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9 古诗三首

一、文本分析:

《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描绘了两幅幽美的画面: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前两句),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愉悦的心情。

《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ft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实写游ft所见,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千姿百态的庐ft风景。后两句即景说理,谈游ft的体会。诗人紧紧扣住游ft所见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诗作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雪梅》共有两首,本文选的是第一首。这首诗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古往今来不少诗人把雪、梅当作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钺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摩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古诗有三美:音美、意美、形美。所以古诗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熟读成诵,这也是语文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学习古诗的基本功。其次,要理解诗句的含义,通过评析重点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或诗作揭示的深刻哲理。小学阶段所选的古诗,一般都配有插图,教师在

讲解时可以结合插图适当扩充,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交给了学生一把进入诗境的钥匙。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暮、瑟、缘”等 7 个生字(包括 1 个多音字),会写“暮、吟、题”等 13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在把握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比较古诗在写景、抒情等方面的异同。

四、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理解古诗的意境。

五、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暮江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暮、瑟”2 个生字,会写“暮、吟”2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诗歌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重现诗句表现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暮江吟》原诗课件,并配以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内容。

导语:同学们,也许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已经接触古诗了。从

最简单的“床前明月光”开始,古诗——这个随岁月沉淀下来的精品

就已经深植于我们的脑海,充盈我们的童年时光。白居易是唐代伟大

的诗人,他的诗平易、通俗,“老妪能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

白居易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同学们请看 PPT,上面的图片正

切合了这首诗的意境。请你们仔细观察,想象画面中的景色,初步感

受这首美诗。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古诗,初步进入古诗的意境。

3.教师板书“暮江吟”三字,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明确:“暮”,草字头下面一个“日”,这个“日”表示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中了,表示什么呢?(傍晚)所以诗题告诉了我们时间。“江”指江边,交代了地点。“吟”,即吟诗。谁在吟诗呢?当然是诗人白居易。这样,我们就完整地理解了诗题,同时也为理解诗歌打下了基础。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教师介绍诗人及古诗的创作背景。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ft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ft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29 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44 岁时,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其诗作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是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所写。当时的朝廷政治昏暗,党争激烈,诗人尝尽了在朝为官的艰辛,于是自求外任。所以这首诗渗透了他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快乐情绪和获得自由后的个性色彩,成了白居易在特定境遇下的心境和审美的艺术载体。诗中蕴含着诗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给后人带来无尽的美之享受。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课件出示阅读交流的要求。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

3.教师检查学生交流的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相机纠正,引导学生

mù 会写的字:暮yín

吟唱

sè sè

会认的字:瑟瑟

识记生字。

(2)播放生字书写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笔顺。

◆书写指导:

[暮]上下结构,“莫”大“日”小。上部撇、捺舒展,罩住“日”。

[吟]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左部“口”偏上;右部撇、捺舒展,横折取斜势。

◆易错提示:

[暮]“艹”下面是“曰”,不要写成“日”或“目”。

[吟]右边是“今”,不要多加一点写成“令”。

(3)引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4)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并给诗歌划分节奏。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教材插图课件,引入古诗。

过渡:同学们,在饱含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后,你们的脑海中出

现了怎样的画面?PPT 中的图片是教材中的插图,形象地再现了古诗

描绘的画面。下面我们就深入感知这首古诗,体会其画面、意境之美。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同时出示需要思考的问题。

(1)图上画了哪些人物、景物?(斜阳、江水、诗人、岸边的

树和草)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古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秋季)(2)古诗前两句描写的核心意象是什么?(残阳)后两句描写

的核心意象是什么?(露珠、新月)

(3)古诗中哪两种色彩形成鲜明对比?(瑟瑟;红)这种对比

有什么表达效果?(一绿一红的鲜明对比表现出夕阳斜照下江面上的

绚烂景象,写出了景物之美)

(4)古诗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直接抒情的是

哪一句?(可怜九月初三夜)

3.看图想象,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

示例:夕阳在水面上洒下一道流光溢彩的金线,一半江水如翠玉一般青碧可人,另一半却如江花一般火红艳丽。夜色降临,岸边青草上的

露珠像珍珠一般晶莹透亮,一弯如弓的蛾眉新月映在水中,格外可爱。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引导学生品读前两句,并出示问题,结合问题理解诗句。

(1)理解“一道残阳铺水中”的诗意。诗句中描写的夕阳是怎

样的?“铺”字用在这里有什么含义?可以换成“照”“射”“洒”等

字吗?为什么?

预设:在不同人的眼里,在不同的情境下,夕阳的情态是不同的。修饰夕阳的词语可以是: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等。要理解“铺”字在这里的表达效果,可以想象在平时的生活中“铺” 都用在什么境况下,如“铺床”“铺路”等。诗句中的“铺”表明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铺过来,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换成别的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

古典诗词中,关于夕阳,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你们有这方面的积累吗?试着将表示夕阳的词填到下面的句子中。

夕阳残阳斜阳落日白日

(1)雨后却(),杏花零落香。(温庭筠《菩萨蛮》)

(2)浮云游子意,()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3)()依ft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4)()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ft 外ft。(李叔同《送别》)

(6)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ft如海,()如血。(毛泽东《忆秦娥·娄ft关》)

(2)理解“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意。诗句中描绘了哪两种色彩?从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注释找出诗句中描写色彩的词语,即“瑟瑟”和“红”。“瑟瑟”指青绿色,像一块无瑕的翡翠。一个“瑟

瑟”,一个“红”,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那种鲜明的色彩美,这样

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变得鲜艳、明快。

(3)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过渡:夕阳斜照下的江面多美啊,我们只通过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就品味到了这种美,这大概就是古诗精妙用词的独特效果了。那么,你

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流畅的语句说出诗句的意思吗?(答案不唯一,语句通顺即可)

示例:A.一道余晖铺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直译,基本上表达出原诗句的意思)

B.一道残阳渐沉江中,江水半江碧绿半江艳红。(遵循了原诗句

的句式,但翻译不够完备)

C.傍晚时分,快要落ft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的江面上滚动。(意译,生动地表现出原诗句中的画面美)

2.引导学生朗读后两句诗,师生共同品析。

过渡:多美的江边夕照图啊,面对如此美景,诗人长久驻足,流连忘返,不觉天色已晚,此刻他又会有什么新发现呢?

(1)理解“可怜九月初三夜”的诗意。这句诗中的哪个词语尽

显了诗人当时的心情?这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预设:形容人物心情的词语,从词性上看,应该是形容词或副词。明确了这一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诗句中寻找这样的词语,只有“可怜”一词符合。“可怜”在这里不是“值得怜悯”的意思,教材给出

了注释,意为“可爱”。为什么“九月初三夜”可爱呢?当然是因为

那时的风景之美,这就引出了下句“露似真珠月似弓”。

(2)理解“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诗意。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在写景方面有何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中的两个“似”辨别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即比喻,把露珠比作珍珠、月亮比作弯弓。在写景方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露珠是地上的景物,月亮是天上的景物,天上、地上的景物相融合,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美景,诗人才发出上句的赞美。

(3)引导学生想象一下露珠和月亮还像什么,补充下面的填空。

露似()月似()()似()()似()

示例:露——宝石、玛瑙、水晶;月——金钩、小船、眉毛、镰刀。

(4)深入意境,体会情感。

过渡:同学们,前面我们在学习诗歌的创作背景时曾讲到诗人离开朝廷到外地任职,离开了朝廷意味着不能再追求功名利禄了,但他却没有丝毫的失落感,转而流连于幽美壮丽的自然风光,这是多么乐观、豁达的个性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带着诗人这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再次漫步江边,你能拥有和诗人一样的心境吗?

3.教师再一次串讲前两句诗,使学生从整体上对这首诗进行复习。学生朗读古诗,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明确:这是古诗词中表现秋日美景的优秀诗作,后两句更是经久

流传。前两句中,诗人像一个卓越的摄影师,抓拍到一幅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图片。而后两句则通过对“露”和“月”视觉的形象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用生动的比喻把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句中,将一幅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图展现在人们面前。前后两句各具佳景,又各显其妙,令人叫绝。

4.读写结合,实践训练。

过渡: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这种美景不描绘下来实在是太可惜了。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

课件出示题目: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5.

学生思考写作,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片段。其他学生

认真听,听后给出意见。

五、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个性背诵。

过渡:同学们,学习古诗,不仅要理解诗意,体悟诗境,还要背诵积累,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需要用时信手拈来。这样才能增加知识储备,提升语文素养。现在,我们就请几位同学来背一背这首诗,

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一评谁背得好,背得有感情。

2.指名学生背诵,教师进行评鉴。

关键词:流畅;生动;饱含感情;抑扬顿挫。

3.引导学生积累其他写景的优美诗句。

过渡:同学们,在千古流传的诗句中,有很多描写优美风景的。它们或是单纯地写景,或是借助风景表达内心的感情,或是通过风景

揭示深刻的哲理。你们知道这方面的诗句吗?请你们在课下找一找,并抄写下来,读一读,看它们在写

景上有什么特点。

六、回顾内容,课堂总结

教师简单总结这堂课的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集中学习了古诗《暮江吟》,不仅了解了关于诗人及诗歌创作背景的相关知识,而且在对诗句的分析中理解了古诗内容,体会了诗人在诗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在老师的带动下,同学们积极思考,明了诗意,想象画面,很好地配合老师完成了这次课堂学习。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剩下的两首诗,希望同学们能一如既往地精心准备哦!

七、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题西林壁雪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缘、骚、逊”等5 个生字(包括1 个多音字),会写“题、侧、峰”等 11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结合插图、注释等理解诗意,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2.比较两首古诗在写景方面的异同,把握古诗揭示哲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指名学生背诵《暮江吟》。过渡:

同学们,上节课上我们一起学习了《暮江吟》这首写景的

佳作,欣赏了夕阳斜照江面的斑斓美景。你们还记得这首诗讲了什么吗?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背一背。(学生背诗)

2.点评学生的背诵情况,并引入新课。

过渡:这位同学背得不错,从他的背诵中我们似乎欣赏了一幅美

妙的图面,这也是写景诗的独特魅力。这节课中,我们学习另外两首诗,它们也是写景诗,但它们描写的景和《暮江吟》中的景又有所不同。

究竟是哪里不同呢?随老师一起边学习边探究吧!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出示《题西林壁》课件,引导学生理解诗题,了解诗人和古诗

的创作背景。

(1)理解诗题。

明确: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省庐ft脚下。“题

西林壁”就是“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目揭示了写诗的地点。

(2)介绍诗人和古诗的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ft(今四川

眉ft)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对诗、文、书、画都很专精,

tí 题cè

fēnɡ

庐ft

yuÁn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更是做出了突出贡献,豪放

派的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由黄州团练副使改

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ft。瑰丽的

ft水触发苏轼的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ft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ft后的总结。

2.引导学生识记古诗中出现的生字词。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相机纠正。

(2)出示生字书写示范课件,引导学生正确写字。

◆书写指导:

[题]半包围结构。“是”的末笔捺长伸,拖住“页”。

[峰]左右结构。左部“ft”小而偏上,右部“丰”三横长短不一,中竖为悬针竖。

[庐]半包围结构。“广”长撇伸展,与里面“户”的撇几近平

行。

◆易错提示:

[峰]右部下面有三横,不要少写。

[庐]里面是户,不要写成“尸”。

[缘]右下边是“豕”,不要写成“”。

(3)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进行指导。

3.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感知古诗朗读的节奏、语气。

4.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并给古诗划分节奏。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ft/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ft中。

5.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品鉴诗句,进一步掌握诗歌的主旨。

A.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①出示庐ft的图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欣赏。(横看、

侧看)

②用一个成语概括庐ft的形态。(千姿百态)

③岭和峰有什么不同?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有什么

不一样?(岭:连绵不断;峰:高耸入云、高高挺立;远:重峦叠嶂;近: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ft下仰望:遮天蔽日)小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侧面看庐

ftft岭连绵起伏、ft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ft,庐ft呈

现各种不同的样子。庐ft的样子因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异,实际上赞

美了庐ft的雄奇壮观。读读这两句诗,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读出气势。

B.理解“不识庐ft真面目,只缘身在此ft中”。

①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理解“缘”的意思。(因为)

②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想到哪一组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

③细读这两句诗,说说为什么诗人身在庐ft中反而认不清它的真面目。(因为诗人站在庐ft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ft的局部,而非庐ft的全貌)

④从这两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不同;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要全面了解)

小结:“不识庐ft真面目,只缘身在此ft中”,我之所以认不清庐ft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ft之中。庐ft雄奇秀丽,千姿百态,但因为身处其中,无法窥其全貌。这两句诗蕴含哲思,启示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只有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你们体会到了吗?我们再来读一读吧,看你们能在诵读中悟出什么道理。

6.拓展延伸,文化积累。

过渡:在古代诗歌作品中,歌咏高ft河川的比比皆是。诗人登ft 临水,往往诗兴大发,于是一首首名篇随口吟成,传扬千古。在这之中,歌咏庐ft的就有四千多首。除了苏轼这首《题西林壁》,你还知道哪些诗人描写过庐ft、赞叹过庐ft?课下找一找,背诵并积累。

示例:※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南北朝]谢灵运《登庐ft绝顶望诸峤》

※庐ft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唐]李白《登庐ft 五老峰》

※挂席几千里,名ft都未逢。——[唐]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ft》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过渡:同学们,刚刚我们学习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向我们传达了为人处世之道。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雪梅》也是一首哲理诗。大雪飘飞,梅花绽放,多么美的景致。可是有一天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诗人正是捕捉住了这小小的争执瞬间,发出令人深思的议论。诗人通过雪、梅的争执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快随老师品读诗句,一探究竟吧!

2.理解诗题。教师板书诗题,并同步讲解。

明确:“雪梅”即雪中的梅花,这是诗人评论的两个对象。

3.介绍诗人,简介背景。

卢钺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以两首《雪梅》留名千古。

创作背景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书上记录不详,推测作于宋末的一个初春日梅花开放,作者赏玩之时。

4.初读古诗,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及生字,引导学生自读,在读中识记生字新词。

(2) 教师进行生字书写示范,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

◆书写指导:

[阁]半包围结构。“门”阔、大,从左、上、右包围“各”。

[须]左右结构。左部“彡”三撇的撇尖上下对齐;右部“页” 的竖撇从横中线的上方起笔,向左下撇出,末笔长点顿笔有力。

[输]左右结构。左部“车”末横变提,书写时先竖后提;右上部撇、捺舒展,罩住下部。阁须输

◆易错提示:

[费]下边是“贝”,不要写成“见”。

[降]右下部是“”,不要写成“干”。

[输]右部下边是“”,不要漏写短横。

(3) 播放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5. 出示阅读要求。

(1)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主旨。

(2)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它们各具有怎样的品

ɡé 会写的字:阁

fèi 费 xū 须 xùn 逊 shū 输 sāo 会认的字: 骚人

质?

(3)同桌之间交流有问题的地方。

6.教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赏析古诗。

(1)理解“梅雪争春未肯降”的意思。“降”是什么意思?梅雪

为什么不肯“降”?这句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预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降”是“服输”

的意思。出示梅花雪中绽放的图片,再结合诗句使学生明白梅雪不肯“降”是因为“争春”,即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这里把梅、雪拟人化,运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使梅、雪具有了人的特性,将梅、雪的美

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

过渡:梅、雪争春,到底谁更能代表春天呢?正在欣赏梅、雪的诗人该如何评判呢?

(2)理解“骚人阁笔费评章”的诗意。“骚人”是什么意思?

“ 费评章”的原因何在?你认为“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

预设:课件出示“骚人”的意思及其来历。因为战国诗人屈原创作了《离骚》,故后人称屈原为“骚人”,后来泛指忧愁失意的文士、

诗人。“费评章”指难以评议。为什么呢?这里就要引导学生结合上句

诗来思考。至于“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表

达合理即可。

过渡:梅、雪各有特色,诗人一时也难以评议,但是梅、雪仍然

争执不下,究竟该如何是好呢?读读下面两句诗,也许我们能找到答案。

(3)理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意。在这

两句诗中,诗人指出梅、雪各有什么长处、短处?诗人将梅、雪的长处、短处对照着写,客观地进行评价,你如何看待这种评价方式?结

合自身实际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预设:讲解这两句诗之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自身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再将目光移至这两句诗上。这两句诗说的是如何评判梅、雪

的问题,梅含清香,但比之雪的白则逊色三分;雪晶莹洁白,却少了

梅的清香。诗人没有单纯地赞美梅或雪的独特优点,而是综合分析其优缺点,说明它们各有长短,这种评价显得十分中肯、公允。将诗人对梅、雪的评价引到自身实际,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紧扣“人各有长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谈即可。

小结:梅花雪中绽放,清香幽幽,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为

之写下赞美的诗篇。而本诗作者却另辟蹊径,赞美梅,也不落下雪,

在评议它们各自的特色时更是由物即理,告诉人们正确看待他人、自

己的方法,使人颇受教益。同学们,“罔谈彼短,靡恃己长”,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处世之道,希望你们能行之于身,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7.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古诗,并进行适当的拓展。

过渡:同学们,这是一首流传久远的佳作,尤其是后两句,多次

被人们引用。其实,卢钺当初创作《雪梅》时,共写了两首,本文是

第一首。你们知道第二首是什么吗?同学们在课下可以搜集一下,并尝试将它背诵下来。

雪梅(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诗意: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和,也会非常俗气。在冬天的傍晚夕阳西下时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赏析:这也是一首说理的诗。课文所选的第一首诗主要写梅与雪的特点,这首诗则主要写梅与雪以及它们与诗之间的关系。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就显不出春光的韵味;若有梅有雪而没有诗作,也会使人感到不雅。这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从这首诗中,可看出诗人对赏雪、赏梅、吟诗的痴迷及其高雅的审美情趣。

四、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分析比较,整体阅读。

过渡:同学们,三首古诗已经学完。这三首古诗中均有精彩的写景内容,但第一首是景中含情,后两首是景中寓理。对景物的生动描摹得益于诗人认真、仔细的观察,情的抒发、理的阐释则有赖于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我们再读一读这三首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1)学生齐声朗读三首古诗。

(2)出示表格课件,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在对比中对三首诗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诗名作者朝代所写景物(事诗人的情感(揭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语文 园地教案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并能记述观察所得。 2.把握不同动物的家的称谓,感受语文研究的趣味性。 3.理解限定性词语在句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去掉这些词语后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4.理解关于秋天的谚语的含义,并进行积累。 教学重点: 1.回顾本单元课文,体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积累、运用关于秋天的谚语,感受秋天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从课文中摘录的语句,引导学生从观察事物的方法的角度进行思考。 A.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B.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C.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过渡:同学们,认真观察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但如何观察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读一读老师给出的几个句子,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呢? 2.学生交换讨论,推举代表报告交换结果。 生1:A句在描写蟋蟀时,运用了良多动词,可见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因此才能将蟋蟀制作室庐的动作描写得这么正确。 生2:从B句中的“不几天”一词中我了解到,观察需要耐心、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 生3:C句描写生动,画面优美,这是因为作者不仅用眼看,还用耳朵听,用心想,这样才使描写充满趣味性,我们在朗读时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3.教师出示几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写一写。 A.XXX在树上叫。 B.荷花盛开了,散发出淡雅的清香。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四年级上

第三单元 9古诗三首 暮江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 歌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 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 1.读题、解题 (1)师强调“吟”的读音。“吟”是怎么意思?吟,古代一种诗体。 (2)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有太阳落山的意思)这里交代的是(时间)。 (3)“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地点)。 二、初读古诗,感受画面。 1.自由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想一想: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点读——齐读)读完古诗你有什么感受?(景色美丽、喜爱……) 3.读诗初步感觉很重要,老师读这首诗也有自己的感受,我想通过我的读表达出来。 三、品析古诗,体会情感。

1.思考、讨论: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诗 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2.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3.重点理解词语。 (1)“残阳”是什么意思?(落山的太阳光) (2)“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质疑: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 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 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6.学习后两句诗。 ① 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诗人描写了 夜晚的明月和露珠) ②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③ 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 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④ 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 是一张精致的弓。) ⑤ 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太阳快要落山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碧绿色,一半呈现红色。在月色 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 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优秀教案 单元概述 【单元教材解析】 本单元以“细心观察”为主题,依次编排了三篇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这三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课文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旨在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教学本单元课文,一定要让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在查资料的过程中主动探究揭秘,拓宽视野,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写作方法;在教学内容时体现“细心观察,才能有所发现”的道理,让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学习中培养科学的思考方法和正确的观察方法。 【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新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片段,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3.《口语交际》要求学生了解本班同学的视力情况并分析原因,交流如何保护视力,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 4.《习作》要求学生连续观察,运用本单元课文中的作者的表达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观察日记。 【单元重难点】 重点 1.正确认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片段。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难点 1.《口语交际》要求学生了解本班同学的视力情况并分析原因,交流如何保

护视力,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 2.《习作》要求学生连续观察,运用本单元课文中的作者的表达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观察日记。 【单元课时分配】 《古诗三首》3课时 《爬山虎的脚》2课时 《蟋蟀的住宅》2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2课时 《语文园地》1课时 9古诗三首 【教材解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风景诗。诗人选取了从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雪梅》这首诗写出了梅与雪的特点。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 【学情分析】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古诗教学只有多读多悟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收获。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自主学习,通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9 古诗三首 一、文本分析: 《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描绘了两幅幽美的画面: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前两句),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愉悦的心情。 《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ft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实写游ft所见,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千姿百态的庐ft风景。后两句即景说理,谈游ft的体会。诗人紧紧扣住游ft所见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诗作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雪梅》共有两首,本文选的是第一首。这首诗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古往今来不少诗人把雪、梅当作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钺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摩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古诗有三美:音美、意美、形美。所以古诗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熟读成诵,这也是语文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学习古诗的基本功。其次,要理解诗句的含义,通过评析重点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或诗作揭示的深刻哲理。小学阶段所选的古诗,一般都配有插图,教师在

讲解时可以结合插图适当扩充,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交给了学生一把进入诗境的钥匙。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暮、瑟、缘”等 7 个生字(包括 1 个多音字),会写“暮、吟、题”等 13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在把握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比较古诗在写景、抒情等方面的异同。 四、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理解古诗的意境。 五、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暮江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暮、瑟”2 个生字,会写“暮、吟”2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诗歌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重点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4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处处留心,连续观察”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组成。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进行连续观察,让学生进行细致、仔细地描写,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对事物的描写。 2.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1)能引导学生根据细致观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通过阅读,感受古诗三首的自然美和语言美。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学习并运用观察方法描写事物,表达自己的感受。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 2.学习会写字 “暮、吟” 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诗文内容,扫除学习诗文中的障碍。】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处处留心皆学问 本组概述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处处留心,连续观察”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组成。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进行连续观察,让学生进行细致、仔细地描写,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对事物的描写。 设计理念 主题阅读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运用学到的方法快速地在同一单元主题下进行大量的阅读,达到主题阅读倡导的无师自通,“不求知识统一,力求自主创新”的个性化阅读。本设计,我主要是通过“单元导读”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提炼本单元的单元主题。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习并运用观察方法描写事物,热爱大自然,绿色环保意识,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4课时完成。 单元教学内容: 部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课文:《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 单元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能正确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书后四字格中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通过看图、学文,感受作者认真细致、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4、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两翼”目标: 1、阅读《爬山虎的脚》2篇文章,3篇古诗,背诵喜爱的诗文。 2、在批注式阅读中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 单元教学重难点:

1. 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2.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 3、本单元安排了习作《写观察日记》,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教法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处处留心皆学问》14课时教学设计流程 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 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 本次课我们将研究三首古诗:《暮江吟》、《题西林壁》和《雪梅》。 第一课时-___ 教学目标: 1、学会“吟”、“瑟”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采用灵活多样的研究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 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采用灵活多样的研究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诗人___和他的诗歌,板书《暮江吟》。 二、了解诗意 1、自由朗读,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字的读音和停顿。 2、检测读。字正腔圆、停顿正确。谁愿意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读完整首诗,结合学生所描绘的景象,边板书:残阳铺水中、___、露似真珠、月似弓。边讲解诗句,指导朗读。 三、体会意境

1、默读诗文,体会诗意。 2、通过抓关键词“铺”、“瑟瑟”等,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古诗的意境。 3、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漫步在江边,欣赏美景,感受诗人对大自然和明月的喜爱之情。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灵活多样的研究方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诗的意境。 五、课后拓展 让学生尝试背诵本课研究的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了几个研究任务:自读古诗并勾出不认识的字,纠正读音,范读古诗并讲读法,以及注意停顿。老师也让学生组成小组自学,解释古诗时使用拆分法,并教授了如何解释整首诗的方法。学生完成了任务后,老师组织了学生交流研究成果,并解答了学生的问题。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观看庐山的风光,找出片子中的山峰和山岭,并让学生朗诵古诗,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一遍诗。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单元主备人:投放日期 2021年9月20日 一次备课二次备课 古诗三首 暮江吟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暮江吟》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 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着重体会 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暮江吟》。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暮江吟》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诗中描写了深秋的时候,从日 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题目的意思是:吟咏暮 色降临的江上景色。暮,傍晚。吟,吟咏,作诗。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①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铺:展开,铺展。这 里是斜照的意思。句意:夕阳的余辉斜照在江面上。) ②半江瑟瑟半江红(瑟瑟:这里指碧绿色,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 水所呈现的颜色。句意:江水有一半是绿色的,有一半是红色的。) ③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可爱的意思。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 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句意: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多么可爱啊!) ④露似珍珠月似弓(似:好像。"月似弓",农历初三晚上,是月牙开 始出现的日子。月牙好像一张弯弯的弓。寒露降临,附着在树叶和草丛 上的露珠,在月光的映照下,就像闪闪发光的珍珠。句意:露水像珍珠 一样晶莹,月牙弯弯像弓一样。)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最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式教案)

最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 教学设计(表格式教案) 最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连续观察”,包含了三篇课文:《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和《古诗三首》。其中,《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和动物为观察对象,描写了事物的特点和变化,展现了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古诗三首》则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景物,与主题相呼应。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 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与三年级的“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 相承接,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连续观察。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编排了两篇课文,以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展现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此外,“交流平台”梳理总结了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迁移运用。

本单元的作要求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在之前的研究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日记的一般格式,并初步养成了写日记的惯。本单元帮助学生进一步培养进行连续观察、写观察日记的能力。为此,编排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袋”和“阅读链接”,帮助学生完成观察日记的写作。其中,“资料袋”帮助学生养成连续观察并进行记录的惯,“阅读链接”则引导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内容和写法。 二、单元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通过体会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细致的观察。细致观察是连续观察的基础,也是描写准确生动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已有资源,加强整合,灵活研究。例如,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篇章页上的导语和“交流平台”中的泡泡,明确表达和观察的紧密联系;在课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细致观察的重要性;在课后,可以利用“资料袋”“阅读链接”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 2.通过阅读古诗,感受自然之美和语言之美,增加对大自然的热爱。

优质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含口语习作园地三).docx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及教学反 思(含口语习作园地三) 第三单元分析 本单元以“观察”为主题,包含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习作:写观察日记”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 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本单元所选的三篇文章,就是通过文本引 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调动不同感官来进行连续观察,记录变化。本 单元的习作是写观察日记,写一写你在认真观察后发现的事物的特 点及变化。叙述时要做到语言精练。“语文园地”通过交流培养学 生细致观察的习惯;通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意 思的不同;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积累有关气候的谚语。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1.会认“暮、瑟”等6个生字,掌握“降”这个多音字,会写“暮、吟”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默写《题西林壁》。 3.学习通过写景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5.展现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默写《题西林壁》。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难点 1.学习通过写景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2.展现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7个,会写的字有13个。这些生字分散在三首诗中,教学生字时,结合诗歌的内容,认清字形,弄懂字义。注意围绕生字的字形特点、结构特点、造字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如:“费”是上下结构,上宽下窄。竖折折钩要写得稍宽,“贝”顿点要有力。“阁”是半包围结构,是一个形声字,可组词“阁楼”。在教学生字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识记生字的方法。 2.在读中理解 本课三首诗歌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时,把朗读放在首位,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通过解析重点词语,让学生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3.发挥想象 诗歌短小精悍,往往用很少的字就能传达丰富的意思。这三首诗都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在学习这三首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心读诗,琢磨关键词的意思,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在头脑中形

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三单元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历案)

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三单元语文单元整体教 学设计(学历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自然之美 【主要内容】本单元围绕着“自然之美”这一人文主题安排了三篇课文:《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为精读课文。 【语文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单元研究目标】 1.认识本单元“暮”“瑟”“输”等生字,其中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侧”“缘”等38个生字。 2.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 3.积累表达准确、形象的句子。积累关于秋天的气象谚语。 【课时安排】 二、本单元研究设计 说明:分四种课型进行备课:单元感受课(包括单元整体感知1节及其他课文的研究,每课1课时,阅读实践课(选择

其中一篇课文进行阅读拓展实践)、言语表达课(低年级说话或写话,其他年级作)、评研课(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双基训练) 每种课型设计包括以下内容:研究主题、研究目标、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资源、研究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 【研究主题】整体研究本课元课文(1学时)【课型】单元感受课【研究目标】指向单元目标(完成那项单元目标)指向学科中心素养)1、通过“自主识字”“小组相互检测”的方式认识本单元23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38个字,会写32个词语,借助工具书,提高自主识字学词的能力。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 3、有感情地朗读单元课文,积累表达准确、形象的句子,积累关于秋季的气象谚语。提升阅读观赏能力,丰富语言积累。 【研究重难点】 重点:1、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难点:研究用观察日志记录观察工具的变化,能把观察的过程写下来 【研究过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案 12《盘古开天地》 教材分析 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理解生词的方法,读懂句子、读懂自然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与习惯,落实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感受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激发阅读的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能自学字词,读通课文。但学生往往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忽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书,边读边想,边读边议,边读边展开想象,抓住关键句段进行品词析句,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读懂课文。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方法,在读中欣赏提升。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想象,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预习课文,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查

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师教学准备: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在课前交流中,了解学情,沟通师生情感。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引起阅读期待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2.提名认读生词,相机正音。 3.引导学生了解并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5.初步理解中心句中的重点词“创造”的意思,指导书写“创造”。 (二)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围绕“创造”质疑。 2.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问题。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对那些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当即予以解决;对那些有思考价值,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进行梳理,板书于黑板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去解决;课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解答。 三、顺学而导,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一)解决“盘古为什么要创造宇宙?”的问题。 1.提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混沌”的意思。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词语,教师可引导学生查字典,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正确的解释。 (二)解决“盘古怎样创造宇宙?”的问题。 1.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默读课文,思考相关的问题。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按学生找到的顺序,依次教学相关的段落。 2.读中品词析句,感受盘古的精神与表达的精妙。 (1)学生汇报交流,相机出示下列句子,引导学生重点研读: ①理解“抡”的意思。 ②比较“拿”“提”“拎”与“抡”的不同,感悟盘古的力大、神勇,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2021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单元全部教案(教材分析+教学反思+作业设计)

2021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单元全部教案(教材分析+教学反思+作业设 计)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到处留心,连续观看”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组成。目的是使同学学会观看的方法,进行连续观看,让同学进行细致、认真地描写,体会文章精确生动的表达对事物的描写。 2.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1 )能引导同学依据细致观看,感受对大自然无限喜爱的生活情趣。通过阅读,感受古诗三首的自然美和语言美。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喜爱大自然的情趣。蟋蟀吃苦耐劳、不愿随遇而安的精神,表达了对蟋蟀的宠爱之情。教学时留意引导同学学习观看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看四周事物的习惯和力量。 (2)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同学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漂亮。学习并运用观看方法描写事物,表达自己的感受。语文园地本次语文园地的主要内容 1. 引导同学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观看事物,体验观看的乐趣。 2. 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争论沟通。

3.指导同学朗读背诵,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意思。 11 蟋蟀的住宅 课题:蟋蟀的住宅 课型: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2 课时 教学目标 1 . 熟悉“蟋、蟀、宅” 等1 2 个生字,会写“宅、临、选” 等14 个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藏” 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读懂蟋蟀的“住宅” 是怎样建成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愿随遇而安的特点。 4.积累好词佳句,体会运用拟人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详细事物的写作方法。学习留心观看四周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 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2.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愿随遇而安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详细事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 熟悉会写本课生字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