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

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

汉语修辞和词汇发展是语言学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修辞手法作为语言表达的艺术,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语词资源;而词汇的发展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本文将探讨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的关系,分析两者如何相互促进,形成更好的表达效果。

汉语修辞手法繁多,包括比喻、拟人、借代、排比、反问等。这些修辞手法在增加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深刻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喻是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况起来,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例如,“他像一只老虎一样勇猛”,这个比喻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对方的勇猛。拟人则是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行为或情感,以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如“风儿轻轻吹拂着树叶”,这句话通过拟人的手法让风和树叶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

汉语词汇的发展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古代词汇以其独特的韵味和表达方式,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词汇应运而生,这些词汇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新词汇则是在科技发展、社会变革等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社会的最新发展和变化。比如,“互联网+”这个新词汇,它代表的是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修辞手法和词汇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修辞手法为人们提供了表达思想感情、描绘事物状态的方式,促进了词汇的发展。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也不断丰富和拓展了修辞手法的应用范围。比如,“蓝瘦香菇”这个新词汇,通过反问的手法表达了“难受想哭”的意思,丰富了反问这种修辞手法的内涵。

总的来说,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汉语的表达效果和使用范围的拓展。修辞手法为词汇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促使新的词汇不断涌现;新词汇的出现也反过来为修辞手法的运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这种互动关系不仅使汉语的表达更加丰富和生动,也展示了汉语的魅力和活力。因此,在未来的语言发展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修辞手法与新词汇的交融,共同推动汉语的发展和进步。

汉语词汇化研究:从古至今的重要发展历程

汉语词汇化研究是一门探讨汉语词汇起源、演变和应用的学科。它对于理解汉语的发展历史、提高语言处理能力以及推动汉语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简要回顾汉语词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阐述其在语言处理中的价值,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汉语词汇化研究的背景和概念

汉语词汇化研究主要汉语词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如何形成、演变和应用。它旨在揭示词汇现象背后的语义、语法和语用规律,为语言使用者提供深入的理解和实践指导。汉语词汇化研究既是汉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语言学、认知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二、汉语词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

1、古代汉语词汇化研究

古代汉语词汇化研究始于汉代,以《说文解字》为代表,对字形、字义和字音进行了系统研究。清代《康熙字典》在此基础上,收集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对字义的解释更加详尽。古代汉语词汇化研究的成果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现代汉语词汇化研究

现代汉语词汇化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繁荣起来。学者们开始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对现代汉语词汇的语义、语法和语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词源学、语义学、语法学等相关学科对汉语词汇化研究的影响尤为显著。

现代汉语词汇化研究的成果丰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于一些新生词汇的现象解释不够深入,对一些古老词汇的源起和演变尚未

达成共识。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对各地区的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比较研究,以丰富和完善汉语词汇化理论。

三、词汇化在语言处理中的意义和价值

1、意义

汉语词汇化研究对于探究汉语语言的发展规律、提高语言处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对词汇化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汉语词汇的起源、演变过程和语义特点,有助于加深对汉语语言的理解。其次,词汇化研究可以为计算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等相关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语言科技的进步。

2、价值

汉语词汇化研究在语言处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首先,在语言教学方面,通过对词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内涵,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其次,在翻译领域,词汇化研究有助于理解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义差异,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此外,在文本分析方面,词汇化研究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挖掘文本中的隐含意义,从而为文本的语义理解和情感分析提供有力支持。

四、结论

汉语词汇化研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关乎汉语语言的发展历史,还对语言处理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本文简要回顾了汉语词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其在语言处理中的价值,并总结了未来的研究方向。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汉语词汇化研究,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学科,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探究汉语口语词汇与书面语词汇:异同与关联

本文将重点汉语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的特点、异同及其关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两个词汇类型的基本定义。汉语口语词汇主要指人们在日常交流中常用的词汇,而书面语词汇则是在正式场合或书面作品中使用的词汇。

一、汉语口语词汇的研究

汉语口语词汇具有以下特点:

1、通俗易懂:汉语口语词汇多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以便人们进行

日常交流。因此,这些词汇往往较为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描绘性和表现力。

2、变化多样:汉语口语词汇因地域、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存在较

大的差异。例如,南方地区的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和”来表达“和”

的意思,而北方地区的人们则更喜欢用“跟”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3、更新迅速:汉语口语词汇往往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一些新词、热词往往首先出现在口语中,随后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二、书面语词汇的探究

书面语词汇的特点如下:

1、正式规范:书面语词汇通常用于正式场合或书面作品,因此更为规范、严谨,遵循一定的语法和用词标准。

2、表达力强:书面语词汇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常用于描绘复杂的概念、情感或场景。这些词汇往往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挑选,以精确传达作者的意图。

3、稳定性高:相对于口语词汇,书面语词汇的变化较为缓慢。一些古老的书面语词汇可能在口语中已经消失,但在书面语中仍被保留和使用。

三、比较分析:异同与关联

汉语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在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异同:

1、使用场合:如前所述,汉语口语词汇主要出现在日常交流中,而书面语词汇则主要用于正式场合或书面作品。

2、语言风格:口语词汇往往较为简单、生动,而书面语词汇则更为规范、正式。这是由于两者在使用场合和表达目的上的差异所致。

3、更新速度:口语词汇的变化速度通常比书面语词汇快。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词和热词往往首先在口语中传播,然后逐渐被书面语所接受和使用。

尽管汉语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存在差异,但它们并不是完全分离的两个系统。相反,两者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关联。首先,口语词汇时常会渗透到书面语中,为书面语增加新的表达方式和活力。其次,书面语词汇也会通过教育、媒体等渠道进入口语,影响和丰富人们的日常交流。此外,书面语和口语之间的界限也并非绝对,有时会根据语境和语体风格的变化而相互转化。

四、结论与观点

综合以上分析,汉语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各具特点,既有明显的差异,又存在密切的关联。在语言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和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运用语言知识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

通。

建议在语言教育过程中,注重口语与书面语的并行教学,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语言能力。语言使用者应根据不同的交际需求和情境,选择适当的词汇类型进行有效的表达。此外,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我们应该口语和书面语的动态变化,不断更新和完善我们的语言知识。

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

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 汉语修辞和词汇发展是语言学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修辞手法作为语言表达的艺术,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语词资源;而词汇的发展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本文将探讨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的关系,分析两者如何相互促进,形成更好的表达效果。 汉语修辞手法繁多,包括比喻、拟人、借代、排比、反问等。这些修辞手法在增加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深刻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喻是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况起来,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例如,“他像一只老虎一样勇猛”,这个比喻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对方的勇猛。拟人则是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行为或情感,以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如“风儿轻轻吹拂着树叶”,这句话通过拟人的手法让风和树叶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 汉语词汇的发展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古代词汇以其独特的韵味和表达方式,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词汇应运而生,这些词汇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新词汇则是在科技发展、社会变革等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社会的最新发展和变化。比如,“互联网+”这个新词汇,它代表的是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修辞手法和词汇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修辞手法为人们提供了表达思想感情、描绘事物状态的方式,促进了词汇的发展。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也不断丰富和拓展了修辞手法的应用范围。比如,“蓝瘦香菇”这个新词汇,通过反问的手法表达了“难受想哭”的意思,丰富了反问这种修辞手法的内涵。 总的来说,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汉语的表达效果和使用范围的拓展。修辞手法为词汇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促使新的词汇不断涌现;新词汇的出现也反过来为修辞手法的运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这种互动关系不仅使汉语的表达更加丰富和生动,也展示了汉语的魅力和活力。因此,在未来的语言发展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修辞手法与新词汇的交融,共同推动汉语的发展和进步。 汉语词汇化研究:从古至今的重要发展历程 汉语词汇化研究是一门探讨汉语词汇起源、演变和应用的学科。它对于理解汉语的发展历史、提高语言处理能力以及推动汉语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简要回顾汉语词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阐述其在语言处理中的价值,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汉语词汇化研究的背景和概念

现代汉语的词汇变化与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的词汇变化与语义演变词汇是一门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事物的 认知不断变化,词汇也在不断地经历着变化和演变。现代汉语的词汇 变化与语义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在本文中将对其进行探讨 和分析。 一、词汇变化 1. 外来词的引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大量外来词被引入现代汉语中。这 些外来词来源于其他语言,如英语、日语、法语等,丰富了现代汉语 的词汇。外来词的引入不仅丰富了词汇,也增加了人们对不同文化的 了解。 2. 词汇的创造与派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新事物、新概念的命名需求也在增加。为 了满足这种需求,人们创造了大量新词。这些新词可以是由现有词汇 派生而来的,也可以是全新的词汇。例如,"微信"这个词由"微"和"信" 两个字组成,"微"表示小、细微,"信"表示信息,整个词意思是通过小 范围传播信息。 3. 词汇的消亡与流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词汇可能会逐渐被淘汰或者不再被广泛使用。这些词汇的消亡可能是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或者是因

为新的词汇被引入并取而代之。相反,一些词汇也可能因为社会热点事件的出现而变得流行起来,成为时下的热词。 二、语义演变 1. 词义的扩展与缩小 词汇的语义演变是指词义范围的扩展或缩小。有些词的原本意思经过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例如,"面子"一词最初指的是人的脸部,后来扩展到指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自尊心。相反,有些词的词义可能会缩小,变得更加具体。例如,"手机"最初是指能够移动的电话,现在特指一种可以进行各种功能的移动通讯设备。 2. 词义的转义与借代 词汇的语义演变还包括词义的转义和借代。词义的转义是指一个词在一定语境下产生了新的意义。例如,"倒霉"最初是指天气不好,后来转义为指运气不好。词义的借代是指一个词的意义借用到其他相关的词上。例如,"洗钱"这个词最初是指清洗钱币,后来借代为指通过非法手段掩盖非法资金的来源。 3. 词义的转向与概括 词义的转向指的是原本的词义出现了相反或对立的意义。例如,"坏"对应的原本意义是不好的,但在一些方言中"坏"也可以表示好的。词义的概括是指原本具体的词义逐渐演变为更加抽象的意义。例如,"民主"最初指的是一种政治制度,现在也可以泛指一种社会理念。 总结

汉语修辞学的历史发展

汉语修辞学的历史发展 ①从古代到近代,研究汉语修辞的都忽略了口头语言和俗文学里的修辞现象,研究对象都是书面上的诗赋词章史传典籍中的“雅言”。两部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成书于公元6世纪初年,南朝齐末梁初,共10卷,50篇。第6~8卷的15篇讲风格和技法,其中包括如现在所说的辞格。以下两卷10篇讲对辞章的鉴别,其中《时序》篇提出了辞章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巨著。它是先秦以来探讨辞章之学的总结,开此后1000多年研究辞章之学的先河。 陈騤的《文则》成书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它把比喻细分为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10类,是古代修辞学著作中讲比喻讲得最为详备的。它讲到用语要注意搭配得当,避免语病,以至讲到语助词的修辞表达效果。有人认为《文则》是历史上第一部名副其实的修辞学专著。 从北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始,经宋、元、明、清四代,陆续出现了一大批诗话、词话、文话一类的著作和论述文章作法的著作,虽然其中有很多芜杂庸劣之作,但是也有不少精到的见解,特别是在修辞技法方面。 ②20世纪初叶,“五四”运动前后,汉语修辞学的研究有了一个重大的发展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进或参考了欧洲和日本的修辞学,开始建立了系统的汉语修辞学学科,并且在有的高等学校开设了修辞学课程;二是逐渐有了专以现代白话文为研究对象的现代汉语修辞学。从20~30年代,陆续出现一批修辞学专著。可举以下3种为代表:唐钺《修辞格》(1923)。主要参考了欧洲传统修辞学,专讲修辞格。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1932)。这部书参考日本修辞学较多,但是有自己的创见。它继承并发扬了《文则》和元代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中指瑕、正误的传统,把修辞区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它继承古代著作中讲比喻、夸饰、偶俪等修辞技法的传统,参考东西方修辞格的讲法,条分缕析,列为38格;这些,对此后的汉语修辞学研究有很大影响。 汪震《国语修辞学》(1935),全讲白话文。这个出发点和当时国语运动的历史形势是合拍的。 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修辞学研究也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1951年发表了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这里的修辞,比较侧重《修辞学发凡》所说的消极修辞,结合着语法来讲述。《语法修辞讲话》在序言里明白指出,这书以“匡谬正俗”为主要任务。 50年代,参考苏联的学术发展的比较多。当时苏联修辞学界有一种区分语言修辞和艺术修辞的主张。鉴于中国古代修辞学中就有讲句法、字法的传统,而在汉语里语法与修辞的关系又很密切,因而也有人作了参考所谓语言修辞的主张,把用词、造句的某些内容从积极的表达效果方面纳入修辞学里讲述的尝试。 60年代,语言学界在《中国语文》上发起了关于修辞学研究的讨论。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新的尝试和设想。 1979年,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出版。这是又一部试图把语法和修辞融汇探讨的著作。 80年代,汉语修辞学的研究重新蓬勃开展起来了。许多年轻一代的学者正分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着新的探索。汉语修辞技法,特别是修辞格;对近代汉语修辞以及修辞专书的研究;有的着重对现代和当代作家作品的修辞的研究;实用修辞学,或者称之为文章学;功能修辞学;话语语言学,等等。成熟还需要时间。不过形势已使人们预感到,一种或几种新的汉语修辞学体系正在孕育形成之中,一些新的领域正在开拓之中。

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研究

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研究 摘要:词汇作为语言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产生新词语。本文就从修辞在新词语中的表现形式、修辞方式构成新词的特点、作用以及研究它们的意义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论分析,并力争产生让汉语工作者对这一现象给予重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修辞新词语修辞方式 一、综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随着人们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展,词汇在不断发展变化,一方面是新词不断地产生,另一方面是旧词逐渐地消亡。本文着重探讨的是新词语产生的情况。社会不断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人们需要认识这些事物就要给它们命名,以满足交际需要,于是产生了新词语。 二、汉语新词语中修辞造词的表现形式 1.比喻造词法 即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组织语素创造新词。通过这种方法创造出来的词语形象生动,容易被人们接受。 以本体作中心语,喻体作修饰成分,构成新词语。如: 草根工业:喻指植根于乡村土地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 龙头企业:像龙头一样能带动全局和其他企业前进或发展的企业。

这类新词的喻体一般都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着眼点也多种多样,尤其是使得语言表达简洁明快。 以喻体作中心语,前边加上一些修饰、限制成分,构成新词语。如: 坛:网坛、足坛、歌坛 热:中国热、琼瑶热、足球热 这里面“坛”在词典中已有文艺、体育园地的意思,只不过由它构成的新词更多了,而“坛”的词义并未消失;“热”指受很多人欢迎的或很多人热衷的某一社会现象。 2.借代造词法 即借用与本体事物有着现实联系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本体事物,这种修辞方式只出现借体而不出现本体,二者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对本体具有明确的指代性。借代造词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用借体的特征、标志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如: 大团结:因10元一张的人民币上印有表示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图案,因此用它来代指10元一张的人民币。 国脚:专指具有高超球技的国家级足球队员。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充当借体来代替本体事物 的名称。如: 诸葛亮:他是三国时代著名的人物,极有智谋,在中国人民心中已成了智慧的代称。

汉语修辞手法的生成与发展

汉语修辞手法的生成与发展汉语修辞手法是汉语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能够使文本更富有韵味,更具表现力。那么,汉语修辞手法是如何生成和发展的呢? 首先,汉语修辞手法的生成与发展与汉字发展的历史密切相关。汉字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的形状和构造与每个字所表示的意义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通过观察字形,人们可以发现字形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字形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进一步推演出各种修辞手法。 其次,修辞手法的生成与语言环境的变迁有关。不同的时代、地域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语言的运用会有所不同。因此,修辞手法的生成往往与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关。例如,唐代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文人雅士追求辞章华丽、婉约词藻,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拟、夸张等。而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汉语修辞手法也在不断地更新与丰富。 此外,修辞手法的生成还与人们对于表达目的的追求与尝试有关。人们通过不断尝试和实践,在语言的使用中发现了一些有效的表达方式,这些方式就渐渐形成了修辞手法。例如,反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运用反向的语言表达方式,产生了一种反差和矛盾感,能够加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并且,修辞手法的生成与语言中的一些特定现象有关。比如,汉语中有很多词汇是具有双关意义的,这就为修辞手法的生成提供了原材

料。通过运用排比、转喻等手法,人们可以将一个词语的多重意义进行展示和运用,从而达到丰富表达的目的。 最后,修辞手法的发展与文学艺术的演进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尤其是诗歌和散文,通过使用这些手法,能够使文学作品更加丰满、生动、富有感染力。因此,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不仅丰富了修辞手法的形式,也促进了修辞手法在汉语中的进一步发展。 总的来说,汉语修辞手法的生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在不同的层面上形成。无论是从字形的构造上,还是从语言环境的变迁上,亦或是从语言的特点和表达目的上,都可以发现修辞手法的生成的蛛丝马迹。修辞手法的发展与丰富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也反映了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范化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范化 一、词汇进展演变的原因 语言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与变化中的,这种动态运动既包含共时的使用中的变化,也包含历时的进展中的变化。在语言的动态运动中,词汇的变化是最敏感、最迅捷、最频繁的。 语言的进展演变,既有自身的内部规律与原因,也有语言外部的影响与制约。词汇的进展演变也一样,既有社会基础、认识基础,又有客观基础。 (一)社会的进展促成词汇的进展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进展的影响,词汇的进展更是如此,社会的任何变革、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会在词汇的变化中映射出来。甚至能够说,一个时期的词汇往往能够成为反映这一时期社会生活面貌的“晴雨表”。 1.社会制度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进展进程中,社会制度的更替与变革是不一致历史阶段的重要变化。每一种新制度的产生,都会伴随着各类新事物的产生,每一种旧制度的消亡,也伴随着一些旧事物的消失,这些变化就带来了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词义的变化等等一系列的连锁反映。比如“奴隶”、“奴隶主”、“皇帝”、“嫔妃”、“佃户”、“姨太太”、“资本家”、“工会”、“党委”、“特区”、“独联体”、“联合国”等,这些在不一致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事物名称的兴衰存亡,是社会制度变革在词汇中的反映。 2. 生产力进展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进展、生产力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类新事物层出不穷,从而产生了相应的新词。比如“印刷”、“火药”、“汽船”、“钱庄”、“车间”、“火车”、“信用卡”、“电焊”、“按揭”、“VCD”、“克隆”、“因特网”等。这些词都是在当时的生产力进展水平下,应新事物的需要而产生的,没有新事物的出现,也就没有这些词的出现。 3. 社会交流的推动 所谓的“社会交流”,有两种情况,一是指操不一致语言的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如操汉语的汉民族与操外语的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外来词;一种是使用同一种共同语的社会中不一致方言群体之间的交流,导致了对各类方言词与行业语的汲取。 任何一种语言,在与外族的社会交流中,都会受到外族语言的影响,汲取一定数量的外来词语,以丰富本族语言的词汇系统,增强自身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汉语的进展过程中,就有几个较大规模地汲取外来词的时期。比如,中古汉语由于翻译佛经,从梵语中汲取了大批佛教词语,如“佛”、“罗汉”、“阎王”、“菩萨”、“执着”等。近现代中国派出了大量赴日留学生,也相应地汲取了许多日语汉字词。比如“干部”、“结构”、“主观”、“文化”、“手续”等,尽管这些词的表现形式源于汉语,有的是汉语中固有的,有的是日语中固有的,但或者者其含义与汉语原词有了本质上的变化,或者者根本就是习惯新事物与新思想而生,因此,在当时都算做外来词。到了今天,我国的改革开放制度使国门敞开,国外大量的新事物、新思想涌入人们的生活中,更是掀起了又一次汲取外来词的高潮,比如“迪斯科”、“卡拉OK”、“欧佩克(OPEC)”、“艾滋病”、“托福”、“伊妹儿”、“克隆”等等。这些外来词的产生,都来源于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接触与交流。 社会内部的各个方言群体也会在接触与交流中对共同语造成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哪种方言影响较大,取决于这个方言群体在这一阶段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影响力与文化影响力。比如,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确立的,这与北方地区在历代政治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粤方言中的一些词语一度成为时髦语言,甚至有相当数量的粤语外来词汇进入了普通话,比如“的士”、“作秀”、“派对”、“克力架”、“按揭”等,这与

浅论汉语修辞史研究

浅论汉语修辞史研究 从古到今,汉语修辞的研究已从纯语言学的层面,发展到文学、文化、历史的层面,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还影响着文化自觉、逻辑思维和语言的运用,极大的深化了汉语的精髓和本质,更是文化和民族性格深植记忆中的一片热土。本文将重点讨论汉语修辞史上的重要理论和研究成果,从文学史长河里挖掘出珍贵的文学宝藏,为中国文学及汉语发展提供科学的解释和建议。 一、从古至今的汉语修辞 汉语修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从古代诗书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修辞是一种在文学、文化及历史上拥有广泛影响力和广泛使用的语言表达手段。清代学者郑成功认为,修辞是语言美妙的一大组成部分,广泛表现在语言、文学和历史当中,“喻语法”既是道德而又 能发挥语言的功能。从《论语》《孟子》《晋书》《汉书》《史记》等,可以看到古代汉语修辞的研究已在早期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并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文学革命时期的汉语修辞研究 民国时期,汉语修辞学受到文学革命的极大影响,汉语修辞的理论和研究开始从古代道德学的构成,发展到现代文学形式和发展视角,从一个历史上狭窄的研究到一个更加广泛的研究,使汉语修辞史在文学、文化和历史领域得到开拓和发展。当时,著名学者朱光潜、褚人杰、蔡元培等人对汉语修辞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朱光潜,提

出了“汉语修辞两大基础”的观点,即“明白”和“利用,即解释和使用”。 三、解析语言本质的汉语修辞研究 新中国建立以来,汉语修辞学不断受到影响,汉语修辞理论发展到新高度,理论上充分挖掘出汉语修辞本质的重要性,更多地重视解析文学作品的美学特性,从语言学及艺术的角度全面地探究修辞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以及修辞的功能性与其运用效果等方面。如著名学者张芳、章宏提出的“汉语修辞的目的”的观点,认为修辞的本质是要让读者产生“最直接的感受”,而不是去理解复杂的文学和语言理论。 四、汉语修辞史研究的意义 汉语修辞史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汉语修辞体系中的宝藏,还能发掘汉语文学的珍贵结构和独特风格,反映汉语文化的独特性。汉语修辞史研究对当代语言文学教学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汉语教学提供宝贵的教学资源,促进汉语文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挖掘出修辞的历史轨迹,进而向人们展示汉语文学的厚重底蕴和深厚的历史文化。 总之,汉语修辞史研究不仅是中国文学及汉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今天的研究者们应要认真挖掘修辞史宝藏,挖掘汉语精粹,探寻修辞的历史轨迹,从而进一步传承中国文化丰富的历史内涵。

汉语修辞学

汉语修辞学 第一讲现代汉语修辞学课程概说 一第一讲的重点 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2、了解汉语修辞学发展简史及不同时期的特点 二本课的范围、性质、目的和功能 三本课的学习方法 四汉语修辞学发展简史 1、汉语修辞学的发展简史 先秦时期: 《易·小取》的“立诚”说、《论语》“辞达”说 汉代: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 魏晋: 曹丕《典论·论文》、刘勰《文心雕龙》、陆机《文赋》 隋唐: 刘知己《史通》史论修辞的原则 韩柳等的文论修辞 司空图、白居易、杜甫诗论修辞 宋元: 陈骙《文则》第一部汉语修辞学专著 王构《修辞鉴衡》第一部以修辞命名的书 明清: 胡震亨《唐音癸签》断代修辞学资料汇编 《李笠翁曲论》、金圣叹的文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2、汉语修辞学的分期及其特点 据袁晖、宗廷虎主编《汉语修辞学史》的观点以20世纪为分水岭,分为古代和现代汉语修辞学。

古代汉语修辞学内容丰富,但分散于经解、文论等论著中,未形成独立学科,缺少整体性、系统性。 现代汉语修辞学吸收西方修辞学理论又基础传统修辞学的基础,具有科学性、体系性、系统性特点。 第二讲修辞学概说 一、第二讲的重点 1、“修辞”的不同含义 2、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二、“修辞”的含义 “修辞”可以指修辞学、修辞现象、修辞活动 所谓修辞现象就是修辞活动所产生的“痕迹”。它表现为高度的一致性。古代的活用、今天的活用,古代的诗歌音乐美、今天的诗歌音乐美都有内部一致性,都是为了追求特殊修辞效果而进行一定修辞活动之后所留下的有明显规律性、系统性的可观察、分析的现象。 所谓修辞活动就是为追求一定的修辞效果而利用语言材料所进行的言语交际行为。 三、修辞学及其研究对象 修辞学是研究言语交际行为过程中影响表达及接受效果的规律的学科。 修辞学探讨的是隐藏于修辞现象、修辞活动背后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成规模的体现出一定系统性的抽象又客观存在的规律。

现代汉语词汇的变迁与演化

现代汉语词汇的变迁与演化 当我们谈论现代汉语词汇的变迁与演化时,必须考虑多种因素,包 括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文化交流等。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现 代汉语词汇的变迁和演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语言和文化带来的影响。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与词汇变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政治、经济和文 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变化对汉语词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外来词汇的引入快速增加, 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一些传统词汇因为社会变迁而逐 渐淡化或消失。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汉语词汇也在不断更新。比如,互联网的出现给汉语带来了许多新的词汇,如网购、微信、微 博等。这些新词汇不仅满足了人们迅速变化的生活需求,也代表了现 代科技的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文化交流与词汇演化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这种 文化交流引入了许多外来词汇,例如英语中的loanwords(借词),在 汉语中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外来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 方式,也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

然而,文化交流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随着外来词汇的引入,一 些汉语传统词汇受到冲击,面临被替代的风险。因此,我们需要更加 注重保护和传承汉语的经典词汇,同时接纳外来词汇。 第三部分:社会因素与词汇变迁 除了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外,社会因素也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变迁起 到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新的社会现象和概念不断涌现, 这需要创造新的词汇来表达。例如,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新兴概念 的出现,催生了一批新词汇。这些新词汇反映了社会对于新事物的描 述和理解。 同时,社会因素也会对汉语词汇的使用产生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和价值观发生改变,会导致一些词汇的使用频率增加或减少。例如,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词汇逐渐进入日常用语。 总结: 现代汉语词汇的变迁与演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需要考虑多 种因素。从历史背景到文化交流,再到社会因素,每一个方面都对词 汇的变迁和演化起到重要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护和传 承传统词汇的同时,也要开放接纳新词汇的出现。这样才能使汉语成 为一个更加丰富、灵活和适应时代变化的语言。

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的主要表现

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的主要表现: (1)新词的产生 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不断地发展,新事物不断地涌现,人们需要认识、指称这些新事物,就要给它命名,以满足交际的需要,于是产生了新词。 ②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人们对已知的事物加深了认识,发现了前人所未知的新特点,为了记录和指称这些新认识,也要创造新词。 ③在现代汉语中,由于词的双音化的发展趋势的要求,有些单音节词或多音节短语在交际中取得了新的双音节形式,也为语言增加了新词。 ④语言既有的构词材料和构词方式,是生产新词的语言基础。新词大多是复合式的,主要为偏正型、联合型和动宾型。此外,附加式的新词也明显地增多了,产生了一批新的词缀或准词缀,由它们构成一系列的派生词。 ⑤社会的加速发展,时代的大变革,都要求语言的信息量增大而传达快速,要求词语经济而简练地指称客观事物。为适应这种形势,词语的简称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 (2) 旧词的退隐和复出 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①旧词是一个历史性、相对的概念,由于社会变革迅速,因政治经济形势临时需要产生的一些新词,很快就变成旧词,逐步从日常交际生活中消失。 ②但有的旧词词义义项增多了,这是由于人们利用旧词指称新事物、新认识的缘故。 ③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和人际关系及体制的变化,一些一度退出人们日常交际过程的词语,又重新出现了。 (3) 词义的演变 词义演变的途径,有下列几种: ①词义的扩大。扩大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 ②词义的缩小。缩小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 ③词义的转移。表示甲类对象的词转用指称与之有关的乙类对象。此外,还有词的感情色彩的转移,褒义转为贬义或贬义转为褒义,或转移为原义的反面,等等。

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的关系

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的关系 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的关系 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的关系像久别重逢的老友一样深厚。语言是一种非常令人惊叹的表达方式,它可以将语言准确地转化为想要表达的思想。而词汇发展和修辞,就像一种耐心精心耕耘,帮助汉语在豆芽中孕育其表达成熟的宝贵形式一样。 一、词汇发展为修辞奠定基础 词汇发展是一中汉语表达的基本基石,它丰富的词汇和良好的发音可以为修辞提供足够的信息,增强用词的准确性。为修辞运用提供了充足和精确的基础。比如说,在汉语的修辞里,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把低音、高音和押韵等语音形式组合到一起,这需要一定数量的词汇来支撑它们所需要的语音,只有现有的实词和虚词能够承担起该责任,当然这也是一种修辞方式,但词汇是它的唯一基础。 二、修辞丰富汉语的表达力 当词汇的发展陆续完善后,修辞表现出其孜孜不倦的作用,它以一种更自然的语言形式将孤立的词汇连接起来,从而运用更适合表达汉语在句子中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例如反问和对偶,可以将句子表达得更加精确,而修辞形式可以把句子表达得更有力,这大大增强了汉语表达自己的能力。因此,在修辞的运用上,词汇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

作用。 三、修辞发挥“美”的作用 最后,修辞也可以发挥“美”的功能,语言的美,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修辞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和文言文准确而又精彩的结构和句式给语言的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的修辞起到极其重要的角色,这与词汇发展也是紧密相连的,给汉语文学中的美添添绿色。 总之,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丰富的词汇支撑起运用修辞正确表达思想、增强汉语表达力以及发挥“美”功能,在深层次上丰富了汉语的文学气质和表达力。

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发展

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发展(总5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发展 【提要】本文站在宏观的视角主要介绍了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发展历程。根据笔者自己理解进一步细分为五个阶段,概括来说就是“两起两落”,并从事实出发阐发了对修辞学发展的反思。 【关键词】汉语;修辞学;陈望道;辞格 修辞学作为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已经拥有了二千多年的历史,而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本文将从二十世纪开始阐述修辞学的现代发展史以及存在的困境。 一、修辞学发轫到创立期(二十世纪初到二十年代) 中国现代修辞学在西学东渐的思潮影响下逐渐出现,迄今为止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但是他的发展经历了几多坎坷和波折。作为引进外国文化窗口的上海,在中西文化“撞击”下,终于形成了我们最早的一批现代汉语修辞学成果。这个时期完全是拿来主义,中国学者看到中西方修辞学的众多差异,于是抱着激动急切的心情不假思索的将欧美和日本的修辞学照搬照抄,这也出现了早期汉语修辞学严重不符合汉语实际的弊病。最早的修辞学著作应是1905年,汤振常《修词学教科书》和龙伯纯《文字发凡·修辞卷》。汤振常《修词学教科书》原为南洋中学国文讲义,是我国修辞学史上最早修辞学教材,但是基本上是从日本修辞学中借鉴移植过来的,模拟的痕迹过重。英美修辞学代表人物唐越,他的《修辞学》(1923年)参考了英国讷斯菲《高级英文写作学》成就,以“修辞格”为对象,论述了五类二十七格。特点是建立

了较科学,完整的修辞格体系,又有辞格理论作指导,因而被陈望道先生称为“科学的修辞论的先声”。 二、第一次小繁荣到停滞期(三、四十年代) 繁荣期(1930-1937)主要有两点表现:一,开拓了修辞学的领域。陈望道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是是中国现代修辞学诞生的标志,同时也为现代修辞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第一,他以“修辞格”为中心,详细论述了四类三十八格,其中对修辞格的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析的尤为详细周密,从而建立了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第二,概括了一系列理论。第三,提出了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说。第四,运用了新的研究方法.第五,标志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登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是,这一时期模仿的痕迹太重,最终引起了新旧修辞派在上海交锋激辩,当时积极引进外国修辞学的一派称为“新派”,“新派”人数多,声势大,成果也多,崇尚古代的“旧派”与之抗衡,旧派的特点是排列中国修辞古说和古汉语修辞现象,却缺乏综合分析的功夫,强调继承民族传统,但片面的认为只有文言文才有修辞,白话文不能修辞。最终“新派”以锐不可当的势头,冲击着旧体制,冲破了旧模式。二,群星璀璨,百花齐放。《修辞学发凡》出版后,相继有27本著作出世。停滞期(1938-1949):基本无突破。 三、普及到深入期(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

修辞在古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修辞在古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在古诗词鉴赏、成语、文言文阅读中遇到的共性问题, 独辟蹊径,将修辞知识运用到古汉语词汇的教学。摒弃传统的古汉语学习思路, 从而尝试了一种全新的古汉语教学方法——修辞与古汉语词汇相结合。文章从两 方面阐述。一方面是从词的产生,即造词法的角度,详述修辞造词法的分类及常 见词汇的分类,从词的根源上解释词义;另一方面是从词义的引申角度,重点分 析了词引申义形成的途径之一——修辞义的固定,结合学习过程中涉及的例词, 加以分类,进而认识到修辞对于引申义理解的重要性。古汉语词汇的修辞知识系 统化、理论化,使古汉语词汇的教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论依据。这一方法为古汉 语教学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关键词古汉语;修辞;词汇教学 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人们 在交往中,遣词造句,既反映着外部世界,也表现着主观世界。外部世界的变化,引起主观世界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的词汇对于各种 变化是最敏感的,它几乎处在经常变化中”。所以词汇是学习的关键,离我们久 远的古汉语词汇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修辞就是修饰词语,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如果使用得当,可以使文章或 简约,或繁丰;或刚健,或柔婉;或平淡,或绚烂;或谨严,或疏放。如果使用 不当,不但不会起到修饰的效果,反而会有东施效颦之感。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中学生接触到古汉语词汇的时候很多,如古诗词鉴赏、 成语、文言文阅读。在这几部分的学习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导致这一 结果的直接原因有很多,但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了古汉语词汇的修辞。 修辞造词——打开古汉语词汇宝库的一把钥匙

谈修辞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谈修辞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摘要: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它是我国的通用语,各个民族都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汉语。汉语对少数民族的人民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培养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同时还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更加容易的掌握各种信息。汉语教育是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国新疆少数民族的主要形式是双语教育。 关键字:修辞;汉语词汇;影响; 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不断改革开放,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公民的汉语素养,要求他们具备包括表达交流与识字阅读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汉语教学要为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少数民族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提倡双语教学。本文针对双语最重要的三个方面,修辞、词汇和语法的内容,分条理的谈谈修辞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一、汉语修辞 修辞是为了使交际的过程中,语言表达的效果更加好而使用的,有时候还会为了达到某一种效果,甚至是变化语言。修辞的方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说,修辞是为了使汉语言文化的表达更加生动具体多样化。 基于以上目的,汉语焦急过程中,修辞是很考验学生对汉语言的掌握程度的,我们要认真体会修辞的精到之处。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修辞的形式灵活多样,比如我们在平时的说话过程中,就能体会到的有“很中国”,这是一种“程度副词+名词”形式的修辞;还比如“来自于”,这是一种叠架形式的修辞;另外还有“备战奥运”,这是一种动宾动词带宾语的修辞;甚至现如今最流行的一句话“百度一下”,这就是将名词的功能简单的扩大化了,也是一种很好的修辞形式。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修辞还会产生更加简单多样的

《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分析》

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分析 目录 第1章引言 (1)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 1.1.1研究意义 (1) 1.1.2研究背景 (1) 1.2修辞造词法的概念和涵义 (2) 第2章汉语新词语的修辞造词法分类 (2) 2.1比喻造词法 (2) 2.2借代造词法 (3) 2.3谐音造词法 (3) 第3章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语特点及趋势 (3) 3.1新词语构成特点 (3) 3.2新词语发展趋势 (4) 第4章总结 (4) 参考文献: (4)

第1章引言 词汇在语言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作用非常重要,它的发展变化最为明显、速度非常快,这是因为其受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最大。词汇发展变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在原有词的基础上派生出新的意思,进而产生一个词语拥有多种意义的现象;另一个是根据交际的需要创造出新的词语,按照汉语自身的结构规则创造。在新词语的形成过程中,赋予了许多旧词新的含义,但这只是汉语新词语的小部分,更多的汉语新词语是新创造的且数量很大。所以对于汉语新词语中新造词语的研究,仅仅用结构分析法来分析其结构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认真研究其造词法。研究构词法是知道词语是这样,而研究造词法则是知道词语为什么是这样。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研究意义 本篇论文中主要讨论修辞造词法。用修辞手法来创造新词语的方法就是修辞造词法。修辞造词法是汉语造词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之前到现在,数不胜数的汉语词汇使用修辞造词法创造。修辞造词法在各种汉语新词语的造词法中地位不容忽视,并且用这种方法创造的词语所占比例不断攀升。因为修辞造词能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符合人们新鲜感的心理,而且使用修辞造词法创造的词语色彩更加丰富。所以,对汉语新词语修辞造词法进行考察与研究是很有必要且有意义。 1.1.2研究背景 互联网时代,网络发达,新词语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几乎每一天都有新词语出现。这种不断的发展,使得许多新词语还未被更多的人认识并使用,便如同昙花一现,很快地淡出人们的视野。新词语的这种不稳定性,使其至今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系统。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很快更新速度,客观上对汉语语言造成了不可以被忽略的影响。新词语的层出不穷的出现容易参差不齐并且没有一定的标准,研究新词语的规律,更具有不可轻视的意义。因为了解造词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词义。用丰富的语言材料事实,对新词语修辞造词法进行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新词语修辞造词的基本规律。对于修辞造词规律的认识,可以使人们在创造新词语的实践中自觉运用造词规律,从而使得创造出的新词语更加规

从语音语法词汇角度小述汉语的发展历程

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论述汉语的发展历程 参考答案: 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语言的各种要素——语音、词汇、语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在语言的三个要素中,语法的变化最慢,其次是语音,最快的是词汇。 这三种要素的发展历史大致是: 词汇的发展是积累式的,新词不断产生,少部分旧词消亡,总的词汇量是逐渐积累增多的。词汇的增多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的社会变革,二是语言的接触。(五四时期,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一些名词术语也随之产生,如:尼龙、雷达、芭蕾、啤酒等。唐代,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形成较大的冲击,如阿弥陀佛、菩萨、圆满等词,就是在这个时代引入汉语词汇中的。)在新词不断产生的同时,也有一些旧词消亡,有一些是反映了旧事物的消亡,如“耒”、“衮”,还有一些词概括性太差,而代之以短语,如“駣”今天称“四岁的马”。虽然词汇系统在不断变化,但历史上的基本词汇却基本保存至今。汉语词汇在语音形式上的发展规律是由单音派生为主,逐渐变为双音合成为主。例如“月——月亮”、“石——石头”、“天——天空”等等。 语音由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组成。声母方面,最主要的变化是浊音清化。韵母方面,最主要的变化是入声韵尾的消失。声调方面,调类在元代已形成阴阳上去四声。汉语声母、韵母系统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简化,最终形成现代普通话声母21个,韵母39个。汉语语音的变化是有系统性的。一方面,声韵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另一方面,语音的变化往往是整个系统中符合某一个条件的一律发生变化。(例如,原来的-m韵尾在北京话中全部变成了-n韵尾。) 语法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从古至今词序基本保持这样的格局:主语在谓语之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动词与宾语的语序略为复杂一些,但总的发展趋势是朝着不断严密的方向发展。语法发展过程中变化较大的是虚词。虚词数目不断增多,增强了汉语语法的严密性。此外,句式也不断丰富,受外来语的影响,产生了一些新的方法。例如“把”字句;动态助词“着”、“了”、“过”;量词的丰富等等。 备注:括号里为举例。答题时可省略。

汉语词汇的变化

汉语词汇的变化 2012级小学教育张姹姹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种新事物、新工具的出现,作为人类交际的语言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扩充了许多词汇。同时,与国际的接轨,也使许多外来词汇不断地涌入中国,与汉语词汇不断融合。现在的汉语词汇也发生了许多的变化。 [关键词] 汉语词汇旧词新用新词外来词 谈起古中国的文化,第一时刻想起的便是四大发明,什么还能代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除了史书典籍外,还有文字。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打倒孔家店破除新文化的口号下以及随后新中国成立进行文化建设,汉语也进行了改革,除了将繁体字改成简体字,加上拼音跟国际接轨,白话文替代文言文,同时,词汇方面也发生了变化,新词,外来词也迅速融入了大众生活。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词汇发面有什么变化。 一、旧词新用 时代在不断的变化,作为人类语言的工具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许多旧词也出现许多新的用法。 (一)“日益简化”的旧词新用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上“韩流”袭来,“日光”照来,“台风”刮来一夜之间,哈韩,哈日,哈台分子如雨后春笋出般的出现了。

这里的“哈”就是旧词新用的典型代表。 现代汉语词典里“哈”有4个意象:1)表示得意或惊喜2)模拟大笑的声音3)动词,人张开嘴巴4)弯腰,点头哈腰。,这里的“哈”不能完全和上面的4个意象划上等号。这里的“哈”,表示对事物的喜爱达到了一定程度,可以是十分,非常,无比,超级,狂以及无法形容的喜爱。“哈”的兴起体现了现代语言的简化,用一个小小的“哈”字就表达了十分,非常,无比,超级,疯狂以及无法形容的喜爱。(使用“哈”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表达了对那些哈韩,哈日,哈台分子的嘲笑讽刺意思,中国文化渊源流长,现在的人们为啥竟会被日韩文化侵袭呢?这里的有4)弯腰,对日韩点头哈腰的意思。 语言文字是人们交流的符号,总是向着方便人类生活的方向发展的。所以会有繁体字变成简体字,随之,口语也从繁变简。尤其今天网络泛滥的年代,许多网络用语也体现了语言简化的特点。谢谢叫3q(thank you)再见叫886(拜拜啦)哭叫555(呜呜呜)生气叫745(气死我了)“哈”的形成是语言文字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崇洋媚外”的旧词新用 如果要用一个形容一下周杰伦,许多人会用“酷”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酷有3个意象:1)酒香浓醇,2)行为暴力,苛毒3)表程度,极,甚。这3个意象好象都不适合周杰伦。周杰伦的酷是一种表示他很帅,特别时尚,有洒脱个性。 说起酷的旧词新用就不得不提起英文单词cool。酷是cool的音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