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

支气管哮喘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

支气管哮喘病例分析

支气管哮喘 哮喘全称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又称气喘,是一种以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被世界医学界公认为四大顽症之一,被列为十大死亡原因之最。哮喘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减弱劳动能力,降低生活质量,且难以得到根治,易反复发作,轻者伤身,重者致人丧命,因此防治哮喘刻不容缓。 编辑摘要 哮喘- 概述 哮喘 哮喘的英文名称asthma的词源是古希腊文aazein,意指“急促的呼吸”,这个名词首次出现于《木马屠城记》。在前450年,希波克拉底是第一个用这个字来描述这种病况。希波克拉底认为,结合哮喘的痉孪大都可能是发生在裁缝、钓鱼者和金属工身上。六个世纪以后,盖伦写了关于哮喘的文章,特别提及它是由部份或完全的支气管阻碍所造成。1190年,一名有影响力的中世纪犹太教教士、哲学家与医师摩西·迈蒙尼德(Moses Maimonides)写了一篇有关哮喘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论文。在17世纪,伯纳迪诺·拉马齐尼(Bernardino Ramazzini)注意到了哮喘和有机粉尘之间的关连。1901年开始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来治疗哮喘,而直到60年代开始发现到哮喘不只是单纯的支气管收缩,而是一连串的发炎反应,因此才将消炎药加入疗程之中。 哮喘是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疾病中四大顽症之一。1998年12月11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哮喘会的开幕日上,全球哮喘病防治创议委员会与欧洲呼吸学会代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开展世界哮喘日活动,并将当天作为第一个世界哮喘日。从2000年起,每年都有相关的活动举行,但此后的世界哮喘日定为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二,而不是12月11日。 据调查,在中国至少有2000万以上哮喘患者,但只有不足5%的哮喘患者接受过规范化的治疗,结合中国哮喘防治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呼吸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钟南山在“世界哮喘日”前夕指出:哮喘虽然不能根治,但实施以控制为目的的疾病评估、疾病治疗和疾病监测的“三步骤”,特别是使用经全球循证医学证实的联合治疗方案,哮喘是能够控制的。在中国,控制哮喘的关键是积极鼓励患者寻求正规的治疗方案。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大约有1.6亿哮喘患者。在我国哮喘的患病率为1%~4%,儿童和老年人是高发人群,无显着的性别差异,大约40%的患者有家族史。哮喘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认为与多基因遗传及吸入物、感染、食物、药物及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有关。哮喘- 流行病学 哮喘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估计有3亿人受本病困扰。由于标准的不统一,不同的流行病学资料难以比较。 哮喘- 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这提示本病与城市化有一定关系。在其它类型的过敏性疾病中,也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这提示伴随城市化而来的致病因素,其影响是遍及全

哮喘的分类与治疗

哮喘的分类与治疗 什么是哮喘:我们一般所说的哮喘就是支气管哮喘的简称,这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疾病。大家熟知而又非常喜爱的著名歌星邓丽君就是被哮喘夺去了生命。目前,全球的哮喘患者约3亿人,治疗不及时、不规范,哮喘可能致命。 哮喘的分类与联系: 根据哮喘的发病原因哮喘又分为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变异性哮喘、心源性哮喘、混合型哮喘;从年龄段又分为儿童性哮喘和老年性哮喘。它们都有各自的临床表现症状。 这几种哮喘之间或多或少多会存在一定的联系,比如说过敏性哮喘和心源性哮喘同时存在,在医学上就称为混合型哮喘。再如过敏性哮喘也有可能和支气管哮喘并存,因为有些人患有支气管哮喘,同时又是过敏体质,容易引发过敏性哮喘。 所以,当您有咳嗽、气喘、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等感觉不适的时候,千万不要大意,不要自己乱服一些止咳平喘等药物,应该到医院做相关检查,查明病因,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尽早的有效的治愈您的疾病,达到康复的目的。 有效治疗哮喘的方法: 目前,治疗哮喘的方法有很多,但大都是治标不是本,不能起到根治的目的,我院引进先进的AFC国际标准化哮喘治疗体系,它是欧美领先的西医治疗体系与祖国传统中医的完美结合,六中不同的疗法,针对不同的病情病因使用不同的疗法,起到根治、康复的目的,该治理体系集精确诊断、中西合璧治疗、愈后健康管理为一体,起到有效治疗、切断根源;安全、无痛苦、无副作用;深入诱导排痰、净肺、润肺、养肺;疗程短、见效快的四大优点。其治疗效果受到众多患者的肯定和赞许。 温馨提示:山西气管炎专科医院是一所以治疗哮喘、气管炎等呼吸疾病为主的专科医院,我院以人为本,聘请国内知名医学泰斗担任医疗总顾问,十几名权威医学专家担任医疗专科的首席专家确保疗效和安全;引进先进的AFC国际标准化哮喘治疗体系,快速、精确地检

哮喘病情的分级和长期治疗方案

哮喘病情的分级和长期治疗方案(5岁以上患者) 哮喘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主要用于治疗前或初始治疗时严重程度的判断。 治疗前哮喘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 分级临床特点 间歇状态(第1级)症状<一周1次 短暂出现 夜间哮喘症状≤每月2次 FEV1≥80%预计值或PEF≥80%个人最佳值PEF或FEV1变异率<20% 轻度持续(第2级)症状≥一周1次,但<一日1次 可能影响活动和睡眠 夜间哮喘症状>每月2次,但<一周1次FEV1≥80%预计值或PEF≥80%个人最佳值PEF或FEV1变异率20%~30% 中度持续(第一日有症状

3级)影响活动和睡眠 夜间哮喘症状≥一周1次 FEV160%~79%预计值或PEF60%~79%个人最 佳值 PEF或FEV1变异率>30% 重度持续(第4级)一日有症状 频繁出现 经常出现夜间哮喘症状 体力活动受限 FEV1<60%预计值或PEF<60%个人最佳值PEF或FEV1变异率>30% 哮喘病情控制水平的分级: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以取得更好的哮喘控制。 治疗期间哮喘病情控制水平分级 完全控制部分控制(在任未控制

(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何一周内出现以 下情况) (在任何 一周内出 现以下情 况) 白天症状无(或≤2次/ 周) >2次/周活动受限无有 夜间症状/ 憋醒 无有 需要使用急救药的次数无(或≤2次/ 周) >2次/周 肺功能 (PEF或FEV1) 正常 <正常预计值 (或本人最佳 值)的80% 急性发作无每年>1次在任何一 周内出现1

次 长期治疗方案的确定: 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要根据病情及治疗反应制定个体化的长期治疗方案。治疗哮喘的药物分为控制药物(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缓解药物(如速效β2受体激动药等)。控制药物需要长期使用,缓解药物按需使用。哮喘患者长期治疗方案可分为5步(见下表)。对于初诊哮喘患者可选择第2步治疗方案,若哮喘患者病情较重,直接选择第3步治疗方案。如果治疗方案不能使哮喘得到控制,应升级治疗直至达到哮喘控制为止。当哮喘控制并维持至少3个月后,治疗方案可以降级治疗。常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每天剂量与互换关系见表。 哮喘病情控制分级治疗方案(用于5岁以上患者) 病情控制分级 治疗措施 降级

支气管哮喘的分级治疗

支气管哮喘的分级治疗 发表时间:2017-08-29T15:22:49.5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8月第22期作者:肖天英朱世立(通讯作者) [导读] 支气管哮喘是人类四大顽疾之一,近年来其患病率显著上升。 (重庆市永川区精神卫生中心重庆 402162) 【摘要】目的:评价支气管哮喘的分级治疗体系应用价值。方法:门急诊2015年9月—2016年8月,收治支气管哮喘84例,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入组患者42例,对照组常规治疗管理,观察组分级治疗,持续6个月。结果:治疗后,组间对比观察组FEV1占预计值、FEV1/FVC%高于对照组,观察组CRP低于对照组,组内对比观察组FEV1占预计值、FEV1/FVC%高于治疗前,CRP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内,观察组急性发作率2.38%(1/42),低于对照组19.05%(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分级治疗支气管哮喘非常必要,有助于预防急性发作。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分级治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6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2-0092-01 支气管哮喘是人类四大顽疾之一,近年来其患病率显著上升。针对哮喘,临床常给予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维持治疗,预防发作,但需注意的是,不同患者的疾病管理能力、病情不尽相同,医师在进行治疗时,有必要充分地评估患者的急性发作风险、控制情况,以此指导用药、制定医嘱[1]。为进一步提高支气管哮喘的管理水平,医院尝试进行对照研究,评价支气管哮喘的分级治疗体系应用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门急诊2015年9月—2016年8月,收治登记在册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18~65岁;(2)一般状况尚可,急性发作期得到控制,进入慢性持续期;(3)未合并其它严重的致死性疾病;(4)可获得随访;(5)知情同意。入选对象84例,其中男35例、女49例,年龄24~64岁、平均(45.1±10.6)岁。有家族病史21例。病程6个月~8.4年,平均(3.4±1.4)年。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入组患者42例,两组对象年龄、性别、家族病史、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仍给予常规的疾病管理,医嘱规律用药,药物以糖皮质激素为主,患者自行吸入用药,或口服用药,部分患者联合或单独应用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预防或治疗哮喘。观察组:进行分级治疗,根据哮喘控制情况进行分级,定期随访、监测,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修订治疗方案。两组患者在哮喘急性发作时均入院治疗,予以吸氧、补液、抗炎、解痉平喘、积极预防并发症等治疗。控制情况主要依据白天、夜间症状、有无憋醒、有无活动受限、肺功能、需要用药缓解发作次数等判断。对于肺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制定肺功能康复计划,督促落实肺功能康复训练,如缩唇训练、腹式呼吸运动等[2]。观察时间6个月。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急性发作比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C反应蛋白(CRP)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WPS表格记录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采用(x-±s)反映计量资料,计量资料采用Kolmogorov-Sminmov法进行正态分布检验,服从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否则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采用n或%反映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性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组间对比观察组FEV1占预计值、FEV1/FVC%高于对照组,观察组CRP低于对照组,组内对比观察组FEV1占预计值、FEV1/FVC%高于治疗前,CRP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6个月内,观察组急性发作率2.38%(1/42),低于对照组19.05%(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多数哮喘患者可以通过合理使用药物达到有效控制,避免急性发作。但传统的疾病治疗管理以单纯抗炎、抗过敏为主,疗效受患者的依从性影响较大,同时不重视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随着病程的延长、哮喘反复急性发作,肺功能逐渐减退,急性发作严重并发症风险明显上升[3]。研究中,分级治疗患者6个月后仅1例出现急性发作,其余41例肺功能明显改善,炎症指标CRP显著下降,说明长期规范的分级治疗对预防哮喘的急性发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肺功能改善对于减轻缺氧所致靶器官特别是心脏损害具有重要意义,支气管损伤减轻,炎症反应减轻,有助于降低急性发作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4]。 目前困扰哮喘控制的主要问题是哮喘患者缺乏足够的用药知识,对疾病管理不够重视。分级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哮喘患者慢性持续期的治疗,帮助患者制定一个科学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针对性地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哮喘学组,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J].中国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5):331-336. [2]雷雪春,朱黎明,戴爱国.药物基因组学与哮喘个体化给药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30(09):871-874.

支气管哮喘最新诊疗指南

---------------------------------------------------------------最新资料推荐------------------------------------------------------ 支气管哮喘最新诊疗指南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2008 年修订) 前言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十余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众多研究证明,儿童哮喘的早期干预和管理有利于疾病的控制,改善预后。 本指南是在我国 2003年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的基础上,参照近年国内外发表的哮喘防治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儿科临床实践的特点重新修订,为儿童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防治提供指导性建议。 [ 定义]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T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气道结构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因素时,发生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从而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 诊断]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年龄段哮喘儿童由于呼 1 / 15

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病理特点不同,哮喘的临床表型不同,对药物治疗反应和协调配合程度等的不同,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 1 项: (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 (2)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 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吸入速效 2 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Salbutamol)]后 15min 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或②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人)糖皮质激素治疗 1-2 周后,FEV1 增加12%; (3)最大呼气流量(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 1 ~2 周)20%。 符合第 1 ~4 条或第 4、 5 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 5 岁以下儿童喘息的特点 1. 5 岁以下儿童喘息的临

《内科学》第9版-呼吸系统疾病第四章支气管哮喘

目录hxxt 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

顼?土 ?:貧? . 电:牛―礴”潛貝倒器揪冠舞塾珞 :责峰 ?宀' ^kkyx2OI8 第四章支气管哮喘 ^kkyx2018 支气管哮喘 ( bronchial asthma ) 简称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 性 疾病。主要特征包括气道慢性炎症,气道对多种刺激因素呈现的高反应性 , 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 限,以 及随病程延长而导致的一系列气道结构的改变,即气道重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 急、胸闷 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多数病人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根据全 球和我国哮 喘防治指南提供的资料,经过长期规范化治疗和管理 ,80%以上的病人可以达到哮喘的临 床控制。 【流行病学】 哮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全球约有 3 亿、我国约有 3000 万哮喘病人。各国哮喘患 病 率从 1% -18%不等,我国成人哮喘的患病率为 1.24%,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一般认为发达国家哮 喘患病率 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哮喘病死率在 (1.6-36.7)/10万, 多与哮喘长期控制不 佳、最后一次发 作时治疗不及时有关,其中大部分是可预防的。我国已成为全球哮喘病死率最高的国 家之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 (― ) 病因 哮喘是一种复杂的 、具有多基因遗传倾向的疾病 ,其发病具有家族集聚现象 , 亲缘关系越近 ,患病 率 越高。近年来,点阵单核昔酸多态性基因分型技术,也称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GWAS )的发展给哮喘 的 易感基因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目前采用 GWAS 鉴定了多个哮喘易感基因 ,如 YLK40JL6R 、PDE4DJL33 等。具有哮喘易感基因的人群发病与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深入研究基因 - 环境相 互作用将有助于 揭示哮喘发病的遗传机制。 环境因素包括变应原性因素,如室内变应原 (尘購、家养宠物、蟬螂) 、室外变应原 (花粉、草粉) 、 职业性变应原(油漆、活性染料)、食物(鱼、虾、蛋类、牛奶)、药物(阿司匹林、抗生素)和非变应 原性因 素,如大气污染、吸烟、运动、肥胖等。 (二)发病机制 哮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可概括为气道免疫 - 炎症机制、神经调节机制及其相互作用 。 1-气道免疫 - 炎症机制 ( 1) 气道炎症形成机制 : 气道慢性炎症反应是由多种炎症细胞、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共同参与、 相 互作用的结果。 外源性变应原通过吸入、食入或接触等途径进入机体后 , 被抗原提呈细胞内吞并激活 T 细胞。一 方 因子如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活性神经肽、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转 成了一个与炎症细胞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 , 导致气道慢性炎症。近年来认识 中不仅发挥着终末效应细胞的作用,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Thl7 细胞在 面, 活化的辅助性 Th2细胞产生白介素 IL )如 IL-4JL-5 和 IL-13 等激活 B 淋巴细胞并合成特异性 IgE,后者 结合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表面的 交联,使该细胞合成并释放多种活性介质 IgE 受体 。若变应原再次进入体内 ,可与结合在 细胞表面的 IgE , 导 致气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和炎 症细胞浸润 , 产生哮 喘的临床症状,这是一个典型的变态反应过程。另一方面 , 活化的辅助性 Th2 细 胞分泌的 IL 等细胞因子 可直接激活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等 , 并使之聚集在气道。这 些细胞进一步分泌多种炎症 化生长因子 (TGF )等,构 到嗜酸性粒细胞在哮喘发病

支气管哮喘控制的专家共识

支气管哮喘控制的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2013年5月第52卷第5期

国内外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防治指南均指出,哮喘管理目标是达到并维持哮喘的症状控制,主张在哮喘的管理中按照哮喘控制水平调整治疗方案,并进行哮喘长期管理,包括评估?治疗和监测三个基本内容[1-2]?指南强调,大多数哮喘患者经药物治疗,特别是实施有效管理后可达到哮喘控制的治疗目标[1-2]?2009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的更新版,是在原来哮喘控制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哮喘总体控制的概念,提出既要达到当前的控制,又要降低未米的风险[3]?然而多项国内外调研结果显示,哮喘的控制率远低于指南的目标[4-9]?哮喘控制不佳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导致反复急性发作?急诊就医

和住院,肺功能损害,治疗成本增加,造成社会生产能力降低和严重社会经济负担[4-9]?因此,更新哮喘控制的概念,改进现有的哮喘管理模式,强化哮喘控制的治疗策略,对提高哮喘的总体控制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参照相关指南与共识,特别是近年发表的有关哮喘控制的重要文献,制定了本共识,供临床实践参考? 1 哮喘总体控制定义 “哮喘总体控制”应包含两个方面: 达到当前控制:无或很少有症状(每周≤2次)?不需要或很少需要(每周≤2次)使用缓解症状的药物(如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肺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正常活

动不受影响等? 降低未来风险:无病情不稳定或恶化,无急性发作,无肺功能的持续下降,无因长期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等[10]? 哮喘总体控制水平包括哮喘控制分级和评估未来风险?哮喘控制分级可依据患者既往4周中的症状和肺功能测定指标分为完全控制?部分控制和未控制三级(表1);

舒利迭对中度哮喘控制水平的影响

舒利迭对中度哮喘控制水平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5-11-16T11:38:19.69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期供稿作者:于忠河 [导读] 牡丹江市新华医院舒利迭治疗中度哮喘疗效最佳。 于忠河 牡丹江市新华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舒利迭治疗支气管哮喘对患者哮喘控制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2年 10 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度患者154 例,随机分入治疗组80例,对照组74例。治疗组予舒利迭治疗,对照组予沙丁胺醇治疗。对所有入组患者于治疗后行 ACT(哮喘控制水平测试),比较舒利迭对中度哮喘控制水平,评价舒利迭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结果:完全控制水平及部分控制水平比较,治疗组>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利迭治疗中度哮喘疗效最佳。 关键词:舒利迭;支气管哮喘;肺功能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气道结构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因素时,发生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从而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哮喘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多数患者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目前哮喘治疗的目标为:最少或没有症状;最少的哮喘发作;肺功能接近正常;体力活动不受限;防止不可逆性气流受限;避免药物不良反应;防止因哮喘而死亡。哮喘治疗原则:要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的治疗。本项研究遵从哮喘治疗原则评价舒利迭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 10 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度患者154 例,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选择标准: 年龄16~70 岁,性别不限;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学组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诊断、分级标准,属于急性发作期中度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3.排除标准: (1)哮喘病情属于急性发作期轻度、重度、危重患者,或缓解期患者; (2)合并有心、脑、肾、肝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 (3)合并肺部其他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近 1 月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等病史者。 (4)对治疗所用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 (5)哺乳或妊娠期妇女。 (6)24 小时内吸入或全身应用激素及其相关制剂、应用缓释茶碱以及长效 β2 受体激动剂,色苷酸钠、白三烯调节剂、抗 IgE 抗体等控制性治疗药物者。 (7)6 小时内应用短效支气管舒张剂者。 (8)哮喘病史大于 20 年。 4.剔除标准: 治疗期间观察并询问患者有无发热、多汗、头痛、头晕,心慌、恶心、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并做好记录。如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药物过敏及病情进展加重需全身用激素或合并感染等情况,需退出实验。 二、研究方法 舒利迭(药品规格 50 微克/250 微克*60 泡,葛兰素史克,注册证号H20040311),经口吸入,一日 2 次,每次 1 吸((50μg 沙美特罗和 250μg丙酸氟替卡松)。 1.试验前准备 (1)采集病例基本资料:性别、年龄、职业、病史、过敏史、用药情况、哮喘控制情况、肺功能定期监测情况等。 (2)告知患者试验目的、步骤、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自愿原则,签署知情同意书。 (3)详细询问用药史,确认患者 24 小时内未使用控制性药物,6 小时内未应用短效支气管舒张剂治疗。 2.试验方法: ACT 评分 方法:采用标准的 ACT 问卷,包括以下 5 个问题: (1)在过去 4 周内,在工作、学习或家中,有多少时候哮喘妨碍您进行日常活动?(所有时间 1 分,大多数时间 2 分,有些时候 3分,很少时候 4 分,没 5分)。(2)在过去 4 周内,您有多少次呼吸困难?(每天不止 1 次-1 分,每天 1次-2 分,每周 3 至 6 次-3 分,每周 1 至 2 次-4 分,完全没有-5 分)。 (3)在过去 4 周内,因为哮喘症状(喘息、咳嗽、呼吸困难、胸闷或疼痛),您有多少次在夜间醒来或早上比平时早醒?(每周 4 晚或更多-1 分,每周 2 至 3 晚-2 分,每周 1 次-3 分,1 至 2 次-4 分,没有-5 分)。 (4)在过去 4 周内,您有多少次使用急救药物治疗(如沙丁胺醇)?(每天 3 次以上-1 分,每天 1 至 2 次-2 分,每周 2 至 3 次-3分,每周 1 次或更少-4 分,没有-5 分)。 (5)您如何评价过去 4 周内,您的哮喘控制情况?(没有控制-1 分,控制很差-2 分,有所控制-3分,控制很好-4 分,完全控制-5分)。由经过培训的具有哮喘诊疗经历的专业医师仔细告知患者 ACT 测试的具体要求和具体的填写方法,第一步:准确

支气管哮喘控制的中国专家共识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支气管哮喘控制的中国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作者单位: 刊名: 中华内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年,卷(期):2013,52(5) 参考文献(25条)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期刊论文]-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8(3) 2.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3.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ational Heart,Lung,and Blood Institute Pocket guide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a pocket guide for physicians and nurses 1995 https://www.360docs.net/doc/ff8951984.html,i CK;Ko FW;Bhom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asthma control status,the Asthma Control TestTM and urgent health-care utilization in Asia 2011 5.Holgate ST;Price D;Valovirta E Asthma out of control? A structured review of recent patient surveys 2006(Suppl 1) 6.Partridge MR;van der Molen T;Myrseth SE Attitudes and actions of asthma patients on regular maintenance therapy:the INSPIRE study 2006 7.FitzGerald JM;Boulet LP;Mclvor RA Asthma control in Canada remains suboptimal:the Reality of Asthma Control (TRAC) study 2006 8.Benkheder A;Bouacha H;Nafti S Control of asthma in the Maghreb:results of the AIRMAG studv 2009(Suppl 2) 9.Peters SP;Jones CA;Haselkorn T Real-world Evaluation of Asthma Control and Treatment (REACT):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Web-based survey 2007 10.Bateman ED;Reddel HK;Eriksson G Overall asthma contro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ent control and future risk 2010 11.Mancia G;Laurent S;Agabiti-Rosei E Reappraisal of European guidelines on hypertension management:a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Task Force document 2009 1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期刊论文]-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7) 13.Nathan DM;Buse JB;Davidson MB Management of hyperglycemia in type 2 diabetes:A consensus algorithm for the initiation and adjustment of therapy: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nd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2006 14.Bateman ED;Bousquet J;Busse WW Stability of asthma control with regular treatment:an analysis of the Gaining Optimal Asthma controL (GOAL) study 2008 15.Bai TR;Vonk JM;Postma DS Severe exacerbations predict excess lung function decline in asthma 2007 16.Kitch BT;Paltiel AD;Kuntz KM A single measure of FEV1 is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asthma attacks in long-term follow-up 2004 17.Fuhlbrigge AL;Kitch BT;Paltiel AD FEV(1) is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asthma attacks in a pediatric population 2001 18.O'Byme PM;Reddel HK;Eriksson G Measuring asthma control:a comparison of three classification systems 2010 19.Chen H;Gould MK;Blanc PD Asthma control,severity,and quality of life:quantifying the effect of uncontrolled disease 2007 20.Reddel HK;Jenkins C;Quirce S Effect of different asthma treatments on risk of cold-related exacerbations 2011 21.O'Byrne PM;Bisgaard H;Godard PP Budesonide/ formoterol combination therapy as both maintenance and reliever medication in asthma 2005 22.Scicchitano R;Aalbers R;Ukena D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udesonide/formoterol single inhaler therapy versus a higher dose of budesonide in moderate to severe asthma 2004

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2016

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 一、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ICD-10:J45) (二)诊断依据。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2013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 (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 (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 (3)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2、3、4条者或4、5条者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2013年) 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反应选择方案。 2.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支气管哮喘疾病编码(ICD-10:J45)。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3)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D-二聚体、脑钠肽、心肌酶谱、出凝血检查。 (4)动脉血气分析。 (5)痰细胞学检查(细胞分类、找瘤细胞)、痰涂片细

2006 版GINA 指南的哮喘定义、诊断和分级

中国医学论坛报/2007年/4月/26日/第B16版 综合 2006版GINA指南的哮喘定义、诊断和分级 ——《哮喘管理和预防的全球策略》2006年修订版精选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周新 哮喘未控制可造成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哮喘控制现状不容乐观。据2000年亚太地区哮喘现状研究调查(AIRIAP)显示,只有少于5%的哮喘患者达到GINA指南定义的哮喘控制标准。因此,只有改善哮喘控制状况,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疾病负担。 虽然哮喘临床表现变异很大,但气道炎症始终是不变特征。哮喘诊断应基于症状和肺功能检测进行综合评估,肺功能检测包括测定FEV1和PEF,这两个指标不仅对诊断哮喘至关重要,同时也是评估哮喘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 哮喘控制可用多种方法定义,通常的“控制”指疾病得到预防甚至治愈,但对于哮喘而言,更实际的目标是控制哮喘的临床特征,即达到哮喘临床控制。 2006版GINA指南强调依据哮喘临床控制水平而非哮喘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以此指导哮喘治疗,体现出GINA推荐的哮喘管理重点从急性加重转至哮喘控制的重大变化。 哮喘的疾病负担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约有3亿哮喘患者,不同国家的哮喘总体患病率为1%~8%。每年全球约有25万人死于哮喘。哮喘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尽管控制哮喘的费用看似很高,但由于未正确治疗造成的医疗花费更高。2006版GINA指南推荐的哮喘管理模式成本效益比较高。相信哮喘控制得到改善后,全球的哮喘疾病负担必将显著减轻。 哮喘的定义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作用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而气道高反应性可引起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反复发作,尤其在夜间和清晨。这些症状发作通常与肺内广泛可变的气流阻塞相关,这种气流阻塞通常可自发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 哮喘的诊断 通常基于发作性气急、喘息、咳嗽和胸闷症状确立哮喘的临床诊断。 对于年龄>5岁的患者,肺功能测试(肺活量或呼气峰流速)可评估气流受限的严重程度、可逆性和易变性,并证实哮喘的诊断。肺活量检测是评估气流受限的首选方法,一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改善≥12%(或≥200 ml),则支持哮喘诊断。由于许多肺部疾病可导致FEV1降低,故评估气流受限的另一项重要指标是FEV1/用力肺活量(FVC),该比值低于0.75~0.80提示气流受限。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呼气峰流速(PEF)改善≥20%(或≥60 L/min),或PEF变异率>20%,同样提示哮喘的诊断。测试过敏状况有助于鉴别引起哮喘的危险因素。对于出现哮喘症状但肺功能正常的患者,测试气道反应性有助于确立哮喘诊断。 哮喘的分级 1. 根据哮喘严重程度分级 哮喘的严重程度应同时包括潜在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随时间变化。以往根据哮喘病情严重程度分级的方法,对患者需要何种治疗及对治疗的反应如何预测价值较低,因此,2006 版GINA指南不再将其作为制订和调整当前治疗方案的依据,仅推荐

如何对哮喘患者进行分期和分级

如何对哮喘患者进行分期和分级? 分期 根据临床表现支气管哮喘可分为3期: 1、急性发作期(exacerbation):是指气促、咳嗽、喘息、胸闷或以上症状的组合进行性地加重,以峰值呼气流速值(PEF)降低为特征,它可以由肺功能检查(PEF或FEV1)来量化和监测。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persistent):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临床缓解期:是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分级 1.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附表 根据白天和夜间哮喘发作的频度和肺功能的测定结果分为4级,即①间歇发作,②轻度持续,③中度持续和④重度持续。主要用于治疗前或初始治疗时严重程度的判断。 根据上表对临床哮喘严重度分级的注意事项:白天症状,夜间症状,肺功能只要有一项达到高一级即应将病人按高一级方案治疗;②一年内如有因哮喘而住院治疗,则应按重度哮喘治疗;③询问病人使用短效b2激动剂的次数可帮助正确分级;④肺功能检测在哮喘分级中十分重要。 根据严重程度把哮喘分级对于决定初始治疗方案是有用的。但是,必须认识到,哮喘的严重程度既与目前的病情有关,也与其对治疗的反应有关。因此,一名哮喘患者初诊时由于严重的症状和气流阻塞而被分类为重度持续哮喘,但因其对治疗反应充分而被分类为中度持续哮喘。另外,哮喘患者的严重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数月或数年中可以发生改变。 由于上述考虑,根据专家意见而不是循证医学证据提出的哮喘严重程度的分级,除了在某些临床研究中仍有价值外,不主张继续作为决定治疗方案的依据。其主要局限性在于难于预计患者需要怎样的治疗?以及患者对治疗会出现怎样的反应?为了上述目的,定期评估哮喘的控制水平是更为可靠、更为有用的方法。 2.哮喘控制水平的分级:见表2-3-5。 这种分级方法更容易被临床医师掌握,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以取得更好的哮喘控制。

支气管哮喘护理诊断[精品文档]

支气管哮喘的护理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导致易感染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可逆性广泛性气道阻塞的症状。其临床特点是反复发作、暂时性的、带哮鸣音的呼吸性困难,能自信或经治疗后缓解。 一、护理诊断: (一)气体交换受损与气管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导致气道痉挛,狭窄有关。 (二)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痰多且粘稠、气短、无力咳嗽有关。 (三)体液不足与体液摄入量减少,消耗丢失过多有关。 (四)焦虑与疾病长期反复发作有关。 二、护理目标: (一)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促进身心健康。 (二)减轻或终止哮喘发作。 (三)增进自我护理能力和保健知识,预防再发作。 三、专科评估: (一)哮喘发作的病因及诱因,夜间睡眠情况,有无在凌晨突然憋醒等。(二)评估呼吸频率和深度,呼吸困难情况有无使用辅助呼吸机。(三)评估病人能否有效的咳出痰液,注意痰的颜色、粘稠度和量。

(四)评估脱水的特征,如皮肤弹性,粘膜干燥程度等。 (五)评估病人的焦虑程度、应激性、情绪等,评估能否使用放松技术。(六)评估病人食用吸入器的情况,找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发生此类问题的相关因素。 四、护理措施: (一)常规护理 1.卧床休息,抬高床头使病人取半坐卧位。 2.饮食护理给低盐高维生素清痰饮食,禁止过敏性的食物,如鱼、虾等,多饮水。 3.心理疏通,谨慎安慰,减轻病人精神紧张的心情。教会病人学会各种放松技术。 4.加强夜间巡视,保持室内温度相对恒定。 (二)专科护理 1.遵医嘱补液纠正脱水和降低痰的粘稠度。 2.改善通气,使用支气管舒张剂,蒸气氧疗,雾化吸入等治疗。教会患者正确使用吸入器,遵医嘱给予舒喘灵和普米克令舒等气道给药并注意观察毒副作用。 (三)病情观察 1.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观察痰的颜色、量、粘稠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肺动脉指标。 2.观察有无伤风、鼻痒、咳嗽等哮喘的先兆症状、立即与医生取得联系采取措施。

支气管哮喘缓解期分级

支气管哮喘缓解期分级 【篇一:支气管哮喘缓解期分级】 2、哮喘急性发作时的分级 哮喘急性发作是指喘息、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 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 接触变应原、刺激物或呼吸道感染诱发。其程度轻重不一,病情加重,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偶尔可在数分钟内即危及生命,故 应对病情作出正确评估,以便给予及时有效的紧急治疗。如果患者 出现休息时即气短、端坐呼吸、讲话单个字、大汗淋漓、呼吸次数 超过每分钟30次、心率超过每分钟120次、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沙 丁胺醇气雾剂)后作用持续时间小于2小时、未吸氧时动脉氧分压 低于60mmhg或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大于45mmhg或氧饱和度不超 过90%等,这些症状或辅助检查指标只要符合一项或一项以上,就 说明患者病情严重,需高度重视,应尽快开始快速、有效的治疗。 【篇二:支气管哮喘缓解期分级】 2、哮喘急性发作时的分级 哮喘急性发作是指喘息、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 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 接触变应原、刺激物或呼吸道感染诱发。其程度轻重不一,病情加重,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偶尔可在数分钟内即危及生命,故 应对病情作出正确评估,以便给予及时有效的紧急治疗。如果患者 出现休息时即气短、端坐呼吸、讲话单个字、大汗淋漓、呼吸次数 超过每分钟30次、心率超过每分钟120次、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沙 丁胺醇气雾剂)后作用持续时间小于2小时、未吸氧时动脉氧分压 低于60mmhg或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大于45mmhg或氧饱和度不超 过90%等,这些症状或辅助检查指标只要符合一项或一项以上,就 说明患者病情严重,需高度重视,应尽快开始快速、有效的治疗。 【篇三:支气管哮喘缓解期分级】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cellular elements) 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