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创新

合集下载

文化跨界与交融——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的创新与传承

文化跨界与交融——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的创新与传承

文化跨界与交融———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的创新与传承摘要:音乐作为少数民族重要的精神载体,在以其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感动世人的同时也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了宝贵的历史财富。

文章以黑龙江流域内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柯尔克孜等10个世居本省的少数民族为窗口,一窥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的整体面貌,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如何更好地创新与传承这些民族音乐文化,寻求传承途径的探寻与拓展空间,将其发扬光大,以至流芳百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统音乐少数民族创新与传承哈尔滨石油学院/张建明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锐艺术研究 民族文化追索 2020·3“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

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魄”,文化能够跨越历史与时空,是一个民族的精魄,文化的多样性源于民族的多样性。

在黑龙江这片极具魅力特色的沃土上,生活着53个少数民族的人群,经过历时推演和变迁,形成了时代口口相传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

本文试图通过对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保护思索与研究,探寻更多元化的传承路径和发展模式,更好服务于保护该流域及地区的传统特色音乐文化。

一、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守护与拓展随着高科技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之间发生碰撞,或造成文化休克(即culture shock )等交流障碍,或产生文明冲突,全球文化的同质化倾向愈发严重,民间少数民族的文化正在遭受“无妄之灾”,其中,音乐这种在民间多数以口头方式代代流传的文化首当其冲。

纵览黑龙江全境流域,拥有着质朴粗犷、旋律平稳、铿锵有力,多采用八角鼓伴奏的信奉萨满教的满族音乐,汇聚了不同音乐类型、不同实际用途的雅乐、民俗音乐和宗教音乐的朝鲜族音乐,以口语化的说唱艺术“胡仁乌力格尔”为名称的蒙古族传统民间音乐,以及众所周知的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斡尔族的乌钦、鄂伦春族的摩苏昆、赫哲族的伊玛堪的曲艺音乐等等,都充分体现了传承保护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不与伦比的价值与意义。

文化自信与广西少数民族曲艺创新发展

文化自信与广西少数民族曲艺创新发展

文化自信与广西少数民族曲艺创新发展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广西是一个有着多民族文化、悠久历史和独特地理位置的地方,多元文化的交融以及少数民族曲艺的独特表现形式使得我们更加需发扬文化自信这一个精神核心。

广西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大区域,拥有壮、瑶、苗、侗等56个民族。

不同民族之间相互融合,共同建设着一个五彩斑斓的社会,蕴含着无穷尽的文化内容。

少数民族曲艺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西的曲艺形式主要有:柳琴、说唱、山歌等,不同少数民族曲艺有着独特的音乐调式、舞蹈动作及演唱方式。

在漫长的历史流逝中,这些曲艺形式逐渐发生了许多变化。

从传统的古老曲艺改革到近年的电视娱乐曲艺,广西的曲艺演变历经多年的努力而发展至今日。

文化自信是指对本民族文化“三自”(自信、自强、自立)的自觉认同,是民族自信心的核心。

广西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中的文化纷争与传承,需要更多的文化自信理念的支持与引导。

在面对现实的竞争和进步中,广西少数民族曲艺应当借助文化自信为其发展的核心资源,持之以恒的坚持自我风格的曲艺表现方式,把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美术等元素在现场创作中运用自如,以新的面貌登上大众文艺舞台。

例如,新一代的柳琴艺术家胡玲玲以较少演艺经验在各大文艺节目中,凭借其优美的演唱技巧和情感把握,毫不逊色地呈现出苗族音乐的韵味,并受到了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振奋了广大少数民族爱曲艺人的精神。

由于历史文化的演变和新媒体等多种因素的干扰,如今广西少数民族曲艺的市场受众压力和发展困境面临的挑战,让必须转型创新。

因此,要通过文化自信、创新的方式振奋少数民族曲艺艺术家的精神,不断吸引年轻艺术家与新血液的注入,积极探索多元文化表现手法,通过不断的创作摆脱陈旧的曲艺风格。

不仅要坚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而且应该注重对新文化的接纳与融合。

总之,文化自信是广西少数民族曲艺发展的重要引领思想。

我们需要倡导并贯彻文化自信的理念,才能在广西少数民族曲艺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略说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

略说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

略说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少数民族是指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居住的民族,他们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化交流与融合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与汉族有着长期的接触和交流,通过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互动,各民族之间相互借鉴、融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众多方面。

藏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使得藏传佛教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使得中华文明的清真食品和建筑在中国广泛存在。

二、科技发明与传播少数民族在科技发明和传播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蒙古族人草原上的悠久历史和特殊环境,培养了他们的骑射技艺,对中国的军事科技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汉时期,蒙古族的骑射技艺帮助中国统一了北方,开展了边疆的开发和防御。

蒙古族还在建筑、医学、农业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书法艺术由于各少数民族地区地理环境的不同,孕育了独特的文化与艺术形式。

藏族有着让人叹为观止的藏字艺术,其字形浑厚,墨迹流畅,融合了佛教和民族特色;蒙古族的古蒙古文书法也有独特的韵味,书写规范而潇洒。

这些独特的书法艺术为中华文明的书法艺术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范式,对提高中华文明的艺术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文学与语言少数民族在文学与语言方面也有较大的贡献。

少数民族地区丰富多样的民间传说、神话、史诗等,为中华文明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和艺术内涵。

壮族的桂林山水诗歌、布依族的苗疆歌谣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文明的诗词创作。

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字系统,如苗文、彝文等,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表现方式和思维方式。

五、民族建筑与工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和工艺也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藏族各地修建的寺庙、宫殿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雕饰艺术,为中华文明的建筑风格提供了新的元素和样式。

壮族的壮锦、蒙古族的蒙古地毯等传统工艺品也在中华文明的民族工艺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为文明的多样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理教学实践活动民族(2篇)

地理教学实践活动民族(2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地理教学实践活动为载体,探讨如何将民族文化融入地理教学,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引言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关注自然地理环境,还关注人文地理现象。

在我国,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将民族文化融入地理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素养,促进民族团结。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二、民族文化的传承1. 了解民族历史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各民族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形成、发展、迁徙过程。

例如,在讲述中国地理时,可以介绍各民族的起源、迁徙和分布,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2. 探究民族风俗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服饰、饮食、居住等。

例如,在介绍我国地理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节日庆典、服饰特点、饮食习惯等。

3. 传承民族艺术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各民族的艺术形式。

通过欣赏、学习民族舞蹈、音乐、绘画等,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讲述我国地理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民间艺术,如苗族银饰、藏族唐卡、蒙古族马头琴等。

三、民族文化的创新1. 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新民族文化。

例如,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研究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等,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2. 民族文化融入城市景观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民族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体现。

通过实地考察、摄影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元素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

例如,在讲述我国地理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元素在城市的建筑、雕塑、公园等方面的应用。

3. 民族文化教育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

传统节日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节日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节日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

这些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传统节日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保护和发展传统节日与少数民族文化,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节日的意义传统节日是人们在特定时刻庆祝和纪念的活动,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是人们对于自然、生活和社会的感悟和表达,是人们对于时间和生命的敬畏和庆祝。

传统节日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寄托。

它们通过庆祝和纪念,将人们的情感和认同感凝聚在一起,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二、传统节日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少数民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

传统节日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节日活动,人们可以了解和感受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传统节日与少数民族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三、传统节日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保护传统节日与少数民族文化,首先需要加强对于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尊重。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同时,要加强对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和展览,让传统节日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四、传统节日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传统节日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传统节日可以通过创新和改革,注入新的元素和内涵,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同时,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挖掘和发掘更多的文化资源,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五、传统节日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传统节日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不仅对于少数民族自身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整个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节日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广西壮族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壮族,他们的民歌不仅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文化和情感,更展示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创新发展。

本文将从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和创新发展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

一、艺术特色1. 壮族民歌的音乐特色壮族民歌的音乐特色主要表现在其曲调、节奏和表达方式上。

壮族民歌的曲调舒缓柔和,富有优美的旋律,充满了自然的韵味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节奏方面,壮族民歌以自然流畅的韵律为主,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壮族民歌还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著称,歌者常常通过特定的声音、音调和唱腔来抒发情感,使人感受到深厚的情感内涵和强烈的民族情感。

壮族民歌的歌词通常选自壮族古老的文学作品,如《侗族诗选》、《壮族诗歌选》等,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些歌词大多以壮族独有的民族语言创作,既展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又反映了农耕文化的特点,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人文情怀。

壮族民歌的表演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而备受瞩目。

在壮族的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中,民歌表演常常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载体,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壮族民歌的表演艺术通常以户外自然舞台为主,歌者们通过自己的歌声和身姿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使人感受到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交融之美。

二、创新发展1. 多元化的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壮族民歌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如今,壮族民歌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歌唱表演,丰富多彩的舞蹈、戏曲和音乐剧等形式也开始被融入使壮族民歌的艺术表现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2. 融合现代元素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壮族民歌也积极融合现代元素,使其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一些壮族民歌作品开始融入流行音乐元素,加入了现代音乐器乐和编曲手法,使其更具时代感,更受年轻人的喜爱。

为了更好地表现壮族民歌的艺术魅力和民族文化特色,一些地方开始将民歌表演与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将民歌表演场景化,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观众。

苗族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思路探析

苗族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思路探析

苗族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思路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苗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苗族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传统特点吸引着许多人的关注,成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的重要素材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加,苗族文化创意产品逐渐受到市场的重视和青睐。

苗族文化包括了苗族的传统服饰、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节庆习俗等多个方面,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苗族的服饰以绣花、银饰为主要特色,色彩斑斓、图案独特,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苗族的语言文字则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字形体优美、音韵悦耳,为文化创意产品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苗族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苗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结合市场需求,设计出符合当代审美和消费趋势的创意产品,不仅可以推动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可以为地方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本文旨在探讨苗族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的关键问题,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析苗族文化的特点和魅力,挖掘苗族文化中蕴含的创意潜力,探讨如何将苗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推动苗族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设计。

通过研究苗族文化创意产品的原则和方法,寻找适合苗族文化特点的创新设计方式,为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

通过案例分析和市场推广策略的研究,探讨苗族文化创意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和竞争优势,为今后苗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苗族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推动苗族文化创意产品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和启示。

1.3 研究意义苗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少数民族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深受人们喜爱。

在当今社会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将苗族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激发创新意识,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的双赢。

少数民族音乐物质文化的创新与继承——对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改良的思考

少数民族音乐物质文化的创新与继承——对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改良的思考
拉 、 、 乐器 有 百 种 之 多 , 们 形 态 各 异 、 色 鲜 明 , 各 自 弹 打 它 特 以 独பைடு நூலகம்特 的方 式 , 映 出 各 族 人 民 的 思 维 方 式 、 土 习 俗 、 美 情 反 风 审
的标准进行加键 以扩 展音 域 , 强音 量 , 增 规范 音准 , 而会 使 反 乐器本身 突出的个性 减弱 , 与乐 器改 良的初 衷是 背道 而驰 这 的 。因此 , 如何在保持云南少数 民族 乐器原 有音 色、 演奏 个性 的基础之上 , 运用现代乐器制作 技术 、 器学 的相关理论 对其 乐 进行改 良与理论 、 术创 新 已经成 为 民族 音乐 界 当前 的一 个 技
使我 国民族音 乐走 向世界做 出了积极 的贡献 。但是不 容忽 视 的是 , 时至今 E部分 云南 少数 民族 乐器 在音 量 、 t 音域 、 音准 等 诸多方 面依然存 在着 较大 的局 限性 , 器 的物理 属性 等方 面 乐
并 没 有 取 得 突破 性 的 提 升 。 另 外 , 乐 器 制 作 层 面 来 看 , 南 从 云 很 多 少 数 民族 乐 器 其 本 身 是 个 性 很 强 的独 奏 乐 器 , 果 强 行 如
关 键 词 : 乐 艺 术 ; 南 ; 数 民 族 ; 物 质 文 化 ; 器 ; 良 音 云 少 非 乐 改 中 图 分 类 号 :0 6 J2 文献 标识 码 : A
I no a i n a d nh rtn f M i o iy M usc lS s a e Cu t r n v to n I e ii g o n r t i a ub t nc lu e: A fe to o he I p o e e t o Re c i n up n t m r v m n fYun n M i rt u i a ns r m e t l na no iy M sc lI t u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创新
民族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文化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文化起源于创新,又靠创新而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各少数民族必须通过汲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整合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整合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文化范式向数字文化范式的转变,对民族文化进行综合创新,使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先进文化之林。

标签:民族文化;外来文化;文化全球化;文化整合;文化创新
文化,广义而言包括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及创造的全部成果。

这里,文化仅是指人类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即观念形态文化。

文化乃国脉之所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

文化是一种强有力的粘合剂,它将有共同地域、共同历史背景、共同社会心理和共同语言的人群联结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

文化是决定一个民族之所以存在的全部合理性与合法性之所在。

中国各少数民族文明源远流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民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除旧布新的过程,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不断前进的过程,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演进过程[1]。

各少数民族的先进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对传统文化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对外来文化在比较中引进,更需要努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先进文化之林。

一、对保护、创新、传承的再认识
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应该理解为: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使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实现顺利的变迁,使构成少数民族文化的各种文化要素能够完整的传承下来,并进一步发挥民族文化的潜在价值和优势,更好地适应现代社會的发展。

这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保护观,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应该坚持这一立场。

建立在这样一种认识上,就很容易看到,保护、创新和传承三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统一体,相互间的统一关系远远多于相互间的矛盾。

我们应该摈弃传统观念中对“保护”一词的理解,尤其是在探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时,更不能将一般意义上的“保护”用于这个层面。

不能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一般意义生搬硬套地使用于少数民族文化这一客体上。

所以保护不等于静止,更不等于维护落后,也不具有强弱的观念。

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应是一种动态的、中性的。

创新和传承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保护手段。

保护、创新、传承三者并不是相互孤立和对立的,而是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创新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陌生,但是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来说,它又具有超出一般意义的含义。

文化具有传承性,即文化的发展演变是一脉相承、承上启下的,没有哪种文化是突然产生出来的。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各种文化要素是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逐步积累的结果。

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各族人民在发展历程中不断积累的成果。

无论哪一种新的文化要素的出现,它总会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我们要创新少数民族文化,就要了解它的历史,把握它的实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创少数民族文化新的特色[2]。

二、在创新中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创新是促进发展的一种有效机制,但是创新并不一定就要排旧。

其实,任何的创新行为和结果,都是建立在原有基础之上的。

创新并不等于“标新立异”、“追赶时髦”、“崇尚华美”。

创新应是一种现实的追求和实际的效用。

创新的目的在于为了适应,为了促进发展。

因此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并不是要否定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用现代文化取而代之,而是要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和优良传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具有优势竞争力的文化要素,让其走入市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它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以此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何创新是关系到民族文化能否有效传承和保护的关键[3]。

第一,在旅游业的推动下,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民族村、民族风情园、民族博物馆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业和娱乐、消费等文化产业。

第二,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文化教育,以保证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第三,开发民族传统物质产品,使其再现于新的社会环境中,走入市场,带来经济效益,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再创造。

第四,通过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文化的创新成果才能更好地进入社会价值体系,并按照价值诉求与社会属性、经济规律与精神特点、物化性质与文明旨向等诸多方面的有机化、一体化运作,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面上发挥更广泛和更积极的作用。

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中,既要大力开发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又要保证民族文化的社会价值,决不能忽视民族文化的社会价值而片面地追求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

三、结论
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要解决好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关系,解决好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

少数民族文化创新是一项异常宏伟的工程,必须立足当前,谋划长远。

只要我们不断培养创新意识,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扎扎实实地积极工作,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有实力也有活力的少数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杨建忠.论民族地方高校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价值与方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0(10):69-72.
[2]张鸿雁,房冠辛.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城市建设[J].民族研究,2014(01):26-36+123-124.
[3]李美娴.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野下的民族传统文化创新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03):72-75.
莫万琢,1991.07.10,男,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2018.06即将毕业于武警警种学院,大五本科,武警警种学院学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