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和张江高科园案例分析报告

苏州工业园和张江高科园案例分析报告
苏州工业园和张江高科园案例分析报告

1.1.1案例借鉴

(1)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城东金鸡湖畔,下辖三个镇,总面积达8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25万。借鉴新加坡的管理模式,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年,历经16年的发展,园区规划完善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已经初具规模,高新产业竞争优势明显,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12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9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512.8亿美元。

○1发展定位、战略与目标

定位:苏州现代化新城区,中央商务区。

发展理念:实现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

发展战略:重点实现四个转变,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从资源依赖、投资拉动向科技依托、创新驱动转变,从“工业经济”、“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智力经济”转变,和从“人力资源优势”向“人才资源优势”转变。

发展目标:把园区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生态型、创新型新城区。

○2主导产业、示范区与产业业态

主导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

四大示范区:即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突出的科技示范区,以承接跨国公司离岸外包业务为主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以虚拟口岸为依托的现代商贸物流运营中心示范区,以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示范区。

四大产业业态:信息产业集群,包括独栋高端办公楼、组合式商务中心、花园式办公;制造业园区,包括公园式制药园区、集中式中低层研发区;会展中心,包括临湖大体量建筑、倚自然景观的特色建筑群;休闲服务业,包括酒店式公寓、商务型酒店、分散式度假型酒店主题酒店。

○3空间布局

苏州工业园区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生产服务与生活服务配套。目前已经建成国际科技园、现代物流园、独墅湖高教区,国际博览中心等大型生产服务设施68万平方公里,建成邻里中心、左岸商业街、星海休闲广场等生活服务设施50多万平方米。

图5-9:苏州工业园空间布局图

○4发展历程

苏州工业园区自1994年建园,其发展步骤是从工业发展——高端、规模工业集聚——商业、住宅配套——文化设施综合完善。从建园至今经历了起步期、发展期和发展成熟期三个阶段:

1994年—1997年,起步期:发展定位是新兴工业园;以普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人口构成以农村人口迁移和普通制造业工人为主。

1998年—2003年,发展期:发展定位由工业园提升至苏州城市新区;以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出现城市人口的迁移,并产生了较高端的技术工人。

2003年—至今,发展成熟期:发展定位进一步提升为苏州新城;以知识产业和商贸服务业为主要产业发展方向;成为城市人口和高端科技管理人才向往的聚居之地。

表5-1:苏州工业园区发展阶段

(2)上海张江高科技园

张江高科技园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中部,有多条地铁线路直达,且与外环路相接,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该园区成立于1992年,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2万,主导产业为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等。截至2008年底,张江高科园区工业总产值实现421.4亿元,经营总收入839.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98.3亿元,吸引投资总额13.25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11.52亿美元;注册企业数为1540家,从业人员达到12.56万。

○1发展战略与开发模式

产业发展战略:以产业高地带动人才高地建设,以人才集聚提升产业等级;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开发模式:公司建设——政府回租——授权经营

○2主导产业、发展模式及产业业态

主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

产业发展模式:以“产业链”带动园区产业发展,通过设计和制造整合产业链发展,形成“设计+代工”的产业整合发展模式。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物医药创新链和集成电路产业链。其中,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目前张江已经成为国内最集中、技术水平最高、产业能级最优的集成电路研发与制造一体化产业基地。园区内已经形成以芯片设计、晶圆制造业为龙头的“设计+代工”的产业模式,包括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设备制造在内的国内最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园区形成了包括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在内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探索形成“药物研发与临床应用”的医药产业发展模式。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医药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服务能力最强、新药创制潜力最大的生物医药基地之一。

产业业态:信息产业集群,包括独栋高端办公楼、组合式商务中心、花园式办公;生物医药集群,包括公园式制药园区、集中式中低层研发区;创意产业园区,包括低层多样化园区、特色化低层办公楼;休闲服务业,包括酒店式公寓、商务型酒店、分散式度假型酒店、主题酒店。

○3空间布局

图5-10:张江高科技园区空间布局图

张江高科技园区围绕主导产业进行空间布局。形成了多个产业基地,包括技术创新区、高科技产业区、浦东软件园、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科研教育区,以及居住区和扩展地区等功能区。

1.1.2案例启示

综合这两个案例,本规划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产业效率、产业链、人才结构、园区布局六大方面总结出案例对杭州湾新区产业发展的六大启示:

(1)发展阶段:园区的发展都经历了从工业发展主导到综合新城的过程

通过对园区发展阶段的分析,可以发现,园区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先进园区的发展基本都经历了从‘纯工业→工业+配套→综合新城’的过程:发展之初以纯粹工业主导,随着工业的发展,相应的配套日益完善,产业发展向高端化拓展,人口不断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发展和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加大,从而生产生活结合的综合新城逐渐形成。

同时,园区发展还遵循一定的时间规律。2003年起,园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从开始的缓慢变化转变为急速上升。可以说,10年是一个工业区发生质的蜕变的重要节点。杭州湾新区发展至今,已经接近10年,这将是园区发展与蜕变的重要的节点。杭州湾新区已经到了思考转型寻求质变的重要阶段。

图5-11:苏州工业园与杭州湾新区的比较,10年的拐点

(2)产业结构:二三产业均衡发展,是先进园区的重要特点

比较先进产业园区的产业结构发现,较为成熟的园区的产业结构都相对均衡,即二三产比重较协调,三产为区域产业的重要组成,且有较大比重的三产业从业人员。

张江科技园的三大产业生产总值比重为0.1:58.6:41.3,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结构比重为0.5:67:32.5。三产比重均超过30%,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杭州湾新区产业结构比重为 1.6:92.1:6.3,产业结构过于偏工业化 ,二产比重过于突出,超过90%,产业结构发展严重不均衡。从就业人员构成比中,苏州工业园区三产就业人员占20%,张江高科技园三产就业人员占70%,而杭州湾新区仅占6.5%。比重远远低于二产就业人员。

从杭州湾新区自身产业构成而言,化纤制造、机械制造、设备制造、纺织服装制造构成区域制造业的主要支柱,而处于产业链上游的高端研究型制造业较为缺乏。同时,杭州湾新区产业构成中化纤染整等企业比重过高,影响新区品质进一步提升。自2006年起,化纤企业一直占工业产值的四分之一左右,是杭州湾新区工业门类产值之首。然而,化纤产业较高的污染性、较高的资源消耗力直接制约杭州湾产业等级的提升。化纤产业的污染也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与杭州湾新区打造国际化的新城有较大的落差。

图5-12:三大产业园区的产业结构(左)和从业人员(右)比较

图5-13:杭州湾新区现状产业构成

24.64%

22.23% 7.50% 7.43% 4.94% 4.29% 4.27% 3.95% 3.87% 3.67% 2.96% 2.82% 2.47% 4.95%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化学纤维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塑料制品业 金属制品业

(3)产业效率:高产出、集约化是先进园区发展的共同特征

与苏州工业园较为相似,杭州湾新区规划面积为242平方公里,工业园区为35平方公里。但发展效率来看,杭州湾新区远远落后于苏州工业园区与张江科技园区。

图5-14:三大产业区规划面积(上)、生产效率(中)、人均GDP(下)比较

注:其中苏州工业园是2007数据,张江是2008年数据,杭州湾新区为2009数据。

地均产出效率方面,苏州工业园区的地均GDP为14亿元/平方公里,而杭州湾新区仅为1.65亿元/平方公里;地均工业产值方面,苏州工业园为33亿元/平方公里,张江科技园为21亿元/平方公里,而杭州湾新区仅为9.46亿元/平方公里,不足苏州工业园区的三分之一和张江科技园的一半。

人均生产效率方面,2009年杭州湾新区人均GDP为5.5 万元,苏州工业园区为15.5万元,是杭州湾的三倍。地均产值低、人均产值不足是杭州湾新区现状的主要特点。

(4)产业链:形成强而有带动力的产业链是先进园区的产业发展的特点

以少量强大的带动作用的产业为主导,并形成横向拓展、纵向延伸的产业链是先进园区的共同特色。最终形成为主导产业为带动,周边产业协调发展的集群化、规模化、规模化产业发展格局。比如,苏州工业园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主为导,集成电路→微电子生产→软件开发→芯片制造→设备制造紧密联系的产业链;又如,张江科技园区的两大主导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研发——生产——销售”一体的四类产业链发展模式:技工贸一体化模式、技工贸分离模式、“研发+技术转让”模式以及研发服务外包模式。

而杭州湾新区的产业发展,虽然形成一定的产业链与集中区,但总体来说,目前还处理各自独立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的联系性与协作性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确定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并依托主导产业规划横向、纵向相联系的产业体系是当务之急。

(5)人才结构: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人才结构是保证新区领先的必要支撑

苏州工业园区从业人员总量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11%,专科以上学历占60%;张江高科技园就业人员为,其中硕士上以占16%,专科以上占68%。两个园区均有超过70%的就业人为专科以上学历,且硕士以上的高端人才占有相当的比重。

相比而言,杭州湾新区总就业人员为8万人,硕士以上学历仅占0.2%,专科以上占37.9%。60%以上的人在专科以下学历。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来看,初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不到7%。从业人员的素质与先进园区差别明显。杭州湾新区就业人员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高等级技术研发人员数量差距明显,影响区域创新、设计功能的发挥。

图5-15:三大产业区从业人员构成比较

企业引进就要留得住人才,而稳定的居住条件是留住人才的关键,“筑巢”才能“引凤”! 没有合适的居住、服务配套,以及足够的人才安居计划,杭州湾新区将无法构成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长期吸引力;而没有足够多高素质的人才,新区更高层次的发展将会是一纸空谈!新区现有服务业主要以基础社会服务业为主,规模较小,等级较低,无法满足工业企业发展的需求,更与其国际化新区定位相之甚远。

(6)园区布局:围绕中心的居住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是先进园区的共同特点

如下图所示,张江高科技园空间布局围绕有活力的、中心的、居住与公共服务区,形成环绕式布局,外围是由主导产业园区构成的产业园区;苏州工业园中心也为居住与公务服务区,周边布局主要产业区,并在不同的产业园区中形成一定的服务配套,构成次级组团。

图5-16:张江高科技园区空间布局

0.2%

16% 11% 37.9% 68% 60% 61.1% 16%

29%

图5-17:苏州工业园区空间布局

相比之下,杭州湾新区目前空间布局则主要围绕化工产业园布局,空间结构不尽合理,未来发展应当考虑化工企业的搬迁。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案例分析修订版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案例 分析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苏州工业园 1.案例背景信息 位置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市区东部,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 定位 苏州东部新城,苏州市现代化新城区和苏州中央商务区。 功能 工业、商贸、居住等各项城市功能。 城市空间发展 与现有城市相结合, 成为高效率的城市实体,提供良好的居住、商业环境,平衡苏州市的线性发展。 苏州工业园功能组成、功能载体: 1 分区商业中心 2 邻里中心 3 大学 4 职业学院 5 区域医院 6 社区医院 7 文化中心 8 主题公园 9 体育中心 10 体育场/游泳池 11 科研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3 4 4 5 6 7 8 9 10 11 11 11 11 11 11

产业:综合保税区、沙湖动漫城、服务外包产业园、创意产业园创意泵站 科技:国际科技园、中新生态科技生物纳米科技园 教育:独墅湖高教区 休闲:阳澄湖旅游度假区 公共服务机构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市政公用事业,公积金管理中心、苏州物流中心. 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独墅湖图书馆。 2.产业结构与布局: (1)一个核心区:中央商贸区 两大行业: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 三大亲水商圈: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 四个生活服务功能点:高教区、国际科技园、现代物流园、国际博览中心 五个特色商业街:李公堤商业水街、中央河步行街、葑谊商业街、斜塘商业街、浅水湾商业街 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时序 1995-2000:首期重大基础设施及水、电、气及供热等大型源厂建设。

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doc

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 最近,随第十三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考察团一行去苏州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活动,期间听取6场颇有深度和启示的专题讲座,包括现代营销理念、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招商引资策略与技巧、外向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法和经验,参观了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和开发区、长盛集团公司等一批现代企业,外向型经济强镇周庄及常熟市蒋巷村等新农村典型,游览了苏州园林景区、第一丝绸厂、张家港市区等地,感受颇深,可谓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得到了启迪。尤其是苏州的重教崇文和招商引资做法引人思考。 首先是苏州的重教崇文。苏州自古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教育事业一直比较发达,读书重学蔚然成风。尊师重教自古以来就是苏州的优良传统,历史上苏州曾出过XX多名状元、进士,当代苏州籍的两院院士就有80多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基本上实现每十年上一个新台阶。去年苏州在全省率先普及XX年基础教育,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3.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教育各项主要指标均已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苏州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市、高中教育先进市、幼儿教育先进市、特殊教育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国家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市、农科教结合示范区和江苏省素质教育实验区。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为苏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20多年来,苏州gdp年均增长14.3%,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7%。去年,全市实现gdp3450亿元,

人均gdp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7000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219亿元,教育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牢固确立“发展教育也是发展经济,而且可以更好地发展经济”的理念,坚持像抓经济一样抓教育,坚持贴近经济办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农村教育等,形成现代化大教育格局,不断强化教育服务功能,为苏州经济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在苏州使我真切的感受到苏州人的综合素质是很高的,上到政府官员、大学教授,下到百姓对各类知识的通晓程度,让我们感到这个城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人们接受教育的观念之强及教育体系的完善。苏州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经验诠释了一个最根本的真谛,人才兴,则思路活,企业旺,经济强。苏州教育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启示: 一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遵循稳步、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方针,坚持加大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为辅,积极吸引社会投资主体直接办学、多种投资主体合作办学,多元化发展高等教育,尽快的建立双鸭山大学,可通过招商的形式对外招学校,提高城市品味,双鸭山人的综合素质。构建与双鸭山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 二是从双鸭山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特色出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为重点,调整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育体系。 三是着眼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构建以就业

苏州-工业地产经典案例-苏州工业园区

工业地产经典案例-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达《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启动。 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5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我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十年来,在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发展效益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大幅改善,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4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万个。2004年,园区以中央领导多次视察园区和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七次会议、成立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为动力,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服从和主动适应宏观经济调控,在加快开发建设步伐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亿元,比上年增长38%;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增长42%;进出口总额达281亿美元,其中出口119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99%;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增长39%;新增合同外资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50%;新增注册内资174亿元,成为了国内开发速度较快、协调发展较好、竞争力较强的开发区之一。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 一、形成了完整科学的规划体系。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 二、建立了新的开发和管理体制。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是园区的开发主体,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中方财团由中粮、中远、中化、华能等14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实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著名跨国公司联合组成。管委会是园区的管理主体,下设15个职能局(办),工作人员面向全国招聘,并通过树立“亲商亲民”理念、增强一站式服务功能、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法制化环境。 三、建设了高水准的基础设施。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基本完成70平方公里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其中30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有线电视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国际水准,建设了首期60万千瓦发电厂、日供15万吨自来水厂、日供15万立方米燃气厂、日处理10万吨污水处理厂和每小时供气40吨集中供热厂等基础设施

赴苏州工业园的考察报告标准范本

编号:QC/RE-KA2090 赴苏州工业园的考察报告标准范 本 The new situation in operation, especially the emergency, makes the information open and transparent by reporting the details, and then forms a closer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工作汇报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赴苏州工业园的考察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指南:本报告文件适合在为规范管理,让所有人员增强自身的执行力,避免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工作规划相违背,按固定模式形成日常报告进行上交最终实现及时更新进度,快速掌握所需了解情况的效果。文件可用word任意修改,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编辑。 县委组织第十二期青干班学员赴江苏考察了苏州工业园。期间,我们了解了苏州工业园的有关情况,参观了工业园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感觉收获很大。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苏州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达《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

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启动。 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5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我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十年来,在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发展效益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大幅改善,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4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累计新增就业

(完整)苏州工业园和张江高科园案例分析

1.1.1 案例借鉴 (1)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城东金鸡湖畔,下辖三个镇,总面积达80 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25 万。借鉴新加坡的管理模式,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 年,历经16 年的发展,园区规划完善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已经初具规模,高新产业竞争优势明显,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2009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12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92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 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512.8 亿美元。 ○1发展定位、战略与目标 定位:苏州现代化新城区,中央商务区。发展理念:实现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 发展战略:重点实现四个转变,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从资源依赖、投资拉动向科技依托、创新驱动转变,从“工业经济”、“制造经济” 向“服务经济”、“智力经济”转变,和从“人力资源优势”向“人才资源优势”转变。 发展目标:把园区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生态型、创新型新城区。 ○2主导产业、示范区与产业业态 主导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 四大示范区:即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突出的科技示范区,以承接跨国公司离岸外包业务为主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以虚拟口岸为依托的现代商贸物流运营中心示范区,以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示范区。 四大产业业态:信息产业集群,包括独栋高端办公楼、组合式商务中心、花园式办公;制造业园区,包括公园式制药园区、集中式中低层研发区;会展中心,包括临湖大体量建筑、倚自然景观的特色建筑群;休闲服务业,包括酒店式公寓、商务型酒店、分散式度假型酒店主题酒店。 ○3空间布局 苏州工业园区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生产服务与生活服务配套。目前已经建成国际科技园、现代物流园、独墅湖高教区,国际博览中心等大型生产服务设施68 万平方公里,建成邻里中心、左岸商业街、星海休闲广场等生活服务设施50多万平方米。

赴苏州工业园的考察报告文档

赴苏州工业园的考察报告文档Investigation report of Suzhou Industrial Park

赴苏州工业园的考察报告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考察报告是指为了了解某地区的基本情况,或者为了获取某项科研任务的科学数据或证据,根据一定的科学标准,亲自进行考察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写成文章,如考察散记、考察札记、考察日记,以及一些学术性的报告等。本文档根据考察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县委组织第十二期青干班学员赴江苏考察了苏州工业园。期间,我们了解了苏州工业园的有关情况,参观了工业园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感觉收获很大。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苏州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达《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启动。 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5万,其中,中新合作开

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我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 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 关怀和高度重视。十年来,在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发展效益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大幅改善,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4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累计新增就业 岗位超过20万个。XX年,园区以中央领导多次视察园区和中 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七次会议、成立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为动力,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服从和主动适应宏观经济调控,在加快开发建设步伐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亿元,比上年增长38%;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增长42%;进出口总额达281亿美元,其中出口119亿美元,分别增长96% 和99%;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增长39%;新增合同外资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50%;新增注 册内资174亿元,成为了国内开发速度较快、协调发展较好、竞争力较强的开发区之一。 二、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

产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案例研究分析

产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2

苏州工业园 1.案例背景信息 位置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市区东部,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288平方公 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 定位 苏州东部新城,苏州市现代化新城区和苏州中央商务区。 功能 工业、商贸、居住等各项城市功能。 城市空间发展 与现有城市相结合, 成为高效率的城市实体,提供良好的居住、商业环境,平衡苏州市的线性发展。 苏州工业园功能组成、功能载体: 产业:综合保税区、沙湖动漫城、服务外包产业园、创意产业园 创意泵站 科技:国际科技园、中新生态科技 生物纳米科技园 教育:独墅湖高教区 1 分区商业中心 2 邻里中心 3 大学 4 职业学院 5 区域医院 6 社区医院 7 文化中心 8 主题公园 9 体育中心 10 体育场/游泳11 科研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3 4 4 5 6 7 8 9 10 11 11 11 11 11 11

休闲:阳澄湖旅游度假区 公共服务机构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市政公用事业,公积金管理中心、苏 州物流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独墅湖图书馆。 2.产业结构与布局: (1)一个核心区:中央商贸区 两大行业: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 三大亲水商圈: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 四个生活服务功能点:高教区、国际科技园、现代物流园、国际博览中心 五个特色商业街:李公堤商业水街、中央河步行街、葑谊商业街、斜塘商业街、浅水湾商业街 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时序 1995-2000:首期重大基础设施及水、电、气及供热等大型源厂建设。 2001至今:中新合作区基础设施及周边各镇主要路网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博览中心、行政服务中心、教育卫生、商业休闲、社区服务等现代化配套设施。 (2)宏观——空间布局模式 用地类型 比例 面积(ha) 居住用地 1524.2 24.0% 公共设施用地 442.7 7.0% 工业用地 2119.7 33.4% 其中:高科技工业 375.8 5.9% 普通工业 1743.9 27.5% 空间布局——圈层+轴线 圈层

苏州工业园融资案例

苏州工业园融资案例 作为中国——新加坡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于1994年5月破土动工,经过13年建设,在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科技工业园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国内外工人的成就。其中,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开行”)成功的投融资方式在园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苏州工业园区:开行与政府的成功合作 1.园区初期开发困难重重 从园区开发仪式,就以“先规划后建设”为核心理念,斥资千万,邀请世界著名设计公司,对园区进行了整体规划。在70平方公里的园区土地中,工业用地占35%,商住、教育25%,道路绿化26%,市政公共设施12%,其他2%。园区理事会规定,未来的开发要严格按照规划,做到有序、合理,保证未来园区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尽管制订了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然而,由于当时缺乏一个完整的投融资体制和成熟的融资平台,园区的开发出现了很大困难。一方面,新方持续提供大量资金并不现实;另一方面,中方财团财政融资和信贷融资不分,难以适应前期基础设施投资和项目收益平衡的基本需要。园区的开发进程十分缓慢,70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至2000年仅仅完成了8平方公里。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新方决定收缩在园区中的职责和投资,中方将全面负责园区的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地面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职责,新方则转向提供人员培训等辅助职能。巨大的资金“瓶颈”摆在园区发展面前。 2.开行全力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开发 中国政府仍然没有房企开发区的信念和努力,积极选择投资主体。这时,长期致力于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兼顾政府政策目标和市场运行方式的开行成为了首选。 开行的进入,代表了中国政府对中新合作的努力,增强了各方对园区建设前景的信心,迅速破解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瓶颈”,有利只是了园区的持续发展。从2000年开始,开行先后向园区承诺了四期贷款,累计承诺额194.11亿元,累计发放额134.5亿元,占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的1/3,成为名副其实的园区开发建设的主力银行。 第一期贷款——介入金鸡湖治理,恢复信心 金鸡湖治理是园区开发的一道难题,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环境的改善,对促进园区招商引资和持续发展,培育长期资金流,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于是,

赴苏州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赴苏州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XX区。目前,园区以占XX市4%左右的土地、人口和7%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6%左右的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30%左右的进出口总额。我的观察,两区在经济总量上超过苏州工业园区,但在城市建设、整体形象、区域管理服务等方面,与苏州工业园差距很大。一、城市建设大规划、大投入、大手笔苏州工业园区城区建设超前谋划,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突出特点是大规划、大投入、大手笔、大效果,给人感觉是不计成本.苏州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苏州东部地区是长三角“区域中轴”重要区段的判断,确立了未来苏州中心城市将由“苏州主城"和“苏州新城"组成“双城”结构、东部新城是首要发展方向的定位,提出了“苏州中心城区发展方向在东部、市域cbd在园区、未来新城在湖东"的城市发展战略。苏州工业园区根据这一发展定位,提出推进新一轮开发建设,追求完美全力打造苏州东部XX 区的目标,突出了“以人为本”理念,较好地体现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形成了较强的综合环境优势。一是坚持规划先行.从开发伊始,园区就编制了具有前瞻性的总体规划,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和“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近年园区重点围绕新十年发展目标和“洋苏州新天堂”的发展定位,通过国际招标等方式先后开展了30多项规划编制和城市设计,为推进新一轮开发建设赢得了主动。二是区域环境展现新的面貌。超前投入300余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按照“九通一平”标准,基本完成了中新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特点是:第一,绿化高标准,积极打造生态园林城区,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绿地覆盖率超过45%,为区内企业和居民提供了最佳的居住和创业环境。沿湖沿河沿路绿化力度进一步加大,方洲公园、沙湖生态公园、独墅湖湖滨公园以及金鸡湖风之园、玲珑湾、

生态工业园区案例分析

苏州高新区生态工业园区发展 摘要:本文以我国综合类生态工业园的先导——苏州高新区生态工业园作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工业园发展、评价、分析和优化为主线。根据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实践和发展,总结出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建设的类型、特征及发展阶段,判断生态工业园成功的共性影响因素,并结合苏州高新区生态工业园的现状特征,建立苏州高新区生态工业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园区建设的不足,提出优化发展路径。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苏州高新区;指标评价;发展路径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 our country integrated eco industrial park in Suzhou High-tech Zone pilot -- 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eco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for masterstroke. According 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summariz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industry garden types,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phase, judgement of 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 successful common influence factors, combined with the Suzhou high-tech zone status quo of 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s feature, build Suzhou High-tech Zone 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alysis of garden construction insufficient, put forward to optimize development route. Keywords: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 Suzhou high-tech zone; evaluation index; development path 前言: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资源、环境已成为全球公认的三大主题。工业化进程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快了对地球有限资源的占用,同时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又在无情地摧残着人类。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地方性疾病的蔓延等等,影响到了现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工业如何以最低环境代价进行发展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

苏州参观优秀考察报告文档

2020 苏州参观优秀考察报告文档Contract Template

苏州参观优秀考察报告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报告一般是指适用于下级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 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按性质的不同,报告可划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按行 文的直接目的不同,可将报告划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体会指的是接触 一件事、一篇文章、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之后,对你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 法和自己的理解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最近,随学习考察团一行去苏州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活动,期间听取6场颇有深度和启示的专题讲座,包括现代营销理念、XX市经济社会发展、招商引资策略与技巧、外向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法和经验,参观了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和开发区、长盛集团公司等一批现代企业,外向型经济强镇周庄及XX市蒋巷村等新农村典型,游览了苏州园林景区、第一丝绸厂、XX市区等地,感受颇深,可谓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得到了启迪。尤其是苏州的重教崇文和招商引资做法引人思考。 首先是苏州的重教崇文。苏州自古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教育事业一直比较发达,读书重学蔚然成风。尊师重教自古以来就是苏州的优良传统,历史上苏州曾出过xx多名状元、进士,当代苏州籍的两院院士就有80多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基本上实现每十年上一个新台阶。去年苏州在全省率先普及15年基础教育,高中段教

育毛入学率达到93.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教育各项主要指标均已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苏州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市、高中教育先进市、幼儿教育先进市、特殊教育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国家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市、农科教结合示范区和江苏省素质教育实验区。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为苏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20多年来,苏州gdp年均增长14.3%,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7%。去年,全市实现gdp3450亿元,人均gdp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7000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219亿元,教育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牢固确立“发展教育也是发展经济,而且可以更好地发展经济”的理念,坚持像抓经济一样抓教育,坚持贴近经济办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农村教育等,形成现代化大教育格局,不断强化教育服务功能,为苏州经济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在苏州使我真切的感受到苏州人的综合素质是很高的,上到政府官员、大学教授,下到百姓对各类知识的通晓程度,让我们感到这个城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人们接受教育的观念之强及教育体系的完善。苏州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经验诠释了一个最根本的真谛,人才兴,则思路活,企业旺,经济强。苏州教育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启示: 一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遵循稳步、健

PPP项目成功案例分享-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典型案例-苏州工业园区

PPP项目成功案例择抄 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典型案例-苏州工业园区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位于历史名城苏州古城区的东面,地处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带的交汇处,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80.78万。目前园区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和云计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2+3”产业发展格局,且呈现主导产业高新化、服务产业现代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良好发展态势。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促进了低碳经济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参与试点以来,经济发展保持了较高的增速。2012年~2016年,园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7%,对苏州市GDP的年均贡献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园区能源消耗总量虽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碳排放总量的增长率却逐年下降。 二、园区低碳发展的战略与举措 苏州工业园区在低碳试点创建过程中,在产业低碳化、能源管理低碳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产业低碳化是园区低碳转型的主要抓手。园区以产业低碳化作为低碳建设的重点,通过不断提升转型升级的力度,加快工业企业低

碳转型。试点以来,累计关停41家不符合产业规划及高能耗的项目,为园区腾出用能空间,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持续推动商贸、服贸、旅游和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深入实施生物医药、纳米技术 应用和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发展计划,2016年共实现新兴产业产值238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2%。加快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步伐。 近年来,园区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推动制造业的高端 发展。推动企业向国际同行业标杆看齐,实施低碳技术改造,全面提 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和环保的水平。实施工业减碳降耗行动,2016年,完成了园区制造业企业能效水平评估工作,包括对企业、行业和园区三个层面能效水平的综合性评估分析报告;新推动8家、累 计推动124家重点用能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完成19家“万家企业”的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新增2家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及35家企业节能低碳化改造项目申报;首次推行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完成 首批12家企业培训及报告填报;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考核工作,制订相应的考核管理办法和相应的评分标准并完成全部重点用能企业 的考核。此外,两年累计新增200家企业接入能源需求侧管理平台, 电力需求侧管理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苏州独墅湖创新区月亮湾集中供热供冷中心项目定位绿色二星建筑,因地制宜融合围护结构保温隔热体系、雨水利用、分布式热电冷 联供、室内二氧化碳监测系统等绿色生态技术为一体。 2、能源管理低碳化是园区低碳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园区确定了 53家重点单位为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对象和主体,并组织对来自玻璃、

苏州参观优秀考察报告示范文本

苏州参观优秀考察报告示 范文本 After completing the work or task, record the overall process and results, includ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and summari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苏州参观优秀考察报告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报告资料应用在完成工作或任务后,对整体过程以及结果进行记录,内容包含整体情况,进度和所取得的的成果,并总结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对应策略与解决方案。,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最近,随学习考察团一行去苏州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 习考察活动,期间听取6场颇有深度和启示的专题讲座, 包括现代营销理念、XX市经济社会发展、招商引资策略与 技巧、外向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法和经验,参观了苏州 新加坡工业园区和开发区、长盛集团公司等一批现代企 业,外向型经济强镇周庄及XX市蒋巷村等新农村典型,游 览了苏州园林景区、第一丝绸厂、XX市区等地,感受颇 深,可谓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得到了启迪。尤其是 苏州的重教崇文和招商引资做法引人思考。 首先是苏州的重教崇文。苏州自古就有重视教育的优 良传统,教育事业一直比较发达,读书重学蔚然成风。尊 师重教自古以来就是苏州的优良传统,历史上苏州曾出过

xx多名状元、进士,当代苏州籍的两院院士就有80多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基本上实现每十年上一个新台阶。去年苏州在全省率先普及15年基础教育,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3.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教育各项主要指标均已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苏州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市、高中教育先进市、幼儿教育先进市、特殊教育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国家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市、农科教结合示范区和江苏省素质教育实验区。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为苏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20多年来,苏州gdp年均增长14.3%,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7%。去年,全市实现gdp3450亿元,人均gdp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7000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219亿元,教育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赴苏州工业园的考察报告

赴苏州工业园的考察报告 名城名校教育考察报告 旺苍县白水中学罗仕海 为了学习名城名校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管理经验,县局的领导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带着几分疑虑和压力,怀着忐忑不安与复杂的心情,踏上了江苏、浙江的这方湿热土地,躁热的感觉更加剧了心中的不安。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深入学校,通过参观考察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史馆、艺术馆、科技馆、图书馆,听报告、听课、座谈等,了解了这些学校的许多情况,感到这些学校普遍都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管理上精细、精致、井然有序。通过这次的考察,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感触很深,收获颇丰。现从以下三方面作一下考察报告,谈谈我个人不成熟的想法:

一、几点感受: (一)学校管理上的感受: 1、坚持“以人为本”现代管理理念 (1)学校领导尊重人格,与教职工亲密友善。如东庐中学等的管理者充分考虑到员工的生活需要和社会需要,千方百计地满足的合理需求,尊重员工的人格,承认他们的尊严与价值,倾听教职工 ___,关心教职工生活,体谅教职工的疾苦,有一系列的温馨事例,教职工不得不努力把工作做好。

(2)勤于沟通,将心比心。人本管理强调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注意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如东庐中学非常成功也是引以自豪的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在短短的几年内,连获殊荣,被领导同行们称为“东庐模式”.强调了教师间的协作、团结、善于倾听和沟通组织成员 ___,以取得成员的信赖,并通过提高成员需要的满意程度而激励士气,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目标。 2、牢固树立“管理出效益”的思想 “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这已是被实践证明,并为人们接受的真理性认识,但并不是每个管理者都认识到位了,我们都还十分肤浅,一般都是口头上承认管理的重要性,行动上都却疏于管理,不从管理上找问题,不愿在管理上下功夫。考察的这些学校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学校实行民主管理,发动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建立起“校长负责、党支部工会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参与”的运行机制,学校重大决策做到 ___、程序化。校长在

苏州工业园区深度解读上

苏州工业园区深度解读上 苏州工业园区软件借鉴与“宪章城市”构想 一个开发区或城市的品质最终取决于治理水准、可持续性、综合发展竞争力等,这是制度、文化、理念诸要素的综合体现。 保罗。罗默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新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以其命名的罗默内生增长模型,强调以创意或知识为基础来理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机制。 采用相对先进的制度、法律、体系、思想、理念来构建一种重视制度和公平规则的城市,命名为“宪章城市。 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能否真正成功,关键:1.借鉴成果制度化2.新加坡经验本地化 新加坡经验的核心: 基本原则和保证实施的制度。新加坡经验本地化或中国化是一种消化吸收创新乃至提供示范、辐射的过程,而创新是十分重要的。结合国情及园区实际方面进行创新 开发区主要任务是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管理社会 1984年天津开发区:一站式服务中心,1998年“零行政事业收费区”1995年苏州:从源头上遏制腐败,1997年首推社会承诺服务制,目前普遍实行“小政府大社会”。 中新合作持续深化(p5) 先后编制实施100余项新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确立全新的“亲商亲民亲环境”理念,优化“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服务体系,构

建“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规范的法制环境,建立“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历程:(p9) 1.酝酿启动阶段(1992—1994) 2.基础开发阶段(1995—2000)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 正式建立了园区行政管理主体——园区工委、管委会及相关管理体制,初步建成了专业招商队伍和招商网络。一开始摒弃全民招商、人海战术,优选高层次、专业化、复合型人才,从事专业招商。“有的放矢”、“上门敲砖”,以诚感商。园区十分注重新加坡经验的本地化和法制化。 3.加速发展阶段(2001年初至2004年6月) 4.转型升级阶段(2004年6月至今) 园区经验的内涵(p16): 1.借鉴:高起点自主创新学习 2.创新:高目标自主探索 3.圆融:高品质结合统一 4.共赢:高效益共同发展 圆融是一种状态,借鉴是圆融的来处,创新为圆融的手段,共赢为圆融的目的。借鉴先进、创造新知、融合互通、携手共赢。 园区的成功经验:(p19) 1.坚持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开发建设水平得到不断提升(规划先 行、规划即法)

苏州高新PK苏州工业园:史上最靠谱的对比分析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比较。大家应该在我们之前《起底苏州工业园IPO》的文章中看过,“土苏州”苏州高新和“洋苏州”苏州工业园之间有很多故事,曾经上演过“煮豆燃豆萁”的戏码,如今则因为苏州高新参股CSSD而相互融合。如果借用资本市场所谓“同业竞争”的说法,这两位的确是园区同业竞争的经典案例。 这篇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论文报告绝对可谓干货十足。文章对苏州工业园和苏州高新的模式研究得很透彻,对比也很全面到位,实在是研究两个园区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优园区也特意把这篇佳文呈现出来与关注产业地产的朋友们共享,希望大家从中有所收获! —————————————————— 近几年来,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的发展都很快,是苏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两个园区的开发模式、管理架构、享受的优惠政策、体制建设、产业结构、收入来源、区位布局和政府服务等方面进行开发运营模式的分析比较,得到7 个方面的经验和启示。其中,良好的政府服务是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成功的共同秘诀。 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的基本情况比较 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建立时间相差不大,面积、户籍人口基本相当,产业结构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很多指标相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强的可比性。两者基本都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而且从数据上来看,两者的发展都非常好。只是在某些指标上,苏州工业园区要比苏州高新区高。例如“投资额上亿美元项目数量”,苏州工业园为60个,苏州高新区是16个;“项目平均投资额”,苏州工业园超过3000万美元,苏州高新区为1400万美元,等等。但这并不说明苏州高新区发

展得不好,而是苏州工业园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拥有的资源实在太多,发展得太好,从而在一些指标上略高一些。 对于两个开发区的基本情况,可以从表1中看出。 对这两个开发区的比较分析,单纯从数据指标上来比较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实际上也没有任何两个开发区的各项指标都基本相同。因此,本文主要从两者的开发模式、管理架构、享受的优惠政策、体制建设、产业结构、收入来源、区位布局和政府服务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希望总结出一些经验和启示。 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的差异比较 总的说来,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有4点差异:开发模式不同,管理架构不同,享受的优惠政策不同,在体制建设上略有差异。 1.两者开发模式不同:“穷开发模式”与“富开发模式” 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实际上代表了国内开发区非常典型的两种开发模式,即:苏州高新区是较典型的“穷开发模式”,而苏州工业园是较典型的“富开发模式”。开发模式的不同,对管理架构也有一定影响。 所谓“穷开发模式”,是指开发区启动开发资金并不充裕,比较“穷”,这决定了其开发行为必定是“逐片开发”、“滚动开发”,即用初期有限的资金先开发一小片土地,等有了收益,再用收益投入到下一片土地的开发中去。早期的苏州高新区、天津开发区等开发区都曾采用这种方式。由于开发资金并不充裕,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更深地介入,从而也部分导致了初期的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合二为一,这在苏州高新区表现比较明显。同时,由于开发资金不充裕,逐片滚动开发,受外界影响因素比较大,从而导致开发区总体规划不明朗或经常修改。

赴苏州工业园的考察报告

赴苏州工业园的考察报告 县委组织第十二期青干班学员赴江苏考察了苏州工业园。期间,我们了解了苏州工业园的有关情况,参观了工业园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感觉收获很大。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苏州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达《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启动。 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5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我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十年来,在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发展效益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大幅改善,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4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万个。XX年,园区以中央领导多次视

察园区和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七次会议、成立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为动力,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服从和主动适应宏观经济调控,在加快开发建设步伐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亿元,比上年增长38%;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增长42%;进出口总额达281亿美元,其中出口119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99%;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增长39%;新增合同外资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50%;新增注册内资174亿元,成为了国内开发速度较快、协调发展较好、竞争力较强的开发区之一。 二、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 1、形成了完整科学的规划体系。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 2、建立了新的开发和管理体制。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是园区的开发主体,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中方财团由中粮、中远、中化、华能等14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实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著名跨国公司联合组成。管委会是园区的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