,即单方方证经验。

疾病复杂多变,古人渐渐发现,有的病只用一味单方药治疗不力,渐渐摸索了两味、三味……复方药治疗经验,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汤液经法》。该书相传商代伊尹所著,考无确据,但从传承来讲,其与《神农本草经》一样,上继神农,下承夏商,复方方证经验积成于这个时代,成书完善于汉代,因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经方所用理论仍是八纲。

时至东汉,经方发展有重大进展,主要成就是,由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据皇甫谧《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皇甫谧生于张仲景同期稍晚,可谓对张仲景了解最深者,其称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而不称撰《伤寒杂病论》十数卷,可证汉代无《伤寒杂病论》书名,至西晋王叔和整理仲景旧论后,方有《伤寒杂病论》名。由于王叔和的收集整理,使后人得知,张仲景《论广汤液》与《汤液经法》最主要的不同是增加了六经辨证。

而六经实质,皆是以八纲述证。再细读其内容,看《伤寒论》第97条、第147条、第148条等,凸显了半表半里概念,提示东汉前病位概念只有表里,而至张仲景时增加半表半里病位概念,才形成六经辨证理论。此一发展变革,民国初期杨绍伊的《伊尹汤液经》的考证,恰亦相吻合。

因此,经方大师胡希恕认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六经来自八纲”。这样,经方六经实质和用药原则就很明确,即六经辨证起源于八纲辨证,起初是单方方证,后渐发展为复方方证。由于方证积累的丰富和对疾病病位认识的进步,即认识到病位有在表者、在里者及在半表半里者,由只有抽象的八纲,发展为具实形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即太阳病为表阳证;少阴病为表阴证;阳明病为里阳证;太阴病即里阴证;少阳病即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六经实质大白于天下。

明确了六经,即明确了用药原则,即表阳证用汗法,表阴证用强壮发汗法;里阳证用清热法、里阴证用温补法;半表半里阳证用和解清热

法,半表半里阴证用和解清热温下法。但具体治疗用药还要清楚方证对应理论。

认识方证对应

汉以前只用八纲辨证,亦能大多做到方证对应,而使病愈,但对于病不在表亦不在里的疾病却无能为力。六经辨证解决了这一难题,使临床用药更具体化,真正做到方证对应。临床治病,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做到方证对应,则药到病除。辨方证,比辨六经要难,胡希恕先生曾说:“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是在于方证是否辨得正确。不过方证之辨,不似六经八纲简而易知,势须于各方的具体证治细玩而熟记之。”

经方的方证名,反映了经方方证的对应关系,如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证,其组成为: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其适应证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此即单纯的少阴表证。

本方的组成,实为甘草麻黄汤加附子而成,即由治太阳病而变为治少阴病。再看麻黄附子汤方证: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炮)一枚。药味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相同,只是麻黄增加一两,其适应证变为:“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即两方皆治少阴,但麻黄附子汤因水气重,故重用麻黄,使其方证对应。相类的方证,还有小半夏汤方证和生姜半夏汤方

证……这些方证名立,与其证严格对应,其对应不仅是药味,而且包括剂量。

实际方证之难辨,还有更深一层意思,即必对每味药有清楚认识。如桂枝加桂汤方证,是认识到桂枝有解表,并治上冲作用。故当太阳病,见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加重桂枝用量,明确桂枝有降冲作用。这里不称桂枝汤加减,而称桂枝加桂汤,即反映了经方的方证辨证,不但要求药味对应,而且要求药量对应,即桂枝汤原有治上冲作用,今上冲症明显,适应再加重桂枝用量,故称为桂枝加桂汤方证。又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证,因原是外邪内饮证,误用桂枝汤治疗,外邪内饮不解,且发汗后表更虚,此时不能再用桂枝解表,而用生姜解表,并加茯苓白术利饮,使表解饮去而证解。既要明了生姜有解表作用,且与桂枝不同;还要明了茯苓白术有利尿祛饮作用,此为方证对应。由方证探索经方用药

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说:“重读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见其察证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准当前之象征,投药石以祛疾,直逼实验科学的堂奥”。深刻说明经方治病以方证为主,用药以方剂为主。因其很少论述单味药作用,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就很难直接了解各单味药的作用,但临床症状复杂多变,须要据证加入对应药物。仅靠仲景原书记载的方药,尚不能完全达到与证对应。仲景书中有许多条文举例说明,当某方证出现某证时,要加减对应的药物。

而要对常用的每味药有所了解,必须要通过以方证类药,即通过方证药规律来认识每味药的药性特点。不少人对此做过探讨,如通过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证和麻黄酒醴汤方证类证,认识到麻黄不但能发汗解表,还能祛湿治黄疸,再遇黄疸时,可适证用麻黄祛黄;通过白虎汤方证和白虎加人参汤方证类证,可知人参能止渴,石膏能清热而无止渴作用,因热盛津伤口渴时,用人参而不用石膏,而因热烦躁时适用石膏;又通过理中汤方证、小柴胡汤方证、半夏泻心汤方证等类证,可知人参治里虚寒的心下痞,临证凡遇里虚胃脘胀满时可用人参……认识经方用药,还可参考《神农本草经》,以证选药。后世、近代出现的新药,据其药物性味特点,以八纲辨证辨药,皆可应用于辨证中,发展经方方证。掌握经方方证,认识经方用药,临证遇到诸如《伤寒论》所记载的方证,或未见记载的方证,皆可做到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做到方证对应,临床得心应手。

经方用药,与经方方证一样,皆是祖辈历经世代总结的经验,经历了实践考验,疗效可靠。也应看到,经方用药传承过程中遭遇困境、误导等原因,药味有限。疾病千变万化,后世不断发现的新药,有待融入经方。

《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冯世纶)

《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冯世纶) 《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 冯世纶 近几年来由于不少考证学的研究揭示出已有足够的论据证 实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伤寒》)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以下简称《汤液》)。这种观点早在晋代已提出,如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在序中说:“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已明确提出仲景著作主要取材于《汤液》,本应引起后人重视,但《伤寒论》原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再加上晋代成无己以《内经》释《伤寒》,致使不少人仍认为张仲景据《内经》撰写了《伤寒》。对《伤寒》的形成、理论体系特点仍未重视。近有钱超尘教授的考证研究证实,《伤寒》主要方证源自《汤液》,更重要的是,证实张仲景原序中的“撰用”以下23字为后人加入,这对进一步研究仲景学说起到很大影响。鉴此,张仲景依据《汤液》撰写了《伤寒》已是不争的史实,可知从《汤液》到《伤寒》是一次历史的飞跃,那么张仲景是怎样完成这一飞跃?又是怎样把《汤液》变成《伤寒》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今不揣鄙俚,述之己见。承继经方精华整理方证经验把张仲景称之为方剂之祖,认为《伤寒》

中诸方(《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5方)是其首创、发明,是违背一般常识规律的。人生苦短,那么多有效验方,由一人经验发明,是不可能的,现有不少考证资料已证实,《伤寒》的方证是集成于前人总结。(一)主取法于《汤液》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但传世早期未见其书,致使学者生疑。敦煌医卷《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被发现,证实了其传不讹。其中记载:“依《神农本草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却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这六十首原貌怎样?张仲景引用了哪些方药?这要首先分析《辅行诀》的60首方药。《辅行诀》的六十方剂,实际由三部组成:第一部分:五脏大小补泻方1.辨肝脏病证治①小泻肝汤:枳实、芍药、生姜。在《伤寒》:去生姜,称之为枳实芍散。②大泻肝汤:枳实、芍药、甘草、黄芩、大黄、生姜。在《伤寒》:去甘草,加半夏、柴胡、大枣,称之为大柴胡汤。③小补肝汤:桂枝、干姜、五味子、大枣(一方作薯蓣)。在《伤寒》:去干姜、五味子,加茯苓、

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用药规律研究

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用药规律研究 发表时间:2018-10-09T11:25:02.48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9月26期作者:高国举 [导读] 慢性浅表性胃炎以气滞、阳虚、阴虚为主要病机特点。 (甘肃省景泰县人民医院甘肃白银 730400)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08年—2018年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进行总结及分析。结果:肝胃气滞、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脾胃气虚以及脾胃湿热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证候类型;辩证的证素主要分为病位及病性两大因素,病位以胃为主,病性以气滞为主。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以气滞、阳虚、阴虚为主要病机特点。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慢性浅表性胃炎;辩证用药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6-0053-02 慢性浅表性胃炎即为胃慢黏膜呈性浅表性炎症的一种疾病,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属于最常见的疾病之一[1]。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腹部上方疼痛,并时常伴有恶心、呕吐、泛酸等症状[2-3]。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包括胆汁反流、过度酗酒、幽门螺杆菌感染等[4-5]。本文主要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以及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于中医药疗法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辨证用药规律以及主要症候等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究。相关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中医药”、“慢性浅表性胃炎”、“辩证”、“用药规律”等为搜索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范围包括2008年—2018年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重庆维普(VIP)、万方等中文数据库所收入的全部文献。 1.2 文献标准 1.2.1纳入标准所有纳入的文献均符合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辩证用药规律研究、证候研究等相关内容的临床相关研究文献。 1.2.2排除标准(1)排除内容雷同的文献、(2)排除个案分析、个案报道、综述等文献。(3)排除无辩证及用药记录的文献。 1.3 统计内容 通过对中医药疗法以及中西医药结合疗法内容的相关文献中证型、证素以及用药进行统计并将药物进行分类。并通过频数分析的方法对药物的使用次数及种类进行计算[6-7]。 2.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在检索后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90篇。其中文献内容关于中医辨证分型的共84篇,文献内容关于中医专方及基本方论治的共106篇。 2.2 在中医证型中出现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频次 在中医证型中出现的关于慢性浅表性胃炎频次最多的为肝胃气滞,频次为42次,频率为21.6%,其他证型分别为:胃阴不足,29次,14.8%;脾胃虚寒,23次,12.2%;脾胃气虚,22次,11.6%;脾胃湿热,21次,10.6%;胃热内蕴,5次,2.6%;肝郁脾虚,5次, 2.6%;气滞血瘀,4次,2.1%。以上所有证型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最常见证型。 2.3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证素分布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证素可分为病位及病性两大因素。其中,病位因素共4个,分别为胃(152次,53.0%)、脾(82次,29.1%)、肝(49次,18.0%)、胆(3次,1.1%);病性因素共9个,分别为气滞,62次,21.2%;阳虚,53次,18.5%;阴虚,53次,18.5%;热,40次,14.0%;湿,30次,11.4%;寒,25次,9.5%;淤血,19次,6.8%;气虚,6次,2.2%;痰浊,2次,0.6%。由此可知,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病机特点以胃部为主要病位,气滞、阳虚、阴虚为主要病性。 2.4 常见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型中的临床症状 肝胃气滞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频次与频率主要分为:胃脘胀痛26次,10.2%;嗳气频作22次,8.4%;舌苔过薄或过少及脉弦均为20次,7.5%;舌苔过白、胸胁窜痛、泛酸均为17次,6.3%;情绪易怒10次,4.0%;胸闷不适、缺乏食欲、口苦、呃逆均5次,2.3%。 胃阴不足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频次与频率主要分为:口干舌燥、胃脘胀痛均为20次,11.2%;舌苔过红、脉细均为19次,10.2%;舌苔过少或无舌苔17次,9.1%;缺乏食欲、大便干燥均有16次,8.6%;脉弦、心烦意乱、裂纹舌均有5次,2.3%。 脾胃虚寒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频次与频率主要分为:喜按、喜温、胃脘胀痛均为18次,9.4%;脉细、舌质淡、大便溏薄均为17次,8.6%;舌苔过薄或过白、神疲乏力均为15次,7.4%;纳差、四肢不温、得食痛减均为10次,5.2%;泛吐清水、齿痕舌、胖大舌、畏食生冷均为6次,3.1%。 脾胃气虚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频次与频率主要分为:胃脘胀痛、神疲乏力、舌苔过白、舌质淡、缺乏食欲均为10次,9.8%;脉沉细、食则胀满均为8次,7.4%;喜按6次,5.3%。 脾胃湿热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频次与频率主要分为:胃脘胀痛、舌质红、舌苔黄腻均为14次,9.7%;缺乏食欲、渴不欲饮均为8次,5.6%;大便黏滞及便秘均为7次,4.9%;口臭、口苦、食后加重、痞闷、恶心、呕吐均为6次,4.2%;小便量少且深黄5次,3.6%。 2.5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用药规律 治疗肝胃气滞药物的使用频次及频率:柴胡25次,8.5%;白芍24次,8.9%;枳壳21次,7.0%;甘草21次,6.9%;香附17次, 6.2%;陈皮16次,5.5%;川芎、延胡索、佛手同为13次,4.6%;川楝子12次,4.0%;郁金11次,3.8%;厚朴5次,1.5%。 治疗胃阴不足药物的使用频次及频率:沙参、麦冬均为18次,9.4%;石斛15次,7.8%;生地、甘草、玉竹同为12次,6.2%;白芍11次,5.5%;乌梅7次,3.8%;天花粉、太子参、山楂均4次,2.1%。 治疗脾胃虚寒药物的使用频次及频率:党参、白术、甘草均8次,7.5%;黄芪、茯苓、陈皮均7次,6.5%;砂仁6次,5.6%;干姜5次,4.7%;半夏、桂枝、白芍均4次,3.7%;山药、木香均3次,2.8%。 治疗脾胃气虚药物的使用频次及频率:白术12次,7.1%;黄芪、干姜均10次,5.9%;甘草9次,5.3%;陈皮、木香、茯苓、白芍均8

头痛治疗用药

头痛治疗用药 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发病率较高,有些较难治愈。以头痛部位而言,头痛常分为正头痛、偏头痛、前头痛、巅顶痛、后头痛等。头痛之因很多,以表里分,有外感、内伤之别;以虚实论,有虚、实夹杂之异;以部位言,有巅顶、前、后、两侧之殊。 因“头乃诸阳之会”,居位最高,风邪最易袭之,又因“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治外感头痛以祛风药居多。如白芷入阳阴经,主治前头痛(前额痛、眉棱骨痛);羌活入太阳经,主治部位在前、后头痛;细辛入少阴经,主治寒盛头痛连齿者;藁本入太阳经,主治巅顶及脑后头痛;防风性润,为治风通药,一般头痛风邪偏重者,皆可加入;川芎为头痛要药,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主治正头痛,尤以偏头痛为宜。内伤头痛主要致病因素为虚、瘀、寒、痰、火有关,依据具体情况,辨证使用补虚、化瘀、祛寒、化痰、降火等治法。 陈宝贵治疗头痛,也多遵从以上治法。但对长期的顽固性头痛,陈宝贵常加入蜈蚣、全蝎、僵蚕等虫类药,取其搜风剔络之功,收效很好。 头痛治疗用药方案1 祛风通络、活血止痛法 赵某,男51 岁,2012年3月5日初诊。 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后头痛,项背沉紧,曾施针灸拔罐治疗1周,未能缓解疼痛,且有加重,昼夜不止。就诊时疼

痛较剧,连及项背,恶风懒动,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查头颅ct未见异常。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平素血压150/100mmhg,未规律服药。 证属:风寒入络,血脉瘀阻。 治以:祛风通络,活血止痛。 处方:葛根30克,川芎15克,羌活10克,细辛3克,桂枝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蜈蚣2条,全蝎10克,丹参20克,当归15克,甘草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中晚3次饭后温服。 二诊:药后疼痛明显缓解,遂去全蝎、蜈蚣,加白芍15克。又服14剂,药后病愈。 按:此患者虽无明显外感病因,但依据患者头痛、恶风懒动及舌脉可诊为风寒入络,血脉瘀阻证。故方中重用葛根解肌生津舒筋,实验发现葛根可治疗高血压病引起的头痛,并能缓解颈背部肌肉紧张疼痛;次用川芎疏风止痛,主治外感风邪引起的偏正头痛、巅顶作痛、头项疼痛等,其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为“血中气药”,善于活血祛瘀、祛风止痛;并伍以羌活、细辛、桂枝祛风通络;再加上虫类药搜风剔络;丹参、当归活血化瘀;天麻、钩藤平肝通络。全方共奏祛风通络之效。二诊时加白芍以养血和营。 头痛治疗用药方案2 祛风除湿、健脾化痰法 任某,女,23岁,学生,2010年8月1日。 患者外出之后,头痛身困,胸脘痞闷,纳呆,便溏,舌淡暗,苔白腻,脉濡滑。

超说明书用药的医保规范与法律依据

【超说明书用药】——即:“超常处方”【违规表现】: 重慢病处方存在“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现象——属于《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第十九条第3款【超常处方】(3.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的【①给药剂量、②适应人群、③适应证、④给药途径在《药品说明书》之外的用法】)。 一、临床表现 (一)给药剂量——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药品的用法、用量与《药品说明书》不符。 1.超出药物适应证相应的用药治疗剂量——过大(给药剂量不适宜);包括:①单次剂量 ②日剂量; 2.超出药物适应证相应的用药疗程或期限——(给药期限不适宜);疗程——过长或过短 3.超出药物剂型相应的给药途径或方式——(给药途径不适宜) ①给药途径与临床用药目的不符——给药途径在《药品说明书》之外的用法。 ②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不宜选择口服途径给药。 ③只能静脉注射的药物——开成“肌内注射”。 给药次数——过多或过少(给药频次不适宜);

?给药频次过少——不能确保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 覆盖手术全过程; ?给药频次过多——存在不必要的重复给药。 (二)适应人群——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超出了《药品说明书》所列出的用药人群范围。 ?性别 ?妊娠期妇女 ?哺乳期妇女 ?儿童或婴幼儿 ?老年患者 ?肾功能异常者 (三)适应症——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处方药品与临床诊断不符、不对症)处方用药治疗疾病超出药品所列出的适应证范围。 A.无指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适应证不适宜; B.选择使用药物的适应证与患者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用药目的不相符合——即“无用药指征”而开具处方使用药物的现象。 (四)给药途径——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超出药物剂型相应的给药途径或方式(给药途径不适宜) A.给药途径与临床用药目的不符——给药途径在《药品说明书》之外的用法。 B.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不宜选择口服途径给药。

2020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MOH)指南要点

2020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MOH)指南要点 频繁和规律摄入急性头痛发作治疗的药物可增加头痛的频率,并最终导致慢性头痛。根据国际头痛协会的分类,该头痛称为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MOH)。本指南主要是针对MOH的预防和治疗给临床医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建议,所论述的问题遵循PICO问题(P=人群,I=干预,C=对照,O=结局)形式。 01 信息和教育是否有效预防高危患者MOH的发生? 良好实践建议: ?原则上讲,MOH是可以预防的。 ?繁摄入急性头痛发作药物可能会增加头痛的日数,该意识在大众和医护人员中的增强尤为重要且可预防MOH的发生。 ?关于止痛药使用频率和头痛发作向慢性头痛过渡之间潜在关系的信息手册和教育,可以有效地预防高危偏头痛患者MOH的发生。 ?有发展为MOH危险的患者应由全科医生或神经科医生进行间隔更短的随访(理想情况下,每隔3-6个月)。 这些建议基于作者的经验,因为尚无针对这些问题的高质量对照研究。

02 药物预防治疗是否有效预防高危患者的MOH发生? 研究建议: ?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对频繁偏头痛发作的患者进行预防性药物治疗可能会阻止发作性向慢性的过渡以及MOH的发生。 ?发作性头痛的预防性治疗是否可以预防头痛慢性化和MOH尤为重要,且与临床密切相关。 因此,鼓励研究人员对此问题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证据质量:低。 03 教育和咨询对MOH的治疗是否有效? 建议: ?对于过度使用曲坦类药物或普通止痛药(非阿片类止痛药)且没有严重精神病的患者,单独建议是合适的初始治疗方法。 ?受过培训的头痛科护士、全科医生和神经科医生可提供建议。 ?对于过度使用阿片类药物、镇静剂或巴比妥类药物,或既往进行过药物戒断而又重新过度用药的或未能遵循建议停止过度使用药物的患

马文辉教授《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

马文辉教授《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 编者按当我第一次读到刘绍武先生的三部六病学说的 时候,的确“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因为这个理论体系,和胡希恕先生的理论体系惊人地相似。后来,我又发现,其实“以八纲(气血)解六经”还有很多伤寒学家不约而同、殊途同归地发现并实践。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马文辉,教授,主任医师。1984年师从首届全国名老中医刘绍武老先生,开始三部六病学说的理论和临床研究。现任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三部六病研究室主任,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各位老师、各位前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叫《伤寒论三部六证九治法》,然后还有一篇论文叫《伤寒论的人体系统解剖思想》。这次汇报是把两篇合在一起,我挑其中的一些内容来讲。1三部首先,我们中医目前有一个普遍错误的认识,就是说中医重功能轻结构,也就是说中医的脏腑讲的是功能的脏腑,而不是解剖的脏腑。我从《伤寒论》的角度来解读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中医不是没有解剖,中医的脏腑不是功能脏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解剖结构系统。《伤寒论》把人体解剖结构给我们分为三大系统。大家都知道提到《伤寒论》的时候,会提到表、里、半表半里,这就是一个结构概念,也是一个

系统概念,它不是一个功能概念,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体的解剖系统学。 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1800年以前,张仲景对人体 已经具备非常完整的人体解剖系统学的这样一个结构思想,而不是我们今天大家说的中医是功能的,而不是结构的这样一个观点。2“三极之道”我讲第二个个人的概念:张仲景的人体表、里、半表半里三部的解剖结构思想,来源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分为三”,就是“三才”思想的一个人体演化。《道德经》里面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分为三的思想,是我们传统中国文化里面的基本思想。 在《周易》里边有两个道,一个道就是阴阳之道,也就是“一阴一阳之为道”,《内经》里面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生杀之本始,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因此,把阴阳学说作为我们中医的一个基本的道提出来。在《周易》里面还有一个道是“三才之道”,也就是“三极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一个基本的宇宙 演化规律,在人体也是适应的。 我们来看人体的发生、发展,我们人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分裂,在第三天的时候呢,从输卵管进入子宫,在输卵管狭部生成

三消之辨治用药规律探析

“三消”之辨治用药规律探析 (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 【关键词】消渴病三消用药规律 “三消”之名始出于宋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消渴》中明确提出了“三消”的概念,并概括了上消、中消、下消各自的病变脏腑和主要临床表现:“上消者,肺也,多饮水而不食,大小便如常;中消者, 胃也,多饮水而小便黄赤;下消者,肾也,小便浊淋如膏之状,面黑而瘦。”至此,后世医家多依此论,将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部进行论治,从而形成了中医消渴病证治史上一大特色一一“三消”分部论治。 本研究共收集自秦汉至民国时期医家治疗“三消”的方剂128首, 其中上消方33首、中消方50首、下消方45首,以组方中使用的高频 药物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采用“三消”对比的研究方式,以探寻古代医家对消渴病不同主症在处方、用药、辨证论治方面的规律。 1治疗“三消”高频药物比较 (见表1)表1治疗“三消”前10位高频药物使用情况比较(略)注:治疗“三消”的药物中甘草均为高频用药,无特殊意义,故不参加讨论 由表1可知,在上消、中消、下消的组方中前10味的高频药物均包

含了麦冬、生地黄、人参、茯苓4味药,表明古代医家以这4味药作为临床治疗消渴病的基本用药。 石膏、黄芩是上消、中消共同的高频用药,表明上消与中消虽然症状不同,但存在相同的病机一一热邪内扰,故均选用清热泻火药以清热。其中石膏性大寒,归肺胃经,对上焦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而黄芩性味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既能泻火,又能燥湿,对中焦湿热疗效颇佳。 “三消”高频药物中也分别出现了各自的特别用药:上消中天花 粉与葛根偏重清泻肺热以治疗口渴多饮;中消中瓜蒌与黄连着重泻中焦胃火以治疗多食善饥;下消中的山茱萸与桑螵蛸突出涩精止遗的功效以治疗小便频数。由此表明,古代医家针对“三消”的不同主症,也形成了各型治疗的特色用药。 2治疗“三消”药物之药性比较 (见表2)表2治疗“三消”药物之药性比较(略) 由表2可见,在“三消“治疗中,其药物的应用均以寒性药物的应用居多,所占比例分别为66.5%、62.3%和37.1%。在下消的治疗中未涉及凉性药物,而是增加了热性药物,其应用比例为4.9%;在上消以及中消的治疗用药中均未涉及热性药物。与此同时,下消用药中温性药物的应用亦较上消、中消使用频率高,占32.5%。上述数据表明,上消及中消的病性以热为主,而下消的病性以寒居多,体现了不同的病机特点和治疗趋势。 3治疗“三消”药物之药味比较

【附件01】当代经方家冯世纶教授简介

功在传经领航育人 ---记当代经方家冯世纶教授 冯世纶教授,1938年5月出生于河北。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任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东直门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多年来一直从事 中医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1978年参加了“牡荆 油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研究”,获国家科技大会奖;1986—1991年参加中医治疗尫痹的临床与实验室研究,在国家“七五”攻关课题获科技成果及科技进步三等奖。 冯老曾先后师承于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著名中医,数十年来于经方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孜孜不倦。当年,在开展繁重的教学与临床工作的同时,冯老抓紧每一分钟的时间,常常“利用星期天、夜晚听胡希恕先生讲解《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稍有体会,就总结老师临床经验成篇发表,如胡老治疗黄汗经验、治疗肝炎经验、治疗哮喘经验、诊脉经验等。”后来冯老又将胡希恕先生讲课进行录音并结合笔记整理陆续出版,如1994年4月撰《经方传真》;2002年1月出版《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胡希恕》专辑(又名《经方传灯》);2004年1月,出版《张仲景用方解析》;2005年1月,出版《中国汤液经方》(又名《伤寒杂病论传真》);2006年8月,出版《解读张仲景医学》(又名《伤寒六经方证直解》);2007年1月,出版《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2008年7月出版《胡希恕病位类方解》等。曾经不

止一次听到不止一位中医老前辈如余瀛鳌老师等强调“如果没有冯世纶老师的整理工作,我们大家都不可能看到胡老的学术研究成果!” 冯老在系统整理总结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研究成果的同时,通过反复学习经典和临床体验,同时参考诸多考证资料,不但对胡希恕先生的经方学问渐渐登堂入室,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历经30多年的艰苦探索与研究,终于率先明确提出了《伤寒论》属中医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伤寒论》的六经不同于《内经》的六经,发表了“《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等论文。其所写论文及专著出版后,受到国内外经方学者好评,不少人给冯老来信、来电,感慨地说:“看了那么多中医著作,感到您的书最实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胡希恕先生的学术思想,越来越多的人在摆脱“《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 冯老在殚精竭虑的做好经方学术传承工作的同时,对经方的传播弘扬也同样不遗余力。近年来,冯老多次应邀到国外讲授经方学术经验,其中有如1998年至2000年,受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的派遣,到瑞士巴登中医诊所工作两年,以卓越的疗效赢得了瑞士民众与当地医疗界的普遍尊重和赞扬,对经方在国外的传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同时不断联合经方各界力量,举办经方学术活动,指导并亲自参与组织开展了多次经方学术会议,如2007年12月的“经方半表半里研讨会”;2009年4月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胡希恕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纪念胡希恕先生诞辰110周年”大会;2009年12月由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经

超说明书用药管理规定(试行)

超说明书用药管理规定(试行) 为了规我院医师处方行为,强化合理用药意识、知识和行为,最大限度减少药源性损害,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减少患者用药风险,避免医疗纠纷,实现对患者治疗的利益最大化,基于目前超说明书用药现状,制定本规定,在医疗活动中实施并逐步完善。 一、超说明书用药(Off-label use)系指临床在应用该药品时,超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对该药品的许可容,包括未批准的适应症、未批准的适应年龄组、未批准的用药途径、用法和剂量等。 二、禁止未经SFDA批准,以试验研究为目的超说明书用药。 三、各临床科室凡有超说明书用药,均需填报超说明书用药申报表(申报表见附件1),注明超说明书容,提交使用依据(附电子版或纸质资料)等,电子版发qyysgl126.,申报表提交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办公室。 四、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对各临床科室超说明书用药提请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并确定分级围。 五、论证须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或者以国家(或专业学会/协会)发布的治疗指南、诊疗规等为依据。 六、超说明书用药通过论证后,须经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和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批准,可在临床使用中执行。 七、医师不得使用未经医院批准的超说明书用药。若违规使用,发生医疗差错、纠纷、事故,将按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八、药师应严格审核处方,对未经医院批准的超说明书用药进行干预。 九、医院批准的超说明书用药,分为A级的,必须取得患者或家属或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告知接受超说明书用药的必要性、可能的获益和可能的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书见附件4);分为B级的,需要有告知患者或家属或监护人的记录;分为C级的,需要口头告知患者或家属或监护人。 十、所有经医院批准的超说明书用药,都必须有明确的用药剂量、用药方法、用药疗程和相关记录。超说明书用药中出现任何的不良事件都应该及时上报,填写不良反应报告表,提交医院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小组。

头痛护理常规

一、头痛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头痛的部位,性质,程度,规律。 2、评估是否与病情变化有关。评估是否与体位、时间有关 3、观察有无发热等生命体征变化 【护理措施】 1、保持环境安静,绝对卧床休息。 2、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精神状态,注意生命体征变化,注意头部有无外伤,颈项强直。 3、了解病人头痛的部位,性质,程度,规律,减轻或诱发因素,伴随症状,指导病人避免诱因。 4、指导病人按医嘱服药,告知药物作用,不良反应,让病人了解道药物依赖性和成隐性的特点。 5、给以心理支持。 二、咳嗽、咳痰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咳嗽的性质、音色、持续时间、发作程度及频率。观察痰的性状和量。 2、询问患者既往健康状况,评估有无长期大量吸烟和有害粉尘、有害气体吸入史。 3、评估咳嗽、咳痰是否与体位、气候变化有关。 4、观察有无发热、胸痛、呼吸困难、发绀、体重减轻等情况。 【护理措施】 1、咳嗽剧烈者,宜取坐位或半坐位休息。 2、无心、肺、肾功能障碍者,鼓励每日饮水量>1500ml。 3、指导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方法。 4、雾化吸入。 5、进行肺叩打、体位引流。 6、机械吸痰。 7、及时采集痰标本送检。 三、恶心、呕吐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呕吐的时间、性质、呕吐物的性状和量,以往有无同样发作史,与进食、饮酒、药物或毒物、 精神因素等的关系。 2、观察有无腹痛、腹泻或便秘、头痛、眩晕等伴随症状。 3、评估腹部体征,如胃肠蠕动波、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腹部包块、肠鸣音、振水音等。 4、对于频繁、剧烈呕吐者,评估血压、尿量、皮肤弹性及有无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症状。 【护理措施】 1、患者呕吐时,给予身体支持和心理安抚。对于意识清醒者,扶住患者的前额或给予身体支撑,防 止因头晕、乏力、虚弱等发生跌倒;对于意识障碍者,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入呼吸道而造成窒息。

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

冯世纶: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 经方与后世方相比,因理论体系不同,故而用药也有所不同。如后世方认为桂枝、附子等不能用于热证,而经方常用于热证;后世方认为升麻升提,而经方认为主清里热;后世方用黄芩解表,而经方用其清半表半里、里热……因此,欲掌握经方用药,必先清楚经方的主要理论,分而述之不过以下三要点。 认识六经实质 欲知经方用药规律,必先明确六经实质。经方的六经实质,至今仍莫衷一是。《伤寒论》原序有王叔和所谓的误导为重大原因之一,使后世认为张仲景根据《内经》撰成了《伤寒杂病论》。这样,经方的六经便是《内经·热论》的六经,而与《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不符,遂使经方六经实质扑朔迷离。其实,了解经方的形成史,六经的实质也自然明白。 经方的起源,当追溯于上古神农时代。人们认识、适应大自然,即用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认识疾病、药物亦用八纲。有病时,最多见者当属外感一类,其证在表。长期实践得知,病在表用发汗的药物可治愈,于是积累了生姜、葱白、麻黄、桂枝、蜀椒等治表证经验。 然而,有的病经发汗或未经治疗而愈,但有的经治疗亦未愈而病入于里,此时不应再用发汗治疗,而应下治里之药。因里证分阴阳,里热

者,用清里热药,如黄芩、石膏、大黄等;里虚寒者,用温补药,如干姜、人参、附子等。经验代代相传,以文字记载,其代表著作即《神农本草经》,该书在汉代完善整理传承,代表了经方单方方证的形成,《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这一记载,实际标明了经方的起源和经方医学的特点,即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始即用八纲认识疾病和药物,即有什么证,用什么药治疗,积累了疾病的证和治疗该证的药的证药对应经验,即单方方证经验。 疾病复杂多变,古人渐渐发现,有的病只用一味单方药治疗不力,渐渐摸索了两味、三味……复方药治疗经验,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汤液经法》。该书相传商代伊尹所著,考无确据,但从传承来讲,其与《神农本草经》一样,上继神农,下承夏商,复方方证经验积成于这个时代,成书完善于汉代,因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经方所用理论仍是八纲。 时至东汉,经方发展有重大进展,主要成就是,由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据皇甫谧《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清明缅怀】深切缅怀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

【清明缅怀】深切缅怀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 按语:冯老常跟我们讲,能学好、用好、传承好经方,就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又是一年清明时,我们整理了近十年(2008—2017年)祭扫的资料,传承胡老为人为学之道,深深缅怀一代经方大师!有一位老人,你可曾知道?有一位老人,他生平只发表过一篇文章,还是节选。 但你可曾知道,他曾多次自办或合办中医学校、编著系列教材、培养学生不下数千人。 有一位老人,他的学术见解在当时曾一度被说成“只是少数人的观点”,以至于其学生们有的竟有过怀疑、甚至动摇。但你可曾知道,多年后,他的讲稿一经公开刊行,应者云集,大道至简,行证有验,时至今日,已掀起一轮高过一轮的经方热潮! 有一位老人,他丰富的临证实践,由于种种变故,留存下来的并不丰富。但你可曾知道,有那么多前辈名家如任应秋、谢海洲先生等对其推崇备至,伤寒名家刘渡舟教授称赞“群贤会诊,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而且立方遣药,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有一位老人,他在一口口烟圈中,口传心授,诲人不倦,阵阵咳嗽,苦心一片;他在一招招对弈中,神集思聚,敏学用

精,默默不语,壮志满怀! 在经方的道路上,有过形单影只,那是志者的雄姿;在经方的世界里,有过旷野绝响,那是觉者的先声! 2008年祭胡公讳希恕老师仙逝二十四年文 维戊子年六月初三日,值胡公讳希恕老师驾鹤西游二十四载,弟子冯世纶率门人弟子若干人等至诚奉祭于恩师胡公讳希恕先生陵前: 枕莽莽燕山兮,松涛滚滚;抚苍苍大海兮,烟霞渺渺。风物寥廓兮,寰尘大美;老师仙逝兮,英灵长眠。迎晨光万道兮,诵读《伤寒》,趁月华泻银兮,精研“汤液”。挂虹霓丽天兮,刀圭以施;邀星斗为客兮,经方问对。大哉,胡师!伟哉,明医!仁术济世,德泽百姓。语门生弟子兮,精进勤求,教诲谆谆;念后生学子兮,苦读博采,期望殷殷。 呜呼!睹草枯木荣兮,逝川不息;叹乌飞兔走兮,廿四有年。先生音容笑貌,未曾稍忘,平脉处方,犹在目前。先生之学,高山崔巍,后学仰止;先生大德,日月同辉,苍生普被。奈何冥阳相隔,音讯杳无;人天路遥,答问难有。夜梦相顾,伤怀潸然。然静观今日先生学术,承继不绝如缕,发扬风正蔚然。以八纲表里解六经兮,《伤寒》六经真相大白;以方证相合释经方兮,“汤液”经方古义昭然。端本正末,溯流讨源。披沙沥金,汰伪存真。杏林奇葩,香袭遐迩。经方古技,道接古今。今我等后学,追忆不绝,情思绵绵,习业不

常见超说明书用药一览表-教你搞定超说明书用药!

常见超说明书用药一览表,教你搞定超说明书用药! 国内外药物治疗中超说明书用药是普遍现象,普通成人用药中有7.5%~40%。有关资料报道,在美国每一年约40%~60%的处方药被用于“未经FDA 批准的用途”。统计显示,住院儿科患者中超说明书用药占有50%~90%。2013年中国药理学会对全国45家医院进行“超说明书用药调查”,结果显示,24 家医院填报的1652 项超说明书用药涉及的998 个药品,超适应证用药的有90.4%,超用药剂量和频率有21.1%,超用药途径有9. 3%,超药品的使用人群的有3.9%。 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的定义——是指临床实际使用药品的适 应证、给药方法或剂量不在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书之内的用法,包括年龄、给药剂量、适应人群、适应证、用药方法或给药途径等与药品说明书中的用法不同的情况,又称超范围用药、药品未注册用药或药品说明书之外的用法。点击链接查看→超说明书用药的侵权责任(药师必读!) 指导思想:依据《药品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侵权责任法》、《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为加强药事管理工作,保证医院药学服务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及药师自身安全,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重要性: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现象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超说明书用药有可能没有大量临床研究数据支持,也没有获得药品监管部门批准,因此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且药品说明书具有法律效力,超药品说明书用药不受法律保护,超说明书用药导致不良后果的,医生和药师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处方管理办法》第五章规定:药师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或者处方用法,进行用药交代与指导。药师应当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剂量用法的正确性、其他用药不适宜情况等。药师经处方审核后,认为存在用药不适宜时,应当告之处方医师,请其确认或者重新开具处方,药师发现严重不合理用药或者用药错误,应当拒绝调剂。 药师在审核处方或医嘱时,首先应对药品说明书有深入、细致、透彻地了解,并以药品说明书为依据,严格按药品说明书规范调剂药品,规避用药风险,确保调剂行为的安全及患者的用药安全。 当临床医生因医疗创新确需要超药品说明书用药时,应提供权威的文献依据,并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同意,报医务科备案,使用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药师在审核和调剂超药品说明书用药处方或医嘱时,严格依据《知情同意书》和医务科备案方能调剂药品。

冯世纶教授经方系1

冯世纶教授经方系列 少阳眩晕 赵某,男,29岁。经常头晕,诊为早期高血压,眼底示初期脑动脉硬化。血压波动于150/100—130/95之间。 现见头昏头晕,失眠且睡眠多梦,常反复颠倒而难于入睡,睡着有乱梦纷纭,时觉胸闷,目涩。舌淡,苔 白薄,脉软,口微干,饮食二便尚可。与当归芍药散调理: 川芎9克,白芍12克,当归9克,茯苓12克,泽泻18克,苍术9克,生石膏60克。 七剂后,头晕有所减轻,仍失眠,多梦,现胸闷、目涩、时有恶心,此少阳头晕,与小柴胡加减: 柴胡10克,黄芩10克,干草6克,生石膏60克,半夏10克,生龙牡各15克,红枣4枚,生姜10克, 党参10克。七剂,头晕已,胸闷恶心除,睡眠有好转,与丸药调养之。 按:贵在目涩、恶心显露方证。 少阴身冷恶风案 冯世纶医案:少阴身冷恶风案一则罗某,中年男性,自觉身上四肢关节发紧感,似有冰块,身不疼,恶风, 不敢吹空调及风扇,脚心凉,口干欲饮,舌暗红苔黄。 麻黄6g 桂枝10g 白芍10g 知母15g 炙甘草6g 苍术15g 茯苓12g 炮附子10g 秦艽10g 生白术15g 生石膏45g 豨莶草12g 防己10g 生姜12g 大枣4枚 七剂水煎服二诊服上方后诸症好转,脚心凉减轻,自诉现夜间可光膀入睡。两膝、肩关节仍有紧感。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茯苓12g 炮附子15g 生白术15g 防己10g 薏苡仁18 七剂水煎服 【案】:此少阴表虚寒证比较明显,故发汗解凝,邪气汗出而散。但发汗解表的同时要注意顾护正气,不 可解表伤津耗气,故一诊在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基础上加苓术附顾护中焦。因其口干欲饮,此为上热,加生 石膏清热二诊时,寒邪散去,余邪未尽,仍以桂枝加苓术附散邪、实里,加防己、薏苡仁加强散风寒湿邪 的作用。 由此案可以看出:发汗解表切莫伤津液,无论太阳病还是少阴病,都要重视“阳”的作用。正如大论曰: “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此少阴表虚寒证比较明显,故发汗解凝,邪气汗出而散。但发汗解表的同时要 注意顾护正气,不可解表伤津耗气,故一诊在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基础上加苓术附顾护中焦。因其口干欲饮, 此为上热,加生石膏清热。 二诊时,寒邪散去,余邪未尽,仍以桂枝加苓术附散邪、实里,加防己、薏苡仁加强散风寒湿邪的作用。 由此案可以看出:发汗解表切莫伤津液,无论太阳病还是少阴病,都要重视“阳”的作用。正如大论曰: “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冯师治耳鸣一案 耳鸣临床上较为常见,常伴有其它症状,病人主诉较为痛苦,但西医检查常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对于脏腑辨证来说,对于耳鸣病人的耳鸣程度较为关注,从而发展了从耳鸣如潮和耳鸣如蝉来辨。对于经方辨证来说,耳鸣离不开六经。耳鸣的治疗同样不能够脱离六经辨证。 如:姜某,女,50岁,耳鸣月余,咽不干,不苦,腹胀,平日饮食凉物后不适。无头晕,无汗,舌淡苔薄白,脉细。处: 桂枝15g 茯苓15g 苍术12g 炙甘草6g

一、上篇_《金匮要略》导读-冯世纶、张长恩

冯世纶向胡希恕先生的学习亦近乎此,胡老在世时,常于星期日、业余讲解仲景书;胡老故世后,多年来照顾其师母,冯世纶医师师徒之情永不忘怀的高尚品质,可与上二位事跡媲美并称。 我与胡希恕先生在其来京后,交往甚密,并参与计划办学,经其认识陈慎吾先生,我向于道济先生介绍其入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在任应秋先生办研究生班时,我推荐胡老讲《金匮要略》课及带实习,颇受学员好评,胡先生的经方临床疗效,至今留给人们永不忘怀的追忆。2003年10月在广州曾遇任继学教授,谈话中曾追忆胡老的经方疗效,称赞不已。 我很怀念,胡老曾为我制一大罗盘,讲授五运六气,使我顿开茅塞,胡老与我为师友之间,既良师,亦益友。每见必探讨学术,讲座病例,或谈棋论艺。胡老观看名家对弈之后,每能莫记复盘,丝毫不差,胡老记忆之敏,至老不衰,亦长寿养生之道也。 本书为冯世纶医师等成功之作,师承有自,且有发展,值得学习。本书出版后,定令纸贵洛阳,为专业读者所喜读。 谢海洲 于北京广安门医院 2003年12月29日

序 二 《中国汤液经方》(伤寒杂病论传真)系《经方传真》的姊妹篇。作者冯世纶等是北京名医胡希恕先生的门人,潜心研究经方,颇有见地。胡老一生研究《伤寒论》,临床善用经方,出神入化。刘渡舟教授赞誉胡希恕先生是“经方学派的大师”。冯世纶等随胡老临诊多年,经验丰富,功底深厚,磨砺多年,继《经方传真》后又写成《中国汤液经方》,使胡老的学术思想得以传播和发扬光大,这是值得同行们额手称庆之事。 张仲景先师自古即被尊为医圣,他撰著的《伤寒论》享誉中外,诸世医家对《伤寒论》的论述精辟,临床中的指导价值,选方用药之精当,世人为之惊叹赞赏。 《中国汤液经方》作者尊师溯源,旁征博引,结合临床,深入浅出,让人能从书中知晓《伤寒杂病论》是论述治疗常见病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是经方学派的最系统、最完整的总结,是后来学术发展的基石,与《伊尹汤液经》、《神农本草经》一脉相承;《伤寒论》的六经理论不同于《内经》六经理论。读完全书让人为作者之通俗易懂、理论浑厚、简明扼要、切中要点之行文和笔法所深深打动,我谨冒昧地将这一经典之作推荐给读者。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 陈绍武 拙笔于瑞士巴登 1998年11月16日

慢性每日头痛诊疗指南

慢性每日头痛诊疗指南 【概述】 慢性每日头痛(chronic:daily heaadache,CDH)是指频繁头痛,凡头痛超过4小时/天和超过15天/月,持续超过3个月者即可诊断为CDH。CDH不是单独的头痛病种,而是多种原发性头痛和继发性头痛的变形或混合性头痛。IHS分类不包括混合性头痛,故CDH未能列入。在诊断原发性头痛之前必须排除继发性头痛。世界范围人群的3%~5%患有慢性每日头痛或慢性近每日头痛。频繁头痛的折磨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 CHD的危险因素有肥胖,频繁头痛历史(>1次/周),咖啡,过度使用治疗急性头痛的药物,包括一般止痛药、麦角类和曲普坦类(triptans)制剂。1/2以上的CHD患者有睡眠紊乱和情绪疾病如抑郁或焦虑。 【分类】 (一)原发性慢性每日头痛(表7—8) 原发性慢性每日头痛包括IHS定义的下列几种原发性头痛。其中以变异性偏头痛最常见。原发CDH又以每次发作的时间长短(>4小时或<4小时)再细分为不同的亚型。所有的原发性头痛都可合并止痛药使用过度。 表7—8 原发性CI)H的类型 慢性紧张型头痛

慢性偏头痛(也曾称作变异性头痛伴有或不伴有止痛药反跳) 新症每日持续头痛 慢性丛集性头痛 连续半侧颅痛(hemicrania cotinua) 慢性阵发性半侧颅痛 睡眠头痛 自发性刺戳样头痛(idiopathic stabbing headactle) SUNCT(短暂单侧神经痛样头痛伴结膜充血和流泪, short-lastirlg unilateral neuralgiform headache attacks with conjunctival inlectiorl and tearing) 颅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 (二)继发性慢性每日头痛 所有的继发性CDH都可合并用药过度。其病因见表7—9。表7—9 继发性CDH的病因 外伤后头痛(表现可与多种原发性头痛相似) 颈源性头痛(特别是C2、C3上神经根嵌顿) 颞下颌关节综合征 鼻窦疾病 动静脉畸形 动脉炎(包括巨细胞动脉炎)

中医摘要

中医摘要 黄煌教授医话:小方芍药甘草汤 来源:中医理论数据字体:大小 上周门诊上,有糖尿病的老Z高兴地告诉我,他烦人的夜间小腿抽筋消失了,方子很简单,就是芍药甘草汤:白芍药50克、生甘草5克。他说当天晚上服药后,这么近月来再没有发过。他连连说:这方真是神了! 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抽筋是张仲景的经验。《伤寒论》上就说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而且起效快,说服药后“其脚即伸”。后世沿用,屡有验证。所以《朱氏集验方》竟改芍药甘草汤方名为“去杖汤”! 脚抽筋是俗称,医学术语为腓肠肌痉挛。这不仅仅是局部的病变,往往也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我曾发现一些肝病患者可以出现严重的脚抽筋,用芍药甘草汤及其加味方后,脚抽筋好转,肝病也得到控制。此外,有些糖尿病、支气管哮喘、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肾结石急性发作、肺动脉高压、高粘血症等患者,也有类似情况。患者不仅有脚抽筋,还有下肢发凉、走路疼痛、局部皮肤发暗浮肿、脚底开裂等。所以,我在临床上也将脚抽筋及其附带下肢的症状作为使用芍药的一个指证。 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其实也不仅是下肢肌肉的拘急痉挛,患者的腹肌也会表现的紧张。用手按压腹部,常常感到肌肉发硬。日本古方家吉益东洞的经验是:“腹皮挛急按之不弛”。即腹直肌挛急,或腹壁虽弛缓,腹底肌肉却呈拘急之状。如《建殊录》记载:“云州医生祝求马,年可二十,一日,忽苦跟痛如锥刺,如刀刮,不可触近,众医莫能处方者。有一疡医,一位当有脓,刀辟之,亦无效矣。于是迎先生,诊之,腹皮挛急,按之不弛,为芍药甘草汤饮之,一服,痛即已”。腹皮挛急,是指腹肌比较紧张。而腹肌的紧张,也往往提示其他肌肉也容易紧张甚至痉挛。含有芍药甘草汤的小建中汤,就专治腹中痛,《苏沈良方》说此方“治腹痛如神”。这种腹痛有何特点?仲景说的“腹时痛”“急痛”,也就是那种痉挛性的腹痛。所以,许多不明原因的脐腹部的腹痛,就可以用芍药甘草汤或小建中汤。我治疗过敏性紫癜,常常用小建中汤,原因就是患者常有腹痛,而且是痉挛性腹痛。芍药甘草汤原方的用量是芍药甘草各四两,后世医家则常根据临床调整比例,如《朱氏集验方》调整为6:1,《伤寒论方解》调整为5:2至2:1,我常用3:1或6:1,老Z有糖尿病,顾虑甜食,所以甘草仅用5克,居然也有效。芍药甘草汤方小,但效果非常好,当然,前提是方证相应。可惜的是,此方在医院处方中已经很少见到了,原因就是方小。真是当今怪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