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画》教案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画》教案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画》教案

第五单元趣味识字

它们,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跳动在方格纸上,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它们像一位位精明睿智的老人,用感染人心的声音,讲述一个个古老的故事;它们,像一条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淌过笔尖,造就了一篇篇华美的篇章。它们是谁呢?对,它们就是汉字!在本单元,我们将通过不同的形式来了解这些可爱的小家伙。

本单元有五篇识字课,运用古诗、词语、儿歌、短句等多种形式,将识字寓于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的情境中。在第一个识字单元,学生认识了象形字,初步感受了汉语的音韵特点。在本单元,学生将认识会意字,并将进一步了解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学习本单元,我们不仅能学到生字,还能学习对比识字、会意识字、归类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采用具体形象的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识字

画 2

认识10个生字和2个偏旁,会写4个

生字;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

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大小多少 2

认识12个生字和2个偏旁,会写5个

字和1个笔画;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了解“大小”“多少”的对比关系,初步了

解量词的正确使用。

小书包 2

认识11个生字和3个偏旁,会写5个

生字;正确朗读课文,掌握常见学习用品的

名称;知道爱惜文具,会整理文具。

日月明 2

认识11个生字和1个偏旁,会写5个

生字;正确朗读课文,尝试用会意字的构字

特点,识记生字;领悟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

升国旗 2

认识11个生字和2个偏旁,会写4个生字;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要尊敬、热爱国旗。

语文园地

识字加油站

2

归类认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认识5

个生字;发现草字头和木字旁所代表的意

思,了解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辨析易

混淆的音节,读准平舌音、翘舌音、鼻音和

舌尖音;了解汉字“从左到右”“先撇后捺”

的笔顺规则,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背诵《悯

农(其二)》,懂得要爱惜粮食;和大人一

起读《拔萝卜》,了解故事内容,初步尝试

续编故事。

我的发现

字词句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和大人一起读

6画

文本分析:

这首古诗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谜面描述了山、水、花、鸟等景物,通过远、近、来、去等方位或动作的变化,凸显“画”的形象特征。这首谜语诗诗句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配合谜语诗,有一幅经过装裱的水墨画,山水相衬,鸟语花香,意境典雅,给予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谜语诗中描绘的景物均可在画中一一找到,也是对谜底的暗示。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教学目标: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10个生字和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会写“水、去”等4个字。

2.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2.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1.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2.认识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

课时安排:2课时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10个生字和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

2.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通过多媒体课件,运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下列谜语)教师读谜面,学生猜谜底。

(1)白天草丛待,夜晚空中游。一盏小灯笼,挂在身后头。(打一动物)(2)四座山来山对山,四个川来川对川,四个日来连环套,四个口字紧相连。(打一字)

预设: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①结合生活经验,再提取谜面中的“夜晚”“小灯笼”,可以猜出谜底是

萤火虫。

②联系学过的生字,再结合谜面,可以猜出谜底是汉字“田”。

2.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画)

二、初读正音,感知课文

过渡:在刚才的猜谜语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将谜语都猜出来了,真棒!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则谜语,谜底又是什么呢?

1.(课件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提示:观察图画,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图上画的有山、水、花、鸟。)

2.在插图的相应位置出示“山、水、花、鸟”四个字。

3.学生试着自己拼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来认一认。

注意:读好前鼻音与后鼻音,平舌音与翘舌音,声母为n、l的音节以及整体认读音节。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提示:设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画和文的结合,帮助学生提取诗中的信息。

5.同桌互读诗句。相互指出不正确的读音,互相教一教,读一读。

6.指名分行读,其余学生反馈评价,有错及时纠正。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读。

三、认读生字,扫清障碍

过渡:我们虽然能够顺畅地读课文,但是有些字的意思却并不十分清楚。现在,我们一起去认识10个生字宝宝吧。

1.指导学生用偏旁归类的方法识字。

(1)教师出示“远、近、还”3个字,请学生带读。

(2)引导学生观察:这3个字有什么相同点?(都含有走之这一偏旁)

元+辶=远斤+辶=近不+辶=还

注意:走之是本课新学的一个偏旁,表达的意思多与走路或路有关。

(3)设置情境,理解“远、近”。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教室中,哪些同学离老师比较远?哪些同学离老师比较近?哪个同学离自己最远?哪个同学离自己最近?

2.指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

(1)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口—斤”,引导学生观察;然后在黑板上出示“听”,引导学生再次观察。

(2)学生交流,说一说发现:口+斤=听。

(3)出示本课其他生字,说一说:哪些字也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

示例:一+米=来十+月=有

3.指导学生用换一换的方法识字。

(1)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天—无,引导学生观察:“天”换了哪一笔变成“无”?

(2)教师依次出示:爸—色、近—听,引导学生观察,找一找每组字的不同,在学生反馈的过程中认识斜刀头这个偏旁。

注意:斜刀头是本课新学的一个偏旁,需要记住这个偏旁的名称和写法。斜刀头整体宜小。

4.指导学生用反义词来识字。

(1)出示3个生字:远、无、来,请学生说说和这3个字意思相反的字。(近、有、去。)

(2)出示:远—近、无—有、来—去,指名读,上台演示这3组反义词。比如,演示“无—有”,学生可以摊开左手掌,手中有一颗玻璃珠,然后摊开右手掌,手中什么也没有,直观理解“无、有”。

(3)教师出示反义词儿歌,学生阅读积累。

上对下,小对大。前对后,左对右。多对少,老对少。来对去,男对女。

黑对白,里对外。高对低,粗对细。远对近,古对今。明对暗,早对晚。

有对无,出对入。宽对窄,买对卖。南对北,首对尾。西对东,始对终。

5.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识字。

(1)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静默,教师播放关于大自然的声音的音频,请学生说一说音频中的声音有哪些。

(2)教师出示生字“声”,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听到过的声音。

示例:下雨了,雨声沙沙;打雷了,雷声轰隆。泉水流动,叮咚叮咚;木门转动,嘎吱嘎吱。

6.用组词或编句子的方法识字。

有些生字,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可以用它们组词或编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如:

生字词语句子

还还是、还有春天过去了,花儿还是

..那么鲜艳。

家里还有

..一些饼干没吃。

色颜色、色彩奶奶特别喜欢那些颜色

..鲜艳的衣服。

这幅画的色彩

..非常明亮。

7.巩固复习。

(1)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认字。教师出示词语:远山、白色、远近、听说、无声、还是、还有、走来、走去,学生认读。

(2)发给学生字形相近的字卡,引导学生认读。

(3)发给学生意思相反的字卡,引导学生认读。

8.出示没有拼音的课文,学生齐读、分组读、接读、男女生读。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课堂回顾。

示例:在这节课里,我们不仅认识了2个新偏旁和10个生字,而且能认读由这10个生字组成的词语,还会读谜语诗《画》。同学们回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好吗?

2.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收获。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复习“远、色”等10个生字,会写“水、去”等4个生字。

2.展开想象,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知道这是一幅山水画。背诵课文。

借助多媒体,图文结合,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巩固字词。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2)玩“摘果子”游戏。

教师课件出示一张苹果树图,图中树上结了10个苹果,每个苹果分别写有本课10个生字。指名摘下一个苹果,然后该生用苹果中的字组一个词。依此进行游戏,直到摘完苹果。

2.(课件出示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点明本课插图也是山水画,谈话导入新课。

二、学习生字,练习巩固

1.(课件出示在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同桌交流。

2.教师播放动漫笔顺,然后一边范写一边解说书写要领,学生边听边书空。

独体字。第一笔竖钩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撇不要写成两笔,而第三笔和第四笔不能写成一笔。

独体字。第三笔为长横,在横中线上;第四笔为撇折,在田字格中间起笔。

独体字。字形左右对称,竖要写在竖中线上。两横之间的距离要适中,不要过远或过近。

独体字。第一笔横要长;第三笔竖从撇上起笔,不要在横与撇的交叉点上起笔;长点收尾。

3.学生描红,同桌互评。

4.随堂书写,教师巡视指正,挑选优秀作品投影,学生自评,自由练写。

三、朗读诗句,感受诗意

过渡:观赏了颇有意境的山水画,你们是不是被这美丽的风光吸引了呢?其

实,除了画,有些诗也能为我们呈现动人的画面。走进本课诗句,感受诗中画意。

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认真聆听,注意朗读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教师指导朗读。

朗读指导:古诗的朗读要注意掌握好停顿。画中描述的景物与生活实景有差异,朗读时,可将差异之处适当体现在重音上,以凸显是一幅“画”的特点。

3.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教师引读、划分朗读节奏。

师:远看——生:山有色,师:近听——生:水无声。师:春去——生:花还在,师:人来——生:鸟不惊。

4.举行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准确、最能感染人。

根据交流情况,可以相机改写诗句,与《画》形成对比,帮助学生感悟画的特点。

《画》中的描述:生活所见: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四、研读课文,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大自然里看到的山水之景是怎样的。

示例:山很高大,长满了绿色的树木。瀑布从山顶倾泻而下,发出巨大的响声。

2.女生读第一、二句诗,男生想象山、水的样子,说出诗句的意思。

(从远处看,山还有明亮的颜色;在近处听,水没有流动的声音。)

3.引导学生质疑:山为什么还有颜色?水为什么没有声音?

4.男生读第三、四句诗,女生想象花、鸟的样子,说出诗句的意思。

(虽然春天过去了,可是花仍然开着;尽管人走近了,鸟却不会害怕地飞走。)

5.教师提问: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一幅画?引导学生找出画中的景物和生活中看到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画》中描述:生活所见:

远看山有声,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儿惊。

大自然中,远看山是没有明亮的颜色的,近听水是有声音的,春天过去了,花儿也谢了,人走过来,鸟儿会惊吓得飞走。但画中,远看山还是有明亮的颜色,近听水却没有流动的声音,春天过去了,花儿不会凋谢,人走来鸟儿也不会惊得飞走。

6.熟读成诵。

提示:学生在熟读成诵后,可让学生介绍自己记忆、背诵古诗的方法,如抓住“山、水、花、鸟”4个字来背诵,抓住“远”和“近”、“去”和“来”两组意思相反的词来背诵;还可以通过教师指画中内容,学生读出相应诗句的方式背诵。

7.拓展阅读。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画鸡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五、交流收获,作业设计

1.学生分小组说一说学完本课的收获。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重点)

师: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实际上是一则谜语,我们来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生:画。

师:(故作惊讶)你们为什么猜它是画呢?你的根据是什么?

(一部分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一部分学生呆住了)

师:别急着说,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一组讨论讨论,每位小朋友要大胆地说出你的看法。小组长要把小组内同学的意见向大家汇报。

(四人一组围在一起讨论交流。教师慢慢巡视,时而凑过去听听小朋友都在议论些什么。教师走到一个小组旁边,弯下腰加入了他们小组的讨论)生1:题目是画,所以我猜是画。

生2:书上画着一幅画,所以我猜是画。

生3:如果真的有水在流动,肯定是有声音的,现在走近水却没有听到水的声音,肯定是一幅画,所以我猜是画。

(教师认真地听完每位同学的发言后,微笑着点点头,离开了)

师:看来,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请小组选代表汇报交流。

生:我们组李玲认为这则谜语边上挂着一幅画,因此说是画。林晓晓说题目是画,因此就猜是画。我认为,书上写着“人来鸟不惊”,如果是真的鸟,没等人走近,鸟老早就飞走了,而现在人来了,鸟也不飞走,肯定是因为鸟在画上,所以猜是画。还有汪磊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开着,说明花不是真的,是一幅画。

师:你们小组讨论得很认真,还有哪一组要汇报?

生1:“远看山有色”,就是远远看去山是有颜色的,“近听水无声”,就

是站在水边听不到水的声音;“春去花还在”,就是春天过去了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就是人来了鸟也不飞走。

生2:(马上反驳)她汇报的不是他们小组的意见,而是她自己一个人的意思。

生3:(另一位学生马上又接着说)她说的是这首诗的意思,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

师:你们两位同学真了不起,会倾听,会思考。你们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鼓掌,学生跟着鼓掌)

师:通过小组合作,同学们知道了古诗的谜底是画,真棒!看来,在学习中,我们遇到困难,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理解课文。

赏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有交流、评价的能力。作为教师,我给他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让他们在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如,那两位提出质疑的学生,他们是具有何等强的学习力,他们已经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思考,能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毕竟是刚入学的六七岁的孩子,一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还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培养,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规范教育,这在小组学习的起始阶段里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要培养学生清晰、连贯地讲话;文明有序地交流;认真、专注地倾听的良好习惯,以保证小组学习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

低年级的学生学古诗,重点是在引导他们在识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层次的读,读懂课文内容,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我在指导学生识字时,通过运用偏旁归类识字、加一加识字、反义词识字、换一换识字、创设情境识字等方法,让学生认识生字,扫清学习障碍。我在指导朗读这一环节中做了细心的点拨,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知古诗描绘的画面。随后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质疑、释疑、对比,进一步理解古诗的含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现象与现实生活有异是因为它是一幅画,具体形象。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画》教案

单元学习目标(第五单元) 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是围绕“大自然”和学校生活进行编写的。本单元选择了《画》、《大小多少》、《小书包》、《日月明》和《升国旗》。五课识字内容。内容意在培养学生了解大自然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校生活内容意在让学生认识学习用品,了解其功能和作用,从而热爱学习;通过在校内升国旗意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还会挖掘更多的识字、写字的方法,语文素养得到不断地提升。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五”。 学习目标 1.会认60个生字,会写“水、去、来”等23个字,认识“辶、10个偏旁。 2.五篇诗文都是浅显易懂的,节奏感强,非常适宜朗读,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感受朗读的乐趣,丰富学生的认识。

3.让学生从诗文对子中感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从而热爱大自然。 4.通过对学校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要努力学习,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 1.识字、写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识字。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初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 2.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时分配 1.《画》…………………………………………………………2~3课时 2.《大小多少》……………………………………………………2~3课时 3.《小书包》…………………………………………………………2~3课时 4.《日月明》…………………………………………………………1~2课时 5.《升国旗》…………………………………………………………2~3课时 语文园地五…………………………………………………………4~5课时 教法与学法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角色,也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感受学习的乐趣。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提倡学生多方式,多角度地识字,注重知识与能力并重。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画》教案(语文)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画》教案(语文)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是一年级第一学期,新生刚入学,对小学阶段的学习充满热情和好奇。 教学准备: 1.一幅山水画,认字卡片及相关课件。 2.学生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游览,让他们看看山、水、花、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两个字,认识2个偏旁。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指导看图。 1.激趣导入。 师:“老师今天带来一样东西,请大家先闭上眼睛,等我数到三再睁开眼睛。” (课件出示山水画) 2.指导看图。 (1)指导观察图画,说说第一眼看到这幅图画的感受。 (2)指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教师在课件上相机点出:山、水、花、鸟。)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导语:刚才我们欣赏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古人给这幅画写了一首诗,题目是《画》。让我们来听一听吧。 1.教师配乐朗诵课文,学生边听边欣赏“画”。 2.出示课文,自由读。 师:小朋友们也想读吗?要想读得好要先过生字宝宝这一关。大家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哪些生字是你已经认识的,你是在哪里认识这些字的。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表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4.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5.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注意区分平翘舌:“色”是平舌音,“声、春”是翘舌音。用偏旁归类的方法识记“远、近、还”。用给熟字换笔画或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无、人、近、来”。 6.开火车认读带拼音的生字,齐读。 三.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导语:生字宝宝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他们设的关卡你们顺利通过了,可他们又调皮地跑回课文中去了,你们还认识他们吗? 1.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课文) 2.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3.指导朗读。

最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画》说课稿

《画》说课稿 说教材: 《画》是部编版第一册教材中的一篇识字课文。本课有一幅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全诗共四行,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照样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这些都表现出一幅画的特点。 说教学目标: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直观形象,认识事物比较表面)和他们的实际(对这首诗,他们是比较熟悉的,大部分学生都会背了。)依据年段训练的重点,结合本课的学习内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4个汉字,认识2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和2个偏旁,会写4个汉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本课我打算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2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和2个偏旁。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说教学方法: 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丰富,因而古诗的教学,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情境,“诗情画意”地教古诗,“诗情画意”地学古诗。课文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我打算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

小学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画》优秀教案

第五单元 本单元是第二个识字单元,编排了《画》《大小多少》《小书包》《日月明》《升国旗》5篇识字课,将识字寓于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识字。 在本单元,学生将认识会意字,并将进一步了解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教材力图通过丰富多样的编排形式,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体会到汉字不仅有用,还很有意思。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采用具体形象的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教材中的合体字大幅增加,尤其是形近字的出现,增加了学生识记的难度,应利用更加多样的识字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字音、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要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效率,巩固识字成果。 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 画 2 这首古诗是一则五言谜语诗。谜面描述了 山、水、花、鸟等景物,通过远、近、 来、去等方位或动作的变化,凸显“画” 的形象特征。 1.认识55个生字和10个偏旁;会写 23个字和2个笔画。 2.能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会 意字识字、归类识字、反义词识 字等多种方法识字。进一步了解 汉字的文化内涵,喜欢学习汉 字。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画》《大 小多少》《升国旗》。 4.感受古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爱 惜文具的好习惯;懂得团结协作力 量大的道理;受到初步的爱国主义 教育。 大小多少 2 这首儿歌共有4个小节。配合儿歌,有4幅对比图,形象地呈现了事物间“大小”“多少”的关系。 小书包 2 本课由6个词语和一首轻快、活泼的儿歌组成。儿歌节奏明快、浅显易懂,告诉学生“小书包”里的学习用品是学习的好伙伴,陪伴着他们的学习。 日月明 2 根据会意字构字规律编排的识字课文。朗朗上口的短句,揭示会意字的特点,利于激发识字热情也易于诵读记忆。 升国旗 2 本课由3个词语和一首儿歌组成。儿歌形

一年级上册语文《画》说课稿部编版

《画》说课稿 一、说教材 《画》是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说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母语教育起步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她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因此我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力争让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人。 三、说教法 《课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衡量语文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志。语文

中的阅读教学要以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文本,诵读文本,触摸语言,达到“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在读中体悟语言之精妙,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中,“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从而知其味,得其趣,悟其神。并树立“生活即语文”的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我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抓住父亲的话联系实际进行的重点品悟,少讲精读,读中感悟,课中明理,情感熏陶,感悟人生。 四、说学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了给学生的“点金术”授人以渔。我着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精读领悟,讨论理解及运用,读、思、议、说、悟的方法学习。这样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真正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五、说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我认为一年级识字教学应该让学生先认字,然后在认识字的基础上学会写字。因此,我将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重在引导学生熟读古诗,理解古诗诗意,认识11个生字,而将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时,我采取以下步骤: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案

本组教材是围绕“大自然”和学校生活进行编写的。本单元选择了《画》、《大小多少》、《小书包》、《日月明》和《升国旗》。五课识字内容。内容意在培养学 生了解大自然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校生活内容意在让学生认识学习用品,了 解其功能和作用,从而热爱学习;通过在校内升国旗意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 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还会挖掘更多的识字、写字的方法,语文素养得 到不断地提升。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五”。 课题内容简说 画 这首诗围绕谜底“画”,抓住了事物形象生动的特征,描写了画上的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 大小多少本课用四组句子,区分“大小”“多少”两组词语,再配以图来解说,使学生清楚明白。 小书包 本课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来认识学习用品及各自的用途。在生活中识字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懂得从小要学会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日月明本课帮助学生了解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升国旗 这篇识字课文让学生认识中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懂得每当升国旗时我们要向着国旗立正、敬礼,培养学生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感情。 1.会认60个生字,会写“水、去、来”等23个字,认识“辶、”等10个

偏旁。 2.五篇诗文都是浅显易懂的,节奏感强,非常适宜朗读,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感受朗读的乐趣,丰富学生的认识。 3.让学生从诗文对子中感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从而热爱大自然。 4.通过对学校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要努力学习,热爱祖国的情感。 1.识字、写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识字。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初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 2.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画》…………………………………………………………2~3课时 2.《大小多少》……………………………………………………2~3课时 3.《小书包》…………………………………………………………2~3课时 4.《日月明》…………………………………………………………1~2课时 5.《升国旗》…………………………………………………………2~3课时 语文园地五…………………………………………………………4~5课时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角色,也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感受学习的乐趣。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提倡学生多方式,多角度地识字,注重知识与能力并重。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画》语文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画》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这首古诗是一则五言绝句,也是一首谜语诗,谜面描述了山,水,花,鸟等景物,通过远、近、来、去等方位或动作的变化,凸显“画”的形象特征。这首谜语诗诗句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配合谜语诗,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墨画,山水相衬,鸟语花香,意境典雅,给予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谜语诗中描绘的景物均可在画中一一找到,也是对谜底的暗示。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教学目标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10个生字和“走之底”“斜刀头”两个偏旁。会写“水、去”等4个字。 2.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生字卡片、笔画卡片、挂图、相关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2.画上都有什么?(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把话说完整“我看到画的上面有……,下面有……”)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谜语诗《画》。(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画导入,旨在让学生了解观察顺序,同时为本课学习谜语诗做铺垫。也

可以用谜语儿歌来导入,调动学生猜谜的积极性。因为本课的内容是学生喜欢的题材,所以导入部分的设计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初读故事,提出学习要求:边读边圈出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缩小语境识字。 选看近听有色无声春去人来 (1)拼读词语,读不好的字多读几遍。 (2)小老师带读。(正音:“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近”是前鼻音,“声,听”是后鼻音。) (3)说说记字方法。 4.(出示课文)填空。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最新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画》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画》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辶、忄”2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意思相反的词:“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 3、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辶、忄”2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意思相反的词:“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教师呈现一幅彩色的课文插图。(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教师引学: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什么? 3、教师引问:会认这四个字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再抽读。)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5、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 6、学生读诗。 7、教师引学:四句诗中,你会认哪些字呢?读一读。哪些字不会认,请用铅笔标出来。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的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

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同桌多读几遍。 3、引导学生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4、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主要抽读“声、春、近、人、惊”5个易错的重点字。 (3)抽读重点。平舌音、翘舌音、前后鼻音发音不准的学生。 (4)全班齐读。 5、导学:我们已经认识了生字,让我们再来读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 6、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7、导学:下面我们开展一次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的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9、学生先在小组内两两赛读,最后选出一名优胜者,然后每组派一名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选手。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入:同学们朗读得很棒,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诵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背,表扬背诵得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4、教师引言:背得不错!你在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跟我们平时看到的现象正好相反。) 5、教师引问:是呀,真有点怪呢!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6、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 7、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8、教师总结引导: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引出课文题目。)

上海市2019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画

《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明白为什么说这是一幅画。 2、学会4个生字,认识10个生字,把握诗中出现的反义词。 3、会正确地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背诵并默写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方法:图文结合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能对照图画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明白为什么说这是一幅画;学会4个生字,认识10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导入新课(课件) 1.教师范读诗歌猜谜,出示挂图,并揭课题。 a.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猜个谜语,听仔细了(范读课文) b.学生动脑筋猜 c.出示挂图(课件):好极了,就是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画》(板书课题)。 2.仔细看这幅画,画上画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提出自学要求,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呢?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试读,正音:色、近、惊 三、对照图画,再读课文 1.看看图画再读读课文,想一想,每一行主要说什么? 2.指名交流(教师板书:山、水、花、鸟)

3.请小朋友在这几个字下画上小圆圈,说明这首古诗主要写这些景色,课文主要写的景色,我们要读重音。 四、讲读课文,理解诗意 (一)讲读第一、二行 1.看图说话:小朋友们,画多美啊,有山有水,用自己的话说说山怎么样,水又怎么样? 2.想一想:我们平时出去玩,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得清吗?水从山上直往下流,如果我们在近处听,会听见什么声音啊?你能学一学吗?(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流水声) 3.小结:这幅画画得太像了,把山和水都画得像真的一样,那么究竟是一幅图画,还是真正的山水景色呢?为什么? 4.扮演诗人,远看山,近听水。 a.指名扮演诗人,到教室后面看画中的山,问:现在你看这画中的山,有没有看到它的颜色? b.这就叫“远看山有色” c.教学生字“色”:读准字音;说说怎样记字型;说说色是什么意思?(颜色,课文指景色) d.指名扮演诗人,到画前听听流水:问,你听到流水的声音了吗?为什么? e.小结:因为是画,所以说听听--(水无声) f.教学远近:远近是一组反义词,说说怎样能记住这两个字;无声是什么意思;无的反义词是什么? g.教学声:强调字形,声的上面是“士”不是“土”。 h.指导朗读第一、二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二)讲读第三、四行 1.想一想,春天,许多花都怎么样了?可是课文里是怎么说的,为什么? 2.要是鸟停在树枝上,人来到鸟的面前,鸟会怎么样呢? 3.指名扮演诗人,走近画,做赶鸟的动作。问:有没有看到鸟儿飞走?课文是怎样说的?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画》公开课教案

义务教育教科书 一年级上册 6 画 【教材分析】 《画》这首古诗是一则五言谜语诗,谜面描述了山、水、花、鸟等景物,通过远、近、来、去等方位或动作的变化,凸显“画”的形象特征。这首谜语诗诗句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配合谜语诗,有一幅经过装裱的水墨画,山水相衬,鸟语花香,在画中一一找到,也是对谜底的暗示。图文对应,妙趣横生。意境典雅,给予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谜语诗中描绘的景物均可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有10个,读准字音“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近、远、还”是前鼻音,“声、听”是后鼻音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会写4个字,有3个独体字。教学时,通过观察3个独体字的共同之处,领会支撑笔画竖或竖钩的作用,通过教师范写,掌握正确的笔顺。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另外,古诗是识字的载体,识字始终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这个重点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除了通过反复认读、多次强化巩固认知以外,教学中还要大力开掘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来识字,让识字自然地与阅读、看图、想象、游戏整合在一起,让识字变得更轻松。

【课标表述】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掌握孩子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诗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学习目标】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 11个生字和走之、斜刀头 2 个偏旁;会写“水、去、不、来”4个字,通过观察3个独体字的共同之处,领会支撑笔画竖或竖钩的作用,通过教师范写,掌握正确的笔顺。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重点难点】 1. 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

(精)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画》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画》优秀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所以本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乐于表达,结合图画感知自然美。 另外,应当明确--古诗是识字的载体,识字始终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这个重点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除了通过反复认读、多次强化巩固认知以外,教学中还要大力开掘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来识字。如在看图中识字,在表演中识字等,让识字自然地与阅读、看图、想象、游戏整合在一起,让识字变得更轻松。 课前准备 1.写有反义词的头饰;一幅山水画(题写“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教师呈现一幅彩色的大幅的课文插图。(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教师引学: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3.教师引问:会认这四个字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抽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图上还有--),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5.教师导言: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 预设: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作比较。 6.学生读诗。 7.教师引学:这四句诗中,你们认识哪些字呢?读一读。哪些字不认识?请用铅笔标出来。 设计意图:由看画引入读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读诗看画中认识事物和生字,把读诗、学字引入活动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致。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同桌之间充分发挥合作和帮扶的精神,把会读的大声读一遍。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给同桌多读几遍。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画》说课稿(精品)

说教材: 《画》是部编版第一册教材中的一篇识字课文。本课有一幅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全诗共四行,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照样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这些都表现出一幅画的特点。 说教学目标: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直观形象,认识事物比较表面)和他们的实际(对这首诗,他们是比较熟悉的,大部分学生都会背了。)依据年段训练的重点,结合本课的学习内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4个汉字,认识2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和2个偏旁,会写4个汉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本课我打算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2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和2个偏旁。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说教学方法: 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丰富,因而古诗的教学,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情境,“诗情画意”地教古诗,“诗情画意”地学古诗。课文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我打算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说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1、老师说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好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学生猜谜语)这则谜语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画》。(板书课题:1 画)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学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教师呈现一幅彩色的大幅的课文插图。(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教师引学: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3.教师引问:会认这四个字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抽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图上还有——),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5.教师导言: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 预设: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作比较。 6.学生读诗。 7.教师引学:这四句诗中,你们认识哪些字呢?读一读。哪些字不认识?请用铅笔标出来。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同桌之间充分发挥合作和帮扶的精神,把会读的大声读一遍。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给同桌多读几遍。 3.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4.教师用生字卡片抽读要求会认的“近、色”等10个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近、远、还”是前鼻音,“声、听”是后鼻音。有错及时纠正。5.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主要抽读“声、色、近”3个易错的重点字。 (3)抽读重点字。 (4)全班齐读。 6.导学: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 7.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8.师导学:下面我们开展一个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9.学生先在小组内赛读,选出优胜者一名,然后派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选手。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言:同学们朗读得很棒啊!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测学生背诵古诗情况,表扬背诵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4.教师引言:大家背得不错!你们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这首诗写的景色跟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色正好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