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论文

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创新以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所以,如何将研究性学习与高中的历史课堂进行有机结合就成为了众多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挑战。本文立足于当今的时代背景,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出发,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了与之相应的解决策略,供广大教师进行参考。研究性学习作为我国现阶段实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基于此,对高中教师来说,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想要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高中的历史课堂之中,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将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课堂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从而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在认识上存在不足

大部分的高中生存在课业繁重并且学习压力极大的问题,而研究性学习在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特点的制约,普遍需要耗费较多时间,因此,在高中生看来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不具备任何意义。想要从根本上对这一状况进行改变,首先需要将教育环境由应试教育逐步转变为素质教育,同时还需要高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具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二)学校的教学条件有限

想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具备完善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是基础。由于研究性学习通常都是在实验室、活动场等相对来说较为现代化的场

所进行,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现阶段大部分的学校尚且不具备拥有完善现代化教学设施的能力,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困难。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做到扬长避短,通过对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优势进行充分发挥,从而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率。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一)创设相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应当针对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对需要应用研究性学习进行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同时通过对地图等相关的辅助教学设施进行合理运用,从而构建相关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对罗马帝国扩张的相关历史进行研究时,教师可以将罗马帝国扩张前以及扩张后相应的疆域面积在地图上进行准确的标注,通过引导学生对地图进行研究,使学生从中发现罗马帝国扩张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对出现这种情况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讲解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情景剧的扮演、分组开展教学活动等,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及时的创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开展研究型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对学习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以及实践能力。

(二)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

在素质教育逐渐取代应试教育主体地位的当今社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开始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在应用研究性学习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不能由于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教师在此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通过对学生进行后天的培养和教学,从而使其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所以教师在应用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时,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准确的了解是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引导和点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效

率。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将学生进行分组,开展小组学习的

方式,让各小组在进行学习后,针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和

讨论,从而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完善教师评价的内容

作为研究性学习最有效的促动力,科学、系统的课后评价对于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上的开展是非常有利的。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大

部分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做为评判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这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应用研究性学习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当从以

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其一,教师应当根据学生所研究的内

容的难易程度进行评价;其二,教师应当对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

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其三,教师应当将学生在

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互相进行合作和沟通的情况进行评价;其四,学

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都可以被列入教师评价的内容之中。教

师需要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通过鼓励和引导的方式树立学生

的自信心,从而促进研究性学习的高效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以及

实践能力。结论: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取

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现阶段,

各个学校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仍旧存在无法避免的问题,这

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

情况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方法,在加深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的

基础上,将研究性学习更好的应用到课堂的教学之中,达到培养学

生创新以及实践能力的最终目的。

研究性学习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性学习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基于问题和探究的学习方法,正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性学习的定义、特点和价值,探讨了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旨在为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引言 高中历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思考和判断能力,帮助学生熟悉历史事件、掌握历史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基于问题和探究的学习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益的,本文旨在探讨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 二、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与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和探究的学习方法,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提出问题、自主调查、收集信息、分析问题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包括:1.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2.注重问题导向,学习任务通常以问题为导向,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完成学习任务;3.提倡探究、实践与合作,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并通过合作交流来深化理解。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 1.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设计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设计一系列开放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调查和研究。 2.资源利用的引导与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文献资料等资源进行信息搜集和整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文献和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独立学习能力。 3.探究和实践的组织与指导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注重探究和实践的组织与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模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感受历史,加深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的理解。 sss4.合作学习与交流 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与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集体报告、课堂展示等形式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让学生通过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经验,提升整体学习效果。 四、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的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及实施-精品文档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及实施 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中,研究性学习活动已成为国内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新课程教材编写形式多样化,目的就是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高中历史学科新课程教学中提倡研究性学习活动,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本文以人教版必修1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第三目“红军长征”为例,对“再说长征”这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理念进行详细剖析,以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有益借鉴。 一、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提供有益于学生个人成长的学习环境和自我发展的平台。其活动课题要依据学习领域或主题相关的学习内容选取,以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互融互通,理性和非理性、认知和情感、价值规范和内在本能达到高度的协调一致。对于人教版必修1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第三目“红军长征”那个年代的事情,当今的学生了解不多,而新教材对于长征的介绍比较简单,仅六百多字。学生浏览了这些课文内容以后,只是对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了大致的了解,对长征的总体印象还是比较抽象的,根本无法体会长征的艰巨

性,无法理解长征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也就很难有更深层面的理解。让学生对长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笔者引入“再说长征”作为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原动力。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设计 对活动内容进行设计是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关键环节,关系着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和最终结果。高中一年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还未形成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师要预先设计好活动主题,提供必要的活动建议和提示,才能使学习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随着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了解与接受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能力,逐渐减少相应提示,直至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并完成活动课题。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搜集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上网或到图书馆、书店等地查找资料,让学生亲自触摸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2.提出问题。兴趣是开启学生思维的关键,学生依据教材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师要保护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因此,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难是易,是大是小,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肯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3.确定问题。通过将问题与所获取的材料一一对应,并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分析,从而设计出中心问题。

浅谈对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

浅谈对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 的思考与实践 历史学科本身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僵化和教学方式的落后,历史教学并没有体现学科本身的特点,造成了“精彩的历史,枯燥的历史课”的尴尬局面。极大地影响了历史学科培养思辩的综合分析能力的认识功能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完善人格的教育功能的发挥。在以往历史教学中普遍应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早已被大多数学生所厌倦,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在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过程中被扼杀,对历史知识的需求在枯燥的课堂上得不到满足,他们更愿意通过课外的其它媒体途径,如历史小说、电视、电影等来获得有关历史的信息,历史课面临失去教育主渠道地位的危险,这对于学生系统学习历史知识,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历史是古老的学科,但不是陈旧的学科,为了让历史教学焕发生机,真正发挥育人成才的功能,就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改良教学内容。应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打破接受性学习方式在历史教学中的一统天下,将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转折点,因为研究性学习方式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在过程中得到的体验和感悟,故而学生不仅仅获取了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方法,并且可以在实践体验中感受学习历史的乐趣。 历史教学的传统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已是个不争的事实,最新的课程标准、历史教学新大纲及历史新教材逐步推广实验,极大地推进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如何将历史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能够让每个学生通过我们的历史教学体验和感悟历史,亲身参与、主动探究、思考回味、合作学习,逐步提高终身受用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际问题。对此,我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解决此问题会有较大帮助。历史作为过去生活的重现,本来就与人的生活世界、当今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历史教育作为教育,作为依托历史唤醒人对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生存的意义的领悟的一项活动,理应创建一种具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教学新模式。历史教育真正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使学生成为有情操、会思考的人,就必须有效地改变以往历史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的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形成并倡导研究(探究)性学习。所以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总体性的思考 我们是一线教师,对国家推行的课程改革必须有总体性的理解与把握,才更有利于把改革深化下去。为此,我想谈谈对"研究性学习"几点思考。 (一)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必须从系统论角度层面认识。首先,"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置不应该看作是独立于以往国家教育改革的一项新措施,而应把它看作是国家目前推行的"素质教育"改革总系统中的一个新步骤、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研究性学习"在"素质教育"中处于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呢?又如何为整体服务? 我们先看"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 研究性学习" 主要指向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最强音,创造性教育因而被看作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再进一步看,素质教育的推行又主要是为国家培养适应信息时代国际竞争的人才服务的。为此,实施"研究性学习" 必须考虑: 1. 要符合创造性教育的规律。 首先应符合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规律。大学和中小学在创造教育的目标上是有区别的。中小学生主要是以学习基础的知识为主,创造的表现主要是创造性地学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一: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报告 巡礼近代青岛 青岛七中 XX级10班胡名馨 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课题:巡礼近代青岛 探究人:胡名馨 研究方法及步骤: 1. 查找资料,上网调查,取得信息。 2. 对信息进行整编,整理出一篇报告。 内容摘要: 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近代来,青岛有了什么样的发展与变化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青岛,一起探寻一下。 研究方法: 调查法。 研究时间: XX年8月11日研究资料: 青岛城市历史的特点不仅体现为差异化的城市发展路径,更在于典型性的近现代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研究价值。

一座建置仅百余年的城市得以跻身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列,是青岛历史令人瞩目之处。青岛近代的文化名人有康有为、梁实秋、老舍、沈从文、闻一多等。1897年以来,青岛先后 遭到德、日、美三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历史发展可谓跌宕起伏、历经沧桑,城市性质既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色彩,又有封建半封建旧中国的印记;城市发展既有技术先进的工贸基础,又有独具风韵的城市文化;城市建设既有合理长远的规划引领,又有各具风情的多元化建筑——这就使青岛这座城市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城市风貌,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一座区域性的新兴城市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引发众多牵动全国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可谓屈指可数,而青岛就是这样一座城市。 自从德国占领青岛以来,由青岛引发的全国性事件之多、对国内国际局势影响之深远,国内罕有可匹。“胶州湾事件”促发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德占青岛和修筑胶济铁路导致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日本取代德国占据青岛,进而抛出意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引起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由此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更是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被有的学者视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界线。1922年,在全国人民力争下,青岛回归祖国,成为外国在华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下面,就对这一问题谈几点我个人的见解。 一关于历史研究性学习 (一)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关于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含义,不同的研究者对此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主要有如下几种: (1)殷俊认为:目前实践中的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历史课题或以历史为主导,涉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以及在活动课程中利用一定的学时,对历史系列知识综合运用,历史学科能力综合培养的学科内综合性专题研究。[1] (2)韩飞、黄念章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特定的历史问题(或专题、课题),利用国际互联网、图书馆、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和手段获取材料,以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特定历史问题的学习活动。[2] (3)聂幼犁、於以传认为: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是在观察、模仿性学习的过程中,为发展学生自主地了解和独立思考人类以往的事实,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能力,从而知道过去,理解现在,懂得社会,认识自己,并孕育一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以课题研究为典型特征的教学方式。[3] 综合以上几种认识,笔者以为,历史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而对于教师来讲,则是一种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式相对的教学方式。因此,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应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加以界定。 那么,历史研究性学习方式与历史研究性教学方式的关系怎样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就联系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点:(1)、两者的理论择取是一致的,都是基于历史研究性学习理念的。(2)、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就区别而言,有以下几点:(1)、内容不同。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完全开放的;而研究性教学方式的内容则是固定的,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而确定的。(2)、教师的角色不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仅仅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而在研究性教学中,学生的研究怎么开始?怎么进行?怎么结尾?一般都有教师组织。(3)、教学的空间不同。学生研究性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尝试与思考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尝试与思考 内容概要:研究性学习方法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实现新课标精神的重要途径。我觉得实施研究性学习要经过一些基本的环节,注意一些问题,定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技日新月异,国际间合作加强,竞争日趋激烈。历史课程的教学方式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应运而生,在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上,强调“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可见,研究性学习成为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我经常尝试研究性学习,现以“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为例,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环节。 1、教学准备: (1)、校情、学情的定位。各所学校、各个班级的学生素质有很大差异,教师要因材施教,选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及心理特点。 (2)、布置课题、学生分组、组内分工合作。 (3)、要求学生了解相关课题的基础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4)教师本人要广泛收集材料,设想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及应对策略等 2、研究过程: 师:今天我们复习辛亥革命,这次革命的结果如何,教材并没有定论。前面布置你们研究学习“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现在各小组把你们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发布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也可驳斥他人的观点。学生们争论非常激烈,他们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生1:我们小组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因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中华民国只是一块空招牌而已,袁世凯继续实行独裁统治:专权、复辟帝制,洋人依然在中国横行霸道,北洋政府承认外蒙古“自治”,与日本签定“二十一条”等,中国的主权继续大量丧失。中国社会性质依然中“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时代赋予它的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所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生2:我们不同意你们小组的观点。我们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因为辛亥革命推翻子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二百六十年的满清贵族的民族压迫,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逆之则亡”,袁世凯和张勋的复辟丑剧瞬息收场便是典型例子。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两大社会思潮,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新局面。 生3:我们组认为,不能单纯地用“成功”或“失败”这样的绝对定论,我们认为用这样的表述更妥,即“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与其奋斗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其奉为经典的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相比历史背景差异很大。美法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瓜熟蒂落”;启蒙思想广泛传播,人民普遍受到革命思想的洗礼,积极投身于革命,所以革命彻底;而当时的中国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受到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的催生,是一场早熟的资产阶级革命,当时的薄弱的资本主义经济水平,弱小的资产阶级力量,空前的民族危机等决定了辛亥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说其“成功了”与史实不符,说其“失败了”就是抹杀了辛亥革命的功绩,苛求于人。 生4:我们这一组的观点与第三组的观点比较类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议会斗争、革命战争、共和国的成立,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复辟王朝的统治和光荣革命,历经近半个世纪,最终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法国大革命经历了革命战争、热月党人、拿破仑的统治、波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始终处于开放的情境之中,用类似于史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探索,以培养能力和态度的学习活动。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传授为方式。这种学习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要。信息时代要求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位。采用以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基本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我们认为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形成自觉的、习惯性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具有历史研究所要求的立场观点、方式方法的属性。因此,我们围绕历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式和能力,制定了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即围绕获取史料和整理史料的方法和能力,研究史料的立场、观点及其方法和能力,表达研究成果的方式和能力等制定了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目标。 一、获取史料和整理史料的目标 1.能够获取不同形式的史料文字、文物、图片、音像、民俗、口传等 2.能从多渠道获得史料图书馆、博物馆、历史遗址、当事人、互联网等 3.能按时空坐标整理史料 4.能按史料特性整理史料数据表格、图像归类、文义逻辑等 二、研究史料目标 1.识记史料、鉴别史料的能力 2.诠释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3.获取史料信息、评价史料的能力 4.应用史料、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掌握史学理论目标(最主要者) 1.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的能力 2.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的能力 3.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能力 4.运用个别与一般关系的能力 四、表述研究成果目标

1.口语表达能力 2.文字表达能力 3.模拟表达能力 4.电子动画表达能力 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其过程和情感方面还有目标要求。因为这些目标要求是各科研究性学习所共有的,所以,在此没有列出。 为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我们采用了“三课”结合搞“研究”的方略。 “三课”是指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三种类型;课程类、课题类和课堂类。 课程类,是指将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采用集会讲座的形式,介绍史学研究的一般方式方法,介绍某些著名史学家研究问题的具体过程、成果及对时代发展的重大意义和重大影响;让学生自找科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们的传记性的书籍和文章进行阅读,从中编辑出他们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小故事,并对此进行交流和评点。开设这一课程,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导引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之门。这个课程,每学期安排l~2次讲座,每次讲座1~2个课时。让学生编辑小故事的时间,与其他学科研究性学习课程对学生的实践性要求一样,都放在每周一节的研究性学习课中,具体科目由学生自己决定。 课题类,是指以历史学科领域内的某些特定问题作为专题,在开放的现实情境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类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内容,可以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来源于教材内部;二是既来源于教材内部,又来源于相应的教材外部;三是除了来源于历史学科领域,还来源于非历史学科领域。因为历史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强,在研究某些历史课题时,往往要涉及其他学科,如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作为课题研究,就必然要涉及地理环境、人口分布等问题。所以在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类的学习方式中,必然要遇到第三种跨学科类型的课题。课题,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地方资源拟定;学生也可以自己拟定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组成若干个课题小组,利用每周一节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节假日时间,不受课堂空间限制,搜集、整理、研究史料,在规定的时间内以一定的方式交流成果。课题类研究性学习,每学期每小组至少做一个课题,交流一次成果。通过课题类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自主地开辟了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通过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深化了学科知识,也学习了他科知识,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有利于达到前文所述的研究性学习目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性学习已成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学习方式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可以把它界定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的实施渠道有两条:一是学科课堂,二是新课改所专门开设的研究型课程。这里,笔者就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尝试谈一点体会。 历史学科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新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历史教学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功能,显得十分的必要。 一、历史课堂常用的教学模式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尝试过多种教学模式,现介绍几种主要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一)梳理分层探究型 传统的“牵制模式”为: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一一理解内容,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发展。梳理分层探究型的特点是由对学生自主生发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切入对问题的探究。这种教学模式流程是:自己读书,提出问题——梳理问题,去粗存精——围绕重点,精心探究——汇报交流,碰撞思维——深入思考,反思质疑。这种模式能使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放给了学生,使学生摆脱了教师的牵制,可以尽情地思考,大胆地总结,自由地再创造。如以人教版高一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的第一章第一节阅读课文《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为例,这节内容条理很清楚,讲述了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政策,单一的历史事件较多,学生容易读懂,但其间的有不少的历史概念和内在联系是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所无法解决的,于是,我做了如下设计: 第一步,自己读书,提出问题:先放手让学生读书,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这些不懂的内容学生能相互解答的让学生解答,实在解答不了的,提出来共同解决。同时引导学生围绕本课“国民政府成立和经济政策”这两大学习重点,打破思维定势,客观公正地评价国民政府政策的积极作用,肯定反动势力代表蒋介石的也有历史功绩的一面,培养学生敢质疑、会质疑的学习。 第二步,梳理问题,去粗存精:针对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哪些问题最有价值。同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核心问题靠拢,既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引导学生找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第三步,围绕重点,精心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或者其它形式和途径进行自主探究。可以让学生承包自已最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在其间要巧妙点拨,宏观调控,做到“收、放”有度,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及时纠正思维偏差,围绕思维主线,做到不蔓不枝。 第四步,汇报交流,碰撞思维:这是很精彩的一个环节,教师主要担当主持人的角色,不时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甚至引起学生的辩论和争论,要力争使课堂秩序活而不乱。要注意尽量使多数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 作者:侯毓清 来源:《教育周报·教育论坛》2018年第07期 摘要:历史课程培养的重心要放在通过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而不是放在历史概念知识的记忆上。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应用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基于教材的主线,为学生或者由学生搜集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料,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探究,这有利于学生明确和理解历史阶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内在联系,提高历史认识水平,并提升历史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作用;应用策略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大家对历史学科的认知并不是很科学的,总是将其看作是副科,在学习中投入的时间、精力是非常少的,学习的自主性也是相对较低的。从思想意识认知上不够过硬,这正是问题产生的关键所在,也是观念落后的具體体现。 学生在初中阶段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并不多,因而学习基础是较差的。这样一来,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学习的效率就会变得较低,教学进度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进而导致教学任务难以切实达成。加之高考升学压力引起的教师课程改革力度不够,学生自我创新学习意识、方法不到位,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不完整、不系统。 对现阶段历史教学的结构来看,“模块+专题”是主要的形式。在初中阶段,历史教学通常采用的是编年体的形式,高中阶段则是专题形式,也就是将一些呈现出代表性的内容予以整合,以期能够将历史发展的规律展现出来,这样的编排方式就会使得初中、高中的教学内容不会出现重负,另外还可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历史,使得理论和史实能够有机结合。然而此种编写方式和教学实际并不是完全吻合的,这就使得整个教学工作变得较为困难。在进行专题教学之时,教师必须要拥有大量的历史知识,学生也要对初中通史有切实的了解,这样方可使得专题教学有序进行。然而不少的学生并未能够达成要求,并且教材中忽视了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怎么才能将这样的矛盾予以有效解决,这是广大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方法 1.以实际为准,坚持科学与创新的原则 在研究性学习中,研究的选题要同时具备科学性、可行性与创新性。其一,选题要建立在客观事实或者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而不能背离科学原理或者事物的真实发展规律;其二,研究的选题要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选题除了要是可实行的以外,还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历史的授课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学科呈现方式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学科呈现方式的研究 一、研究性学习教案设计的特点 (1)开放性。在常规教学中教学设计的对象固定,重点难点明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要通过对内容的研究就可以确立教学目标。而在研究性学习中,这些常规的东西都具有了不确定的特点,因而教学设计只能是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粗线条的估计,是一种对未知过程的想象与摸索,它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整个设计过程是开放的。 (2)动态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由于这一过程是不断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教學设计的内容和方式也必须根据过程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它还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3)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性原则。在教案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已具备的思想素质,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作用,把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和学会学习作为教案设计的主要点考虑。教师要重视主导作用,特别是采取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 (4)发展性原则。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案设计的第一步,是指导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标准,目标首先要体现课标的要求,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次目标要具体,容易操作,有层次性。 三、教学准备设计 在教学目标制定后,教师需要对达成目标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也就是对教学准备的设计我们需要准备在活动过程中用到的书籍、工具,及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困惑和不习惯。我们还要对问题重难点有预见性,对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和技能有一个准确的。 四、教学内容的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高中新课程理念下基于主题的探究式学习教学实践与反思

高中新课程理念下基于主题的探究式学习教学实践与反思 2004年秋季,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对新课程的理念和授课不断有了一些认识,现在我以一节经过认真准备的探究活动课为例,进行一个阶段的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新课程实践更好地把握方向。在华南师大研究生课程上,黄牧航老师所讲的历史课程意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我的教学实践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历史的课程意识包含历史教师的主体意识、历史课程的生成意识、历史课程的资源意识,三方面的意识归结起来,就是历史教师必须参与课程改革”。 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倡导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探究活动课强调学习的探究性,体现新的教育理念。设置探究活动课,是希望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锻炼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因为除了知识目标外,能力的培养应同样受到重视。包括写研究报告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搜集历史资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组织表达能力等等。要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学史能力。 一、新课程理念下探究主题的由来 教科书中提供的探究活动课只是为师生们开展探究活动课提供了范例,不是定式。课程改革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即师生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和学生应该根据这个精神,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对探究活动课进行改造,创造出更加鲜活的探究活动课来。 在高一学习必修Ⅰ时,我们可以对模块的内容体系进行研究,进行学习要点的再整合,进而构想探究活动课的主题。《历史》必修Ⅰ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由以下九个专题构建起来: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我注意了其中四、五、九专题的内在联系,都是现代史的内容,而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问题与中国的对外关系问题有内在的密切联系;考查中国现代政治的发展历程不能离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可以中外联系,就某一主题深入探究,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更加深刻地理解世界历史大背景下的中国、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胸襟。 还有要注意各个版本的联系和启示:人教版的活动探究课:伊拉克战后的重建问题──模拟召开一次联合国会议;岳麓版的最后一节综合探究课:模拟联合国关于国际关系的辩论;人民版欠缺有关时政热点问题的探讨,我们使用的是人民版教材,故而创设这样一节探究课。 二、时政热点问题探源——伊拉克、台湾问题活动探究课的主题分析 伊拉克问题和台湾问题是2004年炙手可热的时政热点问题,虽然发生地不大,但都

浅谈研究性学习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浅谈研究性学习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作者:张梅兰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1期 摘要:高中新课改要求还课堂自主权给学生,体现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研究,小组分工合作,很适应高中新课改的精神,既能培养团队协作和凝聚力,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基于此,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意义非凡。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深度融合 一、研究性学习迎合高中新课改的要求 高中新课改要求还课堂自主权给学生,体现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感受历史的境况和氛围,体会历史人物的心态和想法,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运用。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历史教学深度融合,就能适应高中新课改的精神与体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因为,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研究,小组分工合作。这种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思考历史和探究历史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也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凝聚力。 二、研究性学习应用到课前预习环节,可以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减轻历史课堂的负担。 高中历史必修分三大模块,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和思想文明史,注重专题式的历史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如果教师能对高中历史课程进行整合,从每个模块提炼出核心的专题式论题,把论题细化成几个相关的问题,做成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进行合作探究。 举例,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社会的冲击》,我以教学大纲为参考,以教材为依托,提炼出本专题的重难点,细化成几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供学生作为课前预习。如:用新视觉看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西方殖民活动的建设性与破坏性并重;工业革命开启崭新的世界;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力之我见;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等课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作为课前预习。 这样,学生研究课题范围比较小,探究的过程有细化,探究的材料可以以课本为依托,适当拓展,可以提升学习高中历史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也大大减轻历史课堂的负担和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三、研究性学习应用到历史课堂教学环节,可以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有效性。

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论文 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创新以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所以,如何将研究性学习与高中的历史课堂进行有机结合就成为了众多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挑战。本文立足于当今的时代背景,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出发,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了与之相应的解决策略,供广大教师进行参考。研究性学习作为我国现阶段实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基于此,对高中教师来说,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想要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高中的历史课堂之中,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将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课堂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从而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 大部分的高中生存在课业繁重并且学习压力极大的问题,而研究性学习在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特点的制约,普遍需要耗费较多时间,因此,在高中生看来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不具备任何意义。想要从根本上对这一状况进行改变,首先需要将教育环境由应试教育逐步转变为素质教育,同时还需要高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具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想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具备完善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是基础。由 于研究性学习通常都是在实验室、活动场等相对来说较为现代化的场所进行,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现阶段大部分的学校尚且不具备拥有完善现代化教学设施的能力,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困难。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做到扬长避短,通过对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优势进行充分发挥,从而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率。 (一)创设相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 的情境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应当针对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对需要应用研究性学习进行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同时通过对地图等相关的辅助教学设施进行合理运用,从而构建相关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对罗马帝国扩张的相关历史进行研究时,教师可以将罗马帝国扩张前以及扩张后相应的疆域面积在地图上进行准确的标注,通过引导学生对地图进行研究,使学生从中发现罗马帝国扩张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对出现这种情况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讲解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情景剧的扮演、分组开展教学活动等,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及时的创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创建良好的学习

高中研究性学习的论文

高中研究性学习的论文 高中研究性学习的论文 【摘要】新时期的高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要转变学习方式,即改变过去强调接受被动学习、上课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训练的旧状,倡导中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培养中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历史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间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高中历史课;小组合作学习 历史课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打破传统的学生上课一人一个固定座位的形式,以4 人为一个互助小组,每一班级的学生遵照学科成绩、个人能力、性格不同等方面的差异,按照“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科学组建成多个优化协同的的学习小组。结合我校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一线历史教师作了以下的小组合作改革: 一、科学构建小组 为了提高高中生的历史学科素养,高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优化构建了学习小组进行合作交流。首当其冲就是对全班的学生按照科学的规律进行适当的差异性分组。为了确保组内成员的能力互补和各小组间的公平合理竞争,历史教师在分组时候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爱好兴趣、男女性别、是否住校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科学原则来合理编制小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个合作小组在大致均等的小组水平上展开有效学习。学生们在小组竞争中才会有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激发大家竞争的动力,增强同学们获胜的信心,取得优异的学习效果。合作小组一般以4 人为一小组,将每个班分为 10 个小组。每小组设小组长 1 人,资料员 1 人,记录员 1 人,监督员 2 人。学习小组组长主要选本身组织能力强、学习认真、有一定奉献精神的优秀学生。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学科老师的指导下带领全部小组协作学习,组织大家分点讨论,完成教师布置的小组学习任务。 二、明确各小组学习的任务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更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目的是转变学生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促使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得到健全的发展。其基本的特性主要有:实践性、综合性、问题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研究性学习,是中学生学习知识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它的目标定位,体现出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发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包括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和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两个方面,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因此,从本质上讲,历史研究性学习既是对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是对教师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围绕学生对历史的感受,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历史思维活动等,是历史研究性学习体现的基本理念。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只有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才能真正显示出其生命力。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中学历史教学 一、研究性学习的背景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便开始对自身的教育系统提出重大改变,但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点和共同点都是集中在如何使本国的青少年具备新世纪所需要的“关键能力”,也就是运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人协作以及责任感、终生学习的能力等。要培养这些能力,显然是不能只依靠传统的学科和原有的学习方式。因而,在我国被译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课程,应运而生。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教育界比较普遍推崇和实施的一种新课程。它源自于美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杜威提倡“新教育”以来,美国中小学始终比较强调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推出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学校教育要把科学探究作为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突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他国家也在这方面表达了相同的认识。 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属性 什么是历史研究性学习? 所谓历史研究性学习,是指在历史老师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从历史、社会或生活中选取专题进行研究,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自主地了解与思考人类以往的事实,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材料处理、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以及历史评价等基本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孕育创新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