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四科孔子弟子简介

孔门四科孔子弟子简介
孔门四科孔子弟子简介

孔門四科──孔子弟子簡介

根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多人,按照學生不同的品行和專長,孔子曾把他們分為四科,各科的代表人物是:

德行:、。

言語:、。

政事:、。

文學:、。

顏淵

顏淵,名回,字子淵,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一歲,他是孔門弟子中最好學的一位,能聞一知十,不遷怒,不貳過,是一位德術兼修的弟子,後人尊稱他為『復聖』。

在眾多弟子中,顏淵是孔子最為欣賞的一個,認為他好學而不違仁,最有可能繼承自己的理想。

(一)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

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二)魯哀公問於孔子:「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

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子貢

子貢,姓端木,名賜,春秋時衛國人。在孔子七十二門徒中,是最富有的弟子。他在曹魯之間做買賣,發了大財。他「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子貢思路敏捷,理解力強,能說會道,被孔子許為其「言語」科的高才生。《論語》中記述孔子與弟子答問,以他為最多。

※子貢的聰敏慧穎幾乎可以和顏回相比,論語中孔子就曾兩次將他與顏回相提並論。(一)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

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子貢對孔子的頌揚在孔門弟子中是出名的,他曾說,

(二)「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

(三)「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有人說他比孔子高明,他立即就加以否定,說:

(四)「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夫子之墻數仞。」

※孔子去世,子貢為孔子守墓長達六年之久,然後去之。後世一般認為,孔子之名聲之所以能傳揚天下,頗得力於子貢的宣揚。

閔子騫

閔子騫,名損,字子騫,魯國人,少孔子十五歲,他的孝行著稱於世。

(一)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二)十五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冉有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魯國人,比孔子小二十九歲。長於政事,又勇武善戰,和子路同列為政事科,但兩人的性格一進一退,正好相反。

(一)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

「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

『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感,敢問?」子

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二)冉求曰:「非不悅子之道也,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

今女畫。」(雍也)

(三)子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

以俟君子。」

(四)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

季路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魯國人,小孔子九歲。他與孔子相處四十年,情義深厚。子路心直口快,好逞血氣之勇,常為孔子所貶,子路最後死於衛君之難,享壽六十三歲。孔子曾嚴厲的責備他是「暴虎憑河,死而無悔者」。孔子最看重的弟子顏回早子路一年而死;顏回死時,子曰:「噫!天喪予!」今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伯牙絕弦於鐘期,仲尼覆醢於子路」可見孔子對失去子路的傷慟。

※子路列於政事科,當他向孔子述志時,充份表示他為政的自信。

(一)「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二)「閔子侍側,唁唁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三)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子夏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衛國人,比孔子小四十四歲。擅長文學,被列入文學科。晚年於魏國西河自立門戶,收徒講學,曾因喪子悲泣而失明,所謂「抱痛西河」、「西河之痛」、「子夏喪明」等成語皆出於此。

(一)子夏為莒父宰,問政於孔子。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二)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三)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四)司馬牛憂己無兄弟,子夏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五)子貢問於孔子:「師與商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復問:

(六)「然則師愈歟?」曰:「過猶不及。」

宰我

宰我,名予,字子我,魯國人,死時約四十多歲,太史公說他「利口辯辭」(《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孟子曾說宰我「智足以知聖人」,由此可知宰我確實有不凡之才,只是在言語方面特別顯著。

(一)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污也,於予與何誅?」子曰:「使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

(二)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取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子游

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稱言游,叔氏。春秋末吳國人,生於江南,學成南歸,道啟東南,世譽「南方夫子」。

子游和子夏同列文學科,文學指詩、書、禮、樂文章而言,所以子游之學以習禮自見,更重要的是他能行禮樂之教。

(一)子之武城聞弦歌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二)子游問孝於孔子。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孔子點名記〉

選自張曉風《通菜與通婚》

聽說學生翹課情形嚴重,教務處要求教授認真點名,這分通知書孔子也收到了一分。

孔子這幾年在一所私立學院裡做講師,但是講師證書(亦即教書這一行的合法營業執照)還沒有拿到手,自己既沒有學位,也沒有「論文」。當然,「春秋」、「繫辭」是不算的,至於(1. ),他連著作權都沒有,就算有,也不是論文,不能通過「資格評審委員會」。沒奈何,只好採勤能補拙政策,希望學校看在一番苦勞的分上,准予續聘。

話說孔子這天早晨奉公守法點起名來:

「(2. )!」

「他沒來。」

「他幹嘛去了!」

「他昨天打橋牌,打個通通宵,現在才剛上牀。」

「(3. )!」

「(3. )到公館一帶擺地攤去了。」

「點呢!」

「點自動放假郊遊去了。」

「顏回總在吧!」

「顏回請公假去看飯燒熟了沒有,他這個月當選伙委。」

「(4. ),(4. )到哪裏去了?」

「(4. )是班代,他們今天開『大學生如何關心社會參與』的會。」

「(5. )、子夏呢?」

「他們到圖書館去『追尋自我』去了。」

「追尋自我?他們什麼時候把自己搞丟掉的?」

「不知道,反正如果你想當高材生,一定要先去追尋自我。」

「下課再去追尋也不遲呀!」

「不行,要逃課去追尋才夠勁道。」

「那個老穿破夾克的是誰?他也沒有來。」

「他是(6. ),他開計程車貼補家用去了。」

「他為什麼不退了學再去呢?學費可不便宜呀!」

「退了學的麻煩大了。第一,他馬上得去當兵,第二,他不容易交到女朋友,第三,他後母說以後做事敍起薪來,大學肄業和大學畢業不一樣。」

「老大,全班七十二個全溜光了嗎?」

「夫子,你糊塗啦,全溜光的話,怎麼有人回答你的問題呢?」

「對,對,可是,你是誰啊!」

「夫子,我是子張。」

「好,好,你真是好學生!」

「嘻,嘻,夫子過獎啦!其實我也不算好學生,今天輪到我就是了,我們會每天公推一個代表來上課的!」

孔子背景资料简历简介

孔子简介 (一)基本信息 (二)经 历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30岁时,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 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 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 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 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 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 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鲁、齐夹谷之会, 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 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 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个人概况 姓名 孔子,名丘,字仲尼 国籍 中国(春秋时期鲁国) 民族 汉 族 出生地 曲阜尼山(今山东济宁曲阜) 出生 日期 前551年9月28日 (农历八月廿七) 逝世 日期 前479年4月11日 (农历二月十一) 个人背景 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思想家 其他信息 信 仰 儒学 祖 籍 宋国(今河南商丘) 主要著作 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 性格特点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2.安贫乐道;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直道而行; 5.与人为善; 弟 子 子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曾参、子夏、子张……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内容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克已内省、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对现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的教育改革中,有不少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的。目前国际上针对特殊教育所提出的全纳教育、个别化教育等教育理念,都可以在孔子的思想中找到影子。可见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影响之大。 [关键字]:孔子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影响及启示 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政治家,还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被评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虽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冲刷和淘洗仍然拥有其勃勃的生命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发展所有的本质和精髓,都可以在孔子这里寻找到根源。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实践(特别是素质教育)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对现代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现在就让我们了解孔子一些主要的教育思想,顺便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孔子的教育思想很多,这里主要讲的是现代教育中比较提倡的,得到实践,并产生重要影响的。)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站在教育者的角度: 1、有教无类:即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孔子的人物介绍

孔子的人物介绍 孔子做为我国的伟大圣人,不仅仅只是教育的代表,也更是影响力最大最广的思想家。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孔子的人物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拜师的典故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是他还是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是那么的渊博。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

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洛阳想要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但是孔子的家到洛阳并不是那么的近的,之间的距离恐怕有上千米,于是孔子到洛阳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都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直到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城。准备进洛阳城的时候,他瞧见一架马车,在马车的旁边站着一位将近七十多岁的老人。身穿长袍,头发和胡子全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的样子。于是孔子猜测这位老人可能是自己要拜访的老子先生吧!便上前行礼询问:“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先生吗?”老人见这位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就有些纳闷。孔子见老人神情疑惑,于是上前说:“我是学生孔丘,特地前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徒弟吧。”老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你就是仲尼,听说你要来,我特地在这里迎你,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可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这以后,孔子每天都跟在老师身旁,有不懂的就随时问,而老子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知道的传教给他。 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孔子自小过着清贫的生活。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母亲颜氏就带着他离开出生地尼山,来到阙里。生活拮据的他,做过许多工作来补贴家用。虽然经济上困难,但也抵挡不了孔子对求学的热情。孔子聪明早慧,对知识非常的渴求,经常去拜访各位名师,请他们指教,向他们学习。 17岁时,孔子的母亲颜氏离开人世。孔子多方打听才将父母亲合葬在一起。19岁时,给贵族担任职事,管理东西。不久,迎娶了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语教121 45号郑利芳 二千五百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着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他一丝不苟,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一个个朝阳。他就是万世师表——孔子。 孔丘,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几乎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俗话说“环境育人”,那么孕育了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如何呢,我们且先看一下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吧。 一、时代背景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当时公室没落,大夫兼并,正处于宗室制度被家族制度取代的社会演变之中,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孔子的家境则比较寒酸,因其在家中排行第二,故字曰仲尼,曾祖父是个战争难民,父亲曾是一名勇士,三岁而丧父,到孔子时家道已经衰微,故有“吾十又五而致于学”,足见其受教育之晚。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 子曰:“有教无类。”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让那些有意向学习又有物质保证的人都可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的见面礼的人,他都收做了学生,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 基于“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这“八不分”说明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孔子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二)“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指出,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先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采取品德修养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重的原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四项内容教育学生:礼乐和文献、人、忠、信。孔子又指出,一个人只讲究品德修养而不喜欢学习礼仪,就是叫狂过正,只有将这两种并重才能成为完善的人。孔子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注重传播古代文化遗产,加强教材建设。他把所收集到的文化材料、精神加以整理,编著成教学用书,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他向学生讲授“六经”,传授“六艺”,教育学生怎么做人,这在今天的教育中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孔子的事迹

关于孔子的事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寻迹孔子故里》教案 《寻迹孔子故里》教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品德与社会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孔子故里、孔子生平、孔子教诲、孔子名言等资料 二、教学课题 1、使学生初步了解孔子,感受孔子思想对中国及世界历史文化的发展的影响。 2、感受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艺术,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运用多种方式探究,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了解孔子,感受孔子、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教材分析

《寻迹孔子故里》是(鲁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一山一水一圣人》中的最后一课,“寻迹孔子故里” 中“至圣先师” 主题活动,从了解孔子的生平和世界著名历史文化遗产—孔府、孔庙、孔林入手,然后以孔子名言和小故事的形式初步展示孔子的一些思想和孔子对教育的贡献。通过这个主题活动,使学生对孔子及思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孔子是一个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三孔的录像资料,孔子讲学图及其有关资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孔子像图片、孔子的生平资料、三孔录像、孔子小故事,做成PPT现场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给学生听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1 2、使学生初步了解孔子,感受孔子思想对中国及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本课活动以学生探究、解决问题为主,继续培养学生通过专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以指导学生体验专题研究过程为主,在帮助学生确定研究专题、制定研究计划、解决研究中的问题上下功夫,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儒学思想的精深,学生不易理解,课文只选取了一些同属移动的名言和小故事,初步展示孔子的文化。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了解孔子,感受孔子、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教学过程 ㈠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我们齐鲁文化的精髓吗? 师:不错,“一山一水一圣人”,便是我们齐鲁文化的精髓。

1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1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答:(1)关于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 (2)关于教育对象:提出“有教无类”其中“无类”是相对于贵族而言的,不包括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 (3)关于教育目的:致力于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关于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指文化知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内容。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5)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联系第8章教学原则与方法)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谦虚笃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关于道德修养 立志有恒:“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孔子认为人要有远大的人生志向,“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 自省自克:“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身体力行:“巧言令色,鲜矣仁”,“敏于事而慎于言”,“纳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 改过迁善:“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勿惮改”。(7)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师无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2、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是什么? 答:(1)关于教育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2)关于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的生长下去。 (3)论课程与教材 为完成活动课程,提出“做中学”的教育原则。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4)提出教学的五步骤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足以产生问题的资料、学生产生问题和假设、设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自动手做、验证假设。 (5)提出儿童中心论 杜威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活动作业中心。 3、《学记》阐述了哪些教育思想? 答:(1)教育的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敏,教学为先”。即教育的作用是为国家培养所需的人才,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2)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一、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1、孔子生平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生而首上顶”,故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尽山东曲阜东南),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据史载,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纣王庶兄微子启的封国)的贵族,时因宋国内乱,祖先避难于鲁国。 孔子幼年丧父,所以曾曰:“吾少也贱”,但其却“十五至于学”,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51岁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54岁去鲁,带弟子周游列国,凡14年,曾去过宋、卫、陈、蔡、齐、曹、郑、浦、叶、楚等国,主张皆不受用。“宝剑折断,铩羽而归”,孔子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孔子精通“六艺”,与其弟子言行语录及思想保存在《论语》之中。 2、主要思想 ①伦理观与政治观。 “仁”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何谓“仁”呢?在孔子看来,就是要“爱人”;“恭”、“宽”、“信”、“敏”、“惠”也为仁;“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必有勇”;“仁者无忧”。总之,他所说的“仁”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只有全部美德的总和才能构成“仁”。因此,追求做一个完善的人,是孔子自始至终的理想。修身需要仁,为人处世也要仁,“仁”的终极关怀是治国安民,此谓之“大仁”。由此可见,孔子将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了起来。正如儒家的宗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内含一种献身政治、关怀黎民百姓的济世情怀。 孔子拥护周礼,正如他所说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但他眼中的礼却在含义、范围上均与西周不同,所以又表现出了对周礼改造的一面。首先他所说的“礼”基本上是礼仪、礼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淡化了西周时代崇敬鬼神的色彩。他认为应发挥礼在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作用,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第二,他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西周时代讲究“礼不下庶人”,而孔子却主张不分贵贱的“齐之以礼”,打破了贵族和庶民之间原有的重要的一条界限。孔子认为只有恢复“礼”,才能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谐局面,这是孔子的正名思想。他站在时代的门槛,面对现实的混乱,还是向前望了望,却终究没有继续前行。 孔子继承了“孝”的道德观念。“孝”是“仁”的一种要求,并且把“孝”与“为政”联系起来。在他看来,为政就是要把“孝”的精神推广于政治,在家孝亲也是为政。 此外,孔子还突出了“德”的政治含义。“德”原来有“揖让”、重视文治和不尚暴力的含义。孔子崇德尚文,反对武力征伐,反对春秋霸道的盛行。只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才是德政,才能达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统治效果。 综上几点可见,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与其政治思想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为伦理道德是实行政治教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②人生哲学观. 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没有完全摆脱西周时代“天”的观念,但他却没有谈到“天”的意志一类的话,而且谈“天”时总是与个人命运联系起来。如其弟子颜回去世,孔子曰“天丧予!”;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内容提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确定了以人为本,以德为 先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采取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其中孔子最重要的仁、礼思想、教育思想、人才观,是儒学的基本范畴。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热爱学习,后半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创立了我国上第一所私学,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含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因素,因此至今仍有不朽的生命力,它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极大的教益和启示 教育思想 (一)“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发展和老师的发展,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他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孔子从“文、行、忠、信”四个方面教导学生不仅要学典籍文献,进行道德实践,而且对人要忠诚,办事要讲信用。 一是以人为本。他承认人的成长,教育起着决定作用。《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他认为:第一,人的先天素质并无差别,人生来应该是平等的。第二,他也意识到人的个性差异,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结果,这就大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二是以德为先。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 (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孔子在招收弟子时,不重身份,不看财产多少,也正因为如此,孔子的弟子很多,各个、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还有父子二人同学于孔子的,如颜回、曾参等。孔子的这种思想观点,奠定了后世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开历史之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孔子本人并没有直接提出,是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但孔子的教学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他始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各方面才能的人。孔之之所以做到了这一点。与他对学生有深刻、准确、全面的了解是分不开的。孔子十分注意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方式,观察了解学生,他非常熟悉学生的特点,能够用精辟的相当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如:“由也果”(认为子路果敢),“赐也达”(子贡为人豁达、大度), ),“师也辟”(子张较偏激),等等。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所以在他们问仁、问礼、问政、问孝的时候,孔子的回答往往是深浅难易、繁简详略各不相同。我们从孔子运用“因材施教”这一原则的经验中,可以受到两点启发:第一,教育和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第二,既要坚持共同目标和统一标准,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避免一刀切。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政治失意时,想到通过兴办私学这个途径,传播他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知识,也希望能够为这个“礼崩乐坏”的社会提供一套救治方案,即通过教育来培养一大批能够救国的“士”。《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是了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最重要、最可靠的资料,很多内容真知灼见,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在施教上,他潜心钻研,博学以致教,仁爱而广收弟子,建立了长期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观。 《论语》中最常提到的字词就是“仁”和“礼”,在“仁”与“礼”的教育基础上,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就是把他的弟子培养成道德高尚,仁爱有礼,博学多才的君子,此“君子”应当是属于统治阶级范畴。孔子政治上主张“举贤才”,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仁爱有礼的从政人才,孔子希望他的学生能做好官。他想要要培养“圣人”,如达不到“圣人”,至少也要成为“君子”。孔子的学生子夏有句名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虽不出自孔子之口,却也是孔子之所想。孔子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其重要目的是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或君子,培养推行德政礼治以为当时社会服务的人才。孔子的教育目标,体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实际上,“学而优则仕”的精髓已深入民族心理,虽然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都有些不同,但其思想痕迹并未彻底消除,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不仅孔子的教育目标对现代化教育有指引性意义,他同时提出的涉及多个领域的教育内容以及值得现代人借鉴的教育思想与方法都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内容 由于孔子的培养目标是“君子”,而“君子”在德才两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孔子在施教时提倡知识实践与道德修养的结合。“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

孔子的事迹

孔子的事迹 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夏历八月廿七日,孔子生于鲁国陬(zōu)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城东南尼山附近;今尼山下有“坤灵洞”,传说为孔子诞生地)。因父母祷于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 二岁公元前550年,周灵王二十二年,鲁襄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鲁。 三岁公元前549年,周灵王二十三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去世,葬于防(今曲阜县东二十五里处之防山,今称梁公林)。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携孔子移居鲁国的首都曲阜阙里定居,孤儿寡母,家境贫寒。 四岁公元前548年,周灵王二十四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在鲁。 五岁公元前547年,周灵王二十五年,鲁襄公二十六年,孔子在鲁。 六岁公元前546年,周灵王二十六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孔子在母亲颜征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演习礼仪。 七岁公元前545年,周灵王二十七年,鲁襄公二十八年,孔子在鲁。 周灵王死,其子贵立,是为周景王。 八岁公元前544年,周景王元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孔子在鲁。 吴公子季札赴鲁观周礼——鲁系周公封地,可用 天子礼乐,所以保存周礼较完备。 九岁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鲁襄公三十年,孔子在鲁。 这一年郑国子产执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左传·襄公三十年》)郑国大治。后来孔子对子产的政绩评价很高。 十岁公元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鲁襄公三十一年,孔子在鲁。 鲁襄公死,其子裯(chóu)继位,是为鲁昭公。郑人游于乡校,议执政善否。然朋劝子产毁乡校,子产不听,曰:“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

孔子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孔子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你对里面内容了解多少?下面由为从两方面讲述核心内容,希望能帮到你 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体现做人的标准与准则。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一部《论语》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是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1)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第九章) (2)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第九章)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第九章) (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第4章) (5)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第4章)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第4章) (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第4章)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9)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第十五章) (10)孔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第十四章) 孔子的智育思想 孔子重视智育,主张多学、多练、多思、多问。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第一章)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第二章) (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第二章) (4)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第八章)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二章) (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第五章) (7)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第三章)注:孔子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要问。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第六章) (9)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第七章) 10)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第十六章) 关于孔子处事方针的基本内容 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孔子的求职“简历”

孔子的求职“简历” 孔子的头衔很多,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圣人”“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等几项。当我第N遍重读《史记·孔子世家》之际,忽然觉得,孔子还应该得到一个头衔——求职家。 孔子虽然是宋国贵族的后裔,但是3岁时,父亲叔梁纥就死了。他从小过的是贫穷低贱的生活。孔子十几岁时,鲁国掌权大夫季氏大规模宴请国内知名的作家学者,孔子也兴冲冲地赶去参加。由于他还在为母亲披麻戴孝,加上年龄太小,被一个叫阳虎的大官给拦住了。这是孔子最早的一次求职行为,他想通过这样的社交活动谋求晋升之路。 17岁时,孔子在礼仪修养方面已经有些名气。鲁国大夫孟厘子临终遗言,让自己的儿子懿子和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礼仪。教这两个贵族子弟礼仪,可能是孔子平生的第一份工作,而这份意外得

来的工作,奠定了孔子延续一生的职业——教学。 这份教学工作只是短期的辅导。自此,孔子就办起了私塾。不过,只是业余兼职性质的,等到年龄稍长,孔子就找了份正式一些的工作,做鲁国贵族季氏家的小管家,管理仓库货物。别看这份工作不起眼,它却是孔子日后人生起飞的一个基础。 在南宫敬叔的要求下,鲁国国君给了他们师徒一辆车、两匹马、一个仆人,让他们出国留学,去东周首都进修礼仪,实际上就是拜见老子。这一次出国进修,对孔子日后的招生工作大有好处。回到鲁国之后,拜孔子为师的人多了起来。 孔子30岁时,齐国国君齐景公和宰相晏婴访问鲁国,询问秦国是如何强大起来的,孔子的回答让齐景公颇为赏识。孔子35岁的时候,鲁国发生动乱,于是避难到齐国,做了齐国大夫高昭子的管家。 找这份工作,孔子是有野心的,他想通过高昭子攀上曾经赏识过自己的齐景公,进朝廷做官。齐景公果然接见了孔子,向他请教了如何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文摘要:孔子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了详细的阐述。它是后人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这些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也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很丰富的,既涉及基本理论问题,又包括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 一. 倡导“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与全面教育相结合 1.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孔子在招收弟子时,不重身份,不看财产多少,也正因为如此,孔子的弟子很多,各个、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还有父子二人同学于孔子的,如颜回、曾参等。孔子的这种思想观点,奠定了后世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开历史之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在资质、性格、才能、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实现的目标。孔子将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这一矛盾。在《论语》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纯,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已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这样,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做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就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 “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孔子本人并没有直接提出,是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但孔子的教学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他始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各方面才能的人。孔之之所以做到了这一点。与他对学生有深刻、准确、全面的了解是分不开的。孔子十分注意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方式,观察了解学生,他非常熟悉学生

36张图了解孔子的一生

36张图了解孔子的一生 他,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为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他,栖栖惶惶、席不暇温,称当世木铎,遗响千年; 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使文脉延续,不绝若缕。 很难想象,假如没有孔子,我们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会是如何。他的一生行迹,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了解。 【尼山致祷】 尼山致祷: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与母亲颜氏在尼丘山上祈祷后,第二年生下孔子。孔子生来头顶的形状是中间低、四周高,像尼丘山一样,故起名叫孔丘,字仲尼。 【麒麟玉书】 麒麟玉书:孔子还没有出生时,有只麒麟在他家里口吐天降之书,上面有文字说:“水精之子,继衰周而为素王”。孔子

的母亲感到很奇怪,就用绣绂系在麒麟的角上,隔了两夜才离去。孔子的母亲怀孕十一个月才生了孔子。 【二龙五老】 二龙五老: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五五一年),孔子诞生的晚上,有两条龙从天降下,绕护着他家,五位神仙从天上降到他家庭院中。 【钧天降圣】 钧天降圣:孔子出生时,顔氏在房中听到天乐鸣空,还听到空中声音说:“天感生圣子,故降以和乐之音。”孔子生来就与凡人不同。 【俎豆礼容】 俎豆礼容: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孔子五六岁时,跟其他小孩不同,常喜欢摆上俎豆等祭祀用品,模仿祭祀的礼仪。他有礼仪的天赋,无师自通,许多小孩都跟着他学礼,他的名声在当时的诸侯国中不胫而走。

【职司委吏】. 职司委吏:孔子成年后,曾做过季孙大夫家的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称量算数都很公正。 【命名荣贶】 命名荣贶:孔子十九岁成婚之后,在第二年生了儿子,鲁昭公赐给他一条鲤鱼,孔子为了显耀国君的赏赐,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用志不忘君恩。 【职司乘田】 职司乘田:孔子二十一岁时,曾任乘田吏,主管苑囿,负责养牛羊牲畜。孔子都能尽心做好工作。 【学琴师襄】 学琴师襄:孔子向师襄学习弹琴,十日不更换曲子,襄子曾三次劝他改习别的曲子,孔子分别以尚未体会此曲的韵律、志趣、和作者而推辞。后来孔子在弹奏中突然说:“非文王,谁能为此?”老师惊叹孔子的悟性,说此曲正是《文王操》。

孔子电影简介

孔子电影简介 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孔子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孔子电影基本信息《孔子》是一部2010年的传记历史片,由胡玫执导,周润发、陈建斌、周迅、陆毅、姚橹、任泉等主演,于2010年1月22日全国上映。 电影讲述了东周末年,诸侯割据,相互征战。 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孔子电影电影剧情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气势磅礴的时代,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有战争、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 中国史称为"春秋"时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 他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 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

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 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 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 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 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殁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在中国乃至世界具备如此深远影响力的人物,却在影视作品中鲜有出现,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塑造这样一位千古伟人乃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关于颜回之死拍摄“颜回之死的场面是在秋季,地址选在国家游泳队的集训中心,为了体现冰层的真实性,剧组专门定制了几十吨重的真冰,如果放在水里,水下温度依然会降至零下,八个镜头拍摄了一个星期。 这场重场戏是任泉进组拍摄的第一场戏。 任泉尽管会游泳,但要潜到水下5米深处连续还是有一些顾虑,而且身上穿的厚棉衣入水后足足变成三吨重,虽然解决了不用借助任何外力就能潜到水下拍摄的问题,但是借助外力游上去变的不容易,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符丽军 10级特教班 2010213636 [内容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克已内省、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对现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的教育改革中,有不少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的。目前国际上针对特殊教育所提出的全纳教育、个别化教育等教育理念,都可以在孔子的思想中找到影子。可见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影响之大。 [关键字]:孔子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影响及启示 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政治家,还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虽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冲刷和淘洗仍然拥有其勃勃的生命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发展所有的本质和精髓,都可以在孔子这里寻找到根源。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实践(特别是素质教育)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对现代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现在就让我们了解孔子一些主要的教育思想,顺便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孔子的教育思想很多,这里主要讲的是现代教育中比较提倡的,得到实践,并产生重要影响的。)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站在教育者的角度: 1、有教无类:即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2、因材施教:即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即在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二)、站在学习者的角度: 1、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 2、学而温故知新: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 3、学思并重,以羊为重:离开学习而去思考是空无所得,必须脚踏实地去学习才成,说明思考要以学习为基础。 4、学以致用:言行相符;即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5、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即孔子认为知识问题来不得虚伪和骄傲,要虚心求教,奋发图强 6、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认定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7、此外还有立志有恒、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 (三)、站在德育、素质教育的角度: 1、孝弟忠信,礼义廉耻。 2、“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二、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从三个方面谈论):

孔子的一生

傅佩荣 《孔子的一生》 一、生于礼坏乐崩的乱世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到479年,在这个年代前面有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的时候,从开国到孔子有五百多年了,而周朝分为两部分,西周跟东周。孔子的时代是在东周,东周分为春秋跟战国两个时代,孔子是春秋时代末期,他生命结束的时候,春秋时代也随之结束了。那是一个乱世,乱世就是天子失德、诸侯争霸、礼坏乐崩、民不聊生。因为天下乱了,每一个人念念书都要问,怎么样从古人的智慧找到一个方法帮助现在的人?人总是要设法活下去,并且活得有尊严,所以才会有百家齐放的现象。孔子是最特殊的一位,最有成就的一位。但是如果进一步去认识他的背景,就会觉得他是天下最可怜的人之一。 他的祖先是商朝人,商朝被周朝取代之后,周朝就把商朝的后裔封在宋国,所以孔子的祖先在宋国是国君的儿子,但是古代的封建社会,做儿子没用,要做嫡长子,就是长子,并且还要是妻所生的,这样才能接位。所以他的祖先没有接到国君的位置,只能传五代,五代之后就另外分出去成为家族,所以孔子的祖先是宋国国君的儿子,传到第五代分出去叫做孔父嘉,所以后来孔子姓孔是来自于这个背景。 后来他们一家人被迫害,逃到了鲁国,孔子是到鲁国之后第六代。孔子的父亲是一位陬邑的县长,他的父亲是一位大力士,非常勇壮,带兵作战非常勇敢,曾经因为他的功绩可以当到县长。他第一次结婚生了九个女儿,孔子的父亲生了九个女儿,在古代的社会他希望有个儿子可以祭祀祖先、继承家业。所以他父亲第二次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孟皮,他的腿有点残障,这也不太理想。所以他到了六十几岁的时候才遇到了孔子的母亲,孔子的母亲还不到二十。他们在一起生下了孔子,但是生下孔子之后,前面已经有两位大娘、二娘,所以他们就受到排斥,母亲就带着孔子回到曲阜,就是他母亲的老家。他母亲一个人把孔子抚养到了十七岁,母亲也过世了,母亲过世的时候,孔子希望把母亲、父亲合葬。但他找不到父亲的坟墓,他母亲也从来不跟他谈父亲的事。所以孔子从邻居的长辈口中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叔梁纥,是一位县长。他好像忽然发现自己的身世,觉得很高兴,觉得自己也是跟贵族有关系。在社会上可以发展,但他并没有受到特殊的礼遇,这是他的背景。 二、生命的第一个转折点:立志求学 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听语音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中文名孔子的教育思想外文名Confucius education thought简介孔子的教育思想作用加强后世的教育活动简介听语音全书篇幅不大,但较全面地从孔子的世界观、关于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等方面总结分析评介了孔子的教育思想。第一章“绪言”,分析了从战国时代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同历史时期对孔子的不同的意见,肯定了正确评介孔子所具有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并对研究孔子的难点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孔子的生平”,介绍了孔子出生的历史背景及他一生所从事的活动。第三章“孔子的世界观”,分析了孔子不信鬼神、变化发展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以及对社会历史问题看法上的唯心主义思想。从第四章“孔子论教育的作用”、第五章“孔子教育的目的”、第六章“孔子教育的内容”到第七章“孔子的教学方法”、第八章“孔子论教师”,这五章集中分析论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九章“西方一些学者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分

析了孔子的思想传入西方的情况。第十章“结语”,总结全书,指出“孔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并分析了孔子思想中积极和消极的因素。作者简介听语音陈景磐(1904—1989),中国著名教育家和中国教育史专家、教授。福建省福州市人。幼年就读于福州市基督教会设立的三一学校,中学肄业后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于1929年获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到福州三一中学教英文、哲学并兼任教务主任。1931年进入北京燕京大学研究院专攻教育,并于1934年获教育硕士学位,后到河南开封任豫中中学校长。1936年陈景磐赴加拿大留学,四年后获多伦多大学哲学(教育)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受聘为福建协和大学教育系教授并兼任该校附中校长,亲自讲授哲学、教育行政、教育史等课程。1942年至1947年,陈景磐任厦门大学教育系教授,讲授教育学、比较教育、教育视导、教学法、发展心理学、中外教育史等课程。曾一度出任福建协和大学代理校长兼教育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陈景磐到燕京大学教育系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任教授,曾担任教育史教研室主任、历届校务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ConfuciusasaTeacher~(《先师孔子》;1940年)、《孔子的教育思想》(1957年)、《太平天国的教育》(1958年)、《中国近代教育史讲义》(1961年)、《中国近代教育史》(1979年)、《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传》(1986年)等。此外,从30年代开始,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