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语言中_马_的象征意味与文化背景初探_以中国成语与韩国俗语为中心

合集下载

《蒙古语中涉“马”谚语研究》范文

《蒙古语中涉“马”谚语研究》范文

《蒙古语中涉“马”谚语研究》篇一一、引言蒙古族,作为中国古老而富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之一,其语言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谚语。

这些谚语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智慧结晶,也是他们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中,涉及“马”的谚语更是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蒙古语中涉及“马”的谚语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二、蒙古语中涉“马”谚语的概述蒙古族以马为荣,马在蒙古族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在蒙古语的谚语中,涉及“马”的谚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这些谚语不仅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马的深厚感情,还蕴含了他们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智慧。

涉“马”的谚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对马的性格、能力的赞美,也有对人的品德、行为的警示。

三、蒙古语中涉“马”谚语的文化内涵(一)马的性格与能力蒙古语中有很多涉及马的性格与能力的谚语,如“飞毛腿赛骏马”,这句谚语充分表现了马的快速与灵活。

还有“眼如铜铃的马跑得快”,则强调了马的眼神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这些谚语不仅是对马的评价和赞美,也反映了蒙古族人民对动物的敬畏与理解。

(二)人的品德与行为在蒙古语中,还有一些谚语以马为喻体,来描述人的品德和行为。

如“骏马不因路途遥远而放弃奔跑”,这句谚语鼓励人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还有“骑手虽强,不如好马”,这句谚语则强调了团队中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提醒人们要重视团队的力量。

四、蒙古语中涉“马”谚语的分类及特点根据表达内容和形式的不同,蒙古语中涉“马”的谚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赞美马的性格与能力的谚语、以马为喻体描述人的品德与行为的谚语、关于马的习俗与文化的谚语等。

这些谚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是蒙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五、结论通过对蒙古语中涉“马”谚语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蒙古族人民对马的深厚感情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这些谚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还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韩对照——成语和俗语

中韩对照——成语和俗语

成语和俗语(高级)불가분의[成] 不可分离,不可分割동문서답[成] 答非所问[记] 来自“东问西答”전화위복[成] 逢凶化吉[记] 来自“转祸为福”동서고금[成] 古今中外[记] 来自“东西古今”군계일학[成] 鹤立鸡群[记] 来自“群鸡一鹤”홍익인간[成] 弘益人间[记] 严格来讲不算成语。

“弘益人间”的意思是有利于所有人,是韩国的民族理想。

最初记录在《三国遗事》中的檀君建国神话中。

거두절미[成] 截头去尾[记] 来自“去头截尾”금지옥엽[成] 金枝玉叶고진감래[成] 苦尽甘来[记] 这是中文成语的直译난형난제[成] 难兄难弟죽마고우[成] 青梅竹马[记] 来自“竹马故友”청천벽력[成] 晴天霹雳부화뇌동[成] 人云亦云[记] 来自“附和雷同”십중팔구[成] 十有八九[记] 来自“十中八九”비일비재[成] 数不胜数[记] 来自“非一非再”임기응변[成] 随机应变[记] 来自“临机应变”애지중지[成] 疼爱有加, 爱之重之외유내강[成] 外柔内刚[记] 来自“外柔内刚”무사안일[成] 无事安逸, 太平[记] 来自“无事安逸”선견지명[成] 先见之明이심전심[成] 心照不宣, 心心相印[记] 来自“以心传心”수수방관[成] 袖手旁观일거양득[成] 一举两得[记] 来自“一举两得”일석이조[成] 一石二鸟,一箭双雕[记] 来自“一石二鸟”일사천리[成] 一泻千里[记] 来自“一泻千里”역지사지[成] 易地思之[记] 表示换位思考,即换一个角度思考유유자적[成] 悠闲自在[记] 来自“悠悠自适”우후죽순[成] 雨后春笋[记] 来自“雨后春笋”탁상공론[成] 纸上谈兵[记] 来自“卓上空论”자유자재[成] 自由自在[记] 来自“自由自在”자승자박[成] 作茧自缚[记] 来自“自绳自缚”횡설수설[成] 胡说八道[记] 来自“横说竖说”귀에걸면귀걸이, 코에걸면코걸이[俗] 1.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结果2. 根据解释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看法3. 没有正确的原因, 胡乱搪塞발없는말이천리간다[俗] 本意是没有脚的言语可以传到千里之外, 形容故事传播速度飞快낮말은새가듣고밤말은쥐가듣는다[俗] 隔墙有耳[记] 字面意思是“白天有鸟儿听,晚上有老鼠听”눈에불을켜다[[俗] 比喻(1)渴望占有或非常关注(2)怒不可遏[记] 字面意思是“眼睛里点灯”,也就是怒目圆睁모로가도서울만가면된다. [俗] 比喻“不管过程如何,达到目标就可以”[记] 字面意思是“不管横着走还是斜着走,只要到达首尔就行”울며겨자먹기[俗] 比喻被迫做不愿意做的事情[记] 字面意思是“哭着吃芥菜”혀를차다[俗] 比喻表示不满或者遗憾서당개삼년이면풍월을읊는다[俗] 字面意思是“生活在书堂(学校)里的狗,如果每天听读书的声音,三年后也能读出风月”,比喻“新手如果在一个领域沉浸多年,也可以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中韩语言表达差异论文

中韩语言表达差异论文

中韩语言表达差异论文第一篇:中韩语言表达差异论文中韩两国隔海相望,有二千多年友好和文化交流的历史。

以下是中韩语言表达差异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韩国受到中国文化很深远的影响,在语言表达上两国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同中有异,本文列举了中韩某些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差异,并从文化角度分析这一现象隐含的民族心理因素。

关键词:亲属称谓外来词黏着语敬语中韩是近邻,韩国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无论在文字、思想、伦理道德,还是在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方面,都带有浓厚的中国古文化的印迹。

近代以来,韩国又受到西方文明的巨大影响,从而形成了颇有特色的文化现象。

本文试从中韩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两方面加以分析。

中韩词汇的差异韩语虽然从外形看像方块字,但实质却是拼音文字,只是用不同笔画代表不同音符。

其词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汉字词、韩语固有词和其他外来词。

其中汉字词所占比例最大,大概有70%,韩语固有词约占20%,其他外来词(主要从英语中借用)约占10%。

韩语对外来词的借用采取完全音译的方式。

比如餐厅(restaurant)、桌子(table)、钢琴(piano)、互联网(internet)等在韩语中读起来就是英语的发音,或者说是韩国式的英语发音。

比较看来,改革开放以来,汉语也引进了不少外来词,但在浩瀚的汉语词汇中仅仅占据了很小的比例。

而且,外来词要进入汉语的词汇系统,要接受汉语的语音、语法和构词规则等各方面的改造,以符合汉语的发音习惯、语法和词汇规则。

只有很少的词采取完全音译的方式,比如比基尼(bikini)、克隆(clone)等。

汉语对外来词的翻译也有很多方法,比如:半音半意如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水上芭蕾(water ballet),音意兼顾如google被翻译成谷歌,借译如超人(superman)、绿卡(green card)等。

对汉字词的大量借用是韩语的一大特色。

由于汉字词占了韩语词汇的绝大部分,而且很多词汇从发音到意义都与汉字一样。

为学习韩语的中国人而进行的韩国语谈话标志语“ ”的教育研究

为学习韩语的中国人而进行的韩国语谈话标志语“  ”的教育研究

呈 亍
甘斟 -噩 丑宁 对 詈 世营 01珥 .
2.‘ ’ 71

罟 吾哥 c)1
甘 斟盟 71 叫1 斟 q 鬯 亍对 詈 人1.o1钏
90
丑鲁

L====
o1 l=l斟亡}. 卫州 甘斟 显 暑

告 叫1 71q斟 告 呈 旦
丑 ,蚪
O1 L+ E}I王 吾 旱 世
(1) 71.:暑 o 71. 卫,叫1,Ⅱ1司咖 詈 鲁
o1_7 叉1卫. 丑 川
计.o1州,工 己{曾叫1
昱 号子 斟卫,O1 硎 o171罟 o1 E{1, ol- ̄l-7
卫 … …
被 石头 砸 了,对 ,头被石 头砸 了 , (然后 )破 了
一 大 块 。 即使 这 样 ,这 个 小 混 混 找 到 李基 锋 。
‘ 召 卓
显 人1’,‘ 世斟 71-
畔 旱 ’,‘世 斟 诅 异 ’,‘
E11王 盟
考 ’,‘鬯 7] ’旦昱 旦 毁珥 .世 ol-(2008)
q ‘ ’ 71 鲁 ‘斟 叫1瑚 斟对 旱
E11王 噩 ^ ‘世斟 鲁 71 ’,‘亍 旦斗

[关键 词] 谈 话标 志 语 ; “ ” ;对 应汉 语 教材 分析 ;教 育 方案
1. 昙
鬯干 号 鲁 哥 叫 二亍L叫 斟 叫1 告
逊咀 斟 人1.告 马
哥 (){ 丑 叫]
丑 q 舌 斟 鲁 甘 斟显 ‘ ’ 甘 斟71
斗 罟 吾寻叫 显 鲁 召呈斟卫 里哥叫
豆 人1’呈 旦 敛珥. 罕  ̄z(2009)
叫1
豆 ‘ ’ 71 鲁 ‘ 咖

管窥中国文化里的“马”

管窥中国文化里的“马”
教 育
管 窥 中国文化 里的“ 马"
圃王 瑰
内容摘要 : 动物词汇有着丰 富而 多样 的文化 内涵 , 这些各具特色 的内涵都取决 于不 同的文化 。 反之 , 动物词
汇也可被视 作文化的一扇窗 口, 透过 它, 文化差异 、 文化共性 、 文化 内涵和文化 多样性都会 变得 一 目了然。通过 对动物词汇文化 内涵 的研 究, 人们 可以对 文化 间的个性 与共性有更深入 的 了解 , 从 而避免滥用和误读 动物词 汇 的 内涵意义 , 减少 文化 冲突的发 生。本 文主要研究 中国文化 中与“ 马” 相关 的词 汇意象, 藉 以揭 示其 不 同的文化
手青条上 , 红 妆 白 日鲜 。蚕饥 妾 欲 去, 五 马 莫 留连 。 长干行 李 白
汉语 中的“ 马” 汉语 中处处可 见 由“ 马” 组成
一 .
的 习 语 、短 语 和谚 语 。 现 举 例 如
下 :
妾发 初覆额 , 折 花门前剧 ; 郎 马工枚 速 万 马
人 仰 马翻
而 且 , 中 国 古 诗 中也 有 许 多 都提 到 “ 马” , 我们 以著名 诗 人李
纵观 中国漫长 的历史 ,没有 任何 一种 动物 比马 的贡 献更 大 。
自从 几 千 年 前 被 驯 养 以来 ,马 就
在古代 中国历史上 占据着 重要 的 席之地 。 毫无 疑问 , 中 国人 是 最
讨。
鞍马劳顿 溜 须拍 马 驷 马难 追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老骥伏 枥志 在千里 牛头不对 马嘴 死 马 当 作 活 马 医 是 骡 子 是 马 拉 出 遛 一 遛 人靠衣 裳马靠 鞍 好 马不配 二鞍 风 马牛不 相及 春 风得意 马 蹄 疾 千 里 马 马 大 哈 马 屁 精 马后炮 马前卒

从有关马的谚语中管窥中英文化差异

从有关马的谚语中管窥中英文化差异

c i eea ut r ndwe tnc lu e h n s ndc lu ea se ut r .
K w d Pr v r H o s ; l e ey or : o e b: r e Cu t ur
bo m n. Th u e f a l y at s r m he ro e, wh n we e s o c va r d e f o t I n Ag e
族 与其 耕地 相连 ,使 得 中 国人有 了浓 重 的亲土 观念 ,或着 说是家 t i ,u e o i i g a d t a r a d u l o d . a 1 s d f r r d n n o c r y n p ] l a s ”相应 乡情 结 。 同时儒 家认 为 只有 百姓 固着 于土 地 ,安 土重迁 ,才 能真 的表 现马 的这些 用途 的谚语 有 :
在 中 国 , 从对 马 的解 释 中 我们 可 以 了解 ~ 二 。① 马 , 武兽 中国那样 有 明显 的亲土观 念 的谚语 的 。 也 。 (《 玉篇 ・ 部 》 )② 马 者 , 甲兵 之 本 。 ( 《 汉 书 ・ 马 后 马援 从 这些 有关 马 的谚 语 中,我 们 了解 到 了, 中英在 社会 历史 、 传 》 )③ 马 ,畜 之疾 行 者 也 。 ( 《 ・ 卦 》 )④ 马者 ,所 以乘 民族 性格 和 思想 观念 上 的差 异 。正像 培根 所说 : “ 易 说 一个 民族 的特 以行 野也 。 ( 《 管子 ・ 形势 》 )因此汉 语 中就有这 样 的谚语 : 征 、机 智和 精神 都 可 以在 这个 民族 的谚语 中 发现 。 ”因此我 们 要 () 1 马行 千里 无人 不能 自往 。 ()自骑 马 , 自喝道 。 2
s me e d n t at t e h rs w us d or r di g r m o vi e ce h h o e as e f i n f o c 4 00 c i t e an s . 0 B n h 1 d no t of l c s a。 b t i s o t rh b a k e u t m s i p rt nt m o a us fr m 9 h wa t d a t w r h i ts e o 1 t Bc s o r w he a c ar o whi h g ve m nt a he s eri ri o r i f c a ou ed rc rs up o ty ve n ant y r

中韩语言差异与汉语教学——基于韩国中学汉语文化教学的思考

中韩语言差异与汉语教学——基于韩国中学汉语文化教学的思考
裙 子 是蓝 色 的 。 )
中韩对照 : “ 一个半小时” “ 口 J^ I J 唑” 1 2 . 错误示例 : “ 现在十两点” ( 现在十二点) ; “ 现在一点两 十分 ” ( 现在 一点二 十分 ) ; “ 现在
二 点 十分 ” ( 现 在 两点 十分 ) 原因 : 韩语有单独 系统的时间词 , 而 中 国
小时” ( 一个 半小 时 ) 原因 : 韩语 的表示 “ 半” 的时 间词 在 时 间整 体之 后 。
“ = = l q
O l a l = ; 4 { 昌 }譬丑 议c 『 . ”
( 四) 颜色词的使用差异造成的交际问题 错误示例 : “ 这条裙子是月蓝色 的。 ” ( 这条
见 的 由语 构差 异 引起 的交 际 问题整 理 如下 :
错误示例 : “ 她手拿着一本书。 ” ( 她手里拿 着一本书 ) 原因: 韩 国的方位词数量较少 , 对位置 的 表达没有汉语具体 。
中韩 对 照 : “ 她手 里拿 着 一本 书 。”
( 一) 时间词的使用差异造成的交际问题 1 . 错误示例 : “ 从这里到地铁站需要一半个
“ 整体思维” 、 “ 等级思维” 、 “ 谦卑思维”等一些
相 同 的 民族 特 点 , 交 际 文化 差 异相 对 于 西方 国 家较小 , 但 不 能 因为 “ 小” 而 忽 略不 计 。教 师要 对 这 些 语 言 交 际 错 误 的 原 因有 一 个 清 楚 的 了
解, 并在教学中作简单说 明。 对于“ 汉语学习中
原因 : 韩 国的颜 色词分类非 常细致 , 种类 与数量远远大于汉语中的颜色词 。 学生们将颜
色 词按 照 韩语 的说法 直 译 过来 , 会 给听 话 者带

中韩两国俗语比较研究

中韩两国俗语比较研究

126文|蔡 红中韩两国俗语比较研究摘要:俗语其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这个是一个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沉淀形成的语言文化中的精华。

中韩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形成了非常多的俗语,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韩两国;俗语;比较研究俗语展现了很多的民族文化,深含了民族的一些思想和感情,体现出来了不同民族的思维形式和精神状态,俗语的流传形式是通过人们的口头相传代代相传。

不同的国家的历史、文化、环境就会产生出不同的俗语。

一、俗语的概念及特点俗语其实就是某一个人在某个时间点讲出来的较短的语言,被周围较多的人所认同,并逐渐被更多的人知道,最终成为一个民族的格言。

或者说就是在人们中间广为流传的固定的词句,利用通俗简单的词句来表达深刻的道理的词句就是俗语。

这样的话都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具有生活经验的词语。

中国和韩国的书籍中对俗语的定义中表达虽然都有差异,但是其本质是一样的,就是俗语就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

俗语在漫长的形成岁月中有了自身的特点,首先来看简洁性,俗语通常情况下都是用简洁的词句来表述出深刻的意义,这个语言比较凝练,说起来比较顺口,比如半路出家等等,然后是俗语中的通俗性,俗语的对象就是普通的百姓中广为流传的,是人们普通生活中的经验归纳总结。

因此俗语中涉及到的对象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东西,如陈芝麻烂谷子等等,正是这个通俗性让俗语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流传。

还有就是俗语的乡土气息,俗语究其根本及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地域的浓缩,由于风土人情的不同,区域的不同,俗语表达出来都是不尽相同的,中韩两国都有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被儒家文化所熏陶,有着类似的价值观、人生观等等,因此两国的俗语中有着不少相似、相雷同的俗语,如久旱逢甘霖等等,但是毕竟中韩两国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和区域,在俗语的表述中,还是带有各自的浓郁的民族气息。

此外从俗语的教育性来看,俗语中深含了很多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词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第435期·2010第2期□权娥麟中韩语言中“马”的象征意味与文化背景初探一、引言成语俗语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中韩两国无论是在文化还是在语言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和共同点。

本文的研究范围是有关动物的成语俗语,因为动物与人类联系密切,对人类产生了从物质到精神的深刻影响。

因而动物的形象在汉语成语和韩语俗语中出现频繁,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要分析动物形象中“马”的象征意义。

马在中韩两国语言中,出现的频率很高,特别是在中国还象征着优秀的人才,比起其他的动物(比如说虎在中韩两国被认为是具有神秘力量的动物,象征着权力和威望;龙、麒麟、凤凰象征着吉祥;牛是代表踏实、吃苦耐劳的品德;狐狸意味着狡猾等等),这种象征是在韩国很少见的,这是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紧密相关的,通过分析马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对中韩两国民族文化的关系与差异作一隅之窥探。

本文的论述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界定汉语成语和韩语俗语的概念,阐明成语俗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其次,选取在中韩成语俗语中动物出现频率较高,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词语,对比分析马在中韩两国文化中的象征意味。

最后,进一步深入分析这些象征意味的文化背景,找到相似点和差异点并分析原因。

通过对比,考察中韩两国文化间的关系,希望能为双方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并对两国之间日益增强的交流和沟通有所帮助。

二、成语俗语与语言文化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它又反映着民族文化。

成语和俗语是语言中历史悠久,经过长时间的提炼固定下来的,能够从多个角度充分反映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汉语中的成语,是人们长期沿用的结构稳定、形式简洁、意义完整的定型短语。

它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部分。

和一般的词汇相比,成语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第一,成语是人们长期沿用并具有历史渊源的古老词语,一条成语从产生到定型,要经过语言历史上多次的提炼。

第二,成语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成分,有特定的语域,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定型词组甚至短句,因而比一般的词语包含更大的信息量,而语汇的信息量越大,其文化的负载量也越大。

因此,汉语成语比一般的语汇更能表现出中国民族的文化内涵。

韩语中的俗语,是民间传流下来的生活语言,它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具有特定的涵义。

有很多的语言学研究者都给俗语下过定义。

韩国的《国语大辞典》中认为:“即使只是单独的一个形容词,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形态,并且被民众惯用于形容某种事物,它就可以称为俗语。

”综合各种定义方式,可以把韩语俗语概括为:产生于韩国民众的生活当中,以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集中了民众的思想和智慧,具备一定简洁形态的语句。

汉语成语和韩语俗语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的形态更为简练,对格式的要求更为严格,有一定的字数限制;而后者通常表现为短句的形式,对格式的要求不很严格,字数限制也比较宽松。

两者的共同点是都在本民族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具有相对固定的简洁形式,语义深刻,能够反映本民族的思想、历史、价值观等的文化因素。

成语和俗语都是语言的重要部分。

因此,要研究成语俗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必然要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着手。

美国语言学教授萨皮尔(EdwardSapir )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的存在。

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柏默(E.B.Palmer )也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语言是社会组织的产物,是跟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演变的,所以应该看作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

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决定了该时代的语言内容,因此,也可以说语言的内容足以反映某一(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200433)摘要:中韩两国的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成语和俗语,汉语成语和韩国的俗语形成于长期以来习惯用语,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关,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语言表达形式,但中韩成语俗语中的文化含义有同有异.本文通过马的象征意义比较分析这种文化差异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成语俗语;动物词;马的象征;中韩对比;文化背景〔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10)02-0172-03[收稿日期]2009-06-19———以中国成语与韩国俗语为中心【文化论苑】172·总第435期·2010第2期时代的社会生活。

语言的灵魂是民族精神。

德国语言学者洪堡特从个体和群体的关系论述了语言的民族性。

他认为,语言既是一个民族的创造,同时又是这个民族中每个成员的自我创造。

语言之所以被创造出来,正是为不同的个性服务的,但语言在张扬个性同时,又在个体与个体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一方面语言的创造性活动只有通过个体才能进行,另一方面创造语言的个体只有在他人的理解中才能进行创造,因此语言始终是富有民族共性的精神表现。

由此可见,语言中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因而任何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形式。

文化具有一贯性、持久性,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特别是成语和俗语是文化的结晶,是民族语言文化的历史积淀下来的,成语俗语中所包含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

同一般的语言相比,它们对文化的反应更为集中、更为典型,其特点也更为明显。

因此,可以说通过成语俗语来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化具有充分的可行性。

三、中韩成语俗语中马的象征意味动物在与人类的长期相处中,从物质到精神,对人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人类也将自己的意识加注于动物身上,赋予了动物丰富的象征意味。

在所有的动物中,“马”大概是与古代汉民族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动物。

所以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地位极高,具有一系列的象征和寓意。

马是在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之一,它速度快,可以代步;载力大,可以拉车,是实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历代皇帝、诸侯、统帅、战将都有自己喜爱的宝马,普通百姓也常以马代步。

一般认为,马是英武、强壮、刚健的象征,对马充满了深情和钟爱,如“人欢马叫”、“香车宝马”、“声色犬马”、“千军万马”、“快马加鞭”、“车水马龙”、“万马奔腾”、“老马识途”、“马到成功”等等。

在中国有“龙马精神”的成语,即是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

传说中的龙马是仁马,它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

在中华民族的世界观里已经把龙马等同于纯阳的乾,它是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的象征。

《易经》中说:“乾为马”,它象征着天,还具有君王、父亲、大人、祖考、金玉、敬畏、威严、健康、善良、远大、原始、生生不息等多种象征意味。

孔子在《易经˙乾卦》中说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就是中华民族的“龙马精神”。

在汉语中,还有其他关于马的成语:“伯乐相马”,“率马以骥”。

伯乐,是春秋战国时期善于相马的人,“伯乐相马”用以比喻发现和使用人才。

骥,是一种骏马,“率马以骥”比喻能者居先。

古人以千里马、良马来比喻有才能的人。

可见,马是能力、圣贤、人才、有作为的象征。

这在中国的传统中也能得到印证。

相传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常常骑着它们巡游天下,其实“八骏”是比喻周穆王的人才集团,他们才华卓越、本领非凡,各自用自身的独特能力共同辅助周天子。

汉语中还有一个成语,“千金买骨”。

从字面上来看,与马没有任何关系,但它背后的典故,是马象征良材的有力佐证。

战国时期,各国的君王竞相争夺招揽人才,以求邦国的稳固长久。

燕昭王也不例外,准备以谦恭虚心的态度和优厚的报酬来招聘优秀人才。

燕国有个叫郭隗的臣子,就向昭王讲了一则关于千里马的寓言:从前有一个君王想花千金求一匹千里马,三年过去了,一直未能如愿。

门人便主动请战,表示可以弄到千里良马。

国君派他去,三个月内就找到千里马,但是马已经死了,门人拿出五百金买下了马的骨头,回来交差。

国君生气地说要的是活马,怎么花五百金的价钱买回一堆枯骨?他回答说,今天我替大王花五百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那一匹活生生的千里马就不知多昂贵了。

天下人由此知道大王这样看重千里马,还担心别的千里马不纷纷而来吗?果然,不到一年,千里马接二连三地跑来了。

这则出自《战国策》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求贤若渴的道理。

正因为马象征着人才,所以善相马的人又被喻为善识才、善举才者,像赵国的王良、秦国的伯乐,方九堙等都是相马的专家。

韩国与马相关的俗语中几乎找不到中国那样有特殊象征意味的马的形象。

虽然在韩国的俗语中也出现了“龙马”,但关于龙马所代表的精神和象征意味却没有明确叙述的典故和突出的表现,因此,作者认为此处的龙马,是来源于汉语,它代表着良马,却不具有龙马在中国文化中的特定的象征意味。

但这样的现象,并不能说明马在韩国文化中没有象征意味。

在韩国文化中马的象征意味主要体现在民俗当中。

韩国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有“天干地支”的学说。

人们相信《易经》中所说,认为马是八卦中乾卦的象征动物。

相当于“天”。

在韩国神话中,马是帝王出现的征兆,被视为与太阳有关的神物。

在韩国的婚姻风俗之中,新郎要骑着白马到新娘家中迎娶,这与韩国神话中与马相关的太阳神话和天马思想有关。

马体现了象征天空的太阳,而太阳又意味着男性,选择马中的白马是因为白色象征着纯洁和光明,并且有神圣、伟大和吉祥的意味。

在韩国,马日被认为是吉日,在马日做酱的话,酱的味道好。

与此相比,在马日不能凿井,人们相信如果在马日凿井就会招来祸事或者井中无水的后果。

这是因为地属于阴,在阳气旺盛的马日挖地是被禁止的。

由此可见,在中韩两国,马是天的象征,都具有君王、光明、神圣、阳刚之气的意味。

但在汉语成语中,马还是民族精神和人才的象征,从这个意义上讲,马的象征意味在中国文化中更为丰富。

四、文化背景从广义的角度上讲,文化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方式、能力以及从中获取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不同民族,改造世界的方式和能力不同,因而由改造世界所获得的物质成果,以及由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带来的历史变迁、社会制度、知识水平、价值标准、生活态度、思维方式等都会有各自的特点。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渐渐分化出四个系统,即经济、社会、思维、语言。

本节进一步探求中韩成语俗语中马象征意味的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及心理文化背景。

【文化论苑】173·总第435期·2010第2期1.物质文化背景所谓物质文化,即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时创造出的一系列物质方面的成果,包括生产生活工具、饮食、服装、建筑、地理等多方面的内容。

由于成语俗语是在人的生活中产生,与生活密切相关,它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因此,成语俗语中所反映的物质文化,主要通过成语俗语中出现的词汇来体现。

“鞍马劳顿”、“香车宝马”、“走马观花”的成语中,从字面内容就不难看出,在古代的中韩两国,马都被作为代步工具而使用,而在中国更是出现了马车这种交通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