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篇

四班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1)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是在同学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熟悉了小数的特征,并把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动身,让同学在经受购买学习用品这一简洁的生活实际状况来猎取学问,从而提高同学对数学的学习爱好。

二、说学情分析

同学在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那时比较一、两位数大小,一般不脱离现实情景和详细的量来抽象地比较数大小的,且仅限于整数。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深化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不仅不受小数位数的限制,而且还要求同学慢慢脱离详细内容采纳不同的策略来比较小数的大小。本课中支配了一个“购买学习用品”的生活情境,结合生活阅历比较小数的大小,并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这样使同学的学习热忱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力量也在不断地提高。

教学目标:

1、学问技能目标:使同学能结合详细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沟通等活动,培育同学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沟通意识;培育同学有挨次地思索、争论问题的力量。

3、情感态度目标:让同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同学探究数学的爱好,猎取胜利的喜悦。

三、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同学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同学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法。同学们经通过观看、比较和沟通等学习

活动,自主探究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重难点:

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老师提问供应话题:你喜爱运动吗?最喜爱的项目什么?运动有什么好处呢?

同学沟通活动,老师加以鼓舞评价。

2.小结:运动有益于健康,运动中,还藏着许多数学问题。引出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情境呈现,主题图(运动会上跳远竞赛的成果单)。并出示如下信息:

发现-队的成果分别是5.87米、5.85米、5.95米和6.30米.依据它们的跳远成果你能给它们排出名次吗?要使同学明确名次与米数大小有关.让同学实行小组合作的的方式,自己找出答案.汇报沟通.同学能想出2-3种解决方法.第1种把米化成分米, 5.85米是585厘米,5.87米是587厘米.305.95 5.875.85 总结比较方法:两个小数比大小,先比整数部分,假如整数部分相同,就从非常位开头依次比较小数部分。

2.出示课件巩固练习。

3.学问迁移

在这个环节上,我通过两个嬉戏:让同学们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0.2860.514 0.510.52

这样同学们能够进一步把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进行一次学问的延长与扩展。从而让同学成了学习的仆人,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老师提问:依据你已有的学问阅历,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头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非常位,非常位大,这个数就大.)

4.比较分析

老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想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拓展运用

1、出示运动会上110米栏成果单完成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把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谁能说一说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吗?盼望能用我们所学的学问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班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2)

一、说教材

(一)教育内容

人教版四班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其次小节“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的比较”的其次课时。“小数大小的比较”包括:①小数位相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②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

(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进一步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是同学从直观形象的比较到抽象思维形成比较的把握过程,即同学从感性熟悉到理性熟悉的升华,对进展同学的类推力量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小数大小的比较”是本节的重点,其中“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同学往往仿照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只依据小数位的多少来推断小数的大小,简单消失错误,所以讲清“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同学把握“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

2、使同学把握“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同时培育同学有挨次地思索问题的习惯。

二、说教法

运用学问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的方法组织教学,层层深化促使同学在乐

观的思维中获得新知。

采纳直观、启发、争论、抢答、尝试、练习等多种教学法,充分调动同学动脑、动口、动眼、动手,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说学法

我通过本的教学,在使同学把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学会通过观看、比较、归纳,最终概括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培育同学有挨次地思索问题的习惯。

通过指导同学阅读阅读,逐步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教学共分五个环节进行:①温故互查引入新课;②设问导读学习新知;③自我检测发觉问题;④巩固练习总结;⑤课堂检测。

(一)温故互查引入新课

通过2人小组复述回忆整数大小的比较的方法;即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当整数数位相同时,从高位开头比较,按数位挨次一位一位地比,哪一位的数大,那个数就大,就不再比下一位了。利用3、小明带了14元8角,到自然选商场买一支钢笔,结果发觉一支钢笔的价钱是13.50元,那么小明带的钱够吗?引出课题今日开头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板书课题然后设问同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否同整数一样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较呢?同学回答:“是”这时老师有意不表达,留下悬念,激起同学对学问的求和欲望,从而使同学进入的学习状态,老师利用这一机会,进行尝试教学。

(二)设问导读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60页的例题4的图。

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1)老师:究竟谁是第一名呢?我们的裁判员会怎么做呢?

(让同学分组争论,然后汇报争论的结果)

汇报:谁跳得最远,谁就是第一名,因此我们只要两个的比较小数的.大小就可以了。

(2)如何比较3.05米、2.84米、2.93米的大小呢?请同学们联系我们学过的整数比大小的方法,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争论。

汇报:先看这四个数的整数部分,由于32,所以3.05米2.□□,得出小明跳得最远。

接着看2.84米、2.88米、2.93米这三个小数,客观存在们的整数部分都是2,那我们就看它们的非常位,由于89,所以2.8□米2.9□米,得出小红和小莉没有小军跳得远。

最终再看2.84米,它们俩的整数部分是2,非常位都是8,那我们就看它们的百分位,因48,所以2.84米2.88米,得出小红没有小莉跳得远。

得出结论:小明第一名。小军其次名,小莉第三名,小红第四名。

我实行争论、尝试、抢答、直观、记发等多种教学法,层层深化地应用学问的迁移规律,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类推比较过程。

3、概括总结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假如整数部分相同,非常位上的数就大,假如非常位上的数相同,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并提问:结论最终为什么不用句号而用省略号,此问题告知同学后面的数位还可发类推下去。

(三)自我检测发觉问题

通过自我检测发觉问题,准时讲解。同时让同学明确,比较小数大小与比较整数的大小有什么异同点?

(比较小数大小与比较整数的大小的相同点是,也是从高位比起,一位一位的比较。不同点是:整数比大小,假如位数不同,数位多的就比较大;而小数不能只看小数的位数的多少)

(四)巩固练习总结

老师讲评时重点让同学说说怎样比较几个数的大小的?

(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时,可采纳排列的方法,将几个数竖着排下来,留意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这样比较起来较快,又不简单产生错误)

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中不行缺少的过程,这一阶段是同学矾固学问,形成技能、技巧,进展智力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同学留意力简单分散,要留意抓住同学的求胜心理进行练习,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五)课堂检测

从检测结果看,效果较好,课后还有待于连续练习。

四班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详细的例子,结合实际操作,使同学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同学能够计算简洁的小数乘整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一系列活动,培育同学的类推迁移、联想转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同学已经学习过“元、角、分与小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和把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

【学情分析】

我所抽班级同学有73人。这班孩子从一班级开头就使用北大(版)教材,同学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于列出小数乘法算式以及得出结果,同学不会有任何困难,关键在于同学能否联想到整数乘法的意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小数乘法的意义。所以针对这一点,我准备利用小数加法的复习题,引导同学观看,使同学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小数的意义:0.20.05(同学口答)

2、小数加法:

0.6+0.6

0.8+0.8

0.2+0.2+0.2

0.4+0.4+0.4

0.1+0.1+0.1+0.1+0.1

(1)同学口算

(2)你发觉了什么?(都是求相同加数的和)

(3)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用乘法计算)

3、揭示新课:

(1)0.2+0.2+0.2,用乘法怎样表示?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这样想的?0.2×3表示什么意思?

(2)0.6+0.6,用乘法可以怎样写?0.6×2表示什么意思?

(3)剩下的几道怎样用乘法表示?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这些乘法算式与我们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是小数乘法) 4、归纳意义:

小数乘整数表示什么呢?

二.探究算法

1、请大家想方法算出0.2×3的积。

(1)同学独立思索并计算。

(2)同桌沟通算法。

(3)全班沟通:

A.连加法:0.2+0.2+0.2=0.6

b.联想、转化:0.2元=2角2角×3=6角=0.6元

c.画图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要画3个0.2?

d.推算:由于2×3=6,所以0.2×3=0.6

e.还有不同的吗?(略)

2、小结:只要适合自己,就是的!

三.巩固拓展

1、填一填

0.8+0.8+0.8=()×()=()

0.3+0.3+0.3+0.3+0.3=()×()=()

0.1+0.1+0.1+0.1+0.1+...=()×()=()(10个0.1)

1.2×2=()+()=()

()×()=()+()+()+()+()(可以怎样填?你发觉了什么?)

2、算一算

2×0.40.3×03×1.19×0.80.6×45×0.20.7×1

3、文具店里的数学问题:

(1)买4块橡皮多少元?

(2)买3支铅笔多少元?

(3)买2把尺子多少元?

(4)任选一种文具,你还能提出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吗?

四.阅读质疑

(1)阅读教材38~39,把书中内容补充完整。

(2)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五.全课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四班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理解和把握乘法安排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安排律进行简算。

2、数学思索:通过让同学参加学问的形成过程,培育同学概括、分析、推理的力量,并渗透“从特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别”的熟悉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解决问题:敏捷运用乘法安排律进行简便计算。

4、情感与态度:使同学观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安排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安排律。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安排律的意义。

教具预备:

课件

激问导学:

一、激问导学

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提出问题,筛选重心。

活动一:买衣服。

1、阅读理解:你发觉那些数学信息?

2、思索问题:请选择数学信息解答。

3、汇报、沟通。

体验学习。

二、自主体验

发表、反思:同学激活阅历,尝试体验,引发观点活动二:计算周长。

1、请你介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有哪些部分组成?

2、请依据所给的数据计算它的周长。

3、汇报计算状况。

体验学习。

三、合作体验

方法探究、学法指导、领悟提炼、培育学习力量。

活动三:观看、对比。

1、思索:你有什么发觉?

2、结合活动说一说列式的含义。

3、试一试:你能用字母把列式转化为公式吗?

4、汇报、沟通。

5、归纳、总结。

综合体验。

四、实践体验

综合实践体验,拓展延长,感悟内化,对学问进行多元化运用体验。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25×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

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安排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思索题。

(1)9×47+53×9。

(2)25×(100—4)。

五、课堂学习体验小结

同学课堂学习评价,老师课堂教学反思,多元体验,共同进展通过今日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计算中,你有哪些好的建议?(a-b)×c=?请你结合“买衣服活动”课后思索。

四班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5)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是在同学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熟悉了小数的特征,并把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动身,让同学在经受购买学习用品这一简洁的生活实际状况来猎取学问,从而提高同学对数学的学习爱好。

二、说学情分析

同学在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那时比较一、两位数大小,一般不脱离现实情景和详细的量来抽象地比较数大小的,且仅限于整数。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深化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不仅不受小数位数的限制,而且还要求同学慢慢脱离详细内容采纳不同的策略来比较小数的大小。本课中支配了一个“购买学习用品”的生活情境,结合生活阅历比较小数的大小,并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这样使同学的学习热忱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力量也在不断地提高。

教学目标:

1、学问技能目标:使同学能结合详细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沟通等活动,培育同学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沟通意识;培育同学有挨次地思索、争论问题的力量。

3、情感态度目标:让同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同学探究数学的爱好,猎取胜利的喜悦。

三、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同学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同学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法。同学们经通过观看、比较和沟通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究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重难点:

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老师提问供应话题:你喜爱运动吗?最喜爱的项目什么?运动有什么好处呢?

同学沟通活动,老师加以鼓舞评价。

2.小结:运动有益于健康,运动中,还藏着许多数学问题。引出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情境呈现,主题图(运动会上跳远竞赛的成果单)。并出示如下信息:

发现-队的成果分别是5.87米、5.85米、5.95米和6.30米.依据它们的跳远成果你能给它们排出名次吗?要使同学明确名次与米数大小有关.让同学实行小组合作的的方式,自己找出答案.汇报沟通.同学能想出2-3种解决方法.第1种把米化成分米, 5.85米是585厘米,5.87米是587厘米.305.95 5.875.85 总结比较方法:两个小数比大小,先比整数部分,假如整数部分相同,就从非常位开头依次比较小数部分。

2.出示课件巩固练习。

3.学问迁移

在这个环节上,我通过两个嬉戏:让同学们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0.2860.514 0.510.52

这样同学们能够进一步把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进行一次学问的延长与扩展。从而让同学成了学习的仆人,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老师提问:依据你已有的学问阅历,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头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非常位,非常位大,这个数就大.)

4.比较分析

老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想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拓展运用

1、出示运动会上110米栏成果单完成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把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谁能说一说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吗?盼望能用我们所学的学问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班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试验,让同学亲身经受测量与估量的过程,争论得出一种即合理又便利的方法。

2、重视引导同学总结活动过程,让同学在合作沟通中有力量针对详细的问题设计测量的方案。

3、提高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让同学感受到测量与估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估算技能。

教学预备:

天平铁钉米粒黄豆铁丝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老师出示实物:一堆钉子和一堆米粒

提问:你能看一眼知道这些钉子和米粒的数量吗?

2、我们已经有了估量的阅历,但是为了让我们估量的数量更精确

一些,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还可以通过一些工具和试验来测量和估量这些物体的数量,同学们有爱好试试吗?

二、操作与思索

1、先来估量钉子的数量:

在操作之前老师给大家供应了一个工具--天平

让同学独立思索:有什么方法利用天平这个工具知道这些钉子的数量。(提示:想一想钉子的`质量和数量的关系)

小结:既便利又合理的方法--算出一个钉子的质量,再用总质量除以一个钉子的质量,就可以得出钉子的数量。

2、估量一亿粒米的质量。

要求小组合作争论出估量的方法。

提示:有的时候为了提高精确性还需要实行多次试验的方法。

合作要求:

先用天平称出一克米或者2克米。

数出一克米或者2克米的数量。

依据书上表格,填写试验记录。

写出算式,得出结果。

三、练习与应用

1、用两种方法计算一粒黄豆的平均质量。

2、每个小组选择一道题进行估量或测量。

同学踊跃回答,大胆猜想。鼓舞同学能说出猜想的理由。

同学很有爱好,乐观性比较高。

盼望同学通过独立思索,得出估量钉子数量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同学建议用天平称一个钉子的.质量,老师让同学通过试验,发觉由于一个钉子的质量太轻,无法测出。因此很自然的改成称其中一小堆的质量,通过计算得出一个钉子的也许质量。

先让同学争论方法,利用前面测量钉子数量的阅历四人小组争论测量估量米粒的方法。

师生一起总结出合理简便的方法,有条理的整理出来,按步骤开头进行测量与估量

四班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把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

2、借助已有学问,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3、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引导观看例3情境图,让同学说图意:“桃园里有桃树64棵,平均每棵收桃48kg。”老师:同学们,今日让我们连续走进丰收的果园。你能估算一下总共有多少个桃吗?

老师:怎样估算?

同学:把64看作60,把48看作50,由于60×50=3000,所以桃园大约能收桃3000kg。老师:“桃园里有桃树64棵”变为“桃园里有桃树647棵”。老师:估算一下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又该怎样列式?同学:647×48。

老师:现在又该怎样估算?这节课我们连续讨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老师:请大家争论一下,你预备如何对647×48进行估算?同学争论,老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同学问答预备怎样估算。

同学1:可以把647看作600,48看作50来估量。

同学2:也可以把647看作650,48看作50来估量。

老师:这种估算方法和前面学习的.估算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吗?

引导同学说出这些估算都是把不是整十、整百数看作接近这个数的整十、整百数来算。老师:同学们估算出这个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了吗?

同学1:647×48≈30000(kg)

同学2:647×48≈32500(kg)。

老师板书同学的方法,引导同学说出写结果时要用“≈”,表示这是一个近似值。老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估算,在这些估算方法中,你更喜爱哪种估算方法呢?为什么?

小组沟通,绽开争论,反馈沟通状况。

同学1:我喜爱第一种估算方法,由于把647看作600,48看作50,

600×50等于30000,计算很便利。

同学2:我也喜爱第一种估算方法,由于把647看作600,就把第一个数看小了一点,48看作50,把其次个数看大了一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与精确值很接近。

同学3:其次种方法是把两个数都看大了一点点,肯定会比精确

值大,虽然与精确值还是比较接近,但计算不够简便,所以我还是喜爱第一种估算方法。

2.教学“议一议”。

老师: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怎样估算45×496?

引导同学提出多种估算方法,如把45看作50,496看作500来估算,或者把45看作40,496看作500来估算。

老师:估算出结果,看相差多少?

引导同学得出:由于45看成40和50都相差5。把45看成40来算少算了5个500,就是2500;把45看成50来算多算了5个500,就是2500,所以两种结果相差5000。

老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有时要依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比如下面这个题目,你认为采纳哪种估算方法更适合呢?为什么?

出示:动物园每张门票45元,496个小伴侣去参观,大约需要预备多少钱?引导同学争论出用第一种估算方法较好,由于第一种方法把两个因数都看大了一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确定大于45×496的结果,还有多余的一点钱,在参观旅游中可以防止意外发生。

老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可以敏捷地选择估算方法。但在详细实际生活中,要依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三、巩固练习

指导同学完成第76页课堂活动1、2题。

四、课堂作业

四班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进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力量。

3、提高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和计算力量。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预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熟悉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也许的长度,那么今日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学问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学问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同学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预备活动:展现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把握了测量的`相关学问,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供应给同学“实际测量活动”卡片。

卡片上记录了关于测量内容和测量方法的一些建议,同学也可以依据自己选择的测量对象和测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

4、活动开头

每个小组选择1—2个测量对象进行实际测量,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全班沟通总结:首先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对测量结果进行汇报。其次每个小组发言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议。鼓舞同学指动身言小组的不足与错误,并赐予补充或更正。最终,老师针对全班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实际测量的方法,我们要留意这些方法的有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实际测量问题时,我们应当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简洁、奇妙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班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让同学经受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笔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并会演算;会进行简洁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让同学在主动探究并获得数学学问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念,并能乐观与同学沟通学习的思索,积累与他人合作沟通的`阅历。

教学重点:

引导同学自主探究用整十数除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独立思索并沟通争论笔算的计算过程,尤其是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预备:

口算卡片、光盘等。

教学流程:

一、供应购书情境,引发除法计算的需要。

二、口算、估算、笔算优化组合,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

老师同学活动:

1.请同学说说从画面上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2.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答吗?

随同学回答板书:60÷20

1.口算

能说说你是怎么口算的吗?

可能有的方法:

(1)20×3=60,60÷20=3

(2)6÷2=3,60÷20=3

那比较两题,你能说说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笔算:

同学尝试,个别板演。

讲评板演,着重提问:3为什么要写在商的个位上?

3.指导写“答句”

指板书问:我们这个算式是解决了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40÷2050÷1080÷400÷200

四、布置作业

20÷2023÷1060

÷60160÷40 2

四班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使熟悉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渗透统计。

2、通过统计同学的生长发育状况,使同学理解统计的意义,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育同学的统计意识。

3、通过对统计图、统计表的分析,使同学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统计意义,培育统计意识。

教学预备:

统计图、统计表、统计画册、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春节联欢晚会中人们兴奋的唱啊、跳啊,但是都不能足以说明北京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用数据才更具有说服力。如:北京市人民存款是20年前的169倍、88年的鸡蛋产量是590万吨,到20__年时是2337万吨……你知道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吗?是专业人员经过统计得到的,你知道什么是统计吗?今日我们就一起来讨论有关统计的初步。

二、体验过程。

__层: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非洲动物动态画面)发现这些动物你__想知道什么?(板书:动物名称只数)

其次层:解决问题。

请你观看都有哪些动物?你预备先数谁?怎么数?数完之后怎么办?(边说边写,画出统计表)

第三层:概括方法。

统计表和动态画面各有什么优点?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统计表的?(板书:观看——分类——数——制表)

三、大胆想象,诱发制造。

__层:激发想象。

1、除了用统计表能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外,有没有别的方法,能够更直观、更形象的表示出哪种动物多?哪种动物少?(争论、沟通)

2、利用手中的材料(白纸、格纸),把你认为__好的方法画下来。

其次层:比较择优。

把你的作品展现给大家。点评:在比较中选出__佳的方法。

第三层:深化理解。

确定一个小格代表几。

四、分析统计图、表,深化意义。

__层:分析统计图、表。

1、爸爸、妈妈和老师关怀你们的身体健康,你们的生长发育状况,你们的身高、体重发育得是不是正常,怎么让在座的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的生长发育状况呢?(调查)怎么样才能让老师们看得更清晰呢?(制统计图、表)

2、(把全班同学的身高状况制成统计表)看着统计表,你看出什么了?(出示该年龄的标准身高),你觉得我们班身高发育状况怎么样?

3、(把全班同学的体重状况制成条形统计图)看着统计图,再看标准体重,你有什么感想?你想对你的同伴说点什么?假如不留意,无限的进展下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例文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例文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例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观察,学会总结。 3、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一张测量表:这是小强学习测量以后,课外测量的几组数据。你能根据这些数据算出它们的面积吗 街心广场长30米宽20米 花坛长3米宽2米 地板砖长0.3米宽0.2米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汇报。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出3个算式: 街心广场: 30×20=600(平方米) 花坛: 3×2=6(平方米) 地板砖: 0.3×0.2= 二、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位数之间的关系。 1、讨论:街心广场和花坛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长与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总结:长与宽都扩大到原来10倍,面积扩大——100倍;长与宽都缩小到原来10倍,它的面积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缩小到原来的100倍也可以说是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2位。 2、小组讨论:我们应用刚才发现的现象,来比较花坛和地板砖的面积之间有什

么关系 地板砖与屏幕相比,长和宽都缩小到原来的10倍,它的面积也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所以它的积也会缩小到原来的100倍。结果是0.06平方米。 3、这种方法得出来的结果是否正确你能用其它的方法验证吗(可以引导学生从直观涂一涂的方法来验证刚材的结论是否正确。) 4、引导学生总结:在小数乘法中,我们可以先把它们看成是整数来算,然后再看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的末尾数出几位小数点上小数点。 三、尝试练习,再探规律。 1、试一试:根据第一算式求下面2个算式的积。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的。 2、填一填:将上一题的计算结果填入表格中。然后观察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第一个小数的位数与第二个小数位数加起来等于积的小数位数。根据上面的规律,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第2题。 四、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街心广场: 30×20=600(平方米) 花坛: 3×2=6(平方米) 地板砖: 0.3×0.2=0.06(平方米)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例文2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识: (1)口算小数乘法: 0.4-2 0.3-4 1.2-4 2.3-3 2.5-2 说说计算的方法 (2)小数点的移动: ①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 )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篇 四班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1)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是在同学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熟悉了小数的特征,并把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动身,让同学在经受购买学习用品这一简洁的生活实际状况来猎取学问,从而提高同学对数学的学习爱好。 二、说学情分析 同学在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那时比较一、两位数大小,一般不脱离现实情景和详细的量来抽象地比较数大小的,且仅限于整数。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深化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不仅不受小数位数的限制,而且还要求同学慢慢脱离详细内容采纳不同的策略来比较小数的大小。本课中支配了一个“购买学习用品”的生活情境,结合生活阅历比较小数的大小,并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这样使同学的学习热忱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力量也在不断地提高。 教学目标: 1、学问技能目标:使同学能结合详细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沟通等活动,培育同学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沟通意识;培育同学有挨次地思索、争论问题的力量。 3、情感态度目标:让同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同学探究数学的爱好,猎取胜利的喜悦。 三、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同学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同学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法。同学们经通过观看、比较和沟通等学习

活动,自主探究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重难点: 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老师提问供应话题:你喜爱运动吗?最喜爱的项目什么?运动有什么好处呢? 同学沟通活动,老师加以鼓舞评价。 2.小结:运动有益于健康,运动中,还藏着许多数学问题。引出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情境呈现,主题图(运动会上跳远竞赛的成果单)。并出示如下信息: 发现-队的成果分别是5.87米、5.85米、5.95米和6.30米.依据它们的跳远成果你能给它们排出名次吗?要使同学明确名次与米数大小有关.让同学实行小组合作的的方式,自己找出答案.汇报沟通.同学能想出2-3种解决方法.第1种把米化成分米, 5.85米是585厘米,5.87米是587厘米.305.95 5.875.85 总结比较方法:两个小数比大小,先比整数部分,假如整数部分相同,就从非常位开头依次比较小数部分。 2.出示课件巩固练习。 3.学问迁移 在这个环节上,我通过两个嬉戏:让同学们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0.2860.514 0.510.52 这样同学们能够进一步把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进行一次学问的延长与扩展。从而让同学成了学习的仆人,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老师提问:依据你已有的学问阅历,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头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非常位,非常位大,这个数就大.) 4.比较分析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优质教案(含单元备课)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优质教案 (含单元备课) 三角的度量 教材分析 1.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直线、射线、线段和角是较简单的几何图形,是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接着引出角的概念,介绍了角的度量方法、角的分类以及角的画法。 2.教学内容的编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能力,从直观过渡到抽象,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操作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 3.本单元主要教学直线、射线、角的认识和角的度量,这是学生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扩展和提高的。掌握直线、射线、角的相关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让学生从各种学习方向进行,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帮助他们学习空间的观念。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图形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也已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但是第一学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感知,而现在的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转折点,所以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抽象出来角的各个特征。通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1.恰当地把握教学目标。 本套教材把有关角的知识分了三个阶段编排,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但前后又有连贯性。老师要树立整体意识和目标意识,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明确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理顺学科教学总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课时教学目标的制订和实施,因为它直接指导和影响着具体的教学过程,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尽管这一单元的内容比较少,课时也不多,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老师同样需要把单元教学目标分解为课时教学目标,确定每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注意目标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教学效果的检测和评价。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但数学毕竟是抽象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找不到原型的,如直线的概念就比较抽象,教学时很难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数学中所学的“点”是没有大小的,“线”是没有粗细的,“面”是没有厚薄的。正因为如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不都能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有的生活经验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甚至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日常生活中的牛角、羊角,甚至人民币的单位名称“角”等时常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干扰。因此,教学时必须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和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3.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角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利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教材中的许多结论,如“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以及量角和画角的步骤等都没有直接给出,而是在练习中安排了不少“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的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并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知识基础,在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4.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单纯是数的计算、形的研究,贯穿始终的恰恰是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抓住有利因素,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前面提到的“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就可以渗透极限的思想,渗透猜想和验证的方法。 课时安排 1 线段、直线、射线..................................................1课时 2 角的度量..........................................................1课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乘法的估算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估算"(例5)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把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同时养成估算的适应。 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进展学生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形成具体问题采纳具体的方法分析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难点 依照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 教具预备 课件,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备:谈话交流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用到估算,下面我出一个小问题,请同学们来判定一下哪种情形能够用到估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小明到超市去购物,选了一些商品,下面哪种情形能够用到估算。 ①:收银员往电脑里输入数据的时候。 ②:判定带的钱够不够时。 ③:被告知需要付多少钱的时候。 到底哪种情形能够用到估算呢?用手势告诉大伙儿你的选择。 看来啊,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判定出什么情形下用到估算的知识,也确实是说我们不需要明白准确结果的时候就能够用到估算。往常我们也把握了专门多估算的方法,今天我们再来解决一些有关乘法估算的问题。(板书课题:估算) 二、情境导入

相伴着金黄的落叶,秋天来到了我们的周围,看秋天的景色多迷人啊。(出示图片) 某个学校预备组织同学们去秋游,然而遇到了一个问题想请你们来解决,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图片第60页例5的主题图) “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预备多少钱买票?” 三、探究新知 1.看图观看,独立估算。 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认真观看情境图.看你能从中发觉哪些数学信息? 我们再来共同读一遍题好吗,开始。 老师应该预备多少钱买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是不是只带花的这些钱呢? 要解决那个问题,我们能够用什么方法? (1)如何样列式? 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预备多少钱吗? 请大伙儿用估算的方法试着做在本子上。 谁情愿说一说自己的估算过程? (教师请解决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过程,并介绍一下自己所用的方法,适当地加以说明。)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选择合适的算法,并说明理由。 师:假如你是带队的老师,你会选择哪种估算方法呢?请在小组内讨论,并说明理由。 (3)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4)小结 师:这些方法差不多上正确的。但生活中我们在做预备时,一样都采纳估算的方法。同时为了使预备显得更充分,在估算时不一定要采纳四舍五入的方法,而是将数字估量的大些。关于那个例子而言,因此是选择把钱预备多些的方法更符合实际。 把板书补充完整:49×104≈5500 (元)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三单元:角的度量 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认识线段、直线、射线和角,角的分类和画角。线 段、直线、射线和角都是较简单的几何图形,是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首先将线 段、直线、射线进行比较。 明确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引出角的概念。 学情分析: 1.是学生对图形的基础认识,内容比较形象直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比较 等方法掌握本单元的知识要点。 2.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直接的感性体验。 3.几何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 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 指定度数画角。 过程与方法: 1.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2.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情绪、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 区别。 难点: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课时安排: 本单元6课时

总课时 使用时间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题线段、直线、射线 知识与技能: 六 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分。 进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的空间观念。 情绪、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操作研究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表象的形成过程。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策略选择(教法、学法) 教法:演示讲解。 学法:观察思考与小组合作。 四、教学资源准备 课件、手电筒、直尺。 五、教学过程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 案 第(三)单元备课时间:任课教师: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度到抽象。学生 在二年级上册认识长度单位时,就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 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 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识基 础上让学生认识平角和XXX,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 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 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 学 重 难 点 课 时 XXX 排 1.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2、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4课时 课时教案 课题

教学 内容 教材 分析 教 学 目 标 讲授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 重难点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教具 学具 直尺,三角板 准备 教师活动 一、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 1.认识线段的特征。 出示线段(长4分米)。提问:谁来通知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要如何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

段)。画线段时,入手下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 长的,我们能够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通知人人。 它的长是多少。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 分米长的线段。 2.认识射线。 假如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教师延长第 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线段、直线、射线和 角 课本38、39页 本课时分三个小层次,第一个层次通过实验,直观描述什么是射线和直线。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3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 24×3= 25×2= 14×6= (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130×5= 2×380= 150×6= 7×13=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 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 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口算练习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第48页6-----9

第二课时笔算乘法(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52×2= 231×4= 321×2= 415×3= 298×3= 523×3= 2、笔算 24×12= 44×59= 63×52=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 145×12=1740 145 ×12 ------- 290 1 45 ------- 1 740 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三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认识小数、年月日、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个别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表现在计算技能较差,对数学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弱。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学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 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教案标题: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 乘法与除法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 理解乘法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 2. 理解除法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3. 能够应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乘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 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教学难点: 1. 运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 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及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或黑板、白板。 2.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3. 数学乘法表和除法表。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乘法和除法的概念 (约10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与乘法和除法进行对比。 2. 通过具体的例子,解释乘法和除法的概念,如:2个苹果乘以3等于多少?12除以4等于多少? 3. 让学生自己思考并举例说明乘法和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Step 2: 学习乘法的运算规则 (约15分钟) 1. 介绍乘法的符号和运算规则,如:a × b = c。 2. 通过示例演示乘法的运算步骤,如:3 × 4 = 12。 3.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练习,如:5 × 2、6 × 3等。 Step 3: 学习除法的运算规则 (约15分钟) 1. 介绍除法的符号和运算规则,如:c ÷ b = a。 2. 通过示例演示除法的运算步骤,如:12 ÷ 4 = 3。 3.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练习,如:10 ÷ 2、15 ÷ 3等。 Step 4: 运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约15分钟) 1.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如:有5个篮球,每个篮球的价格是3元,求总价。 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确定需要使用乘法还是除法,并进行计算。 3.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法和答案,并进行讨论。 Step 5: 总结与拓展 (约5分钟) 1. 与学生一起总结乘法和除法的概念、运算规则以及应用。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乘法和除法的应用场景,并鼓励他们继续练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延伸: 1. 布置乘法和除法的练习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找和运用乘法和除法的机会,加深理解。 教学评估: 1.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和理解情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角的分类|人教新课标(2021秋)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分类、画角教学目标: 1、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经历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 4、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确: 教师: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学生:各种角的学具。 教学步骤: 教案:角的分类、画角 执教:罗炎枝 一、创设情境,回忆旧知 2、问:你认识这几个角吗? 预设:锐角、钝角、直角 3、追问:你怎样判断是锐角、直角、钝角的? 预设:直角=90度,锐角<90度,钝角>90度。 4、问题:你们是拿直角当作标准,比它小的角就是锐角,比它大的角就是钝角。我这有一幅三角尺,这上面有直角吗?谁来量一量, 看看直角是不是90度? 板书:〔1直角=90 ° 〕 二、在静态和动态中认识平角 〔一〕在静态中认识平角。 1、问题:平角是什么样的呢?你有能动手画一画平角吗? 2、学生展示所画的平角。 预设: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预设①追问:这个是不是角呢?你是用什么方法式判断角的?

4 、小结:通过角的定义我们知道:角是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一个角必须满足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两个条件。 5、追问:你能指一指平角的顶点和边吗?〔二〕在动态中认识平角 1、问题:我们刚刚认识了平角,平角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折扇动态 演示平角形成过程〕 2、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直角是怎样形成的吗?预设:平角是一 条边旋转到另一条边成一条直线后产生的。 3、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平角是由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当成一条直线时就形成了平角。〔教师板书平角的画法〕 4、问题:平角的角到底在哪里?教师同时画出角的符号。 5、问题:以往认识角似乎都是尖尖的,那平角还是角吗?为什么? 6、问题:观察平角,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平角可以由两个直角组 成。 7、追问:平角是多少度呢? 板书:1平角=180 ° 三、在静态和动态中认识周角 〔一〕在静态中认识周角 1 、问题: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周角,请你想象一下周角是什么样的,然后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2、学生展示所画的周角。 3、问题:怎么只看到一条边呢?这还是角吗? 4、追问:你能给我们指一指这两条边吗? 〔二〕在动态中认识周角 1 、导语:让我们再来借助折扇感受一下周角形成的过程。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 案设计 教学设计蓝本 单元训练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结合具体情境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的能力。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因数中间有的计算方法。 教材分析: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抽象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用电脑课件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 球转动的情景。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 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3圈、 4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5圈、10圈需要多少时间?说 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学生看图片,思考问题,小组讨论。设计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更好的理解乘法的意义。 探索交流,获取新知复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乘整十数的计 算方法,为学生研究新知识铺垫。开放式的问题解答方式,解开学生思维的束缚,开拓学生解答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并给学生最新优秀的教育word文档。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 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 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学生用 列式计算,反馈计算结果。学生列出算式表示,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114×21=(分)学生可以把114看作110来 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探索交流,获取新知具 体计算: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解决方法1:因数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全套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精品单元教案 1.认识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及判定物体的形状。 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引导学生运用初步的空间观念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1.利用教具和学具学习观察物体,组织学生在实际摆一摆和观察后进行相应的选择和判断。 2.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激发参与观察和操作的兴趣,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空间想象力。 2课时 认识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教材第32~35页的内容。 1.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重点: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认识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长方体,正方体。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2.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来观察上述三种立体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1.教学例题。 (1)出示教材第32页例1。 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投票箱,看到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①认识前面、右面和上面。 生活中,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已约定俗成,如下图所示。 从同一个位置观察,最多能看到一个物体的3个面。 对于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来说,正对观察者的面是前面,而对于前面位置靠上的面就是它的上面;另外,观察者右侧的面就是它的右面。 ②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观察物体时要注意,无论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视线都要平视所观察的面。 (2)出示教材第33页例2。 观察正方体组成的物体。 先摆一摆,再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 你能根据看到的图形连一连吗? 从不同位置观察所搭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根据观察到的形状连线,可以先用正方体学具摆出立体图形,然后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观察到什么形状就画什么形状。 (3)出示教材第34页例3。 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的物体。摆出右边的物体,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再连一连。 如果摆成右边的样子,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图形?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2.课堂演练。 下面的立体图形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画一画。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5篇范例)[修改版]

第一篇: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P48-P49。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探索与发现 (三)乘法分配律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乘法分配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出示题目:⑴口算。 (27+73)×8=800 40×9+40×1=400 14×(10+2)=168 10×6+10×4=100 ⑵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5+5×80 (1250+125)×8 教师请个别学生口算。 (师:这一题,谁能口算出来?老师可以口算出来,你们相信吗?是不是老师又应用到数学的什么定律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简单算式:让学生在这些算式中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并进行全班交流。 (3 + 2)×4 = 3×4+2×4 2×(11 + 9)= 11×2 + 9×2 (20 + 4)×5=20×5 + 4×5 (黑板板书)结果知道:这个式子的得数相等。 2、出示课本插图 ①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大家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教师出示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②、估计工人叔叔大约贴了多少块瓷砖? 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试着估计。③、列式解答

学生在下面练习,老师巡视,练习结束后,要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全班交流。方法一:6×9+4×9=54+36=90(块)教师试着引导学生说出这边的6×9和4×9分别是算什么?(分别算出正面和侧面贴的块数。)(黑板板书) 方法二:(6+4)×9=10×9=90(块)引导学生说出:两面墙共有9列,一行有6+4块,所以我先算出一行有10块,再用10×9算出共有多少块瓷砖。(黑板板书)结果计算算出来的结果相等,那么用=表示这两式子的关系。(教师板书=。)④、观察算式与上面式子相比,有什么的特点? (等号左边的算式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规律: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因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因数。 从而得出乘法交换律的定义: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于每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⑤、字母表示。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a+b)×c=a×c+b×c并带读。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课文第49页的“试一试”第 1、2题。 2、PPT练习。学生独自思考完成。 四、课堂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 五、布置作业。 第二篇:北师大版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8~P49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 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射线、直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2、认识角,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和画法。 3、掌握角的分类。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射线、直线、线段以及角的认识过程,体验比较的方法。 2、经历量角、画角和角的分类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直线、射线;认识角和角的构成,掌握角的表示方法;理解各种角的意义;掌握画指定度数的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区分线段、直线、射线;建立角的正确概念;角的分类及其之间的关系;利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单元整体思路:1、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图形的基础认识,内容比较形象直观,学生生可以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来掌握本单元的知识要点2、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直接的感性体验,再在小组交流中形成知识技能。 3、几何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 第 1 课时:线、射线、线段教学时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教学重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尺,课件教学课时:1 课时 民族团结内容:民族团结心连心知道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祖国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各民族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 认识线段的特征(下面的板书填在一个表里) 出示线段(长4分米)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师: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现在看 老师再来画一条5 分米长的线段。 2. 认识射线师: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教案,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初中教案、高中教案、大学教案、其他教案等等,想了解不同教案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lesson plan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junior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university lesson plans, other lesson plan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lesson plans, stay tun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