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几千年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

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一定是很和谐的。仁的思想,还体现在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为了重信义可以牺牲生命。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说到义字,就会想到朋友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这是小义。我们要讲的是大义,

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不能变节投敌。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对待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出卖朋友,不能损害朋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作为我们来说,就是积极维护公司的利益,不能阴奉阳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更不能做俗话说的吃里扒外的事情。

提倡“礼”,就是注重礼仪,尊重他人。“礼”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用珍贵的器物祭祀,表示对“天”的感谢和尊重。礼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说到“礼”,就是要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礼仪、礼节和礼貌。大到国家的外交,要遵循它;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要遵循它。讲究礼仪、礼节和礼貌,既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个人素质的基本体现。礼的实际运用,也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难怪不讲“礼”的人,人们会鄙夷说他是个“动物”。提倡“智”,就是提高素质,服务社会。知是智的古字,先有“知”字,方有“智”。“知”的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熟悉到可以脱口而出。因此,我们把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人,成为智者。可见,这个“智”的要求,是“大聪明”,不许耍“小聪明”;小聪明的人,不

是“智者”。“智”首先体现的就是个人的能力。这个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如果都是无才无德的人,这个社会是不会发展的,甚至会陷入民族危机。作为每个人来说,首先要养家糊口,如果没有一技之长,那么不要谈服务社会,恐怕家庭都很难稳定。现在,竞争的形势非常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体现在个人能力上,读了大学找不到工作比比皆是。因此,只有强化自身的能力,才能谈得上为社会为家庭做贡献。提倡“信”,就是诚信守法,一诺千金。信,心里有什么话就直说,古人说,言为心声,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真实的、不虚伪的。一个说话言不由衷、言行不一的人,肯定不是重“信”的。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孔子还把“信”上升到国家政权的高度,治国“三要”,即“足食,足兵,民信之”,也就是说,国家的根本,要让人民安居乐业,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来保护胜利果实,国家要用信用来维系整个统治体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对于一个人来说,更得信守承诺,讲究信用。一个没有信用的国家,一定没有前途,一定会灭亡的;同样,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在社会上是混不下去的,最终被社会抛弃。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ti,敬重兄长),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条:弟子……,分明最对小孩子说的。这一条教大家谨言慎行,切不能有开拓精神。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这条教大家当官,抬高自己的威信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抬高自己的亲信(实质也是抬高自己)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条前半句是真理,但后半句是教被统治的人学会忍耐。 4、刚、毅、木(朴实)、讷(ne ,慎言),近仁。这条教大家做一个良民。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条有道理。 6、当仁,不让于师。这条也有道理。可惜后来被孔子自己否定了。 7、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8、曾子曰:“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条告诉大家反思,自我批评是有道理的。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立身社会)也。这条告诉大家有信用,有道理,但是不通俗,不如讲一个“狼来了”的故事 1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条有意思,表面上是告诉大家进步的道理,实质上又有“必须要看别人,和别人比”的不良倾向。 11、以约(随时自律)失(错误)之者鲜矣。这条也有道理,告诉大家“要记住怎么做是错误的”,让但是这也是一个大的方向错误,儒家始终也是这样,告诉大家不能怎样做,而从来不说应该怎么做。 1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条有道理。 13、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讲求),闻义不能徙(xi ,迁移、听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条有道理,孔子批判了“学而无用”。 14、子绝四:毋(wu)意(猜

测)、毋必(绝对肯定)、毋固、毋我。这条更绝,每一句都有道理,但又相互矛盾,试想一下,照这条说的,没有任何正确的想法,(就是什么也不要想),换句话就是听上级领导的而自己什么也别想。 1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哲理,好深啊 16、言忠信,行笃(du全心全意)敬,虽蛮貊(mo,偏远)之邦行矣。 17、躬自厚(严于律己)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这条是作人的道理,不过前面的道理说得很对,最后的目标却太世俗无聊了“则远怨矣”,就是为了不挨骂么 18、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这条是正确的,知错了,能改就改。 1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条说得是孝道,不过太过份了,(幸亏孔子时代人的寿命短,死得早,要是像现在这么长寿,子女就别干什么大事业了)20、不患(担心)人之不己知(了解),患不知人也。这条有一定道理,不过还是说“必须要看别人,和别人比”,别人的想法就那么重要吗? 21、放于利(私利)而行,多怨。这条有道理,告诉大家不要太贪 2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条有道理,告诉大家不要因为现在自己能力不行而不努力进取。 23、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次于“生而知之”)。这条告诉大家一个学习的方法就是“博学” 24、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条有道理,心胸开阔些才好 2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条是屁话,就跟算命先生说得一样,两头堵,

总有一头对 26、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条有道理,少说多干是对的。 28、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错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这条所有的话都“有道理”,但再往后说,又有几个人能做到“知者”呢? 29、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条对于有些人适用,即有“大德”“大谋”的人,本来就是平民百姓,没有什么大谋,就无所谓了。 30、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这条有道理,不能人云亦云,没有实际根据就乱说 31、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3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理解)而不愠(yun ,怨恨),不亦君子乎?这条有道理 33、(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真啰嗦,这条和第27条一样 3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浮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条看似有道理,但我们能苛求所有人都是所谓的“君子”吗?我看不如“野”“史”一点比较自在。 3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忧愁不安)。这条说得就是我,小人嘛,没有君子的胸怀,委委琐琐、每天发愁、走路靠边、下棋占角,难当君子啊 3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条有道理,要促成他人干好事,不过必须要搞清楚他干的是不是真正的好事 37、君子思不出其位。这条也太过份了,要求行为循规蹈矩也就算了,想一想其它的也不行,真是管天管地啊 38、仁者不

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条有道理,要有大仁大智大勇 39、君子矜(jin 慎重)而不争,群而不党。这条告诉读书人,有了不满也要忍着,更不能聚伙造反 40、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不端)废言。这条有道理,说得好不一定做得到,犯错误的人说的话也不一定都不对 41、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后患),见得思义。这条≈绕口令 4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条告诉大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能干涉他人“内政” 43、居(处在岗位)之无倦,行之以忠。这条告诉大家要勤恳,要听话 44、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条有道理,当官要以身作则 4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上条 4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条还是老毛病,告诉大家怎样干不行而不告诉大家怎么做是正确的。而且道理也不对,“名正言顺”是不是事就一定能成呢?反过来名不正言不顺事情干成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名是外在的,是外因,而干事情的能力才是内因,所以这认为这条是本末倒置。

47、君子名(定下名份)之必可言(讲得出道理)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马虎)而已矣。这条和上条一样,还是以“名”作为立足点,强调形式生于内容。

48、毋欲速,毋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条是一个很好的道理。但我们不能机械地执行。遇事要考

虑多方面原因,该速战的不能为了等“时机成熟”而错过了已经很好的时机,在不失大体的情况下先得一些小利也是不错的选择。 49、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yu)?(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新序.杂事三〉)。 50、宽则得众,信则民任(出力)焉,敏则有功,公则说(悦)。这条有些道理,是给统治者说的治国之道 5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条有道理。 5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ai 倦而不得)。这条是难得的真理,既要学习,也要思考 5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条是学习的道理 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条有道理5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这条有道理 5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条有道理,不过再加上一句“学不如干”就更好了。 5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58、子曰:“有教无类”。这条好有道理喔,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试问孔子的学生又有几个农民呢? 59、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不出差错),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条明显是歪理,第一句“生死有命”是让穷人认为自己就应该穷,第一句又在讲“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的庸人哲学,第三句还凑合。 60、子曰:“吾十有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条有一个绝佳的解释:“我十五岁就立志要办学(因为很赚钱),交三十两学费的只能站着听课,四十两的可以问老师问题直到没有问题为此,交五十两可知明天考试的命题,六十两可以让老师专讲自己喜爱听的知识,七十两就随便了学不学都能毕业。

6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条有道理,说的是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62、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何矣。”这条有道理,没必要老是想得太多,想两次就够了,剩下的边干边想。 6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条有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6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条有道理,非而知之是不对的(可惜孔子却鼓吹“生而贵之”) 6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像流水一样),不舍昼夜。”这条哲理 66、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i ),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这条讲了持之以恒的道理 6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这条有道理,长江后浪推前浪6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条说一个人要意志坚定 69、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条说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70、言必信,行必果。这

条有一定道理,言出必信,但干什么事在于行动和奋斗的过程,不在于结果,“不以成败论英雄”。 71、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错字“己”应该是“已”)这条看似有理,实际“行已有耻”本来有理,但以“君命”有目标,也太不值钱了。 7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犯言直上)。” 7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条有一定道理,但我们也不能排除“盗亦有道”,梁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7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5、颜渊喟(kui)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坚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76、不怨天,不尤人,下学(学知)而上达(探求道德),知我者其天乎。这条说了一个良好的品质——“走自己的路”,然而孔子这句说得太空,他的思想是以他人的思想行为作为参照的,所以“下学而上达”根本不可能。 77、过犹不及。 78、“闻斯行诸”—“求(冉求)也退,故进之;由(仲由)也兼之,故退之”。 79、既来之,则安之。这条有道理 80、无可无不可。这条废话,说的是“没有什么不行的” 81、曾子曰:“慎终(父母后事)追远(追念先祖),民德归厚矣。”这条告诉大家对重视先人的后事,但孔子提出的目的的让百姓忠厚并且不思进取,永远生活的先人留下来的过去。 82、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条有道理 83、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宽博)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条说把“仁”当成一项伟大事业来做 8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条说的“学以致用”的道理很好,但最后又以倒霉的“仁”为目标。 85、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显示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这条是其弟子对孔子的吹捧 86、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条有道理 87、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怜悯)不能。这条说的是“宽于待人”的道理 88、子夏曰:“大德不逾闲(界限),小德出入可也。”这条说的是“不拘小节”,有道理。 89、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这条有道理,不能过分注意小事而忽视了大事。 90、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条说君子的改正错误,不过说“人皆见之”太过偏激了。 91、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没有),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这条说的是学习要持之以恒,逐渐积累 92、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这半句有道理,但没有写出后半句“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后半句说这些农工业的小技能不能成大事,君子是不干的。这一整句说明孔子从思想上还是鄙视劳动者的。孔子自己看不起我们这些“小道”没什么大不了,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不要听信孔子的屁话而看不起自己。 93、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计较),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9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有子)这条是劝大家做事本分一些“本立而道生”,大家本分了,统治者也就“道生”了。 9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条本来是有道理的,告诉统治者要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安定,但是孔子把平均分配的范围限制在了“士大夫”的贵族之内……真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啊。 96、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贡)这条和“己所不欲”是一个意思,有道理。 97、“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条我就不赞同,我认为:不学诗,以嘴言,不学礼,以腿立。我们没必要干什么事都按固定的老套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98、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不行)矣哉。这条是半句,没什么意思 9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条有道理,说了人生下来都是差不多一样的品行,但孔子又肯定了“生而贵之”的贵族遗传学说,真是自相矛盾。 100、子曰:“辞,达而已矣。”这条有道理,说话只要让人听明白就行了,不过这又和他说的“不学诗无以言”相矛盾。 101、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这条有道理,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一定要坚持。 10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条,我想问一下,您是不是老百姓,连这么残忍的话都拿来当作经典。这句的意思是这样的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

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大体意思是子贡问孔子,“假如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只能满足‘粮食、军队、对统治者的信任’三个中的两个,那么暂时去掉哪一个呢?”孔子说“先不要粮食。要说死,人总是要死的,但没有统治者的威信,国家就不存在了……”呜呼,老百姓吃不饱饭饿死了没人管,而国家的绝对统治要维护,这是什么逻辑?难道百姓都饿死了,只剩下几个肥头大耳的贵族,国家就能发展吗?难道这就是您孔老夫子所提倡的“仁”吗? 10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条说:有智慧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 10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条说:志士把“仁”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105有子曰:“礼之用,和(中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得心应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条也很荒谬,古之圣贤治国的自然和谐之道是正道,是内在的、自然的,而孔子却要求用外在的“礼”来节制、指导和谐是不行的。这条体现了孔子重外在轻内在、重形式轻实质的形式主义思想,当然,这也是我国所谓的“优良传统”。 106、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兑现)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这条有一些道理,但孔子又以外在的“义”“礼”作为最终目

标,实在是…… 107、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i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这条说了“礼”的重要,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事倍功半;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做事没有条理;只是直率而不以礼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其实孔子这条理论恰巧是自掘坟墓,我们反过来看,没有“礼”的后果是多加辛苦、畏缩、尖刻等等,这些都只是小问题,但如果只是片面强调“礼”,而忽视了“恭”“慎”“勇”“直”这些基本的内在的品行,那后果就不只是这些小问题了。 108、克己复礼为仁。这条明显地阐明了孔子所谓的“仁”。遵守“礼”的要求就是“仁”,刚才我就说“礼”终究是外在的,内心丑恶的人也可以精通礼节。比如日·本·鬼·子,每天见面要礼节周全,但是却常常实行惨无人道的杀戮,战斗结束就把战刀擦干净放整齐,但这刀再干净也归是满带血腥的屠刀。 10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条中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孔子却更正“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说明两点,第一孔子看不起劳动人民,并且认为劳动者天生就是贱种,劳动者应该接受自己贫穷的

现实并为此感到快乐。第二孔子认为富人的首要任务是学“礼”,而不必帮助穷人摆脱贫困。 110、非礼勿视,非礼

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说了,这条又在说“礼” 111、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条: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我认为“中庸是狗屁” 112、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这条好像又是半句 11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品性完美的人)矣。这条第86条有 114、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115、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食禄)。这条有道理,要先想怎么干事再想能得到什么。但是可怜的是孔子只把这一原则用在了“事君”上。 116、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u 瞎子)。这条是说话的礼节,有道理。但孔子只知道礼节,而没有提到说话的内容。假使一个人再懂礼节,却说不出实际内容,那才真是说话的大忌呢。 117、时(适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这条有一定道理,但说的还是“要以别人喜恶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这个可笑的道理 118、用之则行,舍(不用)之则藏。这条有道理,能屈能伸 119、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不及别人)。这条是孔子教育学生:要学会察言观色、揣摩人心、恭维别人,才能做到通达。请大家注意:这里的“质直”并不是直率、正直的意思,而是孔子所谓的不偏不倚、合乎理法的“直” 120、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友直,友谅(信实)、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奉承),友善柔(口蜜腹剑),友便佞(ning 夸夸其谈),损矣。这条是交友的道理 121、不逆(猜测)诈(搞欺诈),不亿(臆度)不信,抑亦先觉者(最先觉察别人),是贤乎。这条说的是要学会识人。当然这是一个好道理,能识人是好的,但孔子却过分鼓吹了“识人”的作用。 122、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重视)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dan 惧怕)改。这条有道理。 12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总结说出)”。这条有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24、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离经判道)矣夫。这条说的是孔子的追求:学文、学礼,不离经叛道。 125、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条有道理,要问心无愧就会无所畏惧 126、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条有道理 127、君子易事(事奉)而难说(悦)也。悦之不以道,不悦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悦也,悦之虽不以道,悦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这条有道理,往往君子是很难侍候的,给他帮忙办事也不一定说你的好。 128、君子义以为质(基础),礼以行之,逊以出(表达)之,信以成之。这条说了一个君子的标准(真是麻烦啊,所以我不作君子) 129、君子贞(坚守正道)而不谅(固执)。这条有道理,不能过于固执130、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

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色既衰,戒之在得(贪多)。这条有道理,要戒色戒气戒贪 131、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位置)而众星拱之。这条有道理,首先自己要有自己的道德。 132、多闻阙(que留下)疑,慎言其余,则寡(错)尤;多见阙疑,慎行其余,则寡悔。这条说得道理,要多听多看,再从中选择有把握的。 133、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条是孔子的一个笑话,因为他已经多次提出“生而知之”是错误的,但在贵族面前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真是个小人。 134、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这条又说了孔子的保守思想,只敢于说而不做,只停在古人的成果上而不敢创新。 135、其言之不怍(zuo 惭愧),则为之也难。这条有道理,讲大话的人越是说得肯定,话讲得也越离谱 136、君子忧道不忧贫。这条啊……所以说孔子是富人不知道穷人的日子不好过啊 137、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条挺有道理,孔子幸亏没活到今天,要不然我早上去骂他个丫N的了。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中华民族传统十德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中华民族传统十德“仁”:仁人、爱人、仁爱。 “仁”是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 “智”通“知”。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信”:诚信、信任。 “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求和。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忠”:忠诚、忠良、忠恕。

忠孝仁义礼智信廉由来

1、忠 弦高稿军 弦高是郑国的一位行商,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做生意。鲁售公三十三年(前627年)他去周王室辖地经商,途中遇到秦国军队,当他得知秦军要去袭击他的祖国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惰,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稿劳秦军。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 2、孝 缇萦救父 淳于意为人治病,不想得罪了官府,被判"肉刑"押住长安。他的女儿缇萦年纪虽小,却坚强的陪父亲一同前往。缇萦为父亲的冤屈到处奔走,把信递送到了汉文帝手中,终于使父亲得到了自由,汉文帝也下令废除了"肉刑"。 3、仁 “冯谖客孟尝君” 讲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鱼、出有车、他的母亲也得到了孟尝君的照顾。 4、义 季扎还愿 王子季扎在父王去世后主动把王位让给了大哥,并出使各国。在徐国与国王徐公结下友谊,季扎见徐公深爱自己的宝剑,心中默许出使回国时将剑赠与徐公。但季扎回来时,徐公竟已经去世了。季扎来到徐公安葬处,将宝剑摆放在墓前。 5、礼 孔融让梨 在孔融小的时候,叔叔曾经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让他把六个梨分给六个弟弟妹妹,但是必须还有一个梨在盘子里。聪明的孔融想出了一个办法,圆满的把梨分了。 6、智 诸葛恪得驴 三国时,吴王孙权在宴会上用一头驴来取笑诸葛谨。在场的诸葛谨幼子诸葛恪机智聪明,不但解除了父亲的尴尬,还受到吴王的赏识。吴王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7、信 明山宾卖牛 明山宾是个出了名的老实人,因为家贫,不得不便宜卖掉家中的老牛,回家的路上,他又急急忙忙赶回追上买主,讲明牛曾得过"漏蹄病",已经治好了。围观的群众称赞明山宾。 8、廉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仁义礼智信》读 后感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孔子曾把“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把“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性善说”,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把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仁义礼智信(彩图注音)》15个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美德,60个最为人熟知的名人典帮,45个正反模范故事,15个反面对照故事。正反对比读典故,传统美德记心间。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 《荀子正名》 信,言合于意也。 《墨子经上》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博爱者为仁 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礼智仁义信 Word 文档

2009-1-13 11:03 满意回答我认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内涵的概括,要在传统的原“五常”-------“仁、义、礼、智、信”基础上,再加新“五德”-------“忠、孝、节、勇、和”,从而成为“十德”------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 “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智”通“知”。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智”在知道遵道。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信”:诚信、信任。《说文》讲:“人言为信”。“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求和。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几千年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

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一定是很和谐的。仁的思想,还体现在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为了重信义可以牺牲生命。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说到义字,就会想到朋友义气,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 忠孝勇恭廉的意思是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 仁义礼智信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 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 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温良恭俭让 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 节约,让即谦逊。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忠孝廉耻勇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 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义 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他们把“义”他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礼 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他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视“礼”,把“礼”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战国末和汉初的儒家对“礼”作了系统的论述,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情欲,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忠孝志正善,和谦静悟省,实干勤学恒,做事先做人;“仁”做一个有仁义的人,仁爱万物仁厚待人仁慈之心仁义之道。“义”做一个讲义气的人;君子喻以义心守道义心生侠义重情重义;“礼”做一个知书达礼的人 懂礼貌知礼节知书达礼礼让三先;“智”做一个智慧的人 机智理智明智大智睿智;“信”做一个诚信的 人言而有信重诺讲信责任诚 信;“忠”做一个忠诚的人;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家乡忠于主管忠于团队忠于岗位 “孝”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讲孝道尽孝心孝顺父母孝敬老人 “志”做一个有志气的人 有志气有骨气有节气有志向 “正”做一个正直的人 正义正气正直 “善”做一个善良的人 积德行善与人为善善良善心善意 “和”做一个和气的人 家庭和谐企业和谐国家和谐世界和谐人类和谐 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 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睦共处和衷共济 “谦”做一个谦虚的人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谦虚谨慎虚怀若谷 “静”做一个宁静致远的人 安静宁静平静每遇大事有静气 心静如水动静得宜宁静致远 “悟”做一个善思考的人 悟性感悟体悟觉悟

思而悟悟而行 “省”做一个善反省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时时反省事事反省处处反省 “实”做一个务实的人 真实诚实求实务实扎实 说实话做实事老老实实实实在在 “干”做一个实干的人 实干苦干会干巧干 干实干好干成干赢 “勤”做一个勤奋的人 一勤天下无难事勤能补拙勤奋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天才需要勤奋天才+勤奋才能成功 “学”做一个爱学习的人 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时时学习事事学习处处学习 工作中学习实践中学习交流中学习生活中学习一辈子学习 “恒”做一个有恒心的人 持之以恒人贵有恒事贵在恒有恒则成。

仁义礼智信故事

仁 中国历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爱治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将妇女幽禁在深宫中是浪费百姓的财力,因此他先后将3,000多宫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选择丈夫结婚。 贞观二年,关中一带干旱,发生了大饥荒。太宗又对大臣们说:“水旱不调,都是国君的罪过。我德行不好,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如此的艰难窘迫?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很可怜他们。”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还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丽,驻扎在定州。太宗驾临城北门楼安抚慰劳将士。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进见,太宗下诏派人到他床前,询问他的病痛,又敕令州县为他治疗。因此将士都高兴地愿意随从太宗出征。等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时,太宗又诏令收集阵亡将士的骸骨,设置牛、羊、猪三牲为他们祭祀。太宗亲自驾临,为死者哭泣尽哀,军中将士无不洒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里说起这件事,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泣,死而无憾了。” 义 关羽与刘备、张飞失散,来到许昌后,曹操待他非常恩厚,赐他一宅府邸,而关羽为了避嫌,分一宅为两院,让两位皇嫂住内院,自己居外院,中间用十名老将把守,晨夕问安,留下来“两院英风”的高风亮节。关羽在春秋楼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得知刘备

健在,于是载护着二位皇嫂,辞别曹操,踏上了归汉之路。当时情形是,曹操听到关羽辞别的消息,非常惋惜,立即追至灞陵桥向关羽赠袍献酒,以饯其行。关羽疑心有诈,立马桥上,以刀挑袍,长揖而去,由此便有了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千古壮举。 礼 孔融,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他七岁时,一天祖父过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梨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给自已留了个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长辈,是做人的道理!” 智 曹操不但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个成功的父亲。曹冲表现出解决问题的高超思维能力。曹操坐骑的马鞍放在仓库中,不慎被老鼠咬坏。库吏大惊失色,自认必死。曹冲知道后,心生一计:他先用利刃将自己的单衣穿戳成鼠齿状,然后装成一脸愁色的样子去见父亲。曹操问他何事忧虑?曹冲说:“世俗以为鼠齿衣者,其主不利。今单衣见齿,是以忧戚。”曹操赶紧安慰爱子,说:“此妄言耳,无所苦也。”过了一会儿,库吏前来报告曹操那桩马鞍被鼠咬坏一事,曹操听后,笑着说:“连我儿子的单衣都被咬坏,何况马鞍乎?”根本没有追究的意思。

忠孝礼义廉耻信勇

忠 从小篆的造字可见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 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 诚如《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因此无论我们是做大事业的,还是在平凡职位上的,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 曾子每日反省自己,首先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意为「别人托付给的事情,是不是忠实且尽心尽力地办到了?」比如说,作为一个公务员,领导交代办理的事情,尽心尽力地作圆满了吗?身为母亲,为家庭尽职、尽责地教养孩子了吗?作为父亲,可堪为子女作榜样了吗?当学生的,功课认真努力了吗?各自在岗位的职务上尽忠了吗?果真能效法曾子每日反省的功夫,察照每日自己「忠诚」的程度如何,未尝不是向上提升的好方法。 尽忠确实是做人的根本。 忠孝仁智礼义信是什么意思 仁义礼智信是五德,顺序不要搞错。中国传统哲学归于老子。老子认为德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然后才是仁义礼智信。做不到自然就求仁,失仁则求义,失义求礼,失礼求信。所以顺序不要颠倒。单独的解释:仁是爱。义是坚持真理的态度。礼是遵循等级的表现。智是对他人的了解。信就是诚信。 汉武帝时期,儒家代表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五常就是五德。三岗中体现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以后代儒家就增加忠孝两个概念。其是属于礼的范畴。还有一个字就是悌,忠孝悌都做到了就可以称为君子了。 是古代士大夫阶层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即忠、义、礼、智、信,至于仁、孝是宋代程朱理学兴起后纲常理论中所强调的,当然也是古已有之,字面意思就好理解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也是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孝:是孝顺。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往大了说,可以是对国家尽忠,这也是大“孝”。

忠孝仁义礼智信类词句

忠孝仁义礼智信类词句

————————————————————————————————作者:————————————————————————————————日期:

忠孝仁义礼智信之类的词句 悬赏分:0 |解决时间:2007-6-17 20:49 |提问者:63506261qq 我认为论语的都可以啊 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ti,敬重兄长),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一条:弟子……,分明最对小孩子说的。这一条教大家谨言慎行,切不能有开拓精神。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条教大家当官,抬高自己的威信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抬高自己的亲信(实质也是抬高自己)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这条前半句是真理,但后半句是教被统治的人学会忍耐。 4、刚、毅、木(朴实)、讷(ne ,慎言),近仁。 这条教大家做一个良民。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条有道理。 6、当仁,不让于师。 这条也有道理。可惜后来被孔子自己否定了。 7、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8、曾子曰:“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条告诉大家反思,自我批评是有道理的。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立身社会)也。 这条告诉大家有信用,有道理,但是不通俗,不如讲一个“狼来了”的故事 1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条有意思,表面上是告诉大家进步的道理,实质上又有“必须要看别人,和别人比”的不良倾向。 11、以约(随时自律)失(错误)之者鲜矣。

这条也有道理,告诉大家“要记住怎么做是错误的”,让但是这也是一个大的方向错误,儒家始终也是这样,告诉大家不能怎样做,而从来不说应该怎么做。 1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条有道理。 13、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讲求),闻义不能徙(xi ,迁移、听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条有道理,孔子批判了“学而无用”。 14、子绝四:毋(wu)意(猜测)、毋必(绝对肯定)、毋固、毋我。 这条更绝,每一句都有道理,但又相互矛盾,试想一下,照这条说的,没有任何正确的想法,(就是什么也不要想),换句话就是听上级领导的而自己什么也别想。 1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哲理,好深啊 16、言忠信,行笃(du全心全意)敬,虽蛮貊(mo,偏远)之邦行矣。 17、躬自厚(严于律己)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这条是作人的道理,不过前面的道理说得很对,最后的目标却太世俗无聊了“则远怨矣”,就是为了不挨骂么 18、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这条是正确的,知错了,能改就改。 1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条说得是孝道,不过太过份了,(幸亏孔子时代人的寿命短,死得早,要是像现在这么长寿,子女就别干什么大事业了) 20、不患(担心)人之不己知(了解),患不知人也。 这条有一定道理,不过还是说“必须要看别人,和别人比”,别人的想法就那么重要吗? 21、放于利(私利)而行,多怨。 这条有道理,告诉大家不要太贪 2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这条有道理,告诉大家不要因为现在自己能力不行而不努力进取。

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最新)

一、【伯禽趋跪】 周鲁伯禽。观于桥梓。入门而趋。登堂而跪。 【原文】 周伯禽、随康叔三见周公。三被笞。以问商子。曰。南山之阳有桥木。北山之阴有梓木。盍往观。伯禽见桥高而仰。梓卑而俯。还告商子。曰。桥者父道。梓者子道。明日。伯禽入门而趋。登堂而跪。周公嘉其得君子之教。 周公制礼。实开礼教之源。且尝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以礼天下之贤士。其子伯禽未谙礼节。宜其三见而三笞之也。商子以桥梓明父子之道。俾尽乎礼。诚不愧为君子矣。 【白话解释】 周朝初年间时候。有个周公的儿子。名叫伯禽。跟了周公的弟弟康叔去见周公三次。就被他的父亲痛打了三次。伯禽就去问商子。这是为了什么缘故。商子道。南山的阳面有一种树。叫做桥木。北山的阴面有一种树。叫做梓木。你何不去看一看呢。伯禽听了商子的话。就去看了。只见桥木生得很高。树是仰着的。梓木长得很低。可是俯着的。就回来告诉商子。商子就对伯禽说道。桥木仰起。就是做父亲的道理。梓木俯着。就是做儿子的道理。到了第二天。伯禽去见周公。一进门就很快的走上前去。一登堂就跪下去。周公称许他受了君子的教训。 二、【宋桓罪己】 宋桓未立。深明大体。遇水恤民。言惧名礼。 【原文】 周宋大水。鲁庄公使吊焉。公子御说。承父命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臧文仲曰。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 罪归诸己。则和气致祥。人心欢洽。罪归诸人。则戾气相感。民怨沸腾。公子御说以天灾引咎自责。臧孙达谓其是宜为君。有恤民之心。厥后果称贤君。可见人君之宜履礼爱人也。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宋国里受了重大的水灾。鲁国里的庄公就差了人去吊问。宋国庄公的公子名叫御说的。受了他父亲的命。对鲁国差来的人说道。因为了孤的不敬。所以上天降下了灾祸。又使得贵国的君侯忧虑。这是我们觉得很抱歉的。就此拜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 “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智”通“知”。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智”在知道遵道。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 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信”:诚信、信任。《说文》讲:“人言为信”。“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求和。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几千年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一定是很和谐的。仁的思想,还体现在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为了重信义可以牺牲生命。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说到义字,就会想到朋友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这是小义。我们要讲的是大义,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不能变节投敌。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对待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出卖朋友,不能损害朋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作为我们来说,就是积极维护公司的利益,不能阴奉阳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更不能做俗话说的吃里扒外的事情。 提倡“礼”,就是注重礼仪,尊重他人。“礼”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用珍贵的器物祭祀,表示对“天”的感谢和尊重。礼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要得到别人

20110808弘扬“忠孝仁义礼智信”传统文化,提高政府部门干部思想道德素质(仅供参考学习)

无领导小组讨论样题(仅供参考学习) 【背景材料及考题】 弘扬“忠孝仁义礼智信”传统文化,提高政府部门干部思想道德素质。 任务1: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哪三项最重要? 任务2:就这三项,提出具体的措施。 共50分钟,前面个人发言,再讨论30分钟,最后一个人总结陈述(5分钟)。 【题型分析】 多项选择式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是让应试者在多种备选答案中选择其中有效的几种或对备选答案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最终由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多项选择式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具有备选答案多、题目要求一般是多选或者选项重要性排序的特点。 【考察核心】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应试者分析问题实质、抓住问题本质方面的能力。多选式题目往往没有一个明确的正确答案,考官从考生的选择排序以及考生做出的理由陈述中,判断该考生的性格特点、此类问题对于考官来说,比较难于出题目,但对于评价应试者各方面的能力和人格特点则比较有利。 【答题策略】 对于此类题目,应试者一定要事先确定排序原则和方法,明确分类标准,进行选项归类,排除干扰选项,而且要注意原则一定要易于理解和把握,这样在陈述观点时才具有说服力。此类试题的备选项较多,需要考生把握关键环节、关键事务、紧急事件,选择时既要遵循轻重缓急原则,又要把握生命第一原则;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合乎法律政策。 【参考解析】 审题对于考生参加无领导小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时建议先看试题,注意审题,再看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抓住要点,做关键词记录。阅读时选好角度,抓住结构,分清层次,保证思路清晰,忌面面俱到。可适当列提纲。 个人陈述阶段:个人陈述阶段考生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题目中是否规定了发言的顺序,二是如何通过个人陈述给考官留下良好印象。 (一)发言顺序 首先来看第一个方面,发言顺序的问题。很多考生对发言顺序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策略方面几乎一片空白。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小组共有6位考生。很显然第一位发言的考生在观点的选择和确立上独占先机,不受任何组员影响。如果恰好他的个人陈述又做的非常精彩,那么对后面的5位考生来说,1号考生的陈述发言无疑成为很难超越的优秀标杆,此时局面将变得极为不利。 当然,对局面形势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1号考生的发言水准。一旦首位发言的考生表现不佳,要么很容易被其他考生抓住漏洞,要么会开局不利导致全盘低迷,要么无法让考官产生兴趣……总而言之,后续翻盘机会渺茫。 可见,个人陈述看似简短,但是却往往决定了大局走向。在个人陈述阶段,考生究竟如何根据发言顺序采取相应策略呢? 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按抽签的顺序发言,另一种是不规定发言顺序,由考生自由选择何时发言。 1.按抽签的顺序发言 如果题目中已经规定个人陈述阶段考生的发言顺序为抽签顺序,这就要求考生能够根据自己所处的发言顺序而合理的准备自己的陈述内容。发言顺序靠前时考生要注意对问题分析透彻,考虑全面,逻辑清晰;发言顺序靠后时要注意提炼创新,观点鲜明,切忌不加升华,一味重复和照搬前人观点。 2.不规定发言顺序 如果题目没有规定发言顺序,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观点成熟与否和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选择合适的发言顺序。无论是选择率先发言抢占高地,还是稍后发言升华提炼,都要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二)如何做好个人陈述 发言时要注意向考官展现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丰富性、观点的明确性。同时还要注意各种礼节,如:坐姿、眼神、目光等。对于不发言的考生来说,要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适当做些记录,不可过于放松。 个人陈述阶段,是表明考生观点立场的阶段,考生在处理此类题目时首先应确立原则和标准,最好的办法是对选项进行同类项合并。当然,分类的形式有很多种,只要符合情理、逻辑、易于操作即可。表达时注意时间的把控,在观点表达清楚的基础上切勿超时。 自由讨论阶段 在此环节中,由于考生间的频繁互动,观点的对立争执不下,很可能讨论会陷入混乱状态,在无领导小组面试中,通过发言的时机、发言的内容、何时停止、遭到反驳时的态度、倾听他人谈话时的态度等,可以表现出考生的风度、教养和见识。 在自由讨论阶段,大家肯定会出现不同的意见,在整个过程中,考生如果想要成为领导者,要善于带领整个小组进行讨论,将大家的观点整合到一个体系当中。当讨论陷入冷场的时候,可以适当激励。当有的考生偏离主题的时候,做善意提醒,当考生发生争执的时候,做适当调停和仲裁。 同时,时间控制者也应该做好时间划分和时间把控工作。在讨论的过程中,当其他考生发言过长,做出有益提醒,确保大家发言的有效性。时间接近节点时,要及时提醒大家,以大局为重尽量搁置争议。 总结陈词阶段 作为小组的代表进行最后的总结,是在考官面前独立亮相、加深考官印象的绝佳机会,考生可以按照个人陈述的礼仪去做,不同的是总结陈述阶段,考生向考官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只需要和考官做目光交流,为了表达尊重,考生最好起立汇报,以示尊重。 考生在总结陈词的时候要注意个人魅力的展现,不要盯着材料照念。动作机械、缺少眼神交流,总结单调等问题,这个阶段都要尽可能避免。 【论据支撑与措施】 对于多选式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来说,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制定标准原则与选项归类对于突破来时是比较好的桥梁,但是,在学员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员的知识和理论储备是比较欠缺的,在论述自己观点的时候经常缺乏论据支撑,语言和词语都比较苍白,因此,学员有必要增强自己的理论储备,就本题而言,我们为学员提供了关于每个选项的理论和论据支撑以及相应的措施。 选项一:忠。 1.论据支撑

仁义礼智信名言警句

关于解释: 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 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 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上下相亲,谓之仁。 爱人利物之谓仁。一一《庄子》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 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义,利 也。 《墨子》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 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 礼之精要在于曲。丘闻之,民之所由生, 礼为大。一一孔子 礼之用,和为贵。 一一《论语》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观一叶而知秋,道不 远人即为此。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 --- 《淮南子》 知者虑,义者行,仁者守。 一一《春秋》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 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 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 当然不会骗人。 民 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礼记》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论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言必信,行必果。 礼之用,和为贵。 不学礼,无以立。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当仁,不让于师。 一一《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 语当仁不让”。)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 、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 上》)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礼记》 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 礼记》

中华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教学文案

中华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邓小平说的有些人那样,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中华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

中华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 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 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 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现在不 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当 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邓小平说的有 些人那样,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 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 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 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 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 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 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 个社会就文明进步。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 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 美好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