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性学习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基于问题和探究的学习方法,正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性学习的定义、特点和价值,探讨了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旨在为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引言

高中历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思考和判断能力,帮助学生熟悉历史事件、掌握历史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基于问题和探究的学习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益的,本文旨在探讨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

二、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与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和探究的学习方法,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提出问题、自主调查、收集信息、分析问题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包括:1.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2.注重问题导向,学习任务通常以问题为导向,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完成学习任务;3.提倡探究、实践与合作,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并通过合作交流来深化理解。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

1.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设计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设计一系列开放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调查和研究。

2.资源利用的引导与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文献资料等资源进行信息搜集和整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文献和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独立学习能力。

3.探究和实践的组织与指导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注重探究和实践的组织与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模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感受历史,加深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的理解。

sss4.合作学习与交流

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与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集体报告、课堂展示等形式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让学生通过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经验,提升整体学习效果。

四、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的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2.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结论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基于问题和探究的学习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应用前景。通过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设计,资源的有效利用、探究实践与合作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充分应用研究性学习,有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研究性学习的应用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需要学生的全力配合和积极参与,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研究性学习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性学习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基于问题和探究的学习方法,正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性学习的定义、特点和价值,探讨了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旨在为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引言 高中历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思考和判断能力,帮助学生熟悉历史事件、掌握历史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基于问题和探究的学习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益的,本文旨在探讨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 二、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与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和探究的学习方法,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提出问题、自主调查、收集信息、分析问题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包括:1.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2.注重问题导向,学习任务通常以问题为导向,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完成学习任务;3.提倡探究、实践与合作,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并通过合作交流来深化理解。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 1.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设计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设计一系列开放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调查和研究。 2.资源利用的引导与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文献资料等资源进行信息搜集和整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文献和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独立学习能力。 3.探究和实践的组织与指导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注重探究和实践的组织与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模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感受历史,加深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的理解。 sss4.合作学习与交流 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与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集体报告、课堂展示等形式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让学生通过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经验,提升整体学习效果。 四、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的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及实施-精品文档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及实施 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中,研究性学习活动已成为国内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新课程教材编写形式多样化,目的就是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高中历史学科新课程教学中提倡研究性学习活动,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本文以人教版必修1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第三目“红军长征”为例,对“再说长征”这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理念进行详细剖析,以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有益借鉴。 一、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提供有益于学生个人成长的学习环境和自我发展的平台。其活动课题要依据学习领域或主题相关的学习内容选取,以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互融互通,理性和非理性、认知和情感、价值规范和内在本能达到高度的协调一致。对于人教版必修1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第三目“红军长征”那个年代的事情,当今的学生了解不多,而新教材对于长征的介绍比较简单,仅六百多字。学生浏览了这些课文内容以后,只是对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了大致的了解,对长征的总体印象还是比较抽象的,根本无法体会长征的艰巨

性,无法理解长征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也就很难有更深层面的理解。让学生对长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笔者引入“再说长征”作为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原动力。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设计 对活动内容进行设计是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关键环节,关系着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和最终结果。高中一年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还未形成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师要预先设计好活动主题,提供必要的活动建议和提示,才能使学习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随着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了解与接受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能力,逐渐减少相应提示,直至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并完成活动课题。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搜集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上网或到图书馆、书店等地查找资料,让学生亲自触摸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2.提出问题。兴趣是开启学生思维的关键,学生依据教材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师要保护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因此,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难是易,是大是小,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肯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3.确定问题。通过将问题与所获取的材料一一对应,并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分析,从而设计出中心问题。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探究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探究 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历史课程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却没有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研究性学习就顺应了这一时代发展趋势,它可以帮助学生转变思维及学习模式,也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全面发展,是当下比较科学的教学模式。 1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研究性学习具体是指:在老师的统一指导下,从社会、自然或生活中选取适当的专题加以研究,通过对其研究而让学生主动地去理解、掌握、应用知识。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其加以开展主要是由于以下因素。 1.1 符合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课标要求 在新的课改形势下,素质教育必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加以培养,特别是在高中教育方面,对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更是有较高的要求,成为高中教学的必修课,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活动,如: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就是研究性学习,近几年来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研究与开发的重点。在某些学校的运用过程中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受到了广大师生、学校领导、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并得到一致好评,符合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课标要求。 1.2 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实施教学的关键点和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获得发展。在高中的历史教学活动中,在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性思维,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去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第一,认知学习,在受到外部强制因素的影响下,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及记忆,此种学习方法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发展需要。第二,经验学习,他以学生的成长经验为基石,学生会主动、自发的去学习,并与自身的兴趣、愿望及需求相结合,其学习效果明显、意义突出。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多表现为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让学生被动地接收、记忆和消化,学生没有良好的历史思维模式,难以利用历史知识对某些新的历史问题及特定的历史现象加以分析,难以达到历史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对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一: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报告 巡礼近代青岛 青岛七中 XX级10班胡名馨 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课题:巡礼近代青岛 探究人:胡名馨 研究方法及步骤: 1. 查找资料,上网调查,取得信息。 2. 对信息进行整编,整理出一篇报告。 内容摘要: 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近代来,青岛有了什么样的发展与变化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青岛,一起探寻一下。 研究方法: 调查法。 研究时间: XX年8月11日研究资料: 青岛城市历史的特点不仅体现为差异化的城市发展路径,更在于典型性的近现代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研究价值。

一座建置仅百余年的城市得以跻身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列,是青岛历史令人瞩目之处。青岛近代的文化名人有康有为、梁实秋、老舍、沈从文、闻一多等。1897年以来,青岛先后 遭到德、日、美三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历史发展可谓跌宕起伏、历经沧桑,城市性质既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色彩,又有封建半封建旧中国的印记;城市发展既有技术先进的工贸基础,又有独具风韵的城市文化;城市建设既有合理长远的规划引领,又有各具风情的多元化建筑——这就使青岛这座城市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城市风貌,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一座区域性的新兴城市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引发众多牵动全国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可谓屈指可数,而青岛就是这样一座城市。 自从德国占领青岛以来,由青岛引发的全国性事件之多、对国内国际局势影响之深远,国内罕有可匹。“胶州湾事件”促发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德占青岛和修筑胶济铁路导致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日本取代德国占据青岛,进而抛出意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引起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由此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更是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被有的学者视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界线。1922年,在全国人民力争下,青岛回归祖国,成为外国在华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下面,就对这一问题谈几点我个人的见解。 一关于历史研究性学习 (一)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关于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含义,不同的研究者对此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主要有如下几种: (1)殷俊认为:目前实践中的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历史课题或以历史为主导,涉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以及在活动课程中利用一定的学时,对历史系列知识综合运用,历史学科能力综合培养的学科内综合性专题研究。[1] (2)韩飞、黄念章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特定的历史问题(或专题、课题),利用国际互联网、图书馆、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和手段获取材料,以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特定历史问题的学习活动。[2] (3)聂幼犁、於以传认为: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是在观察、模仿性学习的过程中,为发展学生自主地了解和独立思考人类以往的事实,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能力,从而知道过去,理解现在,懂得社会,认识自己,并孕育一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以课题研究为典型特征的教学方式。[3] 综合以上几种认识,笔者以为,历史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而对于教师来讲,则是一种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式相对的教学方式。因此,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应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加以界定。 那么,历史研究性学习方式与历史研究性教学方式的关系怎样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就联系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点:(1)、两者的理论择取是一致的,都是基于历史研究性学习理念的。(2)、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就区别而言,有以下几点:(1)、内容不同。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完全开放的;而研究性教学方式的内容则是固定的,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而确定的。(2)、教师的角色不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仅仅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而在研究性教学中,学生的研究怎么开始?怎么进行?怎么结尾?一般都有教师组织。(3)、教学的空间不同。学生研究性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性学习已成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学习方式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可以把它界定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的实施渠道有两条:一是学科课堂,二是新课改所专门开设的研究型课程。这里,笔者就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尝试谈一点体会。 历史学科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新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历史教学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功能,显得十分的必要。 一、历史课堂常用的教学模式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尝试过多种教学模式,现介绍几种主要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一)梳理分层探究型 传统的“牵制模式”为: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一一理解内容,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发展。梳理分层探究型的特点是由对学生自主生发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切入对问题的探究。这种教学模式流程是:自己读书,提出问题——梳理问题,去粗存精——围绕重点,精心探究——汇报交流,碰撞思维——深入思考,反思质疑。这种模式能使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放给了学生,使学生摆脱了教师的牵制,可以尽情地思考,大胆地总结,自由地再创造。如以人教版高一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的第一章第一节阅读课文《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为例,这节内容条理很清楚,讲述了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政策,单一的历史事件较多,学生容易读懂,但其间的有不少的历史概念和内在联系是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所无法解决的,于是,我做了如下设计: 第一步,自己读书,提出问题:先放手让学生读书,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这些不懂的内容学生能相互解答的让学生解答,实在解答不了的,提出来共同解决。同时引导学生围绕本课“国民政府成立和经济政策”这两大学习重点,打破思维定势,客观公正地评价国民政府政策的积极作用,肯定反动势力代表蒋介石的也有历史功绩的一面,培养学生敢质疑、会质疑的学习。 第二步,梳理问题,去粗存精:针对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哪些问题最有价值。同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核心问题靠拢,既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引导学生找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第三步,围绕重点,精心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或者其它形式和途径进行自主探究。可以让学生承包自已最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在其间要巧妙点拨,宏观调控,做到“收、放”有度,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及时纠正思维偏差,围绕思维主线,做到不蔓不枝。 第四步,汇报交流,碰撞思维:这是很精彩的一个环节,教师主要担当主持人的角色,不时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甚至引起学生的辩论和争论,要力争使课堂秩序活而不乱。要注意尽量使多数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中的实践课题研究方案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中的实践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教育部已经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首次把“研究性学习”(下简称“研习”)落实到必修课中,要求每人每学年要承担两个以上专题研究,这给中学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掀起了“学习的革命”。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它作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已获得国际认同和普遍实施的一种课程模式。上海最早探讨“研习”的开展,并已初见成效,其中上海市西中学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综合为特征,学会创造性学习”而开设“高中自研式综合课”等。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具有广泛性、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等特征,按类型可分为认知型、技术型、应用型、综合型、宏观型等,它成为基础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以此切实转变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学以致用,在教师引导下,使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揭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应让学生去发现,点拨学生带着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社区、图书馆和因特网,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促进综合能力的积累和个性的良性养成。该课程基于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理念,力求在保证“基础性学力”基准上,进一步培育其“创造性学力”,体现出指导与自主、基础与研究,分科与综合、理论与实践、校内外、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与兼顾。通过研究课题这一载体,引导学生贴近社会,参与实践,服务现实,以增强对社会和未来的关爱,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处理、提取能力,强化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养成,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进而陶冶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没有失败者,它超越了传统课程侧重于机械性、接受性、内向性的不足,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了师生主动求索精神,并迈出了向成功攀登的第一步,因而受到广泛首肯。 众所周知,历史学科无所不包,博大精深,曾被马克思看作“唯一的一门科学”。但目前中学历史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为切实推进历史教学改革,我们应实行开放式教学,大胆创新,摆脱狭隘和沉闷的应试教育束缚,千方百计地开阔眼界,摒弃对传统和经验的盲从,注重开拓进取,精益求精。因而,我们应适应新课程方案实施的大趋势,尤其要努力履行“求实、求精、求新、求活”精神;进一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放手拓宽历史视野,着重夯实历史双基,为终身学习奠基,争创一流的教学质量,而“研习”正是通向“教为不教,学为自学”理想境界的可行途径之一。

基于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1. 引言 1.1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主动参与研究和探究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自我发现和反思能力。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独立阅读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 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应该成为 知识的建构者和创造者,而非passively 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源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和挑战,认为传 统的教师中心教学模式往往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研究性 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沟通 的技能,使其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是成为历史 的参与者和解释者。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 批判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种学 习方式的提倡能够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和发展,使历史教学更加 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1.2 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传统的历史教 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缺乏互动性和启发性,

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不足。教材内容过多,教学内容繁杂,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缺乏思辨和探究的机会,难以真正理解历史知识。历史教学中缺乏与当代社会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难以将历史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难以培养自主学习和综合应用能力。历史学科的评价方式大多注重记忆性考核,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亟需改革与创新,引入更加多样化和灵活性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为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正文 2.1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是一种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以问题为导向,学生通过独立或协作的研究,解答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和促进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为了实现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教师需要首先设置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调查和资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学科呈现方式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学科呈现方式的研究 一、研究性学习教案设计的特点 (1)开放性。在常规教学中教学设计的对象固定,重点难点明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要通过对内容的研究就可以确立教学目标。而在研究性学习中,这些常规的东西都具有了不确定的特点,因而教学设计只能是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粗线条的估计,是一种对未知过程的想象与摸索,它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整个设计过程是开放的。 (2)动态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由于这一过程是不断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教學设计的内容和方式也必须根据过程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它还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3)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性原则。在教案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已具备的思想素质,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作用,把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和学会学习作为教案设计的主要点考虑。教师要重视主导作用,特别是采取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 (4)发展性原则。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案设计的第一步,是指导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标准,目标首先要体现课标的要求,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次目标要具体,容易操作,有层次性。 三、教学准备设计 在教学目标制定后,教师需要对达成目标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也就是对教学准备的设计我们需要准备在活动过程中用到的书籍、工具,及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困惑和不习惯。我们还要对问题重难点有预见性,对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和技能有一个准确的。 四、教学内容的设计

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历史是一门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具有知识性、综合性、过去性、思维等特点。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过去的历史学习侧重于历史知识和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缺乏深层次的质疑。学生很少独立思考历史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历史研究要求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获取和应用历史知识。 根据历史学科的功能和特点,开展历史研究课程,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学习能力。 一.历史研究学习内容的特点 1.开放内容:广泛的历史知识,包括人、社会、自然关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社会习俗等,可以研究具体内容,也可以研究跨学科综合内容。 2.问题。历史不仅是知识的陈述,也是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解释。历史事实需要不断丰富,历史认识需要不断提高,为历史研究学习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3.社会性和实践性。历史学习不仅要了解过去,还要关注现实,以历史为教训,服务于现实社会。现实社会是过去的延续,有许多物化的历史遗迹、文物。通过这些文物,我

们可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研究性课程“历史与旅游”基于上述理解。 二.历史研究学习的目标 1.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经验; 2.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 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5.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历史研究学习的主要方法 ⑴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首先要选择论文题目,确定论文写作涉及的范围。在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时,在区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指导学生制定论文写作大纲,然后独立完成小论文的写作。一般来说,论文应包括主题的提出、研究和意义,对主题进行分析论证和结论,并附有资料来源或参考书目。 ⑵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通过社会调查,可以开展一些涉及现代史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实地考察,研究访问和其他活动。在组织调查活动前,学生根据选定的研究课题制定调查的主题和目的,选择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确定调查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实际调查,整理调查材料和数据,分析事实得出结论,形成调查报告。 ⑶编制研究书目索引,撰写阅读报告。指导学生收集包

高中历史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历史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如果说一个不承认自己历史的国家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国家,那么一个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人则 不能有一个长远的发展。新的历史教学课程改革也始终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自主发展意识的理念。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解读 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应用研究性的教学方式。 一、对历史研究性学习及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认识 所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构建历史研究性课堂之前笔者想言简意赅地介绍研究性学习 的基本理论,作为抛砖引玉之用。笔者结合教学认为历史的研究性学习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 两个部分。课堂内的研究性学习以教材为基础,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从新的角度去思考 问题,对历史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 而课堂外的研究性学习则更偏重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同样可以采取独立思考或合作研究的方 式来深入剖析历史事件和政治活动,是对历史学习的一个升华阶段。通过以上两个步骤才能 达到历史研究性学习加深历史学习价值的目的。但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鲜少涉及研究性的 教学,即便有也停留在单纯的课堂提问与回答的方式,无法更加深入的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学 习的价值。文章后半部分的论述就基于以上问题来进行历史研究性课堂的构建。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构建解析 1. 课前做好引导与预习,树立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意识。无论是学生长期的学习还是教师 的教学中,都时常忽略课前预习与设计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不做课前的预习就不能带 着问题来听课;对于教师来说,如不预先设计课程就会手忙脚乱,造成课堂秩序混乱。那么 如何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前布置呢?笔者认为课堂准备阶段只要令学生了解该历史知识 点即可。比如,在讲鸦片战争前就要求学生认真地通读课本,并且找到几个自己有疑问或者 是感兴趣的点,写在小纸片上交上来。这样学生既能对鸦片战争有一个感性的了解,笔者也 可以对学生的疑问及兴趣有大致的了解,为下面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打下知识点上的坚实基础。 2.课堂中鼓励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增加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应用。笔者认为研究性的学 习是以学生自主和探索为基础进行的,因此在历史课堂中增加学生的自主思考时间以及学生 之间的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研究性学习的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以及组织探究、得 出结论这几个步骤,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课堂是实现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阵地。笔者还是 以在课前阶段举出的鸦片战争为例,来介绍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历史研究性学习。 笔者在有课前准备的前提下,将事先学生写出的问题汇总,提出诸如“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利弊”和“你如何评价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这类比较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在课堂上让学生带着 这些问题观看《林则徐》《鸦片战争》等影片,沉闷的气氛就此打破。出乎意料的是许多学 生可以结合着当今的政治局势来分析这段历史,在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大大地深 化了历史知识的应用。而学生自主性的表达不仅表现在与教师的互动上,更加体现在学生与 学生之间的合作中。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足发挥的空间,以引导者身份来指导学生 学习,比如,笔者会将下节课要讲解的历史知识以模块的形式分发到各个小组中,学生就分 配下来的任务进行资料的收集、讲稿的制作以及课堂讨论的组织。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自 主收集资料的能力,也更加直接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模式。 3.课堂外组织学生设计历史研究性课题,延伸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空间。我们所提倡的研 究性学习应该是广泛的、有实用性的,因此将历史研究性学习延伸至课堂外是实现历史教学 目标的又一个途径。笔者认为课外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就不需要单纯的局限在课本的知识点上,将时事政治与历史相联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讲西藏在历史上的由来时,就可以结合 着去年西藏发生的恶性暴力事件。让学生自主去收集资料以及思考,个人或组成小组来对这

历史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高中历史学习型课堂研究成果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通过法令的形式予以肯定和推广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国家教育部20XX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决定要在普通高级中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是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和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学会与人交往,形成团队合作精神。而长期以来我们教师进行的是传授式(或曰填鸭式)教学,我们学生进行的是接受式学习,评价学习好坏的标准就是接受知识的多少。这种传统的学科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已无法适应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学生成了解题的高手,接收知识的容器。这种注入式教学,使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转变教学理念、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而应运而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为我们的反思和改革提供了指导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向。在我省即将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研究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策略等就显得极有必要,加之,通过课程实验样本校的研究活动,我们有机会学习其他学校的优秀做法,以便为我校实施新课改积累经验。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开展,我们将根据情况对《实施方案》进行适当修正和增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为我们进行新课程下的课程教学实验提供了依据。新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它既不是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的简单复制,也不是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只有把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才能促成课堂教学实践的质的飞跃。 二、理论依据: 1、研究性学习理论 教育部教基[2000]3号文件指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

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 作者:侯毓清 来源:《教育周报·教育论坛》2018年第07期 摘要:历史课程培养的重心要放在通过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而不是放在历史概念知识的记忆上。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应用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基于教材的主线,为学生或者由学生搜集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料,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探究,这有利于学生明确和理解历史阶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内在联系,提高历史认识水平,并提升历史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作用;应用策略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大家对历史学科的认知并不是很科学的,总是将其看作是副科,在学习中投入的时间、精力是非常少的,学习的自主性也是相对较低的。从思想意识认知上不够过硬,这正是问题产生的关键所在,也是观念落后的具體体现。 学生在初中阶段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并不多,因而学习基础是较差的。这样一来,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学习的效率就会变得较低,教学进度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进而导致教学任务难以切实达成。加之高考升学压力引起的教师课程改革力度不够,学生自我创新学习意识、方法不到位,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不完整、不系统。 对现阶段历史教学的结构来看,“模块+专题”是主要的形式。在初中阶段,历史教学通常采用的是编年体的形式,高中阶段则是专题形式,也就是将一些呈现出代表性的内容予以整合,以期能够将历史发展的规律展现出来,这样的编排方式就会使得初中、高中的教学内容不会出现重负,另外还可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历史,使得理论和史实能够有机结合。然而此种编写方式和教学实际并不是完全吻合的,这就使得整个教学工作变得较为困难。在进行专题教学之时,教师必须要拥有大量的历史知识,学生也要对初中通史有切实的了解,这样方可使得专题教学有序进行。然而不少的学生并未能够达成要求,并且教材中忽视了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怎么才能将这样的矛盾予以有效解决,这是广大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方法 1.以实际为准,坚持科学与创新的原则 在研究性学习中,研究的选题要同时具备科学性、可行性与创新性。其一,选题要建立在客观事实或者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而不能背离科学原理或者事物的真实发展规律;其二,研究的选题要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选题除了要是可实行的以外,还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历史的授课

浅谈研究性学习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浅谈研究性学习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作者:张梅兰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1期 摘要:高中新课改要求还课堂自主权给学生,体现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研究,小组分工合作,很适应高中新课改的精神,既能培养团队协作和凝聚力,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基于此,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意义非凡。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深度融合 一、研究性学习迎合高中新课改的要求 高中新课改要求还课堂自主权给学生,体现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感受历史的境况和氛围,体会历史人物的心态和想法,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运用。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历史教学深度融合,就能适应高中新课改的精神与体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因为,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研究,小组分工合作。这种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思考历史和探究历史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也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凝聚力。 二、研究性学习应用到课前预习环节,可以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减轻历史课堂的负担。 高中历史必修分三大模块,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和思想文明史,注重专题式的历史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如果教师能对高中历史课程进行整合,从每个模块提炼出核心的专题式论题,把论题细化成几个相关的问题,做成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进行合作探究。 举例,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社会的冲击》,我以教学大纲为参考,以教材为依托,提炼出本专题的重难点,细化成几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供学生作为课前预习。如:用新视觉看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西方殖民活动的建设性与破坏性并重;工业革命开启崭新的世界;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力之我见;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等课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作为课前预习。 这样,学生研究课题范围比较小,探究的过程有细化,探究的材料可以以课本为依托,适当拓展,可以提升学习高中历史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也大大减轻历史课堂的负担和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三、研究性学习应用到历史课堂教学环节,可以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有效性。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研修成果报告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研修成果报告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研修成果报告 一、研修背景: 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决定要在普通高级中学教学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教师进行的是传授式的教学,我们学生进行的是接受式学习,评价学习好坏的标准就是考试分数的多少。这种传统的学科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已无法适应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生成性教学理论 生成性教学理论也认为,教育实质上就是个人知识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个体对从环境中产生的经验进行表达并在与他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达到丰富自身认识的成果;另一方面,个体也通过人类知识成果纳入个人知识的结构之中。这样,个人知识处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高中新课程理念下基于主题的探究式学习教学实践与反思

高中新课程理念下基于主题的探究式学习教学实践与反思 2004年秋季,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对新课程的理念和授课不断有了一些认识,现在我以一节经过认真准备的探究活动课为例,进行一个阶段的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新课程实践更好地把握方向。在华南师大研究生课程上,黄牧航老师所讲的历史课程意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我的教学实践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历史的课程意识包含历史教师的主体意识、历史课程的生成意识、历史课程的资源意识,三方面的意识归结起来,就是历史教师必须参与课程改革”。 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倡导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探究活动课强调学习的探究性,体现新的教育理念。设置探究活动课,是希望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锻炼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因为除了知识目标外,能力的培养应同样受到重视。包括写研究报告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搜集历史资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组织表达能力等等。要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学史能力。 一、新课程理念下探究主题的由来 教科书中提供的探究活动课只是为师生们开展探究活动课提供了范例,不是定式。课程改革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即师生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和学生应该根据这个精神,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对探究活动课进行改造,创造出更加鲜活的探究活动课来。 在高一学习必修Ⅰ时,我们可以对模块的内容体系进行研究,进行学习要点的再整合,进而构想探究活动课的主题。《历史》必修Ⅰ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由以下九个专题构建起来: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我注意了其中四、五、九专题的内在联系,都是现代史的内容,而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问题与中国的对外关系问题有内在的密切联系;考查中国现代政治的发展历程不能离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可以中外联系,就某一主题深入探究,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更加深刻地理解世界历史大背景下的中国、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胸襟。 还有要注意各个版本的联系和启示:人教版的活动探究课:伊拉克战后的重建问题──模拟召开一次联合国会议;岳麓版的最后一节综合探究课:模拟联合国关于国际关系的辩论;人民版欠缺有关时政热点问题的探讨,我们使用的是人民版教材,故而创设这样一节探究课。 二、时政热点问题探源——伊拉克、台湾问题活动探究课的主题分析 伊拉克问题和台湾问题是2004年炙手可热的时政热点问题,虽然发生地不大,但都

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论文 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创新以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所以,如何将研究性学习与高中的历史课堂进行有机结合就成为了众多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挑战。本文立足于当今的时代背景,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出发,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了与之相应的解决策略,供广大教师进行参考。研究性学习作为我国现阶段实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基于此,对高中教师来说,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想要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高中的历史课堂之中,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将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课堂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从而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 大部分的高中生存在课业繁重并且学习压力极大的问题,而研究性学习在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特点的制约,普遍需要耗费较多时间,因此,在高中生看来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不具备任何意义。想要从根本上对这一状况进行改变,首先需要将教育环境由应试教育逐步转变为素质教育,同时还需要高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具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想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具备完善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是基础。由 于研究性学习通常都是在实验室、活动场等相对来说较为现代化的场所进行,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现阶段大部分的学校尚且不具备拥有完善现代化教学设施的能力,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困难。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做到扬长避短,通过对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优势进行充分发挥,从而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率。 (一)创设相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 的情境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应当针对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对需要应用研究性学习进行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同时通过对地图等相关的辅助教学设施进行合理运用,从而构建相关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对罗马帝国扩张的相关历史进行研究时,教师可以将罗马帝国扩张前以及扩张后相应的疆域面积在地图上进行准确的标注,通过引导学生对地图进行研究,使学生从中发现罗马帝国扩张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对出现这种情况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讲解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情景剧的扮演、分组开展教学活动等,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及时的创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创建良好的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