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初中历史部编版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案】初中历史部编版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案】初中历史部编版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初中历史部编版(教案)

第一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任、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像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像能力。通过思考和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它的发现成为古人类考古和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教学难点】所讲内容距今远久,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像,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讲解与讨论相结合并辅助多媒体教学技术

【教具准备】

多媒体演示设备一套、教棒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配合课文的有关图画,提示一些观察的角度和思考的问题(参见教法建议),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优良习惯和根据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2.学习历史要善于抓比较、抓联系。本课中的“活动与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对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很有助益,教师应适度提示学生比较的角度,抓准对应的比点。可列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

上帝创造亚当、夏娃的故事

这一神话故事出自西方基督教经典《圣经·创世纪》。传说上帝用泥土创造出世上第一个男人亚当,后又取其肋骨创造女人夏娃,让二人配为夫妇,成

为人类的始祖。二人住在神圣的伊甸园,生活美满和谐。但后来他们受蛇的引诱,偷吃了树上的禁果,懂得爱情、羞耻,心明眼亮,聪明起来,因而受到上帝惩罚,被逐出伊甸园,到人间受难。从此世上有了劳苦、灾难。

女娲造人和补天

我国古老的神话传说,造人和补天各出自《风俗通义》和《淮南子》两部古书。《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义》叙女娲造人的故事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持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意思是,盘古开辟天地以后,尚未出现人类,女神女蜗持黄泥造出人,一个一个制造太费劲,于是采取了一种简便的方法:用一根藤绳从泥水中一抽,出来不少泥点变成一个个小人。于是人类就产生了,这些最初的人类跟着大地母亲女娲生活。不幸的是,天地出现了山崩地裂,人类经历了大灾难。《淮南子》记载这次初民的大灾难恐怖状况说:“火

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女娲心疼她造出的子女,于是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终于补正了倾斜的天,止住了浩淼的洪水,拯救了苍生众民。鳌足指一种大龟的四足,用以支撑倾斜的天,冀州指古代的中原地区,淫水指浩洋不停的洪水。伟大文豪鲁迅曾借用此传说,写出神话小说《补天》,收在《故事新编》中。

★讲授新课:

祖国境内远古时代的居民指我国境内生活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的先民。

参P4图,本课提到的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有哪些?(生答:黄河流域有北京人、山顶洞人,长江流域有元谋人。)谁是我国最早的人类?(生答:元谋人。)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科学家是怎样发现元谋人的?怎样确定他们生活的距今年代的?为什么说元谋人属于人类呢?

1965年,我国冰川学家在云南省元谋盆地进行科学考察,在地层中发现了两颗牙齿化石,后经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门齿(可用投影)。后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同一地层中还发现了几件打制的石器,以及一些零星散布的炭屑,两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牙齿和遗物,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判断远古人类是否会用火主要根据其遗骨遗物。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1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结合地图:元谋人遗址位于长江流域。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吟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

二、北京人:

1、距今时间:他们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2、发现地点: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第一个发现北京

人头盖骨的这位考古工作者叫什么?(生答:裴文中。)迄今为止,这个地方出土的人类化石包括6件头盖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及大量骨骼碎块,代表约40个北京猿人个体。洞内还发现近10万件石器。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3、体质特征: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能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明显。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让学生“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古猿和北京人头部的特点是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额。

4、工具制造:使用打制石器。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注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与天然石块的区别:是经人工打制的工具。

5、火的使用: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用火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燃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我们如何断定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生答: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参书小字介绍。北京人的堆积中,发现紫荆木炭、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子等。这些发现证明北京人已经用火,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地限定在一定地区,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控制和管理火的能力。)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可以从几条渠道得到火:大自然雷电生火;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起火;偶然摩擦生火。为什么说“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可让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议论。

6、生产活动:采集和狩猎。参P4彩图。

7、生活集体:过着群居生活,属原始人群。为什么不单独生活而采取群居的生活方式?这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所决定的。参P3《韩非子》黑体字同时让学生看课本彩图《北京人的生活》,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那时的周口店一带,森林茂密,野草丛生,猛兽出没。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人类化石、石制品和用火遗址最丰富的遗址从1921年开始,至今北京人遗址共发现头盖骨6个,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以及其他遗骨化石,共属于四十多个人体。周口店遗址经过十多年的发掘,仅第1地点就共发现人工石制品十万件以上,其中石器一万七千多件。北京人的堆积中,发现紫荆木炭、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子等。这些发现证明北京人已经用火,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地限定在一定地区,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控制和管理火的能力。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除元谋人、北京人外,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活动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根据《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一书统计,仅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即有七十多处。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地点约有三四百处”,包括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和自治区的近百个县市。其中重要的有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辽宁金牛山人、广东马坝人、安徽和县人等。三、山顶洞人:

议一议: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1、距今年代:距今约三万年。山顶洞人是1933年发掘北京人洞穴时意外发现的,因为位于龙骨山上部山顶,又是一个洞穴,故名山顶洞,洞中出土的人类化石便叫做山顶洞人。山顶洞出土的遗物有:完整的头骨3个,头骨碎片、下颌骨、体骨和一些零星的牙齿。生产工具中有石器25件,制作都较粗糙,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2、发现地点: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考古学家把他们叫做山顶洞人。

3、体质特征: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4、工具制造:使用打制石器,但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还会做装饰品。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爱美之心,古已有之。)P5插图。

山顶洞人己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

在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一件大约是作为矛头用的鹿角,表面不仅经过刮磨,而且截去了枝叉,制作很精致。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件骨针。针长82毫米,有火柴棍那样粗,针耳微弯,刮磨得很光滑,一头是锋利的尖,一头是用极为尖利的器物挖成的针孔。此外,还出土了一批穿孔的兽牙,穿孔的海蚶壳,钻孔石珠,钻孔小砾石等装饰品。这些遗物说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中国原始社会史》指出:“特别是钻孔和磨制技术,是这个时期比较突出的工艺成就,反映了新的生产水平。如骨针表面经磨削,针身光圆,针尖眼似用尖状器物刮挖成的。其他的骨、石饰品,都经过钻制而成,都是从两面对钻而成的,对钻的砾石、石珠的孔位两边极为准确。这充分反映了人们的钻孔技术的成就。”

5、火的使用:已经懂得人工取火。(讲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

6、生产劳动:渔猎和采集是主要的生产劳动。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他们死后还要埋葬。

山顶洞人能走到很远的地方

《中国史稿》第一册认为,山顶洞人的海蚶壳,产于离周口店180公里以外的渤海湾,这说明“他们活动的地区相当大,活动能力相当强”。也有学者认为,山顶洞人用作装饰染色的赤铁矿,产地也很远,为距周口店有150公里的宣化。

7、生活集体: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也属原始人群及群居生活方式)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

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贵贱的差别。那么氏族和原始人群的区别是什么?“氏族”这一概念对初一学生是难以理解的,教师可抓准六个字给予通俗的解释:“血缘”(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群体)、“公有”(没有私有财产)、“平等”(共同劳动,共同享用食物)。原始人群只是简单的集体生活,不一定有血缘关系。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里指出:氏族、部落都是由血缘亲族结成的。氏族制度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课堂练习:

动脑筋:

1.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

古猿和北京人头部的特点是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额。

2.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思路一:可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去想象。思路二:可按一天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去想象。

3.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可以从几条渠道得到火:大自然雷电生火;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起火;偶然摩擦生火。

4.海蚶是生活在海里。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发现海蚶壳说明什么问题?你怎样看?

一万多年前北京的地貌同现在基本相同。因此,在山顶洞穴里发现海蚶壳,只能说明山顶洞人已经走得很远了。

活动与探究:

1.议一议: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2.看图分析:这是北京人使用过的一件石器,假如让你来使用,你怎样操作?用它来干什么最方便?

提示:可先观看前面彩页图1《北京人的生活》,从画面左边那个持尖状石器使劲挖掘植物块根的动作中寻找答案。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了解了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几个代表: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希望大家能够记住他们的距今时间、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工具制造、火的使用、生产劳动、生活集体等情况。

★布置作业:学案

★板书设计: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二、北京人:

三、山顶洞人:

【图画说明】

半坡的鱼纹陶盆

第一单元开始一页右上角的陶盆,是1953年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鱼纹盆。盆高17厘米,口径31.5厘米。半坡彩陶盆不仅是生活用具,也是一种原始的工艺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鱼纹是半坡遗址彩陶中最突出的纹饰,有单体、复体、张口、闭口的区别。画面上的鱼圆眼、闭嘴、扬鳍,好像是在水中游动,神态非常活泼,反映了半坡氏族与捕鱼生活的密切关系。半坡的彩陶艺术,在原始艺术中占有显著地位。

古猿头像

恩格斯将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动物称之为“正在形成中的人”,古猿就是这种正在形成中的人。古猿的早期代表为腊玛古猿,大约生存于距今1300万~800万年。当时,由于森林面积减少,古猿经常到地上觅食,逐渐习惯于用两脚直立行走,并能使用天然石块、木棒等工具,手脚开始分工。经过数十万年的劳动,古猿的手脚更加灵活了,特别是能够制造工具,才最终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变成了“完全形成的人”。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这是古人类学家吴汝康、王存义于1959年根据发掘出来的北京人骨骼化石,合作研究塑造的一个北京人中年妇女的头像。头像的面部相对比较短,前额低平,眼眶上有两个互相连接的粗大眉骨,像房檐一样搭在双眼上。她的颧骨很高,鼻子宽扁,嘴巴前伸,头盖骨比现代人厚,脑容量比现代人小。整个头部,还保留着某些猿类的特征。这个复原头像,现陈列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京人用火追逐野兽

人类诞生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火的功能,如火可以驱赶野兽,火为人类带来温暖,火烧烤后的食物比生食易嚼味美等等,于是人类便开始使用火、控制火。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北京人的洞穴中,保留了极为丰富的用火遗迹,其中最厚的灰烬层可达四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说明当时北京人不仅懂得了使用火,而且很可能已经掌握了保存火种的技术。北京

人用火追逐野兽图,就是根据北京人遗迹的发掘绘出的想象画。当时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他们几个人或几十个人在一起狩猎。画面描绘他们高举火把,手持木棒或石器追赶一头肿骨鹿,那时候北京人就是这样艰苦地生活着。

北京人生活时期的部分动物

当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附近的时候,那一带的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当时的地形,北边是高高的群山,连接着北京的西山,西边和西南是婉蜒起伏的山丘。山上山下长满了各种树木和丰茂的野草。凶猛的剑齿虎和狼、熊等野兽,聚生于森林中,出没于山野间,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当时剑齿虎的形态和大小同现代的虎近似,上犬齿扁平,有的前后有锯齿,利如短剑。剑齿虎捕捉食物时,口张得很大,非常凶猛。北京人因为常常同猛兽搏斗,而丧失生命。他们成群地出去打猎,主要是猎取肿骨鹿、梅花鹿、野羊和野马等。

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

山顶洞人接近于现代人,他们的体质、容貌已经基本脱离了猿人的原始特征。其头骨已经具有现代人的形状,前额高起,眉骨趋向薄平,口喙后退,下额明显,脑壳变薄,脑量增长到与现代人平均量一致,是最早的现代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是考古学家根据山顶洞出土的老年男性头骨化石复制的,现存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山顶洞人的生活

这是依据有关山顶洞人发掘成果绘制的一幅想象画,反映一个氏族中的男女老少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的情景。画面右边有一妇女手持骨针用兽皮缝制衣服,他们不再赤身露体了。画面中间一人用火烧烤食物,表明山顶洞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这比过去只会保存天然火种又前进了一步。画面上方一人身背野兔和一条大鱼,左手还提着一只猎物,说明山顶洞人除了狩猎野兽和采集果实以外,还以鱼类等水生动物作为食物。画面左边一位老人左手持尖状器,右手拿一圆形贝壳,好像在教他身旁的人如何钻孔。画面最下方的小孩子,身上戴着项链,他正在用心地将一些带孔的小石子、兽骨、海蚶壳等穿连在一起,反映山顶洞人已懂得爱美。整个画面,人物分工明确,人人平等,他们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过着丰富多彩的氏族生活。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9课对外开放 课标要求: 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 教学重点: 重点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难点 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什么?它做出了什么样的历史性决策?(生回答),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上节课我们讲了改革,今天 我们来学对外开放。 2、出示目标(见课件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指导学生依据学案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学案见附件一) 三、交流助学: 环节一:同桌一对一交流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基础知识,纠错。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环节二:小组质疑问答,四人一小组相互质疑,并进行解答。对于不能解答

的问题形成小组问题,提交问题单,准备在全班进行质疑展示。 环节三:全班质疑互辩,各小组之间相互解答疑难问题,主要追问。 四、自学检测 出示“自学检测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指导学生强化记忆基础知识。 五、探究深学: 探究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师:阅读教材“经济特区的建立”一目,想一想:我国经济特区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的?最初的经济特区有那几个?其中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儿?党 和国家实行什么特殊的经济政策?收到了什么成效? 学生::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开对外开放的步伐。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窗口”是深圳。特殊的经济政策: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 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教师出示史料: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初中历史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选择题 1.元谋人作为世界级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专属性和独特性,被评为云南省第一张历史名片。根据考古发现,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 A.300万年 B.170万年 C.70万年 D.20万年 2.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 ) A.元谋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半坡人遗址 3.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遗址位于 (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淮河流域 4.“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能够打制石器,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 ) A.元谋人 B.现代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5.火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它促进了人类的进化。我们获知北京人会使用火是通过 A.大胆想象 B.神话传说 C.遗骨遗迹 D.历史文献 6.《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016年第1版)中写道:“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说明北京人①会制造石器②会种植粟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7.韩非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 兽虫蛇。”由此可见早期人类最需要的是 ( ) A.制造工具 B.住在山洞里 C.懂得用火 D.过群体生活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 (1)在材料一中所述的险恶环境里,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这对北京人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3)北京人的发现有什么历史意义?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一模试题带答案(1)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一模试 题带答案(1) 一、选择题 1.海内外华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A.华人都是黄色皮肤 B.炎帝、黄帝打败了蚩尤部落 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 D.我国原始居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2.关于下图文物(猪纹陶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半坡原始居民高超的制陶工艺 B.体现了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绘画技能 C.反映了长江流域原始居民高超的制陶工艺 D.陶器是原始农耕时期先进的生产工具 3.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证据是 A.考古发现 B.神话传说 C.史料文献 D.学者推断 4.“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②会种植庄稼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A.①③④B.①③C.①②④D.②④ 5.2014年5月18日,集藏品展览、科研和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将正式对公众开放。下列关于北京人的描述不正确的有 ①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②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③种植水稻 ④烧制彩陶。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某远古人类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他们能够直立行走,能制造和使用粗糙石器,饮食上开始有吃熟食的习惯……进一步了解这群原始人的生产和生活应该去() A.云南元谋B.陕西半坡C.山东大汶口D.北京周口店 7.在北京人遗址中,能为“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这一结论提供直接证据支持的是

初中历史《1百家争鸣》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8 课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这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 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课教学贯穿了“走进圣贤,汲取智慧”的设计思想。 1、“一条线索”: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本课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学生人生思想认识的教学案例,通过把老师搜集、整理、归纳起来的大量历史资料制作成PowerPoint 课件,用文字、图片、视频、表格等形式展现了古代思想家的风采,凸显了中学历史教学“思想教育”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2、“两种能力”: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分析历史观点的技能。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教学形式为教学中心内容服务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的起源;简要了解元谋人的地位和基本情况;重点了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形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难点:理解和掌握从元谋人到山顶洞人早期人类的历史知识;初步认识“氏族”这一社会组织形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历史挂图 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是大家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节历史课,对于历史,大家并不陌生,小学的社会课本和日常的电视剧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下面请大家结合自己所接触的历史知识。 世界各国都有关于人类产生的神话传说,中国神话说发娲娘娘用水和黄泥创造了人,西方基督教说上帝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男人亚当和第一个女人夏娃。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历史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我国的历史最早又是由谁创造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页,看《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 师问:1、在我国境内有哪些主要的远古人类遗址? 2、其中已知最早的是哪一人类遗址? (一)元谋人(板书) 展示“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颁布图”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历史地图。 教师:古人类遗址的颁布有什么特点? 教师占点拨:古人类遗址大都集中在大河流流域附近(因为大江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地

1.1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练)(解析版)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精选练习 基础篇 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在网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下列远古人类中出现最早的是()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年前;B项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C项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6000多年前;D项河姆渡居民生活在距今7000多年前。故选B。 2.《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中记载:“……对北京人地层中出土的植物孢粉的分析表明:榛子、胡、桃、榆等植物大量存在……另外,还发现了石球,它们可作为砸击坚果的工具……(遗址)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以上的考古发现不能证明北京人() A.会使用火 B.依靠采集生活 C.会人工取火 D.会制造石器工具 【答案】C 【解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按题目要求应选择“不能证明”北京人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开始使用人工取火,因此C项“会人工取火”是北京人考古发现不能证明的,故选C。 3.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这说明北京人() A.会建造房屋 B.可能会使用火 C.会制造彩陶 D.会种植水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1万年至23万年的北京周口店,会使用天然火,题干描述的就是这一特点,ACD北京人都不会,所以答案选B。 4.某远古人类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据此能够判断该远古人类为()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

第1课中国远古人类教案

第1课中国远古人类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板书) 你们知道“中华”是什么意思吗? 生:1.中华就是中国。2.中华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请大家把这段文字记在书上。在以后的课堂里,我们要记些东西,可以记在专门的课堂笔记本上,也可以记在书上。我主张大家还是记在自己的书上,免得几天以后,你的笔记本不知跑到那去了。书也会跑掉,不过这个可能性要小一点,希望你们能保存好你们的书,这里有你的,也有我的心血。最重要的将来初三复习时,你就不用到处求人找书了。 中华者,中国也,亲被正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唐律名例疏义释义》 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一?中华民国解》 师:同学们能看懂这段文字吗? 生:看不懂。 师:历史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医药卫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特别是语言和哲学两项内容与历史的关联很大,同学们语言这一关一定要过,不能看完一段资料后“不知所云”。 “中华”在历史上曾专指汉族,意思是“教化”,说文化高,经济发达。在古代,“华”同“花”、“化”,(板书)“化”就是“教化”之意。在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认为自己的文化高,是世界的中心。周围其他族的人文化低,是“夷”。“亲被正教”接受先进文化的人,自然就是中华,很自信,也很骄傲。当然,还有一层意思,即使你生活在中原地区,奇装异服,不知道孝敬长辈,友爱兄妹,不学无术,没有礼貌,也不能称为“中华”。 但是,大家要注意了。随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华”逐渐发展为多民族含义。因此,中华民族包括定居于中国领土内的所有中国民族,即包括当代的和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 现在,我们看导言,这部分概述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这里面我们要记住那些内容呢?大家跟着我看书。找到: 至少距今170万年,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已经有了早期人类的足迹。 约9000多年前,我国远古先民学会了耕种田地,栽培粟和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化的国家之一。 大家用笔把这些内容标出来。同学们都听过“四大文明古国”吗?你知道是那些吗? 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板书) 第1课中国远古从类(板书) 一、人类的起源(板书) 师:同学们知道人类是从那里来的吗? 生:从猿变来的。 师:很好。谁知道在古代,人们认为人类从那里来的? 生:女娲娘娘造的。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课堂实录(附教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课堂实录(附教案) (新教师必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基本概况。 三、教学难点 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四、教学过程(课堂实录)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

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新课学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请同学们看看《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貌。 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请同学们学生阅读教材。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2、距今年代约70万年至20万年。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初中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5)》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0 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师通过观看视频或史料分析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或相关的影视资料,使学生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学生间相互交流、讨论检验真理的标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概述能力。引领学生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具体史实。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体会“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含义,明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由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 国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课文标题及行文重心确定本课重点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因为第一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第二,它与本单元后续内容构成因果联系,起 提纲挈领的作用。正因为中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做出重大决策,之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创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等政策才得以实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才取得巨大成就。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主要依据以下三点:第一,本课的核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而它的召开历经波折,关键点在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展开,打破了“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的禁区,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讨论与思想解放运动。第二,这有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提升。第三,其对于理解本单元所涉及的拨乱反正、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关于建国以来若干问题的决议等内容密切相关。 教学策略 时事导入。由今年两会的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从学生的现实出发,由1977 年恢复高考,被称为拨乱反正的第一声号角。引出当时人们对改变文革错误与两个凡是的矛盾。, 由新闻导入,用几个新闻报道来串起本课的内容,导入的问题进行首尾呼应。 4. 用浅显的事例,糖果的味道来让学生理解真理的检验标准,用“按图索骥”的 成语来解释教条主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新闻:2018 年全国两会期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全国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内容 教材P6~P11,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掌握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特征。 2.初步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 3.认识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传说,神农氏用木、石、骨制成耒耜等农具,教人们翻松土地,采来穗大实多的谷粒埋入土中,待长成结穗后收割,供人食用。他还用同样的方法,种植其他作物。后来,他播种五谷的办法,传遍各个部落,人们尊称他为神农氏。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原始农耕的国家之一。你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归纳导入: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从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开始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吧! 二、教材引导自主学习

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一: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活动】同学们,看看教材上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什么工具、住什么样的房子、种植什么作物、还有什么原始居民没有掌握的技巧。 【归纳】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植物果实、渔猎;而河姆渡人已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 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点拨升华】原始人类从打制石器进步到磨制石器,从采集植物果实到种植农作物,都是人类的进步。 探究二: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有何异同。 【活动】下面我们搞一个小活动,活动的主题是——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我们从三个典型的原始农耕遗址中选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根据大量的考古发现,想象这些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现在大家分成三组,一组扮演半坡人,一组扮演河姆渡人,第三组当评委。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把你想象中的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的场景用语言、动作、图片等方式展示出来。希望每一组都有精彩的表现。准备15分钟。 (学生分组准备) 老师:好,时间到,大家准备好了吗?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 掌声有请河姆渡居民扮演者。 (河姆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河姆渡村坐落在美丽的东海之滨,气候温和,有充足的水分,很适合种植水稻。我们大量地种植水稻。同世界其他种植水稻的国家相比,早了3000~5000年。 学生B:我们还发明了蒸饭的蒸笼。(展示图片)蒸笼是陶土烧制的。蒸笼有三层,最底下一层烧火,中间一层装水,最上一层是陶盆,盆底有很多小孔,利用蒸汽把饭蒸熟。这样做出的饭又香、又软,有营养,好消化。 学生C:我们用木头和茅草盖房子,(展示图片)我们的房子有两层楼,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干栏式的结构,又通风又防潮,算得上是小洋楼了。听说六七千年后,江南有些地方还有类似我们这样的干栏式吊楼呢! 学生D:请看我们耕地的工具——耒耜。耜有石头磨制的,也有骨制的,是用动物的肩胛骨装上木柄做成的,骨制的很轻便,再装上脚踏(耒)就更轻便了。(做手握骨耜脚踏耒的动作)用轻便的工具耕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粮食产量。 学生E:我们会挖掘水井,解决用水问题。我们为水井也盖了一个遮雨棚,不让雨水落到井里。我为我们自己的聪明感到自豪! 学生F:由于有了打井的技术,我们不一定要住在河边。可以搬到离河边更远的地方居住。就算河水泛滥也淹没不了我们的家。 …… (半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轻1000多岁。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过着比河姆渡人更进步的生活。就说我们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饭)以外,副食还有鱼、肉、白菜、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同步试题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同步试卷 潍坊北海学校张小妮 一、选择题 .歌曲《中国人》中,有一句歌词: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由此可见,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我国境内目前已经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半坡居民.河姆渡人.北京人.元谋人 考查点: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 答案: 解读:考查学生的记忆以及分析能力,根据教材,本题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某历史兴趣小组计划对我国远古人类遗址进行实地考察,经过讨论他们决定先到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的遗址所在地,他们到了() .云南元谋.北京周口店.西安半坡.浙江河姆渡 考查点: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元谋人遗址发现的地点。 答案: 解读: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根据教材所学内容,本题选。云南省元谋县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址,发现了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和使用过的石器化石。 .下列内容与北京人不相符的是() .能够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过着群居生活 .用火取暖,烧烤食物.种植水稻,蒸煮饭 考查点:考查北京人的体貌特征、生产生活情况。 答案: 解读:根据教材的内容: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过着群居生活,能够用火烧烤食物。由此可见,是河姆渡人的生活特征。此外还可以训练学生用排除法来解题。 .下列有关我国境内远古人类及其生活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已会建造房屋,种植粮食 考查点: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特征。 答案: 解读:元谋人知道用火,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过着采集、渔猎生活;建造房屋和种植粮食是农耕时代的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特征。因此本题选。 .(年广西桂林中考)在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动。在活动的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 .用圆形方孔铜钱购物.种植水稻.穿着麻布衣服.烧烤食物 考查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北京人生产生活、用火情况的掌握。 答案: 解读:北京人学会用火,并且保存火种,能够烧烤食物,增强体质的进化。本题选。 .大家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初中历史《抗美援朝战争》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抗美援朝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紧承上一课“巩固新生政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人民政权的重大事件之一,也跟当前朝鲜半岛局势密切相关。教学中通过歌曲创设问题情境,切入本课学习内容,围绕“中国为什么要出兵朝鲜?”、“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和高贵品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 及意义”等问题,组织开展一系列课堂活动,便于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以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综合、分析、概括能力,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历史使命感。 根据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等理念,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 几个环节: (一)歌曲导入 由歌曲切入话题,走进历史。 (二)图片资料 通过这一环节,探究中国出兵朝鲜的原因和感受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化解本课教 学的难点。紧密衔接,形成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中取得非同凡响的学 习效果。 二、教案 课题八年级(下)第三课《抗美援朝战争》(北师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入侵朝鲜,彭德怀率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及意义等基础知识; 2.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 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3.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及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看图片,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必要性;感受志愿军战士的崇高精神,认识到他们的这种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3.通过史料深刻体会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

七年级历史上册1.1《中国远古人类》教案(1)华东师大版

第一课中国远古人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掌握人类起源的大致时间,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北京人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状况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通过对考古动态的介绍,培养学生从互联网及报刊、杂志等媒体上搜集最新考古资料的习惯,提高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明确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水平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的,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很可能也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激发他们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自豪感。 (2)使学生明确是“劳动创造了人”,培养他们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3)让学生明白原始先民在改造自然、改造自身的过程中,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教学要点 1、重点:北京人的生活 2、难点:讲清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比较法、观察法、引导法等 四、安排:1 五、课文学习 导入: 这是我们的第二节历史课,我对大家还不是很熟悉,我想利用这会首先认识一下大家。 (请一同学,问)“你叫什么名字?”……“你是从哪来的啊?” (再请一同学,问)“你有叫什么名字啊?”……“你又是从哪来的呢?”……“那你知道你父亲是从哪来的吗?”……“那你爷爷呢?”……“你爷爷的爷爷呢?”……“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呢”…… 如果我们将刚才这个问题深究下去的话,那它就将变成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学生回答,人类是从哪来的。)那人类究竟是从哪来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请大家将书翻到第3页——《中国远古人类》。 正文学习: 关于人类是从哪来的这个问题,人类自古以来都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和想象,于是,也就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那大家知道的都有那些这类的神话传说呢?有谁愿意讲出来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吗? (分别请几位同学讲讲自己知道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他们可能会讲《亚当和夏娃》、《女娲造人》等神话传说,讲的不完整的,教师加以补充。)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学设计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材和教法分析《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是八年级历史岳麓版第四单元第16课的教学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安排在学生学习了民族团结的加强后。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党和政府不仅能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也在努力寻求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和方式。本节教学中,我采用探究式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人人参与讨论、探究;使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主动权,摆脱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满堂灌的陈旧模式。在学生预习自学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在组内讨论交流,再分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给予肯定、补充和点评。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学习、探究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铺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驶主权及港澳回归的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①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的能力②②通过回顾台湾的历史和分析海峡两岸关系的现状,培养学生透过想象抓本质的能力过程方法:①通过情景体验,感知港澳回归的过程,“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俄基本方针,加深对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的理解②运用讨论法,感知台湾两次被外国侵占又两次回归的史实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现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情感目标:①“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圆满解决历史遗留问

题的最佳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②通过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决心学习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发展学习难点怎样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教学方式讨论法、学生自讲法课型新课教具与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设计依据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随着音乐播发的歌曲《七子之歌》齐唱,之后问同学们这首歌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创作的?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七子之歌》是闻一多1925年3月创作的,诗人以比拟的手法将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感受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提问: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有什么重大意义?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领土除台湾和其他一些海岛及香港、澳门等地外,全部获得解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党和政府是怎样谋求解决港澳台地区的。学生唱歌学生思考学生回答齐唱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温故知新 二、进入新课,自学探究(一)“一国两制” 的构想与实践问题探究:1949年,新中国成立但祖国统一大业并未完全实现,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历代领导人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了哪些大量工作?学生自学、探究、讨论、展示教师用多媒体显示:①毛泽东、周恩来的肖像及其关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主张②《告台湾同胞书》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习题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女娲 2.北京人距今约()。 A.一百七十万年 B.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C.一万八千年 D.一万年 3.在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 A.埃及 B.巴比伦 C.印度 D.中国 4.你如果到北京旅游,除了登长城看故宫,你还能()。 A.参观半坡遗址 B.参观河姆渡遗址 C.参观元谋人遗址 D.参观北京人遗址 5.“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A.北京人 B.元谋人 C.蓝田人 D.山顶洞人 6.下列各项不符合“北京人”生产和生活状况的是()。 A.群居生活 B.人工取火 C.使用简单语言 D.制造使用简单工具 7.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是()。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精制石器 D.自然石块 8.我们现在发现的远古人类的遗物如门齿、头盖骨等是()。 A.深埋于地下的原物 B.化石 C.经过加工的仿制品 D.冷冻的真人 9.人类是由______进化而来的。 A.狒狒 B.大猩猩 C.类人猿 D.普通猴子 10.下列有关北京人的生活情景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使用打制石器B.采集果实和猎取动物 C.用兽皮缝制衣服D.吃上了熟食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B.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C.北京人会人工取火,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D.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没有贫富贵贱差别。 二、材料解析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京人遗址坍塌过半:2003年12月2日,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牟会宠教授说:“1929年裴先生发现北京人头盖骨时,山顶洞是完整的,而现在有一半多已经露天了。一进洞,很明显地就会看到山顶洞的内顶板、南侧壁的岩石有大量松散的堆积体,遇到稍微剧烈的震动,很容易就塌方。” 材料二:2003年中科院公布了对周口店遗址地质病害调查结果:周口店遗址目前面临全面危机。地震、爆破和火车震动的影响,造成岩石从较陡的斜坡滑落,产生塌方。遗址旁边采石厂的爆破作业,对遗址保护非常不利,周围水泥厂的粉尘容易形成酸雨,侵蚀岩石。过量的开发也使得坡度过大或者洞顶过薄,致使洞顶塌方、斜坡滑落。 材料三:《北京晚报》(2004-05-21)报道:文物保护专家在对北京人遗址存在隐患的各个地点进行了多次勘察的基础上,目前已经制定出抢险方案,预计今年下半年将正式启动抢险加固工程。 阅读材料后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导致“北京人遗址坍塌过半”的原因中有哪些原因是可以避免的? (2)你觉得有必要对北京人遗址对进行抢险加固工程吗? 参考答案: 一、1.A 2.B 3.D 4.D 5.A 6.B 7.A 8.B 9.C 10.C 11.C 二、12.(1)火车、采石场、水泥厂和过量开发。 (2)无论选择有无必要,言之有理即可。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教案(1)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制特征;了解原始人类使用的工具的基本特征以及他们获得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知道原始人使用火的重要意义;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原始想象原始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情境,掌握培养同学再创造能力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北京人身体各部分的特点与原因;山顶洞人所使用的工具的特点。 教学准备: 动员学生查找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 教学方法: 谈话法,指导发现学习法 教学过程: 导入: (结合前准备活动,鼓励学生说一说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简单列举女娲造人的传说)师:在今天的课堂之前,老师想在班上做一个调查,哪些同学听说过女娲造人的故事?请举手! 生:听过!(大部分举手) 师:那请听说过的同学,哪位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这个故事? 生:~~~~~~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那从这位同学的语句中我们知道,传说中的人类是由神创造的,那我们认真的是由神创造的吗? 生:不是 师:那我们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 生:由猿产生 师:对,由猿到人的科学论断,揭示了人类起源的秘密,同学们非常聪明,那同学们知道我国境内的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叫什么吗?请同学们看到教材第二页,第一自然段,然后告诉我答案。 正课:(一)元谋人 师: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叫什么人? 生:元谋人 师:同学说得非常准确,那可以告诉我元谋人生活在什么时代吗? 生:170万年前 师:同学们注意了是“约”为170万年前,因为这个年代不能准确测定,所以“约”字不能省略,那同学们一起告诉我元谋人被发现的地点好不好?他被发现的地点是? 生:云南省元谋县 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请勾画下来。那哪位同学告诉我元谋人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呢?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要想教得好,相应的教学设计工作要做好。下面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篇: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知识点,培养提取要点能力; 通过将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学习,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 通过讨论并辨证评价洋务运动,了解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并初步学会使用,具备基本的辨证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难点:关于如何组织好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出示《法国佳士得拍卖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图片,这些是今年来法国艺术品市场最高规格的文物珍品展之一。这些在海外漂泊了已经140多年珍贵历史文物什么时候能够回到祖国怀抱的,会让我们不得不想起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对,是第二次战争英法联军抢劫、烧毁圆明园。

学习新课 (展示时间轴)让我们把视线放在第二次战争刚刚结束的1860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历史的进入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贫弱的清政府在刚刚失败于英法之手的时节,却还要不得不去拼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面临的是一种什么局面?(生答:内忧外患)对,当时的清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面对此背景,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朝廷重臣,你会向皇帝提出那些办法解除危机呢?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注意归纳要点) 那我们再来看看当时清政府内部一些官员是怎么说的? 课堂辩论:分别扮演洋务派和顽固派代表人物 辩论结束教师着即引导并展示洋务派曾国藩和李鸿章的话 提问:两人有一个共同的什么主张呢?(学习西方国家技术) 看来我们中也有一些同学与这些官员的想法不谋而合!这部分官员在战争中亲眼目睹了或亲身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他们对清军武器装备的落后有切肤之痛,因此他们才敢于大胆抛弃“天朝上国”的落后观念,提出了向洋人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的想法,有这种思想的人在当时被称为洋务派,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下,洋务运动拉开了序幕,古老而落后的近代中国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这也正是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洋务派如此积极地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最终目的何在呢? (维护清朝统治) 当时,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有哪些人呢?大家看书,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史实推断、情景体验等方法与过程,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概况,归纳农耕生活的特征。 2.学习识读历史图片、列表归纳的方法,提升分析历史资料、进行合理推理想象的能力,理解农耕产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迈进,体会祖先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认同中华文化。 二、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 难点:农耕生活(文明)逐步产生的进程和相关历史概念。 重点突破:教学过程中,建议用列表法,比较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农耕生活概况,归纳两个聚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感受远古人类的高超智慧,理解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了远古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础。 难点突破: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中《半坡聚落房屋复原图》《河姆渡干栏式房屋复原图》以及一些考古发现的图片,通过史实推断、合作探究、情景体验逐步了解农耕生活的形成与特征。 三、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复习+问题”导入。巩固旧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逐渐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复习:人类是从进化而来的。目前我国已确认最早的是万年前的人;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是人。北京人过着和生活;使用石器;懂得使用。 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先民们为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进行积极创造,逐渐形成了原始农耕生活。这就是当时主要遗址。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他们的生活究竟有什么特点?

——图片出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第7页。 进入新课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指导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快速阅读教材内容,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和阅读习惯。 或用以下表格 1.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________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 2.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位于________流域,距今7000年左右。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1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 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生:种地、储存食物;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食用……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教师讲述: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图片展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