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有三个特点

散文诗有三个特点
散文诗有三个特点

散文诗有三个特点

散文诗有三个特点:1,篇幅短小;2,具有浓郁的诗意;3,形象生动又蕴涵哲理。

由此看来,这是一种短小精悍,自由灵活,便于描绘,长于抒情,具有浓郁诗情画意的文体。

那家伦先生认为:散文诗不象一般新诗那样有较严的格律(?),它不分行、不压韵,可既然是诗,必须具备诗的最主要的基质:感情必须强烈,想象必须丰富,意境必须和谐。

二、散文诗特征:

茅盾先生认为,散文诗是“散文型的诗”。散文诗舍弃了诗和散文的一些拖累,汲取了两者的优点而发展起来、丰富起来,独立于散文和诗之外,兼有散文和诗的最佳美学特点。散文诗的美学特点:通过意绪、情感、境界,来形象地、独特地传达和塑造,以揭示深刻的思想和时代感,这就是所谓的诗意和诗意美。

散文诗能够灵活自如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并具有丰富的音乐感、节奏感,这便是所谓的散文美。

三、散文诗的分类:

1,接近散文的散文诗,如叙事体、报告体、情节体、寓言体。

2,接近诗歌的散文诗,主要是抒情的散文诗。

四、散文诗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1,通感:把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以及心理感受互相沟通起来描绘事物。

2,象征:借助某种具体事物来体现某种抽象的思维及情感。这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这当然必须以基本手法为基础,如结构、选材、立意、描写、议论、抒情和修辞等等。

散文诗的选材范围十分广阔,大至宇宙小至尘砂,人物、动物、植物……凡大千世界所具有的一切都可以抒写。

散文诗的写法非常灵活,可以记叙描写,可以直抒胸怀,可以议论风生;可以如童话,如寓言,如散文,如诗歌,如格言……可以使人尽情发挥。

散文诗的语言十分精练,要求以简洁、准确、生动的文字,抓住事物的特点、本质、内涵,进行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

散文诗注重联想,常常用象征和通感的手法,表达思想情感,使文章蕴涵哲理,充满深情,给人以启发和感染;散文诗要求创造优美的意境,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使人如临其境,拨动心弦。

五,例举说明:

柯蓝的《海上的灯光》通过形象,蕴涵生活哲理,启示人

们要具有谦逊、勇敢、忠实、坚定的品质。

海上的浮标灯,很谦逊地站在最远的地方,第一个迎接凶险的风浪。

海上的浮标灯,永远沉默地埋头工作,日夜不停地指示方向。

天色愈暗,浮标灯的灯光愈亮。

要是谁能够象浮标灯,他将会有一颗不灭的心!……

鲁迅的《螃蟹》近似于寓言,抓住螃蟹蜕壳时的特定险境,通过形象的描述、尖锐的对话,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沈尹默的《三弦》以简略的笔法描述了中午一个人弹三弦的情景,没有一句议论,但却创造了一种极为凄凉的意境,曲折地反映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劳动人民的苦难。

李耕的《足迹》并不去描写第一个脚印,也不去描写留下第一个脚印的人,而是通过一连串的猜想,最后揭示“造桥的人,是北上的红军”。从昭示人们要饮水思源,不断奋进。刘湛秋的《蚕上山了》,描绘了养蚕中的一个劳动场景,表现劳动者的辛劳与喜悦,展现了他们的精神风貌,充满着作者的热情和生活的情趣。

李昆纯的《雪地上,有一滩雪》抓住一个特写镜头,用四五句话,便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大问题,结尾尤其感人,

也是对危害鸟类、破坏生态环境者的愤怒鞭挞。

樊发稼的《英雄碑》描绘了瞻仰人群的神态、行动、感情,没有空泛的议论,却深入地表现了人民的崇敬之情,显示了烈士献身的意义和价值。

流沙河的《草木篇》犹如哲理诗,通过对形象极简练而又极本质的描述,揭示出生活的哲理,真可谓短小隽永、耐人寻味。

羊翚的《磨坊》写于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通过磨坊的衰败,来表现人们经受的长期苦难,非常深沉苍郁,十分感人。

通过以上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

1,散文诗形式非常灵活,便于我们叙事描写、抒情言理,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易学、易用、易于提高。

2,在进行散文诗创作时,必须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善于揭示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必须善于观察、善于发现。

3,散文诗的文句必须精练,语言必须准确生动,这就要求我们扎扎实实地练好文字运用的基本功。

4,要富于想象,善于联想,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描绘形象,创造意境,这就需要我们多读勤练,切实提高写作水平。

散文语言的特点

一、要点梳理 (一)赏析散文的语言特色 1.用词角度 散文写作时,作者会选用很多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来加强表达效果。 例如《荷塘月色》中,文章运用了许多叠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形成一种舒缓的音韵美。如“脉脉”的流水、“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富有韵味,同时也与文章朦胧淡雅的意境相吻合。 文章用词准确生动。如,一个“泻”字与修饰语“静静地”,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的特点,创造出幽静朦胧的意境。2.遣词造句:整句和散句 整句是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形式整齐,声音和谐,节奏鲜明,具有加强语势、强调语义的作用,适于表达丰富的感情,给人以深刻、强烈的印象。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等都属于整句。 散句是指结构相异、长短不一、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散句的特点是自由活泼,富于变化。整句、散句各有长处,散句适于叙述说明,整句长于抒情。整散结合,句式灵活,使感情的抒写徐缓激越,张弛有致。 例如《回忆鲁迅先生》作者通过文字和句式的参差错落,长短交错,排比、对偶等修辞的合理运用,使得文字张弛有度,缓急更迭,大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再如《老王》一文中作者用语平淡有味,多用短句,但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感情。如:“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3.各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 例如:《荷塘月色》中多出运用比喻、比拟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荷塘月色。抓住事物的特征作比:将“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的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用通感写荷花的清香,用“渺茫的歌声”作比;比拟手法的运用不仅使描绘对象更加形象生动,而且起到化静为动的神奇效果。如“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将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4.语言风格 优秀的散文语言都能做到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 不同作家有不同语言风格特点,如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豪放,有的婉约。如冰心的柔美隽丽,朱自清的绵密醇厚,叶圣陶的清淡平实,徐志摩的繁复浓丽,巴金的热情坦诚,孙犁的真中显美,汪曾祺的融奇崛于平淡,余光中的雅

如何分析文章结构

如何快速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外在表现,把握住了文章的结构,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题型上看,本考点主要以主观题形式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命题人可就文章的一段或几段出题考查,也可以对全篇进行考查。就对全篇结构的考查而言,其命题设问方式往往表现为:①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②分析本文谋篇布局的技巧; ③文章是如何表现主旨的。 理解一篇文章,首先必须划分出段落层次。有了这一步,才能理解作者的思路,掌握文章的结构。 一、辨明文体,选准角度。 1.文体不同,行文的思路会有不同,表现在结构层次上也有各自的特点。记叙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组织全篇的结构;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只是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才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才在结尾加上“尾声”;散文的结构尽管多种多样,但还是存在着某些大体相似的形态,有的是对比式,有的是逐层深入式、层层铺垫式,还有的是一线穿珠式或片断组合式。辨明不同的文体,抓住这些结构特征,再选准适当角度展开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全文。以散文阅读而言,从线索、文眼、意境、手法(如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等角度入手,可快速把握文章思路。 2.划分层次,就是要以一定的标准对文章进行内容上的归类整合。不同文体用以划分归类的标准不同,如记叙性文体,可根据人或事的不同,根据时间、空间的变化来划分;议论性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来划分,也可以按论证结构(并列、总分、层进)来划分;说明性文体,应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顺序,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部分,或按事件发展顺序,或按事理逻辑(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来划分。 例1.( 2008年重庆卷第15题)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解析】试题考查的作品《时间怎样地行走》(作者:迟子建)是一篇散文。分析此文结构,应首先弄清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然后弄清这根线索是按什么顺序来叙事抒情的。因为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紧密相联。抓住了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 【答案】作者以人生过程为线索,贯穿对时间的不同感悟:①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②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③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④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⑤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 二、浏览首句,略知梗概。 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层次,必须首先对全文、全段有大体的了解。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是解答文学作品阅读题必经的一步。一篇文章都是由若干自然段组成的,而每一段又都有一个中心内容。首句往往与本段内容密切相关。如果我们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往往会发

第五讲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第五讲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解读考点】 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的先后顺序。结构就是思路的体现。分析结构,理清思路包括分析①段内的句与句和段与段中间的层次,②全篇的结构,③把握层次基础上归纳概括。对文章结构与思路的把握有赖于对文章的细致阅读,尤其是解题前的通读全文。所谓“文章思有路,遵路始识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考查角度】 1、结合文章思路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妙处。 例1、2006湖北《从阿尔卑斯归来》“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结合内容和结构分析器作用。①表现了狗的忠诚,②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家园的密切关系,最后以狗为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是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③写狗与同伴谈论山里的事,与文章的开头形成呼应。 2、结合文章的思路,理解词句的含义或作用。 例如2006湖北《从阿尔卑斯归来》: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地。“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是对上文的总结,结合上文写得内容,抓住重点词语“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沉醉”“舞蹈”“活跃的气氛”。可知①羊群带回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机,②羊群归家给人们和动物带来了喜悦与欢歌。 3、对作者观点或看法进行分条论述,往往能够涉及到层次和划分。 例如2008天津《敦煌》“综观全文,如何理解‘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4、直接考查结构和思路。 例如2008、湖北《雾》“本文以雾为线索,请具体分析文章行文的思路” 2009年湖北《书房的窗户》“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做简要说明。 【方法指导】 一、分析的前提条件 1、细致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 科学论著注意严密的条理,文学作品讲求立意谋篇,这些都与思路有关。对思路的把握,往往关系到结构层次的分析、内容要点的整理、文章主旨的归纳和表现形式的理解等诸多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在解答阅读试题之前,细致地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尽可能沿着文章

《归有光作品阅读》

《归有光作品阅读》 归有光(1506~1571) 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 脊生。昆山(今属江苏)人。9岁能属文,后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故。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嘉靖二十一年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因采用古教化法治民,听讼时引妇女儿童围观,用吴语断案。以抗拒上司命令,被迫离职,转为 顺德府通判,管理马政。后为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以劳瘁致疾,卒于南京。明代中叶,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对扫除台阁体的文风有一定作用。但至嘉靖年间,已流为盲目尊古倾向。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其魁首实为归有光。时王世贞为文坛宗师,声势煊赫,归有光贬斥说:"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抵排前人","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项思尧文集序》)。在诗论上,他也批判复古倾向说:"今世乃惟追章琢句,模拟剽窃,淫哇浮艳之为工,而不知其所为。"反之,他认为那种"率口而言,多民俗歌谣,悯 时忧世之语,盖大雅君子之所不废者"(《沈次谷先生诗序》)。

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名文未尝不佳,前、后七子标榜"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实则泥古成风,走入歧途。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然观美矜炫于世而已"(《答俞质甫书》)。当时,王世贞听到他批评自己"妄庸"后说:"妄则有之,庸则未敢闻命。"但到了晚年,王世贞也感到自己雕饰过甚,不及归有光恬适自然。在《归太仆赞序》中说:"先生于古文辞……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还有人把归有光与欧阳修比较,推崇他为明代第一散文家。直到清代。方苞、姚鼐等人,也对归有光交口称赞。归有光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十之八九为经解、题跋、议论、赠序、寿序、墓志、碑铭、祭文、行状以及制义之作,其中有些作品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不满,有些作品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但也有不少作品内容空洞,思想陈腐。在若干记叙、抒情散文中,能做到"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其艺术特色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如代表作《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并抒发了人亡物在、世事沧桑的感触。所回忆者人各一事,均属家庭琐事,但极富有人情味。②注重细节,刻绘生动。如《项脊轩志》写景,发扬了唐宋文的优良传统,确非前后七

散文的语言特点

散文的语言特点 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特点:散中见整,清新自然。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思想认识水平和人格修养的体现。不同的作者,生活在各自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各人的先天禀赋有别,后天阅历不同,因此才识、性情、气质就有高低、深浅、刚柔、雅俗、文野、曲直等等区别。写出来的文章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语言表达的特色,就是这种风格特点的一个重要标志。 例如,同是现代散文,鲁迅的深沉洗练,茅盾的沉稳劲健,朱自清的温静典雅,叶绍钧的质朴练达,孙犁、老舍的清新明快,林语堂的闲适从容,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浓丽华美……风格各异,异彩纷呈。阅读中辨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揣摩不同的语言风格,品味其中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 散文,有的重在叙事,有的重在抒情,有的重在议论。散文作者通常把本意情感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才形成含蓄美。往往通过以下手法来实现:一是托物言情,借物言志;二是寓情于景,景之神乃作者之情;三是虚实相生,借助设想、想象,曲折地表达好恶与爱憎;四是运用象征或调动多种修辞手法将真意婉转而出。因此,我们在阅读鉴赏散文时,应该把握好这四个方面。 分析散文的语言散文语言优美、畅达,富有节奏,同时也凝炼、干净、富有哲理。因此,阅读散文时,就要认真分析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炼、畅达的特色,从而在形式上对散文加以赏析。例如阅读朱自清的《春》一文,我们可以从那“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美妙佳句中感受到桃花的火爆热闹、杏花的如霞似锦、梨花的素淡皎洁,领略到由浓到淡的色彩变化过程。

文章结构

一、结构的概念和意义 “结构”一词,原是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建筑物的内部构造、整体布局。后来借用到写作学中,用以表现一篇文章布局的艺术。因此,所谓“结构”,就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 如果说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曾说:“正如'结构’两个字的字面含义同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材料多么优良,不管你的目的多么高尚,如果盖得不好,摇摇晃晃,结果是毫无用场的”。这就很形象地说明了结构在文章中的重要意义。占有了材料,确立了主旨,仅仅只解决了文章的思想内容问题,那还不成其为“文章”。材料,只能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主题,只能解决“言之有理”的问题;而结构,解决的是“言之有序”的问题。所以,古今中外的作家,对于“结构”问题都无例外地予以高度的重视,执着地追求“结构美”。列宁在写《新的任务与新的力量》一文时,先后一共制订了七种不同的结构方案,直至找到正确的、严谨的方法为止。可以说,“结构”是文章表达,即表现形式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章内容的表达,不在结构上下一番功夫,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 文章一般都可分为开头、中段和结尾三个部分,这就是文章构成的基本形式。布局一篇文章,一般都要先考虑这三部分的构成方式、内容及结构技巧。元人齐梦符对这三部分要求作了形象而又具体的表述,曾有“凤头、猪肚、豹尾” 之说,就是说:“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 这是很符合内容对结构的要求的。,古人都以这种结构和谐的文章为好,而视“寿星头、马蜂腰、水蛇尾”的文章为劣作。古人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给我们潜心作文,精心构思指出了追求的目标与方向。 文章的结构,实质上是一个如何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问题,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通过作者的构思,在文章中有层次的反映。因此,结构是作者思路的

归有光

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明代官员、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人物简介 归有光正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即公元1507年1月6日)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从学的常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他考察三江古迹,认为太湖入海的道路,只有吴淞江,而吴淞江狭窄,潮泥填淤,渐渐地就堙塞,只要合力浚治,使太湖的水向东流,其他的水道就可不劳而治,为此写了《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时,许多方面均采用了他的建议。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他60岁始成进士,授湖州长兴县(今浙江长兴县)知县。他重视教化,治政廉明。每逢处理诉讼事宜,务明事实真相。当时长兴县内盗贼极多,官府乱抓一批无辜者,他用计擒获盗首,使狱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获释。因得罪豪门与上司,调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专门管辖马政。由大学士高拱、赵贞吉推荐,于隆庆四年(1570)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正月十三(即公元1571年2月7日)卒于南京,年六十六岁。葬于昆山城东南门内金潼里(今邮电局附近)。今昆山归有光墓,为旅游景点一。 富藏书。其父在成化初,已筑书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名为“世美堂”。他又多方寻找采购。夫人王氏,亦极喜藏书,听说有零册散编,则令女仆访求,置书达数千卷。声称平生无它嗜,独好书籍,以冶性情。藏书印有“世美堂印”、“世美堂琅玡王氏珍玩”、“一往情深”、“魏国文正公二十二代女”等。编辑有《诸子汇函》,上自周代的鬻熊《鬻子》,下自当代的宋濂《龙门子》,共94家著作,是明末以前收录子部书最多的一部丛书。[2] 人物生平 名扬海内科举不顺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腊月二十四日生于江苏昆山一个日趋衰败的大族之中。他八岁时,年仅二十五岁的母亲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归有光自幼明悟绝人,九岁能成文章,十岁时就写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醯论》,十一、二岁“已慨然有志古人”,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岁考了个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同年到南京参加乡试。“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的归有光,(王锡爵《明太仆寺丞归公墓志铭》)开始时对举业满怀信心可是,乡试却连连落第,五上南京,榜上无名,其间惨淡经营,寒窗十五载,三十五岁时才以第二名中举。此时的归有光已是纵观三代两汉之文,遍览诸子百家,上自九经二十一史,下至农圃医卜之属无所不博。归有光的古文和俞仲蔚的诗歌、张子宾的制艺被誉为“昆山三绝”。当时主试江南的张文毅谓归有光是“贾(谊)、董(仲舒)再世”。以归有光的才学和声望,考取进士应是胜券在握了。在乡试高中的同年冬天,归有光雇上车马日夜兼程北上,准备应第二年的礼部会试。谁知这次

鲁迅散文诗的特点

鲁迅散文诗的特点 【篇一:鲁迅散文诗的特点】 散文诗的写法 散文诗是兼有诗歌和抒情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篇幅短小,情感浓重,节奏鲜明,有诗的意境;但又像散文一样,不分行排列, 可有韵,可无韵,可韵散相间。结构上像诗,有一定的跳跃性,但 又像散文,有词、句、段过度。语言隽永,形式灵活,内容浓缩, 耐人寻味,抒情色彩十分强烈。高尔基的《海燕》、鲁迅的《野草》等都是优秀的散文诗。 散文诗有如下一些特点: 1.是诗歌的一种,本质上属于诗; 2.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 3.篇幅短小,情感浓重,有诗的意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具有 诗歌语言的精炼性和音乐美; 4.用散文形式写出,不受固定格式束缚,不分行,不押韵,有散 文表现力的灵活性、多样性; 5.语言隽永,内容浓缩,耐人寻味。 首先谈谈散文诗的抒情性。抒情自我是抒情诗和散文诗的重要审美 特征之一。因此,散文诗中的抒情性,指的是抒情自我,它融汇着 诗人的经历、思想、情趣、理想和美学思想,无论是直抒胸臆或是 寓情于景或是阐理说趣,都是诗人自我的反映。散文诗就是一种用 十分自由的形式来抒写诗人的一种较为典型的思绪和情绪。为了更 好地说明这一问题,这里且引用一些散文诗的经典作家在创作散文 诗时,谈他们如何“以情入诗”的: 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诗人屠格涅夫在晚年创作的散文诗集(第一 部分51首)最初以“暮年”为总标题发表于《欧洲导报》1882年第 12期时,卷首有个极简短的“致读者”的话:“我的友好的读者,请不要一口气读完这些散文诗:也许,你开始觉得有点枯燥——那就把 手中的书放下。但你要零星地读:今天读一篇,明天读另一篇,——其中有的篇节,或许会在你心中唤起点什么来的。”这“或许会在 你心中唤起点什么来的”,自然是情感的激荡、共鸣,是那些能够撩 人心弦、感人肺腑的生命抒唱。屠格涅夫说,他的散文诗是“给自己 和同情这一类东西的不大一圈子的人写的”,是“纯属个人情感性的”(1882年,屠格涅夫《给格列戈罗维奇的信》)。屠格涅夫在他的

05.散文的结构特点

主标题:散文的结构特点 副标题:熟悉散文的结构特点,掌握答题规律,是完美答题的关键。 关键词:散文,结构特色,解题规律 难度:2 重要程度:3 散文的结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叙事类散文】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叙事、记人、写景三类。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以写事为主的文章结构特点: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纪念刘和珍君》。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结构特点: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一类,这种散文描写一地的景物,除一些风土志以外,主要是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作者是稳重的穿线人,由作者的目击联想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注意:以作者的行踪为线串联众多景物,移步换景,景不离步;每一步,地点要交代明确,可虚实相间;景物描写要详尽恰当。如《登泰山记》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结构特点: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归有光文言散文阅读

高二文言练习 一、阅读文言短文,完成练习 世美堂后记归有光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余。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倜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匾曰"世美"。四明太史守阯为之记。 嘉靖中,曾某以逋官物鬻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鬻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呰窳①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叔敖请寝之丘、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尝訾省②。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③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所有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 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 注①俗呰窳:俗习懒惰。②訾省:过问,指计算、核查财目。③遘悯:遭受患难。 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某以逋官物鬻于人逋:拖延 B.岁苦旱而独收苦:为......所苦 C.不足,则岁质贷质:典押 D.岁一再至而已再:二次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A.四明太史守阯为之记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惨然谓余曰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C.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D.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父母者,人之本也 3.下列各项中能够直接表明归有光的妻子王氏贤惠的一组是()(3分)

(完整版)如何分析散文语言特色

如何分析散文语言特色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 包括用词、句式: 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 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 如比喻的作用是化 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 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 ①.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 ②.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 ③.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 ④.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 ⑤.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 ⑥.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 书面语与口语(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严谨、 说服力强)等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 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 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6、表现手法角度鉴赏

(象征、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欲扬先抑、卒章显志等) 联想: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想象: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特征。 对比:突显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对象。 衬托(烘托):突出本体的××特征。 抑扬: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前后)照应: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正侧描写: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例如: 本文的语言具有朴素、清新、自然、流畅等特点。它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1、语言经过情感的陶冶、锻炼,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例如“。。。。”朴实清新中有隽永,没有斧凿痕迹,很有韵味,有一种自然流动的节奏,恰如其分地传达出自己的节奏。2、作者也特意锤炼一些富有深刻哲理的语句,例如“。。。。”这是全文的点晴之笔。3、为了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现出文学语言的精彩。有比喻、拟人、排比等,有文采,有气势,有感情,像诗一样美。如“。。。”比喻生动、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想象力丰富。我们在写作时应学习本文的遣词造句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风格,用婉笔书写柔情,用形象表达主旨。

句子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中的作用

一、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奠定感情基调、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二、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容上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这就要看所给你的句子是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如果出现在开头 开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 2、总领下文或统领下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中间句子的作用: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 4、点明中心,升华中心 5、另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文章中一个句子在结构和容上都能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作用:总领全文,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旨,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等. 容上作用: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使文章有血有肉充实,为下文蓄势等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 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 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 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上的作用如:

归有光散文简论语文阅读

篇一:归有光散文简论语文阅读 归有光散文简论赵伯陶(《归有光文选》选注评点者)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他长期以读书授徒为业,这使他的散文创作有了精益求精的时间保证;由于家庭迭遭变故,归有光屡受情感折磨,这又使其散文增添了浓重的感情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事业淹蹇与家庭变故反而玉成了他的散文创作,使之有了彪炳千秋的荣耀。 归有光生活于明代嘉靖、隆庆之世,朝廷政治尽管日趋腐败,但全国暗潮涌动,属于思想启蒙的变革时代。以商品经济发展为杠杆的市井文化的不断丰富,影响了文人士大夫雅文化的发展道路;以王阳明心学为主的哲学呐喊,更加强了这一影响的深刻性。老庄禅悦的佛光道影也在明中叶以后有了笼罩知识阶层的魅力,给文人士大夫的“出处行藏”增加了一些选择的自由。在散文发展的长河中,稍后于归有光时代的晚明小品文大放异彩,就是市井文化与老庄禅悦思想作用于文人士林文化的结果。然而归有光的散文在实质上却与晚明小品不能同日而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二者文化品格的大相径庭。归有光于理学宗尚程、朱,对陆、王心学虽不大力反对,却也畛域森严,这从其《与潘子实书》、《送王子敬之任建宁序》、《示徐生书》等文中皆可见一斑。归有光散文始终保持士林文化品格的单纯性,他远承汉代司马迁之文风,继武唐宋韩愈、欧阳修散文之绪馀,属于“文以载道”的文统传承中之一环。清代桐城派对归有光的散文大为推崇,而不屑于与晚明小品为伍,其原因就在于这一“文统”的存在。归有光抨击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是从散文发展的内部规律着眼的,不同于晚明小品作家从“独抒性灵”的个性解放角度去迎击拟古的潮流。然而两者殊途同归,这使一些论者认为二者似乎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文学史多将归有光划入唐宋派中,然而与唐宋派中唐顺之、王慎中、茅坤诸人相较,他虽年纪稍长,得中进士却晚于三人三十年左右。功名路上的坎坷,限制了归有光与唐、王、茅三人的声气相通,散文的文化品格也不尽相同。如唐顺之,不但与阳明心学心有灵犀,其《荆川集》中的文章也可见禅宗影响的痕迹。钱基博《明代文学史》评《荆川集》有云:“集中书牍最多,大半肤言心性,多涉禅宗,而喜为语录鄙俚之言,殊为不取。”这与晚明小品的精神已趋一致,而与归文的文化品格有异了。 归有光散文的单纯士林文化品格,决定了其散文的思想内容有保守的一面。他的散文不像小品作家的作品有放浪形骸之外的潇洒之态,所多的是正襟危坐的道貌岸然;他不追求适意人生的趣味,而仅想于孜孜石乞石乞的不断努力中完善自我的人格。然而,归有光却又不是头脑冬烘死读书、读死书的迂夫子。他关心时事,写有不少有关水利、倭寇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文章,有关议论皆建立于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绝非书生空言。他为人排挤,去顺德管理马政,尽管投闲置散,用非所学,却仍敬业为民,写有《马政议》等文,广征博引,尽输忠悃。关心社会问题,同情弱者,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伸张正义,讨还公道,在归有光的散文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嘉定张氏女子遇人不淑,又遭恶姑,因不满家中丑行,而为群凶虐杀。司法腐败,因循迁延,致狱久不决。归有光激于义愤,到处为死者鸣不平,并写有《书张贞女死事》等一系列文章,终于令肆虐诸凶被法办。他自己对《书张贞女死事》一文很满意,认为有《史记》、《汉书》的笔法,可以传千百世之后。 于国于民深怀忧患意识,是古代正直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归有光下笔为文,时时流露出挽救颓风之思,用心良苦,如《家谱记》、《归氏二孝子传》等散文。《秦国公石记》一文则借石喻志,一股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风云之气力透纸背。在一些赠序类文章中,归有光也常设身处地般为友人提供一些治国治民的参考意见,如《送阳曲王公参政陕西序》、《送同年光子英之任真定序》、《送同年孟与时之任成都序》等文章,无不渗透出作者深沉的忧患意识。 归有光散文的另一类主题是抒写亲情与友情的执著和亲密,这类散文最具艺术价值,也最为脍炙人口。如《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女二二圹志》、《寒花葬志》、《世美堂后记》等,皆堪称归氏散文中的典范之作。其《沧浪亭记》有云:“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归有光散文

归有光(1506~1571) 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昆山(今属江苏)人。9岁能属文,后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故。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嘉靖二十一年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因采用古教化法治民,听讼时引妇女儿童围观,用吴语断案。以抗拒上司命令,被迫离职,转为顺德府通判,管理马政。后为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以劳瘁致疾,卒于南京。 明代中叶,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对扫除台阁体的文风有一定作用。但至嘉靖年间,已流为盲目尊古倾向。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其魁首实为归有光。时王世贞为文坛宗师,声势煊赫,归有光贬斥说:"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抵排前人","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项思尧文集序》)。在诗论上,他也批判复古倾向说:"今世乃惟追章琢句,模拟剽窃,淫哇浮艳之为工,而不知其所为。"反之,他认为那种"率口而言,多民俗歌谣,悯时忧世之语,盖大雅君子之所不废者"(《沈次谷先生诗序》)。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名文未尝不佳,前、后七子标榜"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实则泥古成风,走入歧途。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

文章。□□然观美矜炫于世而已"(《答俞质甫书》)。当时,王世贞听到他批评自己"妄庸"后说:"妄则有之,庸则未敢闻命。"但到了晚年,王世贞也感到自己雕饰过甚,不及归有光恬适自然。在《归太仆赞序》中说:"先生于古文辞……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还有人把归有光与欧阳修比较,推崇他为明代第一散文家。直到清代。方苞、姚鼐等人,也对归有光交口称赞。 归有光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十之八九为经解、题跋、议论、赠序、寿序、墓志、碑铭、祭文、行状以及制义之作,其中有些作品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不满,有些作品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但也有不少作品内容空洞,思想陈腐。在若干记叙、抒情散文中,能做到"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其艺术特色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如代表作《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并抒发了人亡物在、世事沧桑的感触。所回忆者人各一事,均属家庭琐事,但极富有人情味。②注重细节,刻绘生动。如《项脊轩志》写景,发扬了唐宋文的优良传统,确非前后七子所及。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他的散文名作,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女二二圹志》等,均未超过千字。《寒花葬志》为悼念夭殇小婢而作,全文共112字,但以两个细节勾勒婢女形象,写出庭闱人情,极为凝炼。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如《宝界山居记》由太湖风景写到宝界山居,又对比唐代王维之辋川别墅,并对王维发了

论鲁迅散文语言的艺术发展_自言自语_野草_和_且介亭杂文_的比较

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 论鲁迅散文语言的艺术发展 ——《自言自语》、《野草》和《且介亭杂文》的比较 张梦阳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鲁迅前期的《自言自语》、中期的《野草》、后期 的《且介亭杂文》的艺术比较,研讨和探究鲁迅散文语言的艺术特色及 其成熟过程、发展轨迹。作者认为笔调上经历了平直-婉曲-幽深,色 调上经历了平白-绚烂-淡然,节奏上经历了急板-行板-缓板,形成了 鲁迅所独有的文体。文学作品须讲究文体,鲁迅正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 一“文体家”。 关键词:鲁迅 散文语言 艺术发展 文体 鲁迅首先是文学家。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所以鲁迅的艺术世界,虽然范围甚广,包括文学、美术、书法、碑刻、电影、图书装祯、封面设计等多种领域,但主要是语言艺术的世界。他的美学思想也主要呈现在这里。对这个世界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对鲁迅文学作品的鉴赏、研究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鲁迅文学语言的揣摩、体悟和鲁迅文学美学思想的探索,也是非常有益的。 本文通过鲁迅前期的《自言自语》、中期的《野草》、后期的《且介亭杂文》的艺术比较,研讨和探究鲁迅散文语言的艺术特色及其成熟过程、发展轨迹,以推进对于鲁迅散文语言艺术的认知。 ·122·

论鲁迅散文语言的艺术发展 一、笔调:平直-婉曲-幽深 1980年初,孙玉石、方锡德从1919年的《国闻周报》上,发现了鲁迅的早期佚文《自言自语》 1。这是一组散文诗,有些篇目是《野草》的雏型,但与《野草》相比,就显得逊色多了。可见即使是鲁迅这样的伟大作家,也经历了一个艺术发展过程。 笔调是行文的格调,最能显露作家的功底。文学作品,特别是散文,最为重要的,不是章法的整与散,也不是结构的严与松,而是笔调。过去散文研究常常争论什么“形散而神不散”,其实并没有深入到核心中去。我认为,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最重要的是笔调,也可以称之为语气系统,决定了整篇作品的基调和品位。譬如我一直景仰的文学评论家黄秋耘先生在《且说开端》 2中就说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初稿的开头是“奥布浪斯基家里,一切都乱了”。后来在前面加了一句: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加上这样一句富有哲理性的话,立即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以至全书的调门和后来安娜的悲剧结局,都有了定音。 其他经典,如罗曼·罗兰用“江声浩荡”一语,作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开端;梁斌以“平地一声雷”,为《红旗谱》开场,都为全书定了调,真是别具匠心。 长篇小说如此,短篇小说也是这样。鲁迅《伤逝》的开头是: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孤独者》的开头是: 我和魏连殳相识一场,回想起来倒也别致,竟是以送殓始,以送殓终。 契诃夫《恐怖》的开头是: 我活在世上,一辈子恐怖过三次。 ·123·

明朝归有光

明朝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开甫,苏州昆山(今属江苏)人。久居震泽湖畔,故自号震川,又因生于昆山项脊泾(今属太仓),乃别号项脊生。出身在书香大族,先世多以文学著称,颇有声望。但他的祖父归绅、父亲归正,却没有功名,读书力田而终。 归有光自幼颖悟,“五六岁即知有紫阳先生,而能读其书”①,“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②。后来师事同县名儒魏校,攻读《史记》、唐宋八大家之文,以及濂、洛、关、闽之说,“浸渍演迤,蔚为大儒”③。二十岁成秀才,以第一名补为苏州府学生员。后以贡生选入南京太学。他还与友人结社会文,常常在昆山马鞍山畔的野鹤轩谈文说史;或读书万峰山,翻阅《大藏经》。他主张为文要重视真感情、真本色,反对模拟剽窃,尤钦佩司马迁与欧阳修的文风,对他们含情不尽的笔法尤为赞赏。虽然归有光伤叹自己不能像司马迁那样可遇奇功伟烈之事,写出感泣鬼神的篇章,但是他以自己的家世和家庭琐事为题材,表达丰富的生活感受。在《项脊轩志》、《女如兰圹志》、《寒花葬志》、《李南楼行状》等散文中,用朴实的笔调,将他早岁丧母、青年丧妻夭子的家庭不幸变故叙述出来,在记述中插入不经意的回忆细节,如泣如诉,悲伤哀戚之情流露无遗,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归有光的这些散文,虽然写琐屑之事,却深得司马迁笔法,于不要紧之处,说不要紧之语,风神疏淡,笔墨寥寥,却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①。如《寒花葬志》,作者回忆十年前逝去的婢女,仅用数十字的篇幅,勾勒三件小事,就把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感情深挚,使人们对她的不幸早逝表示悲叹。 因而,归有光的散文问世后,以其清新、简洁的文风,深挚的情感,打动着读者的心弦,使那些模拟剽窃、只重形式而不重内容的干涩文风,为之黯然失色。不少学子慕名前来拜他为师,虚心求教。 嘉靖十九年(1540),三十五岁的归有光参加南京乡试,受到主考官张治的欣赏,把他视为国士,拔为第二名举人,期待归有光能更进一尺,早日成为进士。但是归有光自由不拘的文风,并没有受到那些冬烘气十足的秋试会考官的欢迎,屡试不中;他跋涉数万里,先后共赴京考了九次,皆失意而归,以致“仕进之心落然”②。科考的失利,既耗去了归有光的宝贵年华,又招致一些势利之徒的诋毁与嘲笑,尤其是乡里之人,“必加诋毁。自未入试,已有毁之者矣;既不第,帘外之人又摘其文毁之”①。 ①归有光:《送王子敬之任建宁序》,《震川先生集》卷十,第222 页。按:“紫阳先生”即宋代学者朱熹。 ②《明史》卷二八七《归有光传》。 ③《明史》卷二八七《归有光传》。 ①王锡爵:《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见归有光:《震川先生集·附录》,第981 页。②归有光:《上瞿侍郎书》,《震川先生集》卷六,第125 页。 归有光却在多次的不第中反而窥见了科举制的弊端,觉得它让人“驱一世于利禄之中”②,使得为文服从制举八股,徒成僵化,而无情感可言。他还对那些莫辨猥杂,而唯以剽窃为能的文风发出挑战,在嘉定安亭江畔筑庐读书谈道,以一个落寞老儒的身份,大谈八股文风的革新,教授举子科考之艺;编辑唐宋散文,以反对文坛上滥行的“复古派”运动。归有光痛定思痛,标新立异,在老屋荒江畔自成一统,四方来学者竟达数十百人。 归有光在《山舍示学者》一文中告诫学生,要大家“毋事口耳剽窃”,为文要“出乎吾心之理”,“辞达义精”,“本原洞然”③。 自从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来,明初“台阁体”的拘板文风得到很大的纠正。后来到嘉靖初年,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继承复古衣钵,以饾饤文字为能事,却不免流于因袭模拟,文风出现华而不实、臃肿浮荡的倾向。针对这一风气,王慎中、唐顺之疾呼学习唐宋散文,重视感情的真挚,强调文章的言之有物,世称“唐宋派”。 归有光积极地投入了文坛上的斗争,加入“唐宋派”的行列,反对王世贞等人认为文章愈古愈好的观点。归有光虽然不是进士,但由于他的文章早已传誉远近,所以显得十分有力。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抗衡“复古派”,在授徒的同时,连续写了《女二二圹志》、《亡儿■孙圹志》、《见村楼记》、《筠溪翁传》、《张贞女狱事》、《书郭义官事》等多篇散文,使被“复古派”割断的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 这些散文,质而不俚,生动自然,文从字顺;无论圹志、行状、传记、故事,都能“参之《孟》、《荀》

鲁迅作品特点

这个问题无法笼统作答,因为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面涵盖比较广,每个文学体裁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其在表现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也是不同的,下面根据作品体裁来简单分析其在不同体裁领域所体现出的特点: 1、鲁迅小说的特点 鲁迅一生创作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 《呐喊》是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反封建是其总主题,多数作品真实描写了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展示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剥削、掠夺、虐杀的生活图景,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的毒害。它的第一篇《狂人日记》,作品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象征、暗示手法揭示了一个“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吃人社会;作为中国的第一篇现代小说,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又如在《阿Q正传》中,小说塑造了一个在辛亥革命前后尚未觉悟的贫苦农民形象阿Q,描写了封建势力在革命前残酷剥削、压迫农民,在革命到来后又混进‘革命党’,镇压革命”,“从而深刻揭露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收写于1924至1925年间的11篇小说。它继续描写封建主义吃人的悲剧。和《呐喊》不同的是,作品中的“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他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例如在小说《祝福》里,鲁迅并没有直接描写封建政权对祥林嫂的政治压迫,鲁四老爷也很难说就是反动政权的代表人物;而有些对祥林嫂的不幸命运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则又并不完全包含在四条绳索(毛泽东说:“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之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正是这四条绳索的捆缚所造成的。 鲁迅的这两部小说除了阿Q和祥林嫂这两个典型的人物之外,也塑造了其它的典型人物,深入中国人性的弱点,极具代表性,这缘于《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使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作者多采用白描手法,用极精练的笔墨写景状物,勾勒形象;又吸取中外艺术家的经验,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对小说来说,就是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各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