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第五单元知识点

中外历史纲要第五单元知识点
中外历史纲要第五单元知识点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2、《南京条约》的内容、性质

内容: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3、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①政治方面: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激化了阶级矛盾,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中国被迫开放,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②经济方面: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思想文化方面:列强破坏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传播宗教和西方文化;同时带来了先进的

科技和思想,促进了中国思想、教育的近代化。

4、列举林则徐、魏源、徐继畬在学习西方方面的贡献

林则徐、魏源、徐继畬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林则徐:办译馆、编写《四洲志》;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徐继畬:编写《瀛寰志略》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原因)

①根本原因: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激化

②间接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③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④理论指导: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

义思想)

2、《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影响

内容:提出来“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

影响: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3、《资政新篇》的内容

内容: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何处去的问题;

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根本原因)

②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

③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④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⑤战略上的失误(孤军北伐)

5、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①虽然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②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6、洋务运动

背景清朝统治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机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奕诉等地主阶级洋务派

目的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维护封建统治

旗号自强、求富

指导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建立近代海军,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学堂等

性质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结果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破产

影响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7、评价洋务运动

积极: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局限性: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以失败而告终,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没有达到。

8、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①世界形势: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欧美列强采取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②日本: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

③清政府:腐败懦弱;

④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

9、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10、《马关条约》的内容、危害、影响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

①民族危机加深;

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维新思想的传播

2、戊戌维新运动的序幕、开始标志、基本内容

序幕:公车上书;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基本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客观原因:①守旧势力很强大;

②维新派缺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③把希望寄托于没有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4、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历史地位: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影响: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5、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直接原因:反洋教的斗争日益高涨。

6、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口号

性质: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帝爱国运动

口号:“扶清灭洋”

7、评价义和团运动

评价:具有爱国的性质,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

①进步性:能够争取爱国官兵,动员民众反帝。

②局限性:盲目排外;放松对清政府反动统治的警惕。

1、《辛丑条约》内容及影响

内容:(1)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2)向各国赔款白银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亿两。

(3)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4)拆除大洁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

地区驻扎军队。

(5)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初中历史知识点汇总

初中历史知识点汇总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1、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统一国家的建立 (1)汉武帝的大一统 (2)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 3、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2)科举制的创立及完善 (3)唐与吐蕃的交往 (4)遣唐使、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 4、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1)宋与辽、西夏和金等政权的并立 (2)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郑和下西洋、雅克萨之战 (3)粉碎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4)明清社会经济与“闭关锁国”政策

6、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1)祖冲之与圆周率 (2)华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3)《齐民要术》《天工开物》 (4)四大发明 (1)孔子、百家争鸣 (2)《史记》《资治通鉴》 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 1、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3)左宗棠收复新疆 (4)甲午中日战争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近代化的起步 (1)洋务运动 (2)戊戌变法 (3)辛亥革命 (4)新文化运动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运动、中共成立 (2)中共探索革命道路 (1)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 (2)南京大屠杀

(3)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4)抗日战争的胜利 5、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重庆谈判 (2)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3)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6、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1)开国大典 (2)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 一五计划、一届人大 8、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改革开放 9、新中国的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外交成就 (1)“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大业 (2)50年代的中国外交

八年级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线索 自1945年8月重庆谈判开始,到1949年渡江战役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进行了艰苦斗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二、知识要点 第19课:重庆谈判和人民解放战争转入反攻 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采取“假和平、真备战”的策略,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2、1945年8月,毛泽东为争取和平民主,不顾个人安危,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赴重庆谈判。 3、国共两党经过43天的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1)内容:接受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拒绝承认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2)意义:重庆谈判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4、1946年6月,国民党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5、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向延安猛扑。为诱敌深入,党中央和西北解放军主动撤出延安。但毛泽东仍留在陕西,指挥全国解放战争。 6、西北解放军在彭德怀的率领下,采用“蘑菇战术”,歼敌3万余人,粉碎了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7、(如图)1947年夏,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战略反攻。 第20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解放区开展了土地革命。 2、三大战役名称时间指挥者战斗军队战略结果辽沈战役 1948.9~11 林彪、罗荣桓东北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淮海战役1948.11~1949.1 刘伯承、陈毅、粟裕、邓小平、潭震林中原华东中间突破分割歼灭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东北华北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华北全境解放意义: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敌154万余人,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3、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它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 4、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练习(无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练习(wd无答案) 一、单选题 (★) 1 . 凯恩斯在评价“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时说:“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下列有关这个“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 B.彻底根除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C.建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稳定新秩序 D.维护了中国等弱小战胜国的利益 (★) 2 . (加试题)下图是有关国际联盟的漫画。画中的兔子说:“我没有实际的进攻装备,我只能以我双眼的力量来震慑它。”这幅漫画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国际联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机构 B.国际联盟的成立加剧了地区冲突 C.国际联盟不能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 D.国际联盟面临解散的危机 (★) 3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所体现的国际关系的实质是 A.战后须建立新的世界秩序B.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C.国际社会要求维护世界和平D.帝国主义试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 4 . 在电影《我的1919》中,顾维钧与列强据理力争。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不可能遇到的情况是

A.日本要求占领德国控制的太平洋岛屿 B.苏俄代表强烈抗议协约国对它的武装干涉 C.美国代表与英法代表会上斗争激烈 D.法国力图削弱甚至肢解德国 (★★) 5 . 下图是一幅反映近代国际形势的政治漫画,其中的含义显示的时代背景是: A.普法战争时两方的针锋相对 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军事结盟集团的对立 C.瓜分殖民地时各国的利害冲突 D.两大集团形成后,内部完全没有了利害冲突,并结成了稳固的集团利益 (★) 6 . 《九国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 A.再次确认“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B.没有取消列强在华侵略特权 C.没有废除列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D.否认了中国是一战战胜国的地位 (★★) 7 . 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向日本施加压力,要日本归还其在山东攫取的权益给中国的真实意图是 A.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B.利用中国牵制日本,以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 C.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D.抵制日本扩张,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最新初中历史知识点记忆口诀大全(打印版)

最新初中历史知识点记忆口诀大全 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是通过读音的相近或相同把所记内容与已经掌握的内容联系起来记忆。例如:1 用谐音法记忆历史年代 (1)李渊618年建立唐朝,可记作:“李渊见糖(建唐)搂一把(618)”。 (2)清军入关是1644年,可记作:“一溜死尸”。因为清军入关尸横遍野。 (3)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可用谐音记作:“一拔就死”。 1、记忆战国七雄: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被称为“战国七雄”,可用 谐音记忆为“七叔含烟找围巾”。 2、教学商鞅变法时,可以诙谐地告诉学生:商鞅变法失败后,他哭诉“我宁愿涮我肉, 却不愿车裂我身”。用谐音来记住商鞅变法是公元前356年。 2、五、让历史知识纲举目张──归纳法 隋朝大运河的记忆,可用“一二三四五六”来总结: “1”:一个中心──洛阳; “2”:两个终点:涿郡、余杭; “3”:三大作用: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南北经济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利于我国的统一,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四段运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5”:连结五大水系:海河、淮河、长江、黄河、钱塘江; “6”:流经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省; …… 归纳记忆法

归纳记忆,是将所记忆内容按不同属性加以归纳,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这些内容及其属性。例如: 1用归纳法记忆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可归纳为“五四三二一”来记忆。即: 五次重大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四个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 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两个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一次失败的变法——戊戌变法。 对比记忆法(有些内容可用图表) 对比记忆,是将所要记忆的内容通过对比的方法加以记忆。例如: 用对比法记忆历史事件及年代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221年,刘备建蜀。 (2)张骞出使西域,两次的时间分别为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后者与火警电话号相同,19的2倍又正好是38。 (3)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金;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同理可记:马克思诞生于1818年,鲁迅诞生于1881年。 口诀记忆法 口诀记忆,是把记忆的内容编成口诀、顺口溜等来记忆。例如: 用口诀法记忆中国历史朝代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元谋人:170万年前,我国最早人类。 2、河姆渡人: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 半坡人:黄河流域、粟、半地穴房屋 3、黄帝:“人文初祖” 炎黄联盟→“炎黄子孙”。 4、尧、舜、禹禅让。 (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巨变 1、禹建立夏—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2、西周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 3、春秋五霸(典故) 4、战国七雄 5、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 6、商鞅变法(内容、影响)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1、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书同文、车同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4、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 5、汉初休养生息 6、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7、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8、前60年,西域都护的建立,标志着新疆正是归属中央政权(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少数民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2、三国鼎立:曹丕(魏),刘备(蜀汉),孙权(吴) 3、三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4、北民南迁和江南的开发: 东晋南朝时,江南得到开发,逐渐赶上北方。 5、北魏孝文帝改革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隋朝统一南北、开凿大运河、创立科举制 2、唐太宗“贞观之治” 3、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鼎盛时期 4、开元盛世 5、唐朝的民族交往 大祚荣“渤海郡王”(东北) 骨力裴罗“怀仁可汗”(漠北)边疆稳定 皮罗阁“云南王” 文成公主入藏远嫁松赞干布 6、唐朝的中外交往: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学 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高度繁荣、全面辉煌

高中历史人教版与《中外历史纲要》对比

高中历史人教版与《中外历史纲要》对比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 关于新航路的开辟,人教版将其放在了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第一课,课题名为“开辟新航路”。《中外历史纲要》将其放在了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的第一课,课题名为“全球航路的开辟”。从课题名称对比,人教版“开辟新航路”,强调“新”,区别于旧的航路而言;新编教材“全球航路的开辟”,强调“全球”,突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对于两本教科书的本节课题我将从体例结构、主干内容、指导思想和学生能力要求等方面来对比分析。 一、体例和结构对比 (一)从体例来说 体例包括“体裁”和“类例”。“体裁”即“各种史书所采取的不同编著形式”,“类例”是编者在编撰过程中所使用的组织内容的方法,如前言、目录、标题、注解、格式等。具体到“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即指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架构和组织样式”。高中历史人教版教科书采用采用“模块+专题”的编写体例,将历史的主体内容整合为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在模块之下又分设若干专题来阐释。《中外历史纲要》采用通史的形式编写,历史线索比较清晰,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人教版的《开辟新航路》作为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开篇之作,有其重要的作用。从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的航海家和商人陆续开辟了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开始形成。《中外历史纲要》的《全球航路的开辟》作为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更加注重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二)从结构上说 教科书的“结构”是指“教科书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方式”,也就是指教科书是由哪几个部分、哪几种形式构成的,具体包括:引言、课文、图片、练习等部分。教科书的结构还可以分为“以体现教学内容为主的课文系统部分”和“以体现教学方法为主的课文辅助系统部分”,这种分法对于分

八年级下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

第十四课钢铁长城 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 人民海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建成北海、东海、南海舰队;研制多种舰艇(如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等);组成海军部队的多兵种。 人民空军:人民空军在陆军基础上建立,在抗美援朝中取得辉煌战绩;自行研制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等。 导弹部队的发展 初步建立: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1966年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发展壮大: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 第十五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成立初期的外交 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初期成就;建国的第一年里,与苏联等17国建交;美国等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内容,周恩来首次提出。周恩来与印度、缅甸领导人一 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五项原则内容的变化完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历史意义: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时间地点:1955年,印尼的万隆。 主要内容: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历史作用: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十六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中美关系正常化 背景条件:美国敌视中国政策的失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的共同要求。 基本过程: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会见毛泽东,与周恩来会谈,中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历史意义: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外历史纲要

中外历史纲要 中国古代史部分 1.1.早期中华文明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两个学习要点: 1)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问题 2)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1.2. 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两个学习要点: 1)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1.3. 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两个学习要点: 1)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1.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一个学习要点: 认识三国至隋唐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制度创新及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新成就。 1.5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两个学习要点: 1)认识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认识辽夏金元诸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6. 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社会变动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

(完整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

第五单元走向近代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近代早期西欧经济的新变化 租地农场的产生 手工工场的产生

意义: 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促进了西欧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始改变中欧社会的整体面貌。 近代早期西欧的社会变化 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 时间:14世纪中叶起——16世纪 地点:14世纪中叶起源于意大利,15、16世纪传播于欧洲 背景原因: ①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②政治:新兴资产阶级出现; ③思想:封建神学的束缚 含义:14世纪中叶起,在欧洲发生的一场源起于意大利,通过采取

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来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思想主张:A.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 B.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实生活 核心:反对教会“神权至上”,提倡人文主义 表现:代表人物及作品 文学方面: 但丁,意大利人,被称为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神曲》,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情感与理想。 莎士比亚,英国人。创作了30多部戏剧和诗篇,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代表作《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文艺复兴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艺术方面: 达·芬奇,意大利人,被称为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美术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 实质: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上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1、动摇了神学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2、以人为本、思想自由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 14.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 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14.第一次世 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单选题 1.凯恩斯在评价“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时说:“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下列有关这个“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 B.彻底根除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C.建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稳定新秩序 D.维护了中国等弱小战胜国的利益 2.下图为有关国际联盟的漫画。画中的兔子说:“我没有实际的进攻装备,我只能以我双眼的力量来震慑它。”这幅漫画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国际联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机构 B.国际联盟的成立加剧了地区冲突 C.国际联盟不能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 D.国际联盟面临解散的危机 3.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形成所体现的国际关系的实质是( ) A.战后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B.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C.国际社会要求维护世界和平 D.帝国主义试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4.在电影《我的1919》中,顾维钧与列强据理力争。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不可能遇到的情况是( ) A.日本要求占领德国控制的太平洋岛屿 B.苏俄代表强烈抗议协约国对它的武装干涉 C.美国代表与英法代表会上斗争激烈 D.法国力图削弱甚至肢解德国 5.下图是一幅反映近代国际形势的政治漫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普法战争时两方的针锋相对 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军事集团的对立 C.瓜分殖民地时各国的利害冲突 D.两大集团形成后,内部完全没有了利害冲突 6.《九国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 ) A.再次确认“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B.没有取消列强在华侵略特权 C.没有废除列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D.否认了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地位 7.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向日本施加压力,要日本归还其在山东攫取的权益给中国的真实意图是( ) A.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B.利用中国牵制日本,以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 C.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D.抵制日本扩张,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8.“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过时”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 D.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 9.《凡尔赛条约》在国际关系的土壤中埋下了会滋生出罪恶的种子,主要是指( ) A.美国利益未得到满足,反对该条约 B.德国受到严厉制裁,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滋长 C.该条约损害中国权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条约上签字 D.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势力受到削弱 二、材料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际联盟之宗旨为: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历史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二、北京人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第三课华夏之祖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二、尧舜禹的“禅让”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一、夏朝的兴衰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二、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春秋争霸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二、著名的都江堰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三、商鞅变法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2.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中,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强调保护环境。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1.灭六国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2.秦朝建立: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3.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1)目的:为了加强统治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2)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3)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县制起源于商鞅变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开方孔铜钱)、度量衡。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4.思想上:焚书坑儒。5.军事上:反击匈奴,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凿灵渠,开发南疆。6.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1.汉武帝的大一统具体措施:(1)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由此确立。(3)军事上:对匈奴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4)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2.张骞两次通西域:(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

中外历史纲要下 期中检测试题

高一历史单元检测试题 2020年4月2日 一、单项选择题(共36小题,每题2分,共计72分) 1、在古代世界的大河流域诞生了许多古代文明,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河流域 A. 矿藏丰富,便于手工业生产 B. 水源充足,便于农业种植 C. 交通便利,便于商业贸易 D. 水草丰美,便于采集渔猎 2、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演变见证并记录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曾出现在尼罗河流 域的古老文字是 A. B. C. D. 3、用以下关键词概括古代两河流域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恰当的是 A. 大河、农业、金字塔、文学 B. 大河、农业、法典、史诗 C. 王国、农业、金字塔、法典 D. 王国、文字、史诗、法典 4、《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罚、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上述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的 特点是 A. 内容全面 B. 思想落后 C. 传播广泛 D. 影响深远 5、如图是某宗教兴起与传播路线图。关于该宗教说法正确的是 A. 它是伊斯兰教 B. 它的经典是《圣经》 C. 它是世界上出现最晚的宗教 D.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 6、下图所示的古代社会关系应出现在

A.古代两河B.古代埃及C.古代印度D.古代中国 7、在古代印度有这样一户家庭:有着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里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 衣服。你认为这户人家属于哪一等级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8、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那么带有群体共同意识的神话(包括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则是人类文 明的起源。古代东方具有神话内容的作品和文献有 ①《吉尔伽美什》②《汉莫拉比法典》③《古兰经》④《摩柯婆罗多》 A. 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9、古代雅典人……有着和现代人非常不同的关于“个人自由”“个人权利”的观念。……一旦个人自由与 共同体的利益——也就是与民主政治发生冲突,个人的自由就会受到压制。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 自由和权利与现代人完全不同 B. 城邦集体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C. 民主政治与个人自由根本对立 D. 公民平等参与城邦集体事务 10、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城市,对全世界的人都是开放的。”这主要是由于 A. 雅典在希腊诸城邦中势力最大 B. 雅典拥有较强大的海军 C. 雅典公民视城邦为自己的生命 D. 海洋环境与经济的影响 11、波斯国王大流士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统治了这个王国。”材料主要说明了 A.国王是波斯帝国的核心和最高主宰 B.大流士以严酷法律治国 C.波斯帝国建立起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D.波斯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12、“我是伟大的征服者,我的功绩照耀万里。即使人们忘记我的功绩的时候,人们看到亚历山大里亚城,就会自然而然想起它英明的缔造者。”文中的“我”曾通过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 由此说明 A. 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B. 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C. 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战争 D. 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 13、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A. 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 B. 各大文明小国寡民状态

初中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汇编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距今约有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 2、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 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又称旧石器,会制造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靠采集、渔猎为生)。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1、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人类已经定居,靠农业为生,出现制陶业)。 2、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浙江省,距今大约7000年,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他们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的。、 3、半坡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距今大约_6000_年,主要粮食作物是_粟__,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彩陶)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他们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农业和医药学的创 始人)。 2.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 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是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黄战蚩尤,阪泉之战,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 3.黄帝和炎帝被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4.尧舜禹时期(距今约4000多年前),部落联盟首领实行民主推举产生,称为“禅让制”。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奴隶制),都阳城(登封)。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禹死后传位给儿子启,从此禅让制(“公天下”)被“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所代替。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打败桀建立商朝,定都亳。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商朝又称殷,今河南安阳)。 3、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周武王击败商纣王,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纪),犬戎杀死周幽王。 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和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两个时期)

中外研发资金配置比较研究

中外研发资金配置比较研究 彭宇文吴林海 2013-01-29 15:07:59 来源:《科技进步与对策》(武汉)2007年8期作者简介:彭宇文(1977-),男,汉族,湖南双峰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江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经济师; 吴林海(1962-),男,汉族,江苏江阴人,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双博士后,江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新世纪333科学技术第二层次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研发投资。 内容提要: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技术的进步有赖于研发资金的投入,作为研发投入强度不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对研发经费的投入还是很有限的。因此,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的研发经费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研发经费的合理配置,首先是要在三大研发主体和三大研发活动之间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提高研发经费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研发投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研究资源配置 1 研究综述 技术进步是内生于经济增长体系本身的,技术创新和发明的投入及其变化内在地决定于经济体系本身(马凌,2005)[1]。很多经济学家也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我国研发资金投入总量增长的根本因素,也是导致我国研发资金配置结构不合理的根源所在。根据IMD(1997)关于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所提出的科学技术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科技研发资金配置状况(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是

其中最重要的测度指标之一[2]。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配置提出了效率要求,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指对经济资源的最大可能满足程度的利用,Farrell(1957)年将效率分成技术效率(TE)和资源配置效率(AE),并认为总效率是技术效率和资源效率的乘积[3]。Stigritz等也强调了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性,并认为资源配置是与技术变革同等重要的提高生产率的因素[4]。Prahalad等认为,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是形成优势战略的关键[5]。贾康认为,目前我国科技资源投入明显不合理,并认为这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科技研发资源配置中的一个突出矛盾[6]。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科技研发资金资源,使研发资金的配置、组合、运用尽可能接近生产可能性边缘,是我们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科技研发体系的主体构成及活动类别构成,笔者认为,科技研发财力资源的配置最基本的问题是经费资源在不同主体间、在不同研发活动中以及不同主体在各自不同研发活动中的配置问题。通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研发资源配置状况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科技研发资源在配置领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即:研发经费资源在不同主体间、在不同研发活动中、各研发主体在各自不同研发活动中的经费资源配置不合理。 2 国内外各主体研发经费配置比较分析 2. 1国内外各主体研发经费配置现状比较 科技研发活动的主体主要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由于其它研发主体所占比重不高,在此不予分析),我国和美国的研发经费资源在三大主体间的配置情况如表1所示。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1940——194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942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偿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后,我们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856——1860列强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俄国是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1858《瑷珲条约》,是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1860《北京条约》1864《勘分西北界约记》19世纪80年代(1881)《改订条约》 影响: 太平天国(1851——1864)农民阶级运动领导人为洪秀全 第3课收复新疆 1865 阿古柏入侵新疆。1876 左宗棠开始进入新疆。1878 除伊犁外,新疆回到祖国怀抱 1884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增辟通商口岸等 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 清政府被迫与11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做担保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1.《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2.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3.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4.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中央以奕欣,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曾成立竟是同文馆,第一所新式学堂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17课内战烽火 1.重庆谈判: (1)背景:①国内: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②国际:美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积极扶蒋反共. (2)目的:①蒋介石:为准备内战进一步赢得时间,欺骗人民②毛泽东: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时间: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陪同下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 (4)结果:国共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5)影响: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 2.全面内战: (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2)防御: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等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3)战略进攻: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大别山根据地的开辟,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1.三大战役: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辽沈战役首先攻占、起到关门打狗作用的地方:锦州 3.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战役:淮海战役 4.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是:傅作义 5..三大战役的意义: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6.渡江战役: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渡江命令。

结果:4月23日,解放南京 作用: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7.胜利原因:中共中央正确的战略部署;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状元实业家:张謇 (1)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2)创办的企业:大生纱厂等。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发展阶段:①洋务运动到清末:萌芽②“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 (2)原因: 内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外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一战”后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卷土重来,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3.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4.发展特点:①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②从行业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③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④发展短暂而且艰难曲折 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1.近代交通的出现:火车、轮船的传入 2.近代通讯的出现: 有线电报、电话。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3.文化生活的变迁: (1)照相、电影传入 (2)报纸出现:最著名的报纸是1872年创办的《申报》 (3)印刷出版机构出现: 著名印刷机构:上海商务印书馆 (4)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外美术史试题答案

中外美术史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理论著作《林泉高致》为哪位画家的得意之作郭熙。 2.在书法方面哪位各家的书法破称为“瘦金书”赵佶。 3.《踏歌图》是哪位画家的得意之作马远。 4.长沙楚墓中出土过两幅战国帛画,一幅是《人物龙风帛》。另一幅是《御龙人物帛画》。 5.南朝画家、理论家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的“六法”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6.水墨山水画之祖指的是王维。 7.花鸟画作为一门独特的画科是在哪一时期形成的宋代。 8.青铜器中的“鼎”应归于哪一范畴之中礼器。 9.明代画坛上哪位画家在大写意花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徐渭。 10. “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样式的创造者分别是吴道子和曹仲达。 11.唐代画家张萱的代表作品是《捣练图》;《挥扇仕女图》的作者是周昉。 12.五代花鸟画家黄筌和徐熙分别创造了不同的绘画风格,人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13. “元四家”是指: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 14.我国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唐代。 15.哪位名家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以及与其代表的美学思想.李成。 16.有关山水画的理论著作《笔法记》其作者是荆浩。 17.清初画坛上四位著名的和尚画家,人称“四僧”他们是:八大、石涛、髡残、弘仁。 18.明清时期,全面形成了三个最大的年画中心,它们是: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和山东涨县的杨家埠。 19.哪一时期被誉为“青铜时代”夏商周。 20.迄今为止,出土最早的最完整的青铜器是大编钟。 21.在我国的画坛上,用线被称为“春云浮空,流水行也”的是哪一位名家顾凯之。 22.名作《韩熙载夜宴图》为哪位画家所作顾闳中。 二.单项选择题 1.马王堆汉墓帛画描绘的主题思想是(B)。 A.天地神话 B.引魂升天 C.墓主生活 D.仙人出行 2.已知最早的纸本绘画《地主庄园图》出土于(A)。 A.吐鲁番晋墓 B.昭通霍氏墓 C.安丘冬寿墓 D.酒泉丁家闸墓 3.描绘宫中嫔妃生活哀怨的作品是(C) A.虢国夫人游春图 B.捣练图 C.挥扇仕女图 D.簪花仕女图 4. “昭陵六骏”浮雕中具有情节性的作品是(A)。 A.飒露紫 B.拳毛騧 C.白蹄乌 D.特勒骠 5.元代永乐宫的壁画,其规模宏伟壮丽为世所罕见。永乐宫地处我国(B)。 A.山东省 B.山西省 C.河北省 D.河南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