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空调风口设计规范

通风空调风口设计规范
通风空调风口设计规范

通风空调风口设计规范

第一节一般说明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通风空调风口(简称风口)的分类、基本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通风空调系统中的各类出风口和进风口。其它类似用途的产品也可参照本标准。

2 引用标准

GB 8070空气分布器性能试验方法

GB 321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列

GB 5237铝合金建筑型材

GB 11257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冷轧落薄钢板及钢带

GB 8170 数值修约规则

3 分类与基本规格

3.1 分类

3.1.1 按用途分类:

A.出风口

B.进风口

3.1.2 按型式分类:

A.百叶风口:外形有方形、矩形、圆形;叶片有单层、双层等。

B.散流器:有圆形、方形、矩形、圆盘形等。

C.喷口:有圆形、矩形、球形等。

D.条缝型风口:有单条缝和多条缝等。

E.旋流风口。

F.孔板风口(包括网板风口)。

G.专用风口:如椅子风口、灯具风口、孔风口、格栅风口等。

3.2 基本规格

3.2.1 风口基本规格用颈部尺寸(指与风管的接口尺寸)表示,按GB 321的要

求排列,详见表1和表2。

圆形风口基本规格(MM) 表1

直径D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250 280 320 360 400

规格代号 10 12 14 16 18 20 22 25 28 32 36 40

直径D 450 500 560 630 700 800

规格代号 45 50 56 63 70 80

方、矩形风口基本规格(mm) 表2

120 160 200 250 320 400 500 630 800 1000 1250 120 1212 1612 2012 2512 3212 4012 5012 6312 8012 10012 160 1616 2016 2516 3216 4016 5014 6316 8016 10016 12516 200 2520 2520 3220 4020 5020 6320 8020 10020 12520 250 2525 3225 4025 5025 6325 8025 10025 12525 320 3232 4032 5032 6332 8032 10032 12532 400 4040 5040 6340 8040 10040 12540 500 5050 6350 8050 10050 12550 630 6363 8063 10063 12563

3.2.2散流器基本规格可按相等间距数50mm、60mm、70mm排列。

3.3型号表示法

3.3.1型号表示法

分类代号表表3

序号风口名称分类代号序号风口名称分类代号

单层百叶风口条缝风口 1 DB 10 TF

双层百叶风口旋流风口 2 SB 11 YX

圆形散流器孔板风口 3 YS 12 KB

方形散流器网板风口 4 FS 13 WB

矩形散流器椅子风口 5 JS 14 YZ

圆盘形散流器灯具风口 6 PS 15 DZ

圆形喷口篦孔风口 7 YP 16 BK

矩形喷口格栅风口 8 JP 17 KS

球形喷口 9 QP

规格代号用风口基本规格数值的1/10表示。

3.3.2型号示例:

FJS-3225--表示矩形散流器,规格为320*250(mm)

FQP-16--表示球形喷口,规格为160(mm)

FYS-25--表示圆形散流器,规格为250(mm)

第二节技术要求

4.1基本要求

4.1.1风口产品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并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

4.1.2尺寸偏差的允许值如下:

a:矩形(包括方形)风口的尺寸允差风表4。

尺寸允差(mm)表4

风口边长〈300 300~800 〉800 允差 -1 -2 -3

b:矩形(包括方形)风口两条对角线之间的允差风表5 对角线长度〈300

300~500 〉500 允差 1 2 3

c:圆形风口的尺寸允差见表6

尺寸允差(mm) 表6

风口直径〈250 〉250 允差 -2 -3

4.1.3风口装饰平面应平整光滑,其平面度应符合表7的规定值。

平面度表7

2表面积(m) 〈0.1 0.1~0.3 〉0.3〈0.8 平面度(mm) 1 2 3

4.1.4风口装饰面上接口拼缝的缝隙,铝型材应不超过0.15mm,其它材料应不超过0.2mm。

4.1.5 风口的叶片应符合下列要求:

a:叶片间距的尺寸偏差不大于?1mm;

b:叶片弯曲度3/1000mm;

c:叶片平行度4/1000mm;

4.2外观要求

4.2.1 风口装饰面应无明显的划伤和压痕。

4.2.2 风口装饰面的颜色应一致,无花斑现象。

4.2.3 焊点应光滑牢固。

4.3 性能要求

4.3.1 机械性能

a:风口的活动零件,要求动作自如,阻尼均匀,无卡死和松动。

b:导流片可调或可拆卸的产品,要求调节器拆卸文便和可靠,定位后无松动现象。

4.3.2空气动力性能

a:风口应确定标准试验工况下额定的风量和射程值。标准试验工况条件下:在标准状态

空气下,射流的末端速度为0。5m/S,空气全压为10Pa。

b:风口在颈部速度6m/s时,全压损失应不超过100Pa。

c:空气动力性能取值应符合CB8170数值修约规则。

风量一律取整数,尾数为零,射程(可扩散半径)和压力损失取一位小数,局部阻力系数

取二位小数。

4.4材料要求

风口应选用防腐性能好,易成型的材料制造。

a:采用铝型材时,应符合GB5237的规定。

b:用用钢材时,应符合GB11253的规定。

c:根据使用要求,亦可采用其它有关材料标准的规定。

第三节试验方法

5.1 空气动力性能试验

风口的空气动力性能应按照GB8070规定的试验项目、装置和方法进行试验。

5.2 尺寸测量

风口的各种尺寸和偏差用钢板尺、塞尺或样板等测量。

5.3 外观检验

外观检验应在照度不少于300LX下目测。

5.4 机械性能检验

应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用手或专业工具(如样板)检验。

5.5 运输试验

包装好的风口稳放在载重汽车上(汽车以25至30KM/H的速度在三通讯公路上行驶300km)或模拟

振动台上颠振后,复测尺寸偏差、外观和机械性能。

6 检验规则

6.1 检验分类和检验项目

6.1.1 风口检验分出厂检验(或交收检验)和型式检验。

6.1.2 检验项目按表8。

风口检验项目表8

序号检验项目名称本标准所属条款

尺寸偏差 1 4.1.2~4.1.5

外观 2 4.2.1~4.2.3

机械性能 3 4.3.1和5.4

风量 4 4.3.2和5.1

压力损失和局部阻力系数 5 4.3.2和5.1

射程(或扩散半径) 6 4.3.2和5.1

运输试验 7 5.5

包装、标志 8 7.1,7.2

注:进风口不需要检验第6项

6.2 出厂检验

6.2.1 每个风口必须经制造厂检验,检验合格方可入库。

6.3.1 风口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试制的新产品定型时;

b:产品结构和制造工艺、材料等更改,对产品性能有影响时; c: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

d:产品转厂生产时;

e:批量生产时,每两年至少进行一次;

f: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

6.3.2 风口型式检验应包括表8全部项目。

6.3.3 型式检验抽样方法,应在制造厂的合格品中抽取,抽取样品的数量按表现。

抽验数量(个)表9

交验数量 =<100 100-500 >=500 抽检数量 2 3 4

6.3.4 判定规则,在抽取样品中有一个检验不合格,则加倍抽取,如检验仍有一个不合格,则

该批风口判为不合格产品。

7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7.1 标志

7.1.1 每个产品应有厂家商标,并固定在明显部位。

7.1.2 产品出厂的包装箱上应注明:

a:风口名称、商标或代号;

b:制造厂名称;

c:风口型号规格;

d:出厂编号;

e:制造日期;

f:数量和重量。

7.1.3 包装箱应有防潮,防震,禁止翻滚,小心轻放等标志。

7.2 包装

7.2.1 每个产品需用塑料袋或其它防护材料包扎。

7.2.2 包扎好产产品税在纸箱中放平,并用软性材料垫实。包装纸箱必须捆扎牢固严密。

7.2.3 包装箱内应有装箱单、产品合格证等到有关文件。

7.3 运输和贮存

7.3.1 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不应受碰撞、挤压、抛投、雨雪淋袭。

7.3.2 产品应贮存在通风干燥的仓库内,不宜堆放过高,周围应无腐蚀性气体存在。

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验收规范(参考Word)

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验收规范 1 一般规定 1.1本章适用于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工程的施工与验收。 1.2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工程的施工与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被批准的设计图纸和《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等国家现行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和规定。 1.3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工程所使用的设备、管道、阀门、仪表、绝热材料等产品的规格、型号及技术参数必须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产品质量及性能检测报告应符合国家相关的标准。 1.4 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工程的绝热材料和设备进场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核查或复验: 1对风机盘管机组、组合式空调机组、柜式空调机组、新风机组、单元式空调机组、热回收装置等设备的风量、风压及热工技术性能进行核查; 2 对风机的风量、风压、效率等技术性能进行核查; 3 对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材料密度、吸水率进行复验; 4 对合同中约定的复验项目进行复验。 1.5通风与空调系统,应随施工进度对与节能有关的隐蔽部位或内容进行验收,并应有详细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1.6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工程验收的检验批划分应按本规范3.3.4条的规定执行。当需要重新划分检验批时,可按照系统、楼层、建筑分区划分为若干个检验批。 2主控项目 2.1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中的送、排风系统、空调风系统、空调水系统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系统的制式及其安装,应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 2 各种设备、自控阀门与仪表应安装齐全,不得随意增加、减少和更换; 3 水系统各分支管路水力平衡装置的安装位置、方向应正确,并便于调试操作; 4 空调系统安装完毕后应能进行分室(区)温度调控。对有分栋、分户、分室(区)冷、热计量要求的建筑物,空调系统安装完毕后应能实现相应的计量要求。 检验方法:按设计施工图进行核对。 检验数量:全数检查。 2.2风管的制作与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风管材料的品种、规格、厚度与性能等,应符合施工图设计和现行国家产 品标准的要求; 2 风管的严密性及风管系统的严密性检验和漏风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 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有关规定; 3 风管与部件、风管与土建风道及风管间的连接应严密、牢固; 4 需要绝热的风管与金属支架的接触处、复合风管及需要绝热的非金属风管 的连接和加固等处,应有防冷桥的措施。 检验方法:按设计施工图核对、尺量、观察检查,查阅产品进场验收记录、检查风管及风管系统严密性检验记录。

风口设计规范

风口设计规范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通风空调风口(简称风口)的分类、基本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通风空调系统中的各类出风口和进风口。其它类似用途的产品也可参照本标准。 2 引用标准 GB 8070空气分布器性能试验方法 GB 321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列 GB 5237铝合金建筑型材 GB 11257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冷轧落薄钢板及钢带 GB 8170 数值修约规则 3 分类与基本规格 分类 按用途分类: A.出风口 B.进风口 按型式分类: A.百叶风口:外形有方形、矩形、圆形;叶片有单层、双层等。 B.散流器:有圆形、方形、矩形、圆盘形等。 C.喷口:有圆形、矩形、球形等。 D.条缝型风口:有单条缝和多条缝等。 E.旋流风口。 F.孔板风口(包括网板风口)。 G.专用风口:如椅子风口、灯具风口、孔风口、格栅风口等。 基本规格

风口基本规格用颈部尺寸(指与风管的接口尺寸)表示,按GB 321的要求排列,详见表1和表2。 圆形风口基本规格(MM)表1 方、矩形风口基本规格(mm)表2 散流器基本规格可按相等间距数50mm、60mm、70mm排列。 型号表示法 型号表示法 分类代号表表3

规格代号用风口基本规格数值的1/10表示。 型号示例: FJS-3225--表示矩形散流器,规格为320*250(mm) FQP-16--表示球形喷口,规格为160(mm) FYS-25--表示圆形散流器,规格为250(mm) 第二节技术要求 基本要求 风口产品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并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 尺寸偏差的允许值如下: a:矩形(包括方形)风口的尺寸允差风表4。 尺寸允差(mm)表4 b:矩形(包括方形)风口两条对角线之间的允差风表5 c:圆形风口的尺寸允差见表6 尺寸允差(mm)表6 风口装饰平面应平整光滑,其平面度应符合表7的规定值。 平面度表7

空调设计基本步骤

空调设计基本步骤 设计顺序:先末端,后主机设计原则:合理、经济,最大限度节约运行成本设计方案及适用范围: 一、末端部分: 1、风机盘管系统;适用范围:一般办公、餐饮等场所 2、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适用范围:要求较高的办公、酒店、餐饮娱乐等场所 3、全空气系统;适用范围:商场超市、车间等大开间场所 二、主机部分: 1、螺杆式冷水机组制冷,市政或锅炉供热;适用范围:有专用机房、电力充足、需专人值守 2、风冷机组制冷(制热),市政或锅炉供热;适用范围:空调面积较小、没有机房、无专人值守 3、离心式冷水机组制冷,市政或锅炉供热;适用范围:空调面积较大、有专用机房、电力充足、需专人值守 4、溴化锂机组制冷(制热),市政或锅炉供热;适用范围:电力不足、有市政热源并经综合比较经济、有专用机房、需专人值守 三、其它: 1、一拖多系统; 适用范围:空调面积较小、无专用机房、无专人值守、空调面积较大但非同时使用且需独立计费等场所 2、风管机系统;适用范围:大开间、无专用机房、无专人值守、控制灵活、初投资较低设计程序:

一、末端部分: (一)设备选型: 1、计算实际空调面积; 2、根据使用场所确定冷负荷指标,计算出设计总负荷,根据设备布置特点确定所需设备数量,确定设备型号; 冷负荷概算指标: 采用组合式空调器,循环次数商场6?7次,推荐8?9次 (二)水系统设计: 1、设备定位布置,确定立管位置,根据系统复杂程度确定采用同程式或异程式(当立管与最末端设备距离超过30 米时尽量采用同程式); 2、确定主管道走向,并与设备合理连接,当主管道有分支时应设阀门以便于调节; 3、根据设备流量确定每一管段的水流量,再根据设计水流速计算出管径; 4、空调水设计流速为0.9 -2.5m/s ,管径越大、流速越大,管道比摩阻应小于500; 5、水管与设备连接时,进水管上设软接、过滤器、阀门,出水管上设软接、阀门; 6、冷凝水管径设计: 当机组冷负荷QC 7KW, Dl^20; Q= 7.1 —17.6 , DN= 25; Q= 17.7 —100, DNk32; Q =101- 176, DN^40; Q= 177—598, DN^50; Q= 599—1055, DN^80; Q= 1056—1512, DN^ 100; Q= 1513—12462, DN^ 125; Q> 12462, DN^ 150 7、空调水管保温:

通风空调风口设计规范

通风空调风口设计规范 第一节一般说明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通风空调风口(简称风口)的分类、基本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通风空调系统中的各类出风口和进风口。其它类似用途的产品也可参照本标准。 2 引用标准 GB 8070空气分布器性能试验方法 GB 321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列 GB 5237铝合金建筑型材 GB 11257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冷轧落薄钢板及钢带 GB 8170 数值修约规则 3 分类与基本规格 3.1 分类 3.1.1 按用途分类: A.出风口 B.进风口 3.1.2 按型式分类: A.百叶风口:外形有方形、矩形、圆形;叶片有单层、双层等。 B.散流器:有圆形、方形、矩形、圆盘形等。 C.喷口:有圆形、矩形、球形等。 D.条缝型风口:有单条缝和多条缝等。 E.旋流风口。 F.孔板风口(包括网板风口)。 G.专用风口:如椅子风口、灯具风口、孔风口、格栅风口等。 3.2 基本规格 3.2.1 风口基本规格用颈部尺寸(指与风管的接口尺寸)表示,按GB 321的要求排列,详见表1和表2。 圆形风口基本规格(MM)表1

方、矩形风口基本规格(mm)表2 3.2.2散流器基本规格可按相等间距数50mm、60mm、70mm排列。 3.3型号表示法 3.3.1型号表示法 分类代号表表3 规格代号用风口基本规格数值的1/10表示。 3.3.2型号示例: FJS-3225--表示矩形散流器,规格为320*250(mm) FQP-16--表示球形喷口,规格为160(mm)

FYS-25--表示圆形散流器,规格为250(mm) 第二节技术要求 4.1基本要求 4.1.1风口产品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并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 4.1.2尺寸偏差的允许值如下: a:矩形(包括方形)风口的尺寸允差风表4。 尺寸允差(mm)表4 b:矩形(包括方形)风口两条对角线之间的允差风表5 c:圆形风口的尺寸允差见表6 尺寸允差(mm)表6 4.1.3风口装饰平面应平整光滑,其平面度应符合表7的规定值。 平面度表7 4.1.4风口装饰面上接口拼缝的缝隙,铝型材应不超过0.15mm,其它材料应不超过0.2mm。 4.1.5 风口的叶片应符合下列要求: a:叶片间距的尺寸偏差不大于±1mm; b:叶片弯曲度3/1000mm; c:叶片平行度4/1000mm;

风冷热泵空调系统的设计方法(一)

风冷热泵空调系统的设计方法(一) 空调负荷与容量的确定 空调负荷包括空调冷负荷和空调热负荷。空调冷(热)负荷指为将室内的空气参数维持在设计参数状态,单位时间内需向建筑提供的冷(热)量。这是一个受室内设计参数,室内人员、设备等散热和散湿量,围护结构性质,室外空气环境参数(包括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太阳辐射强度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变量。让空调系统恰如其分地提供冷(热)量,以满足设计计算状态下建筑物的需求,并随时适应建筑物空调冷(热)负荷及其变化的需要是空调设计的根本目的。 在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空调负荷计算是第一步。空调负荷的计算应包括空调设计计算负荷的确定和各时段负荷的分析;其次,设备的容量必须满足空调设计计算冷(热)负荷的要求;另外设备的配置应适应空调负荷变化的特点。在以空气源热泵型冷热水机组为冷源的空调系统设计中,热泵机组的容量既要考虑到大楼各部分的同时使用系数,还应考虑到热泵的实际制冷量和实际供热量会因设备间距限制等原因造成通风不畅,部分气流短路(这部分的出力损失约占5%左右)而受到影响,和室外换热器表面积灰和表面结垢、设备衰减等因素的影响,故所选择的热泵机组应考虑安全系数。 由公式来表示:Q=β1?β2?QD. 式中:Q——热泵机组在设计工况下的制冷(供热)量,KW QD——设计计算负荷,KW β1——同时使用系数,由具体工程定,一般为0.75~1.0 β2——安全系数,一般取1.05~1.10 另外,热泵机组既要满足系统夏季的供冷要求,又要满足系统冬季的供暖要求。不同供应商的热泵机组的额定制冷量、额定供热量的参数不尽相同,与各地区空调室外设计参数不一定一致。对南京而言,一般供应商所提供的热泵机组额定制冷工况条件与实际一致或相近,一般空气干球温度为35℃,空调冷冻水进出水温度分别为12℃、7℃左右。而冬季制热的额定工况条件为室外空气温度7~8℃,进出水水温为50-55℃。这一条件与南京地区冬季空调设计计算温度相差甚远。南京气候特征为冬冷夏热。对于一般办公、酒店为主的综合楼,冬季空调供暖设计计算热负荷约为夏季空调设计计算冷负荷的70-85%.在热泵机组选择时,应查看热泵机组对应于当地设计计算气象参数条件的真实出力。如果热泵机组在设计计算室外参数条件下的制冷量大于设计计算冷负荷,而制热量等于热负荷,则应以热负荷为准选择热泵。反之,如果制冷量满足设计计算冷负荷要求,而供热量大于所需热量,则可考虑部分选用风冷型冷水机组,部分选用风冷型热泵机组,以减少投资。一般情况下,按夏季冷负荷选定的热泵,能满足冬季供暖的要求。 机组类型与台数的确定 风冷热泵型冷热水机组根据压缩机的不同可分为涡旋式热泵机组、活塞式热泵机组和螺杆式热泵机组;按机组结构大小、组合规模不同,热泵机组可分为整体式热泵机组和模块式热泵机组。整体式热泵机组与模块式热泵机组没有本质的区别,所谓模块式热泵就是指一台热泵机组由若干台热泵单元(有独立的制冷回路,独立的蒸发、冷凝,独立的框架,甚至有独立的控制板)并联而成,各单元增减组合灵活方便,任意一单元的故障不影响其余各单元的工作。 国内的热泵机组生产企业以生产模块式热泵机组为多,而整体式热泵机组从外观上看是一组合单元、一整体框架,虽然内部可有多台压缩机,甚至有两个以上的制冷回路,但它们之间一般不可再分解。模块式热泵机组的主要优点是噪音低、振动小,由于系统总的制冷回路多,冬季化霜时对系统水温影响小。系统互备性也好。另外,热泵机组一般置于屋顶,模块式热泵机组由于各单元组合灵活,各单元尺寸小、重量轻,故具有运输、吊装、安装方便等优点。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汇总

说明:本目录收集载有暖通空调制冷专业内容(章、节)和相关内容的国家标准GB、国家标准建筑系列GB50×××、GBJ、建设部标准CJJ、CJ、JJ、ZBP、ZBJ等的目录,有些标准规范虽用于公共建筑和专门工程建筑,但并无暖通空调内容章节故不收录。 一、基础类 1.1GB3100-93国际单位制及应用 1.2GB3101-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1.3GBJ1-86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1.4GBJ144-88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制图标准 1.5GBJ155-9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 1.6CJJ55-93供热术语标准 1.7CJJ65-95环境卫生术语标准 1.8GB140-59输送液体与气体管道的规定代号 1.9GB4270-84热工图形符号与文字说明 1.10GB4457-84至GB4640-84机械制图 1.11GB11943-89锅炉制图 1.12GB50178-93建筑气候区划标准 1.13JGJ35-87建筑气象参数标准 1.14JGJ37-87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1.15GBJ300-88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 1.16GB/T16732-97建筑采暖通风、空调、净化设备计量单位及符号 1.17GB/T16803-97采暖、通风、空调、净化术语 二、暖通空调一般设计规范 2.1GBJ19-87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2.2GB50028-93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2.3GB50176-93民用建筑热共设计规范 2.4GB50189-93旅游宾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 2.5GB50264-97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 2.6JGJ26-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2.7CJJ34-90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2.8GB4272-92设备及管道保温技术通则 2.9GB8175-87设备及管道保温设计导则 2.10GB11790-89设备及管道保冷技术通则 三、住宅及公共建筑类 3.1GB50038-94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3.2GBJ96-86住宅建筑设计规范

风管设计注意事项

(一)系统设计问题 1、水泵在系统的设计位置: 一般而言,冷冻水泵应设在冷水机组前端,从末端回来的冷冻水经过冷冻水泵打回冷水机组;冷却水泵设在冷却水进机组的水路上,从冷却塔出来的冷却水经冷却水泵打回机组;热水循环泵设在回水干管上,从末端回来的热水经过热水循环泵打回板式换热器。 2、冷却塔上的阀门设计: 2、1冷却塔进水管上加电磁阀(不提倡使用手动阀) 2、2管泄水阀应该设置于室内,(若放置在室外,由于管内有部分存水,冬天易冻) 3、电子水处理仪的安装位置 放置于水泵后面,主机前面。 4、过滤器前后的阀门 过滤器前后放压力表。 5、水泵前后的阀门 5、1水泵进水管依次接:蝶阀-压力表-软接 5、2水泵出水管依次接:软接-压力表-止回阀-蝶阀 6、分\集水器

6、1分\集水器之间加电动压差旁通阀和旁通管(管径一般取DN50) 6、2集水器的回水管上应设温度计. 7、各种仪表的位置:布置温度表,压力表及其他测量仪表应设于便于观察的地方,阀门高度一般离地1.2-1.5m,高于此高度时,应设置工作平台。 8、机组的位置:两台压缩机突出部分之间的距离小于1.0m,制冷机与墙壁之间的距离和非主要通道的距离不小于0.8m, 大中型制冷机组(离心,螺杆,吸收式制冷机)其间距为1.5-2.0m。制冷机组的制冷机房的上部最好预留起吊最大部件的吊钩或设置电动起吊设备。 (二)、水路设计问题点汇总 问题点一:水管的坡度要合理 1、水平支、干管,沿水流方向应保持不小于0.002的坡度; 2、机组水盘的泄水支管坡度不宜小于0.01。 3、因条件限制时,可无坡度敷设,但管内流速不得小于0.25m/s。 问题点二:冷凝水干管的设计 1、冷凝水应就近排放,一般排于卫生间地漏 2、凝水干管的长度设计要考虑因坡降引起的高度,管两端高低落差距离不能大于吊顶高度

中央空调设计步骤

中央空调设计步骤简要说明 1、第一步得到建筑条件图后,熟悉图纸。没有建筑图纸的需要绘制建筑图纸。 2、第二步确定方案,冷热源型式,水系统形式,风系统形式。工程所在地的能 源情况应作为空调冷热源形式的主要依据。 3、第三步,做初步设计,在方案的基础上深化。空调机组及附属设备用房等条 件要与建筑专业或业主沟通明确。自动控制系统也要有一个初步的方案。4、第四步负荷计算,根据每个空调房间的使用功能和使用要求计算每个房间的 冷、热负荷。 (负荷计算分为估算和精算两种,精算常用谐波法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选择合适的未端及主机的具体型号。 5、第五步做施工图,(前面的步骤可以估算)施工图要详细计算。 1)绘制空调水路平面图,空调水路系统图(水系统根据设计情况分为空调供水、空调回水、空调冷凝水、及附属管道)。 A.确定空调系统水路形式,合理布置水管,并绘制水管系统轴测图,作为水力计算草图。 B.在计算草图上进行管段编号,并标注管段的长度和水量。 管段长度一般按两管件中心线长度计算,不扣除管件(如三通、弯头)本身的长度。 C.选定系统最不利环路,一般指最远或局部阻力最多得环路。 D.根据设计手册选择合理的水流速。根据经验总结,确定水管内的水流速。 E.根据给定水量和选定流速,逐段计算管道断面尺寸即管道规格,然后根据选定了的断面尺寸和水量,计算出水管内实际流速并和原假定流速进行校核。 F.计算水管的沿程阻力 根据沿程阻力计算公式:?Pm=R.L 查《冷水管道的摩擦阻力计算表》求出单位长度摩擦阻力损失?py,再根据管长L,计算出管段的摩擦阻力损失。 G.计算各管段局部阻力 根据局部阻力计算公式:?Pj=ζ×υ2ρ/2

(完整版)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标准号:GB 50019-2003 ◆发布日期:2003 年 ◆实施日期:2004 年4 月1 日 ◆发布单位:建设部 ◆出版单位:中国计划出版社 第二章室内外计算参数 第一节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第 2.1.1 条设计集中采暖时,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根据建筑物的作途,按下列规定采用: 一、民用建筑的主要房间,宜采用16 -20 ℃; 二、生产厂房的工作地点: 轻作业不应低于15 ℃;中作业不应低于12 ℃;重作业不应低于10 ℃。 注:( 1 )作业各类的划分,应按国家现行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执行。 ( 2 )当每名工人占用较大面积(50 -100m2 )时,轻工业可低至10 ℃;中作业可低至7 ℃,重作业可低至 5 ℃。 三、辅助建筑及辅助用室,不应低于下列数值: 浴室25 ℃;更衣室23 ℃;托儿所、幼儿园、医务室20 ℃;办公用室16 -18 ℃;食堂14 ℃;盥洗室、厕所12 ℃。 注:当工艺或使用条件有特殊要求时,各类建筑物的室内温度,可参照有关专业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 第 2.1.2 条设置集中采暖的建筑物,冬季室内生活地带或作业地带地平均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民用建筑及工业企业辅助建筑物,不宜大于0.3m /s ; 二、生产厂房的工作地点,当室内散热量小于23W/m3[20kcal/ (m3 · h )] 时,不宜大于0.3m /s ;当室内散热量天于或等于23W/m3 时,不宜大于0.5m /s 。

注:设置空气调节的条件,应符合本规范第 5.1.1 条的规定。 第 2.1.4 条当工艺无特殊要求时,生产厂房夏季工作地点的温度,应根据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及其与工作地点温度的允许温差,按[表 2.1.4 ]确定。 夏季工作地点(℃)[表 2.1.4 ] 注:如受条件限制,在采取通风降温措施后仍不能达到本表要求时,允许温差可加大 1 -2 ℃。 第 2.1.5 条设置局部送风的生产厂房,其室内工作地点的允许风速,应按本规范第 4.3.5 条至第 4.3.7 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 2.1.6 条夏季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舒适性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 温度应采用24 -28 ℃;相对湿度应采用40%-65% ;风速不应大于0.3m /s 。 二、工艺性空气调节室内温度基数及其允许波动范围,应根据工艺需要并考虑必要的卫生条件确定;工作区的风速,宜采用0.2 -0.5m /s, 当室内温度高于30 ℃时,可大于0.5m /s 。 注:设置空气调节的条件,应符合本规范第 5.1.1 条的规定。 第二节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第 2.2.1 条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应采历年平均不保证 5 天的日平均温度。 注:本条及本节其他文中所谓“不保证”。系针对室外空气温度状况而言,“历年平均不保证”,系针对累年不保证总天数或小时数的历年平均值而言。 第 2.2.2 条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 第 2.2.3 条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 时的月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第 2.2.4 条夏季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 时的月平均相对湿度的平均值。 第 2.2.5 条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 1 天的日平均温度。

中央空调水系统与风系统计算方法

中央空调水流量简便计算方法 冷冻水泵的选择 通常选用每秒转速在30~150转的离心式清水泵,水泵的流量应为冷水机组额定流量的1.1~1.2倍(单台工作时取1.1,两台并联工作时取1.2)。水泵的扬程应为它承担的供回水管网最不利环路的总水压降的1.1~1.2倍。最不利环路的总水压降,包括冷水机组蒸发器的水压降Δp1、该环路中并联的各台空调末端装置的水压损失最大一台的水压降Δp2、该环路中各种管件的水压降与沿程压降之和。冷水机组蒸发器和空调末端装置的水压降,可根据设计工况从产品样本中查知;环路管件的局部损失及环路的沿程损失应经水力计算求出,在估算时,可大致取每100m管长的沿程损失为5mH2O。这样,若最不利环路的总长(即供、回水管管长之和)为L,则冷水泵扬程H(mH2O)可按下式估算。 Hmax =Δp1 +Δp2 +0.05L(1+ K) 式中K为最不利环路中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总和与直管总长的比值。当最不利环路较长时K取0. 2~0.3;最不利环路较短时K取0.4~0.6。 冷却水泵的选择 1)冷却水泵的流量应为冷水机组冷却水量的1.1倍。 2)水泵的扬程就为冷水机组冷凝器水压降Δp1、冷却塔开式段高度Z、管路沿程损失及管件局部损失四项之和的1.1~1.2倍。Δp1和Z可从有关产品样本中查得;沿程损失和局部损失应从水力计算求出,作估算时,管路中管件局部损失可取5mH2O,沿程损失可取每100m管长约5 mH2O。若冷却水系统来回管长为L,则冷却水泵所需扬程的估算值H(mH2O)约为 H =Δp1 + Z + 5 + 0.05L 3) 依据冷却水泵的流量和扬程,参考有关水泵性能参数选用冷却水泵。 水流量计算 1、.冷却冷却水流量水流量:一般按照产品样本提供数值选取,或按照如下公式进行计算,公式中的Q为制冷主机制冷量 L(m3/h)= [Q(kW)/(4.5~5)℃x1.163]X(1.15~1.2) 2、冷冻水流量:在没有考虑同时使用率的情况下选定的机组,可根据产品样本提供的数值选用或根据如下公式进行计算。如果考虑了同时使用率,建议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公式中的Q为建筑没有考虑同时使用率情况下的总冷负荷。 L(m3/h)= Q(kW)/(4.5~5)℃x1.163 3、冷却水补水量一般1为冷却水循环水量的1~1.6%.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一) 4.。3 散热器采暖 4.3.1 选择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散热器的工作压力,应满足系统的工作压力,并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2 民用建筑宜采用外形美观、易于清扫的散热器; 3 放散粉尘或防尘要求较高的工业建筑,应采用易于清扫的散热器; 4 具有腐蚀性气体的工业建筑或相对湿度较大的房间,应采用耐腐蚀的散热器; 5 采用钢制散热器时,应采用闭式系统,并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在非采暖季节采暖系统应充水保养;蒸汽采暖系统不应采用钢制柱型、板型和扁管等散热器; 6 采用铝制散热器时,应选用内防腐型铝制散热器,并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 7 安装热量表和恒温阀的热水采暖系统不宜采用水流通道内含有粘砂的铸铁等散热器。 4.3.2 布置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散热器宜安装在外墙窗台下,当安装或布置管道有困难时,也可靠内墙安装; 2 两道外门间的门斗内,不应设置散热器; 3 楼梯间的散热器,宜分配在底层或按一定比例分配在下部各层。 4.3.3 散热器宜明装。暗装时装饰罩应有合理的气流通道、足够的通道面积,并方便维修。 4.3.4 幼儿园的散热器必须暗装或加防护罩。 4.3.5 铸铁散热器的组装片数,不宜超过下列数值: 粗柱型(包括柱翼型)20片 细柱型25片

长翼型7片 4.3.6 确定散热器数量时,应根据其连接方式、安装形式、组装片数、热水流量以及表面涂料等对散热量的影响,对散热器数量进行修正。 4.3.7 民用建筑和室内温度要求较严格的工业建筑中的非保温管道,明设时,应计算管道的散热量对散热器数量的折减;暗设时,应计算管道中水的冷却对散热器数量的增加。 4.3.8 条件许可时,建筑物的采暖系统南北向房间宜分环设置。 4.3.9 建筑物的热水采暖系统高度超过50m时,宜竖向分区设置。 4.3.10 垂直单、双管采暖系统,同一房间的两组散热器可串联连接;贮藏室、盥洗室、厕所和厨房等辅助用室及走廊的散热器,亦可同邻室串联连接。 注:热水采暖系统两组散热器串联时,可采用同侧连接,但上、下串联管道直径应与散热器接口直径相同。 4.3.11 有冻结危险的楼梯间或其他有冻结危险的场所,应由单独的立、支管供暖。散热器前不得设置调节阀。 4.3.12 安装在装饰罩内的恒温阀必须采用外置传感器,传感器应设在能正确反映房间温度的位置 采暖与通风设计规范(二) 4.4 热水辐射采暖 4.4.1 设计加热管埋设在建筑构件内的低温热水辐射采暖系统时,应会同有关专业采取防止建筑物构件龟裂和破损的措施。 4.4.2 低温热水辐射采暖,辐射体表面平均温度,应符合表4.4.2的要求。 表 4.4.2 辐射体表面平均温度(℃)

中央空调系统设计毕业论文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摘要 本工程为苏州市一酒店大楼,拟为之设计合理的中央空调系统,为室内工作人员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 设计内容包括:空调冷热负荷的计算;空调系统的划分与系统方案的确定;冷源的选择;空调末端处理设备的选型;风系统的设计与计算;室内送风方式与气流组织形式的选定;水系统的设计、布置与水力计算;风管系统与水管系统保温层的设计;消声防振设计等内容。 本设计依据有关规范考虑节能和舒适性要求,设计的空调系统采用风机盘管——新风系统。 关键词:酒店;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新风系统。

ABSTRACT This project designs o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for a hotel Building in Beijing.By compar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air-conditioning program and the suitable situation,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the data in this paper,selecting the appropriate type of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to meet the indoor staff comfortable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determining the desig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relevent norm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comfortableness, all-air primary return air system and the fan-coil unit plus fresh air system are applied to the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using function of the building. And both systems are designed, analysed, and calculated,separately. Based on this, the air conditioning wind, water systems and chiller plant are designed. The design contents include: the consultation of the relevant material;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th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n high-rise complex building;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indoor and outdoor design parameters; the calculation of the air-conditioning cooling load; the demonstration and selection of cold and heat source; the calculation of the air-conditioning cooling load; the lectotype of the air terminal processing equipment; the selection of the indoor air supply pattern and air distribution form; the selection of the indoor air form of organization ; the design and accommodate of the vault ventilation system; the design, layout and calculation of the water system;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type of insulation material; the depiction of the clear engineering drawings. Key words: hotel Building All-air system Fan-coil unit plus fresh air

空调系统风管道的安装与检验

空调系统风管道的安装与 检验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空调系统风管道的安装与检验 风管系统按其系统的工作压力划分为三个类别, 一. 风管的制作 1.镀锌钢板及各类含有复合保护层的钢板,应采用咬口连接或铆接,不得采用影响保护性层防腐性能的焊接连接方法。 2.风管的密封,应以板材连接的密封为主,可采用密封胶嵌缝和其他方法密封。密封胶性能应符合使用环境的要求,密封面易设在风管的正压侧。 3.钢板风管板材厚度(mm)

⒋金属风管法兰材料规格 金属圆形风管法兰及螺栓规格(mm) 金属矩形风管法兰及螺栓规格(mm)

二. 风管的安装 1.风管安装前,应清除内、外杂物,并做好清洁和保护工作。 2.风管安装的位置标高、走向,应符合设计要求,现场风管接口的配置,不得缩小其有效截面。 3.连接法兰的螺栓应均匀拧紧,其螺母宜在同一侧; 4.风管接口的连接应严密、牢固。风管法兰的垫片材质应符合系统功能的要求,厚度不应小于3mm。垫片不应凸入管内,亦不宜突出法兰外。 5.可伸缩性金属或非金属软风管的长度不宜超过2m,柔性短管的安装,应松紧适度,无明显扭曲。并不应有死弯或塌凹。

6.风管与砖、混凝土风道的连接接口,应顺着气流方向插入,并应采取密封措施。风管穿出屋面处应设有防雨装置, 7.穿越沉降缝,变形缝的风管两侧,以及与通风机进、出口连接处,应设置长200mm防火的软接头。 8.风管穿越机房、楼板、防火墙处,除设有防火阀外,还应将其连接的风管用2mm厚普通钢板制作,在风管穿越部位用非燃材料密实堵严,防火阀的安装应注意便于更换温度熔断器,并应在其调节把手处设一吊顶检查孔于更换温度熔断器,并应在其调节把手处设一吊顶检查孔(350x350) ,防火阀应设200mm防火的软接头。 9.风管穿过需要封闭的防火、防爆的墙体或楼板间时,应设预埋管或防护套管,其钢板厚度不应小于 1.6mm。风管与防护套管之间,应用不燃且对人体无危害的柔性材料封堵。 三. 风管支、吊架的安装 1.风管水平安装,直径或长边尺寸小于等于400mm,间距不应大于4m;大于400mm,不应大于3m。螺旋风管的支、吊架间距可分别延长至5和3.75m;对于薄钢板法兰的风管,其支、吊架间距不应大于3m; 2.风管垂直安装,间距不应大于4m,单根直管至少应有2个固定点。 3.风管支、吊架宜按国标图集与规范选用轻度和刚度相适应得形式和规格。对于直径或边长大于2500mm的超宽,超重登特殊风管的支、吊架应按设计规定。 4.支、吊架不宜设置在风口、阀门、检查门及自控机构处,离风口或插接管的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1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08]102 号文件“关于印发《2008 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会同国内有关设计、科研和高等院校等单位组成编制组,共同编制本标准。 在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国内实践经验,吸收了 发达国家相关设计标准的最新成果,认真分析了我国暖通空调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多次征求了国内各有关单位以及业内专家的意见,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本规范共分11 章和10 个附录。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室外设 计计算参数,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冷热源,监测与控制,消声与隔振,绝热与防腐。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进行解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 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 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暖通空调规范编制组(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 号,邮政编码100013),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名单: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天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中南建筑设计院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2 中建(北京)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开利空调销售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丹佛斯(上海)自动控制有限公司

通风与空调规范gb-50738-2011

通风与空调规范gb-50738-2011 篇一:2015年现行建筑工程通风与空调常用规范 篇二:通风空调考试题及答案 暖通专业规范考试题 选用规范1、GB 50738-2011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 2、GB 50243-200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2、GB 50242-2002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一、单选题(共25道题,每题1分) 1、 GB50738-3.3.4通风与空调工程使用的绝热材料和风机盘管进场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C )的有关要求进行见证取样检验。 A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 B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C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D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2、 GB50738-4.3.2矩形风管的弯头可采用直角、弧形或 1 内斜线形,宜采用(B),曲率半径宜为一个平面边长。 A内圆外方形 B内外同心弧形 C内外偏心弧形 D外圆内方形 3、 GB50738-4.3.5变径管单面变径的夹角宜小于30?,双面变径的夹角宜小于60?。圆形风管三通、四通、支管与总管夹角宜为(C)。 A 10~50? B 15~60? C 25~60? D 30~60? 4、 GB50738-6.2.3电动、气动调节风阀应进行驱动装置的动作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并应在(C)下工作正常。

A工作压力 B设计压力 C最大设计工作压力 D最小设计工作压力 5、 GB50738-6.2.7三通调节风阀手柄开关应标明(B);阀板应调节方便,且不与风管相碰擦。 A开启的角度 B调节的角度 C关闭的角度 D以上均正确 6、 GB50738-6.4.3散流器的扩散环和调节环应(A),轴向环片间距应分布均匀。 A同轴 B同向 C同列 D同位 7、 GB50242-8.3.6散热器背面与装饰后的墙内表面安装距离,如设计未注明时应为(B) A 20mm B 30mm C 40mm D 50mm 8、GB50738-15.2.1风管强度与严密性试验应按风管系统的类别和材质分别制作试验风管,并且 2 不应小于(C)平方米。 A 5 B 10 C15 D20 9、GB50738-6.6.1软接风管包括(B),软接风管接缝连接处应严密。 A复合风管和柔性风管 B柔性短管和柔性风管 C复合风管和防火风管 D柔性短管和防火风管 10、GB50738-7.2.8支吊架焊接应采用(D),焊缝高度应与较薄焊接件厚度相同,焊缝饱满、均匀。 A点焊 B角焊缝点焊 C满焊 D角焊缝满焊 11、GB50738-7.3.4支吊架定位放线时,应按施工图中管道、设备等的安装位置弹出支吊架的中心线,确定支吊架安装位置。严禁将管道(C)作为管道支架。 A预留端 B分支管 C穿墙套管 D其他吊架 12、GB50738-7.3.4-4公称直径DN100~150沟槽连接管道支吊架允许最大间距为(B)

医院细菌室规划

细菌室设计规划 洁净室(无菌室)是微生物检测的重要场所与最基本的设施。它是微生物检测质量保证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它的设计要按国家标准《洁净厂房设计规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检验所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试行)》中第十八条规定执行。微生物实验室洁净室的施工、安装、验收应按国家行业标准《洁净室的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对于微生物检测工作者和使用管理者来讲,更大量的工作是进行正常管理到日常的使用。洁净室(无菌室)的标准要符合GMP洁净度标准要求。 1、相关文件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JGJ71-90)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设技术规范》(GB50346-2004) 《科学实验建筑设计规范》(JGJ91-93)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BG50243-2002)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通风空调风口设计规范》 2、布局要求 实验室分为清洁区、缓冲区、操作区。 清洁区放置办公桌,书橱,电脑,网路接口。洗手盆。 缓冲区设置洗手盆,两排衣服挂钩分别为普通工作服和隔离服,鞋柜两个,换鞋用座椅两个。

操作区要符合规范要求:无菌室应采光良好、避免潮湿、远离厕所及污染区。操作间和缓冲间的门不应直对,操作间和缓冲间之间应具备灭菌功能的样品传递箱。无菌室内应六面光滑平整,能耐受清洗消毒。墙壁与地面、天花板连接处应呈凹弧形,无缝隙,不留死角。另设网络接口。 洗手池配备感应式水龙头,下方不带柜体,不留卫生死角,便于清洗。 3、材料要求 墙面地面及顶棚要求光滑平整,不起尘,耐擦洗,耐酸碱,坚固耐用。连接应呈凹弧形,无缝隙,不留死角。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一) 4.。3 散热器采暖 4(3(1 选择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散热器的工作压力,应满足系统的工作压力,并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 的规定; 2 民用建筑宜采用外形美观、易于清扫的散热器; 3 放散粉尘或防尘要求较高的工业建筑,应采用易于清扫的散热器; 4 具有腐蚀性气体的工业建筑或相对湿度较大的房间,应采用耐腐蚀的散热器; 5 采用钢制散热器时,应采用闭式系统,并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在非采暖 季节采暖系统应充水保养;蒸汽采暖系统不应采用钢制柱型、板型和扁管等散热器; 6 采用铝制散热器时,应选用内防腐型铝制散热器,并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 7 安装热量表和恒温阀的热水采暖系统不宜采用水流通道内含有粘砂的铸铁等 散热器。 4(3(2 布置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散热器宜安装在外墙窗台下,当安装或布置管道有困难时,也可靠内墙安装; 2 两道外门间的门斗内,不应设置散热器; 3 楼梯间的散热器,宜分配在底层或按一定比例分配在下部各层。 4(3(3 散热器宜明装。暗装时装饰罩应有合理的气流通道、足够的通道面积, 并方便维修。 4(3(4 幼儿园的散热器必须暗装或加防护罩。 4(3(5 铸铁散热器的组装片数,不宜超过下列数值: 粗柱型(包括柱翼型) 20片

细柱型 25片 长翼型 7片 4(3(6 确定散热器数量时,应根据其连接方式、安装形式、组装片数、热水流量以及表面涂料等对散热量的影响,对散热器数量进行修正。 4(3(7 民用建筑和室内温度要求较严格的工业建筑中的非保温管道,明设时,应计算管道的散热量对散热器数量的折减;暗设时,应计算管道中水的冷却对散热器数量的增加。 4(3(8 条件许可时,建筑物的采暖系统南北向房间宜分环设置。 4.3(9 建筑物的热水采暖系统高度超过50m时,宜竖向分区设置。 4.3.10 垂直单、双管采暖系统,同一房间的两组散热器可串联连接;贮藏室、盥洗室、厕所和厨房等辅助用室及走廊的散热器,亦可同邻室串联连接。 注:热水采暖系统两组散热器串联时,可采用同侧连接,但上、下串联管道直径应与散热器接口直径相同。 4.3.11 有冻结危险的楼梯间或其他有冻结危险的场所,应由单独的立、支管供暖。散热器前不得设置调节阀。 4.3.12 安装在装饰罩内的恒温阀必须采用外置传感器,传感器应设在能正确反映房间温度的位置 采暖与通风设计规范(二) 4(4 热水辐射采暖 4(4(1 设计加热管埋设在建筑构件内的低温热水辐射采暖系统时,应会同有关专业采取防止建筑物构件龟裂和破损的措施。 4.4.2 低温热水辐射采暖,辐射体表面平均温度,应符合表4.4.2的要求。 表 4.4.2 辐射体表面平均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