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禅宗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社会学课程论文

我对禅宗的认识

单位:教育学院本科06级

*****

学号:***************

指导教师:***

我对禅宗的认识

教育学院本科06级张波

222006305211032 摘要:

禅宗初产生于印度,是佛教的一支,于南北朝时由达摩祖师传至中国,并结合中国诸多文化传统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宗教。禅宗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从统治者和人民大众角度看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在当今社会于个体、于社会都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笔者认为在人文精神越来越彰显地位的未来,禅宗还会随着时代而发展的。

关键词:禅宗、中国、社会、个人、心

禅宗是我国的主要宗教之一,从其产生的过程,到其发展以致今天,在社会、个人等诸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不断地更新自身,以更好地作用时代。笔者通过现代社会学课程以及自身学习,对其有了初步了解,所以写这篇浅论,介绍我对其的一些方面的粗浅认识。

一、禅宗的发展及其中国化

禅宗本是印度佛教的一支,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禅由是生”,到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尊者于南北朝时期授徒传教之前,禅宗只是和佛教其它分支一样,是与中国无关的宗教之一。然后自此之后,禅宗的诸多特点决定了其在中国根植下来,并结合中国具体传统思想进行演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此处作简要阐述。

1.禅宗的发展

“禅宗”顾名思义,是以禅定为修行方式的,而当时释迦牟尼在提出佛教的基本修行理论中有所谓“八正道”,而这八正道之一的“正定”,说的就是禅定方面的内容。“正定”是佛教对修行者的基本要求,修行者要摄止住自己的心作用,使其“不乱不散”。这是佛弟子在追求涅槃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的。

早期佛教中就有所谓“四禅”之说。如《杂阿含经》卷第十七中说:“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时,出息止息。”主要意思是说要逐步控制人的感觉、情感、意识等,即控制人的心作用。这样实际上也就是达到了八正道中“正定”说的“不乱不散”的状态。

以上一般称为如来禅,并且自产生以来改动较少,一直都保留“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特点,而且此思想影响较为广泛,在此之后,经二祖阿难尊者、三祖商那和修尊者……到了达摩祖师时已传二十八代,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传此思想,因其为中

国禅宗之初祖,因而将他的思想成为祖师禅。但其思想本身不论是性质特征还是文化渊源都还是属于印度禅的范围内。其中祖师禅和如来禅的一个主要区别就是主张顿悟,而不是原本的禅定修身,这就更接近中国的禅了。

2.禅宗与中国文化的相似之处

(1)心性。

佛教众所周知是不否定心的,并且自创始以来一直都有关于“心性”的问题,他们提出人们面对现实的痛苦只能到自己内心去寻求解脱的方法,因而一切外物相对于心来说都是不真实的幻影,如《心经》:“照见五蕴皆空……”这五蕴便是指“色受想行识”,只有内心才是本真。

而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儒家思想,其代表孟子认为人们本性中先天地包含着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即所谓的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因为这些都是先天赋予的,因此只要自己内心认识了自己的本性,就“知天矣”。由此可见,禅宗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和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有异曲同工之联系。

(2)不立文字

禅宗基本主张中有“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一条;而中国与之相对也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重要思想——《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也,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中国哲学、文学等诸方面都提倡这一理论,这必然对“不立文字”的发展产程更深刻的影响。

(3)无与空

禅宗于南北朝时期,由达摩祖师正式传入中国,此时盛行的魏晋玄学与之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玄学是道家庄子思想的延续与发展,以无为本、无欲为理想,以恬淡生活为高尚。这对中国的山水诗画作品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是中国所特有的空灵意境之感。禅宗则以超俗脱尘、恬淡无为为宗旨,强调离六情六尘之迷,力保精神清净。两者有着天然的结合,由此意义上讲,禅宗的中国化可以说是玄学化、老庄化。

(4)立地成佛

《庄子·天道》:“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也是中国传统思想之一,无论何人,只要服尧之服、行尧之行、言尧之言,皆即是尧。而禅宗讲求顿悟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有相符合之处。

综上所述,禅宗的诸多特性,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决定性的相似之处,这证明禅宗与中国思想结合是历史的必然,也使其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地适应中国人的心理文

化需求,不断丰满自身的中国文化特征,最终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

二、禅宗的社会意义

1.历史上禅宗的社会意义

禅宗传入中国后,经过200年左右的磨合,完全融入中国人的思想中,进而一跃成为中国一大主流宗教其中必定有诸多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历史时代因素。

(1)从领导者角度看,禅宗有利于统治者政权稳定。

古代社会,除了统治阶层外——从皇帝到底层官吏——占绝大多数的是农民和商人,他们终日忙碌却常常生活得不是很好,再加上统治阶级的压迫,有可能会发生暴动,造成统治阶级的不稳定。纵观历史上诸多农民暴动,究其原因,就是农民阶级的现实物质生活条件太差!怎么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当时社会当然不可能真正地免去农业税,减少也仅仅是适量的。

这就需要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读书是不太可能的事,因而就需要一种宗教的思想来影响农民的整个意识形态。儒家的忠君思想固然重要,但这是需要自身道德品质作为支撑点的一种主动获取的思想,即此人必须怀有报国热情,并且报国壮志得到一定的满足才能深入进入一个人的思想深处。中国的农民,在外敌入侵、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候,才能够达到这种凝聚力水平,而太平的时候,多是以自身和与自身相联系的家为利益获取目标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农民不可能以儒家的大道理来说服其完全忠君。

相反,禅宗是以明心见性,为宗旨,其修为的目的是为了自身,即今世的痛苦可以换来来世的幸福;前世的罪恶,造成了今世的痛苦。这样,许多人为了自己来世的幸福,便甘愿忍受现实的苦难,而将一切希望都寄托于来世,这样,虽然现实是残酷的,但他们内心都有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或者说是精神寄托的向往。

因此统治者推行禅宗可以很容易地稳定民心,这样有利于自己统治的稳定发展。

(2)从农民的角度看,禅宗有利于增强其自身幸福感。

前面已经说过,农民可以用宗教这个精神寄托来逃避现实的苦难。幸福是一种内心的感觉,因而只要精神世界足够丰富,或者有一个希望的火苗,那么这个人物质生活再痛苦也有生存下来的力量,并且可以生活得很好。历来这样的人不少,宋末有一个画家,因不给蒙古人画画,被他们砍去了右手,他失去了自己所骄傲的手,但是他没有气馁或者放弃,而是改练左手,依然将画画得非常好,这就是精神支柱的力量。还有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霍金等等,这些都是精神世界极为丰富的人,他们的身体虽然受到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