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以《阿甘正传》为例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以《阿甘正传》为例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以《阿甘正传》为例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0, 8(4), 580-587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fe10134291.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e10134291.html,/10.12677/ml.2020.84079

A Study on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A Case

Study of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Forrest Gump

Xinqiao Si, Su Cha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Received: Aug. 3rd, 2020; accepted: Aug. 17th, 2020; published: Aug. 24th, 2020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y and film and television, more and more foreign films and TV series have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ese markets. Therefore, subtitle trans-lation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aking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Forrest Gump as an exampl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Eco-translatology put forward by Professor Hu Gengshe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ilm subtitles in the film by the three dimensions adaptive transformation theory—“the linguistic dimension”, “the cultural dimension” and “the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so as to show the translator’s active selection and adap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operation.

Keywords

Eco-Translatology, The Three Dimensions Transformations, Forrest Gump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电影字幕

翻译——以《阿甘正传》为例

司欣巧,柴橚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收稿日期:2020年8月3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17日;发布日期:2020年8月24日

司欣巧,柴橚

摘 要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和影视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影视作品被引进中国,字幕翻译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本文以《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为例,在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下,运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的理论来分析影片中的电影字幕,从而说明在翻译操作过程中译者主动进行的选择和适应。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三维适应性转换,阿甘正传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s://www.360docs.net/doc/fe10134291.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电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随着全球影视业的蓬勃发展和大众审美的提升,大量国际影视作品不断进入中国市场,多元文化也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因此,高质量的电影翻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学者对电影翻译的研究涉足较少,过去的电影字幕翻译偏向于字句的直译,缺乏翻译理论的支撑。然而,现如今电影字幕翻译越来越受到译届学者们的重视。

近年来,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等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断引入生态学理念,并开展了相应的跨学科研究。在这些“跨学科”特性的翻译学领域里,“生态维度”的系统研究长期被忽略;另一方面,国内外运用自然生态的术语或概念谈及翻译研究,从总体上看,有关研究明显不足:一是散而不专,二是“引”而未“发”,三是狭隘单一,四是未成体系[1]。在全球生态文化学术思潮的影响下,翻译突破了语言研究和文化研究的阈限,开始尝试用生态科学中的“适应”、“选择”、“生存”和“淘汰”等视角来探讨翻译活动,构建生态翻译学。字幕翻译不仅涉及了两种语言结构的转换,也涉及两种文化意识的转换。同时,语言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载体,所具有的交际功能也不容忽视[2]。

美国1994年上映的电影《阿甘正传》作为一部励志经典佳作,不仅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而且还受到了广大观众们的青睐。影片背后涵盖了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对西方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影响,影片的字幕翻译更便于中国观众的理解,以使文化得到广泛推崇。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角度,分析这部电影的字幕翻译。

2. 生态翻译学

(一) 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胡庚申教授提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仍处于蓬勃发展中。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pective)。生态翻译研究范式以生态整体主义为理念,以东方生态智慧为依归,以“适应/选择”理论为基石,系统谈论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致力于从生态视角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Open Access

司欣巧,柴橚

本体进行综观和描述[3]。

由于生态翻译学涉及了“生态学”和“翻译学”两种学科,因此这也是一项具有跨学科的交叉研究([4], p. 11)。“生态学”被定义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生物学分支科学”,而现代生态学扩展到研究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逻辑关系。生态学是奠基于整体主义的科学,其研究方法强调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性;“翻译学”则是研究翻译的规律和艺术的学科[5]。作为翻译的一部分,翻译理论是对翻译实质、原理、过程和方法、标准等一系列翻译知识的理性认识和高度抽象([4], p. 11)。

这一理论主要包含了两大主要思想:其一是生态整体主义。生态整体主义(ecological holism)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护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3]。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个整合一体、和谐统一的系统,一种生态行为的产生会受到全局性的多因素影响,都是整体效应的体现。这种“整体综合”的生态译学整体观,既有利于在整体的翻译生态学中形成互利共进的关系,也有利于不同译论理念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相互借鉴,最终走向“整合一体”;

其二是适应与选择理论。这是借用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的原理,指的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为宗旨,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这一思想的具体特征:一是“适应”,即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而是“选择”,即译者以翻译生态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既要适应又要选择。适应中有选择,即适应性选择;

选择中有适应,即选择性适应,这一过程被描述为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3]。

生态翻译学是从翻译生态的视角出发,以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基本原理为基石,以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适中尚和”的经典智慧为依旧,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翻译理论[3]。“译者为中心”的理念也体现在“翻译即适应与选择”这一主题中——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面对范式危机以及生态学思潮的滥觞,中国学者最早基于“生态视角”开展相关翻译研究,建构了“翻译适应选择论”[6]。

生态翻译学所提倡的“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转换”翻译原则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原则上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度适应,继而依次作出适应性选择转换([6], p.129)。评判译文的标准是在保持文本生态的基础上,为实现译文能在新的语言、文化、交际生态中的“生存”和“长存”所追求的译文整合适应选择度。

所谓“多维转换程度”,即译品的“整合适应选择度”,首先看译者是否多维度地适应了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尤其是否做到了“三维”转换([7], p. 4)。因此,在文本适应性转换过程中,胡庚申教授将翻译方法具体落实在“三维”转换中,即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模式。在翻译中要进行多维度适应,注重追求译文整合适应选择度,继而做出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选择。

(二) “三维”概念阐述

根据生态翻译理论,理论和译语系统的文本生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翻译的过程不止是源语系统与译语系统之间语言文字的差别问题,而是源语生态与译语生态里的语言生态、文化生态、交际生态之间的:“差异度”问题[8]。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进行“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生态翻译学概括为“多维转换”,具体强调“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语言维关注的是翻译的文本语言表达,文化维关注的是翻译的语境效果表达,交际维关注的是翻译的交际意图[2]。翻译要保证源文本在译语中的平衡,则需要译者不仅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角度以源文本为基础进行选择性适应,还需要译者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角度以译文为基础进行适应性选择。

司欣巧,柴橚3. 电影字幕的翻译特点

电影是文化的载体,电影翻译在促进中西方文化跨文化交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电影翻译作为文学翻译之一,也适用于“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

字幕翻译是一种将言语或非言语的视觉和听觉的内容转换为言语视觉内容并增译在屏幕下方的一种翻译模式[9]。字幕翻译工作的核心就是将原文语境与译文语境进行意义的准确而有效的转换,实现不同文化背景的语境下表达者与接受者之间最完整的意义衔接,进而对电影内容的情感进行准确传递([10], p. 138)。由于字幕中的信息内容是与观众的视听感受一致,所以三者也应保持同步性。

由于时空因素的影响,电影翻译无法与文学文本一样给人们提供深入品味的机会,电影翻译要求简洁、及时和通俗易懂[2]。在电影《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中,影片中含有很多文化意义词,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中国观众在文化理解上存在偏差。因此,在处理这些文化词时,译者不仅要适应翻译的语言环境,还要考虑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问题,最终达到最高整合适应选择度;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也要关注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正确表达出源语中的含义,减少观众在影片理解上所花费的时间,从而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4.《阿甘正传》字幕翻译中的“三维转换”

“三维转换”翻译模式是基于适应和选择理念所提出的,分别指的是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下面选取电影字幕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一) 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11]。中英文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两种系别之间具有不同的语言特点,例如词法和句法方面的差异。译者应对两种语言的生态环境适应之后要在语言层面上进行翻译转换,达到源语和译语之间的平衡,提高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例一:

原文:You know? I want to be famous. I want to be a singer like Joan Baez.

译文:你明白吗?我想出人头地。我想当琼·拜兹那样的歌手。

Joan Baez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摇滚歌手。译文中进行直译,保留了原名称,但不管观众是否熟悉或了解这位歌手的知名度,也能得知珍妮想成为和她一样的人。另外,通过前文“出人头地”的翻译也可以使观众看出珍妮的梦想,不仅忠实了原文,也保留了字幕的文化内涵。

例二:

原文:Mrs. Gump: What does normal mean, anyway? He might be a bit on the slow side, but my boy, Forrest, is going to get the same opportunities as everyone else. He’s not going to some special school to learn how to retread tires. We’re talking about 5 little points here.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can be done.

译文:甘太太:“正常智商”是什么意思?他不就是反应或许比别的孩子稍微慢一点嘛!不过,我儿子阿甘一定要接受和其他所有人一样的教育,他绝不去什么特殊学校学习如何翻修轮胎。这不过是区区5分的问题,一定会有办法解决的!

由于阿甘的智商并未达到能上公立学校的标准,校长建议阿甘妈妈送他去上特殊学校,这里的“be going to”表示决心,表明阿甘妈妈决心要让阿甘接受正式的教育,而不能因为智商低被歧视。另外,“some”的原意为“一些、某些”,而这里是它的特殊用法,表示了阿甘妈妈对“残障学校(special school)”并不感兴趣,甚至带有蔑视的态度,从而更加表明她想要阿甘接受正式教育的决心,也体现了一位母亲

司欣巧,柴橚

对儿子深深的爱。

例三:

原文:You have to got to put the past behind you before you can move on.

译文:放下包袱,才能继续前进。

原文本该译为“你必须把过去抛在脑后,这样你才能继续前进。”但是在翻译中却省略了“you”,将“你要把过去抛在脑后”省译为“放下包袱”,这种翻译方法符合电影字幕中语言精练的要求,使台词结构简洁,言简意赅,具有感染力,也更便于中国观众的理解。

例四:

原文:A man: Hold on there, boy. Are you telling me you’re the owner of the Bubba Gump Shrimp Cor-poration?

Gump: Yes,sir. We got more money than Davy Crokett.

译文:一位男子:慢着,小伙子。你就是有名的巴布-甘普虾业公司的老板吗?

阿甘:我想是的,我们挣得比大卫·克罗克特还多。

划线部分“Davy Crokett”是美国19世纪的政治家和战斗英雄。他曾当选代表田纳西州西部的众议员,因参加得克萨斯独立运动中的阿拉莫战役而死。阿甘将自己与大卫·克罗克特对比是为了说明自己的捕虾公司知名度很高并赚了很多钱。字幕翻译在这里进行直译,保留了原文典故,忠实了源语也表现了阿甘的幽默。

(二) 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

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在于关于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10]。翻译的过程可以认为是通过语言,表达语言文化内涵的过程。电影中出现大量俗语和惯用语表达,这要求译者在适应原语生态中,找到相同的译入语表达。

例五:

原文:From that day on, we was always together. Jenny and I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

译文:从那天开始,我们经常在一起。珍妮和我形影不离。

豌豆和胡萝卜这两种食材,若是进行直译,原文会变成“珍妮和我像豌豆和胡萝卜一样。”中国观众很难理解原文的意思,但在美国的文化中,豌豆和胡萝卜这两种食材一原一方,一绿一红,用于主食的点缀,可引申为“形影不离”的意思。在这样的情况下,翻译显得生动有趣,更具有趣味性,也暗示了珍妮和阿甘之间的亲密关系。

例六:

原文:Every room was filled, with travelers, you know, folks living out of their suitcases and hat cases, and sample cases.

译文:每个房间都住满了旅客,这些人带着行李箱子,还有帽子箱子,还有样品箱子。

“living out of their suitcases”这句话源于美国的俚语,意为“在外奔波的人”。阿甘从小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把家里的空房出租用来赚取生活费,所以阿甘从小就见过很多形形色色的旅客。这里译者把“箱子”的源语文化形象保留下来,还原文化本意,更具有文化内涵。

例七:

原文:It made me look like a duck in water.

译文:它让我如鱼得水。

司欣巧,柴橚

划线部分是一个俚语,意为“如鱼得水”,这里“如鱼得水”这个词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表示阿甘与生俱来的乒乓球的天赋。要是通过字面含义直译为“水中的鸭子”会让中国观众感觉困惑和不解,因此翻译不仅保留了原语特色,也符合译入语观众的语言习惯。

例八:

原文:Forrest: “You’re a momma.”

Jenny: “I’m a momma, his name is Forrest.”

Forrest: “Like me!”

Jenny: “I name him after his Daddy.”

Forrest: “He got a Daddy named Forrest too?”

Jennt: “You’re his Daddy, Forrest.”

译文:阿甘:珍妮,你当妈妈了。

珍妮:对,孩子叫做福雷斯特。

阿甘:和我一样啊!

珍妮:他随他爸爸的姓。

阿甘:他爸爸和我叫同样的名字?

珍妮:你就是他爸爸。

在美国文化的背景中,有时父母会给孩子起一个和长辈一样的名字表示尊重和纪念,一开始珍妮并没有明说阿甘是孩子的父亲,而是用了隐喻性的文字来提醒阿甘,他就是孩子的爸爸。看到这里的划线部分,观众可能已经明白了,但是阿甘却没有理解珍妮言语的深层含义。因此,译文可以更加真实地塑造阿甘的形象,也制造出了幽默效果,同时还给观众传播了一些美国文化。

(三) 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到体现[10]。因此,翻译时应把人物的真实意图、情绪色彩等因素一并考虑在内。例如:

例九:

原文:I could eat about a million and a half of these.

译文:我能吃下无数块巧克力。

“Million”一词在美语中十分常见,划线部分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示数量,而不是翻译成具体数量,“阿甘说自己可以吃下一百五十万块巧克力”,用“无数块”一个泛指形容数量,就能更形象地表示阿甘对巧克力的喜爱程度,自己百吃不厌。对于源语观众而言,会心一笑即可理解,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却无法直接理解这种夸张用法。因此,用“无数块巧克力”就能贴切地突出源语本意。

例十:

原文:Our purpose here is to protect our black leaders from the racial on slaughter of the pig who wishes to brutalize our black leader.

译文:我们在此的目的是保护我们的黑人领袖,免得他们受到白种猪的袭击。

由此可见,美国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美国重要的社会问题,黑人的权利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限制。文中“pig”一词表示黑人对白种人的侮辱性称呼,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反映了语言表达者的政治立场。对中国观众而言,划线部分与源语的情感基调基本一致,只需要把原本的情景语义翻译出来即可,无需过多解释。

司欣巧,柴橚

例十一:

原文:Sometime later, for no particular reason, somebody shot that nice young president when he was riding in his car. And a few years after that, somebody shot his little brother, too, only he was in a hotel kitchen.

Must be hard being brothers.

译文:不久之后,不知什么原因,有人枪杀了这位不错的年轻总统,当时他坐着他的车。又过了几年,有人又枪杀了他的弟弟,这次他是在一个酒店的厨房里,做兄弟可真不容易啊。

美国总统接连遭遇枪杀,对阿甘而言心中十分震撼。最后一句的划线部分本意为“真是一对难兄难弟啊!”如果按照汉语的字面意思直接照搬,翻译显得太过直白,然而调整后的版本“做兄弟可真不容易啊”,更贴切地表示总统接连受到枪杀之后,阿甘心中的惋惜和遗憾,反映了男主的真实意图,同时在译文中也展现了交际效果。

例十二:

原文:Alright, his legs are strong, Mrs. Gump, as strong as I’ve ever seen, but his back is as crooked as a politician.

译文:他的腿很强壮,甘太太,是我见过最强壮的,但是他的背像政客一样弯。

阿甘小时候背部脊椎有问题,但是双腿却很强壮,这是医生在为阿甘戴腿撑的时候说的话。“crook”

本意为弯曲的,又有贪污、受贿等贬义的含义,这里医生一语双关,对政客进行了讽刺,揭露了政客的贪婪,婉转地表现了医生对政客的立场和看法。对于这样的双关词汇,中国观众无法直接理解,只有在翻译时找到对等的表达,也可在字幕上进行加注,不仅能够帮助观众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也可使源语文化的传播得到充分地显现。

5. 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艺术形式,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为国际交流提供了便利,字幕翻译对译者也更具挑战。在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电影翻译者不仅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在文本转换过程中,还要深入了解文本背后的含义,进行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层面的适应转换,提升字幕翻译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达到影视交际的目的。本文结合胡庚申教授的三维适应性转换,通过对《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分析,语言维主要以词法和句法的转换为基础;文化维下的俚语和惯用语转换主要运用于文化内涵的解释和转换的基础上,针对文化方面;而交际维下的转换主要关注双语背景下的交际意图和人物心中的真实目的,综合考虑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背景,既有利于文化传播,又保留了双语特色。然而,这三种维度在字幕翻译中的实际效用,译者不仅要遵守字幕翻译的原则,而且还在统筹考虑字幕翻译下的语境,更多是直接与电影场景和背后的文化语域相结合,凸显出字面翻译下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便于译入语观众的理解。本文不仅为影视字幕翻译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参考,还为更多优秀的外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文化导向。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20jbkyxs01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自由探索项目(2019jbkyzy034);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项目(Y20190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胡庚申. 翻译研究“生态范式”的理念建构[J]. 中国翻译, 2019(4): 25-26.

[2]宋安妮. 论电影翻译中的“三维”转换[J]. 电影文学, 2013(14): 151-152.

司欣巧,柴橚

[3]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 建构与诠释[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

[4]胡庚申.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 上海翻译, 2008(2): 4.

[5]王春林. 科技编辑大字典[M]. 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1.

[6]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7]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J]. 中国翻译, 2008(6): 11.

[8]宋志平, 胡庚申. 翻译研究若干关键问题的生态翻译学解释[J]. 外语教学, 2009(1): 107-110.

[9]Gottlieb, H. (1994) Subtitling: Diagonal Translation.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2, 101-12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e10134291.html,/10.1080/0907676X.1994.9961227

[10]李静雯. 语境视域下《阿甘正传》字幕翻译研究[J]. 黑河学院学报, 2017(10): 138.

[11]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 中国翻译, 2011(2): 5-9.

英语影视翻译

1、下列不属于影视英语特点的是( ) 。 选择一项: a. 瞬时性 b. 通俗性 c. 简洁性 d. 语境性 3、I was messed up for a long time.译文:这些年我一塌糊涂。(《阿甘正传》) 选择一项: 对 错 4、压缩性意译策略就是指用更加简短的语句来表达原文的大概意思,但是容易增加字幕的压力。 选择一项: 对 错 5、审美价值首先要讲求炼字,炼字讲求音美,()也是英语片名中常用以达到音美的方法 选择一项: a. 头韵和押韵 b. 比喻 c. 尾韵 d. 节奏 6、电影片名的翻译中,直译是指保留原片名的语言形式和意义,包括用词、结构和修辞手段等,同时译文也和原文一样语言流畅。 选择一项: 对 错

7、在电影字幕的汉译中,下列不属于浓缩的是( )。 选择一项: a. 词汇缩减 b. 长句缩减 c. 加注 d. 压缩性意译 8、——秦王:区区亭长,辖区不过十里。——A Country Prefect over10 square miles! 此台词的翻译体现了( )方法。 选择一项: a. 文化补偿 b. 文化转移 c. 文化协调 d. 文化移植 9、电影史学家们把1895年( )确定为电影诞生日。 选择一项: a. 12月28日 b. 11月28日 c. 12月26日 d. 11月26日 10、——(And) he was so embarrassed;his cheeks turned completely re ——他羞得满脸通红。此台词的翻译使用了( )。 选择一项: a. 词汇缩减 b. 长句缩减 c. 加注 d. 压缩性意译

王佐良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第22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2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3 96 文章编号:1008-8717(2013)02-0096-03 王佐良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曹 芳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14) 摘 要:王佐良先生是我国外语界的老前辈,对外国文学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也建树颇多。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这一全新的视角来诠释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想。文章认为,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看,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想同样体现了生态翻译学思想: 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翻译过程的“汰弱留强”;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以及译品生命的“适者长存”。 关键词:王佐良翻译思想;生态翻译学;五方面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我国著名的外国文学评论家,同时还是翻译家、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以及作家与诗人,是一位“文艺复兴式的 人”[1] ,译著有《苏格兰诗选》、《英国诗文选译集》,Thunderstorm(曹禺《雷雨》英译),《培根散文先译》,弥尔顿的《失乐园》,蒲柏的《道理》,雪莱的《奥西曼提斯》、《哀歌》,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及鲁迅的《论语一年》等。王先生对我国的翻译事业不仅在实践方面做出了许多的贡献, 而且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提出了独到的翻译见解。他的这些翻译主张不仅指导着他自己的翻译实践,对我们现在翻译学习者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 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理论来诠释王佐良的翻译思想。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申教授于2008 年在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论本质进一步挖掘与升华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关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互动的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它是以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类似性和同构性为基础,以生态学的整体观为方法论,以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和翻译生态体系等做出了新的描述和解释。翻译界普遍认为,生态翻译学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将有助于译界重新审视和解读各种翻译现象 和翻译思想。[3]除此之外,译界学者认为,翻译适 应选择论是“译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基于这种认识,本文研究期望有助于审视生态翻译学解释翻译现象的适用性;更重要的是,或将有助于对王佐良翻译思想和学术价值做出更进一步的探寻和挖掘。[4] 一、王佐良翻译思想的生态“和谐统一”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个整合一体的、和谐统一的系统。或者可以说由于翻译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那么这个系统中的每个子系统也应当是和谐统一的。[5]纵观王佐良的一生,无论是他在英国的进修时兢兢业业的学习态度和新中国成立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报效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他在翻译实践中体现出的翻译思想都能体现出这种“生态‘和谐统一’”理念。 王佐良既是翻译理论家又是翻译实践家,在他身上很好地体现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在他的翻译论著《翻译:思考与试笔》(1989)的内容体系也充分反映了他的理论与实践统一观。他在《词义、文体、翻译》一文中明确地指出了两者的统一关系:“近年来有两个方面的发展, 值得引起翻译界的注意。一是翻译的规模越来越大, 质量也显著提高, 而且这是中外皆然, 已经成了一种世界性的现象。二是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见解, 可能会对讨论翻译问题有点帮助。”[6]文中王先 收稿日期:2012-12-17 作者简介:曹芳(1989—),女,湖南郴州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11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 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英语,字幕,电影]浅谈英语电影字幕翻译

浅谈英语电影字幕翻译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与深入,一大批优秀的外国影片被引进到中国,受到人们的喜爱。大量国外影片的引进,带动了英语字幕翻译需求的增长,然而,关于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的标准始终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由于影视作品是剧作者根据自身生活的经历或经验创造而成,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其语言对白具有不同于其他文体的显著特点。因此,在对英语电影翻译时,应把握住其特点进行翻译。 二、英语电影字幕的语言特点 1.口语性 以剧情为主的影视作品一般主要是靠角色之间的互动来展开情节,这种互动一般以对话来呈现。既然是对话,就是生活中浅显易懂的日常口语,即简短、直接、生动,并且含有较多的非正式语及俗语等。 2.文化性 著名翻译家Nida 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相应的文化中找到。译制片本身就属于艺术的二度创作,目的就是向目的语观众介绍国外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3.服务性 英语字幕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与影视作品的画面、声音等结合在一起才具有意义。如果把一段字幕抽取出来,单看其内容,是无法了解其真正涵义的,而其最终目的决定了字幕的服务性的特点。 4.时空受限性 既然字幕不可能独立于画面和声音而存在,这也就决定了其在时间停留和空间安排上都受到限制的特点。一方面,它不可能像书本上的文字一样长久停留在同一处,静止不动。随着与其语境相吻合的画面和声音的消失,它也必然消失,被下一句字幕所取代,即字幕瞬时性的本质。另一方面,字幕的空间存在也受到较大限制。影视剧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其图像与声音的完美结合。字幕作为并非必要的一种后来添加物,其存在的前提便是不能对画面的整体视觉效果造成较大的破坏。因此,字幕的排版也必须符合审美标准。 三、字幕翻译常用方法 1.直译法 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重叠的,所以原语言观众和目的语观众有相同或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研究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摘要】影视翻译者们几乎把“整个世界”搬到中国观众眼前,将世界范围内的优秀影片引进中国。中国广大的电影观众对新鲜事物有着饱满的热情,与此同时,培养一种健康向上的审美心态、获取一种愉悦的审美感受是十分重要的。随着电影业的繁荣发展,电影字幕翻译也被提升到一个较高的位置。 【关键词】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一、前言 我国着名学者钱绍昌曾明确地指出:“译制片受众(观众)的数量远远超过翻译文学作品受众的数量,但与之相反,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却远不如文学翻译”。总的来说,我国的影视翻译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 二、“信、达、雅”翻译标准新用 严复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首次提出对中国乃至世界翻译产生重大贡献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很多人认为严复所提出的“雅”破坏了“信”和“达”,从字面上来看,的确如此,因为仅仅为追求译文本身的古雅而脱离原文,这样的做法本身极具挑战和危险性,但是从积极乐观的一面来讲,严复的翻译标准极其重视润饰,这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关注的,这为后来的翻译美学研究奠定了理论

基础,启发大家在越来越重视美感的时代用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追求译文美感。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之所以多年来没有被翻译界抛弃,是因为这简明扼要的三个字把翻译的精髓总结得淋漓尽致,尽管时代赋予了翻译新的意义,但是对严复翻译标准的运用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运用,由于受到电影故事背景、情节、文化内涵以及观影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翻译标准必须被赋予全新的内容和要求。 三、“意境说”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翻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着名的翻译大家严复、鲁迅、瞿秋白等前辈将翻译提升到了文学艺术的高度。而中国文学艺术着意追求超越客观形象的神韵意味,将自然形象当做表现内在神情气韵的媒介,因而形象刻画并不是中国文学艺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第29页,《中西比较诗学》)。在这样的背景下,“意境说”在英语电影字幕翻译中就会有很大的运用空间,就可以从形式文采美的角度对字幕译文进行深度润饰,使观众通过颇具美感的字幕译文领略电影本身的魅力,进入精彩纷呈的电影世界。 1.偏重于主观的主客观统一。任何文学艺术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而我们所谓意境,就是意与境浑,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31页,《中西比较诗学》)而非仅仅局限于主观论断。在英语电影字幕翻译中,要注意主观的意

生态翻译学理论纵横

生态翻译学理论纵横 【摘要】基于伟大科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论和适者生存论,清华大学胡庚生教授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生态翻译学主要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翻译。把翻译活动放到整个生态环境中去。生态翻译学有其自身的理论背景,哲学基础以及原则方法和内容。它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译者的中心作用。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过程是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的过程。 【关键词】生态环境;理论背景;翻译过程 1、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背景 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生教授首次提出,且自2001年以来他连续多次发表了数篇关于生态翻译学的文章。2004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翻译适应选择论》。“该书以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中的‘适应与选择’为主线,构建了一个极富解释力的翻译理论框架,提出了一个新的综观翻译活动的宏观理论视角”。 [3]2005年7月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的关于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的学术研讨会上,作为大会主席的胡庚生将翻译的生态环境研究作为本次大会重要的议题,号召全体参会者学习研究翻译的生态环境。“生态翻译学‘正在引领许多学者了解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理论,领略生态视角翻译研究的强大解释力’”。[4]“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5] 2、生态翻译学的哲学基础 以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即适者生存理论为基础,胡庚生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是适应与选择理论。生态翻译学理论倡导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在这个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将所有与翻译的生态环境相关的因素考虑在内进行适应和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最核心的内容是“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最基本的法则是适者生存”。[6]一方面生物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又要接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如果我们将自然选择基本法则应用到翻译研究中,不难发现译者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译作也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两者也都必须接受来自于翻译生态环境的限制。 综上所述,翻译的过程应该作如下理解:翻译的选择可以分为两部分:对译者的自然选择和对译本的自然选择。这里所说的自然是指翻译的生态环境。“即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6]从自然选择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译者的作用和所处的位子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翻译过程的发展需要在发生变法。在第一阶段的生态环境中没有译者,而译者是要被生态环境选中。在第二阶段译者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译者而是已经适应了翻译的生态环境并且已经被翻译的生态环境所接受的译者。因此这时译者代表翻译的生态环境实施对译文的选择。“这里的译者具有动态的‘双重’身份:一方面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与制约,另一方

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

英语知识 影视作品字幕翻译是多媒体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中外翻译界的重视。电影字幕翻译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而且电影字幕翻译需要达到简单流畅的效果,这些特点客观上要求译者必须准确把握语句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电影要求呈现的语言效果。 电影字幕英译实际上是语言和文化同时转换的过程。通过译文,译者必须最大限度地向译人语观众直接传递有效信息,包括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影片中的字幕既能够体现讲话者的身份地位和社会背景,又能反映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主流文化。地域和文化上存在的差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语言共通性的实现,因此,天译时代翻译公司认为:在进行字幕翻译时,译者一方面必须认真考虑译语和源语在文化上的差异,同时还要考虑译文能否被译人语观众接受和认可。 小结:电影字幕翻译与一般翻译不同,必须经历从口语到书面语的转换过程,由于电影具有瞬时性的特点,往往又受到时空的制约,因此,无法在字幕上加注解释,所以,译者必须使用最简练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意思,才能使电影字幕翻译达到最佳的效果。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也就是说,应该先到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上去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是很少的。由于工作需要,绝大多数会议总免不了要建立若干个委员会、工作组、起草组等附属机构。这些机构往往在没有同声传译设备的小会议室里开会,这就需要进行即席传译了。遇到这种情况,所有搞同声传译工作的译员,都可能被抽调到这些附属机构中去担任即席传译工

生态翻译学理论探析

生态翻译学理论探析 文章介绍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背景,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的哲学基础。阐释了生态翻译学的主要内容: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翻译,把翻译活动放到整个生态环境中去;它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译者的中心作用;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过程是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的过程。 标签:生态环境;理论背景;翻译过程 一、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背景 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生教授首次提出,且自2001年以来他连续多次发表了数篇关于生态翻译学的文章。2004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翻译适应选择论》。“该书以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中的‘适应与选择’为主线,构建了一个极富解释力的翻译理论框架,提出了一个新的综观翻译活动的宏观理论视角”。 [1]2005年7月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的关于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的学术研讨会上,作为大会主席的胡庚生将翻译的生态环境研究作为本次大会重要的议题,号召全体参会者学习研究翻译的生态环境。“生态翻译学‘正在引领许多学者了解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理论,领略生态视角翻译研究的强大解释力’”。[2]“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導、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3] 二、生态翻译学的哲学基础 以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即适者生存理论为基础,胡庚生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是适应与选择理论。生态翻译学理论倡导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在这个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将所有与翻译的生态环境相关的因素考虑在内进行适应和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最核心的内容是“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最基本的法则是适者生存”。[4]一方面生物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又要接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如果我们将自然选择基本法则应用到翻译研究中,不难发现译者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译作也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两者也都必须接受来自于翻译生态环境的限制。 综上所述,翻译的过程应该作如下理解:翻译的选择可以分为两部分:对译者的自然选择和对译本的自然选择。这里所说的自然是指翻译的生态环境。“即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5]从自然选择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译者的作用和所处的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翻译过程的发展需要而发生变化。在第一阶段的生态环境中没有译者,而译者是要被生态环境选中。在第二阶段译者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译者而是已经适应了翻译的生态环境并且已经被翻译的生态环境所接受的译者。因此这时译者代表翻译的生态环境实施对译文的选择。“这里的译者具有动态的‘双重’身份:一方面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与制约,另一方面又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与操纵。”[6]“译者必须兼顾两头,

生态翻译学研究悄然而兴_胡庚申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1月/17日/第005版 前沿 生态翻译学研究悄然而兴 胡庚申澳门理工学院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外文系 翻译学以语言信息转换为“己任”,以促进人类跨文化交流为“天职”,总体上属于人文科学;生态学是以人类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构建整体、平衡、动态、和谐的环境为宗旨,总体上属于自然科学。基于此,生态翻译学则可谓两者联姻的产物。 由于生态翻译学有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有系统的研究内容,有配套的术语体系,又有生态整体主义的研究方法论等,因此,将其作为一个“交叉学科”。然而,就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生态翻译学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的一些概念来源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理解和类比,同时又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翻译学可以说是翻译研究的“关系学”,因为它关注翻译过程中各种元素关联的重要性、各种知识交集的多样性,以及多元思维的整体性。生态翻译学将其研究对象确定为“三者关系”——探讨“翻译群落”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考察翻译生态环境与翻译文本之间的关系,研究翻译文本与“翻译群落”之间的关系,即三者互动关系问题。生态翻译学依据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和谐的生态学原理和机制,用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和谐的眼光看待翻译行为,探讨“三者关系”,从生态学的视角描述和解释翻译中的“人、事”关系与翻译生态环境对翻译活动、翻译文本、翻译现象的影响和制约。 生态翻译学贯通了“译学”、“译论”、“译本”三个研究层次,初步形成了宏观译学架构、中观译论体系、微观译本操作的“三层次”研究的发展格局。在宏观的译学架构研究中,生态翻译学侧重在整体生态理性、翻译生态体系、“科际”整合研究。在中观译论体系研究中,生态翻译学致力于认识翻译本质、描述翻译过程、厘定翻译标准、回归“译有所为”。在微观的译本操作研究中,生态翻译学则着重于从不同的生态翻译学视角对生成文本的解读,主要是从宏观生态理念视角、整体生态体系视角、系统翻译理论视角、人际“翻译群落”视角以及整合适应/选择视角等探讨各种因素对翻译文本的影响。该三层次研究关联互动,实现了“三位一体化”,担纲着生态翻译学话语体系研究的主体。 作为一种后现代语境下的翻译理论形态,生态翻译学既是一种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又是当代翻译学理论研究的延伸与转型,反映了翻译学由传统单一学科视阈转向当代跨学科整合一体的发展趋势。 事实上,在当代“生态科学”是一门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学科,也是一门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终极意义的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翻译学研究有着扎实的哲学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1页共1页

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策略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饮食的角度看中西文化差异 2 哈代的女性观在苔丝中的反映 3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 4 《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困惑 5 浅论英文原声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6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7 谈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 8 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9 美国校园俚语发展的促动因素看美国的自由精神 10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 11 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对比及其根源分析 12 广告英语中委婉语的语用研究 13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14 谈英语中的性别差异及其文化内涵 15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6 Women’s Roles in the Family Based on the Bible 17 文化意识与语言教学 18 《嘉莉妹妹》中男女主人公命运的对比分析 19 Key Factors to Cause the Tragedy of Mariam 20 情景教学法在大学新生英语口语教学课堂中的实施 21 The Tragic Color of Tender Is the Night 22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商务索赔信函话语分析 23 从《嘉莉妹妹》看本性与理性的斗争 24 On China English as A Localized Variety of English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LT 25 论《弗兰肯斯坦》的叙事技巧 26 论委婉语与国际商务谈判 27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 28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英文新闻标题翻译的策略 29 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方法 30 Unavoidable Tragedy –A Case Study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31 电影名称的翻译特点 32 论《双城记》中卡登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 33 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34 简析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沟通 35 相同的追求,不同的命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比较 36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 37 从建立商务关系的角度对比中美商务礼仪 38 《女勇士》中的华裔女性形象浅析 39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 40 Reconstructed Motherhood in Beloved 41 礼貌用语中的语用失误

浅谈英语电影字幕翻译(一)

浅谈英语电影字幕翻译(一) 【摘要】随着近几年来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大量的外国影片被引介到中国,在娱乐人们眼球的同时,也促进着人们对于影片欣赏水平能力的提高。国外影片的引进,也刺激了另一个新兴领域—字幕翻译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探讨英语电影的字幕特点,以期提出一些翻译策略。【关键词】英语电影;字幕特点;翻译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与深入,一大批优秀的外国影片被引进到中国,受到人们的喜爱。大量国外影片的引进,带动了英语字幕翻译需求的增长,然而,关于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的标准始终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由于影视作品是剧作者根据自身生活的经历或经验创造而成,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其语言对白具有不同于其他文体的显著特点。因此,在对英语电影翻译时,应把握住其特点进行翻译。 二英语电影字幕的语言特点 1口语性 以剧情为主的影视作品一般主要是靠角色之间的互动来展开情节,这种互动一般以对话来呈现。既然是对话,就是生活中浅显易懂的日常口语,即简短、直接、生动,并且含有较多的非正式语及俗语等。 2文化性 著名翻译家Nida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相应的文化中找到。译制片本身就属于艺术的二度创作,目的就是向目的语观众介绍国外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3服务性 英语字幕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与影视作品的画面、声音等结合在一起才具有意义。如果把一段字幕抽取出来,单看其内容,是无法了解其真正涵义的,而其最终目的决定了字幕的服务性的特点。 4时空受限性 既然字幕不可能独立于画面和声音而存在,这也就决定了其在时间停留和空间安排上都受到限制的特点。一方面,它不可能象书本上的文字一样长久停留在同一处,静止不动。随着与其语境相吻合的画面和声音的消失,它也必然消失,被下一句字幕所取代,即字幕瞬时性的本质。另一方面,字幕的空间存在也受到较大限制。影视剧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其图像与声音的完美结合。字幕作为并非必要的一种后来添加物,其存在的前提便是不能对画面的整体视觉效果造成较大的破坏。因此,字幕的排版也必须符合审美标准。在长期的字幕制作实践中,字幕的外观效果形成了较统一的评判标准,字体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另外,每一句字幕的长度也受到限制。由于画面是一闪而过,字幕停留的时间较短,往往只有两三秒甚至更少,因此内容不能太多。同时,是否添加标点符号,哪些标点可以省略,哪些不能省略,这些问题也必须加以考虑。

以生态翻译学解读人名翻译

【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诸多西方读者的喜爱,因而有许多研究者已从顺应论等视角对其进行过研究。然而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的《红楼梦》英译本研究为数不多。因此,本文尝试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三维”转换角度对《红楼梦》中的人名翻译进行研究,以期能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人名翻译的适当建议。 【关键词】生态翻译;《红楼梦》;人名;霍克斯 0 引言 1 生态翻译学基本内涵 生态翻译学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其以生态学视角对翻译活动进行了“综观整合性研究”。第一,该理论指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08)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第二,译者主导着整个翻译过程,既制约了翻译生态环境又拥有选择与操控译文的权利,并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度的适应,继而依此作出适应性地选择转换,概括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胡庚申,2011)因此,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把握的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文的质量。 2 霍译本中人名英译的多维度适应探究 霍译本《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瑰宝便是对故事中四百多个人物角色的人名翻译。《红楼梦》中的人名主要有两种作用:一是体现人物的性格、社会地位;二是预示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因而本文试图从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角度对霍译《红楼梦》中人名翻译进行解读,以期引起读者更多关于人名翻译的思考。 2.1 语言维层面 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生,2011)霍克斯在翻译人名时,面对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人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对于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物,霍克斯采用了拼音音译的方法,比如贾珍(jia zhen)、薛宝钗(xue baochai);在翻译社会地位较低的奴仆的姓名时,采用了根据字面意思直译的方法,如袭人(aroma)。 用谐音命名人物是《红楼梦》的一大特色。如“贾雨村”谐音假语村。作者意指其后来不道德的行为。贾雨村有一定的抱负和才能,但家道中落,后因受到甄士隐与贾政的帮助做了知府。但做官后却贪赃枉法,陷害恩人。由上述情节可知,曹雪芹意指甄士隐与贾雨村“真”与“假”的对比。因此,在翻译其姓名时必须考虑作者要传达的丰富含义。霍克斯将其贾雨村直接音译为 jia yucun,甄士隐译为zhen shiyin,音译的方法很明显的突出了这一对比,相反如果意译就会破坏作者这样命名的意图。除此之外,霍克斯为了照顾西方读者的接受力,根据姓名中暗含的意义将姓名如实地翻译出来,如“娇杏”,原为甄家的婢女。在贾雨村来甄士隐家时,因两次被贾雨村看到,最终被贾雨村抚为正室夫人,这就是一种“侥幸”。霍克斯将娇杏译为“lucky”,暗含了娇杏原为婢女但最终成为人上人的命运。运用意译的方法翻译仆人的名字,既体现出故事中人物所处的社会地位及命运又使西方读者更易接受。 2.2 文化维层面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其强调的是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的差异。(胡庚生,2011)因此,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具有很强的跨文化意识,尽力通过翻译把语言中隐含的文化元素体现出来。《红楼梦》不仅是描写贾府的兴衰的著作,更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元素的集合,因此霍克斯在翻译过程中尊重了中国文化,将人名中暗含的文化元素,经过自己理解并最终传递出去,不仅使西方读者读懂了《红楼梦》也了解了中国文化。如在翻译“紫鹃”

电影字幕翻译的经验和技巧

英语知识 我们大多数中国人学英语的方法和途径就是翻译,使用英语的方法也是翻译。因此,我们要更多地从翻译学英语,学英语的过程中也要更多地做英语翻译,不论学员自身水平是处于初级,还是处于中级或高级。都要勤加练习才是。翻译贵在理解。只有理解了原文,才能使译文忠实于原文,才能使译文通顺易懂。而理解原文的钥匙便是原文的语境、功能、关联这三大要素:这恰好也是三条根本的语用原则。天译时代翻译公司准备了下面几个译例以及总结的短评。 1. You're a pal!(选自电影Presumed Innocent)你真够朋友/你真够哥们!短评:我看到电影字幕翻译是“你是一个朋友”,这句译文是判断或阐述,而原文是抒情(属于“表达类”言语行为)。可见,好译文要翻译出原文的交际功能。 2. I am ready to pop.(选自电影Liar Liar)我要爆炸了/我的肚子要裂开了。短评:这是对“还要吃点吗?”的应答,因此是礼貌拒绝的功能。那么,翻译成“吃不下了”、“再吃就要爆炸了”也算合格。根本不能像字幕那样翻译:“我准备引爆。” 3. I am in the book business.(选自电影You've Got Mail)我是做图书生意的/我是书商。短评:电影字幕翻译是“我在书生意里”,一是汉语不地道,观众不知所云;二是没有翻译出原文的功能:原文是介绍自己的职业,相当于“我是医生/教师”。 4. I owe you my life.(选自电影The Count of Monte Critsto)我欠你一条命/我这条命是你捡回来的。短评:电影字幕翻译是“我这条命是你给的”,岂有此理!命乃父母所赐。原文的功能是致谢。因此,若译为“我欠你一大笔人情”或“以后用得着我尽管说”也比“给”字句好些。 5. She never called me at home.(选自电影Presumed Innocent)她从不在家给我打电话/她不在家里跟我打电话。短评:电影字幕说是“她不跟我家打电话”。虽然英语语法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是根据剧情应该是“她在家……”。语言交际的推理要

翻译研究新方向—胡庚申著《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评介

翻译研究新方向—胡庚申著《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评介 摘要:在继翻译的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生态学—构建与诠释》的问世,为学界提供了研究翻译的新方法,引导着翻译发展的新方向—生态转向。该书总结了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的初始发展,以及生态翻译的“三层次”:译学、译论、译本,并对生态翻译学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层次”;生态转向 一、引言 《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Eco-Translatology-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以下简称为《构与释》)是由胡庚申教授所著,并且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成果,于2013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胡庚申教授曾作《涉外语言策略技巧》、《跨文化/国际交流语用研究》、《翻译适应选择论》等十余部专著,是国内外享负盛名的学者,为中国的外语研究、教学以及翻译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构与释》作为胡教授另一本著作《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续,由方梦之与许钧两位教授为其立序。“本书主要对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话语体系做了全景式的描述与诠释,进一步完善了理论范畴的建构,拓展了方法论,开启了生态范式的翻译研究。”中国生态翻译学研究从无到有,到不断发展,方兴未艾已经走过十年时间,方梦之言说《构与释》“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生态翻译学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又可视为一部生态翻译研究范式的宣言书。”(胡庚申,2013: vii)。作为中国学者“从无到有地构建一个全新的翻译理论体系”,“胡庚申教授能做到这一点,表明了他具有一种‘开发本土学术资源’的定力和拓荒创新的功力。”(胡庚申,2013:xiii)。而《构与释》无疑是生态翻译学领域和我国译学理论研究中的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内容简介 《构与释》主要由八章构成,全景式地讲述了生态翻译学的产生发展、核心精髓。对生态翻译学走过的十年之路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绪论探讨“生态翻译学的名与实”,对生态翻译学进行了综观性的描述。翻译学既是一门探讨翻译理论的科学,又是研究翻译艺术的学问。胡庚申指出,作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赏析1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鉴赏(一) ——————电影片名翻译鉴赏 课程目的: 电影片名的确定、选择并非无目的、 无原则,它是片商和观众之间相互沟通的 第一个直接的窗口。瘪脚的译名通常是见 词猜义或死译硬译的结果,常与影片内容 风马牛不相及。让学生欣赏鉴别各类电影 片名的译本。通过全面了解片名的来源及 其命名特点,引导学生翻译相关影片的片 名。 课程内容: 1.引导学生概括电影片名的特征 片名言简意赅,但信息量大,总摄全片内容。它们多以名词、短语、简单句出现,其中以短语居多。 2.列举一些令人印象深刻或夺人眼球的成功片名 Ghost(人鬼情未了);American Beauty(美国丽人);Windspeaks (风语者) 3.电影片名不同译本的鉴赏比对 Sound of Music“仙乐飘飘何处闻” VS “音乐之声” Ghost “第六感生死恋” VS “幽灵” VS “人鬼情未了 The Lives of Others “别人的生活” VS “窃听风暴” Pretty Woman “漂亮女人” VS “风月俏佳人” VS “麻雀变凤凰” Catch Me if You Can “逍遥法外” VS “猫鼠游戏” 4.电影片名翻译的要求(原则) 1)经济效益原则 就片商制片的目的看,他们不仅是借助电影这一艺术形式达到丰富人们文化生活,促进人际间的交流,还要赚取利润,也就是它必须产生社会经济效益。影片的经济效益常在于片名对观众的吸引程度,片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票房收入的高低。 ●如Sound of Music 在台湾曾被译为“仙乐飘飘何处闻”就令观众颇为不解。后该片被 译为“音乐之声”,已被广泛接受。一些奥斯卡经典影片如Waterloo Bridge译为“魂断蓝桥”也已成为经典之作。 2)信息原则 作为片名,虽然客观上要求简练、整洁,但一个字、一个词都包含有丰富的信息内容,使人一看便可猜出它属于哪类电影。 ●the Third Man 曾被译为“第三者”,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爱情旋涡里的三角恋,而本片 的第三者其实是指目睹一场凶杀的第三个目击者。原译名与实际内容相差极大。 3)体现文化特色的原则 影片是生活中或实或虚的反映,体现电影内容的片名自然而然也包含了很多文化因素,给翻译造成困难。体现文化内涵的方式多种多样。 ●如First Blood,是个习语,意为“首战告捷”,但一直被译为“第一滴血”。 4)艺术审美价值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摘要】本文简要地探讨了字幕的功能和特点,以及影字幕翻译的策略,从而更巧妙的把英文翻译成中文,帮助我国电影电影爱好者更好的欣赏英文电影。 【关键词】字幕翻译;归化;异化 由于跨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国产影视作品冲出国门,外国的译制片也蜂拥而入,令人目不暇接。动画片、文化片、惊险片、恐怖片等题材广泛,作品的产量逐年增加,涉及的人群更是男女老幼,皆可欣赏。影视翻译是一个新兴的翻译领域,尤其是字幕的翻译,更是不同于其他形式。电影字幕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其翻译的重要性随着国际交流日趋频繁而渐显突出。 1.字幕的功能及文字特点 字幕的功能显而易见:提供信息。但是字幕的信息功能有两个独特之处:一、字幕所提供的语言信息是和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密切配合的;二、字幕的语言信息呈递进式推进。第一个特点使我们认识到,字幕译者手上的工具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画面和声音照样可以成为他手上的工具,问题是怎样使他翻译出的文字和固有的视听信息所结合,共同实现信息功能。第二个特点就是相对于配音和同声传译等翻译方式而言的。 字幕是闪现在屏幕上的文字,不想书本上的字可供读者前后参照。这种实现信息功能的特定方式,对字幕翻译形成了另一个制约。译者必须保证这种递进式的信息的衔接和连贯,保证观众能以最少的努力获取最清晰的信息。 2.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2.1缩减法 由于字幕翻译是一种受限制的翻译,即其源语和目的语都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制约,因此与文学翻译相比,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自有其显著的特点。它在语言的逻辑性,艺术性,感染力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较之单纯的文学翻译,又有更高的通俗性和广泛性。因此影视翻译中的真正难点并不在于词汇或是文章的严谨缜密,而往往在于最普通最地道的语言。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采用缩减法。 影视媒体本身的特点是将字幕译者的操作置于种种制约之下。Mayoral,Kelly和Gallardo将字幕翻译的制约因素分为六类:时间,空间,音乐,图像,语音和口语。具体到字幕翻译主要涉及两个制约因素:时间和空间。时间指语言和图像的同步配合,字幕在这方面虽然不像配音那么严格,但是也必须在和源语话语大致相同的时间内完成信息传递。另外,每行字幕必须在屏幕上停留足够观众扫视的时间,一般以2至3秒为宜。空间指屏幕上可容纳的语言符号数目,字幕有时用两行,有时用一行,在字数方面不同国家也有所差别。《中国天津》中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国外公开课字幕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国外公开课字 幕翻译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外公开课的兴起,其字幕翻译良莠不齐,对于公开课字幕翻译研究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01年胡庚申教授提出生态翻译学理论,以“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为出发点,坚持“译者为中心”。本文是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公开课字幕翻译,以期给今后的字幕翻译者提供借鉴和翻译途径。 中国论文网/8/view-12933065.htm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公开课;字幕翻译 0 引言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对外交流的

不断加深,文化教育的交流出现了新方式――网络公开课。一些世界名校通过网络上传了相关课程公开课,既提供了学习的新平台,也形成了观看公开课的新去处。然而由于中西文化、语言的不同,大多数观众往往难以理解体会公开课的精髓,特别是涉及到文化内涵、修辞、俚语等的使用。因此,公开课字幕翻译的准确度和专业性就特别引人关注,如何在确保公开课课程专业性的基础上,让大多数观众可以理解课程也成为公开课字幕翻译研究的难点。而对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研究,可以为公开课字幕翻译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1 生态翻译学 2001年12月,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于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宣读相关论文研究,提出了“适应与选择论”的概念,随后将其发展成为生态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理论涉及生态学、翻译学等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主要借鉴了生态学的多种理论,特别是进化论中的

“适应与选择”论。胡庚申教授将其运用到翻译理论当中,提出了“翻译生态环境”的概念,如图1所示: 图1 翻译生态环境 从图1中可看出,翻译生态环境是一个由作者、原文、原语、译语、译者与语言、交际、文化、社会等相互联合、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 生态翻译理论学坚持“译者为中心”,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看出,译者为中心也就是强调译者的主导作用,即译者在翻译时,不断地适应和选择的一个过程。因此,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方法可概括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三维相互转换,另一方面译者也不断地进行着适应性选择,而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于翻译的影响都是直接作用于译者身上。 图2 译者为中心 2 公开课字幕翻译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的公开课字幕翻

实用英语 看电影 学翻译技巧

洛基提醒:英语学习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 翻译,这不是翻译家的事吗?至少是行家的职责呀!你可能会这样说。其实,翻译事业,人人有责。而且,我们大多数中国人学外语的方法和途径就是翻译,使用外语的方法也是翻译。因此,我们要更多地从翻译入手学外语,学外语的过程中也要更多地做翻译,不论是处于初级水平,还是处于中级或高级水平。 本文摘取13例外国电影的汉译,一是希望大家对翻译更感兴趣,二是希望大家从中得到翻译方法的启迪,以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大家考试(中级和高级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中的翻译。 翻译贵在理解。只有理解了原文,才能使译文忠实于原文,才能使译文通顺易懂。而理解原文的钥匙便是原文的语境、功能、关联这三大要素:这恰好也是三条根本的语用原则。下面请看译例以及我们的短评。 1. You're a pal!(选自电影Presumed Innocent) 你真够朋友/你真够哥们! 短评:我看到电影字幕是“你是一个朋友”,这句译文是判断或阐述,而原文是抒情(属于“表达类”言语行为)。可见,好译文要翻译出原文的交际功能。 2. I am ready to pop.(选自电影Liar Liar) 我要爆炸了/我的肚子要裂开了。 短评:这是对“还要吃点吗?”的应答,因此是礼貌拒绝的功能。那么,翻译成“吃不下了”、“再吃就要爆炸了”也算合格。根本不能像字幕那样翻译:“我准备引爆。” 3. I am in the book business.(选自电影You've Got Mail) 我是做图书生意的/我是书商。 短评:电影字幕是“我在书生意里”,一是汉语不地道,观众不知所云;二是没有翻译出原文的功能:原文是介绍自己的职业,相当于“我是医生/教师”。 4. I owe you my life.(选自电影The Count of Monte Critsto) 我欠你一条命/我这条命是你捡回来的。 短评:电影字幕是“我这条命是你给的”,岂有此理!命乃父母所赐。原文的功能是致谢。因此,若译为“我欠你一大笔人情”或“以后用得着我尽管说”也比“给”字句好些。 5. She never called me at home.(选自电影Presumed Innocent) 她从不在家给我打电话/她不在家里跟我打电话。 短评:电影字幕说是“她不跟我家打电话”。虽然英语语法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是根据剧情应该是“她在家……”。语言交际的推理要以最佳关联为原则。 6. That's the thing nowadays.(选自电影Liar Liar) 现在就时兴这个/眼下就流行这个。 短评:一女子对男友说及眼前的一件漂亮的时装,这句话虽然模糊但是不能译成字幕上的“现在就是这个东西”。 7. They zig. You zag.(选自电影Fair Game) 他们左,你就右/他们这样,你却那样。 短评:原文如同汉语的拆文解字,把zigzag拆成两个临时造词,表示不一致。不能把原文译为“他们这样‘之’字型,你却那样‘之’字型”。这样观众就云里雾里了。 8. I don't want us to end up enemies.(选自电影Presumed Innocent) 我不希望咱们闹翻/我不希望以互相为敌而告终。 短评:电影字幕的译文是“我不希望干掉敌人”。原文末尾虽然是成语化的简洁,但是根据最佳关联的原则还是可以推理为“闹翻”或“为敌”的译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