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的特征

西方文明的特征
西方文明的特征

西方文明的特征

1,西方文明的外在特征

宪政和民主、社会多元主义、发达的科学和技术、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现个性和自由的文学和艺术、高水平的生产效率和高质量的生活水平、自由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

2,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西方文明的特征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西方文明有三个特征。一,西方文明经历了五起四落的波浪式的发展过程,多次毁灭和新生;二,它经历了三次民族主体的转化和文明中心的转移;三,现代文明是从传统文明中自然的,直接的成长起来的,传统文明属于前现代文明。

第一个,经历了五起四落的波浪式的发展过程,多次毁灭和新生

米诺斯文明兴起然后衰落,接着迈锡尼文明兴起又衰落,古典希腊文明兴起又衰落,然后古罗马文明兴起和衰落,然后中世纪的日耳曼和基督教文明兴起然后发展成现代文明,一直到今天。中国文明的发展路线是一个劲的、慢悠悠地一直在发展,有比较强的连续性。

第二个,民族主体的转化和文明中心的转移

文明中心的转移:古希腊文明以爱琴海和希腊半岛为中心,罗马文明以意大利半岛为中心,中世纪日耳曼和基督教文明以西欧和北大西洋为中心。中华文明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不断的向外扩张,范围越来越大,没有明显的中心转移。西方文明的民族主体也发生了几次转换:米诺斯文明到底是哪个民族创立的不确定,,然后是迈锡尼人,是希腊人的一支,叫亚该亚人。接着古希腊文明是另几支希腊人,希腊人之后是罗马人,再之后是日耳曼人。中华文明华夏民族一直是主体。

第三个,现代文明是从传统文明中自然的,直接的成长起来的,传统文明属于前现代文明

西方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现代文明的因子。

3,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来看西方文明的内在特征

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其个人主义精神。第二个特征即创新的理性思维方式,所谓的创新的理性思维方式包含以下几个内容:一、清晰的理性,西方人追求概念的清晰性、推理的逻辑性。二、批判性的思考与纠错机制,不盲从,不断对已有知识体系进行反思和批判性的考察,不断清理人类只是仓库中的赝品。三、形而上的追求,研究和思考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要寻根问底。四、求知、求真、求新的学术传统。抽象思维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西方的政治文明:个人主义、民主、宪政、自由精神、平等观念、多元主义

个人主义

1,个人主义精神是西方文明的精髓

个人主义是西方文明与其它文明相区别的主要特征,也是西方文明与其它文明冲突的主要因素。亨廷顿在论说西方文明要素时把个人主义视为四大要素之一,认为它在本质上决定了西方社会的特征,是西方社会“最重要的价值”。

2,个人主义的内涵

(1)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本原或基础。社会共同体是由独立的个人组成的一个集合体,尽管大家组成了一个共同体,但是每个人都保留了他的独立性,所以个人才是社会的本原和基础。

(2)个人是社会的终极价值(人是目的)。个人是目的,国家是工具。我们建立国家是为了实现个人的某些要求,个人的利益、自由、权利等。

(3)所有的人都是独立、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共同体是个人的集合体,由契约、法律这样的外在纽带将个人结合在一起,而其中的每个人依然是自足圆满的整体,保留着独立性,没有成为共同体的附属物。每个人既然是独立的个体,它在共同体内必然是自由和平等的。我们服从于这个整体和它的权威,也只是外在行为的服从。

(4)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之间的界限。这是西方个人主义的精髓,就是在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划出一道明显的界限,精心的把属于自己的东西保护起来,把它和属于社会的东西隔离开来。

(5)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推已及人的利他行为、以个人为基点的公共道德。因为每个人是独立、自由和平等的,所以你要对你的所作所为负完全的责任,也正是因为人是独立、自由和平等的,所以人才会产生责任感。在个人主义文化氛围中,利他行为主要来自推己及人,而个人发育越成熟,利他的动力源泉越充沛。每个人认识到自己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利益相关,由此而产生一种义务感为共同体服务。

(6)自制自律的人格、自组织行为、对抽象的公共权威的服从。每个人做好事、利他行为、公共道德、完全出自内心、出于自己的良知,出于自己个内在义务感。自组织行为就是说没有外在的强制,而是每个人意识到了我们大家的利益所在,意识到了我们大家必须联合起来采取协调的行动,这才是每个人的利益所在。对抽象权威的服从,这个权威是抽象的,而不是私人化的。比如说,服从奥巴马,不是服从他这个人,而是服从总统的这个职位。

3,个人主义的表现

自由、平等和人权是个人的政治诉求。个人主义也为人人平等的思想进一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人文主义以个人主义思想为武器宣扬人天生平等。薄伽丘曾宣称:“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

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我们人类向来是天生一律平等的。”个人在政治上的要求集中表达为自由、平等和人权。这三条都是个性化的要求,是个人意识的萌芽、成熟后,必然在政治上提出的诉求。

民主是对个人的尊重。民主说到底是共同体对每个成员的尊重。只有民主制度,每个成员才得到尊重,才有基本的尊严。这种要求尊重的政治心理,是一个国家建立民主的动力。

宪政是对个人的保障。宪政是一种制度架构,其内在精神必然是个人主义。它对个人的保障,具体落实到个人权利。宪政是对各人权力的保障。个人权利是宪政大厦的根基,也是它的目的。宪政制度以个人为基点,只有个人成长起来,才会需要和要求宪政制度。)

市场经济是对个人经济追求的承认与规范。市场的竞争教会了新兴资产阶级和富有的市民阶层如何去表现他们的个性,展示个人才干,实现他们的远大抱负并享受财富带来的美好生活。

基督教是对个人灵魂的拯救。个人主义观念实际上是“人本位”思想的另一种表述,它的提出首先是出于推翻中世纪确立的“神本位”思想的实际需要,希望通过“人本位”的提出与“神本位”对抗,以唤起人们对人的价

值和尊严的认识。基督徒非常富于献身精神,那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没法比。但是他们的奉献最终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赎罪和灵魂得救。基督徒在现世的奉献都在彼岸得到回报,都落实到个人。

文学艺术是个性的表现。它是个人情感、体验、意志理想等的表现或表达。人们可以摆脱贵族和教会的舒服,大胆地表现个性展示才华和实现抱负,个人主义的出现并成为一种美德是的对幸福和荣誉的追求对权威的反对以及对现世生活的向往有了理论基础。

科学、哲学是个人的求知活动和精神价值的实现。伟大的科学发现,是非常个性化的思考,是个人的精神活动,为了摆脱无知和愚蠢,使自己成为视野开阔、见识多广、有教养的人,所以才从事科学研究,而不是为了获得利益和为国争光。

生活方式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是为了要让人获得快乐,让个性获得发展,就是承认个人、解放个人、发展个人。无论是个性化的冒险、个性化的追求、个性的种种展现,都得到宽容和尊重。

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成为强势文化的主要原因。它使西方文明能够重新塑造其它文明。西方文化对其它文明的渗透和冲击主要表现在它瓦解传统社会的纽带,释放个人,从而使社会越来越个体化。

自由、平等、民主、宪政等,是个人意识不断提升、个人不断伸展、个性日益丰满,个人的人格日益走向独立成熟必然带来的一种结果。

民主

1,古希腊的直接民主。

古希腊的城邦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城邦是公民的自治团体。希腊民主的特征有两个,一个是具有直接性,即直接民主,公民以直接到场额方式来参与和决定国家的重大事物;第二个特征是狭隘性,公民团体把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排除在外,就只是在一个封闭的小团体内部实行民主。意义:希腊

民主创造了一种集体统治的形态,在个人独裁和家庭统治之外,创造了民主的优良传统。为近代的民主做了思想理论和实践的准备。

2,古罗马的共和民主。

一、最高官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实行限任制。二,贵族和人民共同行使权力管理国家。罗马共和制的特点是它是一种混合政治。执行官是君主制的要素,元老院是贵族制的要素,人民大会又是民主制的要素。罗马城邦由三种势力共治,是三种政体要素的结合。

3,中世纪代表制民主

中世纪日耳曼人创造的代表制民主包含这样几个要素:一,社会共同体是权力源泉的观念;二,民主的基本原则是“关涉大家的事要得到大家的同意”;三,代表制民主的程序设计。中世纪政体的特征就是混合政体。体现贵族制和民主制因素的就是等级会议,虽然等级会议制度对君主的限制有限,但是依然确立了民意至上的原则。

4,现代民主

现代民主的特征:一,以民族国家为背景。民族国家意味着民族的边界与国家的边界重合。二,它以独立、自由、平等的个人为基础,个人是国家的基本单元,也是国家的权利主体。三,政治权利的普遍性和平等性,现代民主在本性上、理论上和法理上,注定是全民的民主。四,国家的决策者由定期的、公平的、竞争性的选举产生,全体成年国民都有选举权。五,与法治和对人权的保障相结合,人民的权利不是绝对的,而是受到法律的约束,不能侵犯个人的某些基本权利。个人享受的某些权利,即使是人民集体的权力也无权侵犯。六,以多党制、公民社会和自由的媒体为支撑,它们是现代民主的基本保障。

由少数人的民主到全民的民主的演变的大致轨迹

首先是贵族垄断国家权力,然后破除了等级身份的限制,一些平民出身的富人跻身统治集团,享有了政治权利。接下来不断降低财产资格的限制,一般的有产着获得了政治权利。然后,取消了所有的财产的资格限制,所有的白种男人都获得了政治权利。下一步,取消了种族的限制,使黑人等少数民族获得了政治权利,最后取消了性别的限制,全体妇女获得了政治权利。

宪政

1,宪政的内涵

所谓宪政,就是通过宪法的形式规范和限制国家权力并保障人民的权利。其包括几个关键性的要素:一,宪法。宪法的核心内容是规范政府权利和与人民权利,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根本契约。二,确认了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的区分和对立。三,规定了国家权力是有限的,是由人民授予和法律予以规范的。四,人民的权利是不可侵犯的。

2,宪政文明的多重历史渊源

为什么宪政文明只在西方出现?

第一个,是从古希腊、罗马传承下来的法治传统。从希腊到罗马再到中世纪,法治的传统一直没有中断。

第二个,是日耳曼人的习惯法传统。日耳曼人有一个信念,就是王在法下。国王必须遵守部落大会的决议,同时还要遵守习惯法。

第三个,是中世纪的封建主义契约传统。双方达成协议,订立契约,它由法律保障。

第四个,英国的普通法传统。普通法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概念,比如法律至上、限制王权、司法独立等。第五个,是基督教的传统。

3,基督教传统与宪政文明

基督教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母体,为现代的宪政文明贡献了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价值观念的革命,一个是带来了全新的世俗权力结构。

价值观念的变革:

超越主义价值观,超越人的有限性、凡俗的生活和有限的生命;

上帝选民的观念,培育了人的自尊和自信,认识到人人平等,都是上帝的子民,使个人凸显出来。

对权力的不信任和双重忠诚,

4,宪政文明的理论预设和心理基础

人性是自私的或人是有缺陷的(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政府是人性的耻辱(麦迪逊);国家是不可避免的祸害,建立国家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斯宾诺莎、洪堡);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阿克顿);无赖假设(休谟);以恶制恶,化恶为善(孟德斯鸠、休谟);国家是工具(洛克);

5,二元政治观和二元化体系的影响

凯撒的物归凯撒,上帝的物归上帝。把世俗权力和精神权利分开,各有各的权力范围,两者相互并立,相互制约和监督,这就是西方二元政治观及建立在这个观念基础上的二元化权力体系。

自由

西方文明中自由的内涵

1,政治自由和个人自由:政治自由就是政治生活中的自由或自治,指公民对公共政治生活的参与。

该概念在古希腊和罗马就已经出现了。

自由人不服从任何具体的人,而是服从抽象的公共权威,这个公共权威是他参与其中的。

2,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消极自由是“免于……的自由”

洛克的思想,自由包括三个要素:第一是守法,法律之下才有自由。第二是法律未禁止的事不受干预。三是法律是人民立法机关制定的,其目的是保障而非限制和取消自由。

积极自由是“做……的自由”意味着个人具有实现某种目的的实力和保障,这种能力和保障也意味着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3,自由的历史和发展:从古代政治自由到现代政治自由的发展,主要是由少数人的自由,扩展到全民的自由;个人自由的产生过程:

平等

平等人之间平等,不平等的人之间不平等;

斯多葛派的平等观:人人平等。摈弃了民族偏见,产生是了世界公民的意识。

基督教的平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现代的诸种平等:人格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治权利的平等、政治权力的平等、机会均等、结果平等

多元主义

政治结构的多元

(1)古希腊城邦林立

(2)古罗马实行一国多制

(3)罗马共和国末期到帝国时代的早期,城市自治。

(4)罗马帝国后期,三世纪末期还出现过国家二分,四帝共治

(5)中世纪政教二元化权力体系

(6)整个欧洲多国并立

(7)现代,主权国家的体系。国内,有联邦制、地方自治和公民社会。

政体的多元

(1)雅典,国家层面的权力机构包括:

元老院、人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将军、行政长官。

(2)斯巴达,国王长老会议(28长老和2国王)公民大会、监察官(5人)

(3)罗马城邦时代:

最重要的权力结构有执政官(2人)元老院、人民大会(三个)

(4)罗马共和国的高级官职的一个特点是一个职位有两个以上平行的官员,并有相互否决权。

(5)中世纪,混合政体,把君主制、贵族之因素和民主制因素混合起来。

(6)现代社会,多元政体主要表现是三权分立与制衡和多党制

孟德斯鸠的思想要点:

(1)政治的目的是自由,对自由的最大威胁来自掌权者的滥用权力

(2)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3)防止滥用权力的唯一方法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实现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方法:

(1)三权分化: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

(2)三权分立: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国王,法院来行使

(3)三权制衡:三种权力相互间要制约和监督,相互平衡

多党制:公民们按不同的利益和意识形态组成不同的政党,依据法律规定或民主程序和平地自由地竞争政治权力。多党制的前提是,国家政治权力是开放的,可以自由竞争的。

社会的多元

(1)多元的宗教

(2)多元的意识形态——多元意识形态的基础是思想言论的自由。

(3)多元的生活方式

密尔也有较完整的论证:

①任由全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只要不影响其他人,社会无权干涉

②个性充分发展,符合人的本性,体现人的价值

③个性充分发展是人类整体生命力的源泉

④习俗的专制是人类前进的一个持久的障碍,而个性自由是人类进步唯一而可靠的永久的源泉

西方文明概述

西方文明概述 一、概述: 西方文明是强调个人实现的物质文明,中国文明是和西方文明相异的,这是西方人的第一感觉。很多非西方的古老文明,如埃及、印度、波斯,和中国都是不一样的,他们都是从上古时代,就和西方文明糅合在一起。例如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但埃及并不是到近代才和西方发生关系。埃及和西方从上古就已经纠缠在一起,这是因为西方文明发源地是在地中海一带,埃及、非洲原来都和西方文明糅合在一起。 西方文明指的是西欧、北美的现代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标准、价值观、风俗等。与西方这个词相对应的是东正教、亚洲或者伊斯兰国家,或者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也曾被对应于前苏联共产主义国家。 西方文化的概念通常与西方世界传统定义相关联。根据此定义,西方文化是文学、科学、音乐以及哲学原理的合集,并且有别于其它主要文明。适用于受西欧移民或殖民影响强烈的国家,并不仅限于西欧。这些传统大都在被列入西方经典。西方文化被用于许多方面,不管实际使用正确与否,包括美国文化、唯物主义、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商业主义、性的享乐主义、帝国主义、现代主义,乃至解说西方文明。 二、起源: 西方文化常被认为起源于古希腊、罗马帝国、天主教、基督新教,这些被统称为犹太教-基督教文化。然而西方文化也根源于日尔曼人、斯拉夫人以及凯尔特人的流行文化,这些文化是形成欧洲中世纪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重要的传统: 包括: 经院哲学、天主教、新教、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启蒙时代、世俗化、科学方法 四、历史: 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攻陷希腊后,吸收了古希腊的科学、哲学、民主、建筑、文学以及艺术,并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发展。 在接下来的500年中,尽管罗马帝国拒绝古代雅典很前卫的民主理念,但却将希腊语、拉丁语随着罗马法传遍了欧洲。罗马文化融合了日耳曼、斯拉夫以及凯尔特文化,但随着罗马的衰落,希腊与罗马(Greco-Roman)的许多艺术、文学以及科学都消失或被取代了。 随着罗马基督教地位的提高,圣经成为西方文艺中的核心部分,几乎影响到了西

西方文明东方起源

西方文明东方起源 只有后来者,才急于寻找身份确证。根本上说,世界文明东西方的分化,首先是欧洲确证自身的需要造成的,也成为后来帝国主义的张本。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期借助于伊斯兰威胁论,欧洲完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自我构建。基督 教从此成为欧洲的一个精神支柱,它的发端就是为了针对异己的穆斯林进行普世福音的圣战,不可否认,日后同样针对东方的帝国主义扩张与此有着精神血脉上的嫡传关系。欧洲中心论者所阐扬的欧洲15世纪大发现时代,不过是夜郎自 大式的文明标榜。亚非之间的航海交流很早就开始,并不需待欧洲人发现。葡萄牙、西班牙、荷兰16世纪对东方 经济的主宰也是吹嘘,它们不过是慢慢混入了原有亚洲贸易体系当中而已。直到19世纪初期,东方并没有因为欧洲对 它同时期的专制堕落想象而沦落,而是仍然一直保持着对西方的绝对优势,中国明清时代的海军实力甚至远远大于整个欧洲的总和。作者着力说明的是,欧洲的崛起不是奇迹,而是东方文明的滋养积渐而成,但也不能否认近代欧洲自身的能动性,近代文明的承载者。欧洲启蒙运动的裂变性,在于一方面吸收了来自东方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被精心构建成为一个否定东方的全新知识体系。正如中国所谓正朔承传的观念一样,欧洲历史及其文明史也被勾勒成一部《传灯

录》——希腊、罗马、基督教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民主和工业革命,仿佛这就是欧洲精神、欧洲文明的衣钵正道,然而,所有后设的传承有序的谱系本身都透着可疑。“言必称希腊”的西方文明发展史,创造一个“永恒的西方”,虚构了历史上东西方的界限。然而,希腊本身就是出于近代欧洲中心论的构想,它的文化既非西方,政体亦非民主。文艺复兴,更是在东方尤其伊斯兰教影响下产生,欧洲抹杀了此前曾大量译介伊斯兰科学文艺著作的史实。启蒙运动,则更多直接和间接吸收借鉴了中国的思想资源,是真正据为已有的拿来主义。亚当·斯密所阐发的英国经济自发放任的原则,实际渊源则来自于中国道家治国“无为”的思想。工业革命和农业革命所依赖的大多数重要科技,全部都是经由全球化商路悄悄传到欧洲,甚至包括蒸汽机原理,都更早的出现在中国人的著作中。并不存在一个孤立的西方,欧洲的发展是被东方推动的,西方文明是后来者,它的真正起源在东方。然而,今天,西方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代表,社会文化发展的“现代性”径直成为西化程度的代名词。西方最终取得了胜利,甚至悄悄掩盖了东方的历史。许多东方包括非洲曾经为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国家和种族,被后起的西方指认为“无历史的人”。欧洲文明凌驾于万国,自居优宠地位,根本都是欧洲的自大、残暴与贪婪。欧洲身份的塑造和变化,使欧洲的自我膨胀和帝国主义成为可能。作者尤其比较

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通史习题:第五讲 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夕

第五讲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新航路开辟到工业 革命前夕 限时:35分钟总分:85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2019重庆西南大学附中月考)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滕贝格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约有60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 A.活字印刷术开始传入欧洲 B.科学迅速转化成为生产力 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D.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 答案 D 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古滕贝格的发明迅速得到推广,欧洲出现了大量印刷厂,这有利于文化教育的传播和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发展,故选D项。A项中“开始传入”的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技术进步,而不是生产力的转化,故排除B项;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与题中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2.(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国王是世袭的,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拥护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不敢后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 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 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 B 题干中“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说明当时的议会没有贵族的席位,贵族地位已经没落,故A错误;本题中时间信息是1649年,当时议会还没有达到拥有绝对权力的地步,故C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信息,故D错误。传统的英国议会是国王控制下的议会,是有贵族参加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内蒙古财经大学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赵赫132062141 13级金融一班(原13级市场营销一班) 2014-12-12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赵赫 (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来自于不同文化间的比较,尤其是本国和其他国家文化 之间的比较可以发现,文化的起源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虽然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它们在道德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礼仪、关系、个体精神等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当我们在制定决策时或者在跨文化交流的时候,应该时刻记得文化差异,这样才能使文化发展更加主动灵活。 关键词:比较,起源,文化 一、引言 从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就像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各自前进、各自发展,但是伴随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迈开资本主义扩张的步伐,中西方文化开始有了拐点,文化的交融伴随着战争的枪炮声,伴随着侵略的文化同化手段,被迫进行交融。时至今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交通方式极大便捷,互联网领域急速拓宽等因素使得全球各地的信息传播极快,真正使世界各地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且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然而,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源自于不同的文化系统,两种文化真正交融交流之前,它们就已各自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系统,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

也许这种独特性预示着今后的文化交流暗伏着冲突。中西文化的这种相交汇流,并不意味着在融合两种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出了另一种新的文化,两种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鲜明个性,交而不融,汇而不合,或者,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合流的话,这也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 二、大河文明与海洋文化 2.1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特点包括:幅员辽阔、腹地纵深,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拥有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和雄厚的发展潜能,可以自我调节与更新,这些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完整;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 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壕纵深的黄土高原、广阔无边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1.8万公里的海岸线、西高东低走势;温暖湿润的气候,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几乎囊括世界上大多数的气候类型;半封闭的边缘地形,与西方世界相对隔绝,太平洋无法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中西方文化交往与沟通存在艰难,这既使中华文化保留了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但又造成了保守意识、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 2.2西方文化的自然基础特点包括:独特的地理位置,西、南、北三面环海,东接亚洲,就像黑格尔的预言,“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的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底无限

专题四 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专题四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考点导图】 一、古希腊民主政治 1.形成条件 (1)地理因素:以海洋为依托,多山、多岛、环海。 (2)经济因素: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相对发达。 (3)政治因素: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4)人文因素: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较高的公民素质。 2.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3.特点 (1)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实质:奴隶主贵族的民主。 4.历史评价 (1)意义: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基础。 (2)局限:仅“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直接民主泛滥,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重 要原因。 二、罗马法 1.演变历程 (1)起源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制定,成文法代替习惯法。

(2)发展阶段: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公元3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阶段:更加系统化和法典化。 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完善了罗马法,形成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2.基本内容 (1)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历史影响 (1)罗马法是维护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 利益。 (2)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3)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 (4)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 三、奴隶制经济繁荣发达 1.古希腊的奴隶制经济达到了典型的发展阶段,商品经济发展较快,为古希腊辉煌文明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2.古罗马经济先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为基础,后随帝国对外征战,获得大量奴隶,出现奴隶经济发展繁荣的局面。 四、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 1.产生的背景 (1)公元前5世纪,雅典等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3)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2.思想主张 (1)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人是万物的尺度——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2)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3)柏拉图:理念论和《理想国》——为理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把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主题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时段特征 古代希腊罗马史(公元前8世纪~公元6世纪)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其文化对近现代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人文主义思想,古罗马的法律,犹如璀璨的明珠,为古代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政治上:古代雅典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在专制主义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

西方文明的基本构成要素

西方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人类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人文精神 古希腊文明是一种奇特的文明形态,在诸多方面形成与远古文化的断代。在思维方式上以抽象理性思维代替原始集体表象思维;在艺术形式上以写实艺术代替写意艺术;在社会形式上以个性的发展代替群体的一致性。古希腊文明开西方文明之先河。 二、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是西方分析思维的本质特征。工具理性是把主观和客观分割开来,把目的和手段分割开来,把道和器分割开来,把信仰和知识分割开来,把社会和自然分割开来,把人与人分割开来,以对外部对象的征服、控制、掠夺为目的的认知活动。工具理性更关注的是外部物质世界,而忽视伦理精神;更关心的是人得到什么,而不考虑人需要什么。西方人只有在社会发生危机时,才会想到人是什么。 三、契约社会 西方文明以人为中心,个人的权利受到尊重。人与人之间是充满矛盾的。契约则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协调、合作的工具。契约是一纸合同,是以契约双方的信用为基础的,一旦有一方不信守合同,冲突是必然的。古希腊社会已建立起文明历史中最早的民主制度。欧洲近代继承了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做出贡献。英国很早就建立起议会制度,由于国王不守约,没有尊重议会的权利,便爆发革命,革命的结果双方达成妥协,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美国是在与宗主国

英国的浴血奋战中获得独立的,其制定的宪法协调了各方面的关系,政局比较稳定,后来又通过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而法国大革命,三个等级之间矛盾冲突尖锐,加上领导人政治态度偏激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干预,革命是最激烈的。 四、基督教信仰 基督教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复杂的。在漫长中世纪,保存了古典文化,但又与科学进步相对立,设宗教裁判所,烧死持异端的人,包括科学家。在文艺复兴时期,推动古典艺术和文化的繁荣;调整欧洲的国际政治关系;煽动十字军东征;与王权又斗争又联合。然而基督教的《圣经》作为西方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社会作用是持久的,其价值是巨大的。 五、价值哲学 价值范畴是西方新康德主义哲学明确提出来的。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康德第一个打出自由意志的旗帜,喊出“人是目的”的口号,高扬人的主体性,开了价值哲学的先河。西方哲学划时代的人物是叔本华。从他开始,哲学的眼光从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内心世界,从客体转向主体,实现了从工具理性向价值哲学的转化。循着叔本华的思想轨迹,尼采提出了强力意志,进一步把艺术和真理区别开来,进一步扩大价值哲学的领地。尼采指出,所谓“真实的世界”只是一个虚构,现实世界是唯一的世界,然而这个世界是荒谬而无意义的。所以,“悲观主义是真理”,但真理不是最高的价值标准,我们不能靠真理生活。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教学难点全面辩证地认识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实质;结合地图,把握古代罗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课件下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温故知新: 1.请说出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四大古代文明名称及其产生的大致时间。(埃及文明,公元前3500年;两 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00年;印度文明,公元前2500年;中国文明,公元前2070年。) 2.上述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些文明都处在哪两个纬度之间?古代文明为 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大河流域。北纬20°~40°之间。原因大致有:第一,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第二,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3.14页导入框“木马计”的传说与下列哪些人物有关?( b ) a.该亚 b.厄瑞斯忒 c.汉谟拉比 d.胡夫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木马计”就是第一课所学的希腊传说中,厄瑞斯忒的父亲阿伽门农远征特洛伊所使用的。这里提到的特洛伊战争,就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激烈碰撞。它反映了当时除了亚非大河流域的东方文明之外,欧洲的西方文明也已经诞生。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西方文明之源。(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雅典城邦的繁荣 1.希腊的早期文明为什么被称作“爱琴文明”?(运用课件播放《古代希腊》地图,扼要介绍古代希腊的 地理位置,强调指出:亚非文明古国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是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是一种海洋文明。) 2.古代希腊与今天的希腊国家一样吗?它的地理范围怎样?(学生结合地图回答:古希腊是一个地区而非 一个国家,其地理范围与今天希腊国家的版图不同,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的西部海岸。)

西方文化概论期末复习完整版

1.西方最早的文明形态:神话。 2.西方最早最早的文明:米诺斯文明(克里特文明)。∵创造线形文字。 3.最早的希腊人:阿卡亚人。∵建立的迈锡尼文明滋养了整个希腊。 爱琴文明简表: 前26c—前15c 优雅精巧的米诺斯文明(克里特人) 前16c—前12c 粗犷豪迈的迈锡尼文明(阿卡亚人) 前12c—前8c 黑暗时代(多利亚人) 前8c—前4c 希腊城邦时代 4.英雄: 半人半神,神与人所生,神是理想化的人,因此英雄是理想化的人。在古希腊,人与自身区分而成为英雄,具有节制、正义、勇敢的美德。 5.希腊文明兴起的原因: 腓尼基字母传入; 公元前776年,第一届奥林匹克竞技运动会; 新兴家族的崛起,农业上以血缘为核心,商业上以契约为核心。 6.用公民和城邦相互解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公民——城邦里享有一定政治权利并要尽一定政治责任和义务的组织者。 城邦——享有一定权利同时要尽一定责任的一定数量的公民共同体。 7.希腊城邦文化的中心:雅典。希腊化的中心:亚历山大里亚。 8.斯巴达采用的国家制度: 政治上:建立元老院,是最高权力中心。 经济上:定期分配土地。 生活上:原始共产主义制度。 9.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 前8c—前6c: 君主制:一个人统治,世袭制度,导致独裁、专政。 僭主制:利用民众的力量夺取政权。 民主制:民众协商的方式。 10.贝壳投票法:雅典。伯利克里时代,公民大会。 11.前776年,第一届奥林匹克竞技运动会的意义: 希腊人自己有了记录时间的方法,有了纪元,从而有了编年史;表明了希腊人对美的崇尚;是希腊城邦文明的标志。 12.《神谱》作者:赫西俄德通过吟唱。 13.三代神王:乌兰诺斯、克洛诺斯、宙斯。 14.诸神居住地:奥林匹斯山。 诸神南下在伯罗奔尼撒平原的奥林匹克祭祀。奥尔弗斯神秘祭。 《神谱》的文化意义: 第一,通过神系的生殖原则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宇宙起源论和自然演化观。例如:从原始的神“混沌”到宙斯,绝大多数神都象征着某种自然现象(海神、死神、天神等),这种自然的分化和演进过程一直延续。到宙斯这里,神才脱离了自然性而获得了社会性(农业女神、文艺女神、智慧女神等)。 第二,它蕴涵着一种以自我否定为动力的社会进化思想。希腊神王的更迭是通过自我否定的暴力方式实现的,以此来展现自身的“命运”。

西方文化的起源

西方文化的起源,粗略来说就是三种文明与文化的交汇,这三种文化就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日耳曼精神,基督教文明。这三条支流汇聚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一直到今天,发展成了现代发达的西方文明。我们这里谈西方人的感情风景,我就试着给大家剖析一下这三种文明与文化对现代西方人的感情方式与心理的影响。 对希腊与罗马文化大家就算不了解,也至少听说过金苹果战争与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在那种文化里,为一个美女发动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就是一件值得她们大书特书的英雄事迹(而在中国文化里,周幽王为美女搞了一次小规模军事演习,就被后人骂死了)。在希腊与罗马神话里,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每天正事不干,男男女女追逐打闹,谈情说爱,主神宙斯(朱庇特)的更就是老色狼一条,背着自己的老婆,搞大了无数美女的肚子。这种感情文化,到了罗马帝国时代,更就是使男女关系之混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一个埃及艳后就能勾引那么罗马帝国的掌权派型男,要不就是她后来年老色衰,对罗马年轻一代帅哥元首屋大维失去吸引力,罗马帝国搞不好就毁在这个女人手里了。有一个名叫《Caligula》(罗马帝国艳情史)的电影我想很多朋友也就是知道的,瞧瞧那里就是怎么描写罗马宫廷生活的淫乱与堕落的吧。即使到了现在,一提起罗马人著名的“澡堂子”,人们就马上会联想到纵欲与淫乱。 日耳曼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希腊罗马文化的一个反物质,日耳曼人性格粗犷豪放,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坦率直爽,作战勇猛。而在感情方面,日耳曼人对现代西方社会也有着很大的贡献,尊重妇女就是日耳曼人的传统美德,一夫一妻制就是日耳曼人在野蛮时代就遵从的准则,而且恪守从一而终。即便就是当时文化先进的罗马人,在记录野蛮的日耳曼人的书中(《日耳曼尼亚志》——塔西陀)也表达出了她们对这个蛮族这种尊重妇女的风俗的敬意。日耳曼神话中更多的就是关于众神杀人越货,喝酒打仗的描写,很少有卿卿我我的内容。所以最后在历史上,日耳曼蛮族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其实也不就是一件很难理解的事情。 关于基督文明,大家了解的相对多一些,基督教讲“爱”,讲“善”,讲“平等”,在对感情方面,虽然在《旧约》中有很多关于乱伦的记载,但那就是因为远古时代人丁稀少所致,其实基督教还就是崇尚纯洁的男欢女爱的,读一读《旧约•雅歌》中记载的所罗门之歌,满篇都就是男的想女的呀,女的想男的这些东西,就就是西方的《诗经》嘛。某种程度上来说,基督教又就是日耳曼精神的反物质。日耳曼人不讲什么“爱您的敌人”,日耳曼的天神一下凡,拿着大锤子就往所有的敌人的脑袋上砸,砸死敌人以后还顺手抢走人家的财物与老婆,而基督文明宣扬羔羊主义,敌人抽您左脸,您笑嘻嘻地再献上右脸。可就是哪想到,最后历史发展的结果,就是基督教横扫欧洲,并对日耳曼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焚书坑儒”,导致在今天的欧洲已经很难找到当年关于南日耳曼传统与信仰的任何大型的文献与记录了。 而有意思的就是,基督教统治欧洲几百年以后,一群知识分子抱着当年希腊与罗马文化时代留下来的书籍,搞起了古文化复辟,她们拥戴起不做大哥好多年的希腊罗马文化,去死磕顽固的中世纪天主教教廷,历史上称为“文艺复兴”,欧洲人运用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大大削弱了天主教教廷对整个欧洲的专制统治,并以此为契机,发展出了启蒙思想,促进了科技的进步,通过科技的进步又开

东西方文明的发展

东西方文明的发展、碰撞与交融 ——从宏观角度理解、驾驭人教版《历史·必修1》 广州市东圃中学朱家鼎 内容提要:人教版《历史〃必修1》的九个专题讲述了古今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的演变及伴随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核心就是国家或地方管理体制的创立和完善过程,而贯穿这一核心的是东西方文明的发展、碰撞和交融。根据这一理念,本文对九个专题作了简要的分析梳理,以祈帮助教师从宏观角度理解、整合、驾驭新教材,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提高教学质量,并希望有一个新的思路深入对新教材的研究。 关键词:《历史〃必修1》东西方文明专题内容分析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进入教学实际,广大教师对新教材教学的研究日趋广泛。多方面的探索,多思路的交织,有困难和困惑,又有开拓和创新。就人教版《历史·必修1》而言,当前许多的探索,主要着眼于对教材进行不同角度、不同线索或不同方式的整合,以求理顺教材中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 教师们的良苦用心,应当肯定。但新教材的编写体系是专题式的,与过去编年式的完全不同,所以教师更应该以宏观的角度,高屋建瓴地理解、把握教材的核心思想或前后贯通的线索,理解编写者的真实意图,才能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驾驭教材,活用教材,而不被教材所束缚。因为,新教材本身就给教师的创新探究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人教版《历史·必修1》,其九个专题是古今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的演变及伴随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它有助于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影响,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同时正确地认识历史上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进程。但在对教材的整合过程中,许多教师感到无论如何整合,九个专题中的某些专题总是游离于外,难于整合,造成教学的困惑。 若教师能跳出“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这一教材的显性框框,从更高层次审视教材,则可发现:政治制度的演变、生产关系的调整,说到底是一种国家或地方的管理制度的变化,管理制度的不断趋于完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这是“必修1”的核心思想,而贯穿这一核心思想的,则是东西方文明的发展、碰撞和交融。东西方不同的文明,形成东西方不同的政治制度,并且各自都促进了自身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东西方不同的政治制度发生碰撞、冲突;在冲突中又互相吸取各自的长处,产生交融,使世界在不断走向一体化的情况下,出现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从这一角度感悟教材,我们在教学中就有了主心骨,有了方向,就能较好地解决新课标知识与能力集中、古今中外历史贯通、知识点规模有所扩大等教学的难题,从而轻松把握教材,明确指导学生,真正体会新课标的丰厚内涵。 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西方文明的对比

中西方文明的对比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 在人类思想的“轴心时代”(德国思想家亚斯贝尔斯语),东西方的文明舞台上几乎同时出现了两位“灯塔式”的伟大思想家,即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中国先秦时期的孔子。前者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理性伦理学的先河,是西方文明的奠基者之一;后者是中国两千多年正统思想——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作为人类文明的导师,两位思想家的共同点很多,但其思想的可比性主要体现在:对于理想社会秩序的寻求,这是他们思想的出发点。苏格拉底寻求的是雅典城邦中充满人的民主和正义的德性社会,孔子想构建针对统治秩序中的等差有别、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 (1)时代的变革会催生各种思想的产生。苏格拉底和孔子都生活在大变革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1)社会背景:中国:①分封制和井田制瓦解;②诸侯争霸,社会矛盾突出。雅典:①民主政治发展,但世风日下;②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自我价值。 (2)两位思想家以探寻理想社会秩序为出发点,探讨的共同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他们思想主张的核心。 (2)共同问题:①都注重对人的研究;②注重道德和教育。思想主张的核心:①孔子提出“仁”,要求“仁者爱人”。提出“礼”,要求“克己复礼”。②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变式问法】孔子和苏格拉底在重建社会秩序方面有何共同主张?各自的背景是什么? 共同主张:重视伦理道德。(孔子:提出“仁”,要求人要爱人;苏格拉底:人应该具备美德) 背景:孔子: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苏格拉底: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3)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思想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批判——继承——发展”的历程,结合史实回答: A.从“发展”的角度看,苏格拉底的思想是怎样被发扬光大的? A:①继苏格拉底、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使哲学成为了一门科学:②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宣扬人性、人文主义;③宗教改革否定教皇权威、摆脱教会束缚;④启蒙运动提倡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反封建,提倡自由平等。 B.从“批判”的角度看,近代前期使儒家思想遭受最沉重打击的事件是什么?为什么? B:新文化运动。①运动的目标直指封建礼教,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②彻底批判了儒家思想,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 (4)作为东西方两位“灯塔式”伟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在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4)坚持以人为本,重视道德修养,调节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等。 二、黄宗羲和卢梭(明末思想和启蒙思想) 材料一(上古的君主)“以千万信之勤劳而已又不享受其利”,他们“以天下为主,君主为客。凡君所毕业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世君主恰恰相反,“以君主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因之君主,受到人民受戴:“比之如文,拟之如天”,而今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根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1)材料一中黄宗羲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2分) 核心思想:“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社会根源: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材料二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

西方文化历史的简介

一,“西方”和“西方文明”的概论 中国近代史上产生的许多新词汇,大多与两个人相关,一个是严复,一个就是梁启超。如果说严复创造的许多新词汇后来还基本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话,那么,梁启超在清朝末期创造出的许多新词汇,语义则往往是飘忽不确定的。梁启超早在30岁之前就因为参与变法运动而闻名中外,他当时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召感力是十分大的。但是,他这样的年纪,常常使他自我把握不准一些词汇的语义内涵,这,可以通过他的许多著作看得很清楚,大概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吧,通过梁启超的创造而后来在中国社会中广泛流行的许多新词汇,曾经给中国思想文化界造成过许多麻烦,这一点,现在的人们应该高度注意到。 “西方”一词在中国语境中本是个纯粹的地理概念,并不指国家文明文化。19世纪末期,张之洞等人将欧洲地区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称之为“西学”,大意是指“西边国家的文化”的意思。 1896年,23岁的梁启超开始在《时务报》上发表长篇连载时评《变法通议》,当时,他将我们现在所说的欧洲定名为“泰西”,“泰西诸国并立,大小以数十计,狡焉思启,互相猜忌,稍不自振,则灭亡随之矣。”(梁启超:《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但是,他又在该文中说:“然则吾所谓新法者,皆非西人所故有,而实为西人所改造,改而施之西方,与改而施之东方,其情形不殊,盖无疑矣。”(同上),他这里说的“西方”,同样是指的欧洲国家的意思,这样,“泰西”和“西方”的指意就重复了。后来,人们在传播梁启超思想的时候,慢慢的约定俗成,就将“西方”指意成为了“欧美国家文明”。这就是说,我们现在从文明文化角度所说的“西方”,是由梁启超最先创造的。 也许令许多人所想不到的是,现在中国文化人经常挂在嘴里的“西方文明”,无论在中国词典里还是外国词典里,都是没有的,这个组合词汇至今尚还“年轻”! 我们中国人现在常常说的“西方文明”,主要产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与当时中国留学日本的人员受到日本明治维新的精神领袖人物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影响相关。日本的“文明(ぶんみぃ)”一词,是直接从中国《易经》里取出来的汉字,仿汉语发音,意思也与中国易经中说的“文明”涵义相近。但是,中国历史上很少使用“文明”一词,而福泽谕吉在他的著作中使用的“文明”一词,则主要是指与一种文化相应的历史社会形态,当时一些留学日本的中国人将“文明”词汇引入进了中国,这真可谓是“出口转内销”。之所以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热衷于谈论“西方文明”,这和当时社会上的文化人普遍关注和比较中国与欧美国家的文明文化的异同性质问题直接相关。但是,当时人们常说的“西方文明”,却与西语中的occident(欧美国家)还不是一回事情,却与外国人说的hesperiacivilization (西方的文明,意指希腊语境中的“罗马社会,此语境产生在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化时代)很相似。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些崇拜西方的中国人接受了一些妄自尊大的西方学者的思想价值观,所以,他们往往认为“西方文明”这个词汇指意着人类的“先进文明文化”内涵,这就如同德国哈拉尔德·米勒说的那样:什么是“西方文明”?对于一些具有冷战思维的西方人来说,这个答案是清楚的,“…西方文明?的特征在他们的眼中,就是人权、市场经济、现代化技术、典型的民主制度、公民权。…西方文明?所代表的是文化的多元性、政教分离、自由和宽容。……但是,现代所谓标准的西方民族国家,原先其实也是个人化的武力垄断,直到后来才变成现行的民主政体。”(哈拉尔德·米勒:《文明的共存·文明是谁—从“西方文明”的起源说起》新华出版社)。这就是说,将“西方文明”指意成为“先进、政教分离、民主、人权、现代化技术”等这样的概念,这纯粹是一些具有典型的冷战和霸权思想的西方人的思想,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明文化”的概念,这,是今人所应该弄清楚的!

世界文化史第七章近代西方文化的发展及其问题(精)

世界文化史第七章近代西方文化的發展及其問題 一、單選題(20題每題2分共40分) ( ) 1. 俄國彼得大帝在位時,曾定下「鬍鬚稅」,規定留鬍鬚的男子繳納。由時代的特色,我們可推知他此舉的主要用意為何?(A)希望俄人脫擺以往被蒙古人所統治時的形象,積極向西方學習(B)國家財政的困窘 (C)他本人喜歡留鬍,因而不希望其他人跟他有類似的外型(D)留鬍鬚與希臘正教的教義不合。 ( ) 2. 維也納會議後,歐陸的政治局勢大致是如何?(A)大多已實行民主政治(B)大多已進入工業革命時期(C)保守主義成為大多數國家政府思想的主流(D)「改革國會」成為各國在野黨的主要訴求之一。 ( ) 3. 以下史事的發生「並未」受到法國大革命影響的有:(A)拿破崙帝國建立(B)啟蒙思想的備受質疑(C)保守主義的勢力高漲(D)浪漫主義運動的失敗。 ( ) 4. 「人生而自由,然而在人類社會中,人卻處處受到束縛……人應該追求深刻的內心經驗……」關於這段話,較貼近以下哪種主張?(A)自由主義(B)浪漫主義(C)馬克斯主義(D)保守主義。 ( ) 5. 以下對話發生於18世紀:A:「這本小說真是感人,在這種情形下仍如此愛著對方,真令人讚嘆……」; B:「真是苦戀呢!女主角最後選擇了別人,所以他竟然犧牲性命來展現他對感情的態度……」,依此推 測,此本小說的風格所展現的時代精神趨向於何種思潮?(A)自由主義(B)保守主義(C)浪漫主義(D) 寫實主義。 ( ) 6. 影片《一曲難忘》描述一位波蘭鋼琴家,強烈地期待波蘭能重新得到自由,他不為沙皇的屠夫(按:波蘭總督)演奏,離開祖國到巴黎去時,帶了一把波蘭的泥土。而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為了籌錢資助祖國 爭取獨立自由,一場場的演奏會,終於使他的生命燃燒至盡頭。這位偉大的作曲家的作品揉合斯拉夫民 族的熱情憂鬱和法國人的華麗纖細。他應是哪一風格的作曲家?(A)古典主義(B)印象主義(C)浪漫主 義(D)現代樂派。 ( ) 7.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領導人之一的拉法葉將革命爆發的「第一現場」——巴士底獄的鑰匙寄給何國政府,以表達他對此國之前表現的肯定?(A)英國(B)美國(C)俄國(D)中國。 ( ) 8. 「遠洋航行者大多是海員,商人或亡命之徒」;「享樂主義什麼都不管,製造出一批遊手好閒的人」。兩句話各有何的特色或彼此的關聯?(A)前者造就了後來的美國,後者則為20世紀初西方世界的亂象之一 (B)前者指「大西洋時代」來臨的背景,後者意味著海權時代的到來(C)前者促進了商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後者則為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現象(D)前者為浪漫主義時期的特色,後者則為受啟蒙時期影響而產生的 社會現象。 ( ) 9. 三位學者對於社會的看法,甲主張「齊頭式的平等」,乙主張「競爭起點的平等」,丙主張「國與國之間的平等」。以上三者,何者可謂是社會主義者?(A)甲(B)乙(C)丙(D)以上皆是。 ( )10. 「一個民族,一個帝國,一位領袖」,這樣的口號,顯示出怎樣的思想內涵?(A)極右的法西斯主義(B)右派的自由主義(C)極左的共產主義(D)右派的保守主義。 ( )11. 與達爾文同時期的學者,有些不相信他們的祖先是猿猴中的一支,但是他們卻被稱為是「社會達爾文主義者」,主要原因為何?(A)他們都是人文學者,對生物學有所排斥(B)他們都是虔誠的猶太教徒(C) 他們利用「生存競爭」的說法將帝國主義的侵略合理化(D)他們利用「物競天擇」的說法將破壞自然環 境的舉動合理化。 ( )12. 印象派的畫家,如何因應照相機的問世?(A)以抽家的手法構圖(B)畫家每一年只創作一幅作品,以量的限制提升本身的價值(C)以寫生入手,但從光線、色彩變化的律動中創出新意(D)向中國的水墨畫取 經,強調意境而不重形似。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归纳:西方文明起源——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

古代西方文明起源——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 政治:古代雅典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在专制主义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 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古罗马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对近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济: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海外贸易、工商业高度发达,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灿烂的海洋文明。 思想文化:古代希腊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源头;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 ,柏拉图理性精神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线索一:古希腊民主政治 1. 民主政治形成条件: (1) 地理条件:多山靠海、港湾岛屿众多、平原狭小。 (2) 经济条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 (3) 政治条件: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的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机会。 (4) 思想条件: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较高的公民素质2.形成过程:

3.影响 (1) 积极性:①雅典民主制是古希腊文化繁荣的基础,使古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②雅典民主制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 局限性:①雅典民主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无民主可言。②从运作方式上看,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线索二、罗马法 1.形成条件: ①政治:罗马城(前754—前753)与罗马共和国 (前509)及罗马帝国 (前27) 的建立 ②经济: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③社会:平民的不断斗争,迫使统治者不断调整法律;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④思想:古罗马“自然法”存在的思想与发展 ⑤主观:统治者重视。1.发展历程 (1) 习惯法: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贵族可以随意解释法律。 (2) 《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 世纪中期颁布,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3) 万民法取代公民法: ①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有其狭隘性。②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的一切自由民,使法律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 (4)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时汇编而成,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2.基本内容

西方文明与西方民主之反思

●开头的话 第一,近忧远虑。笔者承认,今天下,“东风压倒西风”,“东方‘不亮’西方‘亮’”,民主当然比不民主要好;除了独夫权贵、贪官污吏和其他既得利益者之外,还有谁愿意生活在专制之下、铁幕之内呢?但是,自从近世以来,基于人性恶的、重利随欲的政治——民主与不民主,业已造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冲突的最大化;只不过是民主国家在牺牲其余世界与地球生态的方面占了上风,不民主的民族身陷逆境、丧失“理性”而已。所以英国哲学家罗素说“现代政府的行为十分之九都是有害的”。进言之,由欧洲启蒙运动和法国《人权宣言》所开辟的“人民的时代”,是通向人类的自我毁灭的(意大利哲学家维科断言)。因此,我们身临万丈深渊,面对万劫不复,仍在宣扬“主义”、标榜“价值”,实在是糊涂透顶!还不赶紧寻求拯救之道! 第二,就事论事。曾有一位同学问我,中国何时才能实现民主,我似乎很轻率地回答:“随着‘中国崛起’,现代中国的政治已从‘猛政’变为‘宽政’(孔子语);至于何时能够实现民主,那要等到她取得世界霸权的时候。”其理由是:在“文明冲突”的范围内(印度等暂为幸运者),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受到致命重压,故其国家内部的竞争较为强烈,因而很少具有妥协性与有序性;在此情况下,若是采取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则必致大混乱而不可收拾!而那些较小的非西方的国家或地区则不然,它们易于被霸主所利用而分享“西方优越性”(这就要看它们当中的哪一个,“地缘政治”较好)。不过,由于独特的文化禀赋,中国人具有非凡的应对危机、摆脱逆境的智能;因此,从长远的观点看(如果地球生物圈尚有余地的话),中国取得霸权和实现民主,均是不成问题的。 第三,乐观其成。对于中华文明而言,霸权和民主这两件东西,即便是需要,但也不是最主要的;它们仅为权宜手段或中间环节,并非其文化理想与终极目标。孔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国学大师钱穆改写为:“美一变,至于中;中一变,至于道。”其公式为:A.美国(霸权+民主=世界冲突)→B.中国(霸权+民主+王道=世界和平)→C.“道”(德治+和而不同=世界大同)。换言之,将来中国所要采取的民主,是具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的民主——它融摄且超越“从民所欲”之层面,达到“君子尚德”的高度;它从众尤从贤,重义轻利;它扬弃了国族观,而进达天下观或世界主义。 ◆西方总论 以今而论,因为西方文明是“极大丰富”的物质文明,是“无所不能”的科技文明;所以我们都希望永远地“乐在其中”而享受人生,或者按照这般模式来改良社会,以提高吾人的生活水准。也正因为如此,西洋被称道为文明史的“世界之最”,被赞誉为地球上的“天堂之窗”,甚至某些藏传佛教的信徒感叹道:“啊,那不就是佛陀所云‘西方极乐世界’吗!”然而,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是一个极其危险的陷阱!这里先讲三点: A.人生观:现代西方的物质文明是一种感官刺激的文明,它与真正的人生幸

西方戏剧的起源

戏剧的起源 戏剧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成分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欧洲的戏剧,还是东方某些国家的民族戏剧,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性歌舞。 欧洲戏剧发端于古代希腊祭祀大典上的歌舞表演。古代希腊每年春冬两季都要举行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大典。在春季举行祭典时,有人化装成酒神的伴侣羊人萨提洛斯,众人载歌载舞,颂赞酒神的功绩,称为“酒神颂”。在冬季举行祭典时,人们化装成鸟兽,狂欢游行,称之为“狂欢队伍之歌”。到公元前6世纪末,阿里翁在表演酒神颂时,临时编唱诗句以回答歌队长的问题,主要内容是叙述酒神的事迹。泰斯庇斯则开始在酒神颂的歌舞中加进一个演员,由他轮流扮演几个人物,并与歌队长对话,这可以认为是最初的戏剧因素。古希腊悲剧的创始人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前456)把演员增至2人,逐渐减少了歌舞叙事的因素,增加了戏剧的因素,并使之在演出中居于主导地位。至此,戏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已经成型。在公元前6世纪,“狂欢队伍之歌”在希腊本部的墨加拉发展成滑稽戏,可以看作是原始的喜剧。公元前487年,雅典在祭祀大典上正式上演喜剧。当时的喜剧只有3个演员,歌队的作用亦不像在悲剧中那么重要,在希腊喜剧的发展过程中,歌队的作用也愈来愈小。 东方民族戏剧的历史比欧洲戏剧要短。印度戏剧起源于公元前1世纪以前,民间迎神赛会上的表演,被看作是民族戏剧的萌芽。到2世纪,印度已经出现了第一部戏剧理论著作《舞论》,标志着戏剧艺术已臻成熟。中国戏曲艺术的血缘,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歌舞、巫觋等多种成分。到周代宫廷的仪式性歌舞,已有模仿性的戏剧因素。作为戏曲中演员艺术的前身,则包括上古时期祈神降福的巫觋以及后来的优伶。到了唐代,古时的歌舞已发展成小型的歌舞戏,周秦以来的俳优表演已发展成参军戏。前者仍以歌舞为主,但已有对人物的摹拟及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后者则以对人物的摹拟和简单的情节为主,也掺和了歌舞的成分。一般认为,中国戏曲发展成完整的、独立的艺术样式,是12世纪宋代的永嘉杂剧,又称“南戏”。在日本,古代人借助面具装扮成天神或恶魔,祈求丰收和生殖后代,这种原始艺“能”可以看作是戏剧的胚胎。在12世纪前后形成的猿乐,加进了杂技、歌舞的成分,主要仍然是用于农村的祭祀活动。到中世纪后期创立了能乐与狂言,前者以歌舞取胜,后者则更注重对话与动作,但也都具有浓重的祭祀性。 歌舞与戏剧有血缘关系,但是,欧洲戏剧与东方的民族戏剧,在发展过程中,情况迥然不同。在欧洲戏剧(以古希腊戏剧为开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歌舞成分逐步减少,而戏剧性的因素却逐步增强并成为主导因素,最终发展成以外部形体动作和对话为基本手段的戏剧形式。而东方的民族戏剧,则多是在戏剧性成分逐步增强的过程中,大量的歌舞成分被保留下来,形成了歌舞抒情性与戏剧性相融合的艺术特点。后者可以中国戏曲艺术作为范例。东、西方戏剧的这种区别,构成人类戏剧文化的两大支脉。 把古代人祭祀性的仪式看作戏剧的起源,说明戏剧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无论是原始社会人们对图腾的崇拜和对动物的摹拟,还是古希腊人装扮成羊人萨提洛斯并进行表演,以及日本人在寺院仪式上的表演,都包含着当众摹拟的成分,而这恰恰是构成戏剧的最重要因素。即使在现代戏剧和当代戏剧中,由演员当众(观众)摹拟(扮演)角色,仍然是戏剧艺术的基本特质。如果把戏剧演出看作一种仪式,它与祭祀性仪式的一致性还在于:演员与观众、观众与观众的三角反馈集体体验的形式。当然,祭祀性的仪式虽然与戏剧演出具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