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教学论模拟考试试卷

历史课程教学论模拟考试试卷
历史课程教学论模拟考试试卷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计24分)

1.简述历史课程资源的含义与类型?

课程资源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多种资源。就历史课程这一专门的课程来讲,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历史学科由于其独到性质,拥有极为丰盛的课程资源,可以说历史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根据较为常用的分类方法,我们可将历史课程资源分为下列几种:历史教材、学校图书馆、社区历史课程资源、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遗迹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人力课程资源,就历史学科讲,指的是历史教师。

2.创设教学情境有哪些方法?

第一,巧思妙设问题情境。第二,音美配合渲染情境。第三,参与表演体会情境。第四,动用直观再现情境。第五,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3.简述历史教育教学研究的目的?

(1)适应新历史课程的需要。(2)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3)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需要。

(4)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体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二、论述题(每题13分,共计26分)

1.结合详尽内容谈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文化史内容构建特点?

(1)提高文化史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地位。在高中新课标所设9个模块中,文化史约占3.8个模块,经济史只占1.2个模块,就数量而言,仅次于政治史内容比重。

(2)内容择取了人类创造的最严重的优异文化成果。以世界古代文明与世界文化遗产部分选取内容为例:亚洲是以夏文明和古蜀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早期文

明;欧洲为克里特文明;以大津巴布韦遗址为代表的非洲古文明;美洲的玛雅文明等。

(3)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揭示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

(4)将文化史领域作为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严重园地。如模块列出了数量可观的“历史之谜”,要求学生进行探索;同时要求学生了解科学家为揭开这些历史之谜所做的“大量的艰难的工作”及所经历的“探究过程”;并希望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研究社会发展之谜的方法,以及“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识”等,可以看出,“标准”是将文化史模块作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严重阵地。

2.选择设计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1)依据教学的目标要求来设计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授课的方向,它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历史课堂教学每节课的详尽目标是例外的,但基本上都要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为实现详尽的目标,可以采用合适的方法,比如:为了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可以应用情境创意法或情感教育法,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模拟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感官活动,以使学生产生心灵共鸣,受到思想教育。学科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探讨发现法、引导谈话法或范例法等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等。

(2)依据教学的内容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内容来体现的,而教学方法的选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内容的教学。教学内容的例外也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历史教学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典章制

选择运用恰当的方法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深入,提高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学生的年龄、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等等,都影响着历史教学效果。历史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因素,因为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认知活动才能实现,历史教学方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特别是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获得优良的教学效率。针对初中学生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式的新颖性,创造调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有一种学习的成就感。为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应充分吸取各法的长处,如演示法、描述法的直观性、形象性,讨论法的参与性和民主性,谈话法的启发性等,加以精巧组合运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4)教学方法的设计要适合课的类型

课堂教学的类型,也称为课型,是指课堂教学的种类。它是依据保的例外教学任务而划分的,大凡有综合课、新授课、复习课等。课型的例外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设计。因为详尽任务的例外决定了课型类别的例外,而教学方法又是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以针对例外课型应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综合课可采用三段式教学法、四段式教学法;新授课通常选用讲述法、演示法等;复习课可选择概括性强、扼要易记的图示法、概述法等;巩固知识课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等。总之,例外的教学方法各有长处,利用好其优点,可以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5)教学方法的设计还要能发挥教师本人的特点和长处

繁复的历史教学需要教师熟练地掌握各种教学方法,但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即使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班级的学生,例外教师运用同样一种教学方法所能取得的效果还是会有区别的。从教师的素质和技能来看,有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绘画制表能力的凹凸、知识面的广狭、形象思维发达或抽象思维发达的例外等差异,所以教师要基于自我能力,选择简易发挥自己特长而又有用的方法,加以精心构思和设计,往往更能加强教学效果。

以上几点是选择、设计历史教学方法必须遵循的主要依据。此外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和考试制度等因素也对教学方法的设计有着一定的影响。

模拟考试试卷(二)答案要点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计24分)

1.讲授法可以分为哪些例外的方式?

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

2.中学历史教学有哪些主要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集中反映和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主要依据历史知识的特点而确定,主要有:史论结合的原则;突出重点的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师的主导性原则和学生主动性统一的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

3.简述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

(1)教学目标。主要评价教师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体现程度与学生的接受理解程度。

(2)教材处理。历史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详尽化,同时,是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因此,对教材的剪裁、组织与呈现的合理科学程度,是历史教师教学功力的严重体现。习历史的方法及指导学生掌握使用查阅历史工具书与查找整理历史资料的方法等。

(5)教学过程。主要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安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层次脉络的清晰性,教学氛围的深刻性及教学要素的契合性等。

(6)师生互动。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评价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配合的默契性等。

(7)教姿教态。教师态势语言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及教学态度的端正性等。

二、论述题(每题13分,共计26分)

1.结合详尽内容谈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经济史内容构建特点?

(1)创造性地设置经济史必修模块,有利于学生全面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2)提出经济史教学的新理念。(3)合理地吸收经济史研究的新成果。(4)贴近现实的经济及其发展趋势,填塞时代气息。“课标”中列出的诸如“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等要点,均体现了剧烈的现代气息。(5)提出丰盛多样的切实可行的经济史教学活动建议。“课标”列举了收集和整理资料、制作、编辑墙报、阅读文学作品、观看影视作品、调查、考察、讲演、撰写调查报告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同时,建议要重视实践性综合性活动;倡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注意活动的可选择性等。

2.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基本训练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基本训练的作用,使之既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又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基本训练时,需要注意下列几点:

第一,训练前应明确提出训练的目的与要求。训练的形式例外,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也各异。

例如每种练习都有它特定的目的与要求,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前,必须首先把该项练习的目的与要求向学生讲清。这样做可以避免练习的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少做错题,少走弯路。

第二,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坚持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学生进行练习时,教师要进行详尽指导,尤其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练习的形式是多样的,但同一形式的基本方法、步骤是相同的。教师要把各种练习形式的基本方法向学生讲清,必要时可做示范。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可以提高练习的效果。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时,还要坚持多样化原则。因为多种形式练习的交替进行,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减少困乏,使注意力永远。

第三,基本训练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生的基本技能不可能一下子形成,必须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因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基本训练,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例如填空练习,可先进行单项填空,再进行多项填空,识图填图练习,可先识图后填图,再指

导学生进行绘图训练。在训练速度的掌握上,应先慢后快。大凡情况下,当学生刚开始接触某种训练方式时,应放慢速度要求,而当某种训练方式熟悉之后,可要求提高速度。

第四,练习次数与时间要合适分配。俗话说:“功到自然成”,“熟能生巧”。这说明,学生的知识转化成能力的快慢在某种意义上与练习次数的多少和练习时间的长短有关。因此,合适增加统习的次数和延长每次练习的时间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把这一点绝对化,无限制地增加,认为次数越多、时间越长越好,那就会走向反面。因为无限制地增多次数、延长时间,会使学生感到困乏、厌倦,把练习看成是一种负担,兴趣就会降低,效果肯定不会好。教师在组织学生练习时,要恰当地控制次数与时间,多进行分散练习,少进行集中练习,形式相同或相似的练习不要持续进行,最佳是把形式例外的练习交叉进行。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 一、教学论发展的历史 通过查阅资料和我的理解,我将教学论的发展分为“教学 论的萌芽期”、“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发展期”、“教学论 的繁荣期”四个时期,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各个时期教学论的发展 ! 状况。 (一) 教学论的萌芽期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自从产生教育活动以来,就开始形成 了各种教学思想。 孔子主张以培养“修己安人”的“君子”、“成 , 人”为目的,明确提出教学任务在于养成“君 子”、“成人”的理想人格和各种才能; 孔子提出了“六经”(即《诗》、《书》、《礼》孔子的教育思想 《乐》、《易》、《春秋》六种典籍)和“六艺” 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启发教学、 。 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等。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后来我国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思想(如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在今天还在沿用 《学记》出自《礼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 学著作,虽然篇幅不长,但涉及到一系列的课程与教《学记》

(2000多年前) 学问题。在教学目的上,《学记》明确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提出“教学相长”; …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预防、及时、循序、观摩。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 的渊源。他主张,在教学中,教师就像产婆帮助产 妇生产婴儿一样,重在引导和旁敲侧击,帮助学生 获得问题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 ~ 苏格拉底、昆体良 昆体良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 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 原则和方法。提出通过实践、演练、观察的方法进 行教学。 … (二)教学论的形成期 教学论的形成期德国教育家拉特克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 教学论的人,他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 学校改革的奏书《教学论或教授术》,提出研究 如何教的问题——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拉特克(德国,1612) 》 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这一方法上 的问题。 夸麦纽斯(J. A. Comenius, 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方法类 1、【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手册》(第八版),华夏出版社,2004年。 2、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3、【美】梅雷迪斯·D·高尔、沃尔特·R·博格、乔伊斯·P·高尔著,许庆豫等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思想类 1、【美】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华夏出版社,2001年。 2、【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3、【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 4、【法】埃米尔·涂尔干著,《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华夏出版社,1999年。 5、李亦园著:《文化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教育类 1、【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2、【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4、【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6、胡德海著:《教育学院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 课程与教学论类 1、【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2、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3、【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吴康宁校:《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4、Thomas L.Good and Jere E,Brophy 著,陶志琼、王凤、邓晓芳等译:《透视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50页。 5、【日】佐藤学著,忠启泉译:《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6、【前苏联】赞科夫著,俞翔辉、杜殿坤译:《教学论与生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7、【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8、【英】丹尼尔·劳顿著,张渭城译:《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9、【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美】埃金、考切克、哈德著,王维城等译:《课堂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 11、【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长春出版社,2003年。 12、【美】威廉F·派纳、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M·陶伯曼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上、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

初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打印版)

八年级期末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一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前的字母填入对应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20分。) 1. 下列是小刚在参加学校的知识竞赛中遇到的一道题:“规定割让台湾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他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 2.下列是一个反映中国1903年一家四兄弟情况的历史故事,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老大在日本人开设的工厂上班 B、老二因参加义和团被杀害 C、老三在北京东交民巷买了一所房子 D、老四远赴重洋到美国留学 3.洋务运动提出的口号是 A、“自由、平等” B、“自强、求富” C、“民主、科学” D、“师夷长技以制夷” 4.小明暑假去北京旅游,参观了圆明园遗址,导游说北京在近代曾经两次遭到外国列强的入侵和劫掠,大量珍贵文物至今流失海外。你知道是哪两次吗? A.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 D.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这朝廷已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这里所说的现象应该发生在()之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如果让你撰文批驳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中国的历史,你可以引用的论据是 ①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30 万人以上②日本在中国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③在其全面侵华期间,致使中国伤亡3500多万人④七七事变后侵占北平,烧毁了

圆明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南京作为近代中国的政治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一个生卒年为(1854-1938)的南京市民可能见证的近代重大历史事件有 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⑵中华民国建立⑶南京大屠杀⑷国民政府迁都 A.⑵⑶ B.⑴⑵⑶ C.⑴⑵⑶⑷ D.⑶⑷ 8、你看过电影《大决战》吗?你一定被影片中我军领导人高超的指挥艺术和解放军战士英勇乐 观的高大光辉形象所深深吸引。请指出邓小平同志参加指挥的战役是 A、百团大战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9、下列现象和近代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一项的叙述有知识性错误,它是 A、张某在阅读《申报》时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 B、刘某坐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C、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D、《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10、“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要再现邓世昌带领中国海军将士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选择的素材是 A.马尾战役B.平壤战役C.黄海战役D.威海卫战役 11、设想1895年你生活在台湾,你的爱国行动莫过于参加 A、镇南关大捷 B、反割台斗争 C、革命派起义 D、收复西藏的斗争 12、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平等条约庇护下,在中国开始设立工厂是在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C、鸦片战争之后 D、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13、抓住关键词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有位同学用“赔款、划定、拆毁、严禁、允许”这十个词 来 帮助记忆某条约的内容。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4、很多同学都看过反映清朝宫廷是是非非的古装剧,皇帝、格格等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使君临天下的“皇帝”最终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5、“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 指的是哪一次会议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八七会议 16、在历史活动课上,李志坚同学拿来了自己课前找到的视频资料向同学们展 示长征途中的历史场景。其中取材不当的是 A.四渡赤水河 B.飞夺泸定桥C.翻越大雪山D.会师井冈山 17、被陈毅元帅称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的战役是指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102) 一、学科简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分支学科,本学科在语文教学领域体现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统一。课程论研究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论研究怎么教的问题,二者必须统一,而以课程论为主。本学科在继承中国百年语文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体现当代国际教育界课程科学和教学科学研究成果,力图揭示语文教育的规律,凸现课程与教学理论在语文教育实践中的作用。本学科根据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和需要,侧重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希望能给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教师提供直接的、具体的帮助。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师德优良,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热爱教育事业,有为语文教育事业献身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较为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具有比较宽厚的教育专业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动向和趋势,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意识。 4.具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知识和语文教育的实践能力,能够承担语文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能够领导和管理语文教育实践,能够进入学科前沿并找到创造发明的突破口,具有语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 5.经过三年的培养,成为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等综合素质较高的创造性人才,能够适应高等师范院校、科研机构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能够适应文化、出版、宣传部门的理论工作和实际工作。 三、研究方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四、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三年,要求至少修35学分。其中: 1.公共学位课修8学分; 2.学科基础课至少修6学分;

7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 A.《怎样编制课程》 B.《课程》 C.《课程编制》 D.《理解课程》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著作() A.《潜在课程论》 B.《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C.《现代课程论》 D.《实践:课程的语言》 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其中“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是()A.教师 B.学生 C.教材 D.环境 4.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论》 D.《教育漫话》 5.“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 A.教学的教育性 B.教学的直观性 C.教学的循序渐进 D.教学的因材施教 6.那些在课程变革过程中被学校和社会有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称为“虚无课程”。这是思考课程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由美国课程论专家提出,他是()A.古德莱德 B.艾斯纳 C.斯腾豪斯 D.奥利瓦 7.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 A.确定教育目标 B.选择教育经验 1

C.组织教育经验 D.评价教育计划 8.与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相匹配,在教学设计上,布鲁纳主张()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有意义学习 D.解决问题学习 9.原有观念在概括程度、包摄范围上高于要学习的新观念,新学习的观念被纳入较高的上位观念,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这类学习是()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结合学习 10.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曾对讲解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展开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但一般的看法是,课堂教学应以() A.发现式学习 B.讲解式教学 C.合作学习 D.自主式学习 11.与传统教学论中那种只注重智力或知识的发展相比,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 A.一般发展 B.特殊发展 C.全面发展 D.个性发展 12.人本主义教育家在教育目标上为之心仪的目标是() A.创造性发展 B.潜能的发挥 C.人格的完善 D.自我实现 13.斯腾豪斯所提出的“生成性目标”在价值取向上实际是追求() 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工具理性 14.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A.示范 B.显示 C.展示 D.口述 15.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教育家是() A.奥苏贝尔 B.赞科夫 C.布鲁纳 D.皮特斯 16.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 2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 学科、专业简介(导师、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在研项目、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 我校“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在全校90多个硕士点专业中,目前是最大的一个硕士专业点,其突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是专业的培养方向数量最多,到目前为止有文理科等16个培养方向(教学论原理、课程原理、学科课程论、中小学教材比较研究、政治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生物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在招生,覆盖了学校各个师范教育专业。 二是专业研究生数量最多,目前本专业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规模基本保持在150—160名左右(不包括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每年专业的招生数量在50—60名左右。 三是专业导师数量在各个专业硕士点中也是最多的,目前16个培养方向的硕士导师有40位左右,其中教授13人。 四是本专业学校明确为“跨学院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采取集中与分学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代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三门专业公共学位课程统一在教育学院学习,其他课程由各个培养方向设计、组织和实施。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本专业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至今已经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当时独立的“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负责学校这一专业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并进行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工作和研究生培养效果,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工作经验和研究论文,正式发表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办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核心期刊上。十多年来培养有一大批质量很好的研究生,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高校或中学学科教育和研究领域的骨干,他们当中已有二十多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高校以及英国、加拿大等国家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同时,硕士点的建设与发展也为本专业的博士点建设与博士点授予权的获得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近年来,围绕专业建设与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全国和上海市新课程改革等工作,专业导师承担并主持进行了数十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上海市、上海市教委、各级横向研究课题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本专业的研究生导师组织带领研究生积极参与了全国和上海市的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有多位导师承担了中小学新课程与教材建设的主编工作;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出版研究专著、高校教材近20部,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有多项成果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以及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成果奖,学科教育研究所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现任学术带头人蔡宝来教授。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全国中小幼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命题专家、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课程与教学论、初等教育、比较教育、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卓越型教师培养。研究方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MOOC、翻转课堂与微课的开发与设计研究;课堂有效教学行为与有效学习指导策略;SDP课程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混合学习与深度学习研究。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比较教育研究》等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主编教材1部,参编著作(教材)20余部。获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教育部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图书奖第八届全国高校出版社畅销书一等奖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两次“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神魔(怪)小说:出现于明代后期的白话章回小说。它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风格上尚“奇”贵“幻”。它是在“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影响和道教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产生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字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而《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 “四声猿”:“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本短戏。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

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 试题及答案 (2)

. 全国2008年7月自考试题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C.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2.“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四个基本问题构成了 ( ) A.塔巴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B.惠勒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 C.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D.坦纳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 3.奥苏伯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 ) A.包摄性较广的原则与包摄性较弱的原则 B.说明性组织者原则与比较性组织者原则 C.上位学习原则与下位学习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与综合贯通原则 4.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 ( ) A.情感领域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D.思想领域 5.“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 ) A.对“解放理性”的追求B.对“普遍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C.对“实践理性”的追求D.对“科技理性”的追求 6.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 ) A.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B.学校课程的价值问题 C.社会生活的价值问题D.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各自的价值问题 7.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

A.课外活动B.课堂 C.游戏D.提问 8.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是课程评价专家 ( ) A.斯克里文B.斯太克 C.普罗沃斯D.莱斯 9.教材中介绍了四种典型的评价模式,其中“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是( ) A.差别模式B.回应模式 C.外貌模式D.目标达成模式 10.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 ) A.总结性评价B.目标游离评价 C.场合驱动评价D.内在评价 11.美国80年代以来倡导的“卓越教育”实质上体现了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即 ( ) A.多元主义价值观B.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 C.精英主义教育理念D.主体教育观 12.以下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是( ) A.实例式教学B.非指导性教学 C.范例教学D.程序教学 13.我国当下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 ( ) 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 14.进入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内容的取向发生了重要转变,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转向研究 ( ) A.如何设计课程B.如何实施课程 C.如何理解课程D.如何评价课程 15.美国课程论专家查特斯所提倡的课程开发方法被称为( ) A.活动分析B.工作分析 C.目标分析D.过程分析 16.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里格斯和( )

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计算机教学论以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探索计算机教育的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现代教育理论视野中的计算机课程与教育改革。研究内容包括: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的基本理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计算机教学与教育模式改革;多媒体教育技术;网络教育技术;人工智能等。 本学科的主要任务是认识计算机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计算机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计算机课程与教学实践,深入研究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实验教学,完成具有可操作价值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理论的构想和策略模型。 二、培养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遵纪守法,师德优良,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高的文化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教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能力;具有对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做出判断和分析研究的能力;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够完成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具有能够比较熟练的阅读本学科的外语文献的能力,毕业后成为适应社会要求、适应教育发展的计算机教育理论或实践工作者。 三、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基础和高等教育中计算机课程教材教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基础理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设计原理及实现技术、现代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及开发研究、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ICAI)的开发与设计以及网络多媒体技术与Web远程教育等。 四、学制年限及应修学分 学制年限一般为三年,至少应修满35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实行导师负责制与集体培养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

历年初二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历年初二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鸦片战争的爆发,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中国从此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 A.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B.打开中国市场 C.割占中国领土 D.挽回鸦片被销毁的损失 2、开放重庆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天津条约》 3、下列侵华战争中,侵略战火燃烧到清王朝统治中心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中法战争 4、率清军摧毁阿古柏政权,收复x疆的清军将领是() A.李鸿章 B.左宗棠 C.曾国藩 D.冯子材 5、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烧毁了圆明园的殖民强盗是() A.英德联军 B.法德联军 C.英法联军 D.美俄联军 6、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艰难曲折。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强国之梦进行了苦苦探索。 7、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统治 C.实现民族独立 D.发展军事工业 8、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A.创办万木草堂 B.“公车上书”的发表 C.创办《中外纪闻》 D.强学会的建立 9、某校八年级历史兴趣小组要实地考察辛亥革命爆发的地点,他们应该去() A.北京 B.上海 C.延安 D.武昌 10、以下哪一个选项不属于三民主义阐发的思想() A.民主 B.民权 C.民族 D.民生 11、“八荣八耻”中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中也提出过类似的思想主张()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中国革命的面貌开始焕然一新。 12、中国近代,最能体现青年学生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西安事变 D.五四运动 13、某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正在猛攻武昌城,该影片再现的是() A.台儿庄战役的战斗情景B.辽沈战役的战斗情景 C.北伐战争的战斗情景D.渡江战役的战斗情景 14、中国*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的是() A.秋收起义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广州起义 15、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党的中心工作是() A.进行武装斗争 B.建立统一战线 C.从事农民革命运动 D.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16、右图是小明在遵义考察一处革命遗址时拍摄的照片.如果让你选择一个与这幅照片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的主题词,下列哪项最准确()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题库答案

0-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要解决哪些问题32页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历史课程的本质是什么需要探讨历史课程的基本原理,以指导历史课程的编制与历史教学的实践,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学”等问题;需要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转换和应用于历史课程教学实践中,解决怎样研制历史课程和如何组织有效的历史课程教学等技术性问题,所以,历史和教学论应该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0-4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呢11页 课程与教学既有关联,又是各不相同的两个领域。课程强调每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探讨的是“教什么”、“为什么教”的问题,而教学强调教师的行为,探讨的是“怎么教”的问题;课程与教学不可能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各自运作。 1-1确定历史课程目标的依据41页 历史课程目标的拟定,需要综合考虑历史学科、社会需求、学生发展等诸多方面的要求,历史课程目标一定要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围绕公民素养的培育这一社会要求,探讨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获得怎样的历史认识,养成我们所希望的公民素养 1-4中学阶段的历史学科人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44页 这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拥有一定的实践性的历史人文知识,透过历史知识进行反思,形成自我的历史意识,对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思考;透过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评价或情感反应,理解人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行为是如何作用于人类的文化发展的,形成自信、进取、乐观、不断完善自我、爱憎分明的人文态度,进而形成具有以人为本的观念、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追求完美的个性;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反思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坚持理性、实证、怀疑、民主、奉献等人文精神,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5 历史课程公民教育目标:44页 历史学科的公民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政治说教,它使通过具体的历史情境以及所产生的学习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总结前人经验和教训,理解人类社会,反省人类的行为,深化和发展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陶冶学生的公民意识。历史是一门思考的学科,借助于历史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质疑、批判、反省、包容、理解、欣赏、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用平等对话的方式来处理矛盾冲突等个性品格,进而养成责任心。具体包括公民意识教育:爱国主义、尊重本国传统、民主意识、平等意识、自由意识、责任意识、权利意识等;道德教育:崇尚仁德、关心、宽容、尊重差异、尊重他人、理解、坚毅勇敢、刻苦勤奋、立志敬业等;意识形态教育:民族文化意识、自觉践行社会的核心价值、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等。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库

第一章绪言 一、名词解释 《大教学论》 《普通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学科基本结构 八年研究 二、简答题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 2.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3.课程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论述教学论的历史演进过程。 2.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课程 学科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七艺 学制 形式教育 实质教育 知识本位课程 儿童本位课程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学科”和“课程”之间的关系。 2.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3.试比较现代课程与古代课程的异同。 4.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三、论述题 1.述评当代各种课程形态。 2.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一、名词解释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取向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二、简答题 1.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2.行为性目标有何优点? 3.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4.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5.组织课程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6.选择小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三、论述题 1.评述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第四章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一、名词解释 课程实施 课程计划 课程评价 决策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二、简答题 1.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是什么? 2.简要回答课程实施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3.你是如何理解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这一命题的? 4.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简要回答课程评价的主要功能。 6.简要回答课程评价的主要过程。 7.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三、论述题 1.试评析西方主要的课程评价模式。 2.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用课程评价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第五章校本课程开发 一、名词解释 校本课程 活动课程 选修课程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二、简答题 1.比较校本课程与活动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的异同?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精读书目 Arnold, J.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Cook, V.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Johnson, K.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7. Harmer, J. How to Teach Englis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Richards, J., et al.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陈琳, 王蔷, 程晓堂主编.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陈琳, 王蔷, 程晓堂主编.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王蔷. 英语教学法教程.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泛读书目 Arthur, H.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1981. Gibaldi, Joseph. MLA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Larsen-Freeman, Diane, et al.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Johnson, K.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龚亚夫, 罗少茜. 任务型语言教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胡鉴明. 交际法和中国英语教学.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罗先达, 尹世寅. 初中英语新课程学与教.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束定芳, 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一(这套题整理的不错)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120分) 1.1936年10\ 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D ) A.陕北保安地区 B.陕北洛川地区 C.陕北瓦窑堡地区 D.甘肃会宁、静宁地区 2. ( C) A.毛泽东朱德、周恩来 B.毛泽东、朱德、王稼祥 C.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D.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 3.中华民族进入全民族抗战是在(D ) A.九一八事变后 B.一二八事变后 C.华北事变后 D.卢沟桥事变后 4.1935年12 是(B )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晋绥干部会议 5. 胜利的战役是(A ) A.台儿庄战役 B.桂南战役 C.枣宜战役 D.中条山战役 6. 的阶段是( B)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7.1945年4 表是(C ) A.周恩来 B.刘少奇 C.董必武 D.王若飞 8. 表会谈纪要》的时间是( C) A.1945年8月 B.1945年9月 C.1945年10月 D.1945年11月 9.1947年10月10(C ) A.和平、民主、团结 B.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B.C. D.将革命进行到底 10.1949年6 著作是(D ) A.《新民主主义论》 B.《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1.1898 (C ) A.李鸿章 B.左宗棠 C.张之洞 D.刘坤一 12.

(A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湘报》 D.《万国公报》 13.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B)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国民党 14. 是(D ) A.湖南 B.湖北 C.广东 D.四川 1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D ) A.《中华民国宪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6.1913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 A)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战争 D.北伐战争 17.1930年成立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 主要领导人是(D ) A.梁漱溟 B.黄炎培 D.张君劢 D.邓演达

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全国2012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博比特、查特斯等人于20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课程开发理论被称为( ) A.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B.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C.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 D.泰勒原理 2.下列不属于 ...“学术中心课程”之特征的是( ) A.结构性 B.实践性 C.专门性 D.学术性 3.下述不属于 ...施瓦布提出的三种课程审议艺术的是( ) A.实践的艺术 B.准实践的艺术 C.折中的艺术 D.整合的艺术 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5.下列不属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是( ) A.实验教学论 B.发展性教学论 C.发现教学论 D.范例教学论 6.杜威所倡导的教学是( ) A.教育性教学 B.问题解决教学 C.发现教学 D.情境教学 7.以下关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 A.20世纪初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 B.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与核心 C.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 D.被看作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 8.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 跃过程,这三类表征系统不包括 ...( ) .

A.行为表征 B.言语表征 C.符号表征 D.图像表征 9.以下关于学习层级理论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 A.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是以已经习得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 B.学习较为复杂的、抽象的知识技能,是以较为简单、具体的知识技能为基础 C.前一层级的学习为后一层级的学习做好准备 D.教师设计教学时,通过分析后一层级学习的结果确定学生的内部条件,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10.程序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是( ) A.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B.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范例的使用 C.教学范例的编制和先行概念的使用 D.即时强化的策略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11.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 A.发现学习 B.程序教学 C.最近发展区 D.先行组织者 12.“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这一课程目标属于( )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3.在学科本位综合课程中,“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指的是( ) 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相关课程 D.综合课程 14.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属于学科课程中的( )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儿童中心课程 15.持有课程创生取向的学者会认为,教师的角色是( ) A.课程消费者 B.课程执行者 C.课程开发者 D.教书匠 16.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施的具体过程称为( ) A.课程变革 B.课程实施 C.课程计划 D.课程采用 17.课程知识主要是由课程专家在课堂之外,用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方法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这一观点属于课程实施的( )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