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Summarized by CYYS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一) 传播概念的把握

1. 起源 communication

1) 库利: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 皮尔士:通过“像”(icon)或符号对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

3) 施拉姆: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2. 实质:社会互动行为

(二) 传播与信息

1. 信息定义:物质的普遍属性,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

2. 信息分类:

1) 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2)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

3.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

1) 生理反应→伴随精神心理活动,态度,感情,价值,意识形态

2) 符号系统本身→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三)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四) 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共享,关系,双向,共通,行过系)

(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1. 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大众传播特点:专业机构,对象,技术,内容公开,反馈

2. 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开放性,子系统,双偶,双自)P10

3.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Eg制度合理,渠道畅通,系统功能正常

4. 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

5. 传播学的任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六)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

1. 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1) 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

2) 精神交往关系与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

3) 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得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

2.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

1) 精神~→起源于→物质~

2) 物质生产力→制约→精神~

3) 精神~→反映→物质~

3.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1) 精神~发展→推动→物质~

2) 物质生产力发达到一定程度,精神生产状态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3) 精神~&物质~→不同的特殊规律

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

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

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

3) 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一)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2. 动物传播的局限P24

3. 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P26-27

4. 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1) 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

2) 无限的灵活性

3) 发音的经济性

4) 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1. 口语传播时代:

1) 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加速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P29;

2) 口语的局限:空间&时间,小规模&近距离P29-30

2. 文字传播时代:

1) 文字的出现P30

2) 文字发明的意义[巴勒克拉夫]

时间,空间,传承P31

3. 印刷传播时代:

1) 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登堡印刷机)P31-32;

2) 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社会经济的推动,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

4. 电子传播时代:

1) 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

2) 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

(三)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1.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P35

2. 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哈特的媒介三分法(再现,示现,机器)P35-36

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P36

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得新方式。

3. 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1) 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

前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2) 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

渔猎采集社会→农业社会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信息革命

3) 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

经济主体(产业结构)、劳动力主体、信用、全球贸易

4. 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1) 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

2) 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

3) 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8

4) 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

5) 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

不同的传播媒介也就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这个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的过程,也是媒介不断获得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过程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一) 符号

1. 符号:[永井田男]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或传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信号与象征符:

1) 信号(signal)的特点P44;

2) 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二) 非语言符号【三类】P45

1. 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副语言(声调等)

2. 体态符号(手势等)

3. 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仪式等)

(三) 符号的基本功能P46

表述&理解、传达、思考

(四)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1. 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2. 符号意义的分类

1) 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明示性意义&暗示性意义

外延意义&内涵意义

指示性意义&区别性意义

2) 语言符号的暧昧性:本身意义的模糊&多义性

3.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

(五) 象征性社会互动

1. 象征行为P51;

2. 象征行为的特点:智慧性,社会性,约定性,价值型,动机性,行为取向性;

3. 象征性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P52

1) [米德]倡始人《精神、社会与自我》1934

2) 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性行为不近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布鲁默]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4) 三个前提:意义,社会互动,解释

4. 象征性社会互动: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5. 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

对符号演义的共同理解

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6. 米德: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Me)”的统一

1) 主我:个人的主体意识

2) 客我: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3) “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

4) “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

5) 体现人与社会互相制约的关系

7. 唯物主义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观P54

(六) 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

1. 象征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P54-55

1) “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

2) 人会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

2. 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P55;

3. 限定符号环境产生的两个原因P55-56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一) 信息传播的过程与系统性 P57

(二) 过程

1. 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

2.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模式的双重性质P59

A. 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 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P60

b)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P60

B.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a) 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P62

b)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P63

c)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P63

3. 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P64

(三) 系统结构

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a)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P66

b) 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P67

(四)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1. 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P69

2.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P70-71

精神交往,考察精神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辨证运动,精神生产联系精神交往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一) 人内传播

【内在传播】【内向传播】【自我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 人体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特点P74

2. 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

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

3. 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P77

外部环境,社会实践,积极能动,基础

4.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

A. 米德: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Me)”的统一

a) 主我: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通过个人围绕对象是无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b) 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c) 主我客我的关系P79

B.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理论

a) 《象征性互动论》1969

b) 人能自身进行互动P79

c) “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P79-80

C. 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的观点P80-81

(二) 人际传播

1. 人际传播的定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有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2. 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P82-83;

1) 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获得信息

2)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 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3.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the looking-glass self)P82-83

1) 《社会组织》1909

2)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3) 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i. 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ii. 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iii. 自己对于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4) “镜中我”也是“社会我”,初级群体的人际传播是其形成的主要机制

4. 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P83-84

5.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个人社会化过程,大众传播效果)P84-85

6.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1) 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P85

2) 姿态的传播功能(强调语言,补充语言,代替语言,控制语言,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3) 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P87

4) 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P88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一) 群体传播

1. 群体

1) 概念:一群人按照个体的某种特征在同一目标的指引和统一规范的约束下,心理和行动上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协调运动的社会性组合。

2) 群体的两个特征: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3) 群体的类别:

A. 库利(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直接和间接程度):

B. 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次级群体(secondary group)

C. 韦伯:团体(verband)一般群体

D. 威瑟:组织群体(organization)与非组织群体

4) 群体功能

A. 社会功能:

a) 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是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以保证

b) 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完成个人所不能完胜的社会工作和事业

B. 个人:

a) 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的手段

b) 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c) 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和手段

2. 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1) 群体成立条件:共通的目标和关心事项,协作意愿,群体传播

2) 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A. 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B. 群体感情

C. 群体归属意识

PS:集合意识: [迪尔凯姆]相对于个人意识的一种外在的约束性的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

3. 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1) 群体规范P92-93;

2) 群体规范的四项功能P93;

3) 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对内、对外)P93

4. 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1) 群体压力的概念P94;

2) 信息压力的概念P95;

3) 趋同心理的概念P95

5.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1) 集合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群集(crowd)P95;

2) 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P96;

3) 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暗示与感染;模仿与匿名;信息流→非常态流动)P96-99

4) 模仿:[J.G.塔尔德]最基本的社会现象

5) [奥尔波特] R=i×a 流言的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6) 紧急事态下流言的特点:流言信息的快速增值,奇异回流,伴随大量谣言

(二) 组织传播

1. 组织与组织传播:

1) 组织: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角色分工,在同一的志愿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2) 组织结构特点:专业化的部门分工,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3) 组织传播: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组织内传播&组织外传播)

4) 组织传播的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达成共识

2. 组织内传播

1) 正式渠道(组织人)

上行传播,下行传播,横向传播

2) 非正式渠道(社会人)

组织内的人际传播,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特点:交流信息广泛,交流的双向平等性,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

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网络

3. 组织外传播

1)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企业组织信息输入的渠道P106

a) DSS决策支援系统

b) MIS战略信息系统

c) POS销售数据系统

2)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P107-108

a) 公关宣传

b) 广告宣传

c) 企业标识系统:CIS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第七章大众传播

(一) 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 特点: P111-112

1. 传播者: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 技术手段:先进技术,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传播信息

3. 对象: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 信息属性:商品属性&文化属性

5. 过程性质:单向性很强

6. 制度化社会传播

(三) 功能:

1.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环境监控,社会协调,遗产传承P113;

2. 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见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P114;

3. 施拉姆的概括:政治,经济,一般社会P114

4.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作为负面功能的“麻

醉作用”P115-116

(四) 产生与发展

1. 大众报刊

1) 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P116;

2) 廉价报纸的四个特点P117;

3) 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P117

2. 电报、电影、广播

1) 电报的出现P117;

2) 电影的出现P118;

3) 广播的出现P118

3. 电视媒介

1) 电视媒介的特性:现场感,目击感,冲击力P119

2) 电视媒介发展的四个方面新变化P119

(五) 影响

1. 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有用性,外部,日常,文化,娱乐

2.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1) “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布莱士、塔尔德、库利的观点)P121-122;

2) “怀疑主义”的忧患观点(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清水几太郎、格林的观点)P123

对两种观点的看法P123-124

心理暴力P123

(六) 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1. 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人对环境的任知活动发生根本变化P125

2. 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

1) 信息环境的概念P125;

客观环境→信息环境→环境认知→人的行为P125

2) 信息环境的三个内容P126(1-7行);

3)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信息环境的不同P126;

4) 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的两个优势P126

3. 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1) 李普曼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观点P126-127;

拟态环境(peseudo-environment):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告知性→指示性

信息: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直达性

2) 藤竹晓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观点P127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控制分析)

(一) 媒介控制形态

1. 外控

1)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A. 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B. 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C. 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D. 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2) 利益群体和经济实力的控制(垄断资本)

A. 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

B. 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及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

C. 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的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

3) 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A. 个人的信息反馈

B. 结成受众团体

C. 诉诸于法律手段

D. 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2. 内控

(二)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

1. 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1) 产生的背景P135;

2) 理论的四个坚持主要内容P135

2. 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A.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a) 产生的背景P136;

b) 主要原理原则P136

B. 社会责任理论

a) 产生的背景P138;

b) 主要原理原则P1339

C. 民主参与理论

a) 产生的背景P139;

b) 主要观点P1339-140

3.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渊源:马恩关于党报思想的要点P141;列宁主要观点P141-142

1) 苏联:五个原则和规范P142

2) 我国:我过传播制度极其基本规范的四个方面内容(公有制、党性原则、多方面职能、经济功能)P143-144

4. 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麦奎尔概括的五个方面内容P145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传播媒介”两种含义

(一) 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1.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 媒介即信息

“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对媒介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概括(媒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P148

2) 媒介:人的延伸

“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内容(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观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观能力的“统、分、再统”的历史)P149

生物性而非社会性

3) “热媒介”与“冷媒介”

对“热冷媒介”概念的解释P149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其意义P150;局限P149;

正确理解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形态变革中的作用P150-151

2. 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1) “电视人”[林雄二郎]P152

2) “容器人”[中野牧]P152

3) 媒介依存症P152

4) 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

佐藤毅的“他律性欲望主义”及其对日本人价值观的影响P153

3. 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

1) 特点:

a) 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

b) 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

c) 媒介资源的丰富化

d) 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2) “电子乌托邦”思想teletopia

a) “电子乌托邦”思想P155;

b) “电子乌托邦”思想历史根源P156;

c) 媒介技术是中性P156

(二)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

1. 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1) 特点:

a) 地位稳固

b) 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c)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d) 在信息生产过程中具有“把关人”的作用

2) 优势:

a) 能力,效率

b) 可信性,可确认性

c) 规范,道德

2. 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

1) 经营目标:媒体经济收益的两个方面(广告收益&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P159

2) 宣传目标:非经济收益目标P159;宣传目标的两种活动(发表言论&组织报道)P160

3. 制约因素:公共性与功益性

1) 三个依据P160;

2) 公共性与功利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和受制约的根据P160;

3) “经营目标”“宣传目标”与“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程度因具体媒介组织不同而不同P161

4. 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

1) 卢因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2) 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P162

3) 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九要素)

a) 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

b) 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与市场标准P164;

c) 新闻报道宣传性的不同看法P164(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4) 把关过程的实质:理解把关实质时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虑在内的原因P165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一)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1. 大众的概念

1) 大众mass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 群集 crowed 公众 public

2) 大众的主要特点:

a) 规模的巨大性

b) 分散性和异质性

c) 匿名性

d) 流动性

e) 无组织性

f) 同质性

心里隔绝,非人格化,组织松散,个性凸现

2. 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

1) 早期的贵族主义的观点

a) 19世纪上法托克维尔《美国的民主制》

b) 19世纪末法勒朋“暴徒”

c) 20世纪西班牙奥特伽《大众的造反》

2) 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

20世纪30年代之后曼海姆P179;

3) 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20世纪50年代之后

a) 密尔斯:“新中产阶级”(白领阶层)+蓝领劳动工人=大众

大众与权力精英的矛盾→社会病理现象

b) 李斯曼:传统型→内向型→外向型(人们的社会适应方式)

趋同倾向→自主性↓ 均质性↑ 无个性的一般大众

c) 孔豪瑟:<双重性质>非精英大众→压力影响→ ←操控←精英人物

4) 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会成立的六个基本条件)P171

3. 当代认识

1) 大众社会论的“被动”受众观

2) 清水几太郎

3) “拷贝支配”社会及其形成原因

4) “拷贝的支配”转化为“心理的暴力”的两条原理(利润原理&政治或宣传原理)P172-173

5) 近年受众观的转变(强调其能动性)P173

(二) 受众观

受众: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

克劳斯的受众规模三个不同层次观点P174

1. 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1) 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诸多因素制约P174;

2) IPP指数[拉扎斯菲尔德]Index of Political Pre-dispositions P175

3) “选择性接触假说”P176

2. 作为“市场”的受众

1) 从市场角度出发的“受众”定义P177;

2) 受众市场(或消费者)观点的三个基本认识P177;

3) “受众即市场”观点的变化过程P177;

4) “受众即市场”观点存在的四个问题P177

3.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1) 传播权

2) 知晓权

3) 传媒接近权P178-179

(三) “使用与满足” uses and gratifica tions appoach

1. “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观点P180倒11-13行

2. 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1)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a) 赫尔卓的人们喜爱知识竞赛的三种心理需求P181

b) 收听肥皂剧的动机P181

2) 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a) 贝雷尔森的读书动机论(实用、休憩、夸示、逃避)P181

b) 对报纸六种使用形态P181-182

3) 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a) “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过程P182

b) 麦奎尔的满足四种基本类型P182

3. 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1) 施拉姆的少年儿童电视接触行为研究的结论P183

2) 卡兹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P183

4. 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1) “使用与满足”研究采用的新视角的三个意义P184

a) 能动性→受众绝对被动

b) 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制约

c) 基本效用:“适度效果论”

2) “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P185

a) 行为主义,功能主义,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

b) 脱离传媒生产提供过程

c) 有限的能动性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一) 领域与课题

1. 双重概念

1) 微观过程:带有说服性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着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2) 宏观过程: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着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2. 三个层面

1) 环境认知效果

2) 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3) 社会行为示范

3. 戈尔丁分类

1) 短期的预期效果

2) 短期的非预期效果

3) 长期的预期效果

4) 长期的非预期效果P119图11-1

4. 课题

1)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2) 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

3) 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4)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5)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5. 麦奎尔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三种理论:常识理论、现场理论、社会科学理论

(二) 历史与发展

1.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1) 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挡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着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诸如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2) 原因:<本能心理学>“刺激-反应”机制,大众传媒迅猛发展,一战拉斯韦尔

3) “子弹论”的错误P195

2. 40年代至60年代——“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

1) 《人民的选择》1944拉扎斯菲尔德“伊里调查”

a)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IPP指数)

b) “选择性接触”假说

c) “意见领袖”0pinion leader&两级传播two step of communication

d) 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PS《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P360)

2) 《个人影响》1955卡兹

中介因素mediating factors

i. 选择性接触机制

ii. 媒介本身的特性

iii. 讯息内容

iv. 受众本身的性质

3) 《创新与普及》1962罗杰斯

a) 信息流、影响流P197

b) 两级传播→多级传播

4) 《大众传播效果》1960克拉帕

“五项一般定理”P198

5) 霍夫兰“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3. 70年代以来——宏观效果研究

1) “有限效果论”在传播观与理论框架上的缺陷(忽略认知,微观短期,忽略宏观长期)P200;

2) 70年代后出现的理论或假设的三个共同特点P200;

3) 宏观效果论与子弹论的不同P200

(三)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传播过程的每个环节或因素都可能对传播效果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制约着传播效果的因

素多种多样

1.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1) 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可信性两个要素P201;霍夫兰的“可信性效果”的概念P202

2) “休眠效果”P203

2.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1)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两种方法的各自利弊P203;两种方法的有效性与传播对象属性的关系P204

2) 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P205

3) “明示结论”和“寓材料于效果之中”:关于这个问题的几个一般结论P206

4) “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对哪种方法更有效没有一致的原则P207

5) “警钟效果”:贾尼斯的实验结果P208 (恐惧诉求)

3.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1) 舆论领袖的作用:舆论领袖的概念P209;舆论领袖具有四个基本特征P209;测定舆论领袖的三项指标P210

2) 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的影响:考察群体对于个人影响的两个基本视角P210

3) 传播者的个性与传播效果:贾尼斯自信心假说P211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传播效果(20C60末+)

(一) “议程设置功能”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环境认知)

1. M.E麦库姆斯和D.L.肖《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2.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共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一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salience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3. 研究特点

着眼认知层面,中长期、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媒介观:“环境再构成作业”

4. 作用机制

知觉模式 0/1效果报道不报到

显著性模式 0/1/2效果突出强调

优先顺序模式0/1/2……N效果

5. 韦弗的三类公众议题(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P216

6. 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特点P217

报纸长期议题基本框架个人议题

电视热点化效果突出强调谈话议题

7.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

1) 意义:为传播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起重要作用、使人们注意大众传播过程的背后控制问题P217-218

2) 问题:只强调“形成”而不涉及“反映”、不能绝对化P218

(二) “沉默的螺旋” the spiral of silence(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

1. [德国]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1980《沉默的螺旋——我们的社会皮肤》

2. 构成假说的三个命题: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意见的表明与“沉默”的扩散是一个社会传播过程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环境P220-221

3. 三个要点:P221

4. 理论特点

1) 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关系时“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舆论观:不同学科对舆论的理解(政治哲学观点、社会学观点、行为科学观点、社会心理学观点P221-222;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内容P222

2) 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关系时“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效果观P222

5. “沉默的螺旋”的四个不足:

1) “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绝对的常量,而是个加条件限制的变量;

2) “多数意见”的压力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类型与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

3) “多数意见”社会压力受社会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4) 忽略舆论变化过程与“少数派”的作用P223-224

6. “沉默的螺旋”的两个重要意义P224

(三) “培养”理论cultivation analysis(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1. 李普曼:与人的行为关系密切的三种现实(客观现实、象征性现实、主观现实)P224

2. [美]G.格伯纳

3. 核心观点: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忧郁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再行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4. 起源与背景

5. “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现代媒介社会的大众传播提供社会“共识”的功能远远超越了传统社会的宗教与教育(传播范围广、缓和矛盾与冲突的“熔炉”;进而解释: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的巨大作用,又指出大众传媒带来的负面社会后果)P226-227

6. 电视媒介形成“共识”的独特优势P227

7. 理论外围——文化指标研究cultural index studies的三个方面(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培养分析)P228-229

(四) “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

1. [美]P.J.蒂奇诺

2. “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蒂奇诺的“知沟”假说P230

3. 核心观点: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的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4. “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1) 松伯格“知沟”模式的中心内容P231;

2) 蒂奇诺的“知沟”扩大原因P231

a) 传播技能

b) 社交范围

c) 大众传媒性质

d) 已有知识储量

e) 信息选择接触、理解、记忆

5. “上限效果”ceiling effect假说P231

6. “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极其意义

7. 卡茨曼的“信息沟”理论主要观点P232-233;

8. 缩小社会“信息沟”乃至“知沟”的两个对策P234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一) 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1. [日]鹤木真: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2. 传播主体: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

(二) 全球传播global communication

1. 新特点:

1) 信息传播个人化增强

2) 互动交流增加

3) 受众的自主性增强

2. 出现: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

3. 主体:国家社会及其代表,政府间国际机构

4. 媒介:大众传媒&个人媒介

5. 焦点:不同国家和之间的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

6. 全球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弗里德利克)P239

(三) 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1. 全球信息化传播系统形成对人类世界发生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P240;

2. 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对传统国际传播媒介的形式和内容的改变(形式:国际广播转为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内容:对外宣传转为全面的文化输出)P241

3. 地球政治学gaiapolictics

4. 国际广播 international radio broadcasting

(四) 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1. 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情况:存在的差距与问题(“信息富有国”与“信息贫困国”两极分化、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P243

2. “新世界秩序”new world information order 论争:

第一阶段:《阿尔及尔宣言》(1973)

第二阶段:《大众传媒宣言》(1978)、《多种声音一个世界》(1980)、《塔瓦罗宣言》(1981)第三阶段:“信息主权”“文化冲突”等新问题P247

(五)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核心问题P248

1. 国际报道中新闻价值问题:“媒介中的外国新闻”研究的6个结论P249

2. 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

信息主权的概念及其三方面内容P251、

发展中国家学者的主张P252

3. 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文化帝国主义主义的三个特点P253、

研究媒介帝国主义主义的两个现实问题P253-254

第十四章传播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一)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传播现的三个原因P257

1. 西欧:

1) 塔尔德 [法]社会心理学家模范理论《模仿的法则》《舆论与群集》公众,报刊精神纽带P258

2) 西默尔 [德]社会学家“舆论的厨房”传播网络理论P259

2. 美国:

1)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对教育与大众传播的特点P259、

2) 库利:《社会组织》的“传播”研究,初级群体与镜中我的概念P259、

3) 帕克: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传播,“传播”的定义(芝加哥学派)P259-260、

4) 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P260、

5) 李普曼:“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stereotypeP260

(二) 传播学的奠基者与学科开创者

1. 拉斯韦尔:传播三项基本功能与5W模式P261

2. 卢因:把关人研究P261

3. 霍夫兰: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与复杂性P262

4. 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研究方法的贡献P262

5. 施拉姆:对传播学学科建设的贡献(建立教育单位、编写教材、出版论著)P263

(三)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的贡献

1. 香农的信息论与传播学:信息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传播的普遍性、传播模式)P265

2. 威纳的控制论与传播学:控制论在传播学的运用P266

(四)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1. 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1) 经验性方法的意义及其局限性: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三个主要原则P267;四个局限P267

2) 美国经验学派: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P268;多元主义的社会观P2668

3) 经验学派的主要研究成果:经验学派效果研究的14个重大成果P26669-270

2.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1) 批判学派的由来极其立场: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不同(研究目的不同、社会观不同)P271-272

2) 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政治经济学派P273;文化研究学派P273-274;意识形态霸权理论P274-275;哈伯马斯批判理论P275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略)

圆的知识点总结

圆的知识点总结 (一)圆的有关性质 [知识归纳] 1. 圆的有关概念: 圆、圆心、半径、圆的内部、圆的外部、同心圆、等圆; 弦、直径、弦心距、弧、半圆、优弧、劣弧、等弧、弓形、弓形的高; 圆的内接三角形、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圆内接多边形、多边形的外接圆;圆心角、圆周角、圆内接四边形的外角。 2. 圆的对称性 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圆具有旋转不变性。 3. 圆的确定 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4. 垂直于弦的直径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 (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垂径定理及推论1可理解为一个圆和一条直线具备下面五个条件中的任意两个,就 可推出另外三个:①过圆心;②垂直于弦;③平分弦(不是直径); ④平分弦所对的优弧;⑤平分弦所对的劣弧。

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5.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此定理和推论可以理解成:在同圆或等圆中,满足下面四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就能推出另外三个:①两个圆心角相等;②两个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③两个圆心角或 两条弧所对的弦相等;④两条弦的弦心距相等。 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 6. 圆周角 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的一半。 7. 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8. 轨迹 轨迹符合某一条件的所有的点组成的图形,叫做符合这个条件的点的轨迹。 (1)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这个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2)平面内,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3)平面内,到已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例题分析] 例1. 已知:如图1,在⊙O中,半径OM⊥弦AB于点N。 图1 ①若AB=,ON=1,求MN的长; ②若半径OM=R,∠AOB=120°,求MN的长。 解:①∵AB=,半径OM⊥AB,∴AN=BN= ∵ON=1,由勾股定理得OA=2 ∴MN=OM-ON=OA-ON=1 ②∵半径OM⊥AB,且∠AOB=120°∴∠AOM=60°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重要章节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 98×5表示求5个9 8的和是多少? 2、分数乘分数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如: 98×4 3表示求9 8的4 3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整数和分母约分) 2、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 3、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三)、规律:(乘法中比较大小时)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0除外),积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这个数。 (四)、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五)、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 a × b = b × a 乘法结合律: ( a × b )×c = a × ( b × c ) 乘法分配律:( a + b )×c = a c + b c a c + b c = ( a + b )×c 二、分数乘法的解决问题 (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画线段图: (1)两个量的关系:画两条线段图;(2)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画一条线段图。 2、找单位“1”:在分率句中分率的前面;或“占”、“是”、“比”“相当于”的后面 3、求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几 。 几 4、写数量关系式技巧: (1)“的”相当于“×”“占”、“是”、“比”相当于“ = ”(2)分率前是“的”: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3)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单位“1”的量×(1 分率)=分率对应量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1、位置是相对的,要指出一个物体的位置,必须以另一个物体为参照物。以谁为参照物,就以谁为观测点。 2、东偏北30。也可说成北偏东60。,但在生活中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

2019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全书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书知识点归纳 1、绿色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2、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3、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4、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需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等多项工作。 5、种子萌发先长出根,再长出芽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6、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7、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这些养料是植物的绿叶依靠阳光提供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成的。 8、植物中的叶绿素能够利用阳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放出氧气。这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9、植物的叶在茎上交叉生长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10、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11、花包括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果实具有雌蕊发育而来的,果实里面有种子。 12、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期、幼苗期、生长旺盛期、开花结果期。 13、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陆续发育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14、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 15、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这是茎最基本质的特征。在看不到节时,可以根

据什么地方长叶子来确定节的位置,因为叶是生长在节上的。 16、凤仙花等植物的茎垂直地向上生长,这种茎叫直径。牵牛花的茎缠绕在其它物体上向上生长,这种茎叫缠绕茎。葡萄的茎攀缘在其它物体上生长,叫攀缘茎。红薯的茎平卧地面蔓延生长,叫匍匐茎。 17、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小生命。蚕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18、蚂蚁、蜻蜓、蚕、蛾的身体一样都是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上有一对触觉。胸部有三对足和翅膀,所以它们都是昆虫。 19、蚕的一生经历乐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蚕是蚕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 20、蜻蜓、青蛙、蝴蝶、蚕等一生都要经过变态,而人、羊、狗、猫等则不经过变态,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 21、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个全过程就是蚕的生命周期,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56天。 22、人和各种动物一样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包括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所经历的阶段不一定相同,周期长短也不一定相同。 23、人的一生根据年龄分组,还可以分成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等。 24、人的一生中有两个时期长的最快,第一个时期是出生前后即胎儿期到1岁,第二个周期是青春发育期即10岁到20岁间。 25、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仅身高和体重增长很快身体的各部分都有明显变化,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度阶段,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合理膳食,足够的营养,加强体育锻炼是保证我们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 26、变态是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根据发育过程孩中是否有蛹期可以把绝大多数昆虫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大类,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和蚕一样,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蜜蜂、蚂蚁、苍蝇、蚊子、

四边形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四边形知识点总结归纳 大全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望牛墩中学四边形知识点总结大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3.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 对称. 三 公式: 1.S 菱形 =2 1ab=ch.(a 、b 为菱形的对角线 ,c 为菱形的边长 ,h 为c 边上的高) 2.S 平行四边形 =ah. a 为平行四边形的边,h 为a 上的高) 3.S 梯形 =2 1(a+b )h=Lh.(a 、b 为梯形的底,h 为梯形的高,L 为梯形的中位线) 四 常识: ※1.若n 是多边形的边数,则对角线条数公式是: 2 ) 3n (n -. 2.规则图形折叠一般“出一对全等,一对相似”. 3.如图: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从属关系. 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四者知识点串联汇总

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有关性质 图形边角对角线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菱形对边平行,四条边相等对角相等两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矩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 正方形对边平行、四条边都相 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垂 直、相等,每一条对角线 平分一组对角 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的判别方法图形判别方法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菱形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矩形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1.延长两腰交于一点 作用:使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 若是等腰梯形则得到等腰三角形。 2.平移一腰 作用:使梯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问题。 3.作高 作用:使梯形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及矩形问题。 4.平移一条对角线 作用:(1)得到平行四边形ACED,使CE=AD,BE等于上、下底的和 (2)S 梯形ABCD =S △DBE 5.当有一腰中点时,连结一个顶点与一腰中点并延长交一个底的延长线。 作用:可得△ADE≌△FCE,所以使S 梯形ABCD =S △ABF 。

圆的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的

A 图4 图5 圆的总结 集合: 圆:圆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大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小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轨迹: 1、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2、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线段的中垂线; 3、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角的平分线; 4、到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条直线且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两条直线; 5、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两条平行线且到两条直线距离都相等的一条直线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在圆内 dr 点A 在圆外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相离 d>r 无交点 直线与圆相切 d=r 有一个交点 直线与圆相交 dR+r 外切(图2) 有一个交点 d=R+r 相交(图3) 有两个交点 R-r

六年级知识点归纳总结汇总

六年级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3.一个数与分数相乘,可以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5.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 a × b = b × a 乘法结合律: ( a × b )×c = a × ( b × c ) 乘法分配律:( a + b )×c = a c + b c a c + b c = ( a + b )×c 6.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7.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带分数的倒数小于1。 注意:倒数必须是成对的两个数,单独的一个数不能称做倒数。 8.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真分数,所得的积小于它本身。 9.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假分数,所得的积等于或大于它本身。 10.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带分数,所得的积大于它本身。 11.分数应用题一般解题步骤。 (1)找出含有分率的关键句。

(2)找出单位“1”的量(以后称为“标准量”)找单位“1”:在分率句中分率的前面;或“是”、“占”、“比”、“相当于”的后面 (3)画出线段图,标准量与比较量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画一条线段即可,标准量与比较量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画两条线段即可。(4)根据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式:标准量×对应分率=比较量。求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几倍;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几 几 。 写数量关系式技巧: (1)“的”相当于“×”“占”、“是”、“比”相当于“ = ” (2)分率前是“的”: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3)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单位“1”的量×(1 分率)=分率对应量(5)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解答。 12.乘法应用题有关注意概念。 (1)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已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单位“1”×对应分率=对应量 (2)找单位“1”的方法:从含有分数的关键句中找,注意“的”前“是、比、相当于、占、等于”后的规则。 (3)甲比乙多几分之几?计算方法是:(甲-乙)÷乙= 甲÷乙-1甲比乙少几分之几?计算方法是:(甲-乙)÷甲 = 1-乙÷甲 (4)“增加”、“提高”、“增产”等蕴含“多”的意思,“减少”、“下降”、“裁员” 等蕴含“少”的意思,“相当于”、“占”、“是”、“等于”意思相近。 (5)当关键句中的单位“1”不明显时,要把关键句补充完整,补充成“谁是谁的几分之几之几”或“甲比乙多几分之几”、“甲比乙少几分之几”的形式。(6)乘法应用题中,单位“1”是已知的。 (7)单位“1”不同的两个分率不能相加减,加减属相差比,始终遵循“凡是

四边形知识点经典总结

四边形知识点: 一、 关系结构图: 二、知识点讲解: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重点):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 ? ????.54321)邻角互补()对角线互相平分;()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 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难点): A B D O C

C D A B A B C D O . 3. 矩形的性质: 因为ABCD 是矩形???? ??. 3;2; 1)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有通性)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 (4)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 4矩形的判定: 矩形的判定方法:(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 (3)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4)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 ?四边形ABCD 是矩形. 5. 菱形的性质: 因为ABCD 是菱形???? ??. 321角)对角线垂直且平分对 ()四个边都相等; (有通性; )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 ( 6. 菱形的判定: ?? ? ?? +边形 )对角线垂直的平行四 ()四个边都相等(一组邻边等 )平行四边形(321?四边形四边形ABCD 是菱形. 7.正方形的性质: ABCD 是正方形???? ??. 321分对角)对角线相等垂直且平 (角都是直角;)四个边都相等,四个 (有通性;)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 8. 正方形的判定: ?? ? ?? ++++一组邻边等 矩形)(一个直角)菱形(一个直角一组邻边等 )平行四边形 (32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A B D O C A D B C A D B C O C D B A O C D B A O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1、负数的由来: 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如盈利亏损、收入支出……).光有学过的0 1 3.4 2/5……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出现了负数.以盈利为正、亏损为负;以收入为正、支出为负 2、负数:小于0的数叫负数(不包括0).数轴上0左边的数叫做负数。 若一个数小于0.则称它是一个负数。 负数有无数个.其中有(负整数.负分数和负小数) 负数的写法:数字前面加负号“-”号.不可以省略例如:-2.-5.33.-45.-2/5 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不包括0).数轴上0右边的数叫做正数 若一个数大于0.则称它是一个正数。正数有无数个.其中有(正整数.正分数和正小数) 正数的写法:数字前面可以加正号“+”号.也可以省略不写。 例如:+2.5.33.+45.2/5 4、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限 负数都小于0.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比正数小.正数都比负数大 5、数轴: 6、比较两数的大小: ①利用数轴: 负数<0<正数或左边<右边 ②利用正负数含义:正数之间比较大小.数字大的就大.数字小的就小。负数之间比较大小.数字大的反而小.数字小的反而大 1/3>1/6 -1/3<-1/6 第二单元百分数二 (一)、折扣和成数 1、折扣:用于商品.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叫做折扣。通称“打折”。

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八折=8/10=80﹪. 六折五=6.5/10=65/100=65﹪ 解决打折的问题.关键是先将打的折数转化为百分数或分数.然后按照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几分之几)的数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 商品现在打八折:现在的售价是原价的80﹪ 商品现在打六折五:现在的售价是原价的65﹪ 2、成数:几成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一成=1/10=10﹪八成五=8.5/10=85/100=80﹪ 解决成数的问题.关键是先将成数转化为百分数或分数.然后按照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几分之几)的数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这次衣服的进价增加一成:这次衣服的进价比原来的进价增加10﹪ 今年小麦的收成是去年的八成五:今年小麦的收成是去年的85﹪ (二)、税率和利率 1、税率(1)纳税: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2)纳税的意义: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安全等事业。(3)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4)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5)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应纳税额=总收入×税率收入额=应纳税额÷税率 2、利率(1)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法。 (2)储蓄的意义: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3)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4)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5)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6)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利率=利息÷时间÷本金×100% (7)注意:如要上利息税(国债和教育储藏的利息不纳税).则: 税后利息=利息-利息的应纳税额=利息-利息×利息税率=利息×(1-利息税率)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利息税率) 购物策略: 估计费用:根据实际的问题.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进行估算。 购物策略:根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并能够最终选择最为优惠的方案 学后反思:做事情运用策略的好处 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仅有(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组成,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寄主细胞里的物质生活、繁殖。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种子是(器官)层次,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生物圈中存在着众多的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如:蓝藻、变形虫、绿眼虫、草履虫、细菌。 许多植物和动物是多细胞生物,他们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也是具有细胞形态的(单细胞生物)。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细胞的统一性:细胞基本相似结构,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DNA、核糖体。 细胞的多样性: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有差异。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一移二转三调” 1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 高倍镜:物象(大),视野亮度(暗),视野小,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度(亮),视野大,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放大倍数的实质:指放大的长宽,不是指面积或体积。 6成像的特点:上下颠倒、左右颠倒,即旋转180度。 视野中的物象在左下角,实际在右上角。 7判断污物的位置:先移动装片,污物移动则在装片上。污物不动,则转动目镜,若污物移动则在目镜上,不动则在物镜上(不可能在反光镜上)。

四边形知识点总结大全

四边形知识点总结大全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因为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54321)邻角互补()对角线互相平分;()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A B D O C

5.矩形的性质: 因为ABCD 是矩形 ?? ? ??.3; 2;1)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有通性)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 A D B C A D B C O

6. 矩形的判定: ?? ? ?? +边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三个角都是直角(一个直角)平行四边形(321四边形ABCD 是矩形. 7.菱形的性质: 因为ABCD 是菱形 ?? ? ??.321角)对角线垂直且平分对()四个边都相等; (有通性;)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 8.菱形的判定: ?? ? ?? +边形)对角线垂直的平行四()四个边都相等(一组邻边等)平行四边形(321四边形四边形ABCD 是菱形. 9.正方形的性质: 因为ABCD 是正方形 ?? ? ??.321 分对角)对角线相等垂直且平(角都是直角; )四个边都相等,四个(有通性;)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 C D B A O C D B A O A D B C A D B C O

10.正方形的判定: ?? ? ? ? ++++一组邻边等矩形)(一个直角)菱形(一个直角一组邻边等)平行四边形(32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3)∵ABCD 是矩形 又∵AD=AB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11.等腰梯形的性质: 因为ABCD 是等腰梯形 ?? ? ??.321)对角线相等(; )同一底上的底角相等(两底平行,两腰相等; )( 12.等腰梯形的判定: ??? ??+++对角线相等)梯形(底角相等)梯形(两腰相等 )梯形(321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 (3)∵ABCD 是梯形且AD ∥BC ∵AC=BD ∴ABCD 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A B C D O A B C D O C D A B

圆知识点总结及归纳

第一讲圆的方程 (一)圆的定义及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的互化 (1)将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展开并整理得x2+y2-2ax-2by+a2+b2-r2=0,取D=-2a,E=-2b,F=a2+b2-r2,得x2+y2+Dx+Ey+F=0. (2)将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通过配方后得到的方程为:

(x +D 2)2+(y +E 2 )2= D 2+ E 2-4F 4 ①当D 2 +E 2 -4F >0时,该方程表示以(-D 2,-E 2)为圆心, 1 2 D 2+ E 2-4 F 为半径的圆; ②当D 2 +E 2 -4F =0时,方程只有实数解x =-D 2,y =-E 2,即只表示一个点(-D 2,-E 2);③当D 2+E 2-4F <0时,方程没有实数解, 因而它不表示任何图形. 2、圆的一般方程的特征是:x 2和y 2项的系数 都为 1 ,没有 xy 的二次项. 3、圆的一般方程中有三个待定的系数D 、E 、F ,因此只要求出这三个系数,圆的方程就确定了. 2>r 2. (2)若M (x 0,y 0)在圆上,则(x 0-a )2+(y 0-b )2=r 2. (3)若M (x 0,y 0)在圆内,则(x 0-a )2+(y 0-b )2

方法一: 方法二: (四)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 外离 2外切 3相交 4内切 5内含 (五)圆的参数方程 (六)温馨提示 1、方程Ax2+Bxy+Cy2+Dx+Ey+F=0表示圆的条件是: (1)B=0;(2)A=C≠0;(3)D2+E2-4AF>0.

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六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念总结 1.分数乘法: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但分子分母不能为零.。 3.分数乘法意义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与分数相乘,可以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分数乘整数:数形结合、转化化归 5.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6.分数的倒数 找一个分数的倒数,例如3/4把3/4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把原来的分子做分母,原来的分母做分子。则是4/3。3/4是4/3的倒数,也可以说4/3是3/4的倒数。 7.整数的倒数 找一个整数的倒数,例如12,把12化成分数,即12/1,再把12/1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把原来的分子做分母,原来的分母做分子。则是1/12,12是1/12的倒数。 8.小数的倒数: 普通算法:找一个小数的倒数,例如0.25,把0.25化成分数,即1/4,再把1/4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把原来的分子做分母,原来的分母做分子。则是4/1 9.用1计算法:也可以用1去除以这个数,例如0.25,1/0.25等于4,所以0.25的倒数4,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分数、整数也都使用这种规律。

10.分数除法: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 11.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12.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13.分数除法应用题:先找单位1。单位1已知,求部分量或对应分率用乘法,求单位1用除法。 14.比和比例: 比和比例一直是学数学容易弄混的几大问题之一,其实它们之间的问题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比,等同于算式中等号左边的式子,是式子的一种(如:a:b);比例,由至少两个称为比的式子由等号连接而成,且这两个比的比值是相同(如:a:b=c:d)。 所以,比和比例的联系就可以说成是:比是比例的一部分;而比例是由至少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组合而成的。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是比的意义。比例有4项,前项后项各2个. 15.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比值不变。 比的性质用于化简比。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只有两个项:比的前项和后项。 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个项: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 16.比例的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乘积等于两个内项的乘积。比例的性质用于解比例。

初一数学下册全书知识点汇总非常适合期末复习用

浩山数学复习资料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点 5.1相交线 5.1.1相交线 有一个公共的顶点,有一条公共的边,另外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4对邻补角。 有公共的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 对顶角相等。 5.1.2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注意:⑴垂线是一条直线。 ⑵具有垂直关系的两条直线所成的4个角都是90。 ⑶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⑷垂直的记法:a⊥b,AB⊥CD。 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5.2平行线 5.2.1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的同一方,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之间,截线的两侧,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之间,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方法 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 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 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3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具有性质: 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四边形知识点总结大全

四边形知识点总结大全 1.四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 (1)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2)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2.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 (1)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2)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因为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54321)邻角互补()对角线互相平分;()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4.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ABCD 54321??? ? ? ? ? ?? . 5.矩形的性质: 因为ABCD 是矩形??? ? ??.3; 2;1)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有通性)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 A B C D 1 23 4 A B C D A B D O C A B D O C A D B C A D B C O

6. 矩形的判定: ?? ? ?? +边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三个角都是直角(一个直角)平行四边形(321?四边形ABCD 是矩形. 7.菱形的性质: 因为ABCD 是菱形 ??? ???.321角)对角线垂直且平分对()四个边都相等; (有通性;)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 8.菱形的判定: ?? ? ?? +边形)对角线垂直的平行四()四个边都相等(一组邻边等)平行四边形(321?四边形四边形ABCD 是菱形. 9.正方形的性质: 因为ABCD 是正方形 ??? ???.321 分对角)对角线相等垂直且平(角都是直角;)四个边都相等,四个(有通性;)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 C D A B (1) A B C D O (2)(3) C D B A O C D B A O A D B C A D B C O

九年级数学圆的知识点总结大全

r B 一、知识回顾 第四章:《圆》 圆的周长 : C=2πr 或 C=πd 、圆的面积 : S=πr 2 圆环面积计算方法: S=πR2- πr 2或 S=π( R2-r 2) (R 是大圆半径, r 是小圆半径) 二、知识要点一、圆的概念 集合形式的概念: 1 、 圆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2 、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大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 、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小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轨迹形式的概念: 1、圆: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就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固定的端点 O 为圆心。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直径。圆上任意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 2、垂直平分线: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角的平分线: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4、到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条直线且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两条直线; 5、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 平行于这两条平行线且到两条直线距离都相等的一条直线。二、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点在圆内 d r 点C 在圆内; A d 2、点在圆上 d r 点B 在圆上; O d 3、点在圆外 d r 点 A 在圆外; C 三、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相离 d r 无交点; 2、直线与圆相切 d r 有一个交点; 3、直线与圆相交 d r 有两个交点; r d d=r r d

C D 四、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外离(图 1) 无交点 d R r ; 外切(图 2) 有一个交点 d R r ; 相交(图 3) 有两个交点 R r d R r ; 内切(图 4) 有一个交点 d R r ; 内含(图 5) 无交点 d R r ; d d d R r R r R r 图 1 图2 图 3 d d r R r R 图4 图 5 五、垂径定理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推论 1:(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 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 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以上共 4 个定理,简称 2 推 3 定理:此定理中共 5 个结论中,只要知道其中 2 个即可推出其 它 3 个结论,即: ① AB 是直径 ② AB CD ③ CE DE ④ 弧 BC 弧 BD ⑤ 弧 AC 弧 AD 中任意 2 个条件推出其他 3 个结论。 A 推论 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C D 即:在⊙ O 中,∵ AB ∥ CD O O ∴弧 AC 弧BD A B E B 六、圆心角定理 顶点到圆心的角,叫圆心角。 圆心角定理: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弧相等,弦心距相等。 此定

六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主题是“人生感悟”。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文言文两则》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应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 《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无奈,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 《桃花心木》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该经受考验,学会独立自主。 《顶碗少年》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 《手指》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第一课《文言文两则》 1.背诵课文,默写。 2.知识点: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学弈》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告诉我们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 3.注释 (1)字、词: 弈:下棋。通国:全国。诲:教导。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鸿鹄:天鹅。援:引,拉。俱:一起。弗:不。矣:了。为:因为。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重点文中几个“之”的意思 辩斗:辩论,争论。以:认为。去:离。日中:正午。及:到。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决:判断。孰:谁。汝:你。 (2)句子: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孰为汝多知乎? (译)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3)译文: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引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学生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第二课《匆匆》(散文) (写作特色: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等句式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1.背诵课文。 2.知识点: 《匆匆》的作者是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本文是他24岁时所写),他的散文名篇有《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本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理解句子: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枯荣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 仿写:太阳落了,有再升起的时候;月亮缺了,又再圆的时候;潮水退了,有再涨的时候。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初一数学_下册——全书知识点汇总(非常适合期末复习用)[1] 2

总复习——平面几何部分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点 5.1相交线 5.1.1相交线 有一个公共的顶点,有一条公共的边,另外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4对邻补角。 有公共的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 对顶角相等。 5.1.2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注意:⑴垂线是一条直线。 ⑵具有垂直关系的两条直线所成的4个角都是90。 ⑶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⑷垂直的记法:a⊥b,AB⊥CD。 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5.2平行线 5.2.1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的同一方,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之间,截线的两侧,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之间,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两

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方法 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 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 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3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具有性质: 性质 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 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 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着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5.4平移 ⑴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⑵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第七章《三角形》 一、知识点 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7.1.1三角形的边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1.2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 7.1.3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2.1三角形的内角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