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区主要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特征分析及防治对策

xx市区主要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特征分析及防治对策

1.概述

xx市位于xx平原的西部,境内地形复杂,大体为山、川、塬分布的地貌特征。南部为xx山地,中部为xx盆地,北部为xx和山地,xx河横贯中部。

构造上处于xx河断凹西端的xx凸起中,北临中朝准地台的陕甘宁台坳,南、西临xx 褶皱系的北xx加里东褶皱带及六盘山断陷。xx市处于不同的构造单元的交汇处,近东西向、北西向断裂构造及其发育,亦见北东向断裂(系指第四纪以来活动的断裂)。

区内地层以第四系为主,约占本区面积的80%以上,其次为上第三系上中新统、下白垩统、中元古界宽坪群等前第四系地层。岩土体基本特征呈现坚硬类即由片岩、片麻岩、花岗岩组成,主要分布在城市周围山地。松散类主要为卵砾石、砂土、

地下水分布较广,含水层主要为第三系疏松的砂砾岩及第四系的黄土、砂及砂砾卵石层,按埋藏条件分为潜水、承压水及上层滞水。

2.主要不良地质现象类型及分布特征

2.1滑坡

xx地区的滑坡不仅分布广、数量多,是形成地质灾害的主要不良地质现象类型。

2.1.1 滑坡的分布:区内滑坡沿xx北坡、xx河北岸高阶地、xx河以及在波状黄土塬和平缓塬的斜坡地段、河流两岸(特别是侵蚀岸)呈带状分布。

2.1.2 滑坡类型:区内滑坡可分为黄土滑坡和基岩滑坡,以黄土滑坡为主。

2.1.2.1 黄土滑坡:指发生在黄土中的滑坡,不仅分布广、数量多、危害大、而且活动性强,易于造成灾害。黄土滑坡明显受活动断裂带、岩土类型、结构、地形地貌条件的控制。

在xx河以南,黄土滑坡主要分布于坡状黄土塬内的谷坡地带,这里切割深度60~180m,沟谷密度为1条/0.5~1.2km,滑坡分布密度高达2个/km2。xx河以北分布在高阶地前缘和沟谷边坡。

黄土滑坡的滑动有两种类型:一是位于下伏新近系与黄土接触面上的古滑坡面上又发生的滑坡;二是位于黄土层内部深切新近系红色亚粘土的滑坡,多为巨型或大型滑坡。黄土滑坡在变形运动过程中带有崩塌性质,速度快,突发性强,破坏力极大。黄土滑坡的形成主要与大气降水关系密切,调查区内60%以上的黄土滑坡都是在秋雨或连阴雨、暴雨过程中发生的。

2.1.2.2 基岩滑坡:指各种基岩为主的山体滑坡,滑动面位于基岩之中,滑体为基岩或

基岩与松散堆积物组成。该类滑坡主要分布在xx岭和xx山的中、低山区,多发生在岩层倾向与坡向一致,植被被严重破坏,尤其是人类沿铁路、公路两侧开挖或不合理采矿、取石、开荒造田等地段;特别是断裂构造发育地区在暴雨、连阴雨季节,滑坡活动十分频繁。

2.2泥石流

2.2.1 泥石流的分布:泥石流几乎遍布全区,其中基岩山区xx县、xx县、xx、xx、xx 山、xx山地泥石流密布,活动频繁,在海拔2000m以下的断裂构造发育的中、低山区最为发育。

2.2.2 泥石流类型:本文据泥石流的分布及其物质组成,结合地质地貌部位,将区内泥石流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和黄土型泥流。

2.2.2.1 沟谷型泥石流:该类型泥石流流域面积一般1~20km2,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界线分明,形态发育多完善。形成区多呈瓢状,松散物丰富;流通区多为峡谷,纵降比大,边坡崩塌发育;堆积区为扇状。这类泥石流流程长,规模大,来势猛,危害大,极具有破坏性。

2.2.2.2 山坡型泥石流:这类泥石流发育不完善,形成区即为流通区,呈舌状或带状,沟床纵坡与山坡坡度近一致;堆积扇较大且表面坡陡。这类泥石流虽规模小,但活动频繁且流速快,常造成重大灾害。

2.2.2.3 泥流:是黄土地区特有的泥石流类型。主要固体物质为粘土和粉砂等细粒物质,物质来源主要是滑坡及崩塌的黄土堆积物。泥流主要发育在xx河两侧支离破碎的黄土塬边和xx县至xx县以北的黄土塬地区。

2.3崩塌

区内以黄土崩塌为主。

黄土崩塌多发生于坡高>10m,坡度>60°的黄土斜坡和黄土冲沟沟脑及新老滑坡的后缘破裂壁上,一般暴发于暴雨洪水期。崩塌体一般规模小,常与滑坡相伴突发出现,其破坏性大。

2.4地裂缝

2.4.1 xx市xx裂缝带:发生于xx河活性断裂带与北西西向xx县—xx活性断裂带的交接带上,呈东西向展布,延伸长度达3000余米。由20多条地裂缝组成,单条裂缝长度100~200m。组合方式为追踪的肘状拐折形,平面上呈锯齿状。

2.4.2 xx县xx水库地裂缝带:位于呈北西西向展布的xx县—xx活性断裂带上,走向平行断裂带,地裂缝呈锯齿状贯通于段家峡水库坝堤及坝面建筑物,裂缝宽1~2cm。该地裂缝带

至今仍有活动迹象。

3.不良地质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岩性)、地质构造等因素是产生各类不同不良地质现象的内在因素;大气降水、地下水、地表水和人类活动等是其诱导因素。

3.1 地形、地貌

区内西南为xx山带基岩山地,北为浅山丘陵,中部为xx河谷地。xx河自西北向东南、xx 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区中部。地形总体特征为南、北、西三面高,中间低,即从西部南部山区、北部塬区向盆地中部降低,地形呈阶梯状降落(xx河北岸五级阶地前缘及黄土塬落差达170~220m),具断陷盆地地貌景观。xx河、xx河河谷深切,部分已切穿第四系,出露下伏基岩。河谷切割深度xx河南岸50~120m,北岸30~80m,xx河北岸150~270m,南岸60~180m。各支流两侧及黄土塬边斜坡陡峻,稳定性较差,具备了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的地形地貌条件。

3.2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xx市境内中部和北部地层岩性多以各类黄土、粉质粘土为主,在西部和南部xx山区多以花岗岩、各种不同程度的变质岩为主。基岩山区,岩石断裂构造发育,近地表岩石风化破碎严重,斜坡变形强烈,易于沿堆积层与基岩之间的接触面以及岩石中软弱结构面发生滑坡和崩塌,沿汇水面积大和松散物质丰富的大型沟谷发生泥石流现象。黄土分布地区,在河谷两岸斜坡地带,上部多为不同时期的黄土,下部一般出现透水性弱的粉质粘土等软弱层,加之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容易形成高崖崩塌和中深层黄土滑坡。

地质构造控制了xx市地形地貌的格局,如部分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活动的断裂,控制了区内xx河、xx河、xx河、xx河等主要水系的形成。新构造上升运动,使河流不断下切,造成xx河高阶地和黄土塬边及支流河谷两侧斜坡陡峻,沟谷发育,为滑坡、崩塌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3.3 大气降水、地下与地表水

3.3.1 大气降水

xx市为典型季风气候,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696.6mm,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雨季是区内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季节。

3.3.2 地下水

区内高阶地及黄土台塬区斜坡地带,黄土层下伏的粉质粘土隔水层多处出露,潜水多沿此层顶面出露成泉。这些软弱岩层在地下水长期浸润下软化,强度降低,同时地下水溢出浸

泡坡脚,导致斜坡失稳而产生滑坡、崩塌。

3.3.3地表水

主要是指河流的强烈下切和对岸坡的冲蚀作用,使斜坡增高变陡,稳定性降低。导致斜坡失稳,形成一系列滑坡。另外,斜坡上水渠渗漏也可引发崩塌、滑坡。

3.4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人类在自然活动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常常可诱导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各类不良地质现象的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4.1 浅山丘陵区对森林乱采伐,烧山种地,破坏植被,导致基岩裸露出现石漠化,为洪水期泥石流的形成准备了充足的物源。

3.4.2 开挖边坡,在边坡上或坡脚开挖窑洞、隧洞等。在斜坡上或坡脚修建各种工程、渠道、道路及堆放施工弃土等,破坏了边坡的整体性,而引发地质灾害。

3.4.3 在坡面上不设排水设施或排水设施已破损壅堵,造成雨水、地表水下渗使土体饱和等导致滑坡、崩塌、滑塌发生。

3.4.4 采矿,由于地下采动而引起地面塌陷、山体崩滑等不良地质现象,同时也形成了许多采空区地面塌陷隐患和矿渣废石泥石流隐患。

4.不良地质现象防治对策

不良地质现象客观的存在,一旦条件成熟就会演变为地质灾害,因此针对全市不良地质现象面临的严峻形势,认真做好防治工作越来越显现出十分重要和迫切。为此,结合xx实际,提出如下对策。

4.1 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规划、实施、具体管理和监督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颁布的有关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制定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规定或办法,加强行政执法力度,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4.2 科学选址,积极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4.3 应用先进理论和技术进行不良地质现象调查及防治工作。与相关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开展全市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分布规律和预测预报标志研究,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综合能力和水平。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应用地质灾害防治理论研究成果,大力推广和使用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的新技术、新方法,使信息采集、传递和处理达到科学化和信息化,使综合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4.4 资金投入机制。落实不良地质现象调查与防治经费。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是预防地

质灾害的前提保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必须要做的、造福于人民和社会的公益性事业和德政工作。因此,要积极落实各渠道经费,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防治资金的资金投入机制。

4.5 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全民防治意识。不良地质现象在没有造成生命安全及经济损失时不能成为地质灾害,要不断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和受威胁的群众防灾减灾意识、专业能力和自救能力,进行地质灾害科学防治,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发挥最大作用。

5.结语

xx市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有其特殊规律,加之近几年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加剧,导致地质灾害频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不可低估的因素,但同时也可以看到,只要进行不良地质现象自身发育特征的详细研究、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对策、方法研究,积极制定防治措施,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在灾害天气期间坚持做好监测和预防部署规划,考虑分期治理、避让等各个阶段的工作。特别是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实现地质灾害危险区给人类的生存和经济建设过程中可持续发展造成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地质工程施工斜坡特性与防治技术.docx

地质工程施工斜坡特性与防治技术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在进行地质工程建设时,开始逐步朝着西部偏远山区地带转移,各类地质工程所处的自然环境愈加复杂和恶化。据统计每年发生在此类地质工程附近斜坡的滑落现象就有数千处之多[1]。在这些地质斜坡滑落现象中,斜坡体滑落物占有极大的比例,因此对不稳定斜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地质斜坡崩塌灾害发育特征,加强在对这些现象的深入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地质工程施工安全,减少施工损失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1地质斜坡工程的地质特性分析 1.1地质斜坡的工程地形 地质工程斜坡在地质成分较为一致的情形下,其决定因素则主要受制于工程地质结构倾斜度,其斜坡崩塌现象产生的可能性与地质倾角呈几何式的比例关系。以地质结构倾角达到40°为界,达到这一数据时,工程地质极大可能性会产生严重的地质工程灾害。自然外力侵蚀和采挖作业过程中违规操作,是导致地质斜坡崩塌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如果工程地质结构实际倾角介于20°与40°之间,就使对工程场地的地质产生影响。 1.2地质工程的构造 据多数工程地质勘查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斜坡地质层基本都处于临空状态,并与其形成20°左右的夹角,同时,这些地质斜坡矿体滑落的产生并不是完全连续的,而是沿着地形基覆盖面和断裂破碎带的

位置,呈现出集群式分布的状态。 1.3地质斜坡工程的地质层物质成分 经过勘查发现,地质工程中的物质结构成分组成复杂多变,受到我国地质环境结构类型不同的影响,其物质结构主要有矿体风化之后的产物、陈旧坡体和素填土。以某处地质斜坡现象为例,据事后勘查发现,其地质工程斜坡物质崩塌即为残留古地质斜坡体的局部复活,前缘宽度达到180m,轴线长度为120m,面积大约15000㎡,斜坡体平均厚度达到16.7m,综合体积约27.88*104m³。给地质周围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2]。地质层物质成分的复杂性使得其更容易受到水文地质作用或者其他外力荷载而形成地质斜坡崩塌带, 1.4地质斜坡工程的水文地理条件 在大多数地质斜坡崩塌现象中,均勘查发现其具有极强的渗水能力,在其内部结构中潜藏的地下水位比较高,在地质层裂缝结构的作用下,水源会沿着裂缝结构大量汇集在一起,从而使地质斜坡崩塌水文地理条件的重大影响。 1.5地质斜坡工程的气象条件 综合我国整体地质条件来看,地质斜坡崩塌现象大多出现在南方的偏远山区,受这一地区亚热带气候的影响,在春夏两季的梅雨季节降水比较频繁的情形下,出现斜坡矿物滑落的现象比较多,造成的危害相对比较严重。此外,由于近些年温室效应的影响,西北地区以及秦岭西部地带由于降水量较之历史状况更为丰富,出现地质斜坡矿物崩塌的现象也愈加频繁。

不良地质现象

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它泛指地球外动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冲刷以及渗透变形等,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体工程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不利。 第五章不良地质现象 举例认识不良地质现象,了解其危害 第一节崩塌 一,崩塌发生的条件 1.坡面条件---临空面高度大于30m,坡度大于50°的高陡斜坡,孤立山嘴或凸形陡坡及阶梯形山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 2.岩土类型---各类岩,土都可以形成崩塌,但不同类型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不同. 3.地质构造---各种构造面,如裂隙面,岩层层面,断层面,软弱夹层等软硬互层的坡面. 坡面条件,岩性条件,地质构造三个条件,又统称地质条件,它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 4.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 (1)地震 (2)融雪,降雨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 (4)地下水 (5)风化作用 (6)人为因素的影响 二,崩塌的稳定性分析 第一阶段,初勘 第二阶段,对经上阶段分析认为是不稳定的边坡进行详勘,取得包括岩土或软弱结构面强度,地下水流和水压等方面的资料后,经定量分析对边坡稳定性作出判断. 至于新设计的大型边坡,其稳定性分析也分两阶段进行,每阶段需按地质构造分区,根据建筑设计对边坡的要求及边坡的荷载情况,分别预选2一3个坡角并按坡高段(如10一30m为一坡高段)进行稳定性验算,作出包括开挖,支护费用在内的技术比较,然后从中选出最优的坡角,坡形. 三,确定崩塌体的边界 崩塌体的边界特征决定崩塌体规模的大小.崩塌体边界的确定主要依据坡体的地质结构. 首先,应查明坡体中所发育的裂隙面,岩层面,断层等结构面的延伸方向,倾向和倾角大小及规模,发育密度等,即构造面的发育特征.通常,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倾构造面,易构成崩塌体的后部边界;垂直坡体延伸方向的陡倾构造面或临空面常形成崩塌体的两侧边界;崩塌体的底界常由倾向坡外的构造层或软弱带组成,也叮由岩,土体自身折断形成. 其次,调查各种构造面的相互关系,组合形式,交切特点,贯通情况及它们能否将或已将坡体切割,并与母体(山体)分离. 最后,综合分析调查结果,那些相互交切,组合可能或已经将坡体切割与其母体分离的构造面就是崩塌体的边界面.其中,靠外侧,贯通性(水平及垂直方向上)较好的构造面所围的崩塌体的危险性最大. 四,我国防治崩塌的工程措施 以防为主的原则 1,预防措施 对有可能发生大,中型崩塌的地段,应尽量避开.

岩溶地区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

岩溶地区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二) 更新时间:2006-7-27 浏览:592次 5.4.1.1调查岩溶地貌的形态特征、规模、组成物质、组合特征及空间分布与过渡关系,划分地貌形态、组合类型(见附录B)。 5.4.1.2 调查地表水文网与分水岭的成因、分布。演变历史及其和地下水文网的关系;河、湖 、洼地枯洪季节的变化和洪水淹没范围;各级剥夷面的分布高程和成因。 5.4.1.3 调查岩溶形态、规模与组合特征,发育层位与地貌、构造部位,选择代表性地段结合遥感图象解译统计其发育密度:对大型洞穴调查其出露位置、成因、形成条件、洞口及内部形态和堆积物特征,测制平、剖面图。注意调查岩溶发育与岩性、构造、地貌及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关系。 5.4.2碳酸盐岩调查 5.4.2.1调查碳酸盐岩的岩性成分和岩性组合特征: a.根据碳酸岩盐的矿物成分,确定岩石类型,可概略划分为石灰岩类(包括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类(包括灰质白云岩)、泥质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白云岩) 等(见附录A1.1); b. 按填图单位统计划分岩性组合类型,可分为灰岩类,灰岩夹白云岩类,灰岩、白云岩(互层)类,白云岩夹灰岩类,白云岩类,灰岩(白云岩)夹泥质灰岩类,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互层)类,泥质灰岩夹灰岩(白云岩)类,泥质灰岩类等(见附录A1.2); c.调查碳酸盐岩的工程地质特征,包括岩体强度(见附录D1)和结构特征;特别注意调查描述其中所含的泥质、燧石、磷灰石、炭质、沥青、黄铁矿、石膏等成分的含量、分布与产状及其对岩体工程地质性质的影响。 5.4.2.2调查描述碳酸盐岩的结构、构造特征(见附录C)。对于岩层厚度可分为:a.块状:单层厚度在于1.0m; b. 厚层:单层厚度0.5~1.0m; c.中厚层:单层厚度0.1~0.5m; d.薄层:单层厚度小于0.1m。 5.4.2.3调查碳酸盐岩中的非可溶岩夹层, 注意调查描述粘土层、铝土质或炭质页岩、高岭土、煤层等软弱夹层的岩性、厚度与分布。 a. 按碳酸盐岩在填图单位中的累计厚度百分比,可分为如下类型: 全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大于90%,简称全型; 准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 (60~90)%,简称准型; 半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 (40~60)%。简称半型; 贫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小于40%,简称贫型。 b. 按碳酸盐岩的连续沉积厚度,可分为如下类 连续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大于200m; 间层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50~200m; 夹层状或互层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小于50m。 5.4.2.4根据碳酸盐岩的岩性组合类型及沉积组合特征,按填图单元划分岩溶层

不良地质现象及其 防治

不良地质现象及其防治 崩塌:是从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 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 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崩塌体的运动方式为倾倒、崩落。崩塌体碎块在运动过程中滚动或跳跃,最后在坡脚处形成堆积地貌——崩塌倒石锥。崩塌倒石锥结构松散、杂乱、无层理、多孔隙;由于崩塌所产生的气浪作用,使细小颗粒的运动距离更远一些,因而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分选性。形成崩塌的内在条件与外界的诱发因素:1.形成崩塌的内在条件有:(1) 岩土类型.岩土是产生崩塌的物质条件。不同类型、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不同,通常岩性坚硬的各类岩浆岩(又称为火成岩)、变质岩及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的碳酸盐岩(如石灰岩、白云岩等)、石英砂岩、砂砾岩、初具成岩性的石质黄土、结构密实的黄土等形成规模较大的岩崩,页岩、泥灰岩等互层岩石及松散土层等,往往以坠落和剥落为主。(2)地质构造.各种构造面,如节理、裂隙、层面、断层等,对坡体的切割、分离,为崩塌的形成提供脱离体(山体)的边界条件。坡体中的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乎平行的陡倾角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3)地形地貌.江、河、湖(岸)、沟的岸坡及各种山坡、铁路、公路边坡,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及各类人工边坡都是有利于崩塌产生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45 度的高陡边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三个条件,又通称为地质条件,它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2.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很多,主要有:(1)地震.地震弓l 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从而诱发坡体崩塌,一般烈度大于7 度以上的地震都会诱发大量崩塌。(2)融雪、降雨特别是大暴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3)地表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边脚,也能诱发崩塌。(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崩塌活动。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冻胀、昼夜温度变化等也会诱发崩塌。防治崩塌的工程措施主要有:(1)遮挡。即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塌物。这种措施常用于中、小型崩塌或人工边坡崩塌的防治中,通常采用修建明硐、棚硐等工程进行,在铁路工程中较为常用。(2)拦截。对于仅在雨后才有坠石、剥落和小型崩塌的地段,可在坡脚或半坡上设置拦截构筑物。如设置落石平台和落石槽以停积崩塌物质,修建挡石墙以拦坠石;利用废钢轨、钢钎及纲丝等编制钢轨或钢钎棚栏来栏截这些措施,也常用于铁路工程。(3) 支挡。在岩石突出或不稳定的大孤石下面修建支柱、支挡墙或用废钢轨支撑。 (4)护墙、护坡。在易风化剥落的边坡地段,修建护墙,对缓坡进行水泥护坡等。一般边坡均可采用。(5) 镶补沟缝。对坡体中的裂隙、缝、空洞,可用片石填补空洞,水泥沙浆沟缝等以防止裂隙、缝、洞的进一步发展。(6)刷坡、削坡。在危石孤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坡体风化破碎的地段,采用刷坡技术放缓边坡。(7)排水。在有水活动的地段,布置排水构筑物,以进行拦截与疏导。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 “垮山” “地、、滑” “土溜”等。、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 和人为作用的影响。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工程地质》问答题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工程地质条件? 要点:工程地质条件是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条件总和,它包括土和岩石的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地质作用、自然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几个方面。 2.简叙各褶曲要素。 要点:核:组成褶皱中心部位的岩层。翼:中心岩层动外的岩层。转折端:从翼向另一翼过渡的弯曲部分。枢纽:组成褶皱岩层的同一层面最大弯曲点的连线。轴面:由各岩层枢纽所连成的面。 3.地质平面图、剖面图及柱状图各自反映了哪些内答:一幅完整的地质图应包括平面图、剖面图和柱状图。平面图是反映一表地质条件的图。是最基本的图件。地质剖面图是配合平面图,反.映一些重要部位的地质条件,它对地层层序和地质构造现象的反映比平面图更清晰、更直观。柱状图是综合反映一个地区各地质年代的地层特征、厚度和接触关系的图件。4.何谓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一要点: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种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 5.保障围岩稳定性的两种途径是什么? 要点:保障围岩稳定性的途径有以下两种:一是保护围岩原有稳定性,使之不至于降低;二是提高岩体整体强度,使其稳定性有所提高。前者主要是采用合理的施工和支护衬砌方案,后者主要是加固围。 6.野外鉴别矿物的步骤? 要点:(1)找到矿物的新鲜面,矿物的新鲜面能真实地反映矿物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 (2)观察鉴别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3)根据观察到的矿物的物理性质,结合常见造岩矿物特征,对矿物进行命名。 7.残积土的成因及其特征? 要点:岩石风化后产生的碎屑物质,被风和大气降水带走一部分,其余都残留在原地,残留在原地的碎屑物称为残积土。残积土主要分布在岩石暴露于地表而受到强烈风化作用的山区、丘陵及剥蚀平原。残积土从上到下沿地表向深处颗粒由细变粗。一般不具层理,碎块呈棱角状,土质不均,具有较大孔隙,厚度在山坡顶部较薄,低洼处较厚。 8.应根据什么原则采取防止土体渗透破坏的措施?要点:防止土体渗透破坏的原则一是改变渗流的动力条件,使其实际水力梯度减小到允许的程度;二是改善岩土性质,增强其抗渗能力。具体要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性状来具体处理。 9.岩体、结构面、结构体各指什么? 要点:岩体是指包含有各种各样地质界面的各类岩石组合而成的各项异性的复杂地质体。结构面是存在于岩体中的各种地质界面,如岩层层面、裂隙面、断裂面、不整合面等。结构体是受结构面切割而产生的单 个块体。 10.岩土工程分析评价的主要包括的内容? 要点:岩土工程分析评价方面的内容包括:场地稳定 性与适宜性评价;岩土指标的分析与 选用;岩土利用、整治、改造方案及其分析和论证; 工程施工和运营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的预 测及监控、预防措施。 11.岩石坚硬程度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岩石坚硬程度 类型有哪些? 要点:岩石的坚硬程度分类的依据是岩石饱和单轴抗 压强度。根据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 度将岩石分为5大类,分别为:坚硬岩、较硬岩、较 软岩、软岩、极软岩。 12.什么是冲积土?河流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 些? 要点:冲积土是在河流的地质作用下将两岸基岩及其 上部覆盖的坡积物、洪积物剥蚀后搬运、沉积在河流 坡降平缓地带形成的沉积物。 13.在建筑物设计方面如何防止地表变形? 要点:布置建筑物总图时,建筑物长轴应垂直于工作 面的推进方向;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应力求简单,以矩 形为宜;基础底部应位于同一标高和岩性均一的地层 上,否则应采用沉降缝将基础分开。当基础埋深有变 化时,应采用台阶,尽量不采用柱廊和独立柱;加强 基础刚度和上部结构强度,在结构薄弱易变形处更应 加强。 14.什么是岩溶和土洞?岩溶和土洞的形成条件是什 么?岩溶地基的处理方法有哪些? 要点:岩溶是指地表水或底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侵 蚀、溶蚀而产生的一系列地质现象的总称。土洞则是 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土层溶蚀、冲刷产生的空洞。 岩溶形成的条件:(1)岩石的可溶性(2)岩石的透水性 (3)水的溶蚀性(4)水的流动性;土洞的形成主要是潜 蚀作用导致的。岩溶地基的处理方法主要有:挖填、 跨盖、灌注加固、桩基、合理疏导水和气、绕避、强 夯等。 15.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是什么? 要点:通过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勘探、室内试验、 现场测试等方法,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如场地 地形地貌特征、地层条件、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 不良地质现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测定等。在 此基础上,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并结合工程的具 体特点和要求,进行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为基础工程、 整治工程、土方工程提出设计方案 16.工程地质学及其研究内容? 要点:研究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称为 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探讨工程地质勘察的手段及 方法,调查研究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 地貌等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分析研究与 工程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及 防治措施。为工程的选址、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可 靠的依据。 17.叙述张节理的主要特征。 要点:产状不很稳定,在平面上和剖面上的延展均不 远;节理面粗糙不平,擦痕不发育,节理两壁裂开距 离较大,且裂缝的宽度变化也较大,节理内常充填有 呈脉状的方解石、石英以及松散或已胶结的黏性土和 岩屑等;当张节理发育于碎屑岩中时,常绕过较大的 碎屑或砾石,而不是切穿砾石;张节理一般发育稀疏, 节理间的距离较大,分布不均匀。 18.什么是潜水的等水位线图?如何根据等水位线确 定水流方向和水力梯度? 要点:潜水面的形状可用等高线表示,称潜水等位线 图。确定潜水方向:潜水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所以, 垂直于等水位线的直线方向,即是潜水的流向。确定 潜水的水力梯度:在潜水的流向上,相临两等水位线 的高程与水平距离之比,即为该距离段内潜水的水力 梯度。 19.选择洞轴线位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要点:(1)地形:应注意利用地形、方便施工。(2) 地层与岩性条件:地层与岩性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洞 室的稳定性。(3)地质构造条件:应考虑在大块而完 整岩体中布置轴线;应注意分析洞轴线与岩层产状、 褶皱地层的走向的关系。(4)水文地质条件:对隧洞 沿线地下水分析其埋藏运动条件、类型及物理化学特 性等情况。 20.工程地质测绘图的用途是什么? 要点:工程地质测绘图是在地形地质图上填绘出测区 的工程地质条件,作为工程地质勘探、取样、试验、 监测的主要依据。通过绘制工程地质测绘可大大减少 勘察的工作量,特别是在山区和地形复杂的地区。 21.简叙各褶曲要素。 要点:核:组成褶皱中心部位的岩层。翼:中心岩层 动外的岩层。转折端:从翼向另一翼过渡的弯曲部分。 枢纽:组成褶皱岩层的同一层面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轴面:由各岩层枢纽所连成的面。 22.地质平面图、剖面图及柱状图各自反映了哪些内 答:一幅完整的地质图应包括平面图、剖面图和柱状 图。平面图是反映一表地质条件的图。是最基本的图 件。地质剖面图是配合平面图,反映一些重要部位的 地质条件,它对地层层序和地质构造现象的反映比平 面图更清晰、更直观。柱状图是综合反映一个地区各 地质年代的地层特征、厚度和接触关系的图件。 23.何谓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 要点: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由地 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种建筑物遭受地震 影响的强烈程度。 24.保障围岩稳定性的两种途径是什么? 要点:保障围岩稳定性的途径有以下两种:一是保护 围岩原有稳定性,使之不至于降低;二是提高岩体整 体强度,使其稳定性有所提高。前者主要是采用合理 的施工和支护衬砌方案,后者主要是加固围。 25.野外鉴别矿物的步骤? 要点:(1)找到矿物的新鲜面,矿物的新鲜面能真实 地反映矿物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2)观察鉴别矿物 的形态和物理性质;(3)根据观察到的矿物的物理性 质,结合常见造岩矿物特征,对矿物进行命名。 24.残积土的成因及其特征? 要点:岩石风化后产生的碎屑物质,被风和大气降水 带走一部分,其余都残留在原地,残留在原地的碎屑 物称为残积土。残积土主要分布在岩石暴露于地表而 受到强烈风化作用的山区、丘陵及剥蚀平原。残积土 从上到下沿地表向深处颗粒由细变粗。一般不具层 理,碎块呈棱角状,土质不均,具有较大孔隙,厚度 在山坡顶部较薄,低洼处较厚。 25.应根据什么原则采取防止土体渗透破坏的措施? 要点:防止土体渗透破坏的原则一是改变渗流的动力 条件,使其实际水力梯度减小到允许的程度;二是改 善岩土性质,增强其抗渗能力。具体要根据工程地质 条件和工程性状来具体处理。 26.岩体、结构面、结构体各指什么? 要点:岩体是指包含有各种各样地质界面的各类岩石 组合而成的各项异性的复杂地质体。 结构面是存在于岩体中的各种地质界面,如岩层层 面、裂隙面、断裂面、不整合面等。 结构体是受结构面切割而产生的单个块体。 27.岩土工程分析评价的主要包括的内容? 要点:岩土工程分析评价方面的内容包括:场地稳定 性与适宜性评价;岩土指标的分析与选用;岩土利用、 整治、改造方案及其分析和论证;工程施工和运营期 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的预测及监控、预防措 施。 28.岩石坚硬程度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岩石坚硬程度 类型有哪些? 要点:岩石的坚硬程度分类的依据是岩石饱和单轴抗 压强度。根据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将岩石分为5大 类,分别为: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极软 岩。 28.什么是冲积土?河流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 些? 要点:冲积土是在河流的地质作用下将两岸基岩及其 上部覆盖的坡积物、洪积物剥蚀后搬运、沉积在河流 坡降平缓地带形成的沉积物。河流地质作用的表现形 式主要有:侵蚀作用、搬用作用、沉积作用。 29.在建筑物设计方面如何防止地表变形?

工程地质课件 第八章 不良地质现象及其防治

---------------------------------------------------------------最新资料推荐------------------------------------------------------ 工程地质课件第八章不良地质现象及其防治 8 常见不良地质现象及其防治 8. 1 崩塌与滑坡不良地质现象(亦称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是山区公路、建筑的常见灾害。 如香港、马来西亚等。 一、崩塌㈠概念: 1、崩塌陡峻斜坡上岩(土)块突然下倾、翻滚、崩落的现象。 2、类型: ⑴山崩规模巨大的山坡崩塌。 ⑵碎落坡面风化层的顺坡滑落。 ⑶滚石个别岩块崩落。 ㈡形成条件 1、地形: ① 坡高>30m ② 坡度陡>45 ③ 坡面起伏大,呈锯齿状。 2、岩性: ①坚硬、脆性岩石的陡峭斜坡。 如图 8-2 所示。 ②软、硬互层差异风化起伏坡面。 如图 8-3 所示。 3、构造: 弱面切割,沿构造面发生破坏。 1 / 15

4、其它: 强风化、暴雨地震、人为开挖、爆破等。 ㈢防治 1、防治原则: ⑴选址: 尽量考虑避开或设防。 ⑵设计施工: 避开高陡坡、大开挖、爆震等。 2、防治措施: ⑴清理坡面危石。 ⑵坡面加固: 喷浆、抹面、锚固等。 如图 8-4 所示。 ⑶拦截: 修筑拦截平台、挡墙等。 如图8-6 所示。 ⑷排水。 二、滑坡㈠滑坡概念: 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平面、曲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特点: 常见、危害大、类型多、规模大。 如①滑坡堵塞小江(金沙江支流)使其改道;②意大利瓦依昂

---------------------------------------------------------------最新资料推荐------------------------------------------------------ (Vaiont) 水库左岸 1. 5 亿 m3滑坡(1963. 10) ,造成洪水泛滥, 淹没下游村庄,死亡 3000 多人。 滑坡的形态要素如图 8-7 所示。 ㈡边坡的稳定条件: 滑坡体的下滑力(矩)小于抗滑力(矩),反之则会发生滑坡。 如图 8-8 所示。 o R d2 d1 G2 G1 图 8-8 主、被动岩体示 意图主、被动岩体的平衡条件: 式中: k、 MTR;边坡稳定安全系数边坡体的抗滑、被动岩体的重力 主被动岩体重心到滑动中;、M下滑力矩;心垂面的距离、 GG1主 2 ;、、 dd12 ;L滑动面的弧长滑坡面主动岩体被动岩体滑动 面上的抗剪强度㈢滑坡的形成条件: 岩性: 易产生滑坡的情形①易亲水软化的软质岩层。 ②有弱面的坚硬岩层。 ⑵构造: 是决定滑坡与否的控制因素。 ⑶坡度: 坡陡是滑坡的基本条件⑷水: 3 / 15

宝鸡市区主要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特征分析及防治对策

xx市区主要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特征分析及防治对策 1.概述 xx市位于xx平原的西部,境内地形复杂,大体为山、川、塬分布的地貌特征。南部为xx山地,中部为xx盆地,北部为xx和山地,xx河横贯中部。 构造上处于xx河断凹西端的xx凸起中,北临中朝准地台的陕甘宁台坳,南、西临xx 褶皱系的北xx加里东褶皱带及六盘山断陷。xx市处于不同的构造单元的交汇处,近东西向、北西向断裂构造及其发育,亦见北东向断裂(系指第四纪以来活动的断裂)。 区内地层以第四系为主,约占本区面积的80%以上,其次为上第三系上中新统、下白垩统、中元古界宽坪群等前第四系地层。岩土体基本特征呈现坚硬类即由片岩、片麻岩、花岗岩组成,主要分布在城市周围山地。松散类主要为卵砾石、砂土、 地下水分布较广,含水层主要为第三系疏松的砂砾岩及第四系的黄土、砂及砂砾卵石层,按埋藏条件分为潜水、承压水及上层滞水。 2.主要不良地质现象类型及分布特征 2.1滑坡 xx地区的滑坡不仅分布广、数量多,是形成地质灾害的主要不良地质现象类型。 2.1.1 滑坡的分布:区内滑坡沿xx北坡、xx河北岸高阶地、xx河以及在波状黄土塬和平缓塬的斜坡地段、河流两岸(特别是侵蚀岸)呈带状分布。 2.1.2 滑坡类型:区内滑坡可分为黄土滑坡和基岩滑坡,以黄土滑坡为主。 2.1.2.1 黄土滑坡:指发生在黄土中的滑坡,不仅分布广、数量多、危害大、而且活动性强,易于造成灾害。黄土滑坡明显受活动断裂带、岩土类型、结构、地形地貌条件的控制。 在xx河以南,黄土滑坡主要分布于坡状黄土塬内的谷坡地带,这里切割深度60~180m,沟谷密度为1条/0.5~1.2km,滑坡分布密度高达2个/km2。xx河以北分布在高阶地前缘和沟谷边坡。 黄土滑坡的滑动有两种类型:一是位于下伏新近系与黄土接触面上的古滑坡面上又发生的滑坡;二是位于黄土层内部深切新近系红色亚粘土的滑坡,多为巨型或大型滑坡。黄土滑坡在变形运动过程中带有崩塌性质,速度快,突发性强,破坏力极大。黄土滑坡的形成主要与大气降水关系密切,调查区内60%以上的黄土滑坡都是在秋雨或连阴雨、暴雨过程中发生的。 2.1.2.2 基岩滑坡:指各种基岩为主的山体滑坡,滑动面位于基岩之中,滑体为基岩或

地质灾害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1.范围 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2.1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2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3.总则 3.1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今第39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号)的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3.2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3.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3.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3.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组织专家审查、备案后,方可提交立项、用地审批使用。 3.8本技术要求规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代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价工作。 4.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见下面的框图:

地质灾害勘查问题及防治对策

地质灾害勘查问题及防治对策 摘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矿山地质灾害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矿产开 采过程中,不仅会影响到当地的地质环境,还会引发诸多灾害。目前,勘查技术 得到了不断的创新,明显改善了较为恶劣的矿山环境,因此应该积极开展矿山地 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深入分析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方法,从而致力于提升矿山地 质勘查和防治灾害的水平。 关键词:地质灾害;勘查;防治; 1地质灾害勘查问题 勘查地区的复杂性: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类型各不相同,勘查地 区可能存在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这可能增加了勘查工作的难度和问题, 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分析。 暴露于自然灾害的问题:地质灾害勘查通常涉及在潜在的灾害问题区域工作。这可能使得勘查人员暴露于自然灾害的问题之中,如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适当的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至关重要,以确保勘查人员的安全。 数据获取的困难:地质灾害勘查需要获取大量的地质数据,包括地质调查、 地下水位监测、遥感影像等。然而,有时可能会面临数据获取困难的情况,如地 理环境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等。这会对勘查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影响。 技术和设备限制:地质灾害勘查需要使用各种技术和设备,如地面雷达、遥 感卫星、测量仪器等。然而,高级技术和设备可能在某些地区不易获取或应用。 这可能导致勘查工作受到技术和设备限制,影响勘查结果的准确性。 勘查结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地质灾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多种因素影响,勘查结果常常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意味着勘查结果可能需要进 一步解释和深入分析,以获得更准确的地质灾害问题评估。

在进行地质灾害勘查时,需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和 安全措施。确保勘查人员的安全,使用可靠的数据和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以减少地质灾害勘查过程中的问题,并为灾害预警和防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应用要点 2.1积极引入先进技术 地质灾害勘查是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水文、气象等多方面的因素。在进行勘查前,需要对工作范围、方法和技术、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合理的 规划和准备,以确保勘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为防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为提升地质灾害的防治水平,应注重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所以 在地质灾害勘察过程中,应密切联系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对市场行为进行不断规 范化,加强行业协会的构建,将产业化进度提升,使监管制度得以不断完善化, 实现完善的防护网络的顺利构建,全面化普及防治知识。同时,应基于信息化技术,加强监测预警机制的构建[5]。通过物联网技术,确保良好的防治效果,保 证防治技术体系的高度完善,从而使地质灾害问题得以顺利规避。 2.2不断升级和更新开采设备 目前,我国采矿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是采矿设备的专业化水平明显较低, 这并不符合世界的先进水平。由于设备较为落后的影响,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矿山 开采工作的开展,所以我国应将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积极运用新型的设备,然后 与我国矿产开采工作相结合。其中,在资金方面,国家应注重相应的扶持和帮助,不断助益于科技研发工作的开展[6]。 2.3注重重点防治区和非重点防治区 首先,在重点防治区中,第一,确保边坡参数设计的合理性,并将检测力度 提升上来,同时加强防护墙的设置,以便于在变形开裂现象出现以后,对专门的 地质勘查进行落实;第二,面对原有灾害点,应提高对边坡加固和预防的重视度,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第三,严格检测渣场弃渣,不能随意堆放弃渣,合理设计 边坡坡度和挡墙,借助拦渣坝的设置,形成对泥石流的有效预防;第四,加强坑

危岩崩塌灾害发育特征与防治措施

危岩崩塌灾害发育特征与防治措施 摘要:危岩崩塌地质灾害是指出现在岩石裸露的陡峻边坡上一些较大的土体或岩块骤然与其母体发生脱离,进而发生倾倒、崩落以及相应的滚动地质现象。通过对危岩体发育特征的研究,并构建相应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的危岩体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和有关治理,对后续相关危岩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对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危岩发育特征进行综述,构建合理的崩塌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以地质灾害为研究方向,分析了危岩体发育特征,提出相应的有效防控崩塌地质灾害的措施。 关键词:危岩崩塌;发育特征;成因机制;监测 1危岩发育特征 危岩具有稳定性差、多组结构面切割分离等特点,为可能出现倾倒、滑移或坠落等形式崩塌的岩体。根据相应危岩体所在位置的相对高度,可以大致划分为低位危岩(其高度h<15 m)、中位危岩(相应高度15 m<h<50 m)、高位危岩(其高度h>50 m),h表示从危岩体顶部距其陡崖坡脚处的垂直高度落差[2]。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危岩体的发育程度受危岩体的主控结构面、地势地貌、地形坡度以及受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当危岩处在地形坡度小于35°时,危岩体上部充满填土,整体结构面直立,并没有发育的新裂隙,人类的特定工程活动(如钻孔爆破、开挖扰动等)对危岩稳定性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若存在以上现象,则认为该类危岩处于弱发育,危岩的现状稳定性良好。如若危岩所处地形坡度介于35°~55°之间时,其主控结构面呈现直立特征,相应的结构裂隙面贯通性也较好,此外裂隙中含有某些杂土并在此基础上会形成细小的新裂隙,使危岩体整个裂隙面呈现上宽下窄状,人类的一些工程活动对危岩稳定性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当出现上述迹象,由此可以判断出此危岩体处于中等发育,其相应的现状稳定性较差。随着危岩所在地的地形坡度大于55°后,就会出现危岩体主控裂隙结构面连续贯通,伴随发生裂隙有掉块以及碎石土流出现象,呈现出整个危岩底

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防治策略

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防治策略 1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1.1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发育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 不稳定斜坡(图1)[1],其中以滑坡、崩塌和潜在不稳定斜坡最为 发育。其中滑坡270处,总体积10628.5×104m3;崩塌40处,总体积642.3×104m3;泥石流6处,堆积物总体积8.09×104m3;地面塌陷8 处(岩溶塌陷5处、采空塌陷3处),总面积1726.1×104m2。 1.2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宣恩县地质灾害的区域性分布规律,可概略的 分为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地质灾害变形的时间规律2.2.1地质 灾害空间分布规律 1.2.1.1地质灾害成生与地层岩性之间的关系地层岩性是决定地质灾 害发育的物质基础,是影响边坡变形的主要条件,区内由于岩性、岩 体结构不同,地质灾害发育类型、程度等均有明显的差异性。区内地 质灾害主要发育在松散土体中,占总数的73.6%。依据调查资料,第四系松散土体、志留系龙马溪组和罗惹坪组较坚硬至软弱页岩、粉砂岩 及三叠系中统巴东组泥岩、粉砂岩为境内的易滑岩组。境内有106处 土质滑坡所处基岩岩性为三叠系中统巴东组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软质岩岩组,有60处土质滑坡所处基岩岩性为志留系砂、页岩互层的 软质岩岩组,两个岩组中发生的土滑占境内土滑总数的67%;发现的 25处岩质滑坡中有21处发生在碎屑岩岩组中,仅有4处发生在碳酸盐岩体中。境内40处崩塌中有11处发生在志留系岩层中,有6处发生 在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岩层中,其它分布于泥盆系中上统及三叠系 下统大冶组岩层中,该组岩类为境内易崩地层,都存在软硬相间与软 弱基座并存的岩性组合特征。 1.2.1.2地质灾害成生与地形地貌之间的关系地形地貌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活动的基础,境内滑坡多产生于坡度在25~ 60的陡坡上,在小于25或大于60的斜坡地段,滑坡较少(表1)。特殊的地形地貌配以合适的地质环境,往往有滑

地质灾害论文防治措施论文地质工程学论文对我国地质灾害的分析及防治

地质灾害论文防治措施论文地质工程学论文:对我国地质灾 害的分析及防治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合理的开采使得我国的地质环境变得尤为脆弱。地质灾害在我国的频繁发生,提醒着我们应提高对各种灾害的认识以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为此,本文将从各方面做一些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工程学 一、关于地质工程学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一一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坏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 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二、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彖。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⑷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⑸开挖坡脚;⑹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

地质灾害精细调查设计书和成果报告编写提纲、斜坡精细调查设计书和成果报告编写提纲.docx

地质灾害精细调查设计书和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1设计书编写提纲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目标任务:包括任务来源、任务书的主要内容、工作起始时间及成果提交时间等。第二节工作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条件:包括工作区划定依据、地理位置、坐标范围、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节以往工作程度:包括以往区域地质、水工环地质、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情况和与本次调查有关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与缺乏。 第二章区域环境地质背景第一节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人类活动等。 第二节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现状:包括隐患点的类型、分布、数量、规模、可能造成的危害及防治现状等。 第三章工作部署第一节工作部署原那么:包括总体工作思路、技术路线和部署原那么。 第二节总体工作部署:包括不同规模、类型隐患点的工作部署,分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第三节进度安排:包括分阶段安排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量。针对紧急或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作安排要详细具体。 第四章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分节论述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技术要求和地质灾害评价的方法与要求。 第五章实物工作量列表说明总体工作部署和分年度各类实物工作量。 第六章经费预算按国家相关预算编制方法编写。 第七章组织管理第一节组织管理措施。 第二节工程组人员组成及分工。 第八章技术管理措施第一节质量管理措施。 第二节技术保证措施。 第三节平安及劳动保护措施等。 第九章预期成果成果报告:包括精细调查报告、勘察成果报告、数据库建设报告及附图、附表;提交成果报告时间。 附(插)图: a)工作区交通位置图。 b)工作区风险及隐患点分布图。 c)工作部署图。 2成果报告编写提纲第一章序言 主要包括:目的任务;经济与社会开展概况;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概况;以往调查工作程度;本次调查工作进展、方法、完成的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与地震;岩土体类型与基本特征;水文地质特征;植被类型及分布特征;人类工程活动类型及特征。 第三章地质灾害隐患形成条件主要包括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地质构造与地质灾害地层岩性及岩土体类型与地质灾害; 水与地质灾害;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等。 第四章地质灾害隐患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隐患发育特征、地质灾害隐患勘查工作布设及成果、地质灾害隐患结构特征、地质灾害隐患稳定性分析。 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分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隐患的动力学特征、不同工况及防治标准下的稳定性及影响范围。针对高位远程灾害、链式灾害以及流域性灾害危险区划分可另进行专题论述。第六章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及分区评价主要包括:承灾体和规划论述、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分、地质

第六章 不良地质现象及工程地质问题

第六章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 1.不良地质现象:不良地质现象(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危害。它包括: 自然地质灾害:自然地质作用引起的灾害。 人为地质灾害:由于人类工程活动使周围地质环境发生恶化而诱发的地质灾害。 由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所引起的物理地质现象,包括岩石风化、冲沟、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潜蚀、冻融、地震、风沙、地面沉降、海岸湖岸水库的岸边再造等等,这些作用都给工程建设活动带来严重的影响和危害。我们把这些危害工程建设的地质作用统称为不良地质作用。 2.风化作用(地表及地面以下一定深度的岩石,在气温变化、水溶液、气体及生物等各种营力的作用下,其成分和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些改变岩体成分和结构的地质作用,总称为风化作用。) (1)物理风化作用;特点:岩石有自然因素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而无明显的成分改变。影响因素:气温变化、冰劈作用、盐类结晶膨胀等 (2)化学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受水、氧及二氧化碳的作用而发生化学成分的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称为化学风化作用。):水化作用、氧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解作用 (3)生物风化作用:由于生物的活动对岩石与矿物所引起的破坏作用,为生物风化作用。生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既有机械的又有化学的 3.河流地质作用 (1)流水的侵蚀作用:包括溶蚀和机械溶蚀两种方式。 1)流水对河床的冲刷 2)流水对河岸的掏蚀 (2)流水的搬运作用 (3)流水的堆积作用 4.河谷的类型: (1)侵蚀谷发展成为河谷分三个阶段:峡谷型、河漫滩河谷、形成河谷 (2)河流阶地可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上迭阶地、内迭阶地、嵌入阶地)、基座阶地。 5.河岸掏蚀破坏的防护:首先要确定河岸掏蚀破坏的地段。防护措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防护河岸不受冲蚀作用的措施。如抛石、铺砌、混凝土块堆砌、混凝土板、护岸挡墙、岸坡绿化等。另一类是调节径流以改变水流方向、流速和流量的措施。只有综合采用整治与预防措施并举,以及按经济技术指标对比的方法来选择决定方案时,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6.滑坡:斜坡上大量的岩土体,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地质结构、岩性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及其重力的作用下,使部分岩土体失去稳定性,沿斜坡内部一个或几个滑动面(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称之为滑坡。 (1)牵引式滑坡:滑体下部先失去平衡发生滑动,逐渐向上发展,使上部滑体受到牵引而跟随滑动。 (2)推动式滑坡:上部滑动面局部贯通,向下挤压下部滑体,最后整个滑体滑动。 (3)滑坡的发育过程:蠕动变形阶段、滑动破坏阶段、渐趋稳定阶段 (4)滑坡的治理:滑坡的防治措施主要有排、挡、减、固等,具体如下: a.排水 1.排除地表水 对滑坡体地表水要截流旁引,不使它流入滑坡内。因此可在滑坡边界处设环形截水沟,滑坡内修筑树枝状排水沟。其间的截、排水沟应保证质量,以地表水不能下渗为准。此外还有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