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消毒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为规范消毒效果监测,特制定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标准操作规程。

一、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

1、监测频次:每季进行。

2、采样

⑴ 采样时间:空气消毒后4小时内、手术操作前。

⑵平板暴露法:暴露前先检查平板是否污染,是否有气泡及霉点。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斜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min,在放置、收取平皿时,手不能在暴露平皿的正上方移动。

⑶布点方法:室内面积W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上面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1M 处;室内面积>30m2,设4角及中央共5点,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

O O

O

O ◎图1 室内面积W30m2布点图图2 室内面积>30m2的布点图

3、注意事项

⑴ 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进行采样。

⑵ 平板摆放如取一条对角线,避免离门近的一条。

⑶ 工作人员不要靠近自动门,以免影响监测结果。

4、结果判定

⑴非洁净手术部(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W4cfu/ 15min •直径9cm 平皿。

⑵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

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

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W4cfu/5min•直径9cm平皿。

二、手、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

1、监测重点科室:手术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消毒供应中心等。

2、监测频次

⑴ 重点科室物表每月监测,工作人员手每季度监测。

⑵ 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手卫生或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3、手消毒效果的监测

⑴ 采样时间:在接触患者、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⑵ 采样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⑶结果判定

卫生手消毒W10cfu/ cm2

外科手消毒W5 cfu/ cm2

一般医护人员手不得检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I类、II类区域工作人员手不得检出铜绿假单胞菌;母婴同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工作人员手不得检出沙门氏菌,溶血性链球菌。

⑷注意事项:

①若消毒因子为化学消毒剂,采样液中应加入相应中和剂。

醇类与酚类消毒剂,不需要加中和剂;

含氯消毒剂、含碘消毒剂、过氧化物消毒剂,需加入0.1%硫代硫酸钠;

洗必泰、季铵盐类消毒剂,需加入3%川川)吐温80和0.3%卵磷脂;

醛类消毒剂,需加入0.3%甘氨酸;

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各种复方消毒剂,需加入3%川川)吐温。

②洗手后不要接触未消毒的物品。

③用消毒巾擦干,或控干手上的水分。

4、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的监测

⑴物体表面的采样:用5cmX5cm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采样面积三100 cm2,连续采样4个,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

竖往返均匀涂擦各 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

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

门把手等不规则物体表面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

⑵ 注意事项

①被采样本表面积<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样本表面积三100cm2,取100cm2

②不规则物体表面的采样,尽量准确估算实际面积。

③小型物体表面的结果计算,用cfu/件表示,(国家现无评价标准,可估计面积计算菌落总数,参照一般物表的标准进行评价)。

④若消毒因子为化学消毒剂,采样液中应加入相应中和剂。

⑶结果判定

①洁净手术部、其他洁净场所,非洁净手术部(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W5cfu/ cm2。

②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W10cfu/ cm2。

三、灭菌物品的监测

1、灭菌物品不做常规监测,如怀疑医院感染与灭菌物品有关时,可按下列方法进行监测。

2、采样:

⑴ 采样时间:在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⑵ 采样方法:用无菌操作打开器械包(敷料包),用沾有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反复涂抹手术钳、镊子等医疗器械(手术敷料),将棉拭子投入10ml无菌洗脱液中,将采样液混匀。

⑶结果判定:阳性对照在 24h 内应有菌生长,阴性对照在培养期间应无菌生长,如需-厌氧菌及霉菌培养管内均为澄清或虽显混浊但经证明并非有菌生长,判为灭菌合格;如需-厌氧菌及霉菌培养管中任何1管显混浊并证实有菌生长,应重新取样,分别同法复试 2 次,除阳性对照外,其他各管均不得有菌生长,否则判为灭菌不合格。

⑷注意事项:

①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h,若样品保存于0℃~4℃,则不得超过24h。

②灭菌物品采样,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微生物污染。

③无菌检验应该在洁净度为100级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采样,对单向流向空气区域及工作台面,必须进行洁净度验证。

3、结果判定:无菌生长

四、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1、监测时间

⑴ 消毒后内镜:每季度进行。

⑵ 灭菌后内镜:每月进行(经压力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的内镜可不做日常监测)。

2、采样

⑴ 采样时间:在消毒灭菌后、使用前进行采样。

⑵ 采样方法:

软式内镜内腔面:用20ml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ml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

3、结果判定:细菌总数< 20cfu/件(致病菌不得检出)。

五、消毒、灭菌剂的监测

1、监测时间

⑴ 化学监测: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设定监测时间,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易挥发产品每日监测;戊二醛监测每周不少于一次。

⑵ 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灭菌剂每月一次。

3、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测定

⑴ 监测样品:碘伏、安尔碘、戊二醛等。

⑵ 采样方法:

①涂抹法:用无菌吸管吸取消毒液1.。山匕加入乡.。!^含有相应中和剂的采样管内

混匀。

② 倾注法及中和剂选择参考手消毒效果监测。

⑶ 结果判定:使用中灭菌用消毒液:无菌生长;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

W 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W 100cfu/ml。

六、紫外线灯管辐照度值的测定

1、监测时间

⑴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

⑵ 强度监测:每半年一次。

2、检测方法:

⑴ 紫外线辐照计测定法:将紫外线辐照计探头置于被检紫外线灯下垂直距离 1m 的中央处,开启紫外线灯5min后,待仪表稳定后,所示数据即为该紫外线灯管的辐照度值。

⑵紫外线强度照射指示卡监测法:开启紫外线灯5min后,将指示卡置紫外灯下垂直距离1m处,有图案一面朝上,照射1min (紫外线照射后,图案正中光敏色块由乳白色变成不同程度的淡紫色),观察指示卡色块的颜色,将其与标准色块比较,读出照射强度。

3、注意事项:

⑴ 紫外灯管开启后稳定5分钟后,读测试数值。

⑵ 紫外线辐照计必须在计量部门检定的有效期内使用(要求一年校准一次)。

⑶ 辐照计探头放于灯管中央部位,仪器探头与拉杆保持垂直。

⑷ 紫外线强度变化与灯管质量、电压、灯管光洁度等有关。

⑸ 紫外线指示卡照射强度以当时判断为准,随保存时间延长色块颜色会变淡。

4、结果判定: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线灯,新灯辐照强度三90口W/cm2为合格;使用中紫外线灯辐照强度三70口W/cm2为合格;30W高强度紫外线新灯的辐照强度三180 口 W/cm2为合格。

七、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

1、监测频次

⑴ 物理监测: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灭菌压力、温度(波动范围在+3℃内)、时间、锅号、锅次、灭菌操作者签名等项。

⑵ 化学监测:每包进行外用化学指示物监测,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

⑶ 生物监测:每周进行,对新灭菌器使用前或拟采用新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

式及特殊灭菌工艺,都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采用。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

批次进行生物监测。

⑷B-D试验: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日进行一次B-D试验。

⑸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PCD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2、化学监测法:

⑴ 化学指示卡:高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化学指示卡,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

⑵ 化学指示胶带:将化学指示胶带粘贴于每一待灭菌物品包外,如果透过包装材料

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卡颜色变化,则包外不必贴化学指示胶带;

⑶B-D试纸: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

⑷ 结果判定: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变化,判断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3.生物监测法

⑴指示菌株:耐热的嗜热脂肪杆菌芽孢(ATCC7953)制备的压力蒸汽灭菌生物指示剂。

⑵ 检测方法: 将1支生物指示剂管,置于标准试验包中心部位。

①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监测:在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柜室内,排气口上方放置一个标准试验包(由 3 件平纹长袖手术衣,4块小手术巾,2块中手术巾,1块大毛巾,30块10cmX10cm 8层纱布敷料包裹成25cmX30cmX30cm大小);

②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监测: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柜室内,排气口上方放置一个标准测试包(由16条41cmX66cm全棉手术巾制成,将每条手术巾的长边先折成3层,短边折成2层然后叠放,制成23cmX23cmX15cm大小的测试包);

③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应选择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灭菌包作为生物测试包,包内放置1支生物指示管,且灭菌器处于满载状态;

④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应直接将1支生物指示管置于空载的灭菌器内;

⑤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指示剂管,夹破管内安瓿,放于56℃培养箱中,同时放1支未灭菌的指示管,夹破管内安瓿,做阳性对照;培养48h,观察结果。

⑶ 结果报告:每个指示剂管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都不变色,判定为灭菌合格;若由紫色变为黄色时,则灭菌过程不合格。

八、血液透析系统的监测

1、监测频次

⑴ 对入、出透析器的透析液:每月监测一次。

⑵ 疑有透析液污染或有严重感染病例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增加采样点,如原水口、软化水出口、反渗水出口、透析液配液口等。

⑶检查结果超标,必须复查。

2、样品采集

⑴ 对使用中的透析机入口液和出口液进行抽查采样。

⑵ 单一透析系统:采样点为透析液入口及出口,消毒后用无菌试管接原液5ml即可。

4、结果判定:入口^200 cfu/ ml

出口W2000 cfu/ ml

九、洁净手术室空气监测

1、洁净手术室空气沉降菌浓度的测定:

⑴采样前的准备工作

①采样前手术室与人员的准备:净化机组开机时间满30分钟后方可采样;采样者必须穿着无菌工作服,采样人员不超过2人。

②采样培养皿的准备:用于测定的培养皿必需进行空白对照试验;培养皿测点数根据手术室的面积与级别而定;采样点可布置在地面上或不高于地面0.8米的任意高度上。

③采样过程中的控制:采样应在手术室处于清洁、静止、密闭的状态下进行;培养皿放置妥当后人员迅速离开;采样过程中禁止人员进入,手术室门保持关闭状态;采样时间严格按照30分钟执行。

④ 采样点的布置:送风口集中布置的手术间,应对手术区和周边区分别检测,当送风口分散布置时,全室统一检测,但不应布置在送风口正下方。布点方法见表9.

沉降菌采样布点方法参考(空态或静态)

⑵采样注意事项

①布点时应从房间的里面开始,依次向外布放。收取平板时顺序由外向里依次收取。

②空白对照:每次采样设2次空白对照,第一次用于检测培养皿(不打开平皿),

第二次每室或每区用一个平皿模拟操作过程(打开平皿,立刻合上),同其它平皿一起送培养。两次空白对照结果都必须为阴性。

③静态采样可放置在固定设备如手术床上。

④空气洁净级别相同的房间,应每个净化级别至少监测一间房间的空气净化状况。

⑶结果判定:细菌最大平均浓度不超过(如上表)各洁净度等级的正常值;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合格。必要时进行空气浮游菌监测。

2、回风口空气动态平板法细菌菌落总数采样

⑴ 动态平板法采样应在手术过程中进行。

⑵ 采样方式应按图的要求在距每个回风口前5cm的中部均匀摆放3个①90mm培养皿;平皿水平夹角30°,采样30min后,在35℃—37℃下培养24h—28h。

⑶动态空气细菌菌落总数:

①回风口平板采样:1级W4cfu/ @90皿・30min;II级W7cfu/ @90皿・30min;

IIIW8cfu/ @90 皿・ 30min;W级W9 cfu/ @90 皿・ 30min。

②回风口空气动态平板采样的每皿菌落计数的平均值应符合上述规定;单皿最大值

不超过平均值3倍时,应判为合格。

3、日常空气细菌浓度监测频率:1级、II级:1次/月;III级、W级:1次/2月。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消毒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为规范消毒效果监测,特制定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标准操作规程。 一、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 1、监测频次:每季进行。 2、采样 ⑴采样时间:空气消毒后4小时内、手术操作前。 ⑵平板暴露法:暴露前先检查平板是否污染,是否有气泡及霉点。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 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 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斜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min,在放置、收取平皿时,手不能在暴露平皿的正上方移动。 ⑶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上的3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1M处;室内面积>30m2,设 4 角及中央共 5 点,4 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 1m 处。 图1 室内面积≤30m2布点图图2 室内面积>30m2的布点图 3、注意事项 ⑴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 进行采样。 ⑵平板摆放如取一条对角线,避免离门近的一条。 ⑶工作人员不要靠近自动门,以免影响监测结果。 4、结果判定 ⑴非洁净手术部(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 15min·直径9cm平皿。 ⑵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

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 二、手、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 1、监测重点科室:手术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消毒供应中心等。 2、监测频次 ⑴重点科室物表每月监测,工作人员手每季度监测。 ⑵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手卫生或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3、手消毒效果的监测 ⑴采样时间:在接触患者、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⑵采样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 2 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 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⑶结果判定 卫生手消毒≤10cfu/ cm2 外科手消毒≤5 cfu/ cm2 一般医护人员手不得检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Ⅰ类、Ⅱ类区域工作人员手不得检出铜绿假单胞菌;母婴同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工作人员手不得检出沙门氏菌,溶血性链球菌。 ⑷注意事项: ①若消毒因子为化学消毒剂,采样液中应加入相应中和剂。 醇类与酚类消毒剂,不需要加中和剂; 含氯消毒剂、含碘消毒剂、过氧化物消毒剂,需加入0.1%硫代硫酸钠; 洗必泰、季铵盐类消毒剂,需加入3%(W/V)吐温80和0.3%卵磷脂; 醛类消毒剂,需加入0.3%甘氨酸; 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各种复方消毒剂,需加入3%(W/V)吐温。 ②洗手后不要接触未消毒的物品。 ③用消毒巾擦干,或控干手上的水分。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流程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进行染菌量和浓度检测 1.染菌量监测 消毒剂每季度1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检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浓度检测 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检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现用现配,每次配制后都应测试浓度,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2次,腔镜中心要每日监测。 (二)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1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2.灭菌物品每月检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3.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细菌总数≤20cfu/件,并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4.灭菌后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未检出任何微生物为合格。(三)紫外线消毒:应进行照射强度检测和生物检测。 1.照射强度检测 各科室应做好每支灯管应用时间、累计时间和使用人、监督人签名的登记。检测灯管照射强度,新灯管的照射强度50≧?W/cm2,使用中的灯管照射强度≧70?W/cm2。 2.生物检测 必要时进行 (四)环境卫生学检测 1.各科室按照要求每季度对本科重点区域的空气、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的手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2.医院感染管理科应每季度对重点科室及病房等进行环境卫生学检测,并做好检测统计分析。 3.判定标准:医院内感染检测监控目标 医院感染发病率(现患率)≤10%。 页脚内容

医院感染现患率实查率≧96%。 ③医院感染漏报率≤20%。 ④抗菌药物使用率≤60%。 ⑤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0.5%。 ⑥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⑦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数应≤5cfu/cm2 ⑧Ⅰ、Ⅱ类环境科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5cfu/cm2;Ⅲ、Ⅳ类环境科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 ≤10cfu/cm2。 ⑨Ⅰ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4.0/皿(30min),Ⅱ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4.0/皿(15min),Ⅲ、Ⅳ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4.0/皿(5min)。 ⑩消毒后内镜细菌总数20cfu/件,并未检出致病菌。 ?使用中的灭菌用消毒液为无菌生长;使用中的皮肤粘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吗,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菌。 页脚内容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2013)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2013)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消毒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为规范消毒效果监测,特制定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标准操作规程。 一、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 1、监测频次:每季进行。 2、采样 ⑴采样时间:空气消毒后4小时内、手术操作前。 ⑵平板暴露法:暴露前先检查平板是否污染,是否有气泡及霉点。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 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 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斜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min,在放置、收取平皿时,手不能在暴露平皿的正上方移动。 ⑶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上的3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1M处;室内面积>30m2,设 4 角及中央共 5 点,4 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 1m 处。 图1 室内面积≤30m2布点图图2 室内面积>30m2的布点图 3、注意事项 ⑴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 进行采样。 ⑵平板摆放如取一条对角线,避免离门近的一条。 ⑶工作人员不要靠近自动门,以免影响监测结果。 4、结果判定 ⑴非洁净手术部(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 15min·直径9cm平皿。 ⑵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使用中消毒剂生物监测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须<100cfu/ml,无致病微生物,有记录;灭菌剂生物监测每月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有记录;戊二醛每周不少于一次化学监测,有登记;含氯消毒剂(如施康)每日化学监测。 二、压力蒸汽灭菌监测: (一)物理监测,每锅进行,且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合格后才能进行灭菌,有记录。 (二)化学监测,每包进行,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剂,包外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灭菌后必须达到规定色泽,才能使用。 (三)生物监测,每周进行,必须合格,有记录。 三、环氧乙烷气体灭菌,每锅进行物理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灭菌批次进行生物监测,有登记。 四、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每锅进行物理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天进行生物监测,有登记。 五、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 六、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日做好日常监测:灯管使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使用人签名;每周一次75%酒精擦拭,有登记。强度监测每半年一次,有记录并上报院感科。当强度低于70μw/cm2 时应及时更换灯管。 七、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等)及其他消毒物品,应每季进行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有登记。 八、浸泡灭菌后的内镜(如腹腔镜、膀胱镜、胆道镜、胸腔镜等)活检钳和灭菌物品,须每月进行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有登记。 九、重点科室(如手术室、供应室、ICU、介入治疗室、层流室等)每月进行消毒后医疗器材、物体表面、消毒液及医务人员手的监测,有报告单备查。 十、医院污水排放要求达到国家标准,接触池出口总余氯每日监测不得少于2 次(采用间歇式消毒处理的,每次排放前监测)。粪大肠菌群数每月监测不得少于1 次。肠道致病菌中沙门氏菌的监测,每季度不少于1 次;志贺氏菌的监测,每年不少于2 次。 1

消毒效果监测标准及采样方法

消毒效果监测标准及采样方法 一、手和皮肤消毒效果监测 1.采样方法:用5㎝×5㎝的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皮肤处,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试管内,及时送检,不规则的皮肤可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 2.注意事项:采样皮肤表面不足5㎝×5㎝,可用相应面积的规格板采样。 3.结果判定: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表面的菌落总数应≤10cfu/cm²;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表面的菌落总数应≤5cfu/cm². 二、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监测 1.用5㎝×5㎝的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0.03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或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4个规格板面积,被采表面<100㎝²,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²取100㎝²。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表面采样。采样物体表面有消毒剂残留时,采样液应含相应中和剂。 2.结果判定:手术室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5cfu/cm²;妇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室、化验室、病房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²。 三、空气消毒效果监测

1.采样时间:未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在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采样。 2.监测方法:未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采用沉降法:室内面积≤30cm²,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应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cm²,设四角及中央五点,四角的布点位置应距墙壁1m 处。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直径90mm)放置各采样点,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1.5m;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定时间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3.结果判定:非洁净手术室细菌菌落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妇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室、化验室、病房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 4.注意事项:采样前,关闭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 后采样。 四、消毒液的监测 1.用无菌吸管按无菌操作方法吸取1.0ML被检消毒液,加入9ML中和剂中混匀。 2.使用中无菌用消毒液,应无菌生长;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应≤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应≤100cfu/ml。 3.注意事项:采样后4h内检测。

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采样操作规程

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采样操作规程 一、目的 保证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采样操作规范化,确保样品质量 二、适用范围 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采样 三、人员职责 遵照本规程进行监测采样工作 四、监测采样方法 4.1空气采样: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室内面积≤30㎡,设一条对角线上取3点,即公司一点、两端各距墙1米处各取一点;室内面积>30㎡,设东、西、南、北、中5点,其中东、南、西、北点均距墙1米。采样与地面垂直高度80~150㎝。 4.2医护人员手采样:在接触病人、从事医疗活动前被采样人五指并拢,将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一支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各两次(一只手涂擦面积 约30㎝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送检。 4.3医疗用品采样:在消毒或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在被检物体表

面涂抹采样,被采表面<100㎝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2,取100㎝2。 4.4物体表面采样:选择消毒处理后4h内进行采样。用5x5cm2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一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的方法采样。 4.5使用中的消毒剂与无菌器械保存液的采样:采取更换前使用中的消毒剂与无菌器械保存液。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吸管吸取1ml被检样液,加入9ml稀释液中混匀,对于醇类与酚类消毒剂,稀释液用普通营养肉汤即可;对于含氯消毒剂、含碘消毒剂、过氧化物消毒剂,需在肉汤中加入0.1%硫代硫酸钠;对于洗必泰、季铵盐类消毒剂,需在肉汤中加入3%(W/V)吐温80和0.3%卵磷脂;对于醛类消毒剂,需在肉汤中加入0.3%甘氨酸;对于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各种复方消毒剂,需在肉汤中加入0.3%(W/V)吐温80,以中和被检样液的残效作用。五、执行依据 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四川省《消毒管理条例》、《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一、通用要求 (一)应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 (二)应定期对医用清洗剂、消毒剂、清洗用水、医用润滑剂、包装材料等进行质量检查。 (三)应进行监测材料卫生安全评价报告及有效期等的检查,检查结果应符合要求。 (四)应遵循设备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对清洗消毒器、封口机、灭菌器定期进行预防性维护与保养、日常清洁和检查。 (五)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设备的检测: 1,压力蒸汽灭菌器应每年对灭菌程序的温度、压力和时间进行检测; 2.压力蒸汽灭菌器应定期对压力表和安全阀进行检测; 3.低温灭菌器应每年定期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检测; 4.封口机应每年定期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检测。 二、清洗质量的监测

(一)日常监测 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二)定期抽查 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个-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三)清洗效果评价 可定期采用定量检测的方法,对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洗效果进行评价。 三、消毒质量的监测 (一)湿热消毒 应监测、记录每次消毒的温度与时间或AO值。 (二)化学消毒 应根据消毒剂的种类特点,定期监测消毒剂的浓度、消毒时间和消毒时的温度,并记录,结果应符合该消毒剂的规定。 (三)消毒效果监测

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及监测结果应符合要求。每次检测3件-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 四、灭菌质量的监测 (一)原则 1.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2.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3.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和湿包不得使用。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4.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5植入物的灭菌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 放。 6.使用特定的灭菌程序灭菌时,应使用相应的指示物进行监测。 7•按照灭菌装载物品的种类,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PCD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进行染菌量和浓度检测 1.染菌量监测 消毒剂每季度1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检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浓度检测 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检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现用现配,每次配制后都应测试浓度,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2次,腔镜中心要每日监测; 二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1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2.灭菌物品每月检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3.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细菌总数≤20cfu/件,并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4.灭菌后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未检出任何微生物为合格; 三紫外线消毒:应进行照射强度检测和生物检测; 1.照射强度检测 各科室应做好每支灯管应用时间、累计时间和使用人、监督人签名的登记;检测灯管照射强度,新灯管的照射强度50≧W/cm2,使用中的灯管照射强度≧70W/cm2; 2.生物检测 必要时进行 四环境卫生学检测

1.各科室按照要求每季度对本科重点区域的空气、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的手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2.医院感染管理科应每季度对重点科室及病房等进行环境卫生学检测,并做好检测统计分析; 3.判定标准:医院内感染检测监控目标 医院感染发病率现患率≤10%; 医院感染现患率实查率≧96%; ③医院感染漏报率≤20%; ④抗菌药物使用率≤60%; ⑤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 ⑥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⑦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数应≤5cfu/cm2 ⑧Ⅰ、Ⅱ类环境科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5cfu/cm2;Ⅲ、Ⅳ类环境科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10cfu/cm2; ⑨Ⅰ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30min,Ⅱ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15min,Ⅲ、Ⅳ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5min; ⑩消毒后内镜细菌总数20cfu/件,并未检出致病菌; 使用中的灭菌用消毒液为无菌生长;使用中的皮肤粘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 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吗,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医院感染卫生学监测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卫生学监测操作规程 1.医疗器械灭菌效果监测 1.1 采样时间:在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1.2 无菌检验(无菌检验是指检查经灭菌的敷料、缝线、一次性 使用的医疗用品、无菌器械以及适合于无菌间查的其它品种是否无菌的 一种方法。).无菌检验应在洁净度为100级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应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微生物污染;对单向流空气区域及工作台面, 必须进行洁净度验证。 1.3无菌检验前准备 1.3.1 洗脱液与培养基无菌性试验:无菌试验前3d,于需-厌氧培养基与霉菌培养基内各接种1ml洗脱液,分别置30℃-35℃与20℃-25℃培养72h,应无菌生长。 1.3.2阳性对照管菌液制备: 1.3. 2.1 在试验前一天取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的普通琼脂斜面新鲜培养物,接种1环至需-厌氧培养基内,在30℃-35℃培养16h-18h后,用0.9%无菌氧化钠溶液稀释至10cfu/ml-100cfu/ml; 1.3. 2.2取生孢梭菌[CMCC(B)64941]的需氧菌、厌氧菌培养基新鲜培养物1接种环种于相同培养基内,于30℃-35℃培养18h-24h后,用0.9%无菌氧化钠溶液稀释至10cfu/ml-100cfu/ml; 1.3. 2.3 取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真菌琼脂培养基斜面新鲜培养物1接种环于相同培养基内,于20℃-25℃培养24h后,用0.9%无菌氧化钠溶液稀释至10cfu/ml-100cfu/ml。

1.4无菌操作:取缝合针、针头、刀片等小件医疗器械5件直接浸入6管需-厌氧培养管(其中一管作阳性对照)与4管霉菌培养管。培养基用量为15ml/管。 1.4.1 取5付注射器,在5ml洗脱液中反复抽吸5次,洗下管内细菌,混合后接种需-厌氧菌培养管(共6管,其中1管作阳性对照)与霉菌培养管(共4管)。接种量:1ml注射器为0.5 ml,2ml注射器为1ml,5ml-10ml注射器为2ml,20ml-50ml注射器为5ml ,培养基用量:接种量为2ml以下为15ml/管,接种量5ml为40ml/管。 1.4.2 手术钳、镊子等大件医疗器械取两件用沾有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反复涂抹采样,将棉拭子投入5ml无菌洗脱液中,将采样液混匀,接种于需-厌氧培养管(共6管,其中1管作阳性对照)与霉菌培养管(共4管)。接种量为1ml/管,培养基用量为15ml/管。 1.5培养:在待检样品的需-厌氧培养管中,接种预先准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对照管液1:1000稀释1ml,将需-厌氧培养管以及阳性与阴性对照管于20℃-25℃培养7d,培养期间逐日检查是否有细菌生长,如加入供试品后培养基出现浑浊或沉淀,经培养后不能从外观上判断时,可取培养液转种入另一支相同的培养基中或斜面培养基上,培养48h-72h后,观察是否再现浑浊或在斜面上有无菌落生长,并在转种的同时,取培养液少量,涂片染色,用显微镜观察是否有菌生长。 1.6 结果判定:阳性对照在24h内应有菌生长,阴性对照在培养期间应无菌生长,如需-厌氧菌及霉菌培养管内均有澄清或虽显浑浊但经证明并非有菌生长,判为灭菌合格;如需-厌氧菌及霉菌培养管中任何1管显浑

医院CSSD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规范

CSSD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规范 1.目的 规范医疗器械及物品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操作规范,确保医疗安全。 2・范围 适用于消毒供应中心。 3.定义 无。 4.内容 4.1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工艺监测:监测灭菌的锅次、物品类别、灭菌时的压力、灭菌温度和灭菌持续时间、灭菌日期等,且有操作者姓名及工号。 化学监测:每包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放置在最难灭菌的部位。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的包装,可不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可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放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

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积极查找原因,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试验: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气灭菌器应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测试,B-D测试合格后,方可使用。B-D测试失败,积极查找原因,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该灭菌器。 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的监测:应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化学监测通过后,生物监测应空载连续监测3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对于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监测应满载连续监测3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进行B-D测试并重复3次,连续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生物监测: 压力蒸汽灭菌器应每周监测1次。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查找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3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入第5类化学指示物。第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 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科室。 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因一般无标准生物监测包,应选择灭菌器常

医院外来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外来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标准操作 规程 外来医疗器械是由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公司租借或免费提供给医院的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它是在普通手术器械基础上增加的局部专转向操作器械,由于这类器械针对强、价格昂贵、品中繁多、专业性强、更新速度、一般医院不做常规配备,其中以骨科植入手术相应的配送器械、动力工具等最为常见。由于这类医疗器械大多是高度危险性医疗器械,因此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 一、接受器械 除急诊手术外,术者应根据手术安排,联系器械公司将手术器械于术前一日送至CSSD去污区。 二、清点签收 CSSD和器械公司双方共同清点核对器械相关信息无误后,共同在“外来医疗器械及植人物清点签收单”上签名。核对信息包括:手术名称;手术患者姓名、床号;器械的品牌、名称和数量;植入物种类、规格、数量。 三、清洗和消毒

1.器械公司应提供详细的清洗消毒流程和注意事项。 2.CSSD专职人员应对所有外来医疗器械进行清洗和消毒。 3.清洗和消毒流程应严格遵循CSSD相关规范要求。 (1)应分类清洗和消毒。 (2)可拆卸的器械必须拆卸。 (3)裸露的植入物必须装于专用清洗筐(架)内。 (4)耐水洗的器械可采用机械清洗;不耐水洗的动力工具可采用手工清洗。 (5)器械盒应清洗和消毒。 四、检查和包装 1.按照“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清点签收单”整理器械。 2.检查清洗效果和器械功能。 3.根据器械的材质和灭菌方式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 4.灭菌包的体积和质量应严格遵循CSSD相关规范要求。

5.在灭菌包内最难灭菌处放置包内化学指示卡,硬质容器应将包内化学指示卡放于两对角。包外粘贴化学指示胶带。 6.包装标识应注明使用该器械的手术患者床号、手术名称、器械品牌及名称、包装者等内容。灭菌前注明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灭菌日期及失效日期。标识应有可追溯性。 五、灭菌 1.器械公司应提供器械的灭菌方式和灭菌循环参数。 2.根据器械材质进行分类灭菌,耐高温的器械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3.应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以证实灭菌效果和避免湿包。 4.对于超重和超大包裹应采用XX的灭菌循环参数。 5.转运时应有专门工具,避免搬运者身体损伤。 六、发放 1.发放前应确认无菌包灭菌合格,并无潮湿、无污染、无松散、包装密封或闭合完好。 2.植入物应在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并对相应

医院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一、消毒灭菌设备的监测 (一)清洗消毒器的监测 1.日常监测:应每批次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及运转情况,并记录。 2.监测方法: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监测结果不符合要求,清洗消毒器应停止使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清洗消毒器更新、大修、更换清洗剂、消毒方法、改变装载方法等时,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检测,清洗消毒质量检测合格后,清洗消毒器方可使用。 3.化学消毒:应根据消毒剂的种类特点,定期监测消毒剂的浓度、消毒时间和消毒时的温度,并记录,结果应符合该消毒剂的规定。 4.消毒效果监测: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及监测结果符合要求。每次检测3件〜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 (二)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1.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在+ 3°C以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2.化学监测法: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

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经过灭菌和灭菌是否合格。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3.生物监测法: (1)应每周监测一次。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将嗜热脂肪杆菌芽胞菌片制成标准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或使用一次性标准生物测试包,对灭菌器的灭菌质量进行生物监测。标准生物监测包置于灭菌器排气的上方或生产厂家建议的灭菌器内最难灭菌的部位,并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如果一天内进行多次生物监测,且生物指示剂为同一批号,则只设一次阳性对照即可。 (2)具体监测方法为:将生物指示物置于标准试验包的中心部位。标准试验包由16条41cm x 66cm的全棉手术巾制成。制作方法:将每条手术巾的长边先折成3层,短边折成2层,然后叠放,制成23cm x 23cmx15cm 大小的测试包。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标准试验包的指示菌片,投入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经56C±1°C培养7天(自含式生物指示物按产品说明书执行),观察培养结果。 (3)结果判定: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试验组培养阴性,判定为灭菌合格。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试验组培养阳性,则灭菌不合格;同时应进一步鉴定试验组阳性的细菌是否为指示菌或是污染所致。 4.B-D试验:

医院感染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评价标准及取样指导

医院感染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评价标准及取样指导 根据《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现将我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环境微生学监测的采样方法、结果判定、质控标准等规范如下:第一章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的监测采样及检查原则:采样应具有一定数量和代表性,采样后必须尽快对样品按要求指标进行检测,送检时间不得〉6小时,若样品保存在冰箱内送检时间不得〉24小时。 一、空气监测 1.采样时间:消毒处理后,操作前 2.采样方法:平板沉降法 (1)布点方法:室内面积W30m²,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两端距墙1米;室内面积>30m²,设东、西、南、北4角及中央5点,其中东、西、南、北均距墙1米。 (2)采样方法:将直径为9cm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米,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分钟,盖好立即送检。 (3)计算公式: 空气细菌菌落总数(cfu/m³)=50000N/(AxT) 式中A为平板面积(cm2;T为平板暴露时间(min);N为平均菌落数(cfu)。 (4)注意事项: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 止10min进行采样。 (5)质控标准: I类区域:细菌总数w10cfu/m3(或0.2cfu/平板),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II类区域:细菌总数w200cfu/m3(或4cfu/平板),未检出金黄色葡 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田类区域:细菌总数w500cfu/m3(或10cfu/平板),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二、医务人员手的监测 1.采样时间:在接触病人和从事医疗活动前进行采样或消毒后立即采样。 2.采样面积及方法:手的采样: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 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采样面积按平方厘米计算; 采样结果计算方法: 平板上菌落数X稀释倍数 细菌总数(cfu/cm2)= 采样面积(cm2) 3.质控标准:I、II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w5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抱菌为消毒合格。 田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w10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消毒合格。 IV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w15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消毒合格。 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消毒合格。 三、物体表面监测 1.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进行采样。 2.采样面积:被采表面<100/cm²,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cm²,取100cm²。 3.采样方法:压印采样法:采用一直径为5.6cm(面积约为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消毒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为规范消毒效果监测,特制定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标准操作规程。 一、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 1、监测频次:每季进行。 2、采样 ⑴采样时间:空气消毒后4小时内、手术操作前。 ⑵平板暴露法:暴露前先检查平板是否污染,是否有气泡及霉点。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 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斜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min,在放置、收取平皿时,手不能在暴露平皿的正上方移动。 ⑶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上的3点, 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1M处;室内面积>30m2,设 4 角及中央共 5 点,4 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 1m 处。 图1 室内面积≤30m2布点图图2 室内面积>30m2的布点图

3、注意事项 ⑴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 进行采样。 ⑵平板摆放如取一条对角线,避免离门近的一条。 ⑶工作人员不要靠近自动门,以免影响监测结果。 4、结果判定 ⑴非洁净手术部(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 ⑵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 二、手、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 1、监测重点科室:手术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消毒供应中心等。 2、监测频次 ⑴重点科室物表每月监测,工作人员手每季度监测。 ⑵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手卫生或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3、手消毒效果的监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