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日语课文翻译

高级日语课文翻译
高级日语课文翻译

第一課抗議的義務

曾經有朋友說,“日本人不知道抗議是義務。”在不法事情發生的場合,對之抗議不是權力而是義務。總覺得這是另有含義的話。舉個例子來說,在乘地鐵時,乘客排著長隊等待。終於地鐵來了,乘客們按順序上車,在那時,從旁邊插隊乘車的人也有很多。那個時候,如果自己前面即使只有一個人插隊,也會感覺不爽,但是就這樣保持沉默的人也是有的。

這種情況下,應該提出抗議:“請不要從旁邊插隊。”應該知道對這種事默許是道德的罪惡。“過分啰嗦的說一個人,總覺得不好意思。”抱有這種想法的人是大錯特錯了,這不是不好意思之類的問題。實際上是這個人潛意識裏非常利己的想法的展現。

換句話說,無論是誰從旁插隊,對此能夠容忍的人,自己也會在公共場合跟著那個人一起插隊。如果遇到了那個人乘上去了而自己不能乘坐的情況的話,一定會提出抗議。自己不被殃及,就會對此保持沉默,但是,排在後面的某個人也許就會因此乘不上地鐵。如果那樣做的話,那個人就不得不為了下一班地鐵而等上一段很長的時間。

因此,在這種場合,抗議就不是權力而是義務。對於誠實地遵守公共道德,排在隊伍的最後排隊的那個朋友來說,也是理所當然的義務。對於像插隊這樣明顯不好的事情和那些沒這麼明顯的場合時,由自己出於正義的抗議,冷靜的說出來就好了,如果,對方有理由,或者,遇到了什麼事情,會跟你說的。如果理由能夠接受,收回抗議就行。這是相當正常的事。接受有道理的事情,抗議沒道理的事情,同樣的是靠頭腦來決定的。所以,不抗議的人即使面對真實,也不會打心底接受和理解的。

第二課沉默的世界

在擁擠不堪的電車裏,從乘客們的行為舉止中我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車廂裏所有的乘客都是面無表情、寡言少語。大家都默不作聲,臉上顯出百無聊賴的樣子。本來,乘坐擁擠不堪的電車就不會有好的感受,更何況這些成千上萬的上班族們像沙丁魚罐頭一樣擠在一起。如果在這種場合下還能談笑風生的話,那才有些可怕呢。面無表情、寡言少語正是在這種場合下人性的表現。但我認為面無表情、寡言少語也應該有個限度。特別是碰上那些準備下車卻不吭一聲的推開身邊的人、用力向門口擠去的人時,心裏總有些不舒服的感覺。這就如同一只巨型鼴鼠從人群中間橫穿過去一樣令人十分不快。擠出去的人和被擠壓的人都沉默不語,這實在讓我覺得不可思議。類似的事我在百貨商店的電梯裏也遇見過。電梯剛在某一層停下來,突然從來裏面竄出一只無聲的“鼴鼠” 。因為太突然,把我也嚇了一大跳。不管怎麼說,這種行徑總不是讓人開心的事。我想,他們為什麼就不能說句話或大聲招呼呢?如果這時他說一聲“請讓一下”或“對不起” ,別人也會儘量騰出空間讓他過去,甚至還會說一聲“請” 。然而,若是有人莫名其妙的被人擠來擠去的話,只會感到惱怒與不快。在這種“鼴鼠”式的人群中,有一些傢夥是在用手推開人群的同時,還用一種帶著敵意和惡狠狠的目光瞪著周圍的人。那表情好像在說:都是因為你們堵住去路,我才會如此尷尬。無論是誰看到這幅表情都會生氣的。有人甚至會想,我幹嘛要讓你出去!這樣一來,不但不能相讓,反而會使事態惡化,是本來就擁擠不堪的電車或電梯變得更加糟糕。在許多服務場所,我們也是表現出了沉默寡言。例如,在咖啡館喝咖啡就是如此。一個服務小姐走過來寫訂單,我們很多人都是冷冰冰的說一聲“咖啡” 。過了一會兒,服務小姐默默地端來咖啡、遞上賬單,同樣是生硬地“啪”地一聲放在桌子上。客人一聲不吭地喝完咖啡,付了錢就走人。我一直在想,在這種狀況難道就沒有辦法改變一下嗎?我之所以會提到這些事,也許因為我曾經在美國和歐洲國家生活過的緣故吧。在歐美,特別是美國,同樣是喝一杯咖啡,其情形卻與在日本迥然不同。例如,在美國,當你一走進咖啡館,那裏的服

務小姐會手捧菜單立刻迎上來跟你打招呼:“早上好,今天心情不錯吧?” 客人也會客氣地答道:“謝謝,還可以。請來一杯……”總之,多少都要寒暄幾句,進行簡單的交流之後才送上咖啡。因此,如果服務小姐客氣地說“讓您久等了,請慢用”時,客人也會自然地說一聲“謝謝” 。當然,如果說這樣三言兩語的交談有什麼實際意義的話,答案是否定的。其實,今天天氣好壞,對方心情如何,這些都不是問題。總之,這種交流,如果只是照字面意思來解釋,是完全沒有意義的。但是,這種無實際意義的談話有或沒有,會使人際關係大不一樣。試問,一個服務小姐板著臉,一聲不吭地把咖啡往桌子上“嘭”的一放就走了;而另一個服務小姐則面帶微笑地把咖啡往、輕輕地放在桌子上,並禮貌的說一聲“請慢用” ,這樣兩杯咖啡你覺得哪一杯“味道”會更好呢?日本文化籠罩在“沉默”的氣氛下,這究竟是為什麼?其實這裏麵包含著深刻的歷史淵源和社會價值觀,是一個極其有趣的問題。正如柳田國男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反復指出的那樣:在日本人的正常生活中,愛說話是讓人討厭的,而默默無語的埋頭苦幹才是美德。正是受這種觀念的影響,很多日本人因此而喪失了寶貴的掌握“說話藝術”的機會,這是原因之一。另外,在維持人際關係方面,日本人不習慣用嘴巴說“應該這樣”或“應該那樣” ,而是通過心領神會的方式達到一種默契,這就更加深了他們對沉默的認同感。再加上在日本文化中,誇誇其談本來就是處事之大忌。因此,要想出人頭地,最好是一味的保持沉默。我並不是想在此高談闊論什麼改造日本文化等,我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日本人能養成良好的交際習慣。在擁擠的電車上,當你準備下車時,說一句“對不起,我要下車” ;當你得到別人的服務時,不妨說一聲“謝謝” 。我認為,這些道理大張旗鼓的宣傳是必要的,但應該重視從身邊一點一滴的簡單交談開始。如果這樣做了,我們周圍的環境一定會煥然一新。

第六課關於友情

人的一生中,再沒有比友情更重要、更寶貴和更難求的東西了。這並不是我隨便說出的冠冕堂皇的話,如果隨意說,那還有許多重要的東西。比如還可以說,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莫過於戀愛、最重要的莫過於夫妻間的愛,父子情、工作、學習、健康等等,許多都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東西。如果說每一個都同樣重要,未必不對,但這些都不是我們經認真思考後所下的判斷。當然,我們若再去討論比較構成人生的各種重要成份,並從其中選出一個最重要的來,也並無太大意義。因為哪一個都重要。雖說如此,我在認真思考人生的各種要素後還是想說:再沒有比友情更重要的了。理由有二,其一,這是我人生中非常切實的體會,因為我時常覺得朋友的存在對我十分地珍貴。其二,就是從道理上來說,友情是所有人際關係中最自然、是持久的感情。是包括戀人、夫婦、父子、兄弟姐妹、工作單位以及我們所交往的範圍在內的所有關係中應該維護的基本的感情。

歸根到底,我們的人生就是各種人際關係,而友情則是其中最有人情味的關係。在維繫家庭和戀人間的相互關係中,即使其中含有更深刻的東西,實際上在某種意義上也含有動物性的要素和自然的、本能性的要素。與其相反,友情則是人類特有的、非人類所不具備的感情。人們都說,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如果單單把多個人集中起來共同生活稱為社會性的話,那未必人類所特有。無論家庭還是社會,為了使我們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那就必須以友情為基礎。戀人同時也是友人,夫婦也是友人,父子兄弟姐妹當然也是友人。但這些戀人、夫婦、父子兄弟姐妹並未必就是我們理想中的、最重要的人。

之所以說友情對人生這樣地重要,是能夠組成所有人際關係的基本感情。是因為它是最人類化的、是受動物的本能、欲望和私利等利害關係驅動最少的關係。它是心與心的親密接觸,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共同感覺,是不以其他為目的純粹的信賴感。當然,即使稱為友人,也有各種類型,親密程度當然也有差別。但是,我在這裏所談到的是真正的朋友,是以真摯

的友情聯結的親密朋友。真正能夠互相理解、互相信賴的朋友,我們一直在尋找的那類朋友。這類朋友並不需要很多,實際上也不可能有太多。但是,少也沒關係,一個、兩個也可以。如果能找到這樣的朋友,那將是我們人生中的最大財富,他一定會給我們生活帶來最大力量與喜悅。

真正的朋友,多是青年時代就開始交往的、多年的友人,也就是學生時代或20歲上下的所謂青年時代的友人。成人以後,特別是過了30歲以後,找到內心相通的知心朋友,即使可能也是相當地困難。就像我吧,大部分知心朋友都是學生時代的友人。所以在學生時代或者說20歲上下的青年時代能找到知心朋友是極其重要的。那麼,為什麼年青時的朋友大多容易成為終生的朋友。而長大以後的朋友就難了呢?如果我們能仔細琢磨一下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弄清楚友情到底是什麼。

只要他存在,我就覺得一種寬慰與鼓勵。這類朋友,擁有終生不渝的最美好的友情,這種感情大多是在青年時代才能形成。原因大概就是在青年時代,各自都能坦誠地直面人生,相應地,每個人都以真實的自我生活著,所以心與心的真誠接觸就會多一些。換句話說,與成人社會相比,在青年時代所遇到的、以自私、功利的思想與人交往的人要少許多。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朋友,就像前面說的,其種類與程度有許多,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多把以利害關係聯結起來的友人關係和即使不以利害關係聯結,而只以極其表面化的關係交往的人稱為朋友。如果只以利害關係聯結的話,那麼過去曾象朋友一樣交往的人,因利害關係的變化有時立即會變成你的對頭。實際上這絕不能稱為朋友,另外,只是表面上的,例如因班級相同,趣味相似,同一單位等而成為朋友的,這當然很好,但只有這些還不能成為終生的朋友。為什麼呢?由於真正的友情是心與心的接觸,所以只以表面現象為基礎是不能成為朋友的,而需要互相拿出真實與坦率的自我來碰撞。

成人以後,難以找到知已,而年青時容易找到純真的友情,這是因為,年青人更願意坦誠地把真實的自我裸露在他人的面前,而成人以後,就會有各種虛偽,很少能自己打開心扉。這樣說來,友情所需要的不一定是年青,而是自己面對人生的真情實感,還有就是接受對方這類情感的坦誠度。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面對人生的真情實感,面對自己的誠實程度,你將不能獲得友情,反之,如果有了這些,則無論你年青與否,一定能夠獲得真正的友情。友情所維繫的相互信賴關係是因為相互承認對方面對人生的真情實感。所以無論雙方性格與意見有多大的不同、周邊環境有多大的差別,友情都會超越這些差別而形成。並且,由於這是出自雙方心靈深處的信賴,所以可以持續終生。

當然,這種信賴還包含了對對方的尊敬,因為再沒有比以真誠的態度面對人生更值得尊敬的了。所以,由信賴昇華為尊敬是當然的。如果以信賴的態度與人交往,那我們就會發現對方擁有許多我們所不具備的優點,從而去尊敬它,學習它,並受其激勵。相反如果這種信賴被友人搶走,那麼你就不會獲得勝過他的安慰與鼓勵了。這是因為基於坦城面對人生所形成的信賴感,是來自心靈最深處的信賴感,這種信賴感不受其他任何東西所驅使。無論他人怎麼說,無論世界如何誤解自己,只要能感到友人的理解,那就是最大的幸福!

第八課兩次悲傷

我們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現在為止的二十年中,雖然見證了沒有直接受到越南戰爭的危害,但是依然有必要重新審視考慮我們所失去的和我們的悲傷。

這些,是我的經驗。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很多日本士兵歸國後就退役了。這是在某個炎熱的日子裏所發生的。

我們對每天都來找我們家裏有人去參軍的人們說:您的兒子,您的丈夫,犧牲了,犧

牲了。這就是我們所從事的令人痛苦的工作。

那些留在家裏沒上戰場的人有很多,都很瘦弱,衣衫襤褸。

不知道什麼時候,有一個身形矮小肥胖,卻穿得很體面的紳士來找我身旁的朋友。

我朋友是新幾內亞派遣的負責人。

那個紳士說“去了新幾內亞,我兒子。”並且報了名字想找找看。

朋友翻著記名冊,然後說“您的兒子在新幾內亞的ホーランジヤ犧牲了。”

那個人突然間瞪大了眼睛,嘴巴因為驚嚇而打著哆嗦,沉默地站著。過了一會兒突然間轉過身回去了。

說人已經死掉這樣的話,即使有點經驗,也反復地說著,但是總歸習慣不了。

自己說的也好,還是在邊上聽到的也好,總會讓恐怖遊走於全身。

那些全部是超脫意識的生理現象。

我的朋友話末,很快就啪的一聲把記名冊合上,抱著頭。

而我沉默地向廁所走去。

在走在樓梯處的時候,我看見剛才那個人站著樓梯拐角平臺休息處的黑暗角落裏。靠在牆上,白色的巴拿馬帽子遮住了臉頰。我在想他是不是很悲傷啊,想要下個臺階去打聲招呼。突然他的肩膀顫抖著,在他的腳邊居然有滴滴答答落下來積成的水坑。

那些眼淚從巴拿馬帽子裏溢出來,墜落在地上。

肩膀顫抖的他卻竭力地忍耐著不讓自己大聲地哭泣。

不知道到底過了多久,我靜靜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翌日,剛剛還在慶倖那些人沒有來,就發現有個只有比桌子高出一個頭的小女孩孤單地站著,目不轉睛地看著我。

我正了下姿,問她有什麼想要問的嗎。她就說:“我,小學二年級了。我爸爸去了菲律賓。我爸爸叫###。家裏還有爺爺奶奶,但是吃了壞了的東西,生病了,一直躺著。還有,還有,他們跟我說讓我拿著這張紙,來問一下我爸爸的事。所以,我來了。”

小女孩一口氣說了這麼多話,汗水從臉上流下來,肩膀顫抖著,喘著大氣。

我不說話,接過探出桌子的小手中的便條,是復員局發的通知書。

家庭地址是東京的中野。

我翻著記名冊看到在姓名那一欄裏記錄著戰死在菲律賓群島中一個叫呂宋島碧瑤的城市。

“我爸爸他~~~~”小女孩說這話,我看著她的臉。

瘦削黝黑的臉,垂落的短髮後面那雙狹長的眼睛睜得很大,看著我的嘴唇。

我必須回答她,因為必須跟她說,我強忍著充斥在體內的恐懼,卻不知道該用怎樣的語氣跟她講。

“你爸爸他,已經犧牲了。”我說完這句話,卻無法繼續說下去。

突然,小女孩把已經睜得很大的眼睛睜的更大,然後,哇地哭了起來。

眼淚已經快要溢出眼眶了,卻拼命地忍耐著。

看到這裏我自己的眼睛裏也充滿了眼淚,開始順著臉頰流下來。

我很想大聲哭泣。但是小女孩突然說:“我,是我爺爺讓我來的。爺爺告訴我如果爸爸戰死的話,就讓負責的叔叔把我爸爸戰死的地點,和戰死的情況,對,情況。這些寫下來。”

我沒有說話,只是點了點頭,拿出紙想要寫下來。在低下頭的瞬間,眼淚就啪嗒啪嗒地掉下來,寫不下去了。

小女孩困惑地看著我的臉,好像有點不相信我居然也哭了。

終於寫完之後,我把紙條放進信封裏遞給了小女孩。小小的手接過信封很寶貴地放進口袋裏面,然後用手腕按了按,垂下了頭。

沒有再落下一滴眼淚,也沒有發出一點聲音。

她雙手抱著肩膀,我覺得她好像要說些什麼,我看著她的臉的時候,發現下唇已經咬的像要流出血一樣,突然瞪大眼睛聳動著肩膀呼吸著。

我說不出任何話語,過了一會兒我對她說:“一個人回去?”

小女孩抬起頭看著我。

“我爺爺告訴過我不可以哭的。我爺爺奶奶給我電車費了,教我坐什麼車了。所以我一個人可以回家的,好幾次,好幾次,都這樣告訴我。”她重申著,就像是說給自己聽的一樣。對著我使勁地點著頭。

我的身體裏面熱了起來。

在回家的路上,她又對我說:

“我有兩個妹妹哦。我媽媽死了。所以我一定要振作起來。我是不可以哭的。”

我牽著她的小手,她說的那些話不斷地在我腦海裏回蕩。

到底怎麼樣了?我到底怎麼了?我還可以做什麼?

戰爭奪走了我們某些珍貴的東西。

比悲傷更悲傷的是,那些被奪走的東西是無法替代的。

我們應該從這兩個悲傷中考慮些什麼吧。

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共鳴便存在於此吧。

第十二課四季

譯文一

大自然真是誠實不虛,三月的跫音乍起,轉眼間春氣鬱鬱。秋枯的花草賴著冬雪的餘溫好不容易捱到春,也突然間東倒西歪,一片狼藉。拔開一瞧,下麵便有新芽破土怒茁出來。在所有的地方,所有的生命都來踐約登場,的確令人欣喜。園子邊豎著“請勿入內”的醒目看牌,嫩葉兒們就伸長了小舌。喔唷,這家主人遺忘的旮旯裏,春芽子也沒有忘記自然的招邀拱出頭了。

梅花麼,有的地方開得早,有的地方開得遲,差別很大,但而今在北國也漸次開顏了。單是白梅就有許多種,有白裏透綠的、有白裏映紅的……,各逞其秀。要是在欲雨其未雨的陰天,白梅就更加漂亮。花陰,說的是櫻花季節嵐氣在天空形成的薄翳,大概晴天裏花色趕不上陰天的清鮮吧。在天藍得象廣重的畫的日子,白梅的顏色分明是安詳而恬靜的。……綠色的星期到來了。日本的新綠真美。紅葉也是日本的最絢爛。並不是自詡,而是日本列島植物種類繁多,林林總總的樹木花草交相輝映的結果。不信試試,於原野或雜木林中隨便砍取一坪,就比歐美大陸或中國大陸的植物種類多得多。

許多植物滅絕於冰河紀。歐洲的植物群被冰川追逼,又受阻於橫貫東西的阿爾卑斯山壁障,斷絕了南下的通路。這被看成中歐植物區系種類貧乏的原因。日本列島幾乎見不到歐美大陸那種冰川覆蓋的痕跡。再者,日本列島的山脈呈南北走向,不存在妨礙植物南北移動的地勢障礙。因此,當冰河紀的嚴寒襲來,北方的植物向南方疏散;氣侯轉暖,南方的植物又陸續北上。這便是日本國土為什麼寒、熱、溫帶植物雜然聚居,廣泛分佈的理由。它的豐富性使日本新綠美麗多彩,淡妝濃抹總相宜。那一反西歐紅葉的單調乏味,組成絢麗多姿的日本紅葉的自然的奧秘,想必也在這裏。

然而,熬過冰河紀倖存的日本植物怎麼也不堪戰後的瘋狂砍伐,可知人禍遠勝於天災。砍取一坪,種類也許仍然很多,但山峰已變成了難看的癩頭。從蘇聯和中國歸省的同胞們見到闊別的故國,莫不為她美麗的綠色和鮮花動容。外賓也說日本的風土很美。不過比起一紀前的風姿,已經是滿目瘡痍,遍體鱗傷了。

愛國心不只是保護祖國免遭外敵入侵,也是當你想起安住的國土--她的山川、原野、森林時,便泉水般湧起的與親切生活感觸相連的對祖國的愛心。給山林披上翠綠,不單純是美化國土,也是在保障日常生活的安寧,使房屋、田地、道路、橋樑免受洪水的侵襲。我多想在這熱土上多種下綠苗喲,哪怕一草、一木。

東京近郊,大波斯菊開得蓬蓬勃勃。信州和那須的高原上,一個月以前就爭妍鬥豔,難分難解。春花是從南方的暖國開始亮相的,秋花則從秋季早臨的土地登場。現在,東海道沿線,石蒜花已為田畦為山坡抹厚胭紅,仿佛是謝幕前最後一次盛妝,因為秋分節氣老早兒去了。

暖國的芒草怕是趕不上仲秋的滿月了,卻是在秋風行早的高原整飭了銀灰色穗兒,立等秋風,舞臺的裝點也似的。雖說是難得清除的野草,在蒼翠山巒的背影裏,搖曳著的芒穗卻是日本之秋不可或缺的風物。修竹和葛藤都以鬚根抓緊了河岸或崖畔的土,更讓人肅然起敬。院子裏自生自長的小菊攥緊她藍盈盈的粉拳。這種小花當真開了也不覺得怎樣,倒是骨朵兒的那個光潤和緊繃繃的勁兒天趣盎然,仿佛春使梅花的苞蕾,總也不開,分外惱人。

柿葉也三片五片地先紅了。隨著葉落,柿子當陽,顏色倏地轉深。有的已掉光了葉子,柿子便趁機一嘟嚕一嘟嚕地壓彎了枝條。蘋果也和柿子一道,每打一次霜,便生出一層粉紅的纖毛。

颱風經行的地方,海風揉皺了落葉樹。“颱風紅葉”,有人給它取了這麼個風雅的名字,不過樣子紅茶一般,不耐看的。颱風通過的山野,今秋恐怕見不到美麗的紅葉了,不由得驀然而生惋惜之情。

秋色深時固然好,淺時也不賴。到了晚秋,夜間百葉窗蓬蓬作響,心下悚然,晨起的秋風卻倍感清新。雖有早春一說,卻不說早秋。秋意尚淺時,親友往來,一樂也。

九州來的人說:這季節河豚正肥美著咧。北海道來的人則說,札幌的雪竟積了尺許厚,怕要成宿雪了。東京郊外早晨多霜,已經進入臘月了。

甲說:“今年臘月終於來了。”

乙說:“不一樣嗎?”

“可不一樣呢,年終畢竟是年終嘛。”丙說。

按照自然的時序,秋後是冬變寒,冬後是春轉暖。就人的社會生活而言,臘月也是一個大的分際,一年的總結。借債還錢也是在年終一併清理,平素欠誰的情也一概補上。雖然早成慣例,卻也不好應對。一到年關,不由得你不著急。

烘托年關氣氛的是商店年終大甩賣和聖誕競銷。工會的越年鬥爭和罷工也成了年終儀式。於是,年關更忙亂了。還有忘年會,邊喝酒邊胡唱的聖誕夜。耶誕節只一日倒也罷了,忘年會好象開一回還忘不了年似的,有錢、有空、又有興頭的人便來上好幾回!

年終的忙亂日本可謂世界之冠。到了年關,隨便哪個國家都比不上日本這樣忙亂的,因為整年俗務的轉接全壓到年底。西洋式的過法是一星期或一月小鬧一回,戰後的日本了大大地奉行“小鬧主義”了,但仍然去不掉“大鬧主義”的舊習,過餘看重臘月的過年。

譯文二

大自然是最守信用的,當聽到三月的聲音時,已經明顯地感覺到春天的氣息了.秋天乾枯的花草,想著冬天多少可保溫,便原封不動地置之不理,於是枯草很快就腐爛.但春天一出來撥開這些枯草,你就會發現藏在土裏的新芽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在應有的地方,應有的生命如期而至,真是件令人高興的事兒.不久,在那裏如約冒出兩片嫩葉.不過,即使主人已經遺忘,那些新芽也會隨著春天的腳步不忘自然的公約如期長出鮮嫩的綠葉.

地區不同,梅樹開花的時間有早有晚,差別很大,但這個時候,即使在北方也已經開始開花了.白梅的品種繁多,有白裏帶綠的,也有白裏透紅的,各有各的美.白梅在雨前陰暗的天空下顯得越發美麗.所謂"花霧"事指在櫻花盛開時,充足的水蒸汽在天空中形成一大片朦朧的雲霧,與

陽光燦爛的晴天相比,陰天下的櫻花更顯嬌豔奪目.白梅也是如此,在畫師廣重的畫裏,陰暗的天氣比蔚藍的天色更能襯托出白梅那份寧靜與安詳.

前些日子,我曾在專欄中寫道:或許是由於去年雨水過多的緣故,水果普遍甜味不足.理由之一是外行地認為雨水把肥料沖走了.此種言論一出,立即遭到了各方讀者來信反駁,許多讀者認為這種現象是由於多雨造成陽光不足所致.植物是通過從根部吸取水分,並利用太陽光使之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發生反應從而轉化成糖分的.在多雨而日照不足的情況下,光合作用減弱,致使植物體內糖分和澱粉的含量降低.

一般來說,通常是新米比較美味可口,但去年由於多雨,陳米反而比新米香甜.據說一天當中,桑葉在日落後的澱粉含量比日出之前的含量要多;而經太陽紫外線曬乾的年糕片和蘿蔔幹也比人工烘乾的要甜.有人認為,大城市裏由於煙霧籠罩阻擋了紫外線,使所有的乾菜都變了味. 冬去春來,陽光普照,植物,動物和人類大量地吸收太陽能,生機盎然.有效地吸收陽光,是生命得以延續的緣故吧.

綠化周開始了.日本的新綠很美,而紅葉又尤為漂亮.之所以這麼說,並非源自偏袒自己國家,而是由於日本列島植物種類繁多,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交替生長的緣故.據抽樣調查發現,日本的原野及雜木林的植物種類比歐美或中國大陸多得多.

冰川時期,許多植物滅絕.在歐洲,連綿起伏的阿爾卑斯山脈橫貫東西,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阻隔了被冰川所迫的植物南下的通道.這就是造成歐洲中部植物貧乏的原因.而歐美大陸上所見到的被冰川覆蓋的痕跡在日本列島上幾乎不存在.而且,日本列島的山脈是南北走向,沒有阻擋植物向南北遷移的地形障礙.因此,受冰川時期的寒流侵襲時,北方植物便會南移,而當氣候轉暖時,南方的植物就會北上.

這就是日本國土中寒帶植物,熱帶植物,溫帶植物同時存在並廣泛分佈的原因.這種多樣性使得日本的新綠色彩斑斕,層次分明,美麗妖嬈.另外,與西歐那單調的紅葉不同,日本的紅葉五彩繽紛,其奧妙也在於此吧.

但是,就算是冰川時期倖存下來的植物,由於戰爭以來人為的濫砍濫伐,也顯得那樣不堪一擊.由此可見,人宰比天災更可怕.若以單畝來計量,現在的職務種類也許依然很多,然而許多山嶺已經被糟蹋成了荒山野嶺,變得面目全非了.從蘇聯和中國歸來的同胞們真正地對久別重逢的故土的綠樹紅花的美麗環境感到吃驚.外國來客也稱讚日本自然美麗.但和以前的秀麗風光相比,不過是荒蕪淒涼的慘敗山河罷了.

愛國心不僅僅指保護國家免受外敵入侵,而且還指當置身於擁有群山,江河,原野,森林等美麗的國土之中時,由此產生的源自生活深切體會的如泉水般湧現的愛國情懷.被綠色覆蓋著的山林業不單單是國家的美景,它還保護著我們的家園,田地,橋樑和道路,使我們免遭洪水的侵害,保證了我們的正常的日常生活.為此,即使只是一草一木,我們也應該更多地栽種綠色之苗. 三

東京附近的大波斯菊零星地開放了.信州和那須一帶的大波斯菊早在一個月前就已經盛開了。就如春天的花朵會在南方溫暖的地方盛開,屬於秋天的花朵也應在秋天最早到訪的地方率先登場.此時,東海島沿線上的田埂和山麓已被石蒜花映紅.然而,這不過是電鈴前最後的絢麗,因為秋分已經過去了.

芒草在南國雖錯過了中秋明月,但在秋分早早來訪的高原地帶,就像是在等待秋風的舞臺佈景,就像是在等待秋風的舞臺佈景一樣,齊刷刷地張開了銀灰色的穗浪,雖說這是一種難以對付的雜草,但以連綿的青山為背景,隨風搖曳的穗浪卻成了日本秋天不可或缺的一道風景.而紮根於河岸,懸崖邊的竹和葛也稱了保護土壤流失的至寶.疏於打理的庭院中的小菊花也含苞待放了,嬌小,青嫩而光潔.雖然盛開的小菊花毫不起眼,但堅實充潤的花蕾卻特別令人賞心悅目,就像初春的梅花一樣,遲遲不開,因而更令人期待.

柿子葉也星星點點開始泛紅了.隨著葉片的凋落,柿子得到了充足的日照,瞬間染上了陽光

的色彩.不同種類的柿子樹紛紛抖落了枯葉,枝條不勝重負,被累累果實壓彎了腰.拼過和柿子也是一層降霜一層染,變得火紅火紅的.

颱風經過之處,海風把落葉樹的樹葉吹卷,有人用"颱風紅葉"之類的雅稱來形容這些難看的殘葉.忽而又想,在颱風經過的山野,金秋是否就看不到美麗的紅葉了哪惋惜之情油然而生. 深秋的美自不必說,淡淡的秋色也別有一番風味.晚秋時分,深夜裏雨點敲打木板套窗,發出咚咚的響聲,令人忐忑不安,但就像早晨吹起的秋風,給人清新的感覺.雖有"早春一說,卻無"早秋"一詞,但初秋讓人感覺親切平和, 給人一種容易接近的親切感.

自九州來的人說,已經到河豚味道最美的季節了;從北海道來的人來說,現在札幌已積雪達一米多深,成為了今年最早的積雪;而東京附近造成的降霜也增多了.到了十二月,若有人說:"今年也終於到年底了!"就有人答道:"還不是和平常一樣!"另一人接著會反駁說:"當然不同,歲末畢竟是歲末嘛!"

從自然規律來看,秋天過後是寒冷的冬天,冬天走後便是溫暖的春天.對於人類的社會生活來說,十二月是個分水嶺,是一年總清算的日子.所欠錢物年底還清,平時拖欠的人情也要一次結算.雖有此慣例,但事情往往沒有想像中的順利,因此,聽到臘月的腳步聲時,人們總不由得有點心慌意亂.

不僅如此,催人心急得還有年終的商家大甩賣及大減價,再加上工會的年關鬥爭,罷工成了年末例行活動,十二月的氣氛變得越發緊張忙碌,而且還要再加上忘年會.有人以平安夜為由喝酒喧鬧.好在還有忘年會和以聖誕平安夜為名的各種喝酒喧鬧的狂歡活動.不過耶誕節一天就結束了,而忘年會只舉行一次似乎還不足以"忘年",有錢有空閑又愛玩的人會多次舉辦.

在歲末繁忙這點上,日本可說是世界之最.雖說每個國家都有歲末活動,但沒有哪個國家像日本那樣裏裏外外忙個不停的.這是因為一年之中所積累的問題全都留待年末才解決的緣故.按西方的生活方式,每週或每月都有一個小結.戰後日本雖然也學習並養成了這種記事吃力小問題的習慣,但仍未能徹底改掉年末清算的舊習,過分重視臘月和辭舊迎新.

說到底,即使是十二月也要當十一月來過,這樣的生活方式或許會使人過得更加輕鬆些.

高级日语第二册课文翻译

第一课蜂――寺田寅彦 1、我家的庭院被较高的竹篱笆墙分割成东西两片。东边那一片正对着会客室,书房, 以及楼上的和室。与此相对的西边那一片,则被孩子的房间,我的房间以及老人隐居的房间三面围住,形成了内院。在内院里头,除了有一个挨着篱笆的花坛,还有一块只有三间(长宽三间,一间约合 1.8 米)的空地,成了孩子们玩耍的场所,夏天则成为纳凉 的地方。 2、这竹篱笆墙上缠绕着野生的白蔷薇,一到了夏天,这里爬满了牵牛花和多花菜豆。在 这上面还挂着自然生长的土瓜,各种叶子密密麻麻地互相挤挨着,几乎毫无缝隙。早上, 一打开房门,朱红色,深蓝色,浅蓝色,黄褐色,各色的牵牛花盛开着,美不胜收。到了 傍晚,土瓜那淡烟灰色的花朵,正从叶丛中窥探着,引来蛾子的攀顾。蔷薇的叶片似乎隐匿不见,却从篱笆顶上冒出区区几根新芽,势头强劲地伸展着,眼看着它们日长夜长。牵牛花和多花菜豆的藤蔓又与之纠缠在一起,向着空中,向着空中,到处可以看见它们在竞相伸展。 3、在这长势旺盛的植物的茂密枝叶中,枯干的蔷薇的小枝条下面,垂挂着一束烟灰色的奇妙的东西,这便是蜂巢 4、我第一次发现这个蜂巢,是在五月末,记得那时篱笆上的白蔷薇已经凋谢,牵牛花 和多花菜豆除两片子叶以外,其他的叶子才刚开始长出来。在修剪花儿落尽的枝叶时,我不经意间留意到什么,仔细一看,原来是个大小与大拇指头相当,刚开始建造的小东西, 一只黄色的,似乎很强壮的蜂子正紧紧地抓住它工作着。 5、一发现蜂子,我就将在内院玩耍的孩子们叫过来看。在都市长大的孩子,是难得看 见这样的稀罕物的。年龄稍长的孩子们已经知道有毒蜂子的厉害,就对什么也不懂的弟弟又是告诫又是吓唬。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曾被激怒了的蜂子刺伤了耳垂,用三七草的叶子揉碎之后敷在上面。那时候,谁也不知道可以将阿莫尼亚药水涂伤口这样的事。 6、总之,我想在那地方挂着蜂巢是件危险的事,还是将它打下来为好。不过,只有趁 蜂子不在的时候干才安全,这么一想,那天就随它去了。 7、之后的五六天里,我将这事忘在了脑后。有一天早上,孩子们去上学了,我一人 在家,走进院内,顺便来到蔷薇下,突然想起什么,朝那里瞅了一眼,只见蜂子还是跟前 些日子那样,正倒悬在蜂巢下面忙碌着。估计有二十来只蜂子,正在填补六角形蜂巢正当中的一支管状物。它们用下颚衔着六棱柱形蜂巢壁的一端,一圈又一圈地兜圈子,蜂巢壁增长了两毫米。这新增的部分看上去十分显眼,熠熠生辉,与上面的烟熏似的颜色显然 不同。 8、将蜂巢壁持续地填补了一圈,蜂子又调整了身体的姿势,将蜂巢抓得更牢,徐徐将自己的头朝刚筑成的蜂穴钻了进去。它们更加用心地慢慢将身体弓了起来,直钻到看不见脑袋,不大一会工夫又钻了出来。看上去它们要探明蜂穴的大小之后方才开始安心下 来,然后马上着手邻近的管状物。 9、我活了一大把年纪,还从未详尽地见过蜂子那样的举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在观察的过程中,实在下不了决心去残忍地破坏这小小昆虫巧夺天工的杰作。 10、从那以后,我在去庭院时,经常特意去那儿瞅一眼,蜂子离开的时候很少。每次 去看,六棱柱形的蜂巢似乎渐渐增大了。 11、有些时候,由于蜂子下颚之间积攒了一大堆灰色的发泡物质,显得十分显眼。然 而它们不是在扩大蜂巢,而是将头扎进巢穴中,打理内部工作。不过它们这样做的目的到 底是什么,我一无所知。 12、有段时间,我因为一些事情分心,暂时忘了蜂巢的事。大约过了近半个月,有一

(完整版)《高级日语》课程教学大纲资料

《高级日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D20662B0 课程属性:必修 学时:146学时学分:7 先修课程:中级日语、日本文学史、日本概况、日语实用语法 考核方式:考试 使用教材: 陆静华主编,《日语综合教程》(第五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 陈小芬主编,《日语综合教程》(第六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 季林根主编,《日语综合教程》(第七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 主要参考书: 陆静华、陈小芬主编,《日语综合教程第五、六册课文翻译与练习答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 皮细庚主编,《日语综合教程》(第八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 季林根、皮细庚主编,《日语综合教程第七、八册课文翻译与练习答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 周炎辉主编,《日语语法词法·句法》,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高级日语是一门综合技能的课程,它涉及日语的听、说、写、读、译等多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本科日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更进一步熟练掌握日语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熟练地掌握日语语法体系,使学生达到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和日本国际交流协会设立的“国际日本语能力考试”的2级水平。 本课程是“中级日语”课程的继续,教学重点从一、二年级的讲解词汇、语法、句型逐渐过渡到分析文章、理解语言背后的社会心理文化,从而掌握地道的日语。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教师不仅要分析文章、

句子结构,还要介绍大量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避免“中国式日语”的出现,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使用日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高级日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较高的听、说、写、读、译的能力,使他们能用日语交流信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作风,正确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丰富社会文化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要求: 1.读一般性日语文章,能理解作品的主要内涵和意境;能较好地归纳、概括其主要内容;能独立分析文章的思想观点、文章结构、语言技巧及问题修饰。 2.对于相当日语能力测试一级水平的文章,借助工具书、参考注释能读懂大意。 3.能用日语写出格式标准、语言基本正确、内容明了的书信、调查报告等各种文体的文章;能写内容充实,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说明文、议论文和论文。 4.能翻译用现代日语撰写的各种文章、书籍。 5.能用日语较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与日本人自由交谈。 三、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学时共分配在三个学期完成,即大学3年级上、下两学期,大学4年级上学期。根据不同学年学生的具体日语水平,各学期的具体学时也不同。三年级上学期72学时,三年级下学期54学时,四年级上学期20学时。

高级日语1课本学习知识翻译(5课)

第一课世界の中の日本语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并无广泛使用的世界通用语,英语、法语、拉丁语等语言虽然在一定区域内广泛通行,但没有一种语言能够覆盖全世界。确切的说,有一些语言在地球的某些地域内成为了地区通用语。比如苏联地区的俄语,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汉语——主要指的是其中的“普通话”,东非地区的斯瓦希里语等。至于日语,则正站在成为地区通用语这条道路的起跑线上。在东亚、东南亚、西太平洋一带,日语越来越成为沟通交流的语言纽带。随之而来的是日语学习者的增加,以及日语的普及。 然而问题是存在的。使用地区通用语的人和不使用的人之间,是无法顺利交流的。以日语为例,日本人与中国人,日本人与泰国人,日本人与澳大利亚人之间,就无法使用日语交谈。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一个泰国人和一个澳大利亚人相遇,或许他们会使用日语交流。所谓的“国际语”便是这么回事。遇到外国人时用什么语言与其沟通,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日本人在和泰国人对话时常使用英语,而遇到意大利人时说法语比较方便易懂,这种现象使人们开始思考此类问题。当然对英语人群和法语人群不需要进行研究,这是因为英语和法语已经相当的国际化了。简单的说,日语被外国人用来互相交谈之日,便是日语成为国际语之时。 于是,可以确切引出一条重要的结论:日语将不仅仅属于日本民族,我们不能再继续把它作为私人财产来占据,必须将其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来看待。 不仅是日语,日本文化也是如此。例如柔道,这项日本特有的运动,长久以来都被看作是日本人的专利,但随着其在欧洲国家的普及,柔道也走进了奥运会。起初,日本选手尚能保持在奥运会上的优势,但荷兰选手格辛克的出现打破了日本人的垄断。柔道现已国际化了。日常生活方面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寿司,不再只有日本人才能享用了。在经历了种种演化之后,寿司在美国风行一时,据说仅加利福尼亚就有数千间寿司店在经营,食客自然大都是西方人。寿司也已经国际化了。 柔道和寿司在不同的文化里发展,已经成了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也许有一天,人们会将不再记得它们起源自何处。其实,所谓文化即是如此。某一个文化现象离开了自己的出生地,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间传播,于是起到了文化交流的作用。也许,日语起航离开自己的母港,驶向远方的日子已经接近;更何况一部分日语词汇早已到达了彼岸。3 {: M( M! F" c0 y 这就给我们带来了又一个重要的结论。我们熟练地掌握和使用日语,并把它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与此同时,当非日语地区的人用日语和我们交谈时,我们会觉得耳朵里听到的日语非

高级日语二课文翻译

蜂 ――寺田寅彦 我家的庭院被较高的竹篱笆墙分割成东西两片。东边那一片正对着会客室,书房,以及楼上的和室。与此相对的西边那一片,则被孩子的房间,我的房间以及老人隐居的房间三面围住,形成了内院。在内院里头,除了有一个挨着篱笆的花坛,还有一块只有三间(长宽三间,一间约合1.8米)的空地,成了孩子们玩耍的场所,夏天则成为纳凉的地方。 这竹篱笆墙上缠绕着野生的白蔷薇,一到了夏天,这里爬满了牵牛花和多花菜豆。在这上面还挂着自然生长的土瓜,各种叶子密密麻麻地互相挤挨着,几乎毫无缝隙。早上,一打开房门,朱红色,深蓝色,浅蓝色,黄褐色,各色的牵牛花盛开着,美不胜收。到了傍晚,土瓜那淡烟灰色的花朵,正从叶丛中窥探着,引来蛾子的攀顾。蔷薇的叶片似乎隐匿不见,却从篱笆顶上冒出区区几根新芽,势头强劲地伸展着,眼看着它们日长夜长。牵牛花和多花菜豆的藤蔓又与之纠缠在一起,向着空中,向着空中,到处可以看见它们在竞相伸展。 在这长势旺盛的植物的茂密枝叶中,枯干的蔷薇的小枝条下面,垂挂着一束烟灰色的奇妙的东西,这便是蜂巢。 我第一次发现这个蜂巢,是在五月末,记得那时篱笆上的白蔷薇已经凋谢,牵牛花和多花菜豆除两片子叶以外,其他的叶子才刚开始长出来。在修剪花儿落尽的枝叶时,我不经意间留意到什么,仔细一看,原来是个大小与大拇指头相当,刚开始建造的小东西,一只黄色的,似乎很强壮的蜂子正紧紧地抓住它工作着。 一发现蜂子,我就将在内院玩耍的孩子们叫过来看。在都市长大的孩子,是难得看见这样的稀罕物的。年龄稍长的孩子们已经知道有毒蜂子的厉害,就对什么也不懂的弟弟又是告诫又是吓唬。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曾被激怒了的蜂子刺伤了耳垂,用三七草的叶子揉碎之后敷在上面。那时候,谁也不知道可以将阿莫尼亚药水涂伤口这样的事。 总之,我想在那地方挂着蜂巢是件危险的事,还是将它打下来为好。不过,只有趁蜂子不在的时候干才安全,这么一想,那天就随它去了。 之后的五六天里,我将这事忘在了脑后。有一天早上,孩子们去上学了,我一人在家,走进院内,顺便来到蔷薇下,突然想起什么,朝那里瞅了一眼,只见蜂子还是跟前些日子那样,正倒悬在蜂巢下面忙碌着。估计有二十来只蜂子,正在填补六角形蜂巢正当中的一支管状物。它们用下颚衔着六棱柱形蜂巢壁的一端,一圈又一圈地兜圈子,蜂巢壁增长了两毫米。这新增的部分看上去十分显眼,熠熠生辉,与上面的烟熏似的颜色显然不同。

高级日语第一册课文翻译第一课世界の中の日本语

第一課世界の中の日本語(翻訳) 第一课在世界中的日语 如今,世界上还没有行成可以全球通用的语言。虽然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之类使用度很高的语言存在,但其中还没有哪一种已经成为全球通用的语言。不如说,现状是其它各种语正作为世界上某地区的通用语(即中介语)而被使用。例如,苏联的俄罗斯语、中国及东南亚的中国话、特别是其中的普通话,另外还有东非地区的斯瓦西里语之类,这些都作为某范围地域内的通用语被人们使用。如今日语应该是已经开始成为这种通用语了吧。在东亚、东南亚及西太平洋各地区,日语正在开始成为能够互通意思的语言的一种。日语已达到了这种程度,日语学习者开始增多,日语也开始普及开来。 在此重要的是,这种部分地域通用语并不是指在以该语言为母语及不以该种语言为母语的两种人之间进行意思疏通的语言。拿日语来说,在日本人和中国人之间、日本人和泰国人之间、日本人和澳大利亚人之间,日语并不是作为地域通用语被使用的。当然,这种情况也有可能存在,但重要的是,例如泰国人和澳大利亚人之间的谈话是用日语进行的。真正的国际语正是这样的语言。 我们在和外国人交流时便开始寻找能够互通的某种语言。于是便会发生泰国人与日本人用英语进行交流,日本人与意大利人用法语进行交流之类的事情。这当中进行的交流并不是发生在英语国民和非英语国民、法语国民和非法语国民之间的。因此可以说英语和法语是国际化的。之所以说日语正在走向国际化,是因为日语也可能像英语、法

语那样被运用于外国人之间的交流了。 诚然,这种状况可以引导出重要的结论------日语已经不再是日本民族的私有财产了。我们正渐渐地不能把日语作为私有财产来独占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也不得不把日语作为与其他民族的共有财产提供出来了。 而英语和法语在很久之前就这样了,英语不再是英国人的私有财产,法语也是如此。这类语言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共有财产。所谓的中介语正是这样的语言。 不仅是日语,日本文化中的各种要素也开始发生这种变化。例如,柔道原是日本固有的运动项目,人们都认为柔道正是日本的私有财产,然而,柔道却在欧洲等地被广泛传播,于此同时还被纳入了奥运会的项目。不仅如此,在最开始的时候,即使在奥运会的柔道比赛项目上日本选手也始终保持着优越地位,然而,荷兰选手黑辛格的出现却打破了日本对该项目的统治地位。柔道已经国际化了。 在衣食住方面也发生了同样的现象。现在,寿司已不再是日本人的私有财产了。事实上,伴随着各种各样变化的产生,寿司在美国已十分流行,据说仅加利福利亚州就有数千家寿司店。当然,去吃寿司的几乎都不是日本人。寿司也不再是日本的私有财产了。 或许,柔道和寿司作为国际共有财产在各文明之间漂流时不久它们的源地便被人们忘却的时代正在到来。文化原本就是这样的。一个文化要素从原本文化体中分离出来,在其它文化中漂流的时候获得了国际性乃至跨文化性。如今,日语或许也迎来了扬帆踏上这漂流之旅的

高级日语2翻译第五课印度之旅

印度之旅 去印度将近一个月。为了探究恒河的起源甘戈特里山冰川,我跟随十二人的登山队,在山间行走。从利西凯西到人迹罕至的甘戈特里山,在连绵三百公里的大溪谷的旅行,可真够我五十五岁身体受的,不管怎样平安地回来了。将恶性痢疾当作礼物带了回来,已经有两星期有余了,还迷迷糊糊的。 总之,我被那难以想象的无边无际的印象给镇住了。四十度的热浪灌进了颠簸的大巴,走到哪里景色都一成不变。散落着的低矮的树木竖立着,耕地也好荒地也好,原野上到处是无尽的红土。地平线望不到边的延续着。在这灼热的毫无人气的大地上,一位身穿红色丽莎服,头顶巨大的草捆,身体挺得笔直地孤零零走着的农妇。还有在干枯的红褐色土丘上,在用四根柱子支起的,顶上铺着草遮阳小屋里,放着一张用棕榈编织而成的床,一个男人正悠然的午睡着。那周围有羊群在贫瘠的草地里走动着觅食。我在大巴里,头晕眼花神志不清。向窗外一瞥,那一瞥所见到的一瞬间的风景,就像什么重大的事情那样给我留下印象,其意义我至今未明白,但它给我的印象却萦绕在心,挥之不去。 看过了那样的情景,想起在东京纸上的人生这呀那呀,不得不觉得无聊。在路边睡觉,就在路边放上一张床生活的人们,大体上过着一种与报纸,收音机,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等什么都毫无关系的生活。在墙上,屋顶上,地板上连插座什么的都没有的地方,即使那样人们却悠然自得地生活的事实,给我的印象是几乎压倒一切的。 究竟这里的人们以什么为生?这样也是完整的一种生涯吗?——如果这样考虑的话,我脑袋似乎就变得十分奇怪可笑了。身上只裹着一块布,在路旁生火在石头上烤馕吃。日均两个卢比生活下去的极其简朴的生活方式,我越看越感到害怕。 困惑我的,不仅仅是贫困,还有那里生存的多样性,与自然的和谐,无论什么也比不上的悠然自得的程度。这样的事在我去欧洲的旅行中,是绝对感受不到的。而且,混迹于这些近乎一无所有的人们中间,也从未感觉到一丝儿的危险。在什么样的同类中,同样是在一个人的情况下,会有这样的安全感呢? 唉,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生活呢。 在这样思考的同时,与它相反的一面,在战后三十五年,我们一味追求舒适生活的最后,丧失了生存的直接性(但这是较暧昧的语言)。在生活单调刻板的东京,我想起了我们自己的生活现状,然而至今我尚未摆脱这种摇摆不定。印度真是个不可思议的国度。体验过一次那样的生活的人,是完全背过身去面向欧洲,还是从中得出更加深刻的结论呢?我预感只能选择其一。不管怎样要从根本上怀疑文明的概念,在印度要求重新思考。 原野上出现的低矮的茅草屋村落。傍晚,在村里的家家户户屋前,人们不在乎猪和牛的臭气,在一起乘凉,。孩子们在水井边洗澡,漂浮着青泥的水塘里,黝黑的发光的水牛浮在水中。屋顶上栖息着孔雀,远处的田野里骆驼还在耕地。一瞬间看见的风景,其中有着怎样的意义,至今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上。 傍晚六点半,太阳沉入红色的地平线,黑暗开始迅速蔓延,到了七点就完全黑了。天一旦变黑,周围黑乎乎的一色,什么也看不清。黑暗开始以它那毛骨悚然的气势渐渐将这里包裹,总觉得天地间只有自己被遗弃在这里似的不安的感觉逼近而来。远处微弱的光亮一闪而过,十分怀念,似乎认为它是可以依赖的信号。对那样的黑暗,我有着许久不能忘怀的感觉。 问题是在这个印度式世界和欧洲式世界扬弃之前,会有什么样的可能性,这似乎关系到正在开始扬弃近代的、现在的日本的我们大家的问题,这样的大问题,身处黑暗、内心不安的我无能为力。 回到家里,我带着许久未见的狗出去散步,在附近的公园,穿着短裤的中年妇女们在打网球,穿着运动服的孩子们在打棒球,大腹便便的男子在晃晃悠悠地慢跑,从游泳池里传来

高级日语2 第五课 翻译

第五课印度之旅 去印度将近一个月。为了探究恒河的起源甘戈特里山冰川,我跟随十二人的登山队,在山间行走。从利西凯西到人迹罕至的甘戈特里山,在连绵三百公里的大溪谷的旅行,可真够我五十五岁身体受的,不管怎样平安地回来了。将恶性痢疾当作礼物带了回来,已经有两星期有余了,还迷迷糊糊的。 总之,我被那难以想象的无边无际的印象给镇住了。四十度的热浪灌进了颠簸的大巴,走到哪里景色都一成不变。散落着的低矮的树木竖立着,耕地也好荒地也好,原野上到处是无尽的红土。地平线望不到边的延续着。在这灼热的毫无人气的大地上,一位身穿红色丽莎服,头顶巨大的草捆,身体挺得笔直地孤零零走着的农妇。还有在干枯的红褐色土丘上,在用四根柱子支起的,顶上铺着草遮阳小屋里,放着一张用棕榈编织而成的床,一个男人正悠然的午睡着。那周围有羊群在贫瘠的草地里走动着觅食。我在大巴里,头晕眼花神志不清。向窗外一瞥,那一瞥所见到的一瞬间的风景,就像什么重大的事情那样给我留下印象,其意义我至今未明白,但它给我的印象却萦绕在心,挥之不去。 看过了那样的情景,想起在东京纸上的人生这呀那呀,不得不觉得无聊。在路边睡觉,就在路边放上一张床生活的人们,大体上过着一种与报纸,收音机,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等什么都毫无关系的生活。在墙上,屋顶上,地板上连插座什么的都没有的地方,即使那样人们却悠然自得地生活的事实,给我的印象是几乎压倒一切的。

究竟这里的人们以什么为生?这样也是完整的一种生涯吗?——如果这样考虑的话,我脑袋似乎就变得十分奇怪可笑了。身上只裹着一块布,在路旁生火在石头上烤馕吃。日均两个卢比生活下去的极其简朴的生活方式,我越看越感到害怕。 困惑我的,不仅仅是贫困,还有那里生存的多样性,与自然的和谐,无论什么也比不上的悠然自得的程度。这样的事在我去欧洲的旅行中,是绝对感受不到的。而且,混迹于这些近乎一无所有的人们中间,也从未感觉到一丝儿的危险。在什么样的同类中,同样是在一个人的情况下,会有这样的安全感呢? 唉,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生活呢。 在这样思考的同时,与它相反的一面,在战后三十五年,我们一味追求舒适生活的最后,丧失了生存的直接性(但这是较暧昧的语言)。在生活单调刻板的东京,我想起了我们自己的生活现状,然而至今我尚未摆脱这种摇摆不定。印度真是个不可思议的国度。体验过一次那样的生活的人,是完全背过身去面向欧洲,还是从中得出更加深刻的结论呢?我预感只能选择其一。不管怎样要从根本上怀疑文明的概念,在印度要求重新思考。 原野上出现的低矮的茅草屋村落。傍晚,在村里的家家户户屋前,人们不在乎猪和牛的臭气,在一起乘凉,。孩子们在水井边洗澡,漂浮着青泥的水塘里,黝黑的发光的水牛浮在水中。屋顶上栖息着孔雀,远处的田野里骆驼还在耕地。一瞬间看见的风景,其中有着怎样的意义,至今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上。

吴侃高级日语第一册第一课世界中的日语课文翻译

第一课世界中的日语 梅うめ棹さお忠ただ夫お如今,世界上还没有形成广泛的世界语。虽然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被广泛使用的语言,但是,这其中的任何一张语言都没有覆盖到全世界。不如说,目前的现状是其它诸种语言正作为世界上某地区的通用语(即中介语)而被使用。例如,苏联的俄语、中国及东南亚的汉语、特别是其中的普通话,另外还有东非地区的斯瓦西里语之类,这些都作为某范围地域内的通用语被人们使用。日语的现状就是日语已经开始成为这种部分的通用语了。在东亚、东南亚及西太平洋各地区,日语正在开始成为人们互相表达意思的通用语之一。这种情况越成为可能,学习日语的人就越增加,日语也开始普及开来。 在此重要的是,这种部分地域通用语并不是指在以该语言为母语及不以该种语言为母语的两种人之间沟通思想的语言。拿日语来说,并不是说在日本人和中国人之间、日本人和泰国人之间、日本人和澳大利亚人之间用日语交流。当然,这种情况也有可能存在,但重要的是,例如泰国人和澳大利亚人之间的谈话是用日语进行的。所谓国际语正是这样的语言。 我们和外国人说话的时候,首先会互相打听彼此用什么语言可以沟通。于是便会发生泰国人与日本人用英语进行交流,日本人与意大利人用法语进行交流之类的事情。这当中进行的交流并不是发生在英语国民和非英语国民、法语国民和非法语国民之间的。英语和法语在这种意义上就是在国际化了。日语成了国际语就意味着日语也可能像英语、法语那样被运用于外国人之间的交流了。 由此可以引导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日语已经渐渐不再是日本民族的私有财产了。我们现在不能再把日语当作我们的私有物品独自占有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也不得不把日语作为与其他民族的共有财产加以提供。 而英语和法语在很久之前就这样了,英语不再是英国人的私有财产,法语也是如此。它们是世界上相当一部分的人的公共财产。所谓的中介语正是这样的语言。 不仅是日语,日本文化中的各种要素也开始发生这种变化。例如,柔道原是日本固有的运动项目,人们曾经觉得只有这个才是日本人独有的财产,然而,柔道却在欧洲等地被广泛传播,于此同时还被纳入了奥运会的项目。不仅如此,在最开始的时候,日本选手在奥运会上还保持着优势,然而,荷兰选手黑辛格的出现却打破了日本对该项目的垄断。柔道已经国际化了。 在衣食住行方面也发生了同样的现象。现在,寿司已不再是日本人的私有财产了。事实上,寿司正发生着多种多样的变化,在美国已十分流行,据说仅加利福利亚一个州就有数千家寿司店。去吃寿司的人当然大多数不是日本人。寿司也不再是日本的私有财产了。 柔道也好寿司也好,作为国际性的共有财产,在世界多种文明的长河里漂流的过程中,最终连自己的起源在哪里都被遗忘了,这样的时代也许即将到来。文化原本就是这样的。一个文化要素从原来的脉络上脱离之后,将会一边在其他文化的长河中漂流,一边获得国际性

高级日语第一册课文翻译第二课

同一屋檐下 年老了要选择居住方式的时候,会有哪种形式呢?是和孩子一起住,独居又或者是住养老院……呢?一种和以前的居住形式都不同的,和他人相互扶持成火灾在同一屋檐下的全新的“最后的住处”这种形式如今逐渐诞生了。 速水澈 在仍然保留着水田和旱田的神奈川县伊势原市的郊外,一片能眺望到富士山的略高的地方,有一所名为“榉树”的集体住宅,在那里生活着三位老人和两位医大的学生。 大约20块榻榻米大小的起居室上下两层空间被打通,并且装有天窗,给人一种开放感。一楼是和式房间,二楼分别有三间铺木质地板的房间,加上厨房和卫生间大约有30平米。共同洗澡间有个舒适宽敞的丝柏质浴盆。房租6万5千日元。包括伙食费全部一起12万5千元。 做菜是由住在附近的房东岩崎弘子(58岁)负责,做饭,做酱汤,盛饭等等就由居住在这里的全体成员分担。大家围坐在餐桌旁热热闹闹得就像一个大家庭。一边吃饭一边聊天谈笑说些“那里的医生经常给我看病,真是风度翩翩啊”。之类的话。 居住近两年的秦女士(72)说:(住在这里)有一种有人陪伴的感觉。我就在这里养老送终了。 曾经一个人独自居住在东京?四谷的秦女士,三年前失去了至亲的

男友。当时她感到没有活下去的动力了。不知道将来该去投靠谁。那个时候,住在伊势原的妹妹告诉秦女士说榉树之家在招募居住者,虽然当时她很犹豫要不要离开住了30几年的四谷,但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她说:“来了太好了。以前吃住都很不规律,现在一日三餐都规规矩矩地进食,原本40公斤体重都增加了10多公斤。” 秦女士在那里也交到了新朋友。很早就住在伊势原的老人们也聚集在岩崎在起居室里开办的绘画书信教室里,擅长绘画的秦女士很享受一个月两次的绘画书信课堂。 白天,榉树之家的玄关是不上锁的。住在附近的一些老人闲逛到这里,大家就一起聊天。(现在榉树之家)成了一个面对地域开放的集会场所。 年轻的居住者也很享受这里的生活。东海大学医学部的木矢绚子(19)来自广岛。去年春天,入学的时候就开始住在这里。木矢说“虽然和大家年龄层不同,但是可以轻松地谈笑,懂得了怎么跟同性女性交流。”木矢早上离开的时候都会对在起居室的秦女士们说“我要出门了”。 岩崎是因为照顾婶婶(86)的经验而想到创办“榉树之家”的。 近十年前,没有子女的叔叔婶婶从千叶搬到了伊势原。要想给上了年纪的夫妇租房实在是太困难了。因为既要考虑到安全问题又要考虑支付能力。后来总算找到了房子,但是八个月左右之后叔叔就去世了。岩崎说:自从叔叔去世之后,我就开始经常在半夜接到婶婶的电话,一想到她如果倒下了之类的事,心就跳得厉害。并且婶婶经常会打电

《高级日语》课程教学大纲资料

《高级日语》课程教学大纲资料 《高级日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D20662B0 课程属性:必修 学时:146学时学分:7 先修课程:中级日语、日学史、日本概况、日语实用语法考核方式:考试使用教材: 陆静华主编,《日语综合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XX年陈小芬主编,《日语综合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XX年季林根主编,《日语综合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XX年主要参考书: 陆静华、陈小芬主编,《日语综合教程第五、六册课文翻译与练习答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XX年皮细庚主编,《日语综合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XX年 季林根、皮细庚主编,《日语综合教程第七、八册课文翻译与练习答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XX年周炎辉主编,《日语语法词法·句法》,湖南大学出版社,20XX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高级日语是一门综合技能的课程,它涉及日语的听、说、写、读、译等多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本科日语专业的专业

必修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更进一步熟练掌握日语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熟练地掌握日语语法体系,使学生达到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和日本国际交流协会设立的“国际日本语能力考试”的2级水平。 本课程是“中级日语”课程的继续,教学重点从一、二年级的讲解词汇、语法、句型逐渐过渡到分析文章、理解语言背后的社会心理文化,从而掌握地道的日语。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教师不仅要分析文章、 句子结构,还要介绍大量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避免“中国式日语”的出现,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使用日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高级日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较高的听、说、写、读、译的能力,使他们能用日语交流信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作风,正确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丰富社会文化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要求: 1.读一般性日语文章,能理解作品的主要内涵和意境;能较好地归纳、概括其主要内容;能独立分析文章的思想观

吴侃高级日语第一册第七课当世学生的脱书本性课文翻译

第七课当今学生的“脱书本”性 土屋繁子 在现在的大学生当中,有人每年读两百本左右的书,我也遇到过每周读一册企鹅丛书的英文系学生。但是在大学生人口增加的今天,如舆论所评价的,普通的大学生是不怎么读书的。我在关西和首都圈的好几所大学执教二十多年期间,觉得这一倾向一点点变得明显了。周刊杂志、漫画、教科书和参考书,再加上少许畅销书,就是这一时期普通大学生的读书构成。 有些学生因为中小学时被要求读课题图书(指定书目),还要写读后感,所以从那以后就变得讨厌读书,而真正凭借自己的兴趣不断涉猎的学生确是凤毛麟角。但是有相当多的学生对于漫画的涉猎是兴趣所致。所以如果把漫画也纳入读书范围进行考虑的话,或许可以说以前和现在有什么变化。 当今的时代,即使不读铅字的书,一般的知识通过报纸、广播、收音机、电影、电视等渠道也可以充分、甚至过度获得,学生们的生活几乎不存在障碍。有的学生在教室里用磁带录下老师的声音以代替记笔记,有的不抄写黑板上的字而是用相机咔嚓一下拍下来。 但是,即便如此,是作为英国文学教师,因为作为研究对象的作品大都是文字书写的作品,所以不得不想方设法让学生阅读文字作品。而现状是,阅读文学作品原著,整体上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的,即使读译著,也是如此。 去年,一位女子大学的学生对我说“请介绍几本适合二十岁女孩子读的书。”我一时无言以对。竟然有学生向老师这样提出,那口气就像希望老师推荐小学生读物一样,实在始料未及。 还是第一次有人自我定位为“二十岁的女孩子”,感觉怪怪的。被这么一问,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和《呼啸山庄》,还有哈代的《苔丝》等大概算“适合二十岁的女孩子”的了。但是如果说这些作品是适合女孩子的话,一定会立即遭到各方的非议。结果我对她委婉地说教一番,但作为女孩子难道就不准备读其他的作品吗 社会上的十佳畅销书信息,在这种意义上似乎成了学生们便利的读书指南。对于在琳琅满目的书中完全不懂应该读什么的年轻人来说,如果出手购买畅销书的话会感到特别安心。这样一来,就出现一种状况:几乎没有读过古典文学作品的学生也读过不少村上春树和吉本芭娜娜的书。 过去学生爱读的畅销书中也有我所爱读的书,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丹?杜?加尔的《蒂博一家》,赫塞的《车轮下》和《狄米安》等等,描绘了独特且充满智慧的青春形象。但当今学生的爱读书目恐怕是和畅销书大致重合的。在入学考试面试时,问到“你喜欢看什么书”时,会得到“夏目漱石的书”这样应付面试的公式化的答案。而问到“喜欢的车型”或“喜欢的设计师”时,就会套出好多鲜活的答案。 仔细听了一个自称喜欢莎士比亚的大一学生的话,原来他指的都是面向孩子而改编的故事。《李尔王》是小女儿考狄利亚孝敬父母的故事,不知何故结局皆大欢喜;《威尼斯商人》没有前后脉络,只是波西法官样子很酷等等。尽管如此,暂且认为用四年时间这些学生把自己的认识纠正过来还是可以的。但问题是,在临近毕业前,会有倔强的学生写道“莎士比亚的小说……”。我为他们做各种善意的辩解——因为他们错认为莎士比亚的戏剧原作是小说,或者因为小时候读过的、听过的莎士比亚故事印象过于深刻。但是作为一个确实教过英国文学史的教师来说,这种解释站不住脚。大学生的底线已经沦落至此了吗,我不禁想发一句牢骚。 但是,一般来说,即使和原著有所偏离,但是改编作品、电影、电视还是会引导相当数

高级日语2第八课翻译

庭院开满了梅花。从梅花的花瓣的间隙可以看到沙沙摇动的橘红色的箱子,那是父亲做的牛奶箱鸟巢。以鸟巢中的花生粒为目标,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一对白眼鸟来啄食。 淡淡的草绿色的一对白眼鸟在亲密地啄食着饵料,就在要躲开的时候来了一只整齐的黑色的羽毛的小鸟。听说是白脸山雀。 “报纸的剪报起了作用啊。” “真的是啊,很可爱呢。” 依靠在母亲床旁边的父亲边捣碎着作为饵料的花生边点点头。 交杂着防止褥疮的气垫的低吟着的机械声,研体钵摩擦发出的沙沙声。从玻璃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告诉我们已经春暖花开了。 “相扑的时间到了。” 父亲急急忙忙地按着电视的遥控器。 我叠着衣服,想着幸福是什么。 母亲在10年前做了心脏手术。那个时候62岁。然后半年后,因为严重的脑出血而倒下了。 经过了一年的住院生活,回到了家里,我一直守在母亲身边照顾她已经有9年了。父亲和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看护病人的内行。 母亲倒下的时候,我那还是小学生的女儿和儿子,现在已经是大学生和高中生了。现在也有了强力的帮手。再过10年我也能护理下去。 就在这么想的时候。 母亲骨折了。去年,进入阴历12月的时候。当我们注意到母亲

疼痛的不能说出来的时候没事两天后的事了。母亲被急救送到了医院。 一张用窗帘隔起来的狭窄的床。隔壁患者的心电图的声音,呼唤护士的按钮的声音,护士走路的声音。在病房的靠墙边好不容易找了一个空隙坐。 “又来了。” 我一边看着母亲的脸说。以前说过再也不来这里了——医院。九年前住院的时候,医院再也不愿意了。但是不能这么说。意外的事件是想不到的。 但这时却接到了父亲的电话。 “刚才医生找我谈过了,你妈妈得的是癌。这次的骨折似乎也是由于癌症转移引起的。还说他们已经无能为力了。” 事情发生得太突然,我们都手足无措。母亲已经养了近十年的病。日常都由我们24小时照看她。在旁人看来,经过这么多年的折腾,或许早该听天由命了吧。 可是,正因为我们照顾母亲这么多年,家人间才能建立起心灵相通的羁绊。这因为我们如此守护着母亲,才能体会她照顾抚养我们长大是多么不易。 “太可怜了!”我的儿女都这么感叹,甚至连丈夫也哭了。比起绝望,更多的是不甘。心脏病、脑中风和癌症,上天把这三大病魔都强加在母亲一人身上。不公的神啊。弟弟告诫我,不能说这种对上天不恭的话,但我实在无法忍受这残酷的事实。 和病人的家族的动摇没有关系,日子也继续这样过着。医生认为

高级日语1-课文翻译-(1-5课)

高级日语1-课文翻译-(1-5课)

第一课世界の中の日本语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并无广泛使用的世界通用语,英语、法语、拉丁语等语言虽然在一定区域内广泛通行,但没有一种语言能够覆盖全世界。确切的说,有一些语言在地球的某些地域内成为了地区通用语。比如苏联地区的俄语,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汉语——主要指的是其中的“普通话”,东非地区的斯瓦希里语等。至于日语,则正站在成为地区通用语这条道路的起跑线上。在东亚、东南亚、西太平洋一带,日语越来越成为沟通交流的语言纽带。随之而来的是日语学习者的增加,以及日语的普及。 然而问题是存在的。使用地区通用语的人和不使用的人之间,是无法顺利交流的。以日语为例,日本人与中国人,日本人与泰国人,日本人与澳大利亚人之间,就无法使用日语交谈。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一个泰国人和一个澳大利亚人相遇,或许他们会使用日语交流。所谓的“国际语”便是这么回事。遇到外国人时用什么语言与其沟通,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日本人在和泰国人对话时常使用英语,而遇到意大利人时说法语比较方便易懂,这种现象使人们开始思考此

类问题。当然对英语人群和法语人群不需要进行研究,这是因为英语和法语已经相当的国际化了。简单的说,日语被外国人用来互相交谈之日,便是日语成为国际语之时。 于是,可以确切引出一条重要的结论:日语将不仅仅属于日本民族,我们不能再继续把它作为私人财产来占据,必须将其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来看待。 不仅是日语,日本文化也是如此。例如柔道,这项日本特有的运动,长久以来都被看作是日本人的专利,但随着其在欧洲国家的普及,柔道也走进了奥运会。起初,日本选手尚能保持在奥运会上的优势,但荷兰选手格辛克的出现打破了日本人的垄断。柔道现已国际化了。日常生活方面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寿司,不再只有日本人才能享用了。在经历了种种演化之后,寿司在美国风行一时,据说仅加利福尼亚就有数千间寿司店在经营,食客自然大都是西方人。寿司也已经国际化了。 柔道和寿司在不同的文化里发展,已经成了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也许有一天,人们会将不再记得它们起源自何处。其实,所谓文化即是如此。

高级日语二课文翻译

龙点睛的作用。对舍不得花钱的人来说很幸运,因为百货店的包装纸只要花点钱就可以买到,所以想要让自己的礼品显得质优价贵再简单不过了。比起装入纸袋的金表来说,收到用三越百货的包装纸包起来的2 千克黄油更让人高兴。自古以来,就不允许当着赠送人的面打开礼品包装。假设你因工作关系拜会对方,你一边说着一点小东西而已,一边亲手递上礼物。于是,对方就会在夸大其辞地表示感谢的同时,把你送的礼品放到身边。如果他当场就打开包装,哪怕是瞬间不经意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啊!又和上次送的一样啊!,你的良苦用)心就会受到无情打击,因此也会变得困窘尴尬。如果这样的话,送礼之人会颜面尽失,所以是决不允许的。但是,因为现在不想要火腿罐头就不接受礼物,这也是很失礼的。日本人一旦接受了别人的馈赠,就觉得亏欠了对方,因此就一定要还。而且为了礼貌周全防备万一,对收到的礼品会给与稍高的估价,这样在互赠礼品的过程中,礼品的价格会渐渐升高,而且还会漫无止境地持续下去。双方相互体谅,不让对方有亏欠感,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七课尽头 前一期野田宇太郎曾写到,我的父亲是在三枚桥出生的。父亲不会一直住在那里,因此虽然我是在隅田川出生的,却没有在上野居住过,可是通过父亲经常说过的话,从小我对上野就非常熟悉。父母对上野持有的哀愁和感激,深深地铭刻在孩提时代的我的心上。――大概年轻人对于老年人回忆的故事并不欢迎,可是父亲的《上野的故事》等等,从尚未成年的我的孩提时代起,从父亲那里听来的那个幼年的故事,已经铭刻在我那天真的心灵上了。“朝着山上走去,有几棵巨大的橡树,――”夜间橡子掉落,一早就拿着口袋去捡。一早就去,为的是在其他孩子还未出来时就去捡。于是,与兄弟和附近的孩子几人结伴外出,如果看见目标橡树很茂盛,哎呀一声,争先恐后而上固然为好,可是我的父亲砰的一声撞在了吊死鬼的脚上。他吃了一惊,渐渐抬头望去,――然后一溜烟地逃跑了。你大概可以想象到他那时候的心情,虽然有同情,可是又感到极其可笑,觉得很愉快。因此对“茂密的上野山”持有怀念的心情。莲花与橡树具有不同的情趣。父亲的眼神不好,八岁的时候,白天也几乎看不见光亮,老是撞在壁橱什么的上面。于是去上野山的深处祭祀据说对眼病灵验的日朝神。在那里,爷爷将可怜的父亲抱到人力车上坐着,一早就一起相伴去许愿,还带着洗眼的水。孩子的心已痊愈,明天无论如何希望张开眼一看,早晨的阳光更加扎眼吧。祭祀落空,归途落魄。从那以后继续参神拜佛,某一天早上诚惶诚恐地抬头一看,突然看见红白的莲花,便陷入极其悲伤之中。我对过去的苦难一无所知,可是从此只要一闭上眼,就能理解眼睛的暗淡,心中的沉重。如果能体会父亲或者那个少年曾经有多么快活,我想只要根据他两眼之间的过分天真,每天一面无比沮丧,一面继续去参神拜佛就能看出来。我能想象悲愁渗透了他的全身,对作为女儿的我来说,红白的莲花的确是新鲜的。父亲与孩子,早的话有二十年,迟的话有四十年的间距。因此,父母亲对过去的回顾,常常被年轻的女儿和儿子所讨厌,幸运的是我对父亲的幼年时代的回忆能够坦率地接受,真是令人高兴。橡树也好,莲花也好,对于我来说,我一直认为是父亲所赠与的令人满意的遗产。那是从父亲那里,而且从上野的山上那里来的遗产。我近来经常有事去动物园,经过不忍池,今年作为遗产的莲花又开了――我这么想着,眺望着。看见莲花,就联想起死者亡灵的人很多吧,我想念着那个盲人少年。饴糖横街――是个好名称。这似乎是个能保证其繁荣兴盛的名称,从第一次听到时我就是这么想的。如同饴糖般的商铺鳞次栉比,我想这不像是过去那样的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经过几代人的传承渗透,当人们认为饴糖这样的点心根底强劲之时,正是感到繁荣昌盛在效验之时。饴糖横街就是这样一个强劲的名称。遭受火灾后,我曾在千叶居住过,可是从暂住地一回到东京,就马上去看望。那时的感敏不曾忘记。如果站在包括自己在内的那一个角落,无论是谁,与外行和内行都没有什么不同。而且不管是谁,都以不可思议的活力活动着。不管卖家像是内行还是外行,也不管顾客像是内行还是外行,都在生气勃勃地毫不迟钝地做着买卖。大街上到处是扔出去的垃圾,――稻草绳和报纸的碎片堆成了山,当时还是没有包装纸的时代,那垃圾山里被扔掉的纸屑,只要可以使用,就是可以废物利用的东西。这被认为是这条横街如何以最大限度地、并非徒劳地活跃市场的证据。还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买方不怕麻烦地每家每户到处跑是当然的事情,而在这里,哪一家店的卖主也在不间隔地走着。在畅销的店铺刚跪坐片刻,不一会儿店员又走动起来,对此我有深切的理解。千里之行,唯有虎焉,我不禁感叹这充满活力的横街的人们,每天都日行数里,身上有的是力气。我常常去那里,垃圾似乎每天被处理,又每天重新堆积起来,总是阻塞

吴侃高级日语第一册第五课黄色的雨衣黑色的皮肤课文翻译

课文翻译: 第五课黄色的雨衣和黑色的肌肤 西江雅之清晨,下起了小雨。 原本由水组成的大海被淋湿简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我确实可以看到清澈的水面上泛起无数的涟漪,好像被雨水打湿了似的。 远方的绿地在朦胧的雾气中若隐若现。 一只小木船从那边径直划了过来,划到我们大船的下方一下子停止了。这条大船支撑我们度过了漫长的旅途。 一个身穿鲜黄雨衣的男子站在小船上面,一动不动。小船上装有马达。他好像冲着站在甲板边缘的我们在喊些什么,但具体是什么我们也听不清楚。 醒目的鲜黄色雨衣下面,是那人黝黑的皮肤。不,那被雨微微打湿的肌肤,与其说是黑色,倒更像是深紫色。 男人的轮廓从空中望去,显得清晰流畅。然而原本应该看到的细小部位却完全淹没在一片浓烈的黑色之中,丝毫辨别不出。 “好黑呀!”我不禁脱口而出。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非洲人。细雨绵绵的海面上水雾缭绕,男人用原来站在小船上的姿势消失于我的视线之中。到了下午,有一艘略大的驳船前来迎接我们,于是我们登上了非洲大陆。 从这一刻起,我们就变得忙碌起来。那也难怪,在这次纵贯非洲大陆的旅行当中,我的职责是负责一行七位男士的关税手续、口译等杂务。两辆汽车、两辆拖车、备用汽车零件、各种机器、药品、日常生活用品等,为制作这些物品的英文清单,我不停的敲击着打字机。 着陆地是现在的主权国家莫桑比克的首都马普托,而当时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叫做洛伦索马贵斯的地方。 港口的葡萄牙人尽是些直率洒脱的人。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官员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但不知为什么,他说英语的时候流利通畅,说他的母语西班牙语的时候却结结巴巴的很。 一位气质优雅的五十来岁的葡萄牙绅士不知从何处听到了我们的消息前来拜访我们,并且邀请素未谋面的我们去他家享用晚餐。那位绅士叫做福莱塔斯,在之后停留在洛伦索马贵司的一段时间里,对我们来说他是位不可或缺的人。或许是因为他在贸易公司担任社长的缘故,他在城里到处都有很有影响力的熟人。而且无论是在政府办理手续还是晚上陪我们出去喝酒,他都无微不至地关照我们,为我们谋求各种方便,要么自己亲自陪我们去,要么特地派公司职员过来陪我们。 街道上零零散散分布着有南欧风情的洁白色墙壁的人家。清澈蔚蓝的天空和鲜亮的橙色屋顶相映成趣,让我想起了在图画上看到的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路上的行人举止优雅,像黑影一般走过。即使不用指尖直接触摸皮肤也能感受到因为暑气而慢慢涌出的汗浸湿了我半袖T恤衫下的身体 光着脚的老妪,头上顶着细小枝杈相互缠绕捆成的木柴,从路上轻盈的走过。这让我想起了某种舞蹈。一个小孩子冲着我天真无邪的微笑,他黑色的眼球滴溜溜直转,向周围投射出欢快的目光。年轻的姑娘默默的坐在铺在地上的草席上,正认真的缝补一件素色无底的连衣裙。我似乎觉得这里的一切日复一日的重复着,没有任何变化。非洲的街道在正午的阳光下,好像马上就要睡着了似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