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语文

园地教案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并能记述观察所得。

2.把握不同动物的家的称谓,感受语文研究的趣味性。

3.理解限定性词语在句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去掉这些词语后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4.理解关于秋天的谚语的含义,并进行积累。

教学重点:

1.回顾本单元课文,体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积累、运用关于秋天的谚语,感受秋天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从课文中摘录的语句,引导学生从观察事物的方法的角度进行思考。

A.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B.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C.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过渡:同学们,认真观察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但如何观察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读一读老师给出的几个句子,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呢?

2.学生交换讨论,推举代表报告交换结果。

生1:A句在描写蟋蟀时,运用了良多动词,可见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因此才能将蟋蟀制作室庐的动作描写得这么正确。

生2:从B句中的“不几天”一词中我了解到,观察需要耐心、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

生3:C句描写生动,画面优美,这是因为作者不仅用眼看,还用耳朵听,用心想,这样才使描写充满趣味性,我们在朗读时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3.教师出示几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写一写。

A.XXX在树上叫。

B.荷花盛开了,散发出淡雅的清香。

C.小鸡啄米。

4.学生写作,教师指名学生朗读。

A.炎炎夏日,最为动人的,就是蝉的鸣唱了,一声接一声有节奏的“知了——知了——”。天气越热,蝉叫得越欢,使人听了更加烦躁。

B.公园里的荷花盛开了,散发出阵阵清香,沁人心脾,人一靠近,顿时觉得神清气爽。这淡雅的XXX也吸引了一群蝴蝶,它们在荷花之中舞蹈、嬉戏,令人赏心悦目。

C.看到前面黄澄澄的稻米,小鸡们开心极了,它们欢叫着扑过去,啄起稻米粒就咽了下去。

5.教师点拨,并进行归纳总结。

小结:同学们,观察是我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要想通过观察真正有所得,还是要讲究方法的。在这一板块中,我们重点了解了观察事物的多种方法,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借鉴。希望同学们能活用这些方法,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二、词句段运用

1.教师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一题的内容,启发学生考虑。

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

狗鼠鸟猪马鱼牛虎

窝洞巢圈塘厩穴棚

过渡:同学们,我们都有家,这个家温馨、有爱,我们都爱自己的家。你们知道吗?其实动物也是有家的。它们的家在哪儿?是甚么样的呢?我们该如何称呼它们的家呢?读一读教材中的题目,将动物和它们的家连起来。

2.指名学生连一连,并说说他们在连线过程中的新发现。

明确:动物都有自己的家,它们的家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示,但是有些动物的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称谓,比如“鸟窝”又可以叫“鸟巢”,“鼠窝”又可以称为“鼠洞”等。

3.教师板书其他动物,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家。

示例:鸡——舍、窝、笼蚁——穴蜂——窝、巢龙——潭

4.教师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题的内容,指导学生比较句子的异同。

读下面两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过渡:在汉语中,有一些表示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这类词就是副词。本题中加点的两个词就是副词。副词的作用有很多,比如表示程度、表示范围、表示时间、表示肯定或否定等。正确辨析副词的作用,对我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这两组句子来了解一下副词。

5.引导学生分析两组句子,说说加点的词语有什么含义。

明确:第一组中的“逐渐”一词说明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地变成灰色的,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第二组中的“最多”一词表明隧道的深、宽不是确定的,只是估计出来的情况,但是深不超过九寸,宽不超过一指。用上加点的词语,表意更准确。如果去掉,就不符合实际了。

6.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练,强化对副词的认识。

※别的昆虫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

※他知道了事情的结局。他大概知道了事情的结局。

明确:第一组句子中加点的“大多”说明绝大部分昆虫是这样,但不是指所有的昆虫,表意更准确。第二组句子中的“大概”表示推测、不确定,他也可能不知道事情的结局。

三、日积月累

1.教师出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谚语中的秋天。

过渡:同学们,不知不觉秋季来了。秋季在哪儿呢?在雨后的空山中,在菊花盛开的篱边,还是在残霞映照的孤村里?秋季在古人的诗中,秋季也在劳动听民厚实的创作里。那些通俗、流畅的谚语就是劳动听民伶俐的结晶,其中有关秋季的谚语反映了秋季的特征。现在我们就来读读教材中给出的谚语,感受浓浓的秋意。

2.指名学生朗读谚语,并能背诵、积累。

3.教师讲解部分谚语的含义。

立了秋,把扇丢:指立秋后,气温降低,天气转凉,扇子就可以收起来了。

二八月,乱穿衣:农历的二月(初春)、八月(初秋),天气变化无常,人们的衣着差异很大,有的人穿棉衣,而有的人已经穿春秋的衣服了。

八月里来雁门开,XXX脚上带霜来:到了八月,大雁就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要下霜了。指一到夏历八月就进入了秋天。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另有小阳春:指在北方的一些地区,农历八九月还很暖和,十月里还像春季一样温暖。

4.教师出示一些关于秋天的谚语,引导学生进行积累。

关于秋天的谚语

◎过了白露节,夜冷白天热。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XXX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XXX一冬温,九月晴一冬冰。

◎立秋胡桃白露梨,XXX柿子红了皮。

◎XXX荞麦白露花,XXX收到家。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 1、学习认真细致观察的方法。 2、在组词中,学习换一个字,表达相同意思的技巧;明确同义词表达的侧重点。 3、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表达作用。 4、积累关于天气的谚语。 教学重点 1、在组词中,学习换一个字,表达相同意思的技巧。 2、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认真细致观察的方法。 教学策略: 1、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旨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长期观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观察。教师引导学生赏读具体的句子,使学生体会到只有细致地观察,才能将文章写得准确;不仅要细致地观察,还要长期地观察,最好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观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想,才能将文章写得生动、有趣。 2、词句段运用 词语的分类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类是同义词。在“词句段运用”中,通过“连一连”的方式,找到同义词,并明确这些意思相同的词语在用法上的细微区别。如“鸟巢”属于书面语,而“鸟窝”则多用于口语。辨析这些区别,对我们认识词语有很大的帮助。 在句子中,一些词语的作用非常重要。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分析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使学生充分认识这些词语的重要性,从而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3、日积月累 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日积月累”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弄清楚列出的每一则谚语的意思,然后要求学生当堂记忆、积累。课下让学生通过上网或者查找书籍等方式搜集更多有关气候的谚语,以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 课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读《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这两篇文章,说说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进行描写。 (2)通过查字典,解决在学习词句段运用这一板块中的生字问题。 (3)运用互联网等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语文园地 1.交流平台。创造性地讲述民间故事。 2.词句段运用。体会口语化的表达和成语之间的不同之处;学习把故事情节说具体的方法。 3.日积月累。正确朗读《乞巧》,并熟读成诵;感受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重点 感受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难点 体会口语化的表达和成语之间的不同之处;学习把故事情节说具体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复习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和部分语句;诵读《乞巧》。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创造性地讲述民间故事。 2.体会民间故事口语化的表达和成语之间的不同之处。 一、交流平台。 1.布置复习,自主回顾。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民间故事,读到了好的故事,忍不住要跟别人分享,讲给别人听。民间故事流传很广,你想讲的故事别人可能听说了。为了让故事更有新鲜感,你可以来点儿小创作。那可以怎样创作呢? 2.小组交流创作方法。教师明确并板书:变换人称,添枝加叶,续编故事。

3.学生根据课文提示任选一项进行创作。 4.学生创作后交流。 (1)变换人称。用猎人海力布的口吻讲故事。(第1~4自然段) 我的名字叫海力布。我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我经常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 有一天,我到深山去打猎,忽然听见天上有喊救命的声音。我抬头一看,只见一只老鹰正抓住一条小白蛇从我头上飞过。我急忙搭箭开弓,对准老鹰射去。老鹰受了伤,丢下小白蛇逃了。 我对小白蛇说:“可怜的小东西,快回家去吧!”小白蛇说:“敬爱的猎人,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报答您。我是龙王的女儿,您跟我回去,我爸爸一定会重重地酬谢您。我爸爸的宝库里有许多珍宝,您要什么都可以。如果您都不喜欢,可以要我爸爸含在嘴里的那颗宝石。谁嘴里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我想,珍宝我倒不在乎,能听懂动物的话,对猎人来说,可太有用了。我问小白蛇:“真有这样一颗宝石吗?”小白蛇说:“真的。但是动物说什么话,您只能自己知道。如果对别人说了,您就会变成一块石头。” (2)添枝加叶。老牛是如何知道织女下凡的时间的: 原来,这头老牛,不是普通的牛,而是天上的金牛星转世,因犯天规被贬下凡。相传,金牛星与天上的月老在一次饮酒时,看到月老手中捧了一本书——《姻缘簿》。匆忙中就好奇地翻了翻。恰好看到了织女这一天会到凡间洗澡,牛郎与织女是命中注定会有这段感情。 再如,织女是如何被抓的: 王母娘娘一觉醒来,发现众仙女中唯独不见织女的踪影。大家都说不知道织女在哪儿,她便掐指一算,原来织女在人间结了婚,还有了一儿一女。顿时,火冒三丈。她一拍座椅,大声喝道:“织女简直是吃了豹子胆了。也不想想自己是什么身份,竟敢违反天条!二郎神。”“到。”“哀家命你下凡去查访织女的下落,但千万别打草惊蛇。”“是。”二郎神经过一番打探,向王母娘娘禀报了织女的住处。 “四大天王何在?” “末将在此。” “命你等即刻率领天兵天将,跟随哀家前去捉拿织女归案!” “末将听令。”

学年部编版语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优秀教案

学年部编版语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优 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并能记述观察所得。 2.把握不同动物的家的称谓,感受语文学习的趣味性。 3.理解限定性词语在句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去掉这些词语后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4.理解关于秋天的谚语的含义,并进行积累。 教学重点: 1.回顾本单元课文,体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积累、运用关于秋天的谚语,感受秋天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从课文中摘录的语句,引导学生从观察事物的方法的角度进行思考。 A.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B.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C.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

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过渡:同学们,认真观察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但如何观察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读一读老师给出的几个句子,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呢? 2.学生交流讨论,推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生1:A句在描写蟋蟀时,运用了很多动词,可见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因此才能将蟋蟀建造住宅的动作描写得这么准确。 生2:从B句中的“不几天”一词中我了解到,观察需要耐心、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 生3:C句描写生动,画面优美,这是因为作者不仅用眼看,还用耳朵听,用心想,这样才使描写充满趣味性,我们在朗读时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3.教师出示几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写一写。 A.夏蝉在树上叫。 B.荷花盛开了,散发出淡雅的清香。 C.小鸡啄米。 4.学生写作,教师指名学生朗读。 A.炎炎夏日,最为动人的,就是蝉的鸣唱了,一声接一声有节奏的“知了——知了——”。天气越热,蝉叫得越欢,使人听了更加烦躁。 B.公园里的荷花盛开了,散发出阵阵清香,沁人心脾,人一靠近,顿时觉得神清气爽。这淡雅的荷香也吸引了一群蝴蝶,它们在荷花之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 教案是针对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及教育对象具有明确目的性、适应性、实用性的教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教案应是与时俱进的。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1 学习目标 1、我的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兴趣。 2、日积月累:积累诗中优美语句,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为学生创作童话提供参考。 3、展示台:交流阅读本单元课文和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升对童话的认识。 课前准备 1、课件(童话片段)、音乐。 2、课前有关童话的资料。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放映《神笔马良》、《哈利波特》、《指环王》的片段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都是些什么电影吗? 3、师:是的,这些精彩的电影都是根据童话故事改编拍成的。其实,童话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天地,一起去感受它的美妙神奇、绚丽多姿吧。 八面来风

1、师: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很多关于童话的资料,现在能相互交流一下吗? 2、全班交流 3、师:老师也从网上下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外童话名著、中外童话名家) 我的发现 1、师:这么多美妙的童话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色彩。其实呀,童话故事的编写是有一定规律的,小林和小东就发现了一些,我们来看看。 男女生分读书上的“我的发现” 2、说说小林和小东经过本组童话故事的学习后,发现了什么? 3、回顾读过的童话书,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4、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5、全班交流。 教师可随机播放CAI,对童话编写三要素:幻想、夸张、拟人等特点作简要介绍。 日积月累 幻想、夸张、拟人凑成了可爱的童话故事,读起它,心也会随它飞扬。正如在诗中漫步一般!你听—— 1、配乐朗诵《雨中的树林》 2、喜欢这首诗吗? 3、用心、用情地练读。(自由练读) 4、指名朗诵一点评一再读 5、教师小结:童话世界可真有趣!正如《雨中的树林》所说,童话是

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能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2.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 3.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4.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了解俗语的特点,感悟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结合阅读体验,分析、感悟、总结观察的好处及方法。 2.看图片连词语,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多样性。 教学难点 1.对比朗读句子,积累语言,体会表达的准确性。 2.通过积累谚语,感悟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1.结合课文,充分领悟 教学“交流平台”时,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说说本单元课文中让自己印象深刻且表达准确生动的语句,以及从中感受到的作者进行连续细致观察的表现。出示“交流平台”的三个例句,朗读句子,交流其中有哪些作者连续细致观察的表现。如,第二个例句有对爬山虎的脚的变化的观察;第三个例句,不仅观察了蟋蟀住宅外部的特点,还倾听了蟋蟀的琴声。然后阅读泡泡中的提示,体会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最后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及时记录下来,为自己的习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2.对比发现,体会表达 教学“为动物找到家”时,可以根据示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动物的“家”有不同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借助图片或视频感知“圈、廊、棚”等动物的住所。再让学生尝试连线,在交流汇报中体会表达的丰富性。要注意有些词语的搭配是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要在学习中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说说更多类似的词语,并鼓励积累、运用。 教学“比较阅读句子”时,可采取师生、同桌、男女生合作朗读等形式,初步感知每组句子的意思有所不同。在交流讨论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句子意思的不同。在充分感知与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整体朗读。读“逐渐”时可通过拉长语音,感受时间推移的过程;读“最多”时可加重语气,体会对蟋蟀住宅描写的精准,从而体会句意的不同,以及表达的准确性。 3.朗读理解,鼓励积累 教学“日积月累”板块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读,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体会

语文园地三(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三(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生字词:诚实、自愿、原谅、专业、活泼、关心、亲切、疲倦、幼稚。 2.通过朗读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通过听、说、读、写、认识等综合运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热爱阅读、认真学习的品质。 教学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为《语文园地三》,属于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本节课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词语学习:本节课生字词为诚实、自愿、原谅、专业、活泼、关心、亲切、疲倦、幼稚。 2.朗读练习:通过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文本理解:通过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 4.语文运用:通过学生的听、说、读、写、认识等综合运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5分钟)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诚实的人”。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卡片或者图片展示,让学生观察卡片中的人物特点,进而引导学生学习“诚实”的含义。

第二步:词语认读(15分钟) 本节课的生字词比较多,分别为诚实、自愿、原谅、专业、活泼、关心、亲切、疲倦和幼稚。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或者手写板书的形式,让学生认真学习和认读这些生字词,并带领学生掌握生字词的基本含义。 第三步:朗读练习(20分钟) 通过词语的认读,学生掌握了生字词的基本含义。接下来,教师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让学生依次朗读第1、2、3自然段,强调语音语调的准确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第四步:文本理解(20分钟) 通过学生的朗读和理解,教师可以对课文的内容进行适度的讲解和引导。针对课文的重点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诚实的人”所具备的品质和特点。 第五步:语文运用(20分钟) 通过学生的听、说、读、写、认识等综合运用,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写作,展示他们对“诚实的人”这个主题的理解和思考。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展开口语交流,通过互相分享答案和解答问题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诚实的人”这个主题的内容和意义,并掌握了课文中涉及的生字词。通过学生的朗读、认读、跟读、言语交流和写作等多种形式,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相互合作、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人教版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优秀教案

语文园地三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借助交流平台,再次引领学生体会细致观察与准确表达的关系,并感受作者的连续观察,体会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 2.感知动物“家”的独特名称,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感知中华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 3.借助两组句子的辨析,感知词语的准确运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4.积累民间俗语,要让学生在感受到民间俗语趣味的同时,体会到俗语中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深切体会到有观察才有所见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感知动物“家”的独特名称,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感知中华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难点: 借助两组句子的辨析,感知词语的准确运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民间俗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老先生长期观察后创作的经典之作。那么,在这两篇课文中,你积累了哪些经典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二、交流互助,共享经验 1.学生汇报自己积累的佳句。

2.教师相机利用课件出示下列句子: (1)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2)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3)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3.小组交流:作者是怎样将事物的特点描写得这样准确的? 4.集体交流:小组代表将讨论后提出的好方法推荐给全班同学。 三、教师总结,积累运用 一要以细致的态度留心周围事物,只有观察细致,才能描写准确; 二要连续多次观察,必要的时候还要观察一段时间,才能看清楚事物的变化; 三要多感官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听,用心想。 第二课时 一、词句段运用 (一)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 1.学生自由读题,自主完成书中题目。 2.指名汇报,集体纠正。 预设:狗窝鼠洞猪圈马厩鱼塘牛棚虎穴 3.修改自己的答案,读一读,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1)动物不同,处所的名称也不同。搭配合理,才不会闹笑话。 (2)有些动物的处所有不同的名称,例如“鸟窝”也可以叫“鸟巢”。 4.拓展交流:书中这些动物的处所还有别的名称吗?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处所有特别的名称? 预设: 马(枥) 羊(栏、圈) 兔(笼、窝) 龙(潭) 鸡(笼) 蜂(巢、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能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2.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 3.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表达的准确性。 4.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2.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表达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交流平台”学习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2.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回顾统整,梳理交流 1.谈话导入:学完这个单元,你对“观察”有什么新认识?请说一说。 预设:观察要细致;有时候观察需要很长时间…… 2.引导:学习的秘诀就是——观察,观察,再观察。那究竟该怎样观察呢?我们来读几段话。(出示语段一) 课件出示: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1)这段话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预设:蟋蟀建造住宅。 (2)从语段的哪些词语能读到作者进行过细致观察呢? 预设:

①语段写蟋蟀修筑住宅的动作的词语有“扒土”“搬掉”“踏地”“推 到”“铺开”,这些动词把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清楚、明白地呈现出来。 ②语段写蟋蟀身体部位,“钳子似的大颚”“后足”“两排锯”。蟋蟀身体上微小的锯齿都能被作者发现,可见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写得清晰,离不开细致的观察。 (3)教师小结:正因为作者细致观察,才能写得准确生动。(板书:细致观察) 3.出示语段二、三,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如何进行观察的? 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4.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组长根据“交流平台”学习单组织小组成员学习。 课件出示: 5.指名全班交流。课件相机出示教材泡泡中的内容。(教师板书:连续观察、调动多种感官) 6.教师小结。 观察不仅要有敏锐的眼光,做到细致准确,还要有认真的态度和长久的耐心。除了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这样才能将观察到的细致准确地表达出来。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语文园地(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语 文园地(教案) 研究方法与技巧 在语文研究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其中,细致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教师可以通过交流平台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观察,从而使他们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此外,在组词中,学生也需要研究换一个字,表达相同意思的技巧,并明确同义词表达的侧重点。同时,学生还需要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表达作用,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积累谚语 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语文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日积月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清每一则谚语的意思,并要求他们当堂记忆、积累。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搜集更多有关天气的谚语,以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

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展示课文片段,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准确。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解决生字问题,以提高他们的词汇水平。在课堂交流中,学生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从而提高彼此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多”一词表示蟋蟀的隧道深度不会超过九寸,这个词语 让句子的意思更加明确。在写作中,我们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词语,让句子的意思更加准确、明确。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和思考,让学生了解加点词语对句子意思的影响,引导学生在写作中选择合适的词语,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2.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如一只小鸟在树枝上啄食果实。

让学生观察图片,描述小鸟的动作、树枝的形状、果实的颜色等等,引导学生观察细节,用准确的词语描述所见所感。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锻炼观察和描述的能力,同时丰富词汇量,为写作提供素材和能力支持。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观察细节的重要性和如何选择合适的词语表达意思。在写作中,我们需要仔细观察事物,用准确的词语表达所见所感,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准确。 在“日积月累”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谚语,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谚语知识。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收集、分享谚语,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反思)

语文园地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 [教学目标] 1.能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语文要素】 2.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 3.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表达的准确性。【语文要素】 4.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表达的准确性。 2.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重点) 2.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重点) 一、交流平台:观察的方法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说说本单元课文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表达、准确生动的语句,以及从中感受到的作者进行连续细致观察的表现。 2.出示“交流平台”的三个例句,朗读句子,交流其中有哪些作者连续细致观察的表现。 (1)如,第二个例句有对爬山虎的脚的变化的观察;第三个例句,不仅观察了蟋蟀住宅外部的特点,还倾听了蟋蟀的歌声。 (2)阅读泡泡框中的提示,体会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 3.迁移运用。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及时记录下来,为自己的习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二、词句段运用:为动物找家 1.根据示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表达。

2.结合生活实际、借助图片或视频感知“圈、厩、棚”等动物的住所。 (1)将不同动物和它的“家”用线连起来。 (2)让学生尝试连线,在交流汇报中体会表达的丰富性。注意有些词语的搭配是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如,“厩”只能与“马”搭配组成“马厩”一词,“狗”的住所只能称为“狗窝”而非“狗洞”(狗洞指的是供狗进出的通道)。 3.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说说更多类似的词语,并鼓励积累、运用。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表达的准确性。(重点) 2.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难点) 一、词句段运用:体会表达的准确性 1.初步感知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1)(课件出示两组句子)采用师生、同桌、男女生合作等多种形式朗读句子,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 (2)深入思考,句子加上加点词语后,意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读句子,讨论,并交流。教师及时进评价。 师总结并出示课件: “逐渐”一词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而不是一下子变成灰色的。这个词语让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最多”一词,说明隧道最深有九寸,从中能够体会到作者一定经过反复观察,甚至是测量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作者的观察是耐心而又细致的。 2.在充分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整体朗读。读“逐渐”时可通过拉长语音,感受时间推移的过程;读“最多”时可加重语气,体会对蟋蟀住宅描写的精准。从而体会意思的不同,以及表达的准确性。 3.放手让学生在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中找出这样表达确的句子,通过品读,感受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 二、日积月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 1.(课件出示谚语)先引导学生自读,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体会谚语短小精练、朗朗上口的特点。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语文园地(教案) 教学目标 1. 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感悟、总结观察的方法。(教学重点) 2. 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 3. 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表达的准确性。(教学重点) 4. 积累气象谚语。 教学准备课前组织学生搜集关于动物的“家”的成语、俗语,了解关于气候的谚语。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感悟、总结观察的方法。 2. 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 教具准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Ⅰ单元回顾,交流发现 1. 复习导入。 同学们,叶圣陶先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有句话说得好,“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获得更多的乐趣。想体验一下吗?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语文园地,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 2. 回顾语句,交流发现。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1)齐读句子。 (2)找出句子中写蟋蟀修筑住宅的动作的词语。 点拨:写蟋蟀修筑住宅的动作的词语有“扒土”“搬掉”“踏地”“推到”“铺开”。作者运用一系列精准的词语,体现出了表达的准确性。 (3)找出关于蟋蟀身体部位的描写。

点拨:“前足”“钳子似的大颚”“强有力的后足”“后腿上有两排锯”。蟋蟀身上微小的锯齿都能被作者发现,可见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能写得这么清晰、具体,离不开作者的细致观察。(板书:细致观察)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齐读句子,找出句子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 点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有“不几天、后来、逐渐”,可见作者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板书:连续观察)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句子中的“安静、弹琴”,作者是怎样体会出来的?(用耳朵听,用心想)(板书:多种感官观察) 3.教师小结。 观察不仅要有敏锐的眼睛,做到细致准确,还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并且用耳朵听,用心想,这样才能将观察到的内容细致准确地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交流,梳理学习过的观察方法,体会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让学生对观察的认识更加深刻。 Ⅱ对比发现,学用词句段(一) 1. 理解字词,欣赏图片,帮动物找到家。 (1)课件出示“圈、厩、棚、塘”等图片,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动物的“家”的不同之处。 (2)连一连,为动物找到家。 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习题,指名学生回答连线。 (3)自纠自查:观察连线是否正确。 2.对比发现,体会表达的多样性。(板书:多样表达) (1)读一读课本,你有什么发现?(“鸟窝”也可以叫“鸟巢”) (2)对比读一读。 总结:同一种住所,可以有多种说法,表达可以是多样的,但必须是准确的。 (3)拓展资料,欣赏图片。课件出示“蛇洞、兔窟、蜂房、鸡笼”等图片。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能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语文要素】 2.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 3.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表达的准确性。【语文要素】 4.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表达的准确性。 2.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重点) 2.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重点) 一、交流平台:观察的方法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说说本单元课文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表达、准确生动的语句,以及从中感受到的作者进行连续细致观察的表现。 2.出示“交流平台”的三个例句,朗读句子,交流其中有哪些作者连续细致观察的表现。 (1)如,第二个例句有对爬山虎的脚的变化的观察;第三个例句,不仅观察了蟋蟀住宅外部的特点,还倾听了蟋蟀的歌声。 (2)阅读泡泡框中的提示,体会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 3.迁移运用。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及时记录下来,为自己的习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二、词句段运用:为动物找家 1.根据示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表达。 2.结合生活实际、借助图片或视频感知“圈、厩、棚”等动物的住所。

(1)将不同动物和它的“家”用线连起来。 (2)让学生尝试连线,在交流汇报中体会表达的丰富性。注意有些词语的搭配是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如,“厩”只能与“马”搭配组成“马厩”一词,“狗”的住所只能称为“狗窝”而非“狗洞”(狗洞指的是供狗进出的通道)。 3.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说说更多类似的词语,并鼓励积累、运用。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表达的准确性。(重点) 2.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难点) 一、词句段运用:体会表达的准确性 1.初步感知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1)(课件出示两组句子)采用师生、同桌、男女生合作等多种形式朗读句子,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 (2)深入思考,句子加上加点词语后,意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读句子,讨论,并交流。教师及时进行评价。 师总结并出示课件: “逐渐”一词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而不是一下子变成灰色的。这个词语让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最多”一词,说明隧道最深有九寸,从中能够体会到作者一定经过反复观察,甚至是测量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作者的观察是耐心而又细致的。 2.在充分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整体朗读。读“逐渐”时可通过拉长语音,感受时间推移的过程;读“最多”时可加重语气,体会对蟋蟀住宅描写的精准。从而体会意思的不同,以及表达的准确性。 3.放手让学生在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中找出这样表达准确的句子,通过品读,感受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 二、日积月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 1.(课件出示谚语)先引导学生自读,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体会谚语短小精练、朗朗上口的特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三》优秀教案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并进行创作。 2.理解不同词语有着相同的意思,并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积累节气谚语。 【教学重点】 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并进行创作。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课件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关于观察的经验或收获? 学生交流。 2.教师过渡: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交流平台,从课文中仔细寻找观察的秘密。 二、交流平台 1.分别出示三个语段,学生品读。结合旁白,总结观察要点。指名归纳,其他学生完善。 (出示课件4) 语段一: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旁白: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得准确。 (板书:细致观察) (出示课件5) 语段二: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旁白:作者不但观察细致,还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 (板书:连续观察) (出示课件6) 语段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旁白: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 (板书:调动感官) 2.品读语段,交流。 (出示课件7) (1)语段一 全班齐读语段,并思考:(出示课件8)这段话中哪些部分体现作者的细致观察? 小结:法布尔观察到了蟋蟀的前足、大颚、后足、后腿,所以准确地描写了每部位的动作,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只有进行细致地观察,才能写得准确。(板书:写得准确)同学们在观察事物时,要学习法布尔,注意观察细微之处。 (2)语段二 (出示课件9) ①女生齐读语段,并思考:这段话中哪里告诉我们作者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 圈画:逐渐 追问:加上“逐渐”意思有什么不同? (板书:结果真实) 追问:我们观察哪些事物有必要进行连续观察? 举例:植物生长过程、水滴穿石现象等。 (三)语段三 (出示课件10) ①男生齐读语段,并思考:这段话中,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观察? 预设:视觉、听觉 小结: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后,得到的结论才更全面。 (板书:结论全面) (出示课件11) ②我们应如何观察事物?请举例说明。 指名学生回答。 小结:在观察事物时,我们要细致观察,为了观察得更细致,我们有时需要连续观察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可以调动多种感官来观察,这样观察到的结果会更真实、全面,我们才能写得更准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连续观察的好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下面的内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优秀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三(人教部编版) 语文园地三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三个板块。“交流平台”是让学生明白怎样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词句段运用”,一部分是让学生为动物找家,另一部分让学生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日积月累”让学生积累关于秋天的谚语。 四年级的语文学习重点和难点进入了对文本的理解。这是一个艰难的瓶颈期,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对一篇文章进行准确、深入的理解。抓中心句、中心词、关键词句,体会句子的含义等深层理解文本的能力都将从现在开始,一步一步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这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对文章进行精读、品读重点句段,引领孩子逐步体会理解文章的方法。 “平台交流”这一板块的内容是要学生养成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习惯。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孩子慢慢领悟消化。 【知识与技能】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 2.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 3.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4.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辨析领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点 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理解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难点 培养如何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习惯。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秋天的谚语。 1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3.思考: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蟋蟀以及它的住址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4.读文中旁批的话。 5.在此基础上要求联系自己的习作情况,想想有什么好的经验。 二、词句段运用 (一)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 1.出示文中上下两组字,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厩”的字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