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诊断标准

脑卒中诊断标准
脑卒中诊断标准

附件1:

脑卒中诊断标准

一、脑梗死

(一)脑血栓形成

1.患者多为中老年,多有高血压病及动脉粥样硬化;

2.发病前可有TIA前驱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等;

3.安静休息时发病较多,常在睡醒后出现症状;

4.症状多在几小时或更长时间内逐渐加重;

5.多数病人意识清楚,而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

6.CT检查早期多正常,24-48小时后出现低密度灶。颅脑MRI可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对小脑及脑干梗死检出率较高。

(二)脑栓塞

1.患者多为青壮年,有心脏病或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栓子来源);

2.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数秒至数分钟达高峰;

3.突然偏瘫,一过性意识障碍可伴有抽搐发作或有其他部位栓塞,具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局限体征;

4.对临床症状像脑栓塞又无心脏病患者,应注意查找非心源性栓子来源,以明确诊断;

5.心电图应作为常规检查,头颅CT扫描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MRI能更早发现梗死灶,对脑干及小脑扫描明显优于CT。

(三)腔隙性梗死

1.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常伴高血压;

2.起病突然,急性发病,多在白天活动中发病;

3.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较轻,体征单一,预后好;

4.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高级神经功能障碍;

5.头颅CT/MRI有助于诊断。

(四)分水岭脑梗死

1.患者多为中老年,有高血压病史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史,颈部或颅内血管存在一定程度的狭窄;

2.发病前有血压下降或血容量不足的表现;

3.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4.CT或MRI可见楔形或带状梗死灶。

二、脑出血

1.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略多,伴有高血压史者;

2.多有情绪激动、劳累、饮酒、用力排便等诱因;

3.突然起病,进展迅速,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有偏瘫、失语等脑局灶体征;

4.小量出血与脑梗塞相似,重症脑梗死可出现明显高颅压症状甚至脑疝,又与脑出血难以鉴别,需靠CT以助诊断;

5.腰穿脑脊液检查多含血且压力较高。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

1.起病多急骤,有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本病;

2.脑脊液呈均匀一致血性,压力增高,基本上可诊断;

3.眼底检查发现玻璃体膜下出血有助诊断;

4.多数意识清楚,但可有嗜睡,精神症状重者亦可迅速昏迷,多无神经系局限

体征,但可有一侧动眼神经麻痹,偶有肢体轻瘫;

5.如诊断可疑,可做CT或腰穿查脑脊液以助确诊。

四、未分类脑卒中

根据临床表现可以确定为脑卒中,但客观上不易区别分类者(病情又不允许或无条件做特殊检查)。

五、诊断卒中需排除的疾病

若病人的临床表现是由下列疾病所致,则不认为是卒中:

1.严重的颅(脑)外伤;

2.肿瘤,如:源发性或转移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恶性或良性);

3.代谢障碍或体液与电解质紊乱所致的昏迷,如:糖尿病、低血糖、癫痫、低血容量、中毒、药物过量、尿毒症或肝脏疾病所致者;

4.颅神经炎,如面神经炎的周围性面瘫等;

5.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脓肿、肉芽肿、脑膜炎、脑炎及其他任何累及脑与脑膜的感染均不属卒中。

附件2:

冠心病诊断标准

一、急性心肌梗死

(一) 定义

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二) 诊断标准

1.症状在本次急性发作时

(1) 典型的:胸痛,其特征为:疼痛时间超过20分钟,和无明确的非心脏病病因。

(2) 不典型的(同时具备下列三项):

①有下列症状的一项或几项:1) 不典型疼痛;2) 急性左心衰竭;3) 休克;

4) 昏厥

②无缺血性心脏病以外的心脏病

③无明确的非心脏性原因。

(注释:不典型疼痛指短时间或间歇性的,每次疼痛时间少于20分钟,或疼痛在不典型部位如上腹部、手臂、下颌、颈部。)

2.心电图心电图分类应根据在急性发作后所有描记的心电图及恰好在急性发作前做的心电图。

(1) 确诊的心电图(具备下列一项或两项)

①在一系列心电图记录中出现有诊断意义的Q波;

②出现演变损伤电流,持续一天以上。

(2) 可疑的心电图(具备下列一项或一项以上)

①在一次心电图记录中无显著ST段下移,而其后的心电图记录中有显著ST段下移;

②在一次心电图记录中无ST段抬高,在另一些心电图记录中有ST段抬高;

③在一次心电图记录中无明确T波倒置,在另一些心电图记录中有明显T波倒置。

3.血清酶的改变应尽可能的进行血清心脏酶学检查。

(1) 不正常症状发作或住院72小时内所进行的血清酶检查中,至少有一次高于正常上限两倍以上;

(2) 可疑血清酶水平升高,但不超过正常上限的两倍;

(3) 非特异性血清酶水平升高,但可用心肌梗死以外的原因解释者如肝病、感染,除颤或外科手术。

二、冠心病猝死

(一)定义

猝死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各种心脏病都可导致猝死,但心脏病的猝死一半以上为冠心病引起。

(二) 诊断标准(具备下列一项或一项以上)

1.有冠心病既往史,突然死亡,不能证明系急性心肌梗死或其他原因所致;

2.突然死亡,经尸检证实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但无急性心肌梗死;

3.无冠心病既往史,平素身体健康,突然死亡,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附件3:

脑卒中、冠心病发病报告卡

门诊号□□□□□□住院号□□□□□□卡片编号□□□□□□

身份证号码□□□□□□□□□□□□□□□□□□ICD-10编码□□□.□

姓名______________ 性别________ 婚姻__________ 出生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实足年龄_________

具体工种_____________民族_________家庭电话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住户口地址_______县(市、区)________街道(乡)目前居住地址_______县(市、区)________街道(乡)___________村__________号

发病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确诊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是否首次发病□是□否

确诊单位:□1)省级医院2)市级医院3)县级医院4)乡镇级医院5)其他9)不详

报卡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报卡医师__________ 报卡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日

死亡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日死亡原因________________死因编码:□□□.□

备注:本卡片用于新发脑卒中和冠心病病例的填写,如果患者同时患有脑卒中和冠心病,应按所患之病种分别予以填报。脑卒中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期限均定为急性发病后28天;28天内如有第二次急性发作则不作登记;如28天后有急性发作则按另一病例登记一次。“卡片编号为8位,前2位为年份(2位),第3-4位为该县乡镇编码(此编码由各项目点自行确定),第5-8位为该乡镇内发病病人编码(0001-9999)。卡片编码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

28

附件4:

脑卒中、冠心病新发病例登记册

说明:

1.本表供各级医疗机构防保人员登记脑卒中、冠心病发病病例,请详细登记姓名、地址、工作单位等项目,以便核对及随访病人。病人如一月内有两次发病者,只记一次。

2.诊断分型:1)蛛网膜下腔出血2)脑出血3)脑血栓形成4)脑栓塞5)腔隙性梗死 6)分水岭脑梗死 7)未分类脑卒中 8)急性心肌梗死 9)冠心病猝死3.诊断单位:1)省级医院2)市级医院3)县级医院4)乡镇级医院5)其他9)不详

4.随访时间、随访情况:为乡镇防保人员随访后填写。随访结果为1)生存2)户口迁出3)死亡4)失访5)其他

5.死亡原因:不一定为脑卒中或冠心病。

29

缺血性脑卒中诊疗常规

内二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的供血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的总称。有四种类型的脑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 );进展性卒中(SIE);完全性卒中(CS )。TIA无脑梗死存在,而 RIND、 SIE和CS有不同程度的脑梗死存在。 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一、评估和诊断 脑卒中的评估和诊断包括:病史和体征、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等。 (一)病史和体征 1. 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其他包括神经症状 发生及进展特征,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偏头痛、痫性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等。 2. 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体检: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检。 (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 1. 脑病变检查:(1)平扫CT:急诊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2)多模式CT:灌注CT可区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血,因此可识别缺血半暗带。但其在指导急性脑梗死治疗方面的作用尚未肯定。(3)标准MRI:标准MRI (T1加权、T2加权及质子相)在识别急性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方面明显优于平扫CT可识别亚 临床梗死灶,无电离辐射,不需碘造影剂。但有费用较高、检查时间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关键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诊治指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2-3]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国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l推荐强度(分4级,I级最强,IV级最弱): I级: 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II级: 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III级: 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2.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多个随机对照试验( RCT)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RCT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RCT(高质量) ;B级: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RCT;C级: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D级: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3.诊断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多个或1个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金)标准、盲法评价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 1B级:至少1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了金标准和盲法评价(较高质量) ;C级: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D::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完整word版本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 版本word完整2014(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近年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个月时病死率约为3.3%~5.2%,3个月时病死率9%~9.6%,死亡/残疾率为34.5%~37.1%,1年病死率11.4%~15.4%,死亡/残疾[2-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6%早期诊断、.率334%~44.早期

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制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推广,2007年初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2010年2月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上述工作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2010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收集到很好的改进建议。因此在2014年,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脑血管病学组对2010版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撰写人员通过全面查询、分析和评价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修订原则与方法.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世界卒中组织指南制定方法,结合国情、可操作性、前两版指南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更新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

脑卒中的健康宣教

---------------------------------------------------------------最新资料推荐------------------------------------------------------ 脑卒中的健康宣教 脑卒中的健康宣教一、良肢位的摆放: 即抗痉挛体位目的: 预防或减轻痉挛和畸形的出现,增加舒适度,预防并发症。 仰卧位: 患侧上肢,肩胛骨尽量向前伸,(bobath 握手配合,向前向上托),在肩胛骨下面垫一软垫;肩关节向外展与身体成 45 度;肘关节、腕关节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略分开,拇指外展。 患侧下肢,在腰和髋部下面垫个软枕,髋关节稍向内旋;膝关节稍弯曲,膝下可垫一小枕;踝关节弯曲,足尖向上,防止足下垂。 脚底不要接触任何东西。 健侧卧位: 健侧肢体在下方,患侧上肢,肩关节前屈不超过 90 度,置于枕上,肘和腕关节保持自然伸展,手心向下,使肩和上肢保持前伸。 患侧下肢取轻度弯曲,放于长枕上,呈迈步状,牵拉一下脚部,患侧踝关节不能内翻,防止足下垂。 健侧下肢可放置自觉舒适位置。 患侧卧位: 患侧肢体在下方,健侧在上,患侧肩关节稍向前拉出,避免受压和后缩,患侧上肢肩关节前屈不超过 90 度,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掌心向上。 1 / 8

患侧下肢取健侧在前患侧在后,患侧膝关节微曲,髋关节伸直,足背伸 90 度。 健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由膝至脚部用软枕支持,避免压迫患侧肢体。 轮椅良肢位: 包括患者上肢良肢位患者上身直立,偏瘫侧前臂和手用软枕支撑,以免偏瘫侧肩关节受到上肢重量向下牵拉的力量,手指自然伸展,避免过度弯曲。 二、轮椅使用规范 1、初次使用轮椅须征得医师同意,并在责任护士的指导下使用,根据病情选择轮椅的类型(高靠背,低靠背等) 2、使用前检查轮椅,确保性能良好,优先选择有安全带的轮椅。 3、转移前用刹车锁定轮椅,移除脚踏,轮椅与床成 45夹角,协助者与患者面对面站立。 4、协助患者取安全的坐姿: 臀部紧贴后靠背,坐姿端正、双手握住轮椅扶手,肘关节保持屈曲。 有安全带的轮椅务必扣好安全带。 转移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侧肢体。 5、转移时应注意安全,避免碰伤肢体、臀部、踝部的皮肤。 6、行进时速度宜缓慢,随时注意周围环境及路面情况,如遇下坡路段,应采用倒车下坡的技术,缓慢倒退滑行,一定要控制车速,保证安全。

缺血性脑卒中双抗治疗--指南汇总2018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肠溶片:相对普通片吸收延迟3-6h,因此需快速达到抗板作用时可考虑嚼服。 综述: ●多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双抗并不能使患者获益 ●FASTER:研究探讨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发病24小时内小卒中或TIA患者的疗效,结果显 示,相对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双抗,不能降低卒中复发和主要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MATCH: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与氯吡格雷单抗的疗效,结果显示,双抗无显著优势, 可使主要终点时间绝对值下降1%,而同时严重出血绝对风险增加1.3%。 ●SPS3:双抗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但严重出血风险较阿司匹林单抗组增加近2倍。 ●COMPRESS: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不能减少发病后30d内的卒中复发风险,反 而有增加出血风险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HANCE: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对高危轻型卒中和TIA患者的疗效。阳性结果 入选条件: 40岁及以上非心源性高危TIA或小卒中患者 发病24h内 方案: ①阿司匹林75mg/d×90d ②阿司匹林75mg/d×21d+氯吡格雷首剂300mg,随后75mg/d×90d 结果:双抗治疗组90d的卒中复发相对风险降低32%。两组患者的中重度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为什么成功了:关键在于筛选出了卒中复发风险高而出血风险低的患者。 《2014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具有高卒中复发风险(ABCD2≥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根据24h时间定义)或轻型卒中

(NIHSS评分≤3分)急性期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21d (氯吡格雷首日负荷量300mg),随后氯吡格雷单药治疗(75mg/d),总疗程为90d。此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均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A)。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 ●发病在24 h 内,具有脑卒中高发风险(ABCD2≥4)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轻型缺血性脑卒中 患者(NIHSS≤3),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21d(Ⅰ,A),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维持21d,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均可作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A)。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对于未接受静脉榕栓治疗的轻型卒中患者(NIHSS 评分≤3 分),在发病24 h 内应尽早启动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维持21d,有益于降低发病90d 内的卒中复发风险,但应密切观察出血风险(Ⅰ,A)。 ●应用(未接受静脉溶栓者) ?发病24h内尽早双抗(无证据表明发病24h后双抗能获益) ?氯吡格雷300mg负荷剂量,继75mg/d(如果75mg/d起始,需5-7d才能逐渐达到稳态)?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首负,继100mg/d(解读意见) ?应用时间21d(考虑到多数卒中复发在发病后21d内,而长期双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随机化时间NIHSS≤3,随机化时间ABCD2≥4(无证据表明NIHSS>3和低危TIA双抗获益) ●单抗(不符合溶栓、拉栓且无禁忌症) ?发病后尽早阿司匹林150-300mg/d(Ⅰ,A),急性期过后改为预防剂量50-300mg/d(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聚集最佳剂量是75-150mg/d)。

2016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6 年中国脑卒中大会发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现整理如下,供各位参考学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目前超早期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mogen activator, rt- PA) 静脉溶栓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已被我国和许多国家指南推荐,但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比例仍然很低。 近期研究显示,约20% 的患者于发病 3 小时之内到达急诊室,12.6% 的患者适合溶栓治疗,只有 2.4% 的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其中使用rt-PA 静脉溶栓治疗为 1.6% 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一个主要难点是,大多数患者没有及时送达医院或各种原因的院内延迟。 为使更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溶栓治疗并从中受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普遍进行相应的医疗救治体系改革,包括完善院外医疗急救转运网络,组建院内卒中快速抢救小组,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卒中中心和卒中中心的认证体系等措施,其核心就是要让公众都知道卒中是急症,卒中发生后应尽快送达有能力进行卒中溶栓治疗的医院,并获得规范性溶栓治疗。 为使溶栓这一有效疗法能更好、更广泛地在我国使用,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救治率,脑防委特组织全国脑血管病权威专家制定静脉溶栓指导规范如下,其中的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采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的标准。 溶栓相关公众教育 为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及时救治,首先应能够识别脑卒中的发生。研究显示公众对脑卒中临床表现的相关知识仍然十分匮乏。根据加利福尼亚州急性卒中登记(California Acute Stroke Pilot Registry, CASPR) 报告若所有患者能在发病后早期就诊, 则 3 h 内溶栓治疗的总体比例可由 4.3% 上升至28.6%, 因此开展更多的以教育卒中患者更早寻求治疗的宣传活动是必要的。 有效的社区教育工具包括印刷材料、视听节目、网络在线宣传、社区宣讲、板报以及电视广告。卒中教育不应仅针对潜在的患者,也应包括他们的亲属、公共服务部门比如警察以及医护人员,使他们能够在必要时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公众教育的关键是当可疑卒中发生时应立即拨打120 等急救电话。 推荐:应积极开展针对大众的科普宣传和对医生进行脑卒中规范化诊治的相关培训,加强全社会脑卒中应尽早救治的意识,减少脑卒中就医的时间延误,尽可能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静脉溶栓使用率。 院前处理

脑卒中患者的健康指导与保健

脑卒中患者的健康指导与保健 为了使脑卒中患者尽早康复出院和出院后继续得到护理和关心,使患者的康复有一个延续。对141例脑卒中患者入院时,根据病情不同制定不同康复训练及保健知识教育,出院后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电话的访谈方式,向患者做进一步的健康保健和护理咨询,患者出院后15天、1个月、3个月共3次电话访谈,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4年10月~2005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后出院的患者共141例。均为伴有不同肢体或语言功能障碍、神志清、年龄不限,能充分合作的我院神经专科确诊者。出院时符合出院标准,为生命体征稳定的康复期患者,女70例,男71例,其中脑梗死113例,脑出血1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住院14~50天,平均20天。 2 健康教育措施 入院2~3天内给脑卒中患者进行必要评估,然后制定训练计划。 2.1 肢体功能锻炼按摩:手法较多,向患者家属和陪护介绍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的按摩手法,按摩前要洗手、剪指甲。按摩时间为每个部位5min,每日1~2次。主动活动:要让患者养成循序渐进的

锻炼的好习惯,主动床上运动,如床上翻身、起立训练、桥式运动、内收肌与内旋肌的夹腿运动等。这些主动活动不仅可使患者肌力增加,预防痉挛的产生,更重要的是增强患者的信心,使患者意识到自己“能动”了,这种功能恢复给患者康复树立信心。被动活动:主要操作包括各患肢关节各方面的被动运动,活动的顺序为先大关节、后小关节,运动幅度从大到小根据不同的部位可取卧位、坐位,需家属帮助做各种动作,如屈伸、旋转、前弯、侧弯等活动,无论做什么活动都应让患者主动配合被动进行,其效果明显。 2.2 语言功能训练从简单发音到双音、生活常用语,给患者听音乐、听广播,逐步训练,让患者多开口,鼓励有文化者读报,家属陪护人员主动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说话,使患者早期开口。 2.3 常用药物的指导如阿司匹林的作用是防止血小板凝聚,可长期口服;抗高血压药物络活喜、都可喜、洛汀新。并告知患者复查血液黏度、药物的作用与毒副作用,长期服药的临床意义,定时测量血压的意义,改善血液流变状态的临床意义。 2.4 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肢体、语言不同程度受损,以及长期服降血压药物,故不同程度心理上承受压力,容易产生情绪低落、焦虑、孤独感,老年人的这种性格改变,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外界原因引起的[1].所以应从心理需要和心理变化的方面采取一些护理措施,主动关心患者,给患者鼓励,并介绍同病室患者、同种患者康复状态,使得患者树立治疗信心,稳定情绪、主动配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2.5 饮食生活护理一般脑卒中患者以高纤维素、低胆固醇饮

脑卒中康复诊疗规范

1 脑卒中的康复 1.1 康复评定 1.1.1 诊断要点和诊断标准 与康复医学有密切关系的三种CVD勺诊断要点和诊断标准为: (1)脑梗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 1)诊断要点 A.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B.大多数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C.发病可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 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D.一般发病后1-2 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E.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F.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G鉴别诊断困难时如有条件可作MRI或者CT检查 2)诊断标准(国际神经系关联病及卒中协会,1982) A 具备下列一项以上神经症状或体征(至少持续24H) (A)意识障碍 (B)视力、视野障碍 (C)轻瘫或偏瘫、或两侧瘫痪(尤其于脑干损害时) (D)偏侧感觉障碍 (E )言语障碍 (F )吞咽障碍 (G )运动失调 脑脊液无色、透明 C 至少可见下列一项以上辅助检查的阳性改变: (a)CT 扫描可提示脑水肿、脑缺血病变的低密度区域,而无出血性改变 (b)脑血管造影发现一支或一支以上主干动脉高度狭窄或闭塞改变 (c)脑扫描提示脑梗塞而除外脑肿瘤 3)确定诊断 完全具备第B-C 项(倘已行第B 项检查时)高度可能,具备第A、B 项及第C 项之(C)。

2)脑出血 1)诊断要点 脑出血好发部位为壳核、丘脑、尾状核头部、中脑、桥脑、小脑、皮质下白质即脑叶、脑室及其他。主要是高血压性脑出血,也包括其他病因的非外伤性脑内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要点如下: A 常于全力活动或者情绪激动时发病 B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C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它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D多有高血压病史 E 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F 脑超声波检查多有中线波以为 G鉴别诊断有困难时若有条件可作CT检查 2)诊断标准(国际神经系关联病及卒中协会,1982) A CT扫描可见颅内血肿; B 具备下列一项以上神经症状或体征,且至少持续24 小时: A) 意识障碍; B) 视力、视野障碍; C) 偏瘫或轻偏瘫,或二瘫痪(尤其脑干损害时); D) 偏侧感觉障碍; E) 言语障碍; F) 吞咽困难; G) 运动失调; H) 突然剧烈头痛。 C. 血性或黄色脑脊液; D. 脑血管造影可见不伴有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的无血管性占位像。 3)确定诊断 具备A项或完全具备第B至D项;高度可能:完全具备第B项吕的(A ~(H)加第C项。 3)蛛网膜下腔出血 1)诊断要点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 1、前言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得特点。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得脑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1]。循证医学证实,脑卒中康复就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得方法,也就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模式中不可或缺得关键环节[2]。现代康复理论与实践证明,有效得康复训练能够减轻患者功能上得残疾,提高患者得满意度,加速脑卒中得康复进程,降低潜在得护理费用,节约社会资源[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神经科学得发展,国内外脑卒中康复领域专家对脑卒中得康复机制、医学管理与康复理念、康复治疗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不少新成果。同时,越来越多得国内外专家从循证医学得角度来选择针对脑卒中得评价方法与康复手段。苏格兰、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出版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用于指导本地区得脑卒中康复治疗[6-7]。 制订康复指南最重要得目得就是为康复治疗得实施与评价提供一个科学得证据基础,规范脑卒中康复 得治疗行为,帮助医疗机构按照循证医学支持得治疗方案进行操作,提高康复疗效,使患者获得最大限度得 功能改善与最大限度得自理能力,并且改善患者及其家属得生活质量。临床实践指南能够确定新技术与研究得效果,并合理分配治疗资源。在实践基础上,随着更多数据与评价结果得收集,将会出现新得证据。 本指南旨在根据脑卒中康复评定与治疗最新进展得循证医学,推荐临床评价与治疗得共识性意见、证据水平(A、B、 C、D)以及推荐级別(I、Ⅱ、Ⅲ、Ⅳ)。见表1。 表1 推荐级别与证据水平标准 推荐级别Ⅰ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得共识(如不能做随机对照试验得情况)Ⅱ级基于B级证据或专家共识Ⅲ级基于C级证据或专家共识Ⅳ级基于D级证据或专家共识治疗措施得证据水平A级多个随机对照试验得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随机对照试验、一个样本量足够大得随机对照试验(高质量)B级至少一个较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良好得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C级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得对照试验D级无同期对照得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诊断措施得证据水平A级采用金标准与盲法评价得多个或一个样本量足够大得前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B级采用金标准与盲法评价得至少一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 良好得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较高质量)C级回顾性、非盲法评价得对照研究D级无对照得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注:该表内容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得相关标准[8]。 1 脑卒中康复得管理 脑卒中康复得管理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得合作,包括脑卒中得三级康复体系、公众健康教育、脑卒中得二级预防与脑卒中得康复流程[9]。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急性脑血管病三级康复网络得研究表明,脑卒中得三级康复可以使患者获 得更好得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减少并发症,就是我国现阶段适合推广得脑卒中康复治疗体系[5,10]。“一级康复”就是指患者早期在医院急诊室或神经内科得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治疗;“二级康复”就是指患者在康复病房或康复中心进行得康 复治疗;“三级康复”就是指在社区或家中得继续康复治疗。 卒中单元(strokeunit)就是脑卒中住院患者得组织化医疗管理模式,采取多学科、多专业人员得团队工作方式,强调早期康复治疗。除脑卒中常规治疗外,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ADL训练、认知训练、心理治疗与健康教育等全面得管理与系统得康复。卒中单元模式包括急性期卒中单元(acute stroke unit)、综合卒中单元、卒中康复单元(rehabilitation stroke unit)等。系统评价已证实,卒中单元可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得病死率与致残率[11]。

脑卒中康复健康指导

脑卒中的健康教育 【什么是脑卒中?】 当供给人体脑部的血流发生障碍的时候卒中就发生了,包括血管阻塞(缺血性脑卒中)和血管破裂出血(出血性脑卒中)。结果,脑细胞无法获得维持正常活动的氧供和营养。 一部分脑细胞将会受损伤或者死亡。每个发生卒中的患者表现轻重不一,部分卒中的病因 可能不明确,其症状取决于受卒中影响的脑部区域和受损的严重程度。 【脑卒中最常见的症状】 突发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反应迟钝、感觉沉重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 口角歪斜、失去平衡、步行困难、单眼、双眼视物模糊或向一侧凝视、缺乏平衡感、吞咽 困难、言语困难(包括言语模糊、不能找到合适的单词表达或理解其他人的言语含义)、 意识障碍或抽搐、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怎样预防脑卒中的复发】 (1)增强病人自我保健能力:创造家庭和睦的环境,使患者心情舒畅地生活,让病人情绪 上不过于紧张,思想上又高度重视。 (2)控制已知危险因素:患者如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病症要 积极的治疗。 (3)警惕中风的诱因:避免紧张、兴奋、忧虑、脑力或体力过劳等因素,并要注意气候的剧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等客观环境的影响。 (4)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提倡中老年人以低钠、低胆固醇、以低脂肪食物为主,副食品宜多样化。在食量上不宜过饱或过饥,要改变不良的烟酒嗜好。 (5)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和体育锻炼:坚持以活血化淤的中西药物治疗为主,增进血液的 正常流动以防止中风。常用药物有复方丹参片。 (6)注意中风的前兆:如有头痛、半侧面部麻木、四肢一侧无力或活动不灵、持物不稳等。 【脑卒中的家庭紧急处理】 (1)保持镇静,迅速拨打急救电话120,寻求帮助,必要时不要放下电话询问并听从意思指导进行处理。 (2)将病人抬至床上,注意不要将病人拉起或扶起,以免加重病情,最好2-3人同时搬抬,一人抬肩,一人抬托腰臀部,一人抬腿,头部稍抬高。 (3)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有呕吐或昏迷者,将头偏一侧,便于口腔粘液或呕吐物流出,将病人的衣领解开,取出假牙。

2018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简要

2018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简要医脉通临床指南1周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 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中国急性缺 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是对2014版指南的更新, 突出了院前处理、急诊评估与诊断流程、急性期静脉 溶栓、血管内取栓、影像学评估等方面的进展。关于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前期诊断和一般管理,新版指南 主要有以下推荐。 推荐意见: (1)建议卫生主管部门组建区域脑卒中分级救治系统,医疗机构具备分级开展脑卒中适宜诊治技术的能力,并逐步建立认证、考核和质量改进体系(Ⅰ级推荐,C级证据)。 (2)推荐急救转运系统与医院建立有效联系及转运机制,医院建立院内脑卒中诊治绿色通道,有条件的医院逐步建立规范的远程卒中诊治系统(Ⅰ级推荐,B级证据)。 推荐意见: 对突然出现疑似脑卒中症状的患者,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C级证据)。 推荐意见:

收治脑卒中患者的医院应尽可能建立卒中单元,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接受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推荐意见: 按诊断流程对疑似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尽可能在到达急诊室后60 min内完成脑CT等基本评估并开始治疗,有条件应尽量缩短进院至溶栓治疗时间(DNT)(Ⅰ级推荐,B级证据)。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影像学出现责任病灶或症彬体征持续24 h以上;(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5)脑CT/MRI排除脑出血。 诊断流程: 第一步,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第二步,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脑CT/MRI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第三步,卒中严重程度?采用神经功能评价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第四步,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是否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核对适应证和禁忌证。 第五步,结合病史、实验室、脑病变和血管病变等资料进行病因分型(多采用TOAST分型)。 推荐意见:

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要点: ①突然短暂可逆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发作。 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2h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h以内完全消失。 ③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④常有反复发作史,临床症状刻板地出现。 ⑤发作间隙期无神经系统体征。 ⑥起病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有动脉粥样硬化症。 ⑦无颅内压增高。 2.脑血栓形成 (1)诊断要点: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建议 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②大多数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③发病可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展,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④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⑤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⑥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⑦鉴别诊断困难时如有条件可作MRI或CT检查。 (2)诊断标准:采用1982年国际神经系关联病及卒中协会的标准 ①具备下列一项以上神经症状或体征,且至少持续24小时 A.意识障碍。 B.视力、视野障碍。 C.轻瘫或偏瘫,或两侧瘫痪(尤其于脑干损害时)。 D.偏侧感觉障碍。 E.言语障碍。 F.吞咽困难。 G.运动失调。 ②脑脊液无色、透明。 ③至少可见下列一项以上辅助检查的阳性改变:

A.CT扫描可提示脑水肿、脑缺血病变的低密度区域,而无出血性改变。 B.脑血管造影发现一支或一支以上主干动脉高度狭窄或闭塞改变。 C.脑扫描提示脑梗死而除外脑肿瘤。 判断标准:1.确定诊断完全具备第①~③项(倘已行第②项检查时); 2.高度可能具备第①、②项及第③项之C。 3.脑栓塞诊断要点: ①多为急骤发病,数秒钟或数分钟症状达高峰。 ②多数无前驱症状。 ③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意识障碍。 ④有颈内动脉和(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⑤头颅CT 可见低密度梗死灶。 ⑥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若有红细胞可考虑出血性梗死。 ⑦栓子来源可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也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皮肤、粘膜等栓塞症状。 4.腔隙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脑卒中的健康教育

脑卒中防治健康教育讲座 一、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西医又称为脑血管意外,中医称为脑中风。它是以猝然昏倒,伴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无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脑中风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这类疾病起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变化迅速。当供给人体脑部的血流发生障碍的时候卒中就发生了,结果脑细胞无法获得维持正常活动的氧供和营养。一部分脑细胞将会受损伤或者死亡。每个发生卒中的患者表现轻重不一,部分卒中的病因可能不明确,其症状取决于受卒中影响的脑部区域和受损的严重程度。 二脑卒中的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房颤,脑血管畸形等。 三、脑卒中最常见的症状:突发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反应迟钝、感觉沉重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失去平衡、步行困难、单眼、双眼视物模糊或向一侧凝视、缺乏平衡感、吞咽困难、言语困难(包括言语模糊、不能找到合适的单词表达或理解其他人的言语含义)、意识障碍或抽搐、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四、怎样预防脑卒中的复发:(1)、增强病人自我保健能力:创造家庭和睦的环境,使患者心情舒畅地生活,让病人情绪上不过于紧张,思想上又高度重视。(2)、控制已知危险因素:患者如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病症要积极的治疗。(3)、警惕中风的诱因:避免紧张、兴奋、忧虑、脑力或体力过劳等因素,

并要注意气候的剧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等客观环境的影响。(4)、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提倡中老年人以低钠、低胆固醇、以低脂肪食物为主,副食品宜多样化。在食量上不宜过饱或过饥,要改变不良的烟酒嗜好。(5)、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和体育锻炼:坚持以活血化淤的中西药物治疗为主,增进血液的正常流动以防止中风。常用药物有复方丹参片。(6)、注意中风的前兆:如有头痛、半侧面部麻木、四肢一侧无力或活动不灵、持物不稳等。 五、脑卒中的家庭紧急处理:(1)、保持镇静,迅速拨打急救电话120,寻求帮助,必要时不要放下电话询问并听从意思指导进行处理。 (2)、将病人抬至床上,注意不要将病人拉起或扶起,以免加重病情,最好2-3人同时搬抬,一人抬肩,一人抬托腰臀部,一人抬腿,头部稍抬高。(3)、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有呕吐或昏迷者,将头偏一侧,便于口腔粘液或呕吐物流出,将病人的衣领解开,取出假牙。(4)、病人有抽搐时,可用两根竹筷子缠上软布塞入上下臼齿之间,防止其舌头被咬伤。(5)、避光,可将窗帘拉上,避免强光刺激。(6)、有条件者可吸氧(7)、转运途中避免头部震动。(8)、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切勿擅自做主给病人服用止血剂、或其他药物。(9)、如果病人是清醒的,应注意安慰病人,缓解其紧张情绪。 六、脑卒中的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时机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主要发生在病后6个月内,尤其是头3个月内是肢体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要重视合理的康复治疗,尽早进行。脑卒中的康复治疗要根据病情越早越好,一般

解读最新脑卒中治疗指南

解读最新脑卒中治疗指南 解读最新脑卒中治疗指南 新的脑血管病治疗方法不断涌现,这一方面给临床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众多的选择也给临床医生带来一些困惑。不同文献对同一种诊断方法的评价褒贬不一,不同的研究对同一种治疗所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面对一个具体病人,临床医生应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临床实践的不规范可能导致真正有效疗法没有及时推广,而无效疗法却广泛使用的状况。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已成为目前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制定临床实践指南是规范临床实践、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此,许多国家和组织已经着手关于脑血管病治疗标准化的建议工作,先后出版了一系列脑血管病实施指南 (practice guideli ne) 。其中

较有影响的是 WHO1989 年制定的卒中预防、诊断和治疗建议,199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出版的脑血管病治疗指南,2OOO年英国出版的国家脑血管病指南以及2001年的欧洲卒中治疗建议。最新的三个指南分别是2003年美国卒中协会提出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处理指南》、2004年日本的《脑卒中治疗指导原则》以及最近出台的由我国卫生 部疾病控制司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组织全国有关专家编写的《中国脑血病病防治指南》。本文重点解读这三个最新的脑卒中指南中关于脑卒中治疗的一些建议。 1脑卒中的一般支持治疗和并发症的治疗 1.1气道、通气支持和给氧 对轻到中度的脑卒中患者,无明显低氧血症的,通常不推荐常规给氧。推荐给低氧患者给氧。在意识水平下降或有气道受累的急性卒中患者的治疗中推荐进行气道支持和辅助通气。 1.2血压 除了高血压脑病、蛛网膜下腔出血、主动脉夹层分离、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情况外,大多数情况下,除非收缩压>220mmHg 或[舒张压>120 mmHg (中国、美国)、平均血压> 130mmHg

院前急救科脑卒中诊疗规范及流程图

急性脑卒中诊疗规范 卒中是由脑局部血供异常而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并可导致脑损伤。卒中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约有85%为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多由脑血管闭塞引起,通常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栓塞和血栓形成。出血性卒中多由脑动脉破裂引起,伴有血管痉挛。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断依据 1.病史:多有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史或长期脑动脉硬化症状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部分患者以往有头痛发作史。中老年人较多见。部分患者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呕吐等前驱症状。脑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多数在活动状态时(如激动、用力)起病。脑梗死常于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病,发病后几天常有症状加重过程。 2.症状与体征: (1)病情轻重不一,轻者仅有头痛、呕吐,重者全脑症状显著。这些取决于出血和缺血的原发部位,出血量,血肿的扩延方向,缺血波及范围,以及脑水肿、脑压升高等病理改变的情况。 (2)多数病人以突然头痛为首发症状,继而呕吐、瘫痪、意识障碍等。 (3)部分患者表现为眩晕、眼球震颤、复视、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声嘶、呃逆、同向偏盲、皮质性失明、眼肌麻痹、肢体共济失调、感觉障碍等。 (4)患者可能出现生命体征、瞳孔改变及脑膜刺激征等。 救治要点 在院前难以区分脑卒中的具体类型,故应稳定病情,适当对症处理并及时转送医院。卒中处理的要点可记忆为7个“D”:即发现(detection)、派遣(dispatch)、转运(delivery)、进人急诊(door)、资料(data)、决策(decision)和药物(drug)。每一个环节的处理都应熟练而有效。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严密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 3.控制血压:脑卒中时可能出现反应性高血压,由于院前的条件有限,时间短暂,不宜使用降压药品。血压过高或过低时,可适当选用缓和的升压药或降压药,使血压逐渐降低至160/90mmHg上下。 4.降低颅内压:急性期伴脑水肿者可用20%甘露醇静脉滴注,或呋塞米(速尿)、地塞米松静注,以上药物可配合使用。 注意点 1.及时转送医院十分重要。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S)应优先处理和转运有症状和体征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以便在发病后1小时内行溶栓治疗。 2.应用甘露醇等渗透性脱水剂过程中,其用量及药液滴速应视心功能而定。 3.脑血管意外的病因鉴别往往需要CT确定,院前不宜贸然使用止血药或扩血管药。 转送注意事项 1.转送途中注意监测生命体征。 2.保证气道通畅并吸氧。 页脚内容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及溶栓指征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及溶栓指征 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 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影像学出现责任病灶或症状/体征持续24h以上; 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5.脑CT/MRI排除脑出血 二、病因分型 5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 三、溶栓指征 改善脑循环: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抗血小板、抗凝、降纤等治疗 静脉溶栓:是目前最主要恢复血流的措施。 静脉溶栓药物: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主要溶栓药;尿激酶;替奈普酶: 3小时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适应证、禁忌证及相对禁忌证 适应证: 1.有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2.症状出现<3小时 3.年龄≥18岁 4.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禁忌证: 1.颅内出血(包括脑实质出血、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外血肿等) 2.既往颅内出血史 3.近3个月严重头颅外伤史或卒中史 4.颅内肿瘤、巨大颅内动脉瘤 5.近期(3个月)有颅内或椎管内手术 6.近2周有大型外科手术 7.近3周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 8.活动性内脏出血 9.主动脉弓夹层 10.近1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 11.血压升高: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 12.急性出血倾向,包括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或其他情况 13.24小时内接受过低分子肝素治疗 14.口服抗凝剂且INR>1.7或PT>15s 15.48小时内使用凝血酶抑制剂或Xa因子抑制剂,或各种实验室检查异常(如ATPP,INR, 血小板计数,ECT,TT或Xa因子活性测定等) 16.血糖<2.8mmol/L,或>22.22mmol/L 17.头CT或MRI提示大面积梗死(梗死面积>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缺血性脑卒中双抗治疗--指南汇总

阿司匹林肠溶片:相对普通片吸收延迟3-6h,因此需快速达到抗板作用时可考虑嚼服。 综述: 多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双抗并不能使患者获益 FASTER:研究探讨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发病24小时内小卒中或TIA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相对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双抗,不能降低卒中复发和主要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MATCH: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与氯吡格雷单抗的疗效,结果显示,双抗无显著优势,可使主要终点时间绝对值下降1%,而同时严重出血绝对风险增加%。 SPS3:双抗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但严重出血风险较阿司匹林单抗组增加近2倍。 COMPRESS: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不能减少发病后30d内的卒中复发风险,反而有增加出血风险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HANCE: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对高危轻型卒中和TIA患者的疗效。阳性结果 入选条件: 40岁及以上非心源性高危TIA或小卒中患者 发病24h内 方案: ①阿司匹林 75mg/d×90d ②阿司匹林 75mg/d×21d+氯吡格雷首剂300mg,随后75mg/d×90d 结果:双抗治疗组90d的卒中复发相对风险降低32%。两组患者的中重度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为什么成功了:关键在于筛选出了卒中复发风险高而出血风险低的患者。 《2014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具有高卒中复发风险(ABCD2≥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根据24h时间定义)或轻型卒中(NIHSS 评分≤3分)急性期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21d(氯吡格雷首日负荷量300mg),随后氯吡格雷单药治疗(75mg/d),总疗程为90d。此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均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A)。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 发病在24 h 内,具有脑卒中高发风险(ABCD2≥4)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3),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21d(Ⅰ,A),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维持 21d,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均可作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A)。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对于未接受静脉榕栓治疗的轻型卒中患者(NIHSS 评分≤ 3 分),在发病 24 h 内应尽早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维持 21d,有益于降低发病 90d 内的卒中复发风险,但应密切观察出血风险(Ⅰ,A)。 应用(未接受静脉溶栓者) 发病24h内尽早双抗(无证据表明发病24h后双抗能获益) 氯吡格雷 300mg负荷剂量,继75mg/d(如果75mg/d起始,需5-7d才能逐渐达到稳态) 阿司匹林肠溶片 300mg首负,继100mg/d(解读意见) 应用时间21d(考虑到多数卒中复发在发病后21d内,而长期双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随机化时间NIHSS≤3,随机化时间ABCD2≥4(无证据表明NIHSS>3和低危TIA双抗获益) 单抗(不符合溶栓、拉栓且无禁忌症)

脑卒中的健康教育

脑卒中的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脑卒中: 当供给人体脑部的血流发生障碍的时候卒中就发生了,包括血管阻塞(缺血性脑卒中)和血管破裂出血(出血性脑卒中)。结果,脑细胞无法获得维持正常活动的氧供和营养。一部分脑细胞将会受损伤或者死亡。每个发生卒中的患者表现轻重不一,部分卒中的病因可能不明确,其症状取决于受卒中影响的脑部区域和受损的严重程度。 二、脑卒中最常见的症状: 突发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反应迟钝、感觉沉重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失去平衡、步行困难、单眼、双眼视物模糊或向一侧凝视、缺乏平衡感、吞咽困难、言语困难(包括言语模糊、不能找到合适的单词表达或理解其他人的言语含义)、意识障碍或抽搐、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三、怎样预防脑卒中的复发: (1)、增强病人自我保健能力:创造家庭和睦的环境,使患者心情舒畅地生活,让病人情绪上不过于紧张,思想上又高度重视。 (2)、控制已知危险因素:患者如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病症要积极的治疗。 (3)、警惕中风的诱因:避免紧张、兴奋、忧虑、脑力或体力过劳等因素,并要注意气候的剧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等客观环境的影响。 (4)、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提倡中老年人以低钠、低胆固醇、以低脂肪食物为主,副食品宜多样化。在食量上不宜过饱或过饥,要改变不良的烟酒嗜好。 (5)、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和体育锻炼:坚持以活血化淤的中西药物治疗为主,增进血液的正常流动以防止中风。常用药物有复方丹参片。 (6)、注意中风的前兆:如有头痛、半侧面部麻木、四肢一侧无力或活动不灵、持物不稳等。 四、脑卒中的家庭紧急处理: (1)、保持镇静,迅速拨打急救电话120,寻求帮助,必要时不要放下电话询问并听从意思指导进行处理。 (2)、将病人抬至床上,注意不要将病人拉起或扶起,以免加重病情,最好2-3人同时搬抬,一人抬肩,一人抬托腰臀部,一人抬腿,头部稍抬高。 (3)、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有呕吐或昏迷者,将头偏一侧,便于口腔粘液或呕吐物流出,将病人的衣领解开,取出假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