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引思论文

让学引思论文
让学引思论文

在”让学引思”背景下浅谈丰富智障生数学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大丰区特殊教育学校陈玲

【摘要】“让学”,唤醒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教师应把学生看成一个个闪烁着个性光辉和丰富内涵的生命个体,尊重学生的独立个性,理解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获得自信与尊严。唯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自我成长、主动发展的意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生存能力发展,不仅考虑数学课程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智力落后学生的认知特点。智力落后学生尤其是轻度智力落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迁移能力,但大多数智力落后学生在高技能的学习上,迁移能力很差;学习兴趣较少,学习动机水平低;学习需要不占优势;智力落后学生的需要多以低级需要为主,以满足生理的需求为主。培智数学课堂教学应遵循数学学习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运用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其数学应用意识、思维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关键词】让学智障学生数学丰富有效性课堂教学

一、运用蒙台梭利教具营造快乐课堂

“让学引思”倡导“真正的学习,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发展能力”,培智学生多伴有感知失调障碍,所以学习能力也因此受限制。蒙台梭利教育通过“选择教具—选择工作地点—集中工作—反复练习—使用后的整理”等完整的过程,激发培智生参与的欲望,充分调动培智学生的视觉和触觉的协调参与,让培智学生通过眼睛观察,继而用双手触摸,再用眼睛看一看,进行再次确认和比较,从而更深刻、更全面地建立和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感知能力,建立最基本的思维能力,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培养专注力和必要的秩序感。例,在数学课堂讲解物体的“大”与“小”时使用插座圆柱体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拿捏、比较大小,在这个过程能够直观的培养学生的数学空间概念;在讲解物体的“多”与“少”时运用小立方体空间模型塑造数学概念,把学生分为2组,一组分10个立方块另一组分100个方块,学生自己动手摆布最后切身体会到事物的“多”与“少”。智障学生的数学概念塑造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果教者单一的课堂模式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接受速度和程度,运用实际的物体让学生自己动手去体会还能丰富活跃单调枯燥的课堂气氛。

二、实施分组教学给智障学生搭建成功的舞台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让学”的教学理念,应该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表达的机会、活动的主体更多地让位给儿童。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想方设法引发各种交往与思考,在“让学”的同时做到“引思”。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都是比较薄弱的,但是由于大脑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不同他们可以分为轻度智障、中度智障和重度智障三种,教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集中授课、分组辅导的教学方法,教者先根据学生的身高、认知程度安排座位。A类学生(轻度智障)坐第一排,B类学生(中度智障)坐第二排,C类学生(重度智障)坐最后一排,如果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教者一般到教室的两侧。灵活地安排学生座位,在教学过程中教者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的问题,例,教者布置作业给A、B类学生的同时也布置C类学生剪纸贴图的作业,根据学生的能力再在C类学生中进行分配,抓握能力强的可以去剪纸,其他可以贴图。给他们创设不同的表现机会,让人人参与“学的过程”。通过合作学习小组交流的方式,让人人表达自己想法的过程,无论是A类学生还是B、C类学生都能够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特别是C类学生可以从其他同学的表现中收到许多信息,使智障儿童相互间的学习水平得到调合,从而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信心,求知欲,使得每个智障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三、激发学生长处给智障学生创造主人翁意识

“让学”,唤醒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教师应把学生看成一个个闪烁着个性光辉和丰富内涵的生命个体,尊重学生的独立个性,理解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获得自信与尊严。唯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自我成长、主动发展的意识。每个儿童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特殊儿童也不例外。教者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发现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坐好、听好、学好是件很困难的事,由于学生的认知层次不一样,想组织一堂生动且又丰富的教学内容对于教者来说最困难的莫过于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到课堂教学。针对这一问题教者采取了走班式教学,然而不同的教者善于激发学生的长处,例如,在教三位数连续退位的时候A类学生能够配合学习,B类学生只能做一些简单的类似的题目,而c类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发呆,针对这一情况教者安排C类学生帮忙给老师收发作业本,根据老师批改的作业自己对照批改其他同学的作业。除此,教者还了解到班级上肢体行动不方便的一位女生L很有唱歌天赋,但L平时上课连基本的贴图都很困难,数学课堂对于她来说就是无趣枯燥的40分钟,教者思前想后决定每次临下课5分钟都请L同学给大家唱歌。通过类似的主人翁意识的培养,班级学生都能在教者的数学课堂得到表现,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长处还丰富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做好家校沟通,挖掘潜在资源,让智障学生有所适从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创造的精灵,都应该得到家庭社会的关爱,可由于智力受损智障孩子所得的爱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多,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庭的快乐源泉,对于智障孩子来说不是每个父母都能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去承受这群孩子的。教者在实际教学中就发现很多这样的家庭都生了二胎,顺其自然做父母的无论是精力还是人力花在智障孩子身上的就少了,学校、课堂只能是智障学生学习的一部分,更多的信息资源我们还是要取之于家庭中。例如,智障学生J,智力中度,伴有语言障碍,在数的学习上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喜欢数数的时候跳数,除了课堂上我要求他去数学生的作业本,数班上的学生数,我还与其家长沟通希望他们在家里多花些时间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体进行数数练习,例如,要求家长在吃饭的时候让学生J数碗筷、家人聚会的时候数人数、带他去超市数商品等等。与此同时,还跟家长协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买些图书或积木给孩子,孩子天性是好玩的,失去这些媒介孩子也会失去很多童年该有的幸福感。通过两个月的家校配合,学生J不但在数数上有所进步,还能够说出很多词语,如:飞机、轮船等等。学校和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当孩子们感到老师和家长在为自己的学习而协同努力时,他们会因这种关注而受到极大的鼓舞,产生向上的动力,激发成就感,并最终转化为进取的实际行动。

快乐属于每个孩子,但是智障孩子由于先天残疾让他们失去很多本属于同龄孩子的那份快乐。“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成尚荣先生这句话道出了儿童的特点和教育的本质。顺应儿童的需求、兴趣和自主情感,让儿童自主地学、快乐地学、创造地学,才能达成“学会学习”这一教学的核心目标。在“让学引思”这一强大的背景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思考、改变教学思路,创造适合这群特殊孩子的教学模式。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教育寓于生活实际。智障儿童的数学课堂更应该丰富、充满快乐,教学内容应该紧贴生活实际,教者要善于细心发现生活中细小的教育资源,从实际、实物出发,找准基点,更好地激发利用每个智障孩子优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总之,丰富、活跃智障的数学课堂是一长期不断摸索、总结、创新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者也曾迷茫、困惑过,面对这群折翼天使我们是放弃、还是固守传的统、还是敢于创新让他们尽可能地快乐得获取更多的知识,事实证明教者的爱心、细心、恒心在实际教学中摸索到能够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培智数学教学的道路还很漫长,执起笔来,畅想美好的未来,我们一起启航努力吧!我们应将“让

学引思”融入课堂,融入教育的每一个细节,让儿童在充分享受尊重与理解、自主与自由的过程中,自然生长…

参考文献

【1】《现代特殊教育》孙青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3.6

【2】《中重度智障儿童生存教育社会化课堂的实践研究》何金娣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4

【3】《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银春铭华夏出版社

让学引思构建新的课堂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让学引思构建新的课堂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今暑期培训期间,县教育局教研室魏加华主任提出了“让学引思”这个概念,并详细讲解了有关内容。我们学校李旭校长具体部署实施,从今年秋学期开始“让学引思“走进课堂,改变原来的课堂模式,整体提高全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让学引思”呢我的解释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我们怎么做呢主要是为了激发儿童的精神动力,努力让教学迸发智慧光芒的课堂,是推动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新发展的有益改革。要坚持以学定教、为学设教、顺学而引的实施原则,目标让学生定、问题让学生提、活动让学生做、规律让学生找、收获让学生讲,课前引导主动学、课上引领互动学、课后引发灵动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指导思想 为了每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我们要走近学生,研究课堂,丰富符合儿童特点的课程资源,选择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实施激励儿童健康成长的评价方式,重视回归童心、回应童心、引领童心,探索和设计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让课堂充满童趣,荡漾童心,丰盈儿童心灵,触动儿童灵魂,满足儿童成长需要,促进儿童自主发展、健康向上,享受成长,促进儿童由好学转变到乐学的理想教育境界。 二、理念解读

1.“让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直抵教学的核心和本质。“让”是位置的变化,是重心的转移,把位置、时间、场所、机会,尽可能地让位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创造地学习、幸福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享受成长的快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2.“引思”:即通过“引思”达到“引学”之目的,其核心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引思”的方法在于点拨、引导、启发、唤醒,在聚焦学生思维能力、价值形成、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觉迁移,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 3.“让”与“引”的关系:“让”与“引”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一体。“引”是为了“让”,“让”才能实现“引”。“引”的智慧决定着“让”的深度,“让”的深度反映着“引”的智慧。最终目的是通过“让学引思、引学激思”,从而让学生达到“乐学爱思,会学善思”教学的理想境界。 三、实施原则 1.以学定教: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需求和意愿,确定合适的目标、内容、方法,把教师的思路与学生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与方法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2.为学设教:把学习还给孩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了“学”,“教”应服务于“学”。

大一思修结课论文

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合格大学生 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做好的思想基础。只有将自己的思想长城铸造好,才能抵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诱惑,才能真正解决好我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正确的认识自我、培养自我幸福以及积极的自我进取精神。只有将这三个方面认真做好,才能在我们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对社会以及家庭的贡献。 关键词:价值观认识自我自我幸福自我进取 前言:人如何生活才能体现出价值呢?人如何做才能在这广阔的社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呢?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尤为重要。然而大学生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大学生应当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人不应当只拘泥于金钱,地位,权力,职业以及享乐其中。人们只有为同时代的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物质贡献价值与精神贡献价值的统一,现有价值与应用价值的统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问题。 一、正确认识自我是个人成才的基础 (一)、为什么要正确的认识自我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是能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也是保证个人能够成才的基础,这主要在于对自我的评价能够公正、客观、全面、准确。我们作为刚刚从高中步入大学的学生,面对难易不同的课程、全新的生活环境以及多彩的学校活动,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很容易出现对自我评价的偏差。有些同学性格内向,不热爱参加活动,导致失去了很多的锻炼自己的机会;有些同学沉溺于游戏之中,认为“大学就等于放松”,最终荒废学业;有些同学面对“精而难”的专业课程望而却步,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等。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特别是不能正确认识到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的我们。 正确认识自己,根本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树立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以蓬勃向上的态度面对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挫折。能够正确评价自己,能够看到我们身上拥有的优点和长处,也能正确认识我们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努力的克服我们身上的不足。正确的认识自我,是我们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能够成才的基础。 (二)、如何正确的评价自我 仅仅知道要正确的认识自我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正确的认识自我是关键的一步。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有些同学说:“在高中的时候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理论物理学家,可是大学的课太多太难了,我想放弃了。”“高中的老师和我们说:大学就没有作业,可以尽情的玩游戏!”这些对自我和环境的评价都是片面的、不够客观的,也是不准确的。 正确的认识自我,首先是要对自我的身心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价,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特别是自己的性格以及爱好,作出准确的判断;其次,在准确的评价个人身心状况后,要结合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情况全面的评价,不能仅仅依据现在所学课程的难易程度来评价自己的学习生活状况;最后,要树立对学习生活的自信心,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发现问题,帮助自己树立“我能行”的态度来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二、自我幸福是家庭幸福的重要环节 (一)、为什么要重视自我幸福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自我幸福涵盖了许多方面:日常学习、社会活动、校园爱情等等这些都是影响自我幸福感的重要内容。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正确认识并且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日常学习为我们树立良好的自尊心、自信心奠定基础;社会活动不仅锻炼我们的能力还扩大了我们的交际范围,是重要的环节;而校园里美好的爱情则为我们的大学生活添上了最梦幻的一笔。重视自我幸福的培养,对于我们每个大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心得

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心得 为了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感受孔子的儒家思想,我们进修学院的全体教师于2012年6月底开展了游孔子故居,学儒家文化的实地考察活动。在孔子故居曲阜,我们先后参观了孔府、孔庙和孔林,体会到儒家文化的气息,也感受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神圣而稳固的地位。尤其在孔林,当看着一位位游客恭恭敬敬地参拜孔圣人,听着孔子弟子子贡自愿为老师守陵6年的故事,我觉得作为我们当代青年教师应该学习孔圣人的教育思想,将儒家文化代代相传。 由于参观的时间有限,在感受了儒家文化气息后,我决心回来后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学习儒家思想,体会孔子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几天的自学,我对孔圣人的思想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以德为本,是育人的前提和核心 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一部《论语》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是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其中以“仁”为核心。我们可以从以下言语中体会,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恨什么人。)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向他学习,看见不道德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像他那样。)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过错而不改正,这就真叫过错了。)从以上孔子德育思想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非常重视做人的教育,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严于责己,宽于责人,有错必改,言行一致,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而如今的青少年,有的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有的迷恋明星、追求时尚,何谈道德教育;思想好一些的也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何谈为父母分忧解难;一些所谓的学习优等生只是一味地投入学习,至于做家务恐怕什么都不会,何谈独立生活能力。因此我想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回过头来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或德育小故事作为教育学生的起点并贯穿于整个学生学习过程中,那么我们最终培养出来的就不光是头脑聪明的人才,还会是人格健全懂得“礼、义、仁”的全面人才。 二、重视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是育人的关键 首先,学习态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孔圣人对学习态度的阐述包括: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仲由啊!我教你的,知道了吗,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的得失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的得失 让学引思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时代性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学引思的课堂里面。从2016年开始全面落实。经过经过三年的时间,在这三年中,我们不断将这改革深入教学,在教学中用让学引思的理念,在备课中想着如何使用让学引思,在课堂上想着如何用让学引思来教。 开始使用让学引思课堂手段时,要克服陈旧的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部分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就想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课堂开始学生很沉闷,不知怎么说,后来说的习惯了,学生就任意了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还会离奇的说。这种情况下就反思是不是让学引思的理论错了,发现问题是我们让的多了,没有让出技术性更忘记了引的内涵。我们要让出时间引发引导引领学生参与课堂参与问题的思考。 课堂上的让不是盲目的让,没有方向的让。而是要在合理的问题串的引领下,有效地让学生进入理性的探索活动,设计问题要贴近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知度能使学生的参与度更广。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让学生感到这个问题,我也会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更要让学生能够聆听别人的见解,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课堂上能听到学生说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那是多么精彩的时刻,当学生找出自己的理论来反驳别的学生的理论时,其实是对自己已知知识的重新认识,要指出别人的错误所在,还要保证自己的理论正确,如果自己理论的错误就会重新认识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这样的一个过程能让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深刻理解数学本质,使数学知识相互间能够融会贯通。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专家型的学者。 让学引思教学手段能否更好地发挥有两个重要因素。一,学生素养问题,1如何改善学生心理状况,树立自己的信心。2怎样开启学生智慧大门,提高学习效率。3如何减轻学生负担了,培养个性发展特长。二教师的专业素养。1教师能够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符合国家教育方针;2教师专业知识不能只仅限于课本,要更广泛的吸收知识的延展,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3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拿捏要准确,形成自己教学风格。

大一思修结课大学生论文范文

大一思修结课大学生论文范文 现如今,思修课程是大一学生的一门公选课,但是大多生都不引起重视。以下是学习啦为打击精心准备的大一思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大学生是社会整体素质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随着 ___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社会对大学生公德的修养和实践能力的期望与要求亦随之提高。 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社会文明的一部分。大学生,五湖四海。大学校园,不仅是学习的殿堂,更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生,投入到大学的生活,不仅要完成学业,还有更重要的人生目标和使命——为实现从一名人到一名社会人的转变打好坚实的基础。 为了解大学生校园公德状况,近年一些大学对大学生一些日常行为做过调查,例如:对大学食堂用的餐插队现象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对此持“无动于衷”的态度,5.6%的受调查者承认“自己也插队”; “当发现有人在寝室外的走廊上大声喧哗时”,46.6%的人“无动于衷”; 听讲座时,22.4%的人会收发手机短信,另有19.4%的人曾经“打盹”,表示专心听讲的占35.1%;将近一半的学生声称自己有过“因一时找不到垃圾箱而随手丢垃圾”的经历;如果“看到公共场所的水龙头忘关了”,68%的学生表示会“关紧水龙

头”,24.5%则“不予理会”; 对于大学生穿拖鞋进教室上课,56%的学生认为这是个人私事,不应要求太严;78%的学生喜欢依某同学的缺点起绰号称呼同学;在诚信方面,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同“在求职时提供虚假信息”的做法,66%的大三学生赞同“简历不做假,典型一大傻”的说法。12%的学生承认假期回乡是从网上复制粘贴的。漠视社会公德的不诚信行为是令人忧虑的。 诚信是社会公德的第一要求,是成就人生的第一要素。公共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维护,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提高公共生活质量,使人心情畅快;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使人安全舒适;更有助于大学生成才成人。一个人士都具有很强的公德意识,只有能适应社会公共生活的人,跟随社会文明进步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社会,才有成就事业的社会协调能力。 大学生应该成为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公德规范的模范人物,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每一个大学生要善于在社会实践中体会什么是真正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行为,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基本现状

孔子谈学习

孔子谈学习 孔子谈学习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孔子在《论语》中有如下学习的名言,从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出他的学习思想。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两句强调温习知识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学习知识应当常常温习,学习和温习知识使人感到快乐。在温习的过程中可以了解新的看法和观点。3、诵《诗》三百,援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4、不学诗,无以言。5、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8、闻一以知十。孔子教学生诵诗,是为了把诗的思想运用到指导活动中去。他不主张当书呆子,死记硬背,对接受的问题要举一反三,敢于创新。而是要学以致用,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这里包含着第一个思想:“学”“习”结合,学以致用。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迷茫。孔子非常重视学和思的关系,主张在学习过程中,把学和思结合起来,不能偏废。在他看来:“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没有“学”作基础,“思”是徒劳无益的,只学不思也是无长进的。在学思结合求知的过程中要切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里包含着第二个思想:学思并重。1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4、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15、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6、学如不及,犹恐失之。17、有教无类。孔子强调,一个人要正视自己的无知,不要安于无知。他倡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孔子把人分为四等,即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以及困而不学者。生而知之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他没有提到一人,这等于承认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提出“有教无类”,希望人们勤奋好学,不要等到遇到困难再去学习。孔子高度赞赏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他认为只有好学的人,才能在各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孔子引以为豪的就是自己比大多数人好学。” 这里包含着第三个思想:承认不足,,乐而好学,学不厌倦,不耻下问。 18、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1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20、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2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2、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2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提倡博学,深信博学是求知的有效途径。他主张通过“闻”和“见”博学。“闻”“见”不但是直接接触外界事物,还有阅读书籍,即“博学于文”。他说“见而识之”,就是多见而且要把所接触的外界事物记忆起来。他还主张多问,孔子虚怀若谷,以能者为师,“子入太庙,每事问。”而且要“不耻下问”。这里包含着第四个思想:学要广博,须多闻、多见、多问、多识。24、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25、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26、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2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学要有恒心,有不满足感,要自重。这里包含着第五个思想:学贯一生2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9、朝闻道,夕死可矣。30、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孔子看来,修身也是学习,而是重要的学习。孔子认为君子应当致力于学道,而不是谋求衣食,耕田常有挨饿的时候,学道能够做官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没学到手不担心贫穷。孔子在学习上极为重视德行修养。他认为在实践仁德,行有余力的基础上,再去学习文献礼乐文化。这里包含着第二个思想:以德为先,德文兼修。学以致道,学以践仁。

让学引思教学设计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设计 ——“让学引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线索; 2、引发“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明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3、体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 (设计思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出发,努力构建“让学引思”模式,让学生在愤悱、顿悟、建构的心理体验中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创造地学习、幸福地学习。教师通过点拨、引导、启发、唤醒,在聚焦学生思维能力、价值形成、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觉迁移,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体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议论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二)难点 学习本文不能让学生过多地停留在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要让他们把这种情感上升为对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在仔细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通过自主学习、相互探讨、交流 品味来把握课文的主旨,“引思”——引起学生对人类残害动物的事实的思考,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采取实际的行动。)

四、教学流程 (一)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1、教师引导: (1)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3)研习课文,把握主旨。 (4)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5)联系生活,引发思索。 2、学生活动: (1)走进情境,激发兴趣。 (2)朗读课文,理清线索。 (3)边读边思,理解课文。 (4)边读边品,体会感情。 (5)联系生活,倾吐真情。 五、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欣赏图片。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 课件展示一组鸟类图片。 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以美妙的声音和优美的姿态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欢乐。如果你们家忽然飞进了一只小鸟,你会怎么对待它呢? 生:1、善待它,不关阳台的窗户,让小鸟来去自由。

思修课心得体会1500字(精选七篇)

思修课心得体会1500字(精选七篇) 01 心之所向,愿吾到达 孔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说我们读书人不能没有理想,我们应该有自己地理想,并且任务重大,学到地东西应用于生活中,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地同时帮助一些需要帮助地人们,推动人类社会地发展进步。而我地生活理想很简单,我有自己地一份稳定地工作,一个完整地家,有空可以带着孩子父母去旅行,当然还有要有孩子地爸爸带路。关于我地职业,我想当一名环评师,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还有未来5年及10年地规划来展开蓝图。 环评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地简称,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地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地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检测地方法与制度,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资后可能对环境产生地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止对策和措施,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订议中地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地影响(后果)进行地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地根本目地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地人类活动。这也是我为什么想当环评师地原因,再者我地专业是环境科学,刚开始地时候对于专业不是很了解,但是相信兴趣是可以培养地,生活中其实没有那么多原因,只是一个选择,做好自己选择地事,并且把这件事做好,这就足够了,做自己喜欢做地事,并把这件事做好,做到顶端,这是我地信念。 对于怎么做,我想从现在开始,首先要拿到学位证,英语四六级肯定要过,所以我对于英语方面地事都挺关注地,还参加了英语协会,基本都去晨读,英语老师布置地作业都认真完成,希望自己有所收获,加油,课程方面对于不会地可以去问同学,老师,有问地哦,老师同学都很友善,很优秀,向他们学习,有空我也去图书馆看看相关环境地书籍或者写作业,我准备考研,政治,英语,数学,专业也要重点学习,我要关注新闻,练习口语,数学比较难就多去钻研,多泡图书馆。 五年之后我想我还在读研,弄一些项目,跟着老师学习,10年之后我已经成为环境这个专业地佼佼者,有自己地能力,可以和团队一起做项目,做着自己喜欢地事,家庭和睦,其乐融融,坚持再坚持,相信我能做好,寄语自己,也许达到目标地路上充满荆棘,但请挺住,将剑亮出来砍掉它,不断往前走,终成玫瑰。 02 我地理想信念 刚刚步入大学生活地我,对未来有着无限地憧憬与想象,希望未来地自己是个成功人士,希望自己未来地生活可以衣食无忧…… 在上一节思想政治课中,我学到了理想信念地内涵与意义。理想信念是人地精神世界地核心,是人精神上地“钙”。漫漫人生路,唯有激流勇进,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抵达理想信念地彼岸。

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摘要:语文课程改革要反思传统教学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语文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文化传承的本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割断历史,拒绝继承。孔子重学重思,主张学中有思、以思促学,不仅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思考,积极质疑。孔子的“学思结合”的思想对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有积极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语文课堂教学;启示 语文教学是对我国语言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这一本质决定了语文教学既要面向未来又不能割断历史,既要面向世界又不能抛弃民族化,既要面向现代化又不能拒绝继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的“思考、领悟”目标和“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与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的“发现、创新”目标,具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落实,是每一位有责任感的教师都在不时叩问自己并不断寻求答案的问题。“欲知大道必先明史,溯其渊源才能察其流向”。语文教学要留住民族文化的根,语文教师要提炼古人优秀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以期对当今的语文教学产生有益的启示。孔子的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有价值的教学思想是我们探索语文教育规律的精神宝藏。 一、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的内涵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结合。其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的论断中。话虽简洁,内涵却很丰富,它揭示了学和思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前半句强调思考的作用,只知读书却不会用脑思考就会陷入困惑,茫然无所得。孔子强调学习求知必须思考,要求学生多听、多思、多问,即“多闻阙疑”、“多见阙殆”,既要多闻多见,又应随时发现问题,有存疑的精神。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其中的“疑思问”,在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真正获得知识要经过自己的主动思索。学生只有认真思索,才会产生疑惑,有疑则生问,有问则求解,通过对答疑解问的探索过程,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见闻,还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后半句强调了学习读书的重要性:如果不读书而只是空想,怀疑和不安在所难免,就会使人精神疲惫。只思不学也是有害的。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孔子重视好学、乐学。他认为好学应该表现于实际行动中。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好学还不够,还要乐学。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孔子不仅对学生这样要求,他自己就是一个沉醉于学习而不知疲倦的人。《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020年让学引思心得体会

摘要学校充分宣传“让学引思”课堂教学实践的成功经验和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树立“让学引思”课堂改革实践的典型示范。以下是带来的让学引思心得体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让学引思心得体会(一) 我有幸成 为盐城市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中的一员,通过这几个月的培训与学习,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对“让学引思”这一教育理念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让学”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习活动真实发生和正常展开,“引思”就是引发、引领、引导学生思考,保证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进行,养成思考的习惯,提升思维的品质,实现学习者和思想者的统一。 在实施“让学引思”的课堂教学的路上,我有这样的体会: 一、了解学生的想法 了解学生的想法,这需要在课下花很多时间,必须找着学生存在差异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比如,针对“疑似学习”的学生,我们上课的时候我们更多的关注他,对他多提问,多一些表扬,让他获得成功感,这样以后上课肯定会认真听讲,针对“学困生”,我们要更多地关心与爱心。 二、尊重学生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让学生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较找出进步,指出亮点,为学生点燃希望之灯,树立自信心。从而实现自我教育,以利于学生自我进步。 三、小组合作,共同发展 我觉得“让学引思”更需要小组合作,在农村教育教学中,尤其需要小组合作,因为乡村这一块家庭教育比较薄弱,留守儿童居多,所以更多的学习是在学校,需要学校做这个大家庭来帮助他,所以我认为要想“让学引思”理念很好地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小组合作尤为重要。 让学引思心得体会(二) 我怀揣梦想走进了响水县第一小学,参加了“盐城市小学数学课堂“以生定教,关注常态课堂;让学引思,聚焦有效教学”观摩研讨暨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共节数学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其感想如下三个方面: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体现了生本课堂。

思修课论文

思修课论文-关于人生观 本学期我们开始接触了一门新的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本以为这门必修课是和中学的政治课类似,讲的都是一些有关社会形态和人文道德的内容,如今已经上了一个学期思修课,发现与政治课不尽相同,内容上丰富了许多,更加注重讲述像人生观的建立,人生理想的确立,就业方向的选择等问题。其中在提到与人交际的问题上,还涉及到了中学从未接触过的爱情,在课上让我们讲述自己的爱情观,对我们非常有启发性。所以,对于思修课,我从不缺席,盼望着能在课上学到更多正确的思想和正确的处事方法。 在所上的课程中,让我最有感悟的是关于如何建立正确人生观的那部分内容,永生的人不一定活得快乐,这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命运的齿轮便开始转动,直至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后,命运的齿轮才会慢慢停息,我们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在我们受着周围万物影响的同时,我们也在影响着周围的一切,齿轮带着齿轮共同转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便出现了社会。在运作过程中,总有齿轮会生锈损坏,但也总有新的齿轮会被换上,这样,人类的文明便会永不停息的向前发展。 社会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人,他们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以自己的行为影响着社会,改变着世界。虽然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有着各自特有的人生经历,但是他们都只有一个结局,终归尘土。在人世间,无论你富有还是贫困,出众或是平庸,始终都逃脱不了死亡,每个人都只能有一次短暂人生,如何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充满意义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始终相信人生唯一不变的价值不是金钱,不是名利,而是个人丰富多彩的经历和自己本身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人的一生会经历各个不同的阶段,同时又在不同的阶段经历着不同的事情,而且活在各个相同阶段的人又组成了社会中的一个个特色群体,如儿童,少年,青年等。人若要活得精彩,就得在各个阶段留下令自己无法忘怀的经历,这样,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回想起如此充实的人生,不舍之意也便会渐渐淡去。在生命的旅途中,有的人能走到最后,有的人却在中途倒下;有的人死于非命,无可奈何,有的人却一时糊涂,自行了断,这便使我想到了轰动一时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无论他们是工作压力过大,还是另有幕后隐情,他们应该做的都是寻求生存之路,就算是实在无可奈何,要死也不应该死在自己的手上,因为这是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自己让生命丧失了尊严。我们要相信活着就有希望,无论在生活之中有多大的打击,活着就是一切,活着总比死好,只要活着,我们还可以体会生命的酸甜苦辣,还能有着丰富多彩的的经历,还能做一切能做的事,能获得更多人生的价值。人难得在世间走一槽,为什么要匆匆而去呢?我想自杀的人是不会想到这的,他们一时之间被冲昏了头脑,如果他们能及时开窍,他们就不会成为自杀的人。要知道,一个齿轮的毁灭会影响到多少个齿轮的工作,死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

思修课期末论文——中国梦

中国梦,科大梦,我的梦 一.中国梦,民族复兴的指路明灯 2012年11月29日,这一天终将成为当代中国历史的重要里程碑。正是在这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百年前积贫积弱的中国,百年来逐渐崛起,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始终坚定不渝的遵循自己的道路迈步向前的中国,将从此开始焕发新的光芒。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在时代的浪潮中,“中国梦”无疑是为人民照亮前路,指引人民万众一心建设祖国的明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是对每一个中华儿女自我梦想的汇总,是对百年来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历程的概括,是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期许,更是对中国人共同命运中凝聚的力量与感情的表达。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创造了大国中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外汇与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最完善的工业体系,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一项项宏伟的成就,点燃了国人心中渴望已久的自豪与希望。那么,身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员,我们又该如何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呢? 二.科大梦,红专并进的不懈追求 创立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所为“两弹一星”计划培养人才而创办的大学,从出生开始就打上了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烙印。“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表明了我校坚持党的领导,竭尽全力培养优质科技人才,勇攀科学高峰的坚定信念;1988年,严济慈校长在建校三十周年之际,为科大题词“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大气磅礴,为科大提出了历久弥新的宏伟目标,展现了改革开放新时代中科大人开阔的眼界、蓬勃的信心;十年后的1998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建校四十周年时题词“面向二十一世纪,建设一流大学,培育一流人才”,再度阐明了新世纪科大人共同的梦想;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科大,对我校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在开放中坚持自主创新”的前进方向。 风风雨雨60年,科大始终不渝地怀抱梦想,乘风破浪,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科大人不折不挠,砥砺奋进的身影。从钱学森,郭永怀,华罗庚,严济慈到潘建伟,常进,怀抱着朴素的报国之心,薪火相传,忍着屈辱与落后的耻辱奋起直追直至领跑世界,一代代卓越的科大人用行动诠释着中国梦的内涵。 科大梦,正是中国梦的一个缩影,因为这个国家的命运与希望已经与科大紧紧连接在了一起,而每一位科大人的努力正像涓滴溪流,汇聚成了时代的滚滚大潮。科大梦,背负着历史的责任和人民的希冀,宣告着向科学高峰进发的豪情壮志,凝聚着每一位科大人眼中的光芒,科大梦不倒,科大精神不倒,中国梦的宏伟殿堂就会多一根不朽的支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多了一份不灭的希望。 三.个人梦,蓬勃向上的青春赞歌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身为大学生,身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我们自当立志高远,脚踏实地,强化使命意识,创新意识,担当意识,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学成文武艺,报效祖国与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科大时提出了“六有大学生”,即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为我们树立了人生的标杆,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

谈谈孔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哲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虽然他自称"述而不作",而实际上他在诸子百家争鸣之前夕,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天道观、人道观、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哲学思想体系。按他所提出的主要哲学范畴的逻辑展开,其哲学思想体系可概括为:"命--礼--仁--知--中庸"。 在天道观方面,孔子较少讲天道问题。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治长》)因为孔子对殷商周以来的宗教天命论,处于既敬重又存疑的矛盾状态。关于"天",《论语》所记确是不多,仅二十二见。孔子所谓"天",有时指主宰一切的上天。他提出"畏天命"(《季氏》),"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有时又指广袤的自然。如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阳货》)反映了春秋时期正处于关于"天"的观念的变动时期,即由"主宰之天"逐渐向"自然之天"过渡。关于"命",孔子是肯定的。他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并自称"五十而知天命"(《为政》)。不过孔子所说的"命",并不是指上天的绝对意志和命令,而是一种人力所无法挽回的历史必然性。孔子所谓"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即是指这种必然性。可是孔子又不认为人是无可作为的,相反他主张人"命"面前应持积极的态度。正由于此,别人视他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宪问》),他也自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有这样的天道观,使他对鬼神持怀疑态度,这是不奇怪的。他"不语怪、力、乱、神"(同上),还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未知生,焉知死"(《先进》)。 在人道观上,孔子主张立礼复礼,纳仁入礼,仁礼结合。"礼"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是一个重要范畴。从修身来说,他认为首先要学礼,"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并且要"约之以礼"(《雍也》),"克己复礼"(《颜渊》)。从治国来说,他主张"齐之以礼"(《为政》)。"为国以礼(《先进》)"。强调"礼"的重要性,并非是孔子的创造。前人早已论述过,如子产说过:"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强调要"复礼",在春秋末也不是合乎潮流的新思想。孔子独创性的贡献在于纳仁入礼,仁礼结合。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虽然"仁"的概念古已有之,但是孔子赋以新的涵义。他不仅以"爱人"来释仁,而且提出了为"仁之方",即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其原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孔子纳仁入礼,使"礼"不单是作为外在的强制性的东西起作用,而且有"仁"作为内在的理性自觉的力量来支撑。以"仁"为人的最高精神境界,不免使人有神秘之感。孔子又提出以知求仁。他把"知"作为求仁、达仁的必要条件。他说:"未知,焉得仁?"(《公冶长》)孔子论知,指认识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即是去认识"善",但论述知识之获得,毕竟是跨入了求"真"的认识领域。 在认识论上,孔子尚未摒弃"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观点,并且把"生知"列为认识能力的"上"等。可是他未予强调。在孔子认识中占重要位置的倒是他反复论述的"学而知之"。他称自己"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他强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阳货》)在认识过程中,孔子注重多闻、多见、认为知识靠"多闻"、"多见"来获得。对闻见得来的知识,不可都信以为真,必须细加观察。他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他提出"视"、"观"、"察"三步递进的观察次序:"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为政》)孔子还进一点提出相当于理性认识阶段的"思"。他强调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上)并提倡"再思"(《公冶长》)、"三思"(《荀子.法行》)与"九思"(《季氏》)。他在闻道、得道、传道上的"一以贯之"的境界,就是靠学、思结合而达到的。孔子还主张在"思"的过程中,运用"反"的方法,即不断进行类比,并加以演绎推理,以取得"举一反三"之效。他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在认识过程中,孔子不以"思"为止,认为在思的基础上,还应不断

让学引思

“让学引思”让化学课堂活起来 响水实验初级中学钱青林 摘要: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以人为本”,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学生掌握知识手段的转变。本文通过对“让学引思”教学理论的阐述,结合一节化学教学案例从师生交流、小组讨论、问题设计等三个方面谈“让学引思”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及课后的反思。探讨“让学引思”在初中化学课堂的应用,践行“让学引思”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让学引思 一、“让学引思”的理论基础 “让学引思”是盐城市教育局对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的总体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因此,真正的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的创设。“让学引思”教学理念真正体现了这些! “让学”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教学理念,它直抵教学的核心和本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让”的解释有这样一个义项: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由此可见,“让学”就是把学习的方便或好处给学生,使学生觉悟、聪慧。简单从字面理解:“让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它强调的是一种开放的、多元的、互动的教与学的形式。 “引思”即学生遇到问题,发现困难时,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给予点拨、引导、解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过程。“引思”的方法在于点拨、引导、启发、唤醒,在聚焦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形式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觉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通过“引思”达到“引学”之目的。 “让”与“引”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一体。“引”是为了“让”,“让”才能实现“引”。所谓“学习”,一般定义为“基于经验的行动变化,即便当事人未经觉察或并无学习意图,但在一定的经验前后在行为方式上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持续性变化”。然而这种界定缺乏对于学习者的整体把握,也缺乏奠定学习者学习能力的视点。死记硬背的“学习”无助于学习者智慧的发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而“让学引思”教育理论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二、“让学引思”的教学实践 下面以《二氧化碳的制取与研究》一课为例,谈“让学引思”的教学理念在师生交流和小组讨论两个方面的实践过程。 1.从师生交流看“让学引思” 在师生交流的环节中,学生先列举自己知道的气体制取方法,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方向和内容,这充分体现了“让学”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认真倾听,并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确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成功点与障碍点,为教师接下来的“引思”做好准备,使教师的教恰如其分,讲到点子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课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课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课论文浅谈教育忠国方面的中国传统道德摘要:中国优良传统道德的形成,,是古代先民的智慧,历经千年积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教育忠国方面仍具现实意义。关键词: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忠国道德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特质所在,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化中,形成了自己光辉灿烂的文化。并且历经千年而绵延不绝,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教育始终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这是由道德教育的作用所决定的。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一定伦理道德准则和规范来约束自己,从而达到社会安定的理想境地。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扬弃对新时代中国教育提供经验。本文从教育、忠国两方面进行论述。一、教育方面的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儒家文化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儒家大师孔子、孟子、荀子不仅是思想家更是成功的教育家。为思想道德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而成功的教育活动往往离不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因此中国古代一直延续了“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大教育家孔子最懂得爱护学生,以一颗真诚的爱心善待每一个学生。孔子与其弟子颜回的关系可谓是师生关系的典范。颜回一贫如洗“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对他的安贫乐道十分称赞,称赞他是“贤哉回也”。颜回对老师也非常尊重,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颜回曾这样称赞他的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勿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以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表达了对孔子人格学识的由衷钦佩。孔子首开“尊师爱生”之气,以后教育家相沿成习,逐渐熔铸成中国传统教育的良好美德之一。“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也反作用于教育,使得教育体质井然有序,同时也铸就了学术的繁荣和人民道德素质的提升。二、忠国方面的中国优良传统道德身为国家的合法公民就应公忠为国。“公忠为国”即忠于自己的祖国,并能做到“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汉书·贾谊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诗文集·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这要求人们要有以身许国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切。(一)情系故土是爱国主义德行最初的基础和重要内容。爱国主义作为千百年来人们对自己祖国最深的一种热情。首先源于对自己生存资源的保护和对生我养我土地的热爱。土地山川是衣食住行之所,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早在远古时代,先民就以报恩的崇敬之情祭社(土地)、祭稷(五谷)、敬桑梓(社树)、祭名山大川。随着民族感情的积累和国家的形成,人们将对故乡的爱移于国家。因此有了杖汉节苏武牧羊、班定远落叶归根、蔡文姬弃子归汉、抗沙俄土部蒙古返祖国等一系列英雄壮举。无一不体现了忠国的传统道德。尽管爱国主义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钟情于生育自己的故乡故土是人们广泛认同的心理。拳拳赤子魂魄思乡,炎黄子孙心系祖国的情感炽热而深沉。这是中国历代爱国主义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无数炎黄子孙魂系梦牵落叶归根的深厚基础。(二)忧国忧民是爱国情感更高层次的体现,也是爱国主义的更高追求。所谓忧国忧民,即对国家前途命运无比关心,对人民生存境况的体验与同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进退之处皆忧国忧民。忧国忧民的意识在各个朝代均有体现,上至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下至“山野村夫”、“布衣之徒”。如忧国难曹hui败齐师、哭秦庭包胥复楚、赋《离骚》屈子沉江、贾长沙居安思危抒发了自己“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国忧民之情怀。他们或“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诗集·病起书怀》)或“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前途联系起来。“以国事为己事,以国权为己权,以国荣为己荣,以国耻为己耻(梁启超《爱国论》)表现出为国分忧、立志报国的满腔热情。“情系故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凝聚的深刻表现,支持我们民族最重要的道德传统与道德精神。教育、忠国所体现的传统道德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这两方面历经千年积淀,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综上所述,历史长河的发展、王朝统治的不断改变、各民族的纷争与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