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科课改中的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与流程

高中历史学科课改中的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与流程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⑴。该课程内容具有广泛性、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等特征,按类型可分为认知型、技术型、应用型、综合型、宏观型等,它成为基础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体现出指导与自主、基础与研究,分科与综合、理论与实践、校内外、课内外等的有机结合与兼顾。通过研究课题这一载体,引导学生贴近社会,走近科学,参与实践,服务现实,以增强对社会和未来的关爱,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处理、提取能力,强化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养成,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进而陶冶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

其它省份的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没有失败者,学生在动态、多元、主动的研究学习环境中,超越了传统课程侧重于机械性、接受性、内向性的不足,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了师生主动求索的进取精神,并已迈出了认识社会自我行动探究第一步,因而受到广泛欢迎。

一、课题活动计划表

1、主题名称

2、课题名称

3、组长及小组成员

4、研究小组成员分工

5、研究背景(课题立论依据)

6、研究目标(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7、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之处

8、研究方法、条件及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9、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论文、研究报告、实验报告、制作模型、图片、网页、

视频资料等)

二、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表

1、本组课题名称及记录者

2、课题所属班级小组

3、活动形式及活动时间及活动地点

4、活动成员及指导教师

5、活动内容(1、目的与方式2、过程记录3、问题及办法4、收获及感受)

三、课题研究成果汇报表

1、编号及课题名称

2、组长及成员及导师

3、结题报告及报告执笔

4、附录材料

5、成果概述

6、成果体现的依据

7、实物材料(编号、名称、制作者、内容与功能、数量)

8、相关统计(参考书目及资料清单、浏览相关网页)

9、课题展示方式及相关说明

四、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1、编号及课题名称

2、组长及成员及导师

3、报告内容

同学们可在教师辅导下自主结合成立小组,选定课题后逐步完成任务。最新历史教科书专门附设了22个研究型课题参考题,大体上的模式有:

1、收集文献资料后进行分析总结如“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如何看待五四精神”;

2、写论文以得出结论,如“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史上经济重心南移的探究”;

3、开展调查研究并写调查报告:如“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4、罗列人物小传,如“著名科学家传略”等。

新大纲强调要从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适当安排多种形式的研习活动,如:课堂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人物小传、历史题材调查报告;收集整理多种类型的历史资料等。

诚然,教师和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拟定更具体的研习题目,并确定研习方式。选题思路主要有:

⑴上级提供的现成课题;

⑵教师和专家经验的总结及系统化,并上升到理性高度;

⑶学生平时所积累与感悟的整理加工;

⑷同步教学中疑难的突破;

⑸具体社会实践经分析、比较、归纳所获取的心得;

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除了新课标内所附的“评价拿破仑、巴尔干问题的由来”等参考题目以外,还可自主选取其他题材,如:《姓氏文化”》,《关于中美二十一世纪关系》、

《试论台湾问题》、《二战中日本失败原因之我见》、《我看光绪皇帝》、《论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宋江其人》等。教师也可作一系列讲座为铺垫。

1、《本地文化名人》;

2、《解读(梧州)》;

3、《当代有才人,独领风骚——梧州历史文化中现代化因素的发掘》。

4、《毛泽东诗词与时代风云》、

5、《黄埔——将帅的摇篮》;

6、《中国梦——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7、《钓鱼岛问题猛醒吧,日本》;

8、《兩岸统一,台独分子的梦醒时分》;

9、《广西的骄傲中国的脊梁——近代梧州名人》10、《逐鹿南海》;11、《关注中国周边安全》;12、《西部在召唤——我国历史上的广西开发》等

五、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选题的原则

由于选择和确定课题的恰当与否事关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端乃至全局,那么在动员、统一认识、介绍知识背景的基础上选好课题尤为关键,其中主要途径有:

1、集体确立共同主题而具体子目在大家讨论后协调;

2、由现成的、指导老师或上级所提供;

3、学生自发形成等途径。

教学中我们应放手让学生开展历史研习活动,选题中避免“偏、难、旧、空”误区,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

一、示范性:“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首先发挥主导作用,要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营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的浓郁氛围,因势利导,再酝酿“确立课题”。

1、公布教材的参考性题目,针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学科内专题系列知识或以历史为主导涉及相关学科的主题寻求切入点。

2、树立典型,提供范例。

3、确定人员后把课题逐步分解,由点到面,做到合理规范。例如“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课题按门类可细化为对工业、交通、教育、军事、科技等项目,按地域细化为广西或广东等地。“中国古代史上经济重心的南移”可从背景、进程、人口迁徙、文明融合、行政区域沿革、梧州市、县方志、宗谱家谱等角度入手。

二、主体性:首先立足于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接受信息敏捷,精力充沛等优势,授之以渔。其次以学生为本,重新进行教师角色定位,即教师不是绝对权威,而是组织者、合作者、服务者,真正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相信和尊重学生的选择,消除顾虑,切忌包办一切。还要消除某些应试教育干扰,在价值取向上侧重于学生兴趣的诱导、个性的张扬,给予每个人展示和进取的多元机会,因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三、可行性:虽选题可海阔天高,余地极大,但要因地、因时制宜。先发掘现有条件,量力而行,自身具备的知识能力水平、时间、信息资料等主、客观制约因素,扬长避短,选取素材来源广、易收集,指向明确,便于操作的内容。同时经充分的咨询论证,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寻求最有价值的内容,贴近基础知识和日常生活,找准切入口。再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从实际出发,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等结合起来。在此万不可淡漠、轻率盲目,若好高骛远,刻意追求大跨度、深分析;或贪多求全,如此只会事与愿违。例如:“革命战争时期本地区的英雄人物和革命斗争事迹”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变化”即有很强的地域性。

四、现实性:“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学生关心时事,例如扶贫问题、中美、中日关系、台海危机、朝核问题与中东和平等极其令人关注。大家应注意与现实的结合,加强当代身边问题的应用性研究,密切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把课堂向社会和自然界开放,活学活用,确保针对性和时效性。近年文科综合高考密切结合时事热点,例如去年的“中国和平发展、钓鱼岛冲突问题,中国梦”;“美国次贷危机,中国西部开发、反腐倡廉、三农问题”等。抓住许多热点“朝鲜半岛风云、长征探秘、宗谱探寻”等,尤其借助某些重大纪念活动如十八大、台海交往、空气污染等,不妨展开“血沃中华——中共广西英烈、辛亥革命与梧州”、“从病夫到巨人——20世纪以朱中国体育历程”等的探究。

五、创新性:“创造性是人所普遍具有的潜能”,所谓“研究是最有效主动、最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传统思维中存在偏重求同、单向、演绎性思维,注重重复性、教条式,而求异性、发散性思维即相当欠缺。因而应打破思维定势,珍惜奇思异想,似乎荒唐的,并非没有价值,要消除保守、盲从,鼓励标新立异,自成一家之言,保留独立见解,有意识地提高批判能力与思辩能力,在研习的广阔天地中逐步锻炼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六、全员性:活动不仅应面向全体,要求人人参与,班级中积极协调配合,因为参与比成功更重要。而且还要集思广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分享学习,动员各科教师、家庭成员和朋友及其他相关社区人员投入,多多益善。

此外还有前瞻性、开放性、层次性、典型性、协作性等。

研究性学习如同一个楔子,冲击了传统教学领地。万事开头难,我们尤其要把握好选题这关键的第一关,那么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与历史素质教育目标也就大大接近了一步。

周海波整理

2013、3、13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性学习已成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学习方式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可以把它界定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的实施渠道有两条:一是学科课堂,二是新课改所专门开设的研究型课程。这里,笔者就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尝试谈一点体会。 历史学科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新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历史教学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功能,显得十分的必要。 一、历史课堂常用的教学模式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尝试过多种教学模式,现介绍几种主要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一)梳理分层探究型 传统的“牵制模式”为: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一一理解内容,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发展。梳理分层探究型的特点是由对学生自主生发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切入对问题的探究。这种教学模式流程是:自己读书,提出问题——梳理问题,去粗存精——围绕重点,精心探究——汇报交流,碰撞思维——深入思考,反思质疑。这种模式能使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放给了学生,使学生摆脱了教师的牵制,可以尽情地思考,大胆地总结,自由地再创造。如以人教版高一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的第一章第一节阅读课文《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为例,这节内容条理很清楚,讲述了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政策,单一的历史事件较多,学生容易读懂,但其间的有不少的历史概念和内在联系是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所无法解决的,于是,我做了如下设计: 第一步,自己读书,提出问题:先放手让学生读书,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这些不懂的内容学生能相互解答的让学生解答,实在解答不了的,提出来共同解决。同时引导学生围绕本课“国民政府成立和经济政策”这两大学习重点,打破思维定势,客观公正地评价国民政府政策的积极作用,肯定反动势力代表蒋介石的也有历史功绩的一面,培养学生敢质疑、会质疑的学习。 第二步,梳理问题,去粗存精:针对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哪些问题最有价值。同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核心问题靠拢,既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引导学生找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第三步,围绕重点,精心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或者其它形式和途径进行自主探究。可以让学生承包自已最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在其间要巧妙点拨,宏观调控,做到“收、放”有度,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及时纠正思维偏差,围绕思维主线,做到不蔓不枝。 第四步,汇报交流,碰撞思维:这是很精彩的一个环节,教师主要担当主持人的角色,不时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甚至引起学生的辩论和争论,要力争使课堂秩序活而不乱。要注意尽量使多数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高中历史学科课改中的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与流程

高中历史学科课改中的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与流程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⑴。该课程内容具有广泛性、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等特征,按类型可分为认知型、技术型、应用型、综合型、宏观型等,它成为基础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体现出指导与自主、基础与研究,分科与综合、理论与实践、校内外、课内外等的有机结合与兼顾。通过研究课题这一载体,引导学生贴近社会,走近科学,参与实践,服务现实,以增强对社会和未来的关爱,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处理、提取能力,强化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养成,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进而陶冶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 其它省份的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没有失败者,学生在动态、多元、主动的研究学习环境中,超越了传统课程侧重于机械性、接受性、内向性的不足,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了师生主动求索的进取精神,并已迈出了认识社会自我行动探究第一步,因而受到广泛欢迎。 一、课题活动计划表 1、主题名称 2、课题名称 3、组长及小组成员 4、研究小组成员分工 5、研究背景(课题立论依据) 6、研究目标(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7、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之处 8、研究方法、条件及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9、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论文、研究报告、实验报告、制作模型、图片、网页、 视频资料等) 二、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表 1、本组课题名称及记录者 2、课题所属班级小组 3、活动形式及活动时间及活动地点 4、活动成员及指导教师 5、活动内容(1、目的与方式2、过程记录3、问题及办法4、收获及感受) 三、课题研究成果汇报表 1、编号及课题名称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及实施-精品文档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及实施 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中,研究性学习活动已成为国内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新课程教材编写形式多样化,目的就是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高中历史学科新课程教学中提倡研究性学习活动,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本文以人教版必修1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第三目“红军长征”为例,对“再说长征”这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理念进行详细剖析,以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有益借鉴。 一、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提供有益于学生个人成长的学习环境和自我发展的平台。其活动课题要依据学习领域或主题相关的学习内容选取,以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互融互通,理性和非理性、认知和情感、价值规范和内在本能达到高度的协调一致。对于人教版必修1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第三目“红军长征”那个年代的事情,当今的学生了解不多,而新教材对于长征的介绍比较简单,仅六百多字。学生浏览了这些课文内容以后,只是对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了大致的了解,对长征的总体印象还是比较抽象的,根本无法体会长征的艰巨

性,无法理解长征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也就很难有更深层面的理解。让学生对长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笔者引入“再说长征”作为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原动力。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设计 对活动内容进行设计是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关键环节,关系着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和最终结果。高中一年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还未形成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师要预先设计好活动主题,提供必要的活动建议和提示,才能使学习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随着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了解与接受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能力,逐渐减少相应提示,直至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并完成活动课题。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搜集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上网或到图书馆、书店等地查找资料,让学生亲自触摸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2.提出问题。兴趣是开启学生思维的关键,学生依据教材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师要保护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因此,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难是易,是大是小,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肯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3.确定问题。通过将问题与所获取的材料一一对应,并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分析,从而设计出中心问题。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探究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探究 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历史课程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却没有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研究性学习就顺应了这一时代发展趋势,它可以帮助学生转变思维及学习模式,也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全面发展,是当下比较科学的教学模式。 1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研究性学习具体是指:在老师的统一指导下,从社会、自然或生活中选取适当的专题加以研究,通过对其研究而让学生主动地去理解、掌握、应用知识。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其加以开展主要是由于以下因素。 1.1 符合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课标要求 在新的课改形势下,素质教育必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加以培养,特别是在高中教育方面,对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更是有较高的要求,成为高中教学的必修课,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活动,如: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就是研究性学习,近几年来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研究与开发的重点。在某些学校的运用过程中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受到了广大师生、学校领导、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并得到一致好评,符合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课标要求。 1.2 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实施教学的关键点和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获得发展。在高中的历史教学活动中,在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性思维,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去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第一,认知学习,在受到外部强制因素的影响下,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及记忆,此种学习方法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发展需要。第二,经验学习,他以学生的成长经验为基石,学生会主动、自发的去学习,并与自身的兴趣、愿望及需求相结合,其学习效果明显、意义突出。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多表现为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让学生被动地接收、记忆和消化,学生没有良好的历史思维模式,难以利用历史知识对某些新的历史问题及特定的历史现象加以分析,难以达到历史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对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引言: 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综合能力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和责任心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效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我们制定了一项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 一、教学主题: 本次教学主题为《中国近现代史》,以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和思考为目标,旨在使学生明确近现代中国面临的深刻变革和挑战,深刻认识中国近现代史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活动安排: 1. 学习目标明确:在教学开始之前,向学生明确指出本次学习的目标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2. 知识背景介绍:通过讲授课文内容、历史事件的背景、人物的贡献等,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对历史有较好的认识。 3. 学习材料和资源提供:教师提供较为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资源,包括教科书、参考书、课外阅读、互联网资源等,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 4.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研究主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研究,互相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研究主题,如民主运动、科技发展等。 5. 实地考察和采访: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走进博物馆、纪念馆、纪念碑等地,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深远影响。

6. 课堂展示和分享:每个小组完成研究后,进行课堂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倾听和学习其他小组的成果,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促进思维和学习方法的交流和提高。 三、教材使用: 1. 教科书:教师根据学习主题和计划,选用教育部审定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作为主要教材。 2. 参考书: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水平,提供一些参考书,供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参考。 3. 课外阅读: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历史类文学作品或研究性论著,让学生通过阅读拓宽视野、增强专业素养。 4. 互联网资源:教师指导学生使用互联网资源,如在线数据库、学术论文文库等,进行更广泛的资料查找和研究。 结语: 通过制定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学科综合能力。教学主题的选择、活动安排的合理性以及教材的灵活运用,将为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使他们成为具有国家认同感和责任心的优秀公民。同时,也期待学生能够通过本次学习,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一: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报告 巡礼近代青岛 青岛七中 XX级10班胡名馨 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课题:巡礼近代青岛 探究人:胡名馨 研究方法及步骤: 1. 查找资料,上网调查,取得信息。 2. 对信息进行整编,整理出一篇报告。 内容摘要: 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近代来,青岛有了什么样的发展与变化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青岛,一起探寻一下。 研究方法: 调查法。 研究时间: XX年8月11日研究资料: 青岛城市历史的特点不仅体现为差异化的城市发展路径,更在于典型性的近现代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研究价值。

一座建置仅百余年的城市得以跻身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列,是青岛历史令人瞩目之处。青岛近代的文化名人有康有为、梁实秋、老舍、沈从文、闻一多等。1897年以来,青岛先后 遭到德、日、美三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历史发展可谓跌宕起伏、历经沧桑,城市性质既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色彩,又有封建半封建旧中国的印记;城市发展既有技术先进的工贸基础,又有独具风韵的城市文化;城市建设既有合理长远的规划引领,又有各具风情的多元化建筑——这就使青岛这座城市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城市风貌,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一座区域性的新兴城市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引发众多牵动全国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可谓屈指可数,而青岛就是这样一座城市。 自从德国占领青岛以来,由青岛引发的全国性事件之多、对国内国际局势影响之深远,国内罕有可匹。“胶州湾事件”促发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德占青岛和修筑胶济铁路导致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日本取代德国占据青岛,进而抛出意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引起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由此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更是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被有的学者视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界线。1922年,在全国人民力争下,青岛回归祖国,成为外国在华

高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探索 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评价是以学生探究性活动中的状态和成果为事实依据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和信息反馈,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标签: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应用;智慧 在本质上说探究性学习只是一种学法,其目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打破原本的一味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多途径、多渠道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于该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以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历史水平。 一、高中历史教学实施探究教学的意义 在新课改的倡导下,全国各地纷纷把探究性学习引入到高中教学的课堂中,让学生对知识的生成过程有了自己的亲自体验,其核心内容就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体性和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由于历史这门学科有其特殊性,历史的发展与当今社会和未来的发展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熟练掌握,在历史发展中借鉴某些科学的、正确的理论审视当代社会的发展,预测未来。 将探讨性学习引入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仅可以改变目前学生对待历史学习原有的态度,让其在探究性学习中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调动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而且还可以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增进同学感情,培养团队精神,学会与大家分享新知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到某些做人方面的道理。 二、如何将探究性学习引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能否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任课教师是关键性因素。若任课教师可以较为合理地在教学中坚持运用探讨性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对历史知识做到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准确而灵活的运用,以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其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能否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学生是关键。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工作中,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总结得来的知识,他们才会记忆牢固。因此,教师要重新树立自己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 简介 历史研究性研究是高中历史课程中一项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性研究,学生可以主动探究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提高历史学科知识和能力。本文将介绍高中历史研究性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实施方法。 选择研究性研究课题 选择合适的研究性研究课题是成功实施的关键。以下是选择研究性研究课题的几个要素: 1. 感兴趣的主题:学生应选择对他们感兴趣的历史主题,这样可以增加他们的主动性和研究的动力。 2. 可行性: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确保有足够的信息和资源可以获得,同时具备学术挑战性。 3. 复杂性:课题应该具备一定的复杂性,能够促使学生深入研究并展示他们的分析能力。 实施研究性研究课题

实施研究性研究课题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1. 确定问题:学生需要明确研究问题,并根据问题进行信息收集。 2. 分析与评估:学生应该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寻 找有关主题的关键观点和证据。 3. 建立论点:学生需要根据分析结果和证据建立自己的论点, 并提供支持论点的证据和理由。 4. 写作和呈现:学生将他们的研究结果以书面形式呈现,或通 过口头报告、展示等方式展示给同学和老师。 研究成果评估 研究性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 1. 论文评估: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论证能力和研究深度,对 他们的论文进行评分。 2. 报告评估:评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和展示能力,对他们的报告进行评分。 3. 问答评估:评估学生对自己研究课题的理解程度和批判性思 维能力,通过问答形式进行评估。

结论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研究能力。通过选择合适的课题和遵循正确的实施步骤,学生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并展示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基于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1. 引言 1.1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主动参与研究和探究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自我发现和反思能力。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独立阅读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 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应该成为 知识的建构者和创造者,而非passively 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源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和挑战,认为传 统的教师中心教学模式往往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研究性 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沟通 的技能,使其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是成为历史 的参与者和解释者。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 批判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种学 习方式的提倡能够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和发展,使历史教学更加 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1.2 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传统的历史教 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缺乏互动性和启发性,

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不足。教材内容过多,教学内容繁杂,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缺乏思辨和探究的机会,难以真正理解历史知识。历史教学中缺乏与当代社会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难以将历史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难以培养自主学习和综合应用能力。历史学科的评价方式大多注重记忆性考核,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亟需改革与创新,引入更加多样化和灵活性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为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正文 2.1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是一种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以问题为导向,学生通过独立或协作的研究,解答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和促进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为了实现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教师需要首先设置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调查和资

高中教科研课题:高中课题申报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学生课题申报\高中生课题申报 高中课题申报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一、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的目的、组织原则 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情感体验和探究,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多元研究、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的组织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行设计为主,以课题小组为主要组织形式。教师主要起组织、关心、指点和评估的作用,重点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尊重学生的创造力。 二、阶段目标 高一级:以培养学习“问题意识”为核心,体现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以文理科综合课程为载体,组织问题的背景材料学习。建议教师以讲座,参观、访问、观察、调查、实验,文献资料收集等开放性的主体体验实践来学习,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思考分析社会、生产、生活现状、发掘问题,提出问题。 高二级:以培养学生实践、创造能力为核心,以“课题研究”课程为载体,使学生理解研究方案是如何设计和进行的。通过学生自主探

索实践,确定研究课题,寻找解决的方案与途径,选择研究成果的表述方式等。使学生了解问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了解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高三级:以培养学生思辨学习和创新思维为核心,以学科课程为主要载体,通过对中学各科的真理、方法、价值观和相互关系的整体了解,探究认识世界万物的基本方法,并尝试加以检验。立足于使学生在反思已有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最佳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以正确的科学态度,实践创新精神对待知识,为更高层面上研究问题,以及为个人初步发展方向打好基础。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范围 主要指独立于学科的综合性课题研究,即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采用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考察报告等方式。其内容包括: 1.自然环境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2.社会生活类: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

高中历史研究性主题活动的设计和开展

《高中历史研究性主题活动的设计和开展》 摘要:实施依据: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选修四中要求:“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4)对优秀作品、板报、小报等进行公开展示和颁奖,收集学生活动感想张贴在学校宣传栏中,(2)确定历史漫画选题 范围为历史人物、故事、宣传口号等 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深化的新尝试,也是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历史研究性主题活动作为研究性学习中的一类,以主题研究为中心“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以史为鉴,通过历史小制作、纪念性主题班会、历史报刊、时事专栏、历史剧编演、街头宣传活动等实践(或活动)项目将历史知识服务于现实,并加深对历史的认识”。下面就以无锡市湖滨中学美术教育特色高中学生为蓝本,谈谈我校历史学科组是如何进行创新型主题活动设计和案例实施的。 一、设计研究性主题活动的原则 一是全面性。主题活动的内容、方式要适合全体学生,给所有学生一个公开展示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在活动中都展示自己的风采,增强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当然在教师主导的同时,也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灵活选择研究主题,成为活动目标和计划的制定者、实践者,这样学生的关注度、参与度和完成的质量会更高。 二是实践性。活动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强调的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让学生了解知识不仅仅限于通过教科书。要求学生能从各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能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交往与合作,培养工作的计划性和责任心。 三是过程性。过程重于结果。通过开展形式活泼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让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获得相关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与感悟,从而提升各方面的素质。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主题活动新案例 案例一历史人物涂鸦 实施原因:课本涂鸦现象比较普遍,我校作为美术特色学校此种现象更为突出。随手翻开学生的历史教材,我们就会看到关汉卿意气风发地骑着摩托车,王安石聚精会神地操作电脑,罗斯

研究性学习实施细则

研究性学习实施细则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细则 一﹑课程目标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试行)的基本精神和有关要求,我们必须在新课改年级有计划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工作。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依然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探究新的问题,获取新的知识,提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设臵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内容 研究性学习主要有课题研究和项目(活动)设计两大类。 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从研究方式上来分,具体包括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类型;从内容范围上来划分,又包括自然环境研究、社会生活研究、历史文化研究、科学技术研究、个人发展研究等。 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前者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策划,后者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的设计等。也可以是经过研究后提出的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方案、对策建议书、活动设计(如一次主题班会、一项扶贫活动、一项环保宣传活动)等等。 三﹑课程配臵及组织管理 1、课程计划 学生通过完成研究性学习课题获取学分,在高中三年中至少完成3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5学分,共15个学分。 2、组织管理

由分管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研主任、级主任和各学科教研组长、年级备课组长一起组成研究性学习领导和考评小组,班主任进行常规事务管理,学科教师担任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共同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评价工作。 班主任和指导教师一起引导全班的研究性学习进度,各小组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分别进行具体的研究活动。研究性学习领导和考评小组负责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及教学研究的管理。 教务处根据新课程纲要计划安排课表,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课时,同时负责管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学分档案。研究性学习教研组内组建高中三个年级的备课组,分别组织各年级的研究性学习各个环节的教学,并负责各年级研究性学习的学分认定。而各小组的具体研究由指导教师进行指导。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分为确定课题、制定计划、收集资料、总结整理、交流评价、自我反思等阶段。 四﹑实施程序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三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每一步骤的研究情况必须如实记录,并准备好其他的文案,以备学分认定。 1、前期准备阶段 在这一阶段要完成好下列工作: ⑴研究前的知识准备 学校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网站、板报等多种形式,就为什么要进行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等进行培训。 ⑵课题组的形成和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在我校,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允许但不提倡个人独立承担课题研究。 学生一般由6-8人组成课题组,研究过程中,实行分工合作制,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

浅议新课改下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法

浅议新课改下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摘要]问题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在历史课堂中 的运用策略有再现历史情景,组织活动课,实地考察,撰写小论文等。在历史教学中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持续发展、终生学习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历史教学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方式,是指把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教学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教学法引入到历史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本文就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作一个粗浅的探索。 一、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提出的理论依据 教育部颁发的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就要通过问题探究式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让历史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学生主体 在问题探究式历史教学法中,课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凸现。教师只是在扮演“导演”的角色,起点拨和引导作用。教师通过问题启迪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学生的动脑思索,解决问题,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素养。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摄取知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构建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构建 周焱东 教学目标是教学实施的依据。明确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发挥"研究性学习"效能的根本。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传统历史教学的目标有重大区别,它应该是由总目标、分层目标、阶段目标等构成的多元的、整合的目标群。 一、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总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明确指出:"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总目标主要有以下两项。 (一)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 学生学习历史的意义,不在于他们掌握了多少历史史实,更不在于他们掌握了多少教师或课本给出的历史结论,而在于他们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积累对人类历史进行探究和思考的经验,为自己的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养分。 传统的接受式教育是很难实现上述目标的。只有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究,才能充分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功能。学生通过主动感受历史的氛围,体会历史人物的心态和想法,在探究中提高认识历史的能力。通过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料室、书店、上网、实验探究、调查访问等手段索取、查阅资料,获取必要的信息,并对占有的信息进行分析、批判、归纳、整合,从而提高思维素质。通过课题组内同学的合作及课题组外(如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合作,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成果。 (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是创新。注重开发全体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创新意识。 历史是一门思辨的学科,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创造新的史实,而是"创造"对过去史实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新认识。创新的本质是开拓,是突破。历史教学中,引进学术讨论的空气,可以冲淡教学中的经院气息,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善于质疑问难以及科学地进行学术争辩的观念,养成变通、独创的习惯。 传统观念中,很多人认为历史课堂教学不能运用假设,否则会影响历史事实的客观真实性。其实,这种观点混淆了客观历史过程和对客观历史过程认识两者之间的区别。客观过程是过去的确凿陈迹,具有不可更改性。而人们对历史过程的研究必须借助假设。假设不等于结论,假设要在正确观点指导下,才有说服力。研究性学习中,运用假设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历史学习离不开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否则,埋首于"故纸堆"中,为学历史而学历史,就难以发挥出史学"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社会功能。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调查、讨论、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将所学的历史知识运用于实践,使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让他们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分层目标 注重目标分类与目标的层次,是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要求。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有以下三个层次。 (一)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知识是人们进行科学思维的原料。传统教学的知识目标重视知识本身,而研究性学习主要强调知识的获取过程。研究性学习将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传统教学目标重视知识的稳定性,而研究性学习更重视知识的综合性、创新性和广博性,尽可能拓展

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及方法

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及方法 ●江苏省东台中学 我校于2001年开设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五年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东台市教育局的精心指导下,经过艰苦摸索和深入实践,我校的研究性学习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题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交往和合作,获得对科研、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和体验。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也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义。活动中,广大师生激发出极大的热情,有组织、有计划、有成效地开展系列化的研究性学习,以可喜的成绩为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风景。 一、统一思想,形成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共识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对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也具有革命性的价值。校委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研究性学习活动,深感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拓展学生认知背景和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成立由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领导小组认真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文件,深刻领会上级有关部门的批示精神,明确了研究性学习在学校整体格局中的科学定位、执行理念和运作思路,并将领导小组的职责与学校行管分工有机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有了可靠的组织和制度保证。 学校深知,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建立在新起点的学习模式,许多同学因缺乏科研知识和专业知识,在活动过程中觉得无从着手或打不开思路。真正做的时候也存在着操作不规范、方法不科学或方法单一的问题。特别是高中学生,接受了九年的传统教育,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存在着许多思维定势。许多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受到挫折就心灰意冷,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基础知识、科研方法、科研思维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加强指导。我们在实施中加强指导,有的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摘要]新课改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有明确的学分要 求,因此需要重视在高中阶段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当前研究性学习已经在我国各级学校陆续展开,但具体实践过程中,在教育理念、开展过程中的工作协调等方面仍存一些问题。本文拟就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论述,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以期对历史研究性学习在新课改后的良好开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研究性学习 2010年甘肃省正式进入新课程运行阶段,新课程下教材、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都发生变化,尤其明显的是其评价体系中,加大了研究性学习的地位,改变以往鼓励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做法,而将其以15个学分的形式由学生在高中阶段完成。研究性学习在英文中写作probing study或research learning,它最早诞生于18世纪末的欧洲,我国在1999年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至今已有十余年的经验。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不同的是,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历史课堂,可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推动了师生的相互合作学习和研究。 在研究性学习各科目中,历史学科是比较有优势的。它要比抽象、晦涩的政治、地理知识更具体、更贴近生活,所以学生对搞历史研究性课题的兴趣颇高。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史实都可以引起不同学生的兴趣,历史的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高中研究性学习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总结出如下几点,以求教于同好。 一、转变各方的传统观念 所谓转变各方观念,不仅单纯只有教师的观念,还有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的观念。有些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不过就是走走形式,花费时间多,考试成绩还会受影响,研究性学习很容易成为“豆腐渣工程”,纯属为评比或检查作秀。与传统接受式学习方式相比,它需要有导师型的教师参与和指导,因此教师水平决定着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知识架构等,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此外,现今的素质教育已经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能力的考察要求,新课程就是要走出之前传统应试教育下出现的“高分低能”的怪圈,培养符合21世纪发展所

[高一政史地]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在许多学校已经得到了落实,现在对其一般步骤进行介绍。 1、确定课题。 大多数研究性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特定课题开展的,所以第一个环节应该是确定课题。课题的内容来自三大领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课题的确定方法可以是学生独立提出,也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共同讨论得出。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引导学生确定主题,找出研究方向。 2、划分小组 研究性学习与常规教学活动最大的区别是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通常是以一个小组为单位的。小组可以相对固定也可以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作适当的调整。但是无论如何一个合理、科学的分组可以使我们的学习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3、制定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周密可行的计划是课题实施的保证。而且制定计划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研究对象进一步了解和对研究方法适当运用的开始。计划要有明确的目标、时间、地点还要包括适当的资料收集方法、工具材料的准备,特殊情况的应对等,尤其是必要的安全方案。 4、计划实施 根据计划实施具体的工作。一般情况下是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例如通过网络了解相关的问题研究现状,可以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实验验证、可以对有关的专业人士进行采访等等。实施阶段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部分,只有充分的占有真实的资料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施阶段要注意保持第一手资料,体验经历过程,在实际中注意安全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5、整理总结 通过具体的实施过程,学生要整理分析搜集的资料,验证自己的假设,并综合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结论。这是一个总结提升的过程,如果遇到新的问题可以结合问题进行再次的相关研究,以便得出更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 6、交流展示 通过研究论文、主题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等形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

最新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

最新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 最新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通用11篇) 最新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 面对当今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基础教育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这是我们每位基础教育工作者都应思考的现实问题。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以使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科学,体验创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热情;培养学生对国家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一种主动探求,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现代学习方式;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升综合素质,自觉推进素质教育。这不仅是贯彻国家教改精神和认真执行教育部颁发的高中新课程计划的需要,而且也是时代对教育的需要,是信息化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对此我校领导与师生已成共识。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对于这样一门全新的课程,如何把握其精神实质与内涵,如何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如何具体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已成为目前普通高中十分关注的问题。我校以“自主学习、自己管理、自觉悟导、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教学核心;以学校所处的具有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古镇为依托,积极探索一条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研究性学习路径,力争让研究性学习在我校大放光芒。 二、课程简介 研究性学习本身没有体系化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可探究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建议;可以来源于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也可以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与一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