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诗歌的抒情技巧

舒婷诗歌的抒情技巧
舒婷诗歌的抒情技巧

第17卷第6期 安康师专学报 Vol117№6 2005年12月 Journal of Ankang Teachers College Dce12005

舒婷诗歌的抒情技巧

何世龙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100)

摘 要:在情感的抒发上,朦胧诗派代表诗人舒婷具有与同时代其他诗人迥然不同的策略,如诗韵的使用特点,诗句的对仗、排比,章节的回环复沓,意象的使用特点,口语的运用,理性的加入等。回顾总

结其抒情策略,无疑会为当代诗坛提供某种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舒婷;诗歌;韵;复沓;意象;口语;理性

中图分类号:I20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4X(2005)06-0071-04①

The T actics of Expression in the Poems of Shu Ting

H E Shilong

(School of L iterature-H umanities,Yangtze Universit y,J ingz hou434100,H ubei,China)

Abstract:Exp ressing in emotion,Shu Ting,the rep resentative poem of sect of Meng Long,has different tactics f rom other poets at her times1For example,the meter in the characteristic on of using,antithesis and parallelism of the verse, the ring that will go back and repeat of chapters and sections,the characteristic on of using of image,the usage of the spoken language,t he infilt ration of reason1It is undoubted that review and summarize her tactics of exp ress emotion will p 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write of poems in the p resent age1

K ey w ords:Shu Ting;Poems;meter;Repeat;Image;Spoken language;Reason

舒婷和她同时代的诗人之所以能“充满希望地崛起”,“引起更多人的欣喜”〔1〕,得益于他们诗歌崭新的艺术世界(主体的内在的精神的和客观的外在的对象的)。然而,生活在相同时代有着相同遭际的诗人们的主体的内在的精神的东西是大同小异的,真正使舒婷成为舒婷的,是其精神世界独特的显现方式,也即其个性十足的抒情策略。

舒婷诗歌的抒情策略首先表现在大量使用韵。在诗行中,有规律出现一些相同或相近的音响,这就是韵。“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惟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2〕它的使用是语言对音响的有规律的调节的一个方式,是语言构成音乐性,形成节奏感的一个重要内容,对诗歌的情感表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改变声音过于驳杂与散漫的状态,韵的作用在于异中认同,而认同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语言的节奏感,正如臧克家所说:“押韵是加强节奏的手段,有如鼓点,它可以使诗的声音更加响亮。”〔3〕使读者等时性地从“沉醉”状态中“觉醒”。舒婷诗作大多数都是押韵的,如《致橡树》、《惠安女子》、《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也是一切》、《小窗之歌》、《还乡》等等,分别押i韵,uo韵, ang韵,ian韵和ang韵,一韵到底,且韵大多出现于关键诗句的末梢(有时还出现腰韵),就像一颗颗“铆钉”,将一首首诗焊成一个个和谐的整体,使作为听觉艺术的诗歌琅琅上口、铿锵悦耳、富于感染力。

韵是诗歌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更好地为主题服务。王夫之说:“当以穆耳协心为音律之准。”〔4〕因此,在诗歌的用韵上,不仅要“穆耳”(悦耳),更要“协心”(达情),这就要求“随情选韵”。舒婷诗歌的“随情选韵”首先表现在能根据情感强度和性质的不同安排韵的密度,使“外在节奏”与“内在节奏”和谐地统一起来,互为表里,互为因果。如《也许?》一二节:

也许我们的心事/总是没有读者/也许路开始已错/结果还是错/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也许燃尽生命烛照黑暗/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也许泪水流尽/土壤更加肥沃/也许我们歌唱太阳/也被太阳歌唱着/也许肩上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第一节中诗人的感情是抑郁而凝重的,为了配合抒发这种“向下”的情感,八行之中只安排两个韵字,隔三行一韵,音调舒缓纡徐,如此则“顿”稀“鼓点”疏,读者情感的“松弛”与“紧张”、“沉醉”与“觉醒”间时间间隔

①收稿日期:2005-06-07

作者简介:何世龙(1973—),男,河北监利县人,长江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艺学。

第17卷 安康师专学报 2005年

长。第二节中作者的情感是“向上”的,奋发、高昂的情绪不可抑制,乃使用隔行一韵的密韵,音调急切迫促,如此则“顿”稠“鼓点”密,读者情感的“松弛”与“紧张”、“沉醉”与“觉醒”间时间间隔短。如此根据情感性质配之以相协调的韵的密度,不仅使内外节奏和谐统一起来,而且又打破了过于整齐划一的平衡状态,避免了单调,语言效果上出现了起伏,流动感强,对全诗的悦耳动听起了调节作用。又如《这也是一切》中,诗人的感情呈“中强一中弱一强一弱”走势,因而用韵的密度也是相应地呈疏密相间的变化。一二节中诗人的感情较为强烈,因而用韵较密,基本上是隔行一韵;三四节中诗人情绪趋向冷静,感情变弱,因而采用大致隔三行一韵的疏韵;自第五节,诗人情绪重新回升,变得几近狂暴,情感此时最为激越,便采用了句句押韵的密韵;自第五节后半部始,一直无韵,情感消歇,直至诗末,才响亮地“顿”上一个收束全诗情感的“上”字,戛然而止。欣赏全诗,犹如欣赏琵琶女的绝妙演技:先是“未成曲调先有情”、“轻拢慢捻抹复挑”,继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接着又“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最后“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凡音之起,从人心生也。”这种由缓若行云,到急如瀑布,再如泉流冰下,最后似弦断瓶迸,抑扬抗坠,完全遵循一定的情感节奏的流动,对表达诗人情感是十分准确和有效的。正如黑格尔说:“这些韵时而直接相遇,时而互相逃避,时而互相追寻,这就使倾听和期待的耳朵时而立刻感到满足,时而被较长久的停滞所嘲弄、欺骗和勾引,但是终于发现到有规则的安排和往复回旋而感到快慰。”〔5〕舒婷诗歌“随情选韵”的策略还表现在依据情感性质的不同选用不同的韵种。“在用韵上,一般来说,表现明朗、强烈、激昂、雄壮感情的,通常多用洪亮的如中东、江阳、人辰等韵;表现悲痛、哀怨、凝重感情的,则通常选用较为低沉、迫促的韵部,如一七,灰堆等韵……”〔6〕舒婷深谙此理。在《惠安女子》、《风暴过去之后》、《远方》等诗中,诗人选用了“一七”韵辙中的i韵,该韵音色细微,收音哑滞不响亮,便于倾吐哀戚和沉痛的心情,抒发追怀的深情。《这也是一切》、《致大海》、《献给我的同代人》等诗中,诗人情感激越、高昂,因而选用了洪亮级的江阳、中东等韵。

“对‘意’来说,音韵不过是奴隶,其职责只是服从。”〔7〕在一首诗中,诗人的情感性质也时常会发生变化,因此韵种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以“服从”“意”,以“悦耳而达情。”如《神女峰》: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离去,谁/还站在船尾/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眺望远方的杳鹤/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第一节诗,诗人主要采用的是描写手法,饱含着沉痛、凝重之情,但并无哀怨,因而选用的是音色柔和低沉的灰堆韵(“回、谁、尾、飞”);第二、三节主要采用直抒情感的议论和抒情,情感转为悲愤与高昂,因而选用了音色洪亮粗犷的江阳韵(“伤、传、岸、叛、晚”)。

舒婷诗歌抒情策略的第二大表现是大量运用对仗、排比和章节的回环复沓手法。“诗乃是和谐的辩才。”〔8〕对仗(对偶)、排比和章节的回环复沓是诗歌和谐美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它不仅能紧凑诗的结构,而且能增强音乐性、节奏感,强化诗人情感。对仗在其诗作中俯拾即是,如: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致橡树》前三行一联与后三行一联形成对仗。

在孩子双眸里/燃起金色的小火/在种子胚芽中/唱着绿色的歌

———《馈赠》前二行一联与后二行一联形成对仗。

为一个诺言而信守终身?/为一次奉献而忍受寂寞?

———《人心的法则》前一行与后一行形成对仗。

除对仗外,舒婷诗作中还大量运用诗句的排比和章节的回环复沓手法,有语句规整、表意充分、表情强烈的作用。如《这也是一切》中的或断或连的十五个“不是一切……”;《也许?》中的九个“也许……”;《馈赠》中的每节第一行“我的梦想是池塘的梦想”、“我的快乐是阳光的快乐”、“我的悲哀是候鸟的悲哀”;《会唱歌的莺尾花?四》中每节第一行的“让我做个宁静的梦吧”、“让我做个安详的梦吧”、“让我做个荒唐的梦吧”、“让我做个狂悖的梦吧”……朱自清说:“复沓是歌谣的生命。歌谣的组织整个儿靠复沓,韵并不是必要的。”〔9〕这些排比(或反复)从总体上创造了整个诗章的韵律美:分寸适度地掌握小异中的大同,构成了同与异的和谐统一又有差异的境界———这也正是结构紧凑,富于音乐感节奏感的重要手段。

何世龙:舒婷诗歌的抒情技巧

意象是“思想知觉化与情绪对等物”〔10〕,既然如此,那么就有个“因情置象”的问题。舒婷诗歌抒情策略的第三大表现就是,能很好地根据诗歌的情感强度和情感性质安排意象密度,使意象密度随情感强度和情感性质的变化而产生疏密有致的变化,以此推动情感节奏,控制情感的宣泄力度。一般说来,情感浓烈处,持久处,意象密度高一些;情感疏淡处,或不是关键的地方,意象密度相对低一些。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先看第一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

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

这节诗里,诗人要表现的是长期以来祖国的贫穷、落后的历史,痛苦、悲戚的情感是深沉而强烈的,因此,诗人在诗中连续使用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五个独立的描述性意象。意象密度较高,情感持续时间较长,情感激烈之处,在第五行中干脆将两个意象并置。第二节:我是贫穷/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呵,/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曾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呵!

在这节诗里,前两行用两个象征性意象“贫穷”、“悲哀”紧承前一节,有概括性;后四句用两个象征性意象“希望”、“花朵”使情感由“痛苦”向“欢欣”转换,以引出第三节。对全诗来讲,这一节并不是情感的关键所在,因此,意象密度相对要低,更无一行之中意象并置的情况。第三节: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你新刷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呵!

诗人并没有一味沉缅于痛苦和悲哀之中,通过第二节的过渡,这一节以“簇新的理想”、“古莲下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来象征古老中国焕发青春活力的英姿,给人以希望和信念,是全诗情感最强烈之处,意象密度大,情感持续时间长。最后一节: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这一节由相对较密的意象与情感直接呼唤相结合完成了全诗的最后抒情。整首诗中,情感强度表现出“强一弱一强一弱”的节奏变化,意象密度也相应发生着“高一低一高一中高”的变化。这一抒情特点在舒婷的许多诗,如《这也是一切》、《土地情诗》、《“?、!”》等中都有十分明显的表现。这种疏密适度的意象组合标出了其诗情运动的优美曲线,增强了情感节奏的流动性。

舒婷还能充分利用现代口语的特点,使“如果……绝……”、“但是”、“却”、“然而”、“即使”、“虽然”、“可是”等古典诗词非常忌讳的转折性修辞和“也许”、“似乎”、“或许”等不定指词发挥神奇的力量,这是其抒情策略的另一表现。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致橡树》(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然而我的名字和我的信念/已同时进人跑道”(《会唱歌的莺尾花》)、“即使像眼泪一样跌碎/敏感的大地/处处仍有/持久而悠远的回声”(《献给我的同代人》)、“汨罗江的梦/在姑娘的睫毛上留有尾声/但所有风霜磨砺过的脸颊上/看不到昨夜的泪痕”(《群雕》)、“但是奇怪/我唯独不能感觉到/我自己的存在”(《流水线》)等等,这样的句子在其诗作中不胜枚举。她善于利用这些转折性词造成情感落差,使前后两种诗情形成鲜明的矛盾对比。如《神女峰》中的一节: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眺望远方的杳鹤/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两个“美丽”均带有强烈的反讽意味,其反讽的锋芒指向的是积淀数千年的封建伦理道德。这可怕的封建伦理道德不仅为千百年来的妇女套上沉重的伦理枷锁,其幽魂竟“人间天上,代代相传”,出没于80年现代人挥舞的“各色花帕”中。诗人将主体精神寄寓、渗透在被当作妇女贞节牌的石头上,用一个“但是”表达了其鲜明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批判意识,诗情在转折中获得跃进与深人。这种先将一感情逼至绝境,然后另辟蹊径,利用转折词朝相反方向抒发另一种情感以强调后者的抒情特点是汉语习惯中常用的,诗人将其十分自然地移植到其诗中,不仅使诗情显现出优美的运动曲线,而且使主体精神亦得到突出和加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舒婷诗歌的总体风格是温婉细腻的,还有淡淡的优伤。形成这一风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芥末之微的意象,轻柔淡雅的语言等因素外,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其细致又闪烁飘忽的心灵律动。其诗中大量出现的“也许”、“似乎”、“可能”、“或许”等等不定指词起了重要作用。这些本身就具有闪烁飘忽性的不定指词既为读者提供了诗情诗思的多个角度和多个侧面,又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矛盾的闪烁的心灵律动,告诉读者诗人在其所处时代的情绪。然而,这又并不表明诗人的主体精神和情感倾向是含糊的。如《也许?》一诗,全诗都是通过“也许”来组织意象,引发情感,推进诗情的,诗的结尾也是用“也许”来告诉读者诗人的主体精神的:“也许/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其它选

第17卷 安康师专学报 2005年

择。”又如:“心也许很小很小/世界却很大很大”(《童话诗人》)、“似乎再没有一种更明了的语言/像蛮荒所选择的这两株白柯”(《白柯》)、“或许存在只是不停地波动/把你整个儿铺成一川河流”(《复活》)等等,并不通过逻辑的肯定与否定来作出选择,而是以想象、假设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态度,其情绪的飘忽性是明显的,其主体精神的确定性也是明显的。

舒婷诗歌抒情策略还表现在理性的加人。关于以议论或哲理入诗,历来有人反对。“议论多而性情漓矣。”“哲理如果硬要加人诗中,我们先要求他不是哲理。如果带上了诗形而又自称哲理,我们只好取消他的诗的资格。”〔11〕等等。这些观点都失之片面和武断。对此,沈德潜以实例据理力争。他说:“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试想:二《雅》中何处无议论?杜老古诗中,《奉先咏怀》、《北征》、《八哀》诸作,近体中《蜀相》、《咏怀》、《诸葛》诸作,纯乎议论。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因此,优秀的诗歌并不排斥理智。优秀的诗歌不仅是感情的大海,更闪烁着理智的光芒。诗中的议论和哲理,是诗人在丰厚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思索而获得的真知灼见,它总是以其深刻性、准确性和启示性而发人深省警人顿悟。舒婷诗歌能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沉思考渗透在情绪的流动之中,寓理于情,寓理于形。具体说来,理性在其诗中有两种加人方式:一种是把理性还原为感觉,让理性渗透在意象中,思考融于情绪的推进中。如:

它是无数拥抱,/无数泣别,/无数悲喜中/被抛弃的最崇高的诗节;/它是无数雾晨,/无数雨夜,/无数年代里,/被遗忘的最和谐的音乐。

撒出去———/失败者的心头血,/矗起来———/胜利者的纪念碑,/它目睹了血腥的光荣,/它记载了伟大的罪孽。

———《珠贝———大海的眼泪》写人的价值的实现要经过无数磨难,要忍受无数痛苦和悲哀,即使是“英雄”,也要经历失败与胜利的无数次考验,才会“矗起来”一座巍峨的“纪念碑”。没有直接用议论的形式,而是用艺术的魔力使一粒小小的“珠贝”辐射出多层次的哲理光辉,使全诗闪射出耀眼的火花,达到了高层次的诗美。

另一方式是,在情绪流的推进中,突然出现理性直接加入的句子,一般出现在诗末,起一种强调作用,也使某些暗示的东西明朗化。如“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神女峰》)、“我没有权利休息/生命的冲刺/没有终点,只有速度”(《会唱歌的莺尾花》)、“诗因你崇高的生命而不朽//生命因你不朽的诗而伟大”(《悼》)、“要是没有离别与重逢/要是不敢承担欢愉与悲痛/灵魂有什么意义/还叫什么人生”(《赠别》)等等,是醍醐灌顶的哲理,然而却绝不空泛、枯燥,因为它是感情掀起的波涛,是燃烧的烈火,是“抒情与思辩的美学,是形象化了哲学”〔12〕。

参考文献:

〔1〕谢冕1力量的呈现〔A〕1谢冕文学评论选〔C〕1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1

〔2〕〔5〕黑格尔1美学:第3卷(下册)〔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691911

〔3〕臧克家1精辟?大体整齐?押韵〔A〕1谢文利1诗歌美学〔C〕1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4901

〔4〕郭绍虞1姜斋诗话笺注〔M〕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821

〔6〕李瑛1新诗创作艺术谈〔M〕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51

〔7〕布瓦洛1诗的艺术〔M〕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761

〔8〕伏尔泰1谈帕斯卡先生的《思想集》〔A〕1伍蠡甫1西方古今文论选〔C〕1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1

〔9〕朱自清1抗战与诗〔A〕1朱自清全集(第2卷)〔C〕1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1

〔10〕谢冕1诗人的创造〔M〕1北京:三联书店,1989,301

〔11〕成仿吾1诗之防御战〔A〕1成仿吾文集〔C〕1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851

〔12〕谢文利1诗歌美学〔M〕1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2531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复习总结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舒婷诗歌赏析

双梔船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我的理解:通读全诗,作者以一艘双梔船的角度,描写了它离开岸边的不舍与缠绵。 表达了一位漂泊无依的游子浪迹天涯对故乡的痴恋,然而,心中的故乡却无时无刻不在我心 中,在我的梦中,也许明天,就会与你相遇,我痴念这着故乡,故乡也牵挂着我。另一方面,我还认为这首诗中透露着诗人对未来美好阳光的憧憬,暂时离开岸漂泊,却会在明天,又与 彼岸相遇。尽管途中会有风暴,美好的未来总会在风暴后与我们偶然邂逅。人生,也像这一艘双梔船,在不如意后,总会有光明、美好不期而遇。既然如此,不如扬上希望的帆,向着花开的明天远航!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一一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一一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一一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我的理解:在这首诗中,诗人化作一棵木槿,用紧紧相依诠释自己眼中的爱情一一不是利用功名、不是无病呻吟、不是风花雪月。只是与相爱之人拥有同一形象,不卑不亢,含情脉脉,紧握双手,同甘共苦。爱,是两个人的契约。因爱一个人的某些特点而爱某个人,那便不是真爱,真爱是爱一个人的一切,爱一个人本身。就像木槿和橡树,永远相依,永不分离。 向北方 一朵初夏的蔷薇 划过波浪的琴弦 向不可及的水平远航 乌云像癣一样 布满天空的颜面 鸥群 却为她铺开洁白的翅膀 去吧 我愿望的小太阳 如果你沉没了 就睡在大海的胸膛 在水母银色的帐顶 永远有绿色的波涛喧响 让我也漂去吧 让阳光熨贴的风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好)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二) 提醒: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巧、艺术特色、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一、古诗词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高考中经常涉及的主要有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象征、比兴、互文、用典、倒装、渲染和烘托等。) (1)抒情类: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 (2)描写类:动静,声寂,虚实,细节描写,白描,侧面烘托,对比,抑扬,衬托(正、反衬)、联想,比兴等。 2.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4.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二、表现手法 1.典型表现手法: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抑扬结合、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用典、对写法、反衬、白描、细节描写、起兴、绘形绘色等。 例: (1)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观祈雨李约)对比(种田人焦虑万分地吹打着乐器到龙王庙去乞雨,而富人却在一旁看热闹,还唯恐天气阴下来乐器发出的声音不悦耳。 该诗将久旱祈雨的情景与朱门的处处歌舞升平相对举,深刻揭露出统治阶级不顾劳动人民疾苦,终年贪图享乐、醉生梦死的社会现实) (2)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柳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雨后池上刘攽bān)动静结合 (3)江城子苏轼(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虚实相生 (4)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李商隐)抑扬结合(1、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2、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3、才调:才气。【韵译】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评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5)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杜牧)以小见大(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

古代诗歌中的抒情方式

古代诗歌中的抒情方式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诗经》和后来的乐府民歌大都直抒胸臆。如思慕所爱的姑娘便直抒“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如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所写情景与此曲相似。但此曲表情如此率真,语言如此质朴自然,与大多数委婉之作,截然有别。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二、间接抒情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1、因事缘情: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又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站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可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2、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乐景乐情:如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哀景哀情: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再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

北岛、舒婷、顾城的诗歌创作

北岛、舒婷、顾城的诗 引言 如果把“朦胧诗”看成是80年代前期的一场现代主义诗歌运动,或一次现代主义诗歌美学观念的浪潮,那这个浪潮在其内容和艺术特征上又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与整个文坛的“伤痕”、“反思”主题相关,与当下的政治气候、社会形势密切相联;从美学特征上看,它总体上近似于“前期象征主义”,即注重意象、暗示、直觉,色调阴郁,具有强烈的主体内心色彩。它们的代表是北岛、舒婷、顾城等人。 第二个阶段则越出了80年代初期的当下社会主题。从1982年以后,与北岛等人同时出现的江河和后来居上的杨炼就把朦胧诗的主题引向了更加深入的历史空间与文化思考,领先一步开始了诗歌的“文化寻根”阶段。杨炼和江河以历史文化为依托,写出了大量结构宏伟、思想深湛的《荒原》(艾略特)式的组诗作品,将新时期的诗歌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从美学特征上看,作为“朦胧诗”后期代表的杨炼、江河的作品,更倾向于“后期象征主义”,注重知性、哲学的内涵,更加丰厚成熟。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岛、舒婷以及顾城的名字,可以说是一代青年人心中的偶像,它们与一个充满神秘感的、率先向旧的诗歌审美观念挑战的诗歌潮流几乎是同义语。从风格来看,北岛和舒婷两人分别代表了朦胧诗严峻的和抒情的、坚硬的和柔婉的、批判的和理想的、反叛的和亲近传统的、挑战的

和和谐的、崇高的和优美的、现代的和浪漫的一面。自然,这样说也是相对的。 北岛的诗 一、作者简介: 北岛(1949-),原名赵振开,生于北京。1969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建筑工人,70年代中期开始创作,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7年出国,现留居欧洲。 二、北岛的诗作从内容上看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一个清醒的、孤独的觉醒者的自我描绘与内心表达。在混乱的、迷惘的年代里,可谓“世人皆醉我独醒”。《岛》是诗人的一帧自画像:“你在雾海中航行/没有帆/你在月夜下停泊/没有锚/路从这里消失/夜从这里消失……” ——这是禁地 这是自由的结局 沙地上插着一支羽毛的笔 带着微温的气息 “啊,棕桐/是你的沉默/举起叛逆者的剑”。假如说这是默然的独白,那么《回答》等诗则是宣言,它明确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判断和自我的选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类富有思想含量的诗句曾广为流传;“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这样的诗句也曾成为一种新的理性与价值观念的代表和象征。这样的作品还有《陌生的海

舒婷诗选

“我爱你” 谁热泪盈眶地,信手 在海滩上写下了这三个字 谁又怀着温柔的希望 用贝壳嵌成一行七彩的题词 最后必定是位姑娘 放下一束雏菊,扎着红手绢 于是,走过这里的人 都染上无名的相思 【阿敏在咖啡馆】 红灯。绿灯。喇叭和车铃通过落地窗 在凝然不动的脸上 造成熊熊大火 喧闹之声 暗淡地照耀 眼睛 那深不可测的深寂 杯中满满的夜色 没有一点热气 鼓楼钟声迟钝地 一张一驰 伸缩有边与无边的距离 时间的鸦阵 分批带走了一个女子 不为人知的危机 循着记忆之路 羽影密集 理智在劝慰心时并不相信一切都会过去 痛苦和孤独 本可以是某个夜晚的主题但有哪一个夜晚 属于自己 放肆的白炽灯与冷漠的目光把矜持浇铸成

冰雕 渴望逃遁的灵魂和名字 找不到一片阴影藏匿 翌日 阳光无声伴奏,这一切 已慢慢转换成 流行歌曲 【呵,母亲】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奔月】 与你同样莹洁的梦 都稍纵即逝 而你偏不顾一切,投向不可及的生命之渊 即使月儿肯收容你的背叛犹有寂寞伴你千年 为什么巍峨的山岳 不能带你肩起沉重的锁链你轻扬而去了吗 一个美丽的弱音 在千百次演奏之中 永生 【初春】 朋友,是春天了 驱散忧愁,揩去泪水 向着太阳微笑 虽然还没有花的洪流 冲毁冬的镣铐 奔泻着酩酊的芬芳 泛滥在平原、山坳 虽然还没有鸟的歌瀑 飞溅起万千银珠 四散在雾蒙蒙的拂晓 滚动在黄昏的林荫道 但等着吧 一旦惊雷起 乌云便仓皇而逃 那是最美最好的梦呵 也许在一夜间辉煌地来到 是还有寒意 还有霜似的烦恼 如果你侧耳倾听 五老峰上,狂风还在呼啸战栗的山谷呵 仿佛一起嚎啕 但已有几朵小小的杜鹃如吹不灭的火苗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导读:【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诗歌原文】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诗歌赏析】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

古代抒情诗词的抒情方法浅识

古代抒情诗词的抒情方法浅识 教学参考 0721 0614 古代抒情诗词的抒情方法浅识 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声也。诗可以言志,抒情诗更充满炽烈的感情。而这种感情的迸发,在古人是颇讲究的,我们不妨把这叫做抒情的方法,本文试图谈一谈这些方法。 一、情以物兴 情以物兴的方法,是一种传统的方法。早在几千年前朱熹为《诗经》作传,就阐述了这种方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喜怒哀乐等人之常情,或者是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感情,无不是客观事物引起人的主观体验之产物。刘勰的“情以物兴”,曹雪芹的“由色生情”,都是说客体用于主体而发生感情。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兴”的手法。这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客观事物使诗人产生新的感情。二是客观事物引发了诗人内心积蓄已久的感情。前者如北宋豪放派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日几时有》。这是诗人面对中秋佳节“月圆”“人欢”“酒酣”的场面,忽然想到自己阔别多年的弟弟——子由,刹时,一缕离情别绪涌向心头,于是挥毫作诗。这正是客观事物景物使诗人产生了一种离别远怀的感情。还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慈母为即将远行的爱儿缝衣的生活图景,而正是这种客观生活使诗人油然而生一种对母亲的感情和赞美之情。显然,主体——诗人体验完全因客观生活图景而生。即情以物兴。后一种情况,如柳宗元的《七绝》:“海畔尖山似剑茫,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同寄京华亲故》)这里很明显是秋天“海畔尖山”触动了诗人之乡愁,但秋山与乡愁并无必然内在联系,仅仅是由形体上的联系而起了一种触化剂的作用。还有李白的《静夜思》和柳永的《八声甘州》也属于此类。 至于范仲淹之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是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情以物兴”手法的运用。 二、直抒胸臆 古代有一些抒情诗歌,将景物化入诗人的心胸,直接抒发炽烈的感情。如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末日,壮怀激烈,一代悲剧跃然纸上。虽无景语,但垓下四面楚歌之困境是可以因情想见的。还如辛弃疾的《永遇乐·江口北固亭

舒婷现代诗歌精选四篇

舒婷现代诗歌精选四篇 【导语】舒婷诗歌既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是苦难的升华,泪水的结晶,具有心灵日记的特点。下面就是由给大家整理的舒婷写的现代诗歌精选,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舒婷现代诗歌精选 是喧闹的飞瀑 披挂寂寞的石壁 最有限的营养 却献出了最丰富的自己 是华贵的亭伞 为野荒遮蔽风雨 越是生冷的地方 越显得放浪、美丽 不拘墙头、路旁 无论草坡、石隙 只要阳光常年有 春夏秋冬 都是你的花期 呵,抬头是你 低头是你 闭上眼睛还是你 即使身在异乡他水 只要想起

日光岩下的三角梅 眼光便柔和如梦 心,不知是悲是喜 【篇二】舒婷现代诗歌精选 四月的黄昏里 流曳着一组组绿色的旋律 在峡谷低回 在天空游移 要是灵魂里溢满了回响 又何必苦苦寻觅 要歌唱你就歌唱吧但请 轻轻轻轻温柔地 四月的黄昏 仿佛一段失而复得的记忆 也许有一个约会 至今尚未如期 也许有一次热恋 而不能相许 要哭泣你就哭泣吧让泪水 流啊流啊默默地

【篇三】舒婷现代诗歌精选他们在天上 愿为一颗星 他们在地上 愿为一盏灯 不怕显得多么渺小 只要尽其可能 唯因不被承认 才格外勇敢真诚 即使像眼泪一样跌碎 敏感的大地 处处仍有 持久而悠远的回声 为开拓心灵的处女地 走入禁区,也许—— 就在那里牺牲 留下歪歪斜斜的脚印 给后来者 签署通行证 【篇四】舒婷现代诗歌精选一朵初夏的蔷薇 划过波浪的琴弦 向不可及的水平远航

乌云像癣一样 布满天空的颜面 鸥群 却为她铺开洁白的翅膀去吧 我愿望的小太阳 如果你沉没了 就睡在大海的胸膛 在水母银色的帐顶 永远有绿色的波涛喧响让我也漂去吧 让阳光熨贴的风 把我轻轻吹送 顺着温暖的海流 漂向北方

舒婷诗歌赏析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注释】 [1]凌霄花:又名“紫葳”,木本蔓生,茎攀援他物而高升,高可数丈。夏秋开花,橙红色。 [2]木棉:常绿乔木,产于热带,高可数丈。 [3]虹霓:雨后空中出现的彩色圆弧,有七种颜色。这种圆弧常同时出现两个。红色在外,紫色在内,颜色鲜艳的叫“虹”;红色在内,紫色在外,颜色较淡的叫“霓”。

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

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本文是关于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感谢您的阅读! 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致橡树》原文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1952年出生于福建

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

舒婷朦胧诗赏析

舒婷《双桅船》赏析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979年8月 [赏析] 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如《自画像》、《往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地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

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编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地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诗歌鉴赏之抒情方式

诗歌鉴赏之抒情方式 【教学目标及重点】 【教学目标】 复习古代诗词常见的抒情方式; 识记术语并能灵活应用,规范答题步骤。 【教学重点】 识记术语并能灵活应用,规范答题步骤。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复习课 【教学步骤】 导入:常见的诗歌鉴赏中让人头疼的术语归纳整理。(学生课前收集整理。)教学过程: 1、考点解说: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用典、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工笔、白描、动静结合、比兴、抑扬等。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结构特点(谋篇布局)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照应、铺垫、承上启下、以景结情等。 2、常见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 借古讽今 用典抒情 3、考题回放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请赏析三四两句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手法,描绘了( )行为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 )

情感,达到了(表达效果。 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问:三、四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赋予客观事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问: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以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却处境不好的凤凰自喻,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行宫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问:简析本诗写“宫花”有什么作用。 答:以乐景写哀情。诗所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写红艳的宫花。红花那热烈的色彩,盛开的景象,往往烘托欢乐的心情,热闹的场面,生机勃勃的青春,但在这首诗中,却与“古行宫”“白头宫女”形成了反差,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让人有一种时移事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反衬凄凉的心境,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凄凉哀怨的情绪。以乐景反衬哀情,其情之哀更增。 4、方法总结 诗歌鉴赏三环节: 读懂诗歌—审清题意—答出规范 读懂诗歌:写什么(景、物、事、人等) 为何写(抒情、言志、明理等) 怎样写(技巧及其效果) 审清题意:多少问、问什么、答什么 答出规范:分几步答 (1)分析所运用的方式;(2)分析所描绘的对象(即景、事、物、古等); (3)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表达的情感,产生的效果) 5、深化扩展

古代诗歌中常见抒情方式归类

古诗词鉴赏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 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暗示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表达抗金复国的决心。 直抒胸臆: 表达诗人面对人、事、物所产生的富有哲理的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如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了喜爱菊花的原因,抒发了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讴歌和赞美之情。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失意和苦闷之情。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滚滚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韵含蓄深远。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前两句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

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

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导读: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 《致橡树》原文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

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

古诗词抒情方式

“诗者,吟咏性情也。”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可见“情”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纽带。因此,把握诗歌的抒情的方式是欣赏诗歌的一重要途径。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有多种: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诗经》和后来的乐府民歌大都直抒胸臆。如思慕所爱的姑娘便直抒“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思念远征的爱人竟宣称“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卫风·伯兮》);“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 关汉卿的《[双调]?沈醉东风》“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这首曲写送别的场面和依依不舍的感情,真挚感人。古典诗词中写送别之情的篇章不少。如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所写情景与此曲相似。但此曲表情如此率真,语言如此质朴自然,与大多数委婉之作,截然有别。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二、间接抒情,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1、因事缘情: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又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站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可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

舒婷诗歌《神女峰》赏析

舒婷诗歌《神女峰》赏析 神女峰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沿着江峰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着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赏析: 《神女峰》是在长江上看到神女峰美景后,有感而发创作的。全诗分为三部分,第一段写了诗人看到神女峰的一系列动作,第二段写了诗人的情感,第三段则进一步抒发了澎湃的情感。神女峰是屹立在江边悬崖上的一座小山峰,它的命名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是古代女性坚贞忠诚的化身。这座巫峡挺立的山峰,在一般游客眼里,只是一片美丽的风景,而却赋予了它新的意义。 “挥舞的花帕”代表了世俗中对女性贞洁的观念,而突然收回的手则昭示了诗人心中的惊醒与悸痛。从“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能看出诗人为神女说代表的手封建思想桎梏的古代女性伤心落泪。在凄美的爱情故事流传的同时,诗人仿佛体会但当事人心中的凄苦和无奈。,“心真的能变成石头吗”一句,拨开了覆盖在神女峰传说中表面的虚化,揭示了女性内心不为人所知的悲凉。“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的“无数次春江月明”表示无限惋惜。并进一步对这种散发着男权气息的“妇道妇德”进行了彻底的解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从一个女性的眼光,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写出了复杂细致的情感,体现了女性独有的敏感细腻,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诗歌反应了女性对自身自由和解放的追求,同时批判了以人的幸福做为牺牲品的旧道德。在男权主义社会里,女性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男性按自己的道德标准把女性定格在贤妻良母的位置上,以妇德来约束女性的行为。长期以往,女性不得不认同这些规范,并慢慢化为自身道德律令。虽然被人赞誉为贞洁的典范,受后人膜拜,但却不能享受生命的快乐,这种荣誉是虚伪的。。“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是对真正爱情和生命的向往和追求,是对封建道德的强烈批判,也是对男权主义文化的声讨。这篇诗歌多愁善感,委婉的表达了由神女峰产生的一系列联想,和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进行的“煽动性的背叛”。作为朦胧派的代表人物,全诗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

舒婷诗作赏析

作者介绍: 舒婷是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被誉为我过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北岛、顾城齐名。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并被编入选入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和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真水无香》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散文家授奖”。另《在那颗星子下——中学时代的一件事》节选之沪教版六年级下的语文教材,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孩提时代的人的心声。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1977年3月27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