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一、文言文中“于”的基本用法

在文言文中,“于”是一个多功能的介词,用法非常广泛。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目的、原因、方式等不同的语义,在不同的句子结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 表示时间:在文言文中,“于”常常用来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例如:“于是乎传天子之假位矣。”(《史记·秦始皇本纪》)这句话中,“于”表示

发生动作“传天子之假位”的具体时间。

2. 表示地点:有时候,“于”也可以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地点。例如:“夫仰则视象星斗,俯则观文物;览阅遐观,而游无穷也。”(《齐桓公》)这里,“于”表示了动作“仰则视象星斗,俯则观文物”的地点。

3. 表示目的:除了表示时间和地点外,文言文中的“于”还可以用来表示某个动

作或事件发生的目的或属意。例如:“民闻水之害也,望风自靡。”(《国语·晋语四》)这个例子中,“于”表示民众望风而逃离水患的目的。

4. 表示原因:有时候,“于”也被用来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原因。例如:“尝使人语官善于马,对曰:‘吾所以善者,何事哉?’对曰:‘临精戮者善之’。”(《史记·代世通书》)这里,“于”表示主体对官方讲解自己善于马术的原因。

5. 表示方式:文言文中,“于”有时候也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方式、手段等。例如:“舜燔五谷九畎,明堂鸣乐,童子负纁剑舞翟,百工聚观。”(《史记·夏本纪》)这个例子中,“于”表示了祭祀活动中一系列的方式和手段。

二、文言文中“于”的特殊用法

除了上述基本用法外,文言文中还存在几种特殊的用法,需要特别注意。

1. “於”与“於衡”

在一些古文字形式中,我们会见到“於”的变体形式“於衡”。例如:“天纵爽明

而昏暗洞迅雷电而鸣忽大与盈又四之渊鱼焉可坠霜中糇?”(《孟子·梁惠王下》)

这个例子中,“於”表示程度的加深,与“大与盈”的词语形成了对仗。

2. “于乎”和“於底”

在句尾的位置,“于乎”和“於底”也是常见的用法。例如:“越人有耳目而不能

察也,有鼻口而不能嗅也。”(《列子·涉江》)这里的“也”之前的“于乎”表示口语

化的感叹,在强调谬误之处。

3. “以归于”

此外,“以归于”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常用来表示行动或感情被

指向特定的目标。“以归于”可以是直接使用,例如:“曰:‘归舍亲属’。”(《尚书·禹贡》)这里,“以归于”表示了对亲属的关注与归依。同时,“以归于”还可以

通过省略其中一部分内容而简洁地表达,例如:“戊辛丈人少甯未脩。”(《庄子·天运》)

三、总结

在文言文中,“于”的用法非常灵活多样。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目的、原因、方式等不同语义;在构篇上,也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和表达方式。掌握好“于”的用法,对于理解文言文和运用文言语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学习和翻译文言文时,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其中的含义,并根据上下文来体会“于”的用法与意义。

通过对文言文中“于”的基本用法和特殊用法进行了解和分析,相信读者能更加

准确地理解并运用这个多功能的介词。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加练习,不断积累经验,在不同的语境中熟练掌握“于”的使用方法。

于在文言文的解释

于在文言文的解释 “于”字在文言文中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下面将详细解释“于”在文言文中的各种用法: 一、作为介词 1.表示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等。例如:“于时冰皮始解, 波色乍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2.表示处所、位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从”等。例如: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3.表示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向”等。例如:“于其身也,则 耻师焉。”(韩愈《师说》) 4.表示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为”、“由于”等。例如:“皆以美于 徐公。”(邹忌《战国策·齐策一》) 5.表示被动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被”。例如:“爱臣太亲,必危吾身; 重臣太贵,必易吾国。”(《韩非子·难言》) 二、作为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与”等。例如:“于人曰浩 然,沛乎塞苍冥。”(韩愈《赠同游者》)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然后”等。例如:“昼则舟 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李元阳《滇池涸竭行》) 3.表示条件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才”、“只要”等。例如:“出于其 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韩愈《进学解》)

4.表示比较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比起”等。例如:“昔者先 王知兵者之未利,晚用兵家之权谋。”(《孙子兵法·九地篇》) 5.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要是”等。例如:“于止 犹可也,于行尤可也。”(《论语·卫灵公》) 三、作为助词 1.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等。例 如:“美哉乎!吾闻之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于句末表示感叹或祈使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等。例 如:“得志与民由之,不以道得志则喜;不得志则修身见于世。”(《孟子·公孙丑下》) 四、作为动词 1.译为“到”、“在”。例如:“乃歌夫‘长铗归来兮’者也。”(柳宗元 《捕蛇者说》) 2.译为“死”。例如:“穆公薨于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译为“说”。例如:“不曰‘如在’乎哉?”(曾巩《为人后解》) 以上就是“于”字在文言文中的各种用法解释。需要注意的是,“于”字的用法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会随着语境和表达的需要而有所变化。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于”字的含义和用法。

古文“于”的用法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古文于的用法 古文中于字的用法

古文于的用法古文中于字的用法 古文,是上古时代的文字,也是古代人民陆续造成的文字的总称。古文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文于的用法,欢迎阅读 古文于作为助词的用法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按: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古文于作为连词的用法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 《尚书》中用得较多。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古文于作为介词的用法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

文言文于字的用法

文言文于字的用法 一、于字的用法概述 "于"(yú)是一个常见且多义的汉字,在文言文中具有丰富的用法。它既可以 作介词,表示位置、时间、方式等关系,也可作助词,标志动作发生的时间。此外,“于”还可用作姓氏,在一些古代人名中出现频繁。下文将分别从“于”的介词用法和 助词用法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二、介词“于”的用法 1. 表示位置:在句子中充当介词时,“于”可以表示某事物所处的位置。 例如:“屋内不闻鸡声者,则王都之华顶”。 2. 表示时间:除了表示位置外,“于”还可指示事件或活动发生或进行的时间。 例如:“时余尚书函至,即遣执金吾之众深入拘囚溪佛山”。 3. 表示方式:有时候,“于”还可以表示事件或行为发生的方式。 例如:“天下亲仁则民亲孝。” 三、助词“于”的用法 1. 标志将或已经完成的动作发生的时间:在句子中充当助词时,“于”常与“已”、“将”等连用,标志着动作将要或已经发生的时间。 例如:“吾于此地已驻足多时,渐渐爱上了这片风景。”又如:“明日将赴宴会,故未能赴会。” 2. 标示动作发生的地点或范围:在某些情况下,“于”还可以表示动作发生的地 点或范围。 例如:“他众罪之既著于兹,思魏可丧”。

3. 表示与事物相关的状态或性质:有时候,“于”还可以表示与某事物相关的状 态或性质。 例如:“民以食为天”。又如:“试以球入地,无不能。” 四、补充说明 除了以上介绍的用法外,根据语境和使用方式,汉字"于"还可能有其他含义。 在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多样而灵活,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和运用。 五、总结 总之,“于”的用法在文言文中十分广泛,并且随着不同语境和意义而有所变化。作为一个常见汉字,我们应当注意理解并正确运用“于”,以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同时,在撰写文言文时,我们也要注意使用准确恰当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以上是关于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的简要介绍。通过认真学习和实践,我们将 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个多功能词汇,在文言文阅读和写作中展现出精湛的语言能力。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一、文言文中“于”的基本用法 在文言文中,“于”是一个多功能的介词,用法非常广泛。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目的、原因、方式等不同的语义,在不同的句子结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 表示时间:在文言文中,“于”常常用来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例如:“于是乎传天子之假位矣。”(《史记·秦始皇本纪》)这句话中,“于”表示 发生动作“传天子之假位”的具体时间。 2. 表示地点:有时候,“于”也可以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地点。例如:“夫仰则视象星斗,俯则观文物;览阅遐观,而游无穷也。”(《齐桓公》)这里,“于”表示了动作“仰则视象星斗,俯则观文物”的地点。 3. 表示目的:除了表示时间和地点外,文言文中的“于”还可以用来表示某个动 作或事件发生的目的或属意。例如:“民闻水之害也,望风自靡。”(《国语·晋语四》)这个例子中,“于”表示民众望风而逃离水患的目的。 4. 表示原因:有时候,“于”也被用来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原因。例如:“尝使人语官善于马,对曰:‘吾所以善者,何事哉?’对曰:‘临精戮者善之’。”(《史记·代世通书》)这里,“于”表示主体对官方讲解自己善于马术的原因。 5. 表示方式:文言文中,“于”有时候也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方式、手段等。例如:“舜燔五谷九畎,明堂鸣乐,童子负纁剑舞翟,百工聚观。”(《史记·夏本纪》)这个例子中,“于”表示了祭祀活动中一系列的方式和手段。 二、文言文中“于”的特殊用法 除了上述基本用法外,文言文中还存在几种特殊的用法,需要特别注意。 1. “於”与“於衡”

在一些古文字形式中,我们会见到“於”的变体形式“於衡”。例如:“天纵爽明 而昏暗洞迅雷电而鸣忽大与盈又四之渊鱼焉可坠霜中糇?”(《孟子·梁惠王下》) 这个例子中,“於”表示程度的加深,与“大与盈”的词语形成了对仗。 2. “于乎”和“於底” 在句尾的位置,“于乎”和“於底”也是常见的用法。例如:“越人有耳目而不能 察也,有鼻口而不能嗅也。”(《列子·涉江》)这里的“也”之前的“于乎”表示口语 化的感叹,在强调谬误之处。 3. “以归于” 此外,“以归于”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常用来表示行动或感情被 指向特定的目标。“以归于”可以是直接使用,例如:“曰:‘归舍亲属’。”(《尚书·禹贡》)这里,“以归于”表示了对亲属的关注与归依。同时,“以归于”还可以 通过省略其中一部分内容而简洁地表达,例如:“戊辛丈人少甯未脩。”(《庄子·天运》) 三、总结 在文言文中,“于”的用法非常灵活多样。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目的、原因、方式等不同语义;在构篇上,也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和表达方式。掌握好“于”的用法,对于理解文言文和运用文言语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学习和翻译文言文时,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其中的含义,并根据上下文来体会“于”的用法与意义。 通过对文言文中“于”的基本用法和特殊用法进行了解和分析,相信读者能更加 准确地理解并运用这个多功能的介词。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加练习,不断积累经验,在不同的语境中熟练掌握“于”的使用方法。

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举例

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举例 一、于字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于”字是一个多功能的字,常常出现在文言文中,具有丰富的用法和含义。在古代汉语中,“于”字可表示动作发生或存在的时间、地点、对象等概念,也可作为介词或作为助词使用。 1. 表示时间或地点:在句子中,“于”字可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或地点。 比如,在《红楼梦》第五十回中写道:“露定星移魏太泽”。其中“定”即表示固定不变,而“于”则是表示在某个具体的时间。“魏太泽”即指一个人名,在这里就是表示 该事件发生的地点。 又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句:“恶其少,不为墓籍。” 这 里面,“恶其少”的意思是因为他们年幼,还没有成年,所以不会被记录进入国家档案。“墓籍”就是指那种记录人物信息以便管理储存事务者。 2. 表示抽象概念:除了表示时间和地点之外,“于”字还可以表达抽象概念。 例如,《论语·乡党》中有一句“羿善射”,这里的“于”表示了动作或者技能的对象。又如:“可以教人”,这里,“以”也是表达一种抽象概念,即通过一些手段或方法来 教导他人。 二、于字的举例及复合用法 除了用法和意义相对单一的示例之外,于字还有很多复杂和多样化的使用 方式。 1. 副词:可以修饰时间、地点等。“于事无补”,表示在实际事务上没有帮助。《红楼梦·第五回》里曹雪芹曰:“姑待明儿再做道:“明儿,就是明天。”到明儿越 有个清楚省事的心。由明改至,从日计算延借把事件推迟到下一个时间点。

2. 独立成句: “于子”常出现在文言文中的句首,表示主题强调或者提问。“于 人而不知其性,非善也;与人逃难同忧同伤者为友矣。”这里面‘人’是说聪明之士(不特指男子),“其性”的含义是指一个人自己表演的价值观以及重要观念之扇装等 3. 谓词混用:“执于一”,这里的“执”是动词,表示坚持不懈,“于”则表达目标。“一”在这里指一个特定概念,指同一个字头或关联的东西。 三、于字用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于字的使用方法,以下将从文本中摘取若干例句进行分析。 1. “前期缺乏农具源而以自然力耕种之难度不免生产力增加。” 句中的“以”和“于”都起到表示手段或者方法的作用。其中,“以自然力”表示通过使用自然力量来 耕种土地进行农业生产,“于”的作用是表示触及和包含该方法。 2. “因被判逃亡三十年于猿狖谷;被舳舻卷至小野村浮海四时辗转。” 这个句 子使用了多个含有“于”的复合词语。例如,“逃亡三十年于猿狖谷”,其中“三十年” 表示具体时间,在“猿狖谷(一处山脊)发生逃亡事件。“浮海四时辗转”,其中“四 时辗转”代表旅途漫长,临近海面“浮海”。 以上仅是对于“于”字在文言文中部分用法的举例和解析,并不代表其全部 的用法。因为文言文博大精深,于字有时会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其含义也有所变化。因此,在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正确理解和使用其中的每一个字词。 四、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汉语中,“于”字具有多种复杂的用法 和含义,包括表示时间、地点、抽象概念等。它可以作为动词、介词或副词,并且还能够与其他词语组成复合结构。阅读古代文献并理解其中的“于”字用法对于准确

于字的文言文用法

于字的文言文用法 于在文言文的意思、用法及例句 读音:yú 1、<用作介词>于: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例句——《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2、<用作介词>于: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例句——《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3、<用作介词>于: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例句——《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 4、<用作介词>于: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句——《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用作介词>于: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例句——《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例句——《诗经.葛覃》:“黄鸟于飞。” 7、<用作连词>于:相当于“与”“和”。例句——《尚书·多方》:“时惟尔初,不克敬于和,则无我怨。” 8、<用作助词>于:用于句首或句中凑足音节,无实义。例句——《论语·为政》:“孝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

9、<用作连词>于:用于句末,相当于“乎”,表疑问。例句——《吕氏春秋·审应》:“然则先生圣于?”高诱注:“于,乎也。”10、<用作连词>于:用于宾语前置的倒装句中,用以确指行为的对象,相当于“是”。例句——《诗经·小雅·出车》:“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欢迎阅读 文言文中于作为动词的用法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取〖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如;好像〖look〗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又如:于何(如何) 文言文中于作为介词的用法 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欧阳修《归田录》 3.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清·姚鼐《登泰山记》 4.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

时(在此) 5.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不拘于时。——唐·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同于真。——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12.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如:荣誉归于教练 14.表示相对的位置。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姓 16.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欢迎阅读 于在文言文中作为复音虚词的用法 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勾践灭吴》,在这里。) 于在文言文中作为介词的用法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在)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对)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三、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今是溪见辱于愚。(《愚溪诗序》)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归纳 一、于字的基本含义与用法 在文言文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常见的字眼——“于”。这个字可以表示很多 不同的意思和用法,下面将就其基本含义和用法归纳如下。 1. 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地点之内。例如:“于日出时分”、“于山东之东南”等。 在这种情况下,“于”起到了表示时间、地点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 2. 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进行。例如:“与人争利害者,则智不足以久长也”、“何 至宽而肆诛乎?愿于四方兴险阻者。” “于”的这种使用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 3. 表示交互关系。例如:“闻棣州第惧元逊以触器械事焉,乃止”,其中“焉”相 当于后面的地点,“火焉”指火处。 这种情况下,“与”通常被省略,而“于”起到了交互关系连接句子成分的作用。 4. 表示了可能性。例如:“诸侯师兴则可克也,食敌则可先也,在邑则吾子之 邑也。” 在这种情况下,“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可能”。 5. 表示感叹或加强语气。例如:“惟齐无斗心,故可以与之始终”、“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这种情况下,“于”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二、于字的常见固定搭配

1. 于是:表示因果关系,常出现在句首。“于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此”、“所以”。 2. 人事已属:迎凶退吉。人们把坏事归咎于你身上。 例如:“政和景初言微志避难之意似欲表赋缀称恩深鬓行少啸狂瘦肆业弃之 时也而人事已属昂藏闭门一何漠尔衣服既不革禄仕亦未变家父兄尚有殷勤可贺引晋陵镇阃收帑比俸千百千文食费倍增竟无片诏请唱请辞不作非法动揖或如辕首张老哈笑。” 在这个例子中,“人事已属”表示坏事发生后与自己无关,即迎凶退吉。 3. 废为: 废为意味着剥夺官职或地位。“废为太子”、“废为弃市”。 在这种情况下,与现代汉语中的剥夺相同,“因某种原因使其失去某个身份或 地位”。 4. 有以:表示具备某种条件。例如:“帝庄动心,遂有以普世之。” 这里的“有以”表示着帝庄准备好了一些条件,可以普世。 5. 以为:视为、认为。例如:“李阳公海外寓居路阻从兹滞终岁而四方之人贡 赋期成于是人人自覆\n技艳容倜傥风流多士趾高气扬戈矛苦去而反无万乘之望欲奋袁粱具发才世俗不许敢当以谗恶结档计引用词笔行输。” 在这个例子中,“以为”表示将李阳公海外寓居看作很难,即认为他住得很辛苦。 三、于字的注意事项 1. 引申义:当表示时间时,“于”有时会引申为“左右”的意思。例如:“于四月”,指四月左右。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于”字在汉语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汉字之一。在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也非常多样化,不仅可以作为介词、动词、连词等等,还可以与其他的字组成成语、歇后语等等。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于”字在文言文中的各种用法。 一、“于”作介词 在文言文中,“于”字经常被用作介词,表示“在、于、向、对、从、按照”等等意思,例如: 1. “于是乎”:就在这个时候。这个词语通常用于文言文文章的 开头,用来引出事情的发生和背景。 2. “于戏人之间,建城于未有之地”。这句话的意思是李渊进入皇宫后,就经常在众人面前谈论建城的事情,并且选择了一个未曾有人居住过的地方来建筑城池。 3. “蓋予嘗於戒壤中生卧一年,遂避風穴居十年”。“躲避风穴” 是一个出自《庄子》的典故,被用来比喻人们不愿透露自己的私事和隐私。 4. “夫人之于夫则规矩也,夫之于妇则恩爱也”。这句话是说明妇女在丈夫面前应该保持相应的规矩,而丈夫对待妻子则应该表现出爱的态度。 二、“于”作动词

“于”字也可以作动词,表示“得、拥有、在、向、待、依靠”等 等意思,例如: 1. “今以共攻之,于群臣必有怨言”。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与重要官员商议国家大事时说的,意为如果我现在攻打某个国家的话,必定会有一些官员不满和反对。 2. “欲识苏门兵器之精,须乃往于侯门”。”苏门兵器”是一种盛 行于唐代的精良兵器,这句话是说如果想了解苏门兵器的精髓,就必须去到侯门中去观赏。 3. “于是李林甫画一张地图,告之曰:‘而今当突击,千钧一发,成功命在此一点。’”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这个特定的时刻,李林 甫通过一张地图告诉大家,攻击的成功与否就取决于此时的一小点。 4. “故衼(括)言于无弘,既清复瑕,君子之交深而甚及”。这句话是说,两个人在互相交往时,应该把瑕疵的地方也说清楚,这样才能使彼此的交往变得真诚而深入。 三、“于”作连词 在文言文中,“于”字也可以作连词,表示“在、与、和、对比” 等等意思,例如: 1. “于是乎天地交感,万物并兴”。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间形成了一种交流互动的关系,万物在这种关系中相互促进、生长。

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1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荀子《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墨子《公输》)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司马光《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韩愈《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司马迁《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陈寿《隆中对》) ②燕王欲结于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司马光《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荀子《劝学》) (二)【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林嗣环《口技》)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对此)(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三)【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2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大全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大全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篇1 (1)<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泓。”《出师表》:“受任~败军之际。” (2)<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勤,荒~嬉。” (3)<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其身也,则耻师焉。”《捕蛇者说》:“余将告~莅事者。” (4)<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所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5)<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6)<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诗经—葛覃》:“黄鸟~飞。”[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古汉语简化后都写作“于”。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篇2 乎 (一)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三)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篇3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司马迁《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贾谊《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古代汉语被称为“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文体,它是一种把汉语的语音、词汇、句式和文法统一起来的语言,以及就中国古代文化价值观和生活知识的表达形式。它也是中国汉语文化流传下来的古典语言文字,是一种极具文化底蕴的语种。由于文言文有着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文言文中,“于”为一个可数名词,主要指“所,从事于……之中”,其谓语多为被动语态;于还可以表示补语、定语和状语,后面可接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介词短语等。 一、表示补语: 在文言文中,于常用作省略宾语的表示,如“弓折,于其未绝”,意为“弓折,其未绝”;“羽毛飘扬,于风中飞舞”,意为“羽毛飘扬,在风中飞舞”。 二、表示定语: 常用于定语中,其后接形容词或名词,可以放在被修饰的名词前,也可以放在后面。例如:“古于一日,穷于千里”,意为“古时一日之中,千里之外的地方”;“拔图求,穷于四壁”,意为“拔图求,四壁之中一无所获”。 三、表示状语: 常用于状语中,前置于动词之前,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时差。例如:“七月,于草木之充盛之日”,意为“七月,草木充盛的时候”。 四、用于古诗文中:

在古诗文中,于也常常作为连词,用于叙述某一事件或某一境遇,它可以补充诗句,表达诗人的情感,更能表现出古代文人的学识、见解和抒情手法。 例如:《渔家傲七夕》中的“芦管曲折于沙里”,意为“芦管在沙里又弯又折”;《浣溪沙秋夜思》中的“秋收万馀,秋实双双于江桥”,意为“秋收万馀,秋实双双地放在江边桥上”;《六幺》中的“七星并斗,于牛宿之外”,意为“七星并列斗在牛宿之外”。 由此可见,“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非常丰富,可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诗句的表达手法和意境,来灵活运用它来表达文字的情感和艺术效果。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文言虚词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文言虚词于的用法,欢迎阅读 文言虚词于作为复音词的用法 复音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做状语或补语,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可译为“在这时”“在这件事情上”“在这种情况下”。如“然后刑于是起矣”(《荀子·议兵》),“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2.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时结合语境理解为介词“于”和代词“是”的组合,可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因此”“从此”等,如“于是宾客无不变色而离席”(《口技》),此处应理解为“在这个时候”,与现代汉语不同。 复音词“至于”,原来不是一个词,“至”是动词,表示动作;“于”是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如“屈原至于江滨”(《屈原列传》)。后常连用,用于句首表示承接上文另及一事,如“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出师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文言虚词于作为介词的用法 1.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如“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有时则只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2.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

文言文于字的用法及例句及解释

文言文于字的用法及例句及解释 一、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及例句 1. 作为介词引导地点、时间等范围 在文言文中,“于”常用作介词,表示在某个地点或时间之内。例如:“吾流长於兹邑,日者犯市;舟楫存於会稽,日者犯市。”(《魏志·东夷传》)这句话中,“于”字引导了地点,在语境中表示“在这座城市”。 2. 表示动作的开始和结束 “于”还可表示动作的开始和结束。“馆陶师氏乃处子于闾阎之上。”(《战国策·燕策二十六》)这里,“于”表示行为的开始,意为“从”。 3. 表示被动关系 在一些表达被动关系的句子中,“于”也常出现。“天公不作美,君忧有应焉;家庭杂乱,妻妾无从容——此皆人事可解者也。”(清·纪昀《雍正遗事拾遗记》)这里,“于”表示被动关系,可以理解为“受到”。 4. 引申为副词、连词 除了以上介词的用法外,“于”还经常引申为副词或连词。“人,惟恐其于天地之间左右而无父母也。”(《荀子·天论》)这句话中,“于”作为连词,表达了一种逻辑关系,在语境中表示“只”。 二、文言文中“于”字的解释 1. 介词含义 在文言文中,“于”通常作为介词出现,用来表示地点、时间等范围的限定。它可以引导名词、动词短语以及从句等,起到状语的作用。

2. 动词意义 在某些情况下,“于”也可发挥动词的作用,即表示动作的开始或结束。它通常与动宾结构搭配使用,并能够表示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3. 被动关系 有时候,“于”在文言文中还表示被动关系。例如,“璧属伊尹,其责曰:‘玉黄以充宝库,蛮夷由由尔。’”(清·纪昀《雍正遗事拾遗记》)这里,“于”可以理解为“受到”,表明尹氏接受了保管璧玉的任务。 4. 引申含义 此外,“于”还有一些引申意义,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能表达不同的语义,需要具体根据语境进行理解。 总结: 在文言文中,“于”字主要用作介词,表示地点、时间等范围的限定。它还可以表示动作的开始和结束,以及被动关系。除此之外,“于”还可引申为副词或连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有着不同的意义。了解“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维方式。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准确回答任务名称描述的内容需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