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方位理论视角下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空间方位理论视角下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在不同的语言中,时间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甚至有些语言中并不直接使用时间单位来表示时间。在汉语中,时间的表达和认知是建立在空间方位理论的基础上的。本文将从空间方位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一、时间在汉语中的空间方位表达

我们可以看到,在汉语中,时间的表达往往与空间方位有密切的关系。“前天”和“后天”这两个时间词就是很好的例证。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两个词的表达与空间方位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前天”就是指“今天”的前一天,“后天”就是指“今天”的后一天。这种表达方式将时间的前后顺序与空间的前后位置联系起来,使人们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清晰的空间图像。

汉语中还有很多类似于“上午”、“下午”、“中午”、“前半夜”、“后半夜”等词语,它们都是将时间与空间方位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式。“上午”就是指时间的上半部分,而“下午”则是指时间的下半部分。这种表达方式使人们可以通过空间方位来感知时间的长短和顺序。

二、时间顺序的认知与空间方位的联系

在汉语中,人们对时间的顺序认知往往也是建立在空间方位的基础上。我们常说“先来后到”,“先知后行”,“先天后地”等词语,这些都体现了时间顺序与空间方位的直接联系。人们容易形成一个时间顺序的认知模式,这一模式中时间的前后顺序与空间中的前后位置是一一对应的,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清晰的时间图像。

汉语中还有一些词语表达方式也很好地展现了时间顺序认知与空间方位的联系。“年终”就是指时间的结束,“年初”则是指时间的开始,“年中”则是指时间的中间。这些词语的表达方式使人们可以通过空间方位来感知时间的起始、进行和结束,从而形成了一种清晰的时间顺序认知。

从空间方位理论的视角看,时间顺序认知与空间方位的联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类的认知和思维有着深远的影响。时间顺序认知的形成不仅仅是语言的特征,更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特征。通过空间方位的认知,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感知时间的前后顺序、长短和起始、进行和结束,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和生活。

时间顺序认知与空间方位的联系也有助于人们更加清晰地感知历史的长河和未来的方向。通过空间方位的认知,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向,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发展。

空间方位理论视角下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空间方位理论视角下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在不同的语言中,时间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甚至有些语言中并不直接使用时间单位来表示时间。在汉语中,时间的表达和认知是建立在空间方位理论的基础上的。本文将从空间方位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一、时间在汉语中的空间方位表达 我们可以看到,在汉语中,时间的表达往往与空间方位有密切的关系。“前天”和“后天”这两个时间词就是很好的例证。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两个词的表达与空间方位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前天”就是指“今天”的前一天,“后天”就是指“今天”的后一天。这种表达方式将时间的前后顺序与空间的前后位置联系起来,使人们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清晰的空间图像。 汉语中还有很多类似于“上午”、“下午”、“中午”、“前半夜”、“后半夜”等词语,它们都是将时间与空间方位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式。“上午”就是指时间的上半部分,而“下午”则是指时间的下半部分。这种表达方式使人们可以通过空间方位来感知时间的长短和顺序。 二、时间顺序的认知与空间方位的联系 在汉语中,人们对时间的顺序认知往往也是建立在空间方位的基础上。我们常说“先来后到”,“先知后行”,“先天后地”等词语,这些都体现了时间顺序与空间方位的直接联系。人们容易形成一个时间顺序的认知模式,这一模式中时间的前后顺序与空间中的前后位置是一一对应的,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清晰的时间图像。 汉语中还有一些词语表达方式也很好地展现了时间顺序认知与空间方位的联系。“年终”就是指时间的结束,“年初”则是指时间的开始,“年中”则是指时间的中间。这些词语的表达方式使人们可以通过空间方位来感知时间的起始、进行和结束,从而形成了一种清晰的时间顺序认知。 从空间方位理论的视角看,时间顺序认知与空间方位的联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类的认知和思维有着深远的影响。时间顺序认知的形成不仅仅是语言的特征,更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特征。通过空间方位的认知,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感知时间的前后顺序、长短和起始、进行和结束,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和生活。 时间顺序认知与空间方位的联系也有助于人们更加清晰地感知历史的长河和未来的方向。通过空间方位的认知,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向,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发展。

汉语空间方位词的语义认知分析

汉语空间方位词的语义认知分析 在人类与大自然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形成了空间方位的概念。它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体现了不同的文化风格。汉语博大精深,其中所包含的方位词更是色彩缤纷的。本文对汉语方位词的语义进行了认知对比分析,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空间方位词,推进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和理解中的应用。 汉语空间方位词语义分析认知分析 汉语中的空间方位词是我国特定的社会文化的产物。这些空间方位词的语义表现出的异同也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对空间方位的认知异同。本人做学校三助岗位的工作教流学生汉语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的一道题:朗读下列各组会话并指出说话人或话中人的位置。 (1)A:他上来了吗? B:还没有呢。 (2)A:麦克从山上下来了吗? B:他还没下来呢 (3)A:外边太冷,快进屋来吧。 B:我不进去了,家里还有事。 (4)A:林老师进教室去了吗? B:刚进去。 (5)A:你爸爸回家去了吗? B:回来了 这些题考察的是留学生对空间方位词的理解。空间方位是人类最直接的体验方式。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思维方式,对空间方位认知模式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差异,这必然会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中。汉语空间方位词是指汉语中专门用来表示物体空间方位和位置的一类词语。在自然语言中,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并不能简单地通过词语本身的语法符号来作为唯一的确定因素,空间方位词的语义是依赖于语境的。要将自然语言转换为图形图像系统输出,则必须正确理解语句中空间方位词的语义。

方位词是虚词,和实词相比,它的意义比较空泛,但和其他虚词相比,它的意义又相对较实。吕叔湘先生(1965)曾提出”定向性”与“泛向性”两个概念,照我们的理解“定向性”是指方位词的所指是它们各自的实际方位,而后者则不能从实际方位去理解,“泛向性”实际上也就是方位词词义的进一步虚化,为了对“上/下”的方位实指义进行分析。我们首先看这二者的词典释义《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1996)对“上”的释义是“位置在高处的”;对“下”的释义是“位置在低处的”根据释义,不难看出“上/下”显示着“位置高”和“位置低”的对立。以下的分析都是建立在这一义基本语义基础上的。先看下面几个例句: (6)干脆不出门,闷了就独自上山散步。(张其均,1995) (7)这时,甘在华下车追赶并再次鸣枪警告。(“六个恶魔等待过堂”《重庆晚报》2003年10月16日第九版。) (8)他病了几个月,现在才能下地。(《现代汉语词典》,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 “山(坡)”是讫点,主人公住处是起点。起点低,讫点高,是由低处到高处的运动。“车(上)”是起点,地面是讫点,起点高,讫点低,是由高处到低处的运动。“地(面)”是讫点,“床(面)”是起点,起点高,讫点低,是由高处到低处的运动。在这里“上/下”分别表示上升和下降的运动,而这正是他们作为运动义动词最基本的用法. 我们来看原型意义上的“上/下”。原型范畴(prototype)这个术语一般可以用来指某种范畴的中心成员或中心成员群(the cluster of central members),它是人们对世界类化(或称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换句话说,人类以原型为参照点认识世界并从认知上使其范畴化。在现代汉语里,“上/下”这种标记空间关系的方位词在言语中常以“X上/下”的结构出现,如“桌子上/下”“操场上/*下”“床上/下”“(字写在)纸上/*下”“边境线上/下”。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解释,空间概念的形成是人类最初的认知成果之一。而建立空间范畴又是从认识人类自身开始的。王祥荣(2000)曾做实验来探讨儿童习得“上”“下”类方位词的机制。文中指出,儿童在进行方位辨别时首先选择自身作为参照基准,在成人的言语、动作双重示范和不断强化下,儿童通过自己的反复练习,逐步建立起方位“上”和抬头这一动作的有机联系。作为生物个体,人可以把自身的躯体进行不同维度的切分——从垂直维度上分出“上/下”,从内包(封闭)维度上分出“/外”,从面与背的朝向分出“前/后”,从四肢的相对位置分出“左/右”(周统权2003)。显然,我们的躯体就是一种原型(客体原型),是我们赖以建立空间范畴的认知参照点。 再回到刚开始的留学生练习题。动词“来”和“去”用在一些动词后作补语表示动作趋向。表示动作向着说话人或所谈及事物的方向时用“来”;表示动作背着说话人或所谈及事物的方向时用“去”。例如,上来吧(说话人在上边);上课了,快进来吧(说话人在里面);他回家去了(说话人在家外面)。但如果宾语是处所词时,要放在动词之后,“来/去”之前。例如:我到小赵家去了/我正好要下楼去/

现代汉语空间词到时间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空间词到时间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中的空间词和时间词是语言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空间词主要用于描述地点和 位置,时间词则用于表示时间和时间顺序。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空间词到时间词的研究进 行综述。 在现代汉语中,空间词主要包括方位词和位置词。方位词用于表示方向和位置关系, 如“前面”、“后面”、“左边”、“右边”等。位置词用于描述具体位置,如“里面”、“外面”、“上面”、“下面”等。 关于空间词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有学者对空间词的语义进行了深 入研究,探讨了空间词的特点和规律。空间词“里”和“外”的语义可以从地点和位置两 个方面来解释。还有学者从语法角度研究了空间词的用法和句法功能。空间词可以用于修 饰名词或副词,也可以作为状语或方位宾语。还有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了空间词 的认知机制和表征方式。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空间词的认知方式可以分为绝对位置和 相对位置两种。 与空间词相比,现代汉语中的时间词的研究较少。时间词主要用于表示时间点、时间 段和时间序列。常见的时间词有“年”、“月”、“日”、“时”、“分”、“秒”等。 在时间词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有学者对时间词的语义进行了探讨, 研究了时间词的基本含义和语义延伸。时间词“年”的基本含义是单位时间,而在特定语 境中可以表示一段时间。还有学者从语法角度研究了时间词的句法功能和用法。时间词可 以作为主语、宾语、定语或状语等。还有学者从文化、心理等角度研究了时间词的文化意 义和心理感知。 现代汉语中的空间词和时间词是语言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们不仅可以用于表达地点 和位置,还可以表示时间和时间顺序。对于这两类词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关注了其语义、 语法和认知机制等方面。但相对来说,研究空间词的学者较多,对时间词的研究还有待进 一步深入。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对现代汉语空间词和时间词进行深入的研究。

汉语时间系统中的“前”、“后”认识和时间序列性

汉语时间系统中的“前”、“后”认识和时间序列性[摘要]时间具有顺序性或序列性,所以能够用“前”与“后”来指称。序列性时 间表达的是在先和在后的时间关系,所指称的时间既可以是指示性的,也可以是非指示性的;时间事件之间构成一种绝对的、静态的序列。将时间系统中“前、后”概念的认知和表达与时间的序列性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描述和阐释汉语时间词汇的认知理据。 [关键词]认知前后时间序列 时间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因此,必须借助其他事物,采用隐喻的方法来表示。人类对时间的认知主要是空间结构的隐喻投射。所以空间域中最典型的“前、后”概念也被投射到了时间域。 时间的基本特性是其变动性和秩序性:一方面,它有流动性和不可逆性,如“时光流逝、时光一去不复返”。另一方面,它有线性序列和顺序关系,即时间还表现为按先后排列的点,段序列,这是时间的另一种要特性(吴国盛,1996:253)。正是因为时间具有序列性,所以能够用“前、后”来指称。本文中我们主要通过研讨“前、后”概念的认识和表达来揭示汉语时间系统的序列性。 一、“前、后”表达与时间的序列性 时间是通过运动事件才被人们感知的。运动事件既是在空间中伸展,又是在时间中延伸的。由此地到彼地,所经所历,其时间先后正好有空间上相接相随的位置显示出来。所以时间可看作是一个在空间上排开的序列,换句话说,时间历程就是不同时段的有序排列。这样以来,空时的语义映射关系可以表示为:“前”→“(较)早”、“(较)先”;“后”→“(较)晚”、“(较)迟”。例如: (1)前/后生、前/后世、前/后期、前/后人、前/后年、前/后天 (2)解放前/后、饭前/后、战前/后、事前/后、生前 (3)惩前毖后、思前想后、前因后果、前倨后恭 (4)前/后半生、前/后半夜,前/后半年,唐朝前/后期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时间词语“前”与“后”最通行的使用方法,是利用一个事件或时间点(段)作为参照点。(1)中“前、后”即“早”、“晚”确定的参照点是说话人当时所处的时间,即早于说话时间的是“前”,比说话时间的是“后。确切的说,应该是:时在今天(与昨天)之前的为“前天”,时在前人(或今人)之后的为“后人”。(2)中时间词语的“前、后”参照点与说话人所处的时间没有关系,而是以另外一个时间事件作为参照标准。“饭前、饭后”就是以吃饭的时间为

方位词“上”的意象图式及认知分析

方位词“上”的意象图式及认知分析 摘要:时间和空间是两个最基本的哲学概念。战国时期,尸佼就提出“四方上下 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其中,“宇”指空间,“宙”指时间。汉语方位词“上”代表典 型的空间概念。本文将针对不同语境下的方位词“上”构建其意象图式,并进行隐 喻认知分析。 关键词:方位词“上”意象图式空间隐喻 一方位词“上”的原型意义 对方位词“上”原型意义的理解可以借助传统文字学知识,根据东汉许慎的六书理论,汉 字“上”与“下”都是指事字。许慎在《说文解字》释“丄”为“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 属皆从丄。時掌切。”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上”的字形为“”,其字体呈现的是在一条长横的 上面刻画一条短横,长横代表参照物,即背景,短横代表“上”的位置,即物体的位置。方位 词“上”的字形诠释了“上”的原型意义——“位置在高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例“上部”、“上游”、“往上看”。 二方位词“上”的意象图式分析 Lakoff对意象图式(image schema)的定义是“相对简单的、在我们的日常身体体验中不断 重复出现的结构,如容器、途径、联系、外力、平衡,或如某种空间方位或关系: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心——边缘。这些结构对人类来讲具有直接的意义,因为它们都源于人类的直接身体体验。” 在现代汉语中,“上”这种标记空间关系的方位词在语言中常以“NP+上”结构形式出现,“NP”主要指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桌子上”、“床上”、“地上”等。 结构“NP+上”从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角度分析表征空间图式,其形式虽然简约,却能表达 极其丰富的空间意义。空间图式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焦点、背景和次要参照物。这一结构中,NP指涉的是背景,并以此为基础表述物体的空间特性,说明物体相对于背景的位置或运动,包括物体经过的路径。物体在其位置上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位置可以是物体 运动后的所在,物体也可以相对于背景沿一条路径运动。本章主要以静态情况下的方位词“上/下”为分析对象。 首先,我们通过例句分析方位词“上”在具体情景中的意象图式。 第一组: 1.书在桌子上。 2.足球在草坪上滚动。 3.花盆放在地板上。 第二组: 4.墙上挂着一幅画。 5.黑板上写着字。 6.花别在衣服上。 第三组: 7.灯吊在天花板上。 8.口香糖黏在鞋底上。 9.篮子吊在梁上。 把上述三组中的“上”依次标记为“上1”、“上2”和“上3”,通过对例句中方位词“上”所呈现 的情景进行分析,它们的意象图式可表示为:(分别用图1、图2和图3标记) 而其中第三组“NP+上”的表达最有意思,相对于背景来说,物体的位置显然是在参照物

论汉语的空间性

论汉语的空间性 学界普遍认为,戴浩一提出的时间顺序原则是汉语最普遍的语序原则。时间顺序是空间顺序的映射,即空间顺序才是最本质的语序原则。本文选取《西游记》为语料,对汉语表达的时空顺序与语序问题进行研究,发现时空顺序具有同一性,都遵循先整体后部分的原则。空间顺序符合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大于部分”的普遍原理。 标签:《西游记》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一、引言 戴浩一(1985,1989)提出时间顺序原则,即时序律(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 sequence,以下称为PTS),在中国语言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们赞同戴浩一研究汉语语法的路子;然而,我们提出质疑,时间顺序原则是否是汉语的最本质规律。正如Haiman(1980)指出,尽管PTS是最广泛的临摹现象,然而却不是普遍的。本文假设时间顺序原则是显性的皮影,那么空间顺序原则就是它背后的隐性操纵之手,即空间顺序原则才是汉语最本质的原则。为了论证提出的假设,我们选取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为语料,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国门未开,作者未受到欧洲语言的影响,从中以窥探汉民族的空间思维习惯。 二、时序律与《西游记》 上文中提到过戴浩一(1985)在《时间顺序和汉语语序》一文中明确提出了汉语句法结构中的时间顺序原则。时间顺序原则可以表述为: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时间顺序。其中举的一个例子是“张三到图书馆拿书”与“张三拿书到图书馆”,说明因为时间顺序不同,语序不同。 这个原则最简单的解释是,当两个汉语句子由时间连接词“再”“就”“才”连接起来时,第一个句子中发生的时间总是在第二个句子之前。下面为《西游记》中的例句: (1)入我佛门(S1),再修正果(S2),如何?(《西游记》第八回) (2)龙王甚怒,急提了剑(S1),就要上长安城(S2),诛灭这卖卦的。(《西游记》第九回) (3)陛下得些钱钞与他(S1),我才救得哩(S2)。(《西游记》第十回) 如果把S2放在S1之前,则句子不合汉语语法。同样,汉语中的两个谓语连接也遵循时间顺序原则。例如: (4)次早,脱却孝衣(S1),换了彩服(S2)。(《西游记》第十一回)

论汉语的空间性特质

论汉语的空间性特质 作者:郭威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第07期 摘要:语言特性研究在语言对比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的内在特性决定其各种外在表征。任何一种语言的特性都是民族世界观的历史沉淀,是其语言使用者对时间和空间的基本认知的反映。本文从汉民族历史及思维方面探讨了其时空观,重点阐述了汉语语序的空间性特质,并进一步证实了汉语是以空间性为主导的语言。 关键词:时空观时间顺序空间性 一、引言 语言的特性在语言对比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的内在特性决定其各种外在表征。王文斌指出,汉英之间的形合与意合,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等差异只是这两种语言结构差异的表象,隐藏在其深处的根由在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和英语的时间性特质[1]。该理论为语言对比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国内语言学界的高度重视。然而,该理论对汉语语言结构的空间性特质未有足够的重视,至少未能从更深层次进行探究。本文拟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思维模式等方面探讨其时空观,重点阐述汉语语序的空间性特质,进而论证汉语语言结构的空间性特质。 二、时空观 时间和空间是一组哲学范畴,它们是哲学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时间是事物存在的顺序性和持续性,而空间则是事物存在的广延性或延展性。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也只有在一定的时空中事物才能存在、运动和发展。不少学者认为时空观是认知之源,是人类最基本的感知方式。人类能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传递给他人,关键在于对人类共有的交流工具——语言的运用,因此“任何语言都不可避免要受到特定民族思维世界观和认知观的影响”[2],正如王文斌所提到“每一种语言的特性都是民族世界观的历史沉积,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能折射出一个民族观察、感知和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3]。这表明语言与世界观、时空观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任何语言都是其使用者对时空观的认知和反映。

方位词“前/后”的认知语义分析

方位词“前/后”的认知语义分析 “前/后”是汉语中常见的两个方位词。本文在分析其本义的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前/后”表示空间、时间的意义与用法,以及由此进一步拓展的隐喻现象,从而希望为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标签:方位词前/后认知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从人类经验去寻找语言的理据性,认为“认知和语言的发展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生理和物质基础的。”[1]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出发,分析“前/后”的意义及用法。 一、“前/后”的本义 《说文解字·上部》:“歬,不行而进为之歬,从止在舟上。”不难看出许慎是从分析字形的角度来分析字义的,但是从古书的例句中可以看出它的本义实有“朝自身‘脸面’所对的方向行进”之义,词性为动词。后来,“歬”被“前”代替。如: (1)及至壁门,莫敢前。(《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二执戈者前矣。(《左传·昭公元年》) 《说文解字·彳部》:“後,迟也。”《说文解字·辵部》:“迟,徐行也。”“徐行”即“慢慢地走”。彳旁表示人足上缚着绳子而行,所以走得慢。又由于走得慢,自然就引申出了“落在后面”之义,词性为动词。如: (3)子畏于匡,颜渊后。(《论语·先进》) (4)子路从而后。(《论语·微子》) 人类的认知模式是“通过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2],而且总是从已知向未知,由近而远,所以人类自身在人的认知领域里是极其重要的对象,是人类认知的生理基础。方位概念的形成是由人自身的身体构造及人的认知方式决定的,而且又由于人类的视觉系统有运动、方位的感知器,却没有时间的感知器,所以人类首先突显的是空间方位性质。因此“前”“后”就由动词义首先隐喻成表示空间义的方位词。如: (5)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 (6)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公二年》) 二、“前/后”的空间义

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方经民)

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 【原文出处】中国语文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901 【原刊页号】12~20 【分类号】H1 【分类名】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904 【标题注释】本文是根据《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的认知结构及其特点》一文的后半部分修改写成的。曾在中国语言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1997.8,南昌·庐山)和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会第八次学术讨论会(1997.12,大阪)上宣读,并得到与会者的指正。 【作者】方经民 【作者简介】方经民,日本爱媛县松山市松山大学人文学部 【内容提要】方位参照可以定义为:“叙述者选择观察点利用方向参照点、位置参照点和方位词的关系确定空间、时间的方位辖域。”本文只涉及现代汉语空间系统中的方位参照问题。空间方位参照是一种立体的、抽象的、深层的认知结构,它反映了语言社会对认知空间中的空间方位关系的认知过程。本文从观察点的确立、方位词的选用、方向参照点的确定、位置参照点的选择四个方面,分别讨论汉语社会在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程雨民1983《格赖斯的“会话含义”与有关的讨论》,《国外语言学》第1期。 方经民1987a 《现代汉语方位参照聚合类型》,《语言研究》第2期。 方经民1987b 《汉语“左”“右”方位参照中的主视和客视》,《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方经民1993《论方位参照的构成要素》,《中国yǔ@①学》第240号,东京。 方经民、大河内康xiàn@②1993《方位词と参照点》,《中国语》1月号,东京。方经民1997《论汉语方位参照系统中的对立平行现象》,《大河内康xiàn@②教授退官jì@③念中国yǔ@①lùn@④文集》,东方书店,东京。 廖秋忠1983《现代汉语篇章中空间和时间的参照点》,《中国语文》第4期。 廖秋忠1989《空间词和方位参照点》,《中国语文》第1期。 林笛1993《汉语空间方位词的语用考察》,《语言学论丛》第十八辑,商务印书馆。刘宁生1994《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空间关系》,《中国语文》第3期。 刘宁生1995《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序类型学上的意义》,《中国语文》第2期。 山梨正明1998《rèn@⑤知文法lùn@④》,ひつじ书房,东京。 田中茂fàn@⑥、松本曜1997《空间と移动の表现》,研究社出版,东京。 文炼1984《处所、时间和方位》,上海教育出版社。 小泉保1990《言外の言语学——日本yǔ@①yǔ@①用lùn@④》,三省堂,东京。张清常1996《北京街巷名称中的14个方位词》,《中国语文》第1期。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语左半部的繁体字右加吾 @②原字为宪的繁体字

从汉语中的时间名词看汉民族对时间范畴的认知

从汉语中的时间名词看汉民族对时间范畴的认知 郑厚尧 【摘要】Temporal nouns in Chinese are the traces to know how the Han people understand and describe time. From the discussion of those nouns noting how the Hart people marks a point of time and a period of time it can be seen clearly that the Han people understands and describes time with a multi-dimension, therefore they describe it in a much more detailed way.%时间名词是一个民族对时间范畴认知的印记。仅从汉民族对记时时间和对持续时间的认知两个方面的探究,就可以发现汉民族对时间范畴的认知是多角度、多方式的,也是相当精细的。 【期刊名称】《云梦学刊》 【年(卷),期】2012(033)006 【总页数】5页(P137-141) 【关键词】时间名词;汉民族;时间认知 【作者】郑厚尧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时间范畴是人类所共有的。从哲学的层面上来说,人类对时间的感知是相同的。但

是,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不同的民族在表达时间概念时,所用的语言形式却不尽相同。语言形式上的相同性和相异性,实质上反映的是不同民族在时间范畴的认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将从汉语中的时间名词,探讨汉民族对时间范畴的认知。 一、对记时时间的认知 人类日常生活、科学研究、导航及测绘等都离不开时间。时间的计量涉及两个量: 历元和时间间隔。所谓历元和时间间隔是通过天文观测活动,对时间的认知。它是通过天文仪器观测相同恒星(如太阳)连续两次通过观测者所在的子午线得到的。这样测得的时间叫做恒星时或太阳时。[1]不过,天文学中让人更感兴趣的是太阳时、朔望月和回归年,因为它们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古时候,人们能经常观测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亏盈。汉语中的“日”记录的就是太阳出没的一个周期(天文学中叫“太阳时”)。“月”是月亮盈亏的一个周期(天文学中叫“朔望月”)。汉语里的“年”最初可能与谷物的成熟周期有关。《说文解字》中说:“年,熟谷也。”此外,“年”与“稔”相通。“稔”的 意思是谷物成熟。后来发展成为记时单位,现代叫做太阳年。我国古代的记时历法制度分阴阳。阴历是以月为记时单位,阳历是以年为计时单位。 “日”、“月”、“年”是汉语历法中的三个关键词。我们可以从汉语里有关记日、记月和记年之法的词语,看到汉族先民对“日”、“月”、“年”的认知。(一)记“日”之法与对“日”的认知 汉族先民是以“干支”记日的,是世界民族之林中的独创。“干”是“天干”,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单位。“支”是“地支”,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单位。这十个“干”单位和十二个“支”单位,依次可以组合成六十个干支记日单位,俗称六十甲子。其组合方式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可以周而复始地使用。 到了现代,随着公元年概念的引进和确立,现代汉语中采用“序数词+日”的方法

空间结构与语言的空间结构-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空间结构与语言的空间结构-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空间方位是在人与外界世界互动中形成的基本体验及概念,空间概念是形成世界概念的基础。在人类的经验识解当中,空间概念被视为基本的概念结构。[1]人类无时无刻都生活在空间中,空间概念是我们与客观世界互动过程中首先形成的概念之一,并成为我们生活必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人类的发展中,很多概念都是在空间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空间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故人类必然会创造许多语言符号去指示空间中的各种物体,表达各种空间关系。这样,语言就形成了自己的空间系统。[2]人类的各种语言中都有通过隐喻等认知方式把空间概念投射到时间域、社会域、数量域中使得空间概念来表述时间、等级、数量等概念,并且这种投射在语言中都有相应的词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根据自身的体验形成了空间概念上下,处于较高处的空间称为上,低处的空间则为下。我们经常把这种表达空间观念的上下投射到时间域中,把一天看作是一个垂直的空间,早上就处于这个时间轴的上半部分,因此就称为上午,而后半天则处于时间轴的下部分,就称为下午。

同样,把空间概念上下投射到等级域中,处于较高地位掌权的为上级,而地位低的则是下级,在中国古代,上谓君,而下谓臣。空间概念影响语言的空间系统,并且在语言中得到体现,而语言空间概念系统一旦形成又对人类的空间概念产生影响,有必要对语言空间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语言的空间系统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这是因为空间位于概念化( conceptualization) 的中心,而心理概念( mental concept ) 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语义单位,因而空间也就位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心。[2] 一空间维度与语言的空间标记 空间可分为物理空间、语言空间、认知空间。物理空间是指人们在周围环境接触中及身体体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于客观世界方位体系的概念,如上、下、左、右、先、后、东、南、西、北等空间体验。物理空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是最基本的空间概念,按照维度可分为: 零维空间、一维空间、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零维空间是指没有维度的空间,通常是一个点。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载体,必然反映出人类的认知方式。物理空间的零维反映在语言就出现了专门表示零维空间的词语,英语中的表达零维空间的空间标记语主要有:

空间隐喻视角下的“前”“后”认知

空间隐喻视角下的“前”“后”认知 付添爵;刘朝武 【摘要】In the daily use of Chinese language,hundreds of types consisting of“front”and“back”are lexical-ized into the dictionary with conventional mea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metaphors,this paper in a dictionary-based approach conducts a cognitive exploration about“front”and“back”in Chinese. By means of analyzing the image schemas of both,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metaphorical extensions of“front”and“back”in the target domain of social hierarchy and deems“A MORE IMP ORTANT STATUS is QIAN,A LESS IMPORTANT STATUS is HOU”as its cognitive conclusion. This paper plans to follow this research ap-proach,including the dictionary-based,corpus-based and intuition-based,analyzing the metaphorical extensions in other target domains.% 在日常汉语使用中,由“前”“后”形成的几百个词条已经词汇 化并具有了某种规约意义。为探究其意义形成过程,文章基于语料统计,从空间隐喻的角度对汉语中这一对高频词语作出认知解读,通过剖析二者的意象图式,重点从社会等级这一目标域分析“前”“后”的隐喻意义拓展模式,并得出“地位较重要为前地位较次要为后”的认知结论。文章还将顺应这一研究模式,运用语料统计、内省法等研究方法进一步对二者在其它目标域的隐喻意义拓展作出解析。 【期刊名称】《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1 【总页数】7页(P114-120)

现代汉语上下方位词用法考察-ULIS

前言 1.选题理由 时间和空间(时空)是人类把握情景和事件的两个重要的认知领域,在人类认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任何事件都是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的。“前、后、上、下、左、右、里、外、东、西、南、北”等方位词就是表达时空概念的重要工具。 在三维空间中,“上”“下”是最突出的方位词之一。对一个从事汉语教学的我来说,“上”“下”的多义和复杂有时使我伤脑筋。在教学过程当中,我时常碰到一些用功好学的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灯明明挂在教室顶下却说‘教室顶上挂着灯’ ? ”“‘放到地上’和‘放到地下’的意思一样不一样?什么时候我们应该说‘放到地上’,什么时候说‘放到地下’”?“为什么我们只能说‘站在地上’,而不能说‘站在地下’呢?”。这类问题教材上往往没有解释的。 这个问题历来深受汉语教学者和汉语学习者的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哪一份专门就汉语“上”“下”等方位词进行用法考察研究的论文。因此本人冒昧选《现代汉语“上”、“下”方位词用法考察(与越南语的“trªn”、“ d-íi”对比)》作为硕士论文题目。 2. 研究目的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考察研究找出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下”用法的一些规律以及两者的不对称性。同时通过图式展示“上”“下”所表示的义项以及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本论文将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下”与越南语的“trªn”、“ d-íi”进行对比,找出两种语言中的异同以及两个民族对空间认知的差异。从而将课题考察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以便提高教学效果3. 研究任务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论文要解决如下任务: ❑概括有关现代汉语方位词的基础理论。 ❑从语义、语形、语用和不对称使用等四个方面去考察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下”的用法。 ❑从语法、语义、句式和汉越翻译考察等四个方面对“上”“下”与越南语相应的“trªn”、“ d-íi”进行对比,之后对越南学生使用现代汉语“上”“下”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 4. 研究范围 为了使论文能够比较集中,本文只针对方位词“上”“下”用在名词性成分后面的情况进行考察。 5. 研究方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