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科学知识点

初二下册科学知识点
初二下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章电与磁

1.磁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的性质,叫做磁性。(铜,铝不能被吸引)

2.磁极:磁体磁性最强的位置。任何磁体都只有两个磁极。磁极总是成对出现。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3.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

4.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感线:用来描述磁场的曲线。磁体外部的磁感线:N—>S;内部:S—>N.

磁场是确实存在的,磁感线不是真实存在的(物理模型)。

磁场强弱用磁感线的疏密来描述。磁感线越密,磁场越强;磁感线越疏,磁场越弱。

地磁场:地磁北极(N)在地理南极,地磁南极(S)在地理北极

5.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任何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其周围空间都产生磁场。

揭示了电与磁现象不是孤立的。

6.判断直线电流周围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右手螺旋定则(安培定则):

通电直导线:右手握住通电直导线,大拇指指向电流方向,四指方向就是磁场方向。(?表示磁感线进去,·表示磁感线出来)。

通电螺线管:右手握住通电螺线管,四指指向电流方向,大拇指方向就是磁场N极方向。

7.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磁场相似。

带有铁芯的通电螺线管叫做电磁铁。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有关: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8.电磁铁的构造:螺线管和铁芯

电磁铁的工作原理:电流的磁效应

9.电磁铁的应用:

电磁继电器(开关):通过低电压和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和强电流,比较方便安全(好处)。

磁悬浮列车:原理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信息的磁记录:读写磁头(电磁铁)将磁性颗粒按磁场顺序排列记录信息。

10.电动机: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安培力)的作用。

判断该力的方向用左手定则:磁感线穿过手心,四指指向电流方向,则大拇指的方向就是导体运动的方向(力的方向)。

该力的大小与电流大小,磁场大小,导线有效长度。

该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磁场方向有关。

11.直流电动机: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而转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构造:磁体(定子),线圈(转子),换向器,电刷。

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线圈中的电流方向改变

12.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磁场强度越强,切割磁感线的有效长度越大,线圈匝数越大,切割磁感线的速度越大,产生的感应电流也越大。

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切割磁感线的方向,磁场方向有关。

13.交流发电机原理:电磁感应原理。

能量转换: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线圈在磁场中转动一周,感应电流方向改变两次。

大型发电机一般采用线圈不动,磁极旋转的方式来发电。

14.交流电:大小和方向都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电流。

直流电:方向不变的电流。

我国的交流电:周期=0.02秒,频率=50赫兹。在一秒钟方向改变100次。

15.家庭用电:火线和零线U=220v

电能表装在家庭电路的干路上。

熔断器串联在火线上。

用电器之间采用并联,开关与用电器之间采用串联。

16.测电笔:用手接触测电笔的笔尾金属体和金属笔卡,笔尖金属体接触待测导线。若氖管发光,则是火线;若不发光,则是零线。

若手没有接触金属笔卡,笔尖金属体接触火线时仍然不会发光。

17.熔断器:内部保险丝采用熔点较低的金属合金制成。保险丝的额定电流等于或者稍大于正常电流。

保险丝熔断的原因:短路,过载。

断路器:自动短路,手动短路,手动复位。

18.插座:两孔式:左孔零线,右孔火线

三孔式:左孔零线,右孔火线,上孔接地

19.一般情况下,人体安全电压为36v。(特殊情况下为24v甚至12v)。

20.触电:低压触电:单线触电:站在地上人直接接触火线

双线触电:站在绝缘体上的人同时接触火线和零线

高压触电:高压电弧触电(放电)

跨步电压触电

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1.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有的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碳硅)。

2.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性质:分子很小;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运动(热运动),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分子之间有空隙。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分子间空隙发生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变化成更小的微粒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物质的性质是由它自身的结构决定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

4.原子的结构模型: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汤姆生的枣糕模型(西瓜模型)–卢瑟福的核式结

构模型–玻尔的分层模型。(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5.原子的组成部分:居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带负电的核外电子。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原子呈中性不带电。

6.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除外),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夸克构成的。

7.同位素: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类原子互为同位素

同位素的应用:质谱分析,核裂变作动力,医疗扫描,古董鉴定。

8.元素可以分为金属元素(铜铁钾钙)和非金属元素(碳磷氢氧)。

9.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以通过化合反应生成化合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以通过分解反应分解为单质)。

由同种元素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氧气(O2)和臭氧(O3)。

10.地壳中的元素分布:含量前四位的元素分别是:氧硅铝铁。

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

海水中含有氯,钠,镁元素。海水中含量最高元素是氧。

人体中最多的三种元素是氧,碳,氢(有机物)。人体中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骨骼)。

11.元素周期表符号表示的意义:

宏观上表示一种元素,微观上表示一个原子。(如果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该元素还可表示这种物质)。

12.元素周期表的组成:7行(7个周期),18列(16个族)。

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质子数逐渐增加。

每个周期开头都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结尾都是稀有气体元素—周期性。

同一族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13.化合价(标于元素正上方带上±)。

在化合物中,氢元素通常显+1价,氧元素通常显-2价。

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与金属元素或氢元素化合时显负价,与氧元素化合时显正价。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

14.相对原子质量:与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的1/12的比值

相对分子质量:一个分子内所有原子的相对质量之和。

15.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原子个数)/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

1.空气中的成分:氮气(无色,无味,比较稳定),氧气,二氧化碳

验证二氧化碳:将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但变浑浊的速度较慢,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含量较少。

验证氧气:将两根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放入空气瓶中和氧气瓶中,发现在氧气瓶中燃烧更旺,说明空气中含有氧气,且氧气含量较低。

验证水蒸气:将冰块装入烧杯中,在上面放上装有无水硫酸铜粉末的表面皿,发现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色,说明空气含有水蒸气。(冰块的作用是使无水硫酸铜温度低于空气温度,从而使空气中的水分遇冷液化)。

2.空气中氮气约占80%,氧气约占20%

实验注意事项:装置密封性要良好;红磷应过量;实验结束后,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再打开止水夹;实验前,导管内应注满水;不能采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

3.氧气的用途:氧气瓶,燃烧。(有些地方要除去氧气,如真空包装,涂防锈漆)

氮气的用途:充入灯泡中延长寿命;防腐保鲜;制造化肥炸药;液态氮用作冷冻剂。

稀有气体(无色,无味,难溶于水,不活泼)的用途:用作保护气;做电光源(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用于医疗麻醉。

4.氧气: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化学性质活泼。

氧气与木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现象是在空气中持续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出热量。氧气与硫(淡黄色)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现象是在空气中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注意事项:硫的用量不能过多,瓶内应装少量水。

氧气与红磷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现象是有浓厚的白烟(生成固体小颗粒),在氧气中发出白光。

氧气与铁丝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注意事项:瓶底装一层水或细沙。

氧气具有助燃性,但它本身不能燃烧。

5.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它可以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6.实验室制取氧气:

(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放热反应)。

注意事项:实验前要检查装置气密性,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检验是否集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复燃情况,回收多余的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

第二章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

注意事项:实验前检查装置气密性,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铁夹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试管口要低于试管底部,酒精灯来回移动使试管均匀受热,当导管口开始连续均匀产生气泡时开始收集,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管一端浸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或加热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并且撤离手后浸入水中的导管出现一段水柱,且一段时间内水柱高度不发生变化,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7.工业制取氧气:

15.分离液态空气(液氧与液氮的沸点不同)

16.膜分离技术获得氧气

8.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改变反应速度,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发生

变化。

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在反应后可能改变,催化剂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唯一的,催化剂无法改变产量。

9.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反应(不能说氧气)。

缓慢氧化:生锈,老化。

剧烈氧化:燃烧。

10.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有助燃剂(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着火点不能改变,只能改变物体的温度使其达到着火点。

11.自然: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

爆炸:燃烧以极快的速度在有限空间内发生。

12.灭火的三个途径:降低温度,隔绝氧气,移走可燃物。

13.灭火器

泡沫灭火器:木材,棉布着火

干粉灭火器:一般性着火,油气着火

二氧化碳灭火器:图书,精密设备仪器

14.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量的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使用范围:适用于化学变化而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宏观上,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元素质量不变;微观上,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5.化学方程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方程式左右两边的原子种类与数目相等(配平),说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注明反应条件。

16.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超过正常值时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二氧化碳无色无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29),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7.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采用大理石或者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注意事项:长颈漏斗末端必须伸到液面以下,实验前检查装置气密性,导管末端要伸到接近集气瓶底部(以便排除集气瓶内的空气)。

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也已经集满。

18.二氧化碳的应用:灭火,光合作用,用作化工产品的原料,制冷剂(干冰)人工降雨。

19.呼吸: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整个过程。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是由呼吸系统完成的。

呼吸系统: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口腔不属于呼吸系统,咽既是消化系统又是呼吸系统的器官。人体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最重要的部分;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20.外界空气进入人体的途径为:外界空气–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肋间肌收缩和舒张—胸廓横向扩张和收缩;

膈肌收缩和舒张—胸廓纵向扩张和收缩。

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膈肌收缩,胸腔舒张,肺扩张,肺内气压下降,气体进入肺部。

呼气时,肋间肌舒张,膈肌舒张,胸腔缩小,肺收缩,肺内气压升高,气体离开肺部。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

肺泡具有适用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数量多;有弹性;面积大;非常薄;外部有非常丰富的毛细血管。

21.人体的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是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提供的。呼吸作用是人体内一种缓慢进行的氧化反应。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反应条件:酶

人体通过呼吸获得氧气,氧气通过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组织细胞,供组织细胞来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放出能量,进行呼吸作用,通过呼吸再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人体的呼吸作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22.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反应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反应条件:光照反应场所:叶绿体

物质转化:把简单的有机物(水,二氧化碳)转化为复杂的有机物(葡萄糖),并放出氧气。能量转化:把太阳能(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的意义:满足了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还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光合作用是生物界食物的来源,氧气的来源,能量的来源,是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生存,繁荣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23.氧循环:大气中氧的含量会以为生物的呼吸作用,遗体被微生物分解最后被氧气氧化和物质的燃烧而减少,但又会随着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加,周而复始的循环。

碳循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而被消耗,又因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生物腐烂分解而增加,使总体保持大致不变的状态。

氧循环和碳循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保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24.温室效应:太阳光辐射的能量穿过大气层被地面吸收,同时地面辐射的能量难以逸散出去,是气温升高,产生了类似温室的保温效应。

防止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严禁乱砍乱伐,退耕还林还草。

25.空气污染

人为原因: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

自然原因:森林火灾,火山爆发。

目前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臭氧,一氧化碳。

酸雨:PH<5.6的酸性降水(硫酸,硝酸)

臭氧:氧分子在紫外线照射下分解形成氧原子再与氧分子结合形成臭氧。蓝色,带有腥臭气味。

臭氧层的作用:阻挡部分紫外线。

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原因:制冷剂(氟利昂)的排放。

第四章植物与土壤

1.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植物的跟固定在土壤中,吸收各种养分(水,无机盐)满足自身生长需要;植物是土壤有机物积累的重要来源。

陆生动物都以土壤为立足点;在土壤中起作用最大的是细菌,真菌等土壤微生物,它们在土壤的物质转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分解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土壤中含有空气,水分,无机盐。

2.构成土壤的物质:固体部分由矿物质和腐殖质组成,矿物质颗粒占95%左右;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3.岩石风化的因素:风,流水,温度的剧烈变化,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

土壤是由岩石经过风化变成石砾和沙砾,再经过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形成的。

它个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4.矿物质颗粒是影响土壤结构的重要因素。

土壤颗粒的分类:砂粒(2-0.02mm)通水,透水能力强,保水能力差;粉砂粒(0.02-0.002)介于砂粒与黏粒之间;黏粒(<0.002)通水,透水能力差,保水能力强。

土壤的分类:砂土类土壤砂粒多,黏粒少颗粒粗;黏土类土壤黏粒粉砂多,颗粒细;壤土类土壤质地均匀。

砂土类土壤:疏松,通气透水能力强,有机物易流失不太适宜植物生长,可能导致缺水少肥;黏土类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不太适宜植物生长,可能导致缺少空气;壤土类土壤:适宜多数植物生长,通气透水保水保肥。

5.根系:一株植物的所有根的总和。

根的种类:主根(只有一条),侧根(从主根生长出来的根,又短又细数量多),不定根(从植物的茎叶上生长出来的根)

根系的类型:直根系(有明显的主根,侧根之分),须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主要由不定根组成)

6.根尖可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四个部分。

根冠:最顶端,细胞壁薄,外层细胞排列疏松,内部细胞排列紧密。功能:保护作用

分生区:根冠内侧,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细胞体积小排列紧密。功能: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产生的细胞大部分成为伸长区的细胞,进而形成各部分结构。

伸长区: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能较快生长。功能:使根不断伸长

根毛区:伸长区上部,表皮细胞向外凸起形成根毛,根毛细胞细胞壁极薄,液泡较大。功能:是根尖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根毛细胞吸水的具体过程可表示为水–根毛细胞–各皮层细胞–导管。

7.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土壤溶液:土壤颗粒之间含有的水分和无机盐。

一般情况下,根毛细胞细胞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总是大于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从而吸水。当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较大时,会造成植物失水造成烧苗现象。

8.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

氮元素:缺氮会导致植物矮小瘦弱,叶片发黄,严重时叶脉呈淡棕色

磷元素:缺磷会导致植物生长缓慢,发育迟缓,嫩叶变小老叶逐渐变为紫红色

钾元素:缺钾会导致植物生长缓慢,茎细,易倒伏叶片易干尖,老叶易发黄,出现褐斑。氮和镁元素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氮和硫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

9.植物茎的类型

直立茎:茎较坚硬,能直立,最常见。(樟树,甘蔗,月季)

攀缘茎:借助茎叶的变态结构而附着上升。(葡萄,黄瓜)

缠绕茎:借助茎本身缠绕上升。(牵牛,常春藤)

匍匐茎:平卧于地,四周蔓延,长不定根。(草莓,甘薯)

10.木本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从外向内分为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树皮又可分为韧皮部和外层的表皮。

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隙小,起保护作用。

韧皮部内有筛管(属于输导组织),还含有韧皮纤维使茎具有一定的韧性。

形成层细胞只有2-3层,能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向外形成新的韧皮部,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使茎逐渐增粗。(水稻,小麦,毛竹的茎中没有形成层,经历初期生长后茎不能继续加粗生长)。

木质部由导管(属于输导组织)和木纤维组成,木纤维是又细又长的死细胞,细胞壁厚没有弹性,有很强的支持能力(木本植物的茎比较坚硬)

髓位于茎的中央,由薄壁细胞构成,细胞体积较大,有储藏营养的功能。

11.年轮形成的原因:木质茎的加粗生长活动与季节性的气候变化(气温,降水,光照)有关。年轮由春材和秋材共同组成。春材木质部疏松,颜色浅;秋材木质部紧密,颜色深。

植物通过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

12.叶的结构:一般由叶柄和叶片组成。叶片通过叶柄生在茎上。

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

表皮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由一层性状不规则,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的表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光线的透过,对叶片内部起保护作用,并能防治水分散失和病虫侵害。

叶肉由含有许多叶绿体的薄壁细胞组成,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叶脉是生长在叶片中的维管束,由导管筛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组成,对叶片有支持作用。

13.叶片的蒸腾作用: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叶片)以气体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吸收的水分99%都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发的,只有1%的水分用于光合作用。

进行蒸腾作用的部位主要在叶片上的气孔进行,在叶柄和幼嫩茎处也能进行。

蒸腾作用的意义:是水分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来源(蒸腾拉力);能促进植物对无机盐的运输;能有效降低叶片温度。

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因素:大气温度,湿度和气流速度。一般情况下,气孔周围温度低,湿度大,气流速度慢,则蒸腾作用弱。(光合午休现象)

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是气孔,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也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气孔的两侧是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土壤中的水由根毛进入根内,然后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运输到叶肉细胞,这些水分绝大多数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植物通过气孔的开闭来调节蒸腾作用的快慢)

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土壤中的无机盐溶于水中,水分被根吸收后,无机盐随着水分运输到各器官中。

14.土壤污染的种类:化学污染(农药,氮肥),生物污染(病菌,寄生虫),物理污染(核辐射)。

土壤资源的流失:耕地被蚕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

保护土壤:减少三废的排放;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生物降解净化土壤;植树造林;积极宣传。

初中科学电路知识点总结

初中科学电路知识点总结 1、电路 电源——提供电能 用电器——消耗电能 开关——控制电路 导线——输送电能 通路 开路 短路 电路图 实物图 串联 并联 (2)串、并联电路的比较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用电器连接方法 逐个顺次地连接 并列地连接 用电器间的 相互关系 用电器相互影响,一个用电器损坏,其他用电器均不工作 所有用电器不关联,即任何一个用电器可单独工作 电流路径 只有一条 有两条或两条以上 开关在电路 中的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与开关在 电路中的位置无关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的 通断,支路中的开关控制它所在 的那条支路的通断 图例 (1)电路 组成元件 所处状态 部分短路 全短路 ——危险,应当避免 表示方法 连接方式 电 路 项 目

2 电流 电压 电阻 概念 电荷的定向移动 形成电流 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 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 大小 符号 I U R 国际单位 安培(A) 伏特(V) 欧姆(Ω) 单位换算 1安= 103毫安 1毫安 = 103微安 1千伏 = 103伏 1伏 = 103毫伏 1毫伏 = 103 微伏 1兆欧 = 103千欧 1千欧 = 103欧 大小 电流大小用1秒钟内 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多少来衡量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1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伏,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伏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大小决定于导休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测量仪器 电流表 电压表 电流表和电压表 3 符号 不同点 共同点 电流表 错误! 必须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不允许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上 ①连接电表时,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②被测电流(或电压)淡能超过电流以表(或电压表)的量程 ③读数方法:先确认量程,再确认刻度 盘上的每个大格和小格所表示的数值,最后从指针的位置读出被测电路 的电流值(电压值) 电压表 错误! 须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 可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 原理:通过改变连入电组线的长度改变电阻 结构图 符号 接线连接:上下各一,下柱连入 阻值判断:向移减少,离移增大 4、电学规律 (1)电荷间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磁极间作用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3)欧姆定律:I = 量 项 目 项 目 仪 器 使用 (2)滑动变阻器 U R

初二科学知识点总结上下册

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 第2节水的组成 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 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检验 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 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最大。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 1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v=m/ρ)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

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 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水、海 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 压而产生的。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 。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 上用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3、公式:压强=压力/受受力面积P=F/S,(公式变形:F=PSS=F/P) P表示压强(帕pa),F表示压力(牛N),S表示受力面积(米 2 m2) 4、2帕=2牛/米2,2帕的意义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2牛。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人站立对地面的压强是 15000帕。 5、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6、研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压强计,它的工作原 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边的高度差越大。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 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第八章力和运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利用惯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 二、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3.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4、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三、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浙教版初一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3.8%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新课标浙教版初一《科学》复习 第一章 科学入门 科学技术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长度的单位是米,用“m ”表示。 1米=106 微米=109 纳米 测量步骤:放正确 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线紧贴物体 看正确 视线与刻度尺垂直,不能斜视 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 1000立方米=1000升 1升=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首先要看清它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测量前,量筒必须平放在桌面上。大多数液体在静止时,液面在量筒内呈凹形。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向平。 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零度以下,应读作零下多少摄氏度。 注意:使用温度计时,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体温计除外),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用“kg ”表示。 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是: 1调平。把天平放在水平台板上,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调解横梁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这是横梁平衡。 2称量。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横梁标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复平衡。这时盘里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3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逐个放回砝码盒内。 注意:用天平称量时,不能用手去摸天平托盘或砝码;取放砝码时要使用镊子;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加减砝码时要请拿轻放。 时间的单位是秒(s ) 1时=60分 1分=60秒 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第二章 观察生物 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是动物中最高等的动物,根据他们的形态特征不同,可以分成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等几个大类。 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身体表面有 鳞片。 两栖动物幼体水生,用鳃呼吸,用尾游泳,成体能 上陆,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卵生,体外受精,体温不恒定。 爬行动物一般贴地爬行,身体内有肺,体表覆盖着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宇宙空间1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一节四季的星空 1.星图上的方位判断 星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3.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1)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的周期为365.2422天。 (2)阳历日、月时间的依据 阳历月份天数是依据四季更替的周期和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安排的。由于四季更替周期为365.2422天,故采用大小月,大月为31天,小月为30天;2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 (3)阳历闰年的安排 阳历在每400年中设97个366日的年(闰年),其余的303年为365天(平年)。公元年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世纪年必须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4.农历与月相的关系 (1)月相的含义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2)月相变化的成因 ①月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②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 (3)月相名称及其出现时间的判断

①当日、月、地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居中时为新月(朔),时间为农历初一,地球居中时为满月(望),时间为农历十五、十六。 ②当日、月、地三者相互垂直时,月球向日、地另一侧运动时为上弦月,时间为农历初七、八;月球向日、地中间运动时为下弦月,时间为农历二十二、二十三。 ③月相 ④月相变化的周期29.53天。 (4)农历月天数的安排农历月中。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大小月相间分布,所以要安排闰月的方式与公历保持一致。 第二节太阳系与星际航行 1.太阳和月球 (1)太阳的基本概况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l500万℃,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着太阳运动,绕着太阳旋转一周需要一年时间。 (2)月球的基本概况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月球本身不发光。月面的阴暗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低地地区,月面的明亮部分属于月球表面的高原、山地地区。月面有众多的环形山。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为一个月,它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周期恰好也是一个月,所以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都是同一副面孔。 2.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1)常见的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黑子、日珥和耀斑。太阳黑子发生于光球层,

教科版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强烈推荐)

初二下册物理基础知识点归纳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单独存在;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其中被研究的对象都是受力物体。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学必记的三句话: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动←→静、快←→慢、方向改变)③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不能说改变形变或物体形变发生改变)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F):国际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2个鸡蛋在手上对手的力大约是1N。 6.力的表示法有2种: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同光线一样,这个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7.口诀为:一定点二画线、三定比例四截线、五在末端标尖尖、六是力的大小写尖边。 注:①力的示意图比力的图示少了画标度的过程。可以这样记:示意图就是意思意思,只是表示出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没有图示详细; ②在同一个图中,如果有几个力的话要公用一个标度和力的作用点。(作用点一定在受 力物体上,而且一般取中心。) ③线段长度没有半格的,也没有一个格的,也就是说最少2个格,且是格的整数倍。 8.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叫弹性形变。 产生条件或依据:①物体间是否直接;②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和拉伸。 9.弹力的大小:F=k x 其中F:弹力;k:劲度系数,和物体本身有关;x:形变量,即形变 后的长度也原长的差。即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额弹性强弱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 10.弹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拉力和支持力。 11.弹簧测力计又叫弹簧秤,可测重力和拉力。 其使用方法为:①看(量程)②认(分度值和单位)③调(调零,然后拉几下挂钩,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④测(拉力方向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⑤读(视线与刻度面板垂直)⑥记(+单位)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章 科学入门 1. 科学就是研究各种 _______________ , 并寻找它们 _______________ 的学问 . 如大家熟悉的牛顿发现了 ______________ , 瓦特发明了 ________________ 等.可 以这样说 : 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 ,它就在 ______ . 2. 学习科学的方法和目标 : 多 ___________ , 多 ____________ , 多 ___________ , 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 , 推动社会的进步 , 协调 ______________ 的关系 , 为人类创造 更美好的生活 . 3. _________ 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 做实验时 , 我们一定要遵守实 验室的 ______________ , 要注意安全. 要熟悉每种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 4. 将生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里 , 鸡蛋便会 ______________ . 在烧杯里放入较 多的食盐 ,搅拌后食盐开始溶解 , 生鸡蛋会 ___________ , 最后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进行比较的过程 . 要测量 即长度单位 , 然后选用合适的 进 6. 长度的主单位是 ____ , 较大的还有 _____ ,较小的还有 ________ , ____ 等 ___ 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 7. 对形状规则的物体 ,如正方体 ,长方体等可用 ___________ 计算它的体积。 测量液体的体积 ,一般用 __________ . 8. 量筒的使用方法 : 首先要看清它的 ___________ 要与凹形液面的中央 _____________ 保持水平 . 9. 对不溶于水也不吸水的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 测量方法可以将它 ______________ 在水中,两次读数的 _____________ 就是该物体的体积 . 10. 温度表示物体的 __________ 程度 ,平时我们讲今天真热或真冷 , 就是指今天 的温度 ____ 或 _______ . 11. 实验室中常用的有 ________ 温度计, ________ 温度计等,它们是根据 的性质制成的 .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 , 用 表示, 它的规定是 : 把 的温度定为 0, 的温度定为 100, 5.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 物体的长度 , 先要规定 ____ 行测量. 测出它的边长 ,然后 和最小刻度 . 量液体时 ,视线

初中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中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 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 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 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 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 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 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l千米(km)=1000米(m)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06微米(m)=109纳米(nm)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浙教版初二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二科学(下)期末基础知识复习总结 姓名 第1章 符号与粒子 一、写出元素符号或元素的名称: 氦- 锰- 金- 铝- 氯- 硅- 铁- H - C - N - O - Na - Mg - P - S - K - Ca - Cu - Zn - Hg - I - 二、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水- 二氧化碳- 金刚石- 氧化铜- 硫- 一氧化氮- 氧化铝- 五氧化二磷- 氯化氢- 氯气-- 硫化氢- 氧化钠- 氧化镁- 氖气- 氢氧化钠-- 过氧化氢- 二氧化硫- 氧化钙- 碳酸钙-- 硝酸根 离子 三、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CH 4- Fe 2O 3- Na 2S - FeCl 3 - Fe 3O 4 - ZnO - NaCl - MgCl 2 - KCl - CaCl 2- CuSO 4- K 2MnO 4— 四、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瞧懂、理解) 1、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设化学式为A x B y A元素:B元素=A原子个数(x)×A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y)×B的相对原子质量 2、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个数 ×100%=物质的总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100% 3、物质的质量分数=混合物的总质量 纯物质的质量×100%=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式求得该元素分数实际测得某元素的质量×100% (也就是计算该物质的纯度或百分含量) 4、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五:1、 分子就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 的一种.. 微粒;原子就是 最小微粒 2、 核电荷数= (带 电)= (带 电),相对原子质量= + 3、 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就是 ;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就是 4、 H 2O 有那些意义(1)、 (物质);(2)、 (元素);(3)、 (分子);(4)、 (原子):(5)、 (相对质量)。 5、 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如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 如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就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 ,如 。 6、 “2”的含义:2Ca 2+ 前2:表示 ,后2:表示 +2 2H 2O 前2:表示 ,后2:表示 。 CaO 此上方的2表示 。 7、 地壳中元素含量:氧 > > > 。 8、 在元素周期表中“行”称为 ,“列”称为 ;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 渐 。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 都很相似。 第2章 空气与生命 1.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约占 ;氧气约占 ;二氧化碳约占 。 2.氧气就是一种 色, 味, 溶于水的气体, 燃烧,密度比空气 略 ,通常用 与 方法来收集。 3.二氧化碳就是一种 色, 味, 溶于水的气体, 燃烧,能与水反 应生成 ,遇到 变成红色。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 ,通常用 方法来收集。通入到澄清石灰水内变 ; 方程式为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会造成 效应。 4.填写下面氧气与其她物质反应的表格:(条件:点燃或加热)

浙教八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二科学(下)期末基础知识复习 第1章符号与粒子 三、计算题 1.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设化学式为 AxBy A元素:B元素=A原子个数(x)×A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y)×B的相对原子质量 2. 3. (也是计算该物质的纯度或百分含量) 4.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四: 1. 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 2. 核电荷数=质子数(带正电)=核外电子数(带负电),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3. 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道尔顿;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汤姆森 4. H2O有那些意义 (1)、表示为水这种物质(物质);(2)、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元素); (3)、表示一个水分子(分子); (4)、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原子):(5)、表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 (相对质量)。 5. 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如氧气O2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如水 H2O;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如氧化钙CaO 。 6. “2”的含义:2Ca2+前2:2个钙离子,后2:每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2 2H 2O 前2:2个水分子,后2:每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 CaO (Ca上方的+2) :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 7. 地壳中元素含量:氧 > 硅 > 铝 > 铁。 8. 在元素周期表中“行”称为周期,“列”称为族; 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增大。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化学性质都很相似。 第2章空气与生命

1.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约占 78% ;氧气约占 21% ;二氧化碳约占 % 。 2.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略大,通常用排水集气 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方法来收集。 3.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能溶于水的气体,不支持燃烧,能和水反应生成 碳酸(H2CO3,遇到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通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方法来收集。通入到澄清石灰水内变浑浊 (方程式为 Ca (OH )2 + CO2 =CaCO3 ↓+H 2O )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会造成 温室效应 效应。 4.填写下面氧气与其他物质反应的表格:(条件:点燃或加热) 5.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分解 H 2O 2 和加热分解 KMnO 4 或 KClO 3 ,化学方程式为 (1) H 2O 2 ====== H 2O + O 2↑ (2) 2KMnO 4 ====== K 2MnO 4+ MnO 2 + O 2↑ (3) 2KCl O 3 ======= 2KCl + 3 O 2↑ 工业上用 分离空气 制取氧气。利用两种气体的 沸点 不同,属 物理 变化。 6.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用二氧化锰作为 催化剂 ,它的作用是 改变反应速度 ,本身的 质量 和 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 7.我们把物质和 氧气 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我们把 发光 、 发热 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 燃烧 ,如果这种反应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就会引起爆炸 。 而自燃是 缓慢氧化 引起的。 8.可燃物自燃的2个条件是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有充足的氧气并与之接触 。 9.质量守恒定律从宏观上看,就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上看,就是反应前后 元素种类 、 原子个数 和 质量总和 既没有改变也没有增加,所以可知在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是 原子。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反应物 原子 重新组合成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10.人体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 肺 ,呼吸道包括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 11.人体的呼吸运动包括 吸气 和 呼气 2个过程,是靠 膈肌 和 肋间肌 的活动而产生的。 12.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在 光 的作用下,利用 二氧化碳(CO 2) 和 水(H 2O ) 等物质制造 有机物 ,并释放 氧气(O 2) 的过程,其发生的场所是 叶绿体 。 13.在鉴定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的实验中,检验淀粉的物质是 碘液 ,遇到淀粉会变 蓝色 。在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和条件时我们用的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 。 14.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是: 15.检验二氧化碳,空气,氧气,氮气的方法是:将点燃的火柴放入集气瓶内,剧烈燃烧的是氧气,无变化是空气,熄灭的是CO 2和N 2。这2者再用澄清石灰水检验,变浑浊的是CO 2,不变的是N 2 。 16.实验室里用盐酸和碳酸钙 制取CO 2,化学方程式CaCO 3+2HCl=CaCl 2+ H 2O +CO 2↑ 。 17.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从而释放能量提供给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葡萄糖+氧气-酶-→二氧化碳+水+能量 18.大气中能阻挡和削弱过强的紫外线的气体是 臭氧 ,分子式为 O 3 , 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排放 氯氟烃 ,而使其遭到破坏。 MnO2 △ △ MnO2

人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1章 形成视觉的条件:1、必须要有光线,可以是发光的,也可以是不发光的;2、眼必须在光传播的线路上,并且被眼接受。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到平面或其他平滑的物体表面上,反射光线仍平行 漫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粗糙表面上,反射光线向着各个不同的方向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均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等大,像和物体以镜面为对称。 光的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方向;光从水或玻璃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方向;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当光垂直入射时,进入第二种介质的光线方向不发生改变。 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凸透镜成像规律:u>2f 另一侧f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幻灯机;u

人教版初中第三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 1.xx水是地球水最主要部分。 2.我们平常说的淡水资源是指地下淡水,湖泊淡水,河流水。 3.水大部分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以固态存在,空气中以气态存在。 4.水母的含水量最高。 5.水的循环图的过程:蒸发,降水,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等等;水的循环包括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三大循环。 6.水体的更新周期:冰川最长,大气水最短。 7.我们平常说的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8.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 9.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态变化,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10.水循环的意义:是地球各水体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使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系统;通过水循环,使海洋源源不断向陆地供应淡水,滋润大地,哺育生命。 11.电解水的过程中,两极出现气泡,液面下降, 检验氧气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现象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检验氢气的方法是直接点燃,现象是产生(淡)蓝色火焰。 1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13.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水→氢气+氧气 14.电解水的实验中,阴极产生的气体(氢气)体积:阳极产生的气体(氧气)=2:1。15.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透明、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下呈液态、 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体积最小) 16.单位提及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17.密度公式:ρ=m/V 18.水的密度为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体积为1立方米的水,质量是千克.读法是千克每立方米。 19.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外界条件不变的时候,同种物质密度一定。 20. 1.0x103千克/米3=1克/米3 21.常见物质密度: 纯水:千克/米3汞:千克/米3冰、石蜡:千克/米3 纯铁:千克/米3酒精、煤油:千克/米3 22.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产生原因:物体之间相互挤压。 特点:作用在受力物体的表面上,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 作用效果:使受力物体表面产生凹陷。 23.只有当物体放在水平支承面上静止不动时,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24.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效果越明显; 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25.压强公式:P=密度*g*h

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1章 耳的结构: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耳蜗 耳的各部分功能: 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外界声波传入中耳的通道;鼓膜: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耳蜗:有听觉细胞,把声音的振动转变为电信号。 声音是由于物体(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引起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振动停止,声音也就没有了。声音能在空气、液体、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在同一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在同一温度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其次、气体中传播最慢;常温下,空气中声速为340米/秒。 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减少噪声的途径:1.减小噪声源的噪声(改造产生噪声源比较大的机器;更换噪声比较大的机器;用金属做成蜂窝状装置吧噪声源罩起来。如:安装消声器) 2.在传播途径过程中减弱(远离噪声或设置屏障。如高架桥或高速公路设置隔音板。如:将有噪声污染的工厂迁离居民区和办公室。) 3.在人耳处减弱(人在工作时佩戴个人防护用具,如耳塞、耳罩、防声头盔等以防止噪声损坏听觉器具。 第2章 形成视觉的条件:1、必须要有光线,可以是发光的,也可以是不发光的;2、眼必须在光传播的线路上,并且被眼接受。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到平面或其他平滑的物体表面上,反射光线仍平行 漫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粗糙表面上,反射光线向着各个不同的方向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均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等大,像和物体以镜面为对称。 光的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方向;光从水或玻璃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方向;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当光垂直入射时,进入第二种介质的光线方向不发生改变。 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凸透镜成像规律:u>2f 另一侧f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幻灯机;u

(完整版)浙教版初二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初二科学(下)期末基础知识复习总结 姓名 第1章 符号与粒子 一、写出元素符号或元素的名称: 氦-锰-金- 铝-氯-硅-铁-H - C - N - O - Na - Mg - P - S - K - Ca - Cu - Zn - Hg - I - 二、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水- 二氧化碳- 金刚石- 氧化铜- 硫- 一氧化氮- 氧化铝- 五氧化二磷- 氯化氢- 氯气--硫化氢- 氧化钠- 氧化镁- 氖气- 氢氧化钠--过氧化氢- 二氧化硫- 氧化钙-碳酸钙-- 硝酸根离子 三、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CH 4- Fe 2O 3- Na 2S - FeCl 3 - Fe 3O 4 - ZnO - NaCl - MgCl 2 - KCl - CaCl 2- CuSO 4- K 2MnO 4— 四、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看懂、理解) 1.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设化学式为A x B y A元素:B元素=A原子个数(x)×A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y)×B的相对原子质量 2.元素的质量分数=×100%=×100%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个数 物质的总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3.物质的质量分数=×100%=×100% 混合物的总质量纯物质的质量的质量分数 根据化学式求得该元素分数实际测得某元素的质量(也是计算该物质的纯度或百分含量) 4.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五:1. 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 的一种微粒;原子是 最小微 粒 2. 核电荷数= (带 电)= (带 电),相对原子质量= + 3. 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 ;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 4. H 2O 有那些意义(1)、 (物质);(2)、 (元素) ;(3)、 (分子);(4)、 (原子):(5)、 (相对质量)。5. 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如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如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 ,如 。 6. “2”的含义:2Ca 2+ 前2:表示 ,后2:表示 +2 2H 2O 前2:表示 ,后2:表示 。 CaO 此上方的2表示 。 7. 地壳中元素含量:氧 > > > 。 8. 在元素周期表中“行”称为 ,“列”称为 ;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 数逐渐 。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 都很相似。

初一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汇总

《科学》七年级上学期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科学入门 1.1 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1.2 观察和实验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3、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 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单位是米,用“ m表示。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U m)、纳米(nm)。 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 1微米=1000纳米1米=10的六次方微米=10的九次方纳米

3、单位换算过程[例]1.8米= 1.8 X 1000毫米=1800毫米 4、读数:精确值(最小刻度)+估计值(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用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 厘米3 6、①测量规则固体体积一一刻度尺 ②测量液体、不规则固体体积——量筒或量杯 7、使用方法: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 必须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使用, 视线与凹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8、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方法:①排水法 ②针压法 ③重物法 ④薄膜法 实验中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C”表示。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单位 5、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 用“ m3'表示。常 单位换算:1米3=1000分米3 1分米3=1000厘米3 1 升=1分米3 1 毫升=1 量筒一一刻度均匀 刻度上密下疏 读数时 ⑤替代 1.4 温度的测量 1、 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复习

《科学》第二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1)感觉世界 (2)人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官有:眼、耳、鼻、舌、皮肤,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感受器有:皮肤中的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受器。 ③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 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④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⑤嗅觉:鼻的结构: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内含嗅细胞和嗅觉神经) ⑥嗅觉的形成过程:气味嗅觉细胞嗅觉神经大脑产生嗅觉 ⑦嗅觉的特点:(4点) ①人的大脑的嗅觉中枢易疲劳②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②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③④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⑧味觉: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乳头),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 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⑨味觉的形成过程:食物溶于唾液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产生味觉 ⑩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⑾舌的不同部位对四种基本味觉的敏感程度不同: 甜味舌尖苦味舌根酸味舌侧中部咸味舌侧前部 ⑿说明: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的,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 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吃东西没有味道了。 小孩在嗅柠檬时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与柠檬的混合味道) (4)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①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说明:有物体的振动,但不一定能发出声音,还需要介质传播。 ②声音的传播:依靠介质(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传播的形式: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宇航员在太空要靠无线电波交流。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即将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说明液体能传声。 ④声音传播的速度: ①与温度有关,在15℃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气温每升高1℃,传播的速度增加 0.6米/秒。 ②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气体最慢(物质越密传声越快,越疏传声越慢,为什么?) 3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就产生回声。 (5)耳和听觉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外耳道:传递声波的通道 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鼓室:中耳中的空腔,与咽鼓管相通 耳的结构:中耳听小骨:把声音放大 咽鼓管:平衡鼓膜内外气压 前庭: 内耳半规管: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