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分层目标

浅析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分层目标

摘要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有三个层次: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历史知识的“科究”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素质.

关键词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分层目标

注重目标分类与目标的层次,是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要求。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知识是人们进行科学思维的原料。传统教学的知识目标重视知识本身,而研究性学习主要强调知识获取过程。研究性学习将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传统教学目标重视知识的稳定性,而研究性学习更重视知识的综合性、创新性和广博性,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主要包括:学习历史的兴趣、主动学习的行动和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学习兴趣包括学生对历史上的各种现象保持

一颗好奇心并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弄清历史真相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主动学习历史的行动要求学生将兴趣转化为行为。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除要注重记忆、分析、概括等方法外,更要重视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学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收集信息的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是极为有利的。历史研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查阅资料,提高动脑和动手能力。在处理材料时,注重发展学生思维的综合性和发散性。因此,研究性学习强调的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不只是对课堂上教师讲授的书本知识的背诵、理解、掌握、复述的能力。它要求学生能从多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能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的学习能力。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第二,培养学生应用历史知识的“科究”意识和能力。

人们习惯地认为,“研究”是科学家的事,与普通人没有关系,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通过“研究”来解决。因此,研究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研究能力是人的一种基本能力。在中小学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科学家的“研究能力”有所不同。中小学生的“研究能力”主要面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基本问题的研究能力,注重为学生将来长大后研究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打下基础。虽然中学生的研究能力是一种初步的“研究能力”,但它对每个学生都非常重要,对学生将来在事业上能否成功,甚至对学生将来的生活能否幸福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主要是要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研究兴趣、研究意识、研究方法。研究兴趣包括学生对历史上的各种现象努力弄清历史真相的欲望。研究意识是指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发现问题是“研究”的开始。学生发现问题后,要养成试图通过分析、对比、观察、实验等研究的方式探求问题的真相、性质和规律的习惯,养成尊重事实、相信科学、追求真理、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也很重要,可以大大提高他们解决各种新问题的能力。这里的方法,既包括传统的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考查等方法外,还包括学生与他人的交往。要求学生能从多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能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

息,能熟练地使用信息工具和各种相关软件,能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能规范地撰写科研小报告,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对于学生获得的研究成果,无论多么微不足道,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和肯定;学生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中的错误,无论多么荒唐,教师都不应轻易否定,更不能讽刺打击。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研究的方式去认识和解决,帮助学生提高研究的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素质。

一个人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所创新,要依赖于他对这个问题有大量的、充分研究。没有研究,就不可能有创新。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不再只是历史的旁观者,要让他们进入角色,发挥主观能动性,或褒或贬,或抑或扬,拿出自己的见解。要鼓励学生去“尝试错误”。学习心理学鼻祖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在尝试中,学生可以提高动手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尽量让学生详细地占有资料,把握事物的联系和中介,探索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思考从中得到的启示。学生在把新的情景引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时,新情景就会与原有知识碰撞,产生差异与冲突,在这种差异与冲突中产生出新思想。学生的一个新设想,观察问题的一个新角度,解决问题的一个新方法,理解问题的一个新层次,都应视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展现,应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

人的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学生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养成善于钻研、勇于实践,善于探求、勇于发现、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养成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的创新人格。

学生在研究中,要养成发散、逆向思维、变通、重新组合的习惯,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思维灵活性的实质是迁移,从单向思维到多向思维方向发展,从顺向思维到多向思维发展。思维的独创性主要体现在对尚未涉及过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或者对尚未涉及过的材料提出有新意的问题。

以上三个层次的目标中,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是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历史知识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是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素质是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学校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

[1]

浅析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分层目标5

交往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充实丰富社会交往史(包括中外交往史和中国国内交往史)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的一个突出特点。笔者认为对教材作这样的调整安排,既有其理论依据,又有其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交往”和“社会交往”使用的频率相当高。马克思高度重视“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物质生产和由此产生的社会交往应该被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在论及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时,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信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在论及共产主义实现的条件时,马克思强调指出:“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关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①在马克思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一些持整体史观的历史学家提出了如下观点:“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世界历史是在这两根主轴的推动下产生、发展、演变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历史现象(政治、经济、文化等)和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归根结底,都是国统这两根主轴展开的。” 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既清楚的认识到生产力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也认识到社会交往对历史发展的作用。重视社会交往史已成为我国史学界的共识,更多地了解历史上的社会交往已成为人们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版高中《中国古代史》充实了交往史的内容。 什么是社会交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的概念,就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以一定的手段为媒介的、互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这种活动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实践活动。”③交往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中国古代的交往,既有国内的交往,也有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新版《中国古代史》讲述了这两方面的交往,就其内容而言,比旧教材是大大的丰富和充实了。 一、关于中外交往史 新版《中国古代史》强化中外交往史内容的主要表现,可概括为四个“新”字: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性学习已成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学习方式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可以把它界定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的实施渠道有两条:一是学科课堂,二是新课改所专门开设的研究型课程。这里,笔者就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尝试谈一点体会。 历史学科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新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历史教学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功能,显得十分的必要。 一、历史课堂常用的教学模式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尝试过多种教学模式,现介绍几种主要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一)梳理分层探究型 传统的“牵制模式”为: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一一理解内容,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发展。梳理分层探究型的特点是由对学生自主生发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切入对问题的探究。这种教学模式流程是:自己读书,提出问题——梳理问题,去粗存精——围绕重点,精心探究——汇报交流,碰撞思维——深入思考,反思质疑。这种模式能使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放给了学生,使学生摆脱了教师的牵制,可以尽情地思考,大胆地总结,自由地再创造。如以人教版高一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的第一章第一节阅读课文《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为例,这节内容条理很清楚,讲述了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政策,单一的历史事件较多,学生容易读懂,但其间的有不少的历史概念和内在联系是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所无法解决的,于是,我做了如下设计: 第一步,自己读书,提出问题:先放手让学生读书,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这些不懂的内容学生能相互解答的让学生解答,实在解答不了的,提出来共同解决。同时引导学生围绕本课“国民政府成立和经济政策”这两大学习重点,打破思维定势,客观公正地评价国民政府政策的积极作用,肯定反动势力代表蒋介石的也有历史功绩的一面,培养学生敢质疑、会质疑的学习。 第二步,梳理问题,去粗存精:针对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哪些问题最有价值。同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核心问题靠拢,既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引导学生找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第三步,围绕重点,精心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或者其它形式和途径进行自主探究。可以让学生承包自已最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在其间要巧妙点拨,宏观调控,做到“收、放”有度,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及时纠正思维偏差,围绕思维主线,做到不蔓不枝。 第四步,汇报交流,碰撞思维:这是很精彩的一个环节,教师主要担当主持人的角色,不时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甚至引起学生的辩论和争论,要力争使课堂秩序活而不乱。要注意尽量使多数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探究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探究 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历史课程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却没有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研究性学习就顺应了这一时代发展趋势,它可以帮助学生转变思维及学习模式,也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全面发展,是当下比较科学的教学模式。 1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研究性学习具体是指:在老师的统一指导下,从社会、自然或生活中选取适当的专题加以研究,通过对其研究而让学生主动地去理解、掌握、应用知识。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其加以开展主要是由于以下因素。 1.1 符合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课标要求 在新的课改形势下,素质教育必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加以培养,特别是在高中教育方面,对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更是有较高的要求,成为高中教学的必修课,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活动,如: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就是研究性学习,近几年来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研究与开发的重点。在某些学校的运用过程中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受到了广大师生、学校领导、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并得到一致好评,符合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课标要求。 1.2 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实施教学的关键点和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获得发展。在高中的历史教学活动中,在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性思维,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去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第一,认知学习,在受到外部强制因素的影响下,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及记忆,此种学习方法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发展需要。第二,经验学习,他以学生的成长经验为基石,学生会主动、自发的去学习,并与自身的兴趣、愿望及需求相结合,其学习效果明显、意义突出。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多表现为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让学生被动地接收、记忆和消化,学生没有良好的历史思维模式,难以利用历史知识对某些新的历史问题及特定的历史现象加以分析,难以达到历史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对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引言: 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综合能力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和责任心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效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我们制定了一项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 一、教学主题: 本次教学主题为《中国近现代史》,以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和思考为目标,旨在使学生明确近现代中国面临的深刻变革和挑战,深刻认识中国近现代史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活动安排: 1. 学习目标明确:在教学开始之前,向学生明确指出本次学习的目标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2. 知识背景介绍:通过讲授课文内容、历史事件的背景、人物的贡献等,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对历史有较好的认识。 3. 学习材料和资源提供:教师提供较为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资源,包括教科书、参考书、课外阅读、互联网资源等,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 4.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研究主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研究,互相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研究主题,如民主运动、科技发展等。 5. 实地考察和采访: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走进博物馆、纪念馆、纪念碑等地,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深远影响。

6. 课堂展示和分享:每个小组完成研究后,进行课堂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倾听和学习其他小组的成果,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促进思维和学习方法的交流和提高。 三、教材使用: 1. 教科书:教师根据学习主题和计划,选用教育部审定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作为主要教材。 2. 参考书: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水平,提供一些参考书,供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参考。 3. 课外阅读: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历史类文学作品或研究性论著,让学生通过阅读拓宽视野、增强专业素养。 4. 互联网资源:教师指导学生使用互联网资源,如在线数据库、学术论文文库等,进行更广泛的资料查找和研究。 结语: 通过制定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学科综合能力。教学主题的选择、活动安排的合理性以及教材的灵活运用,将为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使他们成为具有国家认同感和责任心的优秀公民。同时,也期待学生能够通过本次学习,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浅谈对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

浅谈对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 的思考与实践 历史学科本身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僵化和教学方式的落后,历史教学并没有体现学科本身的特点,造成了“精彩的历史,枯燥的历史课”的尴尬局面。极大地影响了历史学科培养思辩的综合分析能力的认识功能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完善人格的教育功能的发挥。在以往历史教学中普遍应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早已被大多数学生所厌倦,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在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过程中被扼杀,对历史知识的需求在枯燥的课堂上得不到满足,他们更愿意通过课外的其它媒体途径,如历史小说、电视、电影等来获得有关历史的信息,历史课面临失去教育主渠道地位的危险,这对于学生系统学习历史知识,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历史是古老的学科,但不是陈旧的学科,为了让历史教学焕发生机,真正发挥育人成才的功能,就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改良教学内容。应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打破接受性学习方式在历史教学中的一统天下,将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转折点,因为研究性学习方式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在过程中得到的体验和感悟,故而学生不仅仅获取了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方法,并且可以在实践体验中感受学习历史的乐趣。 历史教学的传统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已是个不争的事实,最新的课程标准、历史教学新大纲及历史新教材逐步推广实验,极大地推进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如何将历史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能够让每个学生通过我们的历史教学体验和感悟历史,亲身参与、主动探究、思考回味、合作学习,逐步提高终身受用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际问题。对此,我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解决此问题会有较大帮助。历史作为过去生活的重现,本来就与人的生活世界、当今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历史教育作为教育,作为依托历史唤醒人对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生存的意义的领悟的一项活动,理应创建一种具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教学新模式。历史教育真正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使学生成为有情操、会思考的人,就必须有效地改变以往历史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的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形成并倡导研究(探究)性学习。所以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总体性的思考 我们是一线教师,对国家推行的课程改革必须有总体性的理解与把握,才更有利于把改革深化下去。为此,我想谈谈对"研究性学习"几点思考。 (一)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必须从系统论角度层面认识。首先,"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置不应该看作是独立于以往国家教育改革的一项新措施,而应把它看作是国家目前推行的"素质教育"改革总系统中的一个新步骤、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研究性学习"在"素质教育"中处于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呢?又如何为整体服务? 我们先看"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 研究性学习" 主要指向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最强音,创造性教育因而被看作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再进一步看,素质教育的推行又主要是为国家培养适应信息时代国际竞争的人才服务的。为此,实施"研究性学习" 必须考虑: 1. 要符合创造性教育的规律。 首先应符合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规律。大学和中小学在创造教育的目标上是有区别的。中小学生主要是以学习基础的知识为主,创造的表现主要是创造性地学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一: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报告 巡礼近代青岛 青岛七中 XX级10班胡名馨 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课题:巡礼近代青岛 探究人:胡名馨 研究方法及步骤: 1. 查找资料,上网调查,取得信息。 2. 对信息进行整编,整理出一篇报告。 内容摘要: 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近代来,青岛有了什么样的发展与变化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青岛,一起探寻一下。 研究方法: 调查法。 研究时间: XX年8月11日研究资料: 青岛城市历史的特点不仅体现为差异化的城市发展路径,更在于典型性的近现代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研究价值。

一座建置仅百余年的城市得以跻身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列,是青岛历史令人瞩目之处。青岛近代的文化名人有康有为、梁实秋、老舍、沈从文、闻一多等。1897年以来,青岛先后 遭到德、日、美三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历史发展可谓跌宕起伏、历经沧桑,城市性质既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色彩,又有封建半封建旧中国的印记;城市发展既有技术先进的工贸基础,又有独具风韵的城市文化;城市建设既有合理长远的规划引领,又有各具风情的多元化建筑——这就使青岛这座城市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城市风貌,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一座区域性的新兴城市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引发众多牵动全国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可谓屈指可数,而青岛就是这样一座城市。 自从德国占领青岛以来,由青岛引发的全国性事件之多、对国内国际局势影响之深远,国内罕有可匹。“胶州湾事件”促发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德占青岛和修筑胶济铁路导致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日本取代德国占据青岛,进而抛出意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引起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由此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更是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被有的学者视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界线。1922年,在全国人民力争下,青岛回归祖国,成为外国在华

浅析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分层目标3

历史试卷讲评要突出八性 *************************************************************考试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了解学情,促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对学生进行测试,教师往往会精心设计试题。然而,在考试后,很容易忽视对试题进行认真的讲评,只是简单地向学生对答案,而不是通过讲评使学生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和扩大知识面,使考试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通过几年的实践,我认为,要真正使考试起到应有的作用,达到预期目的,试卷讲评必需突出以下几点: 一、及时性 考试的目的,并不是全看学生得多少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暴露问题,然后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所以,一套试题完成后,抓住学生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专题补差”,这对于落实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试卷讲评应及时进行。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的记忆表象,容易及时纠正其错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若不及时讲评,学生对所做试题印象会逐渐淡薄。时间拖得越长,讲评的效果也就越差,甚至使问题积累,造成恶性循环。不能提高有效的认识前提,对以后的学习造成困难。 二、针对性 试卷讲评一般不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而是强调其针对性,即针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理解偏差或思维谬误等,帮助学生找出导致这些错误的根本原因,指明解题的正确思路、方法和规律,切忌就错论错。只有帮助学生真正搞清楚出错的原因,并指出解此类题目的思路和方法,才能对试题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并做到药到病除。 三、重点性 不管单元测试还是综合测试,试卷都必须覆盖测试范围的绝大部分知识点。不同的知识点难易程度不同,在教材中的轻重地位不同;不同的试题考查的能力层次不同,能力要求的侧重点不同;不同的试题所描述的过程简繁程度不同,分析难度不同。因此,

浅析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分层目标6

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素质教育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在宏观上科学规划,以期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同时也需要在微观上予以落实,使素质教育的每一项发展目标,改革措施都得到具体体现。因此,要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切实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就必须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此论在理论上,观念上,是没有异义的。但实践起来,就很容易滑到“应试教育”的老路,给人的感觉是“换汤不换药”。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呢?关键在于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要有明确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仅规定了教学的方向,而且具有调控教学过程的功能。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要依靠目标的达成来实现。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必须将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意志、情感、习惯、行为教育等,都写进教学目标,使之有机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融于学生认知结构之中。 (二)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素质化的教学目标要求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为之服务。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主,封闭沉闷,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这种带有浓厚应试色彩的课堂结构,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研究表明,高效率、素质化的课堂教学至少包涵以下四个环节: (1)展示教学目标 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期望达到的目标。如果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是心理学的基本常识,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2)达标导学 就是以达标为目的,引导学生学习。这是课堂教学的主环节。应该明确“教为学服务”的主导思想,将教学目标细化为若干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讲授,对学生达标有困

浅析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分层目标

浅析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分层目标 摘要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有三个层次: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历史知识的“科究”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素质. 关键词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分层目标 注重目标分类与目标的层次,是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要求。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知识是人们进行科学思维的原料。传统教学的知识目标重视知识本身,而研究性学习主要强调知识获取过程。研究性学习将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传统教学目标重视知识的稳定性,而研究性学习更重视知识的综合性、创新性和广博性,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主要包括:学习历史的兴趣、主动学习的行动和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学习兴趣包括学生对历史上的各种现象保持

一颗好奇心并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弄清历史真相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主动学习历史的行动要求学生将兴趣转化为行为。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除要注重记忆、分析、概括等方法外,更要重视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学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收集信息的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是极为有利的。历史研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查阅资料,提高动脑和动手能力。在处理材料时,注重发展学生思维的综合性和发散性。因此,研究性学习强调的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不只是对课堂上教师讲授的书本知识的背诵、理解、掌握、复述的能力。它要求学生能从多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能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的学习能力。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第二,培养学生应用历史知识的“科究”意识和能力。 人们习惯地认为,“研究”是科学家的事,与普通人没有关系,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通过“研究”来解决。因此,研究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研究能力是人的一种基本能力。在中小学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科学家的“研究能力”有所不同。中小学生的“研究能力”主要面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基本问题的研究能力,注重为学生将来长大后研究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打下基础。虽然中学生的研究能力是一种初步的“研究能力”,但它对每个学生都非常重要,对学生将来在事业上能否成功,甚至对学生将来的生活能否幸福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主要是要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研究兴趣、研究意识、研究方法。研究兴趣包括学生对历史上的各种现象努力弄清历史真相的欲望。研究意识是指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发现问题是“研究”的开始。学生发现问题后,要养成试图通过分析、对比、观察、实验等研究的方式探求问题的真相、性质和规律的习惯,养成尊重事实、相信科学、追求真理、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也很重要,可以大大提高他们解决各种新问题的能力。这里的方法,既包括传统的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考查等方法外,还包括学生与他人的交往。要求学生能从多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能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计划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计划 为了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我制定了一份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计划。本计划旨在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并通过 独立研究项目来提高自己的历史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一阶段: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这个阶段,我将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籍和相关网上资料来建 立对历史的基础知识。我将从古代历史开始,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等。我会将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重点做好记录,以便日后复习和查阅。 第二阶段:历史文献的阅读与整理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我计划阅读相关历史文献。我 会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著作,例如《资本论》、《史记》等,并 对其中的重要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我会学习如何正确引用和解读历 史文献,并将我的理解和观点写成读书笔记。 第三阶段:独立研究项目的开展 通过独立研究项目,我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历史研究能力和批判性 思维能力。我计划选择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人物或主题,展开深入 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将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运用历史研究的 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和解读。我会撰写一份研究报告,并将我的研究 成果进行展示。

第四阶段:参观实地和参与讨论 为了丰富对历史的理解和体验,我计划参观一些历史遗址、博物馆 和纪念馆等实地场所。我会仔细观察和思考,并将所见所闻写成观察 和体会的日记。此外,我还计划参与一些历史研究相关的讨论和活动,与其他学生和专家进行交流和讨论,拓宽自己的眼界和知识面。 第五阶段:总结与回顾 在历史学习的最后阶段,我将对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成果进行总结和 回顾。我会检查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实现,并回顾自己的学习方法和 策略是否有效。我会撰写一篇综合性的学习总结文章,记录下自己在 这段时间内的收获和成长。 通过这份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计划,我希望能够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并提高自己的历史研究能力。我相信通过这 样的学习方式,我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历史是一面照妖镜, 只有学习历史,才能真正了解过去、把握现在、预测未来。让我们一 起努力,成为优秀的历史学习者!

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历史是一门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具有知识性、综合性、过去性、思维等特点。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过去的历史学习侧重于历史知识和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缺乏深层次的质疑。学生很少独立思考历史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历史研究要求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获取和应用历史知识。 根据历史学科的功能和特点,开展历史研究课程,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学习能力。 一.历史研究学习内容的特点 1.开放内容:广泛的历史知识,包括人、社会、自然关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社会习俗等,可以研究具体内容,也可以研究跨学科综合内容。 2.问题。历史不仅是知识的陈述,也是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解释。历史事实需要不断丰富,历史认识需要不断提高,为历史研究学习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3.社会性和实践性。历史学习不仅要了解过去,还要关注现实,以历史为教训,服务于现实社会。现实社会是过去的延续,有许多物化的历史遗迹、文物。通过这些文物,我

们可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研究性课程“历史与旅游”基于上述理解。 二.历史研究学习的目标 1.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经验; 2.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 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5.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历史研究学习的主要方法 ⑴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首先要选择论文题目,确定论文写作涉及的范围。在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时,在区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指导学生制定论文写作大纲,然后独立完成小论文的写作。一般来说,论文应包括主题的提出、研究和意义,对主题进行分析论证和结论,并附有资料来源或参考书目。 ⑵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通过社会调查,可以开展一些涉及现代史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实地考察,研究访问和其他活动。在组织调查活动前,学生根据选定的研究课题制定调查的主题和目的,选择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确定调查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实际调查,整理调查材料和数据,分析事实得出结论,形成调查报告。 ⑶编制研究书目索引,撰写阅读报告。指导学生收集包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中的实践课题研究方案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中的实践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教育部已经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首次把“研究性学习”(下简称“研习”)落实到必修课中,要求每人每学年要承担两个以上专题研究,这给中学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掀起了“学习的革命”。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它作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已获得国际认同和普遍实施的一种课程模式。上海最早探讨“研习”的开展,并已初见成效,其中上海市西中学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综合为特征,学会创造性学习”而开设“高中自研式综合课”等。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具有广泛性、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等特征,按类型可分为认知型、技术型、应用型、综合型、宏观型等,它成为基础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以此切实转变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学以致用,在教师引导下,使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揭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应让学生去发现,点拨学生带着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社区、图书馆和因特网,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促进综合能力的积累和个性的良性养成。该课程基于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理念,力求在保证“基础性学力”基准上,进一步培育其“创造性学力”,体现出指导与自主、基础与研究,分科与综合、理论与实践、校内外、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与兼顾。通过研究课题这一载体,引导学生贴近社会,参与实践,服务现实,以增强对社会和未来的关爱,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处理、提取能力,强化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养成,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进而陶冶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没有失败者,它超越了传统课程侧重于机械性、接受性、内向性的不足,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了师生主动求索精神,并迈出了向成功攀登的第一步,因而受到广泛首肯。 众所周知,历史学科无所不包,博大精深,曾被马克思看作“唯一的一门科学”。但目前中学历史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为切实推进历史教学改革,我们应实行开放式教学,大胆创新,摆脱狭隘和沉闷的应试教育束缚,千方百计地开阔眼界,摒弃对传统和经验的盲从,注重开拓进取,精益求精。因而,我们应适应新课程方案实施的大趋势,尤其要努力履行“求实、求精、求新、求活”精神;进一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放手拓宽历史视野,着重夯实历史双基,为终身学习奠基,争创一流的教学质量,而“研习”正是通向“教为不教,学为自学”理想境界的可行途径之一。

历史分层教学实施方案

历史分层教学实施方案历史分层教学实施方案范文 历史分层教学实施方案1 一、课题的背景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初中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他们是不成熟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人。由于遗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生活阅历的影响,每位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形成了独特的个人心理世界,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智能、特长各不相同,各有侧重。正像黄海如沙,找不到绝对相同的两颗沙砾;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一对叶片;人海茫茫,我们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位学生。实践证明,不同家庭特色的孩子具有不同的心理,不同的接受能力。而新课程教育理念指出: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位学生,每位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而长期传统的教学方式制约着历史课的教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的教学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需要和潜在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差异,这样,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没有兴趣,上课没有活力,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不能顺利达成等。而这些问题明显是与新课标相违背的,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是一群机械化的人,他们没有了个性,没有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没有了责任感……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进行本课题研究中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确立研究的目的意义的基础上,先尝试进行分层教学,发现其中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探寻解决的策略,然后优化分层教学,全面推进分层教学。具体的过程如下: 1、学生分层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存在差异,要实施分层教学,首先要将学生进行分层。我们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并进行分析,把学生按基础不同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为基础最好的学生,B层为基础中等的学生,C

高中历史分层作业实施方案

高中历史分层作业实施方案简介: 高中历史学科的分层作业实施方案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而制定的。该方案旨在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合理划分历史作业难度,并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资源和指导,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和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以下是高中历史分层作业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 一、方案目标: 1. 提供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特点,提供不同难度和题型的历史作业,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2.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分层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 促进全面发展:通过历史分层作业,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实施步骤: 1. 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历史成绩、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将学生分为优秀层、普通层和基础层。

2. 设定作业难度: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确定不同层次的历史作业难度。优秀层作业难度较高,普通层次作业适中,基础层作业难度较低。 3. 提供学习资源:为每个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其能力水平的历史学习资源,如教材、参考书、历史文献、历史影片等。 4. 提供指导和反馈:为学生提供针对不同层次的历史作业指导和反馈,指导内容包括分析历史题目、查找相关资料、写作技巧等。 5. 定期评估:定期对学生的历史分层作业进行评估和总结,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分层作业的具体内容: 1. 优秀层作业: a) 开放性问题探究: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分析其影响和意义,并提出个人观点。 b) 书面辩论:给予学生一篇历史相关的文章,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辩论稿,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供相关证据支持。 c) 多媒体项目:学生可以运用多种多媒体形式,如视频、动画等,呈现一个历史主题,展示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创意。

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分层教学探究

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分层教学探究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 高中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关于如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讨论越来越热烈。在这一背景下,探究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分层教学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高中历史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研究发现,传统的同质化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而分层教学正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结合核心素养概念,将高中历史分层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相结合,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围绕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分层教学展开探究,旨在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施策略,以期推动高中历史教育走向更加个性化、多元化和有效化的道路。 1.2 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研究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分层教学的意义在于探究如何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综

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对于完善我国高中历史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正文 2.1 核心素养概念解析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核心素养包括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的塑造,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等多个层面。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概念解析尤为重要。 核心素养的概念涵盖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理念和方法。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素养。这些素养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培养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的概念还包括了跨文化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历史学科不仅让学生了解本国的历史,还能够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促使他们思考全球性问题,增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解析核心素养的概念,可以更好地指导高中历史分层教学的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 高中历史分层教学特点

高中历史分层作业实施方案

高中历史分层作业实施方案 1. 背景介绍 随着中国高中教育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 化学习,分层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关注和采用。在历史学科中,为了更 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设计了高中历史分层作业实施方案。 2. 目标与原则 分层作业实施方案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意识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按照以下原则开展工作:- 学生个性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 任务和挑战。 - 知识深化:通过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 事件和人物,提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 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使他 们能够分析历史问题并形成独立的观点。 - 协作与互助:通过合作学习和互助学习,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 沟通能力。 3. 作业设计 针对不同分层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作业设计。具体要求如下:

- 基础层:针对历史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求学生阅读历史基础 教材,完成相应的知识点练习和简单的应用题,以提高他们的历史知 识储备。 - 进阶层:针对历史知识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要求学生自主选择 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小论文,并结合课堂讨论, 展示自己的成果。 - 拓展层:针对历史学科兴趣强烈且有较高学习能力的学生。要求 学生选择一个历史时期进行全面研究,包括了解历史背景、重大事件、人物等方面,并撰写一份完整的历史研究报告。 4. 评估与反馈 针对分层作业的不同要求和难度,我们制定了相应的评估方案。具 体措施如下: - 基础层学生的作业将以课堂作业和小测验的形式进行评估,着重 考察他们对历史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 进阶层学生的作业将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评估,注重考察他们的 历史研究能力和论证能力。 - 拓展层学生的作业将以历史研究报告的形式进行评估,要求详尽 全面地了解和分析所选历史时期的相关信息,并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 水平。 根据评估结果,我们将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反馈和辅导,以帮助他们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历史学科能力。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学科呈现方式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学科呈现方式的研究 一、研究性学习教案设计的特点 (1)开放性。在常规教学中教学设计的对象固定,重点难点明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要通过对内容的研究就可以确立教学目标。而在研究性学习中,这些常规的东西都具有了不确定的特点,因而教学设计只能是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粗线条的估计,是一种对未知过程的想象与摸索,它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整个设计过程是开放的。 (2)动态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由于这一过程是不断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教學设计的内容和方式也必须根据过程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它还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3)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性原则。在教案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已具备的思想素质,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作用,把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和学会学习作为教案设计的主要点考虑。教师要重视主导作用,特别是采取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 (4)发展性原则。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案设计的第一步,是指导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标准,目标首先要体现课标的要求,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次目标要具体,容易操作,有层次性。 三、教学准备设计 在教学目标制定后,教师需要对达成目标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也就是对教学准备的设计我们需要准备在活动过程中用到的书籍、工具,及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困惑和不习惯。我们还要对问题重难点有预见性,对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和技能有一个准确的。 四、教学内容的设计

浅析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分层目标8

加强历史插图教学,提高学生学科能力 ************************************************************* 一、运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育心理学指出:感知的结论服从于感知的目的与任务的不同。由于目的与任务的不同,对一个感知对象可以产生不同的感知效果,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正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在运用插图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尽量引导学生作多角度的探讨,使之避免因不科学的思维习惯而产生的在感知结论上的单一性和片面性。 以《戴手梏的陶俑》、《四羊方尊》两幅插图为例,按教材所述,它们分别反映的是商朝刑法残酷和青铜器制造业发达等历史现象。这里,学生获得的感知是不全面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调整思维角度,继续观察前述插图,得出关于商朝手工业发展状况的新的见解。最后形成了商朝制陶业、酿酒业也有所进步的认识。这样,学生对商朝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就有了较为完整的印象。 再以《战国形势》图为例,教材编写的重点是要学生以北方长城的地理位置和修筑目的为感知目标。课本指出:战国秦、赵、燕在北方修筑了许多长城,旨在抵御匈奴贵族骑兵南掠。实际上,这种感知目标也具有片面性。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分辨插图就不难发现战国长城不仅北方有,内地的韩楚、赵魏、赵秦之间亦有,这又是为什么?原来,当时各诸侯国之间长期混战,弱者为了抵御强者的进攻,便也修筑了长城,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茅塞顿开,知识难点迎刃而解。 事实上,不论哪种插图都为我们展示了不少正文中略而未述、但却又有价值的隐性历史信息,对此,如果教师恰到好处地布置新的感知任务,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是不难发现并予以掌握的。在这里,运用插图丰富历史基础知识、突破教材难点的作用自不待言,更主要的是它还养成了学生辩证的思维品质。 二、运用插图,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教育学认为,学习迁移是指已经学得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产生某种影响,其中积极影响部分叫做正迁移,简称迁移,也就是已学得的知识、技能对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教师应当运用插图培养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