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微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微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微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结合文本内容及写作背景,总结出“闲”字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再次熟悉文本。

师:在文章中最后一句引出了“闲人”,我们先看“闲”字本身,在小篆文中“闲”是一个会意字

三、请同学们再读文章,在文本中划下苏轼这位“闲人”在月夜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要求:一定要在文本中找原话。时间1分钟)生:看到“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做的“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师:所以在此处的闲人的情感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四、请大家看补充的两个背景,并思考相关的两个问题:背景1.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人说苏轼以诗讪谤新法,八月,将他逮捕入狱。他被长时间审问折磨,

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政治上遭受打击、不被重用的闲官,会有怎样的心情?生:……

师: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以“闲”自嘲。

背景2.苏轼以犯人的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五十亩荒地经营。有诗云“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草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自笑平生为口忙”。

生活如此艰难忙碌,为何还称自己是“闲人”?

生:……

师:“自笑”“欣然”可以看出他热爱自己的生活,懂得自我排遣自我释放。

五、小结:

“闲”字的情感: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自我排遣的达观。

六、板书设计

闲人:即清闲的人。

①赏月的欣喜

②漫步的悠闲

③贬谪的悲凉

④自我排遣的达观

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整理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有味地朗读课文有味地细品语句深挖诗人的情感 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 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失落、欣喜)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1)无与:没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读出失落) (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读出果断) (3)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 预设: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5、怀民亦未寝。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可看出什么? 6、相与步于中庭。(读出享受)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看到了怎样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案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学设计 四里第一初级中学 曹英杰 教学目标 1、欣赏文中描绘如诗如画月色的绝妙。 2、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作者描绘月色的绝妙。 2.作者身处逆境的乐观豁达。 难点:1.作者描绘月色所使用的手法。 2.作者在文中体现的复杂情感。 教学时间:1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幻灯片出示苏轼的成就: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今天我们继续欣赏苏轼的随笔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欣赏文中描绘如诗如画月色的绝妙。 2、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三、与苏轼共赏月色 1.出示图片并欣赏 皎洁的月光如水般倾泄而下,洒满了整个庭院,铺了一地银白。微风徐来,翠竹舞动,柏枝摇曳,又恰似那水中的藻荇。好一个静美的月夜,怎不叫人痴迷留恋?又怎能让人忍心入睡? (苏轼)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欣赏苏轼绘景的绝妙 文中对月光的描写简洁而传神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8个字就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着实令人向往。)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呢? 1)比喻的妙用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是先不出现喻体—月光,写人们的错觉,用“庭下如积水空明”先声夺人。接着进一步写水中的藻荇,它们的参差错落,互相交接。这样把隐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迷惑,院子里怎会有“空明”的积水,又怎会有“交横”的水草?抬头一看,看见了竹柏, 也看见了皓月当空,这才醒悟过来:原来空明的积水是一泻(月色如水|)比喻

初中《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初中《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短文,意蕴丰厚,字字有玄机。下 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 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 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 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 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 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 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 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 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 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 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 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师:同学们好!我来自山东,虽然是第一次来湖北,但我早就知道荆楚大地人杰地灵,还是鱼米之乡。来到这里后,我被茂林修竹、亭台楼阁和淼淼江水深深感染。我国古代有一位文学家生在四川,成名于湖北,在距离我们这里三百公里的黄州,他留下了生平最瑰丽的篇章。他就是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于黄州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因为,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下面,同学们挺直腰,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和停顿。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还很动情。哪位同学愿意自告奋勇读一遍这篇文章? (一生朗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挺流畅,有的句子还读得很有感情。 师:哪一句读得有感情?他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一句,他读时的语气很强烈,有点清高的感觉。师:他读得这一句确实有味道,你的点评也很到位。现在,同学们带着刚才听

读过程中获得的启发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要想真正读出文章的情味,必须走进文本,理解和揣摩作者笔下的情感。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运用《古代汉语词典》,试着翻译一遍课文,读懂文章大意,不懂的词句用笔标画出来。 (生自主通译全文。) 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自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生分组讨论,师参与其中。) 师:刚才各小组的讨论都很有效。老师在参与过程中也很有收获。哪位同学还有不理解的词句需要解决,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生“:月色入户”中的“户”的意思是“门”还是“窗户”? 师:哪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查《古代汉语词典》了,“户”应该是“门”的意思。 师:《古代汉语词典》对学习文言文很有益,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借助工具书学习的好习惯。 (屏显“户”字的演变。) 师:这是“户”字的发展演变历程,下面同学们结合“门”字的古字,判断“户”字的意思。 (屏显“门”的古字。) 生:“户”字是“门”字的一半。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省初中优质课一等奖第二名)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省初中优质 课一等奖第二名) 淄博市高青县实验中学段岩霞 【设计意图】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八十 五字。然而这区区八十五字不仅记录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 日夜”的空明月色,更记录了苏轼刹那间涌起的微妙曲折的 动人情感:解衣欲睡之时,月色如老友不邀而至,叩响了苏 轼的心扉,那份快乐强烈得难以自抑,于是他率性而为“欣 然起行”;在“念无与为乐者”的思量、沉吟和瞬时搜寻后,他“遂”兴致勃勃地“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一个“亦”字道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至巧至妙的欣喜;二人“相与步于中庭”开启了那夜悠闲、静谧、不可多 言的月下神游,从而诞生了千古写月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及“沉醉美景”后“恍然 大悟”的发现的欣喜与审美快感。 至于文末的两问一答,既让我们看到了苏轼那坦然真诚 的自得与自赏,更让我们顿悟:这摇曳多姿的“乐”源自于 作者那颗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的“闲人”之心-- 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亦不止是超然于 现实生活的“悠闲”,而是清空了世俗名利与个人得失的 “宁静”“空灵”与“真淳”,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

自由”、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本设计从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切入,立足学生的阅 读初感,以品读作者的“乐”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由“乐”及“闲”,还原文本中蕴含 的美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从容面对 人生的审美态度。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 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 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 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 夜的漫步者,一个诗 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研讨课 一、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 者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时期。虽为调离实则被 贬,有职无事。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思 想境界,传达出了作者微妙的心境,学习时只有在了解作 者被贬黄州这一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理解作者复 杂微妙的心境,并通过把握情与景的交融,体味作者豁达 开阔的胸襟。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材料:多媒体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能默写全文,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读出文章韵味,通过诵读理解、掌握并且积累文言重点实词和虚词,记住词语的基本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会透过景物描写体味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理解、掌握并且积累文言重点实词和虚词,记住 词语的基本意义。 难点:1、对文中“闲”字的理解。 2、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六、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作了这样一首诗: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们可知道这三父子指的是谁?师:他们指的就是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他们并称为:“三苏”。今天我们所学的是苏轼所写的游记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 1、你所知道的承天寺? 2、谈谈你对苏轼的了解。 3、通过预习你知道本文的写作背景,出处吗? 作者介绍(多媒体)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豪放诗派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从小就受过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内容简短但内涵丰富,包含了苏轼的整个人生态度。学生沟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苏轼。对课文的翻译比较简单,重点是对“闲人”的理解,通过对“闲人”的正确理解折射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文字浅显但主题深远。 需要学生掌握的字词有: 念,遂,至,但 同时要重点注意几个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念无与(我)为乐者” (2)倒装句:相与于庭中步。 (3)“中庭”即“庭中”,古文中常有这类语序与现代汉语颠倒过来的词语,如“中夜”等 八年级的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而本文的难点就在与在逆境中如何思考人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念”、“遂”、“至”、“但”,能正确翻译全文。 2.熟读并背诵全文。 过程及方法目标 理解“闲人”的含义,以及写景、议论中所包含的 空明澄澈的思想情感、清高孤洁的人格追求以及超迈旷 达的人生态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从苏轼的人生态度中汲取营养, 学习一种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超然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文中写景的妙处 2、对“闲人”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导语设计 二、试读课文,认准字音。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二.初读课文,划分节奏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四.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五、课堂小结 六.读课文,谈感受 七、作业布置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总是喜欢用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情,或念友,或感怀。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呢? 补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 藻荇()遂()寝()柏() 2.释义。先翻译下列加点字词,再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遂: 整句翻译: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 五、教具准备 CAI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 早些时候苏轼与王安石往来较密,关系还算融洽。但苏轼倚才傲物,性情耿直,总爱跟王安石抬扛,并伺机加以嘲弄、挖苦。每每探讨字源,苏轼便跟他咬文嚼字,常常弄得王安石下不了台。 有一次王安石说“鲵”字从鱼从儿,合当是鱼子,并说四马曰驷,天虫曰蚕,古人造字,定非无义。 苏轼听后拱手进言道:“鸠”字九鸟,想必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王安石不知苏轼是嘲笑之言,听后窃喜,真以为可增加自己字源说的内容,忙诚心向苏轼讨教。 苏轼笑道: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七只小鸟再加上它们的爹妈,不正好是九个吗? 弄得王安石笑哭不得,宰相肚里也实在难撑船啊!自此便不喜欢苏轼。 (二)自主探究 1、自读课文:梳理文意,积累重难点字词 2、结合微课内容,品读课文语句,思考: a.为什么夜游 b.看到了什么

c.想到了什么 (三)讨论解疑 1、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朗读课文,纠正读音,读准停顿。 2、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翻译文本,互相校对 3,讨论:a.为什么夜游 b.看到了什么 c.想到了什么 (四)展示提升 1、重难点字词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2、重难点语句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学设计与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学设计与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学设计与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二、配乐朗读(幻灯片5) 三、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 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有味地朗读课文有味地细品语句深挖诗人的情感 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 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失落、欣喜)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1)无与:没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读出失落) (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读出果断) (3)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 预设: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5、怀民亦未寝。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可看出什么? 6、相与步于中庭。(读出享受)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看到了怎样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及文体知识; 2、整体感知,正确断句,掌握朗诵、翻译的方法; 3、赏析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正确断句,掌握朗诵、翻译的方法; 2、赏析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赏析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本篇课文的作者是非常有名气的。大家猜猜看。他是一位诗词大家,是散文家,是画家,是书法家,还是一位美食家。他处在北宋时期,与他的父亲、弟弟一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的行列中。大家猜出来了吗?对了,他就是大文豪——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词——苏辛:(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二、文体知识与背景介绍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 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承天寺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引发“乌台诗案”。八月,被捕入狱。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 三、课文研读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 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事情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事情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贯穿全文线索的是月,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四、课文结构 全文分为三层:记叙——寻伴夜游 描写——庭中月色 抒情——月下感叹 五、文章主旨

特等奖《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说课教师:邓州市春风学校高海明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江山多娇”第四单元主题下的第二篇记叙文。 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来看,是希望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借助课文故事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进一步学习传统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品味文中运用景物描写抒发杂感情的方法,乐观豁达的感情。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定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首先是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将教学目标定位为3个: 1、知识与能力维度: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翻译全文。 2、方法态度:体会文中写景和抒情的关系,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景物,并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仿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其次,因本课游踪十分简单,字面意思容易理解,于是我将重点定位为以下二个方面: 1、体验从奇特的角度观察所描写的景物,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已经并运用归纳的方法赏析描写景物。 2、看似浅显的文字表达作者复杂感情,体会作者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 难点是:仿写。借景抒情和容情于景的写作技巧,将所学的方法在实际中得到运用。 二学情预估 首先,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了九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要学习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古代汉语,要像阅读现代汉语那样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技巧,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有比较大的难度。 其次,文本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再次,学生和作者之间的经历距离比较大。 最后,用散文化的语言品析景物,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描写景物,难度较大。 三、说教法 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方法。为了提高课堂的质量,使学生真正做到体验——生成——运用,则必须加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深挖教材的只能因素,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讨论,加宽拓展学生的思维层面,实现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读出文章韵味;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能力: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属于自己的学习生活类文章。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明事——析景——悟情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预习资料 一、情境导入:播送歌曲《但愿人长久》,介绍苏轼,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的确,对于苏轼来说,黄州是他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般敲击着他的心灵,但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让他在人生的低谷完成了豁达人生观的塑造,从而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 二、检查预习: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解衣(jiě) 藻荇(xìng) 遂至(suì) 未寝(qǐn) 2.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初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和文学常识 1.多形式朗读 2.分类积累文言词 (1)一词多义 ①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 ②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同,和) 相与步于中庭(副词,和……一起,一块,共同) (2)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②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3.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朝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小组合作翻译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用修订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用修 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轼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中叙事、描写、抒情等综合表达方式的运用。 4、.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培养自己感知写景类文章中思想感情的能力。【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课文诗情画意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蕴含的作者旷达微妙的心境。理解“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配合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2、指名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问: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旷达)这首词是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的作品,表现了作者对月饮酒,思念亲人的感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面对逆境部沉沦的狂的情怀。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通过北宋苏轼的词导入课文,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同时为突破本文难点奠定基础。)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佑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着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多媒体展示)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 ①读准字音: 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教具准备】 CAI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课间准备 放映《子午书简》中家同十家中苏轼部分。 二、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 ⑴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⑵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⑶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⑴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⑵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⑶月色入户:(门) ⑷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⑸怀民亦未寝:(睡) ⑹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⑺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⑴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⑶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⑷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⑸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人教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人教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教具准备】 CAI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课间准备 放映《子午书简》中家同十家中苏轼部分。 二、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 ⑴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⑵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⑶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⑴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⑵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⑶月色入户:(门) ⑷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⑸怀民亦未寝:(睡) ⑹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⑺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⑴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⑶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⑷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⑸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下一回我们举行挑战。 师:师生朗读比赛(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据朗要求,作点评。) 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⑴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⑵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⑷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成答案预设: ⑴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写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耻无权的闲客。 ⑵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

2019部编版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来看,是希望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借助课文故事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进一步学习传统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品味文中运用景物描写抒发杂感情的方法,乐观豁达的感情。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定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首先是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将教学目标定位为3个: 1、知识与能力维度: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翻译全文。 2、方法态度:体会文中写景和抒情的关系,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景物,并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仿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其次,因本课游踪十分简单,字面意思容易理解,于是我将重点

定位为以下二个方面: 1、体验从奇特的角度观察所描写的景物,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已经并运用归纳的方法赏析描写景物。 2、看似浅显的文字表达作者复杂感情,体会作者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 难点是:仿写。借景抒情和容情于景的写作技巧,将所学的方法在实际中得到运用。 二学情预估 首先,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了九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要学习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古代汉语,要像阅读现代汉语那样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技巧,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有比较大的难度。 其次,文本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再次,学生和作者之间的经历距离比较大。 最后,用散文化的语言品析景物,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描写景物,难度较大。 三、说教法 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方法。为了提高课堂的质量,使学生真正做到体验——生成——运用,则必须加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深挖教材的只能因素,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讨论,加宽拓展学生的思维层面,实现它的训练价值,达到课堂的优质高效。 那我采用的方式是: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及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写于他被贬在湖北黄州之时。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一般人被贬官的挫折、苦痛和郁闷,我们却只看到夜晚游历快乐和闲适。似乎是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我们不妨来一起耐心寻味。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2、疏通文句 补充解释: 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但:只是 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三、赏析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哪些?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 4、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月色皎洁,空灵)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 2、结合作者的遭遇,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所表达的复杂心情 3、欣赏文中关于月夜美景的描写的意境和技巧 4、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乐观豁达,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学会坦然面对人生坎坷 5、背诵全文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在于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 2、难点在于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情 三、教学时数 一个课时 四、内容步骤 (一)引入课文 从苏轼的《浣溪沙》引入《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点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 的诗文充满乐观积极的心态,《记承天寺夜游》亦是如此。 (二)介绍作者

学生凭记忆或查阅工具书完成课件上的填空题,从而了解作者。 (三)看动画片 点评片中朗诵,纠正动画片中错误的字音,补上读漏的`字词。 (四)掌握词句 1、解释词语: 解衣入户欣然起行为乐 相与中庭空明交横闲人 念与者遂步但耳 2、翻译句子: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注意划线的词语,下同) 念无与为乐者(注意补上省略的词语)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注意调整语序) (五)内容理解 1、作者为什么来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并且沦为“闲人”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的诗句,弹劾他诽谤朝政。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让他险些丧命。这就是『乌台诗案』。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十二月他获释出狱。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但不得『签书公事』,只能做个有职无权的闲官。(注:团练副使是地方军事长官,宋代专门用来闲置被贬的官员) 2、苏轼为什么会无与为乐? 当时他十分孤独,因为他是被贬谪流放的官员,自然少人来访,怕受他连累,况且他已经失势,自然没人巴结。 3、作者为什么找张怀民同游张怀民为什么也没睡着 张怀民,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做主簿,初时寓居承天寺,曾在住所旁筑亭,以纵揽江山美景,苏轼把它命名为「快哉亭」,并写水调歌头词相赠。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 他俩同病相怜,心有灵犀,一样抑郁难眠,所以苏轼特意去找他。(注:主簿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4、作者发出什么感慨说自己跟张怀民都是少有的闲人,闲人指什么这反映出他怎样复杂的心情 闲人的含义: (1)被贬官流放,有职无权,很清闲的官员。(2)有闲情逸趣的人。 复杂的心情: (1)被贬的抑郁烦闷。(2)无与为乐的独独。(3)赋闲的自在悠闲。 (4)偕友同游的喜悦。 (5)欣赏夜景的快乐 总之,这时,他虽然郁闷悲愤,却能坦然面对被贬赋闲的遭遇,乐于会友,乐于游玩,安于清闲,变得乐观豁达,淡泊功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