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和应用综述

合集下载

基于DEM的分布式新安江模型在径流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DEM的分布式新安江模型在径流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第5卷第3期(0((年3月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HydroScienceandColdZoneEngineeringVol. 5, No. 3Mar. . (0((肖兴涛.基于DEM 的分布式新安江模型在径流模拟中的应用研究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0((, 5(3): 51-54.基于DEM 的分布式新安江模型在径流模拟中的应用研究肖兴涛(黑龙江省水文水资源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穆棱河流域雨量测站和水文站网比较稀疏,下垫面情况复杂,给中小河流的洪水预报工作带来了困难。

本文构建了基于DEM 的分布式新安江模型,选取穆棱河湖北闸站以上流域进行径流模拟,并分析了 TRMM 卫星 降雨产品RT 数据在径流模拟预报中的适用性。

比较不同降雨输入下日径流模拟效果,实测站点数据的日径流模拟效果都很好,RT 数据的径流模拟结果不太理想,但为进一步研究TRMM 卫星降雨产品在该流域的应用提供了方向,也为无资料地区中小河流洪水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TRMM 卫星降雨产品;径流模拟;DEM 数据;分布式新安江模型中图分类号:TV121. +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5419((0(()03-0051-04近些年来,随着GIS 、RS 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水文模拟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由传统的集总式模型向分布式模型过渡。

分布式水文模型将整 个研究区域划分成大量的基本单元(如不规则三角 网、栅格网等),从而考虑各种水文响应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情况,需要降水、气温等气象因素的空间分布信息,故可以对径流和水资源的时空分 布进行模拟和预测,这对水资源的管理及水灾害的防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且,由于分布式水文模型可以应用GIS 、RS 、雷达等空间分布的遥 测信息,其为研究下垫面变化(包括人类活动、地表覆被等的时空变异特性)给水循环过程及水资源造成的影响提供了便利,为解决无资料或缺资料地区(PUB )的水文预报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 途径同时,以其栅格结构的优势,便于与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气候模式耦合,从而延长洪水预报的预见期或用于研究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不同分布式水文模型在大洋河流域对比运用研究

不同分布式水文模型在大洋河流域对比运用研究

不同分布式水文模型在大洋河流域对比运用研究胡晓松【摘要】In order to compare the runoff accuracy simulated of different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s in the Dayang river basin,based on hydrological data from 20000 to 2010 of Shalizhai hydrological station of the Dayang river,SWAT model and VIC model were applied separately to simulate the runoff from 2000 to 2010 at the upstream of Shalizhai hydrological station of the Dayang river.The research shows that SWAT model is more suitable than VIC model to simulate the runoff of the Dayang river basin,relative error simulated by SWAT model is less than 8%,the certainty factor is over 0.7, however,the relative error of runoff depth simulated by VIC model is more than 10%,and the certainty factor is less than 0.6.%为对比不同分布式水文模型在大洋河流域的径流模拟精度,基于大洋河沙里寨水文站2000—2010年水文数据,分别运用 SWAT 模型和 VIC 模型,模拟了大洋河沙里寨水文站以上流域2000—2010年径流。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进展综述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进展综述

流域水 文模型可 以生成年 、 日径流 系列以及流 月、
量过程线 , 还可 以求得流域的实 际蒸散发 系列 。因此它
2 常用 的 流域 水 文模 型 及 其特 点
阶段大约为随后 的 8 0年代 。从 2 世 纪 9 0 0年代至今是 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该阶段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 ,
件规定 , 时发出赶工指令 , 及 要求 其按照既定 的 日期完 划编排 的基础上 , 及时对 各分项工程的进度执行情况进
成工程 。只有分项工程的工期 目标实现 了, 才能有力地 行跟踪核算 , 发现工期滞后 的项 目, 分析其产生的原 因 ,
保证 总工 期 目标 的实 现 。 尽 快整 改 。
在 2 0世纪 5 年代 中期 , 0 随着计算机 的出现 , 界 世
于外部环境的 ,要及时与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协调 , 及 因素造成的 , 具有很 大的不可预 见性 , 也会 影响到局部 时解 除障碍 ; 属于工程 内部施工拖 后 的, 要依 据合 同文 各分 项工期 目标 的实现 , 因此 , 在施 工组织设计工 期计
4 抓进度 的跟踪核算与反馈 . 2
在编排施工组织设 计 4 抓 整 改 . 3
在分析 出某些分项工程工期滞后 的原因
时编排 的工期计划 只是一种 比较理想的 , 在工 程施工 过 后, 根据实际情况 , 提出弥补工期的合理措施 , 将各分项 目
程中 , 会遇到种种难 以预料 的因素 , 响工程 的施工进 标有机结合起来 , 影 对不合理和不切实际的目标进行必要调 度, 这些因素 , 除了 自身 内部施工管理 、 人员和设备 的影 整 , 同时 , 对某些分项工程 的工期通过人员、 设备等的合理 响外 , 大部分来 自于外部施工环境 的干扰 , 是不 可抗力 调动, 加快施工进度, 实现对总工期的 从而 控制。 _ I

集总式水文模型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区别

集总式水文模型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区别

集总式水文模型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区别集总式水文模型(Lumped Hydrologic Model),不考虑水文现象或要素空间分布,将整个流域做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水文模型.集总式水文模型中的变量和参数通常采用平均值,使整个流域简化为一个对象来处理.主要用于降水-径流(Rainfall-runoff)模拟.由于参数合变量都取流域平均值,所以不能对某单个位置进行水文过程计算.通常模型参数不能实际测量到,必须通过校准才能获得.分布式水文模型是通过水循环的动力学机制来描述和模拟流域水文过程的数学模型,模型根据水介质移动的物理性质来确定模型参数,利于分析流域下垫面变化后的产汇流变化规律,与概念性模型相比,分布式水文模型以其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参数结构和对空间分异性的全面反映,可以更加准确详尽的描述和反映流域内真实的水文过程。

全面考虑降雨和下垫面空间不均匀性的模型, 能够充分反映流域内降雨和下垫面要素空间变化对洪水形成的影响。

模型能全面地利用降雨的空间分布信息;模型参数的空间分布能够反映下垫面自然条件的空间变化;模型的输出具有空间不均匀性, 如蒸散发、土壤水分、径流深等[1]。

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的主要思路是:将流域划分成若干网格,对每个网格分别输入不同的降雨,根据各网格内植被、土壤和高程等情势, 对每个网格采用不同的产流计算参数分别计算产流量;通过比较相邻网格的高程确定各网格的流向, 根据各网格的坡度、糙率和土壤等情况确定参数, 将其径流演算到流域出口断面得到流域出口断面的径流过程。

模型的参数由地形、地貌数据结合实测历史洪水资料率定得到。

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的研究和应用, 需要雷达测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数值计算和计算机等技术的支撑: 雷达测雨技术能观测到流域内各网格的降雨量;遥感技术是获得地形、地貌等数据的有效途径之一;有效地使用和管理地形、地貌数据, 并根据空间与数据属性生成更多的有用信息离不开地理信息系统;对流域产汇流计算的偏微分方程求解需要数值计算法,同时实现这些计算离不开高性能的计算机。

生态水文过程模拟研究综述

生态水文过程模拟研究综述

生 态水 文过 程模 拟 必然 要 求 建 立 相 应 的模 型 , 但 生态水 文 学是个 年 轻 的学 科 , 生态 水 文研 究 也 处 于 初步 阶段 , 此 , 因 目前 生 态 水 文 研 究 多借 鉴 生 态 学、 水文 学 以及其 他 学 科 的模 型 。 生 态 水 文模 型 的 建 立是 实现 生态 水 文学 纵 深 发 展 的关 键 所 在 , 广 从
定 和 应用 就变 得更 加 困难 ( 红 星 ,0 4 。必 须 指 郑 20 ) 出 的是 , 流域 水文模 型早 期 的发 展 历 程 就是 集 总 式
和空 间变 异性 , 需要 多 时相 、 多信 息 源 的历史 动态 变 化信 息 , 以及 多方 法和 多学 科 的综合 。因此 , 以地 理
是分 散地 降 落在 流域 下 垫 面 上 的 , 点 产生 的径 流 各 流 至统 一 出 口断 面 , 具有 分散 性 输 入 和 集 中性 输 出
的特 点 。 目前 , 域 模 型 普 遍 被 分 为 集 总 式 模 型 流 ( u p dm d1 和 分 布 式 模 型 ( i r ue o e) L m e o e) D s i t m d1 tb d 两种 类 型 。集 总式 参数 模 型没有 考虑 流域 内部 各地
l 流 域 生 态 水 文 模 型
生态 学 、 水文 学 等 相 关研 究 的深 入 和计 算 机 技
术 的发展 , 动 了模 型 的开 发 和 应 用 。从 生 态 水 文 推
值方 法求 解 , 具有较 强 的物理 基 础 , 生态 水文过 程 是
模 拟 模 型的发 展方 向。 集 总式水 文模 型忽 略水 文影 响 因子空 间上 的异 质性 , 以单 一 或集 总 的参 数 形 式 来 表 达 流域 的空 间

SWAT模型发展与应用研究进展

SWAT模型发展与应用研究进展

SWAT模型发展与应用研究进展田彦杰;汪志荣;张晓晓【摘要】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SWAT)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hydrological models in the world. The development of SWAT model was described, the primary advances were summarized in application of SWAT model in the fields of hydrological analysis,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simulation, the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on hydrology,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BMPs) evaluation, crop yield estimation and the combined SWAT model with other models. Finally,the problems and insufficiencies which exist in the model were discussed,and the main recommended research needs for using SWAT well in China were also presented.%SWAT模型是国际上被广泛应用和认可的分布式流域环境模型之一.对SWAT模型及其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分析,综述了模型在水文过程模拟和分析、非点源污染、环境变化下的水文响应、最佳管理措施对流域的长期影响、作物产量以及与其他模型联用等方面的最新应用进展,并探讨了模型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应用SWAT模型的发展方向.【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5页(P3480-3483,3486)【关键词】SWAT模型;水文分析;非点源污染;环境变化;最佳管理措施【作者】田彦杰;汪志荣;张晓晓【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天津300384;天津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天津300384;天津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天津300384【正文语种】中文水文模型是水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研究自然界土壤、生态、环境变化与自然水文关系的基础。

国内外水资源评价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水资源评价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水资源评价的研究现状【摘要】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水资源评价的研究现状,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后分析了国内外水资源评价的发展现状,包括水资源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水资源评价模型等方面。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水资源评价的发展趋势。

结论部分总结了已有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指出水资源评价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水资源评价, 国内外研究现状, 方法和指标体系, 模型, 发展趋势, 结论, 展望, 未来研究方向, 重要性1. 引言1.1 概述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评价研究也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

国内外水资源评价的研究现状在不断深入和拓展,涌现出了许多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成果。

通过对水资源量、水质、水生态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可以全面了解水资源的状况及变化趋势,为水资源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水资源评价的研究也促进了水资源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精细化,为解决当前和未来水资源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撑。

本文将就国内外水资源评价研究现状进行探讨,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分析水资源评价的方法、指标体系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水资源评价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背景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对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评估,可以为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在全球范围内,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评价研究也愈发受到重视。

现代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而水资源的供给受到自然条件、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和评价水资源的状况,不仅能够有效规划和管理水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

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概述

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概述

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概述周祥 2014217890 给排水14-1班摘要:水文模型是人们认识水文循环过程,进行水文预报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在水文预报和水资源管理事务中,针对具体的预报和决策目标,需要根据研究区本身特征、各类数据现状,选择符合实际需求的水文模型。

详细分析水文模型选择的必要性及其在水文建模及模型应用中的地位,在回顾水文模型选择研究现状基础上,总结水文模型选择的基本原则,并对各种水文模型选择方法进行分类,进而明确提出水文模型选择的概念,最后提出基于知识、水文模型特性及数据资料等相结合的综合水文模型智能选择框架,探讨水文模型选择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水文模型;发展状况;研究现状1.水文模型概念水文模型是对自然界中复杂水文现象的近似模拟,是水文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描述水文过程的模型,是一切与水文过程有关的过程模拟的基础。

从20世纪30年代Horton提出著名的下渗理论。

至今,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各国水文学家在水文规律研究及水文过程模拟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也提出了众多的水文模型。

按模型的性质和建模技术,水文模型可分为:实体模型、类比模型和模拟模型。

其中,模拟模型是最常用的一类水文模型,也是各国学者着力研究的重点。

该类模型的特征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式描述水文原型的主要特征关系和过程,因此也称为水文数学模型。

2.水文模型发展过程水文模型是水文学发展的产物,并伴随着水文学的发展而发展。

现代水文模型出现于应用水文学兴起的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Sherman提出水文单位线过程的概念和Horton提出下渗理论以后。

在50年代以前,水文模拟大多是针对某一个水文环节(如产流、汇流等)进行的。

进入5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入渗理论、土壤水运动理论和河道理论等的综合认识,以及将计算机引入水文研究领域,开始把水文循环的整体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在50年代后期提出了“流域模型”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和应用综述1罗文兵,洪林, 时元智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E-mail: Lhong@摘 要: 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已成为现代水文界研究的热点,是真实描述和科学揭示流域水文过程和规律的一个有效途径,为研究水文、生态和环境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

本文概述了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特点及结构、发展动态及趋势和目前国内外应用研究动态,分析了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动态;应用;发展方向20世纪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文水资源研究之需,流域水文循环的模拟已从集总式模型扩展到分布式或者半分布式模型。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开发不仅需要一定水文物理机制的支撑,而且还需要获得大量的流域空间数据和相关技术的支持。

随着“3S”技术的发展,水文模拟技术趋向于将水文模型与数字高程模型(DEM)相结合,并与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RS)集成。

本文介绍了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特点及结构、发展历程和目前国内外应用现状,分析总结了分布式水文模型存在的几点不足, 并对其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1 引言在水文循环过程中,影响流域降雨径流形成的气候因子(如降雨、蒸发等)和下垫面因子(如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等)均呈现空间分布不均匀状态。

而分布式水文模型正是客观地考虑了气候和下垫面因子的空间分布对流域降雨径流形成的影响,所以能较真实地模拟现实世界的流域降雨径流形成的物理过程。

虽然早在20世纪60 年代就已提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概念,但其发展受到计算机技术的制约。

随着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水文模型取得了很大进展,成为水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2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特点与结构2.1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特点分布式水文模型(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是通过水循环的动力学机制来描述和模拟流域水文过程的数学模型。

在分布式水文模型中,流域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其内部地理要素存在空间差异,这也导致了水文过程的空间差异。

分布式模型用严格的数学物理方程表述水文循环的各个子过程,充分考虑了流域地理要素对水文过程的影响,还考虑到流域内不同水文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采用偏微分方程对水量和能量过程进行模拟,从而能够更加真实地模拟流域降雨径流形成的物理过程。

此外,分布式水文模型将流域划分成若干个小的独立计算单元,它不仅能得到水文过程的结果,而且能给出水文过程的动态变化,这对于水文过程的进一步认识及提高水文预测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集总式模型不同,分布式模型以其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参数结构和对空间差异性的全面反映,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和反映流域内真实的水文过程,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水文1资助项目:教育部科学研究重大项目(308017);国家“863计划”(2006AA06X342);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50639040);湖北省自然基金(2005ABA290)。

循环的演变规律和过程。

2.2 分布式水文模型结构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结构一般较复杂,但过程严密,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能客观地反映水文循环过程。

分布式水文模型按照系统内部功能的聚集程度,把模型划分为一个个功能不同且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都通过数学语言来描述水文循环的一个子过程。

通用功能模块主要有:一维降水冠层截留,一维辐射传输,一维蒸散发,一维融雪,一维包气带水分垂向运移,二维表面漫流,一维河流/渠道汇流,二维饱和壤中流/地下水模拟和二维灌溉。

如果考虑到水质和土壤侵蚀问题,还应包括:一维包气带内溶质运移和化学反应过程,三维饱和带内溶质运移和化学反应过程和土壤侵蚀与沉积物运移[1,2]。

根据模型的结构,分布式水文模型可分为三类:分布式物理模型、分布式概念模型和半分布式模型。

各分布式物理模型尽管在结构形式上不同,但其核心部分均为流域水循环过程。

其一般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以下八个部分:输入模块、冠层截留与蒸散发、入渗与土壤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坡面汇流和河道汇流、积雪融雪和人工侧支循环。

分布式概念模型根据流域的特征将流域离散为众多水文单元,在每个水文单元上运用概念性水文模型计算子流域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再按空间拓扑关系演算至流域出口断面。

半分布式模型一方面仅考虑流域水循环中某些部分如产汇流过程的分布性特征而不考虑其他部分如降雨、蒸发过程的分布性特征,对水循环过程有一定的简化;而另一方面,在对水循环过程描述中既可用水动力学方程亦可用单位线、线性水库等方法[3]。

分布式水文模型一般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一般结构3 模型研究的发展动态及趋势3.1国外水文模型的发展在国外,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可以认为始于Freeze和Harlan于1969年发表的《一个具有物理基础数值模拟的水文响应模型的蓝图》的文章[4]。

该文章提出了分布式水文物理模型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随后,Hewlett和Troenale在1975年提出了森林流域的变源面积模拟模型(简称VSAS)。

1979年Bevenh和Kirbby提出了以变源产流为基础的TOPMODEL模型(TOPgraphy based hydrological MODEL)[5,6]。

该模型并未考虑降水、蒸发等因素的空间分布对流域产汇流的影响,因此,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布式水文模型[7]。

而由丹麦、法国及英国的水文学者(Beven等,1980年;Abbott等,1986年;Bathurst等,1995年;Refsgaard and Storm,1995年;Chapters等)联合研制及改进的SHE模型(System Hydrologic European)则是一个典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8,9]。

该模型为研究人类活动对于流域的产流、产沙及水质的影响问题提供了理想的工具。

然而,该模型最初主要应用于欧洲,在其它地区应用得很少。

现在,通过改进,该模型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版本,比如MIKESHE,SHETRAN等,并在许多流域得到检验和应用。

1980年,英国Morris提出了IHDM(Institute of Hydrology Distributed Model)模型。

Beven等(1987年)和Calver(1988年、1995年)对IHDM模型进行了改进。

1985年,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的Alons和Decoursey设计了SWAM模型(Small Watershed Model)。

1994年,Jeff Arnold为美国农业部(USDA)农业研发中心(ARS)开发了SWAT模型(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SWA T模型是一个具有物理机制的长时段的流域半分布式水文模型[10]。

该模型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改进,从最早的CREAMS模型,到SWRRB模型,结合ROTO模型后,最后形成了综合性的SW A T模型。

它能够利用GIS和RS提供的空间信息,模拟复杂大流域中多种不同的水文物理过程。

模型可采用多种方法将流域离散化(一般基于DEM),能够反映降水、蒸发等气候因素和下垫面因素的空间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循环的影响。

SWA T模型模拟的流域水文过程分为水循环的陆面部分(即产流和坡面汇流部分)和水循环的水面部分(即河道汇流部分)。

SWAT模型通常仅适合于美国的流域,应用于美国18个主要流域。

SWAT模型功能十分强大,能够用来模拟和分析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农业管理等问题,是一个值得推广的综合性流域水文模型。

最新发展的流域分布式模型有STREAM、SWM等。

其中SWIM (Soil and Water Intergated Model)模型[11]是在SW AT 和MATSALU模型的基础上开发的,主要目标是提供一种基于GIS的综合水文和水质的中尺度(100-10000 km2)流域模型。

该模型集成了水文、植被、土壤侵蚀和N元素转移转化的动力学原理。

3.2 国内水文模型的发展我国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起步较晚。

1995年,沈晓东等提出了一种在GIS支持下的动态分布式降雨径流流域模型,实现了基于栅格DEM的坡面产汇流与河道汇流的数值模拟。

1997年,黄平等[12]建立了描述森林坡地饱和与非饱和带水流运动规律的二维分布式水文数学模型,并利用加辽金有限元数值方法求解模型。

任立良和刘新仁[13]于2000年在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基础上成功开发了分布式的新安江模型。

2000年,李兰等[14]建立了一个按子流域划分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该模型由各小流域产流模型、汇流模型、流域单宽入流和上游入流反演模型、河道洪水演进四个部分组成。

该模型考虑了产流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分布特征,能计算产流的多种径流成分的物理过程。

2000年,郭生练等[15,16]提出了一个基于DEM的分布式流域水文物理模型,用来模拟小流域的降雨径流时空变化过程。

2002年,夏军等[17]建立了基于DEM的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DTVGM)。

熊立华等(2004)[18]提出了一个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主要用来模拟蓄满产流机制,并通过实例检验模型模拟流量过程以及土壤蓄水量空间分布的能力。

SW AT模型在我国黑河流域的应用,说明该模型较适用于中国西北寒区。

4 模型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4.1 存在的问题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技术特征。

在20世纪70、80年代,计算机水平的限制成为分布式水文模型发展的瓶颈。

进入9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发展不再受到计算能力的制约,而对水文机理的深刻认识、尺度转换和多学科交叉等问题成为发展分布式水文模型必须面对的难点。

分布式水文模型面临的问题可归纳为5个方面:非线性问题、尺度问题、确定性问题、等效性问题和不确定性问题。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资料缺乏分布式水文模型需大量的输入数据,但目前因缺乏足够的输入数据而限制了模型的发展。

这些信息的获得除通过地面观测及应用自动测量技术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航测、雷达等遥测技术。

但由于遥感资料还未完全融入到水文模型的结构中,因此直接应用困难较大,加之又缺乏普遍可用的从遥感数据中提取水文变量的方法,故遥感技术在水文模型中的应用水平还较低。

因此,加强遥感技术与水文模型的集成、开发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领域和从遥感数据中提取水文数据的方法研究,对水文模型的发展十分必要。

(2) 非线性问题这是分布式水文建模所面临的大部分问题的核心。

水文系统是非线性系统,所有分布式水文模型都会涉及到描述非线性水文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