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与心理契约关系浅析

企业文化与心理契约关系浅析
企业文化与心理契约关系浅析

322

《商场现代化》2006年10月(下旬刊)总第483期

企业管理思想历经转变,从以前过分注重正式的组织及严格的规章制度的理性管理思想,到如今重视人的情感、人的需求的非理性管理思想,逐渐呈现出一种由刚性到柔性的“软化”趋势,进入了文化管理阶段。这是因为管理重心发生了由机器到人的转移所致。作为知识的源头及载体的人,是受思想感情所支配的,要管理好人就必然要以人为中心,要坚持推崇人、尊重人、关怀人、发展人,这就是企业文化管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心理契约的构建深受着企业文化的影响;而在企业中开展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过程中,已构建的心理契约又对组织内人的态度、行为产生着作用力。因此,挖掘心理契约与企业文化相互影响的机理,对深入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更好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对心理契约的理解

目前,学界就心理契约的主体是雇员个体还是雇佣双方存在争论,对此,笔者更倾向于后者(后面的理论均基于此基础)。

1960年,心理学家Argyrisd在其著作《理解组织行为》中,首先运用心理契约的概念和术语,他用“心理的工作契约”来描述工厂雇员和工头之间的关系;其后,组织行为学家Schein在其著作《组织心理学》中提出,心理契约是指“在任一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这些期望可以是经济期望,也可以是心理期望,其中的心理期望可视为心理契约;管理学家Levinson进一步将心理契约看做是组织中没有成文的契约,是雇主及雇员关系中的组织与雇员事先约定好的、内隐的(没有形成条文,甚至没有说出来的),各自对对方怀有的种种期望;我国心理学家陈加洲认为,心理契约是雇佣双方对雇佣关系中彼此对对方付出什么,同时又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雇佣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

综合不同学者对心理契约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契约实质是一种主观期望,它隐而难见,是一种信念。当一方相信只要做出贡献,另一方就必然在未来给予价值相当的回报时,这一方的心理契约就产生了。因此可以视心理契约为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可视其为组织对员工的期待,如组织希望员工忠诚、尽职尽责等;另一方面,又可视其为员工对组织的期待,如员工加入

组织的动机、目的,期望获得各种需求的满足,期待组织的公平对待等。值得注意的是,实际工作中,普遍把对雇员个体方的心理契约管理做为重点。因为,员工个体的工作绩效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总体绩效,而员工个体绩效的高低取决于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是否具有端正的态度、良好的行为,很大程度上由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来决定,由员工对自己为企业的付出与从企业得到的回报二者的衡量结果来决定。在每个员工内心深处,对自己应该为组织付出什么,付出多少,组织相应给自己回报什么,回报多少等都有着明确的认识及期望。这种认识期望是主观的、内隐的,它虽然并不反映在正式契约中,但管理者必须要认识到它的真实存在,并将其纳入管理之内,这就是基于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其目的是通过恰当的科学管理以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进而激发员工对组织的强烈归属感与高工作投入度,实现员工的高绩效,企业的高绩效。心理契约不但影响员工工作满意度、员工信任度,同时也决定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果,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最终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

二、企业文化及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以全体员工为中心,以培养具有管理功能的系统的、完善的、适应性的精神文化为内容,以形成企业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经营理念为目标,使企业对外增强竞争力和适应力,对内增强向心力和活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形成于企业长期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于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之上,是具有延续性的共同认知系统和习惯性行为方式。它强调在全体员工中达成共识,并成为为组织成员所共守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行为规范。

对企业文化进一步分析可知:1.企业文化是具有延续性的共同认知系统。其是企业家和企业员工自觉努力的结果。企业文化能在组织成员中形成统一的价值观,这使每个组织成员知道,什么为企业所提倡或所反对,什么行为符合组织的内在规范要求,符合组织的宗旨、目标,并通过一系列恰当的强化手段将之固定下来。这种共同认知系统能帮助企业和员工克服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减少为局部利益而损害整体利益事件的发生。尤为重要的是,集体性的共同认知能形成一种氛围。由于人具有从众心理,即便是对个别后进员工,只要身处其中,就能令他们

企业文化与心理契约关系浅析

[摘 要] 随着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的大环境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迫使企业的管理思想由过去的理性管理逐渐向文化管理迈进,也使得企业文化的管理与建设受到了学界与业界的高度重视。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写作,在对企业文化与心理契约各自的内涵分析基础上,初步探索了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心理契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企业文化影响着心理契约的构建。

[关键词] 心理契约 企业文化 关系

徐 晔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323

《商场现代化》2006年10月(下旬刊)总第483期

感受到来自这种氛围的群体压力,这往往会促使他们改变初衷,最终与大多数员工一致起来。

2.企业文化是组织成员认可的习惯性行为方式。“习”是后天学习,“惯”是惯常定式。习惯是指为众人所认可、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较之成文的制度、守则等硬性约束,它的力量更加巨大,具有更强的凝聚力、约束力和推动力。因为硬性的约束只能强制人达到最低标准,而“习惯”这种自觉行为,一旦在正确的文化引导下,可以使人不断向最高标准迈进。

3.企业文化还体现着企业核心价值体系背后隐含的基本假设。计划经济年代,国企喜欢评劳模,选先进。但有很多人并不想当劳模当先进,因为在当时的大环境,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下,劳模、先进就意味着比普通人要做得更好,牺牲得更多,不图回报,只讲奉献。他人经多次对比后,会产生当劳模不划算的认识,甚至连劳模本人都会有这种不公平感,这就形成了一个深入人心的基本假设,即劳模先进是表面上风光,骨子里吃亏。尽管这是隐蔽的,无形的,但的确存在着。现在的市场经济年代,很多企业已认识到这一点,它们通过改变激励措施,力求在组织中建立分配公平感,重新找回了劳模先进的榜样价值。相应的,也重新建立起新的假设系统,这必然会引导人们思维、行为方式的变化。只有正视到这一点,企业才能建立起符合人性的基本价值假设,才能做到有效的激励。企业文化正是这样影响着企业经营,影响着企业里的每一个人。

三、心理契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心理契约是企业文化的基石。企业文化管理的主体是员工,员工的心理契约是员工个体持有的价值观念,是其对企业的主观期望。员工的心理契约会以其具体行为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展示出来。而企业文化最终也会外化表现为员工的具体行为,建设企业文化是希望员工的行为能符合企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员工行为影响企业生产,影响企业业绩。行为在前,业绩在后。可以说,员工心理契约内含的价值取向与企业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念是否一致,直接决定着员工对企业的认可、接纳程度。如果二者相距不大,或者不存在实质性的冲突,企业通过恰当的管理与引导,是可以同化这部分员工的;但如果二者差距太大,不可调和,结果只能是分道扬镳。因此,很多时候,企业在进行员工招聘时,会更加中意于那些价值观与企业的希望相一致的应聘者。

要注意的是,企业文化源于员工心理契约,但并非就是员工心理契约,因为员工心理契约是“个性”的,而企业文化是以员工心理契约为基础,通过对企业战略目标及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整合形成的企业“共性”。这种“个性”与“共性”的互动就是企业前进的原动力。

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影响着心理契约的形成。心理契约的形成是由员工需求,企业激励方式,员工自我定位及相应工作行为四方面的循环决定的。即企业在激励员工过程中,以满足员工一定的需求为前提,员工则依据企业对自己期望和需求的满足程度,来确定其对企业的关系定位,并因此决定自己的工作绩效,同时,企业也会因此在激励措施上有更恰当的调整,以更好满足员工的需求。

在心理契约形成的过程中,企业文化起着很大的作用。1.企业要充分考虑到员工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同时,还要引导员工的需求产生,如通过职业规划机制、培训、晋升机制等,逐渐提高员工自身的思想品德、职业素养、知识技能,使其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使其需求越来越具有“共性”。企业可以通过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加深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然后根据员工的需要,采取恰当的激励机制去满足员工,以促使员工用相应的工作行为作为回报;员工自我定位时,企业可以通过沟通机制等,使员工相信企业的承诺一定会兑现。只有当员工对企业充满信任时,才能作出有利企业发展和企业利益的自我定位。2.企业还要对员工行为做出具体规定,让工作有章可循。制定规定时,要尽量在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间达成利益的均衡,使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更稳定、有效。由此可见,虽然心理契约是员工个人主观产生的,但通过这一整套与企业精神层文化相匹配的制度层文化的外力作用,往往可以促使员工产生与企业文化要求相一致的心理契约,实现变“个性”为“共性”。

当这种具有“共性”的心理契约建立起来时,由于对企业理念的认同,员工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行为趋同性,最终达成个体价值与企业价值完美的和谐统一。只有在这时,企业文化才会真正成为一种具有延续性的认知系统,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一种符合人性的基本价值假设。才能谈到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顺畅开展。与此同时,良好的企业文化又反过来对员工产生着放大激励,使员工生成更加符合企业文化要求的心理契约。员工心理契约与企业文化的“共振”力量,不断推动着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下面以一个事例来说明二者的相互作用过程:比如,高新企业希望在知识创新方面能为人先。一方面,企业期望员工能不断创新,或敢于尝试新的工作方法、流程,以为组织带来更大的收益;另一方面,固有的企业文化并不支持员工冒险或犯错。结果只能是,尽管企业对创新行为许以高额经济报酬,员工却仍保守地维持现有生产力,以满足个人对工作的安全需求。究其原因,员工个体在固有文化下形成的心理契约告诉他们:不要轻易冒险,创新可能带来危机。这种基本假设最终导致了不愿创新的个体行为发生,而当这种个体行为演化成群体行为时,企业就真的变的不能创新了。

四、总结

要使员工能长期、有效地为企业发展服务,就必须认识到心理契约的重要性。这种基于情感因素的契约,是形成组织凝聚力与团队和谐氛围的无形手段。企业经营过程中,对心理契约与企业文化二者的关系的准确把握,则是正确开展和实施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点。如何构建能使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心理契约,本身就体现着企业文化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张 德:企业文化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加州 凌文栓 方俐洛:组织中的心理契约.管理科学报,2001(2)

[3]刘 良:变动组织中的心理契约重建.中外企业家,2005(10)

浅谈心理契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契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10-20T15:13:36.5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3期作者:王金强 [导读]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裁员、并购及流程再造等各种变革,使得企业与员工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由此而带来的员工忠诚度,员工工作行为、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各方关注,进而心理契约管理逐步成为组织变革时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手段。 平塘县国有资本营运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裁员、并购及流程再造等各种变革,使得企业与员工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由此而带来的员工忠诚度,员工工作行为、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各方关注,进而心理契约管理逐步成为组织变革时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手段。本文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野——心理契约概念,在介绍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突出作用与影响的基础上,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各环节为线索表明了如何发挥心理契约的积极作用,及共建心理契约型人力资源文化的实现和意义。 关键词: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Argyria等人首先提出的,它指的是构成员工和组织之间交换关系和相互责任的一种心理期望。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管理心理学专家Schein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契约的内涵,即“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最早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本文中,心理契约是指存在于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相互期望和承诺。 心理契约理论认为:员工与企业之间除了存在正式劳务合约之外,还存在一种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和企业的心理纽带,也是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对企业的情感投人度,进而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员工的流动率都和心理契约息息相关。 一、心理契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作用突出的原因 (一)管理方式的变化:人事管理从刚性化到柔性化 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经历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科学、企业文化等阶段,从本质上讲,管理理论和实践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以工作为中心,强调规章制度的刚性管理,另一类是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情感需要的柔性管理。这两类管理都是非常必要的,但在不同的时期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刚性管理来自于人类的理性存在,正是在理性推动下,人类在近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微电子技术、光导纤维、通讯技术、激光技术、海洋技术、宇航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完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风貌以及人的世界观。但是也正因为理性的局限性,在快速发展中,也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因此,非理性存在应运而生,它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的反应。 人类的理性追求和非理性追求在管理实践和理论中表现为“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 前者以生产为中心,本质是理性的,后者是以人为中心,本质上是情感的。以理性为主导的刚性管理是管理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是获得效益和效率的直接手段。但是,在组织管理活动中,刚性管理缺乏人情味,将人置于与机器设备同样的地位,贬低人性。柔性管理正是为了弥补刚性管理的不足而出现的。从根本上讲,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是一致的,即通过柔性管理手段同样达到刚性管理或甚至刚性管理达不到的目标。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方占有资本与劳动工具,因此可以支配雇员。到了知识经济时代,情况不同了,原来的强制与命令越来越难以奏效,权威的维系越来越难以凭借权力,劳资双方的“契约关系”越来越变得像“盟约关系”。因此心理契约的特征更被看重: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正是为适应这种管理方式的改变,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心理契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所起到的就是柔性管理的作用,是一种凝聚的作用,是一种“无形胜有形”的作用。 (二)所处环境的变化:员工流动从静态到动态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人才流动的机制基本形成,打破了对工作单位转换的限制,改变了过去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工作不论感觉如何也要坚持到退休的情况。在一个单位感觉合适就留,感觉不合适就走,员工和企业有了一种双向选择的权利。这实际上就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硬性的管理制度和有形合同以外,还要有更多无形的东西需要表现出来,如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性格、态度等,体现在管理的各个细节之中。如果管理不规范,对员工工作和成长环境缺少考虑,或虽有制度但执行过程中不到位、不人性,仅靠待遇,仅靠正式合同,还不能做到长久留住有用人才,被吸引来的人才工作一段时间后往往找不到感觉,体现不出个人价值,或看不到希望,或得不到尊重,也会“另谋高就”。心理契约在管理中的具体表现,是企业能力的较量,是企业管理水平、管理制度、人才机制的较量,是企业能否为员工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实力的较量。这里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而是彼此的主观感受和认知。因此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要想留住优秀人才,并发挥出人才的最大价值,实现企业的利益,就必须既要注重有形合同的管理,更要注重无形合同——心理契约的管理,全方位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二、心理契约的兑现具有积极影响 组织中的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纽带,是影响员工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Schein指出,尽管心理契约是内隐的,但它却是组织行为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Shore等人认为,心理契约在企业组织中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可以减少雇佣双方的不安全感。正式的经济契约不可能涉及雇佣关系的方方面面,而心理契约可以填补经济契约留下的空白。因此,心理契约的暗含条款能够弥补雇佣关系中正式文本规定的一些不足,降低雇员与组织双方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个人与组织的安全感和相互信任感。二是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员工以组织对自己所负的责任来衡量自己对待组织的每一行为,以其作为调节自己行为的标准。员工会将他与组织之间的相互责任进行权衡,并根据权衡的结果调整自己的行为。三是可使员工对发生在组织中的事件产生情感性的反应。Baker指出,心理契约在员工愿望(如角色、社会、经济等)与其绩效表现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如果员工的心理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心理契约得到了兑现,那么就会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满足感,从而员工愿意为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超出组织期望的投入。同时,员工的流动率的降低、劳资纠纷的减少以及员工生产力的提高,都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绩效,使企业获得高于所花费成本的回报。 三、发挥心理契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心理契约作为联系员工和组织的心理纽带,对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减少人力资源风险,企业应当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构建和维护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资料

最早使用。心理契约”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组织行为学家Argyris,他在1960年所著的《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契约”来刻画下属与主管之间的一种关系5。这种关系表现为,如果主管采取一种积极的领导方式,雇员就会产生乐观的表现;如果主管保证和尊重雇员的非正式文化规范,如让雇员有自主权,确保雇员有足够的工资,有稳定的工作等,雇员就会有少的抱怨,维持高的生产,Argyris用心理契约这一术语来描述这种关系。 rgyris(1960)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契约”刻画下属与主管之间的关系,认为如果主管采取一种积极的领导方式,雇员就会产生乐观的表现;如果主管保证和尊重雇员的非正式文化规范(如让雇员有自主权,确保雇员有足够的工资,有稳定的工作等),雇员就会有少的抱怨,而维持高的生产。虽然Argyris首次将这一产生于社会心理学的交换理论的概念引入到组织行为研究领域,但没有对这一术语加以明确定义并对其研究范围进行界定。 1962年,Levinson把。心理契约”这一概念看作是一种没有成文的契约.按照Levinson 的观点.“心理契约”即雇主与雇员关系中组织与雇员事先约定好的内隐的没有说出来的各自对对方所怀有的各种期望6。其中一些期望(如-r-资)在意识上清晰些,而另一些期望在意识上则比较模糊,如长期晋升方面的期望等。Lcvinson本人也因深化和发展了这一概念而有。心理契约”鼻祖之称。 Levinson等(1962)在一个公共事业单位的个案研究中,将心理契约描述为“未书面化的契约’’,是组织与雇员之间相互期望的总和。它被用来强调产生于双方关系之前的一种内在的、未曾表述的期望。其中有些期望明确,比如工资;而有些期望则比较模糊,仅仅是间接的揭示,比如长期的晋升前景。这个概念强调员工与组织双方之间的两个概念——内隐和期望,并一直获得了多数心理契约研究者的认可和支持。至今,对心理契约的概念认识仍然继续强调内隐的期望。Lcvinson本人也因深化和发展了这一概念而有“心理契约"鼻祖之称。 Schein7也注意到。心理契约”这一概念,并把它定义为每一组织与其成员之间每时每刻都存在的一组不成文的期望。并指出,心理契约有个体的心理契约和组织的心理契约两个层次。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它虽然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他确实发挥着一种有形契约的影响。他的意思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即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实现他们的期望。

企业文化团队精神

企业文化团队精神 【篇一:浅谈企业核心价值与团队精神】 浅谈企业核心价值与团队精神 姓名:虞剑锋专业:车辆工程学号:1121111014 摘要企业核心价值观就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努力使全体员工都必需信奉的信条。企业文化对外表现为上下一心的团队精神。良好的团队精神可以使企业协调运转,形成合力,从而增强市场竞 争力。 关键字团队精神核心价值企业文化企业目标企业理念 一、导言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并且在不断地创造新 的价值。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动力”源,其能量渗透到 企业的目标、战略、政策、日常管理及一切活动中,反映到每个部门、每个职工、每个产品上,也辐射到企业的外部。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总体来说,企业的团队精神包括密切协 作精神,牺牲奉献精神,百战不殆的进取精神,诚实守信的求实精神,这些都是企业应该大力弘扬的精神。团队也可采取化整为零的 方式,从最基本的单元开始打好精神的基石,以巩固企业精神的发展。美国汉诺威保险公司总裁比尔.奥伯莱恩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 上最大的未开发的疆域,是我们的两耳之间的空间”。所以团队精神 的形成要从用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等手段开始。开发并驻扎两耳之间 的疆域,形成锐利不能抵挡的团队精神。 二、论述 1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都在试图树立长期的竞争优势,以实现可持 续发展,而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用的战略性资源和培 育的核心竞争 力。其中核心竞争力通常可以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企 业文化,并 企业,被美国《家电》杂志列入全球家电十强之一,凭的是什么, 就是文化 那么文化力的根源又在那里呢?海尔ceo张瑞敏说:“企业发展的灵 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价值观。”对企业的 价值观我们可以列举很多,但究竟哪些能称之为核心价值观呢?为

企业文化心得体会(10篇)

企业文化心得体会(10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企业文化心得体会(10篇)篇一:企业文化心得体会企业文化的目的在于保证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发展。首先,企业文化塑造是为了使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企业文化塑造中,主要通过共同价值观及理念的贯彻落实来增强对内部的凝聚力。在天元,你总觉得自己是受尊重的,你不用担心自己学不到东西,得不到重用。做大做强做优企业的追求不断地昭示着我们进取不息、追求卓越。追求卓越的核心思想就是创新。追求卓越表现了天元人永不自满、永远进取、永远创新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境界。作为天元的一员,企业的利益高于一切。其次,企业文化是为了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企业文化要能够“看得见”,我们要让天元企业文化出现在全公司的各个角落。不但要有能够体现公司文化的办公环境、建筑和设施,在办公区、会议室、板报、内刊等传播媒介和公众场合,更要注意时时宣传和阐释我们公司的文化,尤其是企业文化理念;企业文化还要让员工“感受到”,员工的感受来自于切身的工作,与其相关的因素有领导风格、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团队关系、培训体系、制度和规范等。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培养学习的文化,形成学习的氛围,提倡团队合作,经常与下属沟通和交流,定期进行反思和感悟,这样才

能真正领会到文化的真谛;企业文化更要让员工“自己做”,必须让员工行动起来,即使是带一定强制性的,但必须按照要求做,也就是进行“文化体验”。在体验时,是否考虑能够给员工一些利益,如轻松的沟通环境、更加灵活的激励机制。这些细节可以让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好比我们在促销中的“尝一尝”。第三,企业文化是为了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延长。我们要在狠抓公司各项管理的进程中,始终将企业文化建设贯穿其中,开展职工演唱会、诗歌朗诵、体育比赛等系列活动,帮助职工陶冶情操、娱乐身心。商战无情,随着外来超市的不断进入,零售业竞争硝烟弥漫。我们天元连锁要在挑战面前审时度势,要迎难而上、稳扎稳打、步步推进,力求从商品、企业,服务三个方面做大自己的品牌。以“高品质,多品种、低价位”为经营宗旨,以“创石家庄人自己的连锁品牌,做石家庄人自己的低价卖场”为己任,打造连锁超市的核心竞争优势,行业创优、区域创优。同时构建科学管理机制,成功的把打造学习型团队、培育现代的企业文化、提升员工素质作为企业创新发展的不竭之源。这样既增强了企业的团队精神和文化品位,形成了天元特有的向心力,凝聚力,又激发了员工以企业为荣的学习力,创造力。在新的一年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员工在企业中的成长,经常举办业务培训,将经营中总结的经验和学习心得与他们分享,并采用外出参观、跟班学习、组织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为他们发展提供平台。同时通过培训和企业文化的熏陶,使他们严

心理契约管理浅析

心理契约管理浅析 摘要:拥有独特的人力资源,成了现在众多公司所追求的任务之一。如何才能拥有和维持人力资源的优势,企业对心理契约的管理成了不可缺少的焦点。一旦心理契约受到了违背,公司参与竞争的基础将消弱或消失,会给公司带来重大的损失。本文立足于对心理契约的基本理论的理解,和结合公司实例的基础上试图心理契约的管理提出 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心理契约违背;企业管理;心理契约管理 一、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在这种技术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高速发展进程中,世界经济环境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企业在面临这种不确定性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尤为的重要。而塑造自身独特的人力资源也就成了重中之重。对于当今的很多员工来说,短期的物质激励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心底渴望自身能够得到更大的提升,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挑战,如果企业不能了解员工这些“看不见”的真实想法的话,他们就不能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和满足感,甚至会认为自身价值未被实现,紧接着会给企业带来各种不能预期的负 面影响。 本文以了解员工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从心理契约管理的角度来研

究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实例,并以此为基础找出对策,改进和提升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而展现心理契约,对组织的影响,并找出合理 利用心理契约的方法。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正式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虽然这不是有形的契约,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企业清楚地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与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而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愿望。其意思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即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实现他们的期望。反正,将会造成心理契约的违背,它将对员工的工作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最终导致员工绩效下降,离职率升高,严重地影响企业的发展。 二、理论基础 心理契约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是大多集中在西方的发达国家中。其中rousseau 提出的二维结构学说可谓经典,即将心理契约划分为“交易纬度”和“关系纬度”,为从心理契约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指明了方向。由于我国社会,文化及经济背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距甚远,陈加洲等学者在二维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结构,即“交易

有关企业文化执行力团队精神的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公司董事会以及公司同仁们给予我这样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我叫xx,来自xx房地产项目部,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xx是我家,发展靠大家》。 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农夫的梦想为什么永远是梦想?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说明了一个可以值得我们每一个员工深思的道理。因为他光有梦想却没有行动,成功的人往往都是赢在执行上,那么我们如何去有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呢?其实它也是离不开执行力。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是自己的职责,个人认为,高效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要注意三点: 第一,端正态度,培养执行力。在工作中我们需要端正态度,求真务实,培养执行力,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第二,拒绝借口,体现执行力。优秀的工作人员从不在遇到困难时寻找任何借口,而是努力想办法,克服困难去解决问题。正所谓不为困难找借口,要为成功找方法。 第三,注重细节,提升执行力。“想做大事的人太多,而愿把小事做完美的人太少”。只有脚踏实地得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以认真的态度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成就。所以,我们要提高有效执行力,及时跟进工作任务,才能促进公司长远发展。 古人云:勤俭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古人云:勤俭永无穷,坐食山也空。古人云了又云,意在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传家宝啊!这也是我们企业倡导“降本增效”的一项重要内容,降本增效,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承载着企业的发展与兴衰,人人降本增效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古人视勤俭节约为修身养性的基本原则之一,更视为治国安邦的至理名言。 作为xx的一份子,我们每个部门、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响应“降本增效”的号召,杜绝各种浪费行为,增强“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努力实现降本增效,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牢固树立节约无小事的意识,小的节约积聚起来和小的浪费累积起来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们倡议全体员工要从大局出发,从小处着手,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哪怕是一张纸、一支笔,一滴水,一度电……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使勤俭节约成为一种习惯。让我们一起来勤俭节约,争做降本增效、厉行节约的先锋。 大家都知道,大雁迁徙时总是结队而行,那么大雁为什么要编队飞行呢?动物学家们研究发现,前面大雁的飞行可以减少后面大雁飞行的空气阻力,当领头雁飞累了的时候就会发出信息,队列中另一只强壮的大雁就会自觉地飞上去替补。结果表明,大雁结队飞行的速度是单只大雁飞行速度的1.73倍。也就是说,借助团队的力量,大雁可以飞的更快,飞的更远。从大雁的身上,我们就能很清楚的知道合作的重要性,犹如我们昨天做的《坐地起身》游戏一样,它让我们尝试团队合作所带来的成功喜悦。 诚信,恒心,创新,聚心是我们的企业精神,其中聚心指的就是团队精神,我们每一个人在工作中都扮演这不同的角色,一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只有融入团队,只有与团队一起奋斗,借助团队的力量,去创造佳绩。总之,团队精神就是我

心理契约论文

高科技企业形象对人才吸引力的影响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实证研究 摘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应运而生的高科技企业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 顶梁柱。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而这些高科技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差别,除了在薪酬、升迁、奖惩制度等方面有差异,在对于与员工之间建立的“心理契约”上也有差异。本文通过对高校有意迈入高科技企业工作的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高科技企业与人才之间的心理契约的建立等方面的因素,以期为高科技企业树立正确的企业形象与合理的人才激励方式寻找新的方法。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人才吸引力心理契约 一、心理契约形成及研究的发展过程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这一概念最早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首先出现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由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最早提出,他在其《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使用心理的工作契约来描述下属与主管之间的关系,但没有给出清晰的界定和其适用的范围。1962年,“心理契约之父”Levinson将心理契约描述为“未书面化的契约”,是组织与雇员相互期望的总和。它被用来强调产生于双方关系之前的一种内在的、未曾表述的较模糊的期望(如工资)和意识中较模糊的期望(如长期晋升)。1973年,Kotter认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个体与其组织之间的一种内隐契约,它将双方关系中一方希望付出的代价以及从另一方得到的回报具体化。大胆的拓展了心理契约的研究范式及其应用范围。后来的学者Schein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他将心理契约划分为个体和组织两个层次。他强调心理契约是为明确书面化的东西,但在组织中却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论,产生了学派之间的争论。一派以美国学者Rousseau、Kraatz和Robinson等人为代表,强调心理契约是雇员个体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Rousseau提出,心理契约是对于雇佣双方相互责任与义务的认知,而组织作为契约的一方,只提供了形成心理契约的背景和环境,组织本身并不具备建构心理契约的认知加工过程。Robinson、Kraatz&Rousseau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心理契约是个体雇佣关系背景下对雇佣双方相互义务的一种理解或有关信念。这种信念指的是雇员对外显和内在的雇员贡献(努力、能力和忠诚等)与组织诱因(报酬、晋升和工作保障等)之间的交换关系的承诺、理解和感知,并被称之为Rousseau学派;Rousseau学派的概念界定明确,操作方便,开创了心理契约实证研究的先河。近些年来的心理契约研究主要是基于狭义心理契约概念从员工角度进行的。研究的内容涉及契约的结构、发展、变化、违背等多个方面。 国内学者陈加洲、凌文栓、方俐洛、李原、魏峰等结合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对心理契约进行了研究。刘军等沿袭了Rousseau学派的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契约是员工对其与组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创新思考 摘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校企合作中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必然的。本文旨在谈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性,通过校企文化的对比提出建设校园文化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融合 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已经明确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型实用人才。高职教育目标的提出已然明确要求高职教育要贴近社会和企业,为企业培养“下的去,用的上,留得住”的人才,但教育现状来看,不少高职生不适应这种教育要求。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校企文化对接已成不是新鲜话题。然而,如何让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良性地融合与渗透,促进高职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企业环境,是当前亟待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比较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 (1)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融性。它们都是在一定区域内一种隐性的潜在力量对本区域内个体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起着导向、激励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2)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同构性。两者均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其中精神文化又是各自文化的核心内容,均以对人的关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3)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具有对接性。高职院校以培养企业需求为导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从人才培养上来看,两者紧密相联、互为依赖。为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提高高职学生竞争能力,企业必须介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尤其是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融合和渗透,以期达到企业所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人才目标。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 (1)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校内外从事各种活动过程中形成一种精神、校风和环境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我们认为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校园课内外活动,活动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本质是培养优秀人才,核心功能是培育人。 (2)企业文化的形成载体是企业生存活动,活动主体是全体企业员工,企业文化本质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文化的核心功能是管理人,因为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员工创造的。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的对接性是两种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理论依据。当下高

员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

员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 尊敬的女士/先生: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与本问卷调查! 这是一份关于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激励机制的学术问卷,调查对象为企业内的知识型员工。调查所得数据纯属科学研究之用,并不会被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本调查完全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您个人的回答将会受到严格的保密,不糊涉及到您和企业的利害关系,请您在回答时不要有任何顾虑。请用红色底纹选中您所认可的选项。 第一部分 1. 性别 A. 男 B. 女 2. 年龄 A. 20—25 B.25—30 C.30—35 D.35以上 3. 教育程度 A . 初中以下 B. 高中或是中专 C. 大专 D. 大专以上 4. 工作类别 A . 研发工作 B. 营销工作 C. 管理工作 D. 专业性工作 5. 您个职级 A.高级管理人员 B.中级管理人员C.初级管理人员D.普通员工 6. 您为该企业服务的年限 A. 1年以下 B. 1—3年 C. 3—5年D. 5年以上 第二部分 本部分是关于心理契约中组织对员工的责任。以下问题由左到右分别为非常重要到完全不重要,请按照您认为的重要程度进行选择。 1. 良好的培训机制,充足的培训机会 □ □ □ □ □ 2. 公司有合理的晋升制度,能提供晋升机会 □ □ □ □ □ 3. 工作富有挑战性和兴趣 □ □ □ □ □ 4. 明确的职业规划 □ □ □ □ □ 5. 能够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 □ □ □ □ □ 6. 领导关怀员工的个人成长与个人生活 □ □ □ □ □ 7. 拥有胜任工作的同事 □ □ □ □ □ 8. 获得同事的信任和尊重 □ □ □ □ □ 完全不重要 不太重要 一般 比较重要 非常重要

企业文化与人文管理

企业文化与人文管理 进入8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得国际间竞争加剧,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差距逐渐变小。因此,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传统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市场多变的需要。企业文化与人文管理悄然兴起,成为企业管理的新模式。 一、人文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升华 人本管理,强调在企业管理中要以人为本,管理的对象主要不是物,而是人,管理者也是人。因此,企业管理主要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动人的一切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处理好经理人员和生产人员之间、高中层经理人员之间,以及不同工序、岗位的生产人员之间的关系。无论管理现代化还是管理科学化,都是用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制度,通过对人的管理和培训,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力资源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实现效益最大化。在社会主义企业里,人,无论是决策人员、高中层管理人员,还是生产人员,都是企业的主人,是有意识、有理想、有道德、有精神的人,是在一定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人。因而,企业管理不仅要以人为本,而且要以德育人,要依据人的伦理道德、文化修养来调剂人际关系,培育人的灵魂,

提高人的素质,发掘人的潜力。因而,企业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的人文管理。 人文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本管理理论的超越,它不仅重视人,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而且强调用文化(包括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思想观念)来开发人力资源,不仅把人看作生产的中心、管理的中心,而且把人看作企业的主人、管理的主人;不仅重视人力,更重视人才;不仅重视人的体力,尤其重视人的智力、灵魂、首创精神。人文管理体现的是对人的重视和激励,因而能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人文管理力图塑造协调的人际关系,从而创造出极大的群体合力。协调的人际关系能够增强企业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促进他们的集体主义合作精神,从而有效地消除企业内部的相互冲突和系统内耗。人文管理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中那种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着眼点的短视行为,更加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因而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与传统管理方式相比,人文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软管理。软管理是相对于硬管理而言的。硬管理是指在一套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的指导下,制定严密的生产经营计划,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建立严格的符合工作生产要求的规章制度,然后由管理者去监督计划的执行,维护机构的运转,保障规章的遵守。软管理恰恰相反,它注重对人的管理,注重宽松和

员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

员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 尊敬的女士/先生: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与本问卷调查! 这是一份关于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激励机制的学术问卷,调查对象为企业内的知识型员工。调查所得数据纯属科学研究之用,并不会被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本调查完全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您个人的回答将会受到严格的保密,不会涉及到您和企业的利害关系,请您在回答时不要有任何顾虑。请用红色底纹选中您所认可的选项。 第一部分 1.性别 A.男 B.女- 2.年龄 A.20-25 B.25-30 C.30-35 D.35以上 3.教育程度 A.高中及以下 B.大专 C.本科 D.硕士及以上 4.工作类别 A.研发工作 B.营销工作 C.管理工作 D.专业性工作 5.您的职级 A.高级管理人员 B.中级管理人员 C.初级管理人员 D.普通员工 6.您为该企业服务的年限 A.1年以下 B.1-3年 C.3-5年 D.5年以上 第二部分 本部分是关于心理契约中组织对员工的责任。以下问题由左到右分别为非常重要到完全不重要,请按照您认为的重要程度进行选择。 1.良好的培训机制,充足的培训机会 □ □ □ □ □ 2.公司有合理的晋升制度,能提供晋升机会 □ □ □ □ □ 3.工作富有挑战性和兴趣 □ □ □ □ □ 4.明确的职业规划 □ □ □ □ □ 5.能够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 □ □ □ □ □ 6.领导关怀员工的个人成长与个人生活 □ □ □ □ □ 7.拥有胜任工作的同事 □ □ □ □ □ 8.获得同事的信任和尊重 □ □ □ □ □ 9.融洽的工作氛围 □ □ □ □ □ 完全不重要 不太重要 一般 比较重要 非 常重要

浅谈心理契约

企 业 经 营 管 理 论 文 浅谈心理契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心理契约是维系组织和成员关系的。理纽带,是维持和发展员工与组织关系的内在力量。充分发挥心理契约的作用,重视心理契约的构建,对于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组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契约;员工;管理;期望;激励 一、心理契约的内涵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它虽然不是一种正式的契约,但它却发挥着正式契约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是当一个员工加入企业时,同企业实际上签订了两份合同,一份写在纸上——雇佣合同,一份写在了心里——心理契约。 虽然“心理契约”只存在于员工的心中,但它的无形规约却能使企业与员工在动态的条件下保持良好稳定的关系,使员工视自己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将个体的发展充分整合到企业的发展之中。所以,只有充分把握心理契约、参与员工EAR循环过程的始终,企业才能创造出永远充满活力的组织。 二、心理契约的特点 (一)可预测性 a.可预测性是心理契约得以建立的前提。在人际交往中,双方行为的可预 测性,是建立在信任关系之上的。只有建立了信任关系,双方才能对彼此关系的走向进行预测,也才能真正建立心理契约。 b.心理契约的建立使这种可预测性得到强化。心理契约的达成乃至实现是 一个员工和企业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双方可能达成较多的心理默契,这样双方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近,工作中也更容易达成默契。

c.心理契约的危机是可预测的。在与企业关系上,员工往往要求企业制度规则保持一定的公平性和连续性;在与领导的关系上,员工往往期望领导是值得信赖的,如果员工认识到自己对企业和领导的期望是不现实的,往往容易出现心理契约的危机。企业可根据预测作好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以防止心理危机的出现或减少损失。 (二)主观性 心理契约没有正式的文字记录,而是以心理期望的方式埋藏在契约双方的内心深处,期待着对方去理解、估测。由于这种心理期望是一种主观感觉,个体对于他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有自己的体验与见解,这往往就会造成自己的期望与企业的理解不一致。 就员工来说,员工对企业的期望,不仅取决于企业的相关管理政策,而且也受到自身因素(如个人经历、心理特性等)的影响。很多员工在工资福利、培训、晋升等不同方面对企业寄不同的期望,这就意昧着心理契约有着很强的主观性。 (三)不确定性 正式契约的内容、职责、权利都是明确固定的,不能随契约一方的主观意愿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而心理契约的本质是一种心理期望,它会随着工作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体心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人们在一个企业中工作的时间越长,心理契约所涵盖的范围就越广,同时在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中,相互期望和责任的隐含内容也就越多。这也使心理契约的内容具有更大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 心理契约不像正式契约那样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把彼此的要求、期望明朗化、公开化,也不可能用书面形式记录在案。心理契约往往只能以自己的“心”为“秤”,用“感觉”来“衡量”。 (四)动态性

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

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本质也在不断地变化。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根据社会的进步的需要,企业在今后的运作中就需要创造自己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有了一种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那就体现了企业的精神面貌、经营理念、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法和行为规范。 本公司“关注人、尊重人、欣赏人、发展人”的企业特色,体现出“科理德”的企业文化:“以科学理念进行管理,以道德理念履行职责。以人为本、以勤为尊、以忠为荣、以诚待人。” 在这种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可以组织起一支优秀的团队:从员工到最高管理层,从生产到经营,精诚团结、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忠诚互信,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产工作中去。 在整个生产工作中我们提倡“参与、奉献、协作”的企业精神,这种精神是现代社会和企业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它是构成企业文化的基石。 与此同时,用科学理念去分析市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经营哲学思想,冲出企业到市场中去寻求客户(用户),去猎取人才,然后以真诚待人,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获得极大的收获和回报。

在此过程中,企业要坚守“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因为它是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它可以体现出“人的文化”的企业文化的实质。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把着眼点放在人上,达到凝聚人心、树立共同理想、行为规范,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塑造美好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目的。 综合以上内容得出一个结论:要创建一种好的企业文化,并使它能被所有员工所接受,那就需要建立一支凝聚战斗力的团队,而这支团队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将对企业文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那怎么样的团队能让人凝聚在一起而创造出与之相应的“团队精神”呢?这就需要企业的相关部门相互合作,共同培养有用人才,让有用人才发挥各自的才能,在企业文化的渲染下能凝聚周围的员工同心协力,共同建造一支优秀的团队。 这支团队要紧紧围绕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精神,必须具备“主观能动性、团结齐心性、进去向上性、忠诚可靠性”等特性。其中“忠诚可靠性”是最为重要的。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高低之分的,人的能力是不能确定一个人的本质和道德观的,只有人的忠诚度才能

心理契约在生活中的应用

心理契约在恋爱中 (摘要:查找了关于心理契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后,我觉得这个题目太太空,于是我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分析心理契约的影响,比如说恋爱中,这其实也是我一直疑惑的问题,我们如果在谈恋爱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一路走下去的呢?请随我进入下文)心理契约名词来源于美国的施恩教授。他认为个人与企业之间总是有一些内在的不成文的条件,比如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 企业中所流行的心理契约其实是组织中的一种现象,也就是不成文的规定,那么这种现象是不是也存在于恋爱双方中呢?这是我很好奇的一个问题。于是我开始寻找答案。 为什么一对情侣相处很好,为什么有的情侣却分手?我想这大概是存在于恋爱中的心理契约吧。 我所谈的是恋爱中的心理契约,企业中存在着明显的心理契约,例如雇主希望雇员忠诚,无私支持,服从,愿意加班,保守组织机密,稳定,职业化,规范化,守纪律,接受职位变化…………雇员希望雇主给与高薪资,绩效奖酬,升职,有培训发展机会,工作稳定,人事关怀,专业对口…………这就是存在于企业中的心理契约,他没有来得及写上条约里,写进去显得繁琐,并且这种事情也很难说。于是呢这些隐形的契约现在都通称为心理契约,也就是说有这回事,但是呢不必写出来。恋爱中的心理契约,也就是说,我把恋爱双方与企业和员工进行替换的关系一样,以此说明心理契约在恋爱中的作用。我们谈恋爱是由于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我想每个人之所以选择这

个对象一定有其中的原因、而大部分的人被问起为什么你们为什么会和一个人谈恋爱时,大都会回答:就是喜欢。其实没那么简单!经过仔细考虑我发现其中是由一种心理契约的东西所连接着。这种契约形式是内敛的,没有说出来的。比如说对方的体格很壮硕,,容貌也很讨喜,长得是我喜欢的或胖或瘦的,是我喜欢的成绩比较不好的类型的,跟我的情况比较相符的但是很机灵什么的,或许是他有着和自己相同的兴趣爱好,比如说同样喜欢日本的动画,或者喜欢同一种乐器;或者是一种独特的气质,如很霸气,或者很温润…………这些都有可能是其中的原因,所以发现在这方面的心理契约呈现的形式将会对于我们谈恋爱将会有一些益处。这是恋爱初期我们所考虑的心理契约。我们谈恋爱到底对对方有一些什么样的心理期望呢? 我把恋爱的双方看成一个组织,心理契约虽然是内隐的,但是是组织行为中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心理契约的达成率的高低会对恋爱双方产生很大的影响。 对于男性来说注重外表更多,较少考虑女性的社会地位,才干和经济状况。强调双方性格爱好的和谐、感情的培养。对于女性来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期望一:直抒爱意。对于外向型女孩,与其论道,不如直抒爱意。追求外向型的女孩,须以强烈的强烈的爱情魔力吸引她,采用直爽的方式进攻,直抒胸臆。用感情战胜理智,外向型的女人以其智慧的气质给人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所以接受爱的机

孔子儒学与企业文化

孔子儒学与企业文化 有人问我,传统道德的内容是什么?我告诉他两个字:“和谐”。 为什么会是“和谐”两个字?这得要从“道德”两个字的涵义说起。什么是“道”?自然规律是道,社会人性的规律也是道。什么是“德”?德通得,有获得的意思,通达的意思。它包括了三层涵义:认识规律是德;遵守规律是德;更重要的一层就是,主动维护各种规律的和谐更是德。 老子是中国的人文祖先之一,他为后人著了一本《道德经》,这就是老子《道德经》的通篇内容。当然,这是我潜心研读老子《道德经》,最终得出的结论和定义。是不是这么回事,可供方家推敲。 或许有人会问,你说老子的《道德经》我们知道。可你要讲的是孔子儒学,她跟现代企业文化又有什么相干? 据我所知:当今时代,没有哪个企业,不争先恐后的,做自己的企业文化。可稍微好一点的企业文化,无一不是反射孔子儒学之光。尽管《道德经》系老子所著,可儒家思想的道德,比老子的《道德经》来的更加系统和丰富。因此,在现实中,每个企业对她更需要。 更因为我深信:自已有这个能力,能以现代鲜活的生活语言和哲学语言,诠释孔子儒学,同现代企业文化的源流关系。 如果你要问,孔子的儒学跟现代企业文化又有什么相干的话?那您就不懂了。这里我要告诉您:他不单是一个相干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事关,每一个企业最终前途的大问题,也是一个事关,国家经济稳健发展的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事关,每一社会公民,最终切身利益的大问题。因为,你不知道为什么,而我知道为什么。所以,请您听我向您慢慢道来:今天的人们很讲实惠,当然时间也很宝贵。也许有人问我:我们来听你的演讲,到底能得到哪些好处?我在这里提前告诉大家:你将得到一个完美和谐的世界观。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的内容。 有了这套完美和谐的世界观,就能帮你解除心中的许多困惑,找到各种久久沉淀在你心中,许多社会问题的病根;煅炼你辨别是非的能力,促成你识别病灶的原因。从你和我自觉的做起,带动整个社会的进化。才能解决和防范问题的出现,让你和我共同获救,也让你我的子子孙孙,永世受益。 第一,你是一个企业老总,我知道你成天都在困惑什么问题? 你的得力助手,有些人,甚至是你对他恩重如山。为什么他会拆你的台?挖你的墙脚?卷你的货款?破坏你的网络?然后,另立门户开炉灶,和你打擂台? 在你心中深忧现代企业很难做,可你不知困惑的原因在哪里?你怨职工不听话,人前人后不一样;你怨业务员放不了手,货款到手就挪用;你怨有的人胆大更胡为,截留货款满天飞。 你知道为什么产品质量要天天讲,因为它是企业的生命线。可职工他不这么想?为了抢绩效,哪里管得了?产品投放市场总是出问题,搞得你焦头烂额,企业始终难以创优。你不知道为什么团队精神天天讲,可内部总是你争我斗?你说违反制度开除他,而岗前的培训花费,全泡汤。有些人开除不开除他无所谓,他比你还要狠。东方不亮西方亮,有奶便是娘。这样的人天天都在人才市场逛,下一个用他的企业,肯定会再遭殃。你说怎么去鉴别?他的谈雅风度比你强。 你到大学去要人,先看你报酬再跟你讲。普遍眼高又手低,下车间你跟他休张口。即便肯到你的企业去,好多人都是镀镀金,歇歇脚。其实,是他暂时不想掏钱住旅店,而且要吃饭。再到人才市场去要人,好多人只看他的简历表,毕业不到一年,就有三家抢。你以为他真是三家抢,其实,他在哪家都一样,试用期你不敢少他的钱,三个月以后出了门。所以在

浅谈基于心理契约的人力资源管理_

浅谈基于心理契约的人力资源管理_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毕业论文作者:网络收集下载前请注意: 1:本文档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下载之前请确认。 2:如果不晓得侵犯了你的利益,请立刻告知,我将立刻做出处理 3:可以淘宝交易,七折时间:2010-06-10 20:13:55 [摘要] 从心理契约的内容入手,分析了心理契约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并提出基于心理契约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关键词] 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 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任何一个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都是人才。能否注重和体现人的发展需求是组织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组织内部员工的成长和心理状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组织的改革和发展仅仅依赖组织和员工之间的经济性聘任契约已经很难最大限度地使组织内个人和他人在动态的条件下不断地保持良好关系,很难实现人力资源的自主能动开发,很难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种背景下,探讨由组织和员工共同建立动态平衡的“心理契约”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心理契约成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全新视角。这是最高境界、也是最为困难和重要的人力资源战略性激励管理。 一、心理契约的内容

现代社会生活存在各种各样的契约:经济活动中有各种商业契约,政治生活中有社会契约,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婚姻关系也是一种契约。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这个概念最早是由Lavinson等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认为心理契约是组织和员工之间相互持有的,用以表明组织和员工之间隐含的和未公开说明的相互间期望的总和。Kotter把心理契约定义为存在于个人和组织之间的,用以载明在彼此关系中双方所期望的付出和所得内容的一份内隐性协议。上述观点认为心理契约是组织和员工对于相互间责任和义务的期望。 心理契约的本质特征是对建立在承诺基础上的相互义务的主观感知。和经济性契约不同的是,心理契约一般是隐含的、个性化的、非正式的和知觉式的。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双向性。心理契约指的是一种员工对于个体和组织之间相互责任和义务的信念系统。二是不确定性。心理契约会随着工作环境以及员工心态的变化而变化。三是主观性。心理契约的内容是员工个体对于相互责任的认知,或者说是一种主观感觉,而不是相互责任这一事实本身。四是动态性。由于心理契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心理契约具有动态发展的特点。 二、心理契约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1.提高组织成员和组织双方的工作效率 在组织管理中,心理契约是组织实体和个体成员之间的互感耦合。组织的心理契约是组织和员工关系和谐的心理纽带,既是员工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