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操作规范

消毒操作规范

消毒、灭菌是切断传播途径、预防医源性感染和交叉性感染,保护群众健康的重要措施,在从事手术、诊疗中,应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消毒管理办法》执行。

一、医务人员上班时间要穿工作服,衣帽整齐,下班就餐、开会时应脱去工作服。

二、诊疗换药处理工作后均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洗,无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三、医务人员必须接受消毒灭菌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牢固树立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常规,保证无菌操作。

四、清创缝合包使用前必须查明有效期,过期严禁使用。

五、进入组织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应达到消毒,各种注射、穿刺器具必须一用一销毁,做到一人一针一管,防止医源性感染和交叉感染。

六、清创缝合包每周灭菌一次,、无菌罐、无菌钳每周高压消毒一次;器械的消毒液使用期限为每二周更换消毒液(2%戊二醛)一次;碘酒、酒精罐每周高压消毒一次;凡浸泡消毒的器械要打开关节,盆盖上标明失效期;有质量控制监督记录。

七、治疗室和观察室在晚间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30分钟。

八、前来就诊的患者中,如发现传染病,应近隔离消毒原则处理,并向卫生防疫站报告疫情。

九、病房应定时通风换气,每日拖洗地面、床头桌及椅子每日湿擦,抹布要专用,定期消毒。

十、换下污衣被服,放入指定地点,不得随地乱丢,不得在病房内清点,便器每次用后清洗消毒。

十一、各种医疗用具,使用后均须消毒后备用,药杯、餐具必须消毒后再用,病人被褥要定期更换消毒。

消毒操作规程

消毒操作规程 (一)、使用方法: (1)消毒液配置根据有效氯含量,用蒸馏水将含氯消毒剂配置成所需浓度溶液。 (2)使用方法: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与干粉消毒等方法。1.浸泡法:将待消毒的物品放入装有含氯的消毒剂溶液的容器中,加盖。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的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mg/L的消毒液浸泡10min以上;对肝炎病毒、结核杆菌、和细菌芽孢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min以上。2.擦拭法:对大件物品或其他不能用浸泡法消毒的物品用擦拭法消毒。消毒所有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蚕茧浸泡法。3.喷洒法:对一般污染的物品表面,用1000mg/L的消毒液均匀喷洒(墙面:200ml/㎡;水泥地面:350ml/㎡,土质地面:1000mg/㎡),作用30min以上;对肝炎病毒和结杆菌污染的表面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均匀喷洒(喷洒量同前),作用60min以上。4.干粉消毒法:对排泄物的消毒,用含氯消毒剂干粉加入排泄物中,含氯消毒剂用量是排泄物的1/5,略加搅拌后,作用2-6h,对医院污水的消毒,用干粉按有效氯50mg/L 用量加入污水中,并搅拌均匀,作用2h后排放。 3、注意事项: (1)粉剂应与阴凉处避光、防潮、密封保存;水剂应与阴凉处避光,密封保存。所需溶剂应现配现用。 (2)配制漂白粉等粉剂溶液时,应戴口罩,橡胶手套。 (3)未加防锈剂的含氯消毒剂对金属有腐蚀性,不应做金属器械的消毒;加防锈剂的含氯消毒剂对金属器械消毒后,应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并擦干后使用。 (4)对织物有腐蚀和漂白作用,不应作有色织物的消毒。 (5)用于消毒餐具,应及时用清水冲洗。 (6)消毒时,若存在大量有机物时,应提高使用浓度或延长作用时间。 (7)用于污水消毒时,应根据污水中还原生物质含量适当增加浓度。

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一)基本要求 1.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2.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 3.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二)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1.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 ⑴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⑵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⑶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2.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⑴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⑵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

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⑶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⑷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⑸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3.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⑴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⑵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 ⑶物体表面消毒,宜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三)皮肤与黏膜的消毒 1.皮肤消毒 ⑴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 消毒方法:①用浸有0.5%碘伏消毒液或安尔碘的无菌棉签或其他替代物品局部擦拭2遍,作用时间遵循使用说明。 ②使用75%乙醇溶液擦拭消毒2遍,使用3min。③使用0.1%新洁尔灭消毒液皮肤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min-5min。④其他合法、有效的皮肤消毒产品,按照产品的使用说明书操作。

消毒灭菌操作及规范

消毒灭菌操作及规范 摘要 本文档详细介绍了消毒灭菌的操作及规范。消毒灭菌是一项关键的卫生措施,能够有效杀灭细菌和病毒,保护人们免受病原体的侵害。在实施消毒灭菌操作时,应遵循准确的步骤和指导,确保消毒灭菌的效果和安全性。 1. 简介 消毒灭菌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彻底杀灭或清除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过程。它可以应用于医疗机构、食品加工厂、实验室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所和设备。 2. 消毒灭菌操作 以下是消毒灭菌的一般操作步骤: 2.1 清洁

在进行消毒灭菌之前,应先对清洁对象进行彻底清洁。清洁可以去除大部分的细菌和污垢,为后续的消毒灭菌提供更好的效果。 2.2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根据不同的场所和设备,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常见的消毒灭菌方法包括: - 物理方法:如高温蒸汽灭菌、紫外线辐射、过滤等。 - 化学方法:如化学消毒剂、酒精等。 2.3 操作流程 根据选择的消毒灭菌方法,遵循操作指南进行消毒。包括正确配制消毒液、正确使用消毒设备、正确操作消毒程序等。 2.4 操作安全

在进行消毒灭菌时,必须遵循相关安全措施,确保操作人员和环境安全。包括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避免化学品误触、注意操作环境通风等。 3. 规范要求 为确保消毒灭菌操作的质量和效果,以下是一些规范要求: - 遵循相关法规和标准,如卫生部门发布的消毒灭菌规范。 - 定期检查和维护消毒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性。 - 严格遵循操作指南和步骤,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 定期培训操作人员,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 记录消毒操作,包括消毒时间、消毒液配制、操作人员等信息,以备审计和追溯。 结论 消毒灭菌操作及规范是保障卫生环境和人们健康的重要措施。通过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和准确的指导,我们能够有效地杀灭细菌

消毒技术规范

消毒技术规范 一、背景介绍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消毒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消毒技术规范是确保公共卫生安全的关键。本文将介绍消毒技术规范的相关内容,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应用消毒技术。 二、消毒技术分类 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和方法,消毒技术可以分为物理消毒技术和化学消毒技术两大类。 1. 物理消毒技术 物理消毒技术是利用物理因素对微生物进行灭活的过程。常见的物理消毒技术有高温消毒、超声波消毒、辐射消毒等。例如,在医疗机构中,常用的物理消毒方法包括高温热气消毒、紫外线灭菌和蒸汽灭菌等。 2. 化学消毒技术 化学消毒技术主要是通过使用化学消毒剂来杀灭微生物。常见的化学消毒技术包括氯化消毒、酒精消毒、过氧化氢消毒等。在家庭中,我们常用的漂白粉、酒精等就是常见的化学消毒剂。 三、为确保消毒工作的效果和安全性,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消毒技术规范:

1.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并按照具体的操作步骤进行消毒。 2.使用合适的消毒剂 根据消毒对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消毒剂的选择应根据其杀菌谱、毒理学特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 3.正确配制和使用消毒剂 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要注意正确的配制浓度,遵循使用说明书上的要求。同时,要使用专门的消毒设备和工具,避免混合使用不同的消毒剂。 4.严格执行消毒操作规程 按照要求,进行预洗、清洗、消毒等操作。在消毒过程中,要避免污染,并确保充分接触消毒剂。 5.注意消毒对象的处置与回收 消毒过的物品应适当处理,避免再次感染。对于可回收的消毒剂,应采取专门的处理措施。 6.建立健全的消毒管理制度 确保消毒操作的规范性,建立消毒档案,纪录消毒过程和结果,并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消毒技术规范

消毒技术规范 (一)目前参照原则 ▲ 2023版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 2023第二版《上海市医院消毒灭菌实用手册》。 ▲ 2023版《上海市护理质控手册》。 ▲ 2023年《压力蒸汽灭菌》。 ▲ 2023年上海市CDC消毒科供稿《上海市医疗机构手足口病消毒隔离规定》(试行) ▲ 2023年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2023版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2023版中国国标化管理委员会《医院消毒卫生原则》 ▲2023年国卫办医发《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规定》

(二)原则 ★所有物品均应随时保持清洁、干燥、完好。 ★若有污染应即时消毒、灭菌。 ★一次性物品按阐明使用。 ★本原则适合各部门,请参照执行。 总则 一、室内空气及环境物体表面旳消毒 附表各类环境消毒规定 (一)紫外线空气消毒措施 1、紫外线照射:安装紫外线灯管旳数量为≥ / m3,距离~2.2m,时间≥30min。

2、紫外线使用寿命: (1)由新灯管旳强度减少到70 μw/ cm2旳时间(功率≥30w),或者减少到本来新灯管强度旳70%(功率<30w)旳时间,应不低于1000小时,因此,紫外线灯合计使用超过1000小时应及时更换灯管。 (2)每六个月检测一次,<70μw/ cm2应及时更换灯管。 3、注意事项: 1)应保持紫外线灯管表面清洁,紫外线灯管每周一用酒精布巾擦拭一次,专人负责,如发现灯管有灰尘时应及时擦拭。 2)室内保持清洁干燥,电压为220v,环境合适温度在20-40℃,相对湿度为60%。当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湿度不小于60%时,应合适延长照射时间。 3)紫外线光源不能直接照射到人,不在易燃、易爆旳场所所用,照射时关闭门窗,门口悬挂警示牌。 4)应使消毒物品表面充足暴露于紫外线,如遇纸张、织物等粗糙表面时,应延长照射时间,两面均应照射到。 5)在有机物保护旳微生物及空气中悬浮粒子多旳时候,应加大照射时间。

消毒技术规范(护理部)

▲2002版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 2003第二版《上海市医院消毒灭菌实用手册》。 ▲ 2022版《上海市护理质控手册》。 ▲ 2022年《压力蒸汽灭菌》。 ▲ 2022年上海市CDC消毒科供稿《上海市医疗机构手足口病消毒隔离要求》(试行) ▲ 2022年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2022版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 2022版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 2022年国卫办医发《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

★ 所有物品均应随时保持清洁、干燥、完好。★若有污染应即时消毒、灭菌。 ★ 一次性物品按说明使用。 ★本原则适合各部门,请参照执行。 Ⅲ类环境 供应室无菌区、检查包装灭菌区 各类普通病房 细菌总数 ≤4.0cfu/皿 细菌总数 ≤10cfu/cm2 1.紫外线照射 30 分钟,每天 1 次 2.开窗通风 30 分钟,每天 2 次 500mg/L 有效氯 消毒液擦拭 Ⅳ类环境 传染病科门诊 门急诊及其检查室、治疗室 细菌总数 ≤10cfu/cm2 细菌总数 ≤10cfu/cm2 1.紫外线照射 30 分钟,每天 2 次 2.开窗通风 30 分钟,每天 2 次 500mg/L 有效氯 消毒液擦拭 环境类别 范围 空气 物体表面 常规空气 消毒方法 污染物体表面消 毒方法

1、紫外线照射:安装紫外线灯管的数量为≥1.5w / m3 ,距离 1.8 ~2.2m ,时间≥30min。 2、紫外线使用寿命: ( 1 )由新灯管的强度降低到70 μw/ cm2 的时间(功率≥30w),或者降低到原来新灯管强度的 70%(功率<30w)的时间,应不低于1000小时,因此,紫外线灯累计使用超过 1000 小时应及时更换灯管。 ( 2 )每半年检测一次,<70μw/ cm2 应及时更换灯管。 3、注意事项: 1 )应保持紫外线灯管表面清洁,紫外线灯管每周一用酒精布巾擦拭一次, 专人负责,如发现灯管有灰尘时应及时擦拭。 2 )室内保持清洁干燥,电压为 220v ,环境适宜温度在 20-40℃,相对湿度 为 60%。当温度低于20℃或者高于40℃,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3 )紫外线光源不能直接照射到人,不在易燃、易爆的场所所用,照射时关闭门窗,门口悬挂警示牌。 4 )应使消毒物品表面充分暴露于紫外线,如遇纸张、织物等粗糙表面时,应延长照射时间,两面均应照射到。 5 )在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及空气中悬浮粒子多的时候,应加大照射时间。 4 )紫外线消毒、灯管的强度测定、更换、清洁等均应做好记录。

清洁消毒操作规程

清洁消毒操作规程 清洁消毒是保持环境卫生、预防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下面是清洁消毒操作规程,详细介绍了清洁消毒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准备工作 1.1 确定清洁消毒的区域和范围,明确清洁消毒的目标。 1.2 准备所需的清洁工具和消毒用品,包括清洁剂、消毒剂、洗涤刷、拖把、垃圾袋等。 1.3 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戴口罩、帽子、手套等。 1.4 开启通风设施,确保清洁消毒过程中有足够的新鲜空气。 二、清洁操作步骤 2.1 预先清除表面可见的杂物和污垢,如纸屑、灰尘等。 2.2 使用适当的清洁剂和洗涤刷清洁表面,顺序由上到下、由远到近、由干净区域到污染区域进行。 2.3 注意清洁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根据不同材质和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清洁剂。 2.4 使用清水彻底冲洗清洁剂,确保表面完全清洁。 2.5 重点清洁易被忽略或容易污染的部位,如门把手、电梯按钮等。 2.6 清理垃圾并妥善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三、消毒操作步骤

3.1 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如含酒精、含氯、含过氧化氢等。 3.2 按照产品说明书或工作程序正确使用消毒剂,注意浓度和使用方法。 3.3 将消毒剂均匀喷洒或涂抹在要消毒的表面上,确保覆盖整个区域。 3.4 根据消毒剂的作用时间,保持表面湿润,不得擦拭或清洗。 3.5 注意消毒剂的适用范围和禁忌,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损害。 四、清洁消毒结束后的处理 4.1 清理和整理清洁工具和消毒用品,保持干净整洁。 4.2 确保工作区域恢复整洁,清除杂物和污垢。 4.3 妥善处理好垃圾和污水,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4 按照防疫要求进行个人防护用品的处理,避免污染他人。 4.5 记录清洁消毒的过程和结果,包括清洁消毒的时间、地点、方法、用品等。 五、注意事项 5.1 定期培训清洁消毒人员,提高操作技能和卫生意识。 5.2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清洁消毒,不得随意更改步骤和使用消毒剂。 5.3 使用合格的清洁剂和消毒剂,并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注意使用方法和禁忌。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一、引言 医院作为医疗服务机构,为了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消毒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制定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确保医院消毒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高效性。 二、消毒分类 1. 高级消毒:对高风险的医疗器械、手术器械以及病房环境进行消毒,以杀灭或去除大部分或全部的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 2. 中级消毒:对中风险的医疗器械、手术器械以及病房环境进行消毒,以去除或杀灭大部分的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 3. 低级消毒:对低风险的医疗器械、手术器械以及病房环境进行消毒,以去除或杀灭少量的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 三、消毒操作规范 1. 消毒人员:消毒工作由专职人员负责,必须经过相关培训并持有相应的资质证书。 2. 消毒设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设备,确保设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消毒剂选择: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和消毒需求,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并按照使用说明正确使用。 4. 消毒方法:根据消毒对象的不同,采用适当的消毒方法,如物理消毒、化学消毒、辐射消毒等。

5. 消毒程序:制定详细的消毒程序,包括准备工作、消毒操作、消毒时间、消 毒剂浓度、消毒剂使用量等内容。 6. 消毒频率:根据医院的需求和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各个区域和设备的消毒频率,确保消毒工作的及时性和全面性。 7. 消毒记录:每次消毒操作都应有详细的消毒记录,包括消毒日期、消毒对象、消毒剂使用情况等,便于追溯和管理。 四、消毒质量控制 1. 消毒效果评估: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评估,采集样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测,确 保消毒工作的有效性。 2. 消毒监测:建立消毒监测制度,对消毒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测,如消毒 剂浓度、消毒时间等。 3. 消毒不合格处理:对于消毒不合格的情况,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进行记录 和报告,确保消毒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五、员工培训和宣教 1. 消毒培训:定期对消毒人员进行培训,包括消毒操作规范、消毒剂的正确使用、消毒设备的维护保养等内容。 2. 宣教活动:开展医院内部宣教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对消毒工作的重视程度和 正确操作意识。 六、消毒设备维护保养 1. 定期维护:对消毒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包括清洁、消毒、校准等,确保设备 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消毒技术规范

消毒技术规范 消毒是指使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活动。消毒技术规范是指在消毒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和要求,以下是消毒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 1.消毒原则 消毒的原则是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以达到减少或消除疾病传播的目的。消毒应该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杀菌剂,并配合适当的时间、温度和浓度。 2.消毒方法 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如高温煮沸、紫外线照射等)和化学方法(如氯、臭氧、过氧化氢等)。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要考虑到被消毒物的特性和所需消毒的微生物种类。 3.消毒设备 消毒设备应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并且要定期维护和保养。消毒设备应具备可靠的杀菌效果,在使用过程中要保持水质清洁,以防止细菌的滋生。 4.消毒剂选择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要考虑到杀菌谱、毒性、稳定性和环境影响等因素。消毒剂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使用场所和需要消毒的物体来确定,同时要严格控制消毒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 5.消毒操作 在进行消毒操作时,应按照要求的时间、温度和浓度进行,同

时要注意消毒剂的稀释和配比。进行消毒操作时,应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并避免消毒剂的溅洒和飞溅。 6.消毒管理 消毒管理主要包括对消毒设备、消毒剂和操作人员的管理。要定期检查和维护消毒设备的性能,保持消毒剂的质量稳定,严格管理消毒操作人员的培训和操作规范。 7.消毒效果评价 消毒效果评价是指对消毒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菌落总数、特定病原菌的检测和生物指示器的使用等。评价结果应及时记录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 8.消毒记录 消毒记录是指对消毒过程和效果的记录和保存。要详细记录每次消毒操作的时间、温度、浓度和操作人员等信息,同时保存相关的监测和评价结果。消毒记录应妥善保存,方便日后查询和查证。 消毒技术规范是保障消毒效果和人员安全的重要指导文件,只有严格遵守消毒技术规范才能提高消毒效果,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各个单位和个人在进行消毒操作时要认真学习和遵守消毒技术规范,确保消毒工作的安全、可靠和有效。

消毒操作规范

消毒操作规范 消毒操作是一种重要的卫生措施,可以有效地杀灭 细菌和病毒,预防疾病传播。本文档旨在规范消毒操作,确保对人员和物品进行有效的消毒,保障公共场所和个 人卫生安全。 在进行消毒操作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选择适当的消毒剂,根据不同的细菌和病毒选择相应的消毒剂 进行消毒。 确保消毒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正确,以充分发挥其杀菌效果。 持续性地进行消毒操作,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应加强消毒频率。 注意消毒剂的保存和使用期限,在逾期或变质时应重新采购。 在进行消毒操作前,需要准备以下消毒设备和工具:消毒剂:选择适合的消毒剂,如酒精、次氯酸钠溶液等。 手套:佩戴一次性手套,保护双手免受消毒剂伤害。 面罩:在需要时佩戴面罩,防止吸入消毒剂气味和微粒。

清洁布:使用清洁的布来擦拭物品和表面。 消毒喷雾器:用于喷洒消毒剂的工具。 根据实际情况,消毒操作的步骤可能会有所差异, 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手部消毒: 洗手并用纸巾擦干,确保手部清洁。 取适量消毒剂于手掌心,涂抹全手。 用手掌相互揉搓,揉搓指缝和指尖,直至干燥。 用清洁布蘸取适量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确保覆盖全部区域。 注意清洁布的湿度,避免过湿或过干。 将消毒剂充分加满消毒喷雾器。 保持喷雾器与物体表面保持适度距离,均匀喷洒消毒剂。 注意呼吸时避免吸入喷雾剂。

根据不同场所和物体的使用频率和环境情况,消毒 周期和频率会有所不同。在特殊时期如疫情期间或疫情 高发地区,应加强消毒频率,做到全员参与,全方位消毒。通常建议进行日常消毒操作,并定期对场所和物体 进行深度消毒。 本文档提供了消毒操作的规范,涵盖了消毒原则、 设备和工具准备、操作步骤以及消毒周期和频率的建议。通过遵循本文档的指引,可以确保进行有效的消毒,提 高卫生安全水平。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消毒是指通过各种物理或化学手段,以杀灭或去除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用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是卫生部制定的一套规范和指南,旨在明确消毒的目标、方法和操作要求,确保消毒工作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一、消毒目标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的首要目标是防止传染病的传播。通过消毒可以成功杀灭或去除空气、水、物体表面以及人体等环境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二、消毒方法 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所,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规定了不同的消毒方法。常见的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和生物消毒。 1. 物理消毒:物理消毒是通过提高温度、使用紫外线、电离辐射等方法杀灭或去除病原微生物。常见的物理消毒方法包括高温消毒、干热消毒、紫外线消毒、电离辐射消毒等。 2. 化学消毒:化学消毒是通过使用化学药剂来杀灭或去除病原微生物。常见的化学消毒方法包括氯化物消毒、过氧化氢消毒、醛类消毒等。在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消毒时,需要根据药剂的配方和说明书来选择适当的浓度和使用方法。 3. 生物消毒:生物消毒是通过使用具有抗菌作用的生物制剂来杀灭或去除病原微生物。常见的生物消毒方法包括使用含有抗

菌成分的洗手液、消毒剂等。 三、消毒操作要求 根据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下面是消毒操作的一些要求: 1. 消毒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消毒操作之前,需要对消毒设备和器具进行清洁和维护,确保其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要对消毒区进行清洁和整理,确保操作区域的干净整洁。 2. 消毒操作的严格执行:在进行消毒操作时,需要按照规范中明确的方法和操作步骤进行操作,确保消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于不同的消毒对象和消毒场所,要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并根据规范要求使用正确的消毒剂和药剂浓度。 3. 消毒后的处理:消毒完成后,要对消毒设备和器具进行清洁和维护,确保其良好的保存状态;同时,要对消毒区进行清洁和整理,确保操作区域的干净整洁。 四、消毒效果的评估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对消毒效果进行评估,确保消毒操作的有效性。评估消毒效果的主要方法包括微生物检测和目测观察。根据规范的要求,对消毒过后的空气、水、物体表面或人体进行微生物检测,确定病原微生物的杀灭或去除情况;同时,通过目测观察来判断消毒操作的效果和表面洁净度。 五、消毒质量控制和监督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建立健全的消毒质量控制和监督机制,

消毒原则与操作规范

消毒原则与操作规范 消毒原则与操作规范 消毒是指通过采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杀灭或去除对象表面、内部或环境中的有害微生物,以达到预防疾病传播的目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正确的消毒操作非常重要,能够保障我们的健康和安全。下面将介绍一些消毒的原则与操作规范。 一、消毒原则 1. 预防为主原则:预防是消毒的首要原则,重要的是保持卫生环境的清洁和整洁,防止病原微生物滋生和传播。 2. 全面性原则:消毒要全面进行,包括人体、物体和环境的消毒,不留死角,确保各个方面的安全。 3. 个别性原则: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环境,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剂,确保消毒效果有效。 4. 安全性原则:在进行消毒操作时,应注意自己的安全,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品,避免消毒剂对人体的伤害。 5. 经济性原则:尽量选择经济实用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剂,合理使用,减少资源浪费。 二、消毒操作规范

1. 环境消毒操作规范 (1)定期清洁:定期对环境进行清洁和整理,保持环境的干 净整洁,减少有害微生物的滋生。 (2)室内通风:保持室内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的有 害微生物数量。 (3)使用消毒剂:根据环境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如含 氯消毒剂、酒精或碘酒等,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使用。 (4)消毒频率:根据环境的使用频率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情况,合理安排消毒的频率。 2. 物品消毒操作规范 (1)分类消毒:将物品按照不同的用途和材质进行分类,采 用适当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剂。 (2)正确操作:根据消毒剂的说明书,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确保消毒剂充分接触到物品表面,达到最佳消毒效果。 (3)消毒时间:根据消毒剂的要求,控制消毒时间,一般情 况下,要保持物品浸泡在消毒液中一定的时间,让消毒剂发挥作用。 (4)消毒后处理:消毒后的物品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晾 干或擦拭,确保物品不带有消毒剂残留。

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一) 灭菌管理 1、已灭菌物品从灭菌器中取出,应仔细检点放置,以免再污染。 2、检查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损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 3、手术包应干燥,否则应列为湿包,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有明显水渍的包亦不可作为无菌包; 4、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或其中放有化学指示剂的包,在灭菌后或开包使用前应检查是否达到已灭菌的色泽或状态。未达到或有疑点者,不可作为无茵包使用; 5、取出的包,掉落在地,或误放不洁之处或沾有水淹,均应视为受到污染。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 6、已灭菌的物品,不得与未灭菌物品混放; 7、合格的灭菌物品,应标明灭菌日期,合格标志。 8、灭菌后的物品;应放在无菌区的柜橱内(或架子上、推车内)。无菌物品储存架、柜,每日用含250-500mg/L有效氯的消毒液擦拭一次。 9、分类放置,顺序发放取用。超过有效期应重新灭菌。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二) 紫外线 1、适用范围:用于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和水及其它液体的消毒。 2、紫外线灯强度不得低于7ouW/cm2(普通30W直管紫外线灯在距灯管1米处测定)。 3、紫外线消毒灯的使用寿命,即由新灯的强度降低到70Uw/cm2的时间(功率≥30w)的灯,或降低到原来新灯强度的70%(功率<30w=的时间,应不低于1000h。 4、注意事项 (1)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的清洁,每周用95%酒精棉球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 (2)用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于燥,减少尘埃和水雾。 (3)用紫外线消毒物品表面时,应使照射表面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照射。 (4)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三) 戊二醛

消毒操作规程

住宿业消毒操作规程 为加强住宿业消毒卫生管理,防止传染病传播及流行,保障人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住宿业卫生规范》等卫生法律法规等规范要求,制定以下消毒操作规程。 一、适用范围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各类向消费者提供住宿及相关综合性服务的场所,如宾馆、饭店、旅馆、旅店、招待所、度假村等。 二、卫生管理工作职责、卫生管理制度 1、应制定消毒工作岗位责任制,确定消毒卫生管理员、岗位责任人,明确消毒卫生管理职能和岗位职责,且镜框镶嵌悬挂在岗位区域内。 2、应制定清洗消毒管理制度,且镜框镶嵌悬挂在岗位区域内。 (1)公用饮具清洗消毒卫生管理制度; (2)拖鞋清洗消毒卫生管理制度; (3)棉织品清洗消毒卫生管理制度; (4)卫生间、卫生洁具清洗消毒卫生管理制度; (5)公众接触物体消毒卫生管理制度; (6)空气消毒卫生管理制度; (7)机械通风装置、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卫生管理制度; (8)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卫生管理制度。 3、从业人员管理 (1)掌握卫生法律法规、基本卫生知识、基本卫生操作技能等,取得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 (2)从业人员应持有效健康合格证。要做到人证不分离,且佩戴在胸前。也可按照工作区域做到健康培训合格证镜框镶嵌上墙,以便于监督检查。 (3)从业人员应有两套以上工作服。工作服应定期清洗,保持清洁。 (4)从业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进行卫生操作适应穿戴清洁的工作服。 (5)建立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培训档案。 4、基本卫生要求 (1)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美观,地面无废弃物。 (2)床单、被套、枕套(巾)、面巾、浴巾、脚巾、睡衣等棉织品每客一换,长住客至少一周一换,清洗消毒后保洁备用。 (3)茶杯、酒杯、口杯等饮具应一客一换,清洗消毒后保洁备用。 (4)客房内卫生间的面盆、浴盆、恭桶座垫、地面、台面等应每日清洗消毒。 (5)无卫生间的客房,每个床位应配备有不同标记的脸盆和脚盆各一个。脸盆、脚盆和拖鞋应做到一客一换一消毒。清洁的脸(脚)盆、拖鞋的表面应光洁,无污垢、无油渍,并不得检出致病菌。 (6)公共卫生间(盥洗间、厕所)应该每日清扫、消毒,做到并保持无积水、无积粪、无蚊蝇、无异味。

清洁消毒操作规程

清洁消毒操作规程 近年来,随着健康和安全意识的提高,清洁消毒操作规程在各行各业中越来越 受到重视。无论是医疗机构、餐饮业还是家庭生活,清洁消毒操作都是关乎健康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清洁消毒操作规程,以期提醒和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进行清洁消毒。 1. 衣物清洁消毒操作规程 衣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因此保持衣物的清洁消毒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清洁衣物时,我们应该根据衣物的材质和颜色选择合适的洗涤程序和洗涤剂。其次,我们应该确保在洗涤过程中彻底冲洗衣物,以防止洗涤剂残留。最后,在晾晒衣物时,选择通风良好的地方,并避免将衣物直接暴露在阳光下,以防止颜色褪色和杀菌。 2. 餐具清洁消毒操作规程 餐具的清洁消毒是确保餐饮业卫生安全的重要环节。首先,应该在餐具使用后 立即清洁。清洁前,我们应该将残留在餐具上的食物残渣彻底清除。然后,我们可以将餐具浸泡于温水中,并加入适量的洗涤剂。清洁时,需要用刷子或海绵对餐具进行擦洗,确保彻底清洁。最后,在使用清水冲洗餐具时,确保将洗涤剂完全清除。对于一次性餐具,应在使用后即时丢弃。 3. 家庭卫生清洁消毒操作规程 家庭卫生的清洁消毒操作对于防止疾病传播至关重要。首先,我们应该定期进 行彻底的家庭清洁,包括地板、家具、窗户等。清洁时,应使用适当的清洁剂和器具,并确保对难以清洁的部位进行特别处理。其次,我们应该注意厨房和卫生间的清洁消毒。厨房是食物加工和储存的地方,所以清洁消毒尤为重要。在卫生间中,我们应使用具有消毒作用的清洁剂,定期对卫生间进行清洁和消毒。

4. 公共场所清洁消毒操作规程 公共场所的清洁消毒操作对于保护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公共场所的 清洁消毒应该定期进行,包括地面、楼梯、扶手等。对于频繁接触的物品,如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应定期消毒。其次,对于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公共场所,如医院、酒店等,可以采用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净化,消除细菌和病毒。 总结起来,清洁消毒操作规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遵守 衣物、餐具、家庭和公共场所的清洁消毒操作规程,我们能够保持健康的生活环境,并预防细菌和病毒的传播。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清洁消毒操作,时刻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清洁、安全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医院消毒操作规程

医院消毒操作规程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传染病的不断爆发,医院消毒操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医院作为重要的卫生保健机构,承担着诊治疾病的重要任务,必须做好消毒工作,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下面就是医院消毒操作规程的详细介绍。 一、消毒区域划分 医院内的消毒区域主要包括手术室、住院部、门诊部、病房、检验室等。不同 区域的消毒要求略有不同,但总体目标都是防止交叉感染。消毒区域应明确划分,并严格限制行人和物品流动,确保消毒操作的有效性。 二、消毒器械的分类和处理 医院内使用的器械分为一次性使用和可重复使用的两类。一次性使用器械不再 重复使用,应按规定扔进专用的容器中,并进行密封处理。可重复使用器械则需要进行清洁、消毒和灭菌处理,以保证其安全可靠。 三、消毒方法 医院内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物理消毒主要包括热消毒、 辐射消毒和紫外线消毒。热消毒是指将器械置于高温水中煮沸或在高温环境中加热一定时间,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辐射消毒是指利用射线杀灭细菌,如X射线和γ 射线。紫外线消毒是通过使用紫外线灯照射器械表面,以杀灭细菌。化学消毒则是指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消毒,如酒精、双氧水、氯化物等。针对不同的器械和区域,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非常重要。 四、消毒频率和周期 医院内的不同区域和器械的消毒频率和周期也有所不同。例如,手术室、住院 部的病房和门诊部的等候区,由于其高风险性,每天需要进行多次消毒。而一些较低风险的区域,如走廊和办公区域,可以适当降低消毒频率。对于器械的消毒周期,

一次性使用器械直接扔掉即可。可重复使用器械则需要按照医院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消毒,确保消毒周期的完整性。 五、员工培训和监督 医院需要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消毒操作的培训,确保他们对消毒规程的了解和 掌握。培训内容包括消毒操作的原理和方法、消毒器械的分类和处理、消毒频率和周期等。此外,医院还应该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每个员工都能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减少操作失误和疏漏。 六、消毒记录和评估 医院需要建立完整的消毒记录系统,记录每次消毒的时间、地点、人员和方法。这样可以帮助医院监管部门和患者了解医院的消毒情况,确保消毒工作的可追溯性。此外,医院还需要定期进行消毒评估,评估消毒效果和操作规程的有效性,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医院消毒操作规程是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安全的重要环节。医院应严格按照规 程进行消毒操作,确保消毒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通过合理的消毒区域划分、器械的分类和处理、恰当的消毒方法选择、适当的消毒频率和周期、员工的培训和监督以及消毒记录和评估,医院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交叉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规定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总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制订本规范。其目的在于统一我国医院消毒、灭菌的方法和消毒、灭菌的监测技术,以提高医院消毒、灭菌的质量,减少医院感染。 1.1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包括医院、诊所、门诊部、卫生院、妇幼保健院、产院、结核病防治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疗养院、康复医院、保健站、血站、医务室等。 1.2 名词术语 1.2.1 医院消毒(&Sinf6CtdriinhOSpiul):杀灭或清除医院环境中和媒介物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1.2.2 媒介物(vectors):指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污染了病原微生物的固体、气体和液体物质,也包括污染的人体体表和表浅体腔。 1.2.3 消毒合格(disinfestdri gualified):在医院消毒中消毒后媒介物携带的微生物等于或少于国家规定的标准。若能使人工污染的微生物减少99.9%或使消毒对象上污染的自然微生物减少90%,则为消毒合格。 1.2.4 疫源地消毒(disidectdri Ofepiderl)lcli:)cui):本规范中是指对医院内存在着或曾经存在着感染性疾病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其目的是杀灭或清除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 1.2.5 随时消毒(concurTent disilllect。):本规范是指对医院存在的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时进行的消毒。目的是及时杀灭或清除病人排出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症病人住院期间进行的病室或床边消毒即为随时消毒。 1.2.6 终末消毒(temnnal disil7lechonh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例如医院内的感染症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其住过的病室及污染物品进行的消毒。 1.2.7 预防性消毒(onive dislillechon):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例如医院的医疗器械灭菌,诊疗用品的消毒,餐具的消毒和一般病人住院期间和出院后进行的消毒等,均为预防性消毒。 1.2.8 消毒剂(sinfeCtw):能杀灭外环境中感染性的或有害的微生物的化学因子称为消毒剂。 1.2,9 消毒器(isinfechon instrUmnt):能杀灭外环境中感染性的或有害的微生物的消毒器械. 1.2.10 灭菌(serilizahon):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媒介物携带的一切微生物的过程。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抱子。灭菌是个绝对的概念,灭菌后物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