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下面,就对这一问题谈几点我个人的见解。

一关于历史研究性学习

(一)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关于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含义,不同的研究者对此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主要有如下几种:

(1)殷俊认为:目前实践中的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历史课题或以历史为主导,涉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以及在活动课程中利用一定的学时,对历史系列知识综合运用,历史学科能力综合培养的学科内综合性专题研究。[1]

(2)韩飞、黄念章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特定的历史问题(或专题、课题),利用国际互联网、图书馆、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和手段获取材料,以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特定历史问题的学习活动。[2]

(3)聂幼犁、於以传认为: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是在观察、模仿性学习的过程中,为发展学生自主地了解和独立思考人类以往的事实,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能力,从而知道过去,理解现在,懂得社会,认识自己,并孕育一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以课题研究为典型特征的教学方式。[3]

综合以上几种认识,笔者以为,历史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而对于教师来讲,则是一种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式相对的教学方式。因此,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应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加以界定。

那么,历史研究性学习方式与历史研究性教学方式的关系怎样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就联系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点:(1)、两者的理论择取是一致的,都是基于历史研究性学习理念的。(2)、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就区别而言,有以下几点:(1)、内容不同。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完全开放的;而研究性教学方式的内容则是固定的,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而确定的。(2)、教师的角色不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仅仅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而在研究性教学中,学生的研究怎么开始?怎么进行?怎么结尾?一般都有教师组织。(3)、教学的空间不同。学生研究性

学习的空间完全是开放的;而研究性教学基本上是以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为主。(4)、评价的侧重点不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点不是研究的结果,而是研究的过程;而研究性教学评价的重点是教学的效果。

(二)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

第一、历史研究性学习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所以该学习的目标应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核心,从而把历史学习的方式由被动接受性转变为主动探究性。

第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理解,并提出自已对历史的理解。

第三、该学习主要围绕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通过学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四、该学习的组织不仅要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且更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历史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三)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古希腊人曾将历史教育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叙述过去;第二,为理解现在而追述过去;第三,为了展望未来而探索过去[4]。这就启示我们:历史学习活动,包括“叙述”、“追述”和“探索”在内,离不开对过去的回溯、思考和探究,历史教育本身也内涵了探究的性质。这样说来,研究性学习的提倡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历史教育本质的回归。

长期以来,学校各科教学,尤其是历史教学,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学习内容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学习时,教师作系统有计划的讲解和指导。结果不仅不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不易引起学生的积极探究和发展。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正是针对此种现象,为改变学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而提出的。从表面上看,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变革,是对学生的挑战,实质上,它不仅是对学生的挑战,更是对教师的挑战,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挑战。因此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本质一: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的基础上,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一个教学情景。这里教师是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解释者,掌握着话语权。学生则是受动的客体,是知识

的接受者,是教育的对象,往往表现为一种“失语”状态。这样的学习方式,不要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对一些“继承性知识”的学习也是生吞活剥,似懂非懂。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这两种方式本身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当我们的教学过分强调同化时,就必然强化预设和封闭,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的接收和记忆过程。

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以“见疑—质疑—探疑—解疑”为主线,其学习空间、途径和结论突破了固定性的课堂、概括化的教材、机械性的记忆和封闭式的理解,呈现出接纳多样性课程资源、开发多渠道交流合作的开放态势。由此,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取代了被动、接受、孤立的学习方式。[5]

本质二:教师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

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首先就要从观念上进行彻底的变革。变革的焦点并不是学生,而在教师。因此,教师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焦点。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指出:“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对历史教师传统角色意识提出了挑战,历史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权威,将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为此,历史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学生研究性学习情感的培育者以及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美国教育家托兰斯认为,作为探究创新型的教师,必须具备如下素质:对学生发挥出来的创造力感到由衷的喜悦,并加以高度赞扬;建立有助于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人际关系,率直的共同感受;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特点;不是为了支配学生;创造性的完善学生;不压制集体的意志和个人意见;探求各种事物的真相;创设宽容和真切的环境。[6]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不是“教”而是“导”,指导、启发、诱导、疏导......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要求学生立即明确课题进行

研究是比较困难的,需要教师有效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可通过以下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示范的方法,即通过观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支架式的方法,即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协作解决问题的方法;认知师徒制的方法,即学生之间互帮互学的方法;反省的方法,即把自己与专家进行比较建立认知模式的方法;调节学习经验的方法,即通过学生的体验进行学习,并将体验抽象化的方法;交互式教学方法,即首先由教师提供示范指导,逐渐从指导变为帮助与促进,然后学生自己调整学习过程的方法。[7] 二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只有当研究性学习从专设的课程形态变为一般的教学形态时才会显示出它的强大生命力,这是因为,研究性学习与各学科的教学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主流的教学形态,使得大、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自始至终的在一种研究探讨的氛围中进行,才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和其他综合能力的积极发展”。[8]因此,在历史教学中,研究“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一)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传统的历史学习,偏重于对历史知识和书本现成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而缺乏深层次的质疑,学生很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历史研究性学习则完全不同。

1、历史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

⑴、开放性。由学生展开他们的思考,做出自己的结论。

⑵、探究性。这些课题多围绕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特点、影响、

评价等方面,需要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和研究。

⑶、实践性。有些课题需要学生设计社会调查问卷,开展社会调查,这些

课题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⑷、现实性。有些课题的研究和社会现实问题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对于

认识和理解当今事务是有帮助的,如“巴尔干问题的由来”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认识科索沃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

⑴、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首先是要选定论文的题目,确定论

文写作所涉及的范围。在学生对相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辨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拟订论文写作提纲,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小论文的写作。一般来说,论文应包括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和意义、对课题的分析论证及得出的结论,并附有资料的出处或参考书目。[9] 如当学生学习了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后,提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必然导致闭关政策的实施吗?理由是:汉唐

也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何没有实行闭关政策?为让学生搞清此问题,我让学生撰写小论文《自然经济是否必然导致闭关政策》。并作如下提示:(1)汉唐以来对外交往的目的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⑵、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有些涉及近代现代史的研究性学习课

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进行研究。

⑶、编制研究书目索引,撰写读书报告。根据所有研究的课题,指导学生

搜集研究资料,包括著作、文、网址等,把所搜集到的资料编制成书目、论文索引、网址汇总,以供研究该课题的学生使用。学生选择阅读有关研究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制作资料卡片。将阅读所得资料汇总,撰写读书报告,读书报告应该包括对所读书籍的重要内容及其观点的介绍与分析,读后个人的体会和看法,并将阅读书籍的内容与自己研究课题的解决联系起来,作出评价。

⑷、撰写历史人物评传。历史是由历史人物构成的。对历史的形式,可以

通过阅读传记作品和搜集材料,然后以人物传略的形式,概要介绍历史人物生平事迹,并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和评价。⑸、围绕研究课题组织讨论,开展辩论。历史是丰富多彩的,不同人对历

史有不同的理解。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使不同意见相互争鸣、沟通、交流。讨论可以模拟成人的讨论形式,如圆桌会议式的讨论、论坛的讨论、专家咨询式的讨论、论文答辩式的讨论等。

⑹、创作历史剧本,编演小历史剧。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远不止这些,但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独立或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研习活动。当然,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需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但不可包办代替。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两种模式

基础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具有时效性的特点,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都有原则性的规定。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关注的是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一般不适宜进行全程的历史课题研究。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这类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就可以为学生掌握和记忆,不适合学生去探索和发现;程序性知识是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主要涉及对历史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解决问题的技能,方法策略的形成,以及情感体验等。这类知识是内隐的、个人化的知识,它单靠讲解的方式很难为学生掌握,只能通过学习者的亲身参与、探索或实践才能逐渐被体验或内化。因此,这类知识更适合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来掌握。可见,历史课堂教学中,要

根据知识的性质来决定采取接受性学习方式,还是研究性学习方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科学合理的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接受性学习与问题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

1、课内问题式研究性学习模式

课内问题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以问题为线索和手段,注重知识的因果联系和结论得出的过程,培养学生思辩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具体的实施步骤是:

(1)、创设问题情景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是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以问题为基点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是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方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此思维得到发展,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得到培养。

学习历史,要学会研究历史史料(包括历史文献资料、文物、图片等),而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习惯,需要通过课堂这个教学的主阵地进行培养。

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人们从商周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各种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为培养学生研究文物的能力,在学习了有关汉代的历史后,我向学生出示了秦砖、汉瓦和画像石三副图片(见下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回答:这些图片告诉了你那些历史信息?

再比如在学完了有关北宋的经济状况后,我用幻灯打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让学生仔细观察,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主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景象?2、图中的河流名称是什么?通过此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来自什么地方?3、北宋后该城市的商业状况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习惯,需要通过课堂这个教学的主阵地进行。而创设问题情景又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具体做法是:

教师设计问题情景,编制学生用的自学提纲(包括识记历史、历史阐释能力要求、思考题等)

步骤1:教师指导学生以“自学提纲”为导向,阅读教材、阅读课外有关

材料,同时记下疑问;

步骤2:请学生先提出阅读中的疑问,然后归纳出若干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步骤3: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教材要求:a:注意教材编者是怎样解答你的问题的;b:谈谈你对教材编者的看法或评价,鼓励质

疑。

(2)、质疑提问

鼓励学生对教材的定论和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也鼓励学生突破教材与课堂的局限,提出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可研究的问题。如在学习了《欧洲殖民者的扩张和掠夺》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走向殖民扩张的道路,也拥有当时最大的殖民地,为什么没有发展壮大起来,反而很快衰落下去?而英国、法国等国则不同,尤其是英国,在18世纪下半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于是,我让学生再次认真研读课文内容,并作如下研究提示:1、西班牙、葡萄牙在15~16世纪的国情怎样?2、西班牙、葡萄牙通过殖民掠夺的财富转化为本国的资本了吗?为什么?3、英国同法国相比有什么优势?以英法争霸为例,1689~1763年接连四次的英法战争,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这反映出什么问题?

一些研究证实,学生的提问可以促进其注意力、口语表达能力、读写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提高。

宋振韶(2002)通过对小学生提问行为的研究,得出提问行为对学生发展的功能模型:[10]

(3)、课堂讨论(辩论)

组织学生对一些有一定深度与广度,又缺乏定论的历史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辩论),形成一种既分享合作,又质疑争论的课堂研究气氛。(4)、布置研究作业

根据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情况,就一些尚需深入探讨或者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研究;同时向学生提供诸如参考书目、相关网站名称等信息。

2、课外主题式(或专题、课题)研究性学习模式

课外主题式(或专题、课题)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从历史教材内或历史教材外选择与历史学科领域有关的某些特定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在开放的现实情境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的研

究性学习。该学习模式一般包括“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三个阶段。具体的实施步骤是:

(1)、确定研究主题(或专题、课题)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进入问题情境,主题是研究性学习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学生选择怎样的研究主题,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关系到研究过程能否顺利进行。

研究主题的确定,一般要经历两个步骤:(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自主发现问题,初拟研究主题。(2)、整理筛选,确定研究主题。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初拟的大量主题进行研究分析。因为许多学生凭一时的兴趣初拟主题,造成有些主题过大,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有些又过小或过于抽象,研究无从下手;也有许多主题相似或相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对研究主题进行分类整理,最终确定研究主题。

(2)、制定研究计划

确定好主题后,学生最好组成2~4人的小组,以小组形式实施研究。要制定好研究计划,以防研究小组出现无序和松散状态,导致研究的失败。

研究计划的内容要尽可能详尽,包括:成员的组成、小组成员的研究分工以及研究的目的、方式、步骤、用时与进度等。

(3)、搜集和处理信息

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图书文献、报刊杂志及互联网等)和各种途径(社会调查、专家访谈等)广泛收集资料,并对此进行整理,得出研究结论。

(4)、总结交流

这是主题研究的最后一道工序。学生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师生共同研讨总结,形成对研究主题比较全面的认识。

课内问题式研究性学习和课外主题式(或专题、课题)研究性学习两

从表中可以看出,课内问题式研究性学习和课外主题式(或专题、课题)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历史教学中主要的两种研究性学习模式。两种模

式的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发展,也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归宿。

三结语—顺利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条件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他突出了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反映了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把研究性学习纳入历史教学实践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使原本“呆板”的历史课堂变得活跃起来。那么,如何保障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转变教学观念是指教师应当放弃单纯依靠接受性学习的观念,完全接纳研究性学习,并将其理念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知识是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因素。……没有历史知识,历史作为研究人类往事的一门科学,就不能实现其职能。”[11]可见,在历史教学中,既要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因为知识是思维的基石,离开了知识的探究,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有限的教学时空里,要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接受性学习方式是最为有效而经济的。学生由此所得的知识和技能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然而,单纯依靠接受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导致了种种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体验性等特征正是对接受性学习的必要的、有效的补充。因此,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都是中学历史教育所必需的学习方式,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

历史教学是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辩证统一,正确认识这一点是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二)研法指导、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开始之前,为了让在研究性学习学生进入问题情景,教师不仅要以讲座、案例介绍、参观访问等方式激发兴趣,让学生了解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更要在历史教学中提供材料、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否则,让学生匆忙上阵急功近利的做法只会导致研究性学习的失败。

(三)深入实践和反思是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从专业发展来看,教师的知识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12]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不断反思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而形成的经验性知识。一般来讲,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比较扎实,欠缺的则是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又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我和超越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教师的研究,就没有学生的研究。因此,历史教师的深入实践和反思对于研究性学习的

开展是极为重要的。

(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是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保证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整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必须充分体现它的价值取向。通过评价,使学生发现自我、欣赏他人、自我改进。研究性学习在评价的功能上,要注重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与提高;在评价的取向上,要注重学生主体学习过程的多元化体验;在评价的技术上,要注重量化与质性评定的整合;而在评价的内容上,注重学习情境和问题设计的真实性和情景性。[13]在评价方法上,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辅以教师和专家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适当辅以总结性评价。在此原则的指导下,具体的评价方法有档案袋评价法、实作评价法、文章与作品法、展示与交流法、口头演说法、讨论法、作品选、答辩会等方法。[14]

注释:

[1] 殷俊:试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学2001.6。

[2] 韩飞、黄念章:关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历史教

学.2001.6。

[3] 聂幼犁、於以传:中学历史课程研究性学习理论与目标纲要

(讨论稿).历史教学.2003.4。

[4]详见赵亚夫:日本学校社会科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年,第84页。

[5]郑流爱: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探析.历史教学.2004.8。

[7]郭永峰、张祥沛:论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研究

与实验.2003.1。

[6]转引自梁丽:论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历史教师角色意识的策略

应对. 历史教学,2003.3。

[8]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第64页。

[9]叶小兵:论历史教学中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历史教

学,2001.2。

[10]费广洪、申继亮:关于儿童提问价值及类型的研究.教育研究

与实验,2003.1。

[11]莱纳: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白月桥译,37页,北

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12]傅建明: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研究,2001.7。

[13]廖大海:略论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三个问题.上海教育科

研,2000.1。

[14]沈之菲: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上海教育科研,2001.5。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范瑞宣

2008.12

研究性学习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性学习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基于问题和探究的学习方法,正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性学习的定义、特点和价值,探讨了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旨在为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引言 高中历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思考和判断能力,帮助学生熟悉历史事件、掌握历史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基于问题和探究的学习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益的,本文旨在探讨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 二、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与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和探究的学习方法,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提出问题、自主调查、收集信息、分析问题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包括:1.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2.注重问题导向,学习任务通常以问题为导向,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完成学习任务;3.提倡探究、实践与合作,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并通过合作交流来深化理解。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 1.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设计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设计一系列开放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调查和研究。 2.资源利用的引导与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文献资料等资源进行信息搜集和整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文献和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独立学习能力。 3.探究和实践的组织与指导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注重探究和实践的组织与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模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感受历史,加深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的理解。 sss4.合作学习与交流 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与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集体报告、课堂展示等形式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让学生通过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经验,提升整体学习效果。 四、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的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及实施-精品文档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及实施 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中,研究性学习活动已成为国内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新课程教材编写形式多样化,目的就是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高中历史学科新课程教学中提倡研究性学习活动,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本文以人教版必修1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第三目“红军长征”为例,对“再说长征”这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理念进行详细剖析,以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有益借鉴。 一、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提供有益于学生个人成长的学习环境和自我发展的平台。其活动课题要依据学习领域或主题相关的学习内容选取,以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互融互通,理性和非理性、认知和情感、价值规范和内在本能达到高度的协调一致。对于人教版必修1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第三目“红军长征”那个年代的事情,当今的学生了解不多,而新教材对于长征的介绍比较简单,仅六百多字。学生浏览了这些课文内容以后,只是对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了大致的了解,对长征的总体印象还是比较抽象的,根本无法体会长征的艰巨

性,无法理解长征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也就很难有更深层面的理解。让学生对长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笔者引入“再说长征”作为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原动力。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设计 对活动内容进行设计是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关键环节,关系着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和最终结果。高中一年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还未形成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师要预先设计好活动主题,提供必要的活动建议和提示,才能使学习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随着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了解与接受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能力,逐渐减少相应提示,直至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并完成活动课题。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搜集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上网或到图书馆、书店等地查找资料,让学生亲自触摸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2.提出问题。兴趣是开启学生思维的关键,学生依据教材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师要保护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因此,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难是易,是大是小,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肯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3.确定问题。通过将问题与所获取的材料一一对应,并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分析,从而设计出中心问题。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下面,就对这一问题谈几点我个人的见解。 一关于历史研究性学习 (一)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关于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含义,不同的研究者对此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主要有如下几种: (1)殷俊认为:目前实践中的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历史课题或以历史为主导,涉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以及在活动课程中利用一定的学时,对历史系列知识综合运用,历史学科能力综合培养的学科内综合性专题研究。[1] (2)韩飞、黄念章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特定的历史问题(或专题、课题),利用国际互联网、图书馆、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和手段获取材料,以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特定历史问题的学习活动。[2] (3)聂幼犁、於以传认为: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是在观察、模仿性学习的过程中,为发展学生自主地了解和独立思考人类以往的事实,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能力,从而知道过去,理解现在,懂得社会,认识自己,并孕育一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以课题研究为典型特征的教学方式。[3] 综合以上几种认识,笔者以为,历史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而对于教师来讲,则是一种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式相对的教学方式。因此,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应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加以界定。 那么,历史研究性学习方式与历史研究性教学方式的关系怎样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就联系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点:(1)、两者的理论择取是一致的,都是基于历史研究性学习理念的。(2)、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就区别而言,有以下几点:(1)、内容不同。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完全开放的;而研究性教学方式的内容则是固定的,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而确定的。(2)、教师的角色不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仅仅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而在研究性教学中,学生的研究怎么开始?怎么进行?怎么结尾?一般都有教师组织。(3)、教学的空间不同。学生研究性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性学习已成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学习方式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可以把它界定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的实施渠道有两条:一是学科课堂,二是新课改所专门开设的研究型课程。这里,笔者就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尝试谈一点体会。 历史学科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新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历史教学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功能,显得十分的必要。 一、历史课堂常用的教学模式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尝试过多种教学模式,现介绍几种主要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一)梳理分层探究型 传统的“牵制模式”为: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一一理解内容,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发展。梳理分层探究型的特点是由对学生自主生发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切入对问题的探究。这种教学模式流程是:自己读书,提出问题——梳理问题,去粗存精——围绕重点,精心探究——汇报交流,碰撞思维——深入思考,反思质疑。这种模式能使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放给了学生,使学生摆脱了教师的牵制,可以尽情地思考,大胆地总结,自由地再创造。如以人教版高一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的第一章第一节阅读课文《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为例,这节内容条理很清楚,讲述了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政策,单一的历史事件较多,学生容易读懂,但其间的有不少的历史概念和内在联系是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所无法解决的,于是,我做了如下设计: 第一步,自己读书,提出问题:先放手让学生读书,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这些不懂的内容学生能相互解答的让学生解答,实在解答不了的,提出来共同解决。同时引导学生围绕本课“国民政府成立和经济政策”这两大学习重点,打破思维定势,客观公正地评价国民政府政策的积极作用,肯定反动势力代表蒋介石的也有历史功绩的一面,培养学生敢质疑、会质疑的学习。 第二步,梳理问题,去粗存精:针对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哪些问题最有价值。同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核心问题靠拢,既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引导学生找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第三步,围绕重点,精心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或者其它形式和途径进行自主探究。可以让学生承包自已最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在其间要巧妙点拨,宏观调控,做到“收、放”有度,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及时纠正思维偏差,围绕思维主线,做到不蔓不枝。 第四步,汇报交流,碰撞思维:这是很精彩的一个环节,教师主要担当主持人的角色,不时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甚至引起学生的辩论和争论,要力争使课堂秩序活而不乱。要注意尽量使多数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高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探索 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评价是以学生探究性活动中的状态和成果为事实依据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和信息反馈,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标签: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应用;智慧 在本质上说探究性学习只是一种学法,其目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打破原本的一味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多途径、多渠道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于该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以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历史水平。 一、高中历史教学实施探究教学的意义 在新课改的倡导下,全国各地纷纷把探究性学习引入到高中教学的课堂中,让学生对知识的生成过程有了自己的亲自体验,其核心内容就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体性和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由于历史这门学科有其特殊性,历史的发展与当今社会和未来的发展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熟练掌握,在历史发展中借鉴某些科学的、正确的理论审视当代社会的发展,预测未来。 将探讨性学习引入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仅可以改变目前学生对待历史学习原有的态度,让其在探究性学习中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调动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而且还可以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增进同学感情,培养团队精神,学会与大家分享新知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到某些做人方面的道理。 二、如何将探究性学习引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能否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任课教师是关键性因素。若任课教师可以较为合理地在教学中坚持运用探讨性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对历史知识做到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准确而灵活的运用,以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其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能否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学生是关键。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工作中,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总结得来的知识,他们才会记忆牢固。因此,教师要重新树立自己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高中新课程理念下基于主题的探究式学习教学实践与反思

高中新课程理念下基于主题的探究式学习教学实践与反思 2004年秋季,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对新课程的理念和授课不断有了一些认识,现在我以一节经过认真准备的探究活动课为例,进行一个阶段的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新课程实践更好地把握方向。在华南师大研究生课程上,黄牧航老师所讲的历史课程意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我的教学实践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历史的课程意识包含历史教师的主体意识、历史课程的生成意识、历史课程的资源意识,三方面的意识归结起来,就是历史教师必须参与课程改革”。 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倡导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探究活动课强调学习的探究性,体现新的教育理念。设置探究活动课,是希望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锻炼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因为除了知识目标外,能力的培养应同样受到重视。包括写研究报告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搜集历史资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组织表达能力等等。要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学史能力。 一、新课程理念下探究主题的由来 教科书中提供的探究活动课只是为师生们开展探究活动课提供了范例,不是定式。课程改革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即师生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和学生应该根据这个精神,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对探究活动课进行改造,创造出更加鲜活的探究活动课来。 在高一学习必修Ⅰ时,我们可以对模块的内容体系进行研究,进行学习要点的再整合,进而构想探究活动课的主题。《历史》必修Ⅰ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由以下九个专题构建起来: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我注意了其中四、五、九专题的内在联系,都是现代史的内容,而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问题与中国的对外关系问题有内在的密切联系;考查中国现代政治的发展历程不能离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可以中外联系,就某一主题深入探究,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更加深刻地理解世界历史大背景下的中国、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胸襟。 还有要注意各个版本的联系和启示:人教版的活动探究课:伊拉克战后的重建问题──模拟召开一次联合国会议;岳麓版的最后一节综合探究课:模拟联合国关于国际关系的辩论;人民版欠缺有关时政热点问题的探讨,我们使用的是人民版教材,故而创设这样一节探究课。 二、时政热点问题探源——伊拉克、台湾问题活动探究课的主题分析 伊拉克问题和台湾问题是2004年炙手可热的时政热点问题,虽然发生地不大,但都

浅谈研究性学习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浅谈研究性学习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作者:张梅兰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1期 摘要:高中新课改要求还课堂自主权给学生,体现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研究,小组分工合作,很适应高中新课改的精神,既能培养团队协作和凝聚力,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基于此,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意义非凡。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深度融合 一、研究性学习迎合高中新课改的要求 高中新课改要求还课堂自主权给学生,体现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感受历史的境况和氛围,体会历史人物的心态和想法,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运用。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历史教学深度融合,就能适应高中新课改的精神与体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因为,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研究,小组分工合作。这种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思考历史和探究历史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也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凝聚力。 二、研究性学习应用到课前预习环节,可以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减轻历史课堂的负担。 高中历史必修分三大模块,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和思想文明史,注重专题式的历史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如果教师能对高中历史课程进行整合,从每个模块提炼出核心的专题式论题,把论题细化成几个相关的问题,做成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进行合作探究。 举例,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社会的冲击》,我以教学大纲为参考,以教材为依托,提炼出本专题的重难点,细化成几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供学生作为课前预习。如:用新视觉看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西方殖民活动的建设性与破坏性并重;工业革命开启崭新的世界;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力之我见;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等课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作为课前预习。 这样,学生研究课题范围比较小,探究的过程有细化,探究的材料可以以课本为依托,适当拓展,可以提升学习高中历史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也大大减轻历史课堂的负担和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三、研究性学习应用到历史课堂教学环节,可以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有效性。

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 作者:侯毓清 来源:《教育周报·教育论坛》2018年第07期 摘要:历史课程培养的重心要放在通过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而不是放在历史概念知识的记忆上。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应用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基于教材的主线,为学生或者由学生搜集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料,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探究,这有利于学生明确和理解历史阶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内在联系,提高历史认识水平,并提升历史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作用;应用策略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大家对历史学科的认知并不是很科学的,总是将其看作是副科,在学习中投入的时间、精力是非常少的,学习的自主性也是相对较低的。从思想意识认知上不够过硬,这正是问题产生的关键所在,也是观念落后的具體体现。 学生在初中阶段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并不多,因而学习基础是较差的。这样一来,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学习的效率就会变得较低,教学进度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进而导致教学任务难以切实达成。加之高考升学压力引起的教师课程改革力度不够,学生自我创新学习意识、方法不到位,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不完整、不系统。 对现阶段历史教学的结构来看,“模块+专题”是主要的形式。在初中阶段,历史教学通常采用的是编年体的形式,高中阶段则是专题形式,也就是将一些呈现出代表性的内容予以整合,以期能够将历史发展的规律展现出来,这样的编排方式就会使得初中、高中的教学内容不会出现重负,另外还可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历史,使得理论和史实能够有机结合。然而此种编写方式和教学实际并不是完全吻合的,这就使得整个教学工作变得较为困难。在进行专题教学之时,教师必须要拥有大量的历史知识,学生也要对初中通史有切实的了解,这样方可使得专题教学有序进行。然而不少的学生并未能够达成要求,并且教材中忽视了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怎么才能将这样的矛盾予以有效解决,这是广大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方法 1.以实际为准,坚持科学与创新的原则 在研究性学习中,研究的选题要同时具备科学性、可行性与创新性。其一,选题要建立在客观事实或者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而不能背离科学原理或者事物的真实发展规律;其二,研究的选题要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选题除了要是可实行的以外,还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历史的授课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学科呈现方式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学科呈现方式的研究 一、研究性学习教案设计的特点 (1)开放性。在常规教学中教学设计的对象固定,重点难点明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要通过对内容的研究就可以确立教学目标。而在研究性学习中,这些常规的东西都具有了不确定的特点,因而教学设计只能是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粗线条的估计,是一种对未知过程的想象与摸索,它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整个设计过程是开放的。 (2)动态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由于这一过程是不断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教學设计的内容和方式也必须根据过程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它还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3)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性原则。在教案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已具备的思想素质,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作用,把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和学会学习作为教案设计的主要点考虑。教师要重视主导作用,特别是采取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 (4)发展性原则。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案设计的第一步,是指导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标准,目标首先要体现课标的要求,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次目标要具体,容易操作,有层次性。 三、教学准备设计 在教学目标制定后,教师需要对达成目标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也就是对教学准备的设计我们需要准备在活动过程中用到的书籍、工具,及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困惑和不习惯。我们还要对问题重难点有预见性,对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和技能有一个准确的。 四、教学内容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中的实践课题研究方案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中的实践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教育部已经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首次把“研究性学习”(下简称“研习”)落实到必修课中,要求每人每学年要承担两个以上专题研究,这给中学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掀起了“学习的革命”。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它作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已获得国际认同和普遍实施的一种课程模式。上海最早探讨“研习”的开展,并已初见成效,其中上海市西中学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综合为特征,学会创造性学习”而开设“高中自研式综合课”等。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具有广泛性、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等特征,按类型可分为认知型、技术型、应用型、综合型、宏观型等,它成为基础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以此切实转变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学以致用,在教师引导下,使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揭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应让学生去发现,点拨学生带着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社区、图书馆和因特网,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促进综合能力的积累和个性的良性养成。该课程基于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理念,力求在保证“基础性学力”基准上,进一步培育其“创造性学力”,体现出指导与自主、基础与研究,分科与综合、理论与实践、校内外、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与兼顾。通过研究课题这一载体,引导学生贴近社会,参与实践,服务现实,以增强对社会和未来的关爱,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处理、提取能力,强化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养成,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进而陶冶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没有失败者,它超越了传统课程侧重于机械性、接受性、内向性的不足,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了师生主动求索精神,并迈出了向成功攀登的第一步,因而受到广泛首肯。 众所周知,历史学科无所不包,博大精深,曾被马克思看作“唯一的一门科学”。但目前中学历史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为切实推进历史教学改革,我们应实行开放式教学,大胆创新,摆脱狭隘和沉闷的应试教育束缚,千方百计地开阔眼界,摒弃对传统和经验的盲从,注重开拓进取,精益求精。因而,我们应适应新课程方案实施的大趋势,尤其要努力履行“求实、求精、求新、求活”精神;进一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放手拓宽历史视野,着重夯实历史双基,为终身学习奠基,争创一流的教学质量,而“研习”正是通向“教为不教,学为自学”理想境界的可行途径之一。

基于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1. 引言 1.1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主动参与研究和探究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自我发现和反思能力。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独立阅读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 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应该成为 知识的建构者和创造者,而非passively 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源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和挑战,认为传 统的教师中心教学模式往往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研究性 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沟通 的技能,使其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是成为历史 的参与者和解释者。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 批判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种学 习方式的提倡能够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和发展,使历史教学更加 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1.2 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传统的历史教 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缺乏互动性和启发性,

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不足。教材内容过多,教学内容繁杂,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缺乏思辨和探究的机会,难以真正理解历史知识。历史教学中缺乏与当代社会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难以将历史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难以培养自主学习和综合应用能力。历史学科的评价方式大多注重记忆性考核,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亟需改革与创新,引入更加多样化和灵活性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为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正文 2.1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是一种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以问题为导向,学生通过独立或协作的研究,解答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和促进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为了实现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教师需要首先设置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调查和资

高中历史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历史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如果说一个不承认自己历史的国家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国家,那么一个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人则 不能有一个长远的发展。新的历史教学课程改革也始终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自主发展意识的理念。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解读 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应用研究性的教学方式。 一、对历史研究性学习及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认识 所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构建历史研究性课堂之前笔者想言简意赅地介绍研究性学习 的基本理论,作为抛砖引玉之用。笔者结合教学认为历史的研究性学习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 两个部分。课堂内的研究性学习以教材为基础,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从新的角度去思考 问题,对历史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 而课堂外的研究性学习则更偏重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同样可以采取独立思考或合作研究的方 式来深入剖析历史事件和政治活动,是对历史学习的一个升华阶段。通过以上两个步骤才能 达到历史研究性学习加深历史学习价值的目的。但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鲜少涉及研究性的 教学,即便有也停留在单纯的课堂提问与回答的方式,无法更加深入的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学 习的价值。文章后半部分的论述就基于以上问题来进行历史研究性课堂的构建。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构建解析 1. 课前做好引导与预习,树立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意识。无论是学生长期的学习还是教师 的教学中,都时常忽略课前预习与设计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不做课前的预习就不能带 着问题来听课;对于教师来说,如不预先设计课程就会手忙脚乱,造成课堂秩序混乱。那么 如何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前布置呢?笔者认为课堂准备阶段只要令学生了解该历史知识 点即可。比如,在讲鸦片战争前就要求学生认真地通读课本,并且找到几个自己有疑问或者 是感兴趣的点,写在小纸片上交上来。这样学生既能对鸦片战争有一个感性的了解,笔者也 可以对学生的疑问及兴趣有大致的了解,为下面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打下知识点上的坚实基础。 2.课堂中鼓励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增加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应用。笔者认为研究性的学 习是以学生自主和探索为基础进行的,因此在历史课堂中增加学生的自主思考时间以及学生 之间的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研究性学习的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以及组织探究、得 出结论这几个步骤,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课堂是实现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阵地。笔者还是 以在课前阶段举出的鸦片战争为例,来介绍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历史研究性学习。 笔者在有课前准备的前提下,将事先学生写出的问题汇总,提出诸如“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利弊”和“你如何评价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这类比较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在课堂上让学生带着 这些问题观看《林则徐》《鸦片战争》等影片,沉闷的气氛就此打破。出乎意料的是许多学 生可以结合着当今的政治局势来分析这段历史,在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大大地深 化了历史知识的应用。而学生自主性的表达不仅表现在与教师的互动上,更加体现在学生与 学生之间的合作中。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足发挥的空间,以引导者身份来指导学生 学习,比如,笔者会将下节课要讲解的历史知识以模块的形式分发到各个小组中,学生就分 配下来的任务进行资料的收集、讲稿的制作以及课堂讨论的组织。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自 主收集资料的能力,也更加直接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模式。 3.课堂外组织学生设计历史研究性课题,延伸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空间。我们所提倡的研 究性学习应该是广泛的、有实用性的,因此将历史研究性学习延伸至课堂外是实现历史教学 目标的又一个途径。笔者认为课外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就不需要单纯的局限在课本的知识点上,将时事政治与历史相联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讲西藏在历史上的由来时,就可以结合 着去年西藏发生的恶性暴力事件。让学生自主去收集资料以及思考,个人或组成小组来对这

让“研究性学习”深入高中历史课堂

让“研究性学习”深入高中历史课堂 作者:陈文彩 来源:《北极光》2016年第02期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手段。近年来,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运用与考查,引起了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探索,本文就此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能力提升 众所周知,历史是一门以识记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为宗旨的课程。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往往成为“主角”,学生成为知识接收的“容器”课堂教学毫无生机与活力。新课程理念明确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倡导他们自我发现与探索知识。因此,研究性学习模式就成为当前历史课堂“减负增效”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给学生更多“探索”与“发现”的机会,他们才能真正调动学习热隋,不断提升问题意识与实践能力。 一、树立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讨论热情 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心理障碍是自卑心理和紧张心理。培养方法是:当学生问“问题”时不能轻视,不能嘲笑,要满腔热情地接受和喜爱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都要想尽办法进行合理地表扬,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份,要充分肯定,对不合理的成份要用积极的态度进行指正。对问题指正时要尽量让学生相互讨论。 其次要给学生有足够的问“问题”的空间,不能对问题草草了场就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间充分争论,尽量让学生有讨论问题的体验,使他们在讨论中不断修正对问题的看法,形成正确的问题解决方案,事实上在争论中又有新的问题产生,因此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 二、收集分析信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学生在确定了研究课题后,便进入了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制定研究计划、搜集史实资料、提出观点和总结整理。 课题确定后,研究小组就应着手制定具体的、可行的、有效的研究计划。同时在小组内实行具体分工,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分工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课题分工,即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主动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的课题工作;二是角色分工,即每个组员都要承担一个角色,如负责查找资料、执笔等,大家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新课标强调

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论文 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创新以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所以,如何将研究性学习与高中的历史课堂进行有机结合就成为了众多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挑战。本文立足于当今的时代背景,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出发,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了与之相应的解决策略,供广大教师进行参考。研究性学习作为我国现阶段实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基于此,对高中教师来说,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想要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高中的历史课堂之中,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将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课堂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从而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 大部分的高中生存在课业繁重并且学习压力极大的问题,而研究性学习在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特点的制约,普遍需要耗费较多时间,因此,在高中生看来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不具备任何意义。想要从根本上对这一状况进行改变,首先需要将教育环境由应试教育逐步转变为素质教育,同时还需要高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具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想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具备完善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是基础。由 于研究性学习通常都是在实验室、活动场等相对来说较为现代化的场所进行,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现阶段大部分的学校尚且不具备拥有完善现代化教学设施的能力,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困难。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做到扬长避短,通过对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优势进行充分发挥,从而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率。 (一)创设相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 的情境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应当针对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对需要应用研究性学习进行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同时通过对地图等相关的辅助教学设施进行合理运用,从而构建相关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对罗马帝国扩张的相关历史进行研究时,教师可以将罗马帝国扩张前以及扩张后相应的疆域面积在地图上进行准确的标注,通过引导学生对地图进行研究,使学生从中发现罗马帝国扩张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对出现这种情况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讲解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情景剧的扮演、分组开展教学活动等,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及时的创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创建良好的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 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益

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益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历史学习一直是他们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害怕历史,甚至厌恶历史。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前自主研究学习,慢慢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在课前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了解将要学习的有关内容,那么他们在上课时就不会被动, 课堂上学习也就有了针对性,能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这样就大 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类型 1、知识探究型 所谓知识探究型的研究性学习,即对基础知识的研究,这是学生研究课题中的较低层次。例如,研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演变”这个课题,学生通过对历史课本中相关知识点 的纵向归纳,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脉络,即:西周,宗法制(嫡长子 继承制)、分封制;秦朝,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这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汉朝,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了刺史制度;隋唐,为分割 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 北宋,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元朝,行省制度;明朝,废丞相,设 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这时专制主义达到顶峰。通过相关知识的梳理,学生可以总结 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总趋势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衰弱;中央权力较地方逐渐增强。分析其影响是: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稳定,防止了分裂;有利于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容易产生暴政和腐败;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的 发展。 2、社会调查型 社会调查型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对社会的研究调查,提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例如研究“中国足球为何难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个课题,学生通过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员发放问 卷调查表,调查人们对足球、对中国足球在历史上曾经的辉煌的认识,搜集相关数据,分析 当下中国足球低迷的原因,得出研究结论,找出症结所在,给球迷一个交代,同时也可以给 足球高级管理人士或国家体委献计献策。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把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有很好的社会价值。 3、创新研究型 在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创新研究型的研究性学习属较高的研究层次,这是指学生通过自 己独到的视角探究历史,并取得相关成果,比如研究“假如没有希特勒,二战会爆发吗”、“游 戏与战争”等课题。 4、学术研究型 即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经过研究、探索写出学术论文,这个层次很高,需要学生有敏锐的 眼光、深邃的思想和较为深厚的学术功底。例如,学生可以写《“法轮功”与“太平天国”的联系》这个论文。 二、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决不是观望者,而是最直接的参与者。学生学习能否成功,是否能收 到预期的效果,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态度、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程度、对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法与程序的熟悉程度,教师是否具有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素质,都

试论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试论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试论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模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如今,在教育界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就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也应该得到应用。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由学生负责主导的、反思性、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不是对知识的简单传输,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来深入了解某个问题,并为此创造新的知识。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 1.主动性。学生是自主地进行学习,以自己的兴趣和问题为出 发点,去探究、分析、思考。 2.自我反思性。学生需要以自己的方式来思考、反思、总结和 创新,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3.合作学习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和配合,讨论和分享信息,以建立更深层次的学习意义和价值。

4.发现生成性。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自主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三、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激发学生的兴趣 研究性学习能够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和问题入手,反思和探究某个主题或现象,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 2.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 研究性学习能够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反思,通过合作和讨论来总结和汇聚知识,并能够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提高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3.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主动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分析,形成自己独特的解读理解,提高历史素养,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4.培养合作学习意识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和配合,讨论和分享信息,以建立更深层次的学习意义和价值。这样能够有效地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