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考点名称: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地关系。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又一特点是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的倾向。中国传统科学中的实用之学入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算之学等就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这一特点。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

1.进步性:

(1)孔子提倡“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又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些观点都是符合现代科学原则的。

(2)中国古代思想中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有合理意义的。

2、局限性:

(1)儒家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结,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2)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习题范文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习题 一.释义题 1.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对当今有怀疑则可以考察古代,对未来不了解,则可以查阅历史。万事的本性,内容虽有不同,但总是同归一理,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所以要想处在人民上面,必须在言词上对人民表示谦下;想出在人民之前,必须站在人民后面 3.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 就是忠于人民,取信于鬼神。国君经常考虑如何利民,就是忠。 4.人生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所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现的原因。 5.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

兴起大事业,必须下顺民心,上合天意,然后大功才可以成就。如果仗恃自己强大勇猛,感情用事,为所欲为,虽然得到天下,必然会再失掉它。6.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则忧之,则无及已! 我听说处理问题要在乱子发生之前,在灾难还没有来临之间就及早采取行动,祸患临头了采取寻找相应的对策,就来不及了 7.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 国家兴盛,是从得到真正人才而来;国家灭亡,是由于丧失真正能治国安邦的人才。 二.简述题 1.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复习题库

一、什么是“李约瑟难题”?对此,你怎样看? 关于“李约瑟难题”,通常有两种表述形式:1.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曾经有过辉煌,其发达的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原因是什么? 2.是 why not(为什么不)式的,为什么近代科学或者说科学革命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17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就我看来,“李约瑟难题”似乎只问对了一半。在技术——经验领域或实用技术方面,中国古代可能是领先于同时代的西方;但在科学——理论、思想和方法方面,中国古代未必就超越于西方。因为技术的水平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而科学由于发生的文化多样性就很难进行通约。 二、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科学与艺术的一体融合。 1.太原双塔地处太原高地,环境的自然消雷有限,塔身高耸的尖顶加上各层出檐也仅有一定的消雷能力,但还远不足以避雷。然而,双塔在近400年的岁月里从未遭受过雷击。这是因为,双塔本身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双塔地处地质干燥的高地,塔身不着雨淋,又兼全砖石结构,在雷雨天近乎绝缘体,这就像今天输电线路中的大悬垂串一样。可以说,太原双塔是依靠建筑物本身的绝缘性起主要作用而避雷的,这形象地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一体融合。 2.黄河蒲津渡铁牛浮桥,举世称奇,是科学与艺术的一体融合的典型代表。看那4尊铁牛,小者50吨,大者70吨,个个赛过沧州大铁狮。河中设河心洲,减缓水的冲击,桥便一分为二。河心洲缩短了桥身,桥的重心也有了着落。这是向下游弯曲的舟桥,而非直桥,弯曲的浮梁利于减轻水流冲击,类似今天的斜拉桥。铁牛及七星柱,还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七星柱的布局,反映了北斗七星的方位。铁牛与七星柱摆在一起,折射出中国古代的自然观。 3.我国北宋文学家苏轼著《前赤壁赋》,从“月出于东山之上”写起,由月的明朗,衬托出山川的阔大;由箫声回荡,共鸣着历史的怨诉。在一览历史的镜子、寄情怀古感今之际,苏子居然能把思路一转,引出关于天地、主客、时空、物质和运动守恒变化的的精辟论辩。 三、沈括在中国科技史上有哪些贡献? 1. 创“十二气历”,一种先进、合理的历法。 2. 比欧洲早5个世纪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 3. 写成了不朽名著《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4. 总结出了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方法——隙积术。 5. 提出了我国数学史上第一个由弦和矢的长度求弧长的比较简单实用的近似公式——会圆术。 四、请举例说明宋元时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高峰。 1.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在宋元时期。 2.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记叙了我国古代许多科技成就,也包括沈括自己的不少科学创见,反映了我 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3.北宋建筑师李诫著《营造法式》,集中说明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已进入成熟阶段,它是我国古代最全面、 最科学的建筑手册,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 4.元朝郭守敬编《授时历》,这历法共施行了364年,是我国古代最精密、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 5.元朝农学家王祯的《农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农学的著作。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科学技术有哪些亮点? 1. 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撰成《九章算术注》,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和其他相关问题建立起相当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 2.南北朝时期祖冲之进一步精确推算了圆周率,这在世界科技史上千年无人超越。

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1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3.概括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命题规律】:本专题讲述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成就。该部分内容对当今的个人修养塑造、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是历年高考重要的命题内容。纵观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题,该专题以选择题与材料题形式出现。从命题内容看:孔子与老子、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宋明时期的基本内容和影响、明清进步思想家的主张和特色及影响、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和实践等是高考重要的知识点。从命题形式看: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考查基本思想主张;比较分析不同思想家思想主张;以思想家的名言警句设置背景考查具体的思想家;古今中外相关内容的联系比较;将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起来,体现古为今用特色;将思想主张、科学技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联系起来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等都是高考重要的命题角度。 【方法突破】: 1.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与中国传统科技成就。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经历了如下阶段:①春秋战国时期,是产生与发展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冷落,代表人物是孔孟。②秦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压制,典型事件是董仲舒。③汉代儒学改造时期,儒学处于独尊地位,代表人物是董仲舒。④宋明时期儒学转型和成熟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依然如故,代表人物是朱熹、王守仁。⑤明清之际的批判继承,儒学遭怀疑,代表人物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2.把握四个方面:一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和构建基本的知识结构体系;二要注意把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评价;三要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体现其意义;四要注意阅读相关著作,扩大知识面。 3.掌握五项重点内容:一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的主张;二是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三是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和地位;四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和历史影响;五是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数学、医学、农学及其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4.学生应重点比较分析以下五方面的问题:儒学与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2014-5-4(崔茂崇)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崔茂崇2014-5-4 1、“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 法家的观点是时代在变,政治应随时代而变,历史上的种种伟大创举只是在特定时代方具有其意义,如果把它原封不动拿到后世,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只是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式的愚蠢可笑行为。法家“不法古,不修今”的变革观念,是历史上所有从事社会改革实践人们的理论纲领。 2、简述一下老子的思想。 (1)以“道”为主宰和天下万物所生本源及其运动规律的本体论;(2)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3)“无为无不为”、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策略论;(4)“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3、道家治国思想的几大要素(灰色的字是我想删掉的内容) 一、海涵宽容,虚静处下。 “道法自然”,这在治国上,就要求统治者做到海涵一切,虚怀若谷,宽容包纳,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谦卑居下,永不自满。在上者虚静无为,在下者循理而为,各不逾矩,彼此相安。由此可见,统治者虚静处下,海涵宽容,任人之能,是道家主张建立和谐统治秩序的重要前提。 二、顺遂民情,因循为用。 在治国上,道家主张顺遂民情,也就是顺从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用道德仁义等外在力量去强行改变什么,规范什么。在道家眼里,治民如同种庄稼,要顺遂其性而深耕细芸,否则带来的只是报复,意味着治国上的彻底失败。可见,顺民之情,因循而用,是道家所极为推崇的治国之重要秘诀。 三、去奢节俭,省刑慎罚。 道家认为治国的重点是统治者必须首先从自身做起,而统治者的修身又必须以按“道法自然”的原则以恢复人自然本性为要务。这落实到具体细节上,一是要节俭,二是要知足常乐,进而荣辱皆忘。三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法令刑罚手段在治国上的巨大局限性,反对以暴力强制的方法进行管治。 四、实腹虚心,愚民为术。 道家认为社会是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双方组成的,回复人的自然本性,固然首先取决与统治者“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但同时也要求民众无知无欲,返朴归真。指出只有双方共同致力于“无为”,方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实生活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建立起朴素自然的社会管治秩序。因此,道家主张对广大民众采取愚民政策,既不能诱发民众的物质欲望,也不能使其拥有知识,更不能让其关心国家大政方针。 五、贵柔守雌,以弱制强。 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是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派对待事物,掌握主动的策略原则,也是道家治国思想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使道家的治国理念 与方法带有浓厚的阴柔特色。 4、“性恶论”与尚法用刑的必然性。 “性恶论”的观点缘于儒家的荀子,而在法家眼里, 人性之丑恶根深蒂固,绝对不可能通过教化等手段加以改造,而只能用严厉的法制予以约束与控御,使具有作恶倾向的人类不敢逾越规矩、为非作歹,而只能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地接受君主的统治。 5 、法家治国思想的要点 一、“因人情利害” 的基本观点是立法必因人情、合人心,并把这作为实施治理的重要指导原则。 遍认为 “赏罚”是治国安邦的主要手段,一再强调“赏罚”在管束民众方面的极端重要性。法家认为,要使重刑厚赏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制定具体的标准,辅之以必要的方法。 三、“尊主卑臣” 专制的积极讴歌者,他们都主张强化君主专制和独裁,法家对于治国所追求的理想格局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君主只要“抱法守势”,再辅之以必要的“术”,那么就可以轻松愉快地管治天下,长久维系其专制独裁统治了 文化虚无主义者,是一批讲实用、求功利的技术官僚。 他们轻视前人的文化创造,仇视礼乐文明,必欲灭绝而后快之。这种观念意识,体现在法家的治国思想中,便是主张禁锢思想与言论自由,提倡“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提倡用强权“统一思想”、“禁锢言论”。 理国家取得成功的主要标志之一,是经济发展,军力增强,即所谓富国强兵,具体地说,富国强兵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前提,共同促进。要强兵,首先必须富国,“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在富国的基础上,法家提倡强兵,认为这是保证国家安全的根本条件,也是国家强大、君主专制统治巩固的显著标志。 6、论述一下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家治国的哲学原理。“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其哲学上的最高范畴。道家认为,“道”先于物质存在而又凌驾于物质之上。它既是产生孕育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制约规定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它是永恒的,无限的,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的这种自然属性,按道家的理解,便是自然。 在道家看来,“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事物都应该顺应它自身的情况而存在、而发展,治国也不能例外。 具体地说,治国也应采取顺应万物自然本性的方式,即追求最纯真的自然——“朴”的状态,反“朴”归真,而切不可勉力人为,以致“朴散真离”,陷入不可自拔的 1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 在中国传统的国家治理思想中,儒家、道家、法家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国家治理观,即儒家的礼治、德治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 一、儒家的治国思想:礼治和德治 1、礼治思想 儒家礼治思想的核心在于:一是竭力维护宗法伦理观念。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在于维护宗法伦理观念,这也是“礼治”的最核心要素。在中国的皇权统治中,君臣父子关系是主要的构成要件,在宗法制度下,君臣、上下、长幼、贵贱都有严格的等级序列,礼就是用来维护这种等级序列的最有效的工具,因为“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礼治就是借君臣、上下、长幼之规则,来维护以君权、父权、夫权为中心的国家、家庭、家族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二是宣扬“性善论”。儒家相信人性本善,祟尚道德修养,重德教。主张“养民”以“宽”为主,宽猛相济。孔子曰:“为政以德”,孟子倡导“仁政”,认为“不以仁政,不能乎治天下”。这就是说,儒家认为掌权者是道德至善的化身,“统治者布德于九州、牧民于四海,对臣民进行礼德教化,臣民要修身养性、尊尊尚德、休浴圣化,老老实实依‘礼’行事,做统治者的顺民。”三是主张贤人治国。礼治思想主张“贤人政治”,即统治者都是真龙、天子,是真理的化身,是圣人、贤人,是“替天行道”者,亦即要用贤能之士治理国家,而绝不能让恶人当道,从事政治。 儒家的“礼治”国家治理思想在维护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礼”的治理作用。中国有王朝更替的历史,研宄每一新兴王朝的开国史不难发现,礼乐几乎都是其开朝初期整治的首要,目的就是以礼乐来规范社会关系,实现有效的统治。 2、德治思想 从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来看,“德主刑辅”、“为政以德”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尤以儒家的德治思想最为典型,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治观念奠定了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理论框架。其思想要点有:其一是为政以德。即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君主,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才能为天下人所认同,并被天下人所效仿,正如孔子所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即是讲为政者若具有高尚的道德,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人民就会拥戴他。毋庸讳言,儒家的礼治、德治思想的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不乏合理因素的存在,并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赋予儒家德治思想新的内涵,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治理理论。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1课孔子与老子 高二历史主编人:杜翠芳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孔子和老子的历史地位。 2.能够运用课本上知识和相关材料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和“礼”。 3.能运用相关资料理解并记忆孔子的政治、哲学、教育思想。 4. 能运用相关资料理解并记忆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 【情境导入】 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微山芦苇,但是它的人文景观更胜一筹,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庙,与孔府、孔林并称为“三孔”,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孔庙大成殿里,孔子的塑像被当作神一般供奉着。大成殿前的杏坛,是孔子晚年讲学的地方,它记刻着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功劳。孔庙周围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牌坊彰显着一位圣人的业绩。看看孔林中的孔子墓,墓碑上刻着什么字?——“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大成”,乃集大成之意,“至圣”,最高的圣人,这是何等的荣誉!孔子先后获得这些封号:汉平帝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文宣王”,元代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洞察出什么呢?(孔子的封号一加再加,直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反映了孔子地位的上升和儒家思想有封建社会深受重视。)类似的孔庙、孔子塑像散落于世界各地,在韩国汉城、越南河内、日本东京、德国柏林、英国伦敦等地都能见到,这说明了什么?(孔子不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死后的孔子倍享殊荣,生前的孔子却十分落魄。孔子 55岁时率领一群弟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人理睬他。但他坚持了十四年,直到68岁才回到鲁国,然后把主要精力用于教育,同时整理了《诗》、《书》等古代典籍,为文化传承做了很大贡献。 【探索新知】 【文本研读】 问题1 通过读课本,初步完成以下知识结构 1.孔子: 生平著述 思想核心: 学说:政治学说、哲学观点、教育思想 历史地位 2.老子: 生平著述 学说:哲学思想、政治学说 历史地位 问题2 阅读教材及以下材料,回答有关孔子的“仁”问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曾子曰:“天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中国古代治国之道

中国古代治国之道 在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各种规模的动乱和战争从未停歇。几乎每一个王朝和国家都是在战争与动乱中建立,又在战争与动乱中被推翻。然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却不断得到强化和维护。中国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凝聚力也在不断加强,逐步形成一个以汉文化为中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之所以能在种种内忧外患中延续数千年之久,其主要原因是历代君王和思想家们善于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治国之策,以缓解内外矛盾,巩固统治地位,维护国家统一。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主要面临着三个威胁: 第一,内部阶级矛盾,即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尖锐对立。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从陈胜吴广到李自成再到太平天国起义,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是世界历史之罕见的,对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有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起义、东汉黄巾军起义、宋朝方腊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和清朝时期的太平天国起义。每一次农民起义,都动摇了封建社会的基础,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第二,外部民族矛盾,即中原华夏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自秦朝建立以后,中原汉族政权就始终与周边少数民族存在着对立和冲突。当内地中央政府实力强大,民族关系就好。若是中央政府实力衰弱,民族矛盾就为激发,甚至于导致中原政权的崩溃。比如宋朝被元朝取代,明朝被清朝取代。 第三,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即中央政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权力斗争。从西汉开始到北宋,中央政权与地方势力的斗争都比较激烈。汉朝实行分封制,封国不断强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唐朝的藩镇有充分的自主权。政治上可以自行任免官吏;经济上可以不向中央交赋税;军事上拥有强悍武装,军队不听中央调动。藩镇之间,藩镇与中央之间,长年战乱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阻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唐朝的藩镇割据局面自安史之乱开始,持续一百多年,一直至唐朝灭亡。 就在这样一次次与矛盾和分裂作斗争的过程中,历代君王和思想家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逐渐形成了以维护统一为宗旨,以巩固中央为前提,"治内"为主、"安边"为辅的治国之道。从战略手段来看,则是文武并用、刚柔兼济,体现出鲜明的理性思考和务实倾向。中国古代的治国之道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巩固中央,第二是治国安民,第三是强边固防。 一、巩固中央 (一)推崇儒学,尊王忠君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官方哲学。它之所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推崇,主要原因是儒家积极倡导"尊王忠君"的思想。 儒家认为,维护国家统一的首要问题是确立"上"与"下"的地位关系,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伦理和社会秩序,以使人们具有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而要做到这点,一方面要"民顺",即要求臣民"尊王""忠君";同时,朝廷自身要坚强有力,即"君正"。 历代封建统治者从自身利益出发,更多地是强调儒学中"民顺"的一面,使儒学沦为君主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经过历代统治者对"德教"的长期推行,"忠君"已经成为一种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所以在封建时代,臣子必须对君王无条件的服从,反抗君王被视为大逆不道。通过这种忠君思想的灌输,使得皇帝牢牢地控制住了大臣。 (二)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除了思想文化上的灌输和引导,中国封建统治者还通过一系列政治举措分化瓦解内部的政治派系和地方势力,不断完善中央集权制度,以确保统治中心的稳固。 措施一:改革中央行政机构,通过明确的政治分工、严格的权力制衡、来提高中央机构的工作效率,平衡内部矛盾。 措施二:实行地方小行政区划制,防止行政区划过大而失去控制,秦朝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就是"大改小"的典型做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单元测试(附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单元测试(附答案)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2.“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张是() A.为政以德B.刑德并用 C.小国寡民D.无为而治 3.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A.《孟子》B.《庄子》 C.《韩非子》D.《道德经》 5.“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材料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态度是() A.尊儒抑法B.抑儒尚法 C.抑儒抑法D.尊儒尚法 6.《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这句话体

古代中国三种主要思想

并存的古代中国三种主要思想 摘要: 古代中国有几种并行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很长久时间并存儒家思想保证了阶级间的稳定道家思想保证了所有人能够自身和谐的思想追求天人合一构建自身和谐佛教则肯定了每个人生来的善劝诫大家向着和善的方向努力不要作孽也为国家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古代中国、三种主要思想、共同构建古代中国的和谐 正文: 古代中国有好几种比较流行的思想体系,比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虽然大家相信的信仰并不相同,但是并不影响大家总是能从中找到他们想要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是局限一种思想的教义,引用一句名言:“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些不同的思想在古代中国对不同的阶级民众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影响虽然不同,但是总的来说使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统一的和谐情景。 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中心文化。他是上至国家的象征——皇帝——支持,下至平民百姓也使用以解决问题的一种文化思想。他并不是只有知识分子才用的什么高等的思想,而是贯彻整个古代中国的一种思想。只不过是文人阶级留下了更多的有关他的文化痕迹,但是这不能埋没其为整个中国话民族服务过的事实。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古代国家系统中都有统治者、支持统治者的中产者和被统治并且可能最终成为推翻统治者的阶级——市民阶级。在古代中国儒家文化统治下的任何一个朝代在其被推翻之前可以说他的阶级构成是十分稳定的。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力行近乎仁,好学近乎知,知耻近乎勇。”这三句话就是对应的古代中国的三个阶级。对于中国的统治者而言他们拥有的是“知耻近乎勇”,他们作为统治者,理应为天下人做出一个表率,养成一种高贵的人格和一种高尚的气节;而中产阶级拥有的是“好学近乎知”,作为古老帝国的支持者,他们为统治者提供各种参谋策划,以自己的知识力量为国家服务;而即使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那些被统治者——他们拥有“力行近乎仁”,他们以自己的勤劳,为国家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保证,这是国家正常运转的基础。 就是说,在中国民众的勤劳力量主导生产,他们的勤劳生产了粮食和其他的生活必需品,保证了整个社会的物质富裕和人民的生活康乐;而儒生的知识能力主导了教化他们,教育了普通民众,管理并且使他们正确使用了自身的勤劳,并且还提供了知识成果;而最上层的统治阶级则以其高贵的品格,将其子民的努力引导到一个高尚的目的之上,这个高尚的目标并不是空虚的。物质上大家的努力为大家更好的生活,这可以从我们那时众多的优秀建筑、园林、艺术等中看出来。精神上,看看古代中国众多的文字经典吧,那些微言大义,不比当今纷繁复杂却又空洞无物的印刷品强上一百倍吗?这就是古代中国作为引导者的统治阶级的巨大力量——引导民众为了一种高尚的目的而使用力量。 不仅在这样一个国家秩序中是遵循着儒家的思想,就算在一个家庭中也是如此,有着严格的家庭秩序。可以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规范已经深入生活各个方面,“家国一体”需对应在家中,孝悌之道是非常重要的,子对父要有绝对的孝,弟弟对于兄长要有绝对的悌,这在国家中就是家中的要对君主的忠,和对同僚的义。国的活动有祭祀、庆典等等,就连国家进账出钱等等都是与家中的活动一一对应。两者是对应的。这才是宗教让人不必每天翻看经典各种规范就像是本能一样贯彻在生活中。 而在朝代替换之时也正是由于统治者的统治力——他们引导民众为高尚生活努力的力量——的萎缩才给了大家推翻其统治的决心和力量。否则,是绝对是不会被推翻的。我们可以看到,那是他们的阶级之间虽然有压迫,但是彼此是非常和谐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中国儒家文化在中间阶级的普及下,在上至统治者,下至普通民众中都取得了效果。大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使大家都没有意识到。 道家思想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第一讲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概要 第一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得演变脉络 一、所谓治国,在中国古代主要指国家机器按照统治者得意志对社会进行得组织、协调、管制等活动。 二、所谓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就是指有关治国原则、治国方法、治国手段得理性认识与具体主张,即古代中国历史上治国安邦得基本理论与思维方式。 三、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演变历程: (1)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起源于夏商西周时代,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得出现而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得治国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得社会大变革,催动着古代治国思想迅速发展并臻于高度成熟; (3)秦汉时代就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得大一统帝国形成时期,与这一社会政治体制相同步,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得发展也进入了新得阶段,基本上确立了整个封建社会治国思想得规模与架构; (4)自魏晋南北朝,经隋唐五代、宋辽金元,迄至明清(前期),就是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持续丰富、不断充实得阶段。 四、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华文化得“轴心时代,其主要标志: 涌现了老子、孔子、孙子、管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一大批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得思想家,她们对人类所关切得基本问题各自提出了独到而深刻得瞧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儒、道、墨、法、兵、名、阴阳、纵横、杂、农等思想流派。 第二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得主要内容 (一)、儒家治国思想(二)、道家治国思想(三)、墨家治国思想(四)、法家治国思想(五)、兵家治军思想 第三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得主要特征 一、儒、法、道、兵四家得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规范着古代治国思想得主体结构及其文化价值取向。 二、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示出一种兼融趋同得倾向,各家各派有关治国思想得理性认识随着时间得推移而不断融会贯通。例如,儒、法、道三家治国思想之间得差异,恰好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而不同”得优势互补。这具体表现为:一就是崇尚道德与追求事功得统一;二就是实施德治与推行法治得统一;三就是讲求中庸守恒与推崇权变诈谲得统一。 三、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还反映为不同学派治国理念、指导原则与具体方法得优势互补,从而有力地克服了单一学派在治国问题上理论思维得误区与缺陷,使统治者在治国实践中得到更大得理论选择空间,确保治国管理能够沿着比较正确得轨道顺利开展。 “天下”与“四夷”:古代中国瞧世界 中国古代人很早曾经有过一种曾经让中国人很自豪得世界观,她们想象,第一,自己所在得地方就是世界得中心,也就是文明得中心,第二,大地仿佛一个棋盘一样,或者象一个回字形,四边由中心向外不断延伸,第三,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芜,住在那里得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得等级也越低。 一、天圆与地方 在大概战国时候写出来得《尚书·禹贡》中,有“九州”、“五服”得记载。“九州”就就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五服”就是除了“王”所在得“王畿”之外,就是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以及五百里荒服。 这个观念来自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得观念,在她们得想象中,天就是圆得像一个斗笠一样,覆盖在大地上,中心就是北极与北斗星得位置,大地就是方得,就象棋盘,中心就是洛阳一带,古代中国人相信,什么就是天下?这就就是“天下”,什么叫“中国”?这就就是“中央之国”。什么叫“华夏”?“夏”就就是“雅”。 二、古代中国对“天下”得怀疑与幻想 邹衍想象中国得“九州”只就是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叫“赤县神州”,它得外面还有八个州,这才就是一个大九州,外面有海环绕,而在这个九州之外,还有八个“大九州”,各有海环抱,这才就是整个天下。不过,这种想象得世界并没有改变中国人得世界观。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复习题库

一、什么是“李约瑟难题”?对此,你怎样看? 关于“李约瑟难题”,通常有两种表述形式:1。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曾经有过辉煌,其发达的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原因是什么? 2.是 why not(为什么不)式的,为什么近代科学或者说科学革命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17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就我看来,“李约瑟难题”似乎只问对了一半。在技术——经验领域或实用技术方面,中国古代可能是领先于同时代的西方;但在科学——理论、思想和方法方面,中国古代未必就超越于西方。因为技术的水平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而科学由于发生的文化多样性就很难进行通约. 二、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科学与艺术的一体融合. 1。太原双塔地处太原高地,环境的自然消雷有限,塔身高耸的尖顶加上各层出檐也仅有一定的消雷能力,但还远不足以避雷。然而,双塔在近400年的岁月里从未遭受过雷击。这是因为,双塔本身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双塔地处地质干燥的高地,塔身不着雨淋,又兼全砖石结构,在雷雨天近乎绝缘体,这就像今天输电线路中的大悬垂串一样。可以说,太原双塔是依靠建筑物本身的绝缘性起主要作用而避雷的,这形象地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一体融合. 2。黄河蒲津渡铁牛浮桥,举世称奇,是科学与艺术的一体融合的典型代表。看那4尊铁牛,小者50吨,大者70吨,个个赛过沧州大铁狮。河中设河心洲,减缓水的冲击,桥便一分为二。河心洲缩短了桥身,桥的重心也有了着落。这是向下游弯曲的舟桥,而非直桥,弯曲的浮梁利于减轻水流冲击,类似今天的斜拉桥。铁牛及七星柱,还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七星柱的布局,反映了北斗七星的方位。铁牛与七星柱摆在一起,折射出中国古代的自然观。 3. 我国北宋文学家苏轼著《前赤壁赋》,从“月出于东山之上”写起,由月的明朗,衬托出山川的阔大;由箫声回荡,共鸣着历史的怨诉.在一览历史的镜子、寄情怀古感今之际,苏子居然能把思路一转,引出关于天地、主客、时空、物质和运动守恒变化的的精辟论辩。 三、沈括在中国科技史上有哪些贡献? 1. 创“十二气历”,一种先进、合理的历法. 2。比欧洲早5个世纪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 3。写成了不朽名著《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4。总结出了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方法-—隙积术. 5。提出了我国数学史上第一个由弦和矢的长度求弧长的比较简单实用的近似公式—-会圆术. 四、请举例说明宋元时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高峰. 1.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在宋元时期。 2.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记叙了我国古代许多科技成就,也包括沈括自己的不少科学创见,反映了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知识结构及同步课时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知识结构及同步课时练习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抓住两条线索: 1.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从春秋创立到明清出现对儒家思想批判和反思的进步思潮, 要结合主要思想家的主张进行分析。 2.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成就。 二、重大历史线索 1.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的趋时更新。 时期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 创立与发展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孔子学说 西汉改造与独尊 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自此,儒家思想成为 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宋明转型与成熟 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 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陆王主张“心”就是“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

明清之际批判与继承 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经典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 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的主张; 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 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 2.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及明清时走向衰落的原因。 (1)领先原因: ①源泉: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 ②政治:古代中国长期处于中央集权政府的管理之下,政治局面相对安定,这也有利于科 技的繁荣与进步。 ③经济: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古代中国的生产力发达,农业、手工业和商 业的发展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社会生产的实际需要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④政策: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同时,封建政 府为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长治久安,非常注重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促进了科技进步。 ⑤对外交往政策:中华文明同外来文明不断交流,促进了不同文明的融合,有利于我国科 技文化的正常发展。 (2)走向衰落的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②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越来越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使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与 人才。 ④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1.1孔子与老子 1.有一次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高兴地 说:你讲得太好了!孔子的回答体现了他思想主张中的()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法家的观点是政治在随着时代而变苗栗市上种种伟大创作在特定时代方具有其意义,如果把创作原封不动地拿过来,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是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的愚蠢可笑行为。法家“不法古,不修今”的变革观念是历史上所有从事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人们的理论纲领。 简述一下老子思想:主要有4个方面的内容,以“道”为主载,利天下万物所生的本源及其相互运动的本体论;食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 “无为无不为,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策略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简述一下道家思想的几大要素: “性恶论”与尚法用刑的必然性:“性恶论”的观点源于儒家的荀子,而在法家眼里,人性之丑根深蒂固,绝对不可能通过教化等手段加以改造,而只能用严厉的法则予以约束与控御,使具有作恶倾向的人类不敢逾越规矩,为非作歹,而只能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地接受君主的统治。 简述一下法家治国思想的要素: ?“因人情以利害”而治:治国的指导原则,法家的基本观点是立法必因人情,合人心。 并把这种作为实施治理的重要知道原则。 ?行“赏罚”两柄:治国的基本途径。 ?“尊主卑臣”:法家治国的价值取向。 ?思想专制:治国的文化选择。 ?富国强兵:治国的终极目标。 论述一下道法自然:道家治国思想的哲学原理。“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既是其哲

学上的最高范畴。道家认为,“道”先于物质存在而又凌驾于物质之上。它既是产生孕育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制约规定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它是永恒的,无限的,人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具有至高无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这种自然属性。按道家的理解,便是自然,再到家看来,“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事物都应按它自身的情况而存在,而发展,治国也不能例外。具体地说,治国也应采取顺应万物自然本性的,追求最纯真的自然,以至“朴散真离”,陷入不可自拔的竞争局面。 试析庄子学派、黄老学派、道法自然: ?庄子学派:以庄子、杨朱为代表的一部分道家。主张对什么也不必认真,做到“坐忘”:“坠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提出所谓的“不拔毛”论调,“拔 一毛”放任自然,无可无不可便是他们所向往的社会生存境界。 ?黄老学派:勃兴于战国时期,盛行于西汉前期,他们立足于老子思想的主体性,尊奉相传的黄帝传说,同时兼容并取诸于百家之长,体现出“以道德为标准的,以无 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验格”的思想特色,这不但与庄子学派有很大 的不同,而且也与老子的不少观点不尽一致,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由消极避世转变为 积极人生。 ?道法自然:道家治国思想的哲学原理。“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既是其哲学上的最高范畴。道家认为,“道”先于物质存在而又凌驾于物质之上。它既是产生孕育 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制约规定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它是永恒的,无限的,人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具有至高无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的这种自然属性。按道家的理解,便是自然,再到家看来,“自然”就是道,就 是规律,事物都应按它自身的情况而存在,而发展,治国也不能例外。具体地说,治国也应采取顺应万物自然本性的,追求最纯真的自然,以至“朴散真离”,陷入不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一、科学技术 1、青铜艺术 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杰出代表是司母戊鼎(商朝),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2、医学成就 ① 东汉 时期的 华佗 : ①擅长外科手术 ②制成麻醉药剂“ 麻沸散 ”, 是世界医 学史上的创举。③模仿虎鹿熊猿鸟编制医学体操“ 五禽戏 ” ② 东汉 时期的 张仲景: 写成《伤寒杂病论》全面介绍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被称为“ 医圣 ”。 ③ 明朝 时期的李时珍: 著《 本草纲目 》是一部总结性的 药物学 巨著,被译成多国文字。内容丰富,考订详细,附有大量插图。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文献。 3、科技成就 ①地动仪: 东汉 时期 张衡 制造的,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 ②《 齐民要术 》:北朝农学家 贾思勰 所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总结了北方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农、林、牧、副、渔的生产技术和方法。 ③《 水经注 》:北魏地理学家 郦道元 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详细地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④《 天工开物 》: 明 朝 宋应星 著,被誉为“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书中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30多个生产部门,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4、建筑成就 ① 都江堰: 战国 时秦国的李冰所修,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 ②赵州桥: 隋 朝工匠李春设计,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 700 多年。 突火枪 、 二、思想文化 1、汉字演变: 甲骨文 → 金文 → 大篆 → 小篆 → 隶书 商朝 商周 西周晚期 秦朝 秦朝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2、史学和文学成就

高中历史(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单元过关检测(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 B.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C.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D.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 解析:选D据材料可得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是在秦朝,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形成,汉代儒家思想才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是在秦朝,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是因为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故D项正确。 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他们主张() A.体现了百家思想的融合 B.反映了平民的政治诉求 C.否定宗法官僚世袭制度 D.导致涌现了大量人才 解析:选C材料中三者都主张任用贤才,否定了宗法制下的世卿世禄制度,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这说明先秦士子() 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 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儒墨法三家对士子的道德规范,而非入仕的政治参与意识,故A项错误;材料提出士子应当具有的道德规范,故B项正确;伦理道德思想是儒家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中儒家和墨家的主张一定程度体现了胸怀宽容博大的特点,而法家并未提及,故D项错误。 4.先秦时期,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秦汉之际,墨家渐趋衰微,最终于西汉中期淡出历史舞台。墨家学派淡出历史舞台的最可能因素是() A.小生产者大规模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