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23首

马诗23首
马诗23首

马诗(一)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马诗(二)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马诗(三)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马诗(四)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马诗(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六)

饥卧古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朱色落,发断锯长麻。马诗(七)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袁?

马诗(八)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马诗(九)

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

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

马诗(十)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马诗(十一)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马诗(十二)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马诗(十三)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马诗(十四)

香幞赭罗新,盘龙蹙蹬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马诗(十五)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马诗(十六)

唐剑斩隋公,拳毛给太宗⑸。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马诗(十七)

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

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马诗(十八)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慕青山?

马诗(十九)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马诗(二十)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马诗(二十一)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马诗(二十二)

汉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马诗(二十三)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唐诗赏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原文译文鉴赏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原文|译文|鉴赏 '李贺的《马诗》共有23首,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注释 燕山——山名,在现河北省的北部。 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

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唐诗咏马诗大全

唐诗中咏马诗大全,可供马年宝宝取名参考。 天马歌 朝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腾昆仑,历西极,四足无一蹶。 鸡鸣刷燕晡秣越,神行电迈蹑慌惚。天马呼,飞龙趋,目明长庚臆双凫。尾如流星首渴乌,口喷红光汗沟朱。曾陪时龙蹑天衢,羁金络月照皇都。逸气棱棱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天马奔,恋君轩,駷跃惊矫浮云翻。万里足踯躅,遥瞻阊阖门。不逢寒风子,谁采逸景孙。白云在青天,丘陵远崔嵬。盐车上峻坂,倒行逆施畏日晚。伯乐翦拂中道遗, 少尽其力老弃之。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 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严霜五月凋桂枝, 伏枥衔冤摧两眉。请君赎献穆天子,犹堪弄影舞瑶池。

白马篇 朝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万战场,匈奴尽奔逃。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羞入原宪室,荒淫隐蓬蒿。 房兵曹胡马诗 朝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律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咏饮马 朝代:唐 作者:李世民 体裁:五律 类型:动物 骏骨饮长泾,奔流洒络缨。细纹连喷聚,乱荇绕蹄萦。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 咏马诗

朝代:唐 作者:李贺 体裁:五绝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精。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鬣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辕?

马诗赏析

?《马诗》赏析 ?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 ?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 ?一、 ?二句展现出一片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 ?平沙万里, ?在月光下象铺上 ?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 ?但对一匹真正的战马, ?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它想嘶鸣 ?长啸,奋蹄腾越。 ? ?此诗亦马亦人, ?报国之士见如钩之月, ?从其晃晃寒辉里看到了驰骋向前的戟 ?刃矛尖的明亮, ?含有思战斗之意。 ?作者所处的时代正是唐朝趋于衰微时期, ?其中 ?燕山一带又是地方割据肆虐, ?为祸最烈的地方。 ?诗人想为国肃靖边塞, ?燕地英雄 ?用武之所。 ? ?三、 ?四句借马以抒情: ?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 ?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 ?驰骋,建树功勋呢?“金络脑”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马之思亦是人 ?之情,显然,这是作者如马一样,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房兵曹胡马》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作这首诗时,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产名马),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其骨之瘦,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这匹马硬健的身躯。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体现出其神峻如炬的矫姿。至此,骏马奔昂思战的样子跃然纸上。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诵读前四句,我们似见一匹战

马诗阅读答案

篇一:马诗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注释】①〔钩〕一种弯刀。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1.-七年级语文-魔方格【注释】①〔钩〕一种弯刀。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意象中可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意象可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鉴赏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考点名称:古诗词鉴赏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写景: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叙事: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 古诗歌题材分类: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3、哲理诗:这

(诗词阅读题)李贺《马诗两首》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李贺《马诗两首》阅读答案对比赏析诗词阅读题 马诗两首 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房星:《晋书天文志》中有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前一首诗表现了马在困境中仍保持骨力坚劲的美好品质,表现了作者在困厄中仍然坚守的坚贞、刚毅的精神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凄凉境况的怨愤。后一首诗抒发了作者因热望建功立业而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慨。 (2)这两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前一首诗主要使用对比手法,借此马与凡马、马的形体与马的精神的对比,突出了马的特殊命运和内在品质,并借此抒怀。后

一首诗主要使用烘托的手法,借外在环境的孤寒,反衬马建功立业的热望,曲折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幽怨。 解析: 品味重点诗句,是作答试题的关键。如第一首诗,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尽管马的境遇恶劣,被折腾得不成样子,却仍然骨带铜声。铜声二字,读来浑厚凝重,有立体感。它所包含的意思也很丰富:铜声悦耳,表明器质精良,从而生动地显示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品质。犹自表现了作者在困厄中仍然坚守的刚毅精神。借马的形体与马的精神的对比,突出了马的特殊命运,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再如第二首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这片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再如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即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金络脑属贵重鞍具,象征马受重用,此句表达了作者因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而生的悲慨。 对比赏析 李贺的《马诗》共二十三首,《马诗此马非凡马》这是第四首。这首诗写马的素质好,但遭遇不好。用拟物的手法写人,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的婉曲写法。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这首诗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五年级语文:《马诗》赏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马诗》赏析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赏析】 《马诗》同题二十三首。这组诗,虽寄托不同。但基本精神都是写渴望建功立业的怀抱。 这里选录的是其中的第五首,可以作为二十三首诗的代表。 “大漠”、“燕山”是边塞征戍之地。自汉迄唐,这些地方,曾经有过无数次的鏖战,历来成为热血男儿显身手的处所,造就了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前两句的后三个字“沙如雪”、“月似钩”,略作点染,极精炼地勾勒出战场的典型环境。平沙漠漠,朔风浩浩,塞外恶劣的气候条件。更加浓悲壮的气氛。如果说战争是威武雄壮的正剧。那么,这景象就是其舞台背景。唐代的边塞诗人们,正是连同这背景一并摄入彩笔下,写出许多豪壮的诗章的。此诗说砂砾飞扬如雪,突出其酷烈,说峰巔残月似徇,烘托其惨澹,可谓传神之笔。这两句写边塞,境界阔大,气势磅礴。 后二句借骏马喻怀抱。边塞为骏马驰骋的广阔天地,但骏马能否有机会一效千里之足,就要看是否有人赏识。诗人说自己就如这千里马,一旦得展骥足,即可万里腾骧。主人饰马

以“金络脑”,表明特见赏爱。诗人借此以憧憬身当恩遇的荣宠。但这不过是诗人一己的愿望,所以说“何当”。“何当”一语承上启下,既写出对建立勋业的向往之情,又表现出对自己能够见用于时的渴念,以千钧之力逼出结尾这一句:“快走踏清秋。”这十个字,感慨奋发,是诗人火一样的热情所化成。 全诗雄健,豪迈,一气贯接。 清人方世举评,《马诗》说:“乃聚精会神,伐毛洗髓而出之。造意撰辞,犹有老杜诸作未至者。率处皆是炼处。”其推许是很高的。 注释: [1]大漠:沙漠。此指西北沙漠地带。 [2]钩。一种弯形的兵器。 [3]络脑:即络头。 “大宛”。二句写好马的形象、特征(瘦),“锋棱瘦骨”,把与人相若、神健气清、并夹裹着凌厉之风的神骏形象摆在读者面前。接着,三、四句从静动两方面续写马的形态,尖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耳、蹄轻,生动地描写出马的体态的俊健。后四句重在写虚,写马的精神。第五句写胡马勇往直前、所向无前,所向无远道,没有障碍、视空阔为无物的精神。这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马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马诗 体裁:诗 题文: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作者: 名字:李贺 年代:唐代 描述: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翻译: 原文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原文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赏析: 赏析一:创作背景 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这组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赏析三:艺术特色 这首诗是写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这首诗属于寓言体或比体,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有兴,行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做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词语搭配新奇,“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赏析四:语言赏析 李贺诗歌诗风以空灵甚至诡怪见长,想象奇谲,辞采诡丽,变幻缤纷,刻意创新。诗歌意象跳跃,结构不拘常法。修辞的奇巧和诗歌语言的奇峭。 赏析五:诗歌结构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三、四句借马以抒情。 考点: 一、必背名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解释: 关键词:燕山 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关键词:钩

马诗及背景材料

马诗·大漠沙如雪 李贺的《马诗》共23首,这是第5首。《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这首诗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四句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景非实地,情是真情;情景相衬,鲜明地表达了诗人意图立功疆场的强烈感情。[1] 作品名称 《马诗·五》 外文名称:"Horse poem – five,创作年代:中唐,作品出处:《李长吉歌诗》,文学体裁:五言绝句,作者:李贺。 作品原文: 《马诗》 隋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1][2-3] 注释译文:注释 1、大漠:广大的沙漠。燕山:在河北省,东西走向,构成了一些重要隘口, 如古北口,喜峰口等。一说为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在蒙古人民共和国 西部。2、何当:何时,何日。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妆饰的马笼头。 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清秋:清朗的秋天。[1] 译文 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兵器)的弯月。何时能配上金饰的络头,在清爽的秋季里奔驰在沙场上。[1] 创作背景:李贺的二十三首咏马诗,全都写马,以短小的篇幅,勾勒了马的形象。例如“其二",写马在腊月雪天“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表现马的吃苦精神,“其三”写项羽自杀后他的乌锥马对英雄的思念:“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其四"千里马在遭遇很坏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其美好的素质:“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其二十三”则嘲讽封建统治者弃置好马,而只养一些无用的“肉马”。这些马诗,其实都是托物咏志,写物抒怀之作,通过对马的吟咏,或抒发自己怀才不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一唐诗赏析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一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马诗二十三首·其一》的作者是李贺,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91卷。《马诗·龙脊贴连钱》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马诗》二十三首的第一首。李贺《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这首诗是借良马不遇伯乐来抒发志士不能施展抱负的愤慨。 【原文】 马诗二十三首·其一 作者:唐·李贺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注释】 ⑴龙:健壮的马。 ⑵连钱:形容毛色斑点状如连接的铜钱。 ⑶韂(chàn):也叫障泥,垂覆在马腹两侧以遮挡泥土的布帘。 ⑷金鞭:以金为饰物的马鞭。 【译文】 龙马脊毛图案像连接着的铜钱, 银蹄奔驰白色一片如踏着云烟。 可是没有人为它编织锦绣障泥, 又有谁肯为它铸就饰金的马鞭。 【赏析】 李贺的《马诗》共二十三首,这是第一首。这首诗开头一个“龙”字写此马非比寻常,又有背脊连钱图案之奇特外观,银蹄踏烟之矫健体格,定是良马。可纵是良马,无人赏识,织得锦韂,铸成金鞭,又有何用,徒悲而已。诗以龙脊银蹄的骏马自比,慨叹纵有千里马但却没有识千里马的伯乐,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抱负不能施展的抑郁与愤懑之情。 【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世称:李长吉、鬼才、诗

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是唐朝宗室的后裔,但早已没落破败,家境贫困。他才华出众,少年时就获诗名,但一生只作了一个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郁郁不得志,穷困潦倒,死时年仅27岁。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他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其诗被称为“鬼仙之词”或“李长吉体”。

12课马诗、石灰吟、竹石鉴赏

《马诗》赏析 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人,唐代诗人。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27岁英年早逝,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李贺短暂的一生,流传下来240余篇光芒四射的诗篇,其中以马为题或谈到马的诗歌有80多首,占全部诗歌的三分之一,可见李贺对于马有一种情有独钟的喜爱。他的《马诗二十三首》是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是历来写马之作中的经典,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马为题写的组诗。 李贺写作马诗并非只是为了描绘马的外形,更多的是借马来表达对在位者的赞美、讽刺,对他人或自己身世的悲叹或怜惜之情。 整体感知:一二句突出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正是英雄用武之地;三四句借马抒情,表现作者热切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主题:表达了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悲叹。 诗歌中的“马”具有怎样的品质?诗人借“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鉴赏:诗歌中的骏马轻捷矫健,渴望驰骋沙场,诗人借马表达了诗人渴望为国立功的愿望。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鉴赏: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这两句描绘出一幅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 请从修辞角度鉴赏诗歌前两句。 鉴赏:“沙如雪”不仅从视觉写出颜色,而且从触觉上写出了寒冷的感觉,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月似钩”首先写出了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作者建功立业的志向——此处的“钩”,就是冷兵器的典范“吴钩”,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象征。 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并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金络脑”象征着骏马受到重用,在沙场上纵横驰骋,建功立业。“踏清秋”声调铿锵,搭配新奇,“清秋”之时草黄马肥,正好驱使,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但以“何当”引出,却让人感慨扼腕,“何当”即“何时”,说明遥遥无期,不知什么时候,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表达了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悲叹。 《石灰吟》赏析 一、了解作者:于谦,明朝大臣,军事家。既是清廉正直的清官,也是一位铁骨铮铮的抗击外族入侵的英雄。据说于谦才十二岁时路经一石灰窑眼见石灰的锻造过程挥笔写此诗,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石灰吟》所咏不仅是于谦其人的坚定志向,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二、主题:本诗以石灰作比,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清白正直的崇高气节。 三、整体感知:全诗句句在咏物,前三句着力描写炼石灰的过程,最后一句写石灰热切的追求,点出石灰的特性。句句语义双关,句句以石灰自喻,句句都在说如何锤炼人的高尚品格。诗人借石灰石开采、煅烧、粉碎的艰辛过程,喻指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表达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气节。 三、句意理解: 1、前两句,写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首句强调石灰的前身经历的痛苦之巨大,第二句写被挖掘后经过的高温煅烧。“若等闲”写石灰的态度,面对严酷考验,从容自若,处之淡然,表现石灰心甘情愿接受考验的精神。 2、“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高尚的节操。诗人借石灰之口,表达了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和决不向世俗低头、决不同流合污的坚贞精神。 3、《石灰吟》在托物自志的同时,还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石灰吟》给我们指出这样一个道理:作为一个品格高尚而能有所成就的伟大人物,必然要经历系列的磨难。这个道理和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有异曲同工之妙。 4、《石灰吟》主要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生志向,请结合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对比,“粉骨碎身”与“浑不怕”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石

古诗房兵曹胡马诗翻译赏析

古诗房兵曹胡马诗翻译赏析 《房兵曹胡马诗》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前言】 《房兵曹胡马》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五言律诗。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首联写其出身不凡,傲骨铮铮;次联写其峻健敏捷,颔联写其忠诚勇猛的品性;尾联期望骏马立功于万里之外,当是与房兵曹共勉之意。全诗托物寓意,借马喻人,抒写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朝气蓬勃的英勇气概,写得矫健豪放,沉雄隽永,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卓尔不群的志向与锐于进取的精神。 【注释】 ⑴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官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房兵曹,不详为何人。胡:此指西域。 ⑵大宛:汉代西域国名,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盛产良马。大宛名:著名的大宛马。 ⑶锋棱:锋利的棱角。形容马的神骏健悍之状。 ⑷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峻:尖锐。“双耳峻”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⑸堪:可以,能够。托死生:马值得信赖,对人的生命有保障。 ⑹骁腾:健步奔驰。 【翻译】 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产自大宛国的名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跑起来四蹄生风,好像蹄不践地一样。这马奔驰起来,从不以道路的空阔辽远为难,骑着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驰骋沙场,甚至可托生死。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杜甫本来善于骑马,也很爱马,写过不少咏马诗。此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 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

房兵曹胡马诗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房兵曹胡马诗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房兵曹胡马诗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能横行。 译文 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产自大宛国的名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跑起来四蹄生风,好像蹄不践地一样。 这马奔驰起来,从不以道路的空阔辽远为难,骑着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驰骋沙场,甚至可托生死。 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注释 ⑴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官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房兵曹,不详为何人。胡:此指西域。 ⑵大宛(yuān):汉代西域国名,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盛产良马。大宛名:著名的大宛马。 ⑶锋棱:锋利的棱角。形容马的神骏健悍之状。

⑷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峻:尖锐。“双耳峻”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⑸堪:可以,能够。托死生:马值得信赖,对人的`生命有保障。 ⑹骁(xiāo)腾:健步奔驰。 赏析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 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 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 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 的风度、气格。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 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 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 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 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像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 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唯妙逼真。颔 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 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 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正如张彦远 评画所云:“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 不周而意周也。”《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其实就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 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 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方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李贺《马诗》全诗翻译赏析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李贺《马诗》全诗翻译赏析 马诗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赏析这首诗写马的素质好,但遭遇不好。用拟物的手法写人,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的婉曲写法。首句开门见山,直言本意,肯定并且强调诗歌所表现的是一匹非同寻常的好马。起句平直,实在没有多少诗味。次句“房星是本星”,乍看起来像是重复第一句的意思。“房星”指马,句谓房星原是天上的星宿,也就是说这匹马本不是尘世间的凡物。如果这句的含义仅限于此,与首句几乎一模一样,那就犯了重沓的毛病。诗只四句,首句平平,次句又作了一次重复,那么这首诗就有一半索然无味,没有价值。但如细细咀嚼,便会发现第二句别有新意,只是意在言外,比较隐晦曲折。《晋书·天文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它把“房星”和“王者”直接联系起来,就是说马的处境如何与王者的明暗、国家的治乱息息相关。既然马的素质好遭遇不好,那么,王者不明,政事不理的状况就不言可喻了。这是一种“渗透法”,通过曲折引申,使它所表达的实际意义远远超过字面的含义。三、四句写马的形态和素质。如果说前二句主要是判断和推理,缺乏鲜明生动的形象,那么,后二句恰恰相反,它们绘声绘影,完全借助形象表情达意。李贺写诗,善于捕捉形象,“状难见之景如在目前”,这两句就是突出的例子。“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这匹马瘦骨嶙嶙,说明境遇不好。在常人的眼里,它不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过是匹筋疲力尽的凡马,只有真正爱马并且善于相马的人,才不把它当作凡马看待。“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尽管它境遇恶劣,被折腾得不成样子,却仍然骨带铜声。“铜声”二字,读来浑厚凝重,有 立体感。它所包含的意思也很丰富:铜声悦耳,表明器质精良,从而生动地显示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素质,使内在的东西外现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素质”原很抽象,“声音”也比较难于捉摸,它们都是“虚”的东西。以虚写虚,而又要化虚为实,的确很不容易,而诗人只用了短短五个字就做到了,形象化技法之高妙,可说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尤其可贵的是,诗歌通过写马,创造出物我两契的深远意境。诗人怀才不遇,景况凄凉,恰似这匹瘦马。他写马,不过是婉曲地表达出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 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马诗的阅读答案

篇一:马诗的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注释】①〔钩〕一种弯刀。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1.-七年级语文-魔方格【注释】①〔钩〕一种弯刀。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意象中可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意象可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鉴赏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考点名称:古诗词鉴赏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写景: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叙事: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 古诗歌题材分类: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3、哲理诗:这

大漠沙如雪 唐诗人李贺的《马诗共二十三首·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出自中唐诗人李贺的《马诗共二十三首·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赏析 李贺的《马》共二十三首,这是第五首。《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这首诗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如同运用赋的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785年-805年)、元和(806年-820年)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际上是开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有兴起的意义。 三、四句,诗人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龙脊贴连钱》里说:“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其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这首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十三首》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显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之意,而且富有唱叹的意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清秋”的时候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李贺马诗注解

李贺马诗注解 本文是关于李贺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贺《马诗》词语注解有哪些呢?了解李贺《马诗》拼音以及注解是学习诗歌《马诗》的前提。《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抒发诗人李贺的豪情壮志。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李贺《马诗》拼音以及注解,欢迎阅读! 《马诗》 作者: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 1、燕山:山名,在现河北省的北部。 2、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3、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翻译: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 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 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赏析一: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