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国际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升中国人民国际形象应成国家战略
美国早期影视作品中的华人形象很糟糕,大部分是清代中国人的影子,思想落后、行动慢吞吞的。

而中国的女性形象,在早期西方人眼中多是“勤劳的、吃苦的、裹着小脚、命运悲惨的农村女性”,或者是生活在唐人街、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妓女。

李小龙、成龙和李连杰三位功夫巨星,让西方人心中的中国人的形象有了一定的改变。

过去许多西方人心中的中国人是东亚病夫,李小龙让外国人对中国人有了新的看法,表现了中国人勇武的一面,而成龙则通过他的功夫表演表现了中国人灵巧与幽默的一面,李连杰更多的是把正宗的、优美的中国功夫带给了全世界。

国际社会中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以新世纪为开端有了新的变化。

但是近年来流行的“虎妈”、“虎爸”、“大妈”、“土豪”等词语却无一不是在对中国人的形象抹黑,这些形象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争议,有的还有知性缺失、素质低下、爱慕虚荣、盲目投资、无脑消费、文化艺术素质低下、蛮横无知等贬义色彩。

现在的外国媒体也比较关注普通中国人。

现在很多国家的国际机场都挤满了中国人,在国外的中国人非常多。

如果把人比喻成化学里的分子,普通中国人在‘分子’意义上也是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

他们的表现更直观,更容易被外国人记住。

30年来随着国门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前往海外,他们不仅表现了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巨大变化,同时负担着改变中国人形象的任务。

只要是中国人,其实都肩负着维护中国形象的责任,从这层意义上说,中国形象不是一两个国家形象片或者一两个大事件能够改变的,需要每个人用行动来说明。

因为每个人的行为,不论是否凸显,如同溪流汇海,本质上都是构成代表中国形象的中国人行为的一部分。

但是中国人不了解他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普通中国人通常只关心他们的家庭和亲属,因为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的。

中国人只在乎他们直系亲属的福址,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则视而不见。

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势必导致自私,冷酷。

现在这种自私和冷酷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上世纪末,我们国家绘制了一个宏伟蓝图——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

现代化,包括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两个方面;社会现代化又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教育,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现代化。

国民素质是现代化的基石,即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关键;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明的基石也同样是国民素质,人的政治观念与政治行为的现代化也同样是政治现代化的关键.
邓小平1985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时,首次强调了国民素质:“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于是在共和国最高层的一份文件里终于写上了这样一句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至此,我们对于国民素质与现代化的认识,终于和国际先进理论达成了共识.
对于21世纪面临的许多问题,人们都众说纷纭但惟独这个问题得到了各个领域有识之
士的认同,那就是:未来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哪个国家拥有高素质的国民,那个国家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中写道:“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

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

即使经济已经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否致力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培养少数杰出人才并非难事,而要普遍提高十几亿国民的素质,则绝非易事。

事国民素质无法从国外引进,只能靠自己培养提高。

如果劳动者的技术业务水平低,责任心不强,创造力差,就不能有效地利用技术、信息、设备和资金,这些就都浪费了。

我们的国民素质有着许多长处,但也有着种种缺陷。

这些缺陷体现在国民整体素质上,与现代人的差距,以及与发达国家国民的差距,如主体意识薄弱、缺乏民主精神、科学素养差、创新精神不足、缺乏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忽视心理健康等。

有史料记载在鸦片战争中,当地的老百姓有的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有的为英军充当脚夫运送物资,甚至在两军交战之际还有人成群结队地躲在远处看热闹连英国人对此都难以理解。

1958年的“大跃进”闹剧,也是低下的国民素质使然。

且不说当时在“15年赶超英国”的口号下,许多中国人都跟着做了一场白日梦;只看看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下,那些神话般的“卫星”都是如何放出来的,就可知道我们的国民在这场闹剧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政治领域也是如此——1957年的反右,一下子就抓了55万多名右派分子;到最后却都平了反,也就是说,整个知识界几乎都卷进去了。

可以设想,如果我们这部分素质相对较高的国民分辨能力略微能强一点,做人的良知略微能多一点,绝不会划定那么多的右派分子,也绝不会把他们整得那样惨。

改革开放30年多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步步深入,国民素质的问题却愈来愈凸现了出来——许多问题的出现和失误的产生,无不与国民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30多年来屡禁不止。

人是软实力最好的传播体,提升中国人国际形象更要遵守一般的国际规律,在更多反省自身的基础上,发挥社会精英的典型带头作用。

公共外交的着力点从以前往往只关注国家层面,变为在抓住国家层面不放的同时,更关注中国人个体的展示。

2月21日,中国智库发布《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

报告显示,多数国际民众认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形象属性,并认为中国已成
为当代世界大国。

其中,英美俄印等七国越年轻群体对中国的看法越积极。

18-24岁青年人是认为中国有吸引力、看好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第一大国比例最高的人群。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国家形象对外传播与研究力度。

为了更加客观、系统地了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及时掌握海外民众对我国国家形象国际传播活动的反馈,提升未来对外传播的效果,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察哈尔学会和华通明略联合开展了2013年度中国国家形象海外调查,选取英国、美国、南非、印度、俄罗斯、巴西和中国等七国,覆盖样本3017人。

为保证每个国家抽样的代表性,被访者样本覆盖18-55岁的当地居民。

报告分六个部分,涵盖中国国家与国民形象、中国文化与科技形象、中国政治与经济形象三个方面的调查。

多数民众认可中国大国形象国民形象名列第五
调查发现,“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中国最受国际民众认可的属性,具有62%的国际认可度。

其次是“大国”:58%认可中国是经济崛起的大国、47%认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大国。

国际民众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图为选择某一选项的百分比)
中国人的形象在11个被评价国家居民中名列第五,半数以上的外国人愿意和中国人交往。

超过2/3的英国人乐于和中国人交往;俄罗斯人、印度人愿意和中国人打交道的比例最低。

国际民众有意愿与中国人交往的比例(图为选择“中国人”的百分比)中国年轻人获普遍认可:勤奋、有活力、未来的希望
总体来看,海外民众认为中国人神秘、理性、创新、温顺并且很幸福。

海外各国民众眼中的中国国民印象(图为打分平均分)其中,中国青年人获得普遍认可:勤奋、有活力,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海外民众眼中的中国年轻人(图为打分百分比)超半数民众对中国文化感兴趣
海外民众最熟悉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了解率约三成。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载体丰富,具有国际吸引力。

61%的海外民众乐于了解中国文化,1/3表示对学习汉语有兴趣。

海外各国民众对中国科技和文化的熟悉度(图为选择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
百分比)
国际社会对中国未来持乐观态度
国际社会对中国未来发展普遍持乐观态度,近一半海外民众认为中国会稳定发展甚至成为世界第一大国。

国际民众普遍认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看能否保持经济高速发展,其次要看社会是否稳定。

国际民众对中国未来的看法(图为选择各选项的比例)越年轻群体对中国的看法越积极
调查还发现,越年轻群体对中国的看法越积极。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18-24岁青年人都是认为中国有吸引力、看好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第一大国、计划到中国旅游比例最高的人群。

中国旅游吸引力大,88%的海外民众未曾到过中国,60%的海外民众表达了来华一游的意愿。

同时,有访华经历者对中国态度往往更积极。

据悉,由国家级专业智库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民间智库察哈尔学会和全球著名调查咨询公司华通明略共同打造的中国国家形象调查平台,自2011年起连续开展针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调查研究及成果发布,是国内首个定期发布大型中国国家形象调研报告的自主调研平台。

本次调查较以往主题更为广泛,涉及中国国家与国民、文化与科技、政治与经济的国际形象与传播,在延续往年调查的基础上,已逐渐形成中国国家形象自主调研品牌,有助于为我国国家形象传播提供更富有针对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建议。

在此背景下,孔子学院正以一种自信、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姿态对外传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迅速发展真实地反映出世界各国正日益关注中国。

自2004年首家孔子学院诞生于韩国以来,已有96个国家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和300多个孔子课堂。

目前,汉语学习热已从周边乃至亚太地区扩展至全球。

一些西方大国不得不承认,与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历史悠久的中国打交道,学习汉语十分必要。

西班牙《对外政策》杂志评论认为,中国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中国人民同其他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开辟了不同文化之间平等对话的新渠道。

“春节”风刮向各地
俄罗斯汉学家马斯洛夫曾说过,春节是中国传递给世界的一张传统名片。

近些年,我国的传统佳节正引起众多国家上至领导人下及寻常百姓的普遍重视。

兔年来临之际,奥巴马发表声明说,“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信仰的人们欢度春节之际,让我们举家庆祝,尽享挚爱之人的陪伴。

”英国首相卡梅伦不久前在贺辞中对在中国、英国以及全世界将要欢度中国农历新年的人们致以最美好的祝福。

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特意利用“澳大利亚日”和春节的相近性提醒公众:华人已成为该国一个自豪的组成部分。

今年春节元素在各地民间亦不断显现:巴黎街头华人彩装游行引起10万人瞩目、纽约帝国大厦亮灯庆祝春节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惠灵顿“2011中国兔年春节”庆祝活动异彩纷呈、悉尼贝尔莫尔公园的农历新年庆典极具西方风味、吉尔吉斯的比什凯克,清一色的当地中小学生用歌声和舞蹈演绎了一回“吉式中国年”......“春节”风的背后,更多的是各国对中国地位的认可和一种文化的期待。

国家形象新展示
西方人总是习惯于从人物视角来认识中国,从演艺界的成龙、巩俐,或是体育界的姚明、李娜的名人效应反映这样一种倾向;西方国家还喜欢从文化个案推广至整个文化层面,功夫、中医等似乎成了一些外国人中国文化的全部印象。

作为千年古国、13亿人口大国,新兴发展中国家,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新时期,中国都有理由向国际社会展示崭新的国家形象, 积极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

2008年北京奥运会集中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的发展成就,成了世界全面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窗口。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更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两次重要展示,彰显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开放、勃勃生机的面貌。

中国良
好的形势和近年来多次成功举办大型国际盛会使一些最保守的西方人士也开始反省过去对华的各种不实言论。

2011年中国再度出手,主动向世界宣介国家形象品牌。

1月,以胡锦涛主席访美契机,中国在纽约时报广场播出《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运动员、企业家、导演、航天员……59张鲜活的面孔,每天在大屏幕播出300次,传递出真实、开放、朝气蓬勃的新时代中国人形象。

2月,《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在德国掀起了新一轮中国热潮,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对此做出积极评价,认为西方所关心和担忧的一些问题,片子基本都直接或间接地给出了人性化很强的答案。

探索共赢之道,践行以人为本
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并未像少数西方国家宣称地那样走上一个大国扩张的道路,这是因为,中国人历来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懂得中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和谐也需要中国。

寻求共赢恐怕是中华文明延绵数千年不绝的秘诀之一。

需要了解中国的远不止这些,中国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恐怕还在于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从十几年前的抗洪救险到历历在目的汶川、玉树抗震救灾,乃至近日埃及撤侨,老百姓的利益永远放在首位。

当西方重新把目光投向中国时,更多的或许是思考......
在西方人的脑海中,他们所看到的中国依然是那个神秘的、遥远的、古老的像个谜团一样的国家。

那么生活在这个遥远国度里的中国人以及中国元素对于西方人来讲都有着巨大而且深刻的吸引力。

在几百年以来的西方世界里,西方国度的人们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不厌其烦的塑造着他们所想的中国人。

他们不遗余力的把所塑造的中国人在电视电影里传播。

人要是想要获得确切的自我意识,那么就要获得他人的关注,这句话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也是如此。

研究美剧中的中国人形象,我们很清楚的看到了一个生活于本土之外的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我们对于我们自我反省还是晚上民族性格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分析,很容易的就会发现在美国电视剧中被美国编剧所塑造中国人的形象似乎有一套“定型化”的描述。

中国人形象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或者凶狠狡诈,或者谦卑恭顺,其形象总是在肯定和否定的两极之间摇摆。

其实,美国电视剧中的中国人形象无论是邪恶还是善良,正面或是反面,在文化的功能上都表现为西方文化的“他者”[1]。

在遭到全世界以及美国社会各界的强烈抗议和不满的情况之下这些带有偏见的种族烙印有一定的改善。

但是就在这种形式有所改观的同时,对于中国人这一形象而言,情况却不容乐观。

在对多数美国电视剧有中国人出现的剧集中,近20年来,美国四大商业电视网黄金时段的电视剧鲜有华人常规角色。

为数不多的几个华人角色也与早期美国电视中的华人形象无本质区别,即一直被型化地描述为美国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素质低下的异类[2]。

[1] 李娅菲.“中国形象”的历史与变更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
[2] 赵欣.美国黄金时段电视剧中的华人形象[J].电视研究,2009(7).
<>b1.中国形象的国际认可度稳步提升,海外民众看好中国未来发展形势。

相比2013年,中国整体形象得分高出0.8分(总分为10分)。

经济发展迅速但贫富差距较大是海外受访者对中国的主要印象。

同时,国内治理被认为是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4》
国家形象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展示窗口和平台,是国家的无形资产。

中国的国家形象经历了古代的辉光闪耀、近代的没落—抗争交织、现代的振奋重构之上升—沉沦—回升的历史变迁过程。

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则呈现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敢当责任与和平、发展、合作的特征。

中国应吸取构建国家形象的教训,客观地评价与分析当前的国家形象; 同时通过开展公共外交,提升文化软实力,深化社会改革和抢占国际话语权等途径,以期更好地构建中国国家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