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课马诗、石灰吟、竹石鉴赏

12课马诗、石灰吟、竹石鉴赏
12课马诗、石灰吟、竹石鉴赏

《马诗》赏析

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人,唐代诗人。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27岁英年早逝,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李贺短暂的一生,流传下来240余篇光芒四射的诗篇,其中以马为题或谈到马的诗歌有80多首,占全部诗歌的三分之一,可见李贺对于马有一种情有独钟的喜爱。他的《马诗二十三首》是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是历来写马之作中的经典,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马为题写的组诗。

李贺写作马诗并非只是为了描绘马的外形,更多的是借马来表达对在位者的赞美、讽刺,对他人或自己身世的悲叹或怜惜之情。

整体感知:一二句突出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正是英雄用武之地;三四句借马抒情,表现作者热切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主题:表达了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悲叹。

诗歌中的“马”具有怎样的品质诗人借“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鉴赏:诗歌中的骏马轻捷矫健,渴望驰骋沙场,诗人借马表达了诗人渴望为国立功的愿望。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鉴赏: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这两句描绘出一幅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

请从修辞角度鉴赏诗歌前两句。

鉴赏:“沙如雪”不仅从视觉写出颜色,而且从触觉上写出了寒冷的感觉,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月似钩”首先写出了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作者建功立业的志向——此处的“钩”,就是冷兵器的典范“吴钩”,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象征。

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并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金络脑”象征着骏马受到重用,在沙场上纵横驰骋,建功立业。“踏清秋”声调铿锵,搭配新奇,“清秋”之时草黄马肥,正好驱使,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但以“何当”引出,却让人感慨扼腕,“何当”即“何时”,说明遥遥无期,不知什么时候,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表达了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悲叹。

《石灰吟》赏析

一、了解作者:于谦,明朝大臣,军事家。既是清廉正直的清官,也是一位铁骨铮铮的抗击外族入侵的英雄。据说于谦才十二岁时路经一石灰窑眼见石灰的锻造过程挥笔写此诗,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石灰吟》所咏不仅是于谦其人的坚定志向,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二、主题:本诗以石灰作比,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清白正直的崇高气节。

三、整体感知:全诗句句在咏物,前三句着力描写炼石灰的过程,最后一句写石灰热切的追求,点出石灰的特性。句句语义双关,句句以石灰自喻,句句都在说如何锤炼人的高尚品格。诗人借石灰石开采、煅烧、粉碎的艰辛过程,喻指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表达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气节。

三、句意理解:

1、前两句,写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首句强调石灰的前身经历的痛苦之巨大,第二句写被挖掘后经过的高温煅烧。“若等闲”写石灰的态度,面对严酷考验,从容自若,处之淡然,表现石灰心甘情愿接受考验的精神。

2、“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高尚的节操。诗人借石灰之口,表达了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和决不向世俗低头、决不同流合污的坚贞精神。

3、《石灰吟》在托物自志的同时,还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石灰吟》给我们指出这样一个道理:作为一个品格高尚而能有所成就的伟大人物,必然要经历系列的磨难。这个道理和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有异曲同工之妙。

4、《石灰吟》主要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生志向,请结合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对比,“粉骨碎身”与“浑不怕”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石

灰”面对种种磨难无所畏惧的精神,而支撑它做到这点的则是“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崇高志向。在前面几句作对比的基础上最后推出主旨句,表达效果十分鲜明突出。

《竹石》赏析

作者简介: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

二、整体感知:这首诗是作者为自己的一幅名为《竹石图》的画作所题之诗。

这是一首题画诗,前两句交代了画面内容,第一句是全景图,第二句则是特写镜头,镜头对准的是竹的根部:扎根在岩石的缝隙之中。展现了画之“形”。后两句是画笔无法绘出的内容,揭示画之“神”。这首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竹坚韧坚贞的傲气,表现了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三、咬文嚼字

“咬定青山不放松”,把挺立青山的翠竹形象展现出来,可谓先声夺人。一个“咬”字将竹拟人化,表现了竹子倔强和坚韧的性格。一个“定”字写出竹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意志之坚定。可见青山是竹之依靠,明写竹之坚定不移,暗写青山于竹之重要。

“千磨万击还坚劲”“磨”和“击”,写出加害者手段之残忍,“千”和“万”突出加害者用心之险恶,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势。但在“千磨万击”之下,竹“还坚劲”,一个“还”字,赞美之情顿出。

“任尔东西南北风”,在作者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东西南北风”,写的不仅是风向的不同,也是季节的变换。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无论季节如何变换,竹都做然挺立,坚韧刚劲。“任”字写出竹子之豪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竹子不惧磨难、傲然而立、潇洒慷慨、积极乐观的精神! “尔”字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三、《竹石》一诗主要是写“竹”,为什么题目不是“竹”而是“竹石”

本诗描写的主体是“竹”,但“竹”之所以能“坚劲”,除自身的柔韧之外,还得益于能“咬定青山”,可见青山是竹之依靠,明写竹之坚定不移,暗写青山于竹之重要。尤其是“破岩”二字点明竹子生长环境之恶劣,更好地突出了主旨。

四、三首诗的比较赏析

1.本课的三首诗有哪些共同特点

三首诗都是咏物诗。既然咏物,都要实写物之形态、色泽等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同时又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三首诗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托物言志的好处是:举浅近事物表达深远的思想感情,写寻常之物表达重大主题的目的。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显得既深刻含蓄、饶有韵致,又具体形象、可感性强。

2、这三首诗,分别说说诗中描绘的马、石灰、竹各具有怎样的品质,诗人借这些形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志向。

参考答案:

《马诗》中,骏马渴望驰骋沙场,这与诗人李贺的渴望为国立功的愿望相同。

《石灰吟》中的石灰,甘愿经受磨难甚至粉骨碎身,只为能成就清白,造福人间,这与作者于谦不畏强权、不惧打压,甘愿用生命来维护为官为人之清白的高尚品格相同。

《竹石》中的竹不惧歪风、做然独立,这与作者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傲气相同。

《竹石》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竹石》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竹石》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教学过程一、导入: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发现我们漓江边用来防水土流失而种得最多的植物是什么吗?(竹子)除了江边还有那里也可以呢?请看下图。(展示2-6幅的幻灯)2 .观察比较竹子的样子和生长环境你觉得那个地方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学生讨论)我们古代有一个的大书画家也觉得长在石头上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你们想进一步了解他是谁吗?3 .说到诗人郑燮,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你想了解郑板桥的故事吗?4.请品味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展示幻灯7)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5.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二、指导朗读1.学生先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 (展示幻灯8)先听读——跟领读——齐读,感受诗中抑扬顿挫的读法。3.抽一个同学到小黑板用斜线画出停顿。指导读准节奏。(二二一二停顿)4.请个别读再抽同学评价。请男女分开读,比一比效果。三、理解诗题。板书:竹石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边分析边打板书(幻灯9)(一)“咬定青山不放松”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 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2.学生朗读诗句老师边画山、竹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二)“立根原在破岩中”1.理解“ 立:站立,扎根。立根(把根扎在……)”。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破岩:山岩的裂缝处。2.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3.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欣赏《竹石图》(幻灯6和5)初步感受竹子坚韧顽强的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在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读议议,展开想象,再现竹子牢牢扎根在山石间,不怕艰险、顽强生长的情景,深入体会竹子坚韧顽强的品质。(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4.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5.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6.读着读着,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7.朗读,读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8.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9.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请自读诗句给这两句诗找出多音字在书上注音,并理解。“磨”是读mò “磨——磨砺、磨难、困难” “还”是读hái“还是”“劲”也是多音字在此处是形容词只有读作“jìng”才符合作者的真实意图。“劲”指竹子“挺拔有力、威武挺立””“坚”是“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意思,坚劲:坚定强劲。击:打击任:任凭。任尔:随你。尔,你。2.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 “东西南北风”3.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4.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

《石灰吟》《竹石》诵读教学设计

S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 胜利二小吴锦丹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生字“锤”“凿”“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体会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读诗时抓住关键词,知人论诗,体会诗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学会边读边想象,知人论诗的阅读方法,诵读并积累咏物类古诗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人论诗,体会诗人托物言志抒发自己清正、廉明,正直、坚韧不拔的品质与高尚情怀。 (1)通过诵读,使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诵读并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词,知人论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感受古诗韵律的美。 课前准备 (1)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诗人于谦、郑燮的资料,制作阅读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贺知章的咏柳,有谁能来背诵一下。 2.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还有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3.板书:石灰吟 4.师小结:这是一首写(石灰)的诗。 二、“四读”《石灰吟》 (一)字字落实地读 1.学生试读 2.生字教学:锤(笔顺)、凿(易错字) 3. 介绍:石灰的形成及特点 4.字字落实地读

(二)琅琅上口地读 1.给古诗断句。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七言绝句断句:二二三) 2.认识文体——吟 理解“吟” “吟”在字典里的解释有1,唱,声调抑扬地念,2,叹息,痛苦的声音,3,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名称,4鸣,叫。请在括号里写出合适的解释:呻吟()、吟诵()、猿吟()、石灰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称颂的意思) 师小结:这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3.抓住“出深山.”“若等闲.”“在人间.”,感悟古诗的押韵。 4.琅琅上口地读 5.师生或邻桌之间对读、接读。 (三)历历在目地读 1.读一二句诗句,标出诗中描写到的事物(深山、烈火) 2.展示深山、烈火的图片,体会石灰经历的磨难。 3. 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4. 引导学生表达想象中的情景 5.齐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 6.教师小结:诗人于谦仅用了14个字,简练地向我们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 (四)津津有味地读 1.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石灰吟》这首诗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投影: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我被开采出来放入石灰窑中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这份材料与《石灰吟》这首诗的哪些地方是对应的?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1)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出深山 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挖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磨难吗?(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若等闲、浑不怕) 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而在石灰眼里,千锤万凿是若等闲,烈火焚烧也是——若等闲。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同样的意思,就是“浑不怕”。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两篇)

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两篇) (一) 《马诗》(大漠沙如雪)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本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教学效果 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本课三首诗的学习我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另外在学习中,我还为三首诗配以优美的古筝曲,使学生置于古雅沉静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综合素养。 二、成功之处 《石灰吟》采用了六步教学法: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链诗篇。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解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石灰的炼制过程,再让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灰的经历,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这种思路,由粗到细,

由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意思。领悟诗情,需要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我让诗人的背景资料成为学生感情升华的根本,由石灰迁移到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两个层次领悟了诗情。让学生懂得了于谦的粉身碎骨与永留清白。 在教学《竹石》,我抓住“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岩”山岩的裂缝处。“千磨万击”“坚劲”等词把握理解。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最后再体会作者的思路:前两句状物、后两句抒情。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三、不足之处 《马诗》的教学在拓展性方面做的不够充分。 四、改进措施 《马诗》描绘了一幅相当生动的画卷,正所谓“诗中有画”。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诗中的画面,用手中的笔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写马的诗篇,在交流中开拓思维,增加积累。

《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

《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 培新学校李艳红 【教学目标】 1、读诗时抓住关键词,了解石灰和竹石的特点。 2、知人论诗,体会诗人托物言志抒发自己清正、廉明,正直、坚韧不拔的品质与高尚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贺知章的咏柳,有谁能来背诵一下。 2、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还有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二、对比诗题,感悟题意。 1、自读诗题,领悟题意。 石灰吟竹石 2、找题目的相同点。预设: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吟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2、译读,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石灰吟。 1、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的特点

(1)从诗题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吟诵的是石灰,那么石灰有什么特点呢?诗中用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 ①自学指导自由读诗,请从诗中找出描写石灰经历的词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②选择其中一个词,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①千锤万凿 A、学生谈体会。 B、千锤万凿是不是把石头锤一千次,凿一万次呢?这里的千和万都是形容次数很多,是虚词。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虚词的四字词语?(千山万水千言万语三言两语)那我们古诗中还有哪些诗句,也有类似使用虚词的呢?课件出示:竹外桃花三两枝桃花潭水深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 ②烈火焚烧 A、学生谈体会。 B、看,这就是被烈火焚烧的石灰石(出示相应的图片)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块石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③粉骨碎身 A、学生谈体会。 B、学生能说到,就总结:是呀!石灰石经过烈火的焚烧,变成浑身雪白 的块状石灰后,还要把水泼在上面,使它粉骨碎身。(出示相应的图片)总结:哦,原来石灰就是先,然后,最后。 同学们,请再次默读这首诗,想一想面对如此的磨难,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④若等闲 A、学生汇报。 B、如果学生答到“若等闲”就引出: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而在石灰

石灰吟竹石教学实录

古诗《石灰吟》《竹石》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石灰吟》《竹石》是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6课《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这两首诗是咏物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第三首古诗《夏日绝句》运用“借古讽今”的写法),所以把这两首古诗的学习安排在一个课时里。 《石灰吟》是明朝诗人于谦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佳作。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诗歌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形象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竹石》是清朝诗人郑燮写的。“竹石”指长在岩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本诗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抒发自己了对当时黑暗、污秽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情操。 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不难。本课这两首咏物诗,学生在读文字本身并结合注释的基础上很容易知道古诗写了什么,但其中蕴含的深意,学生处在似懂非懂状态之中。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历史上的、知识水平上的、情感上的距离。由于自己的知识水平阅历的限制,人生体验的缺乏,因而对古诗的深层探究不一定到位。所以教学时我多方面的去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个性品质,带领学生步入作者的那个时代,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去体会作者所托的“物”而言的”志”,以求深刻的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诵、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崇高的志向和节操。 3.初步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类古诗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崇高志向和节操。 教法与学法: 教法:品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自读自悟法质疑探究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卡预习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实录: 师:上课前我们看一段视频放松放松。(播放老外学习汉语拼音的小视频) 师:当今的中国已是世界大国,许多外国人对咱中国的一切有着很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学习汉语。S.H.E不是有一首歌《中国话》嘛,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而最能体现汉语博大精深的非古诗莫属,古诗言简意赅、含蓄蕴藉。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背诵古诗《游子吟》、《暮江吟》。 (生齐背诵古诗) 师:我们已学过的这两首古诗题目中的“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古诗中就有这种体裁。请大家打开课本看到16课,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石灰吟》、《竹石》这两首诗。(板书课题)师:《石灰吟》的“吟”是“吟颂”的意思,他吟颂什么呀? 生:石灰。 师:对。石灰是一种矿物,它广泛应用于建筑业。我们教室墙壁粉刷的就是石灰,它是什么颜色的?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 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教学难点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出示课件2】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出示课件3-5】(板书:马诗)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出示课件6】自学要求,4分钟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

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四、大概了解古诗。 1.学习古诗的方法。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2.【出示课件7】简介作者,酝酿情感。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通过对李贺生平的阅读你有什么感受?他像一匹怎样的马? 3.写作背景。【出示课件8】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4.诗文大意。【出示课件9-12】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燕山: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借指边塞。钩: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快走:迅速地跑,痛快地跑。清秋:金秋,天气凉爽的秋天。五、体察诗蕴,品悟诗情。1、【出示课件13-14】自读第一句,思考4分钟(1)写了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充分发挥你的调动你的所有感觉,想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及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及反思(部编本六年级 下册) 教学目标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

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板书:沙如雪月似钩) (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板书:金络脑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 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诗人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怀才不遇,渴望有所作为)

《竹石》教案

古诗《竹石》教案设计

古诗《竹石》教案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性质: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这一经典文化,对提高我们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加大诗歌学习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教育改革的进展,诗歌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以自学为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查字典、看注释、查找资料,动手尝试学生是完全可以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手段。许多诗歌的内容往往是在读中感悟的。因此朗读在古诗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让学生在读中认识,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语文课堂中,情感这条线应该始终贯穿于学与教的始终。通过学习,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深入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二)特点: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作用:《竹石》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性。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四)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自读自悟”学习古诗。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写法同中存异,不同的背景、不同作者的阅历以及不同的写作目的会给学生造成相当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16课古诗《竹石》教学设计和反思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16课古诗《竹石》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 2、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过程 1、(出示教学挂图《竹石图》)

导人:听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吧,说的就是清代著名大画家郑燮的故事。他可喜欢竹子了,大家看到的这幅{竹石图}就是他62岁时的作品。 2、感知古诗。 郑燮还会作诗呢,这画中的诗就是他自己写的,老师读给你们听听吧。 教师范读古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儿来学习这首古诗。3、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把宇音读准;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4、赏画。竹子长在什么地方? 5、教师描述诗句的意境:竹子紧紧扎根在岩缝中,好像把青山咬住了一样.一点也不放松。6、指导学生评读。标准:音准、有感情、韵律美。 7、赏画想象: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害怕吗? 7、引导学生想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8、教师总结: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9、指名读全诗。10、指导学生再次整体感悟古诗。11对照图

画,再读古诗,说说你明白了什么?12引导:你喜欢诗中的竹子吗?为什么?13、自然界中有好多植物都具有优秀的品质,诗人们时常写诗来赞美它们。 1、学生感知图画。说画中的竹子的感觉。 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3、自由读诗,自学不认识的字。 4、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5、小组齐读古诗,读流利。 6、欣赏图画,练习读古诗,整体感悟诗中怎样写画中竹的。 7、逐句练读。7、学生自由读前两句诗. 8、学生自由读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9、学生评读。10三名学生诵读全诗。11、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交流好的背诗方法。12、学生背诵古诗并说说竹子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1、通过挂图,让学生初步理解。 2、通过感知,诗和画都是诗人的作品,激起学生对诗人的兴趣与敬佩之情。 3、图文结合,发挥想象让学生进入到意境当中,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和对竹子的更深一层意思的延伸,从而体会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中心。 4、课后延伸可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一教案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教学目标: 1.掌握一类生字,能够正确拼读和书写。 2.感悟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马的形象,感受马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了解诗的大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生字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马诗》是一组以马诗为题材的组诗,共有二十三首,名为咏马,实则咏人。这首诗为组诗中的第五首,诗人借咏马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

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 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诗中一、二句展现出边疆战场的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图画,这是一幅任凭千里马奔驰飞腾的“画卷”。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络脑,快步驰骋在清秋的大地上?)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内容? 是呀,一匹千里之驹,纵有广阔天地,但不能肆意纵横,驰骋

关山;一个虽有一腔抱负之人,但不能施展宏才,为国立功,有所作为。这其中的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又能与谁人说?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境遇,人、马何其相像!这真是,马,即是人,人,即是马,马和人早已浑然一体!好一首《马诗》,写的分明就是诗人自己呀!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渴望,让我们齐读这首诗;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企盼,让我们齐读这首诗;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愤懑,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 《马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你还收集了哪些和马有关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板书设计: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石灰吟 教学目标

《竹石》教案学习资料

《竹石》教案

古诗《竹石》教案设计

古诗《竹石》教案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性质: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这一经典文化,对提高我们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加大诗歌学习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教育改革的进展,诗歌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以自学为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查字典、看注释、查找资料,动手尝试学生是完全可以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手段。许多诗歌的内容往往是在读中感悟的。因此朗读在古诗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让学生在读中认识,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语文课堂中,情感这条线应该始终贯穿于学与教的始终。通过学习,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深入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二)特点: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作用:《竹石》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性。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四)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自读自悟”学习古诗。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写法同中存异,不同的背景、不同作者的阅历以及不同的写作目的会给学生造成

竹教学反思

《竹子与竹制品》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院子外墙有一排竹子,幼儿经常捡到一些竹枝、竹叶来玩,有的幼儿把竹枝当成拐杖学老人走路,有的幼儿把一截竹子含在嘴里对着盆里的水吹气,其他幼儿七嘴八舌说竹枝还可以做成玩具小竹人、毛笔,篮子、斗笠等等很多竹制品,但是幼儿只知道竹子可以做成竹制品,却不知道竹子还有其他的作用。为了让幼儿更进一步了解竹子,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这节《竹子与竹制品》的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竹制品; 2、让幼儿感知竹子的外形特征及其生长环境。 3、培养幼儿勤动脑的习惯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竹子是由笋长成的;了解竹子的用处;懂得竹子及竹制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教育幼儿爱惜各种竹制品。 活动准备 各种竹制品、竹子、竹笋、竹子挂图、竹叶贴画、光滑的竹篾片。 活动过程 一、儿歌朗诵组织幼儿 二、激起幼儿的好奇心: 1、“小朋友,今天老师让你们认识一些好看、好玩的东西,这些东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出示准备好的竹制品。 2、让幼儿通过看、摸、玩之后,然后展开讨论,说说自己知道这些竹制品是怎么做成的? 3、教师小结:竹子可以做成这些实用的生活用品、漂亮的工艺品,因为聪明的人们利用了竹子的光滑、轻巧、韧性,来制作许多竹制用品,除了这些竹制品外,竹子还可以做成竹房子、竹排、造纸、做笔等等。 4、竹子是生活在什么地方、一般是什么样的呢? 三、了解竹子的外形特征、生长环境 1、故事讲述:《笋宝宝长大了》(有实物竹子和竹笋) 2、在老师的帮助下幼儿复述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中讲述的事情。 3、用角色游戏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3、让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说自己见过的竹子以及人们是怎么利用竹子的? 4、教师小结:竹子小时候叫做竹笋,长大后就变成了表面很光滑、又高又直、一节一节的、圆柱形的竹子,节与节不相通,节上有竹枝,竹枝上还有竹叶,竹叶细长细长的,竹子喜欢生长在江河边和温暖潮湿的地方,竹子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竹子不但可以美化环境、长在江河边的竹子还可以保护江河堤岸,防止水土流失呢! 四、教学活动延伸: 1、幼儿动手制作竹制品; 2、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制作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竹制品、竹贴画。 五、本节课小结 教学反思 本节科学活动反思: 1、活动内容生活化,本节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内容息息相关,符合幼儿学习年龄特点,所用的材料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玩具等等。 2、活动方式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我结合幼儿生活实际,首先让幼儿通过看、摸、玩,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2金

10.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理解诗句义,背诵古诗,体会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 简介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 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

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二、简介作者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 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 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 7.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借指边塞。

10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反思3 (3)

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马诗》(大漠沙如雪)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本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教学效果 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本课三首诗的学习我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另外在学习中,我还为三首诗配以优美的古筝曲,使学生置于古雅沉静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综合素养。 二、成功之处 《石灰吟》采用了六步教学法: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链诗篇。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解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石灰的炼制过程,再让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灰的经历,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这种思路,由粗到细,由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意思。领悟诗情,需要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我让诗人的背景资料成为学生感情升华的根本,由石灰迁移到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两个层次领悟了诗情。让学生懂得了于谦的粉身碎骨与永留清白。 在教学《竹石》,我抓住“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岩”山岩的裂缝处。“千磨万击”“坚劲”等词把握理解。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最后再体会作者的思路:前两句状物、后两句抒情。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三、不足之处 《马诗》的教学在拓展性方面做的不够充分。 四、改进措施 《马诗》描绘了一幅相当生动的画卷,正所谓“诗中有画”。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诗中的画面,用手中的笔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写马的诗篇,在交流中开拓思维,增加积累。

《竹石》教案

古诗《竹石》 教案设计 古诗《竹石》教案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性质: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这一经典文化,对提高我们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加大诗歌学习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教育改革的进展,诗歌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以自学为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查字典、看注释、查找资料,动手尝试学生是完全可以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手段。许多诗歌的内容往往是在读中感悟的。因此朗读在古诗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让学生在读中认识,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语文课堂中,情感这条线应该始终贯穿于学与教的始终。通过学习,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深入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二)特点: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作用:《竹石》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性。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

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四)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自读自悟”学习古诗。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写法同中存异,不同的背景、不同作者的阅历以及不同的写作目的会给学生造成相当的学习障碍,但诗句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诗意极浓,与六年级学生感性化思维方式相契合,易于被他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初读诗文,自主感知;读懂古诗,理解诗意;品读赏析,领悟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三、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四、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引导分析法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准备:

古诗两首(《竹石》《 石灰吟》)

《竹石》《石灰吟》 一、欣赏图片,揭题。 ----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看到图片中的事物,你会想到哪些诗句? ----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景色美不胜收,多少文人墨客曾赋诗作画赞美它们,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除了赞美以外,他们还时常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这些美好的事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画家郑燮题写在他自己画的竹石图上的诗——《竹石》。 二、初读古诗。 1.了解作者。---作者郑燮,他还有一个更出名的号——板桥。说说你的了解。 2.理解题意。--这首诗的题目是竹石,同学们怎么理解?(板书:竹子) 3. 初读古诗。 师: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古诗,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诗的韵味。 4. 指名读,评议。 ---谁先来读读《竹石》?( 3个)(正音:坚劲) 5.齐读。 --刚才的几位同学读得非常好,如果读的时候能按照一定的节奏、注意停顿,一定会更有韵味。我们一起来一遍,齐—— 三、品读赏析《竹石》 ----下面再请每位同学小声地读读、品品,诗中的哪个字、哪个词触动了你的心?可以圈一圈,简单地写写批注。 (请说清楚第几句中哪个字哪个词,以及你是怎么理解的) ●“咬”——指名说,补充 -这个“咬”字把竹子当作人来写,表现竹子牢牢地(拼了劲地)扎根在山石间。 那你能通过你的读来表现竹子牢牢扎根在山石的情景吗? ●“破岩”是什么?(岩石裂开的缝隙。)这样的缝隙对竹子来说意味着什么?(营养、 水分缺失----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联系前一句,谁能说说自己的理解。 (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他依然牢牢扎根在山石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这是一株怎样的竹子--(坚强不屈),指导朗读。 ●“千磨万击”---“坚劲”,“东西南北风”。 A---千磨万击---磨难、打击多。那会有哪些磨难、哪些打击?(风霜雨雪……)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马诗》、《石灰吟》、《竹石》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马诗》、《石灰吟》、《竹石》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

性化理解予以肯定。(板书:沙如雪?月似钩) (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板书:金络脑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 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诗人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怀才不遇,渴望有所作为) 3.师:李贺是唐代非常重要的诗人,年少时便极负盛名,他为何会发出如此感叹呢?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李贺的生平。(展示幻灯片) 4.师:诗人在这万里平沙中,想到自己的才华不能得以施展,怎能不焦急?因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