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纶教授伤寒临床纲要
伤寒例

《伤寒论》对五苓散的记载
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阳痿、遗精
某男,29岁,2011年9月22日初诊。
刻证:阳痿,遗精,平均每三天遗精一次,偶尔腰痛,口略干,口渴、饮而不解,憋尿时和大便后会阴处疼痛,尿略频,尿不尽,舌淡,苔白腻,脉弦细。
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五苓散加生龙牡汤方证。
处方:桂枝10克,茯苓12克,猪苓10克,苍术10克,泽泻10克,生龙牡各15克(同煎),七剂水煎,日二服。
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3. 笔者医案
某女,美国人,35岁 ,2011年9月8日。此为在美国行医师弟之患者,请余电话会诊。
刻证:3年来尿频急,小腹胀闷痛,小便后小腹仍疼,大便干,3日一行 ,西医检查正常,口略干、不欲饮,夜尿二次,易怒,胸闷,眠纳如常,月经调,舌淡苔薄白,脉弦。
师弟自己考虑肝郁气滞,经气不畅,处方:柴胡10克,香附10克,台乌10克,茯苓15 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桂枝5克,苍术10克,炙甘草5克,三剂。
1 多尿症]o,
临床上常可见到小儿或老年之尿意频频、多尿之患者。小儿多先天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水不化气而表现为多尿;老年人则往往气血阴阳俱虚,气虚则膀胱气化不利,出现尿意频频,甚至不能自控而遗尿。陈老认为此类病人若从肾虚论治,运用补肾涩尿之法,效果常不甚佳。因为老年人之尿多(尤其夜尿多)甚至遗尿不仅仅因为肾虚,而气虚所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司则是其直接原因。因此,其治疗应温肾化气,稍佐固摄以纳肾,老师常用五苓散方加桑螵蛸、益智仁等获得满意疗效。]o,
胡希恕和冯世纶教授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经验拾萃

胡希恕和冯世纶教授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经验拾萃吴英举【摘要】近代著名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伤寒论》体系不同于《黄帝内经》,《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临床中提倡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冯世纶教授继承其学术思想,认为在临床中不管何病,只有先依据症状反应辨病位为半表半里即柴胡证,同时又有四肢厥冷,疲乏无力等,即可辨为上热下寒的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亦即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临床和当归芍药散合方较多,随症增损药物,多可获得良效.【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8(027)011【总页数】3页(P1921-1923)【关键词】胡希恕;冯世纶;半表半里阴证;柴胡桂枝干姜汤【作者】吴英举【作者单位】登封市中医院河南登封 4524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胡希恕先生是近代著名的经方大师,最先提出《伤寒论》体系不同于《黄帝内经》,《伤寒论》中的六经来自八纲。
在临床中提倡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强调“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冯世纶教授系胡希恕先生嫡传弟子,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经方研究,系统总结了胡希恕先生的经方研究成果,提出《伤寒论》属于中医学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
冯老学验俱丰,擅用经方,疗效卓著。
现将其及胡希恕先生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理论基础1.1 经文释义《伤寒论》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关于该条文的解释,胡希恕:“伤寒虽已发汗,若表不解,仍宜桂枝汤更汗以解之。
五六日为传少阳病的时期,而医复下之,使外邪内陷,故不但出现柴胡证的胸胁满,而且兼有微结、往来寒热、心烦等。
津液大量亡失,故小便不利而渴。
胃中无饮,故不呕。
热伴气上冲,故头汗出。
下后有气上冲,其表未解可知。
凡此宜柴胡桂姜汤。
胸胁满,微结,即柴胡证胸胁苦满而有微结状。
微结是对照结胸的实结说的,在胁下而不在心下……胸胁苦满之症。
伤寒知几何 冯世伦

“伤寒”知几何(上)冯世纶胡希恕名家研究室中医大道至深,余誓志不懈学习,所获良多,时感认识了中医;但又常遇困惑,时感对中医真知者甚少。
单“伤寒”二字的疑惑就久而未解。
笔者通过反复临床,反复研读胡希恕先生遗著,窥其指明《伤寒论》是独特的、不同于《内经》的医学体系,方渐有所悟,方知其困惑是因不明中医存两个医学体系所致。
今就伤寒二字进行肤浅探讨。
《伤寒论》非因伤寒流行而写流传的所谓《伤寒论》自序有:“余宗族素多,向馀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但越来越多的考证资料说明这并非仲景所写。
此序千余年来起了两大误导作用,一是误导《伤寒论》是据《内经》而写成;二是因东汉建安伤寒流行,激发张仲景起意才发奋写成《伤寒论》。
历代不少人质疑该序有问题,近代杨绍伊考证序中“撰用《素问》……”以下23字是王叔和加入。
胡希恕先生集前贤之考证并结合对《伤寒论》内容的研究明确提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经方医学来自于历代的方证积累,在汉代前并已成书,《汉书·艺文志》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张仲景只是加以论广(即整理和补充),并非是因伤寒流行才突然起意一个人写成了《伤寒论》。
再者,如仔细读《伤寒论》,398条中有97条冠首伤寒,其概念、定义是第3条(赵开美本,以下同):“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疼、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其实质是太阳表实证,无一例说是死证。
而序却称“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居其七”,序与书中内容明显相抵牾,很显然写序与写书者不是一人!许多考证资料已说明,经方的起源和发展并非始于东汉,“汤液本方技之学,经络脏腑为针灸家言”已成共识。
因此,晋·皇甫谧《甲乙经·序》:“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冯世纶:六经八纲守病机,方证对应最尖端

冯世纶:六经八纲守病机,方证对应最尖端冯世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教授、当代杰出的经方临床家、教育家。
1938年出生于河北晋州,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受胡希恕学术思想影响而专注于经方研究,出版《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中国汤液经方——伤寒杂病论传真》、《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胡希恕病位类方解》、《冯世伦经方临床带教实录》、《解读伊尹汤液经》等专著。
我走向中医之路,特别是走向六经辨证的经方道路,有着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我学医并不是由于自己出生于中医世家,而是与小时候我体弱多病及一段让我伤心的往事有关。
我小时候生在农村,老百姓生活困苦,一般都看不起病,病得特别重了才去看。
我生下来不到半岁就因患中毒性消化不良而差点夭折。
我始终不能忘记的是,我的妹妹患麻疹合并肺炎,我母亲抱着她步行十几里地找医生看病,但进门后医生的家人却说大夫不在家,结果母亲白跑一趟,只能无奈地又把妹妹抱回家。
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那个医生一来对这种病没有把握,二来也知道我们家穷,就索性不给看病。
我母亲把妹妹抱回家没几天,妹妹就死掉了,母亲悲痛不已,半夜的哭声,给当时年幼的我留下刻骨铭心的回忆。
我妹妹的病,如果放到现在,吃几剂药就好了。
但当时对于农村的村医,却是棘手的疑难重症。
当时让我深受刺激:哎呀,求医真难!太难了!那时就开始朦胧地想:如果自己懂医该多好呀!后来,等到我快考大学的时候,记得那是1957年,我得了一次流感,所有患流感的同学都被隔离在由校图书馆改建的病房里。
校医用西药治疗,老让我们出汗,汗出得连铺板都湿了。
经过一星期的隔离治疗,不烧了,算是好了吧,但身上却一点劲儿也没有,而且还严重失眠,过了好长时间,仍是汗出多又睡不着觉。
过了几天,我偶然从一本旧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绍中医治疗感冒比西医有优势,于是我就萌生了学中医的愿望。
中学毕业选择志愿的时候,我就选报了北京中医学院。
冯世纶不走出这些误区,再学也学不懂《伤寒论》

冯世纶不走出这些误区,再学也学不懂《伤寒论》问止中医·名家系列精选中医名家、名著、名篇临证精粹,勤求师训、博采众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
李心机教授6月2日在第七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上作了大会讲演,题目叫《从〈伤寒论〉误读传统中走出来》,讲了一些误读传统。
我们今天来分享其中三个误读。
误读传统之一:《伤寒》的六经即《内经》的六经这是错误的,但是我们的大学教材已用了60年,正确的应该怎么说?《伤寒论》六经与《内经》迥异,根本是两码事。
误读传统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在汉代医经和经方都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医经著作流传得比较广泛,著作多,而经方作为方技,流传非常匮乏。
所以杨绍伊据考证,1948年写了一本《伊尹汤液经》,他在书中说:“《汤液经》为方技家言,不通行民间。
唯汤液经家授受相承,非执业此经者不能得有其书。
医师而异派者,无从得睹其书。
汉世岐黄家言最盛,汤液经学最微,以是传者盖寡。
”经方传播遇到了困难有多种原因。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王叔和,王叔和以医经解释《伤寒论》、解释仲景书,后来他自己改名为《伤寒论》,误认为《伤寒论》的六经就是《内经》的六经,对解读仲景医学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后世医家走了不少弯路。
我们的5版教材上写《伤寒论》的六经就是经络脏腑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在经方会上我们才知道,李心机等人都参加了5版教材的编写,对这个情况有所了解。
现在我们有所体会,写文章纪念章太炎。
章太炎主要是批判王叔和强引《内经》,《伤寒论》的六经就是《内经》的六经是错误的。
李心机呼吁我们的教材进行改革,现在没改。
不过时至近代,经几代多方思维考证、临床研究渐渐拨开其迷雾、探明其实质,我们的前贤有许多的研究和论证。
第一个就是章太炎,他说“《伤寒论》的六经,不同于《内经》的十二经脉之含义……王叔和对《伤寒论》传经,强引《内经》一日传一经,误也。
因仲景并无是言。
”山田正珍谓:盖《伤寒论》以六经言之,古来医家相传之说……仲景氏亦不得已而袭用其旧名,实则非经络之谓也。
冯世纶传授:六经辨证成熟于《伤冷论》[整理版]
![冯世纶传授:六经辨证成熟于《伤冷论》[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0befa71d7f1922791788e8bc.png)
冯世纶传授:六经辨证成熟于《伤冷论》[整理版] 冯世纶教授:六经辨证成熟于《伤寒论》六经辨证成熟于《伤寒论》本文发表于2008-08-01 中国中医药报 ? 冯世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一些资料表明,经方理论起源于神农时代,《汤液经法》标志了经方发展,而《伤寒论》标志了经方理论体系的确立。
杨绍伊所著《伊尹汤液经》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六经辨证的思路。
可叹者,杨绍伊把《伤寒论》原文分为《汤液经法》原文、张仲景论广条文、仲景遗论(弟子补入)条文三类,所据是文辞特点,其方法有待内行考订,其内容有待分析,这里仅就两个方面,来洞观仲景对六经辨证理论的发展。
1(分析六经提纲杨绍伊在所著《伊尹汤液经》中,认为《伤寒论》中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后世简称为六经或三阴三阳)名称,在《汤液经法》已出现,且有不少有关每经病证的论述,列为《汤液经法》原文,但无“××之为病”主体词,即后世所称之提纲,只在太阳病开头有“太阳病其脉浮”。
做为六经提纲的条文,皆列为既不是《汤液经法》原文,也不是仲景论广,而是仲景遗论,由其弟子加入,特别在厥阴病提纲前有“师曰”两字。
其意是在说:六经名早已出现,但在《伤寒论》才出现提纲,其提纲在仲景生前还未出现,而是其弟子后来加入。
提纲的出现标明了六经含义,提纲是八纲概念,为病位、病性概念,标明了六经实质,是解读六经的关键。
胡希恕先生正是据此,并仔细分析各经病有关条文辨明了六经实质,即太阳病实为表阳证;少阴病实为表阴证;阳病实为里阳证;太阴病实为里阴证;少阳病实为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实为半表半里阴证。
标明六经实质为八纲概念,不是经络概念。
2(分析《伤寒论》笫148条(赵开美本原文序号) 按扬绍伊的分类,《汤液经法》无148条原文,被列为是仲景论广加入,附于笫230条(阳明病,胁下坚满,不大便而呕,舌上胎者,可以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正确认识《伤寒论》的理论冯世纶中日友好医院

正确认识《伤寒论》的理论冯世纶中日友好医院正确认识《伤寒论》的理论□ 冯世纶中日友好医院刘渡舟老师谓:“我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本’字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明确指出了《伤寒论》的理论属神农、经方体系,惜由于诸多原因,许多人至今尚不明确《伤寒论》的理论,认识《伤寒论》,先要正本清源和正确读原文。
正本:《伤寒论》原序中“撰用《素问》、《九卷》……”等内容不是张仲景所写古今对《伤寒论》认识分歧、争论不休的主要原因不能正本清源,如对《伤寒论》六经的看法有四十多个观点,其原因很多,但其共同点是:认为《伤寒论》的六经是由《内经·素问·热论》发展而来,用脏腑经络牵强附会,当然不能明了六经实质。
其中,《伤寒论》原序起了重大误导作用,因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之句,误导“《伤寒论》的主要理论来自于《内经》、《难经》、《阴阳大论》”,这样曲解《伤寒论》,当然读不懂《伤寒论》,正如李心机教授所述:“尽管业内的人士都在说《伤寒论》,但是未必都认真地读过和读懂《伤寒论》,这是因为《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
20世纪30年代杨绍伊的考证资料及近年来胡希恕、钱超尘、李茂如等的考证资料已有力说明,《伤寒论》原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等内容不是张仲景所写,这启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伤寒论》的理论渊源。
同时一些翔实的史料亦启示我们,《伤寒论》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如生于张仲景同期的皇甫谧,在《甲乙经·序》谓:“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告诉了我们《伤寒论》与《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一脉相承,更重要的是,《伤寒论》不是根据《内经》撰写而成。
清源:张仲景所撰之书并不是从无到有,而是在《汤液经》基础上整理、补充而成,方证起源于神农时代值得注意的是,皇甫谧谓“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这里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仲景书的写作方法是“论广”,对此杨绍伊有精辟说明:“据士安言,则仲景前尚有任圣(伊尹)创作之《汤液经》。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冯世纶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伤寒学者和经方临床家,是已故中医学家胡希恕先生的高徒。
冯先生教学、临床近半个世纪,学验具丰。
他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早为海内外人士所肯定。
笔者有幸待诊于左右,受益匪浅。
先生不但教给我诊治疾病的方法,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体会病人的疾苦和怎样做人,这是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
今仅就先生辨证风格,谈一下他对经方的认识和运用。
1.真武汤 真武汤,又名玄武汤。
先生认为本方有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
其中茯苓淡渗利水,主治心下动悸。
白术健脾去湿,主治小便不利。
附子辛温燥热,可以温通十二经络,有振奋元阳,除痹止痛的作用。
生姜止呕散饮,祛寒健胃。
白芍可以滋阴利水,和营除痹。
这五味药互相配伍,互相监制,不但可以协同发挥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而且相互之间避免了彼此的副作用。
先生曾对真武汤的适应症,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
也就是说,临床上无论见到什么样的疾病,只要符合上述真武汤的适应症,就可以大胆运用。
起初由于听起来很新鲜,所以对老师的话将信将疑。
后来经过先生的不断教导以及自己在临床上小心谨慎的验证,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先生临证中所积累的宝贵心得。
一、肾下垂治疗后遗症 张某,男,48岁,司机。
有腰痛史近二十年。
久经中西医治疗,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去年公出,在哈尔滨医大二院确诊为肾下垂伴肾积水,经过腰穿注射硬化剂奎宁,病情一度得到缓解。
但是,三个月前,由于过度劳累,腰痛再次复发。
刚开始可以通过休息,使腰痛得以减轻。
到后来就需借助止痛药来缓解病情了。
诊时证见:腰酸腰痛,自觉腰部肿胀、发热,而又怕冷。
无头晕目眩,但常于起立时眼前发黑。
心悸纳少,胃脘恶寒。
左足背上有手指肚大一块麻木而失知觉。
大便时结时溏,小便有时可见血尿。
口干不思饮,舌淡胖,苔白润。
切腹呈心下痞状态,切脉沉弦。
证属阳虚停饮,治以温阳化饮,予真武汤化裁: 炮附子10克、白芍15克、茯苓30克、苍术15克、生姜10克、阿胶10克、白术15克、茜草10克 结果:服上药七剂后,已经看不到血尿,腰痛也大为减轻,肿胀失,局部发热感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