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真菌的观察和鉴定

合集下载

病原诊断检验指标

病原诊断检验指标

病原诊断检验指标病原诊断检验指标引言病原体是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可以引发各种感染性疾病。

准确快速地识别和鉴定病原体对于疾病的控制和治疗至关重要。

病原诊断检验指标是指用于识别和检测病原体的生物学、化学和免疫学方法和试剂物质。

本文将详细介绍病原诊断检验指标的种类和应用。

一、细菌感染的病原诊断检验指标1. 细菌培养:将患者的临床样本(如血液、尿液、痰液等)接种到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利用细菌的生长特性进行培养。

培养后,通过观察形状、颜色、菌落大小等特征,以及鉴定试剂盒的使用,可以确定感染的细菌种类。

2. 细菌DNA检测:通过提取患者样本中的细菌DNA,利用PCR技术扩增特定的细菌基因片段。

利用PCR产物的特异性,可以确定细菌的存在与否。

3. 细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将培养出的细菌与一系列抗生素接触,观察抗生素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根据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可以确定最佳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二、病毒感染的病原诊断检验指标1. 病毒抗原检测:通过检测患者样本中病毒抗原的存在与否,采用免疫学方法,如ELISA、免疫荧光等。

病毒抗原检测可以快速诊断病毒感染, 如乙型肝炎、流感等。

2. 病毒核酸检测:该方法通过提取患者样本中的病毒RNA或DNA,利用PCR技术进行扩增和检测,以确定病毒的存在与否。

病毒核酸检测常用于HIV、HPV等病毒感染的诊断。

三、真菌感染的病原诊断检验指标1. 真菌培养:将患者样本接种到含有真菌生长所需的培养基中,观察培养物的生长情况,确定是否存在真菌感染。

一些真菌培养需要特定的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较长。

2. 真菌抗体检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特定的真菌抗体,如组织胞浆菌、念珠菌等,可以诊断出真菌感染的存在。

四、寄生虫感染的病原诊断检验指标 1. 寄生虫卵团检测:通过显微镜观察患者样本中是否存在寄生虫卵团,如蛔虫、钩虫等。

该方法适用于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初步筛查。

2. 寄生虫抗原检测:通过检测患者样本中寄生虫特定抗原的存在与否,采用免疫学方法,如ELISA、免疫荧光等。

茶叶斑病病原菌高粱附球菌(Epicoccum_sorghinum)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茶叶斑病病原菌高粱附球菌(Epicoccum_sorghinum)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热带作物学报2021, 42(11): 3269 3277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Crops收稿日期 2020-08-21;修回日期 2021-03-12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 2017YFD020030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后补助项目(黔科合平台人才[2018]526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21977023)。

作者简介 黄鈜琳(199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茶树病理学。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陈 卓(CHEN Zhuo ),E-mail :*********************。

茶叶斑病病原菌高粱附球菌(Epicoccum sorghinum )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黄鈜琳1,尹桥秀1,江仕龙2,包兴涛1,武 娴1,王德炉3,陈 卓1*1. 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 550025;2. 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3. 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摘 要:为有效控制贵州省独山县茶叶斑病的发生与危害,本文研究了该区域茶叶斑病的病原和生物学特性。

结果表明,从该地区茶叶斑病组织中分离的代表性菌株GZDS2018BXT10的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等形态与高粱附球菌(Epicoccum sorghinum )一致。

对ITS 、RBP2、TUB 、rDNA-LSU 核酸或基因进行测序,采用PAUP 软件及最大简约法构建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GZDS2018BXT10菌株与高粱附球菌模式菌株CBS179.80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支,自举支持率为100%。

致病性试验表明,在室内和自然条件下,GZDS2018BXT10菌株可通过损伤方式导致茶树叶部产生病斑,符合柯赫氏法则。

因此,确认该区域叶斑病病原为高粱附球菌(E. sorghinum )。

病原学检测方法

病原学检测方法

病原学检测方法摘要病原学检测方法是用于检测疾病的致病因子,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包括传统的培养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用于早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控制,对于保障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

1. 传统培养方法传统培养方法是最早期也是最常见的病原学检测方法之一。

其基本原理是将患者样本(如血液、尿液、组织样本等)在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通过观察培养后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和产生的代谢产物等特征,可以鉴定病原体的种类。

传统培养方法主要适用于细菌和真菌的检测。

对于细菌的培养,常见的培养基有血琼脂、马铃薯蔗糖琼脂等。

而对于真菌的培养,可以使用麦康凯琼脂等特殊培养基。

然而,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细菌和真菌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需要48小时或更长时间才能获得结果;另一方面,该方法无法对病毒和寄生虫进行直接检测。

2. 分子生物学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方法成为病原学检测的重要手段。

其中最常用的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

PCR技术通过扩增特定的DNA或RNA序列,从而对病原体进行快速、精准的检测。

PCR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病原体的检测,还可以用于鉴定病原体的菌株和基因型。

此外,PCR技术还可以利用定量PCR(qPCR)来确定病原体的拷贝数目,从而评估其感染程度。

近年来,PCR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如实时荧光PCR(RT-PCR)、逆转录PCR(RT-PCR)等,进一步提高了病原学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除了PCR技术,还有其他分子生物学方法可用于病原学检测,如核酸杂交、DNA测序、基因芯片等。

这些方法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病原学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

3.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利用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特异性识别和应答来进行病原学检测。

常见的免疫学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技术(IFA)、流式细胞术等。

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农业控制中的应用

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农业控制中的应用

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农业控制中的应用植物病原真菌,指的是对植物有害并可引起病害的真菌。

这些真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起病害,如在植株上生长并侵入植物体内,产生毒素和蛋白质质量来破坏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等。

在农业生产中,植物病原真菌是造成大量经济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它们在农业控制中的应用。

一、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征1.形态特征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多种多样,根据菌丝的生长方式可分为两类:单核菌丝和多核菌丝。

单核菌丝是由一个细胞核控制细胞生长的,各单核菌丝形成一列构成菌丝;多核菌丝则由多个核融合形成,核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互相影响。

此外,植物病原真菌不仅会形成菌丝,还会产生分生孢子、壳孢、胶球等结构,不同结构在真菌的生存、交配和传播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2.生长环境植物病原真菌在环境中的生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们对土壤的pH 值、湿度、空气中的温度、光线等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适应性。

一部分植物病原真菌善于在高湿度、高温度的环境下生长,另一部分则喜欢在干燥、阳光充足的环境下繁殖,这也是它们在农作物生长阶段和气候变迁期间增殖和传播的原因之一。

3.侵染方式植物病原真菌入侵植物的方式有很多,它们能够通过土壤、种子、昆虫、风等途径感染植物,其中以土壤埋伏、子孙传播以及通过昆虫传播的方式最为常见。

二、植物病原真菌在农业控制中的应用1.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防治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防治方法是一种绿色的治疗手段,它不会破坏环境、不会污染作物和土壤,因此在现代农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大量研究表明,利用天然的植物病原真菌进行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几乎所有的植物病原真菌都可以被用作生物防治剂,例如Trichoderma、Beauveria bassiana、Metarhizium等。

2. 真菌菌株的分离和鉴定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和鉴定对于药物筛选、疫情监测和病因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真菌检测方法

真菌检测方法

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病料接种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中,置37℃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长成绒毛样菌丝,未见其它细菌生长。

经48小时培养长成白色菌落。

72小时菌落呈纽扣状,由中心向外周逐渐变深,转变成灰白色、灰绿色。

取培养物镜检可见大量球形的分生孢子。

通常人们把真菌和霉菌认为是一种病原的两种说法。

真正真菌包括霉菌,霉菌只是众多真菌中的一种。

真菌是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按有性或无性方式进行繁殖的真核细胞类微生物。

根据其侵犯人体的部位分为前部真菌和深部通常人们把真菌和霉菌认为是一种病原的两种说法。

真正真菌包括霉菌,霉菌只是众多真菌中的一种。

真菌是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按有性或无性方式进行繁殖的真核细胞类微生物。

根据其侵犯人体的部位分为前部真菌和深部真菌,包括皮肤癣菌、孢子丝菌、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等。

而霉菌多为细胞真菌的一种,也为深部感染真菌,包括烟曲菌、黄曲菌、黑曲菌、土曲菌等,常发生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引起全身播散性感然,影响预后。

培养基的选择应根据实验材料和检验目的来确定。

目前国标方法中使用的培养基有: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孟加拉培养基(RBC)、高盐察氏培养基(CAO),其中PDA和RBC适合于一般的霉菌和酵母菌生长,而CAO则适合于高渗性霉菌生长,酵母菌几乎不长。

在日常检测中我们发现,有些常见的耐高渗性霉菌,如局限曲霉、谢瓦曲霉、赤曲霉、Wallemia等在PDA、RBC上生长非常缓慢或不长,而这些菌在高渗培养基如M40Y、DG18(M40Y琼脂配方:蔗糖400g,麦芽提取汁20g,酵母提取汁5g,琼脂20g,氯霉素50mg,蒸馏水1000ml;DG18琼脂配方:葡萄糖10g,蛋白胨5g,KH2PO41g,MgSO4·7H2O 0.5g,氯霉素0.1g,0.2%二氯硝基苯胺1.0mL,琼脂15g,蒸馏水1000mL,PH6.5)上则正常生长,孢子、形态特征发育良好,而且酵母菌也能在M40Y、DG18上生长,因此,若能同时采用PDA和M40Y(或DG18)分离培养各类样品中的霉菌,将能更全面地反映出污染霉菌的菌相。

园林植物真菌病害诊断要点

园林植物真菌病害诊断要点

园林植物真菌病害诊断要点律(病害循环),才能更有效地控制病害。

植物真菌病害诊断要点包括:在掌握各类真菌致病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形态观察与鉴定等步骤。

(一)鞭毛菌所致植物病害的主要特点主要病状是:①组织增生;②幼苗猝倒;③植物各部分的腐烂;④叶片局部枯斑或枯焦;⑤花序、花梗畸形。

主要病征为棉絮状物、霜霉状物、白锈状物等。

鞭毛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常见的有六大类:根肿病、猝倒病、疫病、霜霉病、白锈病和腐烂性病害。

腐烂性病害往往按被害部位分别称为根腐病、茎腐病、基腐病和瓜果腐烂(绵腐)病等。

低等鞭毛菌如根肿菌常引起组织增生,使根茎部膨大或形成肿瘤,病部外表往往看不到病征,只能从病组织的切片中发现病原菌的菌体。

引起植物病害的鞭毛菌绝大多数集中于霜霉目内。

寄生性程度较低的类群,习居于土壤中,引起幼苗猝倒、根部与茎基部腐烂和瓜果腐烂等症状,其所造成的腐烂,大多数是软腐性的,蔓延十分迅速,可以很快使被害部位完全腐烂;寄生性程度中等的类群,可侵染植物各个部位,使植物叶片迅速坏死,根部或茎基部腐烂死亡,发生所谓“疫病(blight)”,它们引起的叶斑,大多数是水渍状斑或褪色斑,边缘无明显界限;寄生性程度高的类群,已发展为专性寄生菌,常使植物叶片出现褪色斑块或条纹,茎部和花序发生膨肿、徒长,叶变和畸形等症状,引起诸如“霜霉病”(downymildew)和“白锈病”(whiterust)等病害。

(二)接合菌所致植物病害的主要特点引起植物病害的接合菌种类不多,只有根霉、笄霉等少数几个属,引起植物花器及果实、块根、块茎等贮藏器官的腐烂。

主要病状为:①幼苗烂根;②花器及贮藏器官腐烂等。

主要病征是初期为白色、后期灰黑色的霉状物,霉层上可见黑色小点。

造成的病害常称为软腐病、褐腐病、根霉病和黑霉病等。

接合菌的寄生性较弱,通常为害受伤或抵抗力弱的植物器官。

感染幼苗,多在温度过低或过高和幼苗伤根的情况下发生的。

侵染果实时,笄霉主要为害田间幼瓜,根霉主要为害熟果及块根、块茎,多发生于贮藏期及运输过程中,但二者都造成腐烂,蔓延迅速。

北苍术立枯病病原鉴定及药剂优选

北苍术立枯病病原鉴定及药剂优选
北苍术立枯病是由真菌Phoma herbarum 引起的植物病害,主要于夏季发生,导致植株叶片产生干燥、褐化、卷曲、萎缩等症状,最终导致植株死亡。

为了有效控制该病害,需要准确鉴定病原菌种类和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防治。

病原鉴定:采用分离培养和形态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将感染病害的叶片、茎等组织分离培养后,观察真菌菌落的形态、孢子形态及其产生的侵染病害的能力等特征,以鉴定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从而选择相应的防治药剂。

药剂优选:根据病原菌的特征和敏感性,结合实际田间应用效果,可选择以下药剂进行防治:
1. 据报道,三唑酮、万能膜菌唑、甲基硫菌灵等炔丙草酯类杀菌剂对北苍术立枯病有很好的防效。

2. 铜剂(如氧化亚铜、氧化铜)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需注意铜剂容易积累在土壤中,影响土壤生态环境。

3. 生物农药如枯草芽孢杆菌、木霉、木薯甙菌在防治北苍术立枯病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在药剂应用过程中,应注意药剂的浓度、施药时间和施药方式等因素的控制,
以充分发挥药剂的防治效果。

总体而言,综合选用多种药剂轮换使用、加强土壤管理、合理施肥等措施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北苍术立枯病,保障北苍术的产量和品质。

一株石榴炭疽病病原真菌的鉴定

一株石榴炭疽病病原真菌的鉴定李秀丰;谢美华;李雪玲;杨海艳【摘要】为了解石榴炭疽病病原,采用形态学结合多基因系统学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喀斯特刺盘孢Colletotrichum karstii分生孢子直,单孢,无色,圆柱形,顶端钝圆,大小为14.6 (12.3~16.3) ×6.6 (6.1~7.3) μrn,长宽比在1.9 ~2.6之间,平均为2.2.附着孢圆形至近椭圆形,简单,淡褐色,全缘,大小为7.1 (5.3~8.7)×5.3 (4.9~5.7) μm.本文为该菌在石榴科植物上的首次报道.【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29)003【总页数】6页(P53-58)【关键词】石榴;喀斯特刺盘孢;病原菌鉴定【作者】李秀丰;谢美华;李雪玲;杨海艳【作者单位】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楚雄675000;云南省高校应用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云南楚雄675000;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楚雄675000;云南省高校应用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云南楚雄675000;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楚雄675000;云南省高校应用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云南楚雄675000;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楚雄675000;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虫害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65石榴科 (Punicaceae)亦称安石榴科,全世界共有1属2种,产于地中海至亚洲西部地区。

我国引入栽培1种,即石榴Punica granatum。

石榴在南北各省都有分布,根据花的颜色以及重瓣或单瓣等特征又分为若干栽培变种[1]。

石榴的根、叶、花、果皮、种子均可入药[2,3]。

近年大量研究表明,石榴具有抗氧化、预防心血管疾病、抗菌、抗感染等诸多功效,这与石榴中含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物质有关[4,5]。

植物真菌病害基础知识及病害诊断

植物真菌病害基础知识及病害诊断
植物真菌病害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它会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甚至导致植物死亡。

因此,了解植物真菌病害的基础知识及病害诊断非常重要。

植物真菌病害的基础知识包括病原菌种类、病害发生规律、传播途径等。

常见的真菌病害有白粉病、黑斑病、霜霉病等,它们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水传播和土传播等。

在病害的预防和控制中,必须针对不同的病原菌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病害诊断是确定植物是否感染真菌病害的关键步骤。

常见的病害诊断方法包括外观诊断、病原菌分离鉴定、PCR诊断等。

外观诊断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植物的叶子、茎、花等部位的症状来确定植物是否感染了真菌病害。

如果需要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可以采用病原菌分离鉴定和PCR诊断等高级诊断手段。

综上所述,了解植物真菌病害的基础知识及病害诊断对于预防和控制植物真菌病害非常重要。

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更好地保护植物的健康生长。

- 1 -。

《病原性真菌》课件

深入探究病原性真菌的致病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方法 。
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加强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保障人 类健康。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毒素
部分病原性真菌产生毒素 ,引起中毒症状。
免疫逃避
部分病原性真菌能够逃避 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 长期存活。
02
病原性真菌感染的传播途径与预防
传播途径
01
02
03
04
空气传播
病原性真菌可以通过空气中的 飞沫、尘埃等传播,尤其是在
封闭、拥挤的环境中。
接触传播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部位 或污染物传播,如握手、共同
使用物品等。
食物传播
某些病原性真菌可以通过食物 传播,如霉菌毒素污染的食物

动物传播
动物携带的病原性真菌可以传 播给人类,如皮肤癣菌病。
预防措施
提高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锻 炼,合理饮食,有助于提高身
体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环境清洁
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定期清 理和消毒家居物品、公共场所 设施等,以减少病原性真菌的 滋生和传播。
免疫学检测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 在针对特定真菌的抗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子生物学检测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如PCR(聚合酶链式反 应),检测真菌的核酸
片段。
鉴别诊断
细菌性感染
寄生虫感染
病原性真菌感染与细菌性感染在临床 表现上有时相似,但通过培养鉴定和 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可进行鉴别。
寄生虫感染也可能出现发热、皮疹等 症状,但病原性真菌感染通常不会出 现寄生虫病特有的临床表现,如腹泻 、贫血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真菌分类鉴定方法包括表型鉴定法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法两大类。经典的病原真菌的分类
鉴定以孢子形态和子实体特征为主要依据,同时参照菌丝的细胞结构及生理生化特征。近年
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鉴定中已经成为当前
真菌分类研究的热点。真菌在生长过程中受到环境选择的压力,其少数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
指标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稳定,使得其形态特征复杂化,这给表型分类鉴定带来了困难和不准
确性。分子生物学方法则是从遗传进化的角度阐明真菌种群间的内在关系及其亲缘关系,能
客观地反映出系统发育规律,对真菌的自然分类鉴定具有特异性高、操作简便和准确性高的
特点。
1. 载片培养法
载片培养方法是实验室观察真菌形态的基本方法。此法的基本步骤是:在无菌条件下,用无
菌吸管吸取融化的培养真菌的固体培养基,快速地滴一滴于无菌的载玻片上,待其冷却以后,
用接种环沾取少许孢子或者挑取一点菌丝段于凝固的培养基上,上面放上无菌的盖玻片。然
后,将此片子放入干净的培养皿中,培养皿底部放入潮湿的吸水滤纸,或者将培养皿底放入
一些水,中间用玻璃棒隆起,将做好的培养片子搭放在上面,合适温度下培养。将培养好的
片子取出,用小镊子轻轻地取下上面的盖玻片,把盖玻片转放于另一干净的载玻片上,待自
然干燥后,两边用透明胶固定,用棉蓝染色液染色。 载片培养法还可以这样进行:将厚度
约0.5mm的平板培养基用小刀切成大小0.5cm2的小块,挑取一小块培养基放于干净的载玻
片上,同样的方法接种、培养观察。还可以用刀片将培养好的载玻片上的多余培养基割去,
自然干燥后,用大一点的盖玻片盖上菌丝,用同样方法两边固定,染色观察,这种方法特别
适用于产生无性孢子的真菌的形态观察。该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滴的培养基不能太多,接
种物不能太多,防止污染。
2.插片培养法
插片培养法是实验室观察真菌形态的另一种基本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将菌丝块接
种于固体平板的中间。假如是以孢子接种,则将孢子稀释液涂布于固体平板上,然后,用小
镊子夹起一块无菌的盖玻片,以45度角的角度斜插入培养基中,不要插入培养基太深,让
菌丝爬上盖玻片;培养好了以后,再用小镊子将盖玻片取出,自然干燥以后,将盖玻片转移
到一干净的载玻片上,用同样的方法两边固定,染色观察。该方法要注意:插片的角度要掌
握好,不能太直或太平;当两面都有菌丝时,擦去背对中心的那面的菌丝,以避免干扰。
3.粘片法
粘片法是用透明胶粘贴菌丝或者孢子进行观察的方法。用剪刀剪取一小段透明胶,用小镊子
夹住一个角,轻轻地粘一些菌丝或者孢子,然后将其放入一干净的载玻片上,在载玻片上滴
一滴染色液,可以染色观察。此法要注意:粘贴时,不要用力粘的太多;粘上菌丝或者孢子
的透明胶放入载玻片上,不要移动,要一次放好。
4.平板观察法
平板观察法是在平板上直接观察真菌的方法。对菌丝生长得比较稀疏的真菌和观察基内菌
丝。此法比较直接真实地反映菌丝的形态特征,观察时将平板的上盖拿开,倒置于显微镜的
载物台上。这种方法可以消除由于培养体变干或者放在菌丝表面的盖玻片等可能出现的影
响。此方法要注意不要倒太多的培养基,直径10cm的平皿倒10ml的培养基就可以了。
5.玻璃纸观察法
玻璃纸观察法是一种观察真菌生长特性的一种特殊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下列情况:研究
菌丝生长的促进和阻碍作用,将无菌的玻璃纸放入刚倒好的平板中,用L型玻璃棒将玻璃纸
表面铺平,然后用小刀将玻璃纸和培养基一起切成从中心向外辐射的2~4个区域。将菌丝
块接入平板中心,此时用小针头的注射器滴一滴抑制或促进生长的营养液(例如不同浓度的
CuSO4或者2,4-二硝基苯)于玻璃纸下面的各个区域中,培养一定时间待菌丝生长到滴加
液部位时,切下玻璃纸和培养基小块于载玻片上,观察菌丝的生长情况。此法要注意以下几
点:玻璃纸一定要铺平,不能使其中间打折;用小刀切块时,要使各个区域间分开,避免不
同浓度的抑制剂或营养剂的相互干扰;平板不能倒得太厚,观察时要找一带分支的菌丝尖端,
定时(5min)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