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咏柳”阅读试题及答案

曾巩“咏柳”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分析其寓意?(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讽刺、揭露得势便张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浩然之态。

曾巩的传奇故事

曾巩的传奇故事 1071年,曾巩调任齐州知州。知州可是地方上的一把手,曾巩深知责任重于泰山。自古以来,齐鲁便以民风强悍著称,曾巩这个知州,绝对不好当。他清醒地认识到其难治之处,决定重拳出击,打击豪强,树立威信。 当时有一周姓富户,其子周高为富不仁,横行乡里,民愤极大,但周家却是那种财大 气粗,权能动权贵的人家,和地方的官员们都沆瀣一气,百姓也是敢怒不敢言。曾巩初搜 集证据,迅速将周高法办,百姓拍手称快。章丘一带有一伙叫做“霸王社”的土豪,杀人 越货,无恶不做,曾巩就派兵把他们全部都给抓了起来,一举铲除了这个犯罪团伙,将31名罪犯判刑,发配边疆。他还在齐州开创了“保伍”之法,就是以五户为一保,监督出入,实行外来人口登记,如果谁家中有盗贼则鸣鼓请求其他人家相助。通过曾巩的治理,齐州 的犯罪了吧明显下降,偷盗、抢劫的时候都很少发生。由治安案件多发之州变成了平安之州,风气为之一清。 其实,曾巩在齐州的政绩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他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刺激了农业生产;修建齐州北水门,解决了困扰齐州城多年的水患问题;疏浚了大明湖,如今它已是济南 的著名景点;等等。后人曾在千佛山建曾公祠,还在大明湖畔建南丰祠,都是为了纪念曾 巩为齐州所作的巨大贡献。 曾巩绝弊讲述的其实是曾巩在福州的时候当官不与百姓争夺利益的故事,更多的是说 明曾巩廉洁自守的品质。曾巩这个人为政比较廉洁奉公,又勤于政事,十分的关心百姓们 的生活。他有被朝廷派遣到明州、毫州等地当过知州。每个地方,只要是曾巩到过的地方,他都有政绩,在百姓的眼中曾巩就好似上天派来拯救他们的使者。曾巩这个人在工作中, 提倡少说多做,所以他说得很少,做得很多。他的一生辗转了七八个州,却多是在在基层 任职,所以他总能为百姓处理一些切实涉及到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可以说曾巩一生为百 姓做了实事、好事。 在他在福州任职的时候,因为福州的寺庙很多,而且当时的和尚认为福州的很富饶, 所以都争着要当寺庙的主事。所以为了能成为寺庙主事,都跑来贿赂曾巩。曾巩就派自己 的弟子去查访和辨别,然后按照应该有的次序授予他们应有的职位。他还在府院张贴了公告,说要一律禁止贿赂事件的发生,这样便断绝了大家想为自己谋个好前程去贿赂的弊端。 后来,他又发现福州没有守官的官俸田,以前都是每年卖蔬菜和水果作为地方官的收入。每年的收入有三四十万两之多。曾巩就说:“太守和百姓争夺利益,真的可以这么做么?”随后就放弃了这种做法,从那以后在福州任职的人就再也没有收取这个钱了。 在今天江西南丰县境内,盱江的东岸,分布着几座错落的山丘。在正对着县城南门的 山丘上,有一个天然的岩洞。这个岩洞宽约四米左右,高则是三米到五米不等,岩洞内的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阅读答案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回答21~23题(12分) 准①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②。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③,年少者往往罢去。或④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⑤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⑥,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⑦,百姓莫敢后期。累迁⑧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⑨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⑩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11也。” ——《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诗人。②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③多临轩顾问:大多会到亭台处观察提问。④或:有人。⑤知:做……知州。 ⑥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⑦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只是将乡里百姓的姓名写出来贴在县衙的门口。⑧迁:提拔。⑨擢:提拔。⑩引:拉。11魏徵:唐朝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常犯颜直谏,深得唐太宗的器重。 2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①年少者往往罢去()②事决乃退() ③尝奏荐某人为某官()④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2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②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23、通读文段,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参考答案:语文网 21、①适逢、正赶上②才③曾经④最终、终于 22、①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要取得功名,怎么能欺骗皇上呢?②每次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 23、才华出众,诚实守信,为官有方,敢于直谏。(答出三点即可)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唐宋八大家曾巩的故事有哪些

唐宋八大家曾巩的故事有哪些 曾巩的故事有很多,1071年,曾巩调任齐州知州。知州可是地方上的一把手,曾巩深知责任重于泰山。自古以来,齐鲁便以民风强悍著称,曾巩这个知州,绝对不好当。他清 醒地认识到其难治之处,决定重拳出击,打击豪强,树立威信。 当时有一周姓富户,其子周高为富不仁,横行乡里,民愤极大,但周家却是那种财大 气粗,权能动权贵的人家,和地方的官员们都沆瀣一气,百姓也是敢怒不敢言。曾巩初搜 集证据,迅速将周高法办,百姓拍手称快。章丘一带有一伙叫做“霸王社”的土豪,杀人 越货,无恶不做,曾巩就派兵把他们全部都给抓了起来,一举铲除了这个犯罪团伙,将31名罪犯判刑,发配边疆。他还在齐州开创了“保伍”之法,就是以五户为一保,监督出入,实行外来人口登记,如果谁家中有盗贼则鸣鼓请求其他人家相助。通过曾巩的治理,齐州 的犯罪了吧明显下降,偷盗、抢劫的时候都很少发生。由治安案件多发之州变成了平安之州,风气为之一清。 其实,曾巩在齐州的政绩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他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刺激了农业生产;修建齐州北水门,解决了困扰齐州城多年的水患问题;疏浚了大明湖,如今它已是济南 的著名景点;等等。后人曾在千佛山建曾公祠,还在大明湖畔建南丰祠,都是为了纪念曾 巩为齐州所作的巨大贡献。 曾巩绝弊讲述的其实是曾巩在福州的时候当官不与百姓争夺利益的故事,更多的是说 明曾巩廉洁自守的品质。曾巩是北宋散文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是““南丰七曾”之一,也位列唐宋八大家。 曾巩这个人为政比较廉洁奉公,又勤于政事,十分的关心百姓们的生活。他有被朝廷 派遣到明州、毫州等地当过知州。每个地方,只要是曾巩到过的地方,他都有政绩,在百 姓的眼中曾巩就好似上天派来拯救他们的使者。曾巩这个人在工作中,提倡少说多做,所 以他说得很少,做得很多。他的一生辗转了七八个州,却多是在在基层任职,所以他总能 为百姓处理一些切实涉及到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可以说曾巩一生为百姓做了实事、好事。 在他在福州任职的时候,因为福州的寺庙很多,而且当时的和尚认为福州的很富饶, 所以都争着要当寺庙的主事。所以为了能成为寺庙主事,都跑来贿赂曾巩。曾巩就派自己 的弟子去查访和辨别,然后按照应该有的次序授予他们应有的职位。他还在府院张贴了公告,说要一律禁止贿赂事件的发生,这样便断绝了大家想为自己谋个好前程去贿赂的弊端。 后来,他又发现福州没有守官的官俸田,以前都是每年卖蔬菜和水果作为地方官的收入。每年的收入有三四十万两之多。曾巩就说:“太守和百姓争夺利益,真的可以这么做么?”随后就放弃了这种做法,从那以后在福州任职的人就再也没有收取这个钱了。

袁枚纸鸢咏柳曾巩阅读对比赏析

袁枚纸鸢咏柳曾巩阅读对比赏析 导语:袁枚的《纸鸢》和曾巩的《咏柳》一个具有鄙夷权贵的意思,一个具 有讽刺权贵的意思。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袁枚纸鸢咏柳曾巩阅读对比赏析。 欢迎阅读! 纸鸢 袁枚 纸鸢风骨假稜嶒①,蹑惯青云自觉能。 一旦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 ①稜嶒:指才气、品格等卓越超群。 14. 袁诗中的“纸鸢”和曾诗中的“柳”倚仗的都是 。(1 分) 15. 对两首诗歌 中的字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袁诗首句中的“假”是对“风骨”否定。 B.袁诗第二句中的“自觉”二字饱含讽刺。 C.曾诗开篇的“乱条”已经透出感情倾向。 D.曾诗中的“飞花”“日月”隐含作者之喜。 16.《纸鸢》和《咏柳》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两者的“同工”之处做 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14、(1 分)风(答“东风”不给分) 15、(3 分)D 16、(4 分)两首诗都是咏物诗,所咏之物都是借他人之势,得意忘形,作 者都对此进行了严厉的讽刺和批判, 并严正警告他们不会永远得意下去, 终有一 天会受到打击(2 分)。两首诗都借物抒情(托物言志)(1 分),表达了作者 仗势得志的小人的批判和警告(1 分)。

【作品赏析】 《纸鸢》 “纸鸢”正是诗人所鄙夷的,指那些凭借权势权贵而得到了很高的地位。 咏物诗 (答托物言志亦可) , 诗中处处笔笔似乎都在写“纸鸢”, 其实, “纸 鸢”正是诗人所鄙夷的: 正是那些凭借权势权贵而得到了很高的地位, “一阔脸 就变”, 还自鸣得意, 飞扬跋扈, 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势利小人。 不矛盾。 在 《憎 蝇》 一诗中的苍蝇不管怎么说也还“天教生羽翼”, 在诗中诗人也预言着这些人 好景不长。如果说《憎蝇》中的“苍蝇”已经叫人厌恶,叫人鄙视,那么在《纸 鸢》中,作者说掉到了地上纸鸢还赶不上苍蝇,那意思是很明白的,是在说“纸 鸢”式“人物”就尤为叫人厌恶鄙视了。 《咏柳》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 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 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 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 “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 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 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 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 长,令人深思。

寇准传(节选)阅读答案及翻译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②,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宋史?寇准传》【注释】①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②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 4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①每期会赋役(适逢、正赶上)②事决乃退(才) 45.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准方进取,可欺君邪?答: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要取得功名,怎么能欺骗皇上呢? 46通读文段,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答:才华出众,诚实守信,为官有方,敢于直谏。评分:32分,答出三点即可。【翻译】寇准年少的时候就英武豪迈,通晓《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里不用详细翻译)。十九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太宗选拔人才的时候,大多会到亭台处观察提问,年纪小的往往放弃不用,有人教寇准虚增自己的年纪,寇准回答说:“我刚刚被选拔上,怎么能够欺瞒君主呢?”后来考中,被授予大理评事,管理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到征收赋税徭役的时候,寇准从没有下发征收的文件,只是将乡里百姓的姓名写出来贴在县衙的门口,百姓没有敢超出规定期限的。多次提升到殿中丞,担任郓州通判。后被征召至学士院考核,被授予右正言,直史馆,担任三司度支推官,转任为盐铁判官。正赶上下诏召集百官议事,寇准努力陈说厉害,皇帝更加器重他。提拔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曾经在殿中议事,话语不和皇帝的意思,皇帝生气起身,寇准就拉着皇帝的衣服,让皇帝重新坐下,事情解决了才退下,皇上由此嘉奖他,说:“我得到寇准,就犹如唐太宗得到了魏徵啊。”

曾巩绝弊阅读答案

曾巩绝弊阅读答案 《曾巩绝弊》 文言文阅读应该怎么去解答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曾巩绝弊阅 读答案 ,欢迎参考阅读!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 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 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 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 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 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 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知洪州。会江西岁大 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 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 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 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 余众溃复合, 阴相结附, 旁连数州, 尤桀者呼之不至, 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 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 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福州无职田, 岁鬻园蔬收其直, 自入常三四十万。 巩日: “太 守与民争利, 可乎?”罢之。 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 亳、 沧三州。 巩负才名, 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 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 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4.下列句子 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韵-项是(3 分) A.试作《六论》,援笔而成 援笔:提笔,执笔。 B.世颇谓偃蹇不偶 偃蹇:骄横,傲慢。 C.巩视之泊如也 泊如:恬淡无欲貌。 D.斟酌于司马迁、韩愈 斟酌:仔细地比较。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曾巩《咏柳》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曾巩《咏柳》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 ①倚:仗恃,倚靠。②狂:猖狂。③解把:解得,懂得。④飞花:柳絮。 【译文】 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不要只看 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解把飞花蒙日月”中的“飞花”,在诗中指的是什么?(柳絮) (2)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用意? (讽刺得势而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最终没有好下场。) (3)第四句的“天地”如果改为“秋后”也通顺。你觉得哪个词更好?为 什么? (“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秋后”与“清霜”语意 上重复。) (4)用现代散文 的语言表达后两句的含义。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 啊!) 试题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分析其寓意?(2 分)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 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2 分) (3)分析诗中“倚”字的艺术效果。

【阅读答案 】 (1)讽刺、揭露得势便张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用“天地”好。 “天地”着眼于空间, 有立体感, 突出了正气浩然之态。 (3)“倚”字有“依仗、 依靠”之意, 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的狂放之态,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柳,更形象讽刺了仗势猖狂得志的小人。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 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 遮天蔽日, 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 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 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 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 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 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 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 使这首诗 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寇准传》阅读练习二篇

《寇准传》阅读练习二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①,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 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且曰:“卿来何缓耶?”准对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师。”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庙见

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 (节选自《宋史寇准传》,有删改) 【注】①官府征调的敕命文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B.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C.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D.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指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也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社稷”原分别称土神和谷神,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文中用“社稷”代指祭祀。 C.“淳化”是宋太宗时期的一个年号。历代帝王遇“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改年号。

文言文阅读曾巩《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练习及答案译文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 曾巩 公讳益,字舜良。其先太原人,世久迁徙,而今家抚州之临川。祥符八年举进士及第,初为建安主簿。时尚少,县人颇易之,及观公所为,乃皆大畏服。其督赋税,未尝急贫民。或有所笞罚,唯豪剧吏耳。以故建安人尤爱之。尝病,阖县为祠祷。 改临江军判官。军多诸豪大姓之家,以财力自肆,而二千石亦有所挟为不法,吏乘.其然,干没无所忌。公至,以义折正二千石,使不能有所纵,以明惮吏,使不敢动摇。居顷之,都中肃然。诸豪大吏见公皆侧目而视,至以鄙言目公曰:“是不可欺也。”卒不得已,以他计出公。去,知新繁县。县有宿.奸数人,公既绳以法,其余一以恩信遇之,尝逾月不笞一人。 还知韶州,改太常博士、尚书屯田员外郎。属县翁源多虎,公教捕之。令欲媚公,言虎自死者五,舆之致州,为颂以献。公使归之曰:“政在德不在异。”州有屯兵五百人,代者久不至,欲谋为变。事觉,一郡皆骇。公不为动,独取其首五人,即日断.流之。或请以付狱,公不听。既而闻其徒曰:“若五人者系狱,当夜劫之。”然后众乃服。韶居南方,虽小州,然狱.讼最多,号难治。公既以才能治之有余,遂以无事。又因民之暇时,为之理营驿,表坊市道巷,使皆可以久远为后利。归丁父卫尉府君忧,服除,通判江宁府,改都官员外郎。 宝元元年二月二十三日以疾卒于官,享年四十六。 吾尝闻乡里长老言,公为人倜傥有大志。在外当事辄可否,矫矫不可挠。及退归其家,敛色下气,致孝于父母,致爱于族人之间,委曲顺承,一以恩自克。位不满其志,故在外之所施用者,见于小而已,今吾所书是也,其大可知。则家行最笃已,先人尝从公游,其言亦然。而吾又与其子安石友,故得知公事最详。其将葬也,遂为之铭。 (选自曾巩《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有删减) 5. 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吏乘.其然乘:趁着 B. 县有宿.奸数人宿:平素 C. 即日断.流之断:禁绝 D. 然狱.讼最多狱:案件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氏的祖先是太原人,家族很早就迁往外地。王公年轻时,当地人很轻视他,等到看了他做的事,都十分敬畏佩服。 B. 王公担任建安主簿时,他督缴赋税不逼迫贫苦百姓,建安人特别喜爱王公,有一次

咏柳曾巩原文赏析

咏柳曾巩原文赏析 《咏柳》 这首诗是继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咏柳诗之后, 描写春柳的力作。 但和贺知章的咏柳有一定区别。贺知章的咏柳用了拟人、物的手法,写活了柳和 风, 曾巩的咏柳则借柳讽刺那些势利小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咏柳曾巩原文赏析, 欢迎阅读! 古诗 《咏柳》 作者:曾巩 原文: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 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 遮天蔽日, 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 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 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 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 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 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 第四句以“不 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 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 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
1/7

人深思。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 元稹的家庭世代读书为官。 他的祖父元悱曾经担任过南顿丞, 父亲元宽也曾 经担任过兵部郎中。元稹长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宠爱他。从三四岁起父亲就 教他读书写字,背诵古诗。然而,好景不长,元稹八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前 母所生的几个哥哥, 不愿供养后母和弟妹们。 年轻的母亲郑氏只好带着子女离开 洛阳到凤翔去投依娘家, 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坚强贤淑的母亲没让生活的重担压 倒,她一方面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强对子女的教育。 凤翔是唐代西北要地,有重兵把守,社会一时比较安定,元稹在这里度过了 他的童年。母亲郑氏贤能知书,善于持家,白居易 曾大加称赞:“今夫人女美如此,妇德又如此,母仪又如此,三者具美,可 谓冠古今矣”。元稹自己也在《同州刺史谢上表》中曰:“臣八岁丧父,家贫无 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幼学之年,不蒙师训,因感邻里 儿稚,有父兄为开学校,涕咽发愤,愿知诗书。慈母哀臣,亲为教授。”可见元 母不仅持家有道, 还亲授元稹诗书, 担任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元稹自小勤奋好学, 不仅直接受教于母亲,还常常从邻人家里借书,然后徒步去姐夫陆翰家求教。表 兄胡灵之又教他诗歌 格律和骑马射箭。九岁时,元稹作诗成熟,惊叹于长辈。因成长于民间,他 对边塞风云和农村凋敝已有所了解。 初进宦海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 年)十五岁的元稹以明两经擢第。唐代科举名目甚多, 而报考最多的科目则为进士和明经两科。 不过两科相比也有难易之分, 进士科难, “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科“倍之,得第者使一二”,故有“三十老明 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而唐代文人也更为看重进士科。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 获取功名,选择投考的为相对容易的明经科,一战告捷。及第之初的元稹却一直 无官,闲居于长安。但他没有终止勤奋学习。家庭藏书给他提供了博览群书的条 件,京城的文化环境和他的广泛兴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养。次年得陈子昂《感 遇》诗及杜甫 诗数百首悉心读之,始大量作诗。 贞元十五年(799 年),二十一岁的元稹寓居蒲州,初仕于河中府。此时,正 当驻军骚乱,蒲州不宁。元稹借助友人之力保护处于危难之中的远亲。乱定,与
2/7

宋史寇准传阅读答案

宋史寇准传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他日,道逢狂人迎马呼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逊雅相善,逊嗾上其事。帝怒,罢知青州。真宗即位,尽以军事委准,准号令明肃,士卒喜悦。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上还行宫,留准居城上,使人视准何为。准方与杨亿饮博,歌谑欢呼。帝喜曰:“准如此,吾复何忧?”明年,罢为刑部尚书。三年,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准请间曰:“皇太子人所属望,愿陛下思宗庙之重,传以神器,择方正大臣为羽翼。丁谓、钱惟演,佞人也,不可以辅少主。”已而谋泄,罢为太子太傅,初,丁谓出准门至参政,事准甚谨。尝会食中书,羹污准须,谓起,徐拂之。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谓甚愧之,由是倾构日深。及准贬未几,谓亦南窜,道雷州,准遣人以一蒸羊逆境上。谓欲见准,准拒绝之。闻家僮谋欲报仇者,乃杜门使纵博,毋得出,伺谓行远,乃罢。 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炬烛。 在雷州逾年。卒,归葬西京。道出荆南公安,县人皆设祭哭于路,折竹植地,挂纸钱,逾月视之,枯竹尽生笋。众因为立庙,岁时享之。 注:匽,厕所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逊嗾上其事嗾:唆使 B 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薄:迫近 C 丁谓出准门至参政,事准甚谨谨:恭敬 D 及准贬未几,谓亦南窜窜:逃窜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寇准为人正直的一组是(A) (1)准方进取,可欺君邪(2)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3)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4)丁谓、钱惟演,佞人也,不可以辅少主(5)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6)准遣人以一蒸羊逆境上 A(1)(2)(4) B(1)(5)(6) C(2)(3)(6) D(3)(4)(5)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寇准才智过人,少年得志,十九岁就中了进士。虽功高名重,深得皇帝赏识和信任,但一生仕途坎坷,几起几落,屡遭贬谪。 B寇准招致丁谓加害,源起著名的溜须故事。但寇准却在丁谓落魄时给他送去蒸羊,并制止了想要报仇的家童 (娆雪+语文网) C寇准深得百姓爱戴,死后灵柩运往西京安葬,途径公安县时,百姓张挂纸钱,拦路哭祭。后来挂纸钱的枯竹都生出了竹笋 D寇准生活豪侈,常常大宴宾客,与宾客关上府门畅饮豪赌,甚至在军情紧张之际,依然纵酒痛饮,恣意欢谑。 7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 译文:_寇准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决后才退下,皇帝因此赞许他。 (2)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炬烛。 译文:_家中不曾点抽灯,即使是厨房厕所这样的地方,也一定点着蜡烛。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 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繁昌县兴造记 曾巩 太宗二年,取宣之三县为太平州,而繁昌在籍中。繁昌者,故南陵地,唐昭宗始以为县。县百四十余年,无城垣而滨大江,常编竹为障以自固,岁辄更之,用材与力一取于民,出入无门关,宾至无舍馆。故世指繁昌为陋县,而仕者不肯来,行旅者不肯游,政事愈以疵,市区愈以索寞,为乡老吏民者羞且憾之。 事之穷必变,故今有能令出,因民之所欲为,悉破去竹障,而垣其故基,为门以通道往来,而屋以取固。即门之东北,构亭瞰江,以纳四方之宾客。既又自大其治所,为重门步廊。门之上为楼,敛敕书置其中。廊之两旁,为群吏之舍,视事之厅,便坐之斋,寝庐庖湢,各以序为。厅之东西隅,凡案牍簿书,室而藏之,于是乎在。自门至于寝庐,总为屋凡若干区。自计材至于用工,总为日凡二千三百九十六日而落成焉。夏希道太初,此令之姓名字也。庆历七年十月二十三日,此成之年月日也。 始繁昌为县,止三千户。九十年间,四圣之德泽,覆露生养,今几至万家。田利之入倍他壤有余,鱼、虾、竹、苇、柿、栗之货,足以自资,而无贫民。其江山又天下之胜处,可乐也。今复得能令,为树立如此,使得无岁费而有巨防,宾至不惟得以休,而耳目尚有以为之观。令居不惟得以安,而民吏之出入仰望者,益知尊且畏之。予知县之去陋名,而仕者争欲来,行旅者争欲游,昔之疵者日以减去,而索寞者日以富蕃。称其县之名,其必自此始。昔孟子讥子产惠而不知为政,呜呼,如夏令者,庶几所谓知为政者与!于是过子产矣。 凡县之得能令为难;幸而得能令,而兴事尤难;幸而事兴,而得后人不废坏之又难也。今繁昌民既幸得其所难得,而令又幸无不便己者,得卒兴其所尤难,皆可喜无憾也。惟其欲后人不废坏之,未可必得也。故属予记,其不特以著其成,其亦有以警也。某月日,南丰曾巩记。 (选自《曾巩集》,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事愈以疵疵:糟糕 B.而垣其故基垣:城墙 C.而令又幸无不便己者便:有利 D.其不特以著其成著:彰显 【答案】B

咏柳曾巩古诗带拼音

咏柳曾巩古诗带拼音 古诗 咏柳曾巩带拼音,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 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 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 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一起学习一下古诗咏柳曾巩带拼音。 yǒng liǔ 咏柳 zēng gǒng 曾巩 luàn tiáo yóu wèi biàn chū huáng , yǐ dé dōng fēng shì biàn kuáng 。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jiě bǎ fēi huā mēng rì yuè , bù zhī tiān dì yǒu qīng shuāng 。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古诗咏柳曾巩阅读答案
1.根据你的物候知识,你觉得这首诗写的是那个季节的景象?从哪些词语 可以看出?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在文意上也通。 你觉得哪一种更好?请简述理由。 3.这首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参考答案: 1.初春(或“春季”) 咏柳 未变初黄(或“犹未变初黄”) 飞花(任说两词 即可) 2.(天地好,“天地”是指代人间。“清霜”是指代正义。着眼于空间,有 立体感,突出正义之气充满人间)(可从修辞、句式及写此诗的用意,主题来析) 3.运用了托物寓意。以柳树隐喻奸臣和邪恶势力,讽刺、揭露生活中那些得 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人间自有正义,最终必无好下场。形象逼真,寓意深
1/5

刻,别开生面。 古诗咏柳曾巩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 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柳絮在东风 相助之下, 狂飘乱舞, 铺天盖地, 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抓住了事物的特色。 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 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2/5

文言文三篇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登绍圣元年进士第,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移虔州教授。以尝言隆祜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注】。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旋追官勒停,会赦,任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日:“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日:“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 右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又言:“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祜学术,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破田畴,发墟墓,朴至,请罢之。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日:“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埃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墓日:“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选自《宋史·李朴传》,有删改) 【注】鞫:审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B.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C.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D.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绍圣、熙宁、元丰、贞观、康熙。 B.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C.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如“位在廉颇之右”。官位前加“右”表示比加“左”地位高。 D.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事迹或悼念性的文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曾巩诗词《咏柳》赏析

曾巩诗词《咏柳》赏析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 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 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 接下 来小编为你带来曾巩诗词 《咏柳》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柳 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柳是传统意象之一。两首诗同为咏柳诗,但画面风格迥异,所表达的 情感也不同。请分别分析。(4 分) (2)请结合诗歌 内容分析两首诗不同的艺术手法。(4 分) 答案: (1)郑诗:描描写了一幅江畔桥边柳丝轻拂,依依袅袅、柔美而富有生机 的春景图;表达了离人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曾诗:描绘了一幅杨柳借东风之势,柳条狂舞柳絮纷飞的画面;讽刺了得势 猖狂的恶势力。 (2)郑诗:衬托。以春风骀荡,杨柳妖媚之美景,衬托离人眷恋之情。 曾诗:比拟。以借东风之势狂舞之柳比拟得势猖狂的小人。 托物言志(象征)。借对杨柳的贬抑,讽刺(小人)邪恶势力。 郑诗赏析: 题目只一柳字,柳即留。古人折柳赠别,有挽留,依依不舍之意。古典诗歌

中,柳这一意象与离愁别绪、思乡怀远紧密相连。所以,题目虽只有一字,但却 主题鲜明。 然而, 描描写对象为柳, 诗中却无一个柳字。 其实, 诗歌句句描写柳, 句句含情。试看: 首句半烟半雨江桥畔,描写柳树在烟雨中摇曳多姿。江桥畔是离别的地点, 而柳却偏偏生长于此, 不免触动离人的满怀愁绪。 半烟半雨表明送别是在春季的 一个阴雨天。四周烟雾飘渺笼罩,给人一种朦胧之感。此处诗人用意精妙:一是 朦胧的烟雾就像是离人朦胧的眼泪,就像是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 纵观一、 二句, 描写景清新自然, 但又愁绪绵绵。 用语复沓回环, 节奏舒缓, 平仄声调起伏,与离人步伐缓慢、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态十分吻合。 如此愁绪,恰似一江春水,蓄势待发。第三句会得离人无限泪,一语点破离 情,奔涌而至,并迅速弥漫,令人窒息。会作领会,体会解,连无语的柳树都深 受感动, 居然体悟出离人之情, 可见这愁非常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 王国维的 《人 间词话》中所说有我之境,此句正是把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使景物也具有 人的情感。达到心灵的东西借感性化显现出来(黑格尔《美学》)的效果。离人 无限泪又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清新的画面:离人执手相看泪眼,纵有千言万语,也 无言以对。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有无边的愁绪萦绕。真是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 人送断肠人。 至此,主题突显,情意浓烈,诗歌已及高潮,但诗人并未结束,而是轻柔一 转,妙笔生花。千丝万絮惹春风言春风中柳条婀娜,柳絮飘飞,一个惹字尽得其 妙。柳丝轻拂,依依袅袅,似在挽留什么,亦如牵曳着离人的裙带,缠绵多情。 柳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离绪。此情此景,用晏几道《清平乐》 中渡头杨柳青青, 枝枝叶叶离情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再看千丝万絮即千思万绪, 一语双关。明描写柳树妩媚多姿,暗描写春风撩拨离人心弦,思绪深永。又与上 句无限相得益彰,真是处处含玄藏意,令人回味无穷。此处如换成春风惹柳,便 平淡无奇了。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 之后,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有所减弱,而郑谷的七绝却依然长于抒情 且富于风韵,此诗集三者于一体。前两句描写景蓄势,渲染离情。第三句突兀而 出,点明主旨。末句语出自然,韵味深长。诗人描写得情真意切,明白晓畅,毫 无削足适履,刻意求工之嫌。梅尧臣《论词随笔》有云:意不浅露,词不穷尽, 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细品郑诗,正深得其中之真意。 曾诗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描写得十分生动。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 狂飘乱舞, 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 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

《寇准传》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寇准传》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寇准传》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②,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②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 【试题】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每期会赋役()②事决乃退()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3.通读文段,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适逢、正赶上②才 2.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要取得功名,怎么能欺骗皇上呢? 3.才华出众,诚实守信,为官有方,敢于直谏。 【译文】 寇准年轻时才华出众又认真努力,精通《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十九岁时中进士。太宗选拔人才,经常亲自到殿前平台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经常不被录取。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回答说:“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被录取,怎么能欺骗君主呢?”后来寇准考中,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先后担任归州巴东县、大名府成安县的县令。每次到了交税赋服役的时候,从没拿出官府征调敕命文书,只根据乡亲的姓名张贴在县门口,百姓从没有敢误期的。连续升职担任殿中丞、郓州通判。皇帝在学士院将他招来考试,授予寇准右正言、直史馆的职位,做为三司度支推官。后来又变成担任盐铁判官。早晨会师官员们讨论国事,寇准极尽陈述事情的优点和缺点,皇帝更加的器重他了。把他提升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寇准曾经在宫殿之中向皇帝启奏事项,他的话与皇帝的想法不相符,皇帝很生气地站起来,寇准于是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决后才退下。因此皇帝奖赏他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文皇得到了魏征一样。”

贺知章《咏柳》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贺知章《咏柳》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 对比赏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似剪刀。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1、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后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______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 3.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 4.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中碧玉是乐府所写的一位妙龄女郎,这里以此比喻高高的树干。丝绦即丝带,这里以翠绿的丝带喻写纷披下垂的柳条。

B.贺诗中三、四句设问作答,谁裁出,似剪刀,其意思是春风像碧玉手中的剪刀,剪出了千万条的柳叶。 C.曾诗中初黄指柳枝初吐嫩芽,呈浅黄色。乱、倚、狂表达了愤怒、憎恶、嘲讽的感情色彩。 D.曾诗中解读作jiě,意思是散开、抛洒。清霜指肃杀的严霜。三、四句的意思是以飞舞的柳絮去遮掩日月的光明,,忘了春夏之后,秋天的严霜将把柳叶剥得精光。 5.关于这两首诗,分析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用梳妆打扮的碧玉少女为喻,描写了早春二月的垂柳。又以春风像少女纤纤素手中的利剪为喻,写出春风下柳芽萌发。这样写使诗的后两句与前两句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说想象出奇,描写生动。 B.曾诗一反托物寄兴、言志抒怀之常格,以所咏之柳比喻某些政治小丑得意忘形、猖獗一时的丑态;告诉人们那些得志小人以蒙骗手段为非作歹,总有一天失势遭殃,受到惩罚。与传统咏柳诗相比,可以说是反其意而用之的别调。 C.两首诗同为咏物诗,构思均与传统咏物诗相异。贺诗咏柳而不抒离别思乡感伤之事,曾诗咏柳而不颂柳,却反其意以喻小人,进行贬斥、嘲讽。 D.两首诗都为七言绝句,都以柳作喻,有深刻的寓意。贺诗颂扬了唐王朝兴盛、光明;曾诗抨击了北宋末年政治斗争之黑暗。 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