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范文

《(一)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

班级:

小组成员:

1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研究目的意义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

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

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服饰变化的原因:

(1)A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

(1)男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 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对中国服饰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服装。

D在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装流行。

E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

C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3)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二饮食风俗的变迁

1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淮等各种菜系。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2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2)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店出现。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

的日常生活。

(3)开放以来:

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而且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1987年又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欢迎,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注重讲究营养。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

三居住建筑风俗的变迁

1 居住习俗的变化的原因:

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2 居住习俗变化的表现: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

(2)鸦片战争以后,在沿传统的中国民居中,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

如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和西式的花园洋房。

(3)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工程政策。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3 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

应用。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四 .出行风俗的变迁

1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2 出行习俗的变迁的表现:

(1)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

(2)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五婚丧风俗的变迁

1 婚姻礼俗的变化:

(1)近代婚姻风俗。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2)建国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

2 丧葬礼俗的变化。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

(2)建国后:土葬改为火葬。

六节日风俗的变迁

1 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2 清末已有改历的呼吁,梁启超于19就撰写《改用太阳历法议》一文,主张采用太阳历代替阴历。民国政府成立后,断然于191月2日宣布全国改用阳历,以求与国际上通行历法相一致。改历后,必然引起岁时节日习惯的变化。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

3 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

了异彩。

七礼仪风俗的变化:

1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

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请安等礼。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

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

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与此相适应

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

2 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

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

3 19民国成立后,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

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

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

八消费风俗的变迁

1 消费习俗的变迁原因: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俗产生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

2 变迁的表现:

(1)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不过开始仅限于通

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

货消费遍及各阶层,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而且其售价

并非贵得惊人。

(2)此外,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公园、室

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

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

一调查研究成果

世纪之交,百年话题成了热点和亮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以不同的方式回顾一

个世纪来中国社会的变化。社会是文化的载体,俗话说“俗随时变”,历来风俗的变迁总

是和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

社会的转变,作为民众生活组成部分的风俗文化,适应社会的变迁,变得越来越五彩缤纷,目不暇接。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禁忌……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

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俗,正所谓牵一

发而动全身,变俗之风不可逆转。就依婚俗而言,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广大的民

族和地区还实行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几乎成了婚姻的代名词。随着时代

的发展,现在已经被自由恋爱婚姻所代替。婚礼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空中婚礼等五花八门。婚姻制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变化,过去的四世同堂的

大家庭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两代人居住的小家庭。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使这种小家庭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居住风俗也是如此。在城市,过去单门独户的居住方式,

被现代化的居民小区所取代,人们从一个平面的空间,迁入立体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社区

的生活条件虽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真有点“老死不

相往来”的味道,人际关系疏远了。衣着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曾经是国服的长袍马褂已

经是很遥远的记忆,唯有旗袍还出现在礼仪生活之中,连中山服都退出历史舞台时,时装

领导了服饰文化的新潮流。流行色彩和款式成为时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风俗文化的

变迁。

民众创造风俗文化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供人们欣赏和享受。创造和享受是一种美学的追求。愚昧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化,在美的法则面前,会自然追求和淘汰,21世纪的中国风俗文化,将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姿,更加富有中国传统特色。

二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意义

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我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这些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鸦片战争国门洞开,动荡中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开始向世界文明靠拢以来;的诞生使

得人们有了新生活和新风尚,尤其是在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发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说明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重大飞跃,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三课题探究

1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

(1)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

(2)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3)受到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的推动等。

2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的的特点

(1)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2)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3)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百年中国。(4)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

3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历程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化,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四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从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在人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祖辈,父辈和我们感受着。感受着伟大的祖国从衰弱逐渐走向富强,人们由饥饿贫困走向安居乐业,富足小康。感受着美好的明天。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导读:范文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篇一: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2002年1月——2002年9月,我们历史组在高二年级文科班中深入进行了一次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是历史科研究性学习的一次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2001年9月——2002年1月,我们召开了多次课题组会议,对在高二年级文科班中再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过论证,我们认为是可行的,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素质较好。近几年来,我校文科高考成绩年年再创新高,在全市多次摘取文科桂冠,使我校文科类学生英才济济,汇聚一堂,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素质较好为全校所公认。2、高考改革的趋势。2000年广东省高考文理综合试题第十九题是典型的研究性学习的考题;2001年高考上海卷第37题亦属研究性学习的考题,这两题的出台代表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它表明研究性学习的考题在高考中开始出现,紧跟高考改革的方向,是高二年级文科班历史教学的任务。3、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历史课是我们课题组成员杨柳、周雪红

老师任教,这对于研究工作的进行较为便利。4、班主任支持。这几个班的班主任都较为支持,使得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二、对学生进行组织动员工作 考虑到高二年级没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时,我们只能利用历史课及一些班会课时间进行动员。首先,请教科所苏敏老师作专题报告,向同学们介绍了国际国内研究性学习的最新动态,以及柳州市几所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情况,使同学们对研究性学习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请周梅莉老师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同学们明确研究性学习不仅是高考改革的方向,而且能够锻炼大家的学习、工作能力,是高中阶段不可多得的一次锻炼机会。最后,杨柳、周雪红老师利用本班历史课时间向同学们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及研究程序,布置了研究性学习的具体任务。考虑到高二年级没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时,这一任务只能利用寒假时间进行,所以,我们把研究性学习的任务以寒假作业的方式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在放假前将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工作做好,放假时进行研究,开学后再整理研究成果。 三、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 在将寒假作业布置下去后,我们着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工作

高一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精心整理)

中国人姓氏来源探究 ——会宁五中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2014年3月15日——2014年5月25日,我们高一历史组在高一年级各班中深入进行了一次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这是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一次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2014年3月10日——2014年3月15日,我们学科组召开了多次课题组会议,对在高一年级各班多次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过论证,我们认为是可行的,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高一年级各班班的学生素质较好。多年以来,我校在不断加强常规管理下功夫,学生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基本养成了比较良好的学习习惯。2、高效课堂建设的需要。经过一学期多的高效课堂建设,学生已经学会了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3、高考改革的大势所趋。2000年广东省高考(3+X+1)文理综合试题第十九题(上海市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题)是典型的研究性学习的考题;最近几年全国和各地方的高考题多出研究性学习的考题,这代表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它表明研究性学习的考题在高考中的地位,紧跟高考改革的方向,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4、班主任支持。这几个班的班主任都较为支持,使得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二、对学生进行组织动员工作 考虑到高一年级没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时,我们只能利用历史课及一些班会课时间进行动员。首先,向学生介绍有关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使同学们对研究性学习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老师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同学们明确研究性学习不仅是高考改革的方向,而且能够锻炼大家的学习、工作能力,是高中阶段不可多得的一次锻炼机会;最后,利用本班历史课时间向同学们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及研究程序,布置了研究性学习的具体任务。考虑到高一年级没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时,这一任务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所以,我们把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在课余将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工作做好,利用空闲时进行研究,最后再整理研究成果。 三、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 在将学习任务布置下去后,我们着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准备工作——组建课题组,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一: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报告 巡礼近代青岛 青岛七中 XX级10班胡名馨 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课题:巡礼近代青岛 探究人:胡名馨 研究方法及步骤: 1. 查找资料,上网调查,取得信息。 2. 对信息进行整编,整理出一篇报告。 内容摘要: 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近代来,青岛有了什么样的发展与变化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青岛,一起探寻一下。 研究方法: 调查法。 研究时间: XX年8月11日研究资料: 青岛城市历史的特点不仅体现为差异化的城市发展路径,更在于典型性的近现代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研究价值。

一座建置仅百余年的城市得以跻身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列,是青岛历史令人瞩目之处。青岛近代的文化名人有康有为、梁实秋、老舍、沈从文、闻一多等。1897年以来,青岛先后 遭到德、日、美三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历史发展可谓跌宕起伏、历经沧桑,城市性质既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色彩,又有封建半封建旧中国的印记;城市发展既有技术先进的工贸基础,又有独具风韵的城市文化;城市建设既有合理长远的规划引领,又有各具风情的多元化建筑——这就使青岛这座城市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城市风貌,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一座区域性的新兴城市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引发众多牵动全国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可谓屈指可数,而青岛就是这样一座城市。 自从德国占领青岛以来,由青岛引发的全国性事件之多、对国内国际局势影响之深远,国内罕有可匹。“胶州湾事件”促发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德占青岛和修筑胶济铁路导致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日本取代德国占据青岛,进而抛出意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引起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由此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更是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被有的学者视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界线。1922年,在全国人民力争下,青岛回归祖国,成为外国在华

高中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范文

高中研究性学习辅导资料----案例选 一基本格式部分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 班级: 小组成员: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研修成果报告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研修成果报告 一、研修背景: 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决定要在普通高级中学教学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教师进行的是传授式的教学,我们学生进行的是接受式学习,评价学习好坏的标准就是考试分数的多少。这种传统的学科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已无法适应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生成性教学理论 生成性教学理论也认为,教育实质上就是个人知识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个体对从环境中产生的经验进行表达并在与他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达到丰富自身认识的成果;另一方面,个体也通过人类知识成果纳入个人知识的结构之中。这样,个人知识处于动态生成之中,教育正是在个人与环境、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生成个人知识的过程。 随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展开,新的学习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和课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研究性学习生成性的集中体现。 3、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理论是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J·R·嘎斯基认为:“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们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

高中生研究性报告及创新成果辛亥革命

高中生研究性报告及创新成果辛亥革命 一、研究背景介绍 为了使研究性学习真正走进高中历史教学课堂,2003年10—12月,我们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中学高一年级历史备课组结合教材内容“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开展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从前期准备到活动暂告一段落,历时两个月。现谨将组织该活动的过程与体会简要整理如下,敬请学界前辈同仁赐教。 二、研究方案设计 1.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辨别、分析历 史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进行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尤其是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写作、演讲、辩论等语言文 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团队精神、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知识创新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等。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

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2、研究方式: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问卷调查、模拟学术讨论。 3、研究计划: (1)时间:2003年10月13日——12月14日。 (2)参加人员:高一师生660余人及指导老师林桂平、钮昕华等。 (3)活动时间安排: 10月13日——11月2日:完成教学进度;选择研究课题;自愿划分课题研究小组(每组2—8人为宜);教师开设辅导讲座。 11月3日——16日: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资料。 11月17日——30日:学生写作、修改历史小论文;开展问卷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12月1日——7日:分班级组织模拟学术讨论会,选拔成绩优秀者参加12月6日的全年级“‘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研究性学习模拟学术讨论会”。 12月8日——14日:展示研究成果;学生写个人研究体会和总结;教师完成总结报告。 4、研究课题与研究子课题 研究课题: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 研究子课题(仅供学生参考): (1)辛亥革命成败之比较;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验报告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验报告 ——Seminar模式的运用(天津一中历史组张晓华电话:85984792)内容提要:本文先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切入正题,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是一种思维训练,并对Seminar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作了对比,从而得出Seminar模式具有更大的优势;然后在指出目前高中阶段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所存在的问题——形式化和泛化后,引出自己在历史研究性学习课中采用了Seminar模式,并详细介绍了这在研究生阶段才使用的教学模式如何尝试着在中学生中使用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的,本文着眼点在“为何鸦片战争首先在广州开战”的案例引发的思考上面。最后,作者想通过Seminar模式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改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偏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在活动中体会到“教学相长”的快乐;让每位学生都得到正向的激励,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Seminar模式,发散性思维,教学相长,正向激励,合作学习Seminar模式是中学课改从理念到实践的创新Seminar学习模式最初只是在欧美的大学里才会有,它是一种研习班、研究班或研究小组,学生为研究某一问题而与教师共同讨论的一种学术交流形式,重在强调学生的参与,其核心是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学生与教师)的学理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

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育目的[1]。近年来在我国很多大学研究生教育阶段相当盛行。 Seminar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至少具有两大优势。(1)具有突出的多边互动性,即:师师互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能够营造师生自我创造潜能的教学氛围,形成师生论学、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为进步动力的一种课堂交流的良好沟通模式。《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原则在Seminar的实际运作中得到了完满的印证。这种模式,将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充分激活和展现,从而能真正激励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也为“教学相长”的现实化提供了真正的可能。共同促成了师生的发散性思维的现实转换,脑筋激荡,头脑风暴(Brain Storm)[2]。因此,“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成为Seminar模式运用中一种常见的现象。而传统教学中,师生的地位是垂直型的,老师高高在上,拥有绝对权威,老师只要拿着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就可以走遍天下。受教育者常常被作为一个被动的接收体看待,当作一个会说话的、有感情的高级“溶器”,只注重认知功能,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特别是只考察书本知识的考试成绩,而对教学的情意功能、技能功能则重视不足,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3]。(2)将合作精神引入学习,有利于实现和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同时,还能够使那些平时因学业成绩差异而自信心大为降低的同学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对每位同学都进行正向激励,达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目标。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对教学活动效果单一的常模参照评价,即:学业成绩优异与否。

历史研究性课题结题报告三篇

历史研究性课题结题报告三篇 一、课题的提出 几年来,国家教育部门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行素质教育,不断地进行教材方面和课程体制方面的改革。早在1_9年市教科所组织推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候,我校就积极响应市教科所号召,认真学习和探索的研究性学习。____年学校派部分教师到上海青浦县实验中学学习,然后由这些老师向大家汇报学习的情况,印发有关的学习材料,提高了思想认识。邀请了市教研室和市教科所的专家到我校讲座、做示范课等,使大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思想上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20_至____年我校紧跟改革的步伐,积极实践和探索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的探讨上,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二、课题组的组成 我校申报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后,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使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了保证。我校采取的是在校长的领导下,由教务处牵头的课题组负责制。在老师们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组成了以校长为课题组长的课题组,初一年级组的全体教师就是课题组的成员,教务处王春霞主任和李晖老师为课题负责人。 三、主要研究和实践过程 1、动员与学习 学校的主要领导首先从思想方面对全校教职工开展素质教育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的教育。一方面多次派教师参加由开封市教科所组

织的有关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班和专家讲座,提高认识,以点带面;另一方面对全校的教师,进行了有关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方面的教育并提出要求,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做出了安排。学校的教科室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和对实验教师的培训指导工作。 ____年我校先后派课题组的_老师、_老师、_老师分别赴_、_、_等地参加教科所组织的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研讨会。他们听取了来自全国专家的汇报、经验介绍,考察了一些中小学的实验基地,研讨会从各个方面都使我们受到启发,对我校的研究工作是一个非常好的促进。 在教研室的协调组织下,我们也充分利用了本地的学习资源,不断地学习外校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的经验,尤其是十四中的河大附中把研究性学习融于课堂的观摩课、13中和实验中学开展综合实践的展览汇报和创新学习观摩课,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2、实践与探索 (1)利用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 课题立项以后,我们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有关的课程,安排李宗领老师专职上研究性学习课。课堂教学的开展主要分这样几个阶段进行。 1、动员学习阶段;了解什么是研究学习,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怎样做课题的知识,和如何选题等,宣讲一些案例。 2、选题(包括初选,交流后再复选) 3、研究如何做课题,写出计划;班内交流,进行开题 4、各课题组收集资料、开展研究阶段;不断地进行反馈和调整。 5、各班进行结题报告会,交流研究成果。

历史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历史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历史课题研究报告——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 一、引言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路线,使得中国的丝绸和其他奢侈品能够通过陆路和海上交通运输到达中亚、南亚、欧洲等地。本篇研究报告主要探讨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影响等方面。 二、起源与发展 1. 起源 丝绸之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汉朝统治者希望通过外交和贸易来巩固国内统一,于是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汉朝与西域的通道。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丝绸之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网络,并涉及了各种商品,包括丝绸、陶瓷、药材、宝石、金银等。 2. 发展 随着丝绸之路的逐渐发展,它的路线也不断扩展。最初的丝绸之路主要经过北线,从中国的长安出发,经过甘肃、新疆等地,通过塞外的哈密、罗布泊等地,进入中亚和西亚。后来,南线也逐渐兴起,从长江流域出发,穿越云贵高原,进入南亚和东南亚。

3. 影响 丝绸之路的发展对古代中国和世界各地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它促进了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磁器、文化和思想传播到了西亚、中亚、南亚和欧洲等地,丰富了各地的文化。 其次,丝绸之路也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丝绸、瓷器、药材等中国特产成为了世界各地贵族和商人争相购买的奢侈品,中国也从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最后,丝绸之路也促进了科技和知识的交流。随着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和使节同其他地区的文明接触,他们带回了许多外来技艺和知识,如纺织技术、冶金技术、宗教文化等,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和发展。 三、结论 通过对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古代中国和世界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不仅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化和知识的交流,对古代中国和其他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丝绸之路也是一条承载着人类智慧和友谊的历史长廊,为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四、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引言 历史研究性课题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历史研究性课题,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本文将以“如何评价毛泽东主席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为例,探讨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的研究方法和写作范例。 问题的提出和背景 在中国革命中,毛泽东主席是一位关键人物。然而,人们对于毛泽东在中国革 命中的作用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毛泽东主席的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有人则认为毛泽东主席的错误决策导致了中国的一些困境。那么,如何评价毛泽东主席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呢? 研究方法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收集: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包括历史专著、文章、报 道等,以获取关于毛泽东主席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事实。 2.统计分析:我们对历史事件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便量化毛泽东 主席的作用。 3.问卷调查:我们开展了一项问卷调查,以了解公众对于毛泽东主席在 中国革命中的评价态度。 4.专家访谈:我们采访了一些历史专家,以获取他们对毛泽东主席作用 的看法和理解。 结果分析 毛泽东主席的积极作用 •毛泽东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革命斗争。 •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等战略和理论,为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毛泽东主席的个人魅力和领导才能,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毛泽东主席的负面作用 •毛泽东主席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下了一系列错误决策,导致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毛泽东主席的个人崇拜和毛泽东思想的空前宣传,对中国的政治生态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限制了人民的思想自由和创新能力。 •毛泽东主席在晚年时期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和延误。 结论 通过对毛泽东主席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以下结论: 毛泽东主席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 革命斗争,并取得了革命胜利。他提出的一些战略和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然而,毛泽东主席也在某些方面犯下了错误决策,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客观评价毛泽东主席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既要认可他的积极 贡献,也要批评他的错误决策,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张三,李四,王五(2020)。“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研究”,《中国革命研究》,第1期,20-35页。 •UNESCO(2019)。“毛泽东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评价”,《世界历史研究》,第3期,50-68页。 •李华(2018)。“毛泽东个人崇拜的历史演变”,《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第2期,112-130页。 以上是关于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的示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通 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研究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高中研究性学习研究总结(3篇)

高中研究性学习研究总结(3篇) 研究性学习总结篇一 忙忙碌碌一年的小课题研究工作就要结束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收获过、困惑过、欣喜过、苦恼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所有课题组老师在成绩面前相互鼓励,在挫折面前从不气馁,一年的研究和实践,使我们得到了很多。 首先,我们坚持历史单元主题的教学原则,历史单元主题教学就是从历史学科的实际出发,根据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使教学按知识系统进行,真正达到高效课堂的要求的主题教学。是从更为宽泛、更为广阔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与定位的历史教学。脚踏实地的学习研究,真正的贯彻单元主题教学理论。而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的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研究课标、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改变以往备课时只着眼于某一节课的思维模式,而从单元组织的角度出发,进行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从而将某一节课的准备纳入单元教学的序列之中,从整体上构思单元学习主题的教与学,以单元主题为主线来进行教学设计。在课程上我们大胆尝试,立足课堂。 其次,在实施新课程改变的今天,依据新教材主题教学的特点及教育教学因素进行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既符合新课程的创新理念,又适应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既可以突出历史重点和主干知识,减轻学生

课业负担,又可以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的新趋势。从教学实践上看,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他们投入很大的兴趣和老师一起进入探讨,并且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上课不用听看书则可以的不良学习品质,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惊奇的发现,学生对单元主题的整合兴趣非常大,他们主动进行总结,归类,将历史纵向联系,达到了历史的时序性。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论。 通过这个活动,课题组的老师教学态度和风貌也发生了改变,大家积极探索、学习研究,是教师的团队意识空前加强,听课、评课共同进步。对老师的个人教学能力、教师素养等各方面都有提高,新的教学理念也开始渗透,开阔了眼界。学生对历史课也表示出了重视了,历史教学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新意不断。虽说以前的教学活动中也有类似的环节,可是没有做系统的收集和研究,因而没有这样强烈感悟。当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付出辛勤的汗水,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成绩,还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我们得到的很多很多…… 最后,我们要感谢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室,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西安市未央区教育局教研室,以及西安市东元路学校所给予我们的帮助和支持,还要感谢指导老师的指点,谢谢! 研究性学习个人总结篇二 经过几次较为深入的对鲁班湖旅游资源的调查研究,我们已经逐步掌握了鲁班湖的基本情况,这里就我个人在这次研究性学习的看法

历史课题开题研究报告范文

历史课题开题研究报告范文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2021年秋季起,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广东等四省区试点试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状况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果我们深入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就会发现,低效、无效甚至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俯拾皆是,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然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教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因一味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和开展所谓的“研究性学习”而影响了新课改有效实施的现象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市在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领域尚欠深入具体,未能根据生源实际情况得到一套可以套用的方法,可操作性较弱,我校在本课题研究更是欠缺。本课题主要针对目前我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效率较低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应用性探索研究,其目的在于从现有的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上,提出一些实践操作措施,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得到验证,为我市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课题主要是基于我校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实验性创新,会考成绩及学生的满意度调查如果达到预期目标,课题组则建议茂名市教育局教研室将此种教学方法逐步推广至茂名其他同类学校的历史教学,扩大实验面积。 另外,此次实验也是新课标条件下历史教学的一次探索,对各地的相关实验也应该具有有益的借鉴作用。

高中研究性课题报告范文(6篇)

高中研究性课题报告范文(6篇) 高中研究性课题报告1 我有幸参加了省教科院和教研室组织的这次研究性学习培训班,能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我感到十分荣幸,同时要感谢学校给了我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培训期间我们先后学习了如何选题、撰写开题报告、撰写研究论文及如何答辩和评价。在这短短几天的培训生活中感受颇多,收获颇多,以下从几方面总结此次学员培训。 一、机会难得,学习气氛浓厚。 参加这次培训的同志们都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由教育工作者到学生的角色转换,认真、虚心、诚恳地接受培训,学习气氛十分浓厚,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 二、培训形式好,要求高。 培训采用互动形式,白天听讲,晚上上网查资料做作业,第二天汇报作业情况并修改直到合格。 三、异彩纷呈,点评全面系统。 在培训中大家踊跃发言,各位专家、教授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可谓是异彩纷呈。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知道究竟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大致是什么样的流程。我相信研究性学习一定会开展的越

来越好。 四、学无止境,更新学习观念。 培训学习虽然已近尾声,但我知道有更重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在后面。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工作在我们的手中,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让我们借省教科院和省教研室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东风,重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为培养出更多创新人才努力工作。 高中研究性课题报告2 一、课题的确定以及其重要性 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新课改以来,学校也相应设置了有关探究性学习的课程。这次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是我校六安一中贯彻这种教育目标的一种重要方式。 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我校师生都是一个挑战,通过对素质教育的要义进行深入理解,并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我们小组将课题定为“高一、二、三年课级课余活动调查分析”。就目前中国学生尤其是即将步入大学走入社会的高中生而言,课余生活最多的就是补课,即使有一些学生拥有比较好的兴趣爱好,但苦于家长和学业的压力不得不选择放弃,这就导致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

历史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历史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篇一: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范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 班级: 小组成员: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

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服饰变化的原因: (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范文.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范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 班级: 小组成员: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

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服饰变化的原因: (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历史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高中历史学习型课堂研究成果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通过法令的形式予以肯定和推广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国家教育部20XX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决定要在普通高级中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是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和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学会与人交往,形成团队合作精神。而长期以来我们教师进行的是传授式(或曰填鸭式)教学,我们学生进行的是接受式学习,评价学习好坏的标准就是接受知识的多少。这种传统的学科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已无法适应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学生成了解题的高手,接收知识的容器。这种注入式教学,使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转变教学理念、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而应运而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为我们的反思和改革提供了指导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向。在我省即将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研究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策略等就显得极有必要,加之,通过课程实验样本校的研究活动,我们有机会学习其他学校的优秀做法,以便为我校实施新课改积累经验。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开展,我们将根据情况对《实施方案》进行适当修正和增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为我们进行新课程下的课程教学实验提供了依据。新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它既不是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的简单复制,也不是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只有把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才能促成课堂教学实践的质的飞跃。 二、理论依据: 1、研究性学习理论 教育部教基[2000]3号文件指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

《历史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

《历史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 课题研究报告 内容摘要: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伴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它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依据已展现的历史问题,或自主发现的历史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运用历史研究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自主解决相关问题,获得相关历史知识和情感体验,形成相关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方式。我们通过研究,初步形成了系统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理论,创建了具有研究性学习特征的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成功解决了历史专题研究性学习模式和师生之间的关系,有力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历史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创建了师生共享的历史研究性学习资料库,有力推动了我校历史学科课程教学的改革,并在全省和株洲市得到了较好推广应用,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历史研究性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伴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目前,我国有关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的著述,或是借鉴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纯理论分析”,文字游戏多于实践研究;或是编辑经过不断“加工”的理想案例。这就出现看了兴奋,实践丧气的状况。总之,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系统的、科学的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具体高效的、可供操作的教学策略。国外在这方面虽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教学环境、设施、班级规模等方面的不同,其研究成果在我国难以有效实施。因此,从理论与实践上深入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理论、教育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对实现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发挥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功能,提高我国广大中学生人文素养,具有十

高中历史课题总结报告

高中历史课题总结报告 篇一:高中历史课题总结 《课程资源和教材观的转变过程研究》 总结报告 津南区教研室 杨艳 课题组成员:杨艳乔永刚曹卫民韩秀霞周照伟王静黄顺娟黄慧吕春梅 董立秀 20XX年9月我们津南区教研室高中历史组正式提交了天津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课程资源与教材观转变过程研究》立项申请,确立此课题进行研究,意在准确详尽地调查我区目前课堂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并针对不同的学生主体,构建适合我区的、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和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推动教师教材观的转变。 一、课题的基本内容 课题组分工情况: 教研室杨艳:开题报告、课题试验操作、结题报告;咸一中曹卫民、韩秀霞负责课题试验操作、周兆伟负责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整合、王静负责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资源的有

效利用、黄顺娟负责媒体辅助下课程资源与教材的有机整合、黄慧负责“在新课改中如何运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研究、吕春梅负责“媒体辅助下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研究双港中学乔永刚负责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适度应用研究;常城、葛沽一中董立秀负责试验研究。 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3――20XX.7,确定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与方法,进行学生调查、确定研究方向、主题,展开相关理论学习和试验探究。 第二阶段:20XX.7—20XX.12 ,与教学内容整合,在课堂教学中探究不同课程资源使用的方式、程度、方法及效果,反思构建高校课堂的方法。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小论文。 第三阶段:20XX.1—20XX.12,开展展示汇报交流。 第四阶段:20XX.1—20XX.12,撰写相关论文和试验报告,相关资料汇集成库。研究方向: 课程资源的种类以及对学生、教学产生的作用研究 学生喜欢的课程资源调查研究 课程资源在教学不同环节中的应用研究(备课、授课、反思、作业)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适度应用研究课程资源在课堂中运用的方式及作用研究(口授、图文资料、视频影视资料、多媒体课件、手抄报、故事会、辩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